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差的白夜

HD

主演:Aleksey Tryapitsyn,Timur Bondarenko,Irina Ermolova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2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3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4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5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6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3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4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5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6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7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8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19邮差的白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邮差的白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起用大量素人演员,故事剧情建构在片中演出者的真实人生上,但写实之外,导演更点入了许多神奇超现实的荒诞色彩,夜晚现身的俄罗斯蓝眼猫,缓缓升空的火箭,包含诸多暗示和寓意,搭配壮丽湖泊及美如人间天堂的村景,使得电影中处处充满诗意和平静,被喻为该年度威尼斯影展最大惊喜。  俄罗斯北部一座与世隔绝的岛上,一名驾驶着快艇穿梭于湖中的邮差,便是村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办法。尽管湖的对岸就是文明世界,村子裡的人们仍维持这最简单纯朴的自给自足生活,村里没有政府机构,也没有社会救助和就业需求,邮差成了他们和外面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每天邮差送信到每一户人家,和不同村民聊这不同的闲话,他关心独居的酒鬼老人,更暗恋着这里的寡妇艾瑞娜,经常照顾她的儿子。然而,艾瑞娜却选择带着儿子到城市工作,而快艇的马达也被人偷了,无法正常工作,他生活的存在和意义被打乱…  影片导演荣获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殊荣。死的赞美克尔恋爱革命鬼精灵出笼故乡七周意大利栖霞寺1937冲击奥拉玛太极宗师犯罪现场调查:迈阿密 第五季歌舞青春:音乐剧集第四季女子监狱大屠杀守墓屋007之金枪人英语无爱理想国幸存者游戏黄金彩虹古战场传奇第五季225漫游异境午夜过后1987拉杰玛·查瓦尔枪手比利我被沐总宠哭了星期五1995黑羊1996布道家庭第三季绝杀招式动物管制官第二季英雄少年圣诞夜奇迹做最后一天的朋友阿紫决斗恶虎岭普西芬尼之泪我是你的眼(2016)阿拉伯之夜皇城根儿王志文版诉讼我的特工爷爷国标舞女孩鬼娃恰吉 第一季尝试第三季被害人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虎口圣诞恋爱季

 长篇影评

 1 ) 看到伏特加,还是选择冰淇淋

静美的俄罗斯极地风光,面相质朴的素人演员,沉静灰暗是整体基调。

坐船行驶,船不动,景动,这里最能感受到时间静谧的流动,如邮差的白夜生活,一个人的房间光线昏暗,起床凝视塑料拖鞋许久,然后由早餐开始一天的生活,仅有俄罗斯蓝猫相伴,日复一日。男孩和妈妈是他生活里灵动的亮色,虽然这是个只会拿出烤焦的面包招待他的女人。他带男孩寻水怪,男孩原先不信,最后哭起来了,这里,最是小孩子,后来还无所顾忌学大人抽烟。与邮差的独自生活对应的是村民独立于外界,火箭在背后发射,与他们无关,关心的只有养老金是否发放。明明什么也不缺,但依然焦虑。

邮差是外界与这个村庄连接的纽带,发动机被盗,他的存在便失去了价值。村里的人们看似可以没有邮差这条纽带,但如片所说,邮差这个职业是不会就此消失的,因为,人们总不能在网上投递面包吧。人与人的联络不可被其他代替。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是:两年前你把酒戒了,今天看到伏特加你想了想,还是选择了冰淇淋。

 2 ) 努力活着, 一份不自知的美善

普通人的生活中,人世的温暖并没有那么多,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问题,活着,尤其要活得好,实在并不容易。《邮差的白夜》讲述俄罗斯偏远地区一个与世隔绝小岛上湖边的小村落里,一个邮差为村民送报刊、邮件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由此展示出小村落日常的生态,使我们瞥见在世界的这小小一隅里有着多么鲜活生动的日子和对每一个日子的坚持。邮差是村落和外界联系的最直接纽带。他来来往往,将信使的角色干得很认真。他爱村里的一个女人,但追求却毫无结果。他和女人的儿子——一个小男孩交上朋友,一大一小两个男人去湖泊深处探险,善良的邮差虽然得不到所爱女人的回应,但女人的儿子却迷上了他。他们犹如父子一般。确实,整部电影没有什么重大的事,都是琐碎的生活细节,一个接一个,流水般到来又流水般逝去:酗酒的老人喝多了有些懊悔、偷了邮差船上的发动机的那些人只为换钱吃一顿好的……一句话,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特别好看的是,远乡纯净质朴清新的自然美相当有诗意,它大大弥补了简朴生活中物资匮乏的不足,这种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是可遇不可求的。看俄罗斯电影里的这种清新动人的乡村景色,一向都是我很迷恋的。

