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加迪沙2021

HD

主演:金允石,赵寅成,许峻豪,具教焕,金素真,郑满植,金在华,朴庆惠,尹敬浩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2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3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4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5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6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3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4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5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6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7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8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19摩加迪沙2021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逃离摩加迪沙

每年总会有几部让人大呼赞赏的韩国电影,而今年的韩国口碑电影似乎来得格外迟一些,我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在豆瓣网上,通过韩国以及2021两个关键词去检索本年度的韩国片子,结果总让人失望。直到昨天我检索出了《摩加迪沙》这部电影,直到我连夜看了它,才觉得今年的观影经验便又完整了些。

电影《摩加迪沙》片名中的四个字,是一个地名,是为非洲国家索马里的首都,片子讲述了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事实上,这个片子当初立项时便叫做《逃离》,后才更改为事件聚焦中心的摩加迪沙这个地名。看电影之前,我并没有对片子的故事背景及内容信息做任何了解,看过后,我会想起两部片子,一部是201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一部是2017年出品中国电影票房冠军《战狼2》,类型上当然不同,侧重点也大相径庭,但故事有相似之处,都是一群人逃离一个突然爆发战乱的国家,同时有站在主角国家视角的一些形而上表达。

电影《摩加迪沙》观感上也类似,片子的故事来自韩国外交史上的一段往事,但这段往事却并未在韩国外交史上被翔实记录。上世纪80年代末期,韩国为争取自己加入联合国的选票,派大使进驻非洲国家外交游说,索马里便是其中之一,为了狙击韩国的计划,朝鲜也同样外派大使来建交,双方明争暗斗,针锋相对,电影的前半段便主要围绕双方的斗争来展开。直到1990年,故事中的索马里政府发生政变,首都摩加迪沙迅速变成一座地狱之城,混乱、斗争、战火蔓延、尸横遍野,各国大使馆纷纷撤离,而在摩加迪沙话语权相对较少的韩国大使馆、朝鲜大使馆便没那么幸运,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此前对立的韩国及朝鲜大使们,不得不摒弃前嫌相互协作,一起逃离摩加迪沙。

看电影《摩加迪沙》,坦率地说,我总能从片子里看到无数此前韩国电影在南北问题上的相似表达,电影里,金允石和许峻豪所扮演的朝韩双方外交大使,在某些时刻的为难、恻隐、人性复杂情绪,特别似曾相识,想来我曾在《共同警备区》、《高地战》、《特工》这样的电影中,看过无数次,但每一次却依然能够被震撼,那是种什么样的共同点呢?是某些时刻,人们放下了国家、阵营、信仰不同的意识形态,只余下了作为个体的普通的人性之善,是枪口抬高一厘米的士兵,是窃听器背后没有名字的HGW XX/7。

在《摩加迪沙》这个片子里,让我肃然起敬的,觉得一下子整部片子被拔高的片段,是电影的结尾,当朝韩双方的大使们终于历经磨难,随意大利的飞机逃离摩加迪沙这座城市后,接机的机场,各国国家的政府人员、媒体林立,朝鲜和韩国双方都派了人,在这胜利时刻,金允石和许峻豪无比默契,他们商量好前后下机,装作互不相识,以免身份的不同给对方及对方的国家造成影响,他们就那样默不作声的走着,不曾撇过头互看一眼,那些一同互帮互助、经历生死的片段,顷刻间成为隐情,成为不能诉说的秘密,变成一段从未出现在韩国外交史上的真实故事。

在整个事件过去30多年后,电影《摩加迪沙》的上映,才让这个故事得以被更多人知道,当年的事件原型人物也浮出水面,时年担任韩国驻索马里的外交大使姜信盛向媒体回忆那段往事,回忆自己与“敌人”一起共赴时艰逃离摩加迪沙的经历,他说:“感觉像是一家人,我们试图克服难处,像家庭般团结起来。那超越了意识形态、国家之分。”

不出意外的话,《摩加迪沙》会是我今年最喜欢的韩国电影。


封面图:《摩加迪沙》海报

你还可以:

请对战争多一点“敬畏心”

硬汉枪神:我给这部网大打了五星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赞赏转发到朋友圈,你的鼓励是我的动力,你的沉默会让我也沉默。

100部韩国电影推荐://mp.weixin.qq.com/s/vRhLM-Vq2QLgUIJAA45V7g

 2 ) 酸了,人家的主旋律

注:本文首发第十放映室,现经授权发布

作者:兔丸

颁奖季将近,各国都在准备申报各自的冲奥片。

没想到,韩国今年选送的不是《兹山鱼谱》,而是这部政治惊悚片——《摩加迪沙》

说是惊讶,其实倒也不难理解。

纵观韩国近几年来的冲奥片,特征大抵相似:既符合普世价值观,又有强烈的本土化色彩。

《寄生虫》以阶级差距与社会公平为切入口,获得了全球性的成功。

《米纳里》从美国韩裔二代移民的身份出发,关注移民、身份认同、种族话题。

按照这个标准,比起讲述士大夫生活和重视哲学思辨的《兹山鱼谱》,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关注朝韩问题的《摩加迪沙》确实是更好的选择。

