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杀人犯2016

HD

主演: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阿伽塔·库莱沙,马格达莱纳·珀拉斯佳,彼得·亚当奇克,卡洛琳娜·斯坦尼,托马斯·洛索,迈克尔·茹拉夫斯基,米哈尔·阿尼奥,康拉德·布盖,艾萨贝拉·达布鲁夫斯卡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2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3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4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5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6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3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4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5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6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7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8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9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荒谬之下的双重判决

1

马切伊·佩普日察的《我是杀人犯》(2017),最触及我的反而不是“杀人犯”的无辜表白,而是被奉为“英雄”的雅努什那惶然又茫然的眼神,他进退维谷,又没有选择,他必须将错就错,将肮脏的错误进行到底,因为他没有退路,除非他替代“杀人犯”。原来,“杀人犯”与“英雄”之间,在一个积重难返的沉疴体制下,仅仅只有一步之遥。尽管我相信他原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才干的人,一个爱家的人。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事发地波兰卡托维兹市,正好是导演的出生地。影片获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及最佳导演。片头与结尾所特别标记的日期,正好相吻合。这天是1977年4月26日,正是所谓“吸血鬼”连环杀手卡里克·维斯拉夫被处以绞刑的日子。同时,电视上播送着波兰人民共得国卡托维兹市共产党第一书记爱德华·吉瑞克在劳动节期间,慰问工人的相关报道。影片特意让观众看到这条新闻,并非毫无用处。

时间还得闪回到1972年9月21日,因为这位书记的女侄儿,正是这起连环杀人案的第11名女受害者,这使得警方派出了一位年轻得力的干将雅努什·亚辛基中上尉,前来执掌这起连环杀人案的刑侦负责人。雅努什的上司奥莱克,同事马雷克、罗梅克、女同事希尔维克,成了片中刑侦的关键人物。其它,如检察院安杰伊·莫伦达,最终审理的法官隆斯基,都是执法一方的显要官员。

主管奥莱克跟雅努什说,如果案件侦破,他将会升职。书记爱德华·吉瑞克说,还将赠送别墅。这些诱惑当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恐怕还是人性当中天然的使命感,必须尽快破案,将这位冷血凶手绳之以法。雅努什上班第一天,就遇到了下属嘻嘻哈哈的不待见,他们大多不会相信这案件有突破性进展,官僚主义的不作为,让雅努什恨之入骨。他首先向好友马雷克开刀,让嘻哈不止的他离开会议室。

整肃之后刑侦室,面貌一新。雅努什甚至想到了理工大学的电脑,请求专家用电脑的大数据分析,排查嫌疑人员。这在那个年代算是最先进的了。但在上万名嫌疑人员筛查,无疑于大海捞针。就在他们分头进行时,出现了第12名女受害者。凶手每次的留言同出一辙:“30个女人会死,每个女人都代表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年,社会主义像鲜血一样红。”当然,他还不忘嘲笑警方一把。

2

但这事没有完。影片至19分钟,第13名女受害者出现于铁路边。这给警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主管奥莱克对雅努什说这是你最后的机会,刀已架在我们的脖子上了。怎么办。雅努什提议张贴一百万“悬赏通告”,但如雪片而来的举报信,基本上毫无价值。他判定下次凶手可能在公园作案,于是他布置警力在公园布控,并有女警员假扮普通女行人穿过暗寂的小径。

这次真的发生了,第14名女受害者遇害,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但他们没抓着。万分沮丧的雅努什,对当时进入公园的人员进行排查之中,发现了一个最有可能作案的嫌疑人卡里克·维斯拉夫。大胡子卡里克,跟妻子关系不好,但他疼爱一对尚年幼的儿女。那晚,他的确去了公园,且有邻居老太作证。妻子对他恨之入骨,巴不得他早死,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他回来时烧了一双鞋。无缘无故的烧鞋子干什么。女死者的鞋正好被丢失。这让雅努什看到了希望。

在雅努什看来,至少在所有嫌疑人中,从正常推论上,卡里克的嫌疑最大。影片至28分钟,他们趁早上卡里克上班候车时,将他逮捕。被抓的卡里克说,我知道你们一定是把我当作那个“吸血鬼”,但我要说你们抓错了,我不是!

