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短片

HD中字

主演:米罗斯洛·巴卡,克日什托夫·格洛比什,扬·特萨利兹,比涅尤·扎塔西奇斯,芭芭拉·杰坎,亚历山大·贝德纳茨,杰吉·泽斯,兹齐斯瓦夫·托比亚兹,阿图尔·巴奇斯,克里斯提娜·杨达,奥尔基尔德·鲁卡斯瑟维克茨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杀人短片 剧照 NO.1杀人短片 剧照 NO.2杀人短片 剧照 NO.3杀人短片 剧照 NO.4杀人短片 剧照 NO.5杀人短片 剧照 NO.6杀人短片 剧照 NO.13杀人短片 剧照 NO.14杀人短片 剧照 NO.15杀人短片 剧照 NO.16杀人短片 剧照 NO.17杀人短片 剧照 NO.18杀人短片 剧照 NO.19杀人短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杀人短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Jacek Lazar(米罗斯洛·巴卡 Miroslaw Baka 饰)是一个二十一岁的男子,他在街上游荡,吓走广场上的鸽子,在天桥上朝底下的汽车扔石头,在照相店让人将他口袋里那张已经出现了折痕的照片放大,是一个小女孩的照片。Waldemar Rekowski(Jan Tesarz 饰)是一个普通的的士司机,调戏年轻女子,捉弄乘客,故意按喇叭惊吓动物,他的下一个乘客是Jacek。Piotr Balicki(Krzysztof Globisz 饰)是一个年轻的律师,认为刑罚并不能防止犯罪,而防止犯罪正是法律的目的,他刚刚通过律师考试,他为杀人犯Jacek辩护。Jacek坐上了Waldemar的的士,他们开车到野外,Jacek用一条绳子勒死了司机。Balicki极力为Jacek辩护,希望避免死刑,但Jacek最后还是被判处了死刑。临终前,Jacek和Balicki长谈,说起因为他和一个卡车司机喝酒,致使卡车司机开车碾死他妹妹的事情......鳄鱼莱莱沙堡建筑师之腹雪豹之暗战天机小小安妮第二季凯文·哈特:管他呢唇亡齿寒浪漫满屋匹配瓶装火箭单亲辣妈第二季音乐家暗房自然:超级鱼类原书·原书使想见你电影版魔柜小奇兵摩登家庭第二季苹果犹如故人来血与水第三季挖掘2022告别2021年了凡祖母2021女人行坏孩子的天空德州电锯杀人狂2022东方美女我出生了,但……下柳林今天在这里时空救爱之旅西风烈烈曼陀罗门徒粤语版天亮之前气球2019我们的国度虽然只是弄丢了手机嫌疑人X的献身2008

 长篇影评

 1 ) 抛弃那个越轨的人

蒙太奇手法的三线叙事,不同人物情境使用同一背景音乐保持剪辑顺畅,也将人物的命运相连。潦倒无助的进城务工年轻人Jack、出租车司机、新任律师Peter三人的世界在波兰有了重合点,Jack劫杀出租车司机,Peter担任Jack的死刑辩护律师。Peter辩护失败,Jack被施以绞刑。

影片英译名为《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杀人在电影出现两次,Jack杀司机只是为了引出社会严厉惩罚—杀死Jack的正当性思考。法官、神父、公证人、典狱官、医生、狱卒像是合谋完成一场“通过犯罪产生的,甚至是犯罪本身”的绞刑,共同来对预防这个社会的一般性犯罪负责。但正如Peter在录用答辩时引用《旧约·创世纪》里该隐杀弟亚伯受惩的故事。“自从该隐以来,还没有任何惩治的手段能够减少世界发生的犯罪。”上帝没有杀死该隐而是保护他,使他带着原罪流浪赎罪。正直善良的Peter为自己不能拯救Jack的生命而内疚。

