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镇故事集

正片

主演:杨子姗,黄米依,刘洋,康春雷,梁鸣,杨瑾,王佳佳,杨平道,宋川,翟义祥,耿军,黄旭峰,罗康,王从双,崔楠,周梦,吴中天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1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2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3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4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5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6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13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14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15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16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17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18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19永安镇故事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永安镇故事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永安镇故事集》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叙述了一个剧组入住拍摄地,给这个原本宁静的小镇带来一丝波澜,然而波澜过后,一切又重归宁静的故事。影片分为三个章节——独自等待、看上去很美、冥王星时刻,小镇和剧组串联起三个章节的故事和其中的人物——与小镇格格不入的饭店老板娘、回不去故乡的女明星、陷入创作分歧的导演与编剧……因为剧组的到来,每一个置身这座小镇的人心中都荡起一丝涟漪,但涟漪终会散去,一切也终将重归平静。杀之恋菜单我们唱着的歌救女心切明迪烦事多第二季双程牧羊人篮球旋风杰克·怀特霍尔:我只是在开玩笑玫瑰殺手1997我的秘密之花虐童疑云终极悍将铁胆雄风(原声版)善人愚事第一季生死门1978我变美的那夏天 第一季鲨鱼帝国太阳之子它在身后无能为力荣耀之歌快把我哥带走2018女挽狂澜危安警戒三更凤凰城等着你必杀仕事人2019捕狼行动压力之下:美国女足世界杯队‎我们这一天 第四季海军罪案调查处第一季新星2022五月之恋罪城苏布拉 风云再起战国无双诡异游戏歇斯底里天使的心跳特别篇:地狱厨房飞女正传1992神探默多克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讲普通人的电影,普通人却不买账

上映时间相隔一天的《永安镇故事集》和《不虚此行》很像。

一、全方位相似的电影

首先是命运像:它们都属于质量上乘的华语佳作,一部是两年前跟《宇宙探索编辑部》齐名的平遥爆款,一部在上影节荣获了最佳导演和影帝(刘伽茵与胡歌)。然而它们在市场掀起的“涟漪”均几近于无——沦为同期甚至更早前商业片的炮灰。

魏书钧《永安镇故事集》& 刘伽茵《不虚此行》

其次人物像。两部影片都有个失败的编剧角色:闻善写不出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不得不靠“观察笔记”积累经验;春雷也被嫌只会“捏造故事”,导演不得不拉着他逛片场“观察生活”。

除近似的创作瓶颈,两个编剧的性格也有相通之处。闻善被委托人形容为“狗” (北京话,意为又轴又怂) ,春雷又何尝不是?

左:闻善;右:春雷

再往深想想:影片中的两位编剧最终都没能创作出电影,闻善直到结尾处才为主人公小尹想好名字,而春雷的剧本最后被狗浇上一泡尿;“尹燃”的确立和《永安镇故事集》的“开机”只是开始,这“未始之前”的人生心路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电影。

此外,两部影片的叙事风格也都自成一体,与以戏剧性见长的寻常商业片大异其趣:

影片《永安镇故事集》采用的是章回体结构(与《宇宙探索编辑部》相似),主视角在三个章节的主角身上变换;而《不虚此行》的观看角度只有一个,那就是闻善。作为一条线,他串起形形色色的人物,撬开一段段隐秘的往事。

具体到镜头语言,两部影片也像:这是近期院线片中采用最多固定镜头、远-全景的电影。如《永安镇故事集》开场那个远景镜头,黑暗中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无意义的话,这会让观摩文艺片较少的观众从开始就一头雾水:什么情况?

为什么要选取这样的景别呢?因为长久静默的观察,就需要固定镜头;而要对生活进行客观的呈现,就得保持距离。不妨想想平日里走在街上、跨进公司的我们的视线,是不是大多数都是远-全景?哪来那么多大特写和推拉摇移?

所以归根结底,两部电影最像的,其实是它们的主题:都以普通人为主角(想想胡歌的台词),都试图还原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想想《永安镇故事集》里导演说的那句话:你看这窗外的景,像不像部4:3的电影?)

——这话听起来像是强行褒奖的陈词滥调。就像陈丹青讨厌“普通人”这个词:你不是普通人,你是什么人?

然而问题是:如今的大银幕上,真正能看见“人”的——如你我般芸芸众生者的电影,一年到头有几部?王传君带领的诈骗团伙当然“不普通”;能用酒瓶给自己开瓢的疯批,当然“不普通”。

堪称2023银幕最差创意

所以想要把票房搞到30亿+,首先就得保证电影里的人距离“普通人”足够遥远,他们的遭遇恐怕这辈子都很难遇上,这才能够让“普通人”从乏善可陈的苦闷日常中挣脱,在虚构的故事里享受片刻的刺激和不假思索的放松。

倘有电影真从“捏造故事”转向“观察生活”,那就尴尬了:庸碌的日常生活本无一波三折的戏剧性(有就麻烦了......),我们是否如影片中的人物一样、无时无刻不被如影随形的疲惫、无聊和无奈包裹?

我就过的这个样子,为什么要看这种电影?甚至因为过成这样而不自知,所以“看不懂”——事情就是如此吊诡。毕竟,人置身自己的生活,往往都不太有意愿、有能力“跳”出去看,更何况留心别人的呢?

这两部电影,是在替我们关怀自己:《永安镇故事集》让我们看到生活的“无聊”;《不虚此行》则让我们看到“无奈”。

二、无聊的《永安镇故事集》

“在永安镇,什么都不会发生” —— 什么都不发生,什么都不能改变,不无聊么?

