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2019

HD

主演:Issaka Sawadogo,阿尔班·伊万诺夫,朱迪斯·厄尔·泽恩,大卫·赛勒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沃尔特2019 剧照 NO.1沃尔特2019 剧照 NO.2沃尔特2019 剧照 NO.3沃尔特2019 剧照 NO.4沃尔特2019 剧照 NO.5沃尔特2019 剧照 NO.6沃尔特2019 剧照 NO.13沃尔特2019 剧照 NO.14沃尔特2019 剧照 NO.15沃尔特2019 剧照 NO.16沃尔特2019 剧照 NO.17沃尔特2019 剧照 NO.18沃尔特2019 剧照 NO.19沃尔特2019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右翼的式微---美国语境下的媒体陷阱,当群体陷入狂热时我们应如何应对?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由美国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所执导,上映于2019年的改编电影。本片原型取自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爆炸案中发现炸弹装置的保安,他一直梦想着成为执法者。在这次事件中他先是被嘉奖为梦寐以求的角色:人民的英雄,而后却被媒体诬陷为炸弹凶手的事件。而在不断恶化的社会舆论中,他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不仅是公众的质疑,更是媒体和执法机构的联合阻力。在这样重重困境中,他该如何破局?

本片开头即精准地刻画了一位在保守州成长的右翼白人男性。从主角在一所学校中当保安,对学生进行训斥:告诫他们要遵守校园规定并对之保持敬意;到后来镜头一转,描绘了主角在南方广袤的靶场里练枪。再到此后因为学生的投诉,校长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说:现在的学生非常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你还是尽量不要惹是生非。他答曰:我只知道应该遵守法律,遵守规则。我们不应该挑衅它。从这时刻即已经预示了后面的剧情的发展---这是一个哪怕受到执法机构不公正对待的,也会遵守其规定且对其保持敬意的秩序驯化者。

正是因为处于对秩序和规则的尊敬,才让理查德对于法律的执行者---警察,FBI保持憧憬。然而,由于自身的体型以及能力问题,他并没有成功成为执法者。在被学校解雇后,成为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保安。而整个奥运爆炸案的实质性内容在本片并不是重点。在理查德发现炸弹后,他迅速被群众拥趸。在一场媒体疯狂寻找热点进而促进销量的体育赛事中,真正的体育竞技反而显得无足轻重。媒体要的只是热点,而不是实质性体育技巧的讨论。所以炸弹案一出,理查德迅速的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此刻,风光无限,他终于成为了梦寐以求的人民英雄---“维护了秩序”。理查德母亲热泪盈眶地说道:我亲爱的理查德,我真为你骄傲,我一直知道你能成功。

此后警方的调查却陷入了困境,在全国所有媒体的聚焦下,凶手却一直无法归案。在不断的压力下,一名FBI探员肖恩开始对理查德起疑:是否整个爆炸案事件是他自己自导自演? 警方转而对这位“人民英雄”展开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发现理查德的嫌疑越来越大:这是一位成年已久仍和母亲一起居住的男性---他可能有心理问题;他小时候为了炸鼹鼠制作过土制炸弹;理查德好几年没缴税了;理查德曾经假扮警察被逮捕;在学校当保安时经常被投诉;家里有手榴弹,哪怕它是空心的;他甚至保留了公园里的椅子碎片作为纪念。种种迹象显示理查德有可能就是凶手。

此后的剧情发展才真正开始进入本片的主线。亚特兰大宪章报的女记者凯西为了抢先在别的媒体前面获得独家信息,决定向FBI探员肖恩套话。通过情色手段,肖恩把他们现在的调查进度告诉了女记者,并嘱咐她不要对公众公布。可第二天亚特兰大宪章报的头版却是:英雄还是罪犯,爆炸案是理查德自导自演的?此时,全国舆论哗然。一夜之间,理查德从人民英雄变为众矢之的。无数媒体将他家门口围得水泄不通---他们等待着FBI什么时候对理查德进行传讯,理查德什么时候会“自曝”。而从未见过这种场面的“红脖”理查德顿时无法招架,只得打电话给曾经给他发广告的律师。律师赶紧前往理查德家中,和他对接下的行动进行法律的准备,教他如何应对FBI的问话。

此后,FBI对理查德的“传讯”开始。这其实并不是传讯,在实行普通法的美国,法治的重要基石之一即为无罪推定,只有在有决定性证据证明一个自然人是罪犯的情况下,才能对其进行逮捕。而以肖恩为代表的FBI以诱导的方式,利用理查德对于执法者的崇拜,在假装对理查德进行一般问话时,支开他的律师,诱导他说出“我(理查德),是放置炸弹的人“,并对其秘密录音。此后,利用这个“决定性证据”,对其发出逮捕令。而此时,FBI对他家进行的无意义的地毯式搜索---拿走理查德母亲的睡衣裤与私人用品,只是为了搜出真正的决定性证据。(因为他们自己心中知道自己的证据是假的,这是彻头彻尾的违法取证!完全违反程序正义)而在这番令人受尽屈辱的对待中,理查德竟然极力配合,理由是肖恩探员对他说:你也知道我们执法者的苦衷,理查德回答说:是的,FBI的命令我是一定会遵守的。他的律师对FBI这样的行为十分愤怒,对肖恩大吼到:你们可以对他进行调查,但是不可以侵犯他家庭的尊严!而对于理查德本身,律师更是问道:你为什么不生气?理查德答道:我只是一个法律的遵守者。

