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就是凶手1931

DVD

主演:彼得·洛,艾伦·维德曼,因格·兰德特,奥托·维尔尼克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3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M就是凶手1931 剧照 NO.1M就是凶手1931 剧照 NO.2M就是凶手1931 剧照 NO.3M就是凶手1931 剧照 NO.4M就是凶手1931 剧照 NO.5M就是凶手1931 剧照 NO.6M就是凶手1931 剧照 NO.13M就是凶手1931 剧照 NO.14M就是凶手1931 剧照 NO.15M就是凶手1931 剧照 NO.16M就是凶手1931 剧照 NO.17M就是凶手1931 剧照 NO.18M就是凶手1931 剧照 NO.19M就是凶手193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M就是凶手193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名针对小女孩作案的连环杀手(Peter Lorre 饰)出没,城中人心惶惶。警察全体出动,频繁突击检查。黑帮首领(Gustaf Gründgens 饰)因生意受到严重影响,决定利用乞丐的隐蔽性布下天罗地网。卖气球的盲丐(Georg John 饰)通过《在妖王宫中》的口哨声辨出了杀手,他的同伙(Carl Balhaus 饰)趁机将“Mörder”的首字母“M”标记在其背上。虽然警方锁定了杀手的住处,但杀手被乞丐围困于商业大厦,成了瓮中之鳖。深夜,在黑帮私设的法庭上,杀手会为自己作出怎样的辩护?产科男医生钢铁侠2(原声版)书剑恩仇录道德的刑场11度青春之《夕花朝拾》以青春之名桃色交易(原声版)安娜,我的爱迷幻天使三七日最后一班地铁1980机械画皮求求了,快复婚吧狄仁杰之迷雾神都异族领主北平无战事来杯咖啡如何绝密跟踪(国语版)新风貌第一季刘易斯探案 第五季终极使命2016我的傻瓜老婆Transit Girls如来神掌2020十三号星期五5五个暴走的少年声入人心第二季16岁新娘飓风阿修罗场:虎毛之战刀剑神域 爱丽丝篇 异界战争决战法庭美国恐怖故事:洛亚诺克第六季谋杀疑案狐狸之声 日语版秘果闪亮的日子第三季旋风司令韩先楚不明身份我随时都可以离开偶像宣言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M》视听语言分析

开场:东邪西毒里梁朝伟去见当地很有名刀客,刚一到,便知道自己本不该来,因为高手之间,片刻便能分辩对方实力。本片的开头,便是电影高手费里茨 朗的亮剑。镜头一开始,是一个大俯拍镜头,孩子们正在用儿童杀手编成的歌词在做游戏,紧接着镜头摇到了楼上的生气的妈妈,正在责令他们停止。在电影中常遇到交代背景的时候,如果换成其他电影,此时可能是一个画外音在叙说,或者用字幕方式来交代这些必要的信息。而弗里茨朗显然用了一种更高明的手法,将背景交代融入故事当中,让观众知道儿童杀手频繁作案,父母们笼罩在一片恐惧的氛围里。

小女孩遇害这一段有一个关键的视觉元素:时钟。在这一段,墙上的时钟共在这里出现了三次;第一次的时钟指向12点,家中的妈妈露出欣喜的笑,从紧接着的镜头里,我们知道是女儿放学的时间。然而随着凶手的出现,紧张感陡然上升。第二次出现时钟指向十二点二十,按照正常情况,女儿应该到家,然而并没有出现,妈妈更加紧张起来。而作为观众的我们知道小女孩正在跟凶手在大街上玩耍;当第三次出现时钟,上面显示的是一点十五,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焦急等待的妈妈近乎绝望,对着窗户外声嘶力竭地喊着小女孩的名字。最后那一组空镜也异常精彩,空空的回廊,空空的晾衣室,空空的餐具,声音在这些地方不断回响,当滚出的气球和挂在电线杆上的气球,我们知道,小女孩不可能再回来了。这一段故事的戏剧张力,从欣喜地期盼,焦急地等待,绝望的呼唤,再到最后结尾的揭晓,完成了整个戏剧的起承转合。

这种用时间来表达戏剧张力的方式,在希区柯克那里发挥到了极致,在几年后拍摄的《阴谋破坏》里将这种时间-悬念运用得相当出色。

M的出场方式:M第一次出现在画面里是以剪影的形式,当小女孩正在看告示时,他的阴影正好落在告示上的“凶手”单词上,接着在下一个镜头带小女孩买气球的大全景是背对着观众,而第三次则是背对镜头伏在窗台上写信的中景。自然这样吊胃口的出现方式让M显得神秘而不可捉摸。

