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看

HD

主演:阿列克谢·克拉夫琴科,奥尔加·米罗诺娃,柳博米拉斯·劳恰维丘斯,佛拉德斯·巴格多纳斯,Jüri Lumiste,维克托·洛伦茨,Kazimir Rabetsky,Evgeniy Tilicheev,亚历山大·别尔达,G. Velts,V. Vasilyev,Igor Gnevashev,Vasiliy Domrachyov,G. Yelkin,Evgeniy Kryzhanovskiy,彼得·梅尔库里耶夫,阿纳托利·斯利夫尼科夫

类型:电影地区:苏联语言:白俄罗斯语,俄语,德年份:198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自己去看 剧照 NO.1自己去看 剧照 NO.2自己去看 剧照 NO.3自己去看 剧照 NO.4自己去看 剧照 NO.5自己去看 剧照 NO.6自己去看 剧照 NO.13自己去看 剧照 NO.14自己去看 剧照 NO.15自己去看 剧照 NO.16自己去看 剧照 NO.17自己去看 剧照 NO.18自己去看 剧照 NO.19自己去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自己去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它既不同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占柏林》这些正面战场的血肉横飞、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也不同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星》所描写的局部战斗中体现的平凡悲壮,更不是战地浪漫曲,而是降临在平民百姓头上血淋淋的残酷。影片的事件和恐怖场面远超过任何一部描写德军集中营的电影,令人毛骨悚然,提醒胆小和心软者慎看。盂兰神功(原声版)翻滚吧!男人本草中华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第二季 Part.2热烈地奔赴厄普肖一家第五季牧场之家好做伴东北风云2020克莱尔的膝盖10-10对不起,干掉你猎魔人 第二季爱你,维克托 第一季灰姑娘的故事3天伦2013一拳超人 第二季黑色画集~证言~我不是差生100万个约定之宁安如梦热血时代神捕铁飞花之血连环虽然只是弄丢了手机2023脱线家族战地情人它是活尸汉普斯特德公园大展猴威3:宝贝智多猩匹诺曹(原声版)银河英雄传说外传:朝之梦、夜之歌魔法老师国语无限电台第二季嫁给大山的女人风中姐妹花槑头槑脑2加油,李先生魂断曲终我是阿拉伯人花开荼蘼八十龟酱观察日记 第二季雪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阴阳路14:双鬼拍门航海王之黄金城

 长篇影评

 1 ) 老电影为本片提供了创作模板

说起苏联电影,首先入脑的无非是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为首的老一批先烈对电影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其次便是诗意的塔尔科夫斯基。与塔氏同时期的依莱姆·克里莫夫拍摄于85年的《自己去看》,在继承了前者诗意化的同时,在影像上也与苏联的早期电影风格一脉相承:特写与大特写的反复运用(尤为突出的是中弹倒地的奶牛充血的眼球),单一的固定镜头,声音与影像的互文,片尾蒙太奇的运用。大多数时间里,摄像机只是通过简单的平移,对轰炸过原野的荒凉和纳粹屠杀的残酷纪实般地让观众们“自己去看”。 影片最大亮点,当属片尾蒙太奇的运用。画面在少年冲希特勒画像射击与历史图像间反复切换。开枪,黑白画面猛震,历史镜头快速倒带;开枪,黑白画面猛震,历史镜头继续快速倒带;开枪,黑白画面猛震,历史镜头再次快速倒带。历史的车轮滚滚倒退,希特勒终于返回了母亲怀抱中的幼儿时期,仿佛历史可以重来。下一格镜头切到熊熊烈火中的木屋,一切都是虚幻,残酷的现实仍在继续。 几只动物在片中的穿插为沉闷的影片提色不少,也附带出许多内容: 鹤:动物的出现,自然联想到布努埃尔。与布努埃尔蛮不讲理,突兀性插入动物的画面相比,一只家园被毁的鹤的出现显得合情合理。 奶牛:牛主人被迫在泥地上打滚,白色衣服上沾满黑色泥土。这一刻,人与畜的区别是如此的微小。 狐猴:纳粹军官一边下达着杀人指示,一边与丑陋如鬼魅的狐猴神态亲昵,反映出纳粹如鬼魅,平民不如兽的境况。

 2 ) 寻枪与邪典

豆瓣是这么介绍本片的——

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它既不同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占柏林》这些正面战场的血肉横飞、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也不同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星》所描写的局部战斗中体现的平凡悲壮,更不是战地浪漫曲,而是降临在平民百姓头上血淋淋的残酷。影片的事件和恐怖场面远超过任何一部描写德军集中营的电影,令人毛骨悚然,提醒胆小和心软者慎看。

