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

HD中字

主演:罗曼·杜里斯,约翰·马尔科维奇,伊万杰琳·莉莉,Joan Gregson,里斯·汤普森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0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后来 剧照 NO.1后来 剧照 NO.2后来 剧照 NO.3后来 剧照 NO.4后来 剧照 NO.5后来 剧照 NO.6后来 剧照 NO.13后来 剧照 NO.14后来 剧照 NO.15后来 剧照 NO.16后来 剧照 NO.17后来 剧照 NO.18后来 剧照 NO.19后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后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内森(罗曼·杜里斯 Romain Duris 饰)在小时候曾经经历过一次严重的车祸,险些丧命,然而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的他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事业有成的律师,并拥有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然而他却因为整日忙于事务无暇顾及家庭,与妻女的距离愈来愈远。直到有一天,一位素未谋面的凯伊医生(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来访,声称他能预见一个人的死亡,此行是想提醒内森他已阳寿将尽。一开始内森只当他是危言耸听,然而接下来发生的种种,却令内森不得不开始相信医生所言,这个通灵人原来专门负责提醒那些时日不多的人安排余下生活,莫留遗憾。在无力的迷茫与绝望中,内森发现原来只有在即将失去的时候,才看见身边最值得珍惜的美好……  本片改编自法国畅销小说家纪尧姆·米索的同名小说。人间一碗汤你躯体之泪的诡异颜色曼塔狂飙 Manta Manta Zwoter Teil今晚在U型酒场特别篇七天2023夜半鬼敲门4:致命的家啊!因为是男高,所以很幸福爱、荣誉和服从Mission-E魔鬼命令之任务未了(国语版)海帆第一季搭车人2:我在等你来夜疯狂许你万丈光芒天堂岛疑云 第十二季四季奈津子勿言推理 特别篇烽火电波劳里尔·高德罗苏醒之夜第一季妖狐传爱你不等来生孤身2020谎言的谎言来玩游戏吧老表三贱客山海绝伦大话江湖庭审专家第五季致命点击第一季德古拉元年(粤语版)开膛街第五季记住狂犬病加菲猫2抗日冲锋队之猎狼行动夺宝英雄真爱如血 第一季动态基因组

 长篇影评

 1 ) 电影滥用了周冬雨那张没被生活摧残过的脸

周冬雨长了一张没有被生活摧残过的脸,所以她可以在每一部电影里天真无邪,然后被生活撕裂,又在下一部电影中满血复活。好的导演只用在适当的时候撕裂这张脸,就可以让观众感到真实的痛苦。

不过我觉得电影滥用了这张脸。明明是后来的我们,最后却只有后来的林见清。

方小晓呢?

相对于电影所展现的林见清相对完整的社会关系和人生经历,电影对于方小晓的刻画几近潦草。她的母亲一闪而过,她没有自己的朋友,甚至久别重逢后,她,除了坐经济舱一个确定因素,观众和林见清对她的现在都一无所知。

这作为刘若英这位女性导演的作品实在有些诡异,更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女文青刘若英希望塑造男人眼中的小晓,甚过真实的小晓。

我很喜欢林见清和方小晓在一起的时候,年轻人恋爱时眼睛都会放光,那种相濡以沫,是很真实的甜蜜。但电影的前半段和后半段有着明显的差距,如果说前半段的两个人还在写实,后半段的两人就开始沉溺在导演的自我表达中,逐渐崩坏。

电影的后半段,连两个人的争吵分离都表现得支离破碎,这种破碎在于它并不打算告诉你林见清和小晓真实的心理状态,只能看到他们的对抗。对抗世界,对抗彼此,我们不知道这两个角色为什么明明如此相爱却要如此伤害,只能笼统地将其称之为“作”。

然后穿插着看着黑白镜头下的井柏然和周冬雨,听他们矫情地问着“你爱过我吗”?

雪地里为了点题出现的对话出现得非常突兀,是一段为了表达而引起的发问,难道当年不是因为确认爱着才感受到幸福吗?为什么要在多年后再度确认?

唯一的解释是,导演太想摇着观众的肩膀说——看看吧,周冬雨是白月光啊!