就说影片中的人物活得有多无聊:老板娘小顾整日面对小孩的啼哭、回答公公菜放哪了、挤奶、招呼客人这几件事,她的青春和憧憬消磨在日复一日的平淡和重复里。

摄制组的闯入,让她的心底荡起莫名的涟漪。可随着陈晨登场,短暂的期待终归落空。就像这一章节的最后一个镜头:她是命运摁在案板上的鱼肉。

而“无聊”的典型人物,便是整日呆坐在她身边、抑或原地转圈的那个老太太。

外表光鲜的陈晨也无聊:渴望转型、前途未卜的女演员,怀着乡愁回归家乡,却被同学利用、故友排斥,被迫参加一系列可笑的排场和滑稽的饭局。

甚至被陈宏指责,她的怀念不过是“有钱后的高高在上”。最初的满心期望,结果也同样是扑了个空,便只能在爬满雾气的车窗上划下两滴无聊的泪水。

再看陈宏那一家,都无聊成啥了,甚至包括夫妻俩会跳蒙古舞的儿子——饭桌尬聊期间,他都一言不发,自顾低头玩手机。

以上所有人都停在《不虚此行》所谓“人生的第二幕”里,这幕实在是太长了......

至于导演和编剧彼此针锋相对的唇枪舌剑,貌似突然有了打破无聊、电光火石的交锋味道。

但你不觉得那些呱噪聪明的对白有点过长、过于直白么?其实砍掉三分之一,也能显出一个不识变通的“理想主义者”与一个识时务的“现实主义者”基于创作理念上的分歧。明明是鸡同鸭讲却又喋喋不休,这两个人还是“无聊”。

魏书钧真的厉害,别看他拍了这么多对话戏,但仅靠一场便揭示出理念无对错的深层原因——不同的创作理念源自不同的的性格和经验,这是人所固有的局限性,既然谈不上谁比谁的人生更“对”,也就不能说谁的理念更对。

春雷坚信爱情只需在楼下等一个人,不用“行动”就够了,是因为当年他自己在音像店就是这么做的;而导演认为需要加点送餐的“庸俗”戏码,是因为导演当初就给女孩儿买过饭。

还有一场戏也很值得一提,那就是二人在撕破脸后听闻马拉多纳之死。这外力介入的缓冲之笔并不“矫情”,也不突兀。魏书钧的意思是:相比突如其来的死亡,活人那点事儿不算什么。

为了部电影,如此这般的坚持和争吵,无聊了吧!二人正是瞬间同时参透了这点,才选择在无常的笼罩下,硬着头皮走完他们接下来的路——哪怕没有剧本。

马拉多纳之死并不是单独的一笔,它呼应的是影片开场:在摄制组进入小镇之前,就有两个剧组工作人员说过一通“500公斤棺材”、“死亡”、“平静”的无聊对白。

这一前后呼应说明,影片中所聚焦的生活,是以(人会)死亡作为基底的。因为活着“什么都不发生”,所以无聊;然而又因为人会死,所以这无聊必须和解、必须放下、必须继续。一次终结就是一个开端——这正是“开机”作为影片结束的原因。

总之,“无聊”才是解锁《永安镇故事集》的关键密码,而非迷影梗或电影人的自嗨自反自嘲——这两点已有太多人讲过,我在此就不再加以赘述。

别赋予它太多意义。影片《永安镇故事集》本是重压逼出来的玩票之作,是一部差点流产的电影。你甚至可以把整个故事当成那个纪录片导演拍下的素材,而结尾“开机”的那部电影压根就没有拍出来。不是么?

因此,如果过分拔高它的“艺术开拓性”,那就是向影片中那位煞有介事、满嘴大话的影评人靠拢。兴许魏书钧的主要目的就是“玩”,恰如导演对影评人所坦诚的那样:“您这是恭维,我还真把不住什么时代脉搏......”

还有影片中的纪录片导演干嘛无时无刻不端个摄像机在拍,哪怕是对准一桌的残羹剩饭而招致旁人的大笑?——穷极无聊下给自己找乐子呗。

说完了“无聊”,再来说“无奈”。

三、无奈的《不虚此行》

这个片名就透着股无奈味儿,虽然表面看起来挺励志。

因为影片中所有逝者的人生都有点“虚度”,也给活人留下无尽的遗憾。

典型如万晓勇、万晓梅的大哥,从小妹口中我们得知这是个通常意义上的loser,一辈子尽为他人做嫁衣裳,最终却连自己的房子都没保住。就这样默默无闻、“好人无好报”地走完一生。

王先生因为工作繁忙对来自农村的父亲疏于陪伴,这加剧了父亲无法融入大城市的孤独感,直到郁郁而终。王先生儿子的画本上画着农村老家的竹子和一家四口垂钓的图画(不得不佩服刘伽茵在细节上的用心)——这是属于小朋友的遗憾。

因心梗猝死的CEO倒在了黎明前的曙光里,作为一个“能影响所有人”的团队核心人物,照片上的他却面目模糊(再次佩服刘伽茵的细节),留给高中好友“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慨叹。

齐溪饰演的金穗更不必说,配音发烧友甘铭的突然自杀让她无法接受,她甚至为此感到自责,将甘铭的自杀归咎于自己因工作关系的短暂消失。

甚至,她与闻善似有若无、未曾表露的情愫也是遗憾。留下的丰盛外卖和反复删除的微信文字都说明:二人给彼此的心里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但也仅此而已。

看似豁达的方阿姨对爱情的消逝耿耿于怀、孙淳饰演的老师遗憾自己“也不成功”,就连闻善脑海中那未成型的人物小尹都有遗憾:他苦于自己没有一个真名。

试图收束所有这些遗憾的,是男主角闻善;而能够做到这点的,是文字。一份悼词、一次追问能让失落的记忆苏醒。就像万晓梅反复向闻善抱怨的那样:“你不说,我都忘了!”

难道她果真忘了么?那来回20公里才能送达的大块冰块,蕴藏着一个人对另一人怎样的爱?那经过20天才能走完的北京-上海的行程,是一个年轻妈妈怎样的痛楚与不甘?