晕影使用,影像符号隐喻。

 2 ) 只要你活着,你就不能停止幻想

  杀人犯在照相馆放大照片的时候问老板:夫人,是不是真的可以从一张照片上看出一个人是否还活着。第一遍看影片的时候我没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深意。第二遍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陡然明白了导演安排这句对白的深意。因为自己的过错害死了唯一的妹妹让主人公一直活在自责与轻微的幻想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已经具备了轻微的精神病症状。但这一切都改变不了他死刑的事实。
 我们具有幻想主义色彩的律师先生费尽心思也无法改变死刑的现实,在他的眼里,死刑是一类可以取消的刑罚,从该隐以来从来没有一次刑罚能有效的遏制犯罪,那为什么要随意剥夺一个年轻的生命。但法律既是法律,尽管你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国家机器从来不会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于法律而言,这样一起充满血腥与暴力的犯罪不被处以极刑的话,那些自视甚高的出租车司机们岂不是要用罢工来抗议政府么?
 何勇在《垃圾场》里这样唱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垃圾场,只要你活着,你就不能停止幻想。我们幻想的世界是什么?是没有犯罪的世界吗?相信大多数理智的人都不会期盼一个没有犯罪的世界。这样他们将用什么去教导孩子们要洁身自好不要尝试犯罪,他们将用什么去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来表现自己对社会暴力的恨意,又将用什么来表现自己是个只会偶尔调戏下小女孩,自我展示下高傲的良民。
  刑罚的意义是震慑社会大众,让他们惧怕犯罪。而不是让大家从某犯罪的死刑惩罚里体会仇者快的感觉。那会滋长一个民族的暴力情节,毁掉一个民族的善良。我们生活的世界固然不是一个垃圾场,但我们活着也要带着幻想,幻想着一个没有死刑的世界。

 3 ) 电影叙事的艺术——基耶斯洛夫斯基

      电影里有一种东西,叫做叙事,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帮我建立起来的。以前我以为讲故事不是电影的本行,小说才是叙事的艺术。让我改变这个观念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红》里的故事让我着了迷,这时我才发现借由电影语言进行叙事有着小说不可比及的魅力。

     看完《红》,我又看了《蓝》,三色里的第二部,蓝色关乎自由。因为是紧接着《红》看了,有点疲惫,所以没看出什么。在此之后,有一段时间没看他的电影,虽然说他的《十诫》,《两生花》已经在我的电脑里逗留许久了。

     看《十诫》里的第一诫是在一个无所事事的晚上,已经深夜了,正好可以看完“一戒”上床睡觉去。没想到看完电影凌晨一点,我还没有困倦,兴致还很高。故事里的男孩,由于父亲对于自己数学知识的过于信赖,导致溺水而亡,满心自责的父亲最后推倒了神龛。看完之后的我一直都想着一些关乎道德,信仰之类的命题,深思人物在特殊环境下心理状态的细微变化。这种感觉在当初看完《红》就给我了,为什么《红》里的故事让我那么着迷,因为它把不现实的巧合表现地自然纯熟。那个年轻人为什么经历了与年老的律师相似的人生轨迹?是同一个人呢还是为了表现命运循环往复?还有那个女孩,为什么总是与年轻人擦肩而过,却在最后在同一条沉船上被救起?……这就是看完《红》后我所做的思考,一些说不清道不明但是却能萦绕心头的感觉,它们总是让人着迷。

      后来,我又看了《十诫》里的第二戒,同样的精彩,就像是一篇短篇小说,短小但是精悍。电影的后遗症像是让我得了一场病,挥之不去。剩下的“八戒”我一直舍不得看,他的电影不能是囫囵屯枣地一口气看完,而应该慢慢品味。

      当我听说杭州要展映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的时候,很兴奋。毕竟他的好多电影网上找不到资源,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好好欣赏一番,而且在电影院看也比在电脑前看感觉好很多。所以,今天去看了,是一部叫做《杀人短片》的电影,趁着现在还有点印象,还能讲出点东西来。