为了体现这段白月光,电影让林见清的父亲给小晓写信,让林见清在之后的婚姻生活表现得毫无幸福感,好像拥有着周冬雨的林见清才是闪光的,之后的他被抽走灵魂了。

至于小晓,我们只看到她在多年见面后的面无表情,泪流满面,看到她只在回忆过去时才开心的笑。这些年她过着怎样的人生毫无意义,她只为多年后的重逢存在着。

这部电影,真的配不上周冬雨这张青春的脸。如果说林见清尚且能从这段感情中找到了做游戏的灵感,小晓却只是得到一段情伤,并且在多年之后依旧未愈,它为了成就伤痛而被迫让她表现伤痛,实在是太浪费了。

 2 ) 听闻爱情,十有九悲。听闻过往,十忆九伤。

以前总以为,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 后来才明白,其实难得的是重逢。 如果我们能够久别重逢, 我希望你别来无恙。 电影呈现着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最后分开,叙述一对情侣在大城市里漂泊,吃尽生活的苦,历尽感情的磨难,放手分开,最终释然的故事。剧本不新,却感情真挚,两段时空交错剪辑,回忆与现实的交叠,彩色与黑白交替,观众难免会想到自己的过去。整部片子正如韩寒所讲:“把控情绪非常好,非常克制”。 很喜欢小晓这个角色,周冬雨诠释得严丝合缝,开始到北京时对梦想的憧憬,后来对爱情无奈放手,都演绎得真实且细腻,把“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的感觉成功传递。 两个漂泊到大城市的人,一个难以遮风避雨的房间,一段铭心刻骨的爱恋,导演刘若英对电影无意是细腻的,电影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不论爱情、亲情还是现实。电影如同《后来》里那种深爱,遗憾和孤独的情绪,隐藏着无数人的影子,而结尾彩蛋的《后来》,这已有十八年的歌听哭了多少人? 后来 我终于明白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消失在人海 后来 我终于明白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其实我们的一生都是马不停蹄的错过,轻而易举的辜负,不知不觉的陌路。想起《再见,金华站》里的一句:“某天,你无端的想起一个人,他曾让你对明天有所期许,但是却完全没有出现在你的明天里。” 后来的我们,也只不过是爱了很久的朋友。 后来的我们,都会很幸福吧。 ps:喜欢的几句台词: “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了我们” “缘分这事儿,只要不负了对方就好。可人这一生,很难不负”

 3 ) 向前任道歉,向过去和解。

北京,一个在四月被各种影视剧妖魔化的城市,在四月底终于迎来了一次相对正常的展示。没有贩卖焦虑,没有美化成长,没有虚假的灯红酒绿,也没有伪善的心灵鸡汤,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是一位台湾导演刘若英拍出来的。

在《后来的我们》里面的男女主角虽然穷的过分,但至少活的挺真。因为太穷,朋友都开玩笑说这应该是天通苑、回龙观爱情故事。尤其两个人住的那个房子,在群租房被清查之前,也是到处都是。即使在去年,我家的对们也是一个群租房,夏天天天看着门,偶尔路过会看到一个穿白寒山的宅男开着嗡嗡的风扇,对着键盘啪啪啪的拍着,在门口都听得到;还住着送外卖的,一个穿着蓝衣服,一个穿着黄衣服,竞品公司的两个人在同一屋檐下;应该还有一对情侣,会把刷完的鞋子放在走廊的窗台,一双男生运动鞋,一双女服务员的那种黑色矮跟布鞋。林建青和方小小会让我想起,他们两个刷完鞋子,应该也是会放在走廊晾干吧,毕竟他们的那个房间也没有窗子。

在这样一个24小时都要开灯的房间,两个人的感情发展就像没有太阳晒的植物,也是容易营养不良。从风霜露宿里以为找到了一个温室,知寒冷,知保暖,但长时间的没有阳光的滋润,最后也就枯萎了。还好,他们最好的时光都是在这个房间里发生。

和朋友说起这段,就觉得他们虽然生意苦,但生活甜。恋爱的甜是薄荷糖的那种,虽然甜但会麻痹人的,在苦的衬托下,反而更会让人沉溺那种甜。两个人虽然在鼎好一上一下,但在最开始,几层电梯就是两个目的地的起点,一个的起点是有房子的家,一个是有你的家。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电影都会像个HR一样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来北京?大部分都会回答的空而大,小晓的回答倒是目的性明确也很强,之后在电影里就变成了稍微失控的方向盘,偶尔打偏,偶尔偏离轨道,一直到中间才把方向打正。而见清就像副驾驶上的一个磁场,能把她往回拉扯,最后让正负两极吸引到一起,成就了两个人的恋人关系。

