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情之后3

HD

主演:Buck Angel / 乔安娜·安琪儿 / 克丽丝蒂·卡妮恩 / 曼努埃尔·费拉拉 / 凯登·克劳丝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色情之后3 剧照 NO.1色情之后3 剧照 NO.2色情之后3 剧照 NO.3色情之后3 剧照 NO.4色情之后3 剧照 NO.5色情之后3 剧照 NO.6色情之后3 剧照 NO.13色情之后3 剧照 NO.14色情之后3 剧照 NO.15色情之后3 剧照 NO.16色情之后3 剧照 NO.17色情之后3 剧照 NO.18色情之后3 剧照 NO.19色情之后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色情之后3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After Porn Ends, is a documentary that not only examines the lives and careers of some of the biggest nam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dult entertainment industry; but what happens to them after they leave the business and try and live the "normal" lives that millions of other Americans enjoy. They hailed from the rural South, steel towns, and the San Fernando Valley. As teenagers, and young adults, none of them thought that porn was in their future. They were artists, baseball players, child prodigies, and even Ivy Leaguers. Now, after their lives in porn; they're TV stars, bounty hunters, writers, and social activists. What happened in between? And now that they've moved on, can they really live a normal life after porn? Written by Bryce Wagoner门徒国语版贝茨旅馆第五季太空部队第二季岳父大人2022棒棒的幸福生活一夜大肚世界由3构成最佳敌人2019男神明星伙伴第三季天堂镇大火受伤的心罪恶终结者隐藏的恋情2005机器肉鸡第四季柳如是毁灭战士:灭绝怪談雪女郎朱丽叶与魔鬼小龙虾游山庄赤火追缉人皮交易张衡王的盛宴201219号消防局 第五季沉睡谷第一季激战奇轮3大人物乔嫌疑人游戏时间到公羊2015刑柱之地新龙门客栈番外篇金镶玉我杀死了巨人中国好声音2023向往的生活 第五季死亡棚屋我的傻白甜媳妇她自林中来歌曲物语 CINEMA FIGHTERS project杨门女将之穆桂英挂帅外来媳妇本地郎第六部拳坛风云破局锦衣卫

 长篇影评

 1 ) 生活需要“圣徒式”的道路

很久以来,我始终坚信一个真正伟大艺术家,必须拥有宗教层面上的思考和展现,这个观点几乎左右了我看待一切作品的眼光。之前,一直为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缺乏我喜欢的暗色调而有意识地避开它,直到无意在喜欢的酒吧里看到《蓝》,才不得不逼着我去正视这为名声实在太过响亮的导演。

基斯洛夫斯基无疑再次印证了我看待作品的一贯方式,这是一位怀有极深刻宗教思考的导演,甚至可以说他的出发点就是源于宗教的,在这个宗旨下他怀疑一切世俗的东西,那些已被定义了的世俗概念在他的视野里是不健康的、扭曲的。于是《蓝》的开头便注定要以毁灭破坏性的姿态出现,突如其来的车祸销毁了一切,人的生活一瞬间由高楼移成平地。

对待旧秩序的毁灭,基氏似乎更倾向于运用一种避重就轻或是模棱两可的方式。比如车祸发生时,一个乡间的小男孩儿正在玩一种游戏:把一个木棍甩到用线相连着的木制底座中去,这个有点难度的游戏一直失败,直到好容易成功,小男孩儿露出一脸欣喜微笑的时候,一声巨响打断了他,车祸发生了……虽然事故令人震惊,但不同的个人在同一环境下的情绪差异,却淡化了灾难的绝对悲剧性,其原本可能出现的效果也无疑被打了折扣。随着丈夫与孩子的死亡,茱丽以家庭为中心的一切旧秩序霎那化为乌有,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其打击是十分巨大的。茱丽开始的轻生、隐居行为都在证明她对于这个家庭的无限依赖,习惯的各种衍生物及习惯的本身,维护着家庭的运作,世俗标准的一一维护,催生着这个家庭以其牢不可破的坚固性屹立不倒,除了死亡。

