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贫穷?

已完结

主演:Abu Badr,Umm Badr,Raouf Dabbas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2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3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4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5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6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3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4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5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6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7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8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19为什么贫穷?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为什么贫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贫富不均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穷人真能掌握自己的未来?国际非营利组织STEPS INTERNATIONAL 所推动的《为什么贫穷?》(Why Poverty?)跨媒体计划,参与协同制作工作,与全球同步播出一系列探讨21世纪贫穷问题的纪录片。  《为什么贫穷?》是由总部位于丹麦的国际非营利组织STEPS INTERNATIONAL推动的非商业计划。Steps曾在2007年推动过《为什么要民主?》(Why Democracy?)。而《为什么贫穷?》即以此为基础,希望用影片刺激大众讨论贫穷问题;计划共同发起人还有英国广播公司(BBC)和丹麦广播公司(DR),这两家电视台也是本计划的主要合作伙伴和推动者。  这计划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导演,以“为什么贫穷”为共同题目,拍摄了每集一小时共八集的纪录片,让世界共同思考贫穷问题,探讨全球10亿赤贫人口的过去与未来。本系列纪录片于2012年11月起全球播放,台湾PTS与英国BBC、美国PBS、日本NHK、香港RTHK等在内的70余家电视台均加入联合播出,估计观众总数超过 5 亿人。  第1集 Poor Us: An Animated History of Poverty / 当我们穷在一起:动画贫穷史  第2集 Welcome to the World / 人之初 性本穷  第3集 Park Avenue: Money, Power and the American Dream / 有钱有庇护:金钱、权力和美国梦  第4集 Land Rush / 耕者无其田  第5集 Give Us the Money / 摇滚救贫穷  第6集 Stealing Africa / 生财有“盗”  第7集 Solar Mamas / 太阳能妈妈  第8集 Education, Education / 出路血战安齐奥黑暗残留旺卡你与世界终结的日子走尸之谜游戏规则第一季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2021断网假期生化危机:终章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智能小当家第一季绝地营救新霹雳游侠脂粉市场1933上错花轿嫁对郎古墓神蛇同窗之爱1984闪电狗博尼法斯修女探案集第一季急诊室的故事 第十一季今天开始做明星阴阳眼见子午后之爱不是为了爱情蜡美人推理的女王一天2001金笼铁人料理:巴西篇霍华德庄园妄想脱轨时代心动警报第二部青天衙门大城小妞第三季破发点:大满贯之路杀手的童话奇迹2021沸腾的群山水长流鳗鱼的故事最后曙光第一季欲海医心第二季赵琳的探险日记非常情网历史人物系列:黄巢之死

 长篇影评

 1 ) 毕业2年

看完《为什么贫穷系列:读书致贫》,有幸在S1翻到了这部片子的主角,那个到处流窜的招生讲师的自曝帖,原本一个昧着良心、自毁形象的平面设计老师在读完全帖后感觉形象高大伟岸了很多。虽然未曾谋面,但3年拍这个题材的纪录片,由衷敬佩。帖子在下面,还是强烈建议看过本片的朋友读一读的。(蹭面子

[社会]关于NHK纪录片《为什么贫穷:中国教育热潮》,好吧,就是我
http://bbs.saraba1st.com/2b/read-htm-tid-887284-page-1.html

中国高等教育和求职的话题我一直很感兴趣,不论是自己毕业前还是工作后,还看过2个NHK拍的片子都蛮不错的,推荐下:《蚁族之歌-上海求职旅馆里的年轻人》《北漂一族~北京·彷徨的年轻人》,分别是10年和07年的片子。但里面很多镜头现在还是可以在北上广的捕捉到,几年过去,并没有太大差别。

这些纪录片里总有一个高等教育毕业后求职各种不顺利,然后在大城市的角落里蜗居的少年,然后就是那些梦想、欲望与现实激烈碰撞的镜头。到了本片里,放在那些分数线离好的学校很遥远,只能选择民办院校的孩子身上,教育和求职的冲突就更激烈了。王盼和王超的未来其实看完这部纪录片的我们自己心里也有数,心态、能力各个方面,他们都看上去不可能在他们憧憬的写字楼里有何作为。

