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

HD中字

主演:游安顺,田丰,梅芳,唐如韫,萧艾,吴素莹,陈淑芳,辛树芬,严圣华,周栋宏,陈汉文,胡翔评,林崇文,高重黎,陶德辰,陈志贞,江宝德,张宁,罗泽中,罗诚业,张家宝,罗勋琳,刘国宾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198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童年往事 剧照 NO.1童年往事 剧照 NO.2童年往事 剧照 NO.3童年往事 剧照 NO.4童年往事 剧照 NO.5童年往事 剧照 NO.6童年往事 剧照 NO.13童年往事 剧照 NO.14童年往事 剧照 NO.15童年往事 剧照 NO.16童年往事 剧照 NO.17童年往事 剧照 NO.18童年往事 剧照 NO.19童年往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童年往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从大陆迁往台湾的一家人,在表面平静的日子下,各怀心事。祖母(唐如韫)对大陆念念不忘,一心想回去;父(田丰)母(梅芳)虽也有“外省人” 身份的尴尬,却也清楚知道回大陆只是梦一场;姐姐(萧艾)差不多已当自己是台湾本地人,偶尔伤心落泪是因想起为替父母分重担放弃了念大学;小孩子阿孝咕(游安顺),则只想着自己如何玩得痛快,完全没有大陆的概念,而对父亲的死,他只觉突然并无太多伤心。  可是因为家庭的特殊,懵懂中阿孝咕也知自己并不完全相同于同龄人。尽管表面上他做着多数成长中男孩都会做的事(四处打架、开始中意某个女孩子),内里却已埋下会突然裂变的种子,只等某个契机的来临。眼镜蛇第二季人证1977执法者:巴斯·里夫斯重版出来!气象女孩嘻哈英熊南茜灵异之城第二季约会规则第七季生化危机叱咤风云1994彼得罗夫的流感艳曲迷魂新汉普夏饭店北京假日十七岁(2019)谜域之噬魂岭与君别小宽宽和詹姆斯·迪恩一起生活消防员幽灵异变传话的人深海浩劫AI崩坏牛仔和僵尸朦胧灰暗卧底神算契约之吻声入人心第二季最爱·你废墟行动(上)国语版无敌索尔不可饶恕的人疯狂的旅行箱百变校巴全集调味的房子北平会馆风水行尸之惧第三季卡门2022三大队 电影版粉红色潜艇1959上帝的国度拼字王

 长篇影评

 1 ) 童年往事

9分。

“童年往事:数位修复版”是2013台北电影节经典回顾的影片之一。做为主角何孝炎(侯孝贤)的半自传电影,“童年往事”充满着民国四、五十年代的人物群像与大时代的氛围,以及在那样氛围下的一个公务员家庭的生活种种。对于经历过那样年代的人们,就像是本跟自己过往类似的回忆录;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就当是看父执辈成长过程的新鲜故事吧。

生活无聊的点点滴滴?

说要讲剧情,其实没什么特别要说的。何家有老奶奶、爸爸、妈妈、大姐、大哥、何孝炎、弟弟跟弟弟。前场,爸爸得了肺病,死了;中场,妈妈得了喉癌,死了;剧末,老奶奶太老了,死了。何孝炎呢?小学时是野孩子,中学时是不良少年。毕业了,他懂了,真的长大了,剧终。

简简单单的剧情,却不该是这么无聊地几句话说完。“童年往事”演的是生活的种种,以及主角的成长。一个小男孩成长为大男孩的过程,会经历过哪些事?调皮捣蛋贪玩,身强体壮了后结夥斗殴,喜欢上别的女孩,很多人好像都是这样。其他不一样的地方,可能就是双亲比较早过世,家里面的互动关系有重大的改变,它改变了一个家,也改变了一个人。

终将无家可归的少年

何孝炎这个角色,其实相当聪明慧黠。不单是他功课其实是不错的,还知道怎么样利用自己的优势赚第一桶金(当然还是买吃的啦),然而,他对自己身处周遭环境的敏感思维,才是一般人不见得拥有的技能。

“童年往事”的父亲形象相当典型,那个时代的知识份子、公务员、严肃但不严厉的父亲,永远与家人隔阂着,会传染的肺病又让他距离家人更远。母亲的形象同样是相当典型的家庭主妇,刻苦耐劳,但(连带大姐)与过往已经有所不同,那个年代的女性已经开始真正想要拥有自我,甚至已经有了自我,但是整个时代仍然停留在“女人就是要持家”这个框架,再多的想法也得牺牲、抑郁终生。老奶奶慈爱的笑容,让人难以忘怀,然而老奶奶却像是终究要被时代巨轮带走的世代一样,与整个氛围脱节,甚至以为从凤山出发可以走回广东梅县老家祭祖一般,连身在何处都已经搞不清楚了。

父亲过世的时候,何孝炎算是开始有些感觉的年纪,知道这个环境是会变化的,不是一个总是能保护他让他拚命玩耍的世界;母亲过世的时候,他够大了,知道自己的保护伞差不多已经倒光了,自己的未来是再也躲不了的课题,他也必须真正从自己的角度看待自己;老奶奶过世时,这个家庭真正瓦解了,就像是父母亲过世的女儿再也没有回娘家的必要一般,因为(娘)家已经不存在了,而他这个可能是惟一跟老奶奶一同走过“回乡祭祖”道路的金孙,此时此刻也将无家可归。

转变中的时代氛围

人物的描写,还得放在整个时代氛围中。民国四、五十年代,国民政府撤退来台,应该还不算是真正安定下来,电影中过世的政府领导人不是民国64年的老蒋总统,而是民国54年的副总统陈诚,而何爸爸只买竹制家具,也是那个年代典型的“反攻大陆”思维。那个年代民生凋敝,政府的“德政”还没有开始产生效果,要想过勉强温饱还多一点点的日子,只有去做军公教,给政府养才有保障,这恐怕不是现在年轻人能体会的事(其实反过来说也体会挺深的就是了)。

破旧的宿舍、人力车与三轮车、比米袋还好的大量制造内裤、没有电视有广播、可以家庭手工的缝纫机、到处都有的撞球桌、庙口前摆摊卖布、家庭主妇的资源回收,那个年代大概就是这样吧?最有趣的是居然还有骑马的兵耶。不过落后的国家拥有最宝贵的资产就是自然风景,那大树、那田野、那阳光,真的好美,侯导的长镜头总是放对位置,可是他的步调还是太快,我很想就这样站在他的摄影机旁边,再多看个十几分钟啊。

未命名--1.jpg

不知道是否是错觉,原本都是一层楼高的低矮平房,到了片尾,已经有了两层楼的水泥屋出现。几年下来,变化也是很快的,就如同几年下来快速长大的何孝炎,没了贪玩与结夥的权利,多的是为家庭付出与凝视着窗外的茫然,在快速变迁的时代,寻找自己新的定位。

