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兄弟

正片

主演:阿兰·德龙,雷纳托·萨尔瓦托雷,安妮·吉拉尔多,卡汀娜·帕辛欧,亚历山德拉·帕纳罗,Spiros Focás,Max Cartier,科拉多·帕尼,Rocco Vidolazzi,克劳迪亚·莫里,阿德里娅娜·阿斯蒂,恩佐·菲耶尔蒙特,尼诺·卡斯泰尔诺沃,罗萨里奥·博雷利,雷纳托·泰拉,克劳迪娅·卡汀娜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 / 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年份:196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洛可兄弟 剧照 NO.1洛可兄弟 剧照 NO.2洛可兄弟 剧照 NO.3洛可兄弟 剧照 NO.4洛可兄弟 剧照 NO.5洛可兄弟 剧照 NO.6洛可兄弟 剧照 NO.13洛可兄弟 剧照 NO.14洛可兄弟 剧照 NO.15洛可兄弟 剧照 NO.16洛可兄弟 剧照 NO.17洛可兄弟 剧照 NO.18洛可兄弟 剧照 NO.19洛可兄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洛可兄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帕荣迪家族男丁新旺,可惜生在贫穷的农村,于是,母亲决定带着四个儿子北上,来到米兰投奔先一步到达的大儿子文森(Spiros Focás 饰)。兄弟们的到来给文森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他被房东赶出住所 ,只得和一家人挤在冰冷的地下室。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是兄弟五人在一起,也算是其乐融融,二哥西蒙(尼瓦多·莎瓦特利 Renato Salvatori 饰)拳击手的职业让三弟洛可(阿兰·德龙 Alain Delon 饰)跃跃欲试。  妓女娜迪亚(安妮·吉拉尔多 Annie Girardot 饰)的出现打破了一家人平静的生活,她隐瞒了和西蒙的露水情缘,倒是与洛可越走越近。东窗事发后,失去理智的西蒙在洛可面前玷污了娜迪亚。心碎的洛可离开了家人,将痛苦发泄到了拳击事业上,竟意外的获得了成功。与此同时,作为前辈的西蒙却在烟酒中渐渐荒废了事业。然而,兄弟二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并没有就此结束,互相纠葛的亲情和爱情最终酿成了悲剧。人体实验壮志凌云1999蒙面检察官龙闯中原香港强奸奇案之割喉红胡子解剖外星人地中海惊魂天涯织女傀儡生涯暴走家丁天上再见好消息东北易帜魅力四射2023地平线系列:关于未来你需要了解的十件事肖申克的救赎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财叔之横扫千军2023京东健康年终听诊会黎明终至法律与秩序第二十一季死亡地带第三季结伴前行来电奇缘鬼镇最高安全古董局中局叶尔羌河高堡奇人第四季社区的恐怖秘密蚁人与黄蜂女几度菊花香中产家庭第七季荒野咖啡馆边缘团地东北老炮儿顺其自然成长别烦恼住院医师第五季女人们的期待奇异世界历险记悉尼嘉年华错在重逢

