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宫

已完结

主演:内详

类型:综艺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凡尔赛宫 剧照 NO.1凡尔赛宫 剧照 NO.2凡尔赛宫 剧照 NO.3凡尔赛宫 剧照 NO.4凡尔赛宫 剧照 NO.5凡尔赛宫 剧照 NO.6凡尔赛宫 剧照 NO.13凡尔赛宫 剧照 NO.14凡尔赛宫 剧照 NO.15凡尔赛宫 剧照 NO.16凡尔赛宫 剧照 NO.17凡尔赛宫 剧照 NO.18凡尔赛宫 剧照 NO.19凡尔赛宫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微评论: 凡尔赛宫---国王的梦想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集才是应该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集。太阳王权倾天下,无比奢侈豪华的凡尔赛宫让人神往。他让我想起了中国的康熙大帝,也都是权倾一时,也都是功勋卓著,也都是丢了个烂摊子给继任者。只不过雍正还算是个守成的人才,而路易十五则悲催了许多。。。

 2 ) 汝贵为国君,终政治符号尔

本以为这部电影是介绍凡尔赛宫宫殿本身的,结果除了第一集对宫殿建造史和结构有所涉及,基本上就是一部法国封建王朝灭亡史。用法大概和现在西方记者喜欢在新闻中用“北京”来代替“中国zf”一样。

应该说这部纪录片是带着一种人性、同情和非符号化的视角去看待法王的。

第三集尤其精彩,面对岌岌可危的帝国,登基伊始路易十六便清楚自己将面对怎样艰难的局势,以至于在加冕仪式上就和妻子直言“如果不当这个国王该多好”。

改革失败末代国王往往被认为腐败无能、毫无本领。然而,设身处地去想象:路易十六终其一生几乎都只居住在繁华美好的凡尔赛,食不果腹的民众与不断累积的赤字终究只是纸面上抽象的数字,而另一边强烈反对改革的却是他的至亲与友人,是在困难时给予他支持、得意时分享快乐的人。简单把路易十六的改革不力归咎于他的“优柔寡断”未免过于片面,面对那样的局面恐怕任何人都难以做得更好一些。

诚然,这位末代国王并非毫无罪过。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法国的封建王权统治无疑是奢靡残暴与极端不平等的。但在路易十四、甚至路易十五的年代,这一切却是理所应当,甚至是法国国威的体现。路易十六生不逢时,斯时斯刻,法国民众已变的无法忍受这些罪,这些只有消灭封建君主制度才能消除的罪恶。

片子的结局是悲剧的:旧制度已无力回天,战乱与赤字这些前几任国王留下的烂摊子,裹挟着新力量(资产阶级)的升起,无情地碾碎路易十六的所有努力,也夺去他的性命。冥冥中早已注定,路易十六同他的祖先查理一世一起,被打上腐朽没落的标签,作为被唾弃的对象定格在了孩子们的历史课本里。

看到这里再回想,却不觉得路易十四的浮夸有甚可笑了。纵使大权在握,国王却也只能是个作为政治符号的存在。无论拥有怎样的灵魂,只要住在国王这个肉身里,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强调这个符号而做的表演。太阳王自幼便对此清楚不过,终其一生都完美地扮演了伟大而奢华的法王;而无论真相如何,路易十六却只有背负着封建制度的所有罪孽,以无能的末代君主之名作为终结。

 3 ) 【随影笔记】法国君主制(486-1870)

For over 100 years, Versailles stood for the power and prestige of the Bourdon dynasty. But it also stood for a society that was fundamentally unfair and corrupt. Romantic, but royally debauched. Glittering, but grotesquely unequal. Magnificent, but profoundly immoral. 一百多年来,凡尔赛宫一直代表着波旁王朝的权力和威望。但它也代表着根深蒂固的社会不公和腐败。皇室生性浪漫但纵情声色,金碧辉煌但极度不公,美丽壮观但道德败坏。

法兰西君主(monarque de France)正式头衔最初是“王”(法语:Roi),这部纪录片里也有描绘路易十四走进宫殿时侍卫会喊:Le Roi! 一秒脑补“皇上驾到”。拿破仑一世称“皇帝”(Empereur)。在《法国1791年宪法》短暂生效时期(1791年-1792年)和1830年七月革命后,“法兰西国王”的头衔形式被“法兰西人之王”(Roi des Français)所取代。