那个时代的尾巴

民国六十年代,已经算是经济奇迹的年代,然而,前面一个、“童年往事”所描述的年代,也还没全面退出历史的舞台,或者套句电视电影的特效手法:两个时代还在fadein,fadeout(渐入、渐出)之间。

物质生活有了蛮多改善,彩色电视是家庭必备品,冰箱更是生活品质不可或缺,然而,旧时代的勤俭、储蓄之类如今弃之敝屣的美德仍然存在,也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被取代。年少的何孝炎被罚洗的那些珐琅盘子,我小时候家里也有;现在的小学生还集邮吗?那种把信封上邮票泡水里以便泡软分离的做法,我小时候也做过;随便一个台风就停电的日子,我小时候也是点蜡烛的,手电筒那时没那么好用,更别提像现在亮到瞎了眼的LED灯泡。

1985年上映的“童年往事”,也许我是在那五六年后才在电视上看过吧,但当时能看到的,能感觉到的其实不多,只记得“阿孝~阿孝咕”、何爸爸摊在竹椅上睡觉、少年失身赚五块钱的红包,以及老奶奶过世在榻榻米等几个镜头,但如今来看,整部电影都充满了丰富的意象,不只是侯导自己的,也包括我的,或许,是上下两三个世代的集体记忆。

如果我能陪着爸爸看这部片

甚至,延伸到我的父执辈都没有问题。“童年往事”是一部后劲很强的酒,回到家后的半夜,我不断地回想着我的家庭与这部电影的关连,对我个人来说,家人的关系就有如何孝炎面对爸爸与奶奶,但,我的老爸,从这些年来整理他的遗物得到的片段线索,把何孝炎的名字换成他恐怕更是刚刚好,当然两个家庭状况并不是完全一致,但那样的成长过程,是极度类似的。

我想我的老爸在世时应该没看过“童年往事”,如果他还活着,昨天晚上应该会是我陪着他去中山堂看电影吧。

何孝炎历经了家里三位长辈过世,我历经了两位,你历经了几位?过世的当时是悲伤,过世之后则是恐惧,因为你会开始害怕未来终将发生的其他悲伤。我曾以为自己已经脱离了这种恐惧与悲伤,但结了婚后,恐惧又回来了,很快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发生。

如果到现在你还能每天自由自在生活无虞,恭喜你,但如同何孝炎终有被迫长大的一天,也请你,先做好一些心理准备,一点点也好。

==========

〇、这是个文体的实验,试图领略创作者的生命片简如何建构电影的幻觉。

一、创作者能藉由追忆获得什么?

二、侯孝贤在《童年往事》中开展了个人的私历史,再现自己童年乡村的风景、成长中的里程碑和家族史,亦即,构成自己生命最深层的光与影。

三、严肃的回忆录与自省的作品,必是带着忧郁的自剖。生命中任何一段时间,都是一经感知就会被消灭的流光瞬影,所以回忆底层必带有哀愁的震颤。而只有在与自己独处时,带着温度与生命感的气味、肌肤上的搔痒、声音中的殷恳与怨怼、口中干涸的黏滞苦味,以及,午后斜阳带来的错落光斑,才会如魅影般不带一丝痕迹与重量地,从心中涌出。

四、创作者为何要认真的将自己的回忆再现?回忆对创作者而言,是比任何主题都要深刻的一种考察,因为这是个如收藏家般,检视把玩组成自己灵魂的成份与记忆零件的行动。通常对“现在”而言,“过去”留下的共同痕迹都是哀愁,因为没有任何方法或器械能将回忆防腐保存,任何形式的纪录都只是再现,摄影与录像也不例外,因为这种经过中介的艺术必须经过美化或诠释(亦即,回忆的动作)才会显像、发出声音。

五、童年最能唤起强烈的哀愁,因为忧郁是经过各种七情六欲的沈淀后所累积出的素质,而身为孩子的自己,天真的、毫不保留的喜怒爱憎,就是最接近自己本质的状态。

六、所以,这部《童年往事》便是一个追溯创作者的忧郁和严肃,是如何被逐渐沉积而出的考察。所有往事都是经由反思过程中所留下的,也就是说,被导演的忧郁的考察所拣选下来的,最能反射生命微光的情感印象。

七、这部电影从导演的旁白开始,上溯了自己(电影中以阿孝出现)的出生,然后是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穿插各种乡里轶事,以及家人的旁支剧情,终于祖母的过世。就文学体裁而言,可说是自传体的成长小说。

八、这部电影同时是一个男孩的典型成长史:在家里据有比女孩更重要的地位、视游戏与玩伴为命、难以适时表达细致的情感、叛逆好勇、同伴所引导的性启蒙、对心仪对象的别扭、在斗争中历险、建立同侪的地位,最后,在亲人的死亡中让自己编构的英雄形象与虚拟观众破灭。

九、这不是传奇性的故事,主角没有传统英雄的形象。阿孝和其他乡间的人一样,受到家族极大的影响。犹有甚之,长辈由大陆飘洋而来,更使其在土地间的关系变得暧昧,长辈身为流亡者的强烈自觉,与孩子是台湾为故土的认同,这种两相对照下营造出的讽喻性造成了家族长辈的创伤与无奈。

十、家族长辈们都有自己的心事和困境要处理,这在孩子们的眼中通常隐而不显。唯一的例外是祖母,其想回大陆的渴望在孩子们的眼中不过是老糊涂的表现罢了。但全片最受重视的祖母重视的孙辈就是阿孝,所以他对祖母的情感特别深刻。他的童稚和青春与祖母的老迈和细瘦形成对照,也应和着英文片名:Thetimetoliveandthetimetodie.全片即以阿孝的出生为始,祖母之死为终。同时揭示潜藏的普世主题:生到死的旅程与对照。

十一之一、家族长辈的伤心事通常晦秘,但会在重大的婚丧场合,因强烈的情感波动而泄露。例如父亲为自己撰写的行谊,透露其根本不打算在台湾久留的无奈,也解释其长期的沈默;母亲在女儿出嫁时,向同是女人的女儿透露自己也曾为男性同事心荡神驰的过往。这些回忆在获知当时只有震惊,因为会成为祕密,无非是因其带有欲望与悖德的成份,或是,违反家庭责任的,但在日后,这些秘事会因为忧郁的回忆考察而得到同情的理解。

十一之二、长辈的死亡相较于阿孝的逞凶斗狠,其使人幻灭的特质益发凸显。死亡从不是简单的现象,它除了带来哀恸,还会对未亡家属带来直入生命本质的震撼。亲人的存在一旦从心中剥落,那个缺口就永远也不会被填起,只有时间的麻醉和忧郁的反思能使这种痛楚转化,成为生活的能量,以惕厉、座右铭或怨怼留存。目睹了母亲的病体,阿孝原本天真叛逆的气质,便明显地在刺眼锐利的光影中一层层褪尽。人必有一死的平凡结论,在结尾以极美的诗意被深刻地描述。蚂蚁爬过祖母遗体,象征生命必归于尘土的渺小;收尸人在处理祖母遗体时,对阿孝兄弟们所投的谴责目光,则是晚辈须负起责任的严厉提醒。

