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破坏者

HD

主演:海伦娜·泽格尔,阿尔布雷希特·舒赫,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丽莎·哈格迈斯特,维多莉亚·塔拉特曼斯多夫,玛丽安·扎瑞,马提亚斯·布伦纳,芭芭拉·菲利普,彼得·施耐德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7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8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9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系统破坏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尼是一个娇弱的女孩,有着不受约束的精力。她是个“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不管这个9岁的孩子被带到哪里,她都会在短时间内再次被解雇。这正是她所追求的,因为她所想要的就是能够再次和她母亲生活在一起,一个完全无法应付女儿不可估量的行为的女人。一个都不能少归来2014过来抱抱我国语我和我的家乡小花的味噌汤妖精的尾巴剧场版:凤凰的巫女天机·富春山居图精灵闺蜜我的行进人生疾速营救风云不合的两人 奈绪视角篇真正的权力的游戏 第一季水落石出2春梦留痕向着炮火比佛利山豪宅经纪女人们的谈话2022冲浪女孩布鲁娜为魔起舞 TikTok 网红异教大解密迷失之城潜龙飞天2探索发现禁止入内抹布女孩东京教父情链妙探双娇哥雅名画凶杀案濒危物种2017失信的村庄信号100诅咒2023的士判官国语御前法医大仵作2挚爱枭雄超能幼稚园新·杀手悲歌双龙吐珠阴阳路粤语版

 长篇影评

 1 ) 系统破坏者破坏了谁的系统?

赞一下小姑娘的演技,从系统破坏者到世界新闻,表现不俗。

这是一部值得体味和思考的电影。benni的人生路究竟在何方,也许导演和编剧自己也没有答案,所以安排了开放式的结局。一次次让人看到希望,一次次又突然戛然而止,退回原点甚至更糟。作为家长的观众,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如何参与到他的成长中,如何真正给予他能够体会到的温暖关爱,如何在冲突中给予孩子引导而不伤害他…

benni的疾病更多的是心理的,有些伤害也许再也没法抚平。在这套看似完备的儿童救助体系中,她被一群善意的人包围着,其中不乏真心实意爱护她心疼她的人,但他们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只是帮他缝合伤口后不等它愈合又迫不及待的狠狠撕开。当然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无奈。但就在这一次次的被抛弃中,benni不断的放大着自己的歇斯底里来表达喜悦或愤怒,想要获得别人的关注。而这却恰恰在既想帮助他又怕惹麻烦的人眼中,似乎他的“病情”已经无可救药甚至越来越重。benni的病情和别人对她的抗拒也在这种螺旋纠缠中互相上升。

故事没有结局,只是带来思考。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孩子,试着放低身姿,换个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看事情。在生活中,在对待自己的孩子和身边人的时候,如果能从中得到一丝感悟,或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吧。

 2 ) 一点感想

还没看时以为是科幻异能轻松的类型,没想到是现实向的致郁题材。有一点震撼,在欧洲福利制度下,想让每个人都拥有正常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当面对像benni这样的system crasher就产生了矛盾。她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愤怒与暴力倾向,就算她本性善良也会被误认为是一个坏孩子。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应当善待她,像正常人一样对待她,但就是无法克制住自己用异样的眼光看她。母亲因为无法控制她而感到害怕将她扔到教养学校,教养院因为无法控制她而想让她转走,医生因为照顾别的病人更重要将她注射镇静剂后放在一边。大人们都尝试着像接近正常人一样接近她,但仍然无法抑制住自己心底的恐惧和厌恶。小孩子则直白许多,在benni失控之后就会开始嘲笑孤立甚至欺凌她。benni只想和自己的母亲住,但因为母亲的恐惧被推开,接着又被每一个教养所推开。有评论说自己不圣母,刚开始想拯救她,之后因为她一直在伤害别人而想将她关起来。可能因为我是infp的关系对我来说更多的反而是对这类弱势群体的思考。而benni的刻画像是将一个人,或者说是我的负面情绪全部夸张并具现化。在被嘲笑时想把嘲笑的人的脑袋摁下去,被拒绝时想要砸东西,看见讨厌的人在家想将他打出去。这一系列的行为其实都是人负面情绪的缩影,只是正常人会控制情绪而她不会,所以她表现出的行为让所有人感到恐惧。也因为恐惧所有人开始将她边缘化,将她隔离,而还是个孩子的敏感的她也因此通过极端情绪的宣泄来引起人的注意。她的歇斯底里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负面情绪的写照。