但这一路的磕磕绊绊就是恋爱中最容易被回忆起的东西,不管是大东北的嬉笑玩闹,分租房的床上床下,还是过街通道里的相互解围,他们的积累和升温都是缓和的,最后在世贸天阶的对视打趣,才终于把信号正视衔接。(剧透一点,电影里面有个龙套是李剑清演的,一直低着头脸都没露,之后他就成了个自带BGM的人,每次出现都在唱着歌,成了电影背景音乐。第一次出现就坐在林见清旁边,弹着吉他唱着歌,唱的是《匆匆》,歌词是李宗盛写的,第一句就很回温:“分租房每月三百,紧挨着烟囱”。)

之后进入了我最喜欢的一段剧情,两个人的感情有冲动但不drama,琐碎有烟火气。表白的那段很有学生气,尤其上个十年,男生都的惯用套路都是在醉后表白,不知道现在的小孩还用不用,但井柏然演的让我觉得,那场戏他应该就是喝醉了,眼睛一圈红红的,眼神也惺忪,但一笑就呲牙咧嘴,在表白前的烂醉中保持不说错话的清醒,那种好是可以牵起观众回忆的好,而周冬雨刚好给了他一个流畅的回应。

就算他们穷,但他们不贫。多少人为了一个表白大费周折,点蜡烛,放礼花,叫上一群人见证,成就男方或女方的公主梦。这没什么不好,也不是贬低,不是杠精,只是想说,这不是必须品。至少林见青和方小晓不是这样子,也挺好的。

第一次很感动是两个人在车站的一段。北京的冬天有一种特别的冷,那种冷干涩又没人情味,尤其在没有打车软件那些年,更甚。就算在半夜,车也很多,但就没几个愿意停的,就看到有些人就在车站不停的低腰看,有没有车来,而公交车又总是没有时间概念,有时等一个小时不来一辆,一来就来一串,跟火车皮似的,所以就真的很冷。林见清把方小晓抱起来放在防护栏上,然后两个人乐呵呵的笑着,特别甜。后来林见清说的我们打车吧,这句话,就像句情话。

因为电影的感情故事双线并行,所以在中间经历了一次剧情转折,两个人进入了一种很作的状态,有时都作的莫名其妙,针锋相对又互不谦让也互不理解。即使把出发点定为“为了你”也非常的横冲直撞,不是试探彼此底线,是深挖彼此的底线。

我觉得是,我作不是因为我爱你,我作是因为我只能作你。

两个人仿佛觉得既然我们的地基已经打好了,上面再怎么花样也不会塌,但目的都是为了给我们盖一个高楼,楼里的你一直也没跑出去。你要房子,我要你,那我赶紧弄一个房子装下你。

然后经历一次感情地震,房子就塌了,地基是保留下了,但都留在了彼此的心中,它变成了一个钉子户,之后只能在旁处另起高楼。

这部电影啊,是单身观众的回忆录,是情侣观众的预防针。

虽然电影叫《后来的我们》,其实核心是《后来》,到最后就是“你都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者很沉默,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只是后来他们不是学会的是不是如何去爱,而是如何安全,这就是另一条感情线。

在这条感情线里,他们克制了行为,却难克制情感。

情感嘛,本来就是难克制的。又不是一个硬盘,说格式化就格式化。林见清给室友修电脑时不也说,你那些东西都不在系统盘,没事。而感情刚好相反,所有的东西都在系统盘,他们格掉了其他的存储,唯独没格干净系统盘。

他们有说有笑有哭有忍,最终保持清醒,笑谈过往,最后拥抱了一下。就放起了电影主题歌《我们》,没有句点,就已经很完美了。

除了感情双线,还有一条线是《回家,过年》,刘若英的那篇小说,片头说的IP源头。而这条线的田壮壮吸干了所有观众的眼泪,电影结尾处,身边形成了立体声式的哭泣,总结了什么是“后来的我们”,只要有我们,就已经准备了一个后来,这个后来就是,缘分这件事彼此不负就够了。

而两个人的结尾最后用了前面埋好的梗来处理,当满屏幕的像网易云音乐的评论一般的弹幕滑过,各种人名,各种道歉,各种对不起出现,他们是在向前任道歉吗?不,他们是其实是向过去和解。和解不要再继续执拗,因为彼此不负就够了。

《如果·爱》

最初想看这个电影是因为有次听到了刘若英唱《外面》,《如果爱》的那首插曲,刘若英唱的很好。加之后面出的很多物料都是冬天的,总是会想起《如果爱》。有些地方也莫名的有连接,一个男主叫林建东,一个叫林见清,他们都在一个局促的房间,有着类似的椅子,煮着方便面,那时的他们,吃的不好,但好好吃饭。

 4 ) 《后来的我们》中井柏然、周冬雨、田壮壮等几位主演的表演如何?