黑老大的出场方式:黑帮召开应对警察搜查的紧急会议,黑老大史林卡迟迟不到。为了突显其神秘和威严,通过他人的议论来表现这个人物,有人说他曾经被重重包围却又怎样潇洒脱身,有人说他是第一高手,通过他人之口,却见其人,便突显其高大。当然,最后在人物出现时,视觉语言就显得弱很多了。

M杀人引发的社会混乱:这一段的各个场景之前用声音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大街上人潮拥挤在看凶手的通告,后排人员因为字太小看不清,叫前排的人大声念出来,这时候响起了有人念通告的内容。紧接着场景的转换,我们才知道声音原来来自于室内的一个人在大家念报纸上的内容。类似这样用声音来连接场景的方式在《公民凯恩》中得到了更精彩的运用。

《M》中的运用

《公民凯恩》中的继承

两场会议:黑帮和警察同时(也可能不是物理上时间的同时)召开了一场会议,通过交叉剪辑,无论是场景布置的相似,人物动作之间的连续性,都让观众感觉到,他们似乎是一个整体,他们的命运是紧紧连接在了一起的。

黑帮老大的挥手紧接着警察头子的挥手

一个警察坐下接着是一个黑帮分子站了起来发言

 2 ) M的意义

这部影片名气太响,可在最后5分钟到来之前,还真是没觉得特别。人物赋予夸张的戏剧性表情,说是惊悚片着力点却不在凶杀,更多描述黑白两道对罪犯的抓捕,就像一场闹剧。这是我看的德国表现主义大师弗里茨·朗的首部影片,“表现主义”可是很厉害的,很前卫,它创立的电影风格已经成为现代电影艺术的常用手法。茂瑙就是我十分喜欢的一位,我觉得他在默片时期已经做完了所有关于电影表现手法的尝试。
 
说《M就是凶手》十分伟大,因为它是影史上第一部讲述连环变态杀手的电影,弗里茨·朗的第一部有声片。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片也就诞生在1927年吧,1931年出品的《M》对声效的运用已经十分了得,尤其是凶手哼着格里格的《皮尔金特》诱杀女孩,《皮尔金特》是格里格为易卜生的同名诗剧写的配乐,就讲了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最终成为牺牲品。
 
这在当时一定非常里程碑,不过,时间流逝,“第一”会慢慢变成符号,一道考题,一则引用短语,从极具意义到意义的尸体,在最后5分钟到来之前,你仿佛在看一个被后来者抚摸、仿效和取用了多次的纪念品,直到最后5分钟,令我惊叹的5分钟,宣告它永远屹立于伟大作品之林,并且永不褪色。

“初衷”是个挺机灵的小子,常常发觉我们的理解和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不是一回事,不知道是他们故意在戏弄我们,还是我们成全了他们,作品被包装成蕴含无穷深意,访问弗里茨·朗关于《M》的创作想法,他说:“这部电影的要义不在于惩罚罪犯,而是警告母亲们:你们要看好自己的孩子!”对于这个说法,会令评论家大跌眼镜吗?我也想不通这样的创作意图,但按照一般评论的说法,这部影片“黑社会组织严明、私设公堂的做法,更是直指了1931年篡权前的纳粹,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相当震撼的警世意义”我也觉得太过严重了。
 
凶手M表现为精神异常,连续作案,杀了八九个女孩子。警方展开地毯式搜捕还是一无所获,在此期间,黑帮老大的娱乐场所屡次受到排查,生意不振,黑帮老大要出击,利用丐帮人肉搜索,先于警察擒获M。最后5分钟开始了,黑社会组织模拟法庭,法官、审判长、听审听众一应俱全,还为M配了辩护律师,开始双方驳辩:
 
M说:他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只要一看到小女孩,他的内心就由恶魔驱使,引导他犯下不可饶恕的罪恶,在那时,他忘记了一切。有两个他在斗争,一个说“你要做”,一个说“你不能”,内心时时备受煎熬;而要裁决他的黑社会都是心智正常的普通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却也做着杀人放火的勾当危害社会,到底是谁应该受到制裁呢?
 