      故事以三个男人为中心,一个无所事事四处游荡的叛逆青年,一个刚刚获得律师证的毕业大学生,还有一个开着出驻车干些猥琐事情的司机。一开始是三人生活的平行蒙太奇,接着就转入故事的核心——“杀人”,青年杀死了司机,律师为他辩护失败,最后在律师的目睹下,青年死于绞刑。整个故事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叙述下,显得平静异常,即使是在最为惊心动魄地杀人场面,也以青年的三次出手(一开始的用绳子绞死,后用捆子敲死,最后用石头砸死)完结,没有情绪的渲染。这一点让我想起了我最近在看的一本小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同样的平静,沉稳。我借用一下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的创举,用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叙述上,那就是导演尽可能隐去了自己在电影里的身份,他只是在显示故事,而不是在表现故事,这一点与小说是想通的。这么一想,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基耶斯洛夫斯基让人觉得那么陌生而神秘。.在多数的情况下,我通过作品来认识艺术家,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为我所喜爱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但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却不是这样,虽然我对他的电影很喜欢,但是这份爱并没有转换到他身上,对我这是很不正常的。现在我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里我触摸不到他的情思,是因为他把自己隐藏在了电影之后,所以他的电影看起来是那么的客观,那么地真实,我们被他的电影触动思考是自然而然的原因也在于此,观众在他的电影上有主观能动性,他没有要向观众传达思想的意图,他只提供故事,提供思考的线索,而我们观众才是电影真正的创作者。所以,有时候,我们听到作家总讲这样的一句话“书一出版,我就死了."那他的意思是书在读者身上延续生命,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当导演拍完电影之后,是观众在延续电影的生命,所以导演可以对他的电影什么都不用解释,只有观众自己,在观影的过程中获得电影的深意。

      的确,电影里有一种东西,叫做叙事。在多年之后,我一定会感谢这位让我获此深意的导演,让我明白什么是电影的叙事艺术。

 4 ) 《杀人短片》:大师就是大师

《杀人短片》:大师就是大师

刘强爱电影

刚喜欢电影的时候,对大师没有概念,港片鬼片枪战片看得居多的日子,大师两字没见过,碟皮上没谁会写“大师之作”。对大师有印象是在系统学习影史的时期,经常会看到书上写谁谁谁是大师,什么电影是大师级作品,但什么是大师,没见谁定义过。喜欢电影这么多年了,对什么是大师,心里基本清楚了,但要下个完整定义,还是很难,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只能从创作者艺术贡献上大致框定一下大师的范畴。

通俗地说,消费者愿意花钱去欣赏的作品,才能算是合格的艺术品,以此为线,首先是艺术工作者,即所谓的匠人,他们技法纯熟,游刃有余,能够完成艺术创作,带给人基本的审美体验。在匠人基础上,一旦形成了自己具有标识性的成熟独特风格,才能称得上是艺术家。在艺术家的基础上,能够创造出新的艺术语言,方能成为大师。

我说的艺术语言,跟一般意义还不太一样,除了包括手法、技艺,甚至规则,这都是题中之义,其实更重要的是包含对既有概念的重新定义(一种语言相对于另一种语言的根本不同,就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定义),即在更新艺术语言的同时,还能同步更新语言指涉的对象含义。从形式内容关系来说,这也是必然,不存在崭新形式表现陈旧内容的可能性,反之亦然,那样的“崭新”只是表象,因为二者无法在同一艺术品中实现主体的自洽。

《杀人短片》是一部大师作品。关于它在电影艺术语言方面的贡献已经毋庸多言,我今儿主要聊聊上文所说的它对既有概念的重新定义,这个概念就是命运。认为命运是一定的人,这部电影会让他们产生动摇,如果雅克当年不要喝那场酒,律师在咖啡厅能够发现雅克的异样,后续的一切都不会发生。认为命运可以改变的人,这部电影也会让他们产生疑惑,雅克和出租车司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将他们带向必然的死亡,尤其是雅克,咖啡渣与稀屎这俩形似意象的呼应最为精彩,早早就已经预示了雅克的结局。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在和稀泥吗?命运有时候一定,有时候就能改变吗?当然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这部电影,为命运下了崭新的定义,一个无法言说、无法书写、只能意会的定义——命运根本不能用“一定”或“改变”来描述,我们既无法否定自己的自由意志,也无法否定冥冥之中好像又活在上帝早已写就的剧本之中,命运,它就是这样。

认识到这一层,才能看清本片对两次杀人事件的态度,没有丝毫模糊,完全决绝的反对:杀人,不会改变谁的命运,雅克的痛苦依旧痛苦;杀人,更不是替天行道或伸张正义,它只是灭绝了一个个体之后的可能(万一雅克日后研究出治愈癌症的药品呢),未来的未知还是未知。最关键的是,只要允许正义的杀人,就等于承认人有干涉命运的权力,那邪恶的杀人就不可能禁绝。先禁绝正义的杀人,在进化过程中将“杀人”彻底逐出我们的基因,邪恶的杀人才会真的禁绝。这就是“杀诫”二字的根本之意。

