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者

HD中字

主演:Adam O'Brian,Anna Ruben,Ken Appledorn,Debbie Jennings,Carey Gibson,Frédéric Bourdi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冒充者 剧照 NO.1冒充者 剧照 NO.2冒充者 剧照 NO.3冒充者 剧照 NO.4冒充者 剧照 NO.5冒充者 剧照 NO.6冒充者 剧照 NO.13冒充者 剧照 NO.14冒充者 剧照 NO.15冒充者 剧照 NO.16冒充者 剧照 NO.17冒充者 剧照 NO.18冒充者 剧照 NO.19冒充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冒充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94年的美国德克萨斯州,一位名叫尼古拉斯的13岁男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无故失踪了,没有留下任何的线索,期间家人搜寻无果,渐渐放弃了希望,媒体也只将这起事件视为一场普通的失踪案,它并没有引起官方任何的重视。  一晃眼三年半过去,就在除了家人外的所有人都渐渐淡忘了尼古拉斯之际,一群游客在在西班牙南部的一个小镇里发现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身体状况非常的糟糕,思维亦十分混乱,但他非常坚定的告诉大家,他就是三年半前失踪的男孩尼古拉斯。尼古拉斯失踪之后,他的母亲的健康就一落千丈,姐姐卡莉成为了失而复得的尼古拉斯的收留者,可是,这虽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所有的人都觉得其中隐藏着什么不对劲的地方。爆梗脱口秀温柔酒吧可疑的家族老师晚上好爱的界线蔷薇少女第一季主播2023牙狼:照耀黑暗之人捕梦网悸动2022黑天鹅2010好莱坞妈妈的奥秘水浒传之行者武松新邻居时代乐队的夏天第二季古镇谜案之诛心劫冰雪奇缘战神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罪犯们赌徒谢公子的酒无声国度一日余生李宗伟:败者为王风味奇食记掌上甄珠天伦劫我行我素记忆(国语版)古墓神蛇我来自北京之福从天降老友记 第一季女王之花世界,众生和恶魔地平线系列:猫咪观察彼岸之嫁平凡岁月哈拉2019人人都在谈论杰米2021咒怨2

 长篇影评

 1 ) 冒充者从头到尾的心理暗示

    
      一位经验丰富的冒充者 一定有超乎常人的情商 也许从头到尾我们大家都是跟随着冒充者的思维走 换句话说 我们也许被他催眠了 就像 影片中他和女警察讲诉自己受虐经历后 女警察并没有表示怀疑 而是表现出对冒充者的同情 从这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 冒充者的洗脑很有用 而我们在看 这部影片时 其实也不知不觉的中进入了冒充者的洗脑世界 也许那家人是无辜的 他们也只是单纯的被冒充者洗脑了而已 但这家人万万没想到 在冒充者被抓后 竟然指控他们杀死了他们十六岁的儿子 所以影片的的最后 在冒充者被抓后 对着不远处的镜头一个意味深长的笑 笑容中仿佛在说 “看吧 你们这些蠢货 这么轻易就进入了我的世界”
      针对影片中一些细微的心理暗示 我的看法如下:
      为什么 姐姐去西班牙接冒充者时 一遍一遍的教他认照片中的人呢 我想说的是 影片中有讲说冒充者说他要在办公室休息 但他当晚却给美国警察打电话 并且说自己有失忆 美国那边的警察在给那家人打电话时肯定有对姐姐说 所以我猜想姐姐才会在接到冒充者后由于激动 所以不停的给冒充者看照片并教他认识照片中的人 也许这时的姐姐只是想让冒充者的记忆慢慢回忆起来 但在冒充者被抓后 冒充者却把这件事无限放大 其目的也只是为了让我们相信 姐姐很可疑
      还有影片中在冒充者被女警察带去看心理医生后 并且给姐姐打电话说他并不是尼克 还说让姐姐明天不要去接他 可是姐姐依然去了 也许大家会觉得很可疑 这也是女警察可疑这家人的原因之一 可我想说冒充者这位打电话狂人 也许晚上有偷偷给姐姐打电话说些什么 当然背后的一些事情局外人都不清楚 但是以冒充者的性格 冒充者一定有背后偷偷给姐姐打电话 ( 影片里姐姐表示并没有接收到女警察不让她接冒充者的信息 这个一定有一方撒谎 如果是姐姐撒谎 那我觉得姐姐在隐瞒些什么)
      为什么在警察说要检验DNA时 妈妈撒泼抗拒的样子 我想冒充者在这家人面前有表达过什么 或者说有说些什么 (当然之后妈妈对此行为表示否认 其实说到这里 我表示也很纳闷)
      还有杰森的“好运” 让人更加怀疑些什么 但我总认为 这也许是冒充者对此事洗脑的暗示
      当然如果事情真的就像冒充者说的那样 那我也明白冒充者为什么会指控他们了
      但我还是更多的相信 这是冒充者对大家的一种洗脑暗示 冒充者从小就缺少别人对他的爱 所以当他来到这个家庭时 发现大家都对他如此关爱 并且在外貌悬殊挺大的情况下依然相信他就是尼克 这让缺爱的冒充者反而开始抵抗 甚至有些不敢相信 从而的最后的指控他们

