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2009

HD

主演:梅拉尼·罗兰,阿列克塞·古斯科夫,Dimitry Nazarov,Valeri Barinov,弗朗索瓦·贝莱昂,缪缪,利昂尔·阿贝兰斯基,朗齐·贝迪亚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0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音乐会2009 剧照 NO.1音乐会2009 剧照 NO.2音乐会2009 剧照 NO.3音乐会2009 剧照 NO.4音乐会2009 剧照 NO.5音乐会2009 剧照 NO.6音乐会2009 剧照 NO.13音乐会2009 剧照 NO.14音乐会2009 剧照 NO.15音乐会2009 剧照 NO.16音乐会2009 剧照 NO.17音乐会2009 剧照 NO.18音乐会2009 剧照 NO.19音乐会200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音乐会200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德烈(阿列克塞·古斯科夫 Aleksei Guskov 饰)被盛赞为音乐天才,曾经当过俄国最伟大的交响乐团“波修瓦”的著名的乐队指挥。但因拒绝驱逐乐团里的犹太乐手,包括他最好的朋友——沙查(迪米特里·纳扎罗夫 Dmitri Nazarov 饰)而被解雇,染上了酗酒的毛病。“波修瓦”现在的经理为了愚弄和羞辱安德烈,让他留在乐团当清洁工。安德烈在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份传真,法国巴黎最大的普莱耶音乐厅邀请“波修瓦”去演出,要求在两周之内给予回复。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乐伙伴重新聚拢起来。被乐团流放之后,他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群混杂在莫斯科街头的最普通的人,从出租车司机、搬运工、跳蚤市场的地摊摊主到色情电影的配音演员,做的都是勉强维持生活的底层工作。他们决定顶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要向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展开复仇……撤离加沙地带迟来的愤怒邀请函快乐老友记机器人前线乱世之定秦剑极致中国 第二季雪绒花海盗升舱巧遇孤独地貌小鬼闯天关威尔和格蕾丝第七季晃过上帝之重返街头影武者1980谁拿了录像带阴谋:作家之死国宝皆可潮速度与激情:特工飞车手第二季摇摇晃晃的人间第四十二街偶像:The Coup红衣醉爱在黎明破晓前大敦煌二分之一的夫妇溺水小刀最美是你我的富爸爸2020小井胡同魔鬼屠夫战魂2015你迟到的许多年圣体自杀X档案骨头镇奇谭柯莱特龙曼哈顿历险记诺曼人黑蝶的秘密第九突击队历史人物系列:黄巢之死星际之门:亚特兰蒂斯第五季戴帽子的猫卖房子的女人:回来了敲诈

 长篇影评

 1 ) 梦想如何实现

     1991年,苏联在一夜之间变了色,飘荡在克里姆林宫近达70年的红旗黯然褪下。
    那个世界过去了,新的世界开始了。有些人爆发了,更多的人落魄了。
    安德烈,曾经Bolchoï音乐团的指挥,因不愿解除同小提琴手——犹太人的合作演出,在一次柴可夫斯基的演奏会上,被当局当众掰断指挥棒,从此告别乐坛,沦为清洁工。
    同样下场的还有乐团的其他人:有人当上了救护车司机、有人做起小贩、卖水果的、搬运工、博物馆看门人、出租车司机、流浪者……人真是奇妙的动物,世界变了,人就能也跟着变了。
    只是人的惯性有所差异,有人变的快,有人变不过来。安德烈每天都在回想着那个没有继续下去的柴可夫斯基,于是常常借机蹭听音乐排练;伊万一直怀抱着心中cent pour cent的共产主义梦想,并在现实中不惜花费金钱一次次地组织活动。
    巴黎有了一次演出的机会,安德烈召集大家,他就像病毒一样,一时间感染了几乎所有人,参加到前往巴黎的行列。
    称之为“病毒”,是因为这样的疯狂,只有病毒才有如此强大的感染能力——他们都是被“去巴黎”而感染了,各自心怀鬼胎。