不可否认基氏对于这个家庭的存在一开始就持怀疑态度,随着茱丽生活的继续,种种信息一一呈现。茱丽夫妇各自有自己的情人,而茱丽为了照顾家庭也已多年没有自己的作品。看似稳定的家庭生活事实上并不完美,甚至存在各种隐患。如果没有车祸,这个家庭的未来是否一片光明?谁也不好说。基氏相信灾难可以催生新的希望,虽然他让茱丽始终处于崩溃边缘的状态,让她用尽手段来逃避毁灭带来的痛苦,但事实上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每一件都和她曾有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丈夫的情人怀孕了,自己的情人公布了丈夫的旧作,并希望通过续写这部作品来激起茱丽对生活的希望。作妓女的邻居让她重新审视了“身份”这个东西,以至于使她最终谅解了丈夫的情妇。

对旧秩序的不信任使得基氏始终都在怀疑现实世界的种种关系,家庭作为缩小版的“社会”,本身就存在随时崩裂的多重隐患。在《蓝》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任何关系都有可能第一时间被打破,人类随时处在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对于人类的伤害不可谓不大,但同时也存在了更多的可能性。你可以选择逃避,解脱,但像茱丽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那样与世隔绝什么都记不起来真的好吗?你可以选择消极,但你并不一定能够承受这选择所可能带来的后果。人有求生的本能,这种本能在构成了脆弱的同时成全了人类的坚强。关键在于你必须在各种变化中保持向上向前的姿态,并用灾难的洗礼来促使你拥有一颗“圣徒”一般的心。

茱丽就是基氏想象中“圣徒”式的人物,用她丈夫情人的话来说,她是一个“善良得让所有人都能够依靠的人”,这样的人毫无疑问拥有基督一般的内在品质。茱丽自我重建的过程,事实上是基于她对于自我痛苦的深刻理解及将这种理解与尊重推及他人的过程。在此期间,她逐渐完成了对于人类的重新审视,理解了人类共有的痛苦,这种痛苦恰恰是世俗所忌惮的,是严酷的世俗环境造成的。家庭的崩溃迫使她抛却了世俗的负累,反而挖掘了痛苦的真实价值,这是一种被称为是“慈悲”或“悲悯”的内在力量,是真正宗教化了的灵魂情操。

当茱丽与她的情人完成了丈夫的遗作之后,蜕变的过程完成了,新的秩序由此形成。在变化的世界中,旧与新的交替往往有一定的轨迹,这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当事人对这种转变所持的态度。基氏所赞同的,正是以一种基督式的宽仁与悲悯去审视、接纳一切可能的未来,并以博爱来成全他人及自身。正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游泳的情景。茱丽徜徉在蔚蓝色的水中,用痛苦与挣扎作代价来完成自我解救。蓝色,在西方被视为纯洁而忧郁的颜色,同时也是最深刻的颜色。英国导演贾曼亦有一部同名电影,来表达他对于生命及死亡的终极思考。看来“蓝”,便是基氏对于人类关系,特别是个人与他人之间根本联系进行思考的基础色,也是他概念中的,人类灵魂的底色。

虽然基氏的作品没有我喜欢的阴郁和绝望,也没有深厚的孤独感,但我欣赏他对于人类痛苦的极大尊重。在他的镜头下,无论是绝望或是希望都有一种凝重感,这是他对于痛苦深刻感受和理解下理性的表现。他相信大灾难可以扭转人类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对于人类的生存状态有执著的信仰。他着力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些起着麻痹作用的表象,甚至认为唯有痛苦才能唤起人类“爱”的本能。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导演应有的思考及襟怀,也是一部伟大作品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2 ) “自由”

通过一起意外死亡事件,探讨拥有了无限自由后选择的可能性;美学风格方面,极尽基耶斯洛夫斯独有的表达方式,影片中充满了对于时间对于生命的偶然一瞬予以莫名的反刍与观照。

从表面看,影片呈现的是“记忆与遗忘”的主题,但从茱莉的处境中可以看到,影响她享受“自由”的仅是“记忆”的羁绊。因此,“自由与囚禁”才是茱莉真正的心灵困境,也是影片所要揭示的现代人宿命般的两难。