我能说我全然觉得演员救了这片子吗?

先说男女主角,两个人物都不讨人喜欢

男的要到女方走了之后才奋发图强,你早干嘛去了?工作不顺只会醉酒打人借机发泄,匹夫之勇,沉迷打机逃避现实,不够担当

女的一开始的爱情观竟然是找个北京人就能嫁了,因为留在家乡她一眼就能看到未来,北京带给她看到更大世界的可能性,那说白了就是把嫁人当跳板,利用婚姻的心态,那对她所交往过的北京人们,公平吗?

幸好,井柏然自带的干净清爽气质,救了这个角色,甚至让人觉得有几分可怜

周冬雨的鬼马精灵,让这个一开始打算利用女性优势换取命运转机的投机女,也没那么婊

但凡换两个稍带油腻气质的演员来,这两个人物分分钟讨人厌

再说田壮壮,一个字,好

不动声色,非常克制

让人想到无数个深爱子女却吝于表达的中国式中老年人

而真正动人的情感,一定是克制的

 5 ) 爱而不得,才是人生常态

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后来的我们》这个电影名字一共包含了三首歌——刘若英的《后来》、陈奕迅 的《我们》、五月天的《后来的我们》。

因为刘若英,大家都想当然的认为,这是歌曲《后来》的衍生电影,但看完片后,观众会发现,这电影除了片名和意境以外,和《后来》的关系似有若无。电影里面既没有白色栀子花、也没有蓝色百褶裙、更没有十七岁仲夏,电影大部分场景都是冬天、拥挤的列车、窘迫的群租房,和《后来》这首歌里加了柔光的清新场景对比起来,《后来的我们》要更接近现实生活本来的样貌。

电影根据刘若英一篇小说《过年,回家》改编的,所以开头就是周冬雨和井柏然在春运列车上相遇,两个北漂年轻人来自同一个故乡、向往同一个北京,共同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惺惺相惜。不得不说,来自台湾、没有北漂经历的奶茶,把北漂生活拍得比近期的《北京女子图鉴》要真实多了。

同样是北漂女子,奶茶镜头里的周冬雨住群租房、深夜忍受隔壁咿咿呀呀的叫床声,卖货忍受老板的脾气客户的挑剔,为了省钱一日三餐吃泡面……再看看隔壁的戚薇,住了不到三集的廉租房就飞黄腾达了,女上司的豪宅廉价租给她、背着LV挤公交、男友送她上千块的内衣、动不动跟客户掀桌子……

这两部作品一对比起来,怎么能让人相信,住地下室吃泡面的周冬雨和背着LV的戚薇会出现在同样的公交上?她们甚至漂的不是同一个北京,可能不在同一个次元里。

同样身为北漂,虽然我没住过地下室,但去年冬天在大街小巷地铁上看到过拖着大包小包匆忙离京的人深有感触。刚毕业时我也租住过环境很差的房子,被暴脾气的舍友排挤得每天回家低头做人,大多数出身平平的我们,应该都会经历这样一段困顿时光。《后来的我们》把这种年轻人的困顿日常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的主角是在北京、上海、广州奋斗的每一个年轻人,他们没房没车没钱,但有一颗不怕输的心,怀抱着大不了从头再来的冲劲来到大城市,渴望出人头地。

相同的理念让男女主走到一起,他们穷苦的日子因为爱情而生出了一点光。因为有你在,吃泡面也很美味,住地下室也能看到阳光,发传单也有了希望……北漂生活很艰难,如果有一个人陪着自己分担这份艰难,那么一切苦难都有了出口,就像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林见清是方小晓北漂的支柱、而方小晓是林见清继续北漂的动力,他们都是彼此在北京唯一的暖。

