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

HD

主演:沈洁,张丰毅,张闽,郑振瑶,严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8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城南旧事 剧照 NO.1城南旧事 剧照 NO.2城南旧事 剧照 NO.3城南旧事 剧照 NO.4城南旧事 剧照 NO.5城南旧事 剧照 NO.6城南旧事 剧照 NO.13城南旧事 剧照 NO.14城南旧事 剧照 NO.15城南旧事 剧照 NO.16城南旧事 剧照 NO.17城南旧事 剧照 NO.18城南旧事 剧照 NO.19城南旧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城南旧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  小女孩林英子(沈洁 饰)住在五十年前的北京南城,在他们家院子附近住着一个疯女人秀珍(张闽 饰),秀珍的丈夫因参与学生运动被杀,孩子也不知所踪,因此落下了疯病,时常把英子当做自己的孩子“小桂子”看待,英子也喜欢秀珍,答应帮她找回小桂子。英子有个苦命的小伙伴妞儿,学戏时常遭干爹打骂,英子偶然发现妞儿有小桂子的胎记,帮助她们母女相认。英子上小学后,一家人搬到了厂甸。在家门口荒废的院落里,英子发现了一个小偷(张丰毅 饰)藏赃的草堆,小偷为了供弟弟读书只得干不光彩的勾当,英子却不把他看作是坏人。不久,女佣苏妈返乡,父亲去世,英子的童年,彷佛一下结束了……自杀热线爱情玩家贺岁龙虎豹极品女士第一季美少女战士第三季铁马豪情的日子脱狱之王第二季梦想临时工美好时节中国好声音2019蔚蓝海岸 N°10养鬼吃人4:血统土耳其冰激凌美国历史:长津湖战役小村民日记家园第一季印度连环杀手档案:德里屠夫勇者无惧1981罗马:幕后纪实万万没想到 第三季通宵我爱甜甜圈2断头谷第四季火线之上鲨鱼之水爱你的人六壮士新龙门客栈之英雄觉醒一次搞定不当交易爆上战队奔奔者纽约:美国最繁忙的城市摩斯探长前传第三季漫长幸福的人生2013我的魔法偷天响尾蛇两个罪人和一头骡子良家妇女1985日落号列车无尽的月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给快乐加油潘多拉的果实~科学犯罪搜查档案~Season2小学生2022

 长篇影评

 1 ) 海与天的永恒

大屏幕看到修复版可能是今年最难得的事之一,能够让自己完全投入进去这90分钟像梦幻一样的世界里,觉得好幸运啊。出来之后我和朋友激动地说:我知道这部片子很好看,可是我没有想到会这么好看。几乎是,层次丰富到超出我当下言语可以表达的好看。

它的好看当然与小女孩自己的灵动有很大关系(天哪,导演到底是去哪里找到的这样能把天真、困惑、迷茫、灵动、忧伤一切都表现得那么自然的小姑娘!);当然也和导演的视角有关,你好像能感觉到导演是用怎样一种温柔耐心去蹲下来观察她的一举一动、心里的每一个细小的波动;也更和原著作者心里的那个小女孩以及她看待生活看待人的方式有关,知道她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知道那种掩盖不住的对外的温柔真真切切地发生过。像这样透过去一层层看到好多个人投射在其中的影子,好多层纯真叠加在一起,真令人感动啊。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电影是虚构出来的真实,我再一次感知到了这句话,而在这里,这种真实变得比现实更真。

它的好看,也当然是因为浑然天成地展现了一种天真浪漫。这种天真在后来很多年乃至今天的儿童电影里都是难得的。

可是当我以为它只是展现这样一种童趣的时候,猝不及防地,我被荒草丛中她困惑地说出“我分不清海与天,就像我分不清好人与坏人”这一瞬间击中了。世界的价值观那么复杂而多变,人有那么多的无奈和痛苦,她懵懵懂懂地说出这句话时,可能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些,她只是觉得,为什么有一些人莫名其妙被大家讨厌,为什么看起来很好的人要去做不好的事,为什么连我的无意甚至好意也总会从结果上伤害了别人。也可能在她的心里会想,每次我问爸爸这些问题时,爸爸总跟我说因为我还小,所以我不懂,大概等我大了就懂了吧!但是小姑娘啊,最难过的事情就是,这些事永远不会等你大了就变少,你甚至也不会因为大了就少一点困惑。你可能会随着知道得越多而越来越困惑,越来越想不明白很多问题。到那时候,你脸上的笑容会完全消失吗?你柔软敏感的内心会变得迟钝吗?可能英子不会,但我知道很多人会。

可以这样以小见大,以寥寥几句就展开无穷无尽的空间,这是我觉得这部片子最了不起的地方。它用一些那么琐碎的细节展现了如此宽广又复杂的人类的内心世界,在烟火气里藏着的是那么多厚重的感情。它不止是一部成长片或是儿童片,它有种永恒性在里面。

就像海与天是永恒的一样,人类的善与恶、情感和困惑也是永恒的啊。

英子在院子里给忙碌的爸妈念起那首看海诗时,我整个人都头皮发麻了,被感动得几乎要掐着自己不让自己尖叫起来。“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 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天哪,太灵动的意象和情绪了。当时我脑海里就不停在想起米沃什的那首《礼物》:

多么快乐的一天。 雾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的上面。 尘世中没有什么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人值得我去妒忌。 无论我遭受了怎样的不幸, 我都已忘记。 想到我曾是同样的人并不使我窘迫 我的身体里没有疼痛。 直起腰,我看见蓝色的海和白帆。