如何与回忆道别?面对逝去的亲人,选择逃避是否真的可以和过去一刀两断?影片就在朱丽叶·比诺什一遍遍的逃避回忆又不断的被拉回现实的过程中陷入一种沉闷的无力感,浸透了忧郁的蓝色。蓝色代表自由,但是什么又是自由?是放逐还是找寻,是沉沦还是救赎?影片虽没有给出答案,但相信每个人已有了答案。


 3 ) 蓝是蓝色的蓝

(一)
  
 又看了一遍《蓝》。
 已经有那么多人评论了,分析到了每一个镜头,每一段剪辑,每一句台词。我还能说些什么。可恨的是,这个下午,我还真的想说些什么。
 那我就讲一讲《蓝》和我的交集吧。
  
(二)
 我忘了是从哪儿知道这部电影的。只记得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是在上大学的时候一门叫做“世界经典电影赏析”的选修课上。
 老师是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子。他在放这部电影之前,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我要放一部伟大的电影,但是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沉闷。不喜欢的同学随时可以离开。”真的是一位很可爱的老师。
 他说这门选修课他很少给超过八十分的成绩,但是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给了我89分。这是大学期间极少数让我感到自信的事情之一。考题里有一道就是赏析这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我记得当时我在卷子上写了好多。
  
(三)
 大学室友H也很喜欢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我记得有一次假期归来,H告诉我说他在家里看了七遍《蓝》。为了减少他和父母的隔阂,其中一次他还特意邀请父母和他一起看。不过,父亲最后的评价是:“不就是一部中年妇女的情感经历吗?”
  
(四)
    意料之中的评价,不过我觉得那会儿的朱丽叶·比诺什应该还算不上中年妇女吧。一直觉得她很静好。波德莱尔在日记里写道:“有些女人使人想去占有她们,玩弄她们,可是,这位女性却使人想在她的目光下慢慢地死去。”当时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比诺什。
 我曾梦到过比诺什,她牵着一个小女孩,站在村头的法国梧桐下,衣裙漫飞。我从远方慢慢走向她。我很少做这种纯情的梦,梦到女性大多和情色有关(笑)。很庆幸自己拥有这个梦。在那个梦里,我体验到了一种深深的幸福感。
 不过,比诺什最后还是变成了一位中年妇女。“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所以,她步入中年之后演的电影我都不敢看了。尤其是看了侯孝贤的《红气球的旅行》后,更是下定决心不再看她演的新片了。
  
(五)
  那时候,因为喜欢法国电影,我还特意跑去选修了法语。法语老师是一个三十岁但看上去像十八岁的姑娘。她说她很介意别人问她的年龄,所以她总是会提前告诉别人她的岁数。有一次坐校车,有一个同学管她叫同学,她说她很高兴,但是转念一想,她又觉得那位同学可能是在讽刺她。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她也提到了这部电影。她说她每年都要看一遍《蓝》《白》《红》,但是她却看不懂。她告诉一个法国朋友她的困惑,法国朋友对她说,为什么要看懂呢,觉得美就可以了。
 在我向朋友H转述法语老师的话后,H有些愤懑,他说他不能同意她的观点,他还说:“她的那个法国朋友也挺二的。”接着,他花了大段的篇幅阐述了他为什么喜欢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末尾处,他总结说:“绝不仅仅是因为美。”
 后来,H去读外国哲学的研究生去了。上次打电话我问他还看不看电影,他说已经不看了,没有什么好看的了。
  
 (六)
  最近一次听到人提起这部电影是从朋友C那里,C做的是大学教授讲座视频编辑(艺术组)的工作。他负责出一张卷子给面试的人做,他说他出的都是一些简单到极致的问题,其中一道是填空题,问《蓝》《白》《红》的导演是谁。结果没有一个人回答上来。他说他很失望。
 我说,你要求太高了。他说这要求还算高?
  