此后理查德被羁押,等待司法系统的正式起诉,而他的律师和律师助理想尽办法证明他是无罪的,而女记者凯西此时良心发现,计算了具体爆炸案的距离和时间,发现理查德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作案。而理查德的母亲此时在律师的帮助下,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声泪俱下地控诉媒体的偏向报道,不实地指控自己的儿子。令人动容。而律师利用自己收集的证据和新闻发布会推翻了FBI的检控,最终理查德被无罪释放。最后,在联邦调查局办公室里,肖恩对理查德说:“我知道是你干的,我一定会找到证据证明你是罪犯。”而在这场风波的末尾,理查德终于进行了绝地反击---在经历了系统性的不公正对待后,他说道:我确实不是罪犯,如果你找到证据证明我当然不会反抗,前提是,真的证据。

这部影片在当下的美国语境中所敲响的警钟是振聋发聩的,但却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冷遇。单从所获得的奖项与评价就看的出来:烂番茄媒体评价73%,各大颁奖典礼也完全没有水花,美国把控着文化传播的左翼精英很明显地拒绝了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更是被部分媒体攻击:片中所刻画的女记者凯西表现了导演本人“鲜明”的厌女立场,从而引发了媒体对于片中所触犯的性别政治雷区进行口诛笔伐。

抛开记者的性别不谈,单是从记者是否有权力通过其他不法手段获取信息来进行报道谈起。奉行三权分立的美国,身为第四权的新闻权理应对司法,行政,立法进行制衡。而片中所表现的非但不是新闻权对于司法权的制衡,反而是和司法权进行媾和,进而对于一个他们自己所不喜的普通右翼男性进行绞杀。这是典型的精英话语权对于普通群众的压制。媒体对于销量和点击量近乎病态的追逐,代表着他们完全对于自己职业操守和做人良心的嗤之以鼻。而司法系统对于达成自己目的而完全不顾程序正义的行为,更是将美国宪法的基石视如粪土。

而在此时此刻的美国,这样一部影片更是警钟长鸣。深挖这些所谓的主流媒体背后的财团: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MSBCN,NPR,Newsweek,大西洋月刊…会意识到媒体不过是左翼政治集团的打手和傀儡,只是为了自己的得势而进行的政治宣传。而为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对右翼政治人物进行捏造攻击,诬陷。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试图再现第二次水门事件,针对特朗普关于佐治亚州的投票问题录音进行编辑,想要描绘出一个试图作假改变选票的候选人形象。对于特朗普本人更是直接写出一片特稿来对其进行许多不实的攻击,而在短短的一个月后,华盛顿邮报自己又悄无声息的刊登了一篇道歉文章:针对此前的一篇稿件针对特朗普先生的不实指控,以及“不小心”对录音文件进行编辑对民众进行了误导宣传表示歉意。而华盛顿邮报这样的道歉行为实际上算十分罕见,更多的主流媒体,例如CNN,在BLM期间,对非裔美国人的犯罪行为,通过图片编辑将其肤色调亮成为白人;或是纽约时报明显采用的错误的数据误导读者;在此后却继续装聋作哑,假装无事发生。

对于群体陷入狂热,美国的右翼如同片中的理查德一样,是秩序的遵守者,即使这个系统秩序有一定争议。当在媒体的煽动下,被迫卷进事件的主角,选择了法律的武器自证清白。这是在系统内捍卫正义。群体的狂热,激动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没有选择权,是美国宣传机器下的产物。但不管愤怒的群体也好,理性的个体也好,都是生活在系统下。我们应该诉诸系统下的正当手段,这样才有助于一个良性的系统持续运转。一个良性的系统是有自我纠正能力的,他可以进行新陈代谢,通过立法的手段来割掉癌变部位。而通过激进左翼的街头手段,冲击的不仅是系统的病灶,更是将整个系统置于动荡之中。而一旦良性的系统失灵,社会就会陷入不稳中,犯罪率会激升,而此时的左翼却根本没有能力对于这个失控的社会进行管制,左翼的本质其实就是只有破坏,从不治理。对于一个满目疮痍的社会系统来说,这样做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而对于一个运转尚可的系统来讲,这样做只会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进而导致众生的陨落,至于激进左翼背后的精英集团对摇摇欲坠的社会却毫不在意---激进集团只是他们夺权的手段。

而在当今的美国,由于左翼媒体占据舆论高地,天然地对于话语权进行垄断。而越来越式微的右翼逐渐被隐形,2016年特朗普的上台左翼媒体被“惊吓”,高呼民粹主义的回归,美国右转。而右转真正是从16年才开始的吗?右翼被隐形了太久,没有媒体,没有大学教授,没有跨国公司,没有好莱坞……这是左翼精英长年累月对于这个右翼群体的刻意忽视,视而不见所造成的。这部影片的主旨当然不是想还原当时爆炸案的完整细节,而是导演本人对于当下美国左翼的栽赃陷害进行反击:急速左转的好莱坞将政治正确奉为圭臬,打着人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口号,在文化上越来越“多彩”的左倾主义宣传下,实际上是立场越发单一的政治审查。

