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闭

HD中字

主演:娜奥米·沃茨,奥利弗·普莱特,查理·希顿,雅各布·特伦布莱,克里斯塔尔·巴林特,亚历克斯·布劳恩斯坦,大卫·库比特,艾伦·大卫,克莱门泰·波达兹,提姆·波斯特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禁闭 剧照 NO.1禁闭 剧照 NO.2禁闭 剧照 NO.3禁闭 剧照 NO.4禁闭 剧照 NO.5禁闭 剧照 NO.6禁闭 剧照 NO.13禁闭 剧照 NO.14禁闭 剧照 NO.15禁闭 剧照 NO.16禁闭 剧照 NO.17禁闭 剧照 NO.18禁闭 剧照 NO.19禁闭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切都是演戏

以下有剧透。未看过的同鞋为了观看乐趣请回避。看过有疑问同鞋欢迎进来拍














虽然结局是开放式的,很多人也抱怨看不懂,但仅仅因此而抱怨电影不好可有够白痴的。看完的那天晚上我上网找了些影评,发现同志们的看法基本有:Teddy疯了,一切是他幻想出的/Teddy没疯,一切是演戏为了把他搞疯两种。之后两天和看过的几个朋友谈了谈,倒搞出几个想法。

这是一部心理恐怖片,一部非常弗洛伊德的电影。弗老说“精神神经症。。。为潜意识的愿望满足”,而梦也一样。从这点出发,仔细观察电影的细节,分析一下,不难得出结论:‘Teddy’,或者我们更该叫他Andrew,确实疯了,而一切是围绕他做出的心理学试验。电影本来就是从他的视角拍摄的,主观的叙述外加梦境代表的无意识应该能说明真相。

1。关于名字的暗示

主角叫Teddy Daniels,看似非常正常,非常普通的名字,太普通了,普通到不适合作恐怖片男主角的名字。为什么用这个名字?
片中灯塔里院长Dr. John Cawley在纸板上标出了4个名字,虽然有点快(话说再详细再慢点就成了柯南的解疑了),让人一时反映不过来,不过可以拿来做分析的线索。
Teddy Daniels(主角) Andrew Laeddis(主角记忆中的杀妻凶手)
Dolores Chanal(主角之妻) Rachel Solando(失踪的女病人/医生)
仔细拆开名字中每个字母,可以发现Teddy Daniels = Andrew Laeddis,Dolores Chanal = Rachel Solando。完全符合弗洛伊德梦之解析的那套词组合的理论。
而 Dolores这个名字,在西班牙语中dolor是疼痛的意思。Teddy是Theodore的呢称。而Theodore来源于希腊语,是“上帝的赠与”的意思。这都是够明显的暗示了。

2。一切都是演戏

a。作为一个marshal,在监狱门前交枪的那幕,chuck那半天掏不出的样子只能说医生你这事先没排练好吧。
b。Teddy激情询问医护看守人员,而他们那心不在焉的态度很可以说明一些事情
c。Teddy询问一个杀夫女病人的时候,为什么这个女的把chuck支开就为Teddy一个人写了个“RUN!”?
d。那个很老的精神病医生Dr. Naehring对Teddy说话的态度可有够亲切的,就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温暖。
e。那悬崖其实也满好爬的,看似瘦弱的 Solando医生都能爬下去,为什么那么多看似很壮的搜索人员不敢爬所以啥也没搜出来?
f。Chuck建议Teddy乘乱去C区,当teddy碰到George Noyce时他可闪的真是时候。
g。2个看护讨论额外演出费用时被Teddy听到了(此条来自wiki,我只有那么点印象)
h。那么重要的灯塔的守卫居然就一个人。。。也真好ko
i。Teddy对Dr. Cawley说他在悬崖洞中遇到Solando医生,而且他们永远抓不到她。光头冷笑:确实我们抓不到。
j。记忆/幻想中的 Andrew Laeddis长的实在是太魔兽了,有够不现实的。可以理解为作为“善”的 Teddy(不喝酒又丧妻伤感的二战老兵+国家认证marshal)分裂出来的那个代表恶,导致妻子死亡的自己的分身。而Dolores Chanal,Teddy之妻为什么疯了,亲手杀了3个小孩?也许可以从“找到的病人” Rachel Solando身上分析。可以想像,“teddy”参军前与Dolores有婚约,Dolores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点不正常了。虽然人战后回来了结婚了有小孩了,但是Teddy精神状态不好有酗酒问题又经常出差(他是出差回来发现妻子杀子的,出差回来第1件事情倒是给自己倒了杯==),于是慢慢的Dolores就疯掉了。Teddy意识到杯巨的起因就是他自己,悲痛之极把这段记忆给抹去了,把自己分裂成了Teddy和andrew两个人格。
k。至于记忆是怎么被自动修正的。我的建议是看south park “ Fish dick”一集cartman是怎么一点一点的改变自己的记忆的。话说开头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的镜头拍的有够影棚的,而电影从Teddy洗脸,然后看着镜子中自己的脸开始,“假”,“幻觉”的画面感一开始就开始塑造了。(老马你向自己的电影致敬是吧!)