 (七)  
 还有一部电影,也叫做《蓝》,是一个叫德里克·贾曼的盲人晚年拍的。提起那部电影就不得不提起朋友T。
 有一天,T拿着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到我们宿舍来看(当时刚开学不久,我们班就我们宿舍有电脑)。我当时闲着无事,便决定和他一起看。看着十几只猩猩叫了十几分钟之后,我实在忍受不了。便问他这个片子到底在讲什么。
 T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这是先锋电影,很难懂的。我还看过比这更极端的,是一个盲人导演拍的,整部电影只有一片蓝色,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美。那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就因为这一段话,我崇拜了T好久。后来我看了很多电影,一天我突然想起了T的这段话,便在电驴上下载了那部《蓝》。一天我正在看这部电影,T走进了我们宿舍。
 “你的电脑蓝屏了啊?”T不解地问。
 “我在看一部伟大的电影《蓝》。”我故作镇定地说。
 “哦,我知道了,德里克·贾曼。”T接着说,“草,这有啥好看的呀?你下个原声听听得了。这种极端的电影反正我受不了。”
 “你忘了,”我说,“四年前你跟我说,这是你最喜欢的电影。”
 “我说过吗?”
    “说过,当时你的表情很严肃,你一字一顿地说——整部电影只有一片蓝色,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美。呵呵。”
 我们都大笑起来。
 四年来,我们都发生了太多的改变。
 当然我们还会发生更多的改变,会发生什么改变,这是一个关于未来的问题。在我看来,所有关于未来的问题总是萦绕着一种莫名的忧伤。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的对话,我们的开怀大笑,我们看过的电影,所有这一切最后都会消失。
 最后,请允许我再小资一下:但愿这一切——真的像老贾曼所描述的那样——这一切都将消失在一片深沉的蓝色之中。

 4 ) 唯有自我拯救

    一个人所以会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关系,是因为有什么东西在联系着,当这种联系不继续存在的时候,就很难再说这个人仍然跟其他的人或者事有关系,出门买食物,交房租水电费,甚至继续工作都只不过是一种程式,这个人不过是完成这一切程序的机器,到了某一个时刻开始运作,到了某一个时刻停止。

    在这样的过程中,思维和行为都是根据习惯,因为身边的一切不能再对这个人产生影响,所有的一切都是没有关系的,有或者没有,这里或者那里,对象、内容或者时间。

    再反反复复地看《蓝》,每一个细节,一遍一遍地去琢磨,把自己当作她去经过,去感受,去思考,最后知道,谁都只是自己,无论有什么样的借口,无论有怎样的依恋,到最后还只是自己。不管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其实也并没有正确与否的标准,要的只是某一个人愿意接受的答案。也就是自己给自己一个答案。

    我一直以为任何人只要心甘情愿或者无所谓,很多事情就好办了,责任,如果要说责任,我们最底线的责任就是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有意识的作为——伤害到旁人,而并无必要因为旁人对你的行为的看法或者他一定要去做何感受而负罪。

    最简单的描述就是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小贩不用以为自己在卖给“他”食物,而是在做自己的生意,只是有这样一次交易存在,以此类推。当一个人以为自己跟别的人或事没有关系的时候,谁如果把所谓的关心或者劝解强加,那不是善意,那是残忍的伤害,通过不负责任的手段堆砌自己虚伪的高尚。

    自由,是这部电影努力表达的主题,对于什么是自由,导演通过很多种列举的例子,去给出一种,仅仅是一种他自己理解自由的方式,让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因为他用自己内心真正的自由去传达理解自由的真理。

    当朱里在医院醒来的时候,微弱呼吸中浮动的那一片羽毛,传达的是生命的自由,生命原本不过如同一片羽毛那样脆弱,开始或者结束都是轻易的一件事;

    当朱里埋在被子里看葬礼播出,颤抖的唇角、滑落下来的那一滴泪水,传达的是悲伤的自由,如何的努力都掩盖不了逃避不过,轻易且恣意地侵蚀一个人的灵魂;

    当朱里放弃自杀吐出嘴里的药片,注视她的护士,传达的是对自由的尊重,一个神智清醒的人有权利为自己做出选择,因为没有人清楚究竟什么是最需要的;

......