是不是很相似的意象。那种辽阔永恒,和在这种永恒下似乎显得微不足道的人类情感。

但是它又不止是抬头望望远方忘记现在的烦恼这么简单。当你那样抬头的时候,你会觉得好像人类深沉忧伤无法言说的内心世界和苍茫的海与天融为一体了。而把这两首诗一对比时,又突然觉得童年英子念的这首是一种美好的期待,一种快乐的向往;而米沃什的这首呢,好像是到了年老之后回过头对童年自己的一种回应。可能到了人生的最后,你也不会获得答案,你也还是分不清海与天。但是你再抬头看向它们的时候,一切大概会忽然清透了起来。我被自己想象出来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动了。

深圳影展的开头有一小段导赏,导赏的讲者提醒大家,电影里有句歌词原本是“天之涯地之角”,被改成了“天之涯海之角”,一字之差有着独特的深意。现在也更能理解了,大概也是意欲在此吧。

感谢明日青春影展,感谢用耐心和温柔给我们留下这样回味悠长的感受的导演演员作家和所有创作者们。用自己的纸笔镜头表演去呈现和记录人类的永恒,多了不起啊。

 2 ) 《城南旧事》杂感三题

《城南旧事》杂感三题

[纪念电影百年·怀念老电影]

范达明


一 美在童心

谢晋从马尼拉电影节归来,谈到《城南旧事》夺得金鹰大奖的成功秘诀时用了一个“美”字。这需要阐释和发挥。在我看来,《城南旧事》之“美”的具体内涵,就在于“童心”。影片以主人公、八岁女学生小英子的主观视角来观察和感受外部世界的人和事,使一个女孩子的童心得以充分显现与表露,竟至于使这部描写旧北京城的旧人旧事的怀旧电影,反而是以旧出新,透射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的光泽。

影片导演吴贻弓说:“导演是第二度创造,影片的成功首先应当归功于作者(原作作者和改编者),原著在台湾受轰动,改编也保存了原著的风格,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但写得有意境——淡雅、含蓄、质朴。”(吴贻弓、钱国民《〈城南旧事〉风格漫谈》,见《电影故事》1983年第2期第8页)电影《城南旧事》正是如实地传达了小说原著者、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女士在她原著小说中对自己童年往事与旧人深切的眷恋之情。原著作品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大陆与台湾分离30多年造成的,集中地表现了童年在大陆而如今一直定居台湾这跨越了30多年漫长时世、整整一代人的深厚的乡恋与离愁。类似的感情在很多台湾的校园歌曲中也有反映,如我们熟知的那首《外婆的澎湖湾》,其中唱道:

“……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澎湖湾,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

因此,可以说,《城南旧事》也是这种校园风格作品的典型表现。这并不奇怪。因为人们童年时代的主要生活也就是校园生活。无怪乎《城南旧事》的导演在影片的“下篇”光从一个角度以不同季节来拍摄的校园放学镜头就重复了四次!《城南旧事》不能被视为一部一般的乡恋的离愁的怀旧作品,更在于它还把这重重感情与还童(回眸童年,回归童心)的校园风格结合在一块;它的最深厚的艺术魅力正是深藏在这种还童的校园风格之中;它是一部由我们大陆人拍摄的台湾校园风格的电影,(正如它的原著是由我们台湾人写作的大陆京都风情的小说一样)。如果说,林海音女士主张的“纯文学”主要是指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作家对自己纯真的童年时代的纯真无邪的感情,那么,应当说,这种“纯文学”无论从创作实践到理论主张都还不能说没有几分道理。纯,就纯在还具有一颗“童心”,一颗真的善的美的“童心”!

关于“童心”,或者说“童心论”,过去一直被人判为非资产阶级莫属的东西。但是,我们知道,成熟的马克思在1857—1858年写的一份经济学手稿中,在评价希腊神话“不朽的魅力”的由来时,就是从“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即从“童心论”这一点为根据的:

“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不朽的魅力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62页)

这正是马克思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童心论”或“童心魅力论”。《城南旧事》之“美”的内涵,它艺术的魅力的根源,正在于此。


二 英子童心的情结

在《城南旧事》主人公英子心目中,那些牵住她幼小、天真而至诚心灵的旧人中,有秀贞与小桂子母女、偷儿及其兄弟,还有宋妈那一家人。如果说秀贞作为半疯痴的女人,由于她如此特殊的生理身份并与英子为邻居从而引起她的好奇而开始接近,宋妈则因为是家中保姆与她朝夕相处而感情犹如生母一般,因此,这两个人物与英子建立起感情的联络并不奇怪;那么,英子在荒园中与邂逅的偷儿这个素昧平生的野汉子,何以亦能产生感情呢?

导演吴贻弓在处理这对人物关系时,似乎也是在力图给以科学而顺理成章的说明。例如在一次请有家长参加的毕业授奖校会时,导演始终是让英子作为一个主观视角的旁观者,在留意着那个偷儿的弟弟——从上台领奖到走向礼堂门边的偷儿那儿向哥哥汇报,甚至在散会后来到街头,仍不放过这种注意力。英子似乎是为偷儿对自己弟弟的那种至诚的爱所感动着……然而,这已经是英子交识了偷儿后来的事了。不知为什么,在英子对偷儿的这种无名的感情中,我在一闪念中记起了同样是女作家的张洁在她用一种类似的感情写的一个叫大雁的捡麦穗的小女孩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对一个挑担子卖灶糖的老汉生发有一种童心的朦胧的爱意(见张洁《捡麦穗》,收入《爱,是不能忘记的》,小说散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第166—171页)。我深信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的这两位有魅力的女作家所写的这种感情故事,都是有着充分的生活依据的。而这种感情的理论依据,目前只能假托弗洛伊德研究童心心理的那一著名的“情结”说。这一“情结”说就是:男童天性具有潜意识的“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r);女童天性具有潜意识的“恋父情结”,即“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e compler)。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及其现代心理学说,这里难以表述;而读李泽厚的《美学的对象与范围》(《美学》第2期,上海文艺出版社)一文,见该文最后倒有“深层心理学恰恰是颠倒过来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一语,作者对此说法虽未细加诠释,却是有创见的。