 长篇影评

 1 ) 《洛可和他的兄弟们》:邪恶无法被救赎

所谓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要点并不在它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也不在它展现了摄影机的记录本性及采用业余演员和街头布景这些具体“偏爱”上,而在于它对核心的戏剧冲突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处理上。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例,德西卡将这种核心冲突(父亲一定要在这一天找回他的自行车)放在了战后意大利城市社会生活的一个片段之中,找自行车是叙事的主要推动力,但其他事件并非全部以找自行车为中心来组织,环境发挥着它自身的影响力。这对父子被置于一道生活之流中,生活(环境)扑面而来,他们遭遇着各种随机事件。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电影成了一种本雅明意义上的“凸显生命风险”的艺术。
维斯康蒂的《洛可和他的兄弟们》有着这位导演早期新现实主义作品(《大地在波动》、《沉沦》)的影子,但更显示出他之后那些伟大的史诗情节剧(《豹》)的端倪。这部接近三个小时的电影围绕着洛可一家——母亲和五个儿子——从意大利南部农村搬到米兰生活的际遇展开。从电影根据洛可五兄弟的名字分为五个片段的结构安排及三小时的时长上,可以看出维斯康蒂的初衷确实想表现环境(米兰的城市生活)对于人物性格、心理的巨大影响,借此展现战后意大利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但较之于《愤怒的葡萄》这样表现农民进城的史诗来说,《洛可》中米兰的社会环境始终处于面目模糊的状态。观众感觉,维斯康蒂似乎无意识地使故事向“内部”发展,社会悲剧成了心理悲剧。
《洛可》故事的中心部分是西蒙和洛可(阿兰•德隆主演)两兄弟与风尘女子娜迪亚之间的情感纠葛。西蒙在获得拳击赛冠军之际认识了娜迪亚,后者很快成了他的女友。西蒙堕落得很快,酗酒、纵欲、目中无人、偷盗,娜迪亚不久就离开了他。两年后,洛可在某地兵营服役期间意外地遇到了娜迪亚,两人坠入爱河。嫉妒成性的西蒙无法接受自己的前女友与弟弟结合的事实,决定展开疯狂的报复。在一个夜晚,他带着一群狐朋狗友冲到两人约会的地点,当着洛可的面强奸了娜迪亚,并将洛可痛打一顿,后者几乎没有还手。事后,洛可为了兄弟情义让娜迪亚重新回到西蒙身边,娜迪亚从此完全绝望,终于在一次言语相激之后,被西蒙杀死。
无论是拳击手职业的机会主义特点,米兰城市生活的诱惑(片中人物一再诗意化他们的家乡,仿佛异质性的城市是造成他们不幸的根源),甚至娜迪亚的抛弃,都无法说明西蒙堕落的根本原因,而只能说是一种外在的诱因。电影中的西蒙有着一张粗野、未开化的脸,加上一副冷漠而自负的表情,观众可以隐隐感觉到他内心的邪恶正在涌动。在他身上,有着人类第一个凶手该隐的原型。作为一种被逐出伊甸园的理性残缺不全的动物,人类时刻有堕入完全的邪恶的危险,而且在这部电影的非基督教语境中(维斯康蒂是个共产主义者),这种邪恶完全没有救赎的希望:无论是他起初的自负还是最后的软弱无能,观众对西蒙这个人物的感觉只有难以抑制的恶心和厌恶。
较之西蒙,洛可才是真正悲剧性的人物。他并非是一个圣徒,而是一个将兄弟团结的理念置于一切价值之上的人。他为了兄弟情义放弃娜迪亚,为西蒙背负巨额债务,甚至最后包庇西蒙的谋杀罪,所有这些牺牲行为的动机都可以用他在电影结束时对小弟弟卢卡讲的一番话来说明:“还记得那个泥瓦匠吗?当他开始造一座房子,他会扔一块石头到路过的第一个行人的影子上,”“为了使一座房子牢固,有人不得不做出牺牲”。洛可的悲剧,是安提戈涅式的悲剧,是不同的正义原则在一个人的内心造成的冲突引发的悲剧。但整部电影的悲剧感与其说接近索福克勒斯,不如说更有欧里庇得斯的味道。《洛可和他的兄弟们》的悲剧并无崇高感,而是一群被道德观念和欲望所左右的人物的心理悲剧。

————————————————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
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

 2 ) 卢奇诺·维斯康蒂:《从维尔加到葛兰西》(1960)

本文是导演给自己影片写的解读。原文链接

从维尔加到葛兰西

文/卢奇诺·维斯康蒂

作为一个对于种种搅扰意大利人的生活,使他们心怀忧虑、渴求变化的深层原因,始终保持兴趣的人,我从来都视“南方问题”为我创作的一大主要灵感来源。有必要说明在最初一段时间里,我是通过一条纯粹文学层面的路径接近,或者毋宁说发现这一问题的:通过维尔加的小说。那是1940-41年我正在准备《沉沦》的时候。当我平生第一次以电影的形式——尽管是在法西斯主义强加的诸多限制之内——处理当代意大利生活的题材,整个意大利小说史上似乎唯有《杰苏阿多工匠老爷》[Mastro Don Gesualdo]和《马拉沃利亚一家》[I Malavoglia]作为叙事文学是可以继少年时代的阅读记忆之后重新被我吸收的。可以说我从那时候起就已经有了将这部小说【*】改编为电影的计划。随后战争开始了,战争带来了抵抗,抵抗[运动]带来了对意大利所有问题的——至少对于一名像我这样教育背景的知识分子来说——全新观念,使我认识到它们不仅是文化、宗教和道德风气,更是社会结构层面的问题。