     

 2 ) 自己儿子都认不出来?还是太想找到了

说真的,妈妈也认错了实在很难令人信服的。不过可能几年没见吧,也可能是太想找回自己的儿子了。我对一开始没有做dna测试就直接给美国身份表示怀疑,这么草率了真不符合情理。而且22岁跟16岁相差6年呀,特征还是挺明显的。总体都觉得bug太多了,但总有一股力量吸引我看下去,而且结尾处还引出另外一个可能性,我差点都认为是真的了。导演高明吧!

 3 ) 看了2012的悬疑纪录片《The Imposter》

1、有种开山鼻祖的感觉,把纪录片当成悬疑片来拍,后来者包括《Tiger King》都对此有借鉴吧。

2、关于携带一个秘密如何继续人生,有人会陷入毒品不可自拔(Jason,他绝避杀了自己弟弟),有人逃避现实(妈妈拒绝面对,连测谎仪都测不出来),有人被谎言吞噬停不下来(Frederic到监狱了还继续骗失踪家庭)。

3、全片搞笑担当就是那个私人侦探,竟然给FBI打电话说他觉得Frederic和Nicholas不是同一个人的证据是俩人耳朵长不一样,还自己给Frederic脑补了一个外国间谍要去炸美国军事基地的剧本,莫名喜感。

4、德州和西班牙的人民平均水平也太闭塞了,十分明显的客观科学性漏洞都会被忽略:一个美国出生长大的人不可能有切换不回来的法国口音,以及眼睛颜色不是靠药水就能改掉的,看了以后就不难理解为啥会有人信疫苗是阴谋了。

5、看了一些豆瓣评论,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所有人都倾向于家人没问题,只是太想念Nicholas了而拒绝面对现实,但去英语环境里看相关报道评论一边倒都是Jason是杀人犯、家人是知情人。为啥两种文化的观众看同一部作品能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观感,真的奇妙。

 4 ) 如果你没试过失去家人的痛苦,就不要试着站在受害者角度想事情

影片开头真的看哭了,特别她姐姐那种爱他处处要保护他的心完全懂。之前看了影评那些阴谋论真的觉得很伤人,就像他姐姐说的,f him。

很多人失去自己最亲的人会变得精神分裂或者变得行为异常让人无法理解。

我觉得家人的心情就是那种完全被弥补的心情。就好像人始终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就好像很多依然相信被渣男渣女骗一样。

谁会猜到有人骗过警察局骗过调查局,连别人都确认的事情会因为爱而选择盲目。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情。

影片有一点是妈妈很偏爱小儿子,大儿子是否因为这样的妒忌而杀害小儿子不得而知。因为最后一个接到电话的人就是他。

但是她姐姐很明显真的是无辜的,她真的很爱她弟弟

 5 ) 别急嘛,咱玩个测试

野心勃勃的导演分好几类,最常见的一类就是铆劲拍一部好电影,就算没能成功,事后也得跳出来对着所有给差评的亲一通骂,说他喵的你们不懂艺术。
一类试图摧毁观众三观的,比如金基德。
一类决心挑战观众智商的,比如克里斯托弗.诺兰。
还有一类最好玩,他们躲在观众注意不到的地方,坏笑着,说别急,咱玩个测试。《冒充者》的导演当属这类。