我上面说的一大堆,只是大师作品所表达的九牛一毛。全说清,不可能,也没有价值,真能如此,大师们也就没必要拍电影了。

大师作品,醍醐灌顶。

 5 ) 绝望的悲悯

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关于杀人事件的报道,一行显目的标题,几百字几千字的正文加上几句精炼的反思性总结,便帮我们打发掉一段无聊的光阴。“不良少年行凶情杀”是几十年前的一则新闻标题,普通而又吸引人,凶手是台湾的一个初中生(当时引起的轰动不亚于现今的马加爵),于扯淡的嘴巴它是很好的谈资,可对于杨德昌它却是难忘的少年朋友以及将近四个小时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对于杀人者的惩罚,普通人报以拍手称快并立刻抛诸脑后,而对于基耶洛夫斯基却是一部悲悯性的关于杀人的短片。
  《杀诫》的片长只有八十分钟,但它却是基氏《十诫》中最用心经营的一部。 在此片中他对文明社会的法律、伦理、人性与救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表达了他那忧心忡忡的怀疑。影片的主要人物有三个:杀人者杰克,被杀的出租汽车司机,年轻律师彼德。前半部分此三人分处于各自的叙事时空里,虽然一直没有正面的接触,但是镜头的交切却暗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比如律师彼得在参加就业答辩时对考官说:“过去的四年里,我接触到许多案例”此时画面突然切换为杰克背向镜头向一条无人的幽暗的小巷走去,背景音乐充满阴冷的杀机。当彼得在街上兴奋的对人说自己通过答辩时,那个出租汽车司机正在其后发出一丝冷笑。最明显的对比是在餐厅里,彼得与女友分享通过答辩的愉悦时,一旁的杰克正在缠绕准备用来杀人的绳线。这些镜头的切换明显的在暗示我们:当一个人在讨论法律时,当一个学员通过律师资格答辩时,杀人的预谋甚或杀人的事件就在同时进行着。这种存在的荒诞感于杰克勒杀出租汽车司机时表现的更为深刻,在二人挣脱与反挣脱的过程中,画面切入了一个不远处骑车而过的人、一列火车、一匹漠然的马,疏离的外在世界并没有察觉到人类此刻正在上演的残酷一幕。这些精心的画面设计把一个冷酷的问题置于我们面前,那就是犯罪无处不在,它可能就在你身边,而你却毫无察觉。
    影片的后半部通过对杰克的审判,三条线索拧为一体。审判的过程被有意的省略了,因为观众都明白等待故意杀人犯的是什么,所以画面切入审判的第一句话就是“都结束了吗?”“都结束了。”接下来该做的就是对杰克执行死刑。心存自责的辩护律师彼得要求与杰克进行最后的对话,允许的时间是三十分钟。画面于二人谈话的过程中时不时的切入狱警、检察官与行刑者等待的场景。时间在此变得莫名的残酷,空间在此变得莫名的荒诞。两组人员在不同的空间里与时间较量,同样的焦灼,不同的方向。画面一直很静,一种被死亡的气息包裹的静,铁门撞击的声音显得尤为悠长,那是即将通过的死亡之门。
    执行死刑时该来的都来了,各司其职,念判词的检察官,前来例行宽恕的牧师,例行证明死亡的医生,当然还有一身黑色西服的行刑者和深感愧疚的彼得。此刻心理最为恐慌的是杰克,被牢牢按紧的双臂,抽搐的面部肌肉,面对死亡他与那个被他杀死的出租汽车司机一样在企求“我不要”,除了一旁真正在哀悯悲泣的律师,所有的面孔都是冷漠的,而那个当杰克亲吻其手背时都向后退的牧师只不过是虚无缥缈的空洞的象征。当快速摇动的吊绳起降机发出剧烈的声音之后,杰克被处决,一旁的行刑者从黑幕后走出面向镜头,在顶光的照射下,鹰隼般点头示意:都结束了!
    注意细节对比的观众会发现杰克杀死出租汽车司机用的是绳子,而他自己也是被绳索吊死的;杰克曾用毯子蒙住司机的眼睛,而自己被行刑时同样被蒙上眼睛。如果说前者表明的是报应,那么后者才是导演的匠心独运之处。眼睛是什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诗意的话就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能够传达爱与恨,而通过死人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寂灭的肉体,更是一种灵魂的召唤与审视。第一次杀人的杰克不敢面对它,执行过多次死刑的狱警同样不敢面对它,因为我们不敢面对它后面的东西,或许那就是上帝的注视,我们潜在的恐惧是因为觉得我们清楚——我们都是人,我们却互相残杀!
   看看这些人吧:杰克,一个有着凌乱的头发,在街头逡巡的透着冷酷的目光的少年,他是影片中表面层次上的开了杀戒之人,他应该是无情而残酷的,但在餐厅里他与玻璃外的小女孩开玩笑时,他的笑容是纯真的,当与律师谈到自己的妹妹时他的情感是温柔的。但当他面对的是成年人时,他却是冷漠甚至是故意的寻衅与不合作,在厕所里摔倒一个不相识的青年,对问路人的戏弄,对有急事的乘车人的欺骗。与他相比出租汽车司机的不合作显得更让人讨厌,默认他人等自己洗完 车却有意遛走,看到别人扶着喝醉酒的人朝自己走来却把车开走。他看到一只野狗时抛给它面包,但看到别人牵着宠物狗时却鸣笛把它吓跑,当我们知道他有买彩票的习惯时便不难理解其中的不平衡的心理。类似的情景我们于生活中经常遇到,总有些人赌气似的与你不合作。并且这种情绪会传染,因为一个人不想别人比他更开心。这种情绪弥漫于我们周围,它引发恨意,并且于某一个人身上堆积,它庞大起来就是杀意。你是否品尝过这种情绪,是否施加过这种情绪,是否克制过,只有你知道。可当你看到孩童无邪的笑容, 听到那“我是一头小狮子,老狮子告诉我要与同类相亲相爱”的儿歌时,你又是否自觉有罪呢?

