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法庭

完结

主演:金惠秀,金武烈,李星民,李姃垠,李尚熙,朴智妍,申宰辉,琴光山,朴钟焕,金英雅,申达琪,李妍

类型:韩剧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2

 剧照

少年法庭 剧照 NO.1少年法庭 剧照 NO.2少年法庭 剧照 NO.3少年法庭 剧照 NO.4少年法庭 剧照 NO.5少年法庭 剧照 NO.6少年法庭 剧照 NO.13少年法庭 剧照 NO.14少年法庭 剧照 NO.15少年法庭 剧照 NO.16少年法庭 剧照 NO.17少年法庭 剧照 NO.18少年法庭 剧照 NO.19少年法庭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少年法庭随笔

先以第一集安排的冲突来说,两个女人和胖妹撞在一起,钱包丢失,怀疑胖妹是偷了钱包的犯人,胖妹矢口否认,女主直接说报警就好了,最后钱包在失主的座位底下被发现。胖妹要求女主道歉,女主指出胖妹左口袋里有另一个钱包,她之前看到了胖妹盗窃。

这个场景需要多少个巧合才能形成呢?

1、胖妹敢在和法官聚餐的过程中偷钱包。

2、女主刚好目击了这一幕。

3、钱包仍然放在胖妹左口袋里没有转移。

4、当有人怀疑胖妹盗窃时没有搜身。

5、胖妹刚好在去厕所过程中撞到了人。

6、被撞的人刚好丢失了钱包。

7、他们的钱包事先掉在桌子下,以至于胖妹没能盗窃得手。(如果撞人不是巧合)

8、没有人事先搜索失主的桌子底下就开始怀疑。

9、胖妹之前盗窃的那个钱包失主没有发觉并声张。

10、失主刚好听到男主一桌提到胖妹有前科(座位临近)

当这十个巧合齐聚,才能产生如此的矛盾冲突,给予女主耍帅的机会,所以要注意,并非是我们日常中没有机会拉风,而是条件真难集齐呀。

 2 ) 『少年法庭』少年之恶,成人之过

用一个周末的时间肝完了豆瓣9.0的NETFLIX新韩剧《少年法庭》,探讨的是一个近年非常热门的话题——未成年犯罪。
国内其实很少出现与此话题有关的影视剧,《少年的你》算一部,《隐秘的角落》也只是半部(因为几乎删去了原作中所有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内容)。
国外的青少年犯罪题材作品倒不少见,有校园霸凌致死,也有恶童杀人,出现过《伊甸湖》《坏种》等经典作品。但大多数的着墨点都是“童之恶”,其中很多的儿童形象都是妖魔化的。
这其实属于满足观众感官需求的儿童恐怖题材,它外化了大人内心对于儿童这种看似天使,实则不可控制的“生物”的恐惧(或是对生育本身的恐惧),并在大多数影片的结尾以残忍的方式处决儿童,以宣泄很多成年人在现实世界中对儿童的不满。
但这样的片子只会让成年人愈发恐惧甚至敌对青少年,并不能让我们反思青少年犯罪的本质。
相比之下,《少年法庭》倒是显得非常特别,它以青少年犯罪为题,用七个案子系统地探讨了少年为何会恶,呈现了少年法庭这一特殊部门的职能,也反思了我们身为大人,应该如何对“少年的恶”负责。

少年之恶

从逻辑和结构上看,《少年法庭》首先为我们呈现了什么是少年的恶。

第一个案子【延和国小学童凶杀案】,聚焦的就是青少年的犯罪能力。少女杀害八岁幼童并分尸,再利用精神病可不负刑事责任的条例,将主要罪责通通推给自己患有精神病的恋人。本案改编自2017年的仁川国小女童碎尸案,案件的原型人物是两名分别十七岁和十八岁的少女。这是一次预谋杀人,事件的主角在网络上认识,在网络上学习如何杀人以及如何规避刑责,甚至将网络游戏中执行的杀害幼童并分尸的虚拟任务放到现实世界中来执行,他们对生命没有丝毫敬畏之心,甚至在肢解后还收藏了部分尸块。

去年大火的韩剧《窥探(mouse)》也是以此案为原型,但它更多关注的是精神病。而《少年法庭》则在这一部分重点描绘了青少年是如何犯罪,以及如何利用所学的法律为自己脱罪的。这也让观者意识到,未成年人的心智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成熟和复杂。互联网时代,信息纷繁复杂,百度一下,一切皆可找到答案,未成年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强大的犯罪能力。

