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已完结

主演:内详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剧照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2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3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4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5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6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3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4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5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6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7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8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9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笔记整理

第一集 鹰顶金冠饰 文案:你好 我的对手 这顶金冠曾陪伴主人策马草原。 鹰顶金冠饰,展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它,代表着草原的荣光。当主人策马飞驰,雄鹰也随之震动,仿佛展翅欲飞。 那时候,草原上没有文字,历史则由他们的对手书写。在中原文明的记录中,匈奴被称为“猃狁”,“猃”即长嘴狗的意思。他们贪婪残暴,经常南下掠夺。然而从草原之王的视角来看,世界很可能更中原的记录不大相同。 游牧的草原相对于农耕的中原,有着完全不同的生存意识。草原民族的饰物上,动物是永恒的主题,它们在匍匐觅食,在互相咬斗,在伺机而动。而鹰顶金冠饰更是以草原之王的威严,俯视着世间一切弱肉强食。 有一个强大而蛮横的对手,究竟是幸还是不幸。战国赵武灵王终于下决心放弃宽袍大袖,学习胡服骑射,一场场模仿者与被模仿者的对决,由此开始。一直处于守势的农耕文明,到秦汉终于建立起统一的帝国,也由此以举国之力,祭出终极防守大法——长城。不仅是守卫边疆的堡垒,当西汉国力强盛的时候,这里又成为反击匈奴的前哨。但连绵的长城真的能阻断人们的交往么?长城两侧,且战且和。直到东汉,南匈奴入塞,多年的对手终合为一家。 今天,当我们看着鹰顶金冠饰,是否能想起当年那些风一般来去的影子?正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在与一个又一个内外对手的对峙和融合中,在经历一次又一次蜕变之后,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逐渐被唤醒。 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你好,我的对手!

鹰顶金冠饰

鹰顶金冠饰-简介 所属年代:战国时期

馆藏地点:内蒙古博物馆 出土地点:鄂尔多斯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阿鲁柴登 于1972年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有“草原瑰宝”之誉,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胡冠”。自战国赵武灵王效胡服骑射以后,胡冠传入中原,将冠上的雄鹰改为鹃尾,即赤雉长尾。这种冠饰应是武官所服。匈奴人都是能征善战的兵将,可是这种鹰形金冠饰,应是匈奴王或酋长的冠饰。 此金冠通高7.3厘米、带长30厘米、重1394克。金冠饰分冠饰和冠带,冠饰呈半球体,其上浮周四只狼和四只盘角羊组成的咬斗图案。在半球体的冠顶上立一展翅欲飞的雄鹰,作俯视状。整个冠饰构成了雄鹰俯视狼羊咬斗的搏斗画面。金冠带由黄金铸成,冠带前部有上下两条,中间及其末端之间有榫卯插合连接,两端有榫卯与冠带前部相连接,组成圆形。冠带左右两边靠近人耳部分,每条的两端分别作成卧虎,盘角羊和卧马的浮雕图案,其他的主体部分饰绳索纹。 第四集 木雕双头镇墓兽 文案:天地一角 它叫镇墓兽,曾被放在墓穴中,用来保护墓主人的安全。它双眼圆睁,它吐出舌头,它不是青铜,是温暖的木头。 木头上涂画鲜红的漆色,构成抽象纹路,四只麋鹿角向外生长,预示生命的开始,这些装潢都在暗示着这件文物产生于湿地气候的地区,诞生在楚国的大地。 楚,意为树丛、荆棘。楚人生活在沼泽地区,他们制作的艺术品,带来浓厚的自然气味,像风、像鸟、像云,没有固定的形态,是中国人血液中最自由的部份。 如今,楚人的形象,定格在一张窄窄的木片,定格在天地之间的角落。主人驾着马车经过一棵柳树,三个人兴冲冲地跑在前边,由于并没有采取透视画法,人物像是悬浮在半空,两只大雁飞过头顶,三个人向上望去,仿佛在交换着对天气的看法;黄狗追野猪,借着春季的响动,密切的朋友躲在树下说着悄悄话,谨慎,有人在听呢。 从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感遭到楚人的自由气质,它轻盈地存在过,存在于略显沉重的文明当中。马王堆漆棺,西汉初年,三百多只精灵盘坐云端,它扒开云雾端坐天际,露出婴儿的微笑;另外一只精灵张弓搭箭,瞄准远处;它仅仅捉住升腾的气流,左手向上托起,捧起云朵;这只做出体操般的动作,在云层间游动;云端上,一只孤独的精灵,演奏着思念的歌曲,远远地,它弹琴回应。 在古典时期,一个地区的气候,常常影响着人们的思惟方式,所以,我们才可以在楚人的艺术中,看到丰富的自然形象。 一呼一吸间,镇墓兽已存在两千年,以木头和动物的角质,对抗时间的销蚀,仍然完好。与天空并肩,和星斗同行。

木雕双头镇墓兽

木雕双头镇墓兽-简介 所属年代:战国时期

馆藏地点:荆州博物馆 出土地点:1978年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墓 木雕双头镇墓兽由实心方木底座,兽和头部插两对成年鹿角组成。背向的双头曲颈相连,两只兽头雕成变形龙面,巨眼圆睁,长舌至颈。鹿角向两翼张开,气势雄伟,增加了镇墓兽的神秘感。镇墓兽的造型,可能与身披熊皮,头套面具,执戈举盾, 到墓圹内以戈击四角,驱逐鬼怪的方相氏有关。 镇墓兽的头上安装鹿角或木制鹿角,是鹿角具有某种神异之力,对死者在冥界生活起到保护作用。 东周时期的楚墓流行使用镇墓兽,应与他们对地府的认识有关。镇墓兽在楚地出现后,向外流传,后来各地都出现了镇墓神物,五代以后逐步消失。

第八集 秦始皇陵铜车马 文案:图谋远方 生命若走近边界,帝王也无力逾越,也许,制作一辆精美绝世的车马,才能驶向梦想的远方,拥有这辆车是否意味着不朽? 1980年冬天,在临潼秦始皇陵封土的西侧,两乘青铜车马模型先后出土。一号铜车马是立乘车,也叫作“高车”,车舆、驷马、配饰一应俱全,甚至驭手也被细致刻画,车马以青铜铸造,马身佩戴金、银装饰的配件,局部施以彩绘。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所发现礼制最高、形象最完整的古代车马,不计工本地用金属代替真实原型,诉说了始皇帝的勃勃野心,背倚死亡,图谋远方。 一号车高152厘米,长225厘米,相当于真车马的一半,尺度令铜车马区别于陪葬系统的其他物象,虽然略显微缩,却不减精致。这辆车重量超过一吨,然而它并非凝固的雕塑,而是由三千多个零部件组成的灵敏机械,数量庞大,形状各异的零件,挑战了金属铸造与组装的技艺。修长或大体量的构件采用空心铸造法,宽而薄的,则使用铸锻结合的工艺。复杂的组件,被分解成简单的元件单独制作,再通过活页、子母扣、销钉或纽环连接,合为整体。严密拼接的青铜车马再现了大秦制造的优良品质,让我们重温一颗充满理想的心。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自称始皇帝的嬴政意图制造完美的国家制度,设置由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书同文,车同轨,修筑通达天下的道路。秦朝高速公路、直道和驰道很快诞生,车轨距离的国家标准也随之出现。秦始皇沿着自己铺设的道路先后五次驾驭车队巡游疆土,他的生命终止在旅途,曾经最威严的人间仪仗,化作驶入陵墓的悲壮行伍,陵墓之下,另一组车马整装待发,静候主人的魂灵。 帝国沉埋,青铜剥蚀,从未启程的座驾是否真的能够疾驰,到达远方。

秦始皇陵铜车马

秦始皇陵铜车马-简介 所属年代:秦

馆藏地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出土地点: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封土西侧

类别:青铜器 秦铜车马,中国一级文物,1980年12月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封土西侧出土,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秦铜车马一组两乘,一前一后放置在一个木椁内。因年代久远,两乘车出土时破碎成3000多片,经过近8年精心修复,1989年陈列展出。两乘铜车马一为“立车”,一为“安车”,均为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秦代真人车马1/2比例制作。铜车马整体用青铜铸造,使用金银饰件重量超14千克,由3500余个零部件用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 一号车车前驾四匹铜马,车舆平面呈横长方形,前边两角呈弧形,舆宽74厘米,进深48.5厘米。车輢(车箱两旁人可以倚靠的木板)较低,四面敞露,车舆内竖立着一个高杠铜伞,伞下有一立姿御官俑,车上配有铜弩、铜盾、铜箭镞等兵器。一号车是秦始皇乘舆中的立车,又名高车。一号车虽然有伞但四周敞露,又配有兵器,实质上应该是兵车。蔡邕在《独断》中记述秦始皇法驾卤簿的车马仪仗时曾说:“又有戎立车以征伐”,说明了立车在皇帝车队中用以开道、警卫和征伐的作用。 二号车辔绳末端有朱书“安车第一”四字,由此可认定其为古代安车。二号车通长317厘米、通高106厘米,总重量为1241千克,单辕双轭,四马分两服两骖。马高90.2厘米—93.6厘米、长110厘米—114厘米,通体白色,仅鼻孔、口腔等处施粉红色。车舆分为前后两室,前室很小,仅容御手就座。青铜马车中,头戴双卷尾冠,身穿长襦,腰佩短剑的御官俑,跽坐于车前室,手中握着辔索。后室是供主人乘坐的主舆,舆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主舆四周屏蔽,后边留门,门上装有可开闭的门板;前部和左右两侧开窗,前窗装有能够向上掀起的菱格形镂空窗扇,左右窗则以夹心的方式安装着可推拉的菱格形镂空窗板。舆室的顶部罩着一面椭圆形的穹窿式篷盖,盖长178厘米、宽129.5厘米。舆底上铺有一面绘满几何纹的铜板,象征柔软的茵垫。车舆内外遍施精美纹饰,其中舆室屏蔽体和车盖以夔龙与凤鸟纹为主。舆的周边及前室的内外则饰以流云纹、几何纹等纹饰。 第九集 里耶秦简-秦朝县城那些事儿 文案:秦朝县城那些事儿 2018年,一批国宝的数据复原工作正在进行中。里耶秦简,现藏于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这些木片看似不起眼,但模糊的文字却隐藏着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来自秦朝的一座县城。2002年6月,湖南湘西里耶古城一座古井里发现的三万七千四百余片秦简震惊世界。 “这片秦简上记录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字迹已经很不清晰了,它经过火烧过,水泡过,就很难再现它本身的这个原貌,但是我们通过一些技术,比如说多光谱的采集,可以把它很好地再浮现出来”。 “南阳户人荆不更郑不宝,妻曰有,子小上造虒。”两千两百年前的一户人家,户主郑不宝,享有爵位不更,他的妻子名叫有,两人还有一个未成年儿子造虒,当年他们生活在南阳里。现在这家人在这片木简上团圆。 “是不是很像我们现在的户口本,我还知道有一片更像身份证”。 “故邯郸韩审里,大男子吴骚,为人黄皙色,隋面,长七尺三寸。”23个字介绍了一位来自原邯郸韩审里的男子,他叫吴骚,皮肤有些黄,椭圆的脸,身高一米七左右。有了这块简,吴骚可以避免被冒名顶替,官员检查人口流通也有据可依,即使他的身体已成为尘埃,但木简还记得他的样子。 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全国共有四十多个郡。地处洞庭郡的迁陵县并不起眼,这里的大小官员也很平凡,他们当年日复一日书写完成的官府文书,便是现在的里耶秦简。大部分的木简记载的是秦王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后的秦代,其纪元由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9年,一年都不少,记事详细到了月和日,大量的木简一枚便完整地记录了一件事,一个时代浓缩于一个县,一个县浓缩于一片木简。三万七千多枚木简,就像是一部秦朝县城生活的百科全书,写满了当时的各个方面,有通邮,有行政建置,有买卖、算数和记事等,全景式展现了郡县制下一个秦朝县城的管理和运行。 始皇二十八年,迁陵县服役人的死亡率颇高,每六又六十三分之五个人当中便有一人死亡;始皇三十二年,迁陵县的仓吏将祭祀剩下的一斗半酒卖给了城;始皇三十二年,迁陵县共有户数五万五千五百三十四户;甚至还有三片目前可见最早的九九乘法口诀表。 在正史当中,对秦朝行政制度和社会生活的记载不足千字,而里耶秦简用近20万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三万七千多个从前,这如同复活了秦朝的一个细胞,继而复活了一个时代的生命气息。那时的小吏与平民仍存于尺牍,可以阅读,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可以在尺牍之间,看到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与时光。