3。借古喻今

讲述二战士兵的战后综合症的电影,好像不多,也可能我看的不多。不过见过第一批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美国大兵的情节,让我想起Godard在电影史1A中画外音说的:“如果George Stevens没有用16厘米彩色影片拍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尸山的场景,也不会有后来(回到好来屋掌镜)拍下的Elizabeth taylor在阳光下幸福的场景。”他也讲到了“集中营尸山”的画面是无法“想像”,无法“表现”的。对个人而言,纳粹军官企图自杀漫天飞纸片的梦境/回忆似乎有点过于“表现力”了。而和妻子在一起的梦中房间里滴水=现实中天花板漏水漏他身上也过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性了点。不过这不妨碍Shutter Island是一部很棒的作品。

原作写于2003年,写的是1954年的事情。为什么选择战后这个人们已经达到普遍共识的年代写?Dr. Naehring对Teddy提到的Trauma,指的是因为精神创伤造成的情绪过度反应甚至长期心理问题。美军战后综合症已经不是新鲜名词。这样的新闻有很多。我可以摘抄几段:

“美国防部统计显示,2008年至少有128名陆军士兵自杀。今年年初至4月份,已有48名美军士兵自杀。此外,五分之一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归来的士兵至今仍受沮丧、创伤性应急障碍和自杀倾向等精神疾病困扰,难以回归正常生活。”
“一些心理问题专家提醒说,陆军的这一计划更像是一种实验。但他们也说,这项计划可以解答心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能否教会人拥有坚强意志。
 在一节“抗压力”培训课上,教官要求一级士官詹姆斯科尔和一名同学参加角色扮演游戏。情景是筋疲力尽的科尔和战友们在一天快结束时接到命令,要求他们完成一个艰难任务。”

而前脑叶白质切除术lobotomy早已不是新闻,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跃疯人院)便是经典。只不过70年代之后,这个臭名昭著的手术才被放弃。至于制造没有意识的国家杀人机器,恐怕不仅仅是科幻和漫画中的人才有的幻想吧。

为什么说Scorsese宝刀未老,借二战题材反映当代美国问题,也许是最聪明的选择。电影最后“Teddy”为什么对“Chuck”说那些”I can't stop thinking, do I want to live forever and being treated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saint?" 的话,明明他已经想起了一切?也许是因为他看着远处的Dr. Cawley,Dr. Naehring和狱长,就像他们所代表的政权军权和科学权威,统治着小岛这个一个孤立社会的最高阶层。他明白了自己是永远不能逃出他们的掌心,而发疯并不能使他忘记痛苦的过去,并不能帮他逃离责任和命运。他只能作为一个曾经的国家机器,并继续作为将来的国家机器而存活下去。

