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第一季

完结

主演:杰弗里·拉什,强尼·弗林,尼古拉斯·罗尔,萨曼莎·科利,拉尔夫·布朗,理查德·托普尔,乔·弗莱彻,克莱尔·拉什布鲁克,艾丽西娅·冯·里特贝格,西尔维纳·布克包尔,珊农·塔伯特,亨利·古德曼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剧照

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2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3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4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5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6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3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4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5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6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7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8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19天才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爱因斯坦的目光

  • 国家地理频道根据沃尔特艾萨克森《爱因斯坦传》改编的《天才》第一季,讲述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自青年至逝世的人生历程。本剧伊始,青年与老年两条主线交错、学界与政界剧情穿插,辅以伦琴、居里夫妇等副线推动剧情发展,最终合归于二战前后、以老年爱因斯坦为中心的线程。值得庆幸的是,该剧并未使用春秋笔法,这点在爱因斯坦的人物形象与美国当时政治、学术环境的塑造中都有体现:
  • 爱因斯坦作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一位和平主义者是名副其实的,他一生致力于对宇宙秘密的揭示、为全人类福祉而呐喊,他的眼光不拘于国家、民族(在犹太人受到最严酷的迫害时爱因斯坦才动容发声)与政府,他竭力破开这些牢笼,力图成为一个真正纯粹的人。在权威面前,不管是政界还是学界,他遵从内心、数次拒绝,他的眼光永远投向宇宙、心灵始终为全人类的命运所牵引。这样一种美丽的人格我们还能在其他天才身上发现,同为自由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的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其《我为什么活着》一文中所描述的三种激情能很好地概括这些情感:“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这些激情犹如狂风,把我伸展到绝望边缘的深深的苦海上东抛西掷,使我的生活没有定向。”
  • 说到爱情,爱因斯坦一定一个很好的情人,但不会是一个好丈夫,更别指望他能做一个好父亲。正如本剧中,爱因斯坦的大儿子汉斯所说:你对所有人都很好,唯独对你的家人是深深地伤害。剧集一开始就很香艳,老年的爱因斯坦与年轻貌美的女秘书贝蒂调情、行云雨之事,而此时他与他的表姐艾莎有着合法的婚姻关系,他一面对贝蒂说:“搬来和我一起住吧,我很爱我的妻子,但一夫一妻制并不合乎常理,不过是宗教统治下的观念罢了,我亲爱的贝蒂,愚昧地相信权威,才是真理的头号敌人”,但在艾莎忍无可忍与他摊牌时,他又推脱说与贝蒂是逢场作戏、是巨大压力下的一点喘息。而爱因斯坦与艾莎的结合是伤害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得来的。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米列娃不被爱因斯坦的死缠烂打所打动,从而甘愿隐身于爱因斯坦身后、为其奉献所有的话,她必定也会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青史留名。然而这一切的付出换来的却是爱因斯坦的不尊重、甚至是羞辱。其实,从爱因斯坦爱上米列娃、对待初恋情人的方式时,就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渣男本色: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 爱因斯坦对学术、对政治传统观念的挑战,在他犹太人身份的映衬下格外遭人嫉恨,不仅是在当时的德国,甚至在当时最为提倡自由的美国也是如此。在剧情的展示中,当时的美国也绝非一个名副其实的自由国度,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依旧是扼在自由思想、言论与独立人格脖颈上的两只手,即使爱因斯坦已名声斐然,也依旧因之黯然神伤。
  • 爱因斯坦一生最大的污点可能就是他的感情史了,这里我也无意因崇拜而对其辩解洗白。他在陪伴艾莎走向生命的终点时,读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序言,似乎已经表明他是一个内心充满爱、但却又任性的孩子:The whole world is now for me divided into two halves: one half is she, and there all is joy, hope, light: the other half is everything where she is not, and there is all gloom and darkness...Loveis life. Everythingis,everything exists, only becauseIlove...
  • 爱因斯坦最终在得到了家人的谅解、在怀着对世界、对人类的爱中离去,一切都得以宽恕、一切都得以和解,从青年到老年的年轻气盛、愤世嫉俗,在临终时化为一枝微笑递给情人兼怨侣的花。本剧以老年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对话作为结束,爱因斯坦将他的成就归于他强烈的好奇心,他含笑目送好奇着世间万物的小女孩远去,我相信,爱因斯坦对宇宙、对人类的爱与好奇,将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永远传承下去。

 2 ) 婚姻对女人到底值不值得呢?

