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之子

HD中字

主演:亚伦·斯沃茨,蒂姆·伯纳斯-李,科利·多克托罗,彼得·艾克斯莱,劳伦斯·莱斯格,戴维·西格尔,戴维·西罗塔,塔伦·斯蒂伯里克纳-考夫曼,马特·斯托勒,埃沃·蒂姆,本·威克勒,罗恩·怀登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1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2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3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4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5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6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13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14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15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16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17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18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19互联网之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互联网之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互联网之子》讲的是编程天才和信息活动家 亚伦·斯沃茨 的故事。  从参与基础互联网协议RSS到联合创办Reddit,斯沃茨的足迹遍及整个互联网。  但斯沃茨在社会公正和政治组织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对信息存取的雄心壮志,  使他陷入了一场两年之久的法律噩梦。                                                                        亚伦的故事也触动了对他如雷贯耳的网络社区之外的人们。佛罗里达饭店浪女大厨第三季恐怖直播(印度版)跑马13 13 The Musical笔仙怪谈神秘的大佛爱情来时坏姐姐之拆婚联盟伊普克雷斯档案基因兄弟报仇1964充满恩典武士时代:为统一日本而战孟来财传奇漂亮朋友1947移魂女郎后会有期2011茜茜公主国语寻侠英雄传之离家死亡高潮致命武器1987亚莉克莎与凯蒂第四季赵子龙落花时节大智若愚邻座的怪同学(原声版)末日之恋低俗小说007之黑日危机国语蓝色回响危险的见面礼2最美中轴线第三季天生神力凶宅处理专员第二季状元巧破蜜蜂计与你共融刑档内幕伦敦任务伦巴疗法巨星养成记粤语

 长篇影评

 1 ) 语录

世有不公之法,我们是要安于循守,还是且改且守、待其功成?或是即刻起而破之? ——梭罗

政府的控制欲无穷无尽。

有些事既然错了,那就该做出改变。

他自己讨厌万圣节变装,但他喜欢说服别人去打扮成他喜欢的那些东西。

他只吃白色的食物,比如蒸米饭。他不吃炒饭,因为那显然不够白。

亚伦是想让这个世界上道,他在努力修补这个世界。

作业像是种把戏,像是一种强制所有的学生一起庸庸碌碌的手段。

如果要真正学到东西,那就不能机械重复老师所教的。

我质疑我所上的学校,我质疑建立这所学校的这个社会,我质疑学校教人们追求的那套事理,我质疑建立起这整个体系的政府。

除了教育和娱乐,我不会浪费时间在那些不会造成影响的事情上。

在许多方面上,亚伦对生活都极其乐观。

亚伦尤其感兴趣的一件事就是把公共存取带入公共领域,这也是给他带来诸多麻烦的事情之一。

有的人,哪怕是最边远地方的FBI办公室,竟然也觉得拿了纳税人的钱之后,以刑事盗窃罪去调查那些推动法律公共化的人是合适的。

这完全是建立在义务劳动上的经济,而出版商则在最高处坐收渔利。

分享绝非不道德,它是一种道德使命。

当你开始针对性地进行威慑,并不准异议时,你就没法冷静地判断何为违法,你就会开始滥用执法资源——在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更是如此。

麻省理工算是世界上最鼓励黑客活动的地方了。

亚伦认为,只要向人们解释清楚这世界,他就能够改变这世界。

在华盛顿,立法上的争斗主要来自几帮阔绰的企业。

在这一刻,互联网在政治上成长起来了。

我所想要的人生就是去改变这个世界。

如果按照司法部对《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案》的解释,我们可能都违法了。

斯沃茨被卷进了没法回转的残酷的司法系统的齿轮里,而那机器也使得美国成为全球入狱率最高的国家。

亚伦在童年里没有任何严重的情绪波动,比如抑郁发作,或是任何能称得上“重度抑郁”的事。

他是互联网之子,而旧世界杀害了他。

我们这时代那巨大的不公正还未被撼动,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仍定期与总统共进晚餐。

改变不会自己长上两条腿跑来,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斗争去获取。

新法名叫《亚伦法》。

亚伦认为人们真的应该时时刻刻问自己:现在这世界有什么最重要的事是我能参与进去的?如果自己没在做那最重要的事,那又是为什么?

这个宇宙中的真理,不是只有那些政策制定者曾经弄清楚过的,比如限速应该限多快之类的,它还包括那些能让你的孩子不会因为患胰腺癌而死的研究。

如果没有访问权,那个能解决你的问题的人,可能就永远找不到答案。

 2 ) Tragedy

每一个天才又天真的少年心里都有一个“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梦想,只是没有几个人在接受真实社会的洗礼后还能有那种激情……我总觉得Aaron Swatz的悲剧和Turing的有某种相似,活在各自的自由世界却被庞大的国家机器用愚蠢的法律碾压,不堪重负而选择了离去 (虽然Turing是否自杀仍存疑,至少我觉得这是可能性较大的情况)。
我觉得Aaron最大的失误在于,看到了能变得更美好的世界却看不出这世界没有变得更美好的原因,没有看到人性中的自私、贪婪、恐惧、怯懦,所有阻挠这世界变美好的强大力量,也没有预料到自己面临的危险。
互联网时代第一位殉道的英雄就此离去,不知道会不会也是最后一位。在这个时代,个人的力量也许再也无法与政府或财团相抗衡,但关于SOPA和PIPA的例子表明了每一个普通民众的力量如果集合起来将会产生多么巨大的效应。也许未来属于是anonymous的,we are everyone, we are anyone. 但是也许有些时候,每个人也都会期盼着一个英雄的出现。
Aaron Swatz会被永远记住的。

 3 )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幸好这故事发生在美国,而我也总想,这对中国的我有何启示?

知乎: http://t.cn/RPnij2G ((多图版本,有格式版本))


如何评价《互联网之子》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幸好这故事发生在美国,而我也总想,这对中国的我有何启示?
 