 2 ) 是社会的哀歌

又是一部堪称经典传播学教材的新闻事件类影片,尽管是20多年前的事件,放在今天也十分具有现世意义。舆论所导向的往往并不是“应该相信的”,而成为了“愿意相信的”,更绝对一点,甚至成为了“有利可图的”。

人们需要一个英雄时,就创造一个英雄,然后再压榨这个英雄的可用利益;人们需要一个罪人时,便创造一个罪人,再用一切可以想象的恶言去发泄轰击。很悲哀的一件事,即使是《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这个电影本身也是对主人公的又一次消费。可这就是这个世界样子,从不完美。

理查德在最后获得结案书的时候,他肥胖的脸上挤出难看的皱纹笑着,他赢了,他真的赢了吗?他已经被这个社会消磨得失去了原本的自我。他一口咬下的那个甜甜圈,我相信,是苦的。

说说剧作方面的缺点,演讲抒情的情绪渲染过多。说教味还是太重了,老是借角色之口对社会进行直接性的质问。还有角色形象塑造,FBI的形象还是太过呆板了,一味的丑化政府部门,多处关于FBI取证的细节在后续并没有对剧作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而成了为了丑化而丑化的设定,有点毁坏剧本条理性,把剧本严谨的逻辑性消解了。

以及凯西所代表的无良新闻传媒业,前期剧本将其塑造成了为了消息不惜出卖色相的唯利是图传媒业符号,其实是很能继续造作的一条线,却在电影一半的时候因为被骂了一顿就出现反转,实在是有毁角色的人物弧光,而在凯西良心发现之后也并没有对理查德的脱罪起到任何舆论导向上的帮助,而是角色直接凭空消失,实在是太浪费太浪费!可惜了好好的这一条线。

 3 ) 中国CINIMA之哀歌

寒假惊奇地发现老家丽水居然还有Richard Jewell的排片,立马就去看了。 之前只看过东木老爷子的《百万美元宝贝》,对他不甚了解。但单从这部和《百》来看,着实可以看出他的过人之处:不用很多的技巧修饰,利用故事本身来打动观众。在我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内力”的导演;可能也是因为将近耄耋的高龄,他的作品因而显得精准有力。 现实题材与写实主义的风格无疑最大程度体现了他这种“内力”;同时,同等程度地,将演员的演技无限的放大。山姆洛克威尔、乔恩哈姆等人贡献了优秀的表演;保罗沃尔特豪泽(终于不需要演类似于《黑色党徒》《我,托尼娅》里面的胖傻叉了!),本片的男主,堪称完美的人选;而最最让我感动与惊讶的是男主母亲,扮演者凯西贝茨的表演(爆奶今年奥提!)。那段发言的表演过于真实,丝毫没有修饰的痕迹。我看过很多的哭戏,几乎没有一个像这样富有层次与感染力,既内敛同时有张力。就像影片中所说的那样,她的表演完美的诠释了truth而不是fact。 很庆幸能在家乡看了如此动人的新年第一部。可笑的是,家乡当地仅有的三家艺术影院之中,作为丽水地区电影院的“霸主”、本应该引领地区的某两影院,却如同吝啬鬼一般的不给真正的CINIMA一次上映的机会,而给某些辣鸡“视频”(恕我直言)以大量场次。而相比之下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小资影厅,却拥有相当的职业的当担与操守。其实不只是我家乡,全国各地情况都是如此,例如同样加入艺联的著名的某达影院,也几乎没有《朱》与《别》的排片。 我大学不修经济,仅以高中知识,我不是特别清楚这里面供求关系。但我确切地意识到,如果市场只单方面提供娱乐向的“游乐园式”的电影而忽略了这些艺术电影,也行将来的观众们会认为电影只是用来娱乐的,马丁的预言或将实现。我相信这就是艺术电影联盟为艺术电影奋斗的原因,特别是为了中国电影事业的未来。而那部分唯利是图的商人,自以为在经济上为中国电影事业尽一份力,实则可能真的荼毒了万千的观众,断送中国电影的未来。 我看的那个场次,到场的观众寥寥无几;也许都是电影爱好者,出现片尾CAST的时候,许久,大家都没有动弹。在寥寥无几的观众里,我惊讶地发现了两个十多岁的小朋友。在幽暗的影厅里,在他们眼神中,我似乎看到了灼烈的焰火。我没有老到可以感慨岁月流逝白驹过隙、时间的不易,但我看到他们时,我可以说,我看见了电影的某种未来,一种我期待的未来。 有时我会想,这些电影真的就那么“艺术”吗?难道真的就那么无聊、枯燥以至于大家都不想看吗?中国电影票房真的只能靠“话题“流量”来支持吗?我以我亲身体会来看:非也。仅以这部而言,观影的门槛很低,懂电影的人也许能看到更多,不大懂的人也能感受它的魅力。连小孩子都来看,为什么成年人不行呢?更何况最近佳片稀少,《朱》与《别》理应加大排片量。 其实,更重要的,不是供应不足,而是需求不够,是很多人没有做出尝试。横向比较于类似的艺术形式,书的普及应该算是很成功的了。既然书能够做到,为什么电影不能呢?我一直认为电影的商业形式是双向性的,就像没去过海边不知道海有多宽广一样,没多看佳片的人是不知道电影的艺术有多美。我由衷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能像从小学习看书、绘画、声乐一样,学会看电影、欣赏电影;把它当做一门艺术,而不是娱乐大众的道具。 以上只是一位初级电影爱好者浅薄的感想。其实自高考以后,我就再也不想写文章了;但是今天今夜,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召唤。