跟影片《永安镇故事集》中春雷对作品的“轴”不同,闻善则是对人“轴”,他不惮当面直撕对方隐蔽的伤口,为了探秘逃避的记忆、唤醒沉睡的情感。

他直愣愣地跟对方说:“你恨你大哥么?”“你自责么?”“其实还有别人做这件事”,甚至将自己的发现藏进悼词......“伤人”终归是“伤人”,可若非他一根筋地努力,生者不会从逝者的离去中得到安慰和治愈。

但闻善治愈不了自己。就像殡仪馆好友潘总说的那样:“你的情绪总比别人低一档”,这是为什么?因为只有闻善洞悉“人的情绪被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影响着”。

唯有身处“别人不知道”的“低处”,才能从一切话语当中“闻善”,才能看清自杀的甘铭是个“善良的人”。

始终处于这样的心理低位加上常人眼里失败的人生,一个人的压力得有多大?饶是如此,闻善在动物园和父母通话时忍不住的掩面啜泣才让人心痛:一个帮别人解决遗憾的人,无法面对自己的遗憾。

胡歌的表演,甚至让我想到了阿德里安·布罗迪的《超脱》。

胡歌与阿德里安·布罗迪

所以,究竟如何才能“不虚此行”,影片其实没给出答案。正如预告片中那些话:“别等只剩一纸悼词,才想起陪伴”“久久陪伴、久久不忘”......可事实往往如影片中那样,是相反的模样。

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勉为其难地坚持“行”下去。

四、普通人的故事讲给谁?

要我说,不论《永安镇故事集》还是《不虚此行》显然都很容易共情,而不该只是影迷们普遍赞誉、影院里却昏昏欲睡的情况——《不虚此行》也就冲着胡歌和吴磊这两个“顶流”,才勉强把票房撑到千万级。否则,和《永安镇故事集》一个遭遇。

这绝非站在影迷立场居高临下的嫌弃大众不看“文艺片”。这两部电影,到底有什么“文艺门槛”?不就是忠实记录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么?

它们外表平静、内里汹涌的情感,其实都是可以精准地传递给每位观众的——只要你能安安静静地看完它。

能不能被“感染”不好说,但至少能有“交流”,绝不像有些人批的那样“孤芳自赏”、“自说自话”。

影片《永安镇故事集》生动诠释了“故人重逢”到底是怎样的光景

于是,我意识到一个问题:

原来,讲述普通人的电影,普通人不待见。

就像此前上映的《燃冬》也是如此。若说《永安镇故事集》拍的是“无聊”、《不虚此行》关注的是“无奈”,那么《燃冬》将镜头对准的就是年轻人的“无望”。

延边小城,同样是一池死水、“什么都不会发生”的生活。他们三个人抱团“引(尹)燃”,在偶然中彼此慰藉。

按理说,月光族、996的打工人或干脆失业躺平的,看到这样的内容应该挺动容才对。结果呢?

这并不是从这几部电影才开始的现象,《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内心创伤(唐志军不愿面对女儿之死),《漫长的告白》的临终追忆(立冬患癌,将不久于人世),还有《东北虎》的底层倾轧、《乌海》的高利贷逼人、《温柔壳》的精神疾患......

以上所有关注普通人困境和内心的现实主义电影,无一不是能让最广泛的普通人共情的电影。其实,电影里这些卑微之人的各种不幸遭遇,普通人才更易遇上。

《宇宙探索编辑部》
《东北虎》
《乌海》

但是它们遭遇的负面评价却都很类似:“文青”、“矫情”、“自我感动”乃至“装B”、“无病呻吟”、“专门拍给老外电影节的”......

这可真是....不论拍出来有没有用,有人表达“我关心你”,你却答道“你个傻B”——这总不是正常的交流状态。

问题出在哪?我们当然能够批评它们在剧作及制作上的疏漏和毛病。但总不至于对它们表达的情感通通“无法共情”;就算是你不喜欢其中某部电影,但也不至于“讨厌这类电影”。

还是人的心态竟成了这样:

作为一个普通人,当然是要紧跟“时代脉搏”才对啊!这多带感多带劲儿。什么无聊、无奈,还无望......说!你拍这类负能量的电影究竟是何居心?

啥叫“时代脉搏”?

比如电影的第一幕如此设计:一个男人从床上醒来,看了眼身边的女人,说:“你是谁!”女人说:“你说我是谁!”

——这就叫“时代脉搏”。

或者第二幕来个“跪下!”跪下后发生什么自行脑补。

——这就叫“共情”。

劣币驱逐良币,市场一贯都如此,可如果描绘普通人的电影普通人无法共情,我想,要么是电影的问题,要么是人的问题。

作者| 纪扬;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2 ) 即评| 永安镇什么都不会发生

“觉醒了女性意识的女性在哪啊?”

这是一部讲电影的电影,三个故事每一个都比前一个更靠近电影的制作过程。

娜拉出走了?

第一个故事《独自等待》讲述了一个剧组“外人”——永安镇当地饭店老板娘,向剧组“内人”——《永安镇故事集》中的女演员老板娘,一步步小心挪步、企图置换身份的故事。这个过程不仅是她从在自家饭店给剧组倒水、接着到剧组筹备会现场送盒饭,最后成为电影筹备阶段的试衣模特的上升而又戛然而止的陡峭曲线,同样是她从饭店里的老板娘、家庭中的儿媳妇、丈夫的妻子身份、儿子的母亲等等传统女性身份中逐步脱离的过程。

电影中多次透过镜子反射来拍摄她的表情和动作,这既是拉康意义上镜像阶段的自我寻求,同时也暗示了一切都是虚幻,等待着梦醒时刻的终结。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当她白天在剧组临时做过剧本角色“老板娘”的试衣模特后,晚上便自己窝在厨房,穿起漂亮的衣服,戴上女明星墨镜,开始自我表演,这里透过镜子的拍摄设计便已经暗示了她寻求自我身份突围的失败,她一直没有超越镜框的限制,也就是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她与剧本中那个在导演欲望视野下因“女性意识觉醒”而“出走”永安镇的老板娘具有某种同构自反的关系。在剧本的建构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是瞬时性的,任督二脉突然被打通,偏僻小镇突然神旨降临,同时“觉醒”后便立刻指向“出走”,娜拉的“出走”是果决的,甚至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是“这个小镇配不上她”。这很符合一个现代人对前现代生活的狭隘想象。但通过老板娘小顾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娜拉无法出走的原因,哪怕她抛掷了母亲的身份——让丈夫把哭闹的孩子带走,抛掷了其他任何桎梏身份,她也在现代/当代人中“隐匿不见”。