最后邮差爱慕的女人去城市找了工作,也带走了邮差的好朋友那个可爱的小男生。我总感觉,邮差遭遇了这个重大打击,恐怕会有些生无可恋吧。但认命的邮差又继续走在他日常的道路上了。生活既无情又有情,我想他总会找到他新的遇见

很有意思的是节外生枝出现的一只灰猫,幻梦一般反复拜访他的场景在电影里是一个很好的隐喻:一个人从何才能察知自己是否有那么一个被称之为灵魂的东西存在呢?但它往往会出其不意地出现,并在内心深处静静地凝视着你自己。那只灰猫便是。

最后,庸常的生活之外,附近军事基地生产的火箭头掠过长空,那是俄罗斯国家级别的宏大叙事,和邮差及村民的生活无关。支撑着个体生命的是每个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以及它的温度和各种小小的美好。

邮差的白夜有邮差不自知的美善,它是一个人勇敢活下去的全部动能,至于那个火箭头,又算得了什么呢?它只不过是另一个层面的另一种自大的梦想而已。

 3 ) 在节日和哀悼日之间,人们过着一样的生活

当一个人逃离家乡时,他会带着什么?他会在路上遇到谁什么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想知道,谁决定体验冒险的精神,探索遥远的地方,认识其他人,学习新的东西。这可能就是andron konchalovsky电影的主角,谦虚的孤独邮差alexey brypitsin想要做的,他暗恋着一个在观众面前自鸣得意的邻居,照顾她的儿子。这一切都发生在大自然中。然后电影结束了,没有一个大点。这个真实的角色几乎每天都在不断出现。作为村里和外面世界的联系,仅次于电视和收音机。就像一座活生生的纪念碑,受到人们的尊敬。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日复一日地从一个村庄旅行到另一个村庄,给每个人带来信件和证券,他只获得了信使或信使的名声,他所做的就是不停地送啊送,只得到几个干枯的“谢谢”“再来”。所有的日子都很单调,他几乎和第一只鸣叫公鸡一样早起。日常的一切就像一个昏昏欲睡、懒惰的篮子,你几乎无法把它拖到外面,日子一天天过去,岁月一天天逝去。康查洛夫斯基习惯于谈论真实的人。那些不怕在镜头前说真话,嘲笑别人的不幸,为别人的胜利而悲伤的人,一些并不引人注目的形象。电影里几乎都是普通人,从来没有演过电影,他们创造了电影的背景。大部分镜头都是用隐藏的摄像机拍摄的。当然,村民们知道他们在拍电影,但有时他们会忘记。这就是乡村生活今天有人被埋葬,明天又有人出生。在节日和哀悼日之间,人们过着一样的生活。

 4 ) 满腹的心头话儿没法讲出来

短暂的夏天即将结束,新学年开始前,单身妈妈Irina在俄国北方大港口城市阿尔汉格尔斯克找到了一份工作,她兴奋的拖着儿子Timur赶上大巴,迫不及待着离开美丽却又乏味的故乡克洛泽罗湖。暗恋她的老邮差Lyokha只得在收获了一个礼节性的嘴对嘴亲吻后,目送着她的远去。红梅花儿在田野小河边开了整个盛夏,水草也都忙着结婚生子,可老邮差那满腹的心头话儿最终没有讲出来。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的这部新作《邮差的白夜》,与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本《白夜》毫无关联,如若非要联想,大抵也就是文学和电影共同传达的等待、错过以及失望之情吧。