看到他们拥抱取暖的戏时,是我第一个泪点,爱情可以成为艰苦日常的救赎,也可以成为对抗命运的武器,你是我的软肋、也是我的盔甲。可惜的是,后来的你,成为我最大的遗憾。

对,这部电影的爱情并没有一直发糖,它并不是那种给你造梦给你王子的爱情片,它不是一派祥和大团圆,里面的主人公除了谈恋爱还要工作,要赚钱生活,这是它最大的真实。也是因为生活,因为现实压力,他们渐行渐远,这是我第二个泪点。两个人在一起可以只有爱,但两个人要一直在一起不能只有爱,后来,你会发现,爱情败给命运是自然现象,任何人、任何事情在命运面前都不得不低下头。我们抱得再结实,都比不上命运轻轻吹一口气,“我绝对不能放弃你”变成了“我终于失去了你”。

就像田壮壮老师饰演的林父在戏里的一句台词“想要不负此生,真的很难”,这是我的第三个泪点。过来人的林父,明白一生中无能为力的事情太多太多,比如两万平方米的大house、比如4S店里的红色跑车、比如夏日街头的大长腿、比如爱情、比如你……就连英国王子,都治不了脱发,你又怎能要求,每个喜欢的人都在身边?别再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爱而不得,才是人生常态。

所以,方小晓后来也成为了明白人,在林见清说出了“如果当时你没走,后来的我们会不会不一样?”时,她说“如果没有如果”。嗯,世界上没有如果,我们也再也没有后来。不过,还是谢谢你,曾经让我感受到被爱,和我一起走过这城市的每个四季,那些温暖的昨天,都是最闪闪发光的回忆。

可以说,《后来的我们》给“爱而不得”下了一个异常丰满的注解,它把爱情里的甜蜜、纠结、痛苦密密织了一张网,每位观众总能在这张网上找到自己的几个点,大概这就是它让这么多人飙泪的原因。从“爱你”到“错过你”,不过两个词,却花光了我一生的运气。

 6 ) 《后来的我们》,成了看片不流泪的人

当看到片头的“出品人”和“联合出品人”里有张一白、张嘉佳两位大师,我就觉得电影“稳了”。

国产青春爱情片的业界,还有比张一白更会把故事揉得稀碎、比张嘉佳更会制作PPT的导演吗?他们能投《后来的我们》,说明这部电影一定秉承了俩人的电影美学啊。

能够被《前任3》感动的稀里哗啦的人,应该也是可以被《后来的我们》弄得梨花带雨的:对于套路近乎相同,情怀营销如出一辙的爱情片,她们可以哭一次,就不在乎多来一万次。

几乎所有急剧成长的城市中都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美学真空地带:大量新观众来不及通过对艺术的漫长接触来培养成熟的判断力,对于他们来说,表层的、外在的、即时的刺激或煽情,才容易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很难想象这是傅谨在《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中,对于上世纪初京剧面临的大众文化环境而做出的总结,它对当下青春片的主力观众其实也同样受用。

穿着光鲜的走近三四线城市的电影院,拉上三五闺蜜甚至挎着自己的男朋友,伴随着电影里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忽然想起那个早就在微信里被拉黑了八百年的前任,伴随着直白的主题曲,宣泄那些由“矫情、虚伪、怀旧、追悔”而催化出的眼泪。

情感共鸣和情感营销,是当下国产电影的关键词。它们瞄准了小镇青年的泪腺,酝酿出了《前任3》19亿4051万的票房,也催生了《后来的我们》的一系列破纪录的新玩法:

一轮情感营销刷新了猫眼“想看”史上最高,也制造了预售1.2亿的惊人成绩,让我都开始反省自己,太不懂电影、太不懂观众。

还好,《后来的我们》在首映当天由各大院线曝出大面积退票事件:利益相关方通过第三方购票平台以超高预售锁定排片,同时向观众制造虚假热度。一方面以一部亮点有限的中低成本爱情片拿到了五一档50%的排片,另一方面也吸引了跟风观众赶紧去看看这一票难求的好电影。

我很欣慰还没有太不懂这个世界,这片的热度确实有猫腻;我也很疑惑,真的不懂你们互联网+电影圈,全新的注水锁场营销套路这么神奇了吗?