    当朱里得到妓女关于职业选择的回答,导演对于自由的理解和尊重上升到又一个新的高度,人之为人是因为她生而为人,而并非因为她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当朱里将丈夫的房子和姓氏给那个遗腹子的时候,这样的自由到达了顶点,她要自己拯救自己;

    当朱里听到丈夫的情人真诚地讲出那一句“对不起”的时候,她终于找到自己的自由;

......

这是一部伟大的影片,因为它本身就是自由的。

 5 ) 《蓝》所说的是这三个词:生命力,才华,使命。

每当我看到有人在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我就会想哭。
也许他是在唱歌,也许是在跳舞,也许是在书法,也许是在沏茶,也许是在生活大爆炸里科学家必备的小白板上演算宇宙的起源……
他们的才华融入他们的生命力中,熠熠发光,即使我并不懂,那种光亮也像是不可视的辐射般直刺我心,让我止不住地流泪。

那种光亮,就像《蓝》中追随茱莉亚比诺什的那道蓝光。
我一直认为《蓝》所说的是这三个词:生命力,才华,使命。

比诺什遭遇车祸,丈夫女儿均往生,只得她一人存活。然而这生活中的至大伤痛并不能成为她随他们死去的原因,她不能死——她的才华时刻警醒她,要她活下去,她只要一闭上眼,她未谱完的曲子就在她脑海里沉浮,挥之不去。
她几度要放弃,她觉得生命中最重要的已经离她而去,她丧失了生存的斗志。
然而这只是暂时。
生不需要原因,生循环往复永不息止,生的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比诺什在家中库房里发现一窝刚出生的小老鼠,随后,她向邻居借了一直猫。她犹豫良久,还是将猫放入库房,然后掩上了门。
她逃出家去游泳,住在她楼下的妓女找到她,看着她的眼睛问她为什么不开心,她突然痛哭——她杀死了一群新鲜的生命,甚至包括它们的妈妈爸爸,然而她不是内疚,她是无可奈何,她是为生存的规则,为大自然的规则,为宇宙的规则痛哭。
妓女接过比诺什的房门钥匙,她抱住她的头说没关系,我去帮你收拾。
妓女走了,与此同时一大群小学生欢呼雀跃着,跳入游泳池。

剧中另外对这个含义的埋伏是,比诺什的丈夫女儿死了,而新的生命,正悄悄在她丈夫情人的肚子里萌芽。
这就是循环往复永不息止的生命,生命永不消亡,生命只是换一种方式与形态继续。

全片中,总有一道蓝光时时追随比诺什,那光,就是她的生命力、才华、使命。
家人死后,她变卖了一切财产,唯独留下一盏灯,蓝色琉璃吊顶灯,它全身垂吊着无数泪滴形的蓝色琉璃碎片。每当有光时,经过这灯的折射反射,整个房间就会流光溢彩,充满了蓝。
住在楼下的妓女第一次去她家便不请自来地往里冲。比诺什找她,发现她站在这盏灯前呆滞住了。
她望着这盏灯,眼睛发出痴迷的光芒,她伸出手触摸琉璃碎片,她说:当我小时候,家里就有一盏这样的灯。我总是抬起手,幻想着自己能跳高一点,再高一点,能触摸到它。
随后她眼里的光暗淡下去:然后我长大,我就忘记它了。
这灯就是她原本的梦想,是她才华的归宿,使命的终点。
然而她忘记了,如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
妓女转过身问比诺什,你怎么找到它的?
比诺什回答,总之是找到了。

我总是说,懂得自己的人是最幸福的。而懂得自己,则完全地表现在懂得自己需要什么,追求什么,该去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命运与使命,如果你清楚地了解了自己,就会知道自己灵魂中到底背负了什么样的才华。
比诺什的才华是一种巨响,所以即使她想放弃,那巨响也都盘踞在她脑海,如果她想逃,她就会觉得痛苦。
更多人的才华只是一丝细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很难令人听得清楚。

所以每当我看到有人用自己的生命力创作,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华,我就会想哭——为了他们能找到自己使命自己生命的终结处,能在无穷尽的茫茫天地间寻回自己的真正意义,而哭。
 