上面那句温馨提示,使得下面这张光彩夺目的海报更有一种邪典的即视感。不过,恐怖倒是不恐怖,令人毛骨悚然却是不容置辩的。

故事背景发生在1943年的白俄罗斯。二战中,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于1941年6月陷落,于 1944年7月被苏军解放,其间三年有超30万人惨遭德军屠杀。而苏联敌后游击队在白俄罗斯地区相当活跃。

故事主角是一个十三四岁、毛羽未丰却满腔热血、跃跃欲上前线保卫国家的白俄罗斯男孩弗廖拉。故事便从弗廖拉为加入苏联敌后游击队而挖地寻找枪支讲起,紧接着的是他的一连串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铺陈开来的经历——1)游击队启程远征时被留在后备营;2)在德军对后备营的空袭中幸免于难;3)返回老家时发现母亲和两个妹妹被害;4)外出为村民们觅食时从德军突袭中逃脱;5)在老农家躲避德军搜捕时从德军屠村行动中意外生还;6)处决屠村的德军战俘——最终弗廖拉随游击队踏上了远征之路为故事画上句号。

本片除了寥寥的德军空袭小规模爆炸镜头,并没有任何两军交锋的画面,甚至互开一枪的场景都省略。这在战争题材电影史上倘若不是前所未有,也是屈指可数的。

枪,作为弗廖拉的精神寄托而贯穿全片。

那把从黄土地里挖到的枪,使瘦小的他如愿以偿,像他的千万同胞一样坚守在祖国的土地上。因此,第一天加入游击队时,他背着枪兴高采烈地向营地里的每个人打招呼;被长官罚站多一班岗时,他反倒很开心地说了声谢谢;被远征的大部队留在后备营时,他才忿忿不平地哭得像个孩子。

那把背在柔弱肩膀上的枪,使年幼的他如愿以偿,既然不能上前线冲锋陷阵,那就扛起保护好这方水土这方百姓的责任,和其他三个持枪者外出为上百号老幼妇孺觅食去。因此,他们偷到一头奶牛时,他激动得用手掌接奶喝了起来;当只有他在突袭中幸存时,他在草地上匍匐直到死死拽住牛绳才松了一口气;当奶牛被机关枪击倒时,他悲痛欲绝,蜷缩在忽明忽暗的天空下不能自已。

那把藏匿在稻草堆下的枪,使愤慨的他如愿以偿,惨绝人寰的屠村颠覆了本是天真烂漫的他对于战争的一切想象,惊魂未定的他用德军的纱布把裂开的枪托捆紧,冲冠眦裂的他举起手中的武器,将痛恨与愤怒揉作子弹,射向水中的希特勒像。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枪、第二枪、第三枪、第四枪、第五枪、第六枪、第七枪、第八枪、第九枪、第十枪、第十一枪、第十二枪。

故事的结尾可谓神来之笔、石破天惊。导演抛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What-If问题。

当弗廖拉扣动扳机、向水中的希特勒像发出第一枪时,历史旋即在弗廖拉的眼前倒放。他横眉怒目地瞄准每个正在挑拨民族仇恨、鼓吹纳粹主义、嗾使侵略屠戮的希特勒打了足足十二枪。直到时光回退到正在上小学的希特勒、再到坐在母亲怀里的婴儿希特勒时,弗廖拉停住了。他颤抖着渐渐地放下枪,内心惊惶,目光如炬,顷刻泪如泉涌。

是啊,他们曾经都只是纯正无邪的孩子,正处于鸠车竹马、无忧无虑的年华。但一个一念成魔,将战火燃遍五洲;一个被迫举枪,磨刀霍霍向豺狼。

本片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以儿童的视角和纪录片的风格叙述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小小一幕,并着重细致刻画出孩童般的天真烂漫(前45分钟),以此与纷飞战火的暴虐无道形成鲜明对比,进而达到对战争的有力控诉。但值得强调的一点是,本片并不探讨类似于德剧《我们的父辈》(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表达的伴随着战争而来的嗜血快感对人类心理的扭曲。

使人身临其境到倍觉怪诞,无疑是本片最大的特色。

首先是导演大范围采用了说话者近距离且正面注视镜头的拍摄方式。极高的逐帧脸部占比极大拉近了情境与观众的距离。而巨幅的正脸特写,因其对表情的精细化呈现,不但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和情绪渲染能力,而且给予了观众一种氛围感知上的压迫。或许可以说成“被牵着鼻子走”。