娜拉归来后…

第二个故事《看上去很美》让我们看到另一个版本的娜拉,那是一位成功出走又荣归故里的女性。永安镇姑娘陈晨(杨子珊饰),年轻时背井离乡外出闯荡,如今成为小有名气的演员回到家乡拍戏,这样的设定就像一个典型的悲剧故事的开场,就像鲁迅长大后再见到闰土。幸运的是,她仍有一个完整的家乡版图和关系链条(家人、幼时好友都在),不幸的是,不仅家乡正在商业化重建,那些“应该”保持质朴的朋友/家人全都变质了。那份乡情,就像她和导演对话时提到的酒,没开封前在她的心底美味发酵,但当满怀期待地打开,便迅速过了保质期,让人恶心发呕。被老同学背刺、被老家人蛮横对待、被青春好友疏离、被年少时腼腆寡言的男同学算计,当这一天终于结束,陈晨疲惫地从商务车上下回到酒店,回归原本的高位身份前,她在满是水汽的车窗玻璃上用手指画了一个眼睛,指腹的温热与冰冷的玻璃接触,“眼睛流泪”成为她此刻最难言又最真实的心情。实际上,在娜拉出走的那一刻,就失去了“回家”的权利。

电影中还有一处有趣的设计,是“出走”的娜拉和“归来”的娜拉无声地打过一次照面,那是在饭店老板娘的梦醒时刻。陈晨调整演戏档期后空降《永安镇》剧组并当仁不让地承接下戏中老板娘的角色,而前一晚还在因穿着剧组服装做起黄粱一梦的小顾立刻失去了获得的一切,被钉死在剧组盒饭供应商老板娘的身份上,她终于站在了摄像机前——通过剧组纪录片导演的相机,但成为的不是演员,而是真正的演员体验生活的素材——“老板娘”剖鱼,因此再网红的美甲也没有人关注。开机仪式上,老板娘小顾帮着剧组安置好物料后便无人问津地退场,另一老板娘——戏中的老板娘陈晨便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正式登场。

憋屈的内容生产队

从剧组外人,到剧组内演员,第三个故事《冥王星时刻》终于指向剧组(低成本电影剧组)中的最核心成员——导演和编剧的矛盾。几乎每一个从一部部短片开始拍摄的影视系学生对此都会极有共鸣,两人精彩且绝大多数时极为流畅的对话(除了最后的编剧爆发/翻脸有些节奏不对外)是那样的真实和准确。两人的差异是很直观的,导演喜欢嘻哈,编剧喜欢后摇(编剧的黑色T恤上印着Pink Floyd);导演喜欢从空间/动作/视觉影像出发看待世界,编剧偏向从时间/沉默/旁观视角出发再现世界,当分歧涉及到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同时,几乎就是无解了。而他俩的解决方案,一是删除了两人分歧最严重的第四个盲人故事(最终电影《永安镇故事集》也只有三个故事,不知道是不是一种自反),二是“马拉多纳去世”。这一外界的、遥远的、同时又处在两人内心同频共振领域内的大新闻,一下子让他们的视线从当前的“永安镇”拉开,从当下的狼藉与狼狈中抽走,天亮了,每个人不可言说的骄傲和自尊再吞回肚子里,短暂的和解又来了,剧组开机了。

岔开一句题外话,2020年底球王马拉多纳的去世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震响,同样上映于2021年的电影《上帝之手》同样巧合or命中注定地将“马拉多纳”放置在电影故事极为重要的位置上,不仅片名便来自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1/4决赛阿根廷对战英格兰的比赛上,马拉多纳用“上帝之手”助阿根廷以2:1战胜英格兰,“为伟大的阿根廷人民,那些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受到卑鄙的帝国主义者压迫的人民复仇”的事件,同时马拉多纳还联系着片中主人公(也是导演本人)的人生轨迹,特别是青年时期的悲痛经历。

此外,第三个故事中还有一个特别让人会心一笑的点,就是剧组堪景时,导演指着河边一个家徒四壁的破房子,透过窗户孔感叹河对岸的快速现代化带来的发展变化。我们在无数电影赏析课上都听到老师对此种设计的分析与赞扬,也在无数电影中都看到过这类的导演安排,甚至在自己的短片创作中同样依葫芦画瓢用过无数次,但在大屏幕上看到一个导演(电影中的导演角色)对此大放厥词大谈特谈,还是挺有意思的。(当然是戏外导演的自嘲和调侃啦)

与《宇宙探索编辑部》

最后,看到有网友戏说“磕到《永安镇故事集》*《宇宙探索编辑部》的CP了”,诚然两者有很多可以并置看待的相同点,如:导演都是青年电影人,都在FIRST/平遥上展映过,都是广大“文艺青年”们钦定的2023最佳华语院线作者电影,都与章明的《冥王星时刻》有着那么一点或半点的共享等等,但这两部电影的不同又是那样明显,如果让我大胆地瞎说,我可能会认为,《永安镇故事集》中那个不得志的、写了6年剧本的编剧,可能想写的就是《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样的剧本吧。