 6 ) 与其不自由,不如被辜负

“我在世上走着,记忆是唯一的行李。”在电影中,过去的记忆却成了女主角朱莉追求自由的束缚,是悲伤的源头,是难以愈合的痂。她没有去墓地,而是静静地埋在被子里看了葬礼的播出,那颤抖的唇角、那滑落的一滴泪水,悲伤的自由似乎沁入她的每一个毛孔,掩饰不了逃避不过,轻易且恣意地侵蚀着她的灵魂。他们彼此曾经是多么契合,现又天人相隔,她想过自杀。但在护士目光的注视下,她放弃了,吐出嘴里的药片,是对自由的尊重,一个神智清醒的人有权利为自己做出选择,因为没有人清楚究竟什么是最需要的。
       触动我最深的是,重回丈夫的房子时,朱莉狠狠撕扯蓝色风铃,颓废地坐到台阶上,手里攥着扯下来的蓝色水晶状饰物。阳光透过水晶,蓝色的光斑在朱莉眼旁缓缓游移,留下了一道阴影,也是她内心的阴影。挂着的蓝色水晶风铃刺伤着她,她渴望摆脱回忆的束缚。显然,这寓意着朱莉寻求自由感情的强烈愿望。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的细节,简单却具有深意。
      朱莉如此深爱着她的丈夫,甚至在记忆中不能自拔。然而,当她发现丈夫生前有外遇而且情人怀上了他的孩子时,朱莉惊愕了,却只是一瞬间就平静了。那最后一次出现的池水也不见了浪花,她闭住气静静地在水底漂浮。是的,爱没有错,但却像黑色幽默,原来我们固守的东西很可能是假象,而当我们想回头时已经陷得太深太深,化作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比起自由,束缚来得更容易。当习惯成为了自然,那么事情原来的性质就变化了。直到朱莉知道了他丈夫的情人。在与丈夫的情人看似和解之后,朱莉望见了自由,朱莉康复了,她搬了家,扔掉了丈夫的手稿;当朱莉将丈夫的房子和姓氏给那个遗腹子的时候,这样的自由到达了顶点,她要自己拯救自己;当朱莉听到丈夫的情人真诚地讲出那一句“对不起”的时候,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自由。
     大块的蓝色不动声色地解冻,淡化得容忍而悲悯。她逃离了斑驳的蓝色玻璃吊灯,在阳光下闪烁不停。她肆意地破坏——逃离旧居,撕毁丈夫的手稿,将洁白的手在石墙上凛冽地滑过——甚至将自己揉进另一个男人的身体。对丈夫情人的善待,丈夫遗稿的完成,情人怀抱的回归。朱莉做了一次救赎,灵魂的救赎。这是一场浩劫,也是一场涅磐,火焰是蓝色。这是一部伟大的影片,因为它本身就是自由的。往昔的追忆,,生与死的两难,无意发现的背叛,宿命,感伤,温情。基耶斯洛夫斯基之蓝,在蓝得无以复加的游泳池里,濒临窒息的蓝色,无边的孤独和虚脱感暴露出来。松开那双握在池沿的手吧!世界之大,居然无处可避。散淡的收尾镜头,无可消除的蓝。生命仍在继续,难以自拔的悲伤,终成了苦情的笑话。丈夫未完成的《欧盟交响曲》提醒着未被完成的一切。闭上眼,静待那宿命一般沉重的乐声再度涌起。是缅怀,是博爱,亦是对自由的救赎。死亡柔化了一切,又在暧昧不清中赋予自由新的涵义。
      原来救赎之道相当简单:与其不自由,不如被辜负。她活过来了,她自由了。

 短评

毁掉宏大的乐谱、用性来充实空荡的房子、不接受遗失的项链——放弃生活一切的寄托,将全部的过去锁进箱中并不能带来自由。Julie在蓝色泳池中肆意遨游,却无法从那里逃离,过去像一只锁不住的洪荒野兽,来势汹汹。她说友情和爱情都是陷阱,可为了自由,唯一的方法就是踏进陷阱、回到那个充满回忆的箱中。

8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一直压在自己心头的是对方那份沉重的爱,当沉重不再,事亦惘然。