不过别人的经历和选择也蛮难评价的,每个人的现状都是很多复杂的原因造成的。说点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吧,也算对这个题材有感而发。

我是在无锡一个很普通的城市家庭里,高中里就厌学情绪很重的了,甚至想过不想高考了,但和家里爆发过激烈的冲突后还是妥协了,考上了一个郑州的三本院校。三本的大学总归这么回事了,反正行政上各种麻烦事情,教学上,学的是物流管理,上课的内容都是扯淡,读书时候就这么觉得,毕业了就更对当时自己的判断深以为然了。每个暑假前的期末考试正好是和招生期重叠的,学校会派出很多老师前往河南各地的招生办,还会招募学生,参加招生的学生可以顺利办理期末考试的延考,可见招生工作有多么重要了,毕竟多个学生就是多一万多块钱。

至于上课考试什么的,学位证能弄到手就好了,反正我大学四年是没怎么上过课...最多有憧憬的妹子去上课的话就拿本读书馆借的小说,在教室里妹子的后面坐一个下午。四年基本都是在网吧和宿舍度过的,大一大二沉迷WOW,后来觉得有点没意思了,整天在宿舍里看看日剧动漫,无聊了还会码点字,漫评、影评之类的,机缘巧合还得到了一份撰稿的兼职机会,勤快点一个月也能有将近1k的收入,现在看看少的可怜,但在500块钱就能过一个月的时候,还是挺有满足感的。

11年的夏天毕业的,毕业前有在无锡找到第一份工作是微博运营相关的,因为凭借之前码了这么多字的履历,面试什么的还是挺轻松的,但做了2个月吧,觉得和老板的想法之类无法认同,就走了,毕业前一直在到处玩玩。

毕业后家里还是希望留在无锡,当时的面试有2个机会觉得不错的,一个是一个做网页游戏的小公司,一个是分众传媒,但权衡了下还是觉得做游戏比较好玩,就去做游戏了,但反正小公司研发的能力有限,虽然感觉公司能起来发展起来自己自己会很好,但年轻人总是心浮气躁,觉得外面有更好的机会,更认可自己的地方等着自己,也没有这么多时间可以等着公司成长。

12年的3月就辞职了,一边考驾照一边玩玩游戏...5月份就背了个包去上海找工作了,依然做游戏,因为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对那个公司的产品相当了解,所以毕业后的第二份工作求职非常也顺利。在公司睡了几天地铺感觉有点受不了就还是租了个房子,但收入尚可,所以其实也不是很苦,除了有点寂寞之外。新的平台也学习和接触到了很多更有意思的东西,但一些人事变故和对个人发展的判断还是选择了离职,过年前刚刚交了辞职报告,虽然过年后应该还要做几天,但反正都说了要走了,上班打打酱油磨磨洋工准点下班就好了,还是挺自在的。下面会回无锡待一段时间,玩玩游戏思索下人生...然后会继续出去找工作,想给自己贫瘠的青春再制造点以后想起来会让自己觉得骄傲的回忆吧。(我一定是日剧看多了...)

我毕业2年的经历大概就是这样,虽然比起那些过的很滋润的同学是蛮辛苦的,但毕竟都是自己的选择,还是挺开心的,简单总结下我觉得造成自己现状的原因吧。

1. 家里条件还好,父母至少不用希望靠你的工作来改变家族命运,所以其实没有太大压力,很多时候可以做出尊崇自己内心的选择,这是很多农村出来的同学会比较辛苦的一点吧。
2. 和家里人的对抗,自己内心叛逆的关系吧,希望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不依靠父母,特别工作什么的,一定要自己解决,而且不能让他们觉得和同龄人比的时候有落差。
3. 还是有一些心比天高的心态在里面,觉得自己的能力一定有更好的平台和机会,一方面让自己变得更有营养一些,一方面也还算比较自信的。
4. 虽然没有明确的一技之长,但基本上都在一个领域里积累,所以求职相对有一个预期,比如现在让我转行我肯定压力也比较大,就算会做的事情比现在有意思,但肯定无法保证理想的收入。