里耶秦简

里耶秦简-简介 所属年代:秦朝

馆藏地点:里耶秦简博物馆 出土地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 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约有20余万字,字体属古隶。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涵括户口、土地开垦、物产、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奴隶买卖、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相关政令和文书,公文中的朔日干支是研究秦汉时期历法的重要依据,数量众多,内容详备的公文形式,为研究秦汉公文制度打开了新的窗口,极大地增添和充实了秦代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秦简的整理结果已经证明,它不但是一本秦代的百科全书,更为我们了解秦代历史,提供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实录,提供了一个全息式的思维空间。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佚。 第十一集 霍去病墓石刻 文案:磐石之志 汉武帝茂陵不远处,便是名将霍去病的墓葬,形如祁连山。当年山上的石刻,气势依旧,纪念和陪伴着,中国历史上的少年将军。 一块整石浅刻的人,带着痛苦的表情,像一个问号。当求生存,或求生存而不可 得,一场战争无可避免。中原肥沃的土地吸引来了怪兽,表情透露着贪婪与凶残。羊已入兽口,弱肉强食。匈奴是西汉前期在北方草原上兴起的游牧民族。他们控制着西域,强悍的骑兵屡次进犯汉边界,这是令人畏惧的对手。 这匹隐在石头中的骏马,头上仰,作势跃起,就像公元前140年的汉朝,16岁的汉武帝刘彻即位,霍去病出生。汉朝刚刚建国62年,像一匹年轻的骏马,要跃上世界的舞台。体形粗壮的石人,掐着一只凶猛的野熊,昭示着战争的惊心动魄。骠骑将军霍去病,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六天转战匈奴五部落,这位19岁的少年,孤身进入敌人的营帐,一个人,却仿佛拥有千军万马,让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归顺大汉。 一匹威武的战马,气宇轩昂,凛然难犯。马腹下的匈奴人,仰卧在地,右手持箭,左手握弓,垂死挣扎却无法动弹。公元前119年,21岁的霍去病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之后,霍去病一直打到翰海,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汉朝,从此可以直面更辽阔的世界。司马迁形容这闪电般存在的生命:“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闪电耀眼,闪电短暂,公元前117年,23岁的霍去病英年早逝。石雕无声、荒野长吟。这些拙朴、粗犷的石刻,不同于后世的写实风格,是汉代艺术的杰作。“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亦如闪电的生命在大地上消失的那一刻,石头里的生命浮现出来。一块岩石刀刀划过,时间在它们身上碰撞,便镌刻出了故事。

霍去病墓石刻

霍去病墓石刻-简介 中文名称:马踏匈奴

所属年代:西汉 现存地点:陕西省兴平市道常村西北霍去病墓前

材质:花岗岩 霍去病墓石雕是一组纪念碑性质的大型石刻群,存于陕西兴平县道常村西北,系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石刻匠师所雕造。 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霍去病18岁任剽姚校尉,受汉武帝重用,参加了反击匈奴的战争,后升任骠骑将军。从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至元朔四年(公元前119年)的五年之内,六次出击匈奴均获胜。汉武帝曾因他屡建奇功,为他修建宅第,他说出了“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千古名句。这位青年将军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年仅24岁。汉武帝特地在茂陵东面不远处,选定霍去病的墓址,建大冢似祁连山,来纪念元狩二年霍去病在河西战役中取得的关键性胜利。并令中府工匠为他雕刻巨型石人石兽置其墓前和墓上以表彰他的功勋。这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是一个仅有的特例。 霍去病墓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广植林木,其间布设多种人兽石雕,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开创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现共存16件,可辨认的石像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二、野人、野兽食羊、卧牛、人与熊、野猪、卧蟾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两件。

第十七集 素纱单衣 文案:云想衣裳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西汉长沙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下葬,贴身侍女挑出她最喜爱的几件衣服,仔细叠好、封箱,放在她的棺木旁。 这一件是她的最爱,它没有衬里,轻薄,通透,柔软,神秘。可以想象,当辛追夫人,把它套在各种华服的最外面,华服上艳丽的纹饰在这层薄纱下,若隐若现。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宴饮聚会的焦点,这就是素纱单衣。 2000年前的中国人,已经在创造这样的朦胧之美。直到今天,它透露出的韵味,一直吸引着后人去追寻它的绝代芳华。 “平肩,宽袖,直身,它不强调合体,但服装和人体之间有一种内空间,有空气在流动。”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让人们看到一座汉代文化的宝藏。因为墓主人的贵妇身份,这里又好像是发生于地下的一场汉代服装秀。1972年到1974年,这里一共出土了数百件汉代丝织品和衣物。其中最令研究人员感到惊叹的就是素纱单衣了,但在地下埋藏了2000年后,蝉翼般清透的素纱单衣,已经非常脆弱。 今天的人们只能尝试通过复制来再现它起初的样貌。整件衣服长1.28米,两袖通长1.9米,即使算上纹锦镶边的衣领,衣袖口和衣襟边缘,整件衣服一共只有49克。南京云锦研究所,正在第二次尝试复制。因为之前制作的复制品总是比素纱单衣要重。经过更深入的研究发现,素纱单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1.2旦,也就是说,制作素纱单衣的丝,每9000米只有11.2克,而今天最高级丝织物的纤度也要14旦左右。原来经过千年进化,现代的蚕越发健壮肥胖,吐出的丝也就粗了很多,蚕宝宝即使想瘦,却已经回不到当年细若游丝的身形了。 西汉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西方人一直把中国称为“赛里斯国”,意思是丝来的地方。这些丝穿梭着经纬,也织就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气质。衣着会让人们找到自己,安安静静交叉的领子,直身的不合体的形制,让素纱单衣在穿着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随机的线条,这样的衣物并不捆绑着身体,相反,穿上它的人,神采可以随着衣裳起舞,自在地飞扬。 “它是自由的,人体在里面也是自由的,人洋洋洒洒的,很自在,很心定,我认为它是一种自由。” 礼仪之大,称之夏,章服之美,谓之华。素纱单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却仍然在影响着2000年后的中国人。它是中国服装史上的千古传奇,但又与今天的生活并无沟壑。因为,它就是属于中国人的自由,浪漫的样子。

素纱褝衣

素纱单衣-简介 中文名称: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馆藏地点:湖南省博物馆 出土地点: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类别:织绣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襌”音dān),国家一级文物,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墓主人的身份证实为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此件素纱襌衣为交领、右衽、直裾,类似汉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而袖口较宽。除衣领和袖口边缘用织锦做装饰外,整件衣服以素纱为面料,没有衬里,没有颜色,几何纹绒圈锦为缘饰,其方孔纱的织物孔眼均匀,布满整个织物表面,织物密度稀疏,经线密度为每厘米58根,纬线密度为每厘米40根,因此素纱孔眼大,透光面积在75%以上,每平方米织物仅重12克,质地轻柔透亮。故出土遣册称之为素纱襌衣。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共用料约2.6平方米。整件素纱襌衣分量仅49克,不足一两。除去袖口和领口部分,其余重25克左右。

第十九集 狸猫纹漆食盘 文案:漆盘上的喵星人 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天下和平,社会气氛积极向上。长沙丞相家中出现了一种纹样独特的盘子,它,就是狸猫纹漆食盘。 圆圆的眼睛,胖胖的身体,尖尖的耳朵,与我们今天的家猫并没有太大差异,但它的出现并不简单。前爪稳稳落地,保持绝对的安静,两只耳朵竖起,进入警戒状态,尾巴高高翘起,预示着尚未驯服的野性。朱砂勾画双眼,目露凶光,说明它是个狠角色。猫,这种憨态可掬的形象,在汉代之前并不多见。比如西周时期的伯矩鬲,它的腹部装饰着牛头,看上去威严庄重。这种设计思路曾长期占据古典时代,力求表现拥有者的权威。但是一进入汉朝一切都改变了,经历过大分裂的国家刚刚从战乱中苏醒,他们所制造的器物无不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精神。 狸猫纹漆盘上只有简单的三个字:君幸食,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吃好喝好。可爱的猫,简单的字,实用至上,兼顾美观,一个新兴国家的形象跃然而出。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猫,大大方方的栖息在贵族的餐盘上,呼吸着新时代的空气。 画面上正中央的女子就是狸猫纹漆盘的拥有者之一,辛追夫人。这张照片是根据科技手段复原的头像。她的生活可能并不快乐,丈夫在她青年时代去世,晚年又失去了儿子,本人也患有冠心病和胆结石。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狸猫纹所代表的长寿、安康,并未在辛追的人生里完全实现。但是,正是因为她的选择和使用,我们才得以见到如此圆润的弧度,黑红二色的和谐搭配,具有强烈写实风格的绘画艺术,这三者完美结合于一方盘子上,呈现着一位汉代女子的小确幸。简单的祝福,可爱的喵星人,或许能让孤独的辛追夫人感到一丝温暖。在吃饭的时候想起家庭团圆的温馨时刻,“君幸食”三个字与用户直接对话,赋予餐具以人文关怀。 君幸食,请您吃得开心。我们也愿用同样的话,送给每一位热爱文物的观众,祝您每天都吃得开心,吃得舒坦。

狸猫纹漆食盘

狸猫纹漆食盘-简介 中文名称:彩绘猫纹漆盘

馆藏地点:湖南省博物馆 出土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

类别:盛食器 规格:高6.2cm,口径27.5cm

朝代:西汉 旋木胎,盘内黑漆地上画三猫一龟,类似近代写生线条。猫用红漆单线勾勒,内涂灰绿色漆,朱绘耳、须、口、眼、爪、牙和柔毛画面特别突出了猫大睁的双眼和长尾巴以及乌龟的长颈,形象颇为生动。三猫一龟的周围以红色和灰绿二色绘云纹。盘口沿朱绘几何图案。盘内云纹间隙处朱书“君幸食”,外底朱书“九升”和“轪侯家”。画面整体呈同心圆的形态向外扩展,构图讲究对称。 从盘内铭文“君幸食”可知,这是盛食之盘。“君幸食”是劝君进食之意。龟代表长寿,在当时被视为一种祥瑞,与龙、凤、麟并称“四灵”。而狸纹作装饰并不多见。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驯狸捕鼠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西周以前的猫并非是受人喜欢的家猫,而是体大性猛的野猫,古代称之为狸。我国最早的驯狸捕鼠的记载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扬权》中有“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吕氏春秋》中有“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狸处堂而众鼠散。”记载的是驯狸捕鼠的情景。汉代时仍称猫为狸。《淮南子》记载:“譬尤雀之见鹊,而鼠之遇狸也,亦必无余命矣”、“狸头愈鼠,鸡头已瘘,此类之推者也。”《说苑》(汉刘向著)就谈到养狸捕鼠,并称在民间买到捕鼠的“百钱之狸”是很容易的。从唐宋开始,驯化的狸被称为“狸猫”或“猫咪”之类,狸便成为民间普遍的家养动物了。猫与龟的组合,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望。 第二十一集 错金铜博山炉 文案:烟云的计算 在富于动势的丘壑林泉之间,出没着警觉的虎、豹、猪等野兽,以及伺机捕获它们的猎人,而这一切都被身居高处的猴子看在眼里。两千年前的捕猎场景,被定格在了一只香炉上——错金铜博山炉,中山靖王的心爱之物。 创作者最终将炉盖联想为山峰的那一刻,便让这尊错金铜博山炉,在艺术史上留下了醒目的一笔。香炉通高约26厘米,底座三条镂空的跃龙,头上仰托起炉盘,炉身为豆形,炉盖被表达成了山峦。然后亟待解决的是,如何在空白中诠释峰峦的边界?流行的云纹发挥了奇效,错金工艺醒目了升腾旋绕的云气,赋予整座山峰充盈的神秘感。如果仔细跟踪云气的动势,你会发现云和石头连贯为一体,也可认为云气的末梢凝固成了山石,或层层叠叠的怪石表面浮动着轻微的烟岚。而涌动在山脚下的,是云纹盘绕,还是海浪涌动,亦或为了营造两者皆可的错觉。良工巧匠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视觉处理,留给了后世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能将整个世界变成它的留白。 事实上,类似的意象组合在汉代艺术中比比皆是,我们缺乏西汉人对立体山峦设计动机的直接记载,不过后世人普遍相信与蓬莱三岛或昆仑仙山有关,在六朝以后的诗文里,人们习惯将山形的熏炉称为“博山炉”。 烟云溢出孔隙,慢慢地,博山炉被造了境。线条粗硬的动物们因烟云而跃然,金色的云纹因烟云而延伸。炉中虽无仙人,却显祥瑞。此时,博山炉不再是香炉,而是视觉与气味共同塑造的微缩的海上仙山。 在山水意象通过卷轴绘画给人们带来想象之前,汉代的无名工匠们已将山的神秘借以3D思维表达,他们通过一柱青烟连接两千年后的观者。时间精密地计算着生命起灭的轨迹,烟云计算着万物呈现的声、色、形,计算着从这头到那头,一念的距离。