当观众意识到少年之恶后,《少年法庭》又开始探讨少年为何会恶。

第二个案件【家庭暴力案】,讲述的是少年犯遭受生父家暴的故事。少年为何会犯罪?可悲而无法摆脱的原生家庭也许是答案之一。荀子说性本恶,说的其实是人的本性中具有恶的因子,人性后期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转化为善的可能,因此需要道德教育。而很多少年犯的原生家庭都存在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问题,甚至父母本身就涉嫌犯罪。如果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那很多“逾越道德和法律”的父母便是将少年推入深渊的罪魁祸首。

同样回答这个问题的还有第四个案件【学校集体舞弊泄题案】。都说中国的家长鸡娃,其实韩国有过之而无不及。本案发生在一个二胎家庭里,父亲因为事业而常常忽略陪伴孩子,在仅有的与家人相处的时间里,却还用成绩高低区别对待两个孩子。缺爱的少年为了赢得父亲的关注,选择在考试中作弊。除了不负责的父母,本案也引出少年犯罪背后的另一个黑手——分配不均、财阀垄断资源以及极端内卷的韩国社会。

除了犯罪原因,本剧还有一个重点议题:少年犯为何会一犯再犯。

少年法庭的作用并非仅仅还受害者一个公道,也肩负着让少年们“改邪归正”的重责。第三个案件【蔚蓝青少年中心集体霸凌案】,讲述的就是少年犯改造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因为原生家庭的伤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少年们,本身就对世界充满了敌意,他们企图通过破坏成年人制定的法则来引起注意力,因此很难在区区一两年的改造时间里选择相信世界。纠正与伤痛的治愈都是少年犯改造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为他们重塑世界观。

当然,即便是教育成功,重返社会,少年犯依旧有可能二进宫。这便是剧集第五个案件【未成年无照驾驶交通事故案】的关注点。一个改造后出狱的少年犯,怀揣着重新开始的梦想,却被卷入不良少年团体,再度作案,夺去了一条无辜的生命。这也是其中最令人难过的案件,它一方面在说明,少年的恶并非生来有之,正确的引导会让他们的人生重回轨道,而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和家庭的种种阻碍,让他们很难彻底地重新开始。

此外,还有第三个原因会导致少年再犯——不健全的法律与不正确的判罚。

就像第一个案件所呈现的,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的犯罪能力直线提升,他们会在知法的情况下犯法。在《隐秘的角落》原著《笨小孩》中,主角朱朝阳就曾多次强调自己的年龄是十三岁,不需要负刑事责任。当然,如今法律将年龄界限调整为了十二岁,但我们依然也能看见十二岁以下未成年人“草菅人命”的新闻。更何况在我们未成年时期的教育中,老师会告诉我们法律给未成年人提供了怎样的保护,却从不会说法律不允许未成年人做什么,更不用说死亡教育了。

除了法律本身的漏洞,法庭也可能存在因为懒政而误判的现象。《少年法庭》的最后一个案子【青少年集体性侵案】讲述的便是这个问题。【青少年集体性侵案】中一群少年性侵了一名少女,其中的两个犯罪少年便曾在小学时,因为恶意高空抛物杀害了一名无辜的幼童。当然,根据当年庭审时法官的错误判决,他们没有受到任何责罚,甚至没有任何害怕和悔过之心,因为他们懂得在庭上伪装无辜,也知道少年法会为他们“免责”。因此五年后,他们再度犯下了令人发指的集体性侵案。

大多数未成年人罪犯所受的责罚其实并不重,即使是仁川国小女童碎尸案中的两个凶手,也只是分别被判罚了二十年和十三年,他们离开监狱时也正值壮年。如果后期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他们会不会再度危害社会?很多人都对此感到恐惧。

成人之过

如今网络舆论的谴责声很大。

我们在气头上会说:“该死的小孩,牢底坐穿。”但罪是不是犯了?人是不是死了?就算让少年牢底坐穿甚至是死刑,都不可能改变一条生命已经逝去的现实。

事实上,能杜绝少年犯罪的并非少年自己,而是如今掌握着资源和权力的大人。《少年法庭》的其中一条复线剧情,讲述的就是该不该取消少年保护条例,让每一个犯下滔天罪责的少年都受到严厉的惩罚。剧集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法律是指标不治本的,今天他们可以利用未成年保护法杀人而后自保,明天也可以以精神病为由实现同样的效果。因此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唯有教育。父母的教育,学校的教育,还有犯法后相关部门的教育。