 4 ) 为了销量和热度,他们甘愿抛弃良心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电影的速度真的很快,而且质量也很高。

2018年圣诞档才上映了《骡子》,2019年圣诞档又有了新片《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上映。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身为保安的理查德·朱维尔在公园发现了炸弹。

虽然炸弹还是爆炸了,但是由于理查德和警察们在此之前尽可能疏散了人群,从而减少了伤亡。

然而理查德还没当几天英雄,就被怀疑是爆炸案的主谋。

人们说他自导自演了这场拯救百姓的戏码,由罪犯摇身一变成了英雄。

“成为爆炸案的嫌疑人”是怎样一种体验,远远比我们想象中残酷得多。

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们过度解读,在人们眼中你的一切正常的行为都是你的伪装,你的一切“不正常”的行为都是你的犯罪证据。

你和母亲一起住,那你一定心理不正常。

你不可能在报警后及时回到公园,所以你一定有同伙。

所以你和大卫是同性恋情侣,你和他一起策划了这场爆炸案。

还有大卫小时候为了炸鼹鼠制作过土制炸弹,理查德好几年没缴税了,理查德曾经假扮警察被逮捕,在学校当保安时经常被投诉,家里有手榴弹,哪怕它是空心的,甚至保留了公园里的椅子碎片作为纪念……种种迹象都被认为是理查德就是罪犯的证据。

理查德根本解释不清楚,因为FBI已经认定他是罪犯,无论他说什么FBI都不会相信。

或者说,无论理查德说什么都不是FBI想听的,FBI唯一想听的就是“是的,炸弹就是我做的”。

只要理查德不说这句话,FBI就绝不放过他。

FBI会翻出八百年前的陈年往事,会编造理查德根本没有做过的事,但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证据。一切都是他们的推测和猜想。

他们没有证据,也不是根据证据来查案,而是根据结论来反推证据。

比如现在的结论是理查德就是罪犯,而事实上理查德现在是一名保安,他很想做一名警察,所以他策划这起拯救百姓的英雄行为很符合逻辑。

但是这种“先假设他是罪犯,然后反推他的作案动机”是很不科学的,而且也是不符合规定的。

唯一符合规定的做法,就是讲证据。

如果你没有证据,就应该把他放了,没有权力叫他签一些对他不利的文件,也没有权力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套路他。

其实FBI怀疑理查德是正常的流程,在案情水落石出之前,任何人都可能是爆炸案的主谋。

那么事情闹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FBI怀疑理查德后,也许会暗中调查理查德,最后发现罪犯不是理查德,就会排除理查德的嫌疑,将怀疑的对象转向其它人,直到抓到真凶为止。

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变数:肖探员违反规定泄露了机密,随后媒体又发布了FBI怀疑理查德是罪犯的文章。

这就让事情变得复杂了。

既然媒体已经大肆宣传FBI怀疑理查德是罪犯,假如最终结果理查德不是罪犯,就会显得FBI办案能力太差,所以FBI不愿向人们承认他们没有任何证据,也不肯宣布他们不会起诉理查德,一定要逼理查德承认他根本没做过的事。

所以这就是一个“执法人员违反规定,媒体人抛弃专业素养,结果无辜百姓为他们的错误买单”的故事。

FBI唯一考虑的事是假如理查德不是罪犯,人们会怎么看待FBI。

他们只在乎颜面,不在乎这么做会对理查德和他母亲产生怎样的影响。

而媒体根本不在乎真相,他们只在乎报纸的销量和热度。

之前他们跟风说理查德是英雄,现在又跟风说他是罪犯,甚至直接问他“你的同伙是谁”,仿佛理查德就是罪犯的事已经实锤了。

当肖探员把局里的机密泄露给凯西后,凯西立马就将它刊登在了报纸上。报纸的销量就是一切,至于理查德和母亲会面临什么关她屁事。

眼看报纸刊登这则新闻,她高兴得哈哈大笑,仿佛今天是她的生日一般。同事们也纷纷向她鼓掌,仿佛她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

这不是恐怖片,但是这一幕却比任何一部恐怖片更加恐怖。因为鬼不可怕,人比鬼可怕多了。

凯西在新闻中写道FBI“怀疑”理查德,如果下一家媒体再这么写就没有噱头了,所以之后的媒体为了博眼球不断造谣传谣、添油加醋,传到最后“怀疑”变为了“实锤”,人人都认定理查德就是罪犯。

包括理查德的母亲很喜欢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汤姆·布罗考也是如此,今天他可以跟风赞扬你,明天他也可以跟风诋毁你。

在收视率和金钱面前,真相和良心一文不值。

88天后,FBI写给理查德一封信,宣布不再怀疑理查德。

这个时候餐厅里只剩下理查德、布莱恩特、肖探员,媒体去哪儿了呢?