错金铜博山炉

错金铜博山炉-简介 中文名称:西汉错金铜博山炉

馆藏地点:河北博物院 出土地点: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

类别:青铜错金器 西汉错金铜博山炉,是西汉香熏炉。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汉墓(刘胜墓),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通高26厘米,足径为9.7厘米,重3.4千克。属铜质、错金,炉身呈青铜器中的豆形,由炉座、炉盘、炉盖三部分组成,系分别铸造,用铁钉把炉座、炉盘铆合在一起。炉盘与炉盖作子母口,随意开合,便于放取香薰料。通体满布错金纹饰。炉体饰纹饰自然流畅,金丝粗细得当,细的犹如毫发。 炉座圈足用细金丝错出卷云纹,座把透雕三条腾出波涛的蛟龙,蛟龙头部托住炉盘;炉盘上部和炉盖则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群山叠嶂,象征着海上的仙山、传说中的仙境——“博山”(故称“博山炉”;也有学者认为此处的博山纹饰并非象征仙山,而是以“尺木”为主源),山峦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活泼机灵的小猴蹲坐在山峦高处或骑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们有的身背弓弩巡猎山间,有的或追逐逃窜的野猪,气氛紧张,几棵小树点缀其间,刻画出秀丽的自然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细部又使用错金勾勒渲染,云气纹线条圆转,与起伏的山峦相融合,富于灵动之气,使景物更显生意盎然;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香料点燃后,香烟从镂孔处袅袅而出,缭绕在山峦景物间,会产生山景迷蒙,群兽灵动的奇异效果。 此炉汇合仙山、大海、神龙、异兽等多种元素,不仅反映出汉代人求仙和长生的信仰体系,也体现了大汉王朝“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胸怀与气度。高超的铸造技艺充分诠释了盛世时期汉代工匠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据该《发掘纪要》,这件博山炉放置在1号墓后室的小侧室中,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发掘队的专家推测此炉“大概是象征在沐浴时焚香用的”,并认为《西京杂记》所载汉代长安城(西汉都城,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郊)里巧匠所能够制造的“九层博山香炉”,或许同出土于刘胜墓的这件错金铜博山炉相类似。也有观点认为,该炉可能就是在长安制作或曾在长安皇宫中使用过。

第二十二集 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 文案:闪烁腰间的誓言 这枚银带钩藏着迷人的秘密,它出土于西汉江都王刘非的第十二号陪葬墓,主人是他的妃子淳于婴儿。他们的约定刻在这带钩隐秘的地方,被淳于婴儿生生世世珍藏,在公历纪元开始前带入墓葬。公元后的两千零九年,我们发现了他们曾互道过的誓言:长毋相忘。 它像兵符一样,自中间一分为二,两个半扇的内壁,分别以阴阳文刻有“长毋相忘”的四字吉祥语。动人的情话安全地隐在钩身之间,看来这誓言不想昭告天下,也不会时常被提起,这是只属于它主人的情真意切。这种隐秘在汉王朝,尤其不同寻常。大多数汉朝人是不习惯含蓄的,他们把对美好的向往,情感的渴望,甚至是道德标准、社会秩序,化作吉祥语,写在显眼的地方。比如想寄予相思,他们便会在铜镜上写道:“见日之光,天下大阳,服者圣王,千秋万岁,长毋相忘”,一见到太阳,天下便也明亮,哪怕过了一千个秋天或是一万年,我们都不要忘记对方,他们刻下“诚信”的印章以示警醒。毫不掩饰的表达,对富贵的向往,也会强调下规则,或者是说说忧伤。就连带钩,这种起源于春秋,用来系腰带的日常挂钩,也被汉代人安放了足够多的想象力,绝不会因为小就甘愿低调。汉代带钩,材质纷繁,造型各异,以精美的动物造型居多,横可束衣带,竖可悬物件。 看这些乐舞俑欢乐的姿态,想象在彼时,满堂之坐,视钩各异的聚会中,大家欢聚,聚会宾客热烈的交流着各自五花八门的带钩珍藏。相比之下,淳于婴儿的这枚小带钩,外貌实在算不上突出。钩首是一个简化的龙头,有着鼓鼓的眼睛,挺立的双耳,钩身装饰着汉代独有的典型云纹,云纹处有鎏金。不同于汉代人纯粹直接的表达方式,深宫里的爱情誓言,被这带钩普通的外表完全隐藏。不求万人之上的国王独宠一人,只求两人之间的私语,常系腰间。 这伟大的盛世同时包容过隐秘和张扬,或许在另一种意义上实现了“未央”和“毋忘”的是中华民族对汉文明的情感延续。汉代人的吉祥语,也是历朝历代人们共同的企盼,在现代生活中仍然被沿用下来,穿越千年,还透着微光。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敢说,敢当,就当此生此世是梦一场,忠于内心,活得敞亮。

长毋相忘银带钩

长毋相忘银带钩-简介 出土地点:大云山汉墓

馆藏地点:南京博物院 规格:长3.7cm、高1.8cm

朝代:西汉 大云山汉墓墓主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刘非。《汉书》中对刘非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行:“江都易王非以孝景前两年立为汝南王,吴楚反时,非年十五,有材气(古时指代力气雄武),上书自请撃吴。景帝赐非将军印,撃吴。吴已破,徙王江都,治故吴国,以军功赐天子旗。元光中,匈奴大入汉边,非上书愿撃匈奴,上不许。非好气力,治宫馆,招四方豪杰,骄奢甚。二十七年薨,子建嗣。” 刘非是汉景帝的第五个儿子,也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弟,其人骁勇善战,被封王至江都,管理以前的吴国(包括江苏、安徽的淮河南部、浙江绍兴、江西一带),并因战功获得天子赐予的旌旗。 而“长毋相忘”银带钩,出土于江都王陵12号陪葬墓。墓主人是刘非的一个妃子--淳于婴儿。据墓中出土的铭文器物考证,墓主淳于氏仅为江都王第三等级的妃嫔。 “长毋相忘”银带钩,器长3.7cm、高1.8cm,钩体为龙首形,钩身错金,图案为流畅的圆涡形云气纹。普通带钩都是整体结构,中间分不开,而这个带钩整器能够沿着中线左右分开,分成大小相同的两半,也可以利用内侧铆钉扣紧,合成一钩。榫卯扣合,银带钩的内侧刻着铭文,凸面阳文、凹面阴文,铭文是一句两千年前的定情誓言“长毋相忘”,字体为小篆。钩钮底部使用不同金属铸造出三个同心圆,寓意“永结同心”。

第二十三集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文案:万物有灵犀 一只犀牛从陕西走来,抖落身上的尘土,昂首望向前方。它喝醉过,但现在清醒,它叫犀尊,是一只酒壶。它的臀部隆起,尾巴弯成一个挂钩。倒酒时,扣住挂钩,借助杠杆原理,以蹄子为支点,撬动整体,酒从嘴边的流管倒出。背部的小盖是容器的入口,又恰似犀牛的背囊,颈部层层褶皱,头上两根犄角,凹陷的眼窝里,黑料镶嵌成小眼珠,骨骼、肌肉,层次分明,焕发生机,四只蹄子落地平稳,每只三根脚趾,可见制作者曾近距离仔细观察过犀牛。 金丝银线,把雨林中的雾气变成凹凸的云纹,包裹着毛发刻进犀牛表皮,闪耀着大自然中肉眼无法察觉的光彩。错金银工艺在铜器表面錾槽, 镶嵌金银, 再用厝石打磨,创造出华美而装饰味浓郁的图案。弩机上,飞鸟、蛇、鹿、虎、猪,20多只动物,轮廓细如发丝。朝天鼻,金条纹,长尾巴,突显出虎的身姿。繁复的工艺,恒久的材料,凝固人与自然的默契,百态丛生的真实动物,聚集一堂,揽括生命美好。 久远的时空里,无数生命来过又离去,而后地球上出现人类。描摹和形塑生命大约和人类文明同样久远,人们以各种材质模拟大地生灵,愿与动物共享自然。 三千多年前,犀牛足迹遍及华夏。可以想象,那时北半球温暖湿润,草木丰美。商王猎获犀牛,契刻在甲骨上,有孕不捕,小兽不捕,按规范捕得猎物记作“获”。两千多年前,汉代人在外邦朝贡的珍奇中,偶尔能够看到犀牛的真容,它们的原型今天被称为苏门答腊犀牛,它在犀牛家族里体型最小,胆子也小,不爱争地盘。西汉以后,地球转冷,加上人类活动频繁,敦厚的苏门犀被迫迁徙,如今仅仅零星生活在热带雨林和沼泽中。 犀尊送走了犀牛,比血管更古老的河流,流淌在比国家更古老的土地。过客,来来往往,相视一笑,万物有灵犀。

错金云纹青铜犀尊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简介 出土地点:陕西省兴平县豆马村

馆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类别:青铜器

朝代:西汉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为西汉时期铜器,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兴平县吴乡豆马村。长58.1厘米,宽20.4厘米,高34.1厘米,重13.34千克,呈犀牛形,犀牛昂首伫立,身体肥硕,四腿短粗,肌肉发达,比例准确,体态雄健,皮厚而多皱,两角尖锐,双眼镶嵌黑色料珠,为古代生息在中国的苏门犀形象。尊腹中空,用来盛酒。尊背有椭圆形口,口上有盖。犀牛口右侧有一圆管状的“流”,握住犀尾轻轻抬起时,腹腔内的酒液便从圆管流出。犀尊身上花纹是用黄金和白银的细丝(或细片)镶嵌而成。工艺精湛,逼真自然,金色、银色与铜胎底色相衬生辉,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典范之作。

 2 ) 统计了一下三季以来所有文物的朝代和所在博物馆!

//mp.weixin.qq.com/s/_HOWxXFYR4ZawWEzMzUNCw

《国家宝藏》和《如果国宝会说话》是我在选修课里利用率最高的两档节目,我做统计是为了能快速检索我需要的朝代或是博物馆馆藏。比如我上周要讲陕历博的文物,我就可以在我做的表里检索“陕历博”,然后把相关视频下下来给他们边看我边讲。这周讲唐代文物,就可以在表里检索“唐”,就有唐代的各类文物出来。虽然做表挺辛苦,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而且这也算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吧。《如果国宝会说话》网上有一部分统计了👇但还是没有我在今日二推里那样的附加朝代,所以还是要自己整一遍。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三季:

 3 ) 国宝留言 持续更新(第二季)

文案太赞,继续记录,这些文字与国宝一样熠熠生辉。

第1集 鹰顶金冠饰

正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在与一个又一个内外对手的对峙与融合中。在经历一次又一次蜕变之后,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逐渐被唤醒。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你好,我的对手!