1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拧巴都是自找的,自由也是一样。你如何看待生活,那你就将拥有怎样的生活,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对女主情绪的表达,从哀莫大于心死到试图跟昨天告别再到最后真的获得自由意识与状态。

16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三四星之间 有“故意表现出苦”的意味

21分钟前
  • 齡官
  • 推荐

这完全是在用镜头和音乐来讲故事,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电影情节的架构,既不是基于普遍的“戏剧逻辑”,也不同于塔可夫斯基之流的“诗意逻辑”。他有种自成一脉的味道,其用弱故事性情节、强象征性符号与浓自我性人物构建起了一种“空间—环境—自我”的“复合逻辑”。其实整个故事相当平铺直叙,只是为了满足复合逻辑需求而运用了许多超常规技巧。比如,许多时候镜头忽然渐隐,这原本应该用在转场或时间流逝上的技法,但淡出后却始终连接着同一情节,其象征着朱莉感知系统遁入黑洞的心理体验。并且配乐起伏跟随者人物状态而律动,这都属于基耶斯洛夫斯基构建电影情节的技巧。能够将电影中许多分立的环节化用为一,果然大师就是大师。

25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推荐

散淡的收尾镜头,无计可消除的蓝。生命仍在继续。救贖尚未完成

2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重温。美妙惊艳的摄影和普瑞斯纳强有力的震撼配乐成了丰富和辅助剧情情境的大功臣;啧啧称赞的视听语言,细节的捕捉暗示,神秘意象的迷人呈现,犹如神来之笔;内敛压抑的悲愤和痛楚反倒更能让人感受到内心奔涌激烈的饱满情绪;比诺什咀嚼棒棒糖以及最后的眼泪堪称经典;同样是无常命运编写的悲剧,将朱莉推向了地狱又获得了新生,整体看上去其实是个特倒霉特惨的悲伤故事,但并未充满绝望,反倒有种负负得正的意指;根据主题设定来看实际是卸掉一切束缚获取真正自由的“从煎熬到释然的历程”,重点在于理性与情感上如何果断的和过去诀别,走出过往的阴影和羁绊,情妇的出现意外成了转机,可看做是对朱莉的一种精神慰藉,终于能和从前看似美满幸福实际充斥着谎言和背叛的过去说再见,彻底地失去也就变得不再那么痛苦或不公平。读书才知《广岛之恋》的梗。

30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力荐

人的自由的最大障碍是时间,虽然关于时间的记忆也是自由的前提。作为时间的具象在影片中是音乐,这真是绝妙的比喻。女主角的两难处境在于不管告别过去还是沉溺于记忆,她都无法获得自由。所以音乐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惊悚而纠缠着她的,这与结局高潮段的音乐形成对比。新生儿成就了最后的救赎。

31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基耶对人物精神活动的表现力可谓一流:几次黑幕如同情绪的无底黑洞,交由交响乐完成堕入其中而后又升腾的仪式;花式利用光影手段,如多面棱镜折射出人物情绪的迷离与复杂;拳头摩擦墙壁、咖啡浸透方糖、垃圾车碾碎乐谱、拦车少年刚好落中的木球玩具,似乎偶然得来的小动作却有如精心设计的仪式。基耶总是在隐忍压抑中沉默地言说。

33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8/10。特写镜头挺好地展现对情绪的微观表现,例如医院那几段中对女主眼球、嘴角和床上羽毛的特写,她从模糊到清晰的视线,引导观众和女主建立精神上的痛苦,又如女主躺在床上看丈夫和女儿葬礼的直播,她的手指模糊抚摸电视上的棺材,再到手背从墙上摩擦时的疼痛、指尖阅读乐谱的速度,表现悲伤的压抑到彻底释放,咖啡厅一幕有对餐桌的两次特写,光线由明入暗,此刻街头艺人的笛声成为弦外之音,如咖啡侵入糖块一般吸走阴影的束缚,当女主卷起总谱,头也不回地走出景深处的房门,前景中饰有蓝色玻璃流苏的吊灯占满画面,象征走出记忆的禁锢。逃避生活意味着不自由,她拒绝开门帮助公寓外被殴打的年轻人,拒绝参与赶走妓女的集体签名,直到她借来邻居的猫消灭储藏室的鼠窝,才摆脱狭隘的逃避,重新正视现实,结尾那一串泪痕是将伤痛转化为走向自由的动力。