朝韩问题,严格来说算不上什么新鲜题材。太妃糖,有着丰富的味觉层次感。

它的外壳是仿照好莱坞工业标准制作的商业片,枪战、打斗、追车,要素齐全,负责给观者提供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与爽感。

内馅则是韩国人最擅长的政治惊悚片。它主要讲述身陷索马里内战的朝鲜和韩国大使馆外交官们并肩作战,最后成功逃离首都摩加迪沙的故事。

剧情简单到两句话就能概括完,但并不妨碍过程的惊心动魄。

主角们不光要找到最佳的求援路线,突破叛军的包围,同时还要接受纠结的内心考验:如何与你的仇敌结盟,又如何接受“民族分裂难以挽回”的事实?

01.

作为一部复合类型片,《摩加迪沙》首先展示的是对各类商业元素驾轻就熟的操练与融合。

师承自《1917》的枪战场面与长镜头调度,赋予了观众极强的临场感与沉浸感。

装甲战车的设计与追车戏虽不及《疯狂的麦克斯》废土飙车的炫酷炸裂,也值得一品。

影片不光注重视觉轰炸与动作场面的狂野,更从细部揭开了战争的真实残酷,构成另一种冲击力。

1990年,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爆发政变。

当地的叛军势力与心怀不满的民众形成合流,他们上街游行抗议,要求现任政府下台。

为了镇压暴乱,当地民众被政府军肆意地拖行、践踏、暴打。

来不及逃跑的人在枪林弹雨中倒下,留下遍地鲜血。

镜头扫过,死亡占领了摩加迪沙的黎明。

死不瞑目的尸体侧歪着头,仿佛在目送主角离开废墟。

比死亡更残酷的,是渗透进整个国家的毛细血管中的“暴力因子”。

深夜,毫无防备的朝鲜大使馆被叛军洗劫一空,外交官林龙洙(许峻豪饰)只好带人连夜出逃。

逃亡途中,他们遇到了儿童叛军,叛军拎起比自己还高的冲锋枪,嘴里嘟囔着,“突突突突!”

一看这架势,大人们一脸懵逼,只有几个小孩子立刻心领神会地捂住胸口,配合他们的表演。

然后叛军们就哈哈大笑,心满意足地走了。

在战火掩映下,这场闹剧显得尤为戏谑。

同样是仍然懵懂无知的稚童,却在命运的挑拨下走向了两处极端。

一方被暴力思维浸染,被裹挟进战争,去帮助大人捍卫所谓的和平。

另一方却得到了大人的保护,得以保持童真。

眼看着就要被叛军追杀,走投无路的林龙洙叩响了韩国大使馆的大门。

故事的高潮,由此拉开序幕。

02.

电影的前半段,并非只为炫技和提供故事舞台那么简单。

它的意义,在于摆好了一面精心设计的镜子——

陷入内乱、互相残杀的索马里实际上正是朝鲜半岛的对照组。

只不过,前者展现的是“战争进行时”,后者的重点放在“战争后遗症”。

1948年,二战结束后,在美苏介入下,朝鲜半岛正式分家,南北两大政权各自强调了其合法性。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南北韩迟迟未能统一。

自此,“分裂”带来的不仅是地理上的区隔,更是心灵上的隔阂、身份认同上的游移与抗拒。

同样的,片中主角们也不得不陷入多重身份的切换与挣扎。

第一重身份,是仇敌

故事开局,为了争取加入联合国的关键票,朝韩双方的外交官展开了激烈的外交竞赛。

他们一边努力游说索马里总统,一边想方设法阻挠对方的进程。

你在明处使绊子,那我就在暗处捅一刀。

朝鲜外交官派人抢走了韩国准备送给总统的礼物,并抢先一步与总统会面。

随后,不甘示弱的韩国外交官进行了反击——新来的顾问姜参赞(赵寅成饰)借外国记者的手,放出了朝鲜为叛军提供武器的消息,以此挑拨对方和当局的关系。

*参赞指地位低于大使的外交官,一般作为大使的顾问和助理。

《降临》虽然是个科幻故事,但它的故事根基来自语言学家萨丕尔-沃尔夫提出的假说:语言决定思维。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反过来说,相同的语言有利于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感,促进有效沟通。

但可悲的是,语言已经无法弥合朝韩之间的裂痕。他们情愿说着蹩脚英语与异国人结盟,也不愿意与说母语的人为伍。

私底下,他们提起对方都是“北边那帮家伙”、“那些韩国的混蛋”,语气不善。

哪怕活生生的人就站在眼前,脑海里最先想起的还是带有妖魔化色彩的传言。

哪怕为了活命,他们选择暂时结盟,也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绝不能报以信任。

正如韩国大使韩信圣(金允石饰)所说,“有时候会有两种真相。”

