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幕后纪实

HD

主演:阿方索·卡隆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1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2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3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4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5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6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13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14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15罗马:幕后纪实 剧照 NO.16

 长篇影评

 1 ) 距离感 客观 从电影的叙事性表达到触发对设计的思考

《ROME:幕后纪事》

最近对电影的一些拍摄手法和创作历程很感兴趣:这部幕后纪录片讲述了导演阿方索卡隆在拍摄之初时是没有剧本的,是关于他童年的回忆,回忆的点滴都一一记录在他的小本子上.所以这次的创作也和以往不同,决定先捕捉那些瞬间,然后再围绕这些时刻展开故事,这很唯美,故事从实际发生的事情中浮现出来,电影剧情本身就在其中。这个过程和我现在设计企划的方式是类似的,我是通过一段时间收集的图片,文字,生活片段等一系列元素,再串起成一个故事,即一个个单一的个体汇聚成整体. 接下来他说到最后决定用数字黑白来呈现这部电影,觉得是用一种当代的拍摄语境表达回忆所承载的意义.

我很喜欢他拍cleo在街上不断穿行采用的严苛的长镜头的拍摄手法,从一个较宽的视野切入,没有优先突出角色,也没有优先突出环境,情境和角色拥有相同的权重,事实上也许情境更重要,导演着迷于探索这两者的关系。通过超宽的横向构图的推进方式,保持距离感,保持客观,让角色和情境层层推进,传递情感,最后引发观众的共情.联系到设计,我所做的是思考人与衣服的关系,或者往深了说,通过这两个载体的关系去表达一种情感.能否引起穿者的共鸣,就考验设计师的功力了。

最后他关于神秘的说法,我没有完全get到点.

嗯,看完了对于设计也有了个触发式的思考.

 2 ) 记忆与执念

无论电影,还是幕后纪实,个人的感受都如此之充盈,但能力有限,不知是否能表达一二。

阿方索卡隆真是又酷又帅又浪漫的老头,白发苍苍没有展现丝毫的疲态或苍老,而更加凸显出他充沛的精力,以及电影赋予他无尽的活力,真是魅力无限的老男孩。

关于记忆

电影和幕后纪实的关系,就像学生时代习题集和答案集的关系,让我们更加清楚出题者背后的实际目的和终极答案。

观看电影时,被强大的情绪力量与细腻的故事内容,所深深打动,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透过幕后纪实,我看到了导演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凭借着儿时的记忆,一段段模糊的记忆,以及神秘莫测的感觉,拼凑出如此细致又动人的电影。

为了还原那份记忆,为了让模糊的记忆愈发清晰,设计感在电影中显得非常罕见,更多的是导演用真实的体验、非职业演员,和他一同去创作,让身边人,无论是工作伙伴还是演员的创作,为这部电影赋能。

关于执念

导演对于表达感受,对于还原记忆,有非常非常深的执念,搭建记忆中的场景,对于观众看不到的细节,也非常细致的还原与打造,他引用的“原配方制作的蛋糕”,都在功利方面,告诉我们:细节的重要性。

而为了这份细节,导演用他深深的执念,做到了,也许观众看不到那么细致,也许观众不知道群众演员的遴选过程如此复杂,也许观众不明白嘈杂环境中,群众演员的叫卖声也是导演指导过的,非常个人化又不同的,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心中的执念达成,他过了自己的那一关。

关于个人化与社会性

在电影和幕后纪实中,相信很多影迷都看到了不同的阿方索卡隆。他的电影,是不同的好看不同的动人,而在《罗马》中,仿佛可以窥探他的儿时生活,他的原生家庭关系,他的成长环境,他也坦诚了影片之于他非比寻常的意义,仿若是他的首部电影一般。

他在这部电影中有着酣畅淋漓的个人化表达,而这种个人化表达,我们也能够与之共情。

但除此之外,也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场景的打造,非主演的个人视角,而是群像式的共同表达,让影迷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性,是如此的动荡不安,于此更显得非亲密关系下人性之可贵。

感受戛然而止。希望阿方索卡隆这个老男孩用更多的好电影,让我们明白“电影就是电影”的深刻概念吧

 3 ) 一次童年记忆的回溯与再现

note from originally narrator of Alfonso Cuarón:

1、我的童年是与电影相关的,而电影是孤独的。2、《罗马》一开始并没有剧本,我想重塑我的感官记忆。记忆是抽象的,也是很难捕捉的,也许一片旧瓷砖、一个旧家具、一件旧服饰就能将其打开。3、构建场景时还原生动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能唤醒记忆的气味。4、电影以地面的场景开始,以天空的场景结束,但你还能在地面上看到天空的倒影。5、演员从未拿到剧本和台词,固定好走位和站位,并限制彩排的次数,以免浪费其中的精彩时刻。6、群演囊括了不同的阶层和民族构成,甚至远到看不见的群演也有不同的服饰。7、我们已经拍了的很完美了,可是我们又拍了62次,就为了一个6分钟的镜头。8、为了还原真实场景,一块蛋糕都坚持使用原始的配方,虽然银幕前的观众不会知晓这些细节,但是这些固执的坚持把我从焦虑和窒息中解放了出来。9、我们对空间的感知比时间更持久,时间是转瞬即逝的。10、这部电影触动了一次我的内心深处的危机,它牵动出了我原本没有意识到的千丝万缕的情绪。11、作为导演,你不能在拍摄时对演员做出批判,你只能去梳理他们所处情境的动机和关系。12、特写镜头可以突出镜头的主体,但我不想用特写作为叙事的捷径,那毫无艺术性可言。有些摄影角度很美,但我并不想用它,因为不真实。13、这是一部65mm黑白4K电影,画质极为清晰,毫无颗粒感,这是一种新的语言。我不想把它拍成怀旧电影,我想让它看起来像是2018年的电影,选择采用超宽横摇镜头,任游时间在电影中的场景中流动穿梭。14、没什么比远距离推轨镜头更客观了,滑动变焦太过主观,我想保持距离感,保持客观,让各个时刻积累起来,传递情感,引发共情,我们没有对单一角色进行跟拍,他只是广袤宇宙中的一员,故事是关于宇宙的,角色只是在其中穿行而已。15、电影关注了情感的创伤,内心的,个人的,也关注了社会的伤疤。16、这部电影并不是个人记忆的拼凑,我想让记忆中的墨西哥,与现今的墨西哥和世界其他地方显现的墨西哥,在阶级和民族的反常关系之间互为交织。17、我们一进入现场,就忘记了这是在拍电影,我们的职业肌肉已经进化到自动进行了,就像产妇看到胎儿一样自然流泪。18、我喜欢像好莱坞那样的传统叙事电影,但《罗马》是一种剥离了叙事的电影,同时又有很强的叙事性,这是电影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时刻在你身旁,同时又很遥远。19,电影是有极高风险的,但同时也有可观的回报,我甚至可以说:《罗马》是我的第一部电影,是我理想的电影的样子。

 4 ) 一些摘抄和碎碎念

透过纪录片,看到导演的所思所想

1.我不想把它拍成怀旧的黑白电影,不想让它有50或者60年代电影的观感,而要像一部2018年的电影,不过是黑白的。

2.没什么比远距离的推轨镜头更客观了,有些运镜技巧是我们不能使用的,滑动变焦会太过主观,我想保持距离感,保持客观,让各种时刻积累起来,从而传递情感。

3.《罗马》是我的第一部电影,真正体现了我电影理想的电影。

----------分割-------

看完纪录片,又回过去看了一下2019年5月看完《罗马》后写下的一些碎碎念:

片名叫ROMA,反过来就是AMOR,西班牙语中的爱啊!