 2 ) 一个精神病人的童话世界

 《禁闭岛》是根据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冷战初期,二战阴云刚刚消散,核战争危机却笼罩全球。1954年,联邦警官泰迪和搭档查克乘船来到波士顿附近的禁闭岛精神病犯监狱调查一桩失踪案,案件的调查也一步步走入到扑朔迷离的离奇地步。   实际上,这位所谓的联邦警官泰迪就是这所精神病犯监狱的重症病人,他的主治医师约翰试着让他通过扮演自己所设想的角色来逐步发现自己编造的故事的荒唐之处,并以此治愈他的精神疾病。   泰迪的真实身份叫莱迪斯,曾作为战士走入战场,在战争结束回到家乡任职警官,娶妻生子,二战的惨烈厮杀和参与解放纳粹的达豪集中营的经历给他遗留下来严重的心理阴影,使他难以完全正常地走入生活,因而难免对妻儿的关爱失之冷漠,他的妻子为此长期服用药物,逐渐导致精神疾病的爆发。一天,精神失常的妻子在自家园中的湖里亲手溺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女,莱迪斯回到家中目睹到这一切时,悲痛万分,在精神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妻子的生命,并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子。   巨大的创痛分裂了莱迪斯的人格,使他幻想出另一个人物、另一个故事,以使自己接受这些惨痛的现实,分裂的自我在寻找着另一个自我,他在自己臆造的世界里艰难地探索。主治医师约翰也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角色带入”的过程,让他走出自己幻想的时空,接受现实,回归正常。   看过电影,小编觉得整部电影就是主治医师约翰帮助泰迪构建他的童话世界,虽然这个童话并不美丽还充满着血腥,但是最后时,泰迪对医生说:医生,你是为我好的,是吗?在全世界都放弃我的时候你还在帮助我。医生是善良的,他不放弃自己的任何一个病人,不想通过不人道的手术方法让病人“安静”下来,成为一个个“玩偶”。可是个人觉得,医生其实也忽略了一件事,就是为什么这些病人会得病,就是我们所说的“疯了”。   男主角莱迪斯,是因为自己参加了二战,留下了战时阴影,妻子亲手溺死了自己的三个小孩,而自己又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人间痛苦可以说雷迪斯都已经尝尽,无论多么坚强的人,都不可能承受的了如此大的打击。很多人都在猜测,最后男主角到底有没有痊愈,其实,他已经完全恢复了,记起了从前的事情,但是最后为什么他还要“装傻”呢?就是因为他接受不了残酷的现实,他宁愿去接受手术成为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玩偶”,用这种极端但是又无奈的方式来逃避现实的痛苦。我们理解医生的用心良苦,也理解莱迪斯最后无奈的选择。莱迪斯在两年的时间里,一直活在自己为自己编织的童话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他是正直勇敢的法官,而不是那个杀害妻子的杀人犯。   莱迪斯是病人,所以他的医生和护士们都在陪着他演戏,希望他能早日走出自己虚构的童话世界。但是作为莱迪斯,他的选择,其实对他来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从莱迪斯自己的世界里就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害怕看到现实,他的童话世界十分完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而他则自导自演,十分投入。如果不是莱迪斯受过训练具有攻击性,其实,他完全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至少这样他不再痛苦。 

 3 ) 你们被驯化了么

豆瓣上关于禁闭岛剧情的两种解读之争我看了很多了。

我也把原小说的结局找来看了,和我的立场相反,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治病救人讨论人格分裂的故事。但我想强调的是,小说不是电影,这部电影虽然被很多人说成是还原小说非常完美的一部作品,但是实际上在关键的地方还是有改动,这个等下我将说到。

从豆瓣上的争论来看,每种解读都是通过“抓细节”的方式来对电影解读的。我并不反对这种解读方法,但就好像一种正确的解读需要一种正确的对作者意图之理解一样。我认为那些持治病救人故事情节态度的观众明显没有感受到导演(或者是编剧)不断在暗示我们的东西。

这部电影的主题,在我看来,并非是像小说一样是讲述一个人格分裂的故事,它的主题是:驯化。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曾经指出,我们所谓对文明人的态度,不过就是用知识把各式各样不同的人驯化为“正常人”而已,而那些我们不能驯化的,我们将其称之为疯子。也就是说,疯子和正常人可能只有一线之隔,那就是能否被驯化。

泰迪在岛上的过程,就是一个被驯化的过程,不断的有人通过各种手段暗示他:你疯了。还记得在山洞里泰迪与女医生的谈话么,女医生提到一个人的精神创伤是最容易被人利用的,当他们决定利用你的精神创伤来驯化你的时候,他们就会将谈话内容有意无意的引向你所在意的领域。

还记得那个德裔的医生么,他们之间用德语的对话是这样的:

-你相信上帝么?

-你这是屁话(德语):当你看过集中营的惨剧后再来跟我讨论关于神的问题。

事实上德裔医生的作用在我看来就是向泰迪挑衅的过程,引起泰迪的回忆。

那么泰迪心中的伤痕是什么?