十二、在母亲北上求医的那段时间,阿孝家里只剩下男孩们与男人(已开始工作的大哥)。这是一个由男性所组成的不完整的家庭,这些兄弟们在家庭中,通常是天真的一群。在祖母之死的场景中,这群人的天真被赤裸地被收尸人瞪视,幻灭与荒谬感被凸显。

十三、同样是男孩们,阿孝的好友们也一样值得经由回忆而呈现。这些孩子们并非大奸大恶,充其量只是半吊子的小流氓。对当时的阿孝而言,每次的历险都是一次令人兴奋的大劫,事实上,最后小事也真的闹大到逼近生命安危。这些大劫的重要性也是在事后的反思中(亦即,从成人的角度拍摄/观看电影)被呈现,当时的男孩们又能想到多少这些斗争的无谓呢?另外,同侪关系中无形中会产生阶级,一方面是对生活中的男人的摹仿,另一方面是进入社会前的一次无形的(无人注意到的残酷的)斗争。

十四、男孩的成长史几乎无不伴随性启蒙,电影中常常取镜阿孝青春时的健壮肌肉,也多次提到梦中遗精的话题,最后,一群孩子们进青楼开眼界。这种回忆在青壮年后,其被赋予的失落感会在一个惊觉后突然跳出。这种肉体与性的开发,是童年的青涩被一次次挑战而脱落的体现。

十五、常有人主张从文学或电影中找寻大历史,亦即,一叶知秋式的批评。但除非是巨大的集体创痛(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便处理了这个问题),否则就私我的角度看去,这无足轻重。电影中除了主角出生后不久的迁台(与其记忆完全无涉)外,副总统陈诚之死是唯一一次提到的时事,而且是以戏谑式,令人发笑的场景中出现。男孩们因为陈诚之死而被大人们叱骂无法继续玩乐,因此愤而以石掷窗。这行动藐视了由人为塑造的大时代背景笼罩生活的暴力,事后观之,或许这行动才是真正的叛逆,且留在心底直到成为艺术创作者。

十六、《童年往事》的视觉成就美的令人屏息,场景多能呼应片中人的心绪。金白阳光的洒落,温度和影子的流动似乎触手可及。明亮的雨景不会晦涩地令人难以接受;各个建筑静谧且亲切;片末母亲临终时,屋内的光影在阿孝脸上所留下的强烈对比与苍白,也令人的心思紧张升高。各种物件的细节也被拍的历历清晰,旋转的陀螺,与阳光形成对比的日光灯,清明地建立了心理风景再现的真实感。全片在听觉上的成功是全采自然声音的每个画面,音乐本身无特出之处。

十七、观众能从这个创作者耙梳过往的过程中得到甚么?除了美的感受,更有价值的应是藉以培养感性与勇气,从怀旧的哀愁感中得到反思自己的机会,并藉沈浸并品味他人与自己经验,来得到生活或创作的泉涌精神与能量。

=========

《童年往事》是侯孝贤的半自传式作品。电影一开场,他自己讲旁白,用异常冷静的语调,娓娓道来家族的迁徙历史,从广东梅县到台湾凤山。而静谧的镜头,则拍到了他幼时的家,以及家中的重心角色──父亲;接着再拍老奶奶用温柔的声音喊着“阿孝咕”,然后片名的字幕才浮现出来。除了直接表意的中文片名,也看得见象征全片真正精神主轴的英文片名:“TheTimeToLiveandTheTimeToDie”。这个英文片名,不单单只是对于本片的注解,更像是侯孝贤作品中一贯的精神意念,因此,《童年往事》并非沈溺在往事惆怅中的那派怀旧滥觞,反倒是体现他一贯以来,比较接近道家思维那种豁达坦然的生命观。

从戏剧情节的发展来看,《童年往事》诠释的其实是侯导从七、八岁成长到高中的青少年记忆,但若严格地分析起来,影片其实是依序以父亲、母亲与祖母的三场“死亡”仪式,堆叠出阿孝咕的成长。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就好像是让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不得不直接残忍面对生命来去的超脱与体悟过程。

父亲死亡的时候,侯孝贤以长镜头拍摄临终与守灵时全家人的伤痛(尤其是母亲的部分);然后处理母亲过世时,已变成安安静静的肃穆气氛;再到最后,面对老奶奶的死亡之际,几乎仅剩下旁白的冷静自述。这样的渐进与变化,绝非意指“阿孝咕”这个角色慢慢变得冷血无情,而是表示早已长大成人的侯孝贤,已选择用镜头语言的对比差异,清楚地呈现他自己如何经历这三段至亲辞世的回忆。这种心境,不单单只有表面上的哀伤垂泪,更有着逐渐淡定的人生体会,比较神似于中国传统道家对于生命的看法:“生死气化,顺应自然。”无论生老病死,都应该达观的坦然面对。

《童年往事》不只有导演个人的感怀,更属于整个时代的记忆,反映出台湾自1949年以来的复杂变化与世代更迭。片中的上一代是所谓的“外省第二代”,他们对中国怀抱着根深蒂固的乡愁,特别是祖母一直不停地在寻找回大陆的路,以及父母只把台湾当成过渡、终归要回到祖国的想法。但相对于下一代,他们渐渐抛开旧有的政治意识,从成长经历到生活样貌,都与台湾本土文化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也与遥远的中国产生切割。

在《冬冬的假期》于南特影展获奖之后,“侯孝贤”三个字开始在国际上发酵,《童年往事》先在柏林影展获得会外的影评人费比西奖,然后又在鹿特丹影展得到最佳影片奖(非欧美影片),广受影评人与影展圈的肯定。而在台湾本地,《童》片在金马奖评审会议上引发“拥侯”与“反侯”争议,亦象徵着“台湾新电影”正反论战的方兴未艾。不过最后《童》片不但顺利入围最佳影片与导演等大奖,也获得最佳原著剧本(侯孝贤、朱天文)和女配角(唐如韫)两座金马奖。

=========

陈国富:“【童年往事】的记忆成为时代的记忆,民族的记忆。当片尾代表新的一代的四兄弟凝视着祖母的尸体,那彷佛长达一世纪的凝视见证了另一个世纪的逝去,电影找到了最后的观点,而被注目的对象是观众。”

【童年往事】是侯孝贤的半自传式作品。电影开场侯孝贤自行旁白,用冷静的语调,说明家族的迁徙历史,从广东梅县到台北到高雄凤山。父亲是1945年前即先到台北任公职,大彻退后,方带着家眷到台湾“暂时停留”。扩张而论,亦为大撤退来台之“外省人”之共同历史记忆,关于迁徙者(壮年人--中一代)、迁徙者之父母(老年人--老一代)、迁徙者之子女(小孩子--新一代)对新环境生之的对话。

