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岛战役

已完结

主演:内详

类型:综艺地区:语言:年份: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1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2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3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4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5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6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13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14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15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16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17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18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19硫磺岛战役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不,长官,我只是一个面包师傅。”

茨威格曾说,历史是最好的传记作家。二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迷人,很大程度也是因为二战本身的惊心动魄,波澜壮阔。

而且,每每看到德、日这两个轴心国大坏蛋最后阶段的殊死搏杀时,不管什么人都喜欢冠以“困兽犹斗”这类词汇。曾经,也很不理解为什么不断有“被洗脑”的年轻士兵冲上前线,为了“帝国的荣光”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难道,真的仅仅是“被洗脑”这么简单么?

后来看了很多二战德军士兵的回忆录,才开始逐渐解开心中的谜团。至少,从这些回忆录身上,能够从以往并不了解的视角中获得了一些珍贵信息。

比如约翰.福斯那本《黑色雪绒花——党卫军士兵回忆录》中,作者多次强调说:在战争后期,战火开始燃烧到了德国本土,我们年轻人有责任和义务“保家卫国”(原本的入侵者现在变成了受害者,这便是战争的残酷与戏剧性之一)。而且在最惨无人道的东线,也发生了大量苏军士兵强X德国妇女之类的暴行。每一个德国的年轻人,奔赴前线去捍卫自己的家人不受侵害,从这个角度上看,也似乎没有太多值得苛责的。

况且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整个欧洲的公敌除了纳粹德国,还有布尔什维克的入侵。作为德国年轻人反抗布尔什维克的风暴席卷自己的国家,也在合乎情理的范围之内。

作为个体,参加德军未必一定得先成为所谓的纳粹信徒,很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德国公民的责任感。同样在这部《硫磺岛的家书》中,未必一定出于对天皇的效忠以及追随武士道的殉难精神才去岛上做最后的垂死挣扎。就像剧中主角之一小鬼子兵西村那样,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面包师傅,爱自己的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宝宝,然而在这个悲剧的时代下,面对“为国效力”的强行征召,他根本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我相信无论是在德国还是日本,以这两种方式去参军的年轻人,一定都大有人在。前者主动,后者被动,但两者皆不是我们经常被灌输的那种脸谱化的、一味被洗脑的、只有粗暴没有情感就像一架杀人机器那般残酷无情的法西斯士兵形象。

尽管有人吐槽或者批判说老牛仔“美化”了日军士兵,但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句地图炮说日本兵都没有人性,这更加是一种赤裸裸的污蔑。

剧中最打动我的一个情节,来自于粟林忠道与西村的一句对话:

“西村,你是一名好士兵。”
“不,长官,我只是一个面包师傅。”

姜文曾不解为什么一个日本平民那么友善,穿上一件军服就变成了杀人魔头,后来他拍了《鬼子来了》。而在《硫磺岛的家书》中,老牛仔却淡淡地告诉我们,鬼子脱了军服,他也只是个面包师傅。

西村就是这样的一名“面包师傅”。他来到硫磺岛后,并没有什么一定要为国捐躯的想法,也并不打算将来成为英雄躺在靖国神社里被后人参拜。虽然他自己也明白,生还的几率基本上没有了。但还是想努力活下去。嗯,活下去。

这样的人,未必一定能代表所有的日本士兵,但一定大有其人。甚至还有一个曾经侵入我大中华的鬼子兵,在激烈的战事交锋面前,仍旧能够保持一颗小清新般的文艺情怀:

“现在眺望定远城外,风景异常清明秀丽。柳吐新绿,河水淼淼,油菜花一片金黄。平原千里,一望无垠,远处迷迷蒙蒙,但见白云如絮。加之天气晴朗,把春风骀荡、春日和煦、春日迟迟这些汉字的形容词拿来套用,与此情此景完全合适。明丽的春光任何汉字的形容词都可当之无愧。尤其是杨柳之绿、油菜花之黄,颜色鲜艳近似原色,极为悠然自得的构图,那就纯然是一幅Crown Leader 2的插图。”
——摘自《小津安二郎的书信》