在国家立场面前,无论信或不信,个人眼中的真相根本不重要。

巧妙的是,除了直接用台词昭示双方价值观的分歧,片中还以“奥运会”作为意象。

在韩国人民看来,“奥运会”是民族自豪的象征,所以才在大使馆里挂满汉城奥运会的纪念品,彰显国威。

在巴力总统看来,这既是代表先进文化的产物,更是稀缺货。

为此,韩国外交官才决定把开幕式录像带作为礼物,送给总统。

而在朝鲜人民看来,“奥运会”却成了“资本主义腐朽的产物”,仿佛多看一眼,都是对于共产主义信仰的玷污。

第二重身份,是同胞

起初,饭桌上的双方面面相觑,谁也不说话。明明是在一张桌上吃饭,气氛却比吵架还尴尬。

有人夹不起菜,坐在对面的朝鲜女人默默帮她压住了菜叶。原本僵硬的氛围,出现了一丝松动。

如果仔细留意的话,你会发现片中存在多组人物镜像——

韩大使对应林大使、姜参赞对应太参赞,韩大使夫人对应林大使夫人。

无论是衣着、外貌还是人设,他们都极其相似。

而这样的镜像设置到了此处,更显荒诞。

以下场景无疑对朝韩双方长期以来僵持处境的一种真实写照,亦或说缩影——他们既是随时可能同室操戈的仇敌,又是文化同源的同胞,唯有在生死危机面前,才能暂时搁置分裂,以家人的姿态共进晚餐。

说到这,韩信圣这个人物值得单聊两句。

作为使馆的一把手,此人疑心极重,相当势利。

当初录像带被抢,他第一时间把矛头指向姜参赞,怀疑他是内鬼。

在姜参赞提出哪怕看在孩子的面上也应该收留朝鲜人时,他不为所动,觉得还是先顾好自己比较要紧。

直到卸下“敌人”的包袱,他才发现朝鲜人并非难以沟通。

当晚,他和林龙洙来了场“非正式会谈”:

“当左翼是不是有很多不便啊,我看你用左手呢。”

“我双手都用的,只用左手的话,怕别人说我是左翼分子。”

此话一出,你立刻就会明白——这是个相当于“沟通桥梁”的关键人物,或者说中间派。

后来,果然是他信守承诺,替朝鲜人争取到了救援。

从冷酷的利己主义者,再到不愿放弃同胞的“圣母”,他的态度转变恰恰证明这场充满了符号与符号的碰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对垒的政治大戏之中,仍有三分真情。

可等待这三分真情的,却是十分的残酷。

在意大利的牵线下,主角一行人终于坐上了飞往肯亚的救援机。

为了不惹祸上身,这群共患难的盟友一旦走出舱门,就必须装作陌生人。

这一别,自当是余生不复相见。

那个美好虚无的泡影,终归还是会破灭,那双曾捂住儿童双眼的手,也要再次伸出。

两个原本处于分裂的民族在战乱中抱团、成为命运共同体,最后又不得不在外部势力的注视下回归原点。

个中的悲剧性,无需多言。

最虐心的,当属本片的最后一幕。

离别前,两位外交官谁也没有回头,一个欲言又止,另一个只停顿了三秒。

两处近景,两张沉默无言的脸庞,两辆背道而驰的大巴车,它们象征着无法真正志同道合的遗憾,也像极曲终人散时的一缕哀叹。

出于种种原因,这起真实事件最后并未被载入韩国外交史。

要不是被拍成电影,这段经历或许会就此石沉大海,消失于历史的长海。幸好,现在有人替他们画上了更圆满的句号。

03.

最后,既然《摩加迪沙》是部政治惊悚片,那怎么能不聊政治呢?

而且吧,你别看片里没有明着出现“政治”字眼,实际上到处藏着暗示。

比如,姜参赞对待太参赞(具教焕饰)的态度很是耐人寻味。

两人初次见面,面对对方的挑衅,他的反应不像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倒有点像是老大哥想教训不听话的小弟又碍于面子,不好当众下手。

包括后来二人大打出手,姜参赞那副居高临下的态度自带嘲讽,仿佛在说:“别逼我动手,你个战五渣。”

在国力弱小的北韩面前,经济更发达的南韩自然能以强者的姿态自居,甚至在保护“小弟”的时候,还不忘耍个嘴炮。

然而,后续剧情却来了个一转攻势——等赶到意大利使馆,韩信圣才发现到底能不能安全撤退,全凭人脸色。

在真正的老大哥面前,韩国只能是个弟弟。

看到最后,他们一行人之所以能逃离索马里靠的不是运气,也不是实力,而是外部援助。

无论他们前期如何英勇,最后一锤定音的还是强大的西方势力。

再说一处很有意思的细节改动。

故事原型里,朝韩大使们冲向使馆时挥舞的是太极旗,这本是政治意味极其浓厚的一幕——这意味着,朝韩双方跨越了意识形态的鸿沟。电影里,太极旗被换成了白旗。

一开始,我的理解是为了外交官从车窗里伸出白旗,结果被政府军扫射的情节做铺垫。

但后来一寻思,这或许是种更隐晦的政治表达,否则的话,直接照搬历史岂不是更好?