关于“何孝炎”这名,可与“侯孝贤”的发音作为连结,尤其用粤语发音......那从语言开始说吧,因何家源于广东梅县,说的便是很像香港粤语的梅县方言(这就像是漳州闽南语与泉州闽南语的差别),

方言仅为跟外婆对话时才用(最原乡的记忆);

与父亲母亲姐姐的对话均为北京话(强势的语言,不论是整府推行抑或角色对话者);

阿孝与朋友们的对话则为台语(台湾化的转变)。从用语得以窥之,三代人对自己的身分定位、对环境之看法。

再者,从家中成员在家里的事印象,

祖母:剪纸银元。

姐姐、母亲:做家事。

爸爸:书桌。

阿孝咕:外面玩(台语的“ㄨㄤ”)。

最后,从自心情上观察,

老一代的乡愁:祖母出门总说要去过桥就可以到了的梅县;摘芭乐(唯一的记忆线索,因为第一次带阿孝咕回“梅县”只摘到一布巾的芭乐,之后出门找梅县,总会摘一布巾的芭乐);而常迷路被人送回家。

中一代的抑郁绝望:自死去父亲的日记中得知,父亲以为一年就要回大陆,家具全买便宜的竹制品,母亲要买裁缝机(很贵重)也是说了好久才答应。并时常关心报纸中的祖国现况。

新一代的亲炙土地与台湾意识:四位小孩。尤其是阿孝,成天朴浪杠,小时候玩到忘了回家吃饭、长大后占领庙埕当地头、械斗、于蒋总统去世时在国军联谊中心撞球台打得开心、唱台语歌。

随世代变迁,政治意识逐渐转变,逐渐脱离“中国”。尤以阿孝咕考上省立凤中后,祖母很开心要带他回梅县家乡祠堂拜祖先,但阿孝咕不想去,对“外省第二代”而言,中国是个陌生的地方,他们并无存在与中国的连结。对于中国的印象与乡愁,便随着上一代的逐渐凋零(父亲、母亲、外婆)而消失。

电影最后,就在祖母(家中最后一个长辈)突然被孙子发现有蚂蚁在她身上爬,才知道她已死去而结束。回头看【童年往事】的英文标题【ATimeToLive,ATimeToDie】,对应新一代与上一代的种种,更是震撼且伤叹。

关于唱歌,侯导说过他很喜欢唱卡拉OkXD。全片唯一的一首歌,即为姐姐出嫁前,阿孝唱的歌。先不论是唱给姐姐还是唱给暗恋的女生,该怎么说呢,就是一首很深刻而无奈悲伤的歌,让我想到侯导之后的电影,林强歌曲在这些电影中占有之地位。

实因深感于无法对很喜欢的作品多说些什么有内容的东西,盖容易流于“很开心”、“超棒”之类不断堆叠的词汇,让整个画面洒满小花。遂简单轻巧地说说这非常经典且重要的台湾电影。尚且,关于【童年往事】的分析文章时在太多太多,就不多说些什么了。

 2 ) 初看侯孝贤

读大学的时候看不进侯孝贤。看《童年往事》撑不过前30分钟。
 
去年法国影展有一部关于侯孝贤的纪录片”HHH– Un portrait de Hou Hsiao Hsien”,导演是 Olivier Assayas。Assayas带着摄制组到台湾采访。侯孝贤领着他们去凤山找自己的童年,去九份看《悲情城市》的拍摄场景,去找朱天文和其他合作伙伴聊创作……
 
侯孝贤说了很多,从童年的顽劣到何时喜欢上电影,几乎聊了每一部作品,说到自己喜欢的拍片方式,谈到安东尼奥尼,回忆早期拍片的筹资不易,期许有一间自己的影院……
 
当时看完纪录片,记住了他话里的直接与坦白(现场笑声不断),还有隐约可辨的坚毅性格,回家还记了些观感。所以第一次认识侯孝贤,是通过纪录片里他的自述,而不是他的电影。
 
这周民生现代美术馆放映他的片子。预约了《童年往事》和《悲情城市》。时间过了几年,再配上那部纪录片带给我的初始印象,忽然就看进了侯孝贤。两个故事都一点不闷,看得专注,喜欢导演讲的故事,也赞叹导演表现故事的能力。
 
童年往事

《童年往事》是侯孝贤的自传。从小学一直说到参军前。童年的顽皮,青少年的叛逆,父亲、母亲与奶奶的先后离世,亲人间的相处,喜欢上的姑娘,爱唱的歌曲……再平淡不过,真实细腻到不得不相信就是他自己生命的一段。
 
记录片里侯孝贤也说自己年轻时的各种顽劣,总感觉他要是没下决心拍电影,可能就会去混帮派了。电影里的阿哈姑(侯孝贤小名)就是如此,童年顽皮聪明,长大跟着人家打架赌博当小混混,可是和想象中的又略有不同,因为总觉得有种敦厚耿直的气质。印象最深的是他坐在床边大声唱歌和跑去邻居家凶凶地讨债,发现人家家里比自己家还破,转身又走了。其实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也很善良,看他讲的故事也看得出来。
 
故事的英文名叫A time to live, a timeto die。导演说自己如何活过了人生最初的十几年,也说父亲、母亲与奶奶如何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里先后离去。
 
开场的时候他自己讲旁白,说这个故事关于自己的童年,也关于他对父亲的一些记忆。其实电影里父亲的笔墨并不多,可能因为去世的早,也可能因为因身体不好和孩子并不亲近,所以记忆里的父亲是有距离感的。父亲这个角色在导演心里或许很重要,但是电影里有点无从说起的意味。
 
母亲离开的时候,阿哈姑已经长成大人样子,不记得他有没有在哭,只记得脸上有大人的沉默和不快乐。
 
奶奶去世的段落,导演的旁白再度出现。他说一直到奶奶手边爬满了蚂蚁,他和两个弟弟才发现奶奶已经去世,处理尸体的时候已经有溃烂,收尸的人狠狠得看了他们一眼,心里一定在想:这些不孝的子孙。他说不知道奶奶那条回大陆的路有没有其他人陪她走过,或许只有他知道奶奶的这条路。
 
他拍他眼中的家人。他其实很理解他们,带着爱还有一丝悲悯。他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不是一个那么善于表达的人。
 
两个多小时的故事,容易觉得闷是因为导演不会刻意安排一些戏剧张力,镜头也总是能不动就不动,能不切就不切,能不给特写就不给特写。侯孝贤在纪录片里说追求的是绝对的自然,是说故事最合适的距离感。看《童年往事》,忽然就体会到了这种风格的表现力,所谓的“适当距离的观察”所表达出的无限真实感;以及导演自然表达背后的精心设计,镜头的视角选择、运镜方式、画面中的布局、背景与前景的匹配,一切都在传递信息和美感。
 
无法用言语形容画面里侯孝贤的童年风貌,只能说他把他记忆中的童年拍成了永远的凤山夏天,回头想细节里居然是浪漫。
 
悲情城市

故事的背景是台湾二二八事件,看电影前毫无了解,导演拍的是小人物,但是透过小人物的遭遇,观者也能一窥当时的大环境,边看边明白了前因后果。政府伤害人民的动机与行为大都类似,就不详述了。避重就轻,说印象深刻的细节。
 
电影开场,湖光山色,配乐起,情怀满满!很多次镜头定格在山水风光,还有拍进步青年在酒楼里放声唱歌,是讲故事的人心里对土地和对人的爱吧!
 