序一:
他是伊阿帕托斯的儿子,他教会人们观察日月升降,让马匹养成上套拉车的习惯,调和药剂,发明风帆,他把一切技能教给了人类。
渐渐的,火种成了唯一的,人们必须祈求神灵才能得到的馈赠。
但机智的伊阿帕托斯的儿子,靠近太阳车,用一根大茴香枝往那闪光的火焰里划过,他带着这个火种降到大地上,从此人类的木堆里燃烧起熊熊的烈火。
宙斯感到了钻心的疼痛,既然人类学会用火,你就无法再将其夺走,那时的人类还没有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他们也有永恒的生命。
或许火正是劳苦的人类通向奥林匹斯山那最后的距离。
他恼凶成怒,将伊阿帕托斯的儿子吊在高加索山的峭壁,他派出一只鹰啄食这个罪人的肝脏,而那肝脏被吃去多少就又重新长出多少。这种痛苦永无止境,唯有天地间的江河波涛、太阳大地能为他的苦难作证……
 


序二:
 
1986年,Aaron Swartz出生。
 3岁,会识字、玩电脑。
 12岁,自己在房间里建了个类似维基百科的网站
 13岁,参与构建RSS
 15岁,参与构建CC知识共享
 17岁,入读斯坦福大学
 18岁,辍学并与人创立Reddit网站
 19岁,卖掉Reddit,成为百万富翁
 21岁,下载并公开270多万份美国联邦法院文件,受 FBI 调查
 23岁,在哈佛大学任研究员。
 24岁,通过 MIT下载大量JSTOR公司的学术期刊文章,遭国家安全局钓鱼执法,面临严重刑事指控。
 24岁,参与领导反对《禁止网络盗版法》(著名的 SOPA 法案)并取胜。
 26岁,自杀身亡(2013年)


正文1:
许多美国的纪录片都不遵循第三只眼的理论,而转向了探索型的结构,所以它们未必公正客观,但确实会给观众很爽的感觉,比如迈克尔摩尔的所有片子(《科伦拜保龄》《华氏911》etc)。
《互联网之子》可能也属于此类,但是客观公正和面面俱到是两个概念,我想影片本身没有过多选取Aaron 的对立面——美国政府、议员、反黑客组织的回击,一是受时间所限,二是其初衷或许也仅是展现 Aaron 及周围的人的主观状态,是所谓有政治性,但没有政治倾向。
所以对于要争辩事实究竟如何的读者,在此先打个预防针。

 

纪录片的开头引用了美国哲学家梭罗在1849年的《Civil Disobedience》中的一段话:
“世有不公之法,我们是要安于循守,还是且改且守,待其功成,或是即刻起而破之?”
这大致隐喻了全片的主题,总结了 Aaron 的一生理想,可惜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他的最终抉择。
 


正文2:
在普罗米修斯的故事里,他说:“只要认识到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威力,就必定会忍受命中注定的一切。”
因此他没有选择向宙斯妥协,任凭秃鹫啄食自己,也不对其解释神的预言。

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和上帝摧毁巴别塔的故事,有什么差别?
旧世神的儿子,和互联网之子的故事,又有什么差别吗?
你把文章开头那段故事里的宙斯换成美国政府,把伊阿帕托斯之子换成 Aaron,把人类换成我们的网民再读一遍试试,保证毫无违和感:


Aaron 12,13岁开始作为主力参与构建 RSS 和 CC规范,RSS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现在各种新闻类集合网站、推送 app 的基础,CC 是Creative Common 的简写,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知识共享的具体规范。
版权这个发明在知识传播中显然是特别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某些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的国家。
不过,版权本身其实也渐渐成为一种累赘,尤其是在因特网的维度上,固有的规范势必会和新世界的自媒体及传播产生冲突,哪些东西可以传播,哪些东西的哪些部分可以被修改,哪些部分需要严格署名,用作商业用途,这是个大话题,不过一个15岁的少年被选为这个规范的议员,实在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吧。
我不太清楚 Instagram 有没有这个系统,不过你去看一下现在 Flickr 的页面,每张图右边几乎都有 CC 的选项,这些事其实根本已经在融入我们的生活,至少是西方以及那些没有独特屏蔽功能的国家中了。
——普罗米修斯教会人们各种生活便利的技能。
 


美国政府公有权力膨胀,哪怕是对待自己的国民的时候。
纪录片中提到一个例子,美国法院行政办公室有一个叫 PACER 的政府服务,简单归纳,就是,
联邦法庭记录的文件本属于公众,但现在是“你要查阅法律,竟然还要付钱”,Pacer从中盈利,对每一页文件的观看要收取10美分的费用。注意,是每一页。以至于在美国获取法律材料,每年可以带来1.2亿美元的生意。
民间于是就有很多人士抗议 PACER 的收费,比如建立一个网站,让人们可以上传已经购买的法院文件,供人免费浏览。
Aaron 就在2008年,开发了一套程序,帮助他们从数据库中下载了2000万页的 PACER 文档。
最终这个行为引起了 FBI 长达两个月的调查,不仅给他的心理造成了不小的恐慌(毕竟也就是个孩子),或许也预示并开启了Aaron之后的悲惨结局。
——宙斯不愿将“火”这一核心技术分享给人类。普罗米修斯用公牛的把戏愚弄了宙斯。宙斯大发雷霆,准备报复这个刺头。
 


Aaron Swartz从青少年时期起,就不懈地反抗网络审查,呼吁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自由。他在博客里写过,“我总是深入思考,同时希望别人也能这么做、我为理想(观念)而工作。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我不会浪费时间在那些不会有影响的事情上。我讨厌人们不把我当回事。我从自身经历中学习,我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事实上在一开始,Aaron 就有一个“开放图书馆”的观念,他认为固体的图书馆遮蔽了知识的传播,因特网理应成为连接书籍,读者,作者,纸张与思想的最好载体,他简直可以说是痛恨一家巨型的机构独吞所有书籍的做法。
换句话说,他是要把公共存取(Public Access)转化成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
他创建的新闻集合Reddit也好,参与制定的 CC 规范也罢,创建渐进式改变运动委员会(The Progressive Change Campaign Committee),求进会(Demand Progress),身为主力推翻 SOPA 法案(这真是世界民主史上一个了不得的事),都是出自这个道理。
 