还有一点要特别提及,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未成年人的“新老师”,他们在互联网上学知识,追星,参与时事评论。他们会因为一个优秀的偶像而努力学习成为更优秀的人,也会因为所谓的饭圈、咖位,以最污秽的语言进行人身攻击,甚至认为颜值即是正义的,将嫖娼、赌博、吸毒、代孕的明星奉为神明,不断追随。

前两天有这么一条热搜,【人大代表建议禁止未成年人玩网游】。我并不提倡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就像阉割电影一样,是一种懒政的行为,或许根据年龄进行分级处理是更好的选择。

但就我的个人经历而言,我确实能在吃鸡等网络游戏中遇到用家长的号打游戏的未成年人,他们在系统里挥舞着M416,说出的话都是在“诅咒”对手的父母。游戏本身存在的暴力会对未成年人有所影响,但互联网中遇到的“狐朋狗友”也许存在更大的危害。

正如仁川国小女童碎尸案,少年们在网上相遇,又因为网络游戏而开启谋杀。再次强调,教育是根本,尤其是家庭教育。但我们无法保证每一个父母都能尽到全力,要在互联网时代杜绝悲剧的发生,也许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关于缺点

最后再提提缺点。和很多NETFLIX工业化生产的韩国网剧一样,《少年法庭》的叙述方式是非常流水线的:每个主角各自有秘密,在一集一集单独的案件里紧扣主题,解开秘密,同时混合悬疑惊悚、女性以及紧张动作戏等多重类型元素。

最大的缺点是故事节奏把握不好,情绪性的空镜太多,煽情的背景音乐一奏,总让人想快进。人设上,女主属于爽剧设定,背负着伤痛,代表观众以铁腕的方式惩治少年犯,大快人心,但bug出在身为法官,却天天干着检察官和警察的探案工作,单枪匹马与罪犯战斗,终归是不太现实。以上就是我关于《少年法庭》的一点拙见,总的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土卫儿六胶片厂】,欢迎关注

 3 ) 谁再催生就把这剧甩他脸上

1.日韩职场剧很不好的一点就是职业神话化,拍一个职业就恨不得这个职业是万能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人均福尔摩斯以上; 2.相对于成人法,少年法的出发点更多的是教化而不是惩戒,但教化不是心软不是轻易原谅,想要让小孩子明白自己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了,最好的教化就是带给他真正的恐惧,让他亲自感受被害者的痛苦; 3.父母不需要考试就能上岗确实是世间最荒诞的鬼故事:随着社会进步,育儿的观念已经由繁衍与再生产劳动力转化为培养一个真正的高质量人类。别tm一个劲催生,生育小孩从来不可能仅仅停留在生下来,而教育孩子也不可能只由父母独自完成,韩国尚且如此,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4.现代所谓“儿童”的概念是随着中产阶级崛起而被重新“发现”的,之所以在法律上对其进行区分对待;也正是因为我们认可少年与成人在心智上存在差别。但随着现代教育和互联网对年青一代心智结构的影响,这种观念可能也需要与时俱进; 5.站在个人的角度,我认同女主的观点。没有需要被特别理解的苦衷,我们永远保有不作恶的选择。此外,了解背后的动因并不意味着原谅: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一个也别放过; 6.整部剧最深刻的案子其实是集体舞弊案。内卷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似乎谁也没有做错什么,但大家都被迫在痛苦中无谓的挣扎,可能内卷会成为这个世纪人类的母题。

 4 ) 《少年法庭》

“因为你们不会改过自新” 《延和小学学童凶杀案》 《虞犯少年家庭暴力案》 《青少年恢复中心委托案》 《集体舞弊泄题案》 《未成年无照驾驶交通事故案》 《延和集体性侵案》 “《少年法》的重点是教化” “法律就是这样,保护不了所有人,即使是被害人” 故事其实代表了四个立场,女主代表受害者;男主代表少年(犯);前男部长代表国会,代表理想法,后女部长代表现实法; 而我们代表着缺席的旁听席,代表着《少年法》修法的潜在支持者,代表着义愤填膺而很快遗忘被媒体引导的民意舆情。 本来我并不十分看好这部剧,仅从预告看我没想到会是这样的讲述角度。整个故事非典型与网飞合作的韩剧,它不爽,讲述节奏较慢但很坚定。主角一强一弱的配置和集中在法庭和问询的场景让我觉得法官也是一个寻常职业,也是普通人,去神圣化是成功的。