这名日军就无需赘言了,将来成了国宝级大导演。如果他只是一个被天皇洗脑到极致的日本鬼子,断然写不出如此轻松、超然的日记来,也绝不会把拍电影和开豆腐店联系在一起了。

或多或少有些“恶搞”的还有这部影片结尾。走投无路的西村面对美军的包围,之前一直怕死的他,此刻却“一心求死”了。这是一出很绝妙的情节设定,由于之前他的同伴清水投降美军后却被射杀,因此绝望之下的西村拿着一把工兵铲在那里歇斯底里起来。但好歹老牛仔还是给了这群注定成为炮灰的鬼子兵们最后一丝怜悯:

他,西村,一个不想当兵的面包师傅,因被美军生擒从而戏剧性地活到了最后!

 2 ) 《硫磺岛书信》的真真假假——zz from 萨苏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5f6010007kq.html

看完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来信》,不能不为伊斯特伍德在运用战争题材方面的能力所震动。这部美国人拍的片子“从日本人的角度”铨叙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硫磺岛之战,可算体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然而,这部影片涉及到的历史事实,却是扑朔迷离,真假间杂的,这使我产生了对其进行考证的兴趣。


栗林忠道


影片的主角日军将领栗林忠道,是在现实中存在过的人物,并且如电影所述死于硫磺岛之战。栗林忠道也确实曾从硫磺岛寄出颇多的信件,在日本,他的四十一封信件被收集成一本书出版,其中颇有一些他自己画的漫画,显示这个军官是一个受到西方影响相当重的人物。据说伊斯特伍德就是看到这本书以后,对他产生了兴趣。影片选取他和获得过洛杉矶奥运会马术冠军的西竹一来演绎这个故事。与此相似的日军将领还有一个人,也曾被美日双方选作电影主角,就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西化严重,价值观上于美国人比较接近,并反对与美国开战,但最后却作为美国的敌人“不情愿”而又固执地死在战场上。

这样的将领是非常符合日美两国观众胃口的。它很容易让美日双方都认为自己是高尚的一方,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个也是不能深究的,不然天皇就麻烦了),发生了一场误会的战争。从这部电影中,美国人看到了自己的征服,看到了日本人中的优秀分子原来是不愿与自己为敌的,他们有一些偏执,可是最终在麦克阿瑟的改造下现在日本人已经没有这种偏执了 – 更显示美国精神的强大和先进;日本人则看到了二战中自己是一种“荣誉的战败”,“虽败犹荣”,而本质上战争双方并无区别。既然杀死盟军最多的日军将领都是 “好人”,照这个思路演绎下去,早晚日本人在二战中是找不到一个坏人的。

实际上栗林忠道并不是一个很光彩的将军,他的人性只是对于自己家庭的(当然比大量日军陆军将领六亲不认要好一些),他在日美开战前任在中国广东方面作战的第二十三军参谋长,且无论他的部下在广东清乡扫荡,抢掳大量妇女充当慰安妇等种种劣迹,单是攻占香港后放任日军在香港犯下的罪行,就足以让他上法庭(这些罪行经过了东京国际法庭的确认,23军指挥官酒井隆因此被判处死刑,栗林如果活着也难逃审判)。可以说,二战中的日军将领,凡到过中国很少有人能够经得起道德的审查。这个电影中,导演忽略这些事情,无非是因为电影的题材已经“与时俱进”了。在这样的影片中,正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伊斯特伍德想拍日本兵的人情味了。

当然,要是死在硫磺岛的将近七千美国兵看到这样颂扬打死他们的日军有人性,只怕气得灵魂再次出窍是不免的。



《硫磺岛书信》剧照


具体到影片的细节,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影片中,硫磺岛守将栗林忠道的表现有点儿奇怪,那就是日军节节败退,整个影片中美军好像没遭到多大损失,他却很高兴地表示美军上了圈套,令人感到莫名其妙。其实,这是因为影片对硫磺岛之战的描述类似于珍珠港那个片子 -- 《珍珠港》里面仓促起飞的两个美国飞行员,击落的日军飞机就大大超过了日军在珍珠港的全部损失。这两个片子,都是把自己丢人的事情当作英雄业绩来拍,没有完全真实反映当时的情况。实际上硫磺岛之战美军打得并不好,损失很大,栗林忠道说美军“上了圈套”是一点儿也没错的。