虽然卡里克被抓几个月,但都拒绝承认自己是凶手。警方在他家搜到了一根钢条,且当作凶器收缴。吊诡的是,自此便没再出现女受害者。这让雅努什的假定推断有了底气。他们决心向书记爱德华·吉瑞克汇报,声称“吸血鬼”连环杀人案已破。

逗趣的是,主管奥莱克抢功,说是计算机帮的忙,而雅努什按捺不住打断他的话,是我们布置了警力撒下了天罗地网,直接破了案。这是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论功行赏。第二天,报纸便刊登了“杀人连环案已破,凶手已抓获”的新闻,这轰动了整个波兰。雅努什当仁不让的成了举国皆知的英雄。妻子高兴,儿子写作文为这样一个爸爸倍感自豪。

问题是,英雄树起容易下来难。相对应的是,卡里克家的窗户玻璃被砸碎了,愤怒的人们,轮番的去卡里克家谩骂,连他两个孩子也不想上学,他们对母亲说,同学们都说我们是杀人犯的孩子。荣光与羞辱并行于光天化日之下。

3

这时,警方却收到了自称凶手的来信“你们还没有抓到我,这段时间,只是因为我病了。”这触动了雅努什,让本来就不踏实的他,决定要找到铁证。他让拿到这封信的罗梅克不得外露。他一如既往地做卡里克的工作,只要他承认罪行,就不会处死他。他跟卡里克一起看矿工足球队比赛,请来他的一对儿女探视,跟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礼,但都是无用功。卡里克就是不承认。

影片后半段,基本上都是在做卡里克的说服工作。让一个无罪的人承认有罪,这无论如何都荒唐至极,何况还是连环杀人案,他多少条命都抵不过这罪大恶极。卡里克说,我去公园是因为我去了酒吧。但那家酒吧一年前就关了门。他为何撒个谎。正好来了一个叫克里斯蒂娜的女人,解答了这个疑问。她说卡里克撒谎是因为不想让她出丑。

原来卡里克那晚是去跟他的情人克里斯蒂娜约会。卡里克说过妻子不爱他,跟很多男人乱搞。而克里斯蒂娜跟丈夫关系也不好,一个月前离了婚。克里斯蒂娜说他是一个好人,你们肯定抓错了。但雅努什说你已没有选择,要么沉默,要么失去一切。

其实,这就像是对他自己说的。年轻警察罗梅克根据留下的字条,在精神病院查到了一名疑似凶手科斯奇内。果然,当晚,这家伙就杀了妻子,然后自焚。罗梅克后悔没有跟踪下去,以至让科斯奇内再次杀人。雅努什则让罗梅克万不可追究。但他还得向主管奥莱克汇报。奥莱克说3500万波兰人民在卡里克被抓后,都松了一口气,你也有了新房和彩电,可你现在说凶手不是他,是那个自焚的科斯奇内,你让我们怎么向人民交待,如何说的清。

如此,这样的社会氛围不可能有纠错的勇气和真正的倒逼机制,只能听命于人治的善恶喜好。雅努什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其妻子特蕾莎听从丈夫同事马雷克,有关表示严重质疑卡里克的作案可能,劝说雅努什勇于面对,但被他拒绝。妻子失望之下,便带着孩子弗兰克离开了他。从得到新房子和彩电的喜悦之中,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这不见底的黑洞,还不见尽头。犹如我们常说的,撒了一个谎,就要有无数个谎来填充。

4

这时的雅努什,真是愈错愈奋。他一边继续做卡里克的工作,一边向外寻求解脱压力的办法,他找上了发廊妹安卡。安卡的父亲早年逃到了奥地利,她也曾偷渡过都没成功,她想合法的得到去奥地利的证件。至于雅努什对于卡里克的善待,不止是想让他承认罪行,早点了结这个让他头痛的案件,还混合着同情、不安和内疚。

捧上去的英雄下不了台。如同奥莱克说过的,这是你的错,如果你也把我拖下水,我会把你像臭虫一样碾得粉碎。如此,在一个强大的官僚体制下,“我们的英雄”,迅即转化成“我们的狗熊”,只是分分钟的事。

是的,他不但将失去一切,还将身败名裂。最主要的是,上司和书记都不愿看到这份同享荣誉的丧失。从这点上说,雅努什只是这个强大专制下的一个小小的蝼蚁,他跟囚牢里的卡里克其实很相似,只不过他是体制的囚徒而已。陷入自我迷失的雅努什,终于迎来对卡里克的庭审。这将意味着这起连环杀人案将有一个彻底的了结。庭审中,卡里克的妻子见钱眼开,向雅努什索要一百万悬赏金。她为了这,不惜让一对儿女在庭审上说谎,提供伪证,栽赃丈夫。