都这么神奇,还拍什么好电影啊,电影变成了一种真正可控的生意。大家就比谁的套路新颖,谁的资源给力好了,建议梁静茹的《勇气》也可以马上拍起来。

当《后来的我们》变成了《造假的我们》,本来就令人感到狡黠的“泪点营销”还伴随着金蝉脱壳的“退票魔法”,久病不起的青春片市场几乎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从2013年的《致青春》到2018年的《后来的我们》,国产青春片大行其道的五年,是观众百折不挠的岁月:你刚逃过郭敬明的魔爪,又进入了张一白的地盘,好不容易等来刘若英,其实也只是一场旧瓶旧酒的幻局。

白日梦想,我们北漂

人有梦想是好的,但周冬雨老是对着北京喊话,是不是也挺“君子立长志,小人常立志”的尴尬?

小时候,看着电视里那些到北上广打拼的小镇青年,在公交车上,在广场上,在自行车上,张开双手和太阳肩并肩的时候,总要激动的喊话:“北京!我马上就要发财啦!”

这时,一股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情涌上心头。后来成年以后,再看到有人在电影里喊话的时候,就觉得这也太励(sha)志(bi)了吧?《后来的我们》对主人公的北漂生活展现的细腻程度,几乎要让人以为这是《北漂的我们》。不过在刘若英的手下,北漂也呈现出了光怪陆离之感:

首先就是没文凭的周冬雨,什么工作赚钱干什么,看起来挺正常的。但是男朋友换了一个又一个,都想结婚买房,最后总有各种原因吹掉。充分说明了爱(矮)笑(小)的女孩运气也有很差的时候。

接着是读完大学的井柏然,正经工作不找,要么在天桥下面兜售小泽玛利亚,要么就在电脑城里卖零件。最正式的工作要算游戏客服,结果一个没忍住骂了顾客,被人群殴了一顿。

井柏然觉得自己没本事,老冲周冬雨发脾气。周冬雨觉得井柏然太颓废,就离开他。而当两人分手后,井柏然一下子打满了鸡血,设计出了全城都在玩的爆款游戏,一下子从身无分无的小子逆袭成了游戏界的新星。

两人再次于飞机上相遇了,那叫一个想当年啊!已经有了老婆孩子的井柏然拉着周冬雨愉快地在雪地上奔跑,镜头来回地在回忆与现实之间任意切换,宛若意识流的小说一般无逻辑。

周冬雨不再颠沛流离,井柏然也不再怀才不遇。这说明男女主人公的八字不合,你瞧,分开之后经济条件都变好了。在一起的时候无论多么努力,都只有寒窑漏风,白水煮面。只要不再一起,立刻男帅女靓,红酒言欢。

刘若英对整部电影节奏的掌控极为失控:120分钟的电影没有一场逻辑通顺的戏。北京与老家、过去与现实这两组镜头无序的切换,让故事发展散乱无章,情感的渲染也凝滞不前。你甚至不能说它是PPT,因为就连PPT也是要求每一页有主题和逻辑的。

除了怀念,一无所有

记得年初的《前任3》,于文文往方便面里掺了一个鸡蛋,韩庚从后面抱住她说:“以后不管挣多少钱,回家都要吃你的一碗面”。

三个月后的《后来的我们》,望着打游戏的井柏然,周冬雨说:“面,我给你剩了一半”,然后用勺子把从井柏然父亲家里带的酱,刮出最后一点放在碟子里,安静地说了分手便离开。

《前任3》里男主女浓情蜜意时,商量以后不再一起了怎么办:于文文说吃芒果过敏而死,韩庚说那我就扮成至尊宝的样子说一遍我爱你。后来,于文文吃芒果全身过敏,韩庚被广场保安架走,俩人说散就散。

《后来的我们》里男女主耳鬓厮磨的时候,也思考了同样的问题:井柏然在开发游戏,说如果男主人公伊恩找不到凯莉的话,它的世界就会变成黑白的。后来,伊恩找到了凯莉,世界恢复了色彩,只是他们变成了后来的他们。

两部电影的煽情点都是“前任”,实在是臭味相投。没有什么事物,能够对二三十岁的青年一击即中,除了大家都有的“前任”。这很容易叫人想起罗曼罗兰那段很著名的话: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改革开放后,单一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话语环境得到了极大的转变,直接导致了青年成长大环境的改变,再到进入新世纪面对着全球化的环境,社会已变得更为碎片化、更多地受到媒介的渗透,造成人们身份的不确定性,迷茫和压抑成为社会的情绪。