还以为是摆设的辩护律师却异常认真、坚持,他极力为 M 辩护:“因为我的被告在不可抗拒的冲动下犯了罪,所以不该被判处死刑……没有人会因为忍不住的事情而受惩罚……没有人能够把一个不能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杀死,这个国家不行,你们当然也不行……应该把他送进医院,而不是监狱或者绞刑架”。
 
审判长(黑帮老大)说:出院后又开始杀人呢?应该判他死刑……
此刻,围坐着的听众沸腾起来,攻向M,想即刻处死他。
此刻,警察赶到,“救”了M,影片在此高潮落幕,一位母亲呆看镜头“ 这样救不回我们的孩子,我们应该很小心地照看自己的孩子。”(我不太清楚自己看的是哪个版本,据说修复版是加长了法庭戏,是有一场真正法官进行的审判?)
 
突然之间,一个难题甩到观众面前。《M》的意义出现了。


拼音文字容易凑出点名堂来,譬如钻石的检验就会说用4C标准(Carat、Clarity、Colour、Cut),管理服务要追求5S(safety、standardization……),片名叫V叫M叫Z都可以看作有寓意。
 
凶手的名字与M无关,之所以说“M就是凶手”,是某人急中生智怕凶手给跟溜了,乘其不备涂在凶手衣服背后的记号,在那个场景中,M就是 murder,但到了(模拟)法庭上,他是一名精神病患者而受法律保护,他将接受治疗而不是处决,大众无法面对法律对他们道德观念的不合作,此时的M就是 moral,法律只在为我所用、为我出头时才受我尊敬,否则就让道德来处死他吧,这才体现公平和公正,镜头扫去,黑社会和受害者家属和一般民众,已经模糊不清。
 
此时再来看导演颇为奇怪的创作意图“我们应该很小心地照看自己的孩子”(这行字也正是电影放到这时出现的)就会觉得是对社会失控无可挽救(没有小心照看、放任社会走向危险极端)、个体意志与集体利益相处尴尬(个体发疯威胁到群体生命,群体疯狂折磨个体生命)、法律无能道德恐怖(法律只能是最大限度的实现公正,道德能用来杀人)的无奈讽刺了。
 
据说《M就是凶手》是原片名,制片人获悉希特勒在大选中可能获胜,担心该片被禁,改为《M》,可见,这个M原是不简单;而一部亘古长青的影片必是紧扣人类永恒难解的命题,看电影的同时看自己的。