如果看完这些纪录片的朋友还没有毕业或者刚毕业在迷茫的话,我有一些建议吧,也算自己毕业2年来的一些感悟。

1.一定要有明确的一技之长,比如画画、编程、外语之类的,这个技能会保证你一定有饭吃,至于饭有多好吃就看你的追求还有一些外部的机遇了,但一定要是自己喜欢的,如果你一点兴趣都没,肯定学不好的。
2. 如果你不幸是一个谁都可以取代的文职岗位,只是写东西或者吹牛比较在行,一定要注意累积行业内的经验和人脉,责任心和热情永远是个人发展的基石。
3、 除了工作和妹子,一定要有其他方面的爱好,比如书影音,这可以保证你在现实没有激情和转变的情况下,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也让你变得更有趣。有趣的人在哪里都会比较受欢迎。

不过以上也是基于和我差不多家庭环境的建议吧,如果真的是和纪录片里那个家徒四壁还要举债读书的女孩子一样...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最后,我依然鼓励大家投身北上广这样的地方来锻造一下青春,是的,这里什么都能满足你,但又什么都不属于你。但至少有一扇通往梦想,或者说是通往花花世界的门,如果你有强烈的意愿改变现状的话,这里是你最好的舞台,你的发展和机遇基本是抛弃你在家乡固有社会关系而存在的,有能力有坚持的人一定是有更好的机会,即使以后回到家乡,也可以满载回忆,骄傲而归。

和依然想在大城市坚守,或者即将来到这些城市的兄弟们共勉,你可以成为怎么样的人,真的和大学是怎么样的没有关系~~ 坚持和选择~~

2013.02.11 无锡

 2 ) 读书致贫??

中国有句老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中国,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城市乡村,无论贫穷富裕,人们对教育的尊崇几乎到了极致。

哪怕有些人自己没看过几本书,在贫困边缘苦苦挣扎,也要敦促下一代勤勉读书,在高考中力拔头筹,踏入大学的门槛,此改变命运。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读大学”不仅是孩子出人头地的唯一机会,更蕴含跨越阶层的希望。他们本能地认为,只要上了大学,孩子们就不必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汗流浃背,而可以在大城市里拥有一份安稳工作,拥抱全新岁月。 然而现实,果真如想象中那样“美好吗? 如果让王振祥用一句话形容自己的工作,他会这么说:“弄进来,交钱,然后,弄走。”区区九个字,就概括了一个招生骗局的本质。 王振祥所供职的“弘博软件教育学院”,其实是一个主打成人自考的教育培训公司。但它很快就将目光瞄准了一个更能赚钱的门路——为高考落榜、又渴望读大学的学生提供“文凭”。按王振祥的说法,把这些孩子骗进来,让他们交“学费”,然后到了时间再给一张毕业证。这中间不用做任何事,不用上课,不用考试,不用管学生们的出路,就是场彻头彻尾的生意。王振祥对着镜头调侃:“在中国,教育就是暴利产业嘛。” 对于考得上好大学的城市学生来说,王振祥的话术就如天方夜谭一般可笑。他们一眼就能看穿充斥着百度图片的“招生PPT”,而且在网上一搜“弘博”,立马就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可是对于穷困潦倒的农村家庭,许多人连“三本”和“大专”的区别都搞不清,孩子们一直埋头学习从未摸过电脑,更不知网络为何物。而这些人,正是“王振祥”们竭力招徕的目标。