不过真正压倒Aaron的稻草还是著名的 JSTOR 案件。
美国大学每年会向那些出版学术期刊、论文的机构(比如 ISI,Jstor)支付许可费用,许可费用极高,以至于Aaron 认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或机构是没有办法读到的。
而且其中许多已被税款支付,或获得了政府补贴,但要阅览它们,读者却还得再次付钱。
(作为复旦哲学系的我感同身受,不过还好,貌似我国的盗版能力在学术上也是强到极致的)


他心心念念的是,第三世界的研究学者没有美国这么完善的文献库或资金
(我想说,关于资金,您是真过虑了。不过貌似国内许多大学宁愿花钱造一幢新大楼,也不愿支付巨额许可费吧)
这太不公平,“他们被我们全部的科学遗产拒之门外,这种遗产应该是属于普通大众,属于每个人的,而不是那些资产数十亿美元的出版公司”。他竟然产生了一种责任感。
这一理想,直接导致了他此后的所有悲剧。

Aaron 闯入麻省理工大学的地下室,用自己开发的Python 脚本,进入 JSTOR 的学术期刊网站,夜以继日,下载论文。
接下来发生的事,我觉得很中国:美国特勤局发现了这件事,他们没有没收正在下载的电脑和硬盘,也没有终止它们,却在地下室安装了探头,静静等着 Aaron 出现在镜头里,连同视频,以及这段时间内自动下载的所有论文,成为起诉的重要证据。(好聪明的警察哦)
然后就是飙车追捕扑倒在地之类的传统美国警匪剧的戏码。
——普罗米修斯用茴香枝盗取了火种,宙斯感到了钻心的疼痛。人通往神的最终牢门被击碎了。
 




我不知道在 Aaron 取保候审、等待判决的整个过程中,业界大佬都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反正 MIT貌似是声名狼藉,背弃了自己的所有原则。
人们普遍认为对Aaron Swartz的量刑有过重的嫌疑,13项罪行,入狱35年,罚金100万美元。甚至在Jstor撤销对Aaron的控诉后,美国政府仍坚持重罚。
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准备将其用于商业目的,
不过或许这种理想主义者才是真正令政府畏惧的,他们已经受够了一个斯诺登,不想再要一个知识领域的罗宾汉。
最明显的是,小布什在911后签署了《爱国者法案》,以此成立的电子犯罪特遣队Electronic Crimes Task Forces 接手了这个案件。Aaron 此时已彻头彻尾成为了一个恐怖分子。
政府决定痛下杀手的竟然是一个下载了无数学术文献的,或违反了版权法的哈佛大学研究员,很有趣。
你可以这么想,他作为一名研究员,本来就可以无偿下载使用学术论文,他做的事情实际上是开发了一个软件,以超过人类点击鼠标的速度,每秒重复一百次,不断下载,到底损害的是谁的,什么样的利益?

没有那么开放的,人类都是自私的,你简直可以想象,在你的行业中,有时候问别人要一个客户的联系方式,都会面临众多“你要的是谁的?给你他的手机 ok 吗?”的问题,然后坑此坑次在硕大的 excel 里删删减减,生怕自己的资源被人看了去。
如果说斯诺登分享军事隐私,抹黑打乱了美国的政治节奏,多少可以有所指摘;那么对于Aaron的“知识救济分享理论”,我想即使是美国政府在这一点上,也实在会羞于解释,顾左右而言他吧。
Aaron面临的是认罪、入狱、保释,重新生活。(如果他承认犯下重罪,35年的判决会变成3个月入狱以及1年的居家监禁)
或者,不认罪,抗辩,和国家机器做斗争。
Aaron Swartz选择了后者,而他亲爱的女友选择了认罪、爆料,或许正是这样的长期心力憔悴、金钱也无止尽流失的诉讼中,他最终选择了死亡。
——宙斯恼羞成怒,派出了火神赫准斯托斯。火神怜悯普罗米修斯,为其求情,可是雅典娜(向普罗米修斯示爱不成)与宙斯,坚持己见,将这个异己者,旧世神的后裔,伊阿帕托斯的儿子吊在高加索山的峭壁。
宙斯承诺,只要普罗米修斯说出预言,就可以饶恕他。但我们都清楚他的抉择。最终,一只鹰被派遣啄食这个罪人的肝脏,而那肝脏被吃去多少就又重新长出多少,永无止境。
 
 



感想1:天才的归途
这个时候,或许你不看这个纪录片,都已经知道了 Aaron 的一生,但究竟我会在他的生命中看到什么呢?或者说,对于身在中国的我,有何启示?

首先,Aaron有罪否?
这件事观众完全可以选择跟随导演,或者自行判断选择立场。说实话,导演也没能清楚呈现 Aaron 最后几年的生存状态。正如我之前说的,我并不准备对此下我的判断。

我认为,版权与利益,分享与继承,这些概念的边界是在不断扩展的,我当然不认为 Aaron 所做的一切是绝对正确的,
我始终相信,对于历史来说,有一种东西叫“旧世界将死未死,新世界将到未到”,
Aaron 正处在这个历史的裂缝中,他为了自己的“互联网分享”信念,采取了所能采取的一切方式,成为殉道者,这是他的独特价值。
终其一生,Aaron Swartz都在履行他深信不疑的道德原则:信息共享,言论自由。
他其实就是一个纯真到极点的理想主义者,他的所有衡量竟然都出于“道德感”,他写过一篇《开放获取游击队宣言》(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信息就是力量,有些人只想将其占为己有。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和文化遗产,已在书籍和期刊上发布了数个世纪,正渐渐被少数私有公司数字化并上锁……但是分享绝非不道德,它是一种道德使命,只有那些利欲熏心者才会拒绝让朋友复制一份。遵从不公正的法律不会带来公正,步入光明的时候到了。在公民不服从的伟大传统下,宣告我们对这种私人盗窃公共文化的反抗。”
是不是和80年代的我们的前辈感觉很像?
 