77岁的康查洛夫斯基,在好几十年的拍摄生涯中,制造了太多良莠不齐的作品,也因此他在影史上的声誉和地位,比弟弟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差了一个量级。幸运的是,这部回归广袤俄罗斯乡村土壤,却将情怀深藏起来的新作品,算得上是继1979年那部讴歌国家工业建设的《西伯利亚颂》后的又一艺术高峰。时代跃迁,国已不国,如果说前者展现蓬勃时代中的大我,后者则温情抚摸被苏东剧变抛于荒野的小我。

“如今的退休金真实不错,商店也琳琅满目,可人们压力却这么大。”
“这就是今天的样子。”

落日时分,两个老人在清秀的克洛泽罗湖畔对话着。

此片里全采用了非职业演员,以一种有剧本的纪录片方式拍摄完成。这是康查洛夫斯基早已熟谙的手段,在1966年的《阿霞·克里亚契娜故事》、1984年的《花斑母鸡》和2002年的《愚人屋》中,他都这么做过。北方湖区的居民,有着亘古不变的生活,在惬意的夏天纵情玩乐狂饮,接着在漫长的严冬安睡以及继续买醉。与他们相伴的大自然,成了长途游客歇息的风景名胜,木屋建筑、东正教圣像画和手工艺成了文化遗产。邮差的角色,也就是这些“遗产”与文明外界沟通的桥梁。“纵使人们都用互联网了,可总有人需要收到面包和报纸吧”,老邮差对孩子说到。

可事实上,在近五年内,俄罗斯的乡村数目已经从5万1千个,缩减至3万4千个,有的村子里居民甚至不超过10户。历史学家列夫.鲁尔耶相信,“欧洲是石头建的,俄罗斯是木头建的”,于是但欧洲发展成以城邦为核心的一个个国家时,俄罗斯还注定是一个以乡村为基础的农业社会。乡村才真正是俄罗斯这辽阔大地的灵魂,而非20世纪急速的工业化进程。来源于祖上,口口相传的农作知识延续着乡村文化的命脉,劳于此就该死于此,他们遵守祖训,如同电影里北方湖区的居民,在夏末时节,为过冬的土地翻滚着土豆。

本来,斯大林式的专制模式理应适应农业社会,集体农庄、集体劳作,这体制也适合一切农业国家。当上世纪末苏维埃政治体制土崩瓦解后,乡村也就跟着消亡。某种意义上,在《邮差的白夜》中,康查洛夫斯基就在忧虑这种消亡,因此,以跟随村民生活并观察塑形第一剧本,并找寻平静日子里有着些许涟漪的个人故事,也称得上是对抗消亡的一种努力。

水上快艇,是邮差为村民送达邮件的必备交通工具。一天,快艇的马达却被人偷了。老邮差带着暗恋女人的孩子,来到镇上换新马达,走进老战友担任指挥官的军区,一个巨大的运载火箭站在组装待射。影片结尾,当也想离开乏味村落的邮差又回到湖畔时,在与老友关于现代性失落的对话中,火箭在湖对岸升上了天空,那只总出现在他梦境里的猫儿,也爬上了岸边小舟。这只猫儿,或许正是从普希金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那里爬过来的,或许它也准备一边绕着树转悠,一边建树民族史诗呢。

    这一次在电影里,康查洛夫斯基用上了老爸谱写的著名歌曲——曾经苏联的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也是在联盟最终破产后、应普京之邀改换歌词而成的俄罗斯国歌《我们神圣的祖国》。而贯穿全片的最迷人音乐,则出自苏俄配乐大师爱德华·阿尔捷米耶夫。为塔可夫斯基的《索拉里星》、《镜子》和《潜行者》配乐经历,让他声名大振,后来他也为康查洛夫斯基和米哈尔科夫兄弟俩,分别撰写过《西伯利亚颂》和《毒太阳》的原声。在年初的索契冬奥会上,我们又听到他美妙而又冲击力的音乐,在开闭幕上回响。开幕式直接用了《西伯利亚颂》里的英雄之死主题,闭幕式则用上了米哈尔科夫早期作品《敌我难辨》里的主题。因此,为有着隐约大国情怀之《邮差的白夜》再撰写音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可贵任务。这乐声轻轻拂过湖面,红梅花儿已经开败,邮差那满腹的心头话儿没法讲出来。