第2集 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

壶身静默,却非无声。壶身可度量,却也无边。

此刻,壶中一滴酒也没有,却盛满了一个令人迷醉的时代。征战的厮杀与欢宴的音乐都隐匿不见,桑叶还在无声地生长。两千年的时光是一片沧海,壶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

第3集 曾侯乙编钟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论语》

1978——2018 曾侯乙编钟发掘40周年

向考古工作者致敬!

第4集 木雕双头镇墓兽

一呼一吸间,镇墓兽已存在两千年。以木头和动物的角质对抗时间的销蚀,依然完好,与天空并肩,和星辰同行。

第5集 人物御龙帛画

死生为昼夜。生死非人力可逆转,可它们又如春来秋往,昼夜更替。这是大自然冥冥之中的暗示。楚人对生命奥秘的探寻,幻化在烂漫的图景中,让那时的人们面对死亡时不再恐惧。因为他们相信,死亡是为人之路的终结,却是成仙之旅的开端,事死如事生。这样的生死观,影响了中国的后世千年。生而为人,死后成仙,这才是完整的生命记忆。而生死之间,应御龙而行。

第6集 跪射俑

星辰旋转天穹,山河蔓延大地。人为重现的镜像拥有扭曲时间的魔力。镜子之外,肉身已经逝去。镜子中,士兵却被赋予恒久的人格和生命。他们抵御住时间腐朽万物的力量,屹立在今人眼前。地面上的秦朝已经画上句号,大地之下的时间,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这里的帝国没有终点,战士们等待着帝王的号令,随时准备重返战场。

第7集 战国商鞅方升

统一的方升,意味着统一的法度。生活在辽阔土地的华夏先民,才会对一个泱泱大国,有了统一的认识。一个国家的升,开始有了天下的度量。

第8集 秦始皇陵铜车马

曾经最威严的人间仪仗,化作驶入陵墓的悲壮行伍。陵墓之下,另一组车马整装待发,静候主人的魂灵。帝国沉埋,青铜剥蚀。从未启程的座驾,是否真的能够疾驰,到达远方。

第9集 里耶秦简

在正史当中,对秦朝行政制度和社会生活的记载不足千字。而里耶秦简用近20万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三万七千多个从前,就如同复活了秦朝的一个细胞,继而复活了一个时代的生命气息。那时的小吏与平民,仍存于尺牍,可以阅读,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可以在尺牍之间看到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与时光。

第10集 南越汉玉

玉,石之美。玉比王字多一点。即使身为王,也会在时间里湮没。有了玉,便多了一点能与时间并肩的力量。有玉而安,身体因此安住,大地因此安住。安住在对永恒的祈愿与向往中。

第11集 霍去病墓石刻

石雕无声,荒野长吟。这些拙朴粗犷的石刻,不同于后世的写实风格,是汉代艺术的杰作。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亦如闪电的生命,在大地上消失的那一刻,石头里的生命浮现出来。一块岩石刀刀划过,时间在他们身上碰撞,便镌刻出了故事。

第12集 五星出东方锦护臂

世界文明犹如缤纷多彩的丝线,广袤河山仿佛从未停歇的织机,在东风和西风的吹拂下,编制至今。经与纬,线与路,古与今,在沙海古道上,我们看到了你,也遇见了自己。

第13集 四神纹玉铺首

玉石,大地的精华。当雕刻者把天上的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雕刻在这块玉石上的时候,玉石又秉承了天象。也许古人把它们想象成天空之门的铺首,即使在眼前,我们也需要仰望,四神遨游的天际。这块蓝田玉上的四神安在。这是一片碧绿的天空,奔腾、飞翔、盘旋、静默的四神,指引着地上的方向,也望向天外的世界。

第14集 熹平石经

汉人早已用行动表明,回溯是为了接近本真。石头冷硬,自藏深意。它召唤着历代有心人,将残片从各处找寻。如今我们已经收集到8000多个熹平石经文字。一片一块,一字一句,等待破碎后的重聚。

第15集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二位先圣躬身互拜的背后是两种思想的交流与融合。汉代人把这个场景刻在砖石之上,至于兆域之中,为的则是铭记和传承。人类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因铭记传承而绵延不断。

孔子和老子,儒家、道家。他们的哲思就像两条河流,它们交汇,它们奔腾,它们也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孔子和老子的相遇,时刻都在发生着。它就是你和世界的相遇,你和你自己的相遇。

第16集 长信宫灯

看见这盏灯,仿佛能够看见被它照亮的时代。一位西汉宫廷女子眉眼细长、脸型圆润,头上佩戴巾帼,身穿曲裾深衣,跣足而坐。两千余年,她未曾挪动一步,却从西汉启程,带来遥远的一束光明。她为灯而生,两手持握灯盏,向前投射光亮,身体是烟尘的容器。想象着她的温度,如同感知到久远的温暖,光阴长短如灯火明灭。

控制光亮,这寻常的需求被创造出超凡的精致。在灯盏明灭,烟雾婉转中,我们见证前人的心意与考量。时间似光,生命如烛。长信宫灯,带来灵动的光亮。

第17集 素纱单衣

这些丝穿梭着经纬,也织就一个民族独特的气质。

礼仪之大,称之夏。章服之美,谓之华。素纱单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却仍在影响着两千年后的中国人。它是中国服装史上的千古传奇,但又与今天的生活并无沟壑。因为它就是属于中国人的自由浪漫的样子。 第18集 二十八宿圆盘圭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先民仰望星空,低头思量。看似简单的初始,经过数千年积累数据,改进工具,人们探索宇宙运行的规律。

第19集 狸猫纹漆石盘

君幸食

第20集 算筹

 4 )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二季》文案整理(完结)

“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第二季

第一集 鹰顶金冠饰 你好,我的对手

这顶金冠曾陪伴主人策马草原······

鹰顶金冠饰,展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它,代表着草原的荣光。当主人策马飞驰,雄鹰也随之震动,仿佛展翅欲飞。

那时候,草原上没有文字,历史则由他们的对手书写。在中原文明的记录中,匈奴被称为“猃狁”,“猃”即长嘴狗的意思。他们贪婪残暴,经常南下掠夺。然而从草原之王的视角来看,世界很可能更中原的记录不大相同。

游牧的草原相对于农耕的中原,有着完全不同的生存意识。草原民族的饰物上,动物是永恒的主题,它们在匍匐觅食,在互相咬斗,在伺机而动。而鹰顶金冠饰更是以草原之王的威严,俯视着世间一切弱肉强食。

有一个强大而蛮横的对手,究竟是幸还是不幸。一场场模仿者与被模仿者的对决,由此开始。一直处于守势的农耕文明,到秦汉终于建立起统一的帝国,也由此以举国之力,祭出终极防守大法——长城。不仅是守卫边疆的堡垒,当西汉国力强盛的时候,这里又成为反击匈奴的前哨。但连绵的长城真的能阻断人们的交往么?长城两侧,且战且和。直到东汉,南匈奴入塞,多年的对手终合为一家。

今天,当我们看着鹰顶金冠饰,是否能想起当年那些风一般来去的影子?正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在与一个又一个内外对手的对峙和融合中,在经历一次又一次蜕变之后,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逐渐被唤醒。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你好,我的对手!

第二集 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思想飞扬的年代。几百年间,群雄并起,战乱频繁。而这之前的西周,一直处在礼乐高度发达的社会中。

壶声静默,却非无声。壶身可度量,却也无边。

静默是壶身上,能听见厮杀与吼叫,这里是一个战场。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到了战国转化为领土吞并战。一场攻城略地的战斗,一方搭云梯向上仰攻,一方在城墙上奋力坚守。水战时激起的波澜,是这个时代在时光之河里发出的声响。舟行如梭,船上武士各个精神抖擞,奋勇前进。双层战船,犬牙般纠缠在一起。

宛如时光的速度,一念之间,就到了厅堂。战争之后,胜利者举办庆功的宴饮,客人们举杯站立,向坐于厅堂之中的主人敬酒祝福。周围是敲钟磬与吹奏的乐队,钟鸣鼎食、礼乐之邦。

这里有一片桑田,顶层没有了战争的喧嚣。人们安然地进行着习射。妇女们则在桑园里采桑。中国是丝的故乡,采桑也进入了礼制,演化为后来的亲蚕礼。

此刻,壶中一点酒也没有,却盛满了一个令人迷醉的时代。征战的厮杀与欢宴的音乐都隐匿不见,桑叶还在无声的生长。两千年的时光是一片沧海,壶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

第三集 曾侯乙编钟 中国之声

(本集全程无旁白,采用采录音频和文字介绍曾侯乙编钟)

这是一段录制于1986年的音频,演奏乐器来自公元前四世纪。

“曾侯乙编钟音响记录,采录单位:湖北省博物馆,中国唱片总公司,1986年3月29日凌晨两点开始。室内温度18摄氏度,再录国产音叉,A等于440赫兹”,

“上层第一组,共用钮钟6件,上1(组)1(枚),正鼓音···侧鼓音···”,

“下2(组)7(枚),正鼓音···”,

“全套钟的最低音,为下层一组第一钟,正鼓音···”,

“全套钟的最高音,为上层第一组第一钟,侧鼓音”,

“全部甬钟音域共跨五个八度”,

“中层第二组,该组共有无枚甬钟,12件”,

“中层甬钟构成的C大调音阶······” ,

“曾侯乙编钟共有64件,另有楚王所送的镈钟一件。除镈钟以外,每件钟均标识有两个不同的音名”,

“1986年4月6日晨6时整,全部采录工作结束”。

曾侯乙墓发掘于1978年,墓主人名“乙”,是战国曾国国君。曾国也就是史书上所记载的“随国”,在今天湖北省随州市范围内。

“集大成也者,金声与玉振之也”——《孟子》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太史公自序》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八音克谐,无相争伦,神人以和”——《尚书》

1978-2018,曾侯乙编钟发掘40周年,向考古工作者致敬!