【*】他也没有说是哪部(虽然《大地在波动》改编的是后者),也许他把这俩看成一部小说,因为它们都是维尔加“被征服者系列”的一部分。

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开始激发我的兴趣,使我走出了身为北方人对于神秘的南部和两岛之地——那时在我眼中差不多仍是加里波第率领千人军开拓的未知领土——[单纯的]迷恋心理。维托里尼的“谈话”【*】为我们适时敲响了警钟。维尔加笔下那种神话式的想象,我曾经读得津津有味,后来却不再满足了。我迫切地需要了解到底是哪些历史、经济和社会因素构成了南方悲剧性现状的基础,而正是阅读葛兰西【**】带来的启示使我得以洞见真相,尽管这一真相至今仍未被充分研究与阐明。葛兰西令我信服之处不仅在于他通过敏锐的历史-政治分析,深入论证了现象背后的原因,也即南部地区社会严重离散[una grande disgregazione sociale]、沦为北方统治阶级(殖民地式)开发对象的特点,更在于和其他重要的南方问题作者不同,他同时指出了对于解决这一事关我们国家统一的核心问题真正具有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行动方向:联合北部工人和南部农民,打碎“工农业集团”[blocco agrario-industriale]【***】的铅斗篷。葛兰西并且进一步向我揭示了南方知识分子,一旦成功脱离[对统治阶级的]封建式逢迎和对国家官僚体系的崇拜,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占据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西西里的谈话》是维托里尼的小说名作。

【**】就本文而论,他引用的葛兰西似乎完全来自写于1926年的文章《南方问题的一些情况》。

【***】wiki:北方的进步工厂主接受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抬高粮食价格,换取南方保守的大地主维护政府的稳定统治。1887年上台的左翼政府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这种利益联盟的形成。

葛兰西理论框架的价值在战后的斗争中已经得到了验证。而且,虽然南部和西西里地区的形势以争取土地改革,争取自治权和争取工业化的农民运动为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我看来这位伟大的反法西斯斗士指出的方向至今仍然没有过时。但是有人或许要问为什么我本人取材南部地区的电影作品着重探索的却是本质上属于心理层面的冲突,而并未偏离对于失败或者说“被征服者”这个维尔加式主题的传统呈现呢?下面我就要尝试回应这一批评意见。

所有电影都是特定文化大环境的产物。想要处理有关南部的问题,我不可能不从维尔加的作品入手:因为它们代表了迄今为止以此类内容为基础的最高艺术水平。然而,仔细留意便可看到,我在创作《大地在波动》时业已尝试将经济矛盾[的地位]凸显出来,作为全片剧情发展背后的根源和驱动力量。换言之对我来说,社会因素总是解读人物精神状态、心理机制和矛盾冲突的关键,尽管我得出的结论仅仅是人性层面的,也必定要落实在具体的个人身上。这是根源和酵母。但是,公民热情和社会问题始终在故事的血液里流动着。

《洛可》正是这样。诚然,兄弟关系、母子关系对我来说是与一个来自南部的类似家庭、一个南方人家庭同等值得关注的话题。但是我在呈现我的[艺术]选择的时候并非局限于搜集特别具有感召力的人性素材,而是通过有意识的设计[让影片]回归到北方与南方的关系问题,这正是一名不仅希望使观众感动,更希望引发他们思考的创作者要做的事。

想想看:在当前时刻,官方想让我们看到的是南意大利、西西里和撒丁岛地区已经在更多的柏油马路、工厂、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和受到保障的行政自治权存在下改头换面,而我则希望听到南方的现实世界里那些更低沉的声音:当一个群体,一种文明,在所谓意大利的经济奇迹盛宴上只分到一点残羹冷炙,至今尚未走出精神和道德上的隔离状态,而典型的意大利式偏见也即认为南方比全国其他地区劣等的观念仍在支撑着这种隔离,从这样的现实里发出的声音。在推进这一主题的时候,我的方式也许是坚决的乃至激烈的;但绝不会有人说它是专断的或者灌输的。新闻报道中日复一日记录的,南部劳动者们为了工作和机会北上的冒险故事,为我提供了最好的佐证。

然而无论我多么确信《洛可兄弟》讲述的故事完全可以成为其中一篇报道的内容,我仍然致力于赋予它足够的典型性。在我的人物和事件纯粹出于虚构想象的独特性背后,我认为我提出了一个[普遍的]伦理和观念问题,一个对我们当下生活的历史时刻、以及对于特定的精神状态来说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人们]一方面仍然保有对南部复兴的希冀和志愿,另一方面又不断由于救助的缺乏被推向绝望,或者推向各种只能片面解决问题的出路,其中之一就是由作为个体的南方人独立地融入到外界强加给他们的生活之中。