 5 ) 《邮差的白色夜晚》:一个导演有着无限可能

一个导演有着无限可能。

75岁的安德烈·康查罗夫斯基就是这样的一个导演。与其拍过《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弟弟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不同的是,他既能在美国拍出《玛丽亚的情人》(1974),也能在苏联拍出《西伯利亚颂》(又译《西伯利亚叙事诗》1979)。他既能在车臣拍出《愚人屋》(又译《精神病院》2002),又能在俄罗斯拍出诗意的纪实影像《邮差的白色夜晚》(2014)。

当然,弟弟风格同样多样化,获得的荣誉要比老哥多得多,《烈日灼人》还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弟弟也算是演而优则导,他主演喜剧导演梁赞诺夫的电影《两个人的车站》(1983),曾在中国上映。这兄弟俩生长于一个艺术世家,祖父、外祖父都是著名画家,父母都是苏联时期著名的作家、诗人,其父还是苏联国歌的词作者。

但特立独行的哥哥,却走着与弟弟迥然不同的电影之路。不只于此。他既指责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片面性,又拒绝俄罗斯选送他的《邮差的白色夜晚》,去竞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他是彻底独立的电影创作者。他不属于任何意识形态上的国家和组织。他只从属于他的内心。其实,这应是一个创作者该有的良知和态度,只是现在大多数创作人,都被这个剧变的世界给物化了。

《邮差的白色夜晚》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在影坛刮起了一股小小风暴。通观全片,近乎新感觉电影,且有超验性,但不可复制。人们着迷于俄罗斯北部的肯诺塞洛湖的优美风光。白夜如何改变着人们生物钟。人们更感兴趣的是生活那儿的居民。片中出演的全是岛上生活的居民。当然,我深感其味的是中年男人邮差里欧卡。他为何离开小镇,甘心偏居寂寥的湖边生活。

湖心小岛通往外面世界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里欧卡驾驶的小快艇。经过湖面到镇上,去拿邮件、包裹和居民年金,到食杂店,帮助居民买生活必需品,再开着飞艇返回,然后挨家挨个递交。有人对他说这年头谁还写信。但他说邮差总会需要。有人说,网络时代了,动动电脑就行。但他说,网上买的东西总要人送。反正缺不了邮差。

难道他没苦恼吗?当然有,是人都有。深夜一觉醒来,窗台上,总有一只两眼炯炯的大灰猫。这只频射蓝光的精灵,直直地盯着他,好像要瞅着他的什么秘密。无奈的他翻个身,或者打个盹,再醒来,这精灵就不见了。他跟别人说,这个岛上,从没见过那样的灰猫,真让人发怵。

里欧卡更大的苦恼,来自于内心的热望。他渴望着跟女同学伊丽娜亲热。伊丽娜是一个离婚带着儿子的女人。但伊丽娜似乎对他并不感冒。哪怕给她送信时,他从后面恶作剧似地揪下她的头发,惹得她说你从小就是一个猪头。

他则说,你从小经常像马一样尖叫。她会给他倒茶。她继续看她的信。也会说上几句。比如,他问她,没有男人的日子过得好吗,堤姆卡有没有看到过他爸爸。她说我可能会搬到镇上去,为了孩子读书。

没辄,他只能带她的儿子玩。至少这是亲近她的唯一方式。堤姆卡撒谎说,我妈妈让我跟你一块儿玩。里欧卡高兴地带他到湖区湿地,跟他讲“奇奇摩卡”鬼怪,吓得孩子哭着要回去。然后,跟孩子一起吃烧烤鱼。他脱下外套披在孩子身上。

实际上,这是一个编外父爱的角色。很温馨的一笔。等他们回来时,伊丽娜却狠狠地骂了里欧卡几句。他还嬉皮笑脸。他喜欢伊丽娜。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她的一切,哪怕她摆着臭脸。善良的人,心中有爱,外在表现却时常陷入窘境。

几天后,里欧卡给她带去按摩油。伊丽娜竟然破天荒地要他帮她按摩。这真有点受宠若惊。双手轻轻抚摸着她的背,他那表情,好像上了一次外星球。这是他多少个不眠之夜眷恋的背。他忍不住了。他迫切地脱下衣服,要她也帮他按按。没想到她起身说,你别想多了。老实巴交的他,只得怏怏离开。