爱因斯坦是何许人也着用不着我巴啦巴啦了,作为女性看完这部片再次发现在婚姻里想男人不出轨真的太难了,爱因斯坦对米列娃失去了激情为了家庭也有很深的罪恶感,可是他身边的人甚至女权捍卫者居里夫人都鼓励他为了自己的快乐选择出轨以及出轨无罪,而米列娃为家庭的牺牲奉献却没人理解没人站在她的立场说话,米列娃的父亲自打看到女儿隆起的肚子时他就预知了往后即将发生的事,或许很多人会说那也是米列娃性格造成的,她太敏感太极端,可是要知道米列娃本有机会成为一名科学家的,而她在爱因斯坦的事业发展上也给予了许多帮助,她做得还不够多吗?果然,在男权的社会里,婚姻对于女人来说就是没有自我地牺牲贡献,或许女人选择不婚不孕虽说还是会面临巨大的社会舆论,可是至少比那些为家庭为男人掏空自己的女人活得快乐些潇洒些!

 3 ) 爱因斯坦的一半

爱因斯坦家里是企业家族,从小衣食无忧,高中反对填鸭式教学,竟然和我们的高中如此相似!所以反对权威,要求退学,后来,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申请大学,一心一意学物理,一心一意考某位导师的研究生,就是想献身科学,成为物理学教授。

我都不清楚有多少年轻人是这么想的,大部分到了大学就忘了,小部分工作之后就傻了,剩下的,即便考上了研究生,面对学术江湖的规矩,也是选择了混混好。

真的坚持到底的有几人?更不要说,爱因斯坦那个时候,学术圈更为贵族化,精英汇,有着严重的性别歧视。

在剧中,爱因斯坦不得不选择生活,养家,照顾妻子和孩子,就是工作业余搞学术,也要牺牲妻子和朋友的时间来照顾他的日常生活以便自己全身心投入相对论的构建,他想以此一飞冲天,重创保守的德国物理学界,然而只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的。

爱因斯坦一路过关斩将的原因,来自于对于自己数学物理能力的绝对自信,这就是他的成功秘诀,占着50%的关系,比如他最后自己一个人战胜了大数学家,独自证明了自己的数学广义相对论。

所以说,作科研不仅需要诸如家境,教育,保姆,朋友(朋友非富即贵,竟然能为了爱因斯坦安心搞学术,安排爱因斯坦的朋友进体制内),还需要自身的坚持不懈,努力学习,毛遂自荐,绝对自信,当然,这些都是50%。

另外那50%需要他自己的数学,物理能力,或许是,天赋。

很多人有前50%,却没有后50%,这就很糟糕了,有时候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搞学术,于是很痛苦,所以,能作科研的,都是宝贵的人。

比如一些人,连前百分之五十都不达标,但最终仍然和梦想以另一种方式交汇。

比如一下这位,可以用王家卫的经典台词来形容: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0年前,写了这篇文章,10年后翻写下!也正好,今年我30岁了。 我是一名来自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的天文爱好者,现在正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工作。我从小就喜欢天文,但具体什么时间喜欢上的,一无所知,一点影响也没有,我只能说大概6岁左右吧。 还有就是,到现在为止我一直都想知道我为什么会喜欢上天文?这是一个未知的问题!哪时太小了,记忆中模模糊糊的。只知道大概小学3年级吧?去看了1部科普片《宇宙与人》

某些人说我:“你爱好天文有什么用呢,以后什么用都没有”我就对他们说:“是没什么多大用处,但是,每个爱好都有不同的用处,像我们爱好天文的就能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什么,地球以及宇宙怎么产生的,月全食、日全食、彗星、是怎么回事,现在的甚至有些人都还是像古代那些人一样不知道为什么,都以为是什么鬼神之类的,当然我不是说古人不好,古人虽然当时不知道这些,但有时有些方面古人比我们现代人强。所以我们能知道这些,为天文爱好者们感到骄傲。