三 童心,在吴贻弓作品中的地位

虽然,在今天来谈吴贻弓作品题材的一贯倾向或是艺术表现的独特风格,还为时过早——由于十年浩劫造成的岁月蹉跎,吴贻弓这位早在1956年就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并作为新中国为数有限的第一批科班出身的专业电影人才,至今(到《城南旧事》止)所独立导演的电影依然只有三部,甚至苛刻地说只有两部半。但是从这三部或两部半的电影作品中,我们却怎么也难以否认这样一个特征,即在他的影片中,表现童心,揭示童心的纯洁坦白的诗意美,确实占有一种最重要的地位。

吴贻弓在他作为鲁韧的副手于1978年拍完《于无声处》以后,就在上影厂领导的鼓励下跃跃欲试,于1979年与张郁强合作导演了第一部故事片《我们的小花猫》。由于片长只有4本,所以从发行放映的角度上说只算半部,然而这却是“一部喜人的儿童片”,写了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小康康与一个年近花甲的老教授之间“从无到有、从敌视到友爱的”“哀婉动人的关系史”,而两人的这种忘年之交又是建立在各自所钟爱的一种小动物——“小花猫”及其天食的“鱼”的复杂关系之上的。影片的基本结构虽然是以老教授对往事的回忆来展开的,但实质上又是从小康康这个儿童的主观眼光去抒发人物情感的,戏剧冲突的跌宕推进也是借助于小康康童心的“误会”上的(参见拙作《一部喜人的儿童片》,载《大众电影》1981年第2期)。影片把这个关于“四人帮”时期老知识分子惨遭迫害的悲剧性故事所构成的对坏人的揭露统统推到后景,而把对小花猫这只好猫的误会展现在前景,其所基于的情节与人物心理逻辑,正是影片小主人公小康康的“童心”。这也正是影片被认为具有电影诗式的风格的可喜特色。

到1980年底,吴贻弓在吴永刚总导演下执导的《巴山夜雨》,虽然写的是受“四人帮”蒙蔽的一名红卫兵解差与其同船所有船员、乘客及其押解的“囚犯”的冲突,然而,很显然,影片中有一个角色——“囚犯”诗人秋石所生却已难以相识的七岁的小女儿小娟子,由于她在满船地寻找着父亲,她在影片众多的配角中又起着一种贯串全片情节与人物关系的枢纽作用;影片中有不少镜头也正是通过小娟子那双“圆圆的,大大的,闪着一种严厉、冷漠而机警的光”的眼睛(王安忆语)去观察与感受其周围的人与事物的。而伴随她的还有一首影片的主题歌,这是她从妈妈那儿学得并一路唱着、好让听到的爸爸来认她的歌“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小娟子这一儿童角色,还有小娟子童声独唱的主题歌,正是影片《巴山夜雨》尽管并非一部儿童片,却仍具有一种童心的诗意美的最好例证。

至于到1982年完成的《城南旧事》,已如前述,这里可以再补充的是,1983年春,原著者林海音女士在台湾《中国时报》著文说,《城南旧事》“是用儿童口吻,写出一个儿童在小学六年成长期间所看见的成人世界的故事”,“我是以愚騃童心的眼光写些记忆深刻的人物和故事”(转引自新华社讯《林海音著文谈〈城南旧事〉》,《光明日报》1983年2月24日第4版)。而影片在吴贻弓的执导下,完全再现了原著小说的基本精神——全片处处闪现着小英子童心的诗意美的光彩!
        
眼下,听说吴贻弓这把曾是吴永刚手下“左右开弓”的两大弓之一,在一箭射下了马尼拉的“金鹰”之后,正准备开拍叶楠编剧的一部新片《姐姐》。我相信,在这部1983年的最新作品中,表现美的童心仍然会在他的影片中有所体现吧。

1983年3月30日写于Y.C. 2005年7月31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美在童心” 一节原载《摇篮》文学季刊1983年第2期第64页]

[相关链接]
影片信息: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宽银幕彩色故事片(10本,1982年)1983年公映
获1983年2月第2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
获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配角奖

原著:林海音
改编:伊 明
导演:吴贻弓
摄影:曹威业
作曲:吕其明

主演:英子(沈洁)、宋妈(郑振瑶)、秀贞(张闽)、小偷(张丰毅)、英子父(严翔)、妞儿(袁佳奕)、英子母(洪融)、冯大明(徐才根)


影片插曲《送别》歌词(李叔同作,1915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离别多。





 3 ) 童年那些小巷记忆

   英子是童真正气的,于是有了她小大人似的对宋妈说着“人家丢了东西你还热闹”;
   英子是纯真真诚的,于是那位“哥哥小偷”把这位素昧平生的小姑娘当好朋友当小妹妹拉家常;
    英子是生动而性灵的,于是她会自己跑去医院看爸爸,也能够体会宋妈对小栓子的思念,也愿意在小栓子来的时候把自己的板凳借她,亦会在得知小栓子爸爸非人的所作所为后对他吐出一句:我恨你;
……

