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已完结

主演:唐国强,鲍国安,孙彦军,陆树铭,李靖飞,洪宇宙,吴晓东,魏宗万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94

 剧照

三国演义 剧照 NO.1三国演义 剧照 NO.2三国演义 剧照 NO.3三国演义 剧照 NO.4三国演义 剧照 NO.5三国演义 剧照 NO.6三国演义 剧照 NO.13三国演义 剧照 NO.14三国演义 剧照 NO.15三国演义 剧照 NO.16三国演义 剧照 NO.17三国演义 剧照 NO.18三国演义 剧照 NO.19三国演义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三国演义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东汉末年,山河动荡,刘汉王朝气数将尽。内有十常侍颠倒黑白,祸乱朝纲。外有张氏兄弟高呼“苍天已死,黄巾当立”的口号,掀起浩大的农民起义。一时间狼烟四起,刘家朝廷宛如大厦将倾,岌岌可危。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曹操(鲍国安 饰)、公孙瓒、袁术、袁绍、吕布(张光北 饰)、刘备、孙策、关羽、张飞、诸葛亮(唐国强 饰)等各路豪杰不断涌现,从群雄逐鹿到赤壁之战,从魏蜀吴三国鼎立到三分归一统,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的大幕缓缓拉开……  本片根据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泰版)泰语版天秤伏妖·诛魔镜(国语版)再生勇士八百彪兵奔北坡安娜贝尔3:回家巍巍兴安岭早餐中国 第一季宇宙战舰大和号超市特工第二季东北夜市英雄传杰克·泰勒蛇梯患难与共 第二季无法触碰的她实习医生格蕾第二季识汝不识丁工作与时日我们相爱吧第二季伞学院第三季红地毯我的萌宝是僚机火爆小子1985吸血鬼侦探2016仙女魔头非婚不可 普通话版特工老爸蛇蝎情人2002良医第一季特工神童2兄弟拉面赌侠之麻将传奇潜水艇亚瑟3:终极对决我们的纽带犯罪心理第二季你会在20岁时死去恋上纯喫茶2我的麻烦老友(粤语版)木乃伊的秘密爆笑虫子第三季问天

 长篇影评

 1 ) 分集目录

第一部 群雄逐鹿
1 桃园三结义 2 十常侍乱政 3 董卓霸京师 4 孟德献刀 5 三英战吕布
6 连环计 7 凤仪亭 8 三让徐州 9 孙策立业 10 辕门射戟
11 宛城之战 12 白门楼 1 13 白门楼 2 14 煮酒论英雄 15 袁曹起兵
16 关羽约三事 17 挂印封金 18 千里走单骑 19 古城相会 20 孙策之死
21 官渡之战 1 22 官渡之战 2 23 大破袁绍
第二部 赤壁鏖战
24 跃马檀溪 25 刘备求贤 26 回马荐诸葛 27 三顾茅庐 28 火烧博望坡
29 携民渡江 30 舌战群儒 31 智激周瑜 32 周瑜空设计 33 群英会
34 草船借箭 35 苦肉计 36 庞统献连环 37 横槊赋诗 38 诸葛祭风
39 火烧赤壁 40 智取南郡 41 力夺四郡 42 美人计 43 甘露寺
44 回荆州 45 三气周瑜 46 卧龙吊孝 47 割须弃袍
第三部 三足鼎立
48 张松献图 49 刘备入川 50 凤雏落坡 51 义释严颜 52 夺占西川
53 单刀赴会 54 合肥会战 55 立嗣之争 56 定军山 57 巧取汉中
58 水淹七军 59 走麦城 60 曹操之死 61 曹丕篡权 62 兴兵伐吴
63 火烧连营 64 安居平五路
第四部 南征北战
65 兵渡泸水 66 绝路问津 67 七擒孟获 68 出师北伐 69 收姜维
70 司马复出 71 空城退敌 72 司马取印 73 祁山斗智 74 诸葛妆神
75 六出祁山 76 火熄上方谷 77 秋风五丈原
第五部 三国归一
78 诈病赚曹爽 79 吴宫干戈 80 兵困铁笼山 81 司马昭弑君 82 九伐中原
83 偷渡阴平 84 三分归晋