 
 



坦率的说,我一直不是太崇拜乔布斯或者扎克伯格,却很崇拜互联网的发明人Tim Berners-Lee,他明明可以以此成为世界首富,却将万维网的技术无偿向世界开放,以至于从来没做过什么富翁。说到底,我骨子里也有这种决绝的野兽一般的儒性。
Tim在这个纪录片里也出现了,并且是作为 Aaron 的忘年交以及精神导师,那 Aaron 会做出这样的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他触及了实际的利益,他每次发动的运动,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都有数以十亿美元的经济利益被牵动着。而他对此从来选取的是视而不见,虽然他成立的组织叫渐进式运动,可是他却一丁点都没有渐进的心。他就如同一个目空一切的,手捧圣经的游击队长,要在根本上一枪定胜负,因为坚信自己的理想是世界的正义,大势所向。
他的这种决绝是值得尊重的勇士,但采取的方式却有种士三百的莽性。

实际上,他没有战胜 JSTOR,却赢了 SOPA(我始终认定这是一个世界民主进程史上的一个奇迹),当中的含义也耐人寻味,你们可以好像想想。
这对我们的改革也好,抉择也罢,也是个重要的参考,毕竟我们的民主,恐怕不及人家的百分之一,人家也就玩成那样,我们有什么急的出来的呢?




美国当然不是一个完美的国家,它的所有结构性问题在最近几十年中,应该有一种井喷式的爆发,不过我还是真的尊重美国社会,有数不清的丑恶和强权,可正义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并且可以被听到。
让我们来看一下 Aaron 所处的实际环境,2011年《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叫 Protester,那个时间段里,我们能数出多少抗议者?仅就美国,维基解密,不署名运动,占领华尔街……
他在那种历史环境下,不被牵连,反而有点不可思议了。
我觉得这个世界配不上他。他不爱利,一生所想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整个社会的不合理。说到底,就是个青年的,天才版的互联网的格瓦拉,一个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他的视野更开阔,我从来没有听到他说什么“美国人”“犹太人”,而永远是在谈及人类。
仿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人的悲悯,以及对社会控制的,你说偏激也好,天生也好,一种发自肺腑的敌对。
他代替了可能是超前了几十年的自由思想,为了分享的共同主义,背上了十字架。
萨义德说过,“知识分子的重大责任在于明确地把危机普遍化,从更宽广的人类范围来理解特定的种族或民族所蒙受的苦难。”
 
 



Aaron 12岁时在房间里编写了一个叫 INFO 的网站,允许人们对词条做注解,
对此,老师们的意见是“这想法太愚蠢了,你不能让随便一个人就编写百科全书。不然要教授干嘛?”
这大概就叫,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然后发生的一切都不奇怪了。
 


我不知道在片尾的那么多互联网、民主政治界的大佬的泪水代表着什么。但我却感受到了那其中的力量。正是这种不甘的力量,把美国这个“民族”捶打得如铁似钢。还是老话,挺羡慕的。
 


后记:
离开学校之后,我的整个世界都宽敞明亮了许多,世间万象呈现,恶之花伴着大麻,妓女们和着小曲,游荡在荆棘丛林之中。
我的理想像把斧头,它一次次砸向拦路的巨石,变得朽钝;
妓女们别着腰间的钱袋,蛇般的舌头柔化了我的心;
恶之花迷蒙我的双眼,麻醉了伤口,我回头望向刚进丛林的年轻人,看到地上那些不够强壮的骷髅,那一刹觉得自己好像生活的挺好。
我看见顺着荆棘、踩踏着他人尸体的前辈们疾跑如风,看见他们身边挂着美酒金币,
我终于做出一个决定:收起斧头,踩向前方正试图站起来的勇士……


其他1: 天才的女友
我本来还写了不少关于两任 Aaron 女友的事情,喔,其实很有说头,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吧。一来,我没有什么立场,二来,也确实没有什么太值得说的事情。
只是在传统思维中都是那种爱惹事的,不太平的女人吧。但这只是表象,最终在第一个女友面对 FBI 的质询时的投降。我相信她在纪录片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悔恨与痛苦,也确实没有太多的应该指责她的基点。但那句“take it”所留下的伤口,或许真的太深。让我一个观者也无所适从。
不过身为一个局外的观众,我还是不由感慨,历史淘去千沙万浪,剩下的不过都是一声叹息吧。
删了,也就不说了,有兴趣的自己看看这纪录片吧。
 
 


后来:天才的后人
1. Aaron的朋友和合作者,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Laurence Lessig,在他去世后,发起了竞选筹款改革(Mayday Pac),目标是在2016年的竞选中将五位不支持竞选筹款改革的国会议员请出国会。他成功地在2014年6月底之前募捐到了一千七百万美元。 Lessig说,他曾在一次 Ted talk后与当年仅15岁的Aaron 有过一次谈话。Aaron问他:“您刚才讲到网络审查和管制的这些弊病,那您有没有什么实际的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呢?”Lessig有点尴尬地说:“没有。我是个学者,我只负责做研究,解决问题不关我的事儿。”Aaron接着问:“您是个学者,所以解决问题不关你的事儿。那,您作为一个公民,又该如何呢?”
Mayday Pac或许是Lessig 对天堂的 Aaron 的最好回答吧。
 



2.
有个男孩叫 Jack Andraka,来自巴尔的摩,14岁,阅读了 Aaron 自杀前推广的JSTOR 的免费学术论文,想出了一种提早检测胰腺癌的方法(一般胰腺癌被查出的时候就是你死的时候。)以此,他成功去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研究。
Jack说,“我之所以上了新闻,是因为我们的实验成功了,而这就是为什么 Aaron 做的事有那么重要……这个宇宙中的真理不是只有那些政策制定者曾经弄清楚过的,比如应该限速多少,它还包括那些能让你的孩子,不会因胰腺癌而死的研究。如果没有访问阅读权,那个能解决你的问题的人,可能就永远找不到答案。”
 
 