世道人心成了专制下丑陋不堪的试用品。但卡里克依然拒绝承认罪行,这使得主审法官隆斯基决心发回重审,也就是说这起案件将可能全部被推翻。如果这样,那雅努什这一方所荣享的一切就彻底“黄了”。现在到了你死我活,雅努什已无退路。他只得祭出“杀手锏”。他让女友安卡在酒吧引诱这位法官,并一起到酒店房间。他则跟罗梅克按下快照,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绝望的卡里克用牢房的被单上吊,没死成。雅努什也没有把法官与安卡亲密照递给隆斯基。但再次开庭,隆斯基却宣判了卡里克的死刑。这其中最大的功劳当然是“献身”的安卡。安卡也如意拿到了去奥地利的相关证件。雅努什送她上火车,他俩这段露水缘分也就此告罄。但这起由谎言构筑的“连环杀人案”并没有完全终结。影片至99分钟,他们还要继续完成这荒谬的最后一章,即绞死罪犯卡里克。

由于托维兹市没有死刑室,当时就在警局一个临时车库,对卡里克处以绞刑。伴随着铁葫芦的链条声,当踩踏板一个个翻起,骤然一响的嘶叫,吓得雅努什往后一跳,仿佛同时也判处了他的死刑。这真是荒谬体制下的一个双重判决。“凶手”卡里克死了,制造这起冤案的雅努什,连同这个不可救药体制也等同于被判了“死刑”,之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升任局长的雅努什少校,面目全非,脸上明显浮肿,身材显得臃肿不堪,正值所谓“波兰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案展览”,他面对的正是卡里克那张模塑的脸。这张活的脸,毫无表情形如枯槁,与玻璃柜里的卡里克,并无二致。

这个展览一直到1990年才结束。那也正好是波兰迎来新生后的日子。1989年12月29日,波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并同时修改国徽,波兰人民共和国不复存在,推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同时终止。

2017、9、14

 2 ) 《我是杀人犯》:谁是真凶

(芷宁写于2017年9月6日)
 
      波兰影片《我是杀人犯(JestemMorderc)》的主海报设计颇具深意,也十分点题。嫌疑人和办案警察的面孔同时出现在海报中,以不规则的线条为割裂的分界线,由各自的半张脸拼成了一张有些扭曲又透着些诡异的面孔。整张海报被暗红色覆盖着,也以不规则的线条为分界线,形成深浅和亮度有别的色调,仿佛一种环境的笼罩。
       该片根据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改编,剧情虽涉及了连环杀手,却不似美式的惯用表达,波兰影人马切伊·佩普日察身兼编剧、导演、制片人数职,从而令他的创作意图尽可能得到准确有效忠实的表达,佩普日察的剧本设定很明确,他没有将影片的重点放在如何刑侦破案、如何探究犯罪心理方面,而是落在当一个错误的判断发生后,在各种因素的促使下,事件的发展呈现出一错再错局面的必然性,这其中牵扯出更多的问题——时代背景、体制特点、舆论环境及人性特征,可谓林林总总,又百味杂陈。
       影片的氛围营造得压抑阴郁,场景画面冷寂肃杀,剧情架构清晰简明,叙事推进有致有序,剪辑较有特色。剧情始于一位重要大人物的侄女被杀,一位年轻的警官被任命为凶案调查组主管,致力于查找这一系列残暴杀害女性案件的凶手。而大人物侄女的被害令这起本就谈之色变的系列案件的重要性和关注度上升到无以伦比的地步,其中的利害关系可想而知,主管案件警官的年纪构成、职场关系、家庭身份、居住环境等等,都为事件以后的发展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影片或许该有几个隐含却直白的副片名,如“泡制杀人犯”或“制造杀人犯”。起先的探案过程十分焦灼,毫无进展,各种招数都已派上了用场,甚至在彼时罕有的计算机也被用在圈点嫌疑人活动范围方面,因冷战对立的原因,上级驳回了警官提议的向对此类案件有经验的英国寻求帮助的要求,悬赏举报自然也在这些招数范围内,且悬赏似乎带来了破案契机,然而却是携裹着各种唯利是图的目的的。
       影片对男主人公的塑造较为成功,演员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对角色的内心拿捏得当,他将主管警官在所面临的困境下及自身欲望的驱使下,所产生的心理畸变诠释得入情入理,英国诗人琼斯曾说:“罪恶的意念必然导致罪恶的行为。” 于是,人性的暗面被唤醒、被培植、被喂养,事件的性质已然变了,警官已从有抱负的苦苦缉凶者变为了惧于形势又步步陷入贪欲深渊的“造凶”者。影片也以一些细节表达出这种转变也并非全部来自于权力和体制的压力,内心的恐惧软弱、不断攀升的各种私欲和职业发展野心,甚至侥幸心理都令他走向了这一步。
       影片有很多场警官和嫌疑人的对手戏,有拷问,有诱供,佩普日察也让他们面对面地对视攀谈,有一次警官甚至带着圣诞节食物前来,而那些看似具有人情味的攀谈诱导,却带着罪恶肮脏的念头,于是,被长期关押拷问的嫌疑人神情恍惚,产生了自我怀疑——难道真的是我杀了那些女人?影片还有一个对视的设置颇有意味——多年后,已是少校身份的男主面容鬓发已显苍老,且已然发福,他带着参观人员进入专为表彰侦破连环杀人案而设立的展览馆,并亲自担任解说,当人们离开时,他和展览柜里嫌疑人那栩栩如生的头模有个对视定格……
       自看到影片海报起,有心的观众就已不由自主地去思虑——究竟谁是凶手?人?还是所处的时代环境?看罢影片,究竟谁是真凶,观众自有定论。莎士比亚曾说:“任何彰明昭著的罪恶,都可以在外表上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不论侦破凶案展览馆,还是因此案而获益的人,在人前都是一副官方统稿的形象,然而以谎言维系的,终崩塌,片尾的字幕表示——波兰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
       就该片的完成度和所触及的深度而言,2017年上海电影节授予该片最佳导演奖,并非没有道理。
(杂志约稿)

