绝美之城

HD

主演:托尼·塞尔维洛,卡洛·维尔多内,萨布丽娜·费里利,卡洛·布奇罗索,雅雅·芙尔特,帕梅拉·韋路列斯,加拉泰亚·兰齐,佛朗哥格拉齐奥西,乔治·帕索蒂,马西莫·波波利齐奥,Sonia Gessner,Anna Della Rosa,卢卡·马里内利,塞伦娜·格兰蒂,伊凡·弗拉内克,弗农·多布切夫,达里奥·坎塔雷利,Luciano Virgilio,Aldo Ralli,安妮塔·克拉沃斯,Maria Laura Rondanini,罗贝托·埃利茨卡,伊沙贝拉·法雷利,朱利亚·迪·奎里欧,洛伦索·吉埃利,艾丽莎贝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绝美之城 剧照 NO.1绝美之城 剧照 NO.2绝美之城 剧照 NO.3绝美之城 剧照 NO.4绝美之城 剧照 NO.5绝美之城 剧照 NO.6绝美之城 剧照 NO.13绝美之城 剧照 NO.14绝美之城 剧照 NO.15绝美之城 剧照 NO.16绝美之城 剧照 NO.17绝美之城 剧照 NO.18绝美之城 剧照 NO.19绝美之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绝美之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罗马,夏日,一队穿梭其中的游客。这座美得令人窒息的古老城池,正以一种神秘而冷艳的姿态诱惑着他们,让人心甘情愿地被这份精致得令人绝望的美丽所俘获,沉醉其中。然而在捷普·甘巴尔代拉(托尼·瑟维洛 Toni Servillo 饰)眼中,罗马却是一座寂寞之都。65岁的捷普是一名成功记者,风度翩翩、魅力十足。年轻时代撰写的一本文学作品让他在早年就名利双收。他辗转在各样肆意妄为的奢靡与觥筹交错的社交之中,用一双冷酷到几近麻木的双眼,目睹这座绝美之城背后的空虚与隐秘。当女高音的咏叹调再次响起,游走在平民生活与上层社会之间的捷普,开始重拾那些逝去的青春记忆,只有罗马之城仍依旧着她的冷漠与华美,不曾改变。  本片斩获2014年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及2014年第71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两项大奖,并入围2013年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海景房真爱甜蜜美厨娘威尼斯恋人百花缭乱武士新娘激情2008胜利时刻:湖人王朝崛起第一季一夜新娘 第二季红门兄弟木乃伊(国语版)时空穿越者2007伴我闯天涯1989龙凤配四十七浪人青春正步走黑雨1989美国版东方的承诺小可爱与拳击手地狱改造营:青春梦魇纪实极地惊魂黑炮事件军民大生产男人雄起(爷们儿些)超越金属逝去的爱情树玄天风云晴雅集 · 幕后纪录片聊斋志异三集盲心千金东北往事:我叫刘海柱花之屋大电影愤怒管理送你一朵小红花 · 特别纪录第一集O记三合会档案马洛诺:为蜥蜴制鞋的男孩劳动日暗色天堂粤语非凡管家(国语版)名校风暴 第六季侠女修仙传轰天龙虎会人生果实虎盗情魔

 长篇影评

 1 ) 没有关系,都会好的

不要把生命浪费在不重要的人和事上。

《绝美之城》无疑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它想说的内容太多,内核复杂,几乎超过了迄今为止讲述罗马城的任何一部电影,所以给人的思考空间也是无穷大的。你可以说,这是一部罗马城的《追忆似水年华》,可以说这是一部意大利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可以说这就是一部用意大利文写的《浮士德》。

《绝美之城》剧照

罗马城魅惑的无限风光之下,是一个个具体的灵魂。

总是想着“死神在深情地注视着他”的年轻人在城市迷失了自己,在令母亲忧心忡忡的同时自杀身亡;过气的广告明星中年发福自暴自弃,终日沉迷舞池和毒品,在别人鄙弃的眼神中浑噩度日;性感的电影演员厌倦了演艺圈的浮华,整天把“写一部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那样的小说”挂在嘴边;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逢场作戏花心成性,残花败柳的老婆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总喜欢八卦别人的生活乐此不疲;“神童”女儿是一棵摇钱树,被父亲逼着当众表演先锋绘画,失去童年的她边哭边画;年过40的脱衣舞娘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宁愿单身也不想步入婚姻,在与爱人销魂一夜之后匆匆离开人世;众人眼里位高权重神圣无比的红衣大主教却是一个无比俗气的人,整天把做菜烹饪挂在嘴边,对杀生吃肉无比狂热……这些人都是罗马的细胞,俯瞰下去尽是一副现代罗马的众生浮世绘。所以本片港版译名叫《罗马浮世绘》就是自然不过了。

肉欲权欲物欲之下,是灵魂彻底的迷失。

在片中,这些罗马众生相全部由一位老作家的所看所感自然串联起来。老作家虽然出没于五光十色的名利场,风光无限,却充满了人生的幻灭感。年少成名的他名利双收,受人尊敬,又风度翩翩英俊潇洒,没有哪个女人不渴望和他上床,而他这一生貌似圆满,似乎只等盖棺论定了,俨然就是罗马文艺圈的“无冕之王”。而他也的确风流不羁,他和各种女人约会上床寻求感官刺激,他自嘲说,“我65岁才开始吸毒,人生可真是失败啊。”他一直很争气,在罗马奋斗多年终于实现了年少时许下的宏源,来自于小城市他要成为罗马疆域的文艺国王,他也真的做到了。浸泡浮华的罗马名利圈多年,他早已是笑看风云泰然自若,几乎没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是罗马成就了他,但是也让他彻底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老作家对罗马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想,得到了追求一生的,又能如何?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如那些贫困之家的老年人自由潇洒,他们虽然没钱没名,但每天不必强颜欢笑不必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还可以衣着褴褛满嘴跑火车爱咋咋的,他们不曾迷失自己,所以始终是幸福的。