可能,伊斯特伍德也怕硫磺岛老兵的冤魂找上门来,夸大一下美军的战斗力,先给这些美国兵拍拍马屁吧。。

历史上栗林采取的防守策略就是把美军拉入阵地战的泥沼,耐心地造成美军的大出血。他很明白硫磺岛最终是守不住的,唯一目的就是尽量增加美军的伤亡,而使美军对和日本继续进行战斗产生畏惧。他达到了目的,此战也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各大夺岛作战中,唯一伤亡高于日军的战役,作为没有海空权,也缺乏装甲部队和自动火器的日军来说,达到这个目的,战术角度非常不简单。这一战小小的硫磺岛,让双方付出了四万七千人的伤亡(日军两万一千,美军两万六千),这种血腥的战争,并没能阻止盟军的脚步或者吓退盟军,日军在必然战败情况下无意义的疯狂,只是让美军在此后使用大杀伤力武器如原子弹时更少了一些阻力。从这个角度说,栗林的使命,战略上是彻底的失败,与他在影片中表现的愿望正好相反。


硫磺岛,只有这样大

同时,为了刻画日军的“人情味”,影片中的日军并没有表现多少敢死精神,绝大多数的日本兵都怕死,玉碎也是长官逼得。实际上硫磺岛日军的亡命徒精神,与影片中是大相径庭的,因为栗林属下是关东军老兵,109师团属于日军中最凶悍和顽固的部队。日军的顽抗加上美军大量伤亡后的报复心理,使日军俘虏数量很少。战役结束,两万日军中被俘的不过千人,而且绝大部分是在失去知觉状态下被俘的。要知道这时已经是1945年春天,日军大势已去,连国民党军都能抓到大批日军俘虏的时候。

日军将领逼迫部下去死倒是当时普遍现象,但硫磺岛也有另一面,就是栗林下达命令绝对禁止日军发动一锤子买卖式的“自杀冲锋”(这个影片中也有提及)。这倒不是日军指挥官多么慈悲,而是认为这种冲锋远不如暗暗隐蔽,忍耐到能够有机会给美军一击的效果。这些疯狂的日军抵抗意志极为坚定,实际上硫磺岛上日军最后的抵抗一直持续到一九四九年!这时已经是日军投降三年多的时候了。想想硫磺岛只有二十二平方公里,这种漫长的抵抗就令人吃惊了。所以,影片中的日军居然是和平主义者,显然是今天美国人的臆想,应该去看看奔尼迪克特的《菊与刀》。

至于登陆战给美军的当头一棒,在影片中似乎是日军战斗中唯一的一个闪光点。实际是栗林的一个失误。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之下,日军始终不暴露目标,所以美军以为日本兵都被炸死了。于是派出扫雷艇队清扫登陆航道,这时栗林误以为是美军大部队开始登陆了,命令重武器猛烈开火,将美军扫雷艇击沉一批,美军马上反应过来,知道日军在隐藏实力,于是变本加厉重新进行火力准备,使日军火力点在美军真正登陆之前就损失惨重。从日军角度说,这是个不值得夸耀的战例。

看看电影,看看历史,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的相同不同,大片也不例外,对比一下,挺有意思的。
[完]

 3 ) 是国家的意志,还是你自己的意志?