故事讲四兄弟的命运变化,最出彩的是梁朝伟的林文清。这个角色最不接地气,人物性格带着某种理想的光环。又聋又哑,交流靠手写。以照相为生,性情美好,一颗赤子之心;乱世里,却也被激发出了勇气与坚持。故事以他的命运收尾,那的确是最糟糕的时代,所以最美好的人、事都可以被夺去。
 
故事细节众多,如同故事里大大小小的人物,或许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看得出导演在努力还原当时社会的风貌。当时台湾社会,外来人和本土人的交流与冲突被表现的很彻底。一场谈判戏,本土人说闽南语(客家话?),旁边的人翻成广东话,再由另一个人翻成上海话,说给上海人听,现场观众大笑。为了效果的真实,这是台湾第一部同步录音的电影,梁朝伟也因此不得不只能演个哑巴。
 
回忆与现实穿插的叙事方式很特别。忽然觉得导演很会讲故事,也是编剧的厉害。回忆日本友人的段落和小时候爱唱戏的段落,都很美。故事取景大部分都在九份,那里仍然保留了抗战胜利后的古旧模样,据说九份也因为这部电影成了热门旅游景点。
 
关于导演闷闷的拍片风格,IMDB上有数据。此片长157分钟,共222个镜头,平均每个镜头43秒,有些一镜到底长达3分钟。但是看的过程,对这些毫无察觉。觉得拍老大被杀的那场戏很有表现力,也很能说明导演的个人风格。而且他似乎不太愿意把最暴力残忍的那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出来,拉远景,或者让你听声音。他或许更愿意表现善良的普通人在大环境里的遭遇,总而言之,他是比较愿意拍真善美吧。
 
先看《童年往事》,再看《悲情城市》。愈发觉得导演值得尊敬。他回忆自己的童年,拍得出这样的真实细腻,说明他了解自己的内心;他讲台湾的一段黑暗历史,又拍得出这样的悲天悯人,说明心里是是有大爱吧。

ps: 后附当初看完纪录片后的观感
 
《侯孝贤画像》是整个活动里最有收获的一次经验,听讲故事人的说幕后与初衷,既涨知识又激励人心。
 
纪录片是法国导演去台湾找侯孝贤本人拍的,还找了朱天文什么的说电影的创作过程,大部分时候都是侯孝贤本人在讲,很多细节。最大的感受是本人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看《童年往事》,纪录片式的远镜头,应该就是个细腻敏感的文艺青年啊。事实证明我的想象力很有限。
 
侯孝贤说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把剧组带到了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他说小时候爬到芒果树上偷吃芒果,边吃边觉得世界充满了时空的寂寞感,大概因为这个所以后来拍电影了(现场笑,熊孩子偷芒果的心理世界好难懂)。他说自己是怎么走上这一行的,大意是当兵前就是个当地小混混,很迷恋雄性之间的竞争关系,小时候就老想当地头蛇。当了兵之后决心和过去告别,迷恋上了看电影,一天可以看四部,就决定干这行了。原来想走幕前当演员的,还因为喜欢唱歌参加过歌唱比赛(现场又笑),发现自己不是这块料,才慢慢做起了幕后,从写剧本、当副导开始慢慢熬。他说这段的时候轻描淡写的口气,好像一切都很自然。可是后来回想他对自己少年时期生活的描述,觉得如果没有迷上看电影,他大概很有可能走黑道吧,符合他的生活环境以及争强好胜的性格。那个爬在芒果树上感到无比寂寞的小孩,其实很坚韧也很接地气,还有一颗逞强斗狠的心。后来他说最初拍电影的时候资金艰难,都是卖了房子筹钱,说的时候也是轻描淡写,我想他是把坚韧和强悍都用在了这里。
 
他说当年看安东尼奥尼才忽然明白电影语言很简单明了,就三种——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哦,是两种(现场大笑)。自己拍故事都是以人物为出发点的,对一个人物本身的特质感兴趣才去进一步发展故事。很追求自然,总是想抽离出来保持一定的距离地描述某一段时空内的现实,他总是说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距离。拍戏时不rehearsal的,怕排得多演员不自然,如果一场戏演不出想要的氛围,不强求,换一场代替或换个时间再试。他说现在的市场环境是文艺片和商业片走一样的发行方式,需要很多拷贝在很多院线同时上映,成本很高,票房一旦竞争力不够又马上下线,损失很大。他希望像西方一样,文艺片可以在为数不多的影院里小规模上映,但上映周期较长给适合群体放映,所以梦想是有一座自己的电影院。
 
说话很直,很真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现场笑声不断。他说自己很喜欢唱歌,是抒发情感的好方式,每次唱歌都很投入,要唱就好好唱!(现场又笑)纪录片在他的歌声里结束,跟他拍电影的风格一样,自然有真情。忽然就很感动,愿他早日有一座自己的电影院。

 3 ) 那些生和死

虽说是童年往事,阿孝的童年却只是影片上半部的内容,到了下半部已开始有青春的气息了。对阿孝成长历程的讲述,似乎分阶段拼接了冬冬和阿清的故事,当然阿孝却要更叛逆一些。小时候偷家里钱,但说出真话后依然被母亲认为是扯谎。长大后成了街头混混,不过在兄弟要跟人火并时,他却坚持收在了病重的母亲身边。对一个叛逆少年来说,始终存在着一种越界冒险的冲动,但家庭的责任、亲情的依赖却又使他不得不压抑内心的欲望。从小他出入家门就翻墙而过,长大以后动作更是麻利之极,这样的出走与回归贯穿始终。虽然阿孝已能够纯熟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但那堵阻隔心灵自由的墙壁却依然不倒。对阿孝爱情的回忆却是惊人地简洁,但一句话却改变了他的一生。虽然没有浓墨重彩,却同样能感受到纯真初恋所带来的心灵触动。

或许就像英文片名所提示的那样,影片真正关注的还是生死这样的重大命题。一个个孩子的出生在母亲口中似乎漫不经心,却明显能品咂到其间的酸涩滋味。那种历尽沧桑后归于平淡的大悲不恸,最是动人心魄。父亲虽然始终重病缠身,却是家里的精神支柱,他的去世对阿孝来说应是永难磨灭的童年阴影。少年时代母亲的去世带给他的不仅仅是悲痛,也混杂着成长的失落意味。而影片所谓的童年往事却是到了奶奶的去世而告结束,四个孩子面对着收尸者埋怨斥责的眼神一脸迷惘和愧悔,他们终于没有长辈可依赖了。这个时候他们才真正长大了,因为在慈爱的父母跟前,他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在一次次地面对死亡之后,他们要开始独立面对生存,继续那些生存与死亡的交错轮回。