首先,这件事已经过了整整88天,早已没有了热度,媒体早就去追更新的新闻了。

这种现象在20年后的今天也没有任何改变。

那些轰动一时的热点事件,有哪一个是有后续进展的?

全都是不出三五天就会被新的热点事件覆盖,于是旧的那件就不了了之了。

其次,媒体知道“一个人成为英雄”远远没有“英雄就是罪犯”更具话题性。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前者可能只有1万阅读量,后者则可能是10万+。

相比于英雄被捧上神坛,人们更喜欢看到英雄跌落神坛。

相比于英雄的诞生,人们更喜欢看到英雄的毁灭。

而且谣言永远比辟谣更具话题性。谣言往往有很高的阅读量,辟谣却没多少人看。

经常会遇到长辈被朋友圈的谣言文章所欺骗,花高价去买根本没有任何用的保健品。如果你去给他们科普,阻止他们购买,他们还觉得你在害他们。

所以当媒体宣布FBI怀疑理查德的时候,理查德家门口的记者比三天前他刚成为英雄的时候多了十倍。

而当FBI宣布不再怀疑理查德的时候,他和布莱恩特身边却没有记者了。

也许第89天,第90天,第91天……邻居、同事、好友还会对理查德进行指责、侮辱,因为没有几家媒体发布理查德洗清冤名的新闻,他们不知道自己错怪理查德了。

当理查德被冤枉的时候,当他最想清静的时候,无数记者在他家门前围得水泄不通。

而当他恢复声誉,重新由犯罪嫌疑人变为英雄的时候,当他最需要人们的道歉的时候,人们却消失了。

正如《让子弹飞》中,他剖开自己的肚子,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凉粉的时候,看热闹的人们却散了。

你挖开身体,把血淋淋的真相展示给大家,才发现人们并不在乎真相,都是看热闹的。

凯西被布莱恩特批评后,并没有坚信自己是对的,而是去走了那条公园到电话亭的路,发现自己错怪了理查德。

理查德的母亲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凯西也留下了悔恨的眼泪。

导演还是太善良了,他最后还是给凯西安排了一个良心发现的剧情。

但是我们都知道,当一名媒体人尝到人血馒头的甜头后,可能再也不愿回去吃粗茶淡饭了。

正如FBI已经宣布不再怀疑理查德,肖探员却说他仍然怀疑理查德,仍然觉得他有一个同伙……

FBI审问理查德的时候,肖探员提的问题让人后背发凉:

如果不是你放的炸弹,你怎么知道要到塔的另一层,从而躲过炸弹的袭击?

发生了爆炸案,所有人都对遇难者表示同情,也对幸存者感到幸运。

而肖探员竟然质问理查德为什么能够幸免于难。

正如前面所说,当你成为了爆炸案的嫌疑人,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们过度解读。

理查德和母亲住在一起是错的,有一个小时候制作过土制炸弹的朋友是错的,收藏椅子碎片是错的……甚至连在爆炸案中活下来都是错的。

所以理查德才会做梦梦见自己当时没有离开炸弹,而是抱住炸弹,以生命为代价保护人们。

有时候他甚至会想,他不应该在爆炸案中活下来,他应该因公殉职,这样人们就不会怀疑他、质问他了。

理查德和母亲没有在爆炸案中受伤,却成为了第113个和第114个受害者。而事实上,他们本该是及时发现炸弹、减小伤亡的英雄。

“如果不是你放的炸弹,你怎么知道要到塔的另一层,从而躲过炸弹的袭击?”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

13年前,也有一个法官用同样的问题,伤透了好人的心:如果不是你撞的她,你为什么要扶她?

正是这句话,从此让老人讹人有了理由,也让人们不敢去扶摔倒的老人,哪怕这次是真的。

因为他们不想成为第二个彭宇,不想做完好事后被人质问:如果不是你撞的她,你为什么要扶她?