德军空袭所带来的爆炸声使弗廖拉产生了严重的耳鸣,导演更是有意将他的耳鸣声扩大化。一处是少不更事的弗廖拉惊愕地凝望着这个世界,而世界凝望着他,世界在窃窃私语,弗廖拉却什么都听不见,他只看见树在摇、人在动、嘴巴在张大,弥漫世界的硝烟也遮住了他的内心,他转而凝望着镜头外的你,脸上写满了对世界的不解。这种默片效果极大限度地放大了人物的情绪,弗廖拉的惊愕织就了整个苍穹,重重地倒扣在观众头顶上方,令人窒息。另一处是弗廖拉和格拉莎穿过沼泽地之后,弗廖拉再次耳鸣,他表情狰狞得有如中邪,并怒不可遏地掐着格拉莎的脖子将其推入水中。这时,默片效果所带来的便是弗廖拉由于先后失去母亲和两个妹妹以及目睹父亲重度烧伤而内心崩溃的具象化。

对于长达27分钟的德军屠村片段,导演也一反传统上对德军烧杀抢掠下民众的悲惨境遇的着重描写,转而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大篇幅记录德军玩弄百姓于股掌之上时的洋洋自得甚至眉飞色舞。侧面烘托在瞬时煽动观众情绪的能力上比正面描写弱,但这种悲喜的反差更能引发观众对种族主义的后怕。

导演在构图上制造反差效果似乎游刃有余,例如这个从德军屠村事件中幸免却惨遭德军蹂躏的少女。身后灿烂的金黄色阳光与她阴郁的脸色形成对比,但更鲜明的对比是象征着童趣的她嘴里吹着的哨子与她心如死灰的双眸。

本片少有地不以宏大的场景或亮色调的画面或情绪激昂的情节结尾以示高涨的士气与必胜的决心,而选用以下这组色调发黄、气氛阴森的背影镜头,搭配如诉如泣却螺旋上升的配乐,营造一种深沉的悲壮感。

不是所有战争题材电影都会特意侧重反战观点的传递,有的偏向于一段壮烈历史的讲述,有的则着力于英雄主义精神的宣扬。但本片不管片名Come and See还是具体故事情节,无一不在控诉战争的深重罪孽和激发观众的反战思想。

导演在本片中埋了诸多对战争的个人表达,例如关于这个亲历德军屠村事件、被百般羞辱后侥幸逃生的浅色上衣男子的两个情节——一是得知苏联游击队俘获了屠村的德军小队时,他意气风发地举着火把奔跑过来,欲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德军战俘活活烧死;另一是目睹游击队最终乱枪射死德军战俘,他踌躇良久、心有不甘地缓缓扔掉火把,一团火焰在水中瞬间熄灭。这是对战争的以暴制暴的特点的反诘。

借用百度百科的话,虽然“邪典(Cult)是指制作手法独特、题材诡异、剑走偏锋、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富有争议性的艺术流派”,但由于Cult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或许把代表着创新和革命的Cult电影禁锢在一个死板的概念里是违反Cult精神的”。基于上述事实,将本片视为邪典的战争题材电影,无可非议。

 3 ) 《自己去看(Иди и смотри)》:在战争中变老(IMDB250 TOP 245)

http://blog.xzdy.co.cc/2012/04/imdb250-top-245.html

Иди и смотри (1985)

又是新的一月,本月IMDB250新增了两部电影,这是其中一部。本片是1985年上映的苏联电影。

电影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白俄罗斯发生的故事。一个男孩想要参加游击队,就与另外一个男孩在土中从尸体中找到一把枪。随后,少年就被带到游击队中,并见到一个与游击队长关系密切的女孩。游击队将要出发,根据命令少年将自己的好鞋给了一个老兵,自己只得留下来。男孩很伤心,当他看到同样伤心的女孩后,两人就开心的笑了。德军开始攻击,男孩与女孩仓皇逃命,男孩将女孩带回自己原来的家。整个村庄没有一个人,女孩看到了很多尸体,但是男孩依然认为母亲没有死,拼命的带着女孩去沼泽地。两人在沼泽地险些送命,一个持枪老人发现了他们,将他们带回一个避难地。男孩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就与老人及两外两人去有德军的地方寻找食物。途中四人将做好的德军假人放在路中后,就休息了。白天的时候四人匆忙赶路,使得另外两人被炸弹炸死,之后持枪老人也在抢到奶牛后被乱枪打死。第二天,男孩要抢农夫的马车回去,却发现德军来袭,只好装作村民混在人群中。德军包围村子后,将所有人关进一间房子,并让不带孩子的人爬出来。包括男孩的几个人爬出来后,德军将房子内所有的人烧死了。德军还将男孩当作猎物合影留念,但并没有杀死他。之后,男孩在路上发现了德军的尸体,原来游击队已经歼灭了刚才的德军。最后,游击队员们审讯了抓获的德军指挥官并杀死了他们,男孩重新回到游击队。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也是一部不“好看”的电影。