在纪录片的镜头下,摄制组跟着王振祥跑遍了湖北的十里八乡。在所谓的“招生宣讲会”上,他拿出厚重的播音腔:“书是甜蜜的,知识是甜蜜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有读书才能收获体面的工作,获得高品质的生活”。可脱下正装的时候,王振祥又忍不住嘟囔:“没良心啊”、“造孽”、“伤天害理”。镜头中的王振祥呈现出了诡异无比的“双面人”状态。他一面盘算着招到了多少个学生,可以拿到多少“业绩提成”;又在知道一年12500的“学费”耗尽一个农村家庭的所有积蓄之后,默默点燃一根烟,在寒风中久久不语。 可在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中国,注定有人会成为被牺牲掉的那个。正如纪录片开头所说:在高考中发挥较好的学生才能进入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公立大学,而更多人只能读一个学费昂贵的民办院校,除此之外并无其他选择。可就连这最后的唯一选择,也早就成为利益与私欲交织的狩猎场,谎言和骗局在肆意横行。一场高考,承载了多少人盼望的“出路”。然而他们并不能分清,“出路”的尽头是生路吗? 万超的故事,看上去和王盼、王振祥的截然不同。他是一所民办三本院校——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的应届毕业生。虽然算不上数一数二的好学校,但他总归读完了书,拿到了毕业证书。 《出路》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只有一个问题: “有一份大学文凭,就能给你带来出路吗?” 在拍完这部纪录片后,导演陈为军曾提到: 如果一个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还是不能改变命运,是否就该抬起头来看看,是不是我们所处的系统出了什么问题? 这是他想借《出路》探讨的问题。可惜的是,直至今日,这个问题仍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无数的“王盼”、“万超”、“王振祥”仍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故事每年都在上演。这一场有关教育与贫穷的“恐怖片”,每个人都在参演。 看见,也许会带来发声;发声,可能就意味着改变。我们不知道解决问题的那一天究竟什么时候到来,只是希望,它能来得早一点。

 3 ) 毕业两年,关于大学,关于工作

只看了中国三个年青人的这一集,说说看法。
首先,我是大专毕业的,毕业两年,现在做的是游戏策划工作,平时还会写写小说。对于这个纪录片,关于民办的骗子学校部分,我觉得不用说了,毕竟能看到我这段话的人,至少是会上网会百度的,不会被骗。
关于刚大学毕业的那个男生的部分,我想说,其实找工作真的不难,我毕业两年换了三个行业,注意是行业不是工作,换行业代表的是我每一次都是从零开始进入那个行业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总结过,要从零开始让一家企业接受你,其实真的不难,实际上你要明白一点,企业都知道你是没经验的,但为什么还是会让你来面试呢?实际上对于企业而言,招一个新人和招一个老手,差别并不是太大,因为新人,只要值得,完全是可以很快就培养出来的,所以只要你有面试机会,实际上你不用在意自己有没有表现出自己的特长,而应该关注面试你的人,他或她在面试你的时候更关注你的哪一部分,那你就表现那一部分就行,比如是一份做销售的工作,他问,你对自己未来是怎么打算的,你应该说,我其实有想过,我希望是从销售到销售精英再到销售组长这样发展(具体的升职名称不一定就是精英到组长,按实际情况讲),然后如果有机会,我也希望能转入管理层。为什么应该这样回答呢?因为企业其实是利益致上的,它希望得到的是一个能做得久,能稳定,能积极工作的员工,即使他没经验,它也愿意培养,而对于面试你的考官,他也会觉得你头脑清晰,对这个工作是有想法的,所以你就会容易被留下来,而在试用期的时候,你要表现的是除了能做到普通人都能做到的部分,你更多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给别人的感觉和印象,还是那句话,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只要企业觉得你做人没问题,那它就愿意培养你。说一下视频里那个小胖子在视频里表现出来的问题在哪里吧,第一份工作,关于EXCEL文档的事,其实小胖子本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你足够珍惜这份工作,所以积极是没问题的,但你同时还给人一个感觉,你不够机灵,你缺少与上级或同事交互,上级跟你说文档有什么问题时,你应该顺便问她一两个问题,表现出你对这个是很上心很在意的,而不是她说什么你就嗯嗯嗯。。。
关于那个考差了的高中毕业女生,我想说,如果是要全村人借钱给你上能上的大学,真的不要去读,我也是农村人,我明白读大学前,身为一个农村人对大学与大城市的期望,实际上真的是那个已经听到烂的道理,读大学出来找工作的时候,企业真的不会看你是哪里来的,它只会看你会什么,能做什么,你这个人怎么样。而这些,在大学里真的是学校教给你的,基本没有,到了大学毕业要找工作时你就会发现,你的专业教给你的东西根本就没用的,因为到毕业时它真的就过期了,真正有用的都是你在读大学时自己因为兴趣自己去学的东西,真的。而既然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去学的东西,其实如果你没读大学,你同样也会在社会里自己学到的,而且学到的或许更多,所以大学真不是你应该用来依托对未来的憧憬的希望。不过并不是说我不希望更多的人来读大学,反而我是非常希望所有人都读大学的,因为大学真的是人的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光,你一辈子都会记住那段你最美好的日子,但是如果你身上背负的是全村人的期望,那么你的大学背负得太多,它也就不会那么灿烂了。。。
关于现在的一些想法,我想说,兴趣真的非常重要,平时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它终有一天是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的,比如喜欢玩游戏,像我,那么有一天你不想做某一份工作了,你可以去找游戏行业的工作,你会发现,原来你的兴趣会帮你解决很多困难,然后顺利入行。比如喜欢唱歌,那么就自由的去唱吧,你会发现要换工作时,尝试去找音乐相关的公司比如酷狗时,原来至少我是可以做一个音乐编辑的,转行就是这么简单。比如喜欢看小说,看得多了,你会发现这些小说跟不上你的兴趣了,你就想写,一写你就发现突然就有小说网站找你签约了。。。真的,这些我都经历过
最后总结,做人比做事有用,但要轻松去生活,灿烂的日子能带给你灿烂的人生