第四集 木雕双头镇墓兽 天地一角

它不是青铜,是温暖的木头。

四只麋鹿角向外生长,预示生命的开始。这些装饰,都在暗示着这件文物产生于湿地气候的地区,诞生在楚国的大地。

“楚”,意为树丛,荆棘。楚人生活在沼泽地区,他们制作的艺术品,带来浓厚的自然气息,像风、像鸟、像云,没有固定的形态,是中国人血液中最自由的部分。如今楚人的形象,定格在一张窄窄的木片,定格在天地之间的角落。

从出土文物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楚人的自由气质,它轻快的地存在过,存在于略显沉重的文明之中。在古典时代,一个地区的气候往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才可以在楚人的艺术中,看到丰富的自然形象。

一呼一吸间,镇墓兽已存在两千年,以木头和动物的角质,对抗时间的销蚀,依然完好,与天空并肩,和星辰同行。

第五集 人物御龙帛画 天上见

死之后,人会去哪里?两千多年前的楚人相信,是永生。

他,眼神坚定,峨冠博带。身着华服的他,腰配重剑,手中的缰绳绷得笔直。缰绳的另一端,紧紧地拴着一条巨龙。巨龙昂首翘尾,生成龙舟。他似乎已经准备完毕,即将摆脱形骸的束缚,前往永生之地。 华盖高起,代表墓主人正游走在天空。一条鲤鱼指引着航程。墓主人驾驭巨龙,而龙正是可以穿行于人间与仙界的接引神兽。

“魂兮归来,反故住些。像社君室,静闲安些”。据说,“些”(suo,四声)是远古楚地巫音的残存。楚人认为,人死后,魄往下沉,魂往上飘,因此把帛画藏在棺椁的夹层中,游魂识别墓主人形象,就会归来,完成升仙之旅。

作于200多年后,西汉时期的T形帛画,同样作为“引魂幡”,则将楚人有关生死的宇宙观,表现得更加完整而立体。画中,生死如阴阳相互转换,死后世界的时间和空间,如四季循环往复,杂糅一体。帛画下方是地下的世界,长夜玄冥中,巨人脚踏鳌鱼,震慑恶灵,托举起大地。帛画的中间部分,墓主人的魂魄则由双龙搭载着一路升腾,穿越人间。上方的天界中,天门大开,这里日月同辉,是墓主人将要飞升成仙的地方。 装载着墓主人的棺椁上,同样描绘着升仙的极乐之境。

消逝的生命,虽暂时如烟云般飘散,但在各种神物的庇佑下,阴阳调和,魂气聚合成形。永恒的生命在另一个世界逐渐复苏。楚人的丧葬,用楚文化奇幻神秘的形象,为逝者的出死入生,描绘了一套瑰丽而完整的路径。

死生为昼夜,生死非人力可逆转,可它们又如春来秋往,昼夜更替,这是大自然冥冥之中的暗示。楚人对生命奥秘的探寻,幻化在烂漫的图景中,让那时的人们面对死亡时,不再恐惧。因为他们相信,死亡是为人之路的终结,却是成仙之旅的开端。事死如事生,这样的生死观,影响了中国后世千年。

生而为人,死后成仙,这才是完整的生命记忆。而生死之间,应御龙而行。

第六集 跪射俑 帝国的镜像

地平面,是神秘的镜子。镜面上,是巍峨而沉默的陵墓;镜面下,帝国的时间仍在行走。

1974年,大地之境的尘埃被意外触动,深埋在骊山脚下的秦始皇兵马俑赫然面世。在地下的疆场,我们与史书描写的骁勇秦人,面面相觑。

动作、铠甲、衣着,陶俑对帝国战士的复刻,逼近真实。而五官、须发、掌纹等体貌的严谨处理,又赋予他肌肤的温度。出土时,陶俑脸部和周身织物还留有色彩,面目如生,须发毕现,全无冥界的阴翳。虚拟的将士,不仅颜值尽显,而且暗藏热血。

星辰旋转天穹,三河蔓延大地,人为重现的镜像,拥有扭曲时间的魔力。镜子之外,肉身已经逝去。镜子中,士兵却被赋予恒久的人格和生命。它们抵御住时间腐朽万物的力量,屹立在今人眼前。

地面上的秦朝已经画上句号,大地之下的时间,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这里的帝国没有终点。战士们等待帝王的号令,随时准备重返战场。

第七集 战国商鞅方升 一升量天下

它的容量只有一升,体格不大,颜值不高。隐约可见的铭文却暗示着它非寻常之辈。 标准、统一、天下,这些关乎中国历史走向的决定性瞬间,就铭刻在它的身上。

战国时代,诸侯间的战争更为惨烈。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各国先后进行变法。商鞅使新法得到民众的信任,统一度量衡的进程也正式开启。度,用来计算长短;量,用来测定容积大小;衡,则是测量物体轻重。

始皇帝的诏书与商鞅变法时刻下的文字,距离不超过两厘米,时间却相隔123年,意味着方升从一国的标准转变为天下的标准。统一的方升意味着统一的法度,生活在辽阔土地上的华夏先民,才会令一个泱泱大国,有了统一的认识。一个国家的“升”,开始有了天下的度量。

第八集 秦始皇陵铜车马 图谋远方

生命若走近边界,帝王也无力逾越。也许,制作一辆精美绝世的车马,才能驶向梦想的远方。拥有这辆车,是否意味着不朽。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所发现礼制最高,形象最完整的古代车马。不计工本地用金属代替真实原型,诉说了始皇帝的勃勃野心。背倚死亡,图谋远方。

严密拼接的青铜车马,再现了大秦制造的优良品质,让我们重温一颗充满理想的心。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自称始皇帝的嬴政,意图制造完美的国家制度,设置由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书同文,车同轨,修筑通达天下的道路。秦朝高速公路,直道和驰道很快诞生,车轨距离的国家标准也随之出现。

秦始皇沿着自己铺设的道路,先后五次驾驭车队,巡游疆土,他的生命终止在旅途。 曾经最威严的人家仪仗,化作驶入陵墓的悲壮行伍。陵墓之下,另一组车马,整装待发,静候主人的魂灵。

帝国沉埋,青铜剥蚀,从未启程的座驾,是否真的能够疾驰,到达远方。

第九集 里耶秦简 秦朝县城那些事儿

里耶秦简,现藏于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这些木片看似不起眼,但模糊的文字却隐藏着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来自秦朝的一座县城。2002年6月,湖南湘西里耶古镇,一座古井里的发现的三万七千四百余片秦简,震惊世界。

两千两百年前的一户人家,户主郑不宝,享有爵位不更。他的妻子名叫有,两人还有一个未成年儿子虒。当年他们生活在南洋里,现在这家人在这片木简上团圆。

即使他是身体已成为尘埃,木简还记得他的样子。

一个时代浓缩于一个县,一个县又浓缩于一片木简。三万七千多枚木简,就像一部秦朝县城生活的百科全书,写满了当时的各个方面,全景式展现了郡县制下,一个秦朝县城的管理和运行。在正史当中,对秦朝行政制度和社会生活的记载不足千字。而里耶秦简用近二十万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三万七千多个从前。这如同复活了秦朝的一个细胞,继而复活了一个时代的生命气息。

那时的小吏与平民,仍存在于尺牍,可以阅读,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可以在尺牍之间,看到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和时光。

第十集 南越汉玉 有玉而安

雨林、湿地,瘴气弥漫的土地,这里是南越之地,也是两千年前秦始皇眼中一块诱人的沃土。赵佗,便是奉秦始皇之命而来,征服五岭之南的江山,也是他为汉代守护一方平安。史记中记载,这位来自中原,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待机时间最长的王,从外表上看,他就是个越人。

玉,本是美好的石头,中国人赋予了它丰富的生命和意义,可以象征品德,可以炫富,也成为生死的陪伴。到了汉代,玉出现在人们生前死后的各种场所,从礼仪到装饰再到器用,记录的一个朝代想象力的维度和气度。

南越国,虽然位于统一国家版图的边缘,却和中原地区对玉的追逐一样浓烈。 龙的形象,几乎遍布汉代装饰用的玉器,它是龙形玉佩,它是龙纹玉璧,它是龙凤纹重环玉佩。两千年前,它叠放在南越王脸上,亦如瞳孔,望向人类不可见的地方。

生者配玉,以比其德;亡者敛玉,以慰其灵。在汉代君王的葬礼上,堪称奢侈品的玉衣风靡一时。愿在体而为衣,安君王以九泉。

玉,石之美。玉比王字多一点,即使身为王,也会在时间里湮没,有了玉便多了一点能与时间并肩的力。有玉而安,身体因此安住,大地因此安住,安住在对永恒的祈愿与向往中。

第十一集 霍去病墓石刻 磐石之志

汉武帝茂陵不远处,便是名将霍去病的墓葬,形如祁连山。当年山上的石刻,气势依旧,纪念和陪伴着中国历史上的少年将军。

一块整石浅刻的人,带着痛苦的表情,像一个问号。当求生存,或求生存而不可得,一场战争不可避免。这匹隐在石头中的骏马,头上仰,作势跃起,就像公元前140年的汉朝,16岁的汉武帝刘彻即位,霍去病出生。汉朝刚刚建国62年,像一匹年轻的骏马,要跃上世界的舞台。骠骑将军霍去病,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六天转战匈奴五部落,这位19岁的少年,孤身进入敌人的营帐,一个人,却仿佛拥有千军万马,让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归顺大汉。

一匹威武的战马,气宇轩扬,凛然难犯。公元前119年,21岁的霍去病,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之后霍去病一直打到瀚海,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汉朝,从此可以直面更辽阔的世界。司马迁形容这闪电般存在的生命,“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

闪电耀眼,闪电短暂,公元前117年,23岁的霍去病英年早逝。

石雕无声,荒野长吟。这些拙朴粗犷的石刻,不同于后世的写实风格,是汉代艺术的杰作。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亦如闪电的生命,在大地上消失的那一刻,石头里的生命,浮现出来。一块岩石刀刀划过,时间在他们身上碰撞,便镌刻出了故事。

第十二集 五星出东方锦护臂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大地的经纬,纵横交叠,标志出山川和城市,坐标连接,足迹踏出道路,示意来处,遥指去向。来自东方和西方的风,在每一个路口相遇。

织锦的纹样间,自右及左,横列八个篆体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是一句吉利的占星语。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也称太白、岁、辰、荧惑和镇。地分九州,中国指的是中原。人们相信,每当五星会聚,辉耀东方,大汉就将安宁昌盛。

丝缕的叠加构成锦缎,颜色的集合拼出画面和文字,美好的愿望,浓缩成千丝万缕,被细密编织进这一掌见方的精致里。五星锦,仿佛每平方厘米经线220根,纬线48根,丝之纤细,线之密集,都展现了公园2到3世纪,最杰出的丝绸织造工艺。

2018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依照汉代的技术,使用原始的工艺仿制五星锦,历时一年多,终于完成,全幅的画面和完整的语句,再一次缀合在世人眼前。

丝绸,像强劲的东风,出塞远行。与此同时,毛、棉织物则像西风,与东风相逢在路途。新疆地区的丝路遗址,不仅保存了锦缎,还容纳了多元的域外因素,无不折射出着来自异邦的陌生风景,裹挟着浓郁的他乡气韵。 世界文明犹如缤纷多彩的丝线,广袤河山仿佛从未停歇的织机,在东风和西风的吹拂下,编制至今。经与纬,线与路,古与今,在沙海古道上,我们看到了你,也遇见了自己。

第十三集 四神纹玉辅首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铺首衔环,常用做大门上的门环,但这件茂陵博物馆的玉辅首,却绝无仅有。

云气缭绕间,现出兽面端严威武。虽衔环缺失,却气势犹存。在仔细看正面,双目炯炯有神,头部的云气纹理,依稀可辨,有动物形象隐藏其中,它们是天生的组合,有个霸气的名字,“四神”。

仰望星空,带个古人视线之外的想象。28个星宿中,东、西、南、北,四方的每七个星宿,组成天上的四种神兽。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四神就是四方的象征和守护者。青龙,又称苍龙,是东风之神,颜色为青,五行属木;白虎的西方的主宰,颜色是白,五行属金;朱雀是一只红色的大鸟,统领着南方,五行属火;玄武是神龟与灵蛇和合体,位于北方,五行属水,颜色是中国古代独有的玄色,黑中带红。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天地相应,人们把四神投影到地上,需要区分东西南北的地方就有它们的存在。行军打仗,四神奔腾如风。在猎猎招展的旌旗上,朱雀领前锋,玄武居后卫,左翼青龙,右翼白虎。一场仗打下来,前后进退,与天同在。 四神浮现尘世,营造城池宫殿时,人们把它们刻在瓦当上,标识方位,护佑一方平安。四神游走在石碑上,潜入墓室之内,盘旋在一枚小小的铜镜上。有方向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身影,它们是离每个人最近的神,守护着人们的四方。

这是灵动的四方,铺首上的四神纹,欢快地跳脱了原本的方位。南北两神右旋后,适合地布置在兽面两侧,似在祥云里飞腾翱翔,怒目利齿的兽面,眉目间也流露出几分柔情,一切都在艺术的浪漫中,被汉人的双手活化。玉石,大地的精华,当雕刻者把天上的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雕刻在这块玉石上的时候,玉石又秉承了天象。

也许古人把它们想象成天空之门的辅首,即使在眼前,我们也需要仰望,四神遨游的天际。这块蓝田玉上的四神安在,这是一片碧绿的天空,奔腾、飞翔、盘旋、静默的四神,指引着地方的方向,也望向天外的世界。