电影特别之处在于它用真实、残酷的方式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境内的景象,让观众们真正体会出战争中的残忍、血腥,以及道德的丧失。本片不是欧美以情节致胜的好莱坞战争大片,也不是苏联主旋律式的战争巨片,而是一部以人的视角表现战争的艺术电影,就像电影的名字《自己去看》一样,让观众们自己去看战争。这就是电影的特别之处,估计以此方式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仅此一部吧。

电影表现的内容,都体现在影片中,不需细说。比如,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随波逐流,男孩一会在红军当游击队员、一会在德军当俘虏、一会与红军战士合影、一会作为猎物为德军牌照。还比如,战争中的冷漠与残酷,寻找食物的四人转眼之间就死了三个,而且丝毫没有预兆,女孩被轮奸后男孩也显得无动于衷,更没有人来表示关心,等等。总之,电影中的一切都是冰冷残酷的,唯一有爱是母亲对男孩的关心,其余所有人都已经被战争异化,成为了没有感情的生物。这在男孩身上体现得最明显,他刚加入游击队时还一脸稚气,可是在经过战争的洗礼后,男孩的脸已经皱纹迭起,仿佛一个老人。可见战争对人的影响有多么的巨大。这些都使得电影非常沉重,而且有一种极度压抑的感觉,仿佛自己也身处战争中。这大概就是编导的意图吧,让观众仿若身临其境一般。

基于以上的感受,所以这部电影并不“好看”。它不是赏心悦目的特效大片,而是给人痛苦、绝望、压抑的心灵之作。此外,电影的表现方式也让影片不好理解,比如频繁出现的面部特写、主观视角的换面,诡异的男孩与女孩相遇场景,有意抻长时间的过沼泽地,等等。这些除了展示战争的真实一面之外,也加大了电影的理解难度。在我来看,有很多场景是非常夸张而且没有必要的。总之,看这样一部电影不只需要勇气,还要有耐心,耐得住电影缓慢的节奏与怪异的表现方式。

电影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即本片的音乐或者是说音效。电影中有一部分时间充满着嘈杂的噪声、机器声以及人声,电影通过这些来表现男孩已经进入病态的心理,恰如其分的推进你了电影剧情。这些刺耳的音效在一部剧情片中出现,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估计也仅此一部了。这一方面使得电影更加特别,谁会想到一部电影会用噪音做音乐呢?电影除了有噪音的嘈杂部分外,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无声的,这样的设置使得电影有一种接近死亡的感觉——死一般的沉寂!总之,电影除了在画面、镜头方面给人印象独特外,音乐的运用也很独到。

以上对于影片拍摄方面已经说了很多,没有必要再细说了。总之,电影整体来说非常独特,也可以说是另类,这样的电影看一遍足矣。

最后额外说一句。我接触过白俄罗斯人,在我眼中他们都是普通人。看过本片之后才知道,原来他们是一个非常坚强的民族,值得倾佩!此外,白俄罗斯人金发的还是很多的,为什么片中金发的女人不多呢?

演员方面更是无话可说,中文资料太少、太少了。关于他们,只查到男主角叫做Алексей Евгеньевич,女主角叫Ольга Миронова,其他都是空白。不过,男主角Алексей Евгеньевич的表演很震撼,尤其是大段、大段的面部特写画面,可以清晰的看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有深度且能让人思考的电影,只是太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不适合普通观众的审美,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喜欢的,即使它是一部好电影。

截图:

自己去看.Come.and.S[01_56_30][20120405-144836-1]

序列:0770

自己去看.Come.and.See.1978.2D9.4Audio.MiniSD-TLF

2012-04-05

 4 ) 残酷是战争唯一的特点

人人皆知战争远比电影里残酷。导演们却知道人们普遍接受不了其中真正的惨状,于是或避重就轻、或艺术处理,将之控制在观众可接受范围,以此达到名利双收的效果。
         这部电影或许视角不够宏大、时间跨度也不长。但贵在真实,表面即使是战争中游击队新兵的所见也要远胜人们的想象,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很多导演为了减少残酷画面带来的观众流失,甚至夸大其中的正能量、感动内容。只能是娇柔造作罢了,在战争的残酷属性面前,正能量的东西根本没有生存空间。