 3 ) 年仅10岁,影后预定,她在这部口碑新片里演技炸裂!

近些年,好莱坞的天才童星越来越多。 《奇迹男孩》中苏倒一片观众的诺亚弟弟片约不断。

Noah Jupe

《好莱坞往事》里的小萝莉跟影帝对戏都丝毫不输。

Julia Butters

论及天赋异禀的儿童演员,欧洲当然也不甘示弱。 去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咏梅(《地久天长》)的影后就差点儿被一个十岁出头的德国小姑娘抢走——

系统破坏者

Systemsprenger

导演:诺拉·芬沙伊德 编剧:诺拉·芬沙伊德 主演:海伦娜·曾格尔 / 阿尔布雷希特·舒赫 / 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 / 丽莎·哈格迈斯特 上映日期:2019-09-19(德国) 片长:118分钟

《系统破坏者》是德国新锐女导演诺拉·芬沙伊德的剧情长片处女作。 曾入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成功斩获旨在纪念柏林影展创始人及表彰电影艺术创新的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 后又代表德国冲击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媒体口碑亦相当优越,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2%

借由极度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和颇具动感的摇滚乐,导演真实地复现了精神病患者支离破碎、摇摇欲坠的内心世界。 时年仅仅十岁的小女主海伦娜·曾格尔更是锦上添花、技惊四座。 尽管最终在影后的角逐中惜败咏梅,依然凭借纯熟的演技收获了一众好评。 其层次分明、爆发力十足的痴狂表演也构成了影片的最大看点之一。

海伦娜饰演的九岁女孩本尼患有严重的C-PTSD(Complex PTSD),即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种心理障碍由长期、反复的创伤造成。 患者往往攻击性极强,杀伤力极大。 在本尼的身上,C-PTSD的症状具体表现为易怒、暴力、偷盗和过度警惕等。 这导致她无法与任何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走到哪儿都不合群。

片中,每当被激怒,或是童年遗留的创伤记忆被唤起,本尼就会在转瞬之间化身混世魔王,暴跳如雷、歇斯底里。 她敢在众目睽睽之下逃之夭夭。

也敢在办公室的门口尿尿。

她狂抡玩具车的力度可以砸裂防震玻璃。

她随手一摁,就能把同龄的孩子搞得鼻血直流。

别人手里的球拍,她说抢就抢。

橱窗架上的提包,她想偷就偷。

跟欺负人的小男孩们打起群架来,她也一点不含糊。

逼急了,她还会拿起小刀,无所顾忌地挥舞。

总而言之,本尼堪称名副其实的“系统破坏者”。 饶是专业的监护人员也不能奈她何。 三个彪形大汉合力,都未必制得住精神失控状态下的她。

唯有在妈妈克拉斯的面前,本尼才会流露出小朋友天真、乖巧的一面。 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她也喜欢唱歌给妈妈听,还爱抱着妈妈不撒手。 可惜,妈妈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照顾好她。 因为,在家里,本尼还有一对弟弟和妹妹。

对于频频被男友抛弃的克拉斯而言,独自养育三个孩子已经很难。 更何况,老大又是如此桀骜不驯、喜怒无常。 事实上,一旦发作,失去理智,本尼的拳头连妈妈也不放过。 所以,为了不让弟弟、妹妹受到姐姐的负面影响,也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克拉斯选择把本尼交由儿童服务机构收治。