这位小哥大学毕业之后,仍然能够在曲折之中坚守爱好,这比爱因斯坦要强多了,因为生活经常会磨灭一个人的灵魂,让人们变成行尸走肉,然而,天文的爱好成了他心中的一团火,永不熄灭,能够支撑他走,比大多数按部就班的研究生们要强多了。

毕业后的工作事迹 2013年毕业后,工作曲折,没有找到自己的喜欢的工作,就随便找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度日如年,对未来充满迷茫。在2018年之前,连续换了3份工作。第一份和堂哥去做烟囱敲铁皮,因为水土不服加上急性肠胃炎,所以就做了2天。第二份工作准备去修车,但是恰好遇到人家师傅搬家,帮忙搬家了3个月,呵呵,最后不但技术没有学到,还倒给师父学费钱,而且我最爱的天文书籍《大设计》,被他的学弟给贩卖了,气得我就走了!第三份工作,和表哥一起做火锅店的工作,这次还算比较长,干了1年,最后亏本关门。

来迷茫,所以还是继续忍干!修车期间,频繁被师父骂,各种骂!每每都在心里对自己说,忍忍忍!忍心吞声!因为不喜欢修车,所以每次都会利用上厕所的时间和休息的时间去专心做与天文相关的事情!厂里各个能躲的角落,都去用手机干天文相关的事情。

同样,爱好也是需要牺牲的,在很多环境下,这是一种不智之举,而且,得不偿失,但这就是人的灵魂。

“那个时候的我是无心修车的,自己都每天对自己说,天文为主,修车为辅!所以,我的3年多修车技术还不如专心学3个月的学徒。3年来的无心修车,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每当休息的时候,同事看我玩天文,就觉得我是个奇葩的人,都不愿意和我打交道,从前也是如此,今次也是如此,如此而已,呵呵。他们不理解我的世界,我也不理解他们刷抖音看视频玩游戏的世界。”

看到这一段,我感觉他已经和爱因斯坦灵魂相通了,为了科学可以坚守自己,清扫世俗,是精神的强者,这段时间哪怕向生活低下头,都不会有后来的自己了。

时间终于熬到头了,2018年我高中时候的许愿纸凑效了。虽然那个愿望纸写的是:“只要能进天文台,那怕扫厕所也行!”,但是比这个好很多,我当时很兴奋也很害怕。害怕家里人不让去,害怕去了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我要感谢张天才(也是一位疯狂的天文爱好者),他当时说的话,激励劝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加上后来媒体的采访,和宣传,朋友家人都支持,我就决定去了! 天文台工作开始! 3月,和父亲一起来到了,小时候曾经有过的幻想之地——云南天文台!初次遇到天文台的工作人员,感觉自己之前接触的无论是修车同事还是火锅店同事低了指数式级别一样!感觉自己从低级一下子升到了高级模式。怎么说,各方面都好,而且当时我就很有信心把这份工作做好。干了3个月,超喜欢,这就是我想要的工作,虽然离家远是个缺陷,但是人不能太贪,不能太追求完美

这种为了梦想而牺牲生活和爱因斯坦是一样的。

一样的牺牲家庭和伴侣。

一样的求而不得。

真的想搞科学研究,这样的牺牲是必须的,连伟大的爱因斯坦也不例外。

现在这位小哥已经是拥有将近400万粉丝的天文科普博主,在哪里想必很多人都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4 ) 心怀宇宙

现代的天文学告诉我们,银河系中心十分拥挤,有一个重量是太阳的400万倍的黑洞,以及它周围围绕着数以百万计的恒星。 现在的物理学还告诉我们: 我们本身就是一堆原子而已。我们死了,然而我们并没有湮灭,我们只是转化成了另一种存在形式,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总量不变,不灭。 宇宙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推论: 这么多星星保不齐真有外星生物!