主题音乐还是那样悠扬动听,总能让人情不自禁的涌起满腔的乡愁。不过这次的乡愁已不是前两部里那种纯粹的人生记忆,历史、民族、政治的记忆也时而穿插,虽然自始至终还是纯朴自然的乡村景色,但略微已能感受到大的社会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应该说这跟台湾人数十年来挣扎在返乡意识和本土意识之间的独特民族心理有关,这样的人文关注也一直延伸到了后来的《悲情城市》。特别是对阿孝父亲那一辈来说,迫不得已离开家乡来到这个遥远陌生的岛屿,总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得到回归,连家具都是买的易于抛弃的藤制品。但冰冷的政治隔阂又何尝给过个人解愁的机会?羁旅的游子一个一个地老死异乡。唯有乐观的奶奶还时而要带着阿孝回大陆,走在那永不会指往家乡的路上,虽然只是在寻找一种主观上的精神快慰,却看不出任何的无奈与悲凉,相反她的笑容里似乎还有种迷人的魅力,让人觉得她真的是回到大陆了。每次回来还要捡回很多的芭乐,还会怡然自得地玩起杂耍,而阿孝只是懵懵懂懂地跟着,恐怕无法理解她那种在寻找过程中的获得的快乐和满足。

当大陆亲人来信时,获悉他们大炼钢铁时代的艰难生活,父母总潸然泪下的懊悔没有把对方带到台湾。而台海空战时台湾媒体尽情美化自己的军队,阿孝因为对陈副总统的去世不敬而被留校察看,这样的历史痕迹只是淡淡的一带而过,却让人感觉到两岸同样荒谬的政治现实。

关于童年的回忆,本是从点点滴滴中去寻觅业已老去的情怀。导演将这一切娓娓道来,却是包含了极其复杂的情感。难得的是往事如此杂碎、影像如此丰富,叙述衔接却如此流畅自然。导演出乎其外的旁观视角,恐怕也是从父亲威仪冷静的眼神和母亲细说从前的淡淡口气中承继而来的吧。

 4 ) 所謂活著,就是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

儘管總是被比較,但很明顯,孝賢和小津安二郎是兩種生物。小津拍日本式的身不由己,也就是「倫理」,女兒不能出嫁,是因為要照顧爸爸,爸爸反應過來,給她找了男人,然後很悲傷地回家——有點變態的,「無論如何,人都要服從於當下秩序」的無奈。孝賢不是的,他始終是要表達,無論遇到多麼悲傷的事情,日子也要過,也就是他形容李天祿的「人生要奮志」,有點直男式的逞強,但很酷。再用土一點的話說,就是「天行健⋯⋯自強不息」那一套。

所以看這個片,劇情看似很散,但是有結構的,就是先給你介紹一個家庭,然後按照爸爸、媽媽和阿嬤會一個一個死去往下寫,然後展現阿孝古在這當中的成長。也就是孝賢的世界觀,活著就是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即他理解的「自然法則」。所以才會有,爸爸死後,媽媽告訴女兒,自己一直以來多麼辛苦,當年也有喜歡的人,但她沒有說丈夫的不是,只有一句喟嘆「以前太傻了」。孝賢不喜歡去judge人物,最明顯的是阿嬤這個人物,她明明是很煩人的,天天出去瞎坐車,回來還要讓人付錢,但孝賢沒有拍其他人對她發表一句怨言。對她反而都是溫暖的回憶。這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有的胸懷。阿孝古儘管叛逆,但他的叛逆始終是對著外人的。

對比朱天文的小說,可以看到孝賢有省略的地方,譬如弟弟的石膏,同時也有延長,譬如媽媽看病回來,小說是直接問怎麼了,電影變成先去燒水,燒水有霧氣,很好看,然後在這霧氣中問姐姐媽媽怎麼了。這部裡面還有很多特寫,九九乘法表,爸爸死時的臉,媽媽在棺材時的樣子,孝賢還沒有往後那麼決絕,後來他就只拍「當下」了。很神奇的是,頭尾兩段其實是很神的蒙太奇,力量和飄逸程度都和馬力克差不多了。還有一個是對臉部的運用,爸爸死後阿孝古去洗澡,突然轉過頭來,的那張臉,直接切到長大後啃甘蔗的臉,幾乎就是帕索里尼的作法了。還有著名的結尾,兄弟看著收屍體的漠然和無措,也是很有效的,也很亙古的。孝賢後來完全棄置不用了,選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往下走。

 5 ) 《童年往事》回眸的日子里,我们老去

童年往事》回眸的日子里,我们老去

题记:
嘿……昨天的风吹不动今天的树 嘿……今天树遮不到明天的阳光 光阴总是拼命向前 谁也不能让青春转回头 你也不能 我也不能 笑也不能 哭也不能 嘿……何苦如此 斤斤两两 患得患失
――《龙的传人续编》候德健

祖母的手,牵着我的手,老人总想着故土,想着故土的点点滴滴,归乡的路在海边阻绝,归乡的魂魄早已在故土的青山绿水间。
――OSAMA KAVKALU



童年,是一张樟木箱里的旧报纸,在虫蛀和水渍以后变得模糊不清,童年,在记忆里总是镀着梦幻的金色,在我们长大后冷漠的尘世中散发着亲情的暖意
这部电影是候孝贤的自传,他的旁白将我们带入光复后的台岛,这是一个大陆移民孩子的童年往事,就如李敖对父亲的回忆一样,无限的沧桑。
高雄,南台湾的海港城市,在光复后大量大陆公务人员和知识分子因为信仰和谋生的缘由进入台岛,那些年,海船将亲人迎来送去,直到隆隆的炮声将他们阻隔于海峡两岸,音讯了了。
童年,是父亲的威仪里透出的关切;童年,是母亲的和蔼中流露的亲情;童年更是祖母的呼唤,在每一个该回家的黄昏。
童年,已是空无一人的场景,只有父亲大褂依然挂在历史的深处,让我想起父亲的宽厚的胸膛。
童年,有着母亲烧饭做菜的香味,经历了这些年,耳畔总是回荡着锅勺碰击的声音和妈妈絮絮叨叨的叮咛。
是谁?在呼唤我的小名:阿孝估?!在成年后的梦里依稀可见祖母的脚步。
男孩子的童年总是调皮捣蛋的,罚跪、被训往往伴着长大的步履,仔也无法连贯的童年场景里,熟悉的街景中必然是祖母的伫立。
而我们的长大印刻在自己的亲身经历里,小学毕业的照片,父亲慈爱的嘱咐,祖母的犒赏,这些童年的事件让我们确信往事中存在着永恒的亲情,在独行的日子里,我们在思念和回望中将孤单忘记。
祖母对孙子的疼爱是中国人亲情人伦的重要组成,因为这样的爱,会让一个孩子感到温暖,这种暖意会引导孩子一生。在某种意义中,善良和仁义的培育和童年息息相关。
在影片的前半部份,是大量的家人对话的场景,这些东西储存在我们的脑海,在特定的时刻让我们重温家人的亲情和他们远逝的面容。因为命运会在某天突然带走了一个人,那天,无情的命运让我们不再拥有他的语声和实存,在那天人迅速长大,成为一个懂事的人,
成长的记忆总是那么的悲辛交集。