 2 )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26年之后再品《三国演义》配乐

“刘关张”与作曲家谷建芬 李一丁 词作家王健

一直以来常有这样的念头,总想抽点时间简要地分析分析老版四大名著的配乐。这四部电视剧之所以深入人心,和其中音乐的经典程度亦密不可分。这批作品创作水准之高、思想境界之高、作曲技术之高、歌曲传唱度之广、与原作意境之契合,无论在当年还是在现在一众影视剧配乐中都算得上非常罕见。每每在观看时,总是不自觉地就被或古朴风雅或恢弘凝重或幽默风趣或豪气万丈的配乐吸引,有时浓墨挥毫有时传神点睛。电视剧《三国演义》更是以三国历史的风云诡谲气象万千、以84集总耗资1亿7千万元史无前例的鸿篇巨制,成为亿万观众心目中的老四大成品质量之首。对于这样的一部史诗级巨作,横贯东汉末至三国的八十余年历时,加之又是以今人写古人的音乐,而汉代音乐可供借鉴的资料仅剩散落古籍中的叙述,既无乐谱又无音响,其配乐部分的创作难度以及所要求的风格之严苛可想而知。

需要在此说明,我并没有能力分析电视剧中的所有配乐,也实在找不来总谱加以对照,这篇小文只是在观看过程中借助听辨发现的一些配乐中的奇特有趣之处(基本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虽然看起来多是在细微处琢磨思考,然而正是在这些细节层面反映了作曲家们深刻而准确的理解能力和罕见的艺术才思。

(一)

央视《三国演义》的配乐部分实际由三位作曲家合作完成,谷建芬、李一丁、王宪,前两位是女性,最后一位是男性,如果没有仔细看过各集片头,这后二位的存在很可能会出乎多数人的预料——好像并没有听过似的,其实这两位才是整部电视剧配乐的中流砥柱。片头片尾曲以及主要人物的角色歌均由谷建芬创作,以上歌曲的旋律部分都出自她的手笔。这是一位世所罕见的旋律天才(其实老四大的作曲家们都是一等一的旋律天才)。在写三国配乐之前,谷先生就因创作歌曲成名,她的通俗歌曲儿童歌曲大多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她笔下的旋律起承转合仿佛天成,找不到一个多余的音符,宛如心底之音汩汩流淌,闻其乐如轻风拂面自然清新,颇有“天然去雕饰”之感,也是因为她的旋律天赋,让她仅凭一首《临江仙》便于数位男作曲家中脱颖而出,被王扶林导演相中。令人惊讶的是,除了她作为一位女性可以写得比男性作曲家更豪气恢弘,更是她这样一位之前只创作过风格轻松明快的通俗歌曲作曲家,居然能为三国电视剧写出这样一套古朴典雅又回肠荡气的旋律,这样的音乐风格对于她来说应该几乎是首次尝试,可塑性实在极强。