不提这部电影的叙事形式—伪纪录片选的有多棒,也不说这么选有啥好处(既质感又真实…好吧,我还是说了)
之所以说导演野心大,是因为他想让观众用一部电影测出自己是哪类人,阴暗还是光明。这问题答案可不是谁随随便便就能得出的。
而我是满足导演野心的好观众,片子看完后寒战不止,哆嗦着写下短评—他(男主)最终还是满不在乎的笑着,嘴里说着FUCK这个世界的话。但他也曾想过停泊。可惜那个地方证明给他的不是爱,是另一句“爱比死更冷”罢了。
你知道,短评虽然也经斟酌,但到底属于第一观影感受。以上便是我的。
然后带着余悸回想电影情节,慢慢琢磨过来,呀我中枪了。

故事其实有两种理解版本:一是主人公作为一个毫不可信的冒充者,成功混入一个丢孩子的家庭,原因是这家人太想念失踪孩子,以致集体精神失常。他们宁愿相信明摆着的谎话,宁愿接纳一个危险的冒充者以作替代;二是如主人公最终控告的,是这家人亲手杀掉了失踪孩子,才会如此荒唐地接纳一个冒充者,以逃避警察视线。

很明显,我是倾向第二种理解,起码最初是。这么理解这故事,说它黑作一团也不为过。主人公是不断冒充失踪青少年的骗子,神经质,屡教不改,毫无愧疚感。而这不算糟的,原来那个看上去你爱我我爱你的和谐家庭才更令人胆寒。他们杀掉了孩子,然后去找他。那些焦急啊无奈啊期待啊喜极而泣啊,统统是凶手的做戏。他们给主人公的拥抱很紧,但说不定当脸卡在肩上,谁也看不见时,上面浮现的是个恻恻的阴笑。
我甚至同情主人公,觉得这伤害对于打小缺爱的他无疑是雪上加霜,让他更不相信爱这东西。所以在看到他出狱后还在做冒充小孩这么LOW的事时,还想到墨镜叔那套无脚鸟的文青理论,好不感伤。
但想着想着,觉得哪里不对。我究竟为什么非要单方面相信男主的话呢?你看姐姐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是他们一家杀了小孩,那不声张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吧,他们何苦坚持去找他。外人在孩子刚失踪时还唏嘘几句,经年一过,谁记得,谁管你。
这对我来说是怀疑的开始。接下去还有男主的精神状态。他有不幸的童年,这几乎决定了他之后的恶行,而他的恶行只限于冒充这一特定领域。非要找特别恶劣之处,不过是冒充出了风格和水平。他根本就是有心理问题,缺爱,找到一个被爱的方子,然后偏执地一遍又一遍地实验它。
尽管罪行累累,此前的他似乎没被逮捕过。这是因为他习惯在实验一开头就喊停,所谓开头,位置就在他在巴塞罗那机场犹豫要不要逃跑的瞬间。面对同样境况,之前他都选择跑,但这次没有。一直以来他都在挑剔地寻找一种被爱的感觉,找不到或者找到发现不对就立刻逃离。这一次是例外,他觉得既然找到了,那实验就不妨继续下去。
我相信有一瞬间男主是真想冒充那孩子一辈子,这里面包括尽责--从此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努力当个好儿子好弟弟。如其所言,“这是一次重生”。
但现实不允许他重生,很快就冒出一堆人怀疑他。注意,他是在这时开始指控该家人杀掉失踪小孩。为什么?因为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冒充手段并不高妙,别人也不傻。被他骗过只意味着愿意被他骗。
他开始自问为什么。对他来说一切没有道理。心理医生可以轻易地分析,因为该家人太想念孩子以致精神失常,所以宁愿留住一个冒充者。普通人听了这类分析,可以悲悯地点点头,说原来是这样,因为爱太深,所以留也要留下一点影子,我理解的。
但男主不是普通人,他带着亲人的咒骂和恨意出生。让他从爱的角度去理解该家人的行为,他根本找不到这角度。所以只能用阴暗的三观审视一切,单凭不低的智商得出逻辑感十足的结论—嘿,你们知道这家子为什么接纳假得这么明显的我吗?因为那小孩就是他们杀的。
说不定这结论并不会让他对爱失望,因为早在很久之前他便已绝望。对于男主,知道世界上有那么浓重的爱,却不是为他准备的,这才是真正的折磨。他又怎么甘当替代品。他得作,得摧毁、推翻一切。拉上所有的光明和美好,和他一起跌入永无天日的地方。
结尾说他成家了。有点担心,也有点不可置信,但还是祝福多,祝他能在第二个家庭里得到爱的能力和信仰。
写到这句我变得煞有介事,都差点忘了这不过是个虚构的故事。可见导演功力。