 3 ) 我说你是杀人犯

整部电影一小时50分钟。

看到30分钟的时候,抓到了嫌疑犯。看了下进度条,不对,这么快就抓到凶手了?接下来还演些什么?

看到1小时的时候,有个精神病自焚了,难道他是凶手?

##@¥%……&

这TM凶手到底是谁?!

直到嫌疑犯被执行了绞刑,男主晋升在展览厅的对视,影片随即结束,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影片并不是只是寻找杀人犯的过程,而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寻找杀人犯的过程中 ,让我们看到了“正义”是如何被杀死的。男主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这样麻木不仁的。不免会为有些难过 ,惋惜。

那么,谁才是真正的杀人犯呢?

其实海报已经说明了一切。一半是嫌疑犯的脸,一半是男主的脸。

即使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嫌疑犯是凶手,一切都是推测,但我让你是杀人犯,你就变成了杀人犯。

剧本不错,影片里有很多隐喻,很多段配乐也反而承托出全片的讽刺意味,但是节奏把握的不好,拖泥带水的,张力不够。感觉还可以更好。

——End——

一起看电影吧,公众号:小7公主

 4 ) 犯罪片拍成这样谁敢不看?

相比主流商业片,东欧电影如同域外奇人,完全是另外一个体系。

东欧的天才们善于以小见大,深挖光怪陆离的众生相。

本片得到了第20届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的殊荣。

获奖评语这样说——

导演巧妙的驾驭了故事、表演以及电影的方方面面,把我们带入一个在黑暗和人类戏剧中,既显而易见又充满吸引力的世界。

黑暗——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底色。

1977年,一座波兰小城,被一宗连环杀人案搅得人心惶惶。

命案现场,除了被害妇女的尸体和鲜血,竟然找不到任何线索。

凶手更向媒体扬言:要杀害30名妇女,以此献祭波兰共和国30年诞辰。

残忍、血腥、疯狂、禽兽。

直到又一位受害者尸体出现,这下就连首都华沙的高层都坐不住了。

因为死者并不是普通人,她可是华沙工党第一书记的侄女。

军官雅努什临危受命,负责重案组。

他让下属男扮女装当诱饵,在夜晚郊外来回晃悠。

结果——惨剧照发不误,距离他们只有100米的距离,这脸打的!

他还借用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罪犯进行心理侧写。

结果——上司满怀期待的来视察工作,刚按下开关,电脑死机,又打脸!