大爱无声,细水长流,让人看到什么是爱,爱给人能量。

女人总是孤身一人。

奥斯卡的最佳摄影很到位,摄影的角度比较独特,一开始的长镜头长达几分钟,一直是在放字幕配合着地板的画面,和拖地的水流,在水中看到了飞机倒影,这与片尾天空中划过的飞机正好前后呼应。

 5 ) !!……

电影和幕后纪实的关系,就像学生时代习题集和答案集的关系,让我们更加清楚出题者背后的实际目的和终极答案。 观看电影时,被强大的情绪力量与细腻的故事内容,所深深打动,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透过幕后纪实,我看到了导演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凭借着儿时的记忆,一段段模糊的记忆,以及神秘莫测的感觉,拼凑出如此细致又动人的电影。 为了还原那份记忆,为了让模糊的记忆愈发清晰,设计感在电影中显得非常罕见,更多的是导演用真实的体验、非职业演员,和他一同去创作,让身边人,无论是工作伙伴还是演员的创作,为这部电影赋能。

 6 ) 关于《罗马》幕后的细节

幕后花絮完全将我震住,对导演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对细节的强大掌控力,对捕捉真实感的执着,对于不同画幅景别,不同色彩意味着什么,都有清晰的认知和自身的理解,有对极致艺术的追求和自我要求。不仅如此,每过一分钟,导演就会抛出一个我完全不知道的角度来理解电影。记录一些细节,日后慢慢消化。

1. 导演开始拍摄之初并没有剧本,只是为了再现儿时的感官记忆。

2. 导演拍电影会做大量的研究,比如拍《人类之子》,研读了很多学者的著作;拍《地心引力》时,研究了在失重状态下的移动原理。

3. 导演对于细节和真实感的还原可以说事无巨细,大到重建街区,小到找到某种瓷砖。这种真实感还体现在群演的选角上。比如在拍电影院那场戏时:

我们不是说要500个人就够了。与此相反,我们有一大批群演,然后从这些群演中,我们再决定谁在车上,谁在人行道上,我们必须决定有多少人要去哪里。在这之后,我们需要做一个人口统计,不只是清点有多少女性,多少男性,而是各个社会阶层里有多少人。然后在每个社会阶层中,各个民族的构成又是如何。这些人是原住民,这些人是梅斯蒂所人,这些是墨西哥白人。这是一个繁复的过程。决定好之后,我们把每备用演员选出来。我们用巨大的纸张,将所有不同的面孔,根据人口构成排列出来。这时我们再来挑人。不是面对演员本人进行挑选,而是从照片里一张张挑选。我们为每张照片都选择了特定的衣服,特定的发型或者胡子造型,甚至是身上穿戴的配饰,就是远到看不清楚的群演也是如此。

然后设计每个叫卖声的台词,事无巨细,都是为了捕捉某一个真实的瞬间。

4. 为了捕捉这种真实性,导演做了很多拍摄的设定。演员从未拿到过剧本,很多拍摄需要演员的临场反应。他会对每个演员说只有这个角色知道的事。在医院那场戏,医护人员都是做本职工作的,不断向医护人员确认细节。导演没有告诉可莉奥她生的孩子是死婴,也是为了捕捉那一时刻的真实。

正确的把握细节,对我来说是一种接解脱。剥去那些元素,是为了捕捉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摸不着的东西。有一个时刻就是这现实的浓缩。
为什么要在那儿拍,因为那里就是一切精髓的所在。时间已经流逝,但空间没有。时间不能倒流,我们对空间的感知比时间本身更持久。

5. 对极致视听语言的追求。不借鉴其他作品。甚至构图相似,也要重新考虑。

我们很多时候,已经拍了一个很好的镜头。然后我们又拍摄了62次,就为了一个六分钟的镜头。
我在所有电影中会一贯使用长镜头。在这里,我有意识地决定要再严格些。当你从一个较宽的角度拍摄长镜头时,你既没有优先突出角色,又没有优先突出环境。情境和角色具有相同的权重。事实上,也许情境更为重要,角色只是在情境中流动而已。拍特写镜头是在突出拍摄对象,演员,人物本身。我非常喜欢特写镜头,但我不能容忍它们作为叙事的捷径。在大多数商业电影的语言中,每次有角色说话,就会有特写镜头,然后又将特写切换到回答的人。你闭着眼睛都可以看那些电影。那里面毫无艺术语言。

6.对于画幅景别色彩的考虑:

这是一部设定在1970年的黑白电影,但是这种画质在当时并不存在。并不是因为格式本身,而是数字格式没有丝毫颗粒感。与其回避数字格式,我对它完全欣然接受。这会是一部65毫米的黑白4k电影。也就是说画质极为清晰,毫无颗粒感。这是一种不同的电影语言。我不想把它拍成怀旧的黑白电影,我不想让它有50或者60年代的观感。我想让他看起来是2018年的电影,不过是黑白的。
格式一旦确定,一切都随之彻底改变。于是我决定,让所有元素在屏幕上横向穿越,采用超宽横摇镜头正是格式使然。但我知道这部电影必须保持客观。没什么比远距离的推轨镜头更客观了。有些运镜技巧我们是不能使用的,例如滑动变焦会太过主观。我想保持距离感,保持客观。让各种时刻累积起来,从而传递情感。这会引发观众共情,这种共情是一种附带效果。

7. 电影的价值观:

我们没有主观地追随一个单一角色,我不想用可莉奥的视角来呈现一切,她只是这个更广阔宇宙中的一个角色。故事是关于这个宇宙的,各个角色只是在其中穿行罢了。
《罗马》的核心在于其背后的过程。我甚至会说《罗马》是我的首部电影,这是我拍过的第一部真正体现了我电影理想的电影。

 短评

详实而坦诚地介绍成片过程,从中可一探卡隆的视听美学和创作主旨,为其孜孜不倦的热情与专注所打动,对细节的十足还原程度,对记忆的重新书写,对个体融于历史背景的演绎,都有非常精到的理解。对为何采用数字摄影、黑白拍摄及宽幅构图,都有充分解释,对理解正片有帮助。

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简直了简直了 竟然所有自然的东西都是如此不自然地做出来的… 我服!这种拍电影的理念真的太神奇了 看纪录片时也像是又被真实的情感流动再次击中了一般

13分钟前
  • 你真的好搞笑啊
  • 力荐

纪录片质量很高,重场戏全都带到了,情感太激烈了,吃不消。

14分钟前
  • 豆友4395275
  • 力荐

《罗马》是我的首部电影,这是我拍过的第一部真正体现了我电影理想的电影。

17分钟前
  • 水片
  • 力荐

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导演访谈。其实当初已经查过不少资料了解了很多《罗马》幕后信息,在这方面本片只是多了少许新信息。本片的重点和亮点在于导演解码几场重头戏,让人明白了那几场重头戏为何能给人留下如此深刻原因的秘密。细节就是魔鬼,记忆就是神迹。导演谈到暴乱那场戏时说:“这件事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这也许是我第一次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它打破了包裹着我的舒适的中产阶级的保护壳。”这让我想起坎德尔说的:5岁时奥地利总理被纳粹党徒暗杀,“这是我正在形成的政治意识里记住的第一件大事。”我想,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在童年时期就经历政治意识的觉醒,而不是活在一个只有奶糖和阳光包装的童话中。这场戏的加入也是让个人小历史与社会大历史发生关联,提升了电影传递的social message。我的影史十佳!

22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最后滚动字幕,有个彩蛋,卡隆在教年轻人拍电影——逆光的层次感,导演的叙事与镜头……真好!

25分钟前
  • 空腹的酒鬼
  • 力荐

有幸看过《罗马》的院线版。事无巨细的指导,阿方索在制作这部电影时的严谨与细致,配得上大银幕。阿方索提到民族、个体伤痛时的哽咽让我几度落泪,他告诉了我如何去探索关于时间与记忆的秘密,告诉我忠于生命经验、平凡现实的真挚表述永远会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告诉了我拍电影的意义为何。谢谢你,阿方索。

28分钟前
  • 三仛
  • 力荐

如重温罗马,也证实了不少自己当时的观感,生孩子一幕又一次难过得不能自已,一如那时坐在空荡荡LUXE厅里哭得偻起身,原来是真正的医生护士出演,职业肌肉记忆与真实伤痛让他们忘记是在拍片,拍摄停止后卡隆三次拥抱依然在产床上哭的女主;观影之路上我总是一再试图找寻“怎么拍得那么感人的怎么做到的?”答案,卡隆在此明确给出了他的建议:不用滑动变焦因为显得太主观,用远距离推轨镜头保持距离客观,各种时刻累积起来传递情感引发观众共情;细节复原精确到卡隆自己的内心都掀起危机感,电影自己会“生长”,罗马也是这个说法的证明,电影规模野心三倍于最初设想,最后水到渠成;说起维斯康帝拍路德维希连蛋糕都必须是原始配方,如此较真是为捕捉看不见的东西,卡隆亦是如此,这也是罗马“生长”为一部震撼而感人肺腑电影的重要原因