最后说回导演的测试。我还挺惊讶的,初解是第二种,这大概说明我是个阴暗的人;不过后来惊醒般的修改了理解,这又似乎说明我还是个努力光明起来的人。得嘛,缺陷优点一部电影就都给我指出来了。

最后最后,得提另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之旅》。说实话李安玩的把戏本质上和这个一样。再说句实话,他的把戏还真没这个妙。

 6 ) 也许大家都想多了

大家都知道此片讲了两个版本的故事:
故事一: 演技颇高的冒充者骗过了寻子无果的家庭以及政府官员,最终穿帮被捕。
故事二: 丧心病狂的一家人参与尼古拉斯的惨害或知晓尼古拉斯被惨害的事实。 三年后有人冒充尼古拉斯,决定配合演戏让其结案,最终未能如愿。

第一个故事的疑点被讨论的最多的是,为什么这家人心知肚明尼古拉斯是假冒的而不揭穿他? 我想反驳的是,有时候你觉得可疑,是因为你没有经历当事人经历的事情。看过一些孩子被拐卖家长苦苦寻找的故事,里面很多家长在经历崩溃之后,都宁愿认定一个相似的孩子就是自己孩子来获得心理的慰藉。这里的情况是,这家人一开始就是从官方渠道获取的信息,后来又有大使馆等政府部门介入,各种权威信息让他们放弃了怀疑,这也是为何姐姐一开始就直接扑上去拥抱,因为她没有想过他会是假的。一旦认定他是真的,人的心理就会越看越真,况且青少年本身变化也大。父母及亲人也是如此,一开始都没有怀疑过。(可以参考下还珠格格,虽然是小说,小燕子也被令妃说长得像皇上)但是我相信,后来大家也发现了疑点,但是一个刚刚经历过失而复得的喜悦的家庭,谁愿意去戳破这个谎言,让全家人的希望再次落空?没人愿意这么做,没人想去戳破这个谎言,愿意将错就错,就认定他是真的,不想让自己的心理再次受到“失去”的伤害,或者再次“回到原点”。所以这家人会屏蔽这些疑点,而往自己心理最好受的地方强迫自己认定他。而后来面临真相的到来,这家人显得过激的反应,可能仅仅是不想“再次失去”而已,他们宁愿活在假象里。

我希望第二个故事是大家都想多了,所以我宁愿相信这家人不愿意揭露冒充者是因为他们突然捡到了一个梦境,而没人愿意梦碎。

BTW, 第二个故事最不合理的地方在于,案件本身已经搁置多年,这家人大可不必接回冒充者,只需要(装作)心急地去西班牙否认此人,然后回国一切照旧即可,接回反而会让搁置的案情重新变得麻烦。

 7 ) 一个冒充者的故事

嗨,我是Madman。


我注意到原版海报上有这么一句话:

                  “There are two sides to every lie”

                         每一个谎言都有它的两面

硬生生的直译,赤裸裸的怀疑。像该片的风格一样:根据真实故事拍摄,99分钟悬疑风格。
和一个朋友一起吃着月饼喝着甜粥看得起劲。
这电影只具体选取了一个故事。倒叙,插叙,独白,第一视角,叙事风格,又充满解密味道,还有轻快又略带狂野的德克萨斯音乐,看起啦一点儿也不累。我倒是担心同样的题材(即使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放在国内拍会不会索然无味,一开始就知道了结尾。
这片子把你的眼球抓地很紧!你仔细看男主的随机应变。
他如何转换身份,大胆设局向警察拨打求助电话;
他如何急中生智,耍阴谋从西班牙耍到美利坚;
他如何绝处逢生,染发纹身撒谎骗过受害者家人;
影片放映过半,你也许都会相信这个故事,这个大变活人+狸猫换太子的戏码可以一直演下去。
如果不是莫名其妙冒出来的侦探和FBI,或许这个骗局没人能拆穿,这个冒充者没人会识破。
而冒充者所利用的,无非是微妙的受害者心理。都说人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其实人对失而复得的东西有时却太容易接受。


电影的骗局,身份的冒充,何尝不是生活的一种映射?