是那对导演经常给特写的母女,在泰迪的回忆中,有一对在冰中拥抱的母女是泰迪路过时特意多看了两眼的。这个在泰迪的第二个梦中也有表示,女儿变成了“他的女儿”,而母亲变成了瑞秋。

这个伤痕可以总结为:无比的同情和悲悯但却无能为力。而这一点也在泰迪最后的“梦”中终于如同水中怪兽爆发出来。

泰迪有没有女儿?我们可以从影片的最后看到一点点暗示:

泰迪不断喊着瑞秋的名字从梦中惊醒,但是惊醒后,就默念到:瑞秋 瑞秋 谁?(rachel what) 想了很久才把医生赋予他的那个莱蒂斯之名给加上。

这个 瑞秋 谁 是很有意思的 我相信大家都有过做了噩梦起来一下子想不起噩梦剧情的经历 但是过了一会儿又会想起来。但对于实在梦见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大家都是不会忘记名字的。


最关键的一点,我在前面说过,也许小说是在讲一个治病救人的故事。而编剧则未必这么认为。那句经典的台词“哪一种更坏一些,是如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如好人一样死去”是小说里面没有的,而是编剧自己加上去的。

他为什么要加上这句话?

因为泰迪没有被驯化,我们可以注意到泰迪最后起身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是一副”英勇就义“的表情。

现在我来驳斥一下那些说泰迪是因为不敢面对过去所以选择去做大脑手术的说法。只用一句话就可以了。

如果泰迪带着他所有的罪恶逃避了过去去选择死亡,那是如'好人"一般是死去么?

如果真是治病救人那般解释,那么泰迪的做法不仅不是好人甚至连怪兽都不如,因为怪兽或许都勇于承认自己是一只怪兽。

这里台词极有深意,我一个朋友看到这里,说:他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苏格拉底。我当时就在想,苏格拉底难道真的是认为自己有罪么?

结局一闪而过的冰锥和画面久久定格的灯塔也仿佛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刑场,就义的人是泰迪。

为何要除掉泰迪,因为他没有被驯化。

我在开始说过,不要被细节迷惑,如果我们要观察细节,我们一定要带着一定的对作者意图的理解去解读细节,否则,这种不着边际的解读只能是水中之月。

最后,我想到:

如果导演真的想要构建一个阴谋论(虽然在我看来这是确信无疑的),那么何苦制造那么多偏向治疗论的细节呢?(比如紧张的守卫,查理解枪的尴尬,还有Run的暗示)

我想到了一种非常可怕的解读:

导演即是医生,我们即是正常人,导演通过种种心理暗示和细节不断的在整部电影里面驯化我们。使我们像泰迪那样去相信这个故事真的是如此,直到最后完全被驯化——去相信这是一个治病救人的故事。导演用的手法,跟女医生所讲述的手法一样,使我们相信这是一个关于善良医生和懦弱病人的故事。

你们被驯化了么?


 4 ) 压抑的艺术

禁闭岛的整个背景都设置在小岛上一个精神监狱里面,所以整个电影都充斥着一种压抑的氛围。天空是灰的,墙壁是坚硬的,小岛周围汹涌的海潮拍打着这座禁闭的孤独监狱,仿佛在推着它去往高空灰色的漩涡,无助侵袭着人心。 这样的氛围渲染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观众感到紧张、压抑,更加贴近了主角的内心感受及心理变化,让“禁闭”的主题鲜明化。至于到后面故事的反转,则更加使人震惊悲伤。

真相并没有你以为的那样重要。你认为的你是谁,才是你应该在意的。

 5 ) Total Eclipse 配乐师傅很想红啊~~~好吧,你在我这里红了!(结局分析补完)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电影院,电影院里有那么多的电影,我却偏偏不早不晚赶上了这一部。这就是传说中的猿粪啊,想不到,我一直以为自己和老马是无缘的,天可怜见好歹握手了一回。

有缘是各种各样的缘分,无缘归根结底一句话——不是我的菜。老马就不是我的菜,因为我这个假清高,装X犯总是嫌他太过直白,不够含蓄,不留余韵。直白比较刺激,比较鲜活,比较有冲击力,就像体育系的小正太一样,不过摊上我这个喜欢一脸褶子要笑不笑,一句话不多只是穷盯着你看的大叔的bt来,就是个无解。