    时隔多年,再看到这些似曾相识的点滴——不过高中看的是书这次是电影。电影的穿透力对我而言更强一些,也许是我道行还不够,书里很多东西没来得及好好品味呢。

    而电影里英子真的十分童真可爱,那个小偷还是张丰毅初入行不久饰演的吧。

    那一小段让我尤其感动,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又要维持一家生活,尤其有一个很乖的小学刚毕业的弟弟,身不由己当起了小偷,碰上了捡球的英子,“你分得清天和海吗?我分不清天和海,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风声正紧却愿意对一个小女孩到处自己处境,也许是由于心中苦水无处倾倒吧,也许是英子的纯真让人不忍用谎言糊弄,也许……总之他们就这样几次见面,有点老朋友悠悠的恬静。
    高小毕业那天,英子几次碰见那位哥哥和弟弟,无论是装出来的还是真的,那天的哥哥很快乐,看到英子妈妈在旁边掏出钱袋买东西而画面切过的另一边哥哥在给弟弟套小玩意,我突然很感动,也许自己给不小亲爱的人最好的东西,但总会给他们自己力所能及之内的所有,这样的融融亲情便是人间至暖吧,我想。

    可最终小偷还是被抓了,因为英子给无意中给便衣警察的钟件,英子和那位“弟弟的哥哥”的最后一面就像是两个久远的朋友,一切尽在无言中。

   生活总是会有让人无奈的地方。

    宋妈的眼泪
    长期在外帮工,对自己孩子的思念可想而知,夜半哄英子的弟弟睡觉时口口念着“要弟弟不要我家小栓子”……这一切都在宋妈没看见小栓子而后又得知栓子死了,丫头给了人,宋妈的眼泪一下喷涌而出。
    英子对栓子他爹说:恨死你!

     英子是个很聪明很爱问为什么的小女生,灵动精致。可有时候她也会对一些一属于大人的情感与事故有点敏感,也不知这样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好还是不好。
    英子和小栓子有截然不同的家庭,最终宋妈还是骑在骆驼背上回到乡下,不知道他们找到丫头了没,或者,很快就能再生出另一对小栓子和小丫头了。

 4 ) 不思量,自难忘

我所经历过的许多大事,都淡忘了。而这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却永久、永久地刻印在我的心头。
                                  ——题记

那漫长的驼铃声在童年的小路上飘荡,一次又一次唤醒我沉睡的记忆如蝶翼般轻颤。英子甜美又短暂的童年在回忆中愈显出一种忧伤的幸福。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城南旧事》这本书,那名字很有种老奶奶说故事的感觉。那是千僖年的春天。关维兴给书上画上了很美的水粉插图,英子的童年就栩栩如生地在眼前展开。

一年后,作者林海音逝世。那一年我十岁。每一次重读她的故事,都像是童年再一次在心头回放,流淌着淡淡的哀伤和不舍。

比起画面,文字有时更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每个人看到的画面都各不相同,文字便给我们心里留下了一角供自由想象。

曾羡慕那些在古老的小城里长大的孩子。纯净无邪的童年,有北方高大的针叶树和土灰色的墙,还有蛋黄一样的冬阳懒懒地挂在树梢。孩子的脸冻得发红,在简陋的操场上奔跑叫喊,教学楼的墙上挂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格言,用漂亮的小楷书写。像电影的画面,镜头就慢慢拉向远方的路,骑自行车的人,铺了瓦片的平房,热气腾腾的蒸笼和包子……一种恬淡又市井的感觉便油然而生。那是英子的童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都在她纯净的心灵里过滤成动人的谜。

她有许多迷惑不解的事情,它们都将在时间里被一一消融。经过的却是童年里永远无法重拾的记忆。

北京的气息是特殊的。一种说不清的历史沉淀给人一种归属感和安稳感。那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从一个小女孩天真澄澈的眼眸里望出去却依旧不失甜美温情。那是典型的老电影——浓郁又朴素的色彩,狭窄的街道,吆喝的人群和放学的孩子嬉闹。我们在不断的告别与相遇中成长,身后是再也回不来的童年时光。

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也被迫长大了。谁又敢说自己不是这样地长大的呢?

后来读到林海音的散文,大多都流露出对老北平浓郁的思念。思念北平土话,思念干燥的冬天,思念胡同里的吆喝声……那是个尖锐的时代,学生出红差,为了生计而成为小偷的人,卖子鬻女的穷人……然而英子却说,人太多了,好人坏人,我分不清——就像分不清海跟天。

故事里感人的又岂止是乡愁,更是那对消逝的时光里人和事浓浓的思念。

秀贞和妞儿在大雨中消失之后,在人力车上爸爸说,过去的日子就过去了。

一切都恍惚得像一个梦,无处追寻却又引人牵挂。古说“哀而不伤”,用在这种情绪上尤为恰当。如秀贞对英子说的,缘分,你明白吗,缘分。

有人说,秀贞带着妞儿逃走的夜晚,被火车轧死。然而我是许多年后才知道这个说法的——我一直以为,秀贞和妞儿会远行他方。当她想起妞儿的父亲,也许早已不在人世的北大学生,总会浮现出羞怯又向往的笑容……

提到童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觉和画面浮现。而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已远远失去了乡间的小溪和热闹的新年,那温情欢快的童年往往寄托于一个符号,符号在岁月和时代的河里已消隐不见。美好的时光支离破碎,直至只剩下回忆把它们的缺憾一一填补。

我是个没有故乡的人。便总把记忆里最向往认可的那一部分,认作故乡。那是童年最温柔甜美的一个梦,梦里米白色的小花被夏风一阵阵卷落,小凳子上的凹陷纹路我都还清楚。我坐在那里读绝句律诗,声音忽高忽低地就走了神,看外婆依旧纤细柔软的手拨弄她心爱的花花草草。——童年无声地滑过,氤氲着雨后微湿的梦。玻璃窗上水雾迷蒙。墙角剥落露出雪白的石灰,一块一块。江南是柔曼多情的风和剪不断的丝雨如烟,如一幅轻缈的水墨画,就这样不经意地泅进我不眠的梦中。