我的电影情节就安排在这一框架之内——正如大家看到的,它最终发展为一场凶杀——其间突出的是南部地区的特点中我认为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荣誉观念,它的法则,以及它的禁忌。

现在回答第二个问题。个体情感冲动中最为高尚的部分,在社会面前遭到挫败和嘲弄,这一主题的当代性不会比其他任何题材逊色。但是处理它的方式则至少可分为两种。一种方式追求的只是美感和愉悦感,我会毫不犹豫地将它称为非社会性,更准确地说反社会性的;另一种则将[人物的]挫败放在现有社会秩序如何[给他们]造成困难的框架之内考察,作品越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社会困境的真实面貌、和相反愿景在衬托之下的光明,就越是从艺术加工中凸显出来。

维尔加的创作和分析对后一种方法的运用停留在初级阶段。我的意图则是沿着与维尔加方法相同的根系挖掘[人物]悲剧的根本原因,并将它们在某一个身处崩溃过程(《大地在波动》:瓦拉斯特罗一家的经济困难;《洛可兄弟》:经济状况最大程度稳定下来时的道德危机)顶点的人物身上明确地,甚至几乎是说教式地[didascalicamente]——我并不惧怕这个词——呈现出来。在《洛可》中,这个人物理所当然地就是西罗,这位进入工厂的弟弟不仅表现出一种不流于浪漫幻想的、持久的深入生活的能力,并且对于各项权利背后连带的责任也产生了自觉。

这样一来——虽然其实不是我刻意安排的——《洛可》的结尾就成了我的南方问题立场的象征性,或者说典型化体现:工人兄弟与家里最小的儿子谈起家乡的未来,而他的想象所描绘的正是安东尼奥·葛兰西[工农]团结的理想。

因此可以看出,尽管我的电影只是对一次忠实重现的人性悲剧进行了心理层面的探索,它最终的结论却具有社会乃至政治意义。

这是悲观吗?是对种种矛盾的放大和牵强附会,意在挑起争论吗?

这并不是悲观主义。因为我的悲观仅仅是理智的悲观,而绝不会是意志的。理智越是在悲观的帮助下深入挖掘生活的真相,意志——我认为——就会越好地被乐观和革命热情武装起来。

那么对矛盾的放大表现呢?这本就是艺术应该做的。重要的是这些矛盾应该是真实的。因此我认为《洛可兄弟》中给出的不是一种意存偏向的表述,而是所有人,只要怀有良好的意愿,都可以达成共识的基础:抨击需要抨击的现象,同时表达那些任何自由之人都不可能真正拒绝的企盼与希望。

Luchino Visconti, "Da Verga a Gramsci." Vie Nuove, no. 42, 1960.

 3 ) 《洛可兄弟》:进城,进城!

贾樟柯的《小武》刚进入西方时,法国人感到一种陌生的熟悉感扑面而来。小武满不在乎的神情,乱糟糟的街头,无所事事的年轻人,还有正在迅速改变的城市面貌……太像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意大利迅猛城市化,其中发生的种种动荡、迷惘和变迁都被大师们的摄影机记录下来;多年以后,当中国同样走上城市化道路时,也就有了《小武》式的即视感影像。

城市化过程的背后,是资本主义不断壮大的势力范围。城市像一座巨型的怪物,从广袤、落后的农村吸收廉价劳动力。它摧毁了旧的社会体系和道德秩序,催生了新的游戏规则,建立了新的资本主义道德——法律。城市化浪潮之下,有《东京故事》里断裂、失落的传统,也有《洛可兄弟》里的道德变迁。东方的小津和西方的维斯康蒂,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讲述一个家庭解体的故事来缅怀逝去的诗意。

帕隆迪夫人说:「我有五个儿子,像一只手的五根指头一样,紧紧地握在一起。」这位坚强的老妇人的愿望,也是导演维斯康蒂的乡愿。但这部电影里,这紧握的拳头松开了,兄弟五人进城了,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老大文森是第一个离开乡村、进入城市的家庭成员。正因为来得早,他迅速适应了城市的丛林法则,并成功打入了城市内部——和一位小市民的女儿订婚。若不是订婚之夜帕隆迪夫人带着他的四个乡巴佬弟弟闯入了岳丈家,他的进城之路会走得更加坦荡顺畅。略经波折,文森还是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搬离了大家庭,融入了城市。他迅速蜕化成一个小市民,所有行为的中心都围绕着他的小家庭。包括弟弟西蒙内蒙难时,他还不忘牵挂第二个孩子的出生。