 4 ) 我真的能找到工作么?


看完为什么贫穷的第一集以后整个人陷入了一个无止境的忧虑中,这个问题是:我在毕业以后能够找到工作么?我能够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活下去么?

这个问题只是听起来很傻逼而已,但是生活一般来说都和你想象中最荒诞的那个部分重合。贫穷、教育不公、教育产业化……这样的问题我们就算尽力无视它,它永远都在那个阴暗的角落玩命的生长,终有一天它会长到你我他的眼前。

一:

我从小在云南生活,在二年级的时候我娘受不了昆明的应试教育让我休学了一年自己读书,然后把我带进了广州,后来又到深圳,高中读了很棒的学校,觉得自己不可一世的时候,高考考砸了,我没有去梦想中的台湾岛读书,来到了汕头大学。而跟我同一年高考的(堂/表?)姐姐,只考到了一个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每一年,我的学费加住宿费只有8000不到,她的学费是我的八倍以上。

其实我得感谢上天的这个决定,也许它离我的梦想很远,但是它让我看见了现实。

大学是个大林子,这里什么人都有,在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我在天堂生长太久,和现实里长大的他们,差的好远好远。

从江苏来的男孩子说他在上大学前根本没见过电脑,但是他在读计算机工程;读新闻学的茂名男孩说他根本不喜欢新闻,只是听说这个专业是汕大最好的;工院的肇庆男生说他没法理解为什么世界上有文学院这种浪费资源的专业存在……

当然,当你觉得所有人都很奇葩的时候,说明你也是个奇葩。好像那个茂名男孩听说我毕业以后想GAP一年去山里面呆着读书的时候一脸不可思议的问我,那你为什么要上大学?