于是乎,近几年的青春电影中的理想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表现出来就是要么做着“白日梦”,把成功写的轻而易举;要么是青春“毫无梦想”可言,靠回味过去弥补对现实的空虚和迷惘,对青春理想的书写缺乏对抗社会的青春原始动力和勇气。

《后来的我们》就更厉害了,既有“白日梦”,也有“毫无梦想”。井柏然可以一夜暴富,看到前任再重温旧梦;周冬雨最大的梦想就是嫁个北京人,不能说嫁得好不算梦想,只是感觉要“七分天注定”罢。

失去对方之后,两个人似乎已经被青春给埋葬了:周冬雨继续换着男友,旺着前任。井柏然听着妻子关于孩子上学的唠叨,心里想着不在身边的周冬雨。除了爱情,男女主似乎什么也怀念不了。而除了大哭一场之外,现实中的人们很难在自己的故事里哭了。

小镇青年,兵家必争

有人把《前任3》的成功,归结为小镇青年文化的胜利。观众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故事,哭过笑过之后,推荐给身边的人。于是,不常走进电影院的三四线城市青年们被成功发动。

数据显示,《前任3》的观影人群中,来自三四线城市的观众占比达47.4%,是同档期影片中最高的,一线城市观众占比仅12.2%,远低于国内影片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年轻观众占比高,淘票票数据显示,《前任3》24岁以下观众占比达68.9%。

我们还不知道《后来的我们》的票房构成如何,尽管造假事件已足够令人心塞。作为一个歌手跨界导演的作品,《后来的我们》的前期热度都靠着那一首《后来》。

它之所以能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无非是一个可控的成本、一套不必大费周章的剧本,互相勾兑后能够产生不错的商业效益。因而,这样的爱情故事在市场里总有细分的受众,但也仅此而已。千万不要意外,《后来的我们》在全新套路和小镇青年鼎力相助下票房逆袭的奇迹。能把人骗哭,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小镇,倒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

只是这样一部“核算周到”的商业标准件,无疑令国产青春片“屋漏偏逢连夜雨”。

看剧本,《后来的我们》延续着国产青春片碎片化、幼齿化的风格,情节无逻辑,爱情靠口号。看人物,设定是固化的,表演则是僵化的。周冬雨胸小鬼大爱流浪,井柏然天马行空做游戏。除了老家、北京出租房几个镜头外,片中大部分探讨两性关系问题的场景都在航空公司安排的酒店。

从本质上看,它就是一些情感博主的鸡汤式段子与前任情怀相互勾兑的产品,我愿意称它们为10w+电影。有笑料但不够高级,有泪点但有强行煽情。电影感,不存在的。

绝没有鄙视小镇青年的意思,近两年来,这个群体一边频频扛起电影的票房大旗,一边承受着“审美能力不足”的指责。为什么他们愿意花钱买票去看那些在专业人士看来简单粗暴的电影,并且看完之后觉得还不错?因为只要你仔细去购票网站上看评论,就会发现:电影烂是真的,他们的感动也是真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人会永远停留在新观众的阶段,观众会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成熟,这种成熟会反过来对艺术创作者形成倒逼——近两年国产青春片在一线城市的全面溃败就说明了这一点。后来的观众,成了看爱情片流不出眼泪的人,但原因却不在他们自己身上。

 短评

上九天揽月不难,难的是踏进的车厢没有你;下五洋捉鳖不怕,怕的是后来的结局没有我。我戴上自尊的假发,回到故乡换不回尊重;你留恋幸福的沙发,来到他乡弄丢了幸福。故乡容纳不了灵魂,他乡安置不了肉身。游戏里滚动千句抱歉,现实中只剩沉默。火车停运飞机晚点,现实黑白回忆彩色,最难是不负此生。

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看电影真的是一件太个人太感性的事 实实在在地被戳中了 就算有瑕疵 也没办法说不好

12分钟前
  • C.shaw
  • 推荐

i miss you, i missed you. 田壮壮才是电影的镇海魂啊。“缘分这事,只要不负对方就好,不负此生,太难了……”人生,全在这封信里了。

17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我能指出这个片子一大堆问题,但是,还是会被一些细节所感动,就好像周冬雨说i miss you的时候。看完之后,你就明白,这确实是刘若英的电影,整个电影都非常刘若英。另外,这差不多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周冬雨了。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7分妥妥的。周冬雨迄今最佳状态了吧,角色写的好,演得更好。刘若英做导演就是自带剧透😂。最佳前女友之外不忘占个亲情戏。宾哥很卖力。黑白段落比较符合刘若英气质,歌太多,结尾崩了。拿「如果爱」或者「相爱相亲」做参考系的话,如果真的是刘若英本人把北漂题材拿捏得这么地道,那真是天才了。