第十四集 熹平石经 破碎与重聚

依稀的文字,饱经沧桑的残石,分藏在全国多家博物馆,虽相隔千里,却出自同一组石碑。它是现今流传最早的官方定本石经,东汉熹平石经。双面刻字,不是一块,而是一组,共46块,内容为儒家七部经典,全辑二十多万字,史无前例。

汉代开始,普通人可以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儒家经典,作为官方法定教科书,成为指导社会发展的伦理道德典范,官学私学规模空前,制定的教学制度模式,沿用至今。当时印刷术尚未发明,经籍传播主要靠抄写,时间一长,难免出错。汉灵帝熹平四年,议郎蔡邕等人,奏请校订儒家经典文字,刻一套范本,利于太学,以供勘误定伪,此举轰动全国。读书人纷纷前来,锤制拓片作范本,不仅校对内容,亦学书写。熹平石经以当时官方正体字写就,是汉隶成熟期的顶峰之作,在中国学术史和书法史上,都堪称鸿篇巨制。

天有不测风云,石碑也有旦夕祸福。熹平石经刻成的第二年,便爆发了战乱。七年后,董卓焚烧洛阳宫庙,太学荒废,石经遭到破坏。魏初有所修补,之后便颠沛流离。南北朝时期,高城将石碑从洛阳迁往邺都,结果半路上掉进水里,运之邺都的还不及一半。隋朝年间,又从邺运往长安,却用作柱础。唐贞观时,魏征去拯救这批石经,已十不存一。再以后,就仅剩些拓片,和零星出土的碎石、残片。如一串断线的珍珠,四佚乡野。

汉字历经演化,有繁简之别,有通假之异,文字是文明传承的根本,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熹平石经开创了文字校正之先河,此后历代都有官方刻石,宣布经文定本。石碑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强大载体,成为梳理传统文化的重要凭据。

汉人早已用行动表明,回溯是为了接近本真。石头冷硬,字藏深意,它召唤着历代有心人,将残片从各处找寻,如今我们已经收集到八千多个熹平石经文字,一片一块,一字一句,等待破碎后的重聚。

第十五集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溯源定本

这块来自汉代的画像石上,刻画了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的一次会面,孔子带领他的弟子,拜访老子。孔子见老子,是汉代画像石的常见题材。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石刻艺术品,是汉代人精神创作的真实写照。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一位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一位是道家文化始祖,但他们见面时还并未有儒道之分,更像是后辈向前辈的请教。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叙了其中的一次谈话: 孔子前往周都洛阳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学问,老子说:你说的礼,发明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君子时运来临,才会出来建功立业。时运不济,则像蓬草一样,苟且性命。去掉你的娇气和过多的欲想,去掉挂在脸上的神采、情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都是对于你的身心没有好处的东西。孔子回去后,三日不语,对弟子们这样形容老子:见到老子,远超出我的想象,他就像变幻莫测的龙一样,无人能识其全貌。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却并没有排斥异己。二位先圣,躬身互拜的背后,是两种思想的交流与融合。汉代人把这个场景刻在砖石之上,置于兆域之中,为的则是铭记和传承。人类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因铭记传承而绵延不断。

君子和而不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间,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和中国,都先后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摩尼、孔子、老子等先哲,他们的智慧与人类相遇,构成了多元的世界,这是时期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孔子和老子,儒家、道家,他们的哲思就像两条河流,它们交汇,它们奔腾,它们也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孔子和老子的相遇,时刻都在发生着,它就是你和世界的相遇,你和你自己的相遇。

第十六集 长信宫灯 来自汉代的一束光

看见这盏灯,仿佛能看见被它照亮的时代。

两千余年,她未尝挪动一步,却从西汉启程,带来遥远的一束光明。她为灯而生,两手持握灯盏,向前投射光亮。身体是烟尘的容器,想象着她的温度,如同感知到久远的温暖。光影长短如灯火明灭。

铜灯内外刻记的多处铭文,讲述着它经历的复杂流转。长信尚浴,这盏灯曾经在长信宫的浴室里使用,长信宫灯由此得名。

这些铜灯,点燃过汉代的暗夜,映照出人心美丽的憧憬。层出不穷的样式中,釭灯最为奇妙。釭灯造型作为动物或器具,长信宫灯是唯一已发现的人形釭灯。

一件宝器,一位佳人,从此执手,互为你我。艺术家完成了卓越的设计。女子左手托起底座,右臂宽大的袖摆自然下垂,扣住托盘,成为灯罩。灯盘上立有两枚遮光片,盘边设有手柄,开合与转动间,可以控制光的照度和角度。

西汉时,常用动物脂肪作为燃料,燃烧时黑烟弥漫,气味难闻。釭灯内部的空腔是汉代人实现环保的诀窍。灯点燃后,烟随热气流顺着衣袖进入空腔,过程中温度逐渐下降,演炱便附着在内壁,避免弥散,保持空气清洁。灯体的组合部件可以拆卸,底部开敞,便于清洗内部。

控制光亮,这寻常的需求,被创造出超凡的精致。在灯盏明灭,烟雾婉转中,我们见证前人的心意与考量。时间似光,生命如烛,长信宫灯,带来灵动的光亮。

第十七集 素纱单衣 云想衣裳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西汉长沙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下葬,贴身侍女挑出她最喜爱的几件衣服,仔细叠好、封箱,放在她的棺木旁。

这一件是她的最爱,它没有衬里,轻薄、通透、柔弱、神秘。可以想象,当辛追夫人把它套在各种华服的最外面,华服上艳丽的纹饰,在这层薄纱下,若隐若现。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宴饮聚会的焦点,这就是素纱单衣。

两千年前的中国人,已经在创造这样的朦胧之美。直到今天,它透露出的韵味,一直吸引着后人,去追寻它的绝代芳华。

平肩、宽袖、直身,它不强调合体,但服装和人体之间,有一种内空间,有空气在流动。

马王堆汉服的发现,让人们看到了一座汉代文化的宝藏,因为墓主人的贵妃身份,这里有好像是发生于地下的一场汉代服装秀。其中最令研究人员感到惊叹的就是素纱单衣了。但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年后,蝉翼一般的素纱单衣已经变得非常脆弱。今天的人们只能尝试通过复制,来再现它起初的样貌。

整件衣服长1.28米,两袖通长1.9米,即使算上纹锦镶边的衣领、衣袖口和衣襟边缘,整件衣服一共只有49克。经过更深入的研究发现,素纱单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1.2旦,也就是制作素纱单衣的丝,每9000米只有11.2克。而今天,最高级丝织物的纤度,也要14旦左右。原来经过千年进化,现代的蚕越发健壮肥胖,吐出的丝也就粗了很多,蚕宝宝即使想瘦,却也已经回不得当年细若游丝的身型了。

西汉之后,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西方人一直把中国称为“赛里斯国”,意思是“丝来的地方”。这些丝,穿梭着经纬,也织就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气质。衣着会让人们找到自己。安安静静交叉的领子,直身的不合体的形制,让素纱单衣在穿着的时候,出现很多随机的线条,这样的衣物,并不捆绑着身体。相反,穿上它的人,神采可以随着衣裳起舞,自在的飞扬。

它是自由的,人体在里面也是自由的,洋洋洒洒,很自在,很心定,它是一种自由。

礼仪之大,称之夏;章服之美,谓之华。素纱单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却仍然在影响着两千年之后的中国人,它是中国服装史上的千古传奇,但又与今天的生活并无沟壑,因为它就是属于中国人的,自由浪漫的样子。

第十八集 二十八宿圆盘圭表 周而复始 如期而至

天上本没有刻度,看的人多了便划分出二十八星宿。 漆木圆盘边沿,刻有星宿名称和距度,另一只圆盘,盘面标示北斗七星,边沿一圈365个小孔,两盘正中钻同心圆孔。

二十八宿如同撒在天空的坐标,不均匀划分周天365度,可测量天体的赤道经度,记录日、月、五大行星的位置变化。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先民仰望天空,低头思量,看似简单的初始,经过数千年积累数据,改进工具,人们探索宇宙运行的规律。夏至,北半球太阳照射角度最高,日影最短,白昼最长。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冬至,日影最长,白昼最短。再一次夏至到了时,太阳经历一个回归年,结合月亮盈亏周期为一月,差值每19年增加7个闰月,以天文定历法,观察气象、物候,汉代人将一年分成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应天顺时,耕作有节,黎民生活有保障,农业文明基石得以建立。这份阴阳合历,沿用至今。

木已腐朽,漆皮残存。时空,仍在漫天繁星中延伸,太阳,不过这两千亿颗亮点中的一粒。天行有常,周而复始,如期而至,是为天地之信,以利万民,生生不息。

第十九集 狸猫纹漆食盘 漆盘上的喵星人

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天下和平,社会气氛积极向上。长沙丞相家中,出现了一种纹样独特的盘子,它就是狸猫纹漆食盘。 圆圆的眼睛,胖胖的身体,尖尖的耳朵,与我们今天的家猫,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它的出现,并不简单。 前爪稳稳落地,保持绝对的安静。两只耳朵竖起,进入警戒状态。尾巴高高翘起,预示着尚未驯服额度野性。朱砂勾画双眼,目露凶光,说明它是个狠角色。

猫,这种憨态可掬的形象,在汉代之前并不多见。比如西周时期的伯矩鬲,它的腹部装饰着牛头,看上去威严庄重,这种设计思路曾经长期古典时代,力求表现拥有者的权威。但是一进入汉朝,一切都改变了,经历过大分裂的国家,刚刚从战乱中苏醒,他们所制作的器物,无不洋溢这朝气蓬勃的精神。

狸猫纹漆食盘上,只有简单的三个字,君幸食。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吃好喝好”。可爱的猫,简单的字,实用至上,兼顾美观。一个新兴国家的形象,跃然而出,原来不登大雅之堂的猫,大大方方地栖息在贵族的餐盘上,呼吸着新时代的空气。

画面上正中央的女子,就是狸猫纹漆食盘的拥有者之一,辛追夫人。她的生活可能并不快乐,丈夫在她青年时代去世,晚年又失去了儿子,本人也患有冠心病和胆结石。从现代的人的角度来看,狸猫纹所代表的长寿、安康,并未在辛追的人生里完全实现,但正是因为她的选择和使用,我们才得以见到如此圆润的弧度。黑红二色的和谐搭配,具有强烈写实风格的绘画艺术,这三者完美结合与一方盘子上,呈现着一位汉代女性的“小确幸”。 简单的祝福,可爱的喵星人,或许能让孤单的辛追夫人感到一丝温暖,在吃饭的时候,想起家庭团圆的温馨时刻。

“君幸食”三个字,与用户直接对话,赋予餐具以人文关怀。君幸食,请您吃的开心。我们也愿用同样的话,送给每一位热爱文物的观众,祝您每天都吃得开心,吃得舒坦。

第二十集 算筹 运筹

十进制,用到了从零到九,这十个数码,采取位值制来记数,我们熟悉的每一个自然数,都可以利用十来建构。从个位起,从右往左,为数值乘以十的零次方;第二位是数值乘以十的一次方。以此类推,第N位,数值就是数值乘以十的n-1次方。

这些看起来抽象的数字,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可以被中国人,用一些不起眼的小棍子——算筹,表示出来。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算筹来计数及运算。算筹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 这套象牙算筹,出土于陕西省旬阳县佑圣宫一号汉墓,共二十八枚,每枚直径0.4厘米,长13.5厘米,粗细均匀、长短划一。