“我们俩的教育背景不一样,我只是想要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承担起作为儿子和男人的义务。”因此他不理解我为什么花大代价读书只是想要到山里面去。

高考完选学校选专业的时候我这样纠结过。http://www.douban.com/note/219010867/
他们也纠结过,但是我们最后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也许选择了“社会更需要的、家里更满意的、赚钱更多的、工作更好找的”那个选项,而我选择了离梦想最近的那个。我现在才明白我是有多么奢侈,我居然还能有个不切乎实际的梦想。他们,真的,有不起梦想。

====================================================
二:

今日还在读纽曼,他讲大学要求的不仅是全面,更是综合,因此神学是必不可少的,神学对于人世界观和自我认知上是有启发性的。这个观点把我感动的热泪盈眶,如果你把这个话跟S1里的王盼和他妈讲,他们又会有什么反应?

你以为你真能靠天吃饭哦?

在知识分子对“功能性、职业性教育”嗤之以鼻的时候,有多少人又反过来对什么“博雅教育”、“全人教育”嗤之以鼻?

他们只有一个问题“你能找到工作么?”

我妈是个特好的妈妈。在我高三的时候她一直跟我说“生存是容易的,但是生活才是难的”。所以在我整天沉浸在电影、书籍和音乐里面的时候她没有逼我去学习,还给我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读书和写作。而对于片中的他们,糊口都困难,精神的饥渴能算什么呢?亦或者,常年的“教育”已经让他们失去了精神饥渴的能力。

到底是哪里做错了呢?我们怎样才能既喂饱应届大学生的肚子又喂饱他们的精神呢?

在国外,生存能够被保证,所以大学是来丰富知识,提高人生境界,因此,它提供教育包括了技能教育,知识教育和精神教育。而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大学教育变成“造米”工具,我们还能给予多少希望?

=====================================================

我觉得要改变这个现状必须从正视它开始。而这正视者,不仅是政府,更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

看了这部纪录片以后我真的绝望的不行,跟舍友讨论,她沉默了一会儿说:你看它干嘛,活在当下多好,每天开开心心的就行了,不关你事你就别想。

我们的麻木就像石头一样,推着这些已经快要掉下山崖的人更快的掉下去,成为他人眼中的“low-classes”,成为“精英”嘴中的“愚民”;成为《悲惨世界》中那些把方汀踢下深渊的女工们;成为“国民素质不高”中的一份子。这种力量,比鲁迅先生说的“吃人的礼教”更恐怖。因为没有法律和道德可以束缚它,它已经成为一种冷漠的“道德”,进一步拉开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

Education,Education——出路

教育这条出路,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出路,更是一个社会的出路。甚至它就不该是家庭的出路。

大学不是必须的,他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门槛,对于对它有真正需求的人,我们需要让他们短暂的离开一下地面。我们要教他们正义、善良和美。

但是我们怎么才能保证那些没上大学的人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个良好的出路呢?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接受“工作不是仅仅为了养家糊口,还能够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所以我们要透彻的指导自己合适什么、要什么和喜欢什么再进行选择”这种概念呢?

我不知道,活在当下的自己,还是好好想想自己要怎么对待大学这剩下的三年零几个月吧。第一步,面对问题不要麻木。

 5 ) 第八集,路在自己脚下

我个人认为,每个人的受教育情况,甚至是将来取得的成就,最重要的,起决定因素是“我”,而不是什么“阶级固化”和“教育资源不平衡”。从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看,这已经是最好的“时代”了。阶级固化,资源分配不均在所有国家,所有时代都存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那种社会下不严重??我们现在看过去的历史,“精致化”的一直都是属于那5%的上流社会,普通百姓识字,读书的机会都很少(1949年前,中国的识字率没超过5%)更别说像现在接受义务教育,参加高考国考,学习喜欢的东西,开眼看这个世界。所以不应该把自己读书的失败,事业的失败,甚至“贫穷”都责怪在“家庭”“社会”“时代”,应该看看自己,在你拥有一些资源的情况下,你真的努力,尽力了吗?不否认,这个社会有很多问题,可以更好,但这不是失败的理由。