从此,她只需要偶尔探望。 反倒是一群善良而无私的陌生人整天被本尼折腾得焦头烂额。 为本尼提供帮助的好心人大体是由社工、医生和教师组成的。

其中,属社工巴法内女士和本尼感情最深,也最有耐心。 她陪本尼辗转于辖区内的各大机构。 纵使数十次被拒绝,也未曾想过丢下孩子不管。

可精神病院的床位毕竟有限,应急避难所也不宜长住。 封闭治疗虽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但本尼还小,年龄不够。 在最后一家教养院也将本尼拒之门外后,巴法内彻底无计可施了。 无奈之下,一筹莫展的她同意了陪读米夏的提议。 允许他带本尼去森林疗养三个礼拜,一对一管教,看看效果如何。

米夏是一名资深的愤怒管理教练,身材高大,心思却很细腻。 既能在肢体上有效地压制患者的暴力行径,又很有一套和青少年拉近心理距离的方法,可以说是看护本尼的不二人选。 在作出前往森林的决定之前,短暂的接触已然让他领教了本尼的活力四射与精力无限。

当然,孩子崩溃时的声嘶力竭和失魂落魄,他同样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望着本尼被注射镇静剂后黯淡无光、欲哭无泪的两眼,身为人父的米夏于心不忍。 大概就是在那一刻,他下定了决心,要挽救这个外表强硬、心灵脆弱的孩子。

在幽深、僻静的林间小屋,米夏迅速赢得了孩子的信任。 他说话有分寸,做事讲原则。 即便两人时有冲突,他也总能巧妙化解。 日复一日,在情绪趋于稳定的同时,本尼也越来越离不开米夏了。

目睹初次体味到“父爱”的本尼幸福得手舞足蹈的样子,米夏陷入了烦恼和忧虑。 作为一名专业人士,他很清楚—— 朝夕相处所引发的移情与依恋于医、患双方而言都是致命的。 本尼激发了他的拯救者情结。 哪怕他在心里极力说服自己,一切都不过是针对本尼制定的教养措施,不必太过真情实感,他对孩子的付出也早已越界了。

这样做的结果是,当分离被摆在眼前,本尼的痛苦和破坏力将成倍爆发。 果不其然,从森林归来后,本尼变得更难缠了。 先是逼迫米夏破例带她回家,又是一口一个“爸爸”地乞求米夏收养她。

直到她轻描淡写地说道: “杀了你的妻子和孩子,我就能独自占有你了。” 米夏终于觉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决定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逐步撤出本尼的案例。

就在这时,克拉斯那边传来了好消息。 平日里,孩子哭着喊着才能向她求来一次敷衍的探视。 而今,她却一反常态,主动提出把本尼带走,重新开始。 包括米夏在内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商定本尼去向的讨论会也随即召开。

这回,克拉斯难得地没有缺席。 可是,她反悔了。 虽然离开了渣男,但她没有工作,亦居无定所。 就这样,心血来潮的承诺还没来得及兑现,就成了又一个谎言,又一重背叛。 一如往常地,她辜负了本尼的期待,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了。

诚然,本尼是个任谁见了都会退避三舍的“系统破坏者”。 她打架,骂人,偷东西,干过各种坏事,惹过许多麻烦。 但她并非天生“恶魔”。 如果她的爸爸不残暴,如果她的妈妈不软弱…… 如果童年的她不曾受屈辱,不曾被虐待,她也可以成长为一个性格温和的小女孩。

幼小的本尼还得照顾怀孕的妈妈

就算不去畅想以上种种可能性,影片呈现给我们的这个浑身带刺的本尼也没有那么不堪。 她的心里是有爱的。 电话中听到妈妈的声音,她顷刻间笑逐颜开。

照料米夏家的小宝宝,她无微不至。

在妈妈再度扬长而去、巴法内女士手足无措之时,她明明那么伤心,那么失落,却坚持安慰哭泣的老师。

她还说过,她将来要做一名教养员。 原来,她也想像巴法内和米夏那样,给予同病相怜的孩子们慰藉与关怀。 在她烙满伤痕的心底埋藏着的竟是如此纯洁无瑕的理想。 我为之惊叹,也为之心碎。 她从不是恶魔,她本该是天使。