太极旗即大韩民国国旗,象征着国族身份,以及身份认同。

白旗,则代表投降和示弱。

那么,到底是谁在示弱?仅仅是这些寻求庇护的韩国人吗?还是说,指代现实中的韩国呢?

为了防杠,不妨再来看叛军与意方对峙的这一幕。

使馆门前,叛军怒吼道:“这是我们的国家!”

意大利守军手握机枪,不停重复:“禁止入内,这里是意大利领土!”

对峙过程中,其他角色一直躲在掩体后面,默默旁观。

我想,主创怕是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说白了,就是想借索马里叛军的口,舒泄心中的怨气。

非洲和亚洲,同样曾是在欧美霸权凝视与掌控之下,被打上殖民烙印的他者。

从19世纪上半叶起,意大利与英法共同瓜分与统治索马里,长期的殖民统治为索马里日后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放眼韩国的近代史,它先被日本殖民长达35年。

他们的民族精神与凝聚力,正是建立在这段屈辱殖民史的基础之上。

自朝鲜战争起,美军又长期驻扎在韩国境内,影响极其深远。

像《寄生虫》里的朴社长一家明显都是“精美”,比如社长夫人偏好美国货、女儿想学英语、儿子是个印第安控。

顺着这个角度,以上桥段影射出的无疑是韩国这个小国家长期身处于紧张的地缘局势里的危机感与焦虑感。

我猜,如果换做韩国民众,看完《摩加迪沙》估计会有种“爽了,但又没完全爽,除了爽,似乎还有点不爽”的复杂观感。

作为一部韩式主旋律,《摩加迪沙》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我的预期。

它有着极高的完成度,成熟的视听技巧,还以里外嵌套、大格局映衬小格局的结构,表达着韩国创作者对待分裂的态度与政治期许。

本质上,它反映的又是对于人性微光的追索,对于和平愿景的向往。

这,才是它最为动人之处。

 3 ) 标准影迷的非标准影评:零三五

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索马里的首都,也是这部电影的片名。不过,众所周知,这部电影是在摩洛哥拍摄的,耗时四个月,从二零一九年十一月拍到二零二零年二月。之后,疫情爆发。导演没有选择在摩加迪沙实景拍摄并不是受制于投资,而是因为危险系数太高——毕竟索马里这个国家最著名的人文关怀是索马里海盗,倘若选择霸王硬上弓,那么,现在上映的电影可能就不是《摩加迪沙》了,极有可能是纪录片《解救摩加迪沙剧组》。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的题材也比较敏感,虽然讲述的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儿,但总归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儿。

实际上,这部电影的拍摄地对我而言无关紧要,因为我是井底之蛙,既没去过摩加迪沙,也没去过摩洛哥,所以,就算这部电影是在摩尔多瓦拍摄的,我也鉴别不出它的真伪。电影不是纪录片,而是虚构的艺术,片名叫《摩加迪沙》并非一定要在摩加迪沙取景,难道《逃离德黑兰》就是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拍摄的吗?未必吧?据说是在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拍摄的。不过,《可可西里》的确是在可可西里拍摄的。

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以下三部电影,一,《逃离德黑兰》;二,《菲利普船长》;三,《孟买酒店》。《摩加迪沙》与它们可规为一类,即,逃生类电影。逃生类电影基本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剧情,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起因以及一个“笼子”。“笼子”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圆可方,在电影里面起到引渡的作用,相当于跳高运动员使用的长杆。对于逃生类电影来讲,怎样从“笼子”里逃出来才是最重要的。逃离的过程是逃生类电影的核心,如何将它拍得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成为了电影成败的关键。与此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前面提到的包括《摩加迪沙》在内的四部电影均改编自真人真事,如果导演一味地追求快感,追求紧张刺激,极有可能将写实片拍成科幻片,度的把握便显得尤为关键,在这一点上,四位导演做得都不错,即便有一些科幻元素存在,但瑕不掩瑜。有些人喜欢将科幻元素称之为奇迹,然而,在《孟买酒店》里面,当躲在柜子里的婴儿一声不响的时候,这样的奇迹实在是很难让人信服。《摩加迪沙》当中也同样携带着几处诸如此类的科幻元素——四辆汽车在枪林弹雨中横冲直撞,最后只挂了一个,其他成员毫发无损。对于一个十几二十人的逃生团伙来说,这也太神了吧?四个司机以前都当过赛车手吗,为什么车技一个比一个惊人。子弹个个会拐弯,自动绕着汽车走,这么多发子弹,居然没有一发子弹能够命中汽车的轮胎——飙车的桥段固然过瘾,也起到了让观众的肾上腺素飚升的效果,但是,我想说的是,主角不死定律不是万灵丹,多死几个耽误不了多大工夫。或许是我的要求太高了,抑或是我的恶趣味在作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这部电影的结局能像《非常突然》一样非常突然。