这是一项宪法上的创新,把君主头衔和法兰西人民而不是领土联系在一起,试图使君主制更受人民大众欢迎。拿破仑称帝后,也如法炮制,称“法兰西人的皇帝”(Empereur des Français)。

从公元486年,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国王克洛维一世击败西罗马帝国在高卢的最后一位官员算起,直到1870年法兰西君主制被彻底推翻,历代君主的统治才告终结。

——即位和加冕——
即位(enthronement)
An enthronement is a ceremony of inauguration, involving a person—usually a monarch or religious leader—being formally seated for the first time upon their throne. This ritual is generally distinguished from a coronation because there is no crown or other regalia that is physically bestowed upon the one being enthroned, though regalia may be present at the ceremony. Enthronements occur in both church and state settings, since the throne is seen as a symbol of authority, both secular and spiritual.

加冕(coronation)
A coronation is a ceremony marking the formal investiture of a monarch and/or their consort with regal power, usually involving the ritual placement of a crown upon his or her head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other items of regalia. A ceremony without the placement of a crown on one's head is known as an enthronement. The ceremony may include the taking of special vows by the monarch, acts of homage by the new ruler's subjec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other ritual deed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to the particular nation. Once a vital ritual among the world's monarchies, coronations have changed over time for a variety of socio-political and religious factors; most modern monarchies have dispensed with them altogether, preferring simpler enthronement, investiture or benediction ceremonies. Coronations are still observ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Tonga, and several Asian countries. In common usage today, coronation normally[citation needed] refers to the official investiture or enthronement of the monarch, whether or not an actual crown is bestowed.

各国加冕仪式
In addition to investing the monarch with symbols of state, Western-style coronations have often traditionally involve anointing with holy oil, or chrism as it is often called. Wherever a ruler is anointed in this way, as in Great Britain and Tonga, this ritual takes on an overtly religious significance, following examples found in the Bible. Some other lands use bathing or cleansing rites, the drinking of a sacred beverage, or other religious practices to achieve a comparable effect. Such acts symbolise the granting of divine favour to the monarch within the relevant spiritual-religious paradigm of the country.

各国加冕和神的联系
In the past, concepts of royalty, coronation and deity were often inexorably linked. In some ancient cultures, rulers were considered to be divine or partially divine: the Egyptian Pharaoh was believed to be the son of Ra, the sun god, while in Japan, the Emperor was believed to be a descendant of Amaterasu, the sun goddess. Rome promulgated the practice of emperor worship; in Medieval Europe, monarchs claimed to have a divine right to rule. Coronations were once a direct visual expression of these alleged connections, but recent centuries have seen the lessening of such beliefs due to increasing secular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Thus, coronations (or their religious elements, at least) have often been discarded altogether or altered to reflect the constitutional nature of the states in which they are held. However, some monarchies still choose to retain an overtly religious dimension to their accession rituals. Others have adopted simpler enthronement or inauguration ceremonies, or even no ceremony at all.

——法国历史时间线——
古代▲
希腊殖民地
凯尔特高卢
罗马高卢 前50年–486年
中世纪前期▲
法兰克人
墨洛温王朝 481年–751年
卡洛林王朝 751年–987年
中世纪▲
卡佩王朝 987年–1328年
瓦卢瓦王朝 1328年–1498年
    兰开斯特王朝 1422年-1453年
近代▲
瓦卢瓦-奥尔良王朝 1498年–1515年
瓦卢瓦-昂古莱姆王朝 1515年–1589年
波旁王朝 1589年–1792年
法兰西王国 1492年–1791年
十九世纪▲
法国大革命 1789年 (法兰西王国和波旁王朝被推翻)
法国人的王国 1791年–1792年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2年–1804年
 * 国民公会 1792年–1795年
 * 督政府 1795年–1799年
 * 执政府 1799年–1804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年–1814年 (波拿巴王朝的十年统治)
波旁复辟 1814年–1815年 (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败于反法同盟,波旁王朝首次复辟)
法兰西第一帝国复辟 1815.3-1815.7(拿破仑回巴黎复位,波拿巴皇朝首次复辟,百日王朝)
波旁王朝二次复辟 1815-1830(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败于反法同盟,波旁王朝再次复辟)
七月革命 1830年(推翻波旁王朝,经过共和派与保皇派的妥协,法国王位转入奥尔良支系)
七月王朝 1830年–1848年 (奥尔良王朝)
二月革命 1848年 (推翻七月王朝)
——第二共和国—— 1848年–1852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 1852年–1870年 (波拿巴皇朝二次复辟)
——第三共和国—— 1871年–1940年 (1870年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色当战役中兵败被俘,帝位被废,第二帝国和波拿巴皇朝被推翻。第三共和国建立后,法国再也没有出现事实上的君主。)
巴黎公社 1871.3-1871.5
麦克马洪1875年成为第三共和国的第一任正式总统,支持君主制的他于1877年5月16日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试图发起政变,恢复君主制。(“5月16日危机”)
二十世纪▲
自由法国•维希法国 1940年–1944年
共和国临时政府 1944年–1946年
第四共和国 1946年–1958年
第五共和国 1958年–至今