然而,本尼自身难保,又何谈理想呢? 故事发展到了最后,每条路都被堵死了。 原本顺利推进的收养计划因本尼打伤寄养家庭的另一个男孩而夭折。 米夏也决意不再干预其中。 其实,他和妻子都是温柔、宽厚的好人。

但面对危机,他们亦会惊惶,亦会猜疑。 而亲近之人的戒备与疏远正是刺痛本尼最锋利的武器。 就像森林疗养期间,本尼在睡梦中偷偷钻进米夏的怀里,却被赶了出去。 此时,米夏妻子试图“夺”走婴儿的举动也让她产生了一种与之相似的错觉。

她渴望被接纳,她讨厌被排斥。 最叫本尼难过的是,上一次,米夏跑遍整片森林,找回了出逃的她。 这一次,他却止步门外,没有追上来。 本尼明白,梦想中的“爸爸”放弃了她。 我想,当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从手中滑落,孩子的心或许就在这个雪天冻成了冰,再也不会融化了。

让人心碎的对视

万般努力终究是徒劳,本尼到底还是被送往非洲接受强化治疗了。 症结没有解开,创伤未能修复。 屡次失信的亲生母亲仍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毫无反思。 儿童保障体系相对完善的德国社会尚且对本尼这样的孩子束手无策。 在福利缺失、监管不力的其他角落,低龄精神病患的现状岂不是更加不堪设想?

导演诺拉·芬沙伊德无疑展现出了敏锐的问题意识。 她频繁地将本尼抛至绝境。 在愤怒的累加、暴力的循环中,问责愈发掷地有声。 视觉层面,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则与本尼灰暗的经历形成强烈反差,也为孩子狂躁不安却充满希冀的精神世界寻得了一处实体。

诺拉还惯于将暴力和柔情并置。 片中,不管和谁起冲突,本尼都会落得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因此,她常常上一秒还在和别人争得头破血流,下一秒就转入昏迷状态,卧进了妈妈的怀抱。 有时在火中熔炼,有时在冰里沉睡。 这便是本尼每天经受的冰火两重天的折磨。

通过粗暴而凌厉的剪辑方式,诺拉将其痛感传递给了银幕前的你我。 不幸的是,比起可以感知的疼痛,怀抱非但虚无,而且稍纵即逝。 有时候,一觉醒来,妈妈确乎陪在身边。 但更多的情况下,那只是一场幻梦。

可毋论是真是假,是实是虚,妈妈的怀抱都是本尼顿挫生命的全部平和之所在。 为了挽留所爱之人,为了博得一点怜惜,她宁肯伤害自己。 至少血和伤疤够真切,足以印证她的真心。 这就是她长久以来恪守的,唯一行之有效的逻辑。

归根结底,她是一个被错待了的女孩,她的存在本身并不是原罪。 可事已至此,追究父母该当何罪,于事无补。 关于孩子应该如何安置,也没人给得出答案。 所以,当她越过机场的安检,朝着天边纵身一跃,故事戛然而止。

画面就此定格在了本尼生死未卜的剪影—— 依旧身着粉红色的外衣,打碎了又一块不堪一击的“玻璃”。 趁着时间停滞,不如好好想想,“系统破坏者”的出路在哪里。

*本文作者:kiwi

 4 ) 蓬勃而倔强的色彩

影片讲述了一个10岁女孩寻找爱的故事。

她显然不适应缺少妈妈的生活,具有暴力倾向。几个寄宿家庭都难以容忍,只好进入儿童救助中心生活。

虽然愤世嫉俗,不肯融入群体,但她也会与人打交道,居然还会照顾小孩。这个女孩只想要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她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朝三暮四、喜新厌旧的成年人。