就当我唤你为故乡,在此后迷失的喧嚣年华里它在生命中细碎地轻响。

夜里乌蓬船的影子在光洁如镜的水面上穿梭,船橹忽地就摇碎了水中皎洁的明月,碎成一片银光。我趴在船头看,往往看着看着就睡着了。醒来已是晨光熹微的早上,外婆在床前梳头。那满头的银发流淌如一条奔腾的瀑布,想来她的青春年少也曾闪烁明亮。

而如今这若有若无的惆怅,被时光凝成一阵淡淡的气息,如影随行般提醒我是个没有归属感的人。不解乡愁,没有烈酒般的思念,没有字字珠玑声声血泪的痴情,却戒不掉那烟雨迷蒙的画面,每一次回想时,都在梦里静静地回放,黑白而无声。似一个前世的咒语,悄悄地将思念弥漫,缠绕了又缠绕。

记忆如一幅清秀空灵的山水画,却被一抹明艳而活泼的色彩冲开了一层若即若离的水气。如小鹿撞进心里,我突然想起那一道道熟悉的旧墙,班驳在池塘上的树影婆裟。我在那里等待月亮出来,寻找过路旁的含羞草;我倾听过大地通过树发出的每一丝呼吸。这些旧时友撞开我迟钝的思绪,那时的心情便像英子怅惘地望着离去的人们,我们注定无法将时光扭转再重来……

待到白发苍苍尘满面鬓如霜,回忆起那永远无法忘怀的时光,又会有怎样的感伤和幸福。如今想起那过去的岁月和时光,感伤时,便恨不能将一刻钟掰成两刻过,让我把这人世间幸福酸甜都深深铭记。——然而时光毕竟是无垠的呵,我们只是其中一员。

 5 ) 《城南旧事》:电影的诗性

   《城南旧事》:电影的诗性

   盘小瓠

   电影《城南旧事》(My Memories of Old Beijing)改编自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自传体小说,由吴贻弓导演执导,于1983年上映,电影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的肯定,在一系列国际电影奖项上也有所斩获。

   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在北京城南居住期间的几段童年回忆。民国年间(1920s),小英子随父母迁到了北京城南居住,并且在那里长大。七岁的小英子是个聪明活泼又勇敢的姑娘,有着一张俏皮嘴巴,很善于交朋友。在第一段回忆里,小英子结识了大家都不敢接近的“疯女人”秀贞,被秀贞先是当做自己遗失的孩子小桂子,而后又和秀贞成为了朋友。她还有一个好朋友——妞儿,是一个不受养父母疼爱的遗弃儿,一直希望逃离养父母的桎梏,得到自由。在秀贞准备“逃往”天津的时候,小英子认出了妞儿就是小桂子,并促成了母女相认。然而,结局却让相认的温馨维持了仅仅一幕,英子目睹了母亲带着孩子最终丧生于奔腾的火车之下,而后她晕厥在了暴雨之中。第二段回忆里,英子在一次捡球经历里结识了一个把北京城南闹得鸡犬不宁的小偷,小偷是她学校里高年级学生的哥哥,爲了家庭生计不得已而行窃。在英子一次无意的泄露行踪后,小偷被便衣发现并被警方逮捕,最终在英子的目送下走向了不归路。最后一段回忆说的是英子家来自农村的保姆宋妈,家里的男人无用,死了儿子,送了女儿却一直不敢告诉她,直至影片最后,得悉真相的宋妈几近崩溃,最后随着男人回乡里寻找渺无音讯的女儿。影片还提到了英子善良正直的父亲的生病与去世,其实也是小英子童年记忆里极为重要的一笔。

   整部影片基本忠于原著,在小说分段式的叙说上做了有效的电影化处理,以时间为剧情的逻辑主线,很好地叙述了几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故事不复杂,结构很清晰,这些“简单”的背后是整部电影操作上的困难。如何把一部“并不复杂”的电影拍好,是这部影片试图为我们解答的问题。

   首先是利用对场景和台词的有效驾驭来深挖电影背后的历史文化元素。电影叫《城南旧事》,除了旧事本身,到底还有什麽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老北京城南所独有或应有的呢?电影开场,我们便看到了驼队,看到了卢沟桥,从第一眼开始,我们就随着驼队进入了老北京城。随后见到的古井,打水人,逗孩子们发笑的留声机,黄包车,胡同,枪决游街,小贩,王府的红墙,煤油灯和电灯的共存,五色旗,集市,世界日报,成绩单以及父亲去世时的秋日红叶等等,种种细节都深埋着浓浓的1920年代的老北京味,一切拿捏得恰到好处,融入了剧情之中,让我们在聆听故事的同时,默默地感受着老北京的气息。影片对台词也下了一定的功夫,很多时候人物一张口,我们便知道他们是北京人,这既有赖于京片子较高的辨析度,也有赖于导演细心的安排。我们常说,电影是文化的载体,一些糟糕的电影,其对于载体的认识就仅限于口头上的说教或一两件糊弄人眼球的物件的把玩,以至于电影本身时常陷入文化的虚无之中,甚至闹出了唐朝人说宋朝事,明朝人用清朝物的笑话来。在电影工业高度发展的今天,一切场景和道具都被编排好和分类好,它们无需再被拾掇,只需在某一个条目被激活时心不甘情不愿地出现一下就可以了。电影人在享受其中便利的同时往往丧失了用心做电影所应有的细致,而这种不细心的后果,往往是糟糕的电影呈现。