 3 ) 分标题都是上世代的电影,故事也像上世代的一样过时

从“平遥双杰”开始,广大影迷就对《宇宙探索编辑部》和《永安镇故事集》两部青年导演的作品充满期待,而当《编辑部》在年初上映口碑票房双丰收之后,自然就对《永安镇》有了更高的期待。可当看完之后,现实和预期却有很大的落差,相比于《编辑部》充满奇思妙想的灵性,《永安镇》却全然是匠气的自我感动。 前两个故事仿佛是千年之交时期电影经常讨论的议题,放在当下来看充满了陈词滥调,一个个人物的动机仿佛只是编剧充满书生气的自我幻想而与现实生活毫不搭边,几天前看的《不虚此行》原本对于人物形象单薄和虚浮的感觉在这部电影的对比之下变得极为真实。每一个故事都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第一个故事就好像是伍迪艾伦在上世纪就拍过两三遍的那种,而第二个在俗套之内又有一种创作者的自以为是,对所谓明星自身以及大众对明星的情感还停留在春晚式的奇观化呈现。 前两个故事的陈旧也就使第三个故事关于电影的讨论让人很难信服,尽管本片片中的编剧一再陈述自己写的是一个二十一世纪初的时代片,但本片的故事却是实实在在发生在当下的。除此之外,关于电影理念的阐述也是充满了左右互搏自相矛盾在深度上,充其量也就相当于冯小刚,宁财神的水平。有几个小段子令人惊喜,但在整体上完全感受不到角色对电影的热忱,最后的几分感动也只是麦当娜美妙的歌声带来的而不是电影本身。 不想关注热点议题,追时代潮流当然可以。但是,只有当创作者足够真诚的时候,人物才能让人信服。如果只在想着加迷影梗取悦影迷,只会显得油滑和匠气。

 4 ) “永安镇什么也不会发生”,生活也是如此

好久没见过这么有特色的文艺片了,说它文艺,但是片子本身其实看起来不费劲,至少不跟某些文艺电影爱留白一样,光让人去猜它留了点啥。说回正题,这次的影评不想写的太死板,因为这片子和我感觉一样,都是在生活。

影片分为三个片段式故事,分别是《独自等待》《看上去很美》以及《冥王星时刻》。导演三次入围戛纳,处女作《野马分鬓》反响就不赖,看得出这次他功底更深厚了,技术与灵性皆有提升。

编剧在豆瓣文章里说自己这本实实在在打磨了六年,电影上来一开始,嚯这放荡不羁的发型,半死不活的社畜样,我立马就信了。不为别的,我身边的人也长这样,把这称之为电影的“生活”也不为过。

第一个故事里的小顾是个刚产崽一年的新手妈妈,帮着家里的饭店打下手的同时还在哺乳期要照顾婴儿,自己的丈夫每天夜班,可以说是个隐身男人。剧组来到永安镇选中了她们家的小饭店,组员每天在饭店里吃饭侃大山的时候,小顾就在一旁发呆。

我本以为这姑娘没什么故事,直到小顾夜里给孩子喂奶涨奶涨的生疼,做个长指甲被婆婆骂不能干活,把“我生完孩子之后就没弄过了”这话挂在嘴边。我才看出这个小镇姑娘的生活,结婚生崽之后不知不觉间和过去少女时候的自己告别,可看到大明星簇拥和拍摄电影的时候又忍不住向往,但最后她愣愣的依旧在砍鱼头,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第二个故事里的陈晨是个在外头混过看惯了人情冷暖的女明星,本来想回乡找点淳朴质气洗涤一下被污染的心灵,没成想回来就被县里当官的老同学利用,跟园里的大熊猫一样被围观,赶鸭子上架一样的被阿谀奉承。最后陈晨跟初恋吃了碗面,去初恋家里做客看到初恋的妻子被生活荼毒的急躁冒进的样子,还是回到了自己该呆的地方。

第三个故事承包了这部电影最大的笑点,导演和编剧因为理念不合争论这剧本到底怎么拍,二人可以说是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聊完了以后还得互相折磨。编剧不想改这写了六年的本子,导演不认同编剧这六年了还没想明白的破观点,二人从能拍到拍不了再到能拍,也就隔了一天,所以最后,永安镇的这部电影开拍喽。

影片的制作班底讲出来也很像笑话,您能看到的出镜的演员,特别是有关剧组的,除了俩女演员以外,清一色都是被拐来的导演。魏导坦言之前没想拐这么多同行,但是拐了俩以后没收住手,这就导致片子里出镜的人里面,就连给组里开车的司机,他都是个导演!

我看的时候感觉特像看电影花絮,因为影片节奏自然的仿佛我本人也在片场,我说到底啥时候到正片呢。这就得夸夸这部电影难得的松弛感了。这片子是很少见的没有镜头感的片子,好像就算是电影不开录,真有这么个人物,那这人不按台本八成也会和片子里的人说一样的话。这就太神奇了,“剧中剧”的结构不少见,但能把“剧中剧”拍成不像在拍剧的模样,魏导可能是独一份。

如果要把《永安镇故事集》比做文学的话,我觉得它很像散文诗,不太正经的那种,虽然有三个段但每段又不太一样的散文诗。三个故事的视角选的很好,从小顾到陈晨,再到导演和编剧,我们在不知不觉间,一步步向在永安镇拍的这部未知的电影靠近,但其实全程我们都未曾知晓这个要拍的电影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只能从几个故事的只言片语中听出这是个有四段落的文艺片,老板娘要从小镇离开。我看片子的时候就在想俩人争辩为什么的时候怎么不去问问身边现成的例子小顾。可能艺术创作看不起真实的生活吧,这或许也是魏导讽刺的一环。

能有这么真实的“生活感”,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魏导真的做到了“从实际出发”。剧中那个每天拿着台机器拍剧组纪录片的,真是个纪录片导演,演员杨子珊的确是小镇出身,而剧中的编剧,也是影片真实的编剧,原本的剧本也是真的写了六年。就像编剧说的那样“在永安镇什么都不会发生”。生活里的每个人好像都活在剧外的永安镇里,做着和剧中差不多的事情,既是在拍电影,又是在讨生活。