祖母的手,牵着我的手,老人总想着故土,想着故土的点点滴滴,归乡的路在海边阻绝,归乡的魂魄早已在故土的青山绿水间。

寻找的过程,也是遗忘的过程,香甜的果子是否和家乡的一样。
乡愁无数,我们离家的那刻注定就是回家的倒计时,我们会回来,我们会再一次和家人团圆,无论人间还是天堂,我们一生都在回忆和寻找的路上,等待再次的团聚。

有着,这样的夜晚叫做刻骨铭心,那夜,命运之神带走了我至情的父亲,昏昏的灯下,再也没有了父亲的笑声和热度,人生的悲情在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在祖母和家人的哭声里,
家,童年的家,就这样慢慢的缺损了,它将一个孩子的灵魂置于了路上,从此,就是直面人生境遇的过程。
缺了父亲的孩子,特别容易为社会影响,长大的阿孝完全融入了台岛的乡土中,他们缺乏约束,整日闲荡在街头惹是生非,中学时代的青涩和叛逆往往和这样的缺损有关,明天呢?只有家人的英灵护佑吧!无知到感知的过程有着必要的阵痛,孩子,在摔摔打打中走向命神安排的道路。

青春的骤雨中,我们都曾放声高唱,为了心仪的女孩第一次明白什么是惆怅,而在热血沸腾的午夜,因为那个欢喜的梦,我们第一次有了男人的长大的症候。

时间在亲人的衰老中抽去家的感觉,母亲的病重,祖母的意识的渐渐模糊,让一个不懂事的少年明白了男性肩上的担子。
在父亲、母亲、祖母的先后离去后,阿孝告别了童年和幼稚。在哭声中,在祖母的不告而别中,我们长大,我们不孝是我们年幼无知,回家,是片子父亲的心愿,那份父亲的遗书说明了所有台岛外省人的心愿:
回家!回到“唐山”回到故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愿,我们离乡背井是为了衣锦还乡,在宗祠上存下我们的牌位和骨灰。
回家,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回家,是每一个游子的心愿。生生不息的中国人就这样在亲情中信念传递。

回家,台湾回家,同根同宗的台湾,早日回家!

影片中的演员最精彩的是演阿婆的唐如韫,一位不出名的老人演活了一个健忘和蔼的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个人认为她的演出甚至高于《恋恋风尘》中的李天禄。而吴楚楚的音乐延续了民谣大师陈明章的乐风,飘溢着浓浓的乡愁和对逝去时光的哀伤!
如果我们不知道候孝贤的作品,《童年往事》的摄影语言确实像极了小津的风格,再加上台岛曾经为倭寇侵占,所以,它的风土人情有着浓浓的殖民印记,无论海峡两岸,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永远带着意识形态的印痕,作为中电出品的电影,候孝贤在此中加入了意识形态的内容,在似乎已经不是童年往事,而是我们回忆童年往事时记忆的叠加和添设。
记忆,在我们的一生中从来不曾确切,生活,是遗忘中的修饰,为了明天,我们修正忧郁,为了未来,我们刻意忘记。但是,因为明天,我们必须对世界和人类充满信心。

【附录】
《童年往事》1985年台湾出品
【导演】 侯孝贤 
【编剧】 朱天文 侯孝贤
【主演】游安顺 唐如韫 田丰 辛树芬
【音乐】吴楚楚
【奖项】本片于1985年获第二十二届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最佳女配角奖(唐如韫);1986 年获第三十一届亚太影展评委特别奖 ,第三十六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 电影评论家协会奖;1987年获荷兰第十六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非欧美电影最佳影片


2003年11月22日 星期六 于16时00分
独立影评人:OSAMA KAVKALU于 浦东 寒鸦精舍 冬日下午。

【后记】这两天,先后看了小津的《东京物语》和候孝贤的《恋恋风尘》、《童年往事》,一种人生易逝的悲情笼罩着我,我突然明白DVD导刊论坛上(群鸦乱舞)君的一些话:【因为大佑,因为候孝贤,因为那些漂流的青春。我的一位老师看《童年往事》时曾泪流满面。而我也曾感动莫名,那是《恋恋风尘》:昏暗的排挡灯光下,阿远们唱起了“港都雾雨”,灯光下几杯啤酒就能烧红的年轻的脸,有着时代变迁时的迷惘和忧伤,却仍带着对明天的希望。这是候孝贤用镜头为一个时代所做的画像。而我们,却从多年前的胶片里依稀看见了自己的模样。】语出http://www.001.com.cn/forum/dvd/16657.html
同样,在看《童年往事》的时候,我也哭了,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想起了父亲的太多话语,但我有着感知的时候,我却只能在心里对父亲的魂魄说:我一直没有放弃,我一直在努力,为了理想的努力。
每个人都有着的童年,当我们回望的时候,我们明白人生的终极意义,我们活着就应该将信仰、善良和爱传递,这是人的使命。荣华富贵皆是烟云,能够留存的将只会是爱和亲情。
此刻,YOKO在办公室和她的当事人谈论周一的开庭,我在家写完了这些,待会和她会合,晚上去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看“云之南”影展。
留下每一天,是为了记忆,因为,岁月会消解太多的日子,而,文字将会打开岁月之门,让我们相记。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请勿私自转载,如有约稿,请联系作者本人
独立影评人 卡夫卡·陆(KavkaLu)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
邮箱: [email protected]

 6 ) 阿孝咕

侯孝贤叙事的一大元素是空镜,散文诗般的优雅,又消去镜头的死板乏味。村子里破落房子交错出来的泥泞小路,浅浅深深的巷子,轻烟袅袅的白炽灯光,雨滴坠坠的窗台。它们构建了狭小独特的空间,台南潮湿闷热的气候,形成稀疏点滴的人间日常。

即使是导演的半自传体电影,他的态度也从未亲近过,近景镜头架设在房间之外,用着一种窥视的态度来描述死亡的轮番造访。从母亲从房里出来看见父亲到确认父亲死亡后的那一段,镜头从近到远,像是从惊慌再到故作冷漠,他不是不想靠近,而是不敢靠近。也许是曾经失去过,才会站在所有人最想站在的位置上。就像一个怯生生的小孩,看着近亲死去。