那干脆拿出100万悬赏试试。

100万在70年代的波兰买车买房绰绰有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字。

结果——举报信如雪片,举报电话接到爆,却都是大忽悠。

三板斧用完,雅努什开始无计可施。

老百姓、媒体乃至上司,三股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来。

这个时候,哪怕是捕风捉影,也好过无所作为的骂声。

很不幸,嫌疑人沃尔克进入了他的视线。

从怀疑到抓捕,要多快有多快。

剧情发展到这一步,番叔留意了一下进度条,影片还有三分之二。

前戏刚刚结束,正戏刚刚开始。

如果之前的拙劣调查会让你有捧腹大笑,那么之后的差人手段会让你不寒而栗。

沃尔克是凶手吗?无论警方怎么努力,仍然找不到有力的证据。

越往后,雅努什越是心知肚明:抓、错、人、了!

影片的聚焦点由办案向制造伪证过度。

人民需要一个凶手,政府需要一个凶手,舆论需要一个凶手,于是,凶手就出现了。

本片的背景音乐是一大槽点,听起来刺耳。

我却觉得这正是导演马切伊·佩普日察的用意所在,因为越是尴尬的配乐,越能显得办案人员的荒诞可笑。

男主雅努什是一切风暴的中心。

片中,他不断地吸烟——

办公室、小餐厅、家、乃至情人的闺房,吞云吐雾是他的招牌动作。

一个男人复杂的眼神,在烟雾中向我们迎面扑来。

草菅人命不是他的天性,此刻他挣扎于黑与白之间,却被巨大的力量裹挟,向黑暗一步步走去。

影片对这个力量浓墨重彩,比警察办案更加精彩。

嫌疑人落网,上司很高兴,带他去面见工党大佬。

大人物非常满意,升职加薪不是梦,还有重赏——

一台电视机。

70年代,电视机可是绝对的奢侈品,放在波兰,同样如此,这是重赏。

还有,一栋大别墅。

他以前住的地方,挨着嘈杂的火车站,现在搬到新家,又安静又敞亮。

雅努什本人已经成了这宗大案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导演马切伊最厉害的是,他叙事并非咆哮忿怒状,而是和他揭示的对象有一个克制的距离,给观众回味的空间。

坏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好人变坏的环境。

最初,雅努什非常接近伟光正的形象。有一场戏呼应巧妙:

开始,他跟儿子掰手腕,寸步不让,儿子必输。

尾声时,跟儿子掰手腕,雅努什犹豫不决,儿子当然赢。

作为男人,他办案的过程就是底气逐渐丧失的过程。

一个无辜嫁祸的警察,有什么资格给儿子言传身教?

导演没有明说,台词没有交待,但雅努什彷徨的眼神,我们看得出来。

雅努什还只是一个点,他要串起众生相。腹黑的不止他一个。

上司也知道嫌疑人是无辜的,证据是捏造的,却敢将错就错,一黑到底。

为了什么?

大人物的施压、舆论的咆哮、以及自己这顶乌纱帽。

办案的警察难道就不知道吗?

有些是揣明白装糊涂,有些是怕惹事,哪怕是有点良知的,也自忖无力抗衡背后的力量。

他们用软弱,点辍了一场弥天大谎。

法官呢?呵呵。

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背叛司法精神,签死刑判决。

受害人沃尔克的妻子,同样成了帮凶。

她天真的以为,只要出庭作伪证,必会拿到那100万赏金。

她和丈夫这些年的感情,竟然寒碜到可用他丈夫的命来换钱。

就连小儿子和小女儿都被哄骗上庭作伪证,当他们长大成人,该如何面对童年的创伤?

在制造杀人犯的过程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了凶手。

片名叫《我是杀人犯》,其实细想一下,这里的“我”也可指“我们”。

沃尔克临死之前,跟雅努什有过一次见面。

他神色恍惚,眼神迷离,弱弱吐出一句话:

我杀了那些妇女吗?

雅努什目光闪烁,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一幕,是对受害人灵魂的致命打击。

人人都说他是凶手,以至于,连他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

洗脑,果然拥有可怕的力量。

绞刑,就在警察局的车库进行。

一个无辜的好人,就这么一步一步被推上绞刑架。

那一刻,刽子手雅努什会想起什么?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导演马切伊当然知道,真实才会有万钧之力。

他就是要揭露那个时代特有的原罪。

一手遮天的权柄、明哲保身的警察、利欲熏心的权贵,保持沉默的乌合之众,以上,都是波兰历史上刻骨铭心的伤痕。

人性的黑我们尚能理解,但司法精神的一败涂地,则不可理喻。

司法,本该是罪恶的紧箍咒,一旦失灵,谁来保护人民?