既然职业被去神圣化了,同时还设置了每位法官都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立场,使得本就存在问题的少年法庭的弊端更大程度暴露出来了。每个法官都曾是少年,都孕育过少年。

女主的孩子被少年犯杀死了,但是少年法庭释放了当时年仅11的少年犯,所以会坚定站在受害者的角度,说出“法律就是这样,即使是受害者也无法都保护到”

男主自己就曾站在少年法庭上,他因为难以忍受家庭暴力弑父未遂,所以他会站在少年(犯)的角度,多半都会找出他她们背后存在的家庭问题,想阻止他她们再次站在法庭上。

前男部长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人物,在职期间一直建议修改《少年法》,适逢机会准备进入国会,大展宏图,真正变革司法。他强调的是社会在这场教化中的失位。但不幸的是,他的孩子触犯了法律,他倡导的教化,对自己的孩子确忽视了,出于愧疚他违背了他的职业。但是最后所幸没有错太多。

后来的女部长让我想到《某一天》中的警长,居高位甚久,久到傲气和官僚作风太甚,自恃正义和司法公正,追求效率且绝不多惹事。

女部长和女主的理念不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法庭应不应该去纠正案件中的疑点,”一个职权相关的问题,剧中的理想状态是追求法律正义,因为男女主恰好都有切身体验,切肤之痛,所以能感同身受,无惧同侪关系。

其实后来的女部长为什么对女主敌意很大,重要的原因在于女主内部举报前上司,女部长相当于是来“整她”的,所以后来女主的工作处处受阻,很难开展。就很现实,最初追求正义的少年们可能或被权利吞噬或被现实打败,能坚持正义的大概得是重生之人,带着恨意或带着善意。

弹幕上形容男主是活佛,确实,是一个极善良极有同理心的人,相比女主对少年犯的恨意,他确实是对少年犯极为理解。但是我们的故事到故事的后半程,特别是最后一案的少年犯重返法庭和最后一幕,都站在女主的立场,“他们不知悔改”,所以要修法。

那么少年犯们能否教化呢?

第三案给了我们答案,不能。

直到她们切身体会到代价时才能。这一案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由社会组织代为教化。这一案也代表了导演的态度,也一定程度上否决了前部长的绝对理想化,很多少年犯不可教化。既然不可教化,那么就是要让法律来告诉他们代价,让他们惧怕法律才行。

这就是女主在做的事,所以她坚持“十号裁定”,用最高刑责对待这些少年犯,要让他们知道代价,知道生命的重量,不重责布不能告慰受害者。

这六件案子看来都非常严重,但是几乎都有迹可循,广泛存在于每个国家。少年犯不外乎两个类型,家庭不管教的和家庭包庇的,或蔑视法律,或无视生命,不用法律纠正,长大后是更加恐怖的事情。想起去年韩国的两个社会实验类剧集,特别是《窥探》,探讨了血缘和犯罪的关系(当然最后走向很奇怪…),我想是有关系的,孩子是家庭行为,社会行为的模仿者,他们的成长轨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社会的问题。

最后,我觉得有这样的趋势,随着世界女权运动的进行,所有国家的剧集都会优先选择女性作为主角,强化女性的作用,(当然我们的现实实非如此……)所以我们的观众能不能多关注关注剧情本身…

还有就是最后一案,受害者抛出的质问“为什么要谴责受害者”“为什么性受害者要被退学”,要被舆论再剥光一次。

我个人觉得这部剧值得一看,很多我们小时候听到的一些骇人听闻的事件和一些初高中消失了的人的去向,可能都会有解答。

 5 ) 本来以为是伊甸湖,没想到是伊甸园

看了介绍和各个短评,以为是类似伊甸湖的恶魔少年,然而这里面全是乖宝宝要么就是神经病

看完8集果断弃了

最坏的两个人在前两集,然后这两个人都是神经病。。。

少年少女杀人分尸,拍出来一点也不悬疑,一点也不惊悚,甚至惊悚程度都比不上女主角的扑克脸

女主顶着一张扑克脸,随时在告诉所有人有人欠我钱不还,我可不好惹

找到BUG就邪魅一笑,要么就瞪大无神的双眼堪称女版黄晓明。

女主嘴唇不知道是整过还是口红颜色太抢戏,让人特别跳戏,和她的扑克脸一点都不协调啊

部长法官就不要说了,这种政治智商还想进国会。知道儿子作弊,犹犹豫豫,完全拎不清孰轻孰重。后面孤注一掷了,女主随便说了两句鸡汤就缴械投降了。这个部长的角色完全立不住,没有一点分量,唯一的作用就是被女主的鸡汤毒死。