谷先生创作的这14首歌曲风格各异(片头片尾曲两首及角色歌十三首,但“张飞之歌”未被采用),其中一些配乐有极个别地方在旋法的安排上如音型、尾句收束等显得旋律略有近似或套化的迹象(因而我也见过有人觉得有些曲子之间“有点像”),除了最后没有选入的张飞之歌——这首也相对最不出彩,但电视剧没有采用的主要原因是导演觉得长坂坡一场前面刚唱过赵云之歌,两首角色歌连唱显得歌曲太多——总体而言瑜百瑕一,这是一套水平很整齐的精彩音乐,旋律优美合乎平仄,尤以片头曲《临江仙》、片尾曲《历史的天空》、《这一拜》、《有为歌/卧龙吟》等为最佳,后三首包括剧中的大部分歌曲是带有古典气质的通俗作品,所以演唱风格也相应选择了通俗唱法,《临江仙》则运用美声唱法,调式选择上使用了加入变宫即7音的六声羽调式,这是民族五声调式的延续,确是古香古色又兼具一定现代气息。当年就有批评的声音认为《临江仙》选用美声唱法实在太过阳春白雪不接地气,甚至批评它“脱离群众”,没有声乐基础的人只能哼唱但又唱不好。这样的批评不说全没道理也是偏颇甚多的,一部历史剧如全部选择通俗唱法既显得风格单一又缺乏正剧的历史感,适当加入几首美声歌曲完全没有问题。应在此提及的是,《临江仙》《貂蝉已随清风去》《这一拜》等作品的配器实际均是由李一丁完成的,我们现在听到的片中那些大气磅礴、恢弘瑰丽的背景音乐(包括主题曲、角色歌的变奏,或者像甘露寺刘备娶亲、诸葛亮七纵七擒等这些最为经典的原创音乐),全部出自李一丁和王宪之手。李一丁负责前40集的纯音乐写作,王宪负责后40集,在配器思路上经过二人的交流协商,保证了所用乐器的一致和作品整体风格的一致。因此可以说,三国的音乐创作是三位作曲家的通力协作,互不可缺。李一丁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王宪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二位都是科班出身。王宪在三位作曲家中年纪最小,创作三国配乐时年纪不到四十,之前已为电视剧《末代皇帝》写过配乐,李一丁不到五十,也已为不少影视作品创作过音乐,她在前几年已经去世了,非常可惜。

作曲家李一丁、谷建芬、王宪

(二)

李一丁、王宪二位作曲家在整部电视剧中究竟写了多少配乐,我并没有查过数(在b站一个配乐汇总里显示全剧的配乐至少有200段,如此数量亦可得见作者们所耗精力之巨),然而他们的配器风格之多元、配器思路之活跃令人惊叹不已。二位作曲家都认为写作三国配乐,应求神似而非形似,需把握汉末三国不同于唐、清等时代的歌舞升平富丽堂皇或宫帏争斗末世堪哀,而更多应将英雄人物“大惊大喜,大疑大决,大急大慰”的豪迈之气壮志难酬融入古朴凝重的气韵,以描绘恢弘磅礴厚重绵长的历史感。无论琴歌、舞曲、宴乐,抑或清唱小调、战场鼓乐,均依饮食、婚冠、宾射、飨宴、脤膰、庆贺之礼逐一创作,歌舞宴乐亦可按舞蹈编排为《铜雀伎》《盘鼓舞》《白纻舞》《踏歌舞》《羽笛舞》《蜀宫人舞》《刀牌舞》等包含汉代雅乐俗乐的乐舞艺术,均需整体风格划一但局部多有不同。