《绝美之城》里迷茫的作家

过了65岁生日,老作家突然做了一个决定——不再把生命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他还要远离那些矫情空虚的人,从此不再继续像其他人一样虚伪浮华地活着,而是应该直抒胸臆,不顾及别人的面子,不被钱财引诱不被权威甚至神权所迷惑,而是该抨击就抨击,该讽刺就讽刺。结果,他在聚会上不顾多年友情,当着众人面狠狠羞辱了一个自视甚高满口大话的矫情女作家,甚至当众嘲笑了肤浅庸俗的红衣大主教。而自从初恋女友的突然暴毙,更让老作家心神不宁,他开始追究起为何当初她要舍弃他而去,原因可能在女友的日记簿里,日记簿已经不见了,而且现在就算知道了又有什么意义?一切早已结束。只有年轻时俩人在海边愉快的旧日时光那么难忘,那时她深情地望着他,而他背对大海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如今他已经是65岁的糟老头,对生活不再抱有期待。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自然怀旧,也会莫名觉得孤单。他总是望着天花板想象着蔚蓝的大海,仿佛年轻时的岁月还未走远。

浮华千帆过,往事心中留。

老作家总是对人说起福楼拜,其实也是在说自己的遭遇。福楼拜一生想要写一本什么也不说的书,可是却失败了。于现实而强大的生活而言,艺术终究是太过虚幻而无力的。大概每个作家都会经历一番自我怀疑和精神危机吧,他们觉得世界已经无需一个文人整天絮絮叨叨做各种记叙和升华了,生活本身的荒诞早已超出了小说的虚构范围,这个冰冷的浮华世界几乎彻底粉碎了所有文艺的柔软的纯粹的感伤的东西,文艺至多只能沦为一种工具,供上层社会消遣玩弄。与其如此,不如一字不写冷眼旁观,任凭世界凌乱堕落下去。也唯此,文艺方能死而瞑目。没错,对一个作家来说,不写,比写还要难得多。要放弃掉毕生所爱的文字和赖以对抗庸俗的武器,实在不是件轻松愉快的事。生活似乎已经到了不堪言说的地步了,困惑的老作家几乎失去了创作的原动力和灵感。他一直说自己的灵感型作家,而面对眼前纸醉金迷却又空虚无比的罗马,他感到如此无力,灵思枯竭了。

八月还未结束,
九月尚未到来,
而我如此平凡,
不过没有关系,
一切都会好的。
……

这是一位不起眼的落魄编剧的诗作片段,剧中他在成功当众朗诵了这首诗歌之后,做了一个决定——离开罗马。时值罗马夏末,秋天也即将登场,老编剧赶来和老作家告别,他不无黯然的说,自己在罗马生活了40年,却始终不曾真正了解这座城市,而直到要离开时,真正想要告别的,却只有作家一人。最后,总是冷眼旁观的作家也要离开这座城市,他似乎心有所得,临时决定做一次远行。对于他这位不喜欢远行的人来说,这意味什么,恐怕连他也不知道。但是封笔多年的他,忽然面对镜头神秘地笑着说,他已经想好了小说的开头。

欢乐悲伤滔滔逝去,唯有人生浩瀚无边。

于是我们在结尾似乎看到了一个困顿灵魂的复苏,却又不明所以的感到一丝悲伤。

《绝美之城》里多次出现大海,具有象征意味

对于罗马的印象,之前大都来自于电影《罗马假日》,那曾是一座浪漫与纯美混合的理想之城,奥黛丽•赫本在此化身公主,格里高利•派克在此荣登神殿,郎才女貌加上罗马恢弘精致的建筑,一切都完美的无以复加。可是,在这部《绝美之城》里,罗马却有了另外的一张面孔,而这张面孔连身处其中多年的人也无法参透。为了这张面孔,我更愿意相信,罗马除了不是一天建成的外,也是地球上无数城市之一种,它高雅而世俗,庄重而妖冶,沉默又惶恐……也正因此,我突然很想去接近它触摸它。

 2 ) 戏法人生

解释之前,需要理解,理解之前,需要了解,而了解,怕的是从一开始就误解。 电影的中文名“绝美之城”其实并不准确。“La grande Bellezz”,“The Great Beauty”,直译“绝美”,没有“城市”的位置。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罗马,罗马也的确很美,但这部电影并不是关于罗马的美。 这部电影关于的是美本身。

看第一遍的时候,整部电影于我完全是主人公Jep Gambardella生活碎片的一堆杂乱组合,只有主题音乐的复现似乎在勾勒暗线,将各部分连接起来。故事散到几乎一地鸡毛,个中意义晦暗不明。虽然画面美伦美奂,音乐也悱恻缠绵,但由于意义线的链接几不可见,所以即使能够触摸到些许意涵的温度,但整部电影显得更像一段极长的MTV,在情绪和氛围中晃荡。 好在那种意涵足够强烈,让我有兴趣再看一遍。这一次因为各个分支故事都了解了个大概,所以碎片本身的零碎重组起来甚为容易,才发现在叙事上导演索伦蒂诺其实并没有故布迷阵,甚至都没有太多地玩弄结构。除了Jep回忆的一小段,电影大部分的时间线完全是单向的。当全景逐渐清晰,暗线也慢慢明了之后,其实电影如同一曲华尔兹,每个部分都围着核心 “La grande Bellezz”转着不同半径而快慢不一的圈。

影片一开始的镜头像是《八部半》的翻版,穿梭于各个静谧的片断之间,却以一个敦实的日本游客拍摄美景时的暴毙而结束。他的死亡极为干脆,诡异地处于一个似乎脱离时间的美景之中,不远处的女子合唱团却丝毫不受影响,继续她们如圣歌一般的歌唱。 这个序曲和全片和其余情节完全无关,却装进了整部电影的全部关注。由近及远,女子合唱团,死去的游客和远处的罗马被放置在一个中轴线上,在神圣和美之间,人死去了,这一幕如同一个问题。整部电影随着Jep的 步伐去试图理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在影片最后,圣徒修女玛利亚跪着登上圣约翰大教堂的台阶时,借由Jep之口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一前一后,对仗极为工整。 关于美的本质人类从未有过完美的答案,这是一个永远无解的问题。以一种更实际的态度提出的问题是,“美何处可寻”?当能够回答后一个问题的时候,即使依然无法解答前一个问题,但或许也能够或多或少得到某些领悟。这正是我们的主人公Jep Gambardella的任务。