男主是一个烂好人,各种舔女主。女主做法无论多恶劣,男主无论多生气,男主都会舔回去。而且女主都不用给一点甜头,男主就舔的津津有味,男主可以说就是一个行走的机器舔狗,设置了必舔女主的程序。

每一集结束都要拍一个女主跑步的镜头,而且这个镜头和纸牌屋里跑步镜头是一样的。不知道算不算抄袭。

里面的人永远都在加班,感觉一天24小时都在上班。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尬吹这部电视剧,可能是未成年犯罪触及了国内大多数人的G点,还没有弄几下就颅内高潮了?

 6 ) 白璧微瑕(看完的个人感想 很杂)

三天追完,很过瘾,剧情紧凑。许多人都有两面性的啊:频频违法的不良少女在母亲前,也只是个寻求关爱的可怜孩子;部长急着希望通过修法来改变更多少年的人生轨迹,却想要牺牲当下的公平;印象最深的是蔚蓝的中心主任在一心教化走上歧途的孩子的同时,却也忽视了自己女儿的感受,两人走出警局那段真的泪崩。(第一个案子情节有点落入窠臼,但两个小演员的演技非常出色)

观看的时候我有些不太满意的地方:①插叙有点多,很多地方的话只说一半,然后剧情向前推一点,再放剩下一半,这样多少看的有点累(对我来说),个人感觉除了有重大意义或反转的对话,不必这样处理;②最后一集警察来的好突然(我记得女主没有报警的操作啊),而且女主受了那么重的伤第二天又恢复往常。

男女主的人设都立的很好,女主理性,男主感性,本以为两人之间会有感情线,结果到最后也没有,只有两人一同撰写的论文,看完怅然若失,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合我心意的一对了。

记录一下情节: 1-2杀人案 3家暴案 4-5蔚蓝机构霸凌+性交易案 6-7舞弊案 7-8霸凌+交通事故案 9-10性交易+女主已故儿子案

一些很有感触的台词

怼的好!
我以为这里会表白,唉…男主的眼神啊好戳我

 短评

当见过13岁杀人分尸,14岁强奸幼女,就会发现人是性本恶,挑战人性和法律的底线,所谓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究竟是保护还是纵容,从日本的《告白》开始,日韩在这个社会性问题的批判和质疑上一直走在最前列,到底要不要降低犯罪处罚的年龄界限,这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社会性问题,这部剧的出现也是非常具有意义和代表性,去揭露针对少年犯罪司法体制的缺陷和漠视,去重新审视未成年人的法律界限,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及树立法律对未成年人的权威!

7分钟前
  • Wick
  • 力荐

题材大胆、现实立意深刻,抓住社会痛点,剧本扎实。韩国国民虽然素质有待提高,但在影视创方面的确落下我们一大截,甚至是我们永远无法触碰到的层次。在国产剧还在弄《你好检察官》《公诉精英》这种主角还没定就屡次热搜营销的垃圾,别人一门心思搞内容。

10分钟前
  • 小刀大神
  • 力荐

始终相信性本恶论,如果家长和社会都没起到教导作用,那么人性中的恶只会随着孩子一起成长

11分钟前
  • mozzia_n
  • 力荐

可以和《我的遗物整理师》《D.P.逃兵追缉令》并列为网飞残酷现实主义韩剧三部曲,探讨的话题依然是校园霸凌和阶级特权,观感也依然让人愤怒又惋惜,虽然故事不新鲜但很工整,挑不出毛病来的满分命题作文既视感。

14分钟前
  • 阿五
  • 推荐

先说现今韩国影剧真的在亚洲第一,剧情及演员演技条件都是. 尤其是网飞韩国. 这部剧情探讨太深入人心.