李、王二位作曲家在全剧整套配乐的配器选择上仍是以管弦乐队为主,民乐为辅,表现民族气韵主要依靠琴、筝、箫、埙、笙、笛等弹拨与吹管乐器,辅以古香古色用以表现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的编钟编磬,同时加入后来传入的西域乐器如琵琶、管子/筚篥等,打击乐部分则多用锣、鼓、钟、铜铃、扁鼓等。从现在各地汉画像石中的民间鼓吹乐,可以发现其主要乐器也大致有吹奏乐器排箫、笙、竽、笳、角和打击乐器鼓、铙等,汉代的鼓吹乐不仅多运用与宫廷,民间也广泛使用,因此作曲家们的创作思路和配器选用是完全正确的,既谨慎考究又灵动且不拘泥。另外,两位作曲家还模仿了各地区音乐风格的不同,如蜀乐(刘备宴请张松的席间奏乐,也包括刘禅被解送洛阳在司马昭设宴款待之时,要求为刘禅跳“蜀舞”以讥讽其此间乐不思蜀的鸵鸟心态,配乐也正是这一段蜀乐)、吴乐(子夜四时歌等),包括南蛮之地带有异域色彩的音乐等,从调式旋律及配器选择上也可以听出明显不同,如《子夜四时歌》虽然由管弦乐队主奏(弦乐队拨奏),但击打节拍以钟、磬点缀,中间叠入箫声,同时该作是完全的五声调式作品(羽调),因而以种种方式模拟江南典雅清秀的丝竹音乐又富宫廷气息,雅俗兼具,非常符合人们想象中的吴地音乐风貌;蜀乐一段的配乐是宴乐中的典范,音律中正和平、纯正典雅,乐器以笙、笛、筝、鼓、编钟为主,以弦乐队若隐若现地衬底,选用了七声调式(不过因为电视剧里的配乐多是渐进渐消式的,无法听到准确的首尾落音,只能大致判断是七声清乐商调式或雅乐羽调式),竽在汉代乐队中是主奏乐器之一,汉代乐俑和石刻画像中也多有吹竽的图象,同时竽/笙/排笙亦为西南地区乐器代表,因而选用竽/笙(包括笛)为蜀乐一段的主要乐器是准确恰当又神形兼备的选择。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贯穿全剧最重要的主题素材之一,同时各位主角的角色歌也是数次变奏,主题曲(以及《有为歌》)的变奏几乎达到俯仰皆是的程度。如,三顾茅庐前刘备占卜以择吉日之时,《临江仙》主题曲以弦乐为背景以琵琶奏出主题;曹操东临碣石极目远眺以观沧海时,先以竖琴演奏引子音型随后以弦乐队为主,点缀以箫;出师北伐时已变奏为速度激昂的战曲,同时加入了男女声合唱(只吟唱单音节“啊”),彰显此种悲壮犹如颂歌;最后一次变奏最为悲怆凄然,姜维孤身奋战,终是无力回天,举剑饮恨自尽,剑刺入腹,惨状万分,颤抖流血的双手因痛苦高高弹起,此时屋外正暴雨倾盆,一道闪电击破夜空,霹雳而下,管子(筚篥)应声而起,这是最后一次吹奏主题,那凄厉如鸮啼鬼哭般的音色足以令人痛断肝肠,作曲家在旋律的变化上更强调了一个下滑的#4音苦音(原本的临江仙旋律并无),管子如劈裂崩摧,声声泣血,强烈的悲剧性和宿命感压抑地观众悲愤地几近崩溃:英雄末路,国破身死,终是“不可与命抗争矣”,一个辉煌的时代就此落幕,日月同泣,天地同悲,如何让人不同掬一捧神伤之泪!主题曲的变奏在全剧中少说也有数十种不同风格模式的编配,在电视剧中总是以最精妙的方式在最恰当的时机呈现——或表现人物心境展现英雄的广阔胸怀、高远境界,或描摹山川河流沟谷丘壑,一展辽阔壮远之姿,寓情于景,意境非凡。还有一些特别细节的主题变奏,如刘备的角色歌《民得平安天下安》最初完整地出现在《携民渡江》一集,但于前数集如在刘备跃马檀溪误入水镜山庄之时却提前有两处变奏,一是从宴席逃跑驰马狂奔时背景音乐选择了以板/梆模拟马蹄疾驰同时以管弦乐队为背景由长号演奏主题(作曲家很喜欢使用长号、小号等西洋乐器代替“号角之声”并且丝毫不显违和),另一处是进入山庄偶遇一骑牛的吹笛牧童,此时牧童所吹正是刘备角色歌的主题。

除了这些主题变奏之外,两位作曲家也创作了大量的原创配乐,如前面已提及的众多乐舞宴乐,还包括一些抒情状景的部分,或悲凉肃杀或温婉柔情,还有描绘战斗场面的激烈冲突,如三英战吕布中频繁使用琵琶上下滑奏表现战场之激烈慷慨,琵琶擅表喧嚣,早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已有用琵琶展现激昂战斗场景的描述,亦有《十面埋伏》这样的名曲利用划、排、弹、推拉、拼双弦等技巧表现楚汉之争的震撼战斗。此外作曲家们还在两处,即诸葛祭风和天边龙挂,大胆运用了电声技术,以midi合成音效和独特的和弦构成(音丛、高叠和弦,核心音程小二、增四,中国音乐中极少连用)表现这种奇幻波谲之状。总之,这套音乐的创作和配器理念是亦古亦今、西为中用,从不拘泥于何时使用民族乐器何时使用西方乐队,并无明显的界限划分,多数时候是两者混用,大胆别致,水乳交融,毫不违和。

(三)