   整部影片都用特殊的滤色镜拍成的,黄绿色的画面被分割成明暗对比的两部分,人物的面部幽暗不明,阴冷沉闷的街道上弥漫着压抑的空气,现代都市中充斥着一个个晦暗不明的游魂,影片开头处就出现了许多死亡的动物,整座城市仿佛正被瘟疫所袭击。在影片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导演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印象式的渲染、一种寓言式夸张。“自有人开始,便没有一部法律能够杜绝犯罪”这是彼德对法律的看法,法律仅有的是威慑的作用“它不能使人自觉有罪,并且反省”。对杀人犯的惩罚就是用国家机器以正义的名义把他杀死,我们在用杀人来防止杀人,通过大开杀戒来增强这条戒律的威慑力。法律的详备,只能证明自律或曰德律的衰弱。现今社会,如果法律消失一分钟,再虔诚的教徒也没有信心保证这世界会变成怎样?
   在影片中唯一能够对法律进行反思的是律师彼得,在杰克受刑前,不是那个象征物的牧师,而是彼得充当了救赎者。他对狱警说“我们的谈话永远不会结束!”可是明显地,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他的救赎不过是螳臂当车。判词里明确地写道“没有特赦”,救赎不过是单纯的幻想,即便杰克此时保证从今以后好好做人,那只能增强悲剧的力量而于事无补。看影片时我们看到了其中的对比张力,我们可能会去怜悯一方而憎恶另一方。可是当把背景退回到现实社会,我们才发现其实这一切都是你我所默认的,因为我们不会相信杰克的保证,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我们早已有了默认的答案,我们不相信他,也不相信自己,进一层的意思是我们不相信人性。这个社会的一切都是你我的力量所构筑的,是我们自己放弃了救赎,我们无法改变人性,只能用国家机器像对待其他机械产品一样使之中规中矩,我们已经清醒而理智地否定了自我的救赎。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彼得驱车野外,孤身一人地哭泣。