36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蓝、白、红即代表“自由、平等、博爱”的命题,延续《十诫》对人性、隐私及个人层面上的影像表达。《蓝》讲的是自由,或者说是“人类自由的不完全。我们离真正的自由到底有多远。”Julie的丈夫和女儿意外离世后,按常理应有许多她去墓地或看旧照片的场景,但影片里完全没有。因为她尝试过另外一种生活:没有过去的生活,她已下决心把它抹去。这种感觉也让她最终意识到,个人终究无法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或者曾有那么一段时间,你觉得试着忘记过去是可能的,但突然又会因一些事而卷入与过去有关的记忆,发现“原来是那样……”,这种荒谬以爱、同情、友谊的方式出现,并以你的情感共同筑成新的囚牢。在某种意义上,Julie是静止、等待变化的状态,电影跟随着她的运动切换场景。而影像甚至也会静止,比如那三个黑幕的时间。

39分钟前
  • 还行

全都是一種痛徹心扉的藍,是Juliette用拳頭與赤裸的石牆摩擦的那種痛,是看到垃圾車刺穿曲譜的痛,還有淺藍色水晶燈投射出來的淡淡哀痛。

40分钟前
  • StevenTong
  • 力荐

①自由与禁锢的辩证探讨:涌动的蓝色=情感十字架与记忆囚牢。②基氏签名-昭示宿命与偶然的神秘目击者:玩剑玉的男孩与吹笛手。③4次撕裂连续性时空的淡出-淡入,一如猝然的震颤与情感的黑狱。④蓝色泳池,重回母体,自毁与新生的象征。⑤浸入咖啡一角的方糖。⑥结尾透过鱼缸的床戏与卷轴蒙太奇。(9.0/10)

4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经历丧夫失女之痛的中年女人的心路历程。情感饱满,演技优秀,细节到位。觉得这个片子闷的人绝对是没怎么看过真正的闷片。基耶斯洛夫斯基为了拍摄一块方糖,试验了很多次才找到那从浸入咖啡到完全变色恰好五秒钟的方糖。朱丽叶为了体验角色,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拍摄手在石头上划动的镜头。很好

49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这片子相当难,第一次看的很茫然,疑虑不减反增。更要命的是,这样的电影不看出些什么,极难获得观片快感的。影片更多的是以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为主,也就是将特定时间地点的主人翁的内心状态通过一系列手法具象的传达给观众,在一系列导演营造的意象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确定影片的立意,可以说,整个片子是很开放的,虽然导演将其基调确定为三色旗中的“自由”,但他的表现手段并不是封闭式的,他极端个人化和艺术化的处理也为观众自身的理解留下了相当的空间。自由,是这部电影努力表达的主题,对于什么是自由,导演通过很多种列举的例子,去给出一种,仅仅是一种他自己理解自由的方式,让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因为他用自己内心真正的自由去传达理解自由的真理。

53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推荐

自由……从爱的束缚中解脱

55分钟前
  • 露娜peace
  • 力荐

居然是我2008年看的最后一部片,看的原因居然是早点看完删掉好腾出空间下歌。。。

58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还行

心灵自由,从纪实到深入人心,无明显动机冲突,不评判介入,对时间严格遵从;道德焦虑电影的超越,存在主义,不抛弃孤独个体;音乐刻画人物心理经典之作

5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蓝]是我电影的启蒙,从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到电影应该怎么“看”、怎么“听”。基氏对于图像和声音的理解在他的同行里实属少有,什么时候该协作、什么时候该对立、什么时候该突出哪一个,这些东西上面他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控制力。通过把自己重新带回"不自由"的人际关系里,这个女人真正才获得了自由。

1小时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有些失去总令人念念不忘,特别是爱的最为刻骨铭心的时候。

1小时前
  • 影志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