这部电影有两方面做得很不错,一,没有过分地打爱国牌,要不然就成《战狼2》了;二,没有过分地煽情,要不然就成《你好,李焕英》了。我最讨厌过分地打爱国牌的电影和过分地煽情的电影。

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才是好猫;不管南朝鲜(韩)北朝鲜(韩),携手逃生才是上策。《摩加迪沙》再次描绘了南朝鲜(韩)一方与北朝鲜(韩)一方从对立到和解的过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生存面前,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被束之高阁。这就对了,先保住性命,日后再反目成仇也为时不晚嘛。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俗话还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贰零贰壹/零捌/零伍

 4 ) 摩加迪沙,内战之惨;朝鲜半岛,分裂之痛

摩加迪沙,索马里,内战一触即发,而同样处于半岛分裂状态已数十年的朝韩在此都有大使馆,在混乱的治安中如何撤离,双方必须携手同进退。(详见长评)

《高地战》之后又一部韩影,依然有南北元素。南韩容易招中国人反感,这点可以理解,因为南韩已经过了政治高压时代,必须尽力展示其自身的优越来凝聚“右派国家”的爱国情感。南韩明白南北关系不是半岛自身能解决的,各方裹挟之下,南韩没有实力和资源去主导南北关系正常化,遑论和平。但是,南韩电影不会回避分裂这个事实,而是尽可能尊重北朝的基本政治状态,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叙述故事,以共同文化推动情节,呼吁民间和平。

摩加迪沙,索马里首都,正在发生内战,朝韩在此都有大使馆,韩国大使馆(韩馆)的目的是争取索马里给韩国入联合国投赞成票。朝鲜大使馆(朝馆)则是破坏这项交易。

影片前1/3是大致铺垫,朝韩大使打嘴炮,当地腐败丛生、治安混乱的情况。到了中段,内战打起,匪徒冲破朝馆,此刻全片的冲突和情节才被充分拉起。1)朝馆队伍,有十几人,含妇女与儿童,他们走向中国使馆求援,穿过交战区,遇到三个持枪的儿童手持冲锋枪指着他们(类似电影上帝之城),一阵惊慌后,孩子们率先意识到这可能玩耍,于是佯装倒地,持枪的儿童顿时哈哈大笑,随后其他人也意识到纷纷倒地,持枪孩子们开心大笑,正当朝馆人人露出轻松的笑容之际,持枪孩子们突然朝天开枪,好在无人受伤。2)朝馆求援无门,只好走向韩馆,韩馆雇佣了当地警察保卫,经过一番猜疑和犹豫,韩馆暂时接收了朝馆,朝鲜家长捂着孩子的眼睛穿过汉城奥运会的展架,聚到客厅,吃了一顿充满猜疑的半岛统一餐。3)韩馆争取到了意大利使馆提供的飞机,但是意大利拒绝带上朝馆,于是韩馆临机应变表示朝馆已经全数“投诚”。毕竟是韩国外交官,肯定十分熟悉脱*北操作。4)朝韩一起将汽车外壳加固,历经枪林弹雨冲过交战区,抵达了意大利使馆。5)飞机落地肯尼亚,朝韩双方都派出接机队伍。当韩馆在舷窗里观察到气势汹汹的韩国驻肯尼亚馆员时,意识到他们将会来带走“投诚”的朝馆人员,而投诚只是权宜之计罢了。于是他们立即决策,分开下机,并互相直接装作不认识。朝馆妈妈们捂住孩子们好奇的眼睛,防止任何蛛丝马迹被朝鲜特工捕捉到,双方各自走向不同的接机大巴。朝韩大使最后上车前,都给了停顿的背影定格镜头,为了不给回国后惹出麻烦,最后都没有回头。

补充:

1991年9月17日,第46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朝鲜和韩国同时加入联合国。

2006年10月13日,潘基文在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上当选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他是首位来自东亚,也是第二位来自于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

 5 ) 中国大使回忆索马里内战撤离往事(ZT)

2个长期隔离、仇恨、互相攻击的前兄弟国家,在突然爆发的危机面前,被迫抱团求生,就像冬天里的刺猬,为了抱团取暖需要挤在一起,但又不能太近,这种题材本身就很吸引眼球。

话说,咱中国大使馆就这么被攻克了吗??俺们的同志们呢??