电影开始一段勾勒出了Jep的生活状态:一个刚满六十五岁的老花花公子,年轻时的人生目标是成为罗马上流社会的王者,他早已达到了这一目标,接下来每一天就是在无尽的享乐中打发时间。他住在修道院旁边的高级公寓里,白天几乎都用来睡觉,夜晚的派对才是他的生活所在。四十年前他写过一篇得奖的中篇小说,但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作品面世。他的正式工作是面向上流社会的一本文学刊物的记者,采访些莫名其妙的人、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给它的读者提供乐趣。在六十五岁的派对过后没几天,Jep突然意识到这样的生活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决定不再浪费时间做他不想做的事。接下来整部电影就是随着他的视角去看他的身边人,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事情。 如果要给Jep下一个定义,他是一个纯粹的生活的观看者,试图在每一个片段里发现美,他并不推动也不参与任何事情的发生,单单在一种又一种情绪中不断过渡。唯一系着他的生活,让他的生活没彻底散架的,是他望向天花板时的那一片大海。四十年前在那片海上,Jep遇上了他的一生挚爱Elisa,Elisa是Jep的“绝美”,从遇上Elisa的那一刻起Jep的生命实际上就此静止,接下来的一切寻找其实都是对那一刻的怀念。怀念如丝线一般牵了Jep四十年,但恰好在他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时候,Elisa去世了,牵着魂的那根线断了。

“美何处可寻”是一个来自人的问题,它指向将来,但“寻美者何人”是一个更基本的来自于神的问题,它询问的是当下。对于一个失去了羁绊的游荡孤魂来说,如果无法回答当下,那么将来也就毫无寄托之处。教堂下面的那个失踪的小女孩问Jep,“你是谁”,Jep正要回答,小女孩说,“你谁都不是”。Jep好像在努力地解释,电影这时却不让他的声音出现。小女孩这一刻是神的代言人,借着她的口神向Jep提问,而Jep的解释无声,他的确谁都不是。 Jep对于整个故事的意义,恰恰始于他的“空”,他的什么都不是。与其说他像一面玻璃,透过他身边的一切得到真实的反映,不如说他像一个两头通的管子,材质如他自己所说敏感又细腻,周围的一切由他而过的时候发出别样的回响。 这种回响开始听上去叮叮咚咚很是有趣。Jep轻而易举地就把装神弄鬼地吉普赛艺术家戳穿,逗得编辑Dadina一阵好笑;他奚落起多年的老友Stefania毫不留情,谈笑间就把她虚伪的自我美化扒了个干净;对他的陪衬人Romano他无止境戏谑,就他的戏剧热情不停开涮;甚至对刚认识的Orietta他都像逗小孩一样,做爱完了让她去翻自己的自拍裸照。从某个角度看Jep就是个彻底的老唐璜,他的文学气质的唯一作用就是在见地人生过后依然保持了玩世不恭的轻松。Jep能够找到的,或者说遇上的,从来都是一个又一个对存在意义的否定。 但这并不是他发出的全部声音,叮咚过后是沉重的回音。派对上的疯狂Jep游刃有余,但东方发白人群兽散过后放眼望去是一个城市的杯盘狼藉;他会驻足楼下修道院,对着小女孩们的嬉戏和修女的忙碌茫然若失。Jep嘲弄Stefina一段是全片的一个小高潮,并非因为他刺穿了Stefina虚伪的躯壳,而是他将每个人的破碎生活轻松地拉到了同一个层面,在每个人无限的光鲜和各异的姿态下面,是一种完全同质的无意义。Jep和Stefina的处境完全一样,他刺向Stefina的每一剑,最终都需要他自己来化解,而他对此也没有答案,否则他也不会洗心革面式地早起,却只能困惑地坐着发呆。当他徜徉在深夜的罗马,眼中所见均是各式各样的绝望,他依然彷徨。 直到他遇上了Ramona。

有意思的地方是,Ramona的命运和另一个角色Andrea实际上是连在一起的。乍一看这很不可理解,一个四十二岁的脱衣舞娘和一个精神怪异的富家子弟几乎毫无共同点。就戏份而言,如果不算女主角,Ramona也是全片理所当然的第一女配角,而Andrea出场的镜头却寥寥可数。但只要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他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之间有着对位一般的精准,理解他们的关系是理解整部电影的承上启下的关键。

Andrea没有父亲,跟母亲Viola一起生活,借母亲Viola之口我们知道Andrea被认为精神有问题,他将自己全裸的一身涂成红色,说是因为他看见母亲而“羞愧”。Ramona没有母亲,人到中年还在混世魔王一般的父亲Egidio的俱乐部里面跳脱衣舞,出场时她裸体舞动的剪影现出她身材的完美。 Andrea是人之精神的符号,长须乱发、羸弱不堪,却有着一双精光暴射的双眸,一个标准的受难者的形象。表面上他好像是个疯子,神经兮兮地反抗照顾关心他的母亲,实际上作为一个符号他代表着绝对的精神,向无意义的生存大声提出生存目的的问题。与之相反,Ramona是人之身体的符号,四十二岁的脱衣舞娘极致性感的身体里面包裹着一种小女孩的天真和倔强。和Andrea相反,她的生存似乎不具有任何目的性,患有绝症的她用所有挣来的钱给自己治病,实际上是过一天算一天。

Andrea和Ramona只见过两面,一次是在高级餐厅里面,另一次是在Andrea的葬礼上。

在餐厅这个维系生命的进食之处,Andrea引用普鲁斯特和屠格涅夫关于“死亡”的句子,向Jep发起诘问。Jep从字面上理解,想要用一贯的戏谑“不要太认真对待作家的话。世界很复杂,谁也不知道”去推掉,却被Andrea反诘“你不知道不等于别人不知道”,于是Jep无话可说。 Andrea的问题Jep无法回答,也是任何一个虚无主义者无法回答的。关于死亡的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对生活破碎的明晰洞见,本身并无法提供此破碎生活毫无意义的结论,更无法去消解面对死亡过后绝对虚无的恐惧。构建起这二者之间的联系需要一种虚无的态度的参与,本质上其实也是一种劝说。一旦遇上了一种信仰式的坚定,哪怕此坚定只是坚定地认识到生存的偶然和死亡的必然,那么这劝说也就无法达成,虚无主义的态度也完全无能无力。这就是为什么Ramona听见Andrea的问题充满不安的原因,因为她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死亡对她来说此时此刻是最急迫的问题,然而在这点上Jep却无法给予回答,他帮不了她。Jep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引领Ramona到身体感官可能达到的至高之处,请开锁人帮忙,带她去观览罗马的绝美。而在他们流连于极美的花园的时候,Andrea正加大油门闭上眼睛选择了自杀。