理查德·朱维尔案之后,不难想象警察看见可疑背包都会不敢上报,会假装没看到。

因为他不想成为第二个理查德,不想被人质问“如果不是你放的炸弹,你怎么知道要到塔的另一层,从而躲过炸弹的袭击”,不想让自己做的一切都是错的,连活着都是错的。

 5 ) 还是要保持表面的普通正常较好

一直以来以成为警长探员为目标的男主,生活里做了很多越界的事情,高速上抓酒驾这种,做着一系列正义的事情,但是收到的却是数不清的投诉。也因为这份正义,他发现了一个可疑包裹,于是拯救了很多性命。他成了英雄,但却遭受举报,怀疑,调查。他的母亲只为他骄傲了三天。他的墨镜也只带了三天。

即使如此,在被调查的过程里仍然对企图欺骗他获取将他送去电击的探员们以尊重与配合。即使遭受委屈之下还表示他们代表着美国政府。但是日积月累之下,他终于在某一刻他发起了质问,警探们所花费的时间有获取到任何证据吗?在警探们全力追究他的时间里,真正的嫌犯是否还会制造第二次爆炸,以后任何的保安在看到可疑包裹时还会上报吗?不会,他们不想成为下一个朱维尔。

可是,六年后,朱维尔肩上佩戴了一枚有权威的标志,他曾经向往的,又失望了的标志。生活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哦,无论遭受了多少,生活还是要继续,以自己也不确定的方式生活。

两大权威,政府和媒体,都使出了强大的火力射向了这个挽救了很多条性命的英雄身上。那时的媒体还很少,网络信息流转还没有那么快,导向性书写新闻的媒体人还很少,当时为了销量,她会不惜一起去寻找头版。但最后她还会去验证真实性,还会流下眼泪。可是,她确实毁了一个男人的生活。如今呢,新闻已经不是真正媒体人在写了,我们看到的更不见的是什么真实了,那些为了流量而引导性的文字,真的是一把把匕首,不知道无意间就刺向了何人。不知道会坏到什么程度呢?

再说男主的性格,一根筋的正义,毫无怀疑的相信着那个圆形的标志及其背后。善解人意到善解要将他推向万劫不复之地的人。律师和他的妈妈一定都有一种怒其不争之感,可是最后的质问还是很意外闪光的。

电影节奏还不错,穿插着幽默,不会一直沉重沉闷,但是有些情节有些让我觉得混乱,那个安装窃听以及第一次被安排来窃听的人物的身份直到那么久远才弄清楚。有一点我怀疑,警察用欺骗的方式抓走嫌疑人?真的可以这样子吗?

我旁边的女士一开始就睡着了,好像是爆炸声把她弄醒了。这一次只有一个人拿起了手机,但是有着听起来像是五十岁或以上的女士在讲解。不过算是我还比较不错的一次观影体验了。

PS:幸好没耽误董老师进场。再一次掉了手机又从原地儿找回来了。😂

 6 ) 罪人?圣人?正因为他,好莱坞才保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元”

文/铃鼓先生

公众号:抛开书本(paokaisb)

毫无疑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高龄高产高质量的导演,近年来以每年一部的速度产出优篇佳作,称其为“活着的传奇”毫不为过。作为“好莱坞最后的右派”,也许正因为他,好莱坞才保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元”。

去年的《骡子》,实在抱歉,理应是进入各种年度榜单前列的作品,老年的伊斯特伍德对剧本、镜头以及导演相关的一切的控制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精通用电影讲述故事的技艺。他并不试图追求新奇的形式,炫目的镜头,或者是故作深沉的艺术式的表达,他更看重通过电影来言说,他保持着对现实的关切,并始终有着呼之欲出的态度。因此,看完老爷子的电影有种令人惬意的“饱腹感”,不仅所有期待都被满足,但同时需要时间来消化它们理解它们。

1月10日上映的《理查德·朱维尔》,国内译名自作多情的对主题进行了解释——《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这真是愚蠢至极的行为——原本的片名并没有“哀歌”,整个电影看完似乎理查德并没有多么哀伤,也没有谁为他唱响哀歌。我不得不展开这样的推测——自《萨利机长》后,国内不断上映老爷子的作品,而其它优秀的导演鲜有这样的待遇,是不是恰好是因为影片中透露出的“保守”的立场是“安全”的。值得指出的是,这样的作品针对的是大洋彼岸的现实状况,是对此对的某种“修正”,在国内的语境当中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但不管怎么说,能在银幕上看到这样的佳作,的确是观众的福分。

《理查德·朱维尔》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第一个发现在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百年公园内的炸弹的人,从英雄到嫌疑犯,最后洗清罪名。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几乎可以说是平淡的剧情,观众能够从好几个角度去理解去获得启示。

显而易见的是,体制的腐败与媒体的进击,正如影片中母亲哽咽着所说“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抗着世界上最强大的两股力量:美国政府与媒体”。前者几乎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大量的影片把这作为一个元素,这在荧幕上并不少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真实事件改编,当庞大的利维坦想要碾压个体时,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而后者关于媒体的探讨,也不乏佳作,比如《夜行者》,它们都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媒体追去的不是真相,而是热点流量。而真相总在各种信息的激荡中慢慢沉淀,这也就是常说的“让子弹飞一会儿”。那么,在事件爆发后不久的时间里,各种流言实际上是正常的情况,也是挖掘真相的必由之路。这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媒体争相的报道引导的舆论如果给调查施加了外力,这可能产生连带的伤害。