   然后,我想详细地谈谈本片的叙述技巧和情感输出,这里必须把它们作为整体进行评述,下文会有论及。

   电影《城南旧事》和原著一样,以小英子的视角为切入点,来讲述几段故事。电影的叙述非常的舒缓,整部影片,哪怕是冲突最为紧张的母女命丧火车的情节都没有用太大的力度去渲染,一切都在平和中推进。这样的舒缓与女主人公一点一滴地在深挖半个世纪前那段童年回忆的节奏暗暗切合,在不制造大冲突的叙述环境里,依然给观众极好的观赏体验,我们似循着女主人公的思绪,在展开的时代画卷里,寻找被遗忘的记忆。舒缓的同时是相当一部份画面的留白,镜头里是美好构图下的北京城南场景,没有主角,没有对白,没有冲突,这正暗合人类回忆时的真实体验。往往我们记住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场景里面有人,但具体已经不知道是谁,场景里面有风有雨有雪有大太阳,可我们也想不起具体的温度,唯有情感默默地寄托着。而关于童年的回忆,往往重点处变得格外的鲜明,乃至于艺术夸张,模糊处变得模棱两可,成爲了我们可以自由补充的空白。影片里几个重要的冲突处,英子都似旁观者一般存在,她盯着世界看,她没有在唱歌,没有在说话,没有激烈的表情,到底是回忆中的自己愕然,还是现在的自己情感复杂得无以言表,导演保留了女主人公这份淡淡的迷茫。影片多处运用到了复沓,水井打水的画面出现了三次,学校铃声响了三次,送别的乐声奏起了数遍,在不用任何言语的情况下完成了时间的推进和剧情的衔接,其实也默默地暗示着英子的长大。从冬雪皑皑到秋天落叶红,小英子度过了最为难忘的一年。

   影片的情感输出和其叙述方式相映成彰。如果说叙述是舒缓的,那么情感就是委婉而含蓄的,这种委婉含蓄在场景配乐的渲染下大大提升了艺术感染力,形成了本片独特的审美意趣。先是小英子认出妞儿就是小桂子那段,妞说完自己身世后,两个人相顾无言而只有雨声雷声没有断息,这巧妙的留白让我们彷彿听到了两个孩子心灵的颤抖。小偷被抓那段,镜头拉远,配乐响起,枯藤老树昏鸦,悲剧的结局在声画中被勾勒,我们不禁在心中凝鍊起一份凄凉。而宋妈得知真相那段,男人大口大口地抽着烟,宋妈无声啜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情景。随后宋妈麻木地抱着英子的那段,沉寂得让压抑的氛围进入了每个人的心间,直至校园钟声响起,才回到了电影之中。影片对于情感的把握始终落脚于英子的理解,“我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其实是用孩童的迷茫来控诉时代的荒谬。

   电影的开场是苏轼的词作《江城子》里的名句:“不思量,自难忘”,这让我迅速联想起其上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林海音女士生命的前五十年,神州大地正在种种革命的浪潮席卷之中,无数个大事之间,往往就是生死两茫茫的怅然,五十年生死迷途迈过了,回首最为牢记的反而是童年时发生在北京城南的那些事、那些人。这种对于老北京城和对于童年回忆的强烈追思,需要电影以极具感染力的艺术表达去应和。而电影《城南旧事》正是以诗歌和散文的态度自我约束,完成了对这样的情感最好的表达,我在其中,看到了电影寻求诗性的可能。诗性是真诚的,激烈的,美的,而与此同时它和虚构的,舒缓的,残酷的又毫不冲突。它是用人性的真诚,激烈与美去冲击记忆的虚无,日常生活的平和与社会现实的残酷。本片用演员质朴的表演,场景的写实,配乐的切合,剧情设置的合理,以及技巧的巧妙运用达到了这样一个诗性的境界,难怪有人说《城南旧事》是中国第一部散文电影,在我看来,它更是一篇用中国式的电影语言写成的散文诗,为中国的电影拍摄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说了那么多,《城南旧事》给我最为震撼的地方还是老电影人对于电影制作的用心。思想,价值观,世界观都可能桎梏于时代的限制,唯有用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优秀背后不变的法则,而这或许正是当下华语电影最为缺失的环节。最后附上弘一法师的《送别》,感谢这样一部好电影的诞生。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6 ) 《八月》之前,我们如何讲述童年

《八月》那篇的另一半内容,以同样的模式对《城南旧事》的分析。

链接:《八月》:散文化的“童年”成像


《城南旧事》是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吴贻弓的第二部长片作品,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电影史画卷中留下了淡雅却又浓厚的一笔。相比《八月》,它已基本完成了经典化历程。我们可以从《城南旧事》与《八月》的对比中看到,同样是散文化的叙述,中国电影对“童年”的讲述方式的差异。


一般来说,散文化电影‘排除一切一般电影注重的戏剧情节和矛盾冲突’,‘选择淡化情节、弱化冲突、甚至是生活化流程的细微记录来作为电影拍摄的主要手法’。‘它将外在的艺术张力转为内在的心理张力’,其‘抒情意味要大于叙述’。

《城南旧事》与《八月》的散文化风格呈现方式大体相同,都借助了意象的重复。

驼铃、下课铃、拨浪鼓、锣等声音贯穿始终。空灵之声,声声入耳,是为时间流逝最为直接的暗喻。井窝子与井台打水的镜头也反复出现,时间的流淌获得了更为具象化的表达。

门墙

此外还有象征着禁锢的门墙、窗户等意象反复出现,作为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屏障的象征,表现了儿童世界美好外壳下潜藏的痛楚。《送别》的主旋律贯穿了作品始终,一唱三叹式地强调了英子童年中凄美的“离别”色彩,又包含了某种对于“离别”轮回宿命般的体悟