对精神来说,生存是彻底无意义而不堪忍受的;对身体来说,生存能见证绝美却不得不放手。葬礼作为死亡的仪式,成为了二者殊途同归之处,在这里Andrea和Ramona再次相遇。 Jep用大段的篇幅向Ramona宣讲他的葬礼表演论。他的理论是葬礼是给活人看的一场表演而已,所以作为参与者也就要使用有效的技巧来最大化表演的效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哭泣抢了死者亲人的风头。在Andrea的葬礼上,他几乎完美地实践了他的理论,却在抬棺而出的时候痛哭失声。 在慰问Viola之时,Jep的理论是行之有效的,因为面对活人的时候,死亡可以被嘲笑,只要你选择如此。然而当抬棺而出的时候,死亡的重负真切地落在了他的肩上,这强行将他拖入了另一个语境。这是Andrea与他的第二次对话,这次Andrea不是用语言,而是用死亡本身向他提出诘问。Jep避无可避,他无法戏谑着逃脱,只有面对他自己同为必死的存在的命运,悲从中来而无法抑制。

Ramona死了过后,Jep又回到了毫无羁绊的游魂。然而这一次他真正开始面对生存的重负,对Ramona的爱已经让他不再看见大海,因为找到又失去了Ramona,他对绝美乡愁式的怀念被拖到了生存本身实实在在的伤痛,“我是谁”的身份焦虑让位给了 “现在谁还会照顾我”的痛苦和绝望。失去了所爱过后,失去了那根生存的牵绊,无论是像Viola一样居于堂皇的大宅中正襟危坐,还是像Egidio一样身处忙碌的桌边颓然不堪,身份都是一样的,都是无处可依的浮萍。 他请求魔术师Arturo让他也像长颈鹿一样消失掉,Artuno却说这只是一场戏而已。当唯一的老友、好人Romano因为伤心至极,选择离开罗马之时,Jep空管载物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转身他发现长颈鹿不见了,耳中却听见了无声的尖啸。

如果生存无以找到支柱,死亡的重负却无法避免,那么寻求跳过死亡的虚无就是最简单最直接的诉求,这就是Jep那句怪头怪脑没来由的“让我消失”的出处。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有生必有死,死亡的不可避免,既意味着死亡必然来到,也意味着生存的必然承受。生存再空虚,都依然是生存,都还不是死,所以伴随的灵魂的无声尖啸也就是宿命,逃也逃不掉,对生存视而不见,不过只是一个戏法而已。 当Jep去拜访Elisa的丈夫Alfredo,想要回Elisa的日记,却被告知日记已经被扔了,而Alfredo也准备和新的女友晚上一起喝点儿小酒看电视,Jep知道他无路可走,只能恢复到他之前生活的无意义。“罗马最好玩的火车是我们派对上搭的火车,因为哪儿都不去”。所有的线都断了,绕了一圈回到开始,他对女佣说,“这是我的生活,它什么都不是”,空虚不再是一个值得推敲和试图改变的状态,而成了无以回避的结论。 但当他看见那面贴满一个人每一天的照片的墙,他热泪盈眶。

美一直以来都在努力超越时间,达到永恒。从有限的生存往无限的存在跳跃,是生命永恒无望的尝试。跳着跳着,眼中所见只剩下那永恒的幻景,知道当下的时刻,却忘记了一路走来的历史,直到回到当初自己出生的那个摇篮,听着听筒里响起的父亲母亲的故事,才意识到吾之所求和吾之所是,其实都是互相决定,都是生命的乐音。空管的每一个回音都是尖啸,但合在一起却是生命的乐曲。然而乐曲也会终究归于平静,那么听者是谁? 注视着自己此在生存的状况,等过找过痛过之后,最终还是只剩一个转圈的火车。即使能跳脱出表象流变的幻觉,然而生命的乐曲休止之后却没有听众。这是Jep最终的恐惧,为此他甚至低声下气地求证那个冒傻气的主教能不能驱魔,因为如果可以,那说明彼岸能了解和影响此岸,那么意义将最终归于神圣。主教没有给予Jep回答,他回屋过后却发现遍寻不着的圣徒修女在他身边的地上睡着了。 电影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嘲弄那位热爱烹调的主教的愚蠢,也把敬奉圣徒玛利亚的仪式调笑了一番。但影片并没有嘲笑圣徒玛利亚本人。刚好相反,这位马上要满一百零四岁的形如枯槁的老修女给了Jep最终的启示。 在站满火烈鸟的阳台上,修女玛利亚问Jep,为什么不再写作。看着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动物,Jep说,他一直在寻找绝美。修女问,“你知道我为什么只吃植物的根”,Jep说不知道,修女回头, “因为根很重要”。她笑着一口气吹起,火烈鸟全部飞起,朝远方而去。 之后Jep出海,回到当初见Elisa的那个小岛,修女玛利亚在圣约翰大教堂的圣梯上跪行而上。Jep终于找到了答案。

一切都终于死亡。但在死亡之前,会先有生命。绝美只是上帝昙花一现的戏法,生命的本相从来都是破碎和丑陋,恐惧、感动、伤痛、沉默,一切都归于人生这个必死的尴尬存在。最后的回音,最终的乐曲,听者永远都在彼岸,留在此岸的只有根,从此生发,一直前行,却永远跨不过那根线,这就是人的宿命。然而纵使宿命如此,生活,而不是观看生活,才是度过人生的方式。四十年前,Elisa站在她面前,给了他绝美的一瞬,身后的灯塔照亮了他,他本该如那群火烈鸟一样,向前而去,但却在此一站四十年,寻找绝美,揣度彼岸,终究是空。四十年后,彼时彼刻,此时此刻,合而为一,他的小说将重新开始,他不再寻找,他将创造,因为一切都不过是戏法,上帝的,他自己的,殊途同归,无非抚慰人生的艰难。