 3 ) M用光分析

1931年的《M就是凶手》是弗里茨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在德国表现主义与默片时代的深刻影响下,电影在画面造型上颇具形式化特点,同时也因声音的加入具备了写实元素。可以说,本片在审美上介于形式与现实之间,当然这和整个电影史的演进不无关联。同样,本片的灯光也可以用这种眼光去看待,既有着默片时期的灯光特色又倾向于做到自然的灯光效果,戏剧化与写实性的兼并及灵活安置让《M就是凶手》成为弗里茨朗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电影史上的一部优秀作品。 本片从柏林连续发生的小女孩失踪案展开,凶手的逍遥法外让整个城市都陷入压抑之中。警察加强跟踪调查,对社会治安严加把控,使得黑帮都难以忍受巨大压力。于是黑帮和警察两边都全员出动寻找凶手。黑帮的高效率很快在大楼里捉拿到了凶手,并私设公堂进行审判,在即将处死犯人时警察却赶到了现场。 这样一个犯罪悬疑片借以表现主义的手法,运用各种象征隐喻来影射纳粹上台之前的“黑帮”身份,并反映了当时整个政府的低效瘫软的状态。正义与邪恶也只能成为相对的,罪犯来审判罪犯可见社会之混乱。在导演消极的态度下,全片的灯光基本采用硬光,明暗分明,让阴影轮廓尖锐清晰,给人压抑之感。这部电影是在大片场下搭建拍摄的,整个灯光都需要人工设计完成。这也让每个场景的画面造型可塑性更强,更利于用灯光来叙事或营造氛围。 影片的第一个场景就已经显示出灯光的总体格调。侧光制造出鲜明的阴影,从影子可以看出侧面的灯光大概有两个,影子交互重叠并拉长的效果让画面显得阴郁,透露着神秘与消极感,不安的情绪立即涌现出来。之后镜头交代了儿童们的生活环境,引出第一个失踪女孩的家。同样是侧光,屋内的家具阴影锋利清晰,如同一只可怖的猛兽,诡谲不怀好意。这无疑为女孩失踪案以及凶手的神秘形象增添了不小的艺术色彩。 此后凶手第一次出现的形象也靠灯光下的阴影来交代。利用影子作为画面主体进行叙事是默片惯用的手法,在这里弗里茨朗并没有让它显得突兀,而是和整个电影的用光相契合,因为影子的利用贯穿始终。当这一大片可怖的黑影出现时,前面的影子似乎都被赋予了不怀好意的象征,充斥着危险。可以说,弗里茨朗已经深喑灯光运用的连续性和对整体气氛的营造。 在黑帮头目商谈一场中,也出现了影子作为主体的画面。此时的影子具有和凶手影子相似的功能,但又外延出新的意义——凶手似乎不止一个。如此看来,街上人们的身影好像都暗示出这一潜在问题,并将人性割离开来,光明与阴暗的两面性。整个社会也是如此,那么真正的凶手或许应该是每个个体形成的阴暗社会。很显然,这种表现主义的方法将灯光下的影子符号化,隐喻着人的阴暗面。这也是为什么本片多使用低角度的侧光,使得影子异常延展清晰可见。 黑帮会面与警察商讨的室内场景都采用了顶光,首先是出于环境内容的考虑,让两个室内场景具有相似性,产生联想(同时造型与蒙太奇也推进了这一表现)。其次顶光让角色面部更显得阴森抑郁,不仅塑造出焦急苦闷的心情还带有反面形象。这种光照范围较小的顶光,使得人物团体更加聚拢,凸显出团体的身份差别,让黑帮与警察更概念化(群像)。 此外,默片风格的场景打光在影片中的许多街景、建筑场景得以运用。单一的高强度灯光把场景一角照亮,如同舞台的聚光灯,戏剧化极强。出于对剧情上的关键点的强调,“聚光灯”将之放大,告诉观众好戏就在后面。与上述谈到的影子相比较,两者都是形式化的灯光表现,和室内或白天场景相比,稍显差异。但本片打光已经和默片有了很大不同,尽量不让灯光成为画面造型的主题符码,摆脱了过往严重的舞台戏剧感。简洁的灯光语言以及深刻的用意大概才是本片追寻的。 该片的高潮,也就是黑帮乞丐们私下审判凶手的一场。大量的对白以及人物表演是其重点。灯光在此也充当着“聚光灯”的功能,让凶手成为全场最明亮突出的一者。相较于其他众人的形象,暗淡的光线让他们隐身于阴暗之中,负面感随之而来,甚至反而让凶手M显得精神上光亮了许多。社会格局的隐喻已经上升到人性以及罪与罚的问题高度,究竟何为犯罪,谁才是犯人,谁能持有审判的权利等等,都在这一场直接叩问观众内心。当警察赶到现场,众人纷纷举起双手。这里灯光制造出画面的层次感,又具有主体,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一个画面了。 但是人工布光很容易产生所谓的穿帮。影片中多出景别转换都出现灯光不匹配的情况。如图,远景时灯光是符合实际内容的,而全景时人物后方出现了灯光,路灯的光源被削弱。不知道是否是灯光师的疏忽。还是说为了突出人物主体与层次感,故意舍弃现实增加后侧的轮廓光。总体而言,不论是疏忽还是有意,这里的灯光都是脱离现实的,仍带有默片时期的遗留风气。 可以说,《M就是凶手》在灯光上的运用是在审美层面上的,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将灯光作为电影的造型元素。这也是弗里茨朗善于营造紧张恐怖气氛的原因之一。而此片在过往默片上跨出一大步,已经显示出其对现实的靠拢。灯光不仅给画面造型锦上添花,更激发出象征隐喻。 我想灯光的使用在默片及早期经典时期电影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尤其是在默片时期,造型语言的极致成熟让初生的有声电影几乎都残留着一定过往的技法与审美追求。而突破创新必定会伴随着声音的出现而发生,弗里茨朗就是其中一位。