《理查德·朱维尔》很好地展现了舆论胁迫权力机关的后果,后果便是对个体的侵犯。媒体、舆论、权力机关,通过层层的传递,等到调查出现纰漏时,早以无路可退。记者与调查人员的交易,不管真实与否,可以视为戏剧化的处理,它们成为了共犯与同盟。我们从影片中看到FBI明明发现了问题,却也不得不要一股脑地一股脑地调查下去,一方面是要掩盖交易这回事,另一方面,承认自己错了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对一个人来说况且不易,何况是一个臃肿的机构。这并不是在为之开脱罪责,个人无论怎么做那叫做自由,而权力机关则不能。

本片最大的看点是具有强大的移情作用的主人公。这个人物高度还原,据说连走路的姿态也是模仿了原型人物的。片中在快速剪辑的镜头中,有一份报纸的标题为“罪人?圣人?”,这几乎是这个人物最为核心的描述。我们回到他的嫌疑被洗清前,这不像是一个正常人,说理查德劣迹斑斑也毫不为过。这是他被怀疑的理由,但也是他能够发现炸弹的原因——一个爱管闲事的人,一个过于热心的人,一个践行正义的人,哪怕这有所冒犯。我不禁感叹,蝙蝠侠一样的人物是真的存在啊,理查德和蝙蝠侠的精神气质是一脉相承的,打破边界又捍卫秩序,背负骂名却坚守希望。

他虽然没办法解释自己为什么离开离开了辖区而毫发无损,而自己的同事却受伤,但以他的人物性格,遭受如此的怀疑,如果可能,他甚至可以牺牲自己而换取别人的周全。可惜他不能。罪人!

理查德这一人物形象最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任你如何诋毁他,戏弄他,他始终在对正义对权力机构抱有希望,甚至是到了偏执的程度。调查人员想方设法地想要诓骗理查德,而他基本上是完全配合的。影片最后,哪怕他经历了如此荒唐的一切,仍然披上了制服,成为了警察。真正的信仰不是坚如磐石,而是久经风浪而不倒。圣人!

为此,他和律师发生了分歧,而理查德给出了他自己“不长记性”的原因——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不是你,所以我没法闭嘴。自此,律师不再为此阻拦他说话了,因为他道出了这个国家赖以强大的原因——尊重个体,包容异类。毫无疑问,理查德是罕见的极有说服了的自由主义荧幕形象。

影片虽然说着要“反击”,但似乎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手段,这是尊重现实的表现,弱化了戏剧性。而影片的高潮,是理查德一段直击人心的质问,这显然是要满足观众对于胜利的期待。而事实上真正的胜利是很多年后,多年后的真相揭晓成为了影片的尾声,可见导演也并非是对事实的简单罗列,这种创造性的事件选择,正是导演最为核心的能力。

最后,祝福东木老爷子!

添加微信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短评

怎么办,越来越喜欢Sam Rockwell

8分钟前
  • kerenfang
  • 推荐

新闻媒体膨胀的时代,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应该静一静了。

11分钟前
  • 🫥
  • 力荐

老爷子依然恐同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13分钟前
  • eros
  • 推荐

东木是美国导演伊斯特伍德中国影迷在网上的称呼,名字英文直译。近日还知道了“奥利给”,说是网语“给力”的意思。真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啊!本片是东木导演89岁时新拍的电影,一年一部,部部扎实,可看,今人佩服!再现了1990年代美国一次媒体暴力及FBA的歪曲真相的真实事件,有认识价值。给大我一轮的老导演赞一句:奥利给!

1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几近满分。东木于二十一世纪这糟糕的第二个十年的尾声发出了自己的最强右翼宣讲。理查德·朱维尔不再是士兵、机长、官员、罪犯,而是一个最普通的人,甚至形象欠佳、背景灰色、生活保守、处事粗糙,东木以此人物为石子,以此事件为弹弓,从最底层射穿了上层建筑的玻璃。保守派维护本能的善意与真情,即使留有被反攻倒算的弱点,也毅然诚恳昂首,坚守真相和尊严。成群结队的媒体与政府调查员,是这个虚假民主先进时代的丑恶嘴脸,带给众生的并非平等博爱,而是群起而攻之的污蔑征缴,东木对他们的态度,是放弃的,这是一个九十岁高龄的斗士所做出的抉择,并在又一个十年新纪元即将开启之际,将这呼声传递给下一代。

15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仍然是死硬派的东木头,这个选题太适合老爷子了,又是怼天怼地的故事。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也更容易让观众同情。男主选得特别好,表面看起来憨憨的,却始终坚持着他的人生观。他可能生活上或性格上有很多问题,但是,他努力捍卫着自己的正义。所以最后还是挺热血的,以及,这片骂媒体也是骂得很狠了。最后,山姆·洛克威尔的表演,真是每次都不同,演什么是什么,真厉害。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老爷子拍的很轻松,片子很流畅,情绪很到位,看不出一丁点用力的东西,也没什么野心,可能这就是他那个年纪的心态吧,导演工作完成的如此轻松。不过这年头很少有人这么拍,片子整体上很棒,但也找不到什么记忆点。这个改编没什么特别之处,对于生活在高墙内的人来说,自己正水深火热呢,谁在乎美国人在折腾些什么鬼,美国大众自己都不关心。这样的改编中规中矩,但人物的脸谱化和功能性也略重,编剧在中间安排那个女记者抹眼泪就很不幸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好莱坞叙事教科书。一个镜头不多,紧凑到塞不进片头credit。89岁的老爷子依旧稳健,技法和良心都是业界标杆。我要能活到这个岁数,只求大小便还能自理。second thoughts: 看到了Kathy Scruggs的争议,想来确实有不少MAGA circle jerk的点。相信是人上了年纪politically tone deaf而非本意如此,赶上弹劾大戏开幕的时候上映被解读成辩护川普实属冤枉(要是过几天川普发推"great film #witchhunt"可就太糟了)