 3 ) 从《绝美之城》谈费里尼的运镜

 
但凡想谈谈费里尼以及关乎费里尼电影的人,都将遇到不可消解的麻烦,因为其人与其影均是谜,不可谈论。一旦谈论,那份魅力即被消解。幸好,不断有可畏的后生在做这种尝试,费里尼的老乡索伦蒂诺即是一例。这部电影被冠名为“La Grand Bellezza”,直译成英文是The Great Beauty,再转成中文即“伟大的美”,它被美化为“绝美之城”是没问题的,因为它所讲述的就是罗马这座永恒之城。

 电影第一次对罗马的伟大发现是费里尼拍摄于1960年的《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照意大利语形容词置后的语法,这一片名应翻成“生活的甜蜜”而不是“甜蜜的生活”),而索伦蒂诺的这部《绝美之城》延续了费里尼对罗马的观察视角,马斯楚安尼饰演的记者被一位男性作家替代,相同的套路:借角色的眼光去展现罗马上层资产阶级糜烂的生活。索伦蒂诺在以一种现实主义介入的同时也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空间,将费里尼的另一部杰作《八部半》中梦与幻觉的手法熔铸进自我作品中。所以人们说,《绝美之城》是“21世纪的《甜蜜的生活》与《八部半》”。

 这一说法令人讨厌,深爱着费里尼的影迷都会觉得这是对费里尼两部杰作的一次亵渎。以《甜蜜的生活》和《八部半》为标杆考量,索伦蒂诺的这部《绝美之城》会是一部差强人意的泛泛之作,它无法招人喜欢是因为它对费里尼作了浮于表面的模仿,我们曾经从费里尼电影中体验到的纯净与丰盈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浮躁与平滑。究其原因无非是费式电影作为一种个人精神的流露存在不可模仿性。从技术上,我们也可以发现索伦蒂诺的运镜与前辈相比是多么地“狼狈”。那是一种塔伦蒂诺式的运镜,而不是费里尼式的,问题就在于这里,索伦蒂诺用自己夸张的镜头处理去模仿费里尼的精神内核,获得的不再是轻盈与丰满,而是一张张像纸一般单薄的影像。

费里尼不断在他的电影中消灭镜头的痕迹。他通过以下方法办到:一方面他设计镜头视角无所不在,而不再是传统“全景—中景—近景”这一规整的设置模式;另一方面是他的镜头移动建立于演员的移动之上,他的尝试就是将人物与镜头形成一个相互联接、相互作用的整体,当演员轻盈移动时,镜头也随着同一韵律轻轻摇移(最好的例子是在《八部半》里,从头至尾都是这一方式),这样我们就感受到了一种类似舞蹈的优雅,演员与摄影机成为一对曼舞的伴侣,那种和谐的运动也将与观众的感官形成共振,演员、摄影机、观众形成一动态的共振整体,在观影途中不断地转换韵律(即电影节奏),以此达致无比优美的效果。

而索伦蒂诺的摄影机移动是与影像是相互脱节的,摄影机纯然是自我之移动,它们遵照一套已然建立好的运镜系统,这在索伦蒂诺所有的电影中都存在,只要技术好,套用合理就会个人镜头语言的显著表现。但这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法则只适用于好莱坞,在《绝美之城》中它就遇到了致命的麻烦——与表现内容的脱轨。这部类似于普鲁斯特般的意识流电影,它的魅力就在于那不断变换、无可捉摸的感觉捕捉,流动性本可以创造出它的丰盈,而索伦蒂诺无比形迹化的运镜却在不断地在对之消解——涌动的感觉被框在了生硬的外壳之内而得不到自由的流泻。索伦蒂诺与费里尼的本质差别就在于此,再不必提费里尼那无可企及的个人魅力。同样也是为何《绝美之城》远远低于《甜蜜的生活》或《八部半》的原因。

 4 ) 《绝美之城》

09年看《征服》时写下这段:“也只有拥有悠久历史沉淀、同时经历了现代战争及工业革命,并且在电影技法、电影理念没有缺失时代的意大利这样的国家,能偶见这样的作品。”同时适用于这部影片。就像其它拥有自我电影美学概念的国度法国、日本、俄罗斯等等一样,有些电影只能是意大利能拍出来。

虽然存在偷师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形式凌驾于内容、城市记忆解构内核的质疑。但这样一部集合了文学、音乐、建筑、雕塑、绘画、戏剧之美,综合作用于电影语言之美的电影还是令人振奋的。保罗·索伦蒂诺 Paolo Sorrentino迄今为止最大野心同时也是最佳效果之作。

 5 ) 根茎的启示:一种拜占庭镶嵌画风格的意大利电影

因为拍摄的城市是罗马,因为采取组合段落结构,因为影片主角杰普(Jap)的身份是记者,因为导演保罗•索伦蒂诺(Paolo Sorrentino)的自述,《绝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被媒体誉为是一部“二十一世纪版的《甜蜜的生活》”。

这句宣传语其实存在误导。

先来看影片现在通用的中文译名。“La grande bellezza”直译过来其实是“壮美”、“至美”、“绝美”的意思,影片的主角并非罗马城,主题也与罗马城关系不大(这不是《罗马风情画》或者《罗马人》(Gente di Roma)那种以城市为主角的影片)。美与生活的关系,创作与美与生活与记忆的关系,美与真实的关系,才构成这部影片最内核的主题。影片的风格与形态,每一个镜头的构成、每一组蒙太奇的建构,索伦蒂诺都是在影像化地阐释美的内涵。反观费里尼《甜蜜的生活》,它异常犀利地描绘了资本主义经济奇迹对意大利人日常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带来巨变,这种现实主义批判并非本片用意所在。所以,如果硬要在精神内核、主题方面攀附费里尼,本片倒是更接近于同样充满自我反身特质的《八又二分之一》。