女孩遇到一个校卫,也就是对其安全进行看护的人。意外的是,他俩成了心灵上的挚友。校卫带她到森林里度假,女孩对他的人生充满好奇。

系统,指的是社会系统,也就是儿童成为受规则约束,意识到爱和自由被限制和控制的体制,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成长,但也可以叫做异化。女孩就是拒绝成长拒绝异化的孩子。

在这个没有电没有水,没有网络和燃气的原始的森林小屋中,我们似乎回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那里一切自然的风景,就是治愈我们心灵的良药。银河,仿佛又从遥远的地方迫近到我们眼前。亲自动手,女孩完成许多活计,从中得到满足感,发泄溢出的精力,这些都是有益的治疗,比药片管用多了。远离人类系统,来到大自然这个充满自由与爱的无所不包生生不息的系统中,女孩就不再是破坏者,而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原来校卫当初也是问题少年,喜欢打架破坏系统,但他浪子回头,成了系统的一部分。校卫想拯救同样有问题的女孩,不让她滑落到癫狂之中,被关进疯人院。女孩不想回学校,校卫把她带回家,家里有一个婴儿和一个怀孕的妻子。

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寄宿家庭,亦或是校卫的家庭,都没有给女孩真正的爱,一切其实都在社会系统的法则下运行,充满隔阂与距离感。尽管有爱,但爱不是女孩所需要的浓度。女孩需要的爱,是毫无保留的,浓浓的如热巧克力一样的爱,而不是敷衍了事,例行公事的爱。

校卫退出了,因为他不想模糊私人感情和社会法则之间的界限,这对他的工作和家庭是危险的。而妈妈弃养女孩,这才是造成女孩成为系统破坏者的原因。如果原生家庭都无法担负起爱的教育的重任,那么指望社会来承担,确实是十分苍白无力的。因为女孩渴望的,其实就是原生家庭的爱,只有原生家庭才能治愈女孩。

当一个女孩没有了爱的联系时,她会破坏这个冷冰冰的世界,并向任何一个富有感情的人求助。她需要家庭,需要父母,需要被爱和施爱,需要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而不是冷冰冰的社会救助站。

离开了家庭和社会的庇护,女孩在蛮荒自然中依然寻找爱的可能。而直到最后,女孩也没有遵守系统规则,没有被社会降服。她一直在寻找,在奔跑,在反抗,而最终也没有找到爱。

影片用跳脱的粉色来象征着女孩的蓬勃和倔强,粉色是拒绝长大、不被同化的儿童色彩,是梦想、自由和爱的色彩。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日益黯淡、顾虑重重、冷漠自私的成人世界的灰色。

此片获第69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5 ) 创伤后的情绪失控与多群相治疗

她的歇斯底里,婴儿时期被尿布遮住脸导致心理创伤,如今的大喊大叫,是被自己的情绪疾病所控制了意识,还是自己也想借此毫无顾忌地发泄出来,外露内心。她渴望爱,但却一直缺失。她想回到妈妈身边,但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妈妈受到伤害,她的愤怒与疯狂,她的癫痫与暴力,让妈妈没有一刻可以放松神经。 她自残,她对某种一定要得到的东西的不放手,都是伤害着那些爱她的人,而她却以为那是她可以一直留在爱她的人身边的筹码与资本,她以为只要把需求大声喊出来就可以实现,她以为只要自己做了出来就不会有人打断事情,她以为只要自己想的就没有得不到的东西。 她允许新生儿抚摸她的脸,谁都不给摸的脸,她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换取在这个新家庭一起生活的权利,但人们会认为她不应该照顾新生儿,她有暴力倾向,最后她确实也暴力了,被迫放下新生儿,转身逃跑。她希望有个地方是家,有爱她的人,但她不会说,她以为爱只有一种表现形式,只要她要就给她那就是爱,所以她要通过这种方式测试谁是爱她的,她才能放下戒备去爱那个人,而这,恰恰就是两种观念的冲突。 还以为结局会是她的身体死了,她的灵魂只能与动物相拥,她不属于人类世界,在动物的世界(与狗一起进狗屋生活)被人类所约束或许才是正常的,而不是作为人被人类社会的繁文缛节所约束,电影有这层意思? 影评摘录: 现实主义的悲剧往往表现在,每个人都尽职地完成了他的任务,每个人的缺点和局限都可以理解,但结果依旧是失败。这种系统性的失败是无法用社会讨论来解决的,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现实主义电影最终不落脚于解决问题,而是展现整个系统里无论大人孩子在这问题前的无力感。 系统救不了破坏者,因为系统本身就是构立在normal之上,那能否从系统支线延伸出更多关于如何应对这种危险而又弱势的人权不足个体的思考呢?结局很开放,问题曝光之后,福利制度下这种症状人群从电影中不同角度群像的交流,还是如今制度体系的完善,都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在保护常人前提下保护这些症状群体有人权地生活。