 8 ) 身份与谎言

身份与谎言,是两大并存的主题。藏于背后的是人性的复杂。

失踪的男孩是谁?他是Dollarhide的儿子,Carey和Jason的弟弟,邻居眼中惹是生非的小孩。按照我们通常的预期,这种种身份重叠起来会构成一个唯一的存在——Nicholas Barclay。然而纪录片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身份可能变得模糊,甚至被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取代。区别在于,有些“模糊化处理”可能是不经意间的,好比记忆随时间风化,有一些却可能是有意而为之,由谎言润色,令人不寒而栗。

看完纪录片,我们唯一确定的是Frederic冒充了Nicholas,这可能也是导演唯一明确的事情,所以没有任何遮掩,片名和叙述开篇就清晰地交代了这件事。我们知道了Frederic是如何获悉Nicholas的信息,是如何在外表上尽量伪装自己,如何编造Nicholas在失踪的3年4个月里发生了什么,也知道了他是如何在自己一手促成的谎言里越陷越深,数次面对谎言可能被拆穿时,是如何武装自己的心理的。

接下来就发生了让观众难以置信,让Frederic自己都难以置信的事——Barclay一家对于失踪多年的Nicholas在另一个国度被找到所产生的激动、憧憬、不安与疲累,完全压制住了理性的分析,他们轻易接受了Frederic,对于他外貌和口音的巨大变化没有过多怀疑,对于他的冷僻和躲闪的性格,统统用一句他经历了非人的遭遇就解释了过去。但他们对他的经历没有任何细节方面的了解,也没有或者说不忍追问。这一切,在更清醒的旁人看来,处处都觉得可疑。尤其是FBI探员在电话里告诉Carey,医生诊断结果是Frederic不可能是美国公民,也不可能是她的弟弟的时候,Carey在电话里的反应是震惊。然而等探员带着Frederic下了飞机见到Carey的时候,Carey的表现好像完全不记得电话里的对话,依然像对待自己的弟弟一样接纳了Frederic。类似这样的疑点,让纪录片里的很多“外人”将矛头转移到Barclay一家。就连Frederic自己也对Barclay为何这么容易相信自己的故事,自己怎么可能如此幸运产生了怀疑。这种难以置信的困惑可能也包裹着整个创作团队,所以他们将对Barclay一家的挖掘设置成了影片的反转点。

不过到最后,这都是个类似罗生门的故事。导演没有给出答案,纪录片里的各种角色没有给出答案,观众也可以有自己的一厢情愿。

回到最初说的,我们唯一确定的是Frederic冒充了Nicholas。这如同冰山一角,波涛汹涌下隐藏了太多不为人知的部分。

我们不知道Frederic的童年到底经历了什么,导致他在20出头就已经成为偷换他人身份的惯犯,成为intepol缉捕的犯人。他是法国人,又是如何到达西班牙设下这一个骗局。面对FBI的盘问,他如何能编出那么多遭受迫害的犯罪细节。如果给他一个在美国重生的机会,他真能珍惜机会,过上敬爱他人、追求梦想的一生吗?

我们不知道Barclay一家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和善的还是伪善的?他们到底有没有倾尽全力寻找失踪的Nicholas?他们本身的性格如何,是过于善良容易轻信别人,是无法承受失去之痛所以不加辨别地接受任何希望,还是藏有阴暗面和城府心?