在这部电视剧的整套配乐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配器思路:全剧居然没有一处使用过唢呐这一乐器,李、王两位作曲家通篇最常用的、并且音色与唢呐非常相近的乐器是管子(筚篥),同时最奇特地方在于,无论是悲是喜的场面中都能见到管子的身影,可以说近乎无处不在。例如除了表现悲怆景致的姜维之死等,在刘备大婚《子夜四时歌》开篇也是以管子吹出一组重复高低八度的引子音型;《这一拜》劳动号子般的副歌段落中也是以管子重叠部分旋律达到起承转合的作用;黄巾起义政权更迭的配乐也是先运用长号奏出“号角”,伴随“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呼号,管子应答乐句的霹雳之声直指苍穹——残阳如血,缇红的余晖几近刺目,掩映着一抹黄沙萧瑟,举目四望,荒凉芜秽。管子这一吹管乐器音色既粗犷又高亢,虽和唢呐一样同可用于悲喜之乐,却比唢呐的音色略显忧郁细腻,唢呐声音明亮凝聚一线又有碗口以放大音量,各音区的音色差异似乎也不如管子更大些,管子总能发出一种近似劈裂的效果,正是这种劈裂声最是动人肺腑,它的高音区并不如唢呐尖利,中低音区则听来颇觉带有那么一丝箫般的呜咽凄凉(记得最早听到双管《江河水》时着实被那种凄厉悲怆深深震撼)。

我认为,选用管子而不用唢呐,反映了作曲家们极高的审美趣味和深厚的史学功底。中国古代吹管乐器中,其实并没有音量特别响亮高亢的,音色柔和音量不大的乐器为多,而管子、唢呐这一对双簧乐器从西域传来之后可谓深得人民喜爱,在鼓吹乐中也成为笙管乐、唢呐乐的主奏乐器。管子前身为古称的筚篥、笳管,宋朝《乐书》称筚篥“以竹为管,以芦为首”,管子的传入大概在唐代或者说最早的记录在唐代可寻(“觱篥、悲篥、笳管、风管;觱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 [唐]杜佑《通典》),而唢呐传入实则晚了很多,现在常见的说法是三世纪从波斯进入中国,然而用以当作证据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上的唢呐后来被证明是并无喇叭口的乐器即筚篥。中国最早的唢呐出现在骑马俑上,明代的文献记录也表明唢呐具有军乐和仪仗乐队性质,大约此时唢呐才被大规模使用。因而,汉代风格的作品配器确实应该避免使用唢呐。历史考证的角度是其一。其二,唢呐作为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其身上带有太过于浓烈的乡土气息,常用于民间红白喜事,音色激昂高亢,质朴豪放,有的网友戏称唢呐是乐器中的“流氓”,还有些人觉得唢呐过于“土气”“闹腾”“太俗”“难听”,对它甚至不太待见。由此得见,若用唢呐来表现三国英雄,则显得气质不搭、格格不入。很有意思的是,在老版《水浒传》的配乐里,唢呐的身影却无处不在,《好汉歌》《王进打高俅》等经典配乐中都可以听到唢呐吹奏的主题旋律,正是因为要表现梁山好汉的性情豪放快意恩仇,展现山东、河南地方音乐的乡土气,赵季平在配器时选择多用唢呐(也包括坠胡等乐器)予以表现。可见,对于作品中主力民族吹管乐器的选择,在三国配乐中贯穿始终地运用管子,在水浒配乐则使用唢呐,都可谓是精准至极的神韵之选,也是出于了精益求精的精神。作曲家们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和审美品味实在让人叹服不已。