首先,他挑到了——以老马的话,动词前面应该加上“居然”——一个非常中我意的本子。这种前尘往事纠葛,梦里现实缠绕,创伤救赎并行,最后迎接真相帝的tone就是我爱的那支调啊。而且老马这次弹得也很subtle——至少有好好的忍到影片的最后二十分钟,这个老头很聪明很活泼,但说到底还是聪明占了大上风。

影片一开始烟雾弹扔很大。这有一半功劳应该是原著的——虽然没有看过小说,但我坚信男主的第一句台词“Teddy,振作点!不过就是tmd漫天漫地的水罢了”(大意),绝对出自原著,另一半则是老马的玩心——玩观众的心。影片开始的部分我还拼命在猜:“我说这后面的海和天怎么这么像布景板搭出来的啊?这是怎么个玩法?什么意思?堂堂老马,不是连个岛也不能实地拍吧?”“这又是孤岛又是逃犯又是风暴的,难不成要仿阿婆?——还是金田一?”“啊咧,这个从半空中zoom in过去的镜头是怎么回事?The Shinning啊?该不会恐怖片后面还有灵异事件发生吧”(说实话想到这里的时候我是很想走了)


也就是在这个部分,我很想问候配乐师傅——侬是多想红啊?!侬到底有多想红啊?!不就是侦探上个岛灭,侬也要上这种配乐?!生怕别人不知道这部电影有配乐师傅是怎么的?

当然,当Mahler的四重奏出来的时候,我知道配乐师傅职责所在,而且能力非凡,虽然本人是没有习惯去check这个项目的cast名单,不过下次我会把这位师傅认出来的(对,指的就是你)。其实放别人的我估计也就不知道了,但马勒先生不知道为什么在电影配乐界就是这样一种存在——一定跟死亡事件和心理问题联系在一起(或者爱写这种故事的人都爱马勒?),老是这样老是这样么我就本能了。如果以这首四重奏为主题的话,可以说全片最为出色的就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又在节奏上把握甚佳的配乐了,包括几个突显没有配乐的地方——比如男主炸车,还有撞进灯塔顶间的前夕——时间点和留白的部分也是在气氛正好中。

作为导演的老马除了挑了一位非常称职的配乐师傅,外事在开头以各种方式玩弄了一下我的心情之外,伴随四重奏出现的也是极限审美,有几个镜头我穿越去了《美国往事》,尤其是男主第一次拜访医生寓所,也就是Mahler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整个房间的布置,灯光的打法,色调的处理,很一种意大利式的美国味道——不是完全的复古,且带有梦幻与不真实的tone调。后来Teddy再进入这个房间时,老马更是如Leone上身了一般——Teddy一转身时跳剪到全景,香烟的雾气环绕在他的四周(后来再剪回到特写明显就没这么多烟,不知道那个全景里的烟是不是后制上去的);Teddy梦中那如雪花般散落的灰烬和窗外的雨水正相对比,医生寓所里富腻的颜色,外面灰暗的天空,梦境中东方风味的摆饰……你们应该拿男主与妻子在那个房间里相拥然后她着火的镜头送来当海报的,海报还是直白帝+惊悚帝了。

虽然这次老马表现得有点邪门——无论是题材(好吧,救赎这种主题对他来讲也不算偏),还是拍摄的手法,但是御用男主角还是那一位(这,应该说老马痴情灭?还真是无论贫贱富贵英俊肥胖都对Leo不离不弃啊)。我不晓得Leo什么时候就跟老马看对眼了,这副架势俨然是想要产出量上超越T.Burton与J.Depp这好莱坞哥特双宝!Leo童鞋瘦下来了,而且本片中还大放送卖肉,看得出身材也很fit了,这个时候就不是要讨论美貌的问题——长这样其实放在人堆里也没什么嫌的了,可是为什么我每每看到他还是习惯性地在心里告慰一声“Rimbaud啊,好险你死在少年时啊!!!不然你变成大叔也就这么灭!”(Leo的fans请不要打洒家的脸,谢谢)。我研究再研究,总结下来还是个气质问题——Leo童鞋,你赶紧去问问看这个娃娃脸能不能整,你的脸·太·短!头·太·小!(Leo的fans真的请不要打脸)
演技方面,这位童鞋不仅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沉着下来,反而有越来越紧绷的趋势。我真想伸手进去揉平伊的眉心,跟伊说“嘘~~~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没有端着的人生,也没有端着的戏,rela~~~~x,演员有时候只需要暗示,暗示就好了,不用所有情绪都做到如此饱满的。这也是讲个节奏啊”。当然,Leo童鞋有属于他的时刻,那个踢掉德国军官手枪的镜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仰着拍的缘故,就刚刚好,非常好。今年小金人,我还是会十指交扣为你祈祷的。
嘎,我为小皮都没费过这心,希望老马真的能领你拿到一座吧。