看完电影后,想知道真实性,所以去搜了一下资料。 片中提到的栗林忠道是个真实的人物,的确是在美国上过哈佛,也在美国学习过军事,的确是日本军中少有的“美国通”。在1945年负责指挥硫磺岛的战役指导工作。 硫磺岛是日本的固有国土,所以美军打到硫磺岛就等于进入日本本土了,日本当局肯定是想誓死抵抗的。所以片中提到的连面包师傅都上战场这种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毕竟到了硫磺岛战役的时候,日本人基本已经叫做垂死挣扎了。 片中提到,那个来征兵的妇女,她说我的老公儿子都上战场了。意思是你就不要磨蹭了好吗?赶紧你的老公也上战场。虽然说保卫自己的国家是应尽的义务,也很想说日本是自作自受,但作为一个平民其实也感到很无奈。【想继续活下去】是大部分人的共同愿望吧,就是因为视角是日本人,不去发动战争,就不会被送上战场的那一天吧?所以才更加让我感觉到还是远离战争更好。 一个社会是多样性的,每一个个体都不同,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坏人,如果我们可以基于这一点去看这部电影的话,会看到另外一个世界。 我相信当时在日本的军队里肯定也是如此,每一个地方都是社会的缩影。正如今天我们有些人叫嚣着战争,而又有些人渴望着和平。如果日本人当时都神风敢死队,估计现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存在日本人了。 真实中的栗林忠道,在硫磺岛还真挖起了坑道,有20多公里长,把硫磺岛做成了一个堡垒。他还下令禁止自杀式冲锋。而导演也是看到了证实的硫磺岛留下来的书信,才有了拍这部电影的想法。 当时的日本肯定是存在这种自杀式冲锋的,否则栗林不会明令禁止,但是也印证我上面说的一点,肯定不是每一个日本人都这么疯狂。 当然并不是说日本人都不疯狂,你看看电影的有一幕。军官强迫士兵去死,拿个手榴弹对头一敲,一声巨响之下就要跟朋友永别,跟家人永别,跟这个世界永别。强迫别人这样做难道不是疯狂吗?然后自己义无反顾的给自己一枪,这难道还不够疯狂吗? 求生只是生物最基本的生物运动罢了,连一棵植物都会这样做。是什么趋使那些人这么疯狂?难道不正是军国主义对他们的洗脑? 加濑亮叫嚣着:美国佬就是胆小鬼,我们不同我们不怕死。 多少人嘴上这样说说,然后到了最后死亡即将来临的一刻却又无比害怕。片中很多日本人都这样,这只是人的本性而已。美国人被俘虏不要是一样害怕吗?美国人一样有爹,有妈有朋友。他们只是立场不同而已,抛开立场来说,大家都并没有什么不同,要是不生在战争年代,大家都会平安的生活下去吧。 电影中,栗林在美国时,他朋友问他:是国家的意志,还是你自己的意志。我相信栗林可能可以选择。但像面包师傅那些人,估计是无办法选择吧? 像我这种平民,我只希望战争远离我。即使日本人不是人,但是那些上战争的其他人,也是有血有肉的。

 4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听说大导演Clint Eastwood拍了一个关于二战的电影,于是就找来看了。Clint Eastwood是我少有的几个钟爱的导演之一,若是看过《完美的谎言》,很难有人会不喜欢他。吸引我来看这部被翻译成《硫磺岛家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它讲述了一段日本军队二战后期死守要塞硫磺岛的故事,很想知道一个美国导演如何拍一部很日本的电影。
 
整部电影除了偶尔冒出的美国大兵讲几句英语外,主要演员完全使用日语,如若不是对电影有所了解,很难会想到这样的电影会出自一位美国导演之手。故事的主角是一群接到任务要留守在硫磺岛上的士兵。此时的二战已然接近尾声,岛上士兵们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和很多电影里描写的日军一样,电影中自然也不乏那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荼毒而变得穷凶极恶的愚蠢日本军官,但是同样也有像指挥官粟林忠道以及士兵土乡这样已然看到败迹的人。
 
在混沌与清醒之间,这些可怜、可悲也可恨的士兵用最后一点力气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而家书则成了慰藉他们心灵的最后一点曙光,同时也折射出这些总是被描写成凶狠恶毒之人颇有人性的一面。片中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很深刻,受伤背负的美国大兵在第二天清晨死去,那个曾在奥运会上拿过赛马冠军的日本军官读了留在美国大兵身边的一封家书。信是这位大兵的母亲写的,她用爱切的口吻鼓励儿子要坚持战斗并要或者回家。听完信的内容,士兵清水感慨地说,以前总以为美国人是胆小鬼,懦弱,无耻,狠毒,原来他们的家书也和我们一样。
 
许多年之后,日本的史学家从硫磺岛上挖掘出了粟林忠道写给家人的信件。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但是人们反思这段历史的程度显然还远远不够。颇有讽刺意义的是,最后从这场残酷的战役中幸存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还保有清醒理智却已被战争伤害了心灵的土乡以及那个顽固地一心要与美国同归于尽的疯子中尉。这两个人所代表的思想不正是今日日本社会对军国主义的两种态度么?
 