 6 ) 为什么贫穷的是我们

看了纪录片,我对影片要表达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是教育让我们贫困,所谓的教育开始拿走我们的血汗钱,然后再拿走我们的青春,最后给了我们一纸空文,却没给当初许诺的能力和薪资。
或许我们该好好思考下这一切,捋一下这笔赔的血光的买卖的前因后果。

有人说年龄越小,越接近人的本性,接近真理,他们看不见皇帝的新装,看到的只有原初的世界。但是我们的教育却在压榨他们自由,他们思考真善美的时间,将他们锁入题海,锁入各种补习班。
我不能说书本没有宣传真善美,但那些都是缺乏生气的教导,都只是敷衍式的过场,散落着虚伪假冒,甚至还夹杂着许多洗脑成分。我们的教育者们知道那些只是装饰品。

中考,高考,这两道屏障拦截下来的人因为生存的压力就要另寻它途,或跟亲戚朋友谋生,或继续上一些技校专科之类。这样有些领域他们就很难进入,很多机会就和他们无缘。
有些放弃上学的,看看电子厂里的那些年轻人,每天被绑在流水线上,他们很难有学习的机会,更难再有大的进步,大的发展。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我们这里不去谈论那些后来脱颖而出的少数人,因为现实情况里,走在大街上的还是普通人多,更多的人只能那样下去,只能去复制父辈的生活。

年轻人爱做梦,爱幻想,有太多的理想要去实现,也有太多的精力要去散发,所以教育者们就为年轻人们建造了一所有吃有住有玩有学的象牙塔,名为大学。那是个自由的天地,是个较为远离尘嚣的地方,大学生们在里面进行着有限的活动,有限的学习,有限的思想。某一天,牢头发给你一纸证书,给你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然后都出去吧,去实现梦想吧。走出校园的那一刻,感觉不太对劲,再往下一看,看到那瘦弱发白的双腿,顶着装满电影游戏家庭梦想的大头,再看着各幢大楼入云的阶梯,瞬间梦醒了,腿软了。

有人说中国很多的大学就是维稳集中营,学生要进去,还得通过中考,通过高考这些哨所。然而通过之后的他们到底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除了会那些所谓的中高考的命题专家们设计的那些毫无意义的绕来绕去的逻辑迷宫之外,他们还学会了多少关于生活,关于爱,关于我们正生存着的社会的东西。他们在想象力最丰富,生命力最旺盛,最青春勃发的时候,却在挥汗如雨,挑灯夜战,潜心于那样一些空耗脑力,空耗时间的事情上。当然,我不能说那些东西毫无用处,但是在用处之外,有太多额外的重负,额外别有用心的东西。这样是对孩子们青春的掠夺!是黑心残忍的谋杀!

我们的教育者用带有强制性诱惑性的迷宫占据很多年轻人的思想,拉远他们与一些真理真实的距离,因为很多东西藏在人的天性里,只要你花时间去实践思考,你就会看清本质找到答案,所以教育者的这种行为是在让人倒退。他们怕我们的年轻人们站到真理的一端,那样会把他们翘翻。而当年轻人们不去思考真理的时候,那些独裁的统治者们觉得是最安稳的时刻。
当四年结束,有些人考研,因为国家需要第一生产力去巩固政权,其他一些人则从空中阁楼空投到了社会,被分散到社会的洪流中。一进入社会其实很多人都会力不从心,因为被隔离的太久,捆绑的太久。痛定思痛,让梦想再度远航,于是摸爬滚打,开始了。

这一切不是一场诋毁教育的阴谋论,因为我们的教育结果显示了,这就是一场阴谋!

 短评

中国的职业教育是如此之烂。

6分钟前
  • 大约在冬季
  • 力荐

官网连接,可以直接在线观看 http://www.whypoverty.net教育教育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8分钟前
  • Café里的烏托邦
  • 推荐

陈导虐心!但三个人物里只有骗钱学校的王老师是典型。查了一下,贫困女孩王盼,毕业于车埠高中,赤壁市两所公立高中之一,不算差了。入读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办职院,学费六千,助学贷款。我认为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家中不贫、三本毕业的万超,学的是国贸却连Excel都不会用,谁之过?