    在苏联,有激情,催生了一批批纯粹的艺术家;在巴黎,有金钱,培养了一批批懂艺术的听众。
    两者的结合,却诞生出了异型。

    当安德烈向安娜讲述自己的过去时,安娜说他疯了,如果参加这样必然失败的演出,那她是在和他一起发疯。他们的失败也是必然的,成功靠的是运气。是靠安娜,凭借自己的实力,才重新唤起了那些昔日乐团们的灵魂。
    也正是在安娜的影响下,貌合神离的乐团才真正被“感染”,演出才能取得成功。她的确是那个把乐团带入云霄的精灵。

    影片带着浓重的怀旧情感,间或对共产理想和真诚表现得又爱又恨,对资本主义现实同样表现得又恨又爱。
    但电影还有一点最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成功离不开所有人的真才实学。虽然他们此事只是落魄的救护车司机,还是流浪人,或是犹太老滑头,其貌不扬,贪图蝇头小利,但他们骨子里却是莫斯科大乐团的队员,演出最后成功,靠的不是运气和感动,而是实力。如果每个人都像那个大捞国难财的暴发户那样拿艺术做装饰,这场音乐会怎么可能取得成功?

    
ps:看影片时,总忍不住想起去年一部电影:《钢的琴》

 2 ) 政治如云烟,音乐恒久远

    《音乐会》是一部将政治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影片,这也是一部俄国沧桑加法国幽默的影片,再加上前后30年的时间维度,让影片的立体感顿现。

    对于政治所带来的扭曲和变态,只能用常态和理性来回击并加以嘲笑。对于政治所带来的隔阂和仇恨,只能用人类的共同语言—音乐来弥合与化解。

    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到勃日列涅夫,从来没有缺乏过政治运动、政治迫害、政治大清洗。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纳粹,极权的丑恶让所有善良的人厌恶。

    对于中国人来说,那些匪夷所思的一幕幕迫害,其实并不陌生,非常理解。文革中我们又有多少人被迫害致死?人性又发生了多大的扭曲?政治运动造成的迫害和混乱让各种丑恶泛滥。

    终于回归常态,中国改革开放了。终于回归常态,苏联解体了。然而那些教训、那些伤痕、那些人性的丑恶、那些极权下的暴力不应被麻木地淡忘。

    然而这部影片并没有把这些伤痛当做一种“不可承受之重”,它以一种法国式的幽默来尽情嘲讽过去的荒谬时代,让人笑中带泪,泪中带笑。

    音乐是最伟大的语言,它可以瞬间沟通差异最大的人。当苏俄帝国在西方人的眼里不啻于一个怪物的时候,音乐却可以很快地让鸿沟两边的人沟通、理解和尊重。

    尽管俄国暂时贫穷,尽管俄国在20世纪末输给了西方,但俄国还是不能被轻视的,他们有他们的尊严,他们也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影片中,那个俄国指挥选择了演奏本国的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这无疑是一种内心的骄傲,在这群可称为“褴褛”的被迫害的俄国音乐家演奏的音乐中能听到俄国人的骄傲,和俄国人的脊梁。

    当乐团、乐团指挥和女音乐家合奏出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最强音的时候,政治带来的扭曲回归了常态。当女音乐家最终得知了自己的最终身世的时候,政治带来的人性创伤得到了愈合。

    是的,政治如云烟,音乐恒久远。

 3 ) 人民公敌

本来只想给三颗星,但是因为结尾欣赏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和montage的时候赚了我好几滴眼泪,所以硬是加了一颗星。做了一些关于导演Radu的research,看了他的名字我就想起大学的罗马尼亚教授,结果他果然是在罗马尼亚出生,在法国生活的犹太人。因为有着法国社会的优越感,是无法能理解苏维埃世界的荣誉,愚蠢与悲痛。电影里有很多感觉不consistent的地方,说不上来。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是出生在一个擅长阶级运动的国度里,无法欣赏法式的幽默。也可能是这样的原因,我对这个电影的期望太大,反正觉得有些失望。
只有社会主义会有因为这种原因而沉沦的人物。只有在社会主义才能理解这样的人物。外来的世界会给予同情与欣赏,却无法接受这样的人生。

Mélanie Laurent去年在参演了Quentin Tarantino的Inglourious Basterds。Quentin看中的女明星,长得都有些神似Uma Thurman=_=

 艺术与文明,永远都是政治家眼中的“人民公敌”!