文森是个引子,带领所有帕隆迪兄弟逃离了乡村。在城市这座怪物面前,最先觉醒的是老二西蒙内。他有野兽一般的体格,野兽一般的嗅觉,全盘接纳了城市的光明和阴暗。他懂得利用优势,抓住机遇,毫不犹豫地跳槽到前途光明的切里拳击俱乐部,走向了前途光明的职业生涯。他跟随本能,迅速堕入对妓女娜迪娅的爱河,染上烟瘾,偷窃,酗酒。西蒙内浑身激荡着原始的荷尔蒙,很快就迷失在城市的欲望之中。他的身上,旧式道德解体得最彻底。

阿兰-德龙饰演的老三洛可完全是西蒙内的反面。他同样具备拳击天赋,虽然力量稍逊,但胜在速度和坚韧。洛可身上完全保留了乡村的道德观念,伟光正仿如圣人再世。他一味地容纳和忍耐西蒙内的无礼、残暴,为了家庭可以牺牲一切。即使获得了拳击冠军,成为家庭的骄傲,洛可还是满怀对家乡的怀念,对已被资本主义摧毁的旧式道德观念充满了乡愁。他是旧时代的圣人,尽管取得了世俗意义的成功,但城市毁灭了他心中的彼岸。

老四奇洛是积极融入城市规则的新人。他上夜校,学习知识,遵守城市的法则。他在意大利大资本家「阿尔法-罗密欧」集团工作,摇身一变成为工人阶级,在流水线上装配汽车。他学习哥哥文森,找了一位小市民的女友。虽然他才能不如西蒙内和洛可,但他却是代表了一个不可逆的方向。就像影片最后,高音喇叭鸣叫着,穿着制服的工人们漠然地向工厂走去。熙熙攘攘的人流涌向资本主义的大本营,观众很难分清哪个才是奇洛的背影。

奇洛告发西蒙内后,他对老五卢卡说:「长大后,你会明白我今天的决定,才是正确的。」奇洛的选择,正是一丝不苟地遵循了资本主义法律。他是适应时代的新人。尽管他只是一名不起眼的工人。而象征着未来的卢卡,是维斯康蒂保留的一丝希望吧。文森的庸俗、西蒙内的迷失、洛可的旧道德、奇洛的新道德,都在卢卡的生命留下了印迹。卢卡是进城后的新意大利人,完全由资本主义哺育的一代人,未来会怎样?这个问题的答案,维斯康蒂没有,小津没有,六十年后的我们也没有。

 4 ) 维斯康蒂的五兄弟之梦

导演

维斯康蒂1942年命名了新现实主义流派作为电影的新流派。开启了一个电影时代。

维斯康蒂本人是大贵族和大资产者出身,出自社会顶层,但他完全坚信马克思主义,最终被法西斯逮捕过。有人评价他是浸泡在奢侈品当中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部作品描述的是意大利战后重建,南部乡村家庭如何最终融入北方大都市的过程。

也是一种意大利城市化过程中,是乡下人的适应和融入的艰辛过程真实写照。

3个主题

崩坏-传统意大利家庭解体

城市化-乡村人士融入城市的过程

新现实主义-刻画战后意大利社会生活

语言

母亲骄傲的说“这是我的一只手,我的五个儿子是手指”——母亲的向往是将家庭握成拳头,向生活和社会出击并战胜生活。电影表现的是社会打败了母亲,将母亲的“五个手指”一根根掰断

大哥文森佐、二哥西蒙,老三是主角洛可,老四是西罗。

主角洛可是家庭的拯救者、保护者、守护者,想维持一个大家庭温暖的人,为一家子人做出牺牲。

西蒙很迷人,充满了欲望,很容易被诱惑,强大富有创意,最终被他的弱点粉碎,在城市的诱惑中堕落坍塌。

老三和了老二一个升华一个崩坏过程,是电影的主要内容。

故事中老二西蒙直白“在我们的故乡我们是累赘的牲口,我们除了像牲口一样出去干活,且像牲口一样死去之外没有任何出路。”表现了意大利战后重建过程中,农村的衰败与底层人的痛苦。

2组镜头

镜头1:

农村的一家人来到车站,找不到接应的人表现出慌乱,期待接人的儿子并没有到达,一家人在城市中艰难找到儿子那里,却发现处于服丧期的儿子正在举行自己的订婚式。

这种灰色幽默,将一家人初次到达大城市得艰辛瞬间引爆

这里有两对冲突

母亲和儿子,母亲质疑儿子为什么不养活一家人,来车站接他们

儿子的未婚妻一家认为这是巨大的累赘,大家不欢而散,继续走上街头,流落在外

镜头2:

城市多种形态的贫民窟,房间摆放着横七竖八的床铺,亲密且贫穷。

清晨大家发现下雪了,兄弟们洋溢着说不出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南方人见到雪的快乐,而是今天大家都有工作的狂喜——这个时代的意大利人,在下雪天通常会赢得一个扫雪的工作机会,这是天赐的礼物。是我们现代人无法体会,但在电影中通过观看洛可一家可以感受到的快乐。

当我看到孩子们被热汤烫到,热汗淋漓充满幸福感和急切感,,兄弟们走出门去赶着扫雪挣钱。这份快乐很打动我。

 5 ) 五

洛克兄弟五人,代表的是五种现象。

Vincenzo:老大,最先脱离传统与家庭。
西蒙:堕落。
Rocco:圣人。
Ciro:现在/希望。
Luka:老幺,未来/家乡。

西蒙一直在堕落,Rocco一直在试图拯救他,不惜让给他自己爱的女人,甚至不惜签下10年拳击之约就为替自己的兄弟还债。

最后西蒙杀了他们共同爱的女人,被Ciro举报。

Rocco彻底失去希望离家出走。

结局最小年纪的Luka指责Ciro,他说了以下这段话。

“你这样对我说很不公平,我小时候我们离开家,是西蒙而不是Vincenzo让我明白了在家乡我们就是牲畜忙着工作和服从。他说我们不是奴隶,也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

“结果最后,他全忘了。也因为这样他的结局就是把自己毁了,让我们屈辱。他让Rocco受伤,也让你受伤。”

“他有过好的本性,但他都让这些消逝了。他消费着Rocco的好心和慷慨。Rocco是个圣人,但他能在这世上做什么呢?他不会保护自己,他太宽容了。一个人不能总是原谅别人。”

看到很多人咒骂Vincenzo,说他作为家里的兄长不负责任,最后都不愿意同Rocco一起承担西蒙的债务。不过作为一个抚养着自己老婆孩子的普通男人,又能要求他多少呢?

在这个残忍的世界里,我们都得学会去伪装,如果随便对着什么人都袒露全部只会伤害自己。

说到底作圣人,恶人,无关自己的人都没有关系,只要你自己能够接受自己,不带任何后悔地活下去,也永远不要去judge别人的选择。

那也就够了。

 6 ) 意大利,人

文|十二辰子 近三小时的《洛可兄弟》是阿兰·德龙与意大利巨擘卢基诺·维斯康蒂合作的第一部作品,也奠定了日后两人长期合作的基础。1960年维斯康蒂正处于运动交锋更替的十字路口,时值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尾声,法国新浪潮又开始渐渐揭开序幕,打破固有影像默认的原则。 《洛可兄弟》不仅成为维斯康蒂作品的转折点,还在之后影响了科波拉的《教父2》与马丁斯科塞斯的《愤怒的公牛》。

不变的城市

从《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到《偷自行车的人》再到《温别尔托D》,战后十五年来意大利并没有什么改变,米兰仍然是那个令人向往的时尚之都。来自南部的母亲带着三兄弟来投奔大哥,却因家庭冲突害大哥被赶出未婚妻家。一家人想要在米兰有一处落脚之地不得不挤进阴冷的地下室。在这里的他们有如暴风前最后的栖息般度过了贫穷却快乐的时光。

维斯康蒂影像中的米兰建筑,被线条切割所形成的巨大阴影,空洞的反映着行走在其中的个体。光线是人造的,黑与白的强烈对立不断加深人在其中的幽闭感,希望与幸福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而兄弟们口中怀念且想要回去的南部乡村却从来没有出现,如同无法捉摸的幻想在梦境中碎灭。

妓女纳迪亚的出现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次子西蒙在纳迪亚的鼓励下重返拳击场,虽天性善良却在不断的诱惑中渐渐迷失与沉沦,甚至以偷盗来换取理想的地位与爱情 。三子洛可天性善良质朴,在二哥不断的欺骗下还为其辩护,为其还债。《洛可兄弟》以悲悯的视角,描绘了意大利社会变迁下底层兄弟四人的悲欢离合。人物以章回结构一一登场,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般错综复杂 。

变革中的人

维斯康蒂从不掩饰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欣赏,但在《洛可兄弟》中,处于代表无产阶级的洛可一家并没有面临资产阶级的对立。(唯一代表中产阶级的是他们的拳击俱乐部老板。)