9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圆了大学梦,碎了翻身梦。

13分钟前
  • Henrietta
  • 还行

第八集,西方国家还是带着有色的眼睛来看中国,虽然说读书未必就能让你过上好的物质生活,但是读书才能使社会不断进步。

18分钟前
  • 面向心灵去生活
  • 推荐

最后一集几乎是一直忍着眼泪,不读书没有出路,读了书不一定有出路,这个社会对穷人太残酷。

19分钟前
  • wise
  • 力荐

那位软件学校的王老师真敢讲。。

24分钟前
  • 正在
  • 推荐

第八集。在中国,唯一的出路大概是“家境”

25分钟前
  • viva la vida
  • 力荐

看了三天终于看完了 主要感受是愤怒、无奈和羞愧 整个人都不好了

30分钟前
  • 韵外之致
  • 力荐

虽然米国工会被打压 但至少它们还存在 媒体可以全民参与adress an issue并形成public debate,且不论效果如何,至少对金字塔尖的人群有一定制约力存在。这些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都看不到。结果是普通老百姓对政局或政治不甚了了。因为就算参与了了解了意义也不大。可悲。

31分钟前
  • Iris
  • 推荐

不公平是天然的,投胎真是一张幸运彩票,马太效应的贫富差距无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看人家高高在上呼吁人权平等,看非洲每3秒饿死一个人。教育或许真能改变命运,也许坑了你一辈子:”严格的说我们不是学校,是公司,只要把学生弄进来交学费,再发毕业证书把他们弄出去就可以了,其他不管” 9.3

32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只看过第八集,但是也足够让我震惊了

35分钟前
  • 夏日扬帆
  • 力荐

为什么贫穷?(权力)资源控制,西方掠夺,分配不公,政治腐败,愚昧,教育欺诈等等,算是这个系列给出的原因。第一集动画贫穷史,比较一般外,其他的都值得一看。最后一集中国的“出路”最贴近也最容易有共鸣,虽然后期加的“教育致贫”的副标题不能赞同。

38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严格的说我们不是学校,是公司,只要把学生弄进来交学费,再发毕业证书把他们弄出去就可以了,其他东西我们都不管。“ ——片中某民办高校教师语。

41分钟前
  • 景雲
  • 力荐

“他没法理解为什么世界上有文学院这种浪费资源的专业存在”——摘自豆友影评。

45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看完第八集,突然想起BBC纪录片高级编辑尼克·弗雷泽在第67届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激动地说——在中国,你必须得上大学,因为人们告诉你:必须得这么做。而当你真的去上大学了,你会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那里真他妈什么都没有。

49分钟前
  • 绣球
  • 力荐

自己从三本院校毕业,就觉得这个故事再真实不过了,大学里的见闻就是如出一辙。坚信学历可以改变家族命运的家长,憧憬求知可以带来好工作的学生,反正大学里每年招生是比考试重要地多的头等工作,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这三年或者四年之后出来又意味着什么呢...诶

52分钟前
  • 小药水
  • 力荐

老外自己的大学学费长了几百倍习以为常,中国的教育产业化还没完全放开就惹得友邦惊诧了,真是费心了。大而空,还有奇妙的优越感,然后还有一群搭中国普及大学教育便车的人在吧啦吧啦抨击,啧啧啧……另:来自评论七个月后的补充,教育致贫这个问题,纪录片还是看得挺准的,光凭这一集就可以加一颗星。中国的教育也已慢慢成为中国农民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

55分钟前
  • vyan
  • 推荐

→pan.baidu.com/s/1sq2FerI-RkJJ-HRfpiuChA 提取 2kqc(带字幕全8集)(2020.10.07已补链)

56分钟前
  • 冰山
  • 力荐

丹麦五百多万人口中,有32%的人观看了“为什么贫穷”,绝大部分认为电视台应该多多播放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88436

1小时前
  • 种子和芽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