被湖水浸渍的小岛,时间仿佛是停滞的。居民慵懒的生活,没有期待,除了生活的年金。种点马铃薯,打点鱼,自弹自唱,再也没有别的。入夜,他们就守候电视机前,期待《孤男寡女》《等待我》这样的电视节目。孤岛被孤寂包围,不息的湖水,波平如镜,泛起白光。但里欧卡的生活,却很少有回波。

伊丽娜从事渔政执法工作,岛上有人撒网捕鱼,经她发现都会被没收,哪怕水警和里欧卡求情也没用。里欧卡甚至冲她说,将军捕鱼就没事。她也不理睬。该罚多少钱,还得罚。为了工作,或者说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执法如山。她遭人痛恨。有人高喊着我要杀人。

所谓将军,是附近一位军事火箭发射中心的将军。里欧卡后来发现自己的小艇马达被人偷了。他带上小男孩堤姆卡,借别人的小艇来到镇上,请求邮局里的莉塔再给他配一个。但人家说这得等一个月。他只得找姐姐借钱,姐姐说再也没钱给他了。

他没辄,硬着头皮坐车去军事基地找将军,但人家正准备火箭发射的事。人在庞大的火箭面前,不值一提。何况区区一个小马达。他一看也就算了。带着孩子在镇上的商场吃冰淇淋,他却想喝伏特加,但还是控制了自己的冲动。都戒酒两年了,总不能半途而废。小孩天真地说我找妈妈要,她会借给你。

马达没了,就切断了他与小镇上的往来。他为此烦恼。一直爱着伊丽娜,人家却对他一点儿不来劲,她宁愿自慰,也不需要他。无意中,他亲眼见证过这样的光景。他还以为她有别的男人。善良的他,吓得退出来,小孩刚好回来,一个劲地要上去,被他拦下来,故意拖延时间跟他谈心。一会,她气喘未定的出来,他却愣愣地看着她,一言不发。其实,生活本身没有多少秘密,只是人类想得太多,假定太多,于是周遭的世界,也就变得复杂起来。

更糟糕的是,伊丽娜拎着行李包带着堤姆卡,要搬到阿克汉格斯克市里去生活。小孩嚷着忘记了玩具猫,嚷着要跟里欧卡叔叔跟他们一块儿进城。居民在联欢。伊丽娜找到了弹着手风琴的里欧卡,说这个岛上的人都讨厌我,你帮我办一下卖房的手续。我走了。她着力亲了他一下,就上了车。她彻底消失了,撂下了还没缓过味的他。他呆若木鸡,魂也给勾走了一样。

伊丽娜远去了。马达没有了。所有希望泡沫一样破灭。酒鬼阿邦说,你的马达可能是被水手维堤亚偷了,要不他们哪来的钱联欢。里欧卡想也没想,就怄气地跟他们理论,却被他们给按倒在地。他再也无法忍受岛上的生活,返回木屋就收拾行李,头也没回地就坐船来到姐姐家里。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外面的火车声“咣咣”不断,一切在喧哗中。他已不适应外面吵闹的世界。天还没亮,他就偷偷背着行李,离开了姐姐家,再次返回岛上。这儿的一草一木,让他难舍。这儿的湖水、高天白云和小木屋,哪怕小小蝼蚁,飞翔的蜻蜓,都不会欺骗他。

片中有一个情节,一架直升机运送下物资腾空而去,旋转的气浪打得他左右摇晃。这多像他波澜的内心,一个退役军人孤独的人生。他只能听到这样的话“喝杯酒又不会死”,或者“我的灵魂痛苦不已,只有当我醉酒时,我才是清醒的,不知为何我的一生都在培养我的耐性”。

可谓意味深长。从俄罗斯到苏联,再到俄罗斯,他们都经历了什么。似乎片中给了我们诸多暗示。到底在暗示什么?却需要我们慢慢咀嚼。当里欧卡站在丛蒿中,突然“轰”地巨响,一支火箭喷着火焰腾空而起。岛上的人,最后却只能孤独地看着这个人造玩意离他们远去。