电影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OPGepdbfp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BH6H5a3KHQ&feature=related


不管怎么说,因为有Tchaikovsky ,这是今年电影节最好的开始。

 4 ) 垂垂将老,别把梦弃

随着音符的此起彼伏,安德烈双臂挥舞,眉飞色舞,操控着舞台的人顿时被手机铃声召唤回现实——一个清洁工。让人倏地心里一沉,从云端跌落重重摔下。
人怎么接受命运的玩笑,一开三十年,红尘一梦已走了大半遭
destiny is not a joker
for it is not funny at all!
“一尘不染”擦办公桌擦得一个翻身的大好机会
不可能不紧攥手心,梦想的力量永远是最可怕也最可爱的,音乐的魔力,亦如斯。
贫穷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和理想,使之在随着岁月的侵蚀而破烂不堪。三十年,使人看清楚生活的真谛,才华没有丢失,梦想尘封多年,打开记忆匣子,抹去多年的灰土,光芒便显山露水,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最后的和弦,莉亚未能完成的和弦,被勃列日涅夫掐断的昔日,纷至沓来勾起欲望。
去巴黎前,到巴黎后,演奏前的一大段铺垫,不乏笑点。
枪声四起,兵荒马乱在乱桌之间爬着拉赞助,
诺曼底苹果酒客栈,还有把中国手机娱了一乐,大队浩浩汤汤徒步走7英里到机场,airport 一秒钟办护照……一笑而过
谜团围绕安娜的身世做主线,
主角原来不是安德烈,可以说也不是安娜,或是只有一个主题
主要是在针砭时政,赞颂音乐,歌颂梦想。
尾声的15分钟是大家都津津乐道的,蒙太奇的娴熟运用,层层拉近,谜一个个随着安德烈的回忆口吻和黑白彩色的转换中掀开面纱,夺人眼泪簌簌,也使老柴的协奏曲俨然成为故事的讲述者,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今我听着乐章,脑海里涌上的是镜头的切换和眼泪,感动,掌声,也让我爱上了老柴,影片功不可没,喜欢安娜的扮演者梅拉尼罗兰,脱俗的气质,不俗的演技。
至于共产主义,就如同安德烈所说
harmony ,that is communism
可音乐,可人生

 5 ) 那些伟大的苦难和平凡的音乐

    奇怪的是,真正让我感动的并不是让人哭得稀里哗啦的结尾,那场最终成功举行的音乐会。相反的,那些天才的音乐家平凡的生活、非凡的才华和深重的苦难之间相互交织,才真正让我感到唏嘘不已。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指挥家和大提琴手开着救护车,一路在莫斯科辗转奔波,一点点寻找过去同事的踪迹,并且填满那张空的乐团座位表。而这些过去的音乐家们,在他们破旧窄小的家里,在工作的菜场里,电影院,博物馆里,演奏起各自的乐器,引得周围的人侧目。这应该是喜剧场景,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却比悲剧更令我感同身受。

    很难不这样想,在他们最平淡、甚至卑微的生活下,怎么能隐藏这些巨大的天赋。在每天为了生计争分夺秒,面红耳赤后,居然还能平静地演奏起这些高贵的音乐,难道他们不会想起自己的过去,想起现实的无奈吗?他们或许再也无望登台演奏,向世上真正的爱乐者播撒这些旋律,这其中一定包含了巨大的辛酸和艰难。在他们组成乐团之后,沿着公路步行到机场前往巴黎的那个镜头里,每个人都穿着大衣,拎着乐器盒,就像一支过去的远征军一样,看得让我难过。但这次他们却是向着过去的缺憾,向着一个有可能重现的记忆场景前进……但这一定不只是个历史再现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怀念和梦想。我感到了一些东西,比如灵魂,比如最纯洁的情感,都是永恒的。哪怕谋生的手段改变了,哪怕时代也变成了一个只有大家所说的“土财主”和黑帮相互火拼的躁动年头。我记得从前在那本《管风琴·看听读》里有一句话。作者说最崇高的艺术,往往和最卑微的生活手艺分不开。我想用在这里正好。