《绝美之城》的叙事结构虽然同《甜蜜的生活》类似,用组合段落来拼贴出整部影片的结构,但其实两者都源自西方叙事艺术的原型──荷马史诗《奥德赛》开创的“旅程模式”,电影史中使用这种叙事模式的影片数不胜数。《绝美之城》在一开场就引用了法国著名小说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éline)的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中关于旅程的一段阐释──“旅程是有用的,可以锻炼想象力,剩下的都是徒劳,我们的旅程纯熟虚构,那就是它的力量”──既向观众宣示影片叙事结构又阐释了旅程的意义。就叙事形态而言,《甜蜜的生活》十二个段落组成近三个小时的故事容量,使得电影更像是一幅大型壁画,相比较,《绝美之城》两个小时多点的容量却有超过二十个段落,它更像是一幅拜占庭风格的镶嵌画,索伦蒂诺想让观众注意到精美、纤巧的纹理和细节。

就叙事走向而言,《绝美之城》虽然同《甜蜜的生活》或者其他1960年代类似安东尼奥尼《奇遇》等经典现代主义风格的旅程模式电影一样,各个段落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必然关系,但是它最终的形态是封闭型的。影片结尾,杰普一直困惑的问题“还要不要写作”得到了解答,而那些现代主义电影的结尾大多如生活之流一般呈现出丰沛的开放性特征,只有死亡才是唯一可能的结局与真相。还可以比较的是,现代主义风格的旅程模式电影往往会走向负面、消极的结局,人生没有出路,存在没有意义,而《绝美之城》是往上走,正面的趋势,结局非常圆满。

影片的二十多个段落,整体上看似无甚联系,都是杰普肆意自为的生活偶遇,但其实内里存在一条隐隐的主线,这就是他原初对于爱情、对于美的记忆被唤醒,创作冲动的重新被激发以及最终的醒悟,这是推动影片叙事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最初,杰普与富豪女的露水姻缘让他忽然觉得物质满足并非他真正需要的东西;接着,青梅竹马但后来分手的初恋情人伊莉萨的丈夫来拜访,一下激起了杰普本能的爱之激情;与脱衣舞俱乐部的舞娘拉蒙娜的几次约会,让他更深地思索着初恋往事,思索对于美的最初感觉记忆(这是个比较重要的段落,强化了杰普对感情的重新认知);参观艺术品收藏家家中的经典画作,让他的艺术灵感升腾;排列人生成长历程的照片展,升化了他的精神成长记忆;最终,修女玛丽亚嬷嬷一番“神启”让杰普顿悟。在此要特别描述下玛丽亚嬷嬷的一段话,因为这是影片主题最直接的呈现。玛丽亚问杰普道,“你为何不再写书了?”吉普回答:“我在寻找一种伟大的美,但是找不到。”玛丽亚再问:“你知道我为什么吃根茎么?”吉普对这话感到莫名。玛丽亚又补充了一句,“因为我知道根茎的重要性。”根茎即是吉普最后获得的启示,这神赐的隐喻如他最后独白所阐释的,其实就是“隐藏在谎言之下的生活”,就是初恋女友当年在夜幕下让他看到的惊心动魄的掩藏在外衣之下的肉体真相之美。

在这条主线索之下,索伦蒂诺嵌入了大量风格形态各异、五彩多姿夹带吉光片羽的无边人生风景,以及所谓建筑在根茎之上的谎言。首先,影片的展开方式就很显导演功力,索伦蒂诺安排了一个日本旅行团在白天游览罗马城古建筑的场景,这是一个观众很容易产生身份认同、较快进入状况的视点。接着是一组女声集体合唱圣歌的场景,还没等观众流连完这充满历史庄严感的场景,影片即刻就跳入了夜色中的嘉年华狂欢舞会。

随后我们就看到了与主线索貌似无关的大量光怪陆离、神秘诡异的场景与角色:开场纪念杰普生日而举办的嘉年华舞会;让人无法理解的整容治疗;艺术品收藏家的暴躁女儿随手涂鸦创作“抽象画”;反讽意味极为强烈的葬礼;居住在隔壁的邻居被警察逮捕,原来他居然是潜逃了十年的通缉犯;与法国女星芬妮•阿尔丹(Fanny Ardant)扮演的优雅女子街头偶然的邂逅;玛丽亚嬷嬷吹了一口仙气赶跑了迁徙之旅中短暂栖息在阳台上的仙鹤;热爱普罗斯特、契柯夫的精神病男孩;在街头喧哗的中国人、在餐馆饮食的神秘阿拉伯人、在迪斯科舞厅狂舞的墨西哥人。而这些片段之间的组接以及片段本身的构建,往往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有头无尾。像杰普与拉蒙娜的关系,刚才杰普还在说明天带你去看海怪,下一段场景就又跳到了另外一个片段,而拉蒙娜这条线也永远断掉了。

当然,作为一部意大利电影,并且是一部与传统意大利电影至少在表层上有关联的意大利电影,视觉方面的突出亮点自然不能忽略。索伦蒂诺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擅长视觉构造的导演,在《明星总理》(Il Divo)中,他用极端外显的移动摄影风格去构筑讽刺性的情感效果,无比惊艳。在本片中,开场伊始索伦蒂诺就用一连串角度变幻各异的移动摄影镜头组合而成的蒙太奇,让观众以一种类似伊文思《雨》开场的诗意感觉进入了罗马城。本片的移动摄影与《明星总理》一样占据了很高的比重,但绝大部分镜头的用意并非展现与杰普有关的主观心理状态(有一个闪回性质的童年时在花园中嬉戏的移动镜头非常美),也与时间维度有关的悬念-惊奇-满足模式无关,而是与主体无关的独立运动,目的是不断地改变空间结构,并且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感,一切还都是与美感的构筑有关。在开场狂欢舞会的戏码中,索伦蒂诺会让镜头慢下来,直至超慢速度的推到杰普面前,展现出一个狂欢中别样的独立于众人、独属于杰普个人的宁静化、孤独化的感悟时刻。动与静的调适,也是影片节奏的重要特征。