 6 ) 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

这部电影,我两遍以上后,才体会到它想说的事情远没有看到的那么表面。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光顾着生气了:这是什么样的熊孩子啊?这是什么样的不负责任的成人社会啊?电影看完,我希望熊孩子的结局是倒在雪地里的那个。

可是回看了电影的名字:系统破坏者。这个跟熊孩子完全无关的影名,让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不是这么单纯的爽剧。于是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我为我之前的想法感到汗颜:这不是天生的熊孩子,这是被大人们炼出来的熊孩子。

初看的时候,我想的是Benni就是现实生活的破坏者,唯我独尊,稍不如意就以暴力相待,即使儿童中心、领养的父母有多么地为她着想,她都只是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只要不顺心如意,那就带着大家一起毁灭。

再看时,我意识到,那么多儿童中心的人,为了让Benni融入正常生活,一次又一次为她破例,漠视中心的规则,他们也是规则的破坏者;Benni的母亲,不自立自主,将自己的人生依附在一个又一个的男人身上,她是自己生活的破坏者,还破坏了几个孩子拥有完整家庭的机会、破坏了他们原本可以很美好的童年;收养儿童的父母,持大爱失小爱,为了所谓的善良,只一味地纵容发火的Benni,然后在给了她希望后,又一次将她打入冰窖,他们是爱与信任的破坏者......此时的Benni,还是个孩子,她就这样被架到了命运的面前,走向了极端少年的结局。

再回味电影的时候,我又感受到了另一层不一样的意味。其实大家一开始就知道Benni的情绪失控是受内分泌影响的,大家一开始就知道Benni有精神病,情绪难以控制,但没有人遵循有病就要看的规则,单方面地认为用爱可以感化Benni,这才是最大的系统破坏者啊!就像用爱是无法治愈绝症一样,Benni的身体自己有了缺陷,她需要的是专业的帮助,而不是虚无缥缈、无法固定下来的爱。

想到这一点,我突然觉得这不是一部我想的庸俗电影,它的架构和反讽值得大家多次回味,Benni的疯,是一帮自以为是的大人带来的,她才是整部电影里最大的受害者,同时还要背负上加害者的罪名,因为大家都在嫌弃她、抛弃她,没有一个人跟她说过:宝贝,这不怪你,你只是需要更好地帮助。

于是,我希望Benni可以走向另一个结局:她不要走向那片雪地,她可以属于自由,放弃这个城市所谓的所有的爱的羁绊,去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方式。

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是自以为是的大人们,打磨出来的。

 短评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最后一部。电影没有宣传用药物治疗精神病,首先这一点很好。导演不断在用视听语言让观众感受到那种暴躁感,紧张感,并且也留给观众喘息的机会,这种体验感很不错,各个人物生动形象。摄影调色很好,看得很舒服,ost除了有些时候的音乐的使用过了一点,其他时候都挺享受的,最后20多分钟个人觉得是个败笔,对主角的处理的方式不是很好,野性可以归于自然。入围个人今年十佳之一。