    印象最深的居然是指挥家的老婆。这真是一个实在又厉害的女人,好像是专门给人做撑场面、拉观众的活儿的。一开始,在指挥家黯淡地回想着三十年前的往事时,我不禁误以为她是毫不理解丈夫的处境的,是又一个衬托生活的无奈和软弱的因素。当时她在装饰花哨的厨房里一直谈论自己,自己的工作、赚到的钱、退休生活。然而当她说:如果你不去巴黎开音乐会就和你离婚时,我忍不住笑了。的确她对艺术一窍不通,还粗暴地像男人一样和人争吵。但她却在关键时刻为丈夫说话,也曾不遗余力地帮助过受迫害的音乐家。至于在最后的音乐会上,真正带动我感情的既不是那个美女小提琴家,也不是指挥本人,而是这个在电视转播前哭的平凡女人。

    实话说,最后的音乐会反而让我觉得有点腻味,或许是因为那些在舞台上流的太多的眼泪。在两千人的目光和热情中,一个人难免有点“人来疯”。剧院这种地方,将人的感情都渲染得虚伪、浮华了。我想那位美女小提琴家实在是太年轻了啊,不然不会还对音乐和生活还有着明显的分别。那些几百年以来流浪的吉普赛人,他们不讲技巧,不讲指法,不故作高雅地演奏帕格尼尼,算是给人们关于谦虚和生活的一课。尽管她说:音乐会不是心理治疗,但她最终还是参加了公演,或许是她意识到苦难的实质并不是她所想的那样:如果说一场音乐会真能使人忘记过去的话,这未免显得荒唐,或者说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苦难。我们就构建在自身的过去上,失去历史则失去了自身。我不相信指挥家能从此能对列娅他们感到释然,要不他已经将这种感情传承给了小提琴家、列娅的女儿。但无论如何这种对苦难的记忆是存在的。没有人保证音乐能治愈什么,也不是苦难必然造就伟大平和的音乐,它还很可能毁灭一个人……所以我觉得,转折在于她下定决心以后,独自听着指挥家从前录制的马勒第一。她在揣摩他的音乐思路的同时,也探寻着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无论如何,这些人是凭借他们纯真和善良渡过巨大的苦难的。三十年前被流放西伯利亚的列娅和伊萨克或许真是神仙眷侣,貌美、有才、而且绝不屈服,最后的命运也令人动容,可是指挥家和他的老婆不也是一对很好的夫妻吗?他们不正是伟大的艺术与平凡的生活相互交融的例子吗?不是一种艺术的脆弱和对生活无所畏惧的态度的庇护的和谐吗?或许世上没有那么多列娅和伊萨克,但一定有许多这样的普通人。又比如那个开救护车的大提琴手,还有那些臃肿的、苍老的吹管乐的女人们。

    所以在巴黎,尽管所有的人都有点自私,有些毛病,比如那对爆笑的犹太父子,一到巴黎就开始到处做小买卖,完全不顾排练,但指挥家还是毫无怨言地容忍了这些。这三十年的平凡生活给人留下了烙印,又或者是本性的使然,但都是人们无法避免的,指挥家肯定明白这一点。哪怕正式开场前还是乱七八糟的,但只要音乐一起,那种最纯粹、最深厚的共鸣,还是立刻膨胀、相互吸引、最后一泻千里。而无论是三十年前还是三十年后,这些东西超越了时空,没有消亡也没有衰竭,想到这一点就让人不禁心碎。