 5 ) 战争,集体的精神分裂——《自己去看》观后感


我很怕看俄国或是苏联的文艺作品,又怕看战争片,《自己去看》是两者兼具,但在倪可的蛊惑下又憋不住想看。还是看了,从昨天下午看到晚上,影片也就两个多小时的长度,但感觉承受的压力太大,中间歇了好几个小时才继续看完。
这部影片我希望人类拍不出来(因为没有参照物),虽然不可否认,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佳作。
影片背景是1943年的白俄,纳粹侵入苏联之后的两年,其间不言而喻发生了多场残酷战役,但镜头却避开了正面描写双方交锋的战场,一直紧紧跟随一个参军的男孩。
少年弗廖拉跟小伙伴在战争废墟里挖枪,有了枪,他就可以参加游击队。他如愿以偿,告别了苦苦央求其留下的妈妈和一对天真可爱的双胞胎妹妹,被伪装成德军的游击队员带走。
在弗廖拉家里,母亲参杂着恐惧、担忧和隐隐憎恶的情绪接待前来带走儿子的两个军人。其中一个块头高大,看似爱讲笑话但表情僵化、语气生硬的军人想要逗乐两个小妹妹,孩子们却惊惶不安,快要哭出来。与之前母亲负气地把斧头塞进哥哥(弗廖拉)手里,威胁着叫他将她们劈死再离开这个家,哥哥挤眼微笑,两个孩子看着直乐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试图表示善意和安慰,但在这两个已经参战的成人身上,即使是不经事的孩子也感觉到了怪异和紧张,一种与她们的日常生活难以交融的气息。
影片不动声色地一再强化这种分离感,用主观感受的刺激调动情绪,让观看者的精神状态逐渐沉浸到它要塑造的那个历史现场之中。虽然采用的是写实手法,但实际上充分而又微妙地运用了各种技巧以设置了一个在场的“躯壳”,如同片名所示——《自己去看》。
我留意到的,有以下几点:
通过视觉落差。如正常色调和黯淡色调的转换。第一次觉察到这个变化,是影片开头,弗廖拉在绿草蓝天的背景下挖到枪,但随即而来的战斗机划过的却是灰色天空,再以俯瞰的视角,草和树林都变成了模糊不清的灰色团块。
通过听觉落差。如忽高忽低的轰鸣声,有源自机械(飞机、摩托车等),也有源自动物(苍蝇等)或是受干扰的电波,甚至生理性的耳鸣。这种单调重复的声响令人焦虑、沮丧;又如真实语调和伪装语调的交错——先于弗廖拉出场的小孩,用与年龄不符的老气横秋又凶狠的声调说着阴森森的话,让人不知所措。其后我们又听到了他真实的声音,尤其是那句对伙伴表示关切的稚嫩话语“怎么啦?尿裤子啦?”,似乎这才肯定了他的真实年龄。但对孩子产生怜爱的同时,我依旧胆战心惊:因那苍老的声音超出了我所能理解的孩子能够伪装的范围,这里面带有不可回避的真实性。
从影片的发展来看,最后在弗廖拉脸上呈现的衰老迹象再次呼应了那个语调老生老气的孩子,他们都是在强大的暴力蹂躏下变形的感应器,代言人和牺牲品。
再有就是表情、行为、情绪反应,最让我感觉到毛骨悚然的就在于此。笑,拼命地笑,扭曲着一张哭脸还在笑!弗廖拉和格拉莎的相逢,悲伤、恐惧、绝望……神经质的对白里隐藏着多少令人难以忍受的负面情绪,而他们竟然心照不宣地用笑、用打趣交流着。弗廖拉回家那段在情绪刻画上压抑到了极致,却让人无法用怜悯或者同情之类的字眼将自己隔绝起来,置身事外地评论它。看到那里我只能暂停,抽离一下,让自己想点其他的。后来发现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诠释弗廖拉的举措,竟是悲恸反应的深刻写照:
1. 否认。弗廖拉一进村子就觉得不对头,但不愿正视自己的预测,他进屋,无视腐烂食品招惹来的苍蝇轰鸣声(声音刻意放大化),搬出搁置太久而变质的牛奶招待格拉莎。他强调:“还是温的。”以此假设妈妈和妹妹离开的时间很短,一切都还很正常;