《三国演义》这套配乐无论从旋律抑或配器的角度观察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倾尽了三位作曲家数年心血,反复打磨反复思量,意趣高远,回肠荡气,“荒荒油云,寥寥长风”。之前曾经在某期刊上读过一篇评价新老三国配乐的文章,认为老三国的音乐语汇在今天看来已显陈旧,无论在旋律配器还是音色选择上都缺乏新意。对于这样的评论,我只能摇摇头一笑而过,“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然而还有如我等一众爱乐者仍有闲情逸致品评二十多年前的老作品,且颇觉越品越新鲜,越品越有趣,相信以后一定会有更多审美过关的年轻人热爱和品评这批影视剧艺术中的经典配乐。我小时候不怎么爱看电视剧,但很早便喜欢上了这四大名著电视剧,总觉得怎么也看不腻看不倦,甚至有些地方足以让人一个镜头来回观看反复琢磨。或许也正是因为艺术家们“上无愧祖宗下无愧观众”的最质朴又诚挚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为我们带来了极为酣畅美妙的艺术享受,更以其最顶级的审美水准、高远格调、非凡意趣教会了我们敬畏历史,诗意人生。

2020.8.30

 3 ) 旧三国是最帅的

  看老三国时即兴写的,来不及整理,一博一笑
  
  
   《三国演义》给人以一种古典莎士比亚戏剧的美感——动作镜头不多,特效极少,但却给人以一种空前的信任感和历史感——让人相信这就是艺术
   《三国》论起经费、画面效果都可以远胜前作,但却一看就漏洞百出、肤浅无聊,像是台湾偶像剧+香港武侠片段合体
  
  
  
  究其原因:
   《三国演义》演员演技一流,很有气场,讲话中气十足,显然经过系统的发声训练,一颦一笑都有巨星风范。
   鲍国安的曹操前无古人,他发怒的时候眼睛一咪,还有他愤怒又极力克制自己时发出的“恩~~~~?!”这个语调,根本不需我多讲,你们会觉得他比曹操更像曹操。
   关羽那个角色是全剧外型最神的一个。他的脸是红的,却红的那么自然,那么浑然天成,可见当时化妆的精湛水平——没有法国进口的香奈儿,却能达到世界级水准;还有丹凤眼,那真是好的让人无语。
   年轻人你们不是喜欢流行吗?让我告诉你们,鲍国安、唐国强这些人才是真正的绝对巨星,哪怕他们说着简单的对白,都能用自己的气息、神情演的活灵活现。而何润东这些人虽然激情有余,但是演技有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啊,你知道老一辈的演员他们为了演好一个镜头,演活一个对白花了多大的力气吗?天天练腹呼吸,甚至美声唱法,就是为了对得起历史和观众。
   不要仇视经院派的演出,一味强调现代本色演技。演员单靠直觉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你不是古人,凭什么你用自己想象的对白,滥俗的爱情片段,就可以把古人演活?!你以为你下巴尖,长得“帅”(我并不认为他们长得帅,像罗素克洛、史派西这种实力派才是最帅的)就可以了吗?
   鲍国安的诸葛亮不知比新版诸葛亮帅多少倍!
  
  另外谈点技术:
   《三国演义》的拍摄技术很高:就以“温酒斩华雄”为例。剧中居然没有一个打斗镜头,但却能营造出一种紧张感,是因为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效果——也就是短镜头快速切换,诸如平行蒙太奇、叙述蒙太奇。镜头从关羽的怒目,到袁绍的惊恐,再到关羽的怒目,再到华雄的嚣张。。。——十几个镜头切换就在数秒内完成;以及深景、远景的快速切换,让你不得不钦佩先辈的智慧,寥寥几笔,没有特效——一种战场的紧张感油然而生,宛如一幅中国山水画。
   而《三国》呢?就像漫画——电脑技术也算前无古人了(虽然假得要命),但是剧情让人反胃,拍摄技术很单调:几个长镜头,移动一下摄像机,把貂蝉和吕布的那点事儿拍半天,无聊透顶。
  

 4 )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审美是会变化的

我还记得小时候看三国,对尊刘贬曹的思路并没有什么认识,因此印象最深刻的是诸葛亮的智慧,刘关张的义气,等等。最近重看三国,却爱上了当年只觉得气量狭窄的周瑜。


这段似醉非醉的舞剑,当真是风流倜傥啊!虽然到现在依然不觉得周瑜的脸帅,但这气度这风姿,真的是拜服。还下载了这首《丈夫歌》,听的时候被朋友看到还遭到了强烈的吐槽,说为什么会听这种类型的歌……