    因此那条以列娅之名留的短信不应该被看做某种核心作用,倒不如说这是集体的最后一块拼图。每一个人最琐碎的故事都值得同样的尊敬,哪怕是那个当年被错误利用的共产党人。我不难理解指挥家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原谅他过去的作为,看到他在巴黎街头找不到方向,简直像个乡下人似的,但一谈起过去,激动地拿出三十年前那个“百分之百投票率”年代的旧东西时,我不禁深深地同情他。好在他最后留下听音乐会。尽管有点阴差阳错,但很感谢运气,没让他看到那个萧条的党会,而让他们的精神和对纯粹的共同追求在舞台上得到了强烈的共鸣和融合。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中间,我错误地估计了好几个地方,但这反而让我看完松了一大口气。好在指挥家从来没有陷入任何风流韵事中,那位共产党人也是个非常善良、只是有点顽固的人。或许一部喜剧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多少有点放大概率的嫌疑,但至少给人以希望。在平凡甚至是卑微的生活中,这些不为人知的苦难像暗流一样冲击着这些普通的音乐家。但他们仍顽强地追寻着“最后的和弦”,追寻着让他们飞入空中的一瞬间。尽管有时这如同黑暗中的火光一样昙花一现,却不惜许多人付出代价去捕捉它。这些生活的勇气,事实上是许多人从来就不缺乏。

    最后想说说写在标题里的那句话。伟大的苦难和平凡的音乐,或者应该是平凡的苦难和伟大的音乐,whatever,这些人对待生活,对待艺术的赤诚之心,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又:我感觉这篇感想真的太难写了,改了无数次。一是因为写评论的技术太差了,二是因为或许在《Le Concert》里所表达的主题之“大”之“纯粹”,语言无力填满其中的空白。尽管细节混乱不堪、争先恐后地想挤出来,但总是深深地表意不足。这种最简单的东西恐怕是无法用罗列的办法来表达。就像卡尔维诺说神话的作用一样,不必加上各种解释,仅仅是重复它的语言就够了。在重复中,它们得以存在并丰富。

 6 ) 琴盒里的希望

前面有点松散,但最后的部分终于聚集了起来。为了最后的演出看的这个电影,结尾真的👍。

看到介绍时想起来begin again等一系列,还看到有人说音乐版的少林足球哈哈哈,有点贴切了。

看到喝多了排练迟到什么的那里,真是感同身受的生气😤更别提还这样有演出的场合

琴盒里的希望

如图

截图了一下集中营里练琴,这里也好感人

两个老爷爷亲吻那里🤣法兰西,很可以

那个大提琴手萨沙真的是眼神里有光耶

政治立场影响艺术的情况今天也持续在发生 ,希望多些和平吧

 短评

太感动了,这片在前三分之二的时间里更多像是苦中作乐的喜剧片,但当音乐到来的时候,已经足以秒杀一切了,哥不懂古典音乐,但的确被最后长达十多分钟的演奏震撼得泪流满面

6分钟前
  • 派翠克
  • 力荐

从一开始你就知道结局会很震撼会很感动,你准备着,经过了各种各样的cliche,结局最终到了,于是你也被感动了。

10分钟前
  • 劳永逸
  • 推荐

是中国共产党有问题还是共产党有问题?diesel是服装提供之一。

14分钟前
  • 浴巾小狼
  • 推荐

破例推荐一部五星影片。不仅是为那两小时的酝酿、最后15分钟的喷发,不仅是为那执著的热恋、30年的等候,也不仅是为那来自灵魂来自血管的梦想,哪怕只是和那影片的高潮、情节的高潮、音乐的高潮一起飞向最后的和弦!“柴可夫斯基在你心里,在你的血管里流动。敬伟大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17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So scared.你根本不知道事情的走向,直到最后一刻,都在为这场音乐会能否顺利进行而感到揪心,也会安德烈和安娜的关系和身份疑惑,就是如此设置情节,影片最后的一场戏才能让人不计前面情节的不瘟不火。

1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又一部让我哭得不堪的喜剧片(上一次是《1966》)。在历史这条肮脏的洪流中,我们作为个体注定卑微,好在还有老柴。

19分钟前
  • 霍不乱
  • 推荐

野路子交响乐团太酷了,走路去机场,在机场现场办假证,然后到了巴黎又一窝蜂的消失不见,我竟然觉得有点肉啃肉!