联想一下如果自己身在三、四线城市乃至小县城里,没有太多机遇,也没有太多惊喜,生活就像湖面滴下了一滴水珠,好像在湖里泛起了点点涟漪,但短暂过后仍会趋于平静。生活就像是这样,味淡如白水,冷暖皆自知。我国生活在城镇里的九亿多人口里,有几成在一线城市呢。所以我不担心这平淡而没有什么戏剧效果的片子无人问津。因为魏导拍的是十成的生活。

影片的笑料大多来自于一些小梗和反叛精神。倒也对得起宣发那句“你没看过这么搞笑的文艺片”,有一说一,这些梗是有点门槛的,比如“金敏喜” “马拉多纳死了” “这是咱们最接近电影的时刻” 需要有一些影视积累才能get到魏导的笑点。《冥王星时刻》里,导演和编剧在开机前一天爆发了全剧最激烈的争吵,一个体面的带着大金链子,一个被剧本折磨的有些潦草,两个人一起脱下羞耻的底裤。可是争吵过后俩人坐到一起垂头丧气,第二天电影照常开机。或许我们观众能记得的,只有被狗尿浸泡过的剧本了。

看这部片子时我确实笑的的轻松愉快,但是看完回去的路上又忍不住想这部片子表达了什么?第一个和第二个女性故事,好像和第三个故事之间的内核有些遥远。有人说这就是魏导最妙的女性主义,被忽视的女性和被重视的女性各有各的不满。也有人说这就是导演要给你拍的那电影,小顾是没走出去的老板娘,而陈晨是走出去赚的盆满钵满,衣锦还乡的老板娘。

后面俩人讨论的,老板娘到底是为了钱出走,还是为了梦想,这不重要。我却觉得这两个故事算不上多么高贵的女性主义,片中导演要的“梦想”和编剧对老板娘的麻木人设背道而驰。我理解的小顾不会像老板娘一样有勇气走出去,老板娘大概也不会像陈晨一样衣锦还乡再回来看看人心薄凉。这可能就是解构主义的魅力吧,因为解构,所以这些东西可以相互串起,也可以各自分离。

这部片子也并非没有缺点,魏导的讽刺贯穿始终,看到最后的确给了我一些“爹味”的冒犯,但剧中的编剧比我受到的冒犯多得多。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内核“永安镇什么也不会发生”的时候,我是有些呆愣的,我会思考说如果什么都不会发生那为什么要去拍一部电影呢?可是看完结尾后我给了自己一个答案,在这些没有戏剧性的生活里,本就充满了戏剧,而我们活在永安镇,就像无数人生活的缩影一般,没有波澜的日子,人们习惯于此,就像生活总在原地踏步一样。

每天面对一样的课业和工作,吃差不多的饭,做差不多的事,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时间长河中相对静止的小人物,像是河底的石子一样,感受着时间流动,但我们其实是留在原地的。

《永安镇故事集》在我这里值得一看,虽然很多人说它不至于花一部电影票钱,但最起码它能让你舒舒服服笑个123分钟,并且被片尾的“背跨背背跨”洗脑结束。有兴趣去搜搜了导演的rap,最后没听下去,对不起了我导,我也混滚圈~

 5 ) 一个无处容身的自我就掉落下来

这几天应该会有很多《永安镇故事集》的文字,我想大家都会为最后一个段落的强烈戏谑嘲讽而狂欢,那我就讲讲前两个段落吧。

其实我更喜欢前两个片段,有一种与最后的癫狂截然相反的沉静。

沉静,敏感,细腻,惆怅。

尤其来自一个年轻男子的镜头,就更难得。这是一种没有情色与荷尔蒙的目光,像一位兄弟,为自己的一个姐妹,感到的淡淡哀伤,并且知道自己帮不上什么忙。

这两个段落恰成对照,命运的镜像:一个想走出去但走不出去,一个想回来却回不来。

一个没有人注意她,在乎她,一个却是太多的注意了,而在这个新旧交替从而利益横生的年代,一个有名的女人有如雁过拔毛,每个与她相熟有亲的人都想从她身上拔下一根来。

“时间像两张何其相似的书页,一旦闭合,一个无处容身的自我就掉落下来。故乡和他乡,最后都变成了异乡。”

两个女人,有家有口或者有名有利,在自己的故乡,其实都是异乡人。

无处容身的自我,也是第三个故事的主题。导演与编剧之争,早已不再是创作之争,是权力意志的一再碾压与确认。

这种残酷与狰狞,中国的年轻人才能体会得这么深。

这与女明星的处境也是相似的,哪怕是明星,自有她无法拒绝的东西,与其说是旧人情,不如说是官员的盛情邀请。

要知道好歹,否则就是出局。

这与《野马分鬃》的主题在深处是一样的,这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葆有了一身反骨,他在滚滚的红尘与游戏里,却发出讥诮和叹息。

我想看他成熟一点,也不忍心看他成熟一点。

成熟的代价是什么,他的电影里都说了。

 6 ) 永安镇故事集,也给我的母亲

这是我做制片人拍的第12部电影,2020年12月30日开机。

2023年9月8日,明天正式上映。

这篇东西我不想煽情,也不想弄噱头,经历疫情的各行各业和每一个普通人都跨越了不容易的几年。煎熬又赤烈,充满着每一个生活着的人付出的滚烫的温度和力量。

就像《天堂电影院》里的经典台词:生活不像电影,生活更加艰难。我也不会说这个曾被界定为特困的行业和自己有多难。没有人不难。我们自由选择一个有志业道德的工作与生活,冷暖自知。能做自己喜欢并且基本能胜任的事,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再说其他就多余,过分了。

跟大家一样,我也起早贪黑,认真做事,吃饭,走路,活着,仅此而已,然后在做完一件事之后想给自己一个重要脚印一个纪念,一个说明。

我在一个叫做燕矶镇的地方度过少年时代,这是长江边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隶属三线城市湖北鄂州。