中国驻索马里使馆间断23年后复馆 前大使回忆撤离往事

2014-10-14 07:59: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央广网北京10月14日消息(记者王宗英)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位于非洲大陆最东部的索马里,北临亚丁湾、东濒印度洋,长期以来总是和战乱和海盗联系在一起。但很少有人知道,索马里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东非国家,1960年12月14号,中国与索马里建交。然而在30年后的1990年,索马里内战爆发,1991年1月,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医疗队和工程技术人员被迫撤离。在随后的23年间,索马里饱受战乱洗礼。

  在索马里过渡政府正式成立并逐步走上正轨之后,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景象。今年10月12号,在被迫撤出23年后,中国驻索马里使馆于正式复馆,中国外交官们重新回到这里。从撤离到复馆,这其间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往事?此次复馆对中国和索马里意味着什么?

  复馆仪式在摩加迪沙半岛皇宫酒店五层大厅举行,欢快的中国民乐,精致的中国结、大红灯笼,让这里洋溢着浓郁的中国氛围。当地时间10月12日12时30分,在激昂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明和索马里总统马哈茂德共同为新馆揭牌。索马里总理办公室官员古诺表示,复馆是中索政府和人民共同期待的结果:

  古诺:中国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中国,我们需要中国对政治方面跟中国配合,我们需要中国的技术来到索马里,所以我们两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开这个大使馆,我认为最好的一个好事。

  索马里虽然相距中国遥远,但是频繁报道的“索马里内战”、“索马里海盗”让这里具有了较高的出镜率,人们对这里也许并不陌生。而23年前的撤离,也正是因为突然爆发的当地内战。

  上世纪90年代初,索马里内战爆发,反政府武装加紧进攻摩加迪沙,市内一片混乱,地处摩加迪沙市中心、紧挨着总统府的中国大使馆竟然也成了前线。过去23年,时任驻索马里大使徐英杰依然清楚的记得当时除了子弹不断飞进使馆,竟然还有一枚炮弹在经参处爆炸:

  徐英杰:我去那时候物价是很高的,那时候我们使馆出去买菜用麻袋背着钱走去买菜,钱很不值钱。战争是在外围打开的,它越打越近,后来反政府军队就打进城来了,我们使馆北面是朝着总统府的。一天到晚机枪、重机枪在扫,扫的时候我们使馆有时候子弹穿到里面来,后来我们把面向总统府的那一面堆了些沙袋,然后把人撤到后面的房间去。经参处还落了一个炮弹,亏得没伤到人。

  停电、停水,使馆的两个餐厅皆被炮弹炸烂。除了不断从头顶飞过的子弹和炮弹,更为可怕的是,不断有散兵游勇进入使馆抢劫,抢走了使馆的好几辆小汽车。徐英杰大使说,当时中方人员撤离刻不容缓。

  徐英杰:那些散兵游勇冲进使馆里面就抢,我们院子里放了不少小汽车,他把小汽车都给开走了,如果冲进楼里面,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抢的最多的就是美国使馆,它那的东西多,好多都在里面抢劫,最后我们得到这个情况就商量商量,还是把人员撤出来。

  撤离也并不容易,使馆的同志们先是撤到摩加迪沙南部的中国农场,又从那里转到港口,登上赶来救援的“永门”号轮船。几乎是船刚刚开走,港口就被反政府军控制:

  徐英杰:人想撤出来也不好撤,后来在南边农场的同志开一辆车把他们接出来的。接到农场以后我们的船把第一批同志送到肯尼亚以后,又回来在南边索马里城市把农场的同志接回来。那时候港口还没完全瘫痪,还是有人的。但是我们上船不久这个炮弹什么的就往这边打,我们走的时候摩加迪沙局势已经失控了。完全是无政府状态。

  一转眼,惊心动魄的救援和撤离已经过去23年,如今随着索马里国内形势好转,近几年,包括英国、土耳其在内的多国陆续重启驻索马里使馆,美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也在准备中。

 6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该片将作为韩国的申奥电影,很有可能继《寄生虫》后,将又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而最近在釜山电影节更是囊括了六项大奖。

可以说是韩国今年最风靡的电影之一。

摩加迪沙 豆瓣:8.6

摩加迪沙是索马里的首都,上世纪九零年代,索马里政局动荡,总统巴雷遭受亲信艾迪德推翻,发生内战。

其实这个背景我们比较熟悉,《战狼2》中也有这个设定,只是对于一些外交强大的国家来说,可以派自己的战舰把国民接回去。

可对于一些外交薄弱,相对小的国家来说,比如韩国和朝鲜,无法第一时间逃出来,发生战乱对于他们是一次死里逃生的过程,

因为韩国与朝鲜的分裂战争,导致了韩国一直没有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而1980年末,为了能取得身份,韩国派使者去往非洲国家,希望他们可以帮助韩国在联合国发声,这里就包括了时局动荡的索马里。

