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差

HD中字

主演:凯文·科斯特纳,奥莉维亚·威廉姆斯,威尔·帕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邮差 剧照 NO.1邮差 剧照 NO.2邮差 剧照 NO.3邮差 剧照 NO.4邮差 剧照 NO.5邮差 剧照 NO.6邮差 剧照 NO.13邮差 剧照 NO.14邮差 剧照 NO.15邮差 剧照 NO.16邮差 剧照 NO.17邮差 剧照 NO.18邮差 剧照 NO.19邮差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邮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13年的地球一片荒芜,经历过一次毁灭性的战争后,世界原以建立的文明荡然无存,人类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片焦土之上,在饥荒与暴力下生不如死。一个名叫霍尔内斯特的恐怖组织,以其对居民们的暴力镇压而迅速扩张,规模庞大。组织的统治者伯利恒上将(威尔·帕顿 Will Patton 饰)甚至妄想统治世界。  一个无名无姓的流浪汉(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 饰)被捕后,被强行加入了这个组织。终于,他抓住仅有的一次机会成功逃走。在一辆废弃的吉普车上,他发现了一具骷髅骨架。为了取暖,他穿上了骨架上的邮差服,并且他意外的发现了一包过期邮件。从此,他开始往返于各个城镇之间,为之送信,并谎称自己是邮递员。很快,他赢得了小镇人们的信任,并带领大家与极权统治者展开了顽强斗争。辣手美人心雾之旗1977教祖之女粉妆2019拴线的气球水上乐园杀戮负二代奉土地之名迷失的莱昂纳多新游记销魂天师至尊特警(国语版)余生,请多指教2022那年那人那片花海雄兵连3今天我愿意五美元过一天少年鳄鱼队3派遣女公关彩华与君同行无巧不成婚我爱,你爱怪侠1989月球:通往宇宙之门执法者:巴斯·里夫斯第一季结婚的故事傀儡姬·彼岸花加布好老师第一季佐佐木在我脑海中唐伯虎点秋香(粤语版)梦想合伙人[电视剧版]雪国列车(剧版)第一季萨拉兰登和神秘时辰相思树泡王2行尸走肉(网络版) 第一季爱情舞台杀入爱情路银魂剧场版:新译红樱篇校花的秘密花园天线宝宝(重启版)望夫崖无法拥抱的你你是我的生命无敌拳王

 长篇影评

 1 ) 邮差札记

知道凯文科斯特纳的《邮差》,不知道意大利也拍过《邮差》;看过意大利的《邮差》,才知道它就是淘碟时时常从我手边流过的《事先张扬求爱事件》;通过《邮差》,知道了智利诗人聂鲁达,才想起艾青那首著名的《在智利的海岬上》正是献给他的。一连串惊奇的收获,衬托出我的无知,而无知使得收获那么的不期而至,令人欣喜。

    《邮差》好美,美得纯粹而健康。寻觅想象出段被历史遗忘的小故事,勾勒几个简单的场景,睿智简洁的对话,再配上清美的音乐,意大利人(不过此片导演似乎来自英国?)总能这样信手拈来,展示出人性晶莹美好的一面。“你的笑容就像蝴蝶舞动双翼”,是比喻让邮差赢得了贝阿特丽采的芳心;“父亲忧愁的渔网和那教堂里哀伤的圣母……”,是比喻让邮差描绘出自己心爱的小岛。如果问聂鲁达究竟教会了邮差什么,那便是比喻,用比喻表达内心的感动,抒唱自然的华彩。是比喻让邮差的心灵变得丰富,发觉世界是如此的美妙……

    福克纳说班吉闻到了阳光耀眼的冷的气味,巴尔扎克说伏盖太太的人品足以说明公寓的内容,正如公寓可以暗示她的人品,阿城说威尼斯两岸华丽的楼房像表情过多的女人。不用说诗歌,单是文学大师们这些行文间随意的比喻都让我拍案叫绝,愉悦不已。

    可是同一天,我也在眉头紧锁地读着罗伯格里耶的《嫉妒》,读得咬牙切齿心中暗骂:“这是什么呀?这也叫小说?!”年前看格非的《小说叙事研究》,将其新小说分析得精彩纷呈,便有了阅读的冲动。待到真正拿起,才知晓为何格里耶会自嘲“文学界都知道我的名字,但却都不读我写的书了”。在我实在忍受不了他耐心计算香蕉林的数目和对蜈蚣喋喋不休的描述后,美美地进入了梦乡。一觉起来,竟奇迹般地将《嫉妒》翻完了,颇有成就感。回头想想,这部令人头疼的小说着实值得咀嚼,而它的干涩不忍卒读正来自于其憨实烦琐没有丝毫比喻的描述性语言。当然,这是格里耶刻意为之的小说策略,旨在挫败任何诗情画意的引入,同时断绝叙事性的吸引力。