算筹计数,有纵和横两种方式。在纵式当中,表示一到五的时候,竖着摆放的每一根算筹都代表一。而六到九,则用横放的一根代表五。余下的算筹,纵放在下面。横式则相反,表示一个数字,最多使用算筹数量不超过五。在表示多位数的时候,则将各位数码从高位到低位,从左到右横列,而且各位数码必须纵横相间。有零时,用空位表示。掌握了这一方法,不论多大的数字,都可以用算筹表示出来。使用算筹进行运算,也遵循十进制,逢十进一,借一当十的原则。 掌握了十进制为基础的记数和运算规则,当时人们可以利用算筹来解决土地开垦,粮食置换,徭役安排等实际需求。因此,善于处理这些政府调控问题的张良被盛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到了明代,算筹被算盘完全取代。一粒粒算珠拨动中,十进制的规则依旧不变。科技发展,计算工具更新,使得运算的步骤得到了简化,但无论工具怎么改变,十进制,却始终是我们了解和学习数学的基础。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上,商人用一到十、百、千、万这十三个数字,记十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它们的写法虽然不断变化,但以十进制为基础的记数方法却不曾中断。

像文字那样,十进制也无处不在,十进位的度量衡与货币单位,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日常如买菜、装修,高端像经济调控、人工智能,离不开计算,少不了运筹,都用得到你以为高冷的数学。

第二十一集 错金铜博山炉 烟云的计算

在富与动式的丘壑林泉之间,出没着警觉的虎、豹、猪等野兽,以及伺机捕获它们的猎人。而这一切,都被身居高处的猴子看在眼里。两千年前的捕猎场景,被定格在一只香炉上,错金铜博山炉,中山靖王的心爱之物。创作者最终将炉盖联想为山峰的那一刻,便让这尊错金铜博山炉在艺术史上,留下了醒目的一笔。

香炉通高约26厘米,底座三条镂空的跃龙,头上扬,托起炉盘。炉身为豆形。炉盖被表达成了山峦。然后亟待解决的是,如何在空白中,诠释峰峦的边界。流行的云纹发挥了奇效,错金工艺醒目了升腾旋绕的云气,赋予整座山峰,充盈着神秘感。你会发现,云和石头连贯为一体,也可认为云气的末梢,凝固成了山石,或层层叠叠的怪石表面,浮动着轻微的烟岚。 而涌动在山脚下的,是云纹盘绕,还是海浪涌动,亦或营造两者皆可的错觉。良工巧匠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视觉处理,留给了后世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能将整个世界,变成它留白。

事实上,类似的意向组合,在汉代艺术中比比皆是。我们缺乏西汉人对立体山峦设计动机的直接记载,不过后世人普遍相信,与蓬莱三岛或昆仑仙山有关。在六朝以后的诗文里,人们习惯将山形的熏炉称为——博山炉。 烟云溢出孔隙,慢慢地,博山炉被造了境。线条粗硬的动物们,因烟云而跃然。金色的云纹,因烟云而延伸。炉中虽无仙人,却显祥瑞。此时,博山炉不再是香炉,而是视觉与气味共同塑造的微缩的海上仙山。

在山水意象通过卷轴绘画给人们带来想象之前,汉代的无名工匠们,已将山的神秘,借以3D思维表达。他们通过一柱青烟,连接两千年后的观者。时间精密地计算着生命起灭的轨迹,烟云计算着万物呈现的声、色、形,计算着从这头到那头,一念的距离。

第二十二集 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 闪耀腰间的誓言

“山无陵,江水为枯,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

这枚硬带钩,藏着迷人的秘密。 他们的约定,刻在这带钩隐秘的地方,被生生世世珍藏。在公历纪元开始前,被带入墓葬。公元后的两千零九年,我们发现了他们曾互道过的誓言,长毋相忘。

它像兵符一样,自中间一分为二。两个半扇的内壁,分别以阴阳文刻有“长毋相忘”的四字吉祥语。动人的情话,安全地隐在钩身之间,看来这誓言不想昭告天下,也不会时常被提起。这是只属于它主人的情真意切。

这种隐秘,在汉王朝有趣不同寻常。大多数汉朝人是不习惯含蓄的,他们把对美好的向往,情感的渴望,甚至是道德标准,社会秩序,化作吉祥语写在显眼的地方。比如想寄语相思,他们便会在铜镜上写到,“见日至光,天下大阳,服者圣王,千秋万岁,长毋相忘”。他们刻下“诚信”的印章,以示警醒。毫不掩饰对富贵的向往,也会强调下规则,或者是说说忧伤。

就连带钩,这种起源于春秋,用来系腰带的日常挂钩,也被汉代人安放了足够多的想象力,绝不会因为小,就甘愿低调。汉代带钩材质纷繁,造型各异,以精美的动物造型居多。横可束衣带,竖可悬物件。看这些乐舞俑欢乐的姿态,想象在彼时,满堂之座,视钩各异的聚会中,大家欢聚,聚会宾客热烈地交流着各自五花八门的带钩珍藏。

相比之下,淳于婴儿的这枚小带钩,外貌实在算不上突出,钩首是一个简化的龙头,有着鼓鼓的眼睛,挺立的双耳。钩身装饰着汉代独有的典型云纹,云纹处有鎏金。不同于汉代人纯粹直接的表达方式,深宫里的爱情誓言,被这带钩普通的外表,完全隐藏。不求万人之上的国王,独宠一人,只求两人之间的私语,常系腰间。

这伟大的盛世,同时包容过隐秘和张扬,或许在另一种意义上,实现了“未央”和“毋忘”是中华民族对汉文明的情感延续。汉代人的吉祥语,也是历朝历代人们共同的期盼。在现代生活中,仍然被沿用下来,穿越千年,还透着微光。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敢说敢当,就当此生此世是梦一场,忠于内心,活得敞亮。

第二十三集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万物有灵犀

一只犀牛,从陕西走来,抖落身上的尘土,昂首望向前方。它喝醉过,但现在清醒,它叫犀尊,是一只酒壶。 它的臀部隆起,尾巴弯成一个挂钩,倒酒时,扣住挂钩,借助杠杆原理,以蹄子为支点,撬动整体,酒从嘴边的流管倒出。背部的小盖,是容器的入口,有恰似犀牛的背囊。颈部层层褶皱,头上两根犄角,凹陷的眼窝里,黑料镶嵌成小眼珠。骨骼、肌肉,层次分明,焕发生机。四只蹄子落地平稳,每只三根脚趾,可见制作者曾近距离仔细观察过犀牛。

金丝银线,把玉林中的雾气变成凹凸的云纹,包裹着毛发,刻进犀牛表皮,闪耀着大自然中肉眼无法觉察的光彩。错金银工艺在铜器表面錾槽,镶嵌金银,再用厝石打磨,创作出华美而装饰韵味浓郁的图案。弩机上,飞鸟、蛇、鹿,虎、猪,二十多只动物,轮廓细如发丝。朝天鼻,金条纹,长尾巴,凸显出虎的身姿。繁复的工艺,恒久的材料,凝固人与自然的默契,百态丛生的真实动物,聚集一堂,揽括生命美好。

久远的时空里,无数生命来过又离去,而后地球上出现人类,描摹和形塑生命,大约和人类文明同样久远。人们以各种材质模拟大地生灵,愿与动物共享自然。三千多年前,犀牛足迹遍及华夏,可以想象,那时北半球温暖湿润,草木丰美。商王猎获犀牛,契刻在甲骨上,有孕不捕,小兽不捕,按规范捕得猎物,记作“获”。两千多年前,汉代人在外邦朝贡的珍奇中,偶尔能够看到犀牛的真容,它们的原型,今天被称作“苏门答腊犀牛”,它在犀牛家族里体型最小,胆子也小,不爱争地盘。西汉以后,地球转冷,加上人类活动频发,敦厚的苏门犀背叛迁徙,如今仅仅零星生活在热带雨林和沼泽中。

犀尊送走了犀牛,比血管更古老的河流,流淌在比国家更古老的土地,过客来来往往,相视一笑,万物有灵犀。

第二十四集 击鼓说唱陶俑 唱响我人生

眼睛如同弯月,笑容蓄满一池春水,两颗突出的苹果肌,仿佛熟透的冬枣,构成我可爱的面容,人们叫我“说唱俑”。虽然无名无姓,咱可是国家博物馆里万人朝觐的大明星。

我是东汉时期,四川盆地的说唱艺人,左手持鼓,右手握棒,演出即将进入高潮。我头往前伸,后背拉成一张弓,手部韧带受到拉扯,高高抬起,露出宽大扁平的脚底板。我正要瞬间发力,逗翻场下所有观众。 我这样的人,在四川非常普遍,读书人叫我们“俳优”,就是现在的演艺圈人士,以娱乐大众为职业,让老百姓开心,巴适,就是我们的职责。

我们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开心。瞧,他是我的同事,三条皱纹挤在额头上,吐出舌头,极尽搞怪。他运气不太好,脑袋锁在脖子里,患有脊椎疾病。由于营养不均衡,胳膊又细又短。我们多有与生俱来的疾病,身体与常人不同,自嘲是所有幽默中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所以我们故意呈现自己的身体缺陷,卖力表演。我想我是幸运的,我的生命远比我的寿命长久。

两千年前的一声闷响,我和几个伙伴,遁入黑暗。直到一天,我再次见到阳光。我最爱的小圆帽,褪掉了彩色,裤子垮在腰间,两千年断食断水,腹部的赘肉竟没有半点松懈,哎,减肥真难······ 成都平原依旧温暖湿润,地域文化强势。与两千年前一样,向全国输送美食、方言、文艺,以及闲适的生活态度。

《国语》记载,史不失书,矇不失诵,这是说写在纸上的历史和艺人口中叙述的历史,同等重要。汉高祖的剑,飞将军的弓,卓文君的罗曼史,都活在我们的段子里,代代相传,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通过我被生活压弯的脊柱,可以感知这个国家经历的苦难,因此我被珍视,被保管,我不再是张三、李四,我的代码是Y328A。我变成了符号,象征说唱艺术。我的灵魂从未死去,它成为一个行业,一种思想,一门哲学,我是活在市井的民族精神,是高贵的隐士。 你看到我开怀大笑,那是因为我很严肃。

第二十五集 铜奔马 天马行空

这是一匹特立独行的马,超越地表的队列,跃步踏上云端,它与飞鸟为伍。

绝世之马,来自雷台。砖砌的墓室里,排列着规模壮观的车马仪仗,拥有一支奢华的出行车队,是汉代豪族无论生死,都进项追逐的荣耀。仪仗全部采用青铜制作,包括武士17人,仆从28人,车舆14辆,牛1头,马39匹。战马的队列之中,独有一匹,逸群绝尘,讯疾如风。 从各个角度观看,这匹马的造型都堪称完美,身形匀称,姿态矫健,头部微微侧倾,似乎迸发出浑身力量,却有显得闲庭信步。这是一匹超越凡尘的天马,卸下鞍辔的羁绊,摆脱骑手的控御,他重归自由。汉武帝撰文赞颂,天马足踩浮云,出入仙凡两界,与飞龙一起游戏,淌下血色的汗滴。 两汉时期,河西是骑射男儿纵横驰骋的天堂。武威、张掖等四郡,不乏水草丰沛的绿洲,既是狭路相逢的战地,也是宛如天成的牧场。公元前2世纪末,为了稳定边关,保障交通,汉朝屡次发出向西域求取宝马的号令。从乌孙国的西极马,到大宛国的汗血马,汉朝皇帝将人家骏马誉作“天马”。天马受到邀请,跨进长城,也带领大汉的将士,走出关塞,凿空天险,开通道路,所凭借的不惟人力,更有天马行空的奇想,恰如徒手塑造神驹。

铜奔马,口眼鼻张开,涂绘朱色。鬃毛和尾丝后扬,令人仿佛听见嘶鸣与风啸。唯一支撑身体的马蹄,轻轻踏着翱翔的禽鸟的背上,鸟儿惊觉的回首探视,上演了戏剧般的梦幻。这是一件无与伦比的杰作,马儿奋起四蹄,舒展的姿态定格在一瞬间,假如时间封印解除,它将立刻消失在我们的视野。

马,是地表优美的尤物,云端轻灵的使者,天马傲首行空,一如人类的想象神游万仞。即使没有羽翅,它也能飞驰如光电,平步于天际。

第二季文案整理结束,期待第三季早日上线~

第一季文案整理链接://movie.douban.com/review/9540809/

——文字只是精选了自己喜欢的部分,并不是完整文案,望理解,文案的版权归《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组)———