仿佛这是一群与世隔绝的人。当他给老头发年金时,他们总会回忆过去的时光,经历过集体主义、二次大战和机械化时代,还作为水手去过友好国家越南收购稻米。与其说他们怀念苏联时期的集体农庄时代,不如说更多的是他们对过往时光的无奈。

如同破落的学校,微风轻拂的丛蒿,还有那只放射蓝光的灰猫,以及腾空而起的火箭,一系列物化的隐喻,都从某种注脚上,延续了历史的摧枯拉朽,以及现实下的苟延残喘。这是一群没有方向感的人,一群即将走向生命末日圆圈的人。

简单地说,他们看不到未来。导演作为一个75岁的老翁,其内心的纯净与用心,可见一斑。既是超验的光影,就注定是平静的。澄澈的湖水,倒影的蓝天,让飞鸟与鱼儿,同时划过水底。在岛上全家福大合影后,影片引用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诗句结束:“这个音乐应该在哪里?是在空中,还是在地上?已经听不见了……”

喧嚣之后,世界只有沉寂。孤岛总是被湖水拍打着。一切未曾交汇,一切犹如外太空。静谧之处,却无法与历史、现实和未来隔绝。一如里欧卡的人生,模糊与清晰,始终交织。亦如那只来去无踪的大灰猫,夺目蓝光,夜夜如是。神能看到我们人类的终点,我们却始终无法看清自己。

人类被自己束缚住了。这是置身于孤岛般的人生,被爱被现实的尘埃紧紧裹挟着,如同白夜追逐着白昼,如同飞艇追逐着湖水。原来我们的人生,不只有一个终点。一个终点,会分解很多终点,如散开的水纹,永无尽头。

2015、11、12

 6 ) 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人这样生活,很多人这样生活。

电影画面很美,有种纯天然的融合感。 也谈不上剧情,大概就是记录了一个邮差的日常生活,他被这块土地禁锢的生活。这种禁锢是双向的,他适应这块土地,忍耐这块土地。 他每天早起,生活圈子里仅有的几个交流对象,他们彼此抱怨,说着对方听不懂的话。 偶尔交流一些深刻却无解的话题,做一些无聊的事,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他们满足又厌烦。 然后有一天,从城市里归来的女同学,点燃了他的欲望。他窥视,他试探,他讨好,他被拒绝。 这个女同学身上带着外面世界沾染的气息,她不讲人情,重视工作。即便暂时回归到了这里,她也依然保留着她的骄傲,不肯妥协。 她无时无刻不在渴望回到外面的世界,而最后,她成功了。 她走了,走的时候甚至热情地亲吻了邮差。 邮差满足的笑了,又带着点惆怅。 生活继续回归到无聊当中,而这个时候发生了另一个刺激到他的事情,他赖以为生的工具被人偷走了。 他愤怒不已,他发现生活尽是如此的操蛋。他似乎再也无法忍受,在爆发过后,他带着行李在夜色中拜访了他居住在城市里的妹妹。 城市里的夜如此嘈杂,妹妹说,离开是对的。 他点点头,却在这城市的夜彻夜无眠。 第二天一早,他又带着行李,回到了这里。 像是从没有离开一样。 跟清晨睡不着的邻居聊聊天。 邻居问:政府每个月给我们钱,商店里应有尽有,为什么我们还这么焦虑不安? 为什么? 他们聊天的时候,背后有巨大的航空器飞升。 他们没有回头看,似乎根本不在意。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他们活着,忍耐着。 外面的世界急剧变化着 ,而他们一无所知。也不感兴趣。 电影里,邮差和邻居的讨论,让人思考。而邮差和女同学之间的互动,是电影当中的亮点,也是邮差生活的亮点。 没有剧情。 只是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人这样生活,很多人这样生活。

 短评

这真是一个难以打分的片子,打低的话显得自己逼格不够,打高的话可我真心难以集中精神看进去,于是我只有机智地打个中间分。零碎散乱的生活流,长镜头和清冷的画面带着人物迷失的诗意表达。

6分钟前
  • Tito
  • 还行

快艇发动机被偷,火箭上了天;灰猫被落下,喜欢的人儿去了城市;退休金还买得起伏特加,可我已经戒酒了……时间静止,白夜永恒。镜头第一次随快艇渡湖,我真的以为自己正滑过镜面般的湖水,看得竟然痴呆了;海报场景横幅出现时,我不由深吸一口气,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忘记呼吸,把自己憋死了。