对于老大文森佐和四弟西罗而言,构想未来也就意味着否认过去,并尽快适应并融入这个正在重建的意大利新社会。但维斯康蒂所真正关心的是由阿兰·德龙所饰演的老三洛可和二哥西蒙化身的二元对立。西蒙象征着野蛮与本性,洛可则被塑造成敏感博爱的圣人。两人同样走上拳击之路,却在人性的选择上背道而驰。

新现实主义无法达到维斯康蒂所要表达的“人”的元概念——它的来源并不是社会的异化。繁荣的都市米兰没有吞噬他们,相反的悲剧的来源是人在面对诱惑时所作出的选择。于是在法国新浪潮的加持下,两个极端的个体处于意大利社会变革的陪衬之中。阿兰·德龙的英俊与雷纳托·萨尔瓦托雷硬朗形成完美的对比。

故事是洛可、西蒙与纳迪亚甚至是一家五口的故事,但影片的名字却是《洛可与他的兄弟》。阿兰·德龙所饰演的洛可一方面是人性之恶返照的光辉,而他的善良或许更是这场悲剧性的根源。在悲剧的最后,天使与魔鬼没有目的的奔跑,跑向山崖,由两人特写间切换所带来的不平衡,是人被决裂到垂死的边缘。悲剧来源于失控。

首发于公众号:深焦Deepfocus

 短评

本是拧成一股绳的兄弟五人,最终四散,血肉模糊。洛可把亲情置于一切之上,导致惨剧一点点滑向不可挽回的地步… 凌辱段落太惨了,太惨了,令人震惊。PS 阿兰德龙所有的电影都应该4K修复…

1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昨天对的和好的,今天都变成了罪行” 一母五兄弟的家庭故事,在三小时的有缓到爆发的叙述里,积蓄能量,手足的小船说翻就翻…“当你真正被伤害一次,便永无回头路” 阿兰·德隆的侧脸特写、腋毛以及美人泪…导演的镜头里只有美不胜收的他。“但愿我们从来没有离开家乡,但这就是命中注定的事情”

1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阿兰德龙的脸!!!!!!!!!!!!!

19分钟前
  • 张熊熊
  • 力荐

维斯康蒂的drama很不适合底层故事,同样的五人切片,浪荡儿只要了109分钟,这却要三个小时,分章也显得鸡肋。圣人的角色很不讨喜,也幸亏是阿兰德龙演的。说起来维斯康蒂真的老是让男演员哭唧唧的(?)最后河边沉尸与赛台得冠平行剪辑很妙。

21分钟前
  • 红喑
  • 还行

太虐了,看着美汉子两兄弟相爱相杀还有两个美男子兄弟干着急太揪心了!意大利人演起情节剧来真是太豁得出去,一个赛一个的敢爱敢恨敢喊敢哭。五兄弟五幕戏由同一起点演绎发展出不同的宿命,城市对社会下层的异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夜色下的兄弟相残,教堂顶的断肠爱情,湖水边悲剧与拳击场胜利交叉剪辑。

25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维斯康蒂由新现实主义转向唯美主义的过渡家族史诗片,威尼斯评审团大奖。5个兄弟性格各异,具象征意味(传统派维契,堕落者西蒙,圣徒洛可,正义理智化身的奇洛,未来希望是卢卡)。叙事也在社会片与情节剧间摇曳不定,一如自然光与黑色电影布光的轮替。打赢拳赛(上升)与湖边杀戮(低沉)交叉剪辑。(8.5/10)

2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4.5,删一个小时就是五星了,布局步步为营,无微不至地展现一副各阶级并存的清明上河图,卢斯康提是那批意大利导演里第一个走出现实主义樊笼的导演,用影像一笔笔白描精神困惑。很难说选择阿兰德龙是好是坏,他太贵族太悒郁,和其他演员明显违和,反过来为这出平民悲喜剧平添布尔乔亚气息

31分钟前
  • 长发奎因
  • 推荐

对男二完完全全同情不起来。阿兰德龙的脸真的是完美无缺到极点了......