17分钟前
  • Wu_yang
  • 力荐

少年背后的成年人,才是罪魁祸首。

22分钟前
  • 小野
  • 推荐

一部看得人心里沉甸甸的剧。就像女主说的“少年案件,不管处理了多少,总是让人心里不愉快”犯人年龄趋于年轻化,到底是谁的责任呢,又该怎么解决呢?这是现代社会,各个国家面临的难题。

25分钟前
  • 荷依翩翩
  • 力荐

从DP,遗物整理师,如蝶翩翩……再到少年法庭。人家韩剧现在都在聚焦社会阴暗面和小人物!而我们的流媒体依然还在拍古装和言情🤷‍♂️我们是不是该深刻反省一下自己了?

28分钟前
  • 🦊👀
  • 力荐

希望“少年案件不再只是个人问题,现在该是社会和国家站出来的时候了”“要让他们知道,所谓法律有多么可怕,要教育他们,伤害他人要付出何等的代价”

32分钟前
  • sober.
  • 力荐

我不相信他们会改正,我对少年犯深恶痛绝。如此年轻,如此目无法纪。正义的女法官不给予少年犯任何改正的机会,因为人性本恶,正义的审判已经是对罪恶最大的仁慈。

34分钟前
  • Mlo
  • 力荐

了不得!剧作完整度已经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文本滴水不漏,台词没有一句废话,如此苦大仇深的题材竟然能拍得如此好看抓人,网飞批发量产又怎样,国剧能搞到这种地步不得被吹到天上去……好久没看到如此酣畅淋漓的律政剧了,真一口气撸八集不费劲,女主塑造的非常成功,偏执、臭脸、冷漠但却一点不招人讨厌,马上加入毁天灭地大女主豆列……

36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给出了不同视角的争论,挺丰富的。女主是一阶理想主义者,关键时刻双标了,想来她应该也理解了男部长;男主是幼稚理想主义者,其实是最菜的一个;女部长是绩效至上的优秀官僚,最后被女主打动;男部长是二阶理想主义者,可惜被女主背后插刀,浪费掉了。但缺失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资源分配,或者叫供需矛盾。法官们的所有分歧,来自哪里?他们都是坚持正义的,态度却有这么大的不同,为什么?因为司法资源太稀缺了,「救一个人,就意味着不救其他人」。这比「社会给少年犯机会,谁给受害者机会」更残酷更现实——因为司法体系忙不过来,所以大部分少年犯会被轻判,从而获得变成更重的罪犯的机会,但关进去又如何,只是更快地变成职业罪犯。无解,这是人类社会开化后必须要交的熵增税。一旦坏人也想通了这一点,那么在没死刑的国家,它们还怕什么?

38分钟前
  • null
  • 推荐

诚如网友所言:话题有余剧情不足

39分钟前
  • 肉肉的包子
  • 推荐

不该说“又被韩国抢先一步”,争先后、较高下的前提是具备参赛资格。咱都没入局,谈何被谁抢先?

42分钟前
  • [未注销]
  • 推荐

一口气看完10集,网飞爸爸真的在KR什么题材都敢拍,基本未成年人的热点都拍了,就是不知道这样的片能不能拍掉那些"Democracy"脑袋里的灰,Wake up!!!

43分钟前
  • 最爱抽风王子样
  • 力荐

我们可以继续说他们各种敢拍,拍了又不改,但不得不承认他们又双叒叕一次站在了选材的制高点,又双叒叕一次将我们感同身受但无法放大的问题摆在了太阳下。什么程序正义结果正义的二律背反我不想多说,什么电车难题落水难题如何在法律框架下解决我也不想多想我只想生活在一个“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拐卖妇女儿童就该重判的天经地义中。

4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未成年人保护法到底在保护谁?

52分钟前
  • aray
  • 力荐

敢拍,能播,已经比别的好太多了

56分钟前
  • 11
  • 推荐

想起了大连10岁女童事件,犯罪的13岁男孩最后被判了3年收容,现在应该还有一年要放出来了,加害者父母扯皮很久后,最后赔给受害者家庭的是当初杀害女童的那套房子

59分钟前
  • momo(懒人版)
  • 推荐

可是这就是一个不完美 甚至可以说有点肮脏的世界 你真的做好成为别人父母的准备了吗 少年犯在成为少年犯之前 Ta也是个渴望爱的孩子啊

60分钟前
  • 九磅十五便士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