《城南旧事》中,父亲角色的重心位于第三部分,而在之前的故事中也有部分穿插。一方面,父亲工作辛劳,是“我”童年物质生活的保障;另一方面,父亲也是青年学生运动的地下支持者。尽管母亲一直反对将政治活动带入家庭,父亲依然慷慨相助。最终,父亲日渐憔悴,英年早逝,而秀贞的丈夫思康由于学生运动而不知所踪——或是已经牺牲,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与父亲命运的互文。

英子对父亲的政治运动并不了解,然而不可否认,父亲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或多或少对她产生影响。父亲为英子构筑了一道半透明的墙,让英子与外界庞杂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始终隔着一段距离。故事中,英子以一双澄澈的眼眸注视着人与物。这是一个孩童本身质性的焕发,也是父辈臂膀护佑下心的境况。

《城南旧事》中的死亡书写分布于不同层次中:首先是英子在路上遇到的走向刑场的陌生人,他们带给英子极为遥远的死亡暗示;接下来则是宋妈的孩子的夭折,这让英子更近距离地感受死亡给人的伤痛烙印;最直接的一层是父亲的死亡,它的阴影笼罩于英子童年故事的末段,但却又带来了更进一层的成长;“爸爸的花落了”,英子对时间与生死的体悟才真正指引着她脱离孩童的世界。


在《城南旧事》中,我们还能大致寻找出原著小说的几个故事,从而获得基本明确的分层。各个故事内部依然能以“离别”为核心找到相对统一的联系,仿佛是单子叶植物的叶脉,从一个点生发,最终交汇于同个点。所呈现的人与物大多具体可解,甚而意味深长。似乎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物象都为承载了特定的含义而存在。

不同人物承载着相对明确的含义

吴贻弓在创作谈中自述:“我理解小说《城南旧事》的视点,应该是主人公英子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因而他在拍摄过程中牢牢抓住了“我”的视点,并将这个统一的视点视为“影片的命脉”和“纽带”。影片中几乎没有一个镜头在英子主观视角的影响之外,一草一木都围绕着这个中心的视点旋转排布,从而带有了人性化的判断。

尽管有不少长镜头的运用,《城南旧事》的整体剪辑思路依然偏向于英子主观视角的组接。影片中在人物交谈与离别时反复出现由远及近或是由近及远的运镜,有时镜头还会环绕着人物运动最终停在靠近英子视线的方位,有时还有颇似《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般长时间停留于面部的特写——这些显然是英子主观视角的影像表达。

吴贻弓作为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沿着民族化的方向”进行创作,“把传统的单镜头组接技巧与新的电影语言有机地融合起来”,具有“中国气派的‘赋比兴’的美学特点”。因而总体来看,《城南旧事》更多地置身于“童年”的镜像之中,赋予我们更多直观的情感体验。


去年12月初《八月》的观影与导演见面会时,曾想提问导演张大磊导演《城南旧事》在《八月》创作中的影响,但还是犹豫了很久没有发言。现在想来,也许《城南旧事》对《八月》一部影片并没有太大影响(台湾新浪潮对《八月》的影响恐怕要大一些),但是它采取的讲述方式却成为了中国电影“童年”题材的一个经典范例,以至于童年的故事或多或少都会留下它的影子。

《城南旧事》和《八月》采取了类似的模式,呈现了中国上世纪一头一尾的“童年”。而中国“童年”题材的新路径到底导向何方,这依然是留给中国电影人的问题。


引用及参考资料 (同《八月》长评

1. 吴贻弓等:《城南旧事》,上海电影制片厂,1983年。

2. 张大磊等:《八月》,北京永旭良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爱奇艺影业等,2016年。

3. 李泱、孙志强:《电影文学引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4. 张建勇、顾象贤、杨远婴、奚珊珊:《当代中国电影(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5. 赛人:《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

6. D.G.温斯顿:《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

7. 吴贻弓:《我们怎样拍<城南旧事>》,《电影新作》1983年03期。

8. 艾红:《散文化电影的主题倾向》,《电影文学》2013年05期。

9. 周湘玟:《吴贻弓初论》,《当代电影》1987年02期。

10. 李辉:《论<城南旧事>散文诗的特性》,《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0卷第9期。

11. 石川:《重读吴贻弓 : 一种诗化电影的历史际遇与现实困境》,《当代电影》2006年03期。

12. 李宗刚:《对人生永恒存在方式的诗化呈现——电影<城南旧事>艺术魅力的再解读》,《理论与创作》2009年05期。

13. 杨波:《<城南旧事>的艺术性重复探析》,《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4. 飛了:《专访 |《八月》导演张大磊:我特别热爱那个简单的年代》,豆瓣电影2016年11月8日(//movie.douban.com/review/8162567/)。

15. 西楼尘:《<八月>:穿上三中校服,八月好似昙花》,豆瓣电影2016年10月2日(//movie.douban.com/review/8110893/)。

16. 文中所有插图均来源于你瓣。

 短评

很难想象文革后这么成熟的电影比芙蓉镇还要早出现一年。郑振瑶全身都是戏,小萝莉太漂亮了以至于张丰毅对她的每句话每个眼神都引来影院内一阵猥琐的怪笑。将来的事就是新家新朋友新学校。那过去的呢?过去的事都过去了,没有意思了,慢慢都会忘记的。抓学生。中产阶级旧中国。没有城墙的民国北京。