22分钟前
  • Anubis
  • 推荐

李文亮的哀歌。因为这部电影,事件发生二十多年后,美国人还记得一个拯救了几十人性命的小小保安。再过二十多年,会否有任何载体让中国的下一代记住我们自己的吹哨人

25分钟前
  • 水脉
  • 推荐

【B】东木是个真正的爱国者,和有怜悯心的人,他总能在被忽视的人群,甚至可以说,被很多人嘲笑,厌恶,鄙夷的一类人身上找到强大的人性,这很令人折服。朱维尔是一曲对“善”最朴素的赞歌,它的单纯让世界的聪明显得愚蠢。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这部和骡子一样,都有点高开低走,收尾乏力。

28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看完之后,你要问问自己,在这个利欲熏心,追名逐利的世界的压迫下,你改变了什么?是像男主角,还是女记者?

31分钟前
  • 羚羊的灵魂
  • 推荐

片场大概是老爷子最好的归宿了吧。

33分钟前
  • Jsbe
  • 力荐

这要不是真实事件改编,最后绝对会反转说男主真的是凶手吧……Sam Rockwell 好迷人哦,眼镜+衬衫的组合绝了,上回《恐袭波士顿》里的Kevin Bacon 也是靠这个组合狙击了我的心!

3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除了Richard本人有一点层次以外,其它角色都非常脸谱化。Clint Eastwood的保守派政治倾向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得非常明显:右翼好人vs丑恶的政府与媒体。其实最后爆炸的真凶也是极右翼分子,但是影片选择性省略了。金球奖提名这个都不提Queen&Slim和US?摸不着头脑。

39分钟前
  • 普通人类材料
  • 还行

89岁的东木,一如既往的稳健,尤其是对演员出色的控制。主演Paul Walter Hauser如果不是因为本片,估计一辈子都只能在好莱坞演white trash屌丝男的角色了。关于新闻媒体和执法机构在“舆论法庭”里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本片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是不言而喻

4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如果你成为了案件的嫌疑人,那么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们过度解读。你的一切正常的行为都是你的伪装,你的一切“不正常”的行为在他们眼中都是你的犯罪证据。他们会翻出八百年前的陈年往事,会编造你根本没有做过的事,但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证据。他们没有证据,也不是根据证据来查案,而是根据结论来反推证据。因为媒体已经大肆宣传FBI怀疑理查德是罪犯,假如理查德不是罪犯,就会显得FBI办案能力太差,所以FBI不愿向人们承认他们没有证据,一定要逼理查德承认他根本没做过的事。媒体根本不在乎真相,他们只在乎销量和热度。之前跟风说他是英雄,现在又跟风说他是罪犯,甚至直接问他“你的同伙是谁”。不难想象,从今以后警察看见可疑背包都不敢上报,会假装没看到,因为他不想成为第二个理查德。正如彭宇案之后,没人敢去扶摔倒的老人。

4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东木近几年的电影越来越平、稳,但仍旧能全程牵着人走。理查德·朱维尔看似遇到的是一件层层“偶然”酿就的不幸,却也正是特例中的“必然”,就如同《我叫布莱克》里“鲨鱼与椰子”的难题一样:在一个即便较为成熟的社会系统下,每个“齿轮”做着自己的“份内工作”,在一定几率下就会将好人逼上绝路。有人提到这次东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无论是FBI还是无良媒体这两条线都较为脸谱化;我却觉得这其实也不是重点,毕竟东木不是肯·洛奇,他还有着他“反英雄式英雄主义”的这条路径,最后理查德·朱维尔眼神里那种“我对这个世界怀有善意并希望得以回报,那是我所甘愿的;但如果误被平庸的恶意所反噬,也不后悔我曾报以善意”也是很重要的。

48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好莱坞每个导演都在作品里夹带私货,却无一如Eastwood一般润物细无声。

50分钟前
  • NarvikAustin
  • 推荐

律师和老妈开新闻发布会女记者落泪 乃 一 大 败 笔

54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庆幸自己没能因病请假,只让自己享受了3天的骄傲。庆幸母亲没在世纪公园,却让她经受了88天的爆炸。记者享受同行掌声,忘记用脚步丈量事实真相。探员戴着神圣徽章,在保鲜盒涂上抹不掉的记号。一百美元交换不被权力侵蚀的本心,他是英雄还是嫌犯,是圣人还是暴徒,是舆论的幸存者,还是爆炸的受害人。

5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