31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一本《<罗马>理解手册》,包括如何还原,为什么要用横摇推轨达成客观化表述。但也印证了当时三刷《罗马》的观感。卡隆毋庸置疑是我们时代最顶级的导演,但《罗马》的拍法就像是杀鸡用牛刀,一部极度依赖最顶级工业条件的“小电影”,拥有无比繁复的表层,成就它的地方也是它最根本的掣肘。记忆被还原的过程,是颅内奇观设计的现实化过程,是一场庞大的私人订制,有着恋物癖般掏心窝的真挚、随性的精准控制,但最后出来的结果就是全景化的、欠缺对时代更深层的把握,唯一讲透的可能就是来自中产阶级的同情。关于数字格式的那番话很好,“一部2018的黑白电影”。卡隆说《罗马》是实现他电影理想的一部电影,是他的“第一部电影”,我却觉得这部电影仍在他既往的框架内,他之后的电影应该会更好。

3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1、我的童年是与电影相关的,而电影是孤独的。2、《罗马》一开始并没有剧本,我想重塑我的感官记忆。记忆是抽象的,也是很难捕捉的,也许一片旧瓷砖、一个旧家具、一件旧服饰就能将其打开。3、构建场景时还原生动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能唤醒记忆的气味。4、电影以地面的场景开始,以天空的场景结束,但你还能在地面上看到天空的倒影。5、演员从未拿到剧本和台词,固定好走位和站位,并限制彩排的次数,以免浪费其中的精彩时刻。6、群演囊括了不同的阶层和民族构成,甚至远到看不见的群演也有不同的服饰。7、我们已经拍了的很完美了,可是我们又拍了62次,就为了一个6分钟的镜头。8、为了还原真实场景,一块蛋糕都坚持使用原始的配方,虽然银幕前的观众不会知晓这些细节,但是这些固执的坚持把我从焦虑窒息中解放了出来...【Netflix】

35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导演阿方索提到拍摄时并未将完整剧本告知所有演员,力图展现生活中最真实的那一面;本片后程那场非常重要的产房戏,女主在拍摄前并不知道她会诞下“死胎”,以至在拍摄中得知这一设定时所呈现的惊诧、恐惧和伤心,完全是出于本能;CC蓝光花絮收录 并于Netflix上线

36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推荐

CC版《罗马》蓝光碟花絮,基本上片中的重头戏都有回顾,卡隆一直在讲为什么那么拍,原来他已经自由到不仅可以重新建造童年时的房子和街区,就连演员的长相都是根据邻居记忆中的样子找的,看卡隆工作,你体会到细节的魔力。

4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电影是什么。

46分钟前
  • 力荐

想起纪伯伦《沙与沫》里的一句话:“在人的幻想和成就中间有一段空间,只能靠他的热情来通过。”

51分钟前
  • Jabbahy
  • 推荐

【NETFLIX】-我认为童年塑造了你的人生。-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电影也与孤独感有关,所以电影和孤独是相伴而生的。-我甚至会说《Roma》是我的首部电影。-这是我拍过的第一部真正体现了我电影理想的电影。

54分钟前
  •  
  • 推荐

如果你喜欢《罗马》你就会更喜欢这部!导演敞开心扉的全方位展开电影的全部,《罗马》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了,更是导演自我记录的一部分,是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58分钟前
  • WellIgotone
  • 力荐

跟这片比好多makingof都不知道在拍啥……而且再次证明了一件事,好的戏你从花絮的角度看也一样很动人。垃圾戏你堆再多镜头再多光剪再多角度也是垃圾。

1小时前
  • 17950
  • 力荐

重看一遍《罗马》,也是深入看一遍《罗马》。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太喜欢看电影的幕后 充满了能量和启发 再看电影 又是一层感受

1小时前
  • 略略略
  • 力荐

非常棒的一堂电影创作课!成为好莱坞大腕之后,任性再现童年往事与时代精神,这大概就是电影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吧。

1小时前
  • Clyd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