直到现在,依然还记得那个死去的美国大兵的家书上有这样的一句话:正义需要有人来伸张。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在当下着实打动了我,但是当你看到美国士兵为了护卫自己而枪杀两名投降的战俘时,已经不知道正义何在了。何谓正义,何谓非正义,战争从来就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利益的纠缠,以及胜者王败者寇的结局。当全世界都去关注日本天皇如何低头承认战败时,有多少人会去关注那些饱受战争之苦的小人物的命运?!谢谢Clint Eastwood给了我们一次反省的机会。

 5 ) 荒唐的家書

硫磺岛的来信與父輩的旗幟在許多評論裡,前者的評價總是高過於後者,兩部片同時觀賞後,我一直找不到可以稱讚硫磺島的來信的理由,唯一能讓我想到的原因可能就是前者有較多的戰爭場面,比較符合戰爭片的類型,而父輩的旗幟在故事編排上比較類似劇情片,片型上比較不討好一般的觀眾,尤其是因為戰爭題材而觀賞的觀眾可能因此對後者反感。
在我來說,硫磺島的來信很簡單的就是灑狗血的極致加上對戰爭不恥的惺惺作態,一個唯美的攝影和音樂配合上簡單的故事。很吃驚史蒂芬史匹柏也是本片的製片,以他執導過辛德勒的名單、搶救雷恩大兵的歷史看來,令人不敢想像他竟然會製作這樣一部片,這部爛片最大的敗筆就是劇本,我不太懂是否因為兩片合拍較省成本所以趕拍的情況下而在考據上有所偷工減料。
硫磺島是二戰中盟軍首次打上了日本的領土,日本因為瓜達康納爾島戰之後節節敗退,已經失去了強大的海軍優勢,這場戰役從開始就註定了日軍的失敗,失敗只是早晚,所以片中出現的日軍很容易的就成了強勢美軍砲火下的犧牲者,所以想當然爾的就符合受害者保家衛國的犧牲形象。
這部電影的起源據說是栗林忠道中將的圖畫信「Picture Letters from Commander in Chief“玉砕総指挥官”の絵手纸 吉田津由子编」,這本書其實並未收錄任何一封栗林忠道在硫磺島上寫的信,而是由日裔美籍的編劇山下愛莉絲參考並臆想所寫的「赤日黑沙」劇本,我很認同編劇身為日裔的愛國心態,只是當劇本頒上螢幕之後,這部片的立場就值得疑慮了,之前我曾提到製片史蒂芬史匹柏的原因就在於此,試想史蒂芬史匹柏會製作一部奧修維茲集中營的納粹魔頭在柏林保衛戰英勇衛國且犧牲的電影嗎?凡事有因才有果,造成硫磺島上日本人這種下場的原因隻字不提,這就是本片最大的敗筆。
另外電影裡灑狗血的程度已超過片中美日軍死亡所用的血漿,舉一例:片中有位美軍遭槍擊,一名日本軍官不管醫藥所剩無幾還執意為其療傷,在他死後還朗讀死者家書,每位日本兵熱淚盈眶,原來美國人不壞因為他“老娘”寫的家書扭轉了他們對美軍的印象,說真的,你會相信這麼胡扯的事嗎?乾脆大家丟下槍美日兩軍抱在一起想家算了。再說日軍對待戰俘的惡名舉世皆知﹝德軍除了坑猶對他國戰俘至少都還比日軍有些許人性﹞,這位日本軍官對美軍做的事只讓人覺得荒唐,若是如此人道美軍也不會動用火焰槍這種武器對待日軍了。另唸信的舉動尤其好笑,難道中國人及其他亞洲人都沒母親還是都不寫家書,這世上就他老美老日會寫信。片中另外一位主角二宮河野被栗林忠道留下保住一命更顯荒唐,既然如此怎不救其他日軍,自己切腹就好,再說救一人又有何用,因戰爭死傷的人數是千千萬萬,真唾棄戰爭還是溫情主義作祟呢,根本在劇情上就無法自圓其說,所以除了濫情我想不出更好的形容詞來形容了。
電影會造成良好評價的原因就是在於其表面宗旨是以人性角度描述戰爭醜惡進而唾棄戰爭,但全片給人的感覺卻看不到任何人性上的感動,二宮和野因思念妻子而畏戰還是根本上就是一個懦夫呢?當其他士兵在別人國家逞兇鬥狠姦淫辱虐的時侯是否想過今天在硫磺島的下場呢?愚蠢的日軍不聽指挥盲目自殺還是做為滿場亂竄的活體炸彈移動槍靶時,只顯其日軍人性的醜惡低能,根本令我昏昏欲睡;描述指揮官栗林忠道更是以譴責戰爭之名行美化戰犯之實,栗林忠道在廣州跟香港的惡行都因為硫磺島的家書而被神化了,克林伊斯威特拍本片根本就是日本供奉靖國神社的另一翻版,這在於一個資深電影工作者來說可是非常嚴重且不該犯的錯誤,沒有完整的歷史考據,且非常單方面的陳述,只會造成歷史被曲解、誤讀,這個錯誤挾著龐大好萊塢文化之勢影響的後遺症非常之大,如果戰犯可以神話,那二戰中的被侵略國受難者情何以堪。
電影作品裡描述二戰非常的多,因為科技演變,從雷恩大兵之後的戰爭特效越趨完美,但只是單純因為特效而給予佳評而不論是否扭曲事實,這可不是件好事,至少一個電影工作者不應該犯這個錯,現在很多人是不讀書的,如果每部講述歷史的電影皆如此胡搞,難保日本侵華及引發二戰不被扭曲成日本是二戰受害者。
不負責任的臆想只是爲罪惡找理由圓謊,說真的,建議克林伊斯威特下次可以籌拍山下愛利斯臆想下的帝國毀滅,搞不好希特勒在編劇筆下可以成為比耶穌還偉大的聖人,我就不信到時誰還會買他的帳。