除了移动摄影之外,影片另一大特色,就是夜戏占了很高的比例,这使得所有的灯光都变成了舞台光(顶光、侧光尤其多),所有的角色都变成了罗马城的演员。影片中的天气绝大部分时刻都是晴天,骄阳下的罗马显得气势恢宏。片中唯一的一场雨戏是象征性的,那是发生在杰普听说了初恋情人去世的消息之后,两个男人的悲戚眼泪化作了纷飞的雨水。

如前文所说,整部影片索伦蒂诺在御用摄影师Luca Bigazzi的帮助下,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在阐释着美的潜力,美的可能性。就我个人看来,感觉最精妙的是杰普在楼梯口与前来拜访的伊莉萨丈夫攀谈的那场戏。对方告诉杰普,伊莉萨不幸在昨天去世了,这个消息让两个同时深爱过这个女人的男人陷入到哀伤之中,这时视觉透视的中心是一个由楼梯扶手卷曲而成略显扭曲的“心”型构图,而整个场景的画面条线,也呈现出了弧形状。如此婉转、细腻充满艺术直觉依靠着对生活万物(这是实景拍摄)深入体肤,化入心灵的观察创造出来的美妙场景,真的是只有在传统经典意大利电影中才可看到。另外一个让我感觉别有匠心,具备非凡感染力的场景是一个月亮升起的镜头。背景声是杰普在用讽刺口吻谈论即将参加的葬礼,画面中呈现的是缓缓升起的月亮,当独白说道“很多人觉得葬礼是个偶然事件,没有任何规则可言,这不是事实……”,月亮忽然展开了双翼,变成了一架冲上云霄的飞机,可以说这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甚至费里尼式的幽默。

在影片中扮演杰普的托尼•瑟维洛(Toni Servillo),他是当今意大利家喻户晓的明星,是那种变色龙型的演员,任何角色他都能轻松的灵魂附体。索伦蒂诺在《明星总理》中与瑟维洛有过极为精彩的合作。对比下两部电影中瑟维洛反差极大的形象,就可以见识到他惊人的演技。一个是极为沉默、内敛、奸猾的政客,一个是极为洒脱、超然、感性的艺术家。有不少人还将杰普与《甜蜜的生活》中马斯楚安尼扮演的记者相比,但其实这两个角色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渐渐地找到创作的灵感、领悟到创作的真谛,后者则是沉沦于甜蜜的生活不可自拔,在性格方面后者也有着更多的无奈、自嘲的特质。而本片美中不足的地方恰恰就是杰普这角色过于超然潇洒的精神特质,毕竟他在影片中是以渐悟的方式完成了心灵与灵魂的升华,洞悉了美与生活的真相。他由始至终始终如一的精神状态,使得最后的感悟高潮没有把情绪升到顶端,那种豁然开朗的无限欢喜显得不那么绝对。纯粹,不是这部影片所要追求的状态。

如今的意大利电影百般凋零,每年出品的佳作寥寥无几,如果再要回到1960年代那种电影文艺复兴时代的盛况已绝无可能,但传统意大利电影宏大丰富多变的艺术资源万万不可丢弃。至少《绝美之城》就证明了,一旦意大利电影人能够准确、耐心地找到他们传统资源中最适合自己利用的那个部分,他们仍然能够拍出堪称伟大的作品。



原载《虹膜》2013年十一月下(第六期)
http://magazine.tangcha.tc/iris/app(IOS系统)或 http://www.wandoujia.com/apps/tc.tangcha.book

 6 ) 你问我为什么只吃根?因为根很重要。

    玩世不恭的老花花公子捷普深谙上流社会的交际哲学,他在这些朋友之间备感寂寞,却又无法自拔、深陷其中。影片开篇便是捷普65岁生日酒会的情景,在这种纸醉金迷、到处散发着原始荷尔蒙的环境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捷普清醒、冷静的眼睛和身不由己、逢场作戏的躯体所产生的巨大反差,戏谑的微笑从未离开捷普的嘴角。对上流社会的讽刺在每一个细节里都呼之欲出,低俗、物欲、放荡充斥着每个角落,这不是地狱是什么呢?
    在这一线索进行的同时,另一条主线在悄然展开,庄严肃穆的教堂、身着白衣的修女、孩子脸上纯真的笑脸、婆娑的树影、蓝色天空上的行行飞鸟、雄伟美丽的罗马城,这是一个有关自然、艺术、宗教的世界。罗马城似乎在空间上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天台上所举办的奢靡派对所代表的地狱,另一个则是肃穆圣洁的教堂所代表的天堂。无论是地狱,还是天堂,捷普都没有强烈的归属感。
捷普仅在四十年前写过一部广受欢迎的中篇小说,但在如今这样的心境之下,他无法继续创作。当旁人问及新作推迟的原因时,他苦笑道,大多数的夜晚都是这样的歌舞笙箫,怎么可以安静地进行创作。现在的捷普是一位“成功”的记者,采访“成功”人士。很清楚地记得他曾经采访过一位“先锋派形体女艺术家”,当捷普问她如何理解自己创作核心——“共识”时,这位“女艺术家”无法回答。身边的朋友、自己的工作都一次次让捷普感到失望与乏味。
    唯一能抽离这一环境的方法就是回到自己的家里,躺在床上,抬头看着天花板,然后沉浸在回忆的海洋之中,扑面而来的是青春与爱情的味道。这似乎是他生活中最大的慰藉,捷普老友在自导自演的戏剧中,这样说过,“怀旧有什么不好,这是对前途毫无希望的人来说唯一能做的事情”。
      当杂志主编告诉捷普下一个采访对象是圣徒玛利亚的时候,捷普似乎没有太多的惊喜,可能他见过太多的“成功人士”,在这光鲜虚伪面具之下掩藏的是一颗腐朽堕落的内心。经过影片前半部分的精心铺垫,观众们似乎也在等待一位伪圣徒的出现。
     104岁的圣徒玛利亚端坐在华丽的椅子上,接受来自世界各地信徒的膜拜。这样的“吉祥物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艺术就是在这一个个的出乎意料中得以展现,在晚餐中圣徒玛利亚教导在座各位,“要尊重贫穷、生活在贫穷、安于贫穷”,让人不禁联想到约翰·洛根《红色》中罗斯科对助手说过的一句话,“艺术家必须要贫穷”,两者可以说是一拍即合。晚餐结束后,圣徒失踪,原来是躺在捷普卧室的地板上酣然入睡。圣徒玛利亚在火烈鸟的粉红色映衬之下问捷普,“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根类吗?因为根类非常重要”。捷普在自然与宗教的力量下哑然失笑。下一个镜头就是圣徒玛利亚跪地爬上一百多级的台阶去朝拜上帝。圣徒玛利亚有深刻的精神归属感,换句话说,是有着自己的精神之根。不至于在纷繁的世俗里迷失,成为寄生在华丽罗马城的一只虱子。