我们所有的这些科学的认知都在为我们以后的实践奠定基础,而且认知的来源就是有一批专门探索科学的人,而爱因斯坦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既不是神也不是普通人,他又是个普通人,同时在他自己的领域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我们没有必要崇拜他,也没有必要刻意的贬低他,然而很多人根据这部电影来贬低他的私生活,这是我们需要分开的社会贡献与他自己的个人品质。

我始终以为,世界与个人毫无关系,而个人与世界相依相偎,私人生活和进入社会的事业是毫无关系的,没有影响别人的私人生活与大多数人无关,而个人的伟大事业与世界的大多数人有关。

同时我们要看到这部剧,虽然复原了艾斯坦生活的一个比较立体的形象,但也有他自己的局限,我们对艾斯坦了解,首先必须是他自己的科学贡献,然后才能是他的个人品质,不能用次要的来否定主要的。这种历史剧有助于帮助我们理清爱因斯坦的生长线,即每年的思想变化,遗憾的是,作者没有过强科学背景,无法写清楚爱因斯坦思想的源头受哪些人的影响,以及他自己又是如何综合起来的。另外不足之处就是,该剧中爱因斯坦在社会上的影响还算有呈现,在精神上的影响呈现得不够,尤其是他认为的自然上帝观念,在剧中呈现得像是芝麻点小事,这是不正确的。

美国拍的剧所反映的爱因斯坦一定是含有美国的文化灵魂的。老美编剧的套路就是:天才一定是不合群的,一定是处处反叛的自由主义者。我只能说,这是文科生对理科生的偏见。

不同的人的视角里头关注的点不一样,但是我们一定要找到那个主流视角,那就是爱因斯坦为什么是爱因斯坦?它的主要矛盾在哪?它的主要性格是什么?它的主要贡献是什么?豆瓣评论都是在讨论爱因斯坦渣男不渣男的,就没几个觉得那段科学史才是最酷的吗?

说这部剧给青少年或者说给年轻人有什么启迪的话,那就是,一个人能在青少年时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奋斗一生是最幸运的事情。

非常悲惨的是很多年轻人至今没有找到可以沉迷其中忘乎所以的兴趣点。或许一个人的情感生活不应与他的成就挂钩,同时可以说他是科学上的天才,感情上的憨子。 即使它反映了S的家庭,他也不可能完全反映要辩证看待。

因为他一直在瑞士的苏黎士长大,所以很少与住在柏林的父亲见面。爱德华10多岁时,对父亲充满着敬佩和爱慕,兴致勃勃地写信给父亲,但由于爱因斯坦的忽视,忘了回信,造成了他长久的怨恨和痛苦。爱德华长大后,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而且刻苦地钻研医学和精神病学二、汉斯·爱因斯坦与父亲关系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妻子米列娃分居后,汉斯·爱因斯坦一直跟母亲在瑞士生活,这对父子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 有一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计划旅行,但没有和米列娃商量,汉斯便写信责怪父亲:“您应该把旅行的事告诉妈妈,因为我根本做不了主。如果您不尊重妈妈。。。。。。”

 5 ) 别用“成就”美化“道德”!一切能量守恒

我也已经有点烦说“个人私德无损TA的伟大”这件事了。时代在进步。确实客观来讲,成就和私德并非完全正相关(其实也经常相关,尤其是越大的成就),但关键是——能不能别因为“成就”就合理化、纵容甚至美化“恶德”?譬如“出轨”这件事,其实本身如果对方知晓并同意(真心同意),就像萨特一对,尚可接受,因为这属于个人自由和思想实践理论实验。

但纵观科学史,除了法拉第、居里夫人等,太多男性科学家作出很多私德败坏的事情,我觉得最让我无法忍受的一个点其实是——他们不尊重“女性”,甚至说,并不尊重“人”。爱因斯坦叫擦黑板的人“蟑螂”,随便践踏夫妻义务——他们好像自以为自己有凌驾一切的“权力”,而且非常深以为然,这点令人作呕。

当然,确实,从某个角度来说,人可能确实实际上“并不平等”,以前的女性,也确实很多没受过教育,非常无趣。即使到现在,很多受过教育的女性,依旧存在非常卑微的、让人看不起,就忍不住“想虐她”的心态......而大师们精力充沛,工作繁忙,需要灵感,也没时间思考那么多....一来二去拿到手里的果子就吃,反正还要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就和你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忍不住加餐一个道理——这种“原谅自己”的借口是不是确实来的很容易???

是的!

所以我说,可以理解他们为啥会这样,而且愿意被“欺负”的也是自己愚蠢,双方都有问题。但不管怎样,还是不喜欢这样的“伟人”。

其实抛开舆论喜好不谈——毕竟这些其实也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大爆炸后的“宇宙守恒定律”。他们曾经犯过的错,不尊重、忽略过的事情,哪一件没有回应到他们身上——让他们生活过得并不幸福?爱因斯坦和孩子们关系好吗?孩子们成就又如何?居里夫人孩子们成就如何???几个诺贝尔?