 6 ) 《硫黄島からの手紙》

PS:硫磺岛是日本火山列岛的一部分,属西太平洋小笠原群岛。该岛差不多在台北正东,东京正南,距东京一千多公里。美军占领了硫磺岛,重型轰炸机从这里出发,轰炸日本全境。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这里爆发了二战中太平洋战场上最惨烈的战争。日军在几乎完全孤立的岛屿上进行抗登陆战,以两万之众,依托工事抗击了十万美军整整一个月之久,若非后来日军储备的弹药物资消耗殆尽,恐怕美军的胜利还没有这么迅速。为了这个地处战略要冲的弹丸小岛,美军付出了近7000阵亡,19000人负伤的惨痛代价。

  我不喜欢日本,尽管我是学日语的,尽管我也喜欢看日剧,或者日影。
  但是一个中国人,很难做到喜欢日本。
  毕竟历史是真的,他时刻提醒我们,何谓战争,何谓敌人。
  但是,这部电影给我的冲击就是让我反思国家与人民,更简单的说,每个打仗的人其实都是血肉之躯。
  硫磺岛?对地理差不多遗忘的我已经记不起他的具体位置。
  只是知道这是一场关于二战,关于太平洋战争。
  并且伤亡惨重。
  片子一开始就是二宫在向自己的妻子写信说,我们不停的挖掘,挖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坟墓。
  我说过每个打仗的人都有儿,有女,有父母。
  没有一个人愿意打仗。
  打仗其实是国家的意愿,却强迫在百姓身上。
  二宫扮演的西乡只是一名普通的面包师,老婆还有了身孕。
  他一心想着如何回家,如何见到自己的女儿。
  没有什么英雄的含义的限定,每个人都是英雄。
  就像《CRASH》里正与恶的定义从来都不是一定的。
  不喜欢中国战争片里所谓的冲锋陷阵的英雄,每个人都是大义凛然的。
  那不真实,太不真实。
  英雄从来都是普通的,英雄也想过逃跑。
  战争从来也都是残酷的。
  日本人也好自杀,因为他们的人们不会原谅他们投降。
  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民族的悲哀?
  影片最震撼的人的地方就是:
  “当那个因为爱马被炸死而垂泪的奥运会马术冠军西竹救治重伤的美军士兵。
  当美军士兵伤重身亡后西竹找到一封他母亲的家书,念给大家听。
  当那个幻想着回家和妻子团聚,看看自己未出生的女儿的西乡掩埋粟林后挥着铲子扑向抢走粟林心爱手枪的美国大兵……”
  如此种种都铭记在心。
  就算再可恶的日本人,他们同我们一样都是人,都是在盼望着回家,盼望着结束战争。
  就如清水所说:我以为美国人都是胆小的,但是读到那封信时,我才知道他的妈妈跟我的妈妈没什么不一样。
  同样的嘱咐,同样的担心。