 4 ) In the name of the law

#BFI# #Bigscreenclassics# #111mins# 重看。之前看影片感觉到剧本的优秀,再刷后才发现1931年导演那惊人的镜头语言和剪辑能力。

镜头上,各种前推到特写镜头带来的紧张感,情绪消散后拉所营造的抽离感,还有几幕大远景对于男主所处状态的表达,都很恰当地传递了情绪。中间的追逐戏还有一段儿手持摄影… 真的太强了!更强的是长镜头,印象较深是两场,乞讨者的大本营那段儿长镜头,用来阐述乞讨者组织的纪律性,并且最后的上移借墙面转场也非常惊艳,随后又是利用窗框的构图,前推直接越过玻璃达到画面上的无缝衔接顺联剧情,最喜欢的一组镜头!后面还有对“众生”的审判时仰拍的长镜头,当然大量的脸部特写镜头下德国表现主义所影响的人物带来的夸张的表情被更加夸张的放大,带来的张力也是很强的。审判时俯拍镜头滑过那一排排人物的脸,搭配上头顶灯的效果让整个安静的环境带有极强的压迫感。还有几次空镜也都契合对白的从画面上或回顾或填补了细节。

光影上,印象最深的就是开场那段“M“未露脸的黑影犯罪了,也在结尾处男主的自述中有呼应。其次是最后有黑帮老大们(各司其职非常有趣)代表的“权力”起立对于“M”的审判,黑影也是有很强的指代性。

剪辑上,最精彩的莫过于警察和黑帮讨论时的交叉剪辑,带有极强的讽刺性,

人物上,实际上各个人物是被弱化了,更多的是一种指代性。片中对人物也提前做了铺垫,然最后审判来的时候观众可以“更好的”参与到事件中,以字体推断的病态心理和借由镜子反射到小女孩时压抑不住的情绪为最后的审判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而警察,黑帮(尤其是黑帮老大背后那“芸芸众生“)就更加直白了。M被“烙上”印记后的几次被拍肩非常逗趣,从被标记,到被指认,到被辩护,到被法律带走。

 5 ) 笔记:叙事结构的创新与深度—<M>

创作时代背景

1931年德国

纳粹作为德国国会第二大政党,危险的极右意识形态,主张对少数民族进行镇压和种族灭绝,以扩大雅利安种族的利益。

导演弗里茨与主演彼得·洛均为犹太人。

奠定了惊悚片的基石

《M就是凶手》作为最早一批探索着用音乐音响来服务剧情的影片,其对光影的创新运用,启发了德国黑色电影,此外,它还代表着电影向着更为复杂细腻形态的进化,开创了一种模式:在电影中精心设计道德与哲学问题,观众可以自己得出答案对自身道德信仰进行检视。

叙事结构

电影中讨论的话题遵循着议论文式的撰写结构:

a.对主题进行概述的引言

b.支撑论点的论据、推论规程

c.得出结论性假说(但<M>将假说抛给了观众)

电影通过镜头、场景、表演、剪辑、蒙太奇代替语句来表达观点。

其实,在弗里茨早期最为著名的作品《大都会》中,便已经展示出了这种叙事结构。

a.电影开篇向我们抛出了议题

几分钟交代背景,一个孩童杀手给城市蒙上了恐怖的阴影,孩子们传唱着他的顺口溜,家长们忧虑孩子的安危,孩子在警察的帮助下过马路,这是一个关爱弱小的社会环境。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

凶手通过写满自己罪行的通缉令时映出的阴影。

影片近乎赋予了我们全知全能的体验,以便从各种角度进行分析。

弗朗茨展示了连环杀人案给小镇带来的影响,猜疑和紧张的气氛使无辜的人们互相攻击,影响着家长、公众、警方及犯罪团伙

b.心理学家在分析罪犯笔记时,判断出他精神失常

对着镜子调皮的拉伸嘴角来取悦自己(见到孩子并尝试平复犯罪冲动的时候)

贝克特杀人前的口哨声,轻快童趣的曲调(与悲剧的对比,形成更强烈的意味)

口哨(内在欲望无法压抑的外在冲动表现)

导演弗朗茨并没有让贝克特这个角色变得讨喜

而是通过展示他的生活环境,来帮助我们理解他,我们看到他挣扎着克制自己,也看到他的恐惧与孤独,但并没有同情他。

同样让我们看到了他罪恶的影响,心碎的遇害者父母、被恐惧与猜疑击垮的城市。

c.最后一幕的“庭审”

我们听着市民与检察官的控诉,以及他的辩解。

如果放他生路则会带来更多杀戮,贝克特坚称自己犯罪时不受控制,不应受到审判。

最后他被警察带到真正的法庭,而法庭宣判的那一刻全片戛然而止。

我们则变成了审判员

当我们面临了这样一个哲学问题:我们愿意牺牲多少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以血换血,以牙还牙虽然并不会让观众变为纳粹,但却引来了一种思考,如果我们来治理这个社会,又会怎么做?