最后的最后,我们依然不知道Nicholas Barclay到底经历了什么。

由于放弃了挖掘这些方面,纪录片停留在了讲述一个猎奇故事的层面。

我曾经数度希望,Nicholas还活着。也许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大白真相。但这个纪录片是2012年上映的,从这个时间线来看,我的这点希望应该是极其渺茫了,留给我们的是难以散去的谎言迷雾。

 短评

又是一个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利用了人的一些弱点乘虚而入。男主角应该是童年阴影使他需要获得各种心理补偿。拿纪录片当剧情片拍总让人想起很多电视台的法制栏目剧。最后的一段舞很神。

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这实在太离奇了 我不该看到一半笑出来的...而之后的剧情大转折和悬疑气氛的完好营造 又让人后背发凉 况且还是部纪录片 真相不论哪一种 都十分瘆人 被愚弄的就真是善人吗 那家人绝对是有问题的...说起来imposter他的笑容诡异瘆人 生平经历或许曲折 但的确是个大大的奇葩

9分钟前
  • SundanceKid🌈
  • 推荐

又一个神奇的德州真实事件,结尾的反转确实够震撼,留下一个不可思议的悬念。不过这种半电影半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做得远没有《BERNIE》自然和有说服力

13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一个猥琐男假扮小青年跨国诈骗国籍事件的犯罪实录

18分钟前
  • 梁威是条狗
  • 推荐

没下线大丧失

22分钟前
  • Night Stalker
  • 推荐

比黑色电影更黑一百倍的真实。有谎言,有阴谋,有犯罪,有死亡,甚至连警方和私家侦探都齐活了,各种转折和陷阱真是编剧都编不出

27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纪录片里的情景再现总是有一种特囧的感觉。不过这个案例本身还有点意思。

30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如此奇葩而揭示人心的事件要拍得难看也很难吧。成功的骗子大概都是表演型人格,自白时表现力甚至优于很多演员。再现场面其实有点打断当事人叙事节奏。主题歌是16马力的Wayfaring Stranger,嗲!

32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其实这是部暴露了无良媒介如何混淆视听的作品,将一单我不熟悉的骗局讲得丝丝入扣,巧舌如簧的剪辑真是将我们耍了一遍猴。从开始动机的闪现到结尾摆出毫无悔意的胜利姿态,主人公暴露在镜头内的不止是他的演技,更是对他人逻辑能力的嘲讽。但似乎没有解释为什么姐姐一家抗拒骗局的拆穿,疑点线尾仍在。

37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推荐

如果换一个讲述视角或者叙事顺序而不是现在这样的平铺直叙,把悬念的点落在身份上而不是事件的发展上,或许会更有主题性更好一点?

4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神奇的故事,奇葩到了一定境界了。最后三十分钟活生生的逆转啊,国际大犯都被抢了风头,比伯尼那个故事更奇葩,还都是真实故事。

46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从70分才开始的奇葩剧情

49分钟前
  • Cola
  • 力荐

在纪录片里增加叙事电影元素从来不是问题,因为所有纪录片都必定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指向。真正的问题是,这些对普遍想象的再现是否损害了观众对这个事件想象补完的权力。就这个案件而言,通过情景重现增强感染力无疑已经干扰到了观众对事件之荒诞的脑补上限。

54分钟前
  • godannar
  • 还行

好闷,看到睡着了。

55分钟前
  • 怨念柒
  • 很差

回来的儿子

59分钟前
  • expect
  • 还行

稀奇稀奇真稀奇 麻雀踩死老母鸡 蚂蚁身长三尺六 老爷爷坐在摇篮里!

1小时前
  • 李香菜
  • 力荐

你们都是哪里看到的啊.找了半天都找不到相关资源..

1小时前
  • 马克图布
  • 还行

起初的一个小时我觉得这是一部拍摄很精致而且手法精妙并且有设计的纪录片。但最后半个小时的反转让认目瞪口呆简直超神,第一次觉得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事实击败了电影世界中再造过的事实。

1小时前
  • 品客
  • 推荐

故事让人觉得很离奇,有点难以理解,这绝不是冒充者的智商有多高的那种伪装,而是失踪儿童当事者的家庭里那份难以填补的心灵空缺和遗憾,利用这点的人已经够残酷无耻了,但最终冒充者依旧是大言不惭不知悔改。真实事件再现的做法很失分,但剪辑很给力,直接让影片成了一部悬疑犯罪心理片。★★★☆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电影建立在半部素材丰富的“换子”故事之上,过后接着笔锋一转,瞬间“疑云”丛生。可惜最精彩的部分却不见任何言之确凿的事实作为依托,一切均建立在假设之上,因此无所谓意义。个人并不觉得这种大量引导观众、真人再现的探索频道模式是纪录片摆脱沉闷和视频材料不足的出路。

1小时前
  • 兔小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