2. 怀疑。格拉莎发现了村头被屠杀的人堆而歇斯底里,但弗廖拉看也不看,兴奋地拽着格拉莎步入沼泽地。他认定家人躲在岛上幸免于难,但是在泥潭里挣扎着前行,其慌乱的步履显露他的自我质问——还真的一切如故么?不幸是否已降临;
3. 愤怒。到了岛上,格拉莎喊出他家人已被屠杀的事实,弗廖拉突发攻击性,掐着她,将她推进沼泽里。仍然是对死亡现实的不接受,但此刻的非理性,让他把对死亡的愤怒发泄到最亲近的同伴身上(实际上是自我攻击指向,格拉莎成为弗廖拉接受死亡现实的那一面自我化身)。
4. 歉疚。小岛避难处,被严重烧伤的叔叔神志不清地指责是弗廖拉挖出枪支惹的祸,虽然我们知道事实不是如此,但弗廖拉也沉浸到这样的自责当中,这里面也参杂他抛弃家人去参军的内疚感,他把头深深埋进了泥沼里。当他跟随成人们去寻找食物时,女人们挽留他:“孩子,别离开我们。”一个抱着孩子的母亲劝慰他:“你从不知道事情会变成这样,你不可能知道。”弗廖拉的回答是:“不,这全是我的错。”
弗廖拉的坎坷命运并未到此为止,觅食的路上同去四人,最后只剩下他。他被一个老人搭救,以新的身份被藏匿在村庄里,老人絮絮叨叨为他介绍家人,眼看着气氛似乎和缓些了,甚至可以带点不切实际的幻想——弗廖拉能不能融进新的接纳他的家庭?可是接下来,却是纳粹的屠杀。
影片有个细节,弗廖拉被部队留下后,奔跑中踩碎了一窝鸟蛋。这大概是个分界线,此后,少年的脸上就时常出现创伤性障碍患者惯有的表情。还有两次摄影,一次是和游击队员们,此时他还是个正常的孩子;第二次是被纳粹用手枪顶着头拍照,那已经是一张备受摧残而写满恐惧的脸。
在抽离状态中,我们可以纸上谈兵地说,这孩子需要心理干预。可事实上,我们只是在看,目睹其间的过程,却无能为力。至于我自己,我只能打着寒战祈祷:在我有生之年,永远不要让我身处这样的环境。
知情意的统一和分离是判断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看着应对具体情境,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跟我们的预想(正常)有出入时,我们就视之为异常。但是,如果环境本身就不正常呢?每时每刻面临着剥夺,亲人的丧失,生命的威胁,厄运萦绕在头顶却不知道下一秒会不会降临……那么我们还能依仗什么?没有所谓的正常秩序了,那就是集体的精神分裂,无一能够幸免。
德军在欢快的音乐、调侃的宣传语里驱赶和殴打着村民,将他们关在木屋里烧死。把婴孩像没生命的布偶一样扔回死亡之窗,又像做好事的少先队员把老奶奶连床扛到远离燃烧住所的户外……荒谬怪诞的举止揭示了胜利方一样被恐惧攫取,虽然是到了被掳后才显出原型。
我不太喜欢结尾处游击队和村民们的静默,蔑视地看着战败方丑态百出的表演,最后一梭子扫射就结束了他们,火扔进了水里。觉得过于脸谱化,似乎在强调正义方的道德高尚。宁可要他们冲动些,甚至以牙还牙地施暴。倪可却觉得处理得不错,她认为他们不是不想复仇,而是对那种暴力产生了深切的恐惧。也是,恐惧的制造者终究要被恐惧所吞噬。可是,人类为什么总要无休止地卷入其中?
这个片子让我强烈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它不仅是可以用来满足审美愉悦,或是被动地成为某种欲望客体;当它能量充足且趋于完善的时候,就具备了慑人心魄的吸引力,能够主动地攫取和捕获欣赏者,精确的、宏亮地灌输它的意念。可以这么说,它既是一种危险,又是一种对危险的最佳警示。