也形成了该片最开始朝鲜和韩国双方剑拔弩张的竞争关系,一方阻止韩国使者会见索马里总统,另一方提前截胡与领导会面。

但内战爆发后,当朝鲜的外交部被反叛军占领无家可归后,寻求他国帮助无果,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这个分裂的“兄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却没有人真的知道真相,因为事发距今已过去三十年,当时很多文件都在逃跑的过程中遗失或者损毁,相关人士也因为涉及外交机密并未留下传记。

导演和编导不得不辗转找到当时索马里国营电视台留下的片段和第三方视角拼凑出事情的大致过程。

而电影播出后在真人韩国大使的采访中,我们得知片中很多情节确有发生。

电影最让我动容的一幕,是朝鲜大使带着部下和眷属来到韩国外交部门口,一直以来双方对立的关系,让韩国大使并不确定是否开门,但是看着一张张孩子的脸和追在后面的叛军,韩国大使还是打开了大门。

而双方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从开始的不信任对方,小心翼翼地观察,生怕对方在自己碗里下毒的警惕,到慢慢地放下内心的芥蒂。

当朝鲜女人帮助韩国女人用筷子剥下了粘在一起的腌苏子叶,这是韩国家庭才会有的亲密行为。

那一刻韩国与朝鲜,原本就是同族同宗的“兄弟”,他们的文化、饮食习惯、语言都是相同的,却在这一刻放下了国家的敌对,政治立场的不同,那种曾经是敌人,如今是同伴的微妙,开始有了转换。

这种“兄弟”间的敌对关系,似乎在索马里也有着影射,索马里内战,政府军和叛军之间的战争,他们何尝不是“兄弟”。

反叛军要求极权政府下台,喊着口号要人民站起来。

但实际上,战争的惨状,无论是政府军还是人民军都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战争让多少亲人流离失所,让多少孩子在硝烟里体会残酷

电影中有一幕,朝鲜大使馆被叛军占领,一群叛军的小孩学着大人的样子假装打枪,嘴里发出“突突突”的声音。

而原本恐惧的朝鲜人那一刻从错愕到反应过来后佯装被击中。

这群反叛军孩子才大笑着停止,而他们不过是一群孩子,他们根本不理解战争是什么,不理解杀人意味着什么,就不得不卷入这场本不属于他们的反叛。

可人民之间有什么仇恨呢?

就像朝鲜大使和韩国大使,他们共同度过难关,共同在这场牢笼中逃出来,他们曾紧密相依,曾是亲密战友。

但最终逃离危机后,又很快形成了对立关系。

离开了这乱世,他们又背上了枷锁成为敌人,而全片最后一幕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电影镜头拉远,两辆行驶在不同方向的车,承载着被人遗忘的记忆,他们互相回头又碍于压力只是向着对方的方向倾斜。

这一刻或许就是电影的内核,也是电影想表达的反战情结。

我们内心无比渴望和平,却被煽动的情绪左右,也许就像电影里的一句台词:

“我们都明白,有时候,世界上存在两种真相。”

别人的昨天,或许终有一日会成为我们的今天吧

 短评

明明都是人类还是要向左走向右走

6分钟前
  • V
  • 力荐

是谁给这片加了个#真实改编的标签?我不想认识他/她。

8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看之前:这韩国旧时代政治剧能有啥好看的。看之后:怎么办,韩国影视剧已经把其他亚洲地区甩得越来越远了!至少也是奥斯卡最佳外国语

11分钟前
  • 一粒沙白
  • 力荐

让我特别感触的一个细节,在饭桌上朝鲜女人帮韩国女人压了粘在一起的腌苏子叶,这是韩国家庭之间经常有的亲密行为,而此刻对于同祖同族的“兄弟”,在面临重大困难面前,他们能感受到紧密相依,可是人民有什么仇恨呢?“兄弟”之间的仇恨不过是国家的仇恨,是政党的仇恨,是当权者的仇恨。最后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16分钟前
  • 木兮
  • 力荐

难以置信 二战著名软蛋意大利居然在索马里混成了真正的战狼…

18分钟前
  • 亚森罗萍
  • 推荐

即便对标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摩加迪沙》仍拍出了特有的冲击和震撼。生死战乱,让水火不容的南韩和北朝打破隔阂,蜕去敌意,活得像一家人;和平安宁中,曾经同生共死,讲着同一种语言的他们却又要带上面具,装作陌生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作为人类,我们又何尝不是殊途同归?