-----------------------剧透很大!没看电影的请回避下文-----------------

这部电影——或者说小说,很妙的地方就在于,它一开始就是从一个精神病患的视角切入的。等于说观众在大部分时间里只接受到这个病患脑中的现实。这不同于以往很多解梦,或者有关精神病患的作品,虽然《机械师》也是从主角视角切入的,但因为那部作品走的神叨路线,谜团一开始就围绕主角展开,所以观众大部分时候还是在分析主角及其行为,还是“旁观者”而不是“同路人”,而在这部电影里,相当长时间就像侦探或者悬疑电影一样,让观众跟随主角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去下意识地合理化所有的事情,最终达成跟主角完全同一阵线,将他的视角当成真相帝,以便在最后真相揭开时达到百分百颠覆效果,非常刺激。而这一切刺激的前提就是前面必须铺垫得非常小心,那些关于水的,关于暴力的台词,还有一开始被我嫌弃说像布景搭的环境(整个封闭的而且风暴滔天的外界环境其实也代表男主对现实封闭的内心),这些暗潮要有,要在最后让观众击掌“原来如此”,但不能多——至少把我骗过去了,可谓成功吧。

我对涉及到心灵创伤与错乱记忆的主题特别感兴趣。精神病人的大脑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也是我很好奇的问题。这一遭,不管距离真实有多近吧,至少难得有机会去精神病患的脑中世界一游,还是很有趣的。同时,又要想到那个很恼人的问题——在我们的感知之外,真实到底是否存在呢?当然,作为一个被唯物主义教育大的大好青年,肯定应该回答“有”。可是什么叫做“有”呢,即使外界的真实不以人意志为依附地确实存在着,但我们所能知道的仍然仅仅是选择性记得,选择性遗忘,选择性扭曲的大脑中的资料而已,如果我们无法确知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有”和“没有”又有什么差别呢?而我们去求取真假的唯一途径,有很多时候只能依靠他——如果全世界都说你是疯子,你还敢确认自己真的清醒吗?

ps:上个月断影。本来想说就恢复到电脑上看好了,马上发觉——习惯了大屏幕,在电脑上看电影怎么弄怎么别扭。所以趁ugc还在活动中把卡给办了
第一天入到ugc才发现他们家是蓝色主打的。这下真如某人所说“除了皮肤是黄的还有某些内脏器官是红色无法改变之外,但凡能选的,你都挑蓝的啊!”我彻底偏执了。同样19.8的月费,感觉上ugc的自动售票机比gaumont多,而且触屏更加敏感,界面也更友好。内部装修感觉很美式~~~过道里都是明星的黑白照,也挺有那种fu的。椅子也全是蓝的。就是座位是U型排的,坐偏一点就感觉不大舒服,这个设计上不如gaumont。而且gaumont的片头我甚是怀念啊……毕竟陪伴了我这么多年,我的电影list上有我的全部也有你的绝大部分啊。我会深深深深地怀念你的(你也只能对天去问为什么mk2红杏出樯罢鸟)

-------------------结局(在我看来没必要的)分析----------------------
其实关于那个结局,至少在D君提出另一种可能之前,我觉得是没什么悬疑的。

首先,导演的名字叫做Martin Scorcese,而不是David Lynch。可以说人性不是老马的专长,英雄才是(不然也不会把无间道改成那样来拍)。不管原著小说里写什么,至少就电影语言来看,导演是很坚定认准了男主就是精神病,最后留下的问题不是他这几年当中是否清醒,而是最后当他迎向(至少自己心灵的)死亡的时候是否清醒。如果犯下的错误无法挽回,无法救赎,究竟应该如何来面对和对待自己——这,才是问题。