我每每想起它来,回忆最多的地方就是镇电影院。在告别遥远的露天电影年代之后,它曾经最宏伟的穹顶建筑和它前面宽阔的广场是全镇绝对的狂欢中心。后来走在已经开裂的水泥地上,我都能听见当年人头攒动的喧哗景象。还有几个混在人堆里的半大小子,在傍晚时分的售票口四处张望,有时跟在不认识的大人身后蒙混过关,有时从电影院一侧通风口的耳道里一个踩着另一个的肩膀翻爬,在远超身高的高度中咚的一声跳下,然后在黑暗中紧张地摸坐到座椅上,在银幕炫目的光亮里平息静气,神魂颠倒。

现在我以描述一个电影故事的语气说,其中有一个是我,他端坐在那片神奇的黑暗之中。

生活是个奇迹。

我对这个景象久久难忘,有一场电影其实永远都没散场。那时候的我肯定不知道这个学习一般成天胡思乱想四处游荡的少年在二十多年后会去到北京从事电影工作,并且在日后拍一部叫《永安镇故事集》的电影。

我记得开机的那天晚上跟母亲打了一个电话,我说我在湖南的一个镇上拍一部电影,想起来燕矶,想起你,等拍完了给你在电影院放。她在电话里说,那好啊。

绕了这么远,我终于知道我想跟大家说什么了。

那天晚上我其实想告诉她,你之前说我拍的电影你都看不太懂,但是这次我要拍的这电影你肯定能懂,它是讲两个女人怎么过日子的故事。

一个一生都在操劳里度过,从农村去到镇上,然后又把全家弄进城里,小学就辍学的七十岁的女性,会理解故事里两个年轻女性的当代生活境遇吗?“独自等待”里,一个刚生完孩子的小媳妇,想在一成不变的生活里给自己一些变化,而在“看上去很美”里,另一个所谓的女明星回到家乡,发现一切都已改变,物是人非。

她会理解她们吗?

这个问题对我无比重要。当我无数次面临你做的电影跟观众的关系的时候,我无从回答,是因为我无法面对一个需要尊重而又不具体的模糊集体。但是这一次,我想具体到一个母亲,一个前半生跟油腻的车床打交道,后半生跟油盐柴米休憩晚年的女性。

她会理解她们吗?会的,她会会心一笑,可能还会落泪。

有一年的一个晚上,母亲推着自行车,车座后装着她晚上加班干私活车好的一些金属零件,必须要带回家,不能搁工厂里。她很疲惫,但精神很好。那段时间我每天下晚自习去接她,推着自行车走在她旁边。我们走在昏黄的路灯下,天气温和,不冷也不热,我们并肩朝家的方向走,不紧不慢,谁也没说更多的话——这是她跟老母鸡一样把我们家一个接一个从镇上弄进城里之后,那几年里最让我觉得强烈温暖的印象和场景。

我私人地认为,我所描述的这个场景与电影里黄米依老师站在砧板前杀鱼所遭受的围观,与杨子姗老师在无比尴尬的酒局离开之后的疲倦与感伤,并无二致。我见过她们遭受过的冷眼和委屈,脆弱与坚强,灰心与乐观。作为女性,她们在这三个时刻超越时空,穿透银幕融为一体,作为一个女人。

我知道,自从我离开家的那一天开始,我就离她越来越远,也没有什么可以回报她的,没有,除了理解,完整的全部的理解。在《永安镇故事集》里,这部她儿子做的电影里,有对她所度过的生活的另一种理解。

对我来说,这三个女性的故事,平平无奇又日常所见。它依然是关于我们每个普通人在滚烫的生活里如何面对自己并继续努力生活下去的美好故事,只不过讲述者好像是一群拍电影的人,在一个导演和一个编剧各执一词的争执里。它带着一点点真诚的自嘲,也有一点点好笑,因为一群人要去完成一部虚构想象的电影和真实生活本身之间就有着巨大的难度和误会。

这是部急中生智的电影,关于它如何筹备然后又被主创完全修改剧本重新开始新故事的辗转已经不重要了,在电影里我们戏谑的描述还原了,带着一种想给观众拍部好玩好看电影的自嘲娱乐精神。

商业或者文艺,仅仅是一个标签。

无论在电影院,还是未来在网络,最后应该只会留下电影本身吧。

我永远相信小川绅介导演的话——

观众并非傻瓜,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在拼命活着。

《永安镇故事集》

也给我的母亲,

给涟漪不止一直向前的生活。

在这个繁荣的暑期档,

向所有的电影工作者和观众致敬。

大峰

2023.9.7

 短评

建议以后资料馆办的映后禁止男的发言 听着头疼

6分钟前
  • Nayrain
  • 推荐

前两天徐克的大师班讲希区柯克的《电话谋杀案》,说是希区柯克在筹备下一部电影的过程中,临时拿了的这个项目,当时创作状态非常轻松。徐克说,很羡慕电影创作者的这种心态,杜琪峰为了寻找这种状态,特意不写剧本,去片场寻找电影之神降临的时刻。魏书钧导演的这部电影,刚好就是徐克羡慕的创作方式,临时修改了剧本,在拍摄过程中创作了一个全新的东西,闪耀着天才般的光芒。延续了上一部《野马分鬃》的风格,这次在解构现实剧组和电影创作上更加的深入,甚至有点洪尚秀电影的意思了。不管是素人,还是职业演员,到了魏书钧的电影里,都是最松弛的状态。他不追求复杂的调度,却能用简单的拍法抓到最接近生活的状态。

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三星半,以一个剧组筹备串起三段式结构,第一段“出不去”,第二段“回不来”,第三段“拍不成”,都带有自己赋予小镇的一种理想主义。一二段呈现了向往的对岸和从对岸回望的“何以为家”,何处才是我们自我认同的地方?第三段则是导演编剧交心的最真实反应。其实三段之间联系不够密,里面装着即兴闲笔和油腔滑调,也装着Silent moment & Magic time,处处看得见导演恣意生长的幽默、敏锐和自嘲,当然还有进步。导演最厉害的一方面还是调演员的能力,第一次演戏的素人演员也总能和专业演员做到自洽。