 短评

不是绝美是颓废,不是情节是情景,不是演员是图腾。

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太幸运今天来影院看了它。无法言喻,但两个半小时,我完全被吸入银幕了。“意大利的电影是最好的”

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如果以北京为题拍部绝美之城,用同样的情绪,刻薄同样的人,同样的自嘲、眷恋、缅怀,姜文应该做得到。

12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過盛的美麗換來至深的麻木,必須唯美,必須悅耳。然後萬人倒下,證實唯獨它不害我。鏡頭燥動不安的尋索,輾轉反側三百六十度,毫無耐性,時日無多,隨風而去。雙子特有的怪奇和跳躍,嬉皮笑臉的人懂得虛無。費里尼、塞利納、福樓拜、普魯斯特、韋勒貝爾若隱若現。戲法而已,終會在慢駛的舟上靜看羅馬。

15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不打分,表示没全看懂,意大利了解的不够多,旅游不多,不会说意大利语,难以评述。并对不会说意大利语没住过表示懂完了,是神片的人表示佩服。

19分钟前
  • 安獭獭
  • 还行

适合大银幕看。一旦衣冠楚楚,再怎么荒淫无度,丢在罗马的建筑群里,横看竖看都上了艺术的路。试图穿越现代、回归古典的一种寻找,寻找美,化归记忆里丰盈充实的年轻肉体;寻找意义,发现上流生活只有华丽皮囊和无休止的呱噪

2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不要轻易说懂得65岁老人的孤寂,他40年来的逃避与沉沦。他衣冠楚楚,每一道皱纹如同历史般隐秘,你不了解他的秘密,正如他不知道18岁时爱着的那个女孩为什么离开他,却在她死后被告知35年来她一直爱着的是他。为什么不再写一本书?罗马会让人荒废太多时间。他总在说穿他人的真相,惟独回避自我的真相。

27分钟前
  • 时以星
  • 力荐

只恨不能在电影院看

30分钟前
  • 4cats
  • 力荐

每个场景都是美的,但是电影本身却绝望地告诉我们,想要超越平庸的生活,人们求助财富,美学,艺术,文学,魔术,宗教,信仰,但这依然是徒劳的。

35分钟前
  • 文西
  • 力荐

绝美而空洞,浮华而颓败,癫狂而落寞,诗意而忧伤。喝酒纵歌,肆意酣畅恣欢谑。杯残狼藉,泪飞顿作倾盆雨。片如其名,绝美之城,美得如此绝望。唯有死亡,唯有死亡能止住你的悲伤。

36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B-】真是意识流啊,感官体验真的是做到了“绝美”极致了,用了许多的大景深镜头去表现罗马的城市之美。故事很碎也很空,可以说根本没剧情。福楼拜想写一本什么都没有的书,于是导演就拍了个什么都没有的电影,只留下对残破人生的哀叹。理解打五星的人,也理解打一星的人。

38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它反对诠释,拒绝被禁锢于任何意义体系当中.镜头随心流转漂浮,你不知下一镜会被带往何种情境何种氛围。犹如人生,本无所谓意义,你说它有何意义,它就有何意义. 福楼拜要写一本什么都不讲的书,索伦蒂诺自然也可拍部什么都不讲的电影。这是用情绪去懂得的电影,你无法说完全懂了,依然可满心感悟,因而得了.

4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看不懂又觉得好看的片那才是真有魅力啊!各种推移拉远拉近的匀速镜头,配上古典圣歌舞曲的配乐,相得益彰,再加上绝美的罗马背景,跟着一个已入暮年对周遭的生活麻木不仁的上流人物,看一看上流社会的众生相,听一听空洞煞有其事的人生感悟,却到底赶不上成长之初黄昏小岛上的一个后退一张面容一次初恋

42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罗马的浮光掠影,热闹而生活的气息。得自费里尼的碎片之美,无论摄影和剪辑都无比炫技。索伦蒂诺放弃叙事结构后反而营造出了似懂非懂的奇妙意境。如果说画面美轮美奂,那配乐就是热泪盈眶!今年“看”过最好“听”的电影~

4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除了漂亮之外都算不上一流的城市宣传片,好看归好看,泛着阿兰德波顿或者更花哨更爱掉书袋却出身美国的专栏作家味,也即是油滑与格调不高。虚浮的影像缺乏内在定力,广告式的创意美学,还是新欧洲啊。

49分钟前
  • bloom
  • 还行

整部电影就像一出华丽的咏叹调,唯美诗意还有些许惆怅,摄影、配乐和意大利的美景都美的让人窒息,关于虚无的琐屑故事已经变得无关紧要,情绪、氛围、环境、回忆和感觉之类的东西变得比故事更加能激起情绪,保罗·索伦蒂诺这次的尝试给人的感觉就像看泰伦斯·马利克拍意识流和回忆。★★★★

5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妈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55分钟前
  • 蒜 | BOY A 🌈
  • 还行

13-14颁奖季最佳,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实至名归。 形式上:镜头调度美轮美奂、画面构图美得让人窒息、配乐宛如天籁、剪辑别出心裁;内容上:块状叙事有意识流韵味但仍有主线、极丰富的哲理(存在主义、绝美、现代性)、瑟维洛出色的表演。即使不去细究内涵和隐喻,也足以领会到绝美。(9.5/10)

5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生于幻象,路过死亡,心怀惆怅。有的人爱的深,眨眼已是隔世。有的人爱的浅,却念念难忘。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费里尼风格的延续,宏大、丰富、眩晕,是虚伪与自嘲的一场探戈。结尾处的万籁俱静震撼人心。

1小时前
  • 艾小柯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