从台词和细节上讲,一开始Edward对水的巨大反应,他上到岛上之后就开始有强烈的晕船与头痛反应(第一片阿司匹林是他自己要的),他们上岸之后要交枪的时候Chunk有一段时间拔不下枪套,还有当审问病人时,他知道如何使得对方发狂。假Rachel无厘头地抱住他,先是哭诉,接着突然质问他是谁,等等看似有的没的这些细节都是在铺梗。
情节上,其实就在Edward对Chunk信誓旦旦说自己上来是为了救Andrew,不是为了杀他,而一回头却不断在梦境中见到妻子要求他手刃Andrew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怀疑这人有双重人格(只不过还是没猜到这结局,被忽悠了),发展到后来他几乎掐死袭击他的病人时,他本身的人格已经占据上风了,这个发展是顺畅的。
如果放到小说环境里来讲,他的心理变化也对应着岛上的天气变化。他的真实人格越显露,离真相越近,他的情绪就越是起伏,而同时岛上的风暴也越是剧烈。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要把他对Chunk和盘托出自己计划的情节放在墓地的小教堂里,其实对应到现实中可以理解为病人Andrew以Edward的身份在对他的主治医生忏悔自己的过错(虽然精神病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每个想像中的情节都还是跟外界刺激对照的,比如Chunk给他看Andrew的入院证明,他死活不肯看,其实看一眼在当时的条件下于他并没有损失,这其实是病人在现实中否认自己的身份,不愿意去面对证据)。
从逻辑上讲,如果Edward才是真实的,那么那张关于Law 4和67个病人的字条就完全的讲不通了。事实上,在山洞中遇到Rachel医生的时候,他也没有问这个问题,如果他是侦探,这就是技术性失误。如果他是病人,那是因为这张字条是他在潜意识里藏的真相,当然后者的解释更为通畅。而且那个小女孩,是Edward自主梦到的,谁也没有给他看过Rachel孩子的照片,而这个孩子后来在他炸车的时候却与他的亡妻站在一起,这个时候他已经意识到Rachel和他的妻子其实是同一个人。
还有Mahler最有名的是交响曲,而且他是犹太人,纳粹上台之后之所以在那种场合下出现本身已经是一种冲突,而且还特地要用钢琴四重奏,跟4个double到的人名是对应的。而且这一主题有两个版本出现,也是和两种人格对应。

当然最明显的就是色彩。当Andrew把自己想像成Edward的时候,整个画面都是灰色调的,而且有雾汽在,当他重新记起过去的回忆时,画面的颜色和亮度都恢复了正常,既没有梦境中那种过于饱和的颜色,也没有想像世界里那么灰暗氤氲,完全是真彩表现,从电影语言来讲,很明显导演认定回忆,包括回忆结束之后,认清真相之后的部分,才是真实。这也是扭曲的记忆与真实的记忆之间的区别,扭曲的记忆里总有那么一点不真实的,模糊的,不愿意过度去触碰的地方,而真实的记忆是实际存在那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被还原并且在每个细节切合的。
有鉴于这片子的结局我没看出哪里有疑问,大家都看了二十年的电影,如果硬要我提供童年阴影以为现实例证资以证明的话不仅有伤感情,也有辱大家的智商。

小说我有空会去看的。不过目前很忙啊,ugc的les halles有15个厅,我在赶

 6 ) 一部上乘的心理惊悚电影

《禁闭岛》是一部探讨精神与行为的悬疑惊悚片。导演斯科塞斯使用了大量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泰德·丹尼尔的幻觉和梦境,大对比度的色彩和慢镜头的使用成功的营造了影片诡异神秘的氛围。德国军官倒在血泊里抽搐,奥斯维辛集中营路边冰冻的尸体,孩子们在泛着血光的湖面上漂浮,怀中妻子流着血的身体化为灰烬,这些血腥唯美的镜头不仅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极富视觉冲击力。片中,莱昂纳多的表演精准有力,延续了他在斯科塞斯电影中惯有的硬汉形象与黑帮气质。

禁闭岛》的气氛营造,从片头随派拉蒙标志出现的第一个音符就已经开始了。斯科塞斯如工匠一般一刀一凿地将现实剥离开来。泰德在二战后十年罹患的战争创伤由闪回得以表现。“战后创伤休克症候群”的典型症状可从片中那些身着普通西装领带,烟不离手,压低帽檐走进大雨并装作神情自若的男人身上一一呈现。一切细节都预示着令人不安的可怕秘密,泰德的自信和自我被不断蚕食。而这一切在导演的安排下都无懈可击。