 4 ) 高墙下,人们在低吼 To Aaron Swarts

昨天将近12点到家,把这部《互联网之子》看完已经接近三点了。我想这应该是我2016年度看到的第二好的纪录片,第一待定。 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在这世界上,如何活出他自己,如何成就他自己的自由? Aaron Swarts ( 1986.11.8-2013.1.11 )给了我们最好的一个注解。

你现在能为这个世界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如果你没有在做这件事情,是什么阻止你?——亚伦·斯沃茨
计算机语言对于 亚伦 来说就是魔法,他能创造很多很多东西。他关心那些在公共领域的资源是否真正开放给公众。他不停地提问,不停地质疑,思考学习,做出改变。在这里年龄不重要,身份不重要,他积极地参与其中。
他很早就参与网络标准的制订,并在14岁就参与创造RSS 1.0规格。
14岁,斯沃兹开始参与知识共享(Creaive Commons)的技术团队,投身技术自由事业。
2008年,22岁,他以一己之力“解放”了20%的美国法律。由于发现在人们在互联网公共领域并没有像法律上声称的那么绝对的公正。人们仍旧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才能够获得为了赢取合法的权利所需的资料。而这些资料的总额价值上亿。他参与了抵制这种不合理规定的运动,并且用自己的代码知识将这些文件全部下载下来全部开放给公众。
2010-2012,他还创立了一个名为Demand Progress的群体,用他的技术嗅觉、金钱和热情去参与公共政策的斗争。他参与了并且很大程度领导了抗议“禁止网络盗版法案”(SOPA)的活动并且获得胜利。这个群体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朝闻道夕死,可已”。 人类的一个基本设定就是有限的,对应着是知识的无限,宇宙的无限。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人和物之间的距离,从我们人类出生开始,从宇宙开始就已经被设定了。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全然体会另外一个人的感受;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全知全能;一个人无论如何也只能看到在Ta的生长环境下所看见的事物,拥有ta所能够拥有观点。 是的,我们生而孤独,并且害怕死亡。为了避免死亡,有些人囤积食物,囤积金钱,渴望权力。在他们理所能及的地方收敛任何他们所能够收集的,筑起高墙。仿佛这一切似乎就能够解救自我。然后把其他人类,其他和人类同等的生物隔离在高墙之外,甚至连养育他们的土地一同。这可能是我们藏在我们身上每个人的脆弱与匮乏—也是我们人性恶的一面。在那些老旧的时代,人和人之间的围墙内的疆界变得如此小。人们是如此地脆弱,匮乏到相互欺骗,恐吓甚至屠杀。那些隔绝的信息,那些我们所能看见的局限的真相。我们都某种程度地活在自我的枷锁里。 这种人的基本的设定,残酷无情。“天若有情天亦老”。 有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个玩笑故事: 1.有一天 一个人太无聊,就做了个机器人A. 2.他玩腻了之后又做了机器人E和A一起玩。 3.当他看厌了A和E的交互方式之后觉得程序太简单。于是加入了机器人S。 4.他让S诱导A和E去获得了定义和区分0和1并且记录下来的能力。 5.还有给予了它们自我复制的能力。 6.于是,就有了无数的 01011010。终于可以不那么无聊了。他想。 A是Adam,E是Eva,S是(snake 诱惑他们去吃智慧树果实的蛇)0 1是最基本的二进制既对与错。没错,这就说的就是《圣经》里伊甸园的故事。 我们所能作的更多的自由就是超越自身的枷锁,将自己所能触及的有限全部链接起来。因为人是脆弱的,人是孤独的,人会死亡,人生没有意义。所以,人才会试图超越这种设定,用各种方式去超越这种局限。在每个人所能够够到的最远的地方去超越。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在那试图超越自身的瞬间,我们看到了永恒的可能性,也是最真的美。这种主题在任何时代,任何瞬间都在发生。 更快,更高,更强,更远,更美。我们一次次地臣服在这宇宙的设定中,并且试图超越这一切。奥林匹克,《物种起源》,各种科学技术,极限运动,开拓新大陆,新空间,进入太空,发现引力波。我们全方面地从各个层面去试图超越这一切。在这个关系里,生发出一种东西叫做“爱”。我们遵从与我们的命运,并且遵从与我们要试图超越命运的命运。在这能量的流动中,我们与爱,与宇宙共同链接。 New balance 《致匠心》李宗盛 这是最喜欢的New balance的广告。每次看都会热泪盈眶。 “人不能孤独地活着,之所以有作品是为了沟通。透过作品去告诉人家心里的想法,眼中看世界的样子,所在意的,所珍惜的……” ——————————————————————————————————————————— 在人类因脆弱而建立的隔绝一切的高墙面前,人类从来不曾放弃。人们低吼着。 推荐书目及电影: 《乡村教师》-刘慈欣 《三体》—刘慈欣 《火星救援》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黑客帝国》 ——————————————————————————————————————————— 写在最后:出生在互联网的时代的我,真的惊异于信息的便捷,有那么多资源和知识变得更容被接触到。 大学时代的自己,从豆瓣上一直关注城市笔记人老师,到和大家一起跟他学习建筑和人的关系,建筑和场地、环境的关系。毕业以后,受简里里影响一步步走上心理学的路,在网易公开课上获得的世界名校的课程,让我能够非常容易地获得非常高质量的教育。 从网易公开课我获取大学里没有学到过的学科的知识。我把网易公开课的可汗学院推荐给弟弟妹妹,帮助他们在老师上课之余还能够充分地利用时间来控制自己的节奏来学习。在帮我了解创业,了解一个新的行业和学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诸如荔枝FM和喜马拉雅FM。 我想如果要说的上自由,我想教育的自由,知识的自由绝对是世界自由的一大基础。我想互联网是实现这个的一大途径。如今我仍看到很多人仍旧需要支付高昂的学费来获取一些教育资源,有些甚至远不如我在网络上发现的资源时候,我想做些什么。