幸亏还有居里夫人。别提居里夫人的“绯闻”,人家丈夫生前婚姻幸福美满,家庭合睦,死后才开启的一对一新恋情还被舆论搞黄了,人家做错什么了?那个年代的女人真是可耻,自己容许自己丈夫出去沾花惹草回家就行,却对女性表达出真情实意就愤恨不已......哎。有时候想想要我是那个时代的男的,压根不会娶这样LOW的老婆!即使娶了,分分钟离婚!不,根本不会有开始。

总之,居里夫人最终儿女幸福,双双诺贝尔,孙女还和曾经没在一起的朗之万孙子结婚了。就是私德非常重要的证明。

爱因斯坦说他最佩服的科学家就是居里,他们之中“唯一道德没有瑕疵”的人——你确实该佩服!

(PS:其实晚年爱因斯坦也曾为了“挽救方程”加入了“宇宙常数”哦.....其实他这本身是不是也就是在“学术造假”边缘来回试探...?私德坏到一定程度,多少会影响最核心的——“科德”!只不过他狗屎运好,居然很多后发现歪打正着了。)

个人确实很喜欢爱因斯坦,他写的《我的世界观》确实很动人。但某一部分的他,也确实令人鄙视。这不,被嘲笑鄙视至今,也是还了😉。其实个人生活中也算是早还了!

唯愿后世天才和观众们随时代一同进步——不要再有“因为是个天才就可以为所欲为”Or“哎反正世界都这样我也就忍忍吧.....”这样的道理!

世界怎样,关你屁事。

你喜欢什么,才最重要。

不要向任何概念和“伟人”屈服。

 6 ) For Mileva

四集结束,最可怜的人恐怕是Mileva。
她太清楚在这个时代里,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不被尊重的痛苦,而这些她的丈夫从未感同身受。
她无法控制地想要爱情,然而婚姻的枷锁对她终究是太奢侈也太不值得。
天真的她以为自己将会像居里夫人一样,永远做那一株站在他身边的橡树的。
然而,爱因斯坦召之即来地利用她的智慧,却从来没有给过她以战友般的平等地位。一个有资格做男人的对手、导师、研究伙伴的女人,被爱情囿于厨房的日日夜夜逐渐生锈。这个社会对她的约束,连同枕畔爱人对她的要求都到了一个天才数学家、一个极为坚强的女人也无法负荷的程度。

“一切人世间的幸福皆离米列娃而去。为了给小儿子爱德伍德治病,她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后来,只能靠教钢琴维持生计。20世纪30年代,她的大儿子携妻子和孩子去了美国,米列娃一直留在瑞士,照顾自己生病的儿子,几乎过着隐居的生活。”

爱因斯坦不是居里。他是个仅仅知道予取予求的孩子,不愿意正视别人的智慧。他无限放大自己的痛苦,乃至于在他心中别人因他所承受的痛楚都不值一提。
这一点,在他认为初恋玛丽不精于物理而抛弃她的时候就足够明显了。
年少孤独时他想要玛丽的温柔贤惠,蜗居斗室时想要米列娃的性感头脑……名利双收时他想要艾尔莎的懂事知性,老来他想要小秘书的万种风情……他越来越懂得女人,越来越不费吹灰之力就足以编织出一套哄住身边姑娘的完美理论。
他的爱像走马灯一样变换。始乱终弃,说到本质是人的需求在变,自私的人会永远会将自己的需求凌驾于他人之上。而他爱过的人,都不够自私。
他还会对谁再许下凝固住时间的诺言吗?