2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Everything preceding THE CONCERT ITSELF is cheesy and asunder, but damn those last 30 mins, what a pull-no-punches rollercoaster ride!

24分钟前
  • Ck
  • 推荐

莫斯科的交响版少林足球。但是我无法解释为何我会看到无法自抑的泪流满面

28分钟前
  • 生菇
  • 力荐

这部电影居然没有被拉黑,让我深感意外。我们产生共鸣,是因为我们同样面对着一堵高墙;我们热泪盈眶,是因为我们同样能感到音乐的力量。

32分钟前
  • 锅蒸之鱼
  • 推荐

政治永远也泯灭不了人性。如同那场精彩绝伦的演奏会一般,电影的开场太过凌乱松散,直至最后的十五分钟才真正进入状态,也因为这段高潮把影片整体拉高了一个档次。★★★☆

33分钟前
  • Q。
  • 推荐

唯有音乐能释放他们灵魂中的热情。导演像是电影的指挥家,在混乱中寻找和谐,把欢笑、泪水、辛酸、快乐都串成一曲令人愉悦的协奏曲。让人能体会那种对于梦想不懈的追求,那些最纯洁动人的东西。

3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最后的音乐会情节太精彩了,音乐的高潮,情节的高潮以及情绪的高潮。借音乐达到一种心理的交汇。那群被时代阻住梦想的老人,在30年后重新寻找梦想。虽然很多励志片最常用的桥段,不过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只要你也还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就一定会被感动。讽刺与幽默,十足催泪弹。

3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故事很cliche,这三颗星我全部给老柴的小协。

43分钟前
  • 衣莎贝
  • 还行

30年前的激情狂热 30年中的漫不经心 30年后的依然执着 那曲柴可夫斯基奏出了多年的沉寂的那份执着的狂热和爱一起激发 真的是感人万分呐!~~梅兰妮太美了~~!

46分钟前
  • luluya
  • 力荐

看这片子,你看前面其实很平常的故事而已,真的很普通,从辉煌跌落低谷,各自过着各自窘迫的人生,再到最后重新聚首一起辉煌,这样的故事不能说出奇,《少林足球》差不多也这桥段,但是最后的那场交响会真的是太太太精彩了,通过这推动整个故事走向高潮,关于梦想,关于记忆,关于坚持叫人着实泪流感动

49分钟前
  • 禾希食反
  • 力荐

如果没有最后十五分钟,可能连三星也到不了,不仅仅是音乐,结局的设置也加分不少,可惜整部片下来还是雕琢与混乱之处较多,唯一一个大笑点是“买下梅西,让他拼命进攻”......最后实在有必要吐槽一下这个蛋疼的俄语硬生生给弄成法语的配音:不配音会怀孕吗???

51分钟前
  • RIC
  • 推荐

剧情的小硬伤显得无关紧要 它的荒诞讽刺近似库斯图里卡和《无声婚礼》 它的欢畅让人如同重温《大烟枪》 它的温情则有更多美好的回忆 这些足够让它成为一部杰出的电影。但是 最要命的 它能把种种优点在高潮集结起来 给观众送出了最致命的一枚催泪弹

54分钟前
  • 周鱼
  • 力荐

极权时代的人性之光,人的一生不能被共产党迫害两次!

58分钟前
  • 韧勉
  • 力荐

很欢乐,很感人,很励志。30年前的指挥大师、新生美女小提琴家、忠诚的共产主义者、精明的犹太商贩,热爱音乐的天然气大亨、以及救护车司机假证制作者等等大小人物,为了一个目的—— 一场音乐会走到一起来了。虽然电影中部有些乏善可陈,人物情感转变有些突兀,但看到最后的场景还是会忍不住热泪盈眶

59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