资料来源:维基

 4 ) 超凡的凡尔赛宫 波旁王朝衰败的开始

        BBC的三集纪录片,从路易十四开始兴建凡尔赛宫,到路易十六的昏庸无能,导致王室被逐出凡尔赛宫,波旁王朝逐渐走向衰落。
    BBC的纪录片一向很不错,这系列也很好。分别是《王国的梦想》,《享乐的天堂》和《革命到倒计时》。
    路易十四是三位中最长寿的一位国王,由他决定在他父亲狩猎的行宫上,构建欧洲最伟大的宫殿之一,凡尔赛宫。他的专制和决定,以及王者气势,让当时的法国发展的很好,在欧洲版图有着王者的地位。喜欢奢华,舞蹈,表演,服装等一系列的爱好。引领着当时的潮流。当凡尔赛宫竣成之际,让当时法国的贵族都搬进了凡尔赛宫,一起居住。受到空前的万人追捧。最后在自己的宫中病死。路易十五是很懦弱的一位国王,治国与十四相差很远,从兴建凡尔赛宫开始,国库就消耗很大,到了十五的奢华生活后,国库亏损严重,而此问题一直持续下去。战争也不断延续,法国版图逐渐缩小。到最后路易十六,因为自己的无能,导致人民起义,被逐出凡尔赛宫。从此最辉煌的法国王朝逐渐走入衰败,要不也许现在大家要学的都是法语呢……
    整部纪录片以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为故事基点,讲述他们在凡尔赛宫的生活,和法国当时的社会状态。主要是凡尔赛宫内的奢华,活动,流言,一切关于宫里的事情,围绕着几位国王的爱情,政治,大概讲述了下三位国王统治下的法国时期发生的事情。

 5 ) 外表奢华

凡尔赛宫过度追求宏大、奢华,居住功能却不方便。宫中没有一处厕所或盥洗设备,连王太子都不得不在卧室的壁炉内便溺。路易十五极端厌恶寝宫,认为它虽然宽敞、豪华,却不保暖。

 6 ) 英法比較、不由唏噓一二

  路易十六不知為何讓我想起溥儀、意圖改革卻身陷時代慣性之中不能自拔。盧梭思想同時在英法掀起巨大影響,差別是,路易家族從來沒控制并駕馭住貴族、法院和議員,18世紀法國財政虧空、貴族仍舊免於納稅、國王百般退讓。英國卻早在16世紀就基本協調并駕馭了與議員的關係,而與民眾同樣重商的貴族亦不似法國貴族這樣怠惰與無所事事,增加了國家經濟收入。這恐怕就是英國國家在現代以前的民族本質——蠻民的勞動和貿易精神在支持著不列顛兒。
  英法這對基友各有獨特的色味兒,法國的政治保守、倚賴古雅,最後反激起了暴民革命及自由思潮——現代的法國幾乎同時攜著輝煌的文藝史去建構自體的解形而上學及時髦哲學。比較來說,英國則一直善於調節三階關係甚至天主教和新教關係,故重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和經驗主義,現在的英美分析哲學連“解形而上學”都不能算——能想像它的羅馬-不列顛世代嗎。