《M》运用的手法与内核思想,放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最终,我们的答案将决定了自己的三观及决策

至今我们依然没有答案。

 6 ) 反思《M就是凶手》:危机中的德国文化

弗里兹·朗在1931年完成的《M就是凶手》讲述了一个专门谋杀孩童的精神病患者的故事。单是其技术成就就值得关注:实用而极具想象力的声音运用、巧妙的交叉剪辑、细致且如图画一样吸引人的构图。因为这些成就,《M就是凶手》将永远吸引不同国家及不同年代的观众。但我认为,朗的电影之所以迷人,是因其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动乱的德国社会。不论是否有意为之,《M就是凶手》就像是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崛起的镜像。但是,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影片企图将这样的事实呈现给那些深陷于法西斯主义及其成长之中的德国观众。 公所周知,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早期的德国文化危机四伏。1919-1933年,魏玛共和国逐渐衰落,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混乱和无序之中,无论在经济、社会还是在心理上,贫穷、失业、萧条变成了普遍现象。“一战”的惨败摧毁了德国传统的个人身份及秩序社会的稳定意识。这种普遍的失序和不稳定也反映在当时许多主要的文化风尚中。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那些如梦魇般的作品,就代表了德国表现主义学派的绘画风格,它们集中表现隐藏在日常生活下的黑暗而狂暴的世界。在那个时期,弗洛伊德的作品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他的作品讨论了女人和男人意识生活之下的黑暗潜意识,同时,也描绘了一个充满秘密的不满的文明。 20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同样关注此危机及对它的刻画。正如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和洛特·艾斯纳所言,那个时期一些最重要的电影展现的都是“着了魔的银幕”,它们反映了社会不稳定的现实。从《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到《诺斯费拉图》、《夜访吸血鬼》,许多这样的电影都是关于疯狂与毁灭的,甚至是现实主义的街道电影(street film),其背景和情节也表现了一个崩溃和走向灭亡的世界。影片中,那些独裁者和狂人控制着混乱,许多观众都能看到这正暗示希特勒就是卡里加利这类人物,会利用危机中的恐慌作为大毁灭的工具。 这些主旨都是《M就是凶手》的中心,此片源自表现主义的传统,朗在20年代也相当投入这一潮流。主角贝克特被一种他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攫住了,这个力量驱使他去杀害小孩。在他平静的外表下和日常生活中,这个疯狂的杀人犯开始将世界推向混乱。在风格上,影片吸收了德国电影中的表现主义和“街道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大量的表现主义镜头呈现了疯狂不安的气氛,例如,螺旋式楼梯象征着深陷的困境以及眩晕恍惚的视野。相反,也有描述社会贫穷和下层阶级生活状况的街道现实主义,因此有时候该片看起来像纪录片。应当注意的是,与其他表现主义电影不同,在《M就是凶手》里,很难区分梦幻世界中的心理混乱和街道上的社会混乱。或只从故事本身来说,在这部后表现主义的电影里,朗使得有个问题很难回答:贝克特是一个邪恶的疯子,还是遍布这个社会的某种力量的牺牲品?

《M就是凶手》中的镜中影像

有时候,影片明显地呈现出这种困惑和危机。气球在片中象征着贝克特的一名受害者,其矮胖的形象又恰好和贝克特的体型相仿,也许是要暗示杀手和被害者之间的联系。代表法律与秩序的警察展开追捕贝克特的行动,通过朗的平行交叉剪辑,与黑社会中的暴徒也在寻找贝克特一事极为相似,几乎无法区分。最后,有几个精心安排的暴民场景(在最后审判时),那些场景的出现看起来与那个悲情的凶手一样歇斯底里和残忍。这些例子不禁使人想起纳粹以法律及秩序的名义,以及那些拥有完美纪律、成为战争机器的士兵的名义来进行 屠杀的行为。