罗贯中《丈夫歌》:
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功名既立兮,王业成。王业成兮,四海清,四海清兮,天下太平。 天下太平兮,吾将醉,吾将醉兮,舞霜锋。

剧中插曲: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这气度这胸襟,实在是令人心向往之。

也曾经瞄过几眼新三国,实在是看不下去,应该不仅仅是时代滤镜的原因吧……

 5 ) 仅以此文纪念我人生第一任男偶像

上周六上午瞄到朝廷八台正在放老版三国,周公瑾被孔明三气吐血,孔明背过身,羽扇一挥道“放行!” 可怜周郎一路昏迷到了江畔,江水清清,芳草萋萋,东吴旌旗黯淡,人马稀疏。一代儒将一代英雄一代帅哥就要命丧了。我正等着躺在担架上的公瑾用尽最后一口气隔江大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 毛阿姨苍凉的歌声伴着厚重简单又古朴的旋律轻轻响起,直击心脏。 对呀,公瑾还要回到家中和小乔诉诉情,谈谈韵,抚抚琴,脱下战袍,换上汉服,扎个素雅纶巾,隔江怅然而望荆州,长恨孔明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托付都督重任于鲁肃。。。秋风起兮,英雄悲,既生瑜何生亮! 再后来,孔明渡江吊公瑾,子龙甚怪之,孔明摇着扇子怅然道,公瑾一去,怎不另天下英雄同悲?!我当然相信孔明是真悲切,那祭文念的。。。据说当日唐国强演这出吊唁戏时,把头都磕红了。 当年爸妈也是和我一起看老版三国的,他们倒是称新版不错,倘若这评价是相对客观,我更加不愿评新版,看归看,权当怀念,谁让我人生的第一任男偶像唐国强版诸葛亮在此老剧呢?遥想当年萝莉,不禁沧然,原来为偶像写文这等壮举我早已深谙其道。 管他关公面红脖子白,刘备好哭爱拢袖管,管他孙权小儿发红眼不碧不似少年,我就爱那曹操的浑厚声线,周郎的儒雅白面。更不用说小乔的眉目温婉,貂蝉的红衣美艳,孔明的风骨翩翩深邃双眼。我也偏爱那半文不白照搬的原文,朴素的打斗,无多雕饰却深得原著精髓的音乐。 电视上新版三国昨晚终见孔明出镜,可惜念词时而拖沓不自然,表演浮于表面,痕迹稍重,真不如唐蜀黍底气足中气足,又那么快就从了刘皇叔。再当我看见刘皇叔慢镜头侧面正面背面三次跪下,我忍住不去捂眼睛,为什么现在的大陆男导演就是喜欢如此狗血的镜头运用呢?我不禁质问苍天,这是为什么? 就因为当年也是剧组成员的张纪中许诺“我们会像拍三国演义一样拍笑傲江湖”,金庸就一元卖笑傲江湖的版权。再看王扶林说的:“那个年代客观条件有限,但人的观念也不同,可以用心投入去塑造真正文学上的形象,演绎真正文学名著中的故事。如今观念不同了,相信客观条件很难让人再用这种心态来拍摄四大名著了吧。” 我不禁想到,前些时候新版里大小乔出场于幽静竹林中,画面虽美,只是,她们明明抚的是琴,配的音乐却是筝,脑海里闪过TVB。。。不再提了 实在颇为怀念唐蜀黍那狭长的双眼和浅蓝色纶巾,于是找到老版,毫不犹豫地点击第27集,该是孔明出场的时候呢,果真不假。。。只见孔明终于跪拜了刘皇叔,之后伴着古琴,有清亮男声唱到: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 半生遇知己蛰人感兴深 明朝携剑随君去 羽扇纶巾赴征程 龙兮龙兮 风云会 长啸一声抒怀襟 归去来兮 何夙愿 余年还做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 猿鹤听我再抚琴 孔明27岁出山,54岁病死五丈原,真如歌中所唱“半生遇知己”,悲在他终不能归去做“陇亩民”。孔明出山,其友叹到孔明生得其主却不得其时。如此,每想到三国中的英雄将帅明君谋士终是战死的战死病死的病死,出师未捷身先死,结义金兰不得同死仇也报不得,惺惺相惜却狭路相逢,又有红颜薄命,便不忍卒读,不忍再看。毛阿姨您唱得好“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再想那开篇之词写的“一壶浊酒喜相逢”,悲催之后都付笑谈吧!我始终是极爱三国演义,只有此处没有胜为王败为寇的道理,各个都是英雄,还不是那种太平天国类的草寇英雄。并非每个乱世都出得了这样有文化的英雄,汉末三国魏晋的风骨啊! 新版刘备曾叹,生逢曹操此等奸雄不知是幸也不幸? 公瑾生逢孔明是幸也不幸?凤雏生逢卧龙是幸也不幸?独留那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是幸也不幸?那些生逢乱世不为青史所记的人们又是幸也不幸?恐怕无解吧。有幸,后世的我们可以笑看此段历史此番演义。我当年写我偶像的作文已经找不到了,唐蜀黍也几乎成了毛爷爷专业户,我只怀有小小的愿望,媚俗的电视电影人们少一点,王扶林们多一点。 好生爱那一句:明朝携剑随君去