4分钟前
  • 樂啊樂
  • 推荐

SIFF. 疯狂的萝莉:狂暴之路。

7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导演和小演员都生猛极了。青少年儿童成长家庭教育问题,导演首发复杂而多变,常有不可思议之举动,小演员的表现力惊炸!摄影和配乐加分不少。只是似乎没有欧洲与中东局势问题来的更具威胁性。屈居银熊。

12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力荐

明显是在德国传统的“问题电影”框架内游走的《系统破坏者》却规避开了几乎所有的俗套。显然作者有着她的社会学兴趣,但这种兴趣没有变成居高临下的道德话语,相反她的电影富有体恤精神,对她的所有角色都充满理解。于是你无法预测电影的走向,充满目的性的“这有一个问题,需要这样来解决”式的剧情线完全缺位,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当下性,观众和角色一起被关在电影里宁静、暗潮涌动和激烈的场景里,这就是这部电影情感力量的所在。现实主义的悲剧往往表现在,每个人都尽职地完成了他的任务,每个人的缺点和局限都可以理解,但结果依旧是失败。这种系统性的失败是无法用社会讨论来解决的,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现实主义电影最终不落脚于解决问题,而是展现整个系统里无论大人孩子在这问题前的无力感。

1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執行誠然不差(金髮無眉小女孩的表演能量極強,對愛與安全感的需求有力且說服,宛如炸彈般的存在,如拿東西砸媽媽與後來拿刀那兩段簡直slasher亂入!溜冰場那段也嚇人),可是真的欣賞不來這種情緒轟炸片⋯反覆驚咋與歇斯底里,難受當藝術,原始當真誠,所形成的無奈與不舒服迴圈,而且片長近兩小時⋯不能說完全沒有社會學意涵,但看到最後只覺得夠了,一種當代所謂藝術電影裡的feel-bad movie既視感(但此片在德國電影獎大獲全勝,是否有某種屬於當地的刺點?)。末段技窮,感覺是不知該怎麼收了,湊一下人犬對視及《跳躍吧!時空少女》式破玻璃停格開放收尾,拉拉逼格。如何回應或放到德國新電影裡的那些理性秩序外的瘋狂與畸零邊緣人,Herzog,Fassbinder,一層捏扁而硬的純情緒感知介面?

22分钟前
  • HurryShit
  • 较差

试听和剪辑做得很好,但整个影片都没让我弄懂作者的态度。创伤是一回事,但除去创伤之外女主得到的爱不是更多吗?她宁愿一次次伤害所有爱她的人还是拒绝变好,我又凭什么理解她?

24分钟前
  • iMcFlurry
  • 较差

極難得的在電影主角身上看見了我自己。

27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现在的处女作完成度真的都不得了。摄影剪辑声音表演都非常过硬。不过硬伤也是非常明显。导演既没有在社会层面去真正直击这个“system”,也没有像《妈咪》那样从私人情感的角度去深入表达。(家庭线的位置有点尴尬,功能性更强)(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cue妈咪)说到底本质上是个奇观展示片,而且有点长,并且结尾没处理好。前半段有几个瞬间让人感觉即将进入另一个层面,但最后发现是false alarm。尽管如此,技术层面的执导做得的确是不错,尤其是剪辑以及对整体节奏的把握。这个女导演换个好剧本应该会效果很不错。

30分钟前
  • Unbeliever
  • 较差

很唬人,但其实一惊一乍多过扎实的人物。导演完全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每过十几分钟就给出一个炸弹,但连环爆炸后,这个女孩和她家庭的形象依旧是单薄的。

33分钟前
  • Heidyroyal Tea
  • 还行

系统救不了问题熊孩子,因为系统本身就是构立在normal之上。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不能延伸出更多关于弱势个体的思考?