《禁闭岛》是一部上乘的心理惊悚电影,该片强调电影视听手法的运用,通过镜头运用、听觉效果等将影片的紧张恐怖气氛烘托得恰到好处。

 短评

非阴谋结局 泰迪确实病了 最后泰迪是被治好了 但他不愿活在痛苦中 因而假装自己又犯病了而去做切除手术

8分钟前
  • 我做导演不为艺术只为潜规则
  • 力荐

如果现实才是恶梦,唯有一睡不醒

12分钟前
  • 菠萝
  • 力荐

好吧,其实这是部*绝*对*不*能*剧*透*的电影。恩!

14分钟前
  • Farrarrah
  • 推荐

他只是厌倦了,所以将错就错,结束了自己。

16分钟前
  • 惑少大射天下受
  • 推荐

所谓禁闭岛,不是因为这个岛屿被禁闭而对外失去联络,其实还是在讲内心的禁闭吧。

17分钟前
  • 橘猫爱吃鱼
  • 力荐

刚开始猜想对了,只是接着看下去,又改变了自己的猜想,到了最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猜对了这么多

20分钟前
  • 接十分钟的吻
  • 力荐

如果只是把这个电影当作一个悬疑片看 那么看到最后你很有可能会觉得俗套并且索然无味 对于我来说 这更像一个寓言电影 充满了爱,恐惧和感伤 主角是不是病人已经不重要了 也许作者本人就是个唯心主义者

23分钟前
  • ☯️
  • 力荐

昔日翩翩少年,今日大腹便便!

28分钟前
  • Sept
  • 还行

没新意又无趣。马大师新不如旧啊新不如旧。DiCaprio都发福成老熊了,叫Teddy真是实至名归

30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莱昂纳多饰演的泰迪是一个让人同情的角色,我为他的命运而难过。这不是死亡,但这部电影表明世界上还有比死亡更糟糕的事情。

32分钟前
  • godzilla
  • 力荐

高中的时候曾和同桌讨论过。如果全班一齐撒一个谎可不可以把班主任搞到精分。

33分钟前
  • 陈允然
  • 推荐

世界不在我们之外,它就在我们之内。每个人都是精神病,整个世界都是幻觉。你愿意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那就为你自己造一个那样的世界,并且相信它,然后你就幸福了。

37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我打4.5星,不能得5星的原因是,电影有些长…… 故事很好,每个转折点都很清晰,故事就像《本能》一样,到最后一分钟揭晓大结局给人惊喜。说不好看的同学,大概没有注意结尾。因为谜题的揭晓,是在影片结尾莱昂纳多说的一句话里。

40分钟前
  • 冬天
  • 推荐

情节至1/2处结局已很明朗,我总在期待马丁能峰回路转,可我失望了.拍摄手法难以让人进入状态,跳跃幅度太大,从现实生活到幻觉的剪接、与幻想人物对话...尽管结尾主角的无奈显得能让人动容,但马丁对悬念的铺陈还是欠妥.这种开放式结局别去推敲主角是否精神病患了,否则你会和他一样抓狂...

4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结局是开放式的,随便你怎么演绎都有理。所以大概不能断定说看到一半就猜到吧。

44分钟前
  • 卷心笋
  • 力荐

所有人都陪你玩,你好牛逼

46分钟前
  • 花非花
  • 推荐

他到底会像怪物一样活着,还是会像好人一样死去呢?

4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这部电影简直就是按照我的口味偏好混搭出来的……

50分钟前
  • 裸踝
  • 力荐

这部片子可以成为一次精神分析讨论会的绝佳主题……至于哪些是真相哪些是幻觉 究竟哪样才是最真实最靠谱的结局 我觉得庄子能够给予我们一些启发:方其梦也 不知其梦也 梦中又占其梦焉 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大梦也 而愚者自以为觉 窃窃然知之……

54分钟前
  • H.弗
  • 力荐

史上最倒霉精神病院院長,精心策劃的劇本殺項目失敗,還賠上了一輛百萬豪車。

58分钟前
  • 养羊飞行日记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