 6 ) 三国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影响。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短评

服装差点没事,战争少点没事,文言门槛高没事。你看鲍国安唐国强的表演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演员

5分钟前
  • 宅心仁厚牛小掰
  • 推荐

😕小时候看三国,觉得真特么难看。长大了看了权力的游戏……觉得国产剧没有可能和权游媲美的……直到和我爷爷假期看完了这个……

9分钟前
  • Joker
  • 力荐

唐国强的诸葛亮是永远无法被超越的了~~

10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虽然技术放到现在不算很好,但是很经典。。。《三国演义》毛版的书前题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被拿来当主题歌,再加杨洪基老师的演唱,喜欢~

13分钟前
  • 豆友2790706
  • 力荐

一有现在新版相比,这个简直是又复古又美丽啊~

16分钟前
  • mumudancing
  • 力荐

两字:经典。

18分钟前
  • 辛佑齊
  • 力荐

老版三国耗费巨资,时间最久,制作人员责任感强,场面宏大,场景逼真,国剧经典。

22分钟前
  • 123456昵称
  • 力荐

那个时候的可都是经典啊

23分钟前
  • Odair
  • 还行

此片耗费巨资,时间之久,规模之大都前所未有。拍摄制作人员历史责任感强,完全尊重原著,人物形象塑造成功,自始至终,布景逼真场面宏大,整片气势磅礴,波澜壮阔,外加配乐优美,乃国产电视剧中不朽之作。

26分钟前
  • TJ
  • 力荐

无以言表的憾动,呜呼哀哉。老三国真是部用心拍出的好剧,宏大而细腻。硬要说瑕疵的话,某几个重要角色(魏延、鲁肃、庞统、赵云等)中途更换演员,让人很不适应。

28分钟前
  • 爱的镇魂歌
  • 力荐

只爱诸葛亮跟关羽。

31分钟前
  • 时间的玫瑰
  • 力荐

这辈子估计都看不到这么追求古风,力求写实的电视剧了

35分钟前
  • Bunny Jack
  • 力荐

金庸知道央视要拍《笑傲江湖》时说,只要他们像拍三国那样拍,我就一元钱卖版权,后来版权确实是一元卖的,结果张纪中充分证明自己估计压根都不知道怎么拍电视剧,魂淡啊,金爷爷很悲伤啊。

38分钟前
  • Paradox
  • 力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2分钟前
  • 电荷守恒
  • 力荐

爸爸

43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一见子龙终身误。

46分钟前
  • El Guaje
  • 力荐

老三国是永远的经典。曹操 诸葛亮 的演绎,我想象不出来还有更好的了。

48分钟前
  • 顾盼
  • 力荐

鲍国安演的曹操真是神了。

51分钟前
  • 苇间疯
  • 力荐

吴导啊,咱别赤壁了,好好学学三国演义怎么说人话吧~

52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鲍国安简直曹操附体,杀人那段是我童年阴影。唐国强的诸葛亮很符合原著的描写。当年制作非常精良的电视剧。

53分钟前
  • momo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