20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推荐

赵寅成演技太寒碜

23分钟前
  • FGS
  • 还行

不论陪哪一个男朋友一起看,他都会满意的。这就是韩国商业电影的魔力。

2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是一个只有在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诞生的伟大故事。敦刻尔克之于大英帝国,大兵瑞恩之于好莱坞,战狼之于广电总局,固然能有各自的好,但通通不如这部,索马里的政府军反叛军以及韩国的南边与北边反复交错的比照里,只用四两的力气就掀翻了战争与政治里的千斤虚伪与荒诞。

28分钟前
  • 子非鱼
  • 力荐

最后一幕镜头拉远,两辆车朝不同的方向驶去,那是一个民族分裂永恒的伤痛

31分钟前
  • 可爱的溪山喵
  • 力荐

柳昇完作为韩国首屈一指的通俗动作情节剧导演,于《柏林》后第二次关于严肃南北题材的跨国大制作类型电影的高水准发挥。视听上对保罗·格林格拉斯与巴里·埃克劳德模仿得有模有样,而一以贯之的对香港动作电影癫狂过火的场面设计的精神借鉴,在本片高潮的车队逃生戏中展现出了绝佳的夸张想象力——被书本“装甲”的汽车,飞驰在现实与魔幻之间,达成了紧张的调度平衡,而在彼时的摩加迪沙,丢掉了象征规定规则的文本纸刊,无序的暴动浩劫来临,也是在这其中,本被政治意识法则束缚的半岛人民,放下对立联手搏命。煽情比预想中的克制,最终的分别值得琢磨,离开乱世回归秩序世界后却又背上了枷锁。渴望统一的表达安置于这样一个文本中实在是让人不得不钦佩韩影顶尖创作者们对可改编真实事件与虚构故事的敏锐捕捉,并进一步构建出一个个南北关系的新传说。

33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印象很深的一个情节:叛军小孩假装打枪嘴里发出“突突突突”的声音时,对面一群人由惊慌转为短暂的怔愣,队伍里的小孩率先明白过来并假装中弹倒下以后,大人们也有样学样,叛军小孩心满意足朝天开了数枪之后还是放过了他们。这个时候观众猛然意识到是哦原来他们也只是小孩啊,麻木不仁的杀人机器和偶然流露的少许童真投射于同一人群上造成的强烈反差,无疑最大限度展现了战争的残忍。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我们都明白,有时候,世界上存在两种真相。

35分钟前
  • 麻薯奶油波波兔
  • 力荐

意大利人没想到,02年世界杯被韩国黑惨了。

40分钟前
  • 时光电影院
  • 还行

就算一起出生入死,我們也注定成為不能相望不能問候的陌生人。叛軍反抗獨裁追求民權,卻不完全是正義的一方。啊,你看小孩都懂得舉槍殺戮了。

42分钟前
  • 橋本喵
  • 还行

这。。。等于国产主旋律

46分钟前
  • Dionysus
  • 很差

韩国再一次展示类型片自信之作。如果说《特工》对标的是《间谍之桥》,那《摩加迪沙》对标的就是《逃离德黑兰》。对于非洲战乱的还原非常精彩,朝鲜大使馆夜逃的长镜调度复杂,临场感强;非洲孩子的威胁也有着微妙的情绪节奏,顽劣童稚与野蛮疯狂并存,又一个没有上帝的上帝之城。有了环境的铺陈,韩国人与朝鲜人在针尖对麦芒的间隙里的短暂融合所闪现出的人性光芒便更为耀眼,这也让影片有了厚度。高潮段落的逃离囿于套路,好在有了贴书防弹、四车同行等等出人意料的设计,其中,不仅有类型元素的变奏(书点燃、串糖葫芦的撞车与运镜),也有诸多巧妙的隐喻象征意味(在混乱的世界,文明失效)。最后的告别与沉默,已经有了好莱坞颁奖季影片的意蕴了。

49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摩加迪沙》再次描绘了南朝鲜(韩)一方与北朝鲜(韩)一方从对立到和解的过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生存面前,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被束之高阁。这就对了,先保住性命,日后再反目成仇也为时不晚嘛。

53分钟前
  • 张翔森
  • 推荐

笑死,结尾朝韩形同陌路我竟然哭了,我和前任碰面还都没这么哭过呢~

54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兩個同民族同語言的人,經過生死之交,卻要保持沉默。可能此生也無緣再見。

57分钟前
  • 与大人
  • 推荐

赵寅成出场时候影院里的姑娘都在尖叫,啊啊啊,人奶手厉,打起人来了一点不含糊。南北韩短时间统一了,还是统一力量大。《黑鹰迫降》的另个大使馆视角,这个枪战场景拍的可真是令人浑身颤栗。小孩子捂眼睛太真实了,不能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腐蚀。在扭腰林肯中心电影院看得纽约亚洲电影展,韩国驻美大使出席,结束时候我回头一看,哎,大师夫人这发型就跟电影里大使夫人一毛一样,可真是阿姨们钟爱的烫发发型呢!

58分钟前
  • 猫觅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