 6 ) 法律的面目,真实的自己

    最后的行刑部分简直展现了一场非常热闹的闹剧。把本来平静的氛围搞得非常紧张。
    最后众人的无声是对这场闹剧最好的收尾,是对在场每个人的折磨。
法律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为在混沌中找到秩序,这样的过分简单化简直是对人类文明的不尊重。
    人的多面,人性的自然复杂化本就不可能用简单的几句法条去评判和概括。
    试图在chaos中找到标准显得不自量力。
    死亡最后的声音就该是寂静,完全的寂静无声,是赤裸裸的寂静。
    小孩出生似乎给出了希望,却带着浓厚的悲情色彩,其实反而传递出了一种绝望。这个世界的疯狂,让人心生波澜,难以平复。
    也许21岁生命的结束反倒是一种解脱,从痛苦中的解脱。偷车为女友,其实也可能是一种对死去妹妹的补偿心理。是的,杀人了,事实令人发指,过程让人无法观看。年轻人也是试图在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去处理挥之不去的自责和痛苦——杀一个人,抢一辆车,去看这个世界。
    被害人的生活在我眼中是一种他自己并不察觉的苟活的状态,是一具故意给人添堵的行尸。正因为他的无法察觉,直接生成他的自得,妻子做的三明治喂狗,嘴角那一抹笑简直比死还让人难受。但他就该死吗?谁知道呢?没有该不该,只有遇见了,就死了,就是这样。
    不过法律的存在倒是刻意要致人以死地,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程序设定呢?这样的程序设定,也不会给几个人带来行为的约束。
    不过,这也正好证明了这场生命和既成社会相遇的荒诞性——娘胎里带出来的,无可避免。
    所有的行为都在荒诞与有些道理之间周旋徘徊吧。偶然+必然。

 短评

重看,昏黄暗绿色调,光似乎都集中在一个区域,展示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崩溃的压抑,在我心里它不如「爱情短片」,但它的段落式叙事和基耶斯洛夫斯基试图表达的道理照旧深刻。人杀死人,无理由的暴力,都不算以牙还牙。法律杀死罪人也是暴力,简洁利落,那个黄色的便溺盒啊。重看觉得那个在他杀人之前,冲着他微微摇头,但什么都不做的人,是上帝或命运,他默默观看一切,从不试图真的改变什么。

5分钟前
  • 易思棠
  • 推荐

卑鄙地戏弄他人的出租司机,自卑的神经质青年杰克,对将来充满向往的热血律师比约特,一场随时发生的无目标谋杀把他们拉到了一起。他们都曾在不经意中相遇过,杰克用绳子想勒死司机最后自己被判了绞刑,感觉充满了宿命论。一个人无权决定他人的生死可是法律真的能么?电影里那些滤镜暗角为电影增色不少

10分钟前
  • 花果山可乐大王
  • 推荐

這么短一個片,卻是分了兩次看掉。只留下一些破碎的印象。他們去哪裡?他們去貧民區,我去富人區。 以及,死貓,行刑前的現場檢查,砸收音機,吉普賽女郎算命,3段冗長的1個喜劇般鬧哄哄的死亡一干細節加分。敘事順序保留意見,唔,快樂滾蛋吧。音樂有些煽情討厭。你讓我說什麽呢?killing

13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本来想说开头就把全片要表达的东西说完了,后面想,完全并非如此。画面上的暗影,既是全片最重要的色彩叙事(后面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也是常用),又是高效且蔓延的将氛围铺到极点。多条线索的叙事,将碎片化分裂的社会图景如被灰尘沾染的万花筒呈现在观众眼前,是一场绝对极端的观看体验。不过,原谅我对基氏的哲学表达方式的不熟悉且不理解,总觉得本片单纯的影像方面迸发的刺激太多,从某种意义上,就像美国大片一样,余味重,但本味也浓烈,让我直呼受不了。

16分钟前
  • 巅峰Futurama迷
  • 推荐

诸位,我们人人都残酷,我们个个是魔鬼,老是让人们、母亲和婴儿痛哭流涕,但在所有的人中间我是最卑鄙的混蛋!就让这一点从此成为定局吧!我不否认!我一生中每天都捶着自己的胸膛保证要痛改前非,却每天都在干同样没任务的勾当。如今我明白了,对于像我这样的人需要一次打击,需要命运的狠狠一击

1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法律跟杀人犯一样残酷无情!