1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LFF2021。3.5。那种知识分子式的讽刺社会的样子像极了盛年的冯小刚,一到了情节剧部分和片段式肖像又像极了是枝裕和等类似的日本导演。已经很难得能看到如此自然的中国喜剧电影,但不知道为什么三段故事都是一开始时很在状态,越到故事后段的视听和叙事就越发没精神,越来越像电视剧。

13分钟前
  • 三十
  • 还行

相比《野马分鬃》,能明显看出魏书钧导演的成长,故事更圆润,也更成熟了。感觉导演是真爱元电影啊,这次更多的内部梗和小笑话,有几个调度也很有想法。一直在进步,期待下一部。可以。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真好真轻盈!三段式讲述“走不了”、“回不来”和“拍不成”,三个人分别活成了菜板上被拍打的鱼头、车窗上落泪的巨眼、以及被狗尿淋湿的剧本。最后一个故事的力度最足,一顿阴阳之间,把这个行业扒得底朝天,然后遮羞布一盖,大戏照常上演,妙极。

21分钟前
  • 嘉凉
  • 推荐

【B-】看完这片后,明白了野马分鬃为何会是一部“没有表达核心却又并不无聊”的电影,魏书钧根本没有哲学观或者他有但是根本没有兴趣传达给观众,他是解构的,向内的,甚至是世俗的,是觉得生活本身就有意思而不需要给生活结论的。也因此他极度善于撷取细节,再通过某种文艺影像的趣味呈现出来,而偏偏他在影像上又非常有天赋,这不是小聪明,是货真价实的才华。他以天才的面貌四两拨千斤的戳穿了以康春雷为首的,普通影视创作者赖以骄傲的认知——“拍电影有那么难吗?”。如果你觉得永安镇是什么有深度有内涵有秩序的影视佳作,那么,你被魏书钧糊弄了。

25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年度最好的观影体验(甚至超过IMAX GT的奥本海默)来自于排片稀烂只有晚上23:05一场还包场,可以放声大笑指着屏幕大骂“你们这些男性创作者别太狭隘了,年轻的餐厅老板娘明明可以既要又要”,老板娘和女演员是永安镇的多重宇宙的两个切片,巧妙的互文。第三幕开始拍烂手掌,国产电影工业版的《悲情三角》,尽管不相信穿pink floyd的滚人能被哈人说服,不相信脱裤子都不能统一的创作矛盾能被马拉多纳统一,轻轻放下不如一疯到底,但新裤子嘛,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我向所有人开炮,但我和你们站在一起,就像这部电影的海报一样。“拍!有什么不能拍的!”

26分钟前
  • Elia1246
  • 推荐

三个段落以三部华语片片名为题,一方面在做叙事结构上的致敬,另一方面标题即为风暴中心,段落分明地阐述:陷于平淡生活的哺乳期母亲、回归家乡尽是尴尬的女演员、互相挤兑却身不由己的导演和编剧,而这三个部分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筹拍一部影片的幕后种种完整串联,生活和拍片互相勾勒。魏书钧大幅度收敛了他的自我迷恋,而是把这种自信用在了讲好故事上,谈吐的幽默和产业的反思遍地开花。

29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在一整天严肃又沉重的观影后,电影很惊喜,也真的很好笑。可是不是喜剧片。只是从第四个故事开始 全场不断响起掌声,所以,现在是全民都陷入脱口秀了吗

32分钟前
  • serney
  • 还行

我的建议是,把第三个故事删了吧。真的太装太典了。如果是以戏中戏为引,将小顾和陈晨相映照的生活为题,真正讲述小镇女性的觉醒,那会是一部好作品。

35分钟前
  • Fairy
  • 还行

一种对电影行业创作制作的讽刺和自嘲,不过看的时候完全联系着魏书钧和《野马分鬃》展映后的各种评价,以及当时立项时的故事梗概,和后来再立项的《精疲力尽》的梗概,所有情节相呼应,自然而然的幽默感流出,情感显得更细腻。(导演这次肯定不会被说直男癌了hhhh

40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果然第四个故事删去了

41分钟前
  • 达摩
  • 推荐

中国文艺电影触底了。只要蹭上戛纳,爹味直男魏导演放个屁,电影人都能从里面闻出希冀。

43分钟前
  • 傻傻小笨蛋
  • 还行

看了五十多遍,每十遍算一颗🌟

47分钟前
  • 机器人帕克
  • 力荐

“都是为了华语电影”、“你的脸挺电影的”…贯穿影迷和电影人秒懂的梗,几乎从头嗨到尾。《冥王星时刻》的章节标题要笑死人…里面那个影评人角色,也是目前中国影评圈不偏不倚的真实写照,导演知道的太多。“在永安镇什么事都不会发生” 而这部片,就是任何有电影梦的人的一个春梦。

4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抑郁后摇文艺宅男被说唱男折磨的故事

50分钟前
  • 飘香肘子
  • 推荐

“获奖就没烂片?”

51分钟前
  • Baobou
  • 还行

年轻时候就拍自反式的电影太暴露功力了。导演点子很多,但还真没到肉眼可见才华的程度。希望下次让主创去更大的厅接受掌声?

52分钟前
  • :)Silhouette
  • 还行

挺没劲的,段子曲解人物,文字凌驾影像,很欣慰冯小刚有了接班人。高举仇富、厌爹、酸文青三面大旗,表面上自嘲自省,实际上还是全世界与我为敌那我先地上滚一身泥看谁还好意思泼我脏水的计谋。看看导演和编剧的核心理念冲突:女主角要么是庸俗为了钱,要么就是高风亮节独立意识觉醒,一定要这么二元吗?拜托思路打开一些吧,人的处境、经验、情感是很复杂的,建议放掉自已过剩的表达欲。

5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