9分钟前
  • zitsunari
  • 力荐

英子一直在相信,也一直在道别,这些人来了又走,在她的心怀里泛起涟漪。上个时代的中国电影,还没有受到编剧的教条主义的浸染,讲故事各有各的真诚,不以结果为主导,不是为了什么,而是本来是什么,就像这部自然的电影,虽然生死离别,感伤不已,但仍是一份情感的真挚与美好。

10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自传式小说改编,讲述老北京人的故事。英子的童年是在风筝歌声驴打滚中度过的。英子喜欢把她当大人看的人,故事就穿插在其中。

12分钟前
  • 斑斑点点
  • 推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5分钟前
  • Jean
  • 力荐

我分不清海和天,就像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19分钟前
  • shu
  • 力荐

看到张丰毅出来那一段,我童年的记忆回来了,这片子我小时候看过,只是记忆太过模糊,如今再度重温,看懂了更多的故事,依旧觉得好片子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有所改变,反而经典每次拿来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还有电影里的小英子浑身满满都是戏,演的太棒了。

24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中影史:结构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

29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吴贻弓代表作,告别童年的散文诗。1.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成长中无可避免的失去与分离,李叔同[送别]旋律贯穿始终。2.采用分段串珠式结构,融合留白、复沓、象征、反衬等古典手法。3.片头的驼铃水车及片尾的香山红叶。4.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我也分不清疯子和常人)。(8.8/10)

3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大陆#300,成功认出张丰毅老师!(我的脸盲症有治愈的希望了么?)小萝莉真萌。三段式,微妙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暗流涌动,还有北大的校友。若以[童年往事]作比,本片还是生硬,无怪朱天文极为不喜欢,也正是侯孝贤所谓“大陆第四代第五代有太多的苦难”。片尾那个著名的7次叠化,不过那能叫红叶么!

3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2009.7.14看过。非常经典,那张小朋友学骆驼咀嚼时的笑脸成了我童年的可爱女孩标准相。2020.6重看,太有意思了,简直是短片集,三个小故事勾勒出那个年代的人物和记忆碎片,讲得不急不躁,有些东西点到不说破,留下一点点唏嘘,而这种戛然而止没有解决没有交代,不正是记忆中很多时刻的真实状态么。细节丰富,每个人都好看了去了,小英子的衣服换了一件又一件,真是太可爱精致了。

36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驼铃叮当,不思量自难忘,娓娓道来每一秒悠远又绵长,那里才是再也没有的故乡……一曲长亭外古道边送别了童年,全程泪眼茫茫……@MOMA

37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力荐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一位上影厂厂长兼上影局局长拍摄了一部台湾人讲述在老北京的童年往事。有意思。上海国际电影节后天就要开幕了,本片也在展映片单之中,而去年去世的导演吴贻弓正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办人之一。《城南旧事》最近也因为短视频片段中“你是来拉屎的吧”名场面又重新火了一把,老电影焕发出了新生机,只是倘若只晓得去玩屎尿屁的梗,而不能真正体会到小说和电影的情怀,那就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了。B站版本的画质极为清晰,色彩看着非常舒适,透过三个悲剧结尾的故事折射出当年旧社会下老北京的一角,也是对逝去童年的一种怀旧与沉思,李叔同的《送别》与电影的表达也极为契合。沈洁饰演的林英子谁会不喜欢呢?那经典的歪头杀简直太可爱了。

38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中国版的【杀死一只知更鸟】!

4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FIRST青年影展展映】透过刚开始懂事的,好奇心旺盛的孩童视角去看待身边的世态与人物。在天真无邪的眼光下,竟有丝丝缕缕的悲悯与哀怨。让人感慨与叹惋。比想象中还要好太多的片子,好到不像是中国大陆拍出来的。89年后更不可能拍出来了【原来《送别》那首歌的歌词是天之涯,海之角。而不是地之角

43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好悲伤的电影好悲伤的歌,刻下的满是时代的印记。

47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8/10。实景是看到的象,离愁是看不到的意,譬如秀珍思索缘分的目光摇向院落空景,表达爱情之深。家门口有意无意碰到的宋妈丈夫,结尾又是英子目送宋妈骑着驴离去,离别的意境在父亲病房叠化到香山红叶时达到高潮,每次悲剧都用静默手法积累情感的余味:西厢房里喂小油鸡、荡秋千和玩乐的笑声将不同时间的事件叠加在同一场景,天真烂漫的小桂子留不住,同看雨景的屋檐下她挂满泪珠告诉英子自己的身世,英子唯有长久的诧异与沉默,火车汽笛长啸叠化到卖报的噩耗和洁白病床上醒来的英子,悲剧就这么含蓄地淡化了,而被捕的小偷对英子眨眼的默契动作,此种的滋味只有躲在母亲身后落泪的英子能明。重复手法上石槽、放学后操场跑满孩子的镜头多次出现且拍摄位置、景别不变,表现琐碎生活的流逝。驼队铃声和夏天热得吐舌头的狗等细节都包含在情感真挚的氛围中。

4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当你开始有了牵挂,而别人却被时代洪流卷走,甚至都没能好好告别,这种酸楚和无奈穿透了银幕内外。“我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就像我也分不清海跟天” 北京城南的市井生活娓娓道来,悲伤而明媚。张丰毅的小偷让人离不开眼神~ 记2020SIFF第一场,继《夺冠》相隔187天后再次走进影院。

5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一个孩子眼中的种种离别,犀利而深邃。

54分钟前
  • 徐达多
  • 力荐

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离别多……

57分钟前
  • 秋の午后时光
  • 力荐

看似儿童片,却是人间真情留无计,今宵别梦寒。小小年纪,却道尽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说不出的天真,却是人世复杂的情感。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英子教人最纯粹的天真善良,实在太美~~~8.5

1小时前
  • 巴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