超级英雄?江湖侠客?别逗了!

影片的最后一幕,最震撼。

当年的调查办公室,被改造成了展览馆,墙上贴着受害女人的黑白照片,凶手的脸模刚好就在旁边,供所有参观者狠狠唾弃。

多年后,破案大英雄雅努什受邀前来。

独步走到脸模前,他凝视着沃尔克,沃尔克也凝视着他。

无声的内疚与无声的呐喊,跨越时光的距离,在这一刻碰撞。

所幸,波兰政府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

但制造杀人犯的刽子手们,必将一生一世活在杀人回忆之中。

凶手只有一个吗?凶手只是雅努什吗?

肯定不是,但更大的凶手,是这个一直下沉的世界。

 5 ) 谁才是杀人犯?!

文/梦里诗书

《我是杀人犯》并非一部悬疑迭出的杀人犯自述,其所一展的是在面对连环杀人案的重压下,警察将一个无辜者炮制成替罪羊送上绞刑架的过程,由此在对旧有体制讥讽的同时,名利面前,那人性的泯灭,正义的崩塌,当手握权力的执法者成为了真正的杀人犯,耐人寻味。

电影以上世纪七十年代真实的波兰连环凶杀案为引,疯狂的连环杀手接连得手,警方却一筹莫展,波兰工党第一书记侄女的遇害,更令警察们倍感压力,这个烫手山芋就在此时丢给了我们的主人公年轻的亚努斯,面对这一任务,亚努斯虽然使用了很多方法,但却并没有进展,就在此时通过数据比对,亚努斯发现了拥有很多疑点的嫌疑人,虽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可面对不堪重负的压力,亚努斯还是对其进行了抓捕,也就是在这次抓捕后,再没有女子遇害,亚努斯由此一跃成为了英雄。

那么这个嫌疑人真的就是凶手吗?本人拒不认罪,也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亚努斯自己也发现了很多的疑点,但这个时候,面对再无人遇害的事实,政府需要稳定民心,警察需要拿出结果,证据在这个时候就变得无足轻重了起来,而作为主办这起案件的男主,也是骑虎难下,铺天盖地的宣传已经令其成为了英雄,随着而来的更还有物质重奖和前途,如果此刻推倒重来,那么亚努斯不只是要重回重压,更会名誉扫地。

面对一面天堂,一面地狱的选择,即便有着生命的砝码,人性也很难选择后者,而摇摆于中间的男主这个时候也已经没有了最初时的正义,权利和欲望使他迷失了自我,电影在这此也透过例如扳手腕没扳赢年轻的孩子,动手打了原本心爱的妻子,极为细腻的将男主的内心挣扎呼之欲出,毕竟一个曾心向正义的人如何能瞬间就堕落为恶魔呢?但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却成为了背后的推手,没有人愿意再去探究真相,权利阶级和大众所要的只是要一个将“穷凶极恶”的杀人犯送上绞刑架的结果。

电影结尾处,时隔多年后当地为此案专门建立了展馆,而功成名就的男主同这位替罪羊头像的对视,成为了这部电影最为震撼也是最为点题的一笔,谁才是杀人犯?!每个观众在此都会找到那细思极恐的答案。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注梦里君的微信公众号

 6 ) 我不是杀人犯

和日韩两版的《我是杀人犯》完全不同,指涉也深刻得多。 第一印象是阴郁的色调不多见。然后是镜头十分简洁。比如精神病杀妻,拿着铁棍切擦拭血迹,叙事太凌厉了。由此显得剧情有点拖沓,特别是色诱法官一段,于主线剧情毫无影响,只是凸显了男主的堕落,连情人都可以利用。许多近景,男主的眼神变化深入刻画他陷入深渊的历程,演得真棒。在男主堕落和男副蒙冤的背后,批判了当时波兰的政体。

 短评

太棒了的电影。本身讲的是连环杀人案 但导演却是用平行于案件的视觉 如高层如何办事、官员如何陷害好人等把政府黑透了。真实事件改编 那么好的题材我国也有聂树斌啊怎么就不敢拍呢?呵呵[微笑]最后那个镜头效果太强了 谁是凶手?谁是杀人犯?就是看着对方的那个啊。