10分钟前
  • Mumu
  • 推荐

他需要再三确认自己生活的世界是他所熟悉的世界,可突如其来的事那么多,多到他终于明白恐怕突如其来才是生活真正的常态。从描摹到叙述,举重若轻,不留痕迹。

1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前苏联被判流放,从大陆分裂出去,悬浮成一爿孤岛,毒太阳冷却,大厦在倾颓,白桦林依旧,有人死去,有人逃离, 有人留守, 选择经受百年孤独,管它身后火箭升空

1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无与伦比的绝美自然风光,无比单调乏味的往复轮常。湖面上那一叶扁舟是行走着的孤独,地面上的塑料拖鞋才是他每一天的归宿。

23分钟前
  • 牛逼协会会长
  • 还行

可能是非职业演员、自然光和极简原生态的拍法难以承载起一个足够宏大的主题,片子有点太随意,就让不存在的灰猫、腾飞的火箭或者死去的老人葬礼这类的符号变得有点直白。年轻人进城,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儿童,邮差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片中人物在细节上的刻画非常出色,最后有些东西不见了。★★★☆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富有诗意的文艺片。

32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我觉得太平淡了。

36分钟前
  • 欧.尹
  • 还行

风景很美

38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火箭升空,百姓落地。Who cares?

42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北方的村镇,木刻楞房子,平静的湖。无时无刻不让人想到秋天的大东北,也罢,俄罗斯电影只肖一幅截图就能诗意弥漫。灰猫和腾空的火箭,无尽的隐喻,和平年代的烈日灼人。大开大合的国度,连个火车的柴油声都怎么拍怎么有。

45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失望。

4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时间侵蚀的村庄,春天的绿色与步步紧逼的荒草之对峙。不能得偿的情欲,灰猫指引的机械化时代幻梦,逗弄孩子的水妖传说,快艇于水面划开的长长波痕,以及注定眷恋垂死村庄的邮递员之宿命 ,全部随着升空火箭化为新旧世界交替的挽歌。“如果村子没了,还需要邮递员吗”“村子不会一瞬间消失的。”

54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影片导演荣获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殊荣

56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影片中,包括邮差在内的绝大多数角色都是由村庄里的真实人物原生态出演。不存在任何表演,导演的镜头仅仅捕捉他们最自然的生存状态和最真实发生的故事。

58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人生如黾,水上回光。邮差寡妇小孩老醉鬼,念叨越南往事的老头还有彪悍的俄罗斯大妈……他们过着封闭的生活,然后觉得人生不开心。康查洛夫斯基在第一幕就交代了“旧日时光不可追”,这是一部被时间抛弃的电影,那些墙角俯看的监视镜头,愈来愈少的信件,响起唱诗音乐的校园废墟,水上的女巫,神秘的猫

1小时前
  • 木卫二
  • 力荐

形散而神聚。看似讲邮差的孤独,实则是把这种心态平移到国家和历史当中。破败的学校里回荡的仍旧是苏联的爱国歌曲,幽灵一样可观不可即的黑猫,完全脱离乡村背景而存在的火箭,还有不知道从哪儿出现的背景音效,所有这些带来人与人、人与人群、社会与国家、现状与历史的隔离。少见的使命感。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纪录片似的故事片,北俄罗斯依旧壮美诗意。主题还是城市化与原生态的对峙。蓝猫是心中隐隐的不安,火箭是现代文明的逼迫,夹缝中的邮差还是受不了火车轰隆隆声响,选择回归村落。[B]

1小时前
  • 帕拉
  • 推荐

很真实的美

1小时前
  • 潇潇暮雨
  • 还行

SIFF@影城;永恒孤寂如漫漫白夜,瞠视拖鞋一幕反复出现,形成时间间隔和心理上的转化;灰猫乃意识产物,神秘灵动中见虚无荒诞;火箭升空,与地上似乎凝固的时空呈有趣且隐秘的对比;户外自然景绝佳,春夏的俄罗斯静美至极;离开又回归的个体心态折射整个民族。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