 5 ) 驳色——故事侧面

《互联网男孩》记录的旅程,除了施瓦茨的天分与胸怀,还有无可避免的叹息和眼泪。 在这围绕一切的流星的亮眼光芒中,也有不一样的色彩捕捉了我的眼光。艾伦•施瓦茨的前女友奎茵•诺顿(Quinn Norton),如她自己在博客中所说,是这故事中的“the most controversial figure”,最具争议的人物。 她如此关键,当施瓦茨第一次得到一份认罪协议时他问女友,如果她要他接受,他会接受。时隔一年,诺顿的答案不再像去年三月《纽约客》所描述的模棱两可“almost said yes几乎说了要”,却是纪录片中她亲口:“我走很近说,‘take it.’”——“接受它吧。” 即使自己认为伴侣并非罪人,也一定无数次听过伴侣的理想,诺顿还要“担心自己的电脑被取走而暴露了记者生涯中的各路线人”、“为自己的女儿着想”,她选择要伴侣去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枷锁。而承认重罪以此避免审判,这对于以济天下为己任如艾伦•施瓦茨,是否有意义,不需要多少亲密或聪明,本来很好推理到。 这是诺顿的第一次决定,但施瓦茨最终还是拒绝了检方提供的认罪协议。 施压却远没有结束。有了录像和USB、硬盘等证据后,检方还需要找到一个作案动机。 他们找到奎茵•诺顿,后者在约谈中提到了施瓦茨在08年参与创作的一份开放宣言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http://cryptome.org/2013/01/swartz-open-access.htm),而这后来成为了案件的关键点。 简单地概括,约谈发生后不久,在副检察长组织的一次对参与调查的国会人员的通报会上,与会人员被告知《宣言》在检控中发挥了作用,显示了施瓦茨大规模下载文件的恶意图谋。施瓦茨的律师艾略特•彼得斯说检方似乎有意将《宣言》用作证据,以指控A•S有意取得JSTOR文件并放上网络。 说到具体过程,是诺顿被告知案件检察官Stephen Heymann想与她谈一谈,而她的想法,在这部纪录片的镜头前有非常直接的表达:“我当时想,这是我能脱身的一个方式,只要能离开这个困境就行。” 诺顿被赐予proffer,一份提议,她诚实回答检方任何问题,而对方保证不会起诉她。她也最终接受了,并在约谈中提到了之前对方本来一直没有注意到的《宣言》。 “So this is where I was profoundly foolish. I told them about the Guer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 And in doing so, Aaron would explain to me later (and reporters would confirm), I made everything worse. This is what I must live with.” (Quinn Norton - 201303, Life Inside the Aaron Swartz Investigation 甚至一个人的对错标准:14年的纪录片中诺顿说“我有说过自己不想接受这协议,但是我的律师们认为我不能就这么去见海曼;我那时病着,被律师们施压,非常害怕。……我没做过任何出格的事儿,【更别说什么错事】。” “I hadn’t done anything interesting, MUCH LESS WRONG.” 她第一次劝伴侣承认莫须有的罪名,被迫;第二次以出卖换自保,被迫。甚至她声称不自知那是出卖(handing over information),“当时太害怕了……不清楚情况。” 纪录片上映,她又一次写道“I don’t really regret the proffer you’ll hear about so much.” 作为《连线》杂志的记者,作为“有很多线人”要保护的人,她对于proffer对于约谈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否真“不清楚状况”?似乎她所有的决定都来自环境所迫,也一而再地顺从与环境,独独对爱人的立场、对自己也认同的正义无法忠心。 其两难或许可以理解,其选择绝称不上磊落。 而艾伦父亲在13年是这样说的:“她对艾伦的背叛是毁灭性的。” 奎茵•诺顿也许只是普通人,有普通的弱点,恰好被传奇擦肩带过。 这篇评论并非要攻击诺顿,即使她立场摇摆且极其想为自己正名,但可鄙不代表就该要承受攻击,再说,作为记者的她或许确实有些“线人”是需要极力保护的。现在诺顿仍在《连线》工作。 这篇文章的目标寻找故事的另一个侧面,让事实多一个角度取景。也意在说明,英雄多么难得,毕竟,从诺顿的故事里我们看到,即使只是不作恶,有时也要有几分勇气和付出代价的决心,否则无法承担。 如其所说,她也被操控了,也是受害者。 是,当然。本来注定成就更多的天才突然被透支毁灭,这时代中的每个人,我们谁不是受害者呢?艾伦•施瓦茨的陨落是绝对的悲剧。而他并不是唯一一个告别的人,在他前后,太多冲锋陷阵的人:因为追求信念付出代价的活动家、为了信息自由而被驱逐的告密者……,这个星球上每天都在发生非自愿的分开。 有流行歌曲唱过“哪个乱世没有离别”。如施瓦茨这般在盛世不告而别更令人心碎。 但是希望存在,而且会持续闪光,我们需要将目光勇敢锁定在那个光明的方向。托尔金在《指环王》里借山姆之口这样写过:“传奇里的主角有很多机会半途而废,但是他们没有。他们决定勇往直前,因为他们抱着一种信念。……这世上存在着某些美好的事物,值得为之奋战到底。” 而传奇会再一次继续。 注a:关于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在本案中的作用: 1(http://en.wikipedia.org/wiki/Aaron_Swartz#Congressional_investigations) “On February 22, Associate Deputy Attorney General Steven Reich conducted a briefing for congressional staffers involved in the investigation. They were told that Swartz's 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 【played a role in prosecutorial decision-making.】 Some are reported to have been left with the impression that prosecutors believed Swartz had to be convicted of a felony carrying at least a short prison sentence in order to justify having filed the case against him in the first place.” 2(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3/02/22/aaron-swartz-prosecutors_n_2735675.html) The "Manifesto," Justice Department representatives told congressional staffers, 【demonstrated Swartz's malicious intent in downloading documents on a massive scale.】 …… 【Swartz's "Manifesto," prosecutors said they believed, made clear that he intended to share the academic articles widely.】 3(http://www.wired.com/2013/02/aaron-swartz-manifesto/) His(Swartz’s) attorney, Elliot Peters, said prosecutors were “very focused” on the manifesto Swartz penned from Italy. “They were very focused on it, and 【appeared to be planning to use it as evidence of Aaron’s intent to take the JSTOR material and somehow post it online to make it available for all,】” Peters told Wired on Friday. “They had spent a lot of energy investigating that document — who wrote it, whether it conveyed Aaron’s point of view, etc.” The government, Peters said, “had also subpoenaed various versions of the document from the Internet Archive,” Peters said. 注b:其他参考 [1] http://docs.jstor.org/summary.html [2] http://tech.mit.edu/V132/N62/swartztimeline.html [3] 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 [4] Aaron Swartz's partner accuses US of delaying investigation into prosecution [5] http://swartz-report.mit.edu/docs/report-to-the-president.pdf [6]《纽约客》13年长文报道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3/03/11/requiem-for-a-dream [7] 纪录片上映后Quinn Norton的文章《互联网的男孩》 - //medium.com/message/the-internets-own-boy-c815ae07a417