4分钟前
  • 黄悦_
  • 推荐

试想聂树斌和呼格吉勒图没有昭雪

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好啊…这样的剧本…可惜😔写不成

9分钟前
  • 身似
  • 力荐

波兰对于历史的追溯,在东欧各国之中,是相当有力,也是相当犀利的。这部源于真实案件的影片,很好地解剖着当时的社会与政治现实,也在剖析着人性。在恶的制度之下,人性是靠不住的,人性的善良终将湮灭于黑暗之中,而制度之恶会渗透于社会的每处肌理之中。

13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风格冷峻,剪辑凌厉,关键几场戏的声音处理让人印象深刻。很成熟的作品,拿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其实男主演得也不错,当然剧本也衬他。

16分钟前
  • 小明
  • 推荐

#SIFF#意外见到了主创。属于比较成熟的作品,剪辑叙事都很流畅,两段主配乐印象深刻,男主表现也不错。

21分钟前
  • Stranger
  • 推荐

名字配海报才是真意

24分钟前
  • Mumu
  • 推荐

这间犯罪博物馆的最后一件藏品,是一个精致脸模,主人是那12个女性连环凶案的杀手。每位游客经过,都会对这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吐口唾沫,唯独他披挂着晋升的警衔,百味杂陈。他仿佛看见了镜子,镜中的自己也是亲手杀害无辜的刽子手。他明白以后的日日夜夜,这无辜的幽魂将带着他捏造的事实,缠绕他一生。

2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前社会主义国家40年后拷问司法体制和人心叵测,不知道40年后的我们能看到聂树斌案的based on true story么?最后一个镜头那个对视太震撼了

30分钟前
  • zhample
  • 推荐

沾了题材的光,可是导演组织素材的能力实在太弱了。主线模糊不清,副线累赘不堪,不是仅靠反复摇摆就能刻画出人物的复杂性,也不是猛加配角就能体现人间百态。既无史料价值,也无批判价值。

3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警方黑幕,可不只在波兰有。

34分钟前
  • pulpfiction
  • 力荐

一开始还在想,哇,好纯正的社会主义风味刑侦片,比那些动不动就拔枪互怼的资本主义玩意有意思多了……后来,这并不是什么刑侦片啊,人要面对自己其实是非常难的,最近老是想起这句话“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8分钟前
  • 桑丹司
  • 推荐

叙事很成熟,剪辑也有特色。起码有电影的气节,这样的题材丝毫没有畏手畏脚。#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39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波兰首例电脑比对分析,嫌疑人心理画像,到头来不过罪与罚中圆场冤假错案;而歌舞升平的年代,文艺人士无不排队与领导握手,期盼领到一张彩电购物券

40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1. 社会主义铁拳下,有多少冤死鬼。事实不重要,我要完成革命任务才重要。我们的夏树彬案,拍起来是不是能够拿奖无数啊。2. 买彩色电视机,需要票,才能购买,跟我国一样的。

42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2017SIFF# 其实剧作真心不错(除了“真凶”自焚那段),男主的困境,软弱写得都很足,比较狠的地方是面对体制或者权力个人并不无辜也并不英雄(就这点比美国片好太多了),可惜配角都太……超验了,比如妻子搭档下属都好正直。剪辑和声音设计都很用心,搁今年一种关注里也是靠前的。

4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波兰社会主义时期的真事为原型。70年代初出了一个号称要杀30个妇女的连环杀手,在杀害12个时,警方逮捕了一个嫌疑犯。尽管证据不是很足,疑点颇多,从办案的直接负责人到警局负责人,都想尽一切办法让这嫌疑犯成为真正杀人犯。最后法官也被拖下水。影片想讲的是“我们”是杀人犯。

52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SIFF20#最佳导演。要不是在讽刺社会主义,就显得太平庸了。

53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细思极恐的政治隐喻片。最可怕的并非凶手杀人,而是权力杀人,体制杀人。

57分钟前
  • 承泽明
  • 推荐

并不是传统的犯罪悬疑片,导演抛开了侦破和寻找真凶的过程,而是转向让警察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陌生人送上绞刑架,是一部“制造杀人犯”,通过警察为了步步高升,慢慢的泯灭人性背弃良知,也是对官僚体制的讽刺。虽然片子还属于类型片,其实导演从主题诉求上已经有对类型电影的探索尝试了。

5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