 短评

那些讨人喜欢 做事靠谱 懂规矩 识大体 以大局为重的人,也许永远与天才无关

4分钟前
  • 九分之一
  • 推荐

比海洋更广阔(和复杂)的是人心啊 | 首尾两集拍摄手法有点《星际穿越》感 演员的扮相也很接近历史原型了 | 最后默默去搜了一下玻尔x海森堡的cp是什么思路(。

6分钟前
  • Esther L
  • 力荐

很有意思的爱因斯坦传记啊。一上来就是和秘书滚黑板,哈哈,老当益壮的典型。个人私德其实毫无有损他的伟大,作为几乎唯一一个堪堪与牛顿比肩的物理学家,这都不算事儿~~~个人评价:A-

7分钟前
  • Riobluemoon
  • 力荐

He is not only a genius but a great man. 一战二战冷战时候的madness和如今世界的,并无二致,偏见集权dictatorship。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籍,可是,更有个人的选择。透过生活里的种种看到宇宙星辰万物定律的镜头太棒。如果这个年轻人不是爱因斯坦…Mileva真的让人唏嘘,他们两的感情开始有多炽热多美好后来就有多残酷的互相折磨。她是我的血液,而我却是她的荆棘。一战前后,一下子沉重。唉。在Elsa最后的日子里,陪伴照顾读书给她听,很好哭。This world is dangerous, not because of those who do evil, but because of those who look on and do nothing.

12分钟前
  • 瑾羲Qing
  • 力荐

朗·霍华德拍传记成精了

16分钟前
  • 耶斯特洛夫斯基
  • 推荐

再伟大的渣男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对。有才华有抱负的女性,千万别生孩子。

20分钟前
  • 🌈洛夫古德🌈
  • 推荐

从生活上来说,天才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没事渣一把。从思想上来说,凡人和天才的思维能力差距实在是无法弥补的。

25分钟前
  • 发JFM了吗还玩
  • 推荐

Fantopia字幕组 敬请期待

26分钟前
  • Riverrun
  • 力荐

深切同情米列娃,无论多聪明的女人,在面对爱情和孩子的时候都很难作出正确判断,心甘情愿地被束缚。而爱因斯坦确实是科学界的巨人,感情生活的矮子,典型的双鱼渣男。

27分钟前
  • 看海的石头
  • 力荐

没人否认爱因斯坦在科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是感情上生活上他就是个大写的自私渣男啊!米列娃太惨了。

32分钟前
  • 叉叉
  • 还行

我老觉得没有人能演出爱因斯坦那种感觉来……我连用语言都不能形容出他来

33分钟前
  • 库罗德
  • 还行

从小到大最喜欢的科学家,我自己一步步虽然没有成为硬科学的学者,但也算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科学家’的初级模式吧。年轻的爱因斯坦演得很讨人喜欢,一个纯真又较真的少年。

37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天才的世界不是一个凡夫俗子能够理解的境界。看完钦佩于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智慧,他对自由及人性的追求,人格的高尚,也羞于他在私生活中不那么完美的一面。但这些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非常立体而伟大的科学家形象。不过依然为米列娃的人生感到唏嘘。看完大结局追加5星。

42分钟前
  • 蓝色波丽露
  • 力荐

了解了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还有量子物理学

44分钟前
  • forfaen
  • 力荐

爱因斯坦这一部比毕加索那一部好太多了,为什么说拥有科学精神的人才可以称之为科学家,而应用科学往往走向迷信,从这部剧集中可以得到说明。中国导演无法运用摄像机拍出精神,可以参照天才这个剧集,第一部《爱因斯坦》是精神,第二部《毕加索》是肉体,导演的水平高下立判。

47分钟前
  • 欢喜陀
  • 力荐

伟大的人,和智力冲撞的时代。

48分钟前
  • Bejdlxl
  • 力荐

啊啊啊 爱因斯坦 抛开你的伟大不提 普通人视角里 你真是个渣男啊啊啊 前妻明明可以成为另一个伟大的女科学家 结果 结果被你毁了

53分钟前
  • 卡卡
  • 推荐

一个活的爱因斯坦,一个风流的爱因斯坦,一个飞扬在物理数学宇宙世界的人。国家地理的第一部电视剧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作为普通人的那一面。

55分钟前
  • 麦田夜莺
  • 力荐

真正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这个词用在这个剧集上无比贴切,当然,不妨碍我讨厌叫这名字那本书)。看到第三集我意识到它为什么不叫爱因斯坦,而是天才,那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行业都出现开创性的进展,爱因斯坦,伦琴,居里夫妇(好吧,前几届诺贝尔奖得主都在上面),弗里兹哈伯(天啊,

60分钟前
  • 水红
  • 力荐

前几集会错以为是渣男,是个偏执狂,记得要看下去,后面会让你慢慢走进这个爱因斯坦,伟大之所以伟大。

1小时前
  • 江引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