梅县就在我生活镇子的隔壁,客死他乡这种文人骚客式的宿命,在这里显得沉重现实,大陆可望不可即。奶奶死去的方向,都带着讽刺的味道。她一次又一次寻找回到故乡的路,对大陆的思念清晰直白,而父亲则是将他的怀乡之情深深藏在他的自传之中,姐姐念及,泣不成声。父亲,母亲和祖母,带着这几辈人的眷恋都一起逝去了,剩下的青年如盲头苍蝇,继续他们的庸常。

阿孝咕,我奶奶也经常在男孩名字后面加个咕,这个是来自故乡的称呼,颇感亲切。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一直都在吞噬悲情。这是一个很传统的家庭,老母,父亲是一家之主,儿女几个,女性在家中地位低下,尤其是姐姐后来没有书读。但是女性的角色在这部电影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她们在闲话家常中追忆往昔,是美好记忆的承载体,她们直白地呼喊和哭泣,是脚踏实地的追梦人,艰难困苦之中,她们互相帮助,成为家庭生活的顶梁柱。阿孝咕就在这样的轮番的死亡和青春叛逆中领悟了成长,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导演将其影视化,无非就是对那段时光的追忆和对亲人无限追思。

许多导演都喜欢重现自己年轻时候所经历的人和事,这些私人的回忆其实最能引发我的共情。因为回忆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就连津津乐道的疲倦和痛苦都是。

 短评

自然派的温情被侯孝贤把握得很好,镜头语言细腻、亲切。

5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候孝贤成了检验影迷和其他影片的一杆尺。

1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似乎所有人有关童年的回忆都是相似的,玩过的游戏打过的架,炎炎夏日消磨过的时光。今日端午盛夏,去江边看完赛龙舟,蒸枧水豆沙粽吃,把脚搁在书桌上,风扇吱呀吱呀响,我又看完这部电影,像回了小时候一趟。

11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推荐

弹玻璃球、打台球、反反复复的打架、看的这几部都有类似的关键词。没有什么太完整的故事线,松散的记录着回忆中的一些碎片,从中总会找到一点你的、他的、或是更多人的。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侯孝贤和是枝裕和的镜头里都有这么一条长长的路,步履不停的走着一位要回故乡的老奶奶。

19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一直到今天,我还常常会想起祖母那条回大陆的路,也许只有我陪祖母走过那条路,还有那天下午,我们采了很多芭乐回来…” 。跟阿婆走在乡间小路那段,是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2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侯孝贤模仿小津安二郎模仿得很尴尬

23分钟前
  • 青猫
  • 还行

看最后蚂蚁爬上婆婆的手背,就想到了熊谷守一里观察蚂蚁的段落,分外动容,生命的繁盛与衰微,不过如此。想一想自己二十五岁了还把自己当孩子,心态与十年前几无差异,原因也不过两点,没有经历至亲的逝去,没能建立自己认可的亲密关系。总的来说现在的这个状态,还是幸运多一点吧,衰老是生命必然的规律,着什么急长大呢?想起那天对同事说的话:你想缅怀青春尽可以去,我不需要,因为我觉得我现在还挺青春呢。

25分钟前
  • AilsonAir
  • 推荐

父母是一座又远又近的山,父母去世,山倒了,你就要面对真正的世界。山去了哪里,在你的名字里,在芭乐的味道里,在满意或不满意的生活里,山消失了,你一直在山里,这就是人与父母的关系。

28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闷人皇帝啊~这片子是在看到最后面我才觉得心里面堵堵的,然后想倒回去重新看一遍。人生的生老病死就在侯孝贤的平淡与忧伤中缓慢的前进,没有特别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就是回忆,就是人生。

32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世界上没有唱不完的舞曲,没有走不完的岁月。少年终要长大成人,远走的岁月不再复返。人生的旅程上,我们轻轻地挥一挥手向青春作最后的告别,留下了记忆,带走了云彩。

34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看到父亲,母亲,祖母一个个离世,我才知道,原来是亲人撑死了我整个童年。一开始有点看不进去,后来缓缓的音乐响起来,亲人的离开也从灰色的变成雾蒙蒙的米色,它变得越来越淡,越来越客观。

37分钟前
  • JAE
  • 推荐

直接引用我导师的话吧:“看过《童年往事》,你会明白,故乡为什么会那么刻骨铭心,那是因为故乡记得住自己的身世,倾听过自己的成长。”“片尾兄弟几个人呆坐在地上,已经欲哭无泪,看着死去的祖母;失去的苦痛和无奈,在时间和空间中飘散,青春竟可以是如此‘法相庄严’(阿城语)。”

41分钟前
  • dellizheng
  • 力荐

写实的摄影只剩构图可见功力,整个故事就如勉强还有时间顺序作辅的琐事杂记,零零散散,却有一股浓烈的情绪作为凝聚一切的力量,感知到它便会喜欢。我猜侯孝贤不仅是拍自己,而且也是给自己看。好比他在胶片上书写自传,你说这部电影不好,就跟指责人家的童年活得不好一样幼稚。

43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我开始在新绿的树叶下慢步走,一面允吸着充盈着叶芽和树液芳香的空气。我小步走着,将公文、办公室、主任统统抛在脑后,只想着一些肯定会遇到的快乐的事,想着种种尚不知道的将来会发生的事情。原野的芳香使千件童年往事涌上我的心头;树木被六月骄阳晒得暖暖的,用芬芳的魔力、颤动的魔力,浸润着我。

46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最喜欢前半段,,其实也并没有讲述什么曲折离奇的故事,日子就像流水般悄无声息地逝去,真真切切地带我回到了童年故乡的小镇:明晃晃的阳光下,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雨后湿漉漉的街道,白背心,蓝裙子,台球室,空地,赤脚疯跑,充耳不闻家人的呼唤,天空无限高远,夏天仿佛永远不会结束。

51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力荐

跟六年之后的牯岭街有太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侯孝贤柔和些,一切归于平静而非暴力。侯孝贤这个名字本身也成了伤心事,不孝也不贤,可这就是童年,失去方知珍贵,过去才是开始。

5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侯孝贤前期代表作,自传式成长题材影片,展现了导演童年至青年时期的琐碎回忆及家中三位长辈的先后离世。本片叙事较为零散,但质朴恬淡的气质足以令观者动容。侯孝贤的低机位摄影、灵动配乐和叙事风格都有小津安二郎的风范,而固定长镜头的应用更是别具一格。台球,弹子球,群架,芭乐,情书。(8.5/10)

5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成长就是失神的阿婆手中掉一地的芭乐。那天个快乐的下午,足以与奥雷连诺上校面对行刑队,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下午媲美。

1小时前
  • ✨糖柯莉安
  • 力荐

最美是阿孝陪祖母走长长的路,一路蝉鸣,阳光把马路照成河水,走不回大陆我们摘了好多好多的芭乐。结尾处祖母的死,我最不能够释怀。

1小时前
  • 巫眠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