然后,《M就是凶手》产生了许多双重影像或反思,这似乎混淆了关于一个危机社会的很多问题:危机起源于哪里?秩序在哪里,混乱在哪里?噩梦是什么?现实是什么?他的双重形象以及随之产生的问题在贝克特这个人物身上,更确切地说,是当电影里的他和看电影的观众都留心审视他的形象时,表现得最明显。影片中,贝克特一遍遍地审视镜子中的自己,试图找到那个似乎一直潜伏在他体内某处的“疯子”。又一次,贝克特向商店橱窗里看,橱窗玻璃显示他的影子置于一个景框当中,而这个景框又是由商店里一组排列成方形的刀具的影子形成的。在这里,这个本来普普通通的人居然变成了一个凶神恶煞的影像。后来,同样是在镜子里,贝克特发现自己被看穿了,因为他在另一次照镜子时,看到他背上多了个字母“M”。

商店橱窗上反射出一排排刀具影像,创造出一种半抽象的气氛,映照出杀手的着魔状态

在不同的场景和镜头里出现的反射并不是相同的东西,但都在揭示黑暗面、混乱及自我(和社会)的谋杀冲动,而且,在大多数镜像里,摄影机将观众置于一个角度,似乎他们也参与了这样的反射——从贝克特的过肩镜头或直接反射本身。正如影片似乎对疯子贝克特有一种奇怪的同情一样,这些镜像似乎强迫观众从这个精神失常凶手的反射影像中,发现自己内心的黑暗面。 像其他20世纪20年代后期及30年代早期的德国电影一样,《M就是凶手》间接反映了处于危机中的德国文化,且不仅仅是简单的反映。结合表现主义和街道现实主义两种传统,它使噩梦变成了现实,而现实又以一种令人不安的方式变成了一场噩梦,同时代的德国电影远远不及。也许,德国官方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强制朗改变了最初的片名《我们之间的凶手》(A Murderer Among Us),因为他们认为这个片名政治敏感性太强。在逃离纳粹德国数年以后,朗也许会认识到,即使《M就是凶手》那么强大有力,还是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足以阻挡蔓延于德国街头的专制黑暗。 M.Trillo

 短评

【B+】第一次看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不负盛名。在许多方面的想法都远远领先于同时代其他影片(尤其是对声音和光的运用),只是毕竟是先行者,已如今眼光再看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涩,比如那个平行剪辑,很生硬。

9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黑社会对杀人犯的人道和法律审判是很有意思的。真正的执法机构是无能的,但是一个罪犯又有什么权利来说另外一个罪犯是不可饶恕的?尤其是,这个杀人犯在倾述自己的心理病态时,听众席上的若干观众还默默的点着头。终究,这个社会的罪恶似乎是没有出路的,因此才有最后一幕的,父母们应该看好自己的孩子。虽然这最后一句台词真的出现得很突兀和莫名其妙,像是匆忙之间添上去用来过关的。如果没有执法机构的审判和最后母亲的画面,我想这部片子要好得多。

10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除对白和口哨声外其他声音基本无,更别提扣人心魄的配乐了,但作为一部1931的有声片,如此足矣。有趣的地方在民众对警察(政府威权)的不信任(妓女朝警察啐口水),以及黑道擒获凶手的设定,加上最后私设法庭和真正的法庭审判对比,如此种种真是大胆的讽刺。口哨声很瘆人。

13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黑白构图的张力,无声与画面的急速运作的对比,轻快口哨和极端反人性行径的并行不悖,空镜头与人物戏剧性夸张表演的穿插。电影在那个有声片刚诞生不久的年代,可以承载太多的艺术手法和社会诘问。如同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个体背负社会病是流行于每一个年代的瘟疫。

14分钟前
  • 小岩菽
  • 推荐

M逃进阁楼那一段特别精彩!彼得·洛长得果然猥琐!演个绑架小姑娘的变态杀手太合适了!1931年的这部电影现在看来还是有些琐碎冗长!翻拍的话应该不错!

18分钟前
  • 隐遁
  • 还行

传说中的德国表现主义力作。这种片子放在现在的天朝完胜那些大片。最后的辩论进入了人权、制度和法律的思辨,而他们的概念完全是基于人性的角度,这是人权的思考。前半部的悬疑解惑,后面的基层社会的私设法庭,凶手的经典口哨还有夸张的表情和肢体。经典!8.6