 5 ) 国宝档案

1.鹰顶金冠饰(内蒙古博物院;战国)

你好 我的对手

游牧的草原相对于农耕的中原有着完全不同的生存意识。草原民族的饰物上,动物是永恒的主题。它们在匍匐觅食、在互相咬斗、在伺机而动,而鹰顶金冠饰更是以草原之王的威严,俯视着一切弱肉强食。

今天,当我们看着鹰顶金冠饰,是否能想起当年那些风一般来去的影子。正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在与一个又一个内外对手的对峙和融合中,在经历一次又一次蜕变之后,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逐渐被唤醒。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

2.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四川博物院;战国)

战国春秋

此刻,壶中一滴酒也没有,却盛满了一个令人迷醉的时代。征战的厮杀与欢宴的音乐都隐匿不见,桑叶还在无声地生长。两千年的时光是一片沧海,壶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

3.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战国)

中国之声

4.木雕双头镇墓兽(荆州博物馆;战国)

天地一角

从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楚人的自由气质。它轻快地存在过,存在于略显沉重的文明之中。

在古典时代,一个地区的气候往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才可以在楚人的艺术中,看到丰富的自然形象。

一呼一吸间,镇墓兽已存在两千年,以木头和动物的角质,对抗时间的销蚀,依然完好,与天空并肩,和星辰同行。

5.人物御龙帛画(湖南省博物馆;战国)

天上见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帛画

6.跪射俑(秦始皇陵博物院;秦)

帝国的镜像

地面上的秦朝已经画上句号,大地之下的时间,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这里的帝国没有终点,战士们等待着帝王的号令,随时准备重返战场。

7.战国商鞅方升(上海博物馆;战国、秦)

一升量天下

度,用来计算长短;量,用来测定容积大小;衡,则是测量物体轻重。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始皇帝的诏书与商鞅变法时刻下的文字距离不超过两厘米,时间却相隔123年,意味着方升从一国的标准转变为天下的标准。

在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一个农民可以不识字、没有车,却不能不纳粮。统一的方升,意味着统一的法度。生活在辽阔土地上的华夏先民,才会对一个泱泱大国有了统一的认识。一个国家的升,开始有了天下的度量。

8.秦始皇陵铜车马(秦始皇陵博物院;秦)

图谋远方

9.里耶秦简(里耶秦简博物馆;秦)

秦朝县城那些事儿

在正史之中,对秦朝行政制度和社会生活的记载不足千字,而里耶秦简用近二十万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个三万七千多个从前。这如同复活了秦朝的一个细胞,继而复活了一个时代的生命气息。

那时的小吏与平民,仍存于尺牍,可以阅读、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可以在尺牍之间看到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与时光。

10.南越汉玉(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西汉)

有玉而安

龙凤纹重环玉佩

11.霍去病墓石刻(茂陵博物馆;西汉)

磐石之志

马踏匈奴

12.五星出东方锦护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研究所;汉)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世界文明犹如缤纷多彩的丝线,广袤河山仿佛从未停歇的织机,在东风和西风的吹拂下编织至今。

13.四神纹玉铺首(茂陵博物馆;西汉)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14.熹平石经·易经残石(西安碑林博物馆;东汉)

破碎与重聚

现今留存最早的官方定本石经

汉灵帝熹平四年,议郎蔡邕等人奏请校订儒家经典文字,刻一套范本立于太学,以供勘误订伪,此举轰动全国,读书人纷纷前来捶制拓片作范本,不仅校对内容,亦学书写。熹平石经全文以当时官方正体字写就,是汉隶成熟期的顶峰之作,在中国学术史和书法史上都堪称鸿篇巨制。

汉字历经演化,有繁简之别,有通假之异。文字是文明传承的根本,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汉人早已用行动表明,回溯是为了接近本真。石头冷硬,字藏深意。它召唤着历代有心人,将残片从各处找寻。如今我们已经收集到八千多个熹平石经文字,一片一块,一字一句,等待破碎后的重聚。

15.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山东博物馆;东汉)

溯源定本

16.长信宫灯(河北博物院;西汉)

来自汉代的一束光

长信宫灯是唯一已发现的人型釭灯

控制光亮,这寻常的需求,被创造出超凡的精致。在灯盏明灭、烟雾婉转中,我们见证前人的心意与考量。

17.素纱单衣(湖南省博物馆;西汉)

云想衣裳

18.二十八宿圆盘 圭表(阜阳市博物馆;西汉)

周而复始 如期而至

19.狸猫纹漆食盘(湖南省博物馆;西汉)

漆盘上的喵星人

君幸食

20.象牙算筹(陕西历史博物馆;西汉)

运筹

张良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21.错金铜博山炉(河北博物院;西汉)

烟云的计算 在六朝以后的诗文里,人们习惯将山形的熏炉成为博山炉。

博山炉不再是香炉,而是视觉与气味共同塑造的微缩的海上仙山。

在山水意象通过绘画给人们带来想象之前,汉代的无名工匠们已将山的神秘,借以3D思维表达。他们通过一柱青烟,连接两千年后的观者。

时间精密地计算着生命起灭的轨迹,烟云计算着万物呈现的声、色、形,计算着从这头到那头一念的距离。

22.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南京博物院;西汉)

闪烁腰间的誓言

23.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国家博物馆;西汉)

万物有灵犀

描摹和形塑生命,大约和人类文明同样久远。

比血管更古老的河流流淌在比国家更古老的土地。

24.击鼓说唱陶俑(国家博物馆;东汉)

唱响我人生

25.铜奔马(甘肃省博物馆;东汉)

天马行空

 6 ) 了解他们就是了解自己

·1.此节目主要属于文物类科普节目,适合所有年龄范围的人观看,但主要受众群体主要是少年和青年。文物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印记与多样的文化,只是他们都大多都默默陈列在各大博物馆里,少有人去关注、了解,但文物所蕴含着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百姓的生活与当时的审美、文化,这些内容理应被华夏儿女传承发扬。所以,《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一部科普文物的纪录片就诞生了。提起科普文化类节目,大家的第一反应应该都是复杂、晦涩的内容,但这个节目的文案避免了使用专业性术语来介绍文物,而是用诙谐幽默却又能充分展现文物内涵以及历史背景的方式,加强传统文物与年轻人的交流沟通。文化底蕴是它严格遵守的核心,精简干练是它的风格,幽默内涵是它的特色,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大众接受,更迎合了年代青少年的口味。 ·2.节目的文案非常符合现代在冲浪的网友的说话方式,通俗来说就是–官方玩梗,像"Duang"、"确认过眼神"等网络流行语,在节目的文案中都有提到。节目文案优秀的原因不仅只有大家喜闻乐见的流行语,解读文物时对文物内涵的延伸也是发人深省,《说唱俑》中有一句话:你看到我开怀大笑,那是因为,我很严肃。的确如此,想要别人笑,自己得先认真。可惜许多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 节目背景音乐的使用也很用心,像《说唱俑》这一期,所配的背景音乐出自于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电影《城市之光》的配乐。前期陶俑介绍自己能给大家带来欢乐,背景音乐的旋律轻松欢快。中间部分介绍自己有身体上的疾病,背景音乐节奏缓慢而悲伤。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城市之光》中的盲女的眼睛复明了,流浪汉却锒铛入狱,陶俑虽然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但却身有残疾。两者贯通,更能使大众体会陶俑的内涵。 除了音乐和文案外,节目的特效也制作精良,《说唱俑》中的特效部分是动画,随着画面的不断推进,复杂精致的线条勾勒出了城外熙熙攘攘的市民,恢宏阔大的宫殿,殿前起舞、击鼓的舞蹈、音乐艺术家们,那是千年前古人文化生活的写照。 ·3.该节目每期的时长相对较短,大概在五分钟左右,属于短视频。在短时间内涵盖了文物知识与文化内涵,节目风格也能被观众认可,利用了大家碎片化的时间向大家传递信息。在近几年大火的几个视频软件上,抖音、快手、b站都主打短视频的播放,这类由央视制作的节目也受腾讯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各大长视频软件关注,播放平台广阔,可传播的范围也就更广。广大的传播范围加上广大的受众群体,能使节目热度更高,有利于提高现代人对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短评

央视牛逼!!

6分钟前
  • 小熊YES
  • 力荐

你过来鸭!!!

10分钟前
  • Roseanne
  • 力荐

两千年前的爱情,淳于婴儿将不想昭告天下也不时常提起只有两个人知道的誓言带进坟墓,长毋相忘。一个简单小巧的玉带钩竟有这样的心思。

15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力荐

没有走下坡路!要一直坚挺吖!ps:给文案跪了。pps:旁白的声音,真是醉人吖!

19分钟前
  • 秦娥夢斷秦樓月
  • 力荐

已查收(比心),第二季特效更多了啊,太萌了!文案一如既往好评,曾侯乙编钟那集真的是让国宝发声啊。第一集听到沈腾的“你过来啊”配上动画笑疯了

21分钟前
  • kokkkko
  • 力荐

电脑看了一遍,又用iPad 搭配耳机又看了一遍。一旦央视卖起萌来,就没有其他卫视什么事了。

25分钟前
  • 林南阡
  • 力荐

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你好,我的对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南门立木。生者佩玉,以比其德,亡者敛玉,以慰其灵。有玉而安,身体因此安住,大地因此安住,安住在对永恒的祈愿与向往中。经与纬,线与路,古与今,在沙海古道上,我们看到了你,也遇见了自己。君子和而不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礼仪之大,称之夏,章服之美,谓之华。天行有常,周而复始,如期而至,是为天地之信,以利万民,生生不息。君幸食。时间精密地计算着生命起灭的轨迹,烟云计算着万物呈现的声、色、行,计算着从这头到那头,一念的距离。过客,来来往往,相视一笑,万物有灵犀。你看到我开怀大笑,那是因为,我很严肃。

28分钟前
  • ||:da da da:||
  • 力荐

25集根本不够看啊,这个节目为什么不火??比国家宝藏好看啊

29分钟前
  • ceci🍰
  • 力荐

看了第一集就忍不住来夸赞 文案依旧牛 还多了点可爱 娱乐和文化融合地恰如其分

33分钟前
  • 往事都随风
  • 力荐

「国宝留言持续更新,请注意查收。」—— 第1集竟然惊现《动物世界》片头曲……深夜入睡,早上醒来听完李健歌曲《贝尔加湖畔》继续看第11集,解说词刚好提及【瀚海/贝尔加湖畔】,真让我惊喜的巧合……25集又看完了,对曾经在历史书、影视作品等“见”过的某些古文物有了更多的了解。-11112

3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赞爆!文案狗膜拜中!

42分钟前
  • 不语
  • 力荐

哈哈哈也是够皮了。文物与文案都满分。

43分钟前
  • 了花
  • 推荐

好看!太好看了!央视爸爸太用心了!第二集曾侯乙编钟,不夸张,我听哭了!

47分钟前
  • 做兔子还是做人
  • 力荐

做得很用心,收获很多。擅自解读和发散的部分不要也罢。

50分钟前
  • Anamnesis
  • 推荐

第二季终于出啦,曾侯乙编钟真的QAQ

54分钟前
  • 不懂
  • 力荐

被第一集的蜜汁人偶画风萌翻了,竟然是手偶!天哪,每集画风还都不带重样的

57分钟前
  • F
  • 力荐

也许是时间将器物雕琢出了灵魂,也许是它本身吧,很喜欢央视这个纪录片

59分钟前
  • 顾一
  • 力荐

已查收√

1小时前
  • 啊么吸溜
  • 力荐

影像一流,解说做作~

1小时前
  • 王卡
  • 推荐

五星是我的态度,是对国宝的尊重,也是向国宝发掘者和守护者致敬。这个系列拍的很不错,文案新颖有趣,曾侯乙编钟那集大赞,看的热泪盈眶

1小时前
  • 水蜜桃汽水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