 6 ) 自己去看

这真是一篇鼓动性极强的战斗檄文!

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和摄人心魄的配乐,半个多小时屠杀场面的白描,全片两个小时下来,相信没有人不会像片尾那样追随着游击队的队伍一起去打德国鬼子。

二战题材相对来讲更容易拍,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非正义,不存在什么模糊地带,起码在战争期间是这样的,所以,尽管去符号化也不会让人觉得片面了,在累累罪行面前,不需要什么逻辑和理性思考。

最后那段蒙太奇每开一枪希特勒就返老还童一段直到襁褓,确实是见所未见的。

同样冲击力十足的还有对话的镜头,正反打全是演员正面镜头讲台词表演,别的影片不合适,但在这里却是异常有效果。

男主的眼神恐怕没有观众会淡忘,那双大眼睛从开始的童真到惶恐到愤怒到坚定,其实可能眼神都一样,但是导演就是能让观众感觉到这么多的情绪。

如果该片在二战期间就存在,战士上前线不用任何动员,看一遍这个就够了。

 短评

勉强及格。后面的近一小时终于进入正题,大场面控制的好,一群人欢天喜地杀人的劲头好看,摄影也渲染到位,但全片并没有什么血腥跟裸露场景,比《26个画面的占领》都差很多。前一个半小时人物处于近似着魔状态,剧情过于反复,在情绪和事件的推动上代价大但效果一般。全片诸多大特写冲着镜头或第一人称视角,倒是点题。类似现代启示录

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不是冷门佳作,是冷门神作。沟通受难心灵与黑暗历史的音效和影像模糊了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界限,如排山倒海般征服力的强大视听彻底把人拖入另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时空,所有描写战争残酷的文字在它面前都沦落为一种粉饰。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过一部像这样“黑幕后顿觉自己轻如鸿毛”的电影了。→20.12.4 时隔三年,资料馆重温。一次确证。告别表象权威吧。

9分钟前
  • Ocap
  • 力荐

实际上并没有多么残酷,但影像风格真的太神了。虽然已是三十年前的片子,但我还是想说苏联电影真牛逼。影片中大量凝视摄影机的面孔,组成了最有力的宗教-历史-文明三重图征。我在里面找到了新世纪电影创作中几年未见的珍宝:想象性创造力。

11分钟前
  • 王写写
  • 力荐

意识形态固化的太过明显,所谓「最残酷的战争真相」反而充斥着主观「咬牙切齿的仇恨」以至于最后完全失控,作为宣传电影并无不可但是在艺术呈现与审美上则反而沦入二流。

13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惨目忍睹!男孩对法西斯控诉那段蒙太奇处理的妙极了!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Come and See"语出圣经启示录,意为让人睁眼看看末日图景。

14分钟前
  • Vini_Kazma
  • 力荐

丑恶的战争,各种惨不忍睹……经典但异常残酷的电影

17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影史上最残酷的电影,自己去看。可惜我一直不欣赏电影创作者带着情绪拍电影,抛开这些政治意识形态,战争中的人性刻画依旧震撼人心。★★★★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4.5;风格极为独特的战争片,被震到几乎无法动弹。大量直视镜头+各种特写+主观视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己去看」;战争究竟离地狱有多近,自己去看!前半段一直笼罩于某种怪异而荒诞的氛围中,从参军开始便被卷入一种无法自保、无法摆脱的漩涡;爆炸后耳鸣的音效与喘气极具压迫性,运镜与氛围营造很有超验感与前瞻意义。沼泽中的艰难行进与登岛之后选择性失明,死神附身的希特勒骷髅架,濒死的牛眼望向荒唐人间,均处理得极富隐喻,视觉冲击力满格。结尾堪称绝妙,射出的怒火致使时间倒流,然而若真的一切可重来,难道世界会有所改变吗?孩子的脸从此苍老,树林中镜头一转,俨然冬夏又一春,这世上的杀戮并未停止。

2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纳粹被展现为狂欢节般的享乐主义,苏军的形象与其说是保护者不如说是侵犯本国民众人权的另一种侵略者 ,只是在一种更大的对外的集体恨意下不得不凝聚起来,这便是家国情义的真相。主人公面对来自成年人世界的一个个玩笑,例如他和格拉沙对视时两人同步破涕为笑,他以为可以与她相互理解,却被她当做司令的一个镜像去发泄苦闷,在她的爱的呼唤中反而凸显了差异的不可弥合性和极端环境下精神的歇斯底里性。以不同的地点和同行者为区隔的叙事结构不可谓不均衡,但堪称偏执的视听手法将影片抛入了对立面,正如人脸特写和主观视角长镜头之间的主客互搏。缺乏前史铺垫的面庞和戏剧化的表情的长时间强制性在场带来一种陌生化的奇观式惊骇,人被战争同化,这是对于地狱的反馈,同时也是来自地狱的凝视。似乎有使用三次裂焦滤镜。动物相关的隐喻都堪称点睛之笔。