22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印象最深的是 他说“你们要是杀了我 你们就是冷血谋杀!” 群众听到后笑了起来;他说“我要求把自己交给警察!” 群众也笑了起来;他说“我要求把自己交给民主陪审团!” 群众还是笑了起来。群众没有兴趣也觉得没有必要听他说些什么 这不重要 “让他死”就是大家坐在这里的目的。M是凶手 而乱审判的群众也是凶手——从个人观点来看 某些罪犯——就如M 单单交给法律来处理是难解自己的心头恨 就应该让他受折磨——但民主审判又不能当主流 如何让法律和民主完美结合这才是国家最最重要的治国之道 最后在法律和人情里留了一个做选择的悬念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27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淘到DVD了哈哈

2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8论底层人民群众社会活动的重要性人民法庭所代表的民声与法庭所代表的正义 情感与理智的对决 谁才是真正的正义30年代就拍出如此前卫的社会题材作品 完爆如今各种院线商业流水线粗制滥造品结尾人民法庭的大法官与激起的群众又或是集体主义兴起的预言与写照

32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开场利用影子铺设惊悚氛围、人人自危的紧张空气,与明暗双线并行的抓捕过程构成高反差对比,制造出不少萌点;空无一人的街道,M惊恐的表情,口哨的运用,堪称经典;对连环杀手的心理描摹,以及对法律制度的揶揄,都具有前瞻性。

3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观感很奇怪的一部电影,就像无声和有声的结合,无配乐仅有图像来烘托情节,前段闷的要死,中段的剪辑很棒,结尾升华主题的对峙是点睛之笔,全片的悬疑点布置出众(说的就是那个口哨!), 对杀手的人物刻画很深刻(选角!)。(问题:那封信是谁写的?)

36分钟前
  • TWY
  • 推荐

每次看德国电影都忍不住往政治隐喻上想,德国真是一个牛逼的国家啊。影史上第一部讲连环杀人的电影,却比后来的那些要高明得多。黑社会审犯人那一段是我觉得电影最好看的一段,“难道把你交给警察送进监狱,让国家养你一辈子?”,警察搜寻许久无果最后由盲人找到了线索,这真是个无比讽刺的故事。

38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看到底下那么多装逼的评论,心情就像M突然发现身后被标记了白字时那样,好惊悚好害怕!!!!!瞪!!!!!

40分钟前
  • Irgendwann
  • 力荐

解读一部经典电影就要联系当时的环境,读过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癫狂与文明》可能对电影中欧洲的法律体系有所了解。其实就剧情来说这部电影很是粗糙,不过最后的审判意味伸长。人权,自由,权利,精神病一系列中世纪的产物柔和起来,这才是这部戏的精髓。

43分钟前
  • 乔大路
  • 推荐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向美国黑色电影转变时期的牛逼片子,而且就我目前的阅历来说,它好过所有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以及八成的(另两成我没看而已)美国黑色电影,这当中的差距,是巨大的

4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力荐

群众大会真牛啊

49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近乎完美,扣一星最后的伪庭审,当民粹已然发展到人人相疑,社会不安时,是无法产生如此模式化的场景的。东方快车式也许更加契合

53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弗里茨·朗十分大胆地让一位罪恶滔天的凶犯在大银幕前为自己辩解,凶犯与群众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朗用一个社会新闻进行了一次政治反思,这是1931年的魏玛德国;按照克拉考尔的观点,M同样预示了纳粹德国的崛起。马克·费罗更认为结局中女人的警告表明朗和他当时的女友Thea von Harbou(后加入纳粹)对魏玛共和国民主的不信任,流露出两人的意识形态(cf.Cinéma et Histoire, 1977)。从以微观的社会事件对社会制度进行宏观的分析角度来看,朗无疑是影史的先驱。

55分钟前
  • 阿茶
  • 推荐

原来,他只是个卖萌大师。中间有一段很惊艳的平行硬切剪辑,瞬间明朗了两个势力、一个目标的局势;想不到在全民哄笑那一刻燃了;最后的辩论虽然升华了高度,但也同时削弱了快感;那支口哨的旋律,忘不得。配乐贫乏、完全依靠影像推进的原味悬疑片,这是黑色艺术品。

56分钟前
  • Ocap
  • 推荐

B+/ 大半部散点透视无主角剧本,结尾审判似黑化生之欲;超低仰角俯角,移魂般长镜空镜,阴影与光的博弈; 心理音效恐惧感仿佛真空。无论文本还是影像都有新的尝试,昭示着尼伯龙根大都会的默片时代之后似乎稚嫩却更有生命力的弗里茨 · 朗。万万没想到喜剧效果这么出众。可作最近网络话题镜鉴。

5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