---

写在2022:这是八年前的小文章,其实现在再看我已经不是太同意当时的自己了。但是文字既成,就放它诚实地在这里记录。也是成长的一个印记。

 6 ) 游击队开放访问宣言(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

美帝的那些废柴们,什么大财团啊,众议员啊,大总统啊,连一个《禁止网络盗版法案》都通不过,你看看我们,想关电驴关电驴,想抓快播抓快播,连字幕组都不放过,简直酷到没朋友,还能召开世界互联网大会,有钱就是任性!


——以下 Aaron Swartz的宣言,我想这才是信息革命的真谛——


信息就是力量。但就像所有力量一样,有些人只想占为己有。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和文化遗产,已在书籍和期刊上发布了数个世纪,正渐渐地被少数私有的公司数字化并上锁。想要阅读那些有着最著名研究成果的论文?你必须支付给如 Reed Elsevier 这样的出版商大把钱。

有人努力去改变这种状况。开放访问运动 (Open Access Movement) 奋勇斗争,确保科学家们没有将他们的版权签署给别人,而是将他们的成果发布到网络上,允许任何人访问它们。但即便是最好的情况,他们的行为也只作用于未来发布的东西。之前的都将失去。

这样的代价实在太高。强制学者付钱以阅读他们同行的成果?扫描整个图书馆却只允许 Google 的人阅读它们?提供科学文章给那些第一世界的精英大学,却不给身在南半球的儿童?这实在蛮横且无法接受。

“我同意,”有些人就说了,“但是我们能做什么呢?那些公司握有版权,他们靠限制访问赚取大把的钱,而且这是完全合法的 - 我们没有办法阻止他们。”但有些事我们能做,这些事我们已经在做:我们可以反击。

那些能够访问这些资源的人 - 学生,图书管理员,科学家 - 你们被赋予了特权。你们能享受到这知识的盛宴,而其他人却被排除在外。但是你们不必 - 事实上,从道义层面来说,你们不能 - 为保留自己保留这份特权。你们有义务和全世界分享它。而且你们已经在做了:和同行们交换密码,回应朋友们的下载请求。

同时,那些被拒之门外的人们并没有袖手旁观。你们溜过洞穴,翻越围墙,解放那些被出版商封锁的信息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

但所有这些行动都是在黑暗中进行,隐藏于地底。它们被称作偷窃或盗版,仿佛分享大量的知识精神上等同于抢劫一艘船只并谋杀其船员。但是分享绝非不道德的,它是一种道德使命。只有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才会拒绝让朋友复制一份。

大公司,当然,就是利欲熏心。使它们运转的法律要求使然 - 稍微出点事投资人就得叛乱。它们收买的政治家们支持它们,通过法案让它们拥有专属的权力决定谁可以复制。

遵从不公正的法律不会带来公正。步入光明的时候到了,在公民不服从的伟大传统下,宣告我们对这种私人盗窃公共文化的反抗。

我们要夺回信息,无论它们被存在何处,制作我们的副本并和全世界分享。我们要取到版权到期的东西并将它们归档,我们要买下秘密的资料库并将它们放到网上。我们要下载科学期刊并将它们上传到文件分享网络。我们要为游击队开放访问而战。

只要全世界有足够多的我们,那就不仅是传达了一个反对知识私有化的强有力信号,我们还将让它成为过去。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吗?

亚伦·斯沃茨 (Aaron Swartz)

2008 年 7 月,意大利 Eremo

Information is power. But like all power, there are those who want to keep it for themselves. The world's entir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published over centuries in books and journals, is increasingly being digitized and locked up by a handful of private corporations. Want to read the papers featuring the most famous results of the sciences? You'll need to send enormous amounts to
publishers like Reed Elsevier.

There are those struggling to change this.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has fought valiantly to ensure that scientists do not sign their copyrights away but instead ensure their work is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under terms that allow anyone to access it. But even under the best scenarios, their work will only apply to things published in the future. Everything up until now will have been lost.

That is too high a price to pay. Forcing academics to pay money to read the work of their colleagues? Scanning entire libraries but only allowing the folks at Google to read them? Providing scientific articles to those at elite universities in the First World, but not to children in the Global South? It's outrageous and unacceptable.

"I agree," many say, "but what can we do? The companies hold the copyrights, they make enormous amounts of money by charging for access, and it's perfectly legal - there's nothing we can do to stop them." But there is something we can, something that's already being done: we can fight back.

Those with access to these resources - students, librarians, scientists - you have been given a privilege. You get to feed at this banquet of knowledge while the rest of the world is locked out. But you need not - indeed, morally, you cannot - keep this privilege for yourselves. You have a duty to share it with the world. And you have: trading passwords with colleagues, filling download requests for friends.

Meanwhile, those who have been locked out are not standing idly by. You have been sneaking through holes and climbing over fences, liberating the information locked up by the publishers and sharing them with your friends.

But all of this action goes on in the dark, hidden underground. It's called stealing or piracy, as if sharing a wealth of knowledge were the moral equivalent of plundering a ship and murdering its crew. But sharing isn't immoral - it's a moral imperative. Only those blinded by greed would refuse to let a friend make a copy.