34分钟前
  • 充电器不要炸
  • 还行

铲雪前的雀跃、捣糨糊的房租、赊在兄弟头上的衣费、事后索钱的男同嫖客……老三到后面利用情人心寒把她推向他已无力救的老二,很难让人同情。矛盾聚焦在二三,安稳踏实的兄弟没多做交代。漂族前途发展稍局限,进厂要么打拳。看得出导演对阿兰德龙格外怜爱。标签还得加个同性

36分钟前
  • 伪世外人
  • 还行

阿兰德龙只有在维斯康蒂的电影里成了真正的演员

39分钟前
  • 37°2
  • 力荐

180分钟版。左派的主题先行了些,西蒙是丧失了传统美德的浪子,呆萌时代的德龙是有心无力的宽恕派,西罗是代表了工人阶级良心的行动派,最小的卢卡则是未来。按兄弟分章其实名不副实。意大利人的夸张热情做派简直是天然适合电影表演。

43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生计打拼。维斯康蒂的新现实主义。拒绝现实主义。

47分钟前
  • 一"一
  • 还行

#SIFF2016#心灵震撼力远远高于上午观看的《豹》。最大的错误是没有拉一个小伙伴一起观看 极度的难过与恐惧使我在座位上缩成一团。阿兰德龙每次流泪我心碎裂千份。

51分钟前
  • 松枝清顕
  • 力荐

Rocco是自私的圣人,他的爱与宽恕全部倾注给了自己混蛋一样的兄弟Simone,对剩下的人都十分吝啬,包括所谓的自己的爱人Nadia。他的目光始终注视着过去注视着他心目中早被过度美化的故乡。Vincenzo是一直游离在外早脱离原生家庭的兄长,而成年后的Ciro似乎真正成为了一个务实理智并且依然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人。影片结尾画面定格在Luca远去的却融入城市生活的背影里。故乡对于年轻一代大概只剩下一个飘渺的符号了。但正如Ciro所说的——你能回哪里去呢?故土也不会再是曾经的故土了啊。

53分钟前
  • 白昼白
  • 推荐

能立得住真是奇了,有腔調還是很重要… Rocco這個角色就是一鍋亂炖,或像有多個彼此割裂的人格。但我不認為是演員問題,更像是維斯康蒂態度矛盾導致的。主旨來看他確是中心人物,但他的容忍和善心實為傳統家庭的存續之道,本應該是明確地受審視和批判的,而不是像成片這樣看完只記得Alain Delon的美貌x 至於說他是聖人,那無非是點出天主教和義大利的這種傳統家庭如何相關,並不是要聖化他。從他或者從整個片子想到陀的就離譜,人那聖愚碰上殺人犯拖都要給你拖到警察局去好吧x 而強姦犯可是自己在門後上吊的。最後我正喊著Ciro你跑得好啊!呢,他又打算回家了……orz維斯康蒂的時長毫無節制是違背我原則的,但他審美真的太好了每次都看完……again有腔調很重要

54分钟前
  • vonihm
  • 还行

撇开什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样板戏里的刻板化的典型。坏的由内而外地腐烂崩坏,好的假得像个圣母婊。尤其里面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态度,简直恶劣。

59分钟前
  • 黄桔林
  • 还行

受不了意大利人那愚蠢的家族爱手足情和对故乡眷念的人,也许早就退场了吧。但坚持下来看完的人,也都会被阿兰德龙的美和所塑造的圣洁形象所倾倒。因为不断牺牲而更美,因为美得柔弱而被观众所怜爱。维斯康蒂不断用特写对准他那无防备的脸和裸露的身体,满满的同性爱都要从银幕中溢出来。

1小时前
  • 荒也
  • 推荐

意大利南方的北漂米兰五兄弟的故事。其中,除了老大早早娶妻生子和小儿子尚在少年被叙事从略沦为背景之外,从老二到老四,分别被段落冠名叙述:西蒙、洛克、切罗。其中,西蒙代表欲望与原罪,洛克代表圣徒与宽容,切罗代表现代与法制。维斯康蒂把正确放在了最低调的老四切罗头上,却把最重要最美好形象放在了间接引发悲剧的洛克身上。片名翻作洛克兄弟其实小有谬误,应该是:洛克和他的兄弟们……在此不妨与十二年后的科波拉的教父作比:0、他们都是“外来”家庭。1、兄弟之中,选择入伍从军的那个最特别也算是真正的主角;2、一开始他并不想掺乎其父或兄的营生,意外加入之后反成最优。3、挫败和嫉妒导致了兄弟反目成仇。4、走向巅峰与残忍杀戮的交叉剪辑。5、尼诺罗塔。

1小时前
  • 赱馬觀♣
  • 推荐

观赏性来讲三星半。Saint Rocco. 在意大利影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开篇的米兰火车站、当中米兰大教堂顶拍摄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中文字幕有不少错误,还好同时有英文字幕。同性恋的线非常隐晦。

1小时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还行

看过年轻时的阿兰德龙,别人都不能算美男了

1小时前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