2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1.羡慕你们长得好看的,坐个火车就能艳遇。不像我,坐火箭都没用。2.周冬雨对69真执着,《奇门遁甲》里扇大鹏69个耳光,《后来的我们》说她69岁。3.为什么现在的电影全是拍北京,可不可以给广州上海成都一个机会?4.应该彩色部分倒叙,黑白部分正叙,至少8.5分。

28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没有田壮壮的表演 这应该就是崩了吧 符号化的北漂故事 不成熟的认知 生硬的转折 刘若英还是挺活在自己想象里的

30分钟前
  • G2
  • 较差

奶茶的少女心太尬了。男女主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突然开启青春疼痛对白。怕是对能火的网游有什么误解,整个网吧都在打纪念碑谷。。。。井柏然很赞!!!!!!!!!!最后,对不起,还有,谢谢你,你比北京美哈哈哈,感觉最感人的地方是片尾出现的北京站,总是能想起在那里送走的人。

34分钟前
  • 茶不思
  • 还行

不止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追梦过程中的得到与失去,与人生的大是大非相比,爱情是那么微不足道,却又弥足珍贵啊,它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地方和特定的人身上,哪一个不对都不行啊。除了周冬雨最后的选择之外,没有太多戏剧化的处理,但也正因为这个不同寻常的选择,将整个文本升华了。

38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现在还把北京设定为梦想之城的,大概受众也是瞄准了小镇青年吧(多次冲北京喊话真是挺尴尬的)。剧情拖太长,唯一的泪点还是田壮壮演的老爸,周冬雨老演这种角色不会腻吗?

43分钟前
  • 末药煎肉塔
  • 较差

刘若英实在是太让人惊喜的导演,全篇架构简单却感情真挚细腻,更难得的是在前任的故事再加入了长辈的视角,全篇都没有《后来》反而是一些街角流浪歌手的民谣,好好听,票房超不过前任3我真的要气气气死了!

48分钟前
  • G弦上的咏叹调
  • 力荐

卖光盘的地下通道,鼎好电脑城,北京的地下室和隔断房,舍不得打车,老家的辣椒酱…07年的北京汇成一道回忆光景。“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了我们。“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前半段和结尾有抹泪…

5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最好的是演员,周冬雨完全开辟出自己的戏路。小井进步惊人,已长出美丽。最差的是编剧,没有一场完全连贯的戏,几乎都是攒的。

52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拜托田壮壮老师多接戏接好戏!!!!太会演太催泪了。

55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是《七月与安生》那挂的文艺片,看的时候边上一堆东北大姐在那里泣不成声……前半部:我日井柏然太帅了吧想跟他在隔断房里疯狂做爱了;后半部:追梦男孩不能沾不能沾,长井柏然那样都不行!男主最后成功的那个游戏核心创意根本就是抄Love You To Bits 的吧……

56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最后半小时你哭完我哭、我哭完你哭的观感特别煎熬,结尾用亲情来煽情好鸡贼。这电影就是清理ddrk义务宣传片。

60分钟前
  • 永恒星鲈鱼
  • 较差

台词矫情的令人发指!

1小时前
  • 烦烦
  • 较差

不知道多少人看过网飞出品的《蓝色杰伊》,这故事确实让我想起那部有关重逢和错失的电影,同样的黑白影调,同样的当下和过去之间的交缠。如果说哪里不好,或许在出租车上向北京喊话的桥段太尴尬,或许男孩儿最后的成功太浮夸,但细节和情感都还好,带着真实生活的蒸汽和茸毛。

1小时前
  • frozenmoon
  • 推荐

荤段子还是挺搞笑但不懂片的三观飞机延误住酒店前任俩人进了一间房假如男主妻子没打电话来谁知道会不会发生啥后面还牵着手跑现任绿油油分手分的不明不白 挽回时周冬雨的拒绝也让人不明就里看的真尴尬唯一看点就是田壮壮想不通前任片怎么这么火年轻人更应该学学怎么沟通和表达爱

1小时前
  • Vivi
  • 较差

田壮壮老师连续发催泪大招,简直不给金士杰留活路

1小时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