Large corporations, of course, are blinded by greed. The laws under which they operate require it - their shareholders would revolt at anything less. And the politicians they have bought off back them, passing laws giving them the exclusive power to decide who can make copies.

There is no justice in following unjust laws. It's time to come into the light and, in the grand tradition of civil disobedience, declare our opposition to this private theft of public culture.

We need to take information, wherever it is stored, make our copies and share them with the world. We need to take stuff that's out of copyright and add it to the archive. We need to buy secret databases and put them on the Web. We need to download scientific journals and upload them to file sharing networks. We need
to fight for Guerilla Open Access.

With enough of us, around the world, we'll not just send a strong message opposing the privatization of knowledge - we'll make it a thing of the past.
Will you join us?

Aaron Swartz

July 2008, Eremo, Italy

 短评

Aaron Swatz ,一个秉承维基精神的互联网天才,却因为进入学术数据库下载学术论文而陷入了官司,而且,官方为了杀鸡儆猴,坚持要判他重罪,终于,他们逼死了他。版权与利益,分享与继承,这些概念的边界是在不断扩展中的,Aaron Swatz不过是其中的一位推动者,却不幸成了受难者。

4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受访者中我并没有看到一个真正于他并肩战斗的人

9分钟前
  • 卡帕
  • 推荐

非常非常棒的一个故事。影片主角Aaron经常问自己和别人的一个问题是,此刻,我是不是正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假如还不是的话,我到底是在做什么?

13分钟前
  • Tony Yet
  • 力荐

5星表达对Aaron的感谢。果然每个超级英雄都有个容易动摇的女朋友!(lois除外)单亲妈妈泡到Aaron这样的少年天才其实也没什么,但是你作为他的女人,又是行业媒体人员,你的智商怎么可以这么低?还说投降是因为要保护自己电脑里面的机密。拜托你男人是顶级黑客,藏你那点小破机密不是分分钟的事?

17分钟前
  • 小是小非
  • 力荐

全片可在此观看(不翻墙):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QzMDE5NzEy.html暂无字幕

18分钟前
  • Klavier Cat
  • 力荐

电影可以分为下面几个个部分:1.天才亚伦——我们仍在享受着亚伦创造的东西;2.亚伦涉嫌违法,我也是因为下载论文这件事才认识亚伦的;3.亚伦发起反对恶法的运动,最终成功了;但亚伦因为以身试法而栽在另一个恶法上。最后为亚伦、为射手、为人人影视默哀。

23分钟前
  • limbo
  • 推荐

这是我看过的纪录片中人物采访做的最出色的,有内容,有深度,观点性极强,每一段都让人想鼓掌。剪辑也超牛,把素材都用活了,把主人公短暂却传奇的一生再现了。天才少年Aaron Swartz的自杀是这个社会的悲剧,他的抗争却真的改变了这个世界。也真的羡慕美国社会,有丑恶和强权,正义的声音却可以被听到

27分钟前
  • Dude
  • 力荐

全人类的损失。

32分钟前
  • eighthday
  • 力荐

难过的是世上少了一位先驱者,更绝望的是此刻本国版sopa已经扎根,作为几亿的普通民众我们正被网站自我阉割中,而这版本的sopa根本无法用抗争来改变。

36分钟前
  • 力荐

Aaron Swatz就是一个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这个世界亏欠了他。这几年美国的结构性问题越来越明显,差不多到了真正改变的时候了。

39分钟前
  • leoglory
  • 力荐

一个在互联网长大的理想主义青年,最终被现实打得一败涂地。希望能成为捍卫正义的超级英雄,却发现很多事都无能为力。确实让人遗憾,尤其是这样的天才少年。这种事更像是两个世界的对战,新与旧,自由与控制,分享与利益,可配合海盗湾的纪录片。本片的魅力还关于他的变化,由小胖变帅哥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47分钟前
  • freeyoung
  • 力荐

看完对这位陌生的同事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人生充满惊叹号,最后却是一个省略号。只觉的某种意义上,他呵护着互联网世界的火种。

48分钟前
  • 咖啡屋的鼠标
  • 力荐

回头看看 SOPA已经在国内扎根——上面命令 大站必须有自己审查部门 VP级别人员负责 任何不妥言论直接到人 自我阉割这方面我们发明创造一直领先世界

52分钟前
  • 刘二
  • 力荐

@cxiaoji:"看完了The Internet's Own Boy。追溯Aaron Swartz在创立RSS、CC、Reddit、促进文献开放和抗议SOPA中的足迹。本可在硅谷发财的科技天才献身政治理想,推动信息开放、反垄断、反审查,揭露体制黑暗最后被体制掐死的悲壮人生。"

54分钟前
  • 细胞膜
  • 还行

哎,天才的陨落。他让我想起一句话,「事实上,唯一有意义去做的事,就是努力提高全人类的智慧,为更高层次的集体文明而努力一生,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57分钟前
  • Ying
  • 推荐

I saw the best minds of my generation destroyed by murder.

60分钟前
  • 袁长庚
  • 力荐

大多数人生活在系统里面并不觉得有太大问题,最大限度利用系统为自己谋利是他们一生的追求。而有一些敏感而聪明的人,总是一眼看穿合理背后的虚妄,稳固当中的脆弱,他们遍布各个领域。“改变世界”,是天赋更是本能。既然决定这么做,那他们的悲剧就注定是壮烈且不可避免的。

1小时前
  • ID03280163
  • 力荐

为钱的成为商业天才,不为钱的只能成为英雄。他曾给予这世界太多,人们懂得的却太迟。(作为同龄人,在他还活着时就受益RSS颇多,却直到他去世才听说他的名字。很惭愧多活了这些年,但愿以余生坚持CC协议开放原创内容,尽可能把更多东西分享到互联网上)

1小时前
  • 子东文
  • 推荐

看短片有句话说的特别好“也真的羡慕美国社会,有丑恶和强权,正义的声音却可以被听到”。

1小时前
  • 不喝大白梨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