 短评

跨文化拍外语片实在不是个好现象,影片勉强及格而已。

6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尽管电影在试图描绘人在战争中的闪光点,但实际上,战争更多还是在于人性沦陷上。

8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很少看战争片,只是因为看了之后心中很压抑,久久走不出来,我们总是试图找到人的闪光点,但看到的都是人性的丑陋。

13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本片是值得愤青们认真看一看的。不过,深思之外,吸引我的是音乐,说不出的深沉和痛苦。

14分钟前
  • 寄意寒星
  • 力荐

真实,触动人心

16分钟前
  • 桦23
  • 推荐

严肃的伊斯特伍德拍了有点泛滥的战争人性题材,能让人一气呵成看完近150分钟,功力不俗。爷爷太man了~

17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难得真实的抗战片,战争真的是令人无比厌恶的,对普通人真是致命的

18分钟前
  • 🐷年大吉
  • 力荐

把触角落在了战争中那些怕死的小人物的心理活动上,不一味的追求战争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讴歌,伊斯特伍德无论在镜头的调度还是节奏的掌控上都已炉火纯青,优美的配乐更是把电影提高了一个档次。

1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电影在描绘了战争中的残酷,很纪实

23分钟前
  • 倩婧箐菁靓
  • 推荐

一部片面的电影,一部只有本土没被侵略的胜利者才拍出来的电影

25分钟前
  • 小辰
  • 很差

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28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别拿军国主义说事,战争这玩意就是立场不同+思想偏激的产物而已。这部电影很棒!渡边谦显的悲壮,二狗果然是我看上的那只二狗

31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很认真的战争片 值得一看

33分钟前
  • 甜腻的砒霜
  • 推荐

感动,好看

36分钟前
  • 恰逢烟雨天
  • 推荐

每次看战争片都很有触动

40分钟前
  • 诗诗小兔
  • 推荐

虽然日本人的武士精神和剖腹自杀的狂热,被日本人珍为瑰宝,但在西方人的眼里不过是“怯懦”以及对怯懦的掩饰。“怯懦者”只看到眼前的荣辱,只能把荣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们自己虚拟出一个“崇高”的准则,并把这个准则看得至高无上,生命反而成了这些准则的牺牲品。他们是不安定的集团,单个人什么事也做不成,因为他们集体发了疯。人如果想“超越人类而走近神”,结果则只能在自我神化的过程中自我毁灭。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用西方人的眼光不算太煽情的从日本人角度来拍了这部片子,我觉得不是“反战”两个字就能概括一切的。很棒!

42分钟前
  • 绝色天平
  • 力荐

战争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噩梦,影片很真实,音乐也直击人心

47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力荐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片,影片中战争的画面也在硫磺实地拍摄足够惨烈,而一般的战争片总会给正义与否下一个定论,可导演却意不在此,他认为战争就如人生,没有绝对的正义一方也没有绝对邪恶的一方。对于参加战争的双方来说,死去的英魂都是值得敬佩的。

52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53分钟前
  • 推荐

很写实的一部电影,让人回味反思

55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