 短评

还是值得一看的,不过对路易十四有些bias了,其实波旁王朝走向灭亡十四爷要负很大的责任,穷兵黩武不受世人责备只不过因为打了胜仗,百姓就是这么好哄。那个没作为的15和优柔寡断的16都在收拾烂摊子

3分钟前
  • Sz
  • 推荐

BBC紀錄片拍的是一般但Versailles實在太金碧輝煌今生今世一定要親眼看看呐~~法國路易王朝由盛及衰奢侈腐敗的象徵從太陽王到斷頭王從歐洲霸主到革命前哨可歌可泣的歷史。

6分钟前
  • vivien
  • 还行

公园最漂亮了,反正宫里是国王们的地盘

9分钟前
  • 森林守望者
  • 推荐

作为纪录片,扮演路易14,15,16三个演员都很帅,不同的风格。(14最帅~)玛丽皇后的演员也非常美丽。看完3集对凡尔赛宫和这段历史有了一些了解,这几个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尽责的。路易16真的很可怜

12分钟前
  • ashmiss
  • 力荐

路易十四精力充沛,路易十五平庸无奇,路易十六正直懦弱。一直知道玛丽·安托瓦内特被革命党抹黑太多,但本片显然也在相当程度上过于美化了这个皇后

15分钟前
  • momoko酱
  • 推荐

透过凡尔赛宫的沉浮看法国十七、十八世纪皇家历史,本来还怕演员表演的部分跳戏,实际完全不会,反而让纪录片更有戏剧性和画面感。BBC做什么都永远像电影一样精致!

20分钟前
  • 红糖豆包
  • 力荐

18世纪的法国还是我的兴趣点,增加点视觉印象的补充~BBC拍得相当漂亮,一个个场景都尽量还原了来表演出来,配上旁白和一些点评解说,印象深刻。PS:表演都是法语,是练法语听力的好材料,尤其配上英文字幕哈哈~

22分钟前
  • 碧心
  • 力荐

由于历史夹杂在胜者的书写和民间的传说中太容易被人打扮,以至于真相变得含混不清,就如同玛丽安东内特的真实人生无法知晓一般。然而还是大爱这样的纪录片,看帝王的辉煌和挣扎和陨落。

25分钟前
  • lara
  • 推荐

欧洲国王原来是那么小清新呀~啧啧啧,看完这个后得出这么个结论——即小清新们都成不了大事儿!!

26分钟前
  • 老中医
  • 力荐

悲剧的路易十六。有意思的是美国人在John Adams那部剧里可不是这么描述他的,仿佛BBC更中立一些。觉得十六跟光绪某一以上有些像。以及看完更喜欢玛丽 安托内特了。

29分钟前
  • seren
  • 力荐

XIV XV XVI what is the point... should everyone has a french mistress...

30分钟前
  • 微 曇
  • 推荐

姑娘们!来看帅哥啊!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三款帅哥,总有一款适合你!!!XD

31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性格和地位相辅则相成,相悖则相败

34分钟前
  • Doi
  • 推荐

恍惚间以为看到了CCTV的圆明园片子,只是多了些艳史

39分钟前
  • 任平生
  • 还行

三集《国王的梦想》《享乐的天堂》《革命倒计时》。BBC拍得挺法式。人人制作不错http://yyets.com/showresource-juji-1227.html

44分钟前
  • 神甫
  • 还行

想看unabridged。。。

48分钟前
  • sarah🇺🇦
  • 推荐

BBC的历史纪录片都很精致,结构也好。其实人民的集体智商也就相当于一个孩子,好哄也好怒。可惜路易和尼古拉斯他们都只活在自己优柔寡断的小世界里,臣服于最近的那层恐惧。但话说回来,路易十四的娄子那么大,如果真对贵族征税,也不一定有好结果。于是大家都选择死撑,撑到路易十六,终于撑不住了

50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路易十四看着辉煌但隐约中已经埋下不良的种子是后代走下坡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55分钟前
  • 丑妞-宝贝
  • 力荐

拍得相当华丽

59分钟前
  • Sky
  • 还行

第二集的路易15,太帅了。。。看得我都神魂颠倒的想进宫跟他419了。。。全裸趴在紫色美人榻和红色镶金边的天鹅绒大垫子上装18世纪洛可可油画画中人什么的。。。(¯﹃¯)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啊!

1小时前
  • Lean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