24分钟前
  • c. velasquez
  • 还行

1.影史最残酷剧情片之一,仅次于[刀的哲学],亦与同年另一最黑暗纪录片[浩劫]构成互文。2.比之[伊万童年]柔暖的诗意梦境,本片阴冷到底,毫无希望,一如皱纹满面的衰朽孩童。3.片名出自[启示录]第4封印。4.他们在上面喝酒,把酒瓶留给我们。5.粘稠沼泽,垂死马眼中的照明弹。6.枪击希特勒倒退时间。(9.5/10)

2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1. 德国鬼子进村了,进到了白俄罗斯的村庄,烧杀抢掠。2. 小男孩的脸部化妆,瞬间老去了,艺术表达能力非常强。3. 最后他拿着枪,烂水坑的希特勒画像射击时后用了《意志的胜利》里面的影像,回放的效果,以及最后有一张希特勒儿时跟母亲的合照,而小男孩儿并没有向婴幼儿希特勒画像射击,意义就出来了

30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百闻一见系列,简单粗暴的记述了小游击队员从渴望武装到目睹大屠杀全过程的心路变化,粗暴到小男娃的身心反应几乎是直接靠化妆变化来表现的,片子极端反法,没其他态度,就像是刻意举着身着纳粹军装的泥巴假人招摇过市一样,一心只为引起群众目光与唾弃,最后把希特勒“打回娘胎”的处理倒是荒诞到有趣

34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还行

很久没有在资料馆看到这么烂穿地心的电影了 所以有点生气 导演为了泄愤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电影里纳粹那种仿佛喝多了的癫狂和放纵根本不像德国人 倒是很像俄罗斯人 这种不顾事实的疯狂抹黑的逻辑大概就是用自己最差的样子来想象敌人的样子 只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和虚伪 反而丧失了直指人心的控诉力量 一味的苦大仇深和自虐 一味雷同的怼脸大特写让人想起琼瑶剧的马景涛咆哮式表演 同样廉价的煽情 毫无必要的对于女演员的身体消费也很低级 最后击垮我的是片尾莫扎特的安魂曲居然改用苏联式崇高唱腔 这实在是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修复版非常精美 色彩感人 摄影有炫技但缺乏神来之笔 @中国电影资料馆

35分钟前
  • ricecream
  • 很差

影片中途很多人走了,有人睡着了,打呼噜响彻天际。散场后,坐在前排后半段一直在玩手机的姑娘终于抬起头,给这部片子下了一个“贩卖苦痛”的结论,跟同伴哈哈笑了。那一瞬间觉得果然现在人们还是吃的太饱了,作为人类是不是应该有点基础的同理心和尊重,没有任何一段历史该被这么评价。诚然这部片子在节奏上有问题,观感可能比较不适,但是就算是“贩卖”,相信导演和摄制组乃至整段二战史里的人民,也没有期望你用这80块钱的电影票为此买单。还真的是,屠刀没有落到你的头上。

40分钟前
  • 二二
  • 力荐

死亡诗篇末日景,流弹如花灼人心;纳粹狂魔无尸骨,尤是春归梦里人。这是地狱,请自己去看。

43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為了补標再看电影🎦』之前看过清晰度忘了,今高清画质再看,没有直面战争的大场面,通过普通人的眼光体验战争的残酷,俄罗斯🇷🇺文学的厚重感在电影里表现强烈。没有战争的生活真的太完美了,但是近现代战争一直陪伴着我们,虽然我们没有亲历战争,但是世界一直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下,很多人还生活在战争的你死我活的日常中珍惜没有枪林弹雨的日子。

46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资料馆|结尾历史影像倒流的蒙太奇试图回到罪恶的原点:面对母亲怀中仍是婴儿的希特勒,我们要不要开枪;拿枪的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希特勒;最后一幕穿越开头那片树林,是重演这场战争的开始,还是另一场战争已经到来。

51分钟前
  • 笑忘录在别处
  • 还行

最后那段枪击希特勒的蒙太奇真是神爆了,神来之镜!神来之镜!只有电影能做到,只有电影能做到!怪不得被周传基拿来批综合论!

54分钟前
  • 我读书少♂
  • 力荐

「直線的迷宮」,焦點愈是清晰,視點便愈是模糊。收尾剪接著實張揚過火,但在這個嶙峋男孩「盯」著你我告解整整兩個小時後,實在難言一絲一毫苛責苛刻……

59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孩子是问题的根源,这话再追一步,人都是从孩子长成的。战争一次次重来,浩劫不断反复,人间即炼狱,因为人类就是问题本身。

1小时前
  • 神仙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