3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太cool!一个喜欢猫头鹰的小女孩 常玩被人追的游戏 只是想多点在乎与陪伴。观看时 喉咙总是哽咽 看见小女孩在树上一直喊妈妈、安慰坐在地上哭泣的教导员 泪奔。忘不了本尼在雪地里奔跑 转身看着停下来的米夏 她知道他放弃了。我以为这是个拯救故事 但并不如此 映后和制片交流 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他说 最开始就不想设置为被拯救 因为就算电影中被拯救了 现实中也不是这样。拍摄3个月 剧本打磨了很久 整个用了七年时间。#22 SIFF 科技影城

39分钟前
  • 芊啊芊
  • 推荐

还蛮酷&感动的。9岁小女主是一名system crasher(具体是什么病谁懂可以科普下),无法适应任何社会运转规则,连亲妈都不敢和她一起生活,具体表现是极度暴躁、易怒,满口脏话,受惊会厉声尖叫,具有攻击性。但内心里她就是个脆弱柔软善良的小女孩,十分渴望被爱,却因为生理病症无法获取别人的信任。对生母、不同岗位的儿童护工等成人群像刻画也很真实生动,没有把谁刻画成圣母。小女主年纪这么小就挑战难度如此大的特殊病人角色,很了不起,拿影后都不意外。女导演叙事细腻,剪辑干脆利索,就是结尾半小时稍微有点拖,能看出导演也不知该拿这个小女孩怎么办了...只能开放性结局了吧,哎

4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电影是对现实剪辑,导演单一重复呈现这种极端情绪及其后果,只表明了导演创作立场既不是社会的也不是病理的,而只是利用这种极端情绪作为一个剧作麦高芬,操纵和支配观众(等同于一颗希区柯克定时炸弹),即使社会层面建构不是全然空洞,但导演显然更在意如何剥削这种情绪与观众的感知和情感做廉价交易。

43分钟前
  • Peter Cat
  • 很差

以“蜻蜓点水”都不足以形容的电影。有没有人能告诉我柏林的选片门槛到底低到什么程度,这种东西都能拿奖?简直丑闻。导演利用一个小女孩天才般歇斯底里的演技,做些最浮于表面的廉价视听情境创作,从而把人物本身奇观化。这种观念和表达,蠢度满格。

44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0.5 / 前半段观感还略有起伏,后半段就真的是愈发图穷匕首见坐实一星了。无论对“系统”还是“破坏”都毫无想象力。创作者要么是无法把握作品内虚构与现实的浮动关系,要么就是只想通过各式看似无序非理性的精密算计以及孩童的身份对观众进行绑架。请问导演真的有在构建情境吗???请问真的关心镜头下的人物吗???

4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很差

#2019SIFF 无法认同是一种酷甚至只觉得小孩太可怕了。

49分钟前
  • 山頂公仔波板糖
  • 较差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史上最年轻柏林影后应该基本稳了(没得好可惜!!!),最佳处女作和鲍尔奖都很有竞争力!!!小女孩的爆发力和准确度都让人惊叹,而导演对德国儿童社会福利系统的观察理解极为准确,更可贵的是这些细节信息既有效地转换为剧作,同时又有助于塑造人物,几个主要人物的细节准确,逻辑让人信服,并且足够复杂。摄影和音乐也属上乘。这部片子可能真的是从Generation拉上来的,但是占了这么一个好位置(去年这里是[女继承人]哦,必定有所斩获!

54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影后。Nina Simone粉色点睛 (和奶哥小笔记上写满了新学到的脏话 edifying doch

56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自然父母并不能给子女超自然的影响,完善制度也无法给孩子最完美的保护。本该属于森林却被丢入城市,试图钻进狗窝却被混入人群。是照顾婴儿的天使,也是虐待大人的恶魔。是引发救赎幻想的孩童,也是瞬间就能发疯的野兽。被小宝宝摸脸的瞬间,忽然止住了狂躁。耗尽所有人的心力,终于能抱着独角兽飞起。

5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叙事风格很东欧(罗马尼亚气质?),非但不像看前传说的那么难看,反而很好看。小女孩出色的表演,开放探讨的议题和结局,不过它依旧有个相似毛病:像这样社会学意义较深的“特稿”类电影,尤其需要避免重复堆砌一些相似的细节,因为这样显得不够干脆,也削弱了整个片子的力量。

1小时前
  • 南悠一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