23分钟前
  • 力荐

当知道一个人有故事后,再面对他的死亡便不那么容易

28分钟前
  • メヤ
  • 力荐

“死刑”的背后是剧变前夕的社会主义波兰。基耶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讨论“死刑”要不要废止这个问题,91年前他所有的电影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杀人者为何在临刑前悲伤地坦陈?基耶要说的是最大的施暴者就是结尾代表的国家机器。所以在这样以暴制暴的循坏当中,是国家存在合理性的问题。只是这部切入点和背后理念有些错位,不如《影迷》来得顺畅。映前导赏的VCR提到这是基耶真正打开国际知名度的电影,结合一下时间背景和片子背后主题,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欢迎。

31分钟前
  • Berger
  • 还行

配乐不错

33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简洁有力,真实可怕,杀人者有血有情,无情制度下显现正义人士的无情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波兰影史十五佳NO.15

3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教你如何去杀人再看着他被杀,两次杀人真是直观,油门伸出的脚和绞刑架下的垫板。那滤镜和遮挡据说用了600多个,修复版看醉了。基氏要健在和他的摄影伊扎克开发款APP绝对牛逼。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死命题配上大气的音乐,逼格满满。北影节资料馆。

37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喜欢基耶电影的色调,还有悲天悯人的基调。缺少基督教文化浸染,可以理解,却不好共情。缺少教育的孩子,可能某一时刻突然就煞性大发,扮演起上帝的角色决定人的生死。审判他的人也是扮演着上帝的角色,以血还血。说到底是一出压抑的悲剧。

38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与十诫第五诫的主要区别在片头和片尾。十诫的开头是律师关于法律的自白,比较直白,具有点题功能。这段自白在杀人短片中删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死亡的意象:发绿的水、死老鼠、吊死的猫。仿佛是即将发生的谋杀的预兆。杀人短片的结尾同样更加含蓄,律师的悲伤止于表情,而没有“我恨你们”的哭喊。中间段落部分剪辑顺序有调整,此外,增加了一些律师和女友的交流。一处不错的加法是,在绞刑之后,增加了排泄物一滴滴流入盒子的镜头,解释了第五诫里为何要给那个黄色的盒子特写。总的来说,两个版本差别不大,杀人短片稍好,但看了十诫就无须再看杀人短片。值得一提的是,基耶的母亲死于车祸,而开车肇事的正是他的朋友。

41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法律不应该仿效天性,而是要改良它。法律是人类的理念,用以规范私人间的关系,……人类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以不妨害另一个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当它以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防范犯罪时,但现行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

45分钟前
  • 最后一代沉树
  • 力荐

滤镜打得多猛,连看几部波兰片感觉通篇是躁动不安的时代人心,罪与罚倒写得不深。挑不出什么问题,基耶的杰作,但他总拍人情,心里却很冷酷,不把自己当众生,不喜欢他。

49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再看完第五诫,理解了导演要表达的意思。“人类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以不妨害另一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它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预防犯罪时。但现行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

51分钟前
  • Enjoy🌈Rachel
  • 推荐

基耶斯洛夫斯基就像上帝一样俯视着芸芸众生的悲哀...

56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压抑滞重的故事。冷峻的氛围,昏暗的色调,痛苦的乐声。Side A,45min,怎样杀一个普通人。Side B,35 min,怎样杀一个罪人。法庭部分故意缺失,只剩下律师曾经的喜悦与当下的痛苦。青年无动机杀人是因为失去了生命的支撑,刻意寻死,却在真正面对死时产生了莫大的恐惧。

1小时前
  • 亲爱的猥琐猪
  • 推荐

滤光镜使整个片子在一种非常脆弱的环境下压抑地展开,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城市这样的天空我也曾栖身过。好久之前看过的片子,居然一点都不记得了。今天片子一放我就觉得熟,但怎么也想不起来下面,演一点就想起一点于是越发的确信。后来突然想起了结尾。这么强悍的一部~

1小时前
  • U 兔
  • 力荐

阴郁的滤镜充斥全片...关于杀人犯的思考...16年重看了一遍,完全找不到同情杀人犯质疑死刑的缘由...妄图改造感化只能说很天真...

1小时前
  • pksk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