    让我感到惊异的是,格里耶在一段时间内无比憎恶和反对一切美丽的比喻。“一旦接受了这种以人易物的原则,我会进一步说到风景的悲戚,岩石的冷漠以及煤桶的愚昧无知。这些新的直喻并不能对我所观察的物件补充什么有分量的知识,物的世界倒会彻底被我的感情所浸透,以至它从此便可以容纳任何一种感情和任何一种特性。而我也会忘记,事实上感到悲哀或孤独的是我自己,而且只不过是我自己;我反而会把这些悲情性的因素看作物质世界的深刻的现实,看作惟一值得我注意的现实。”(《自然,人道主义,悲剧》)显然,格里耶要放逐比喻,是因为在他看来,世界已把人类放逐,卢卡奇所宣称的“伟大的叙事时代”早已过去,物化的世界里任何人格化的比喻都丧失了意义……

    对于这样惊世骇俗的观念,学界自然莫衷一是。我无意也无力去评判它,只是在一日之内既欣赏了比喻的美妙又看到了对比喻无情的批判,大大的有趣。而从福柯到德里达再到格里耶,看法国人肆无忌惮地挑战权威,总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从大脑爽到脚趾。

    一连串惊奇的收获,衬托出我的无知,而无知使得收获那么的不期而至。这大概就是读书与看碟的乐趣吧……

http://spaces.msn.com/members/cub18/

 2 ) 我把忧愁的渔网,撒向你海洋般的眼睛。

1999年的夏天,大街小巷无处不在的《常回家看看》给本就炎热的夏日平添了许多聒噪。我陪着怀孕的姐姐,在夏日的庭院里读了几乎所有倪匡的书。放书的大纸箱底,有张修修忘记拿出去的《邮差》,我也由此知道有个叫聂鲁达的诗人。

同样是一个夏日里的故事。
这是一个意大利南部的小岛,我们可爱的主人公似乎得了种[一上船就头晕感冒]的病,可问题是他生为渔民的儿子,于是父亲眼里他成了一个不成器的懒惰者。他只能放弃他脑子里关于美国的许多想法,戴上帽子,拿起邮包,去给这岛上的一个胖子送信。
他好奇这胖子为什么能收到那么多女人的来信,好奇为什么这胖子的名头远大于他的肚皮。他的几行字就可以换来雪片一般全世界各地美女的求爱信,他随口说出的句子在Mario眼里就成了海洋一般飘着旋律的诗句。几十年后这个胖子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时我娘亲还是个日日背诵毛主席语录的孩子。
这个胖子是聂鲁达。诗人聂鲁达。
其实我并不喜欢他20首情诗,但他那[海洋般眼睛]的生动比喻却直入我心。他少有诗人的忧郁,他有的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喷薄的热情。
于是,我们老实的邮差走进一个题为诗歌的世界里。

后面的故事像许多影片一样,出现一个女人。
当爱情遭遇诗歌,总会多加了许多浪漫。(前提是这些诗不是太糟糕的话。XD)于是,与但丁情人同名的Beatrice姑娘就真的成了诗句猎网里的猎物。平心而论,我至今没见过面对送给自己亲手写的情诗还丝毫不动容的姑娘,起码当年我没这个抵抗力。Beatrice说,诗歌是暗号。当老实的Mario写出她笑容是灿烂玫瑰时,那不是恭维,而是他真的在她的笑容里看见了玫瑰。
老实人的诗,终于打动了岛上最美姑娘的芳心。
他们美好的婚礼,是整部电影最欢快的时刻。

聂鲁达给了Mario信仰,给了他才华,也给了他一次没有重逢的离别。Mario至死都追随他的好友聂鲁达,但他至死都没再等到诗人对他的回望,哪怕是封亲笔信。
或许,正如聂鲁达的自传题目《我承认,我曾经历尽沧桑》那样,他命运多舛的生命里,Mario连插曲都不是。

扮演Mario的意大利演员马西莫不是我喜欢的演员,却是我最尊敬的演员之一。他因为这部电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为此片硬是推迟了心脏移植手术,结果在电影杀青12小时候离开人世。
他诠释的Mario有一双真诚,朴实却又略带忧愁的明亮眼睛,羞涩的像一个童话。诗歌是他梦想的最终皈依,即便这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完美结局。
但我想,他因为梦想和聂鲁达离去,他是安心的。
事隔多年,当聂鲁达站在海边读Mario留给他的句子,说不清那低头不语的表情里藏了怎样的心情。我喜欢诺雷特神似的外表和深沉的演技。
Mario录下Beatrice肚子里的声音时,我泪流满面。久违地。

我爱这种静静的意大利电影,[偷香]里的村落或者[邮差]里的海岛。旅行时我常恐惧西班牙或意大利的偷窃抢劫者,可每次看见那落驳的墙皮又会看的有些痴迷。即便是在近十年之后的冬日里将这部电影重新温习,他夏日般的单纯与温暖仍旧扑面扑鼻。
诗歌,爱情,信仰,美丽的姑娘,一个靠谱儿的邮差对诗人热情诚挚的张望……

尽管看完电影多年后我才知道聂鲁达的20首情诗作于他20岁那年,但我仍固执的沉迷于电影里的虚构。
Mario给了聂鲁达一个triste的比喻。
于是20首情诗的第七篇里,我读到:

[俯视着黄昏,我把悲伤的网
撒向你海洋般的眼睛。]

 3 ) 聂鲁达:诗歌是荒瘠土地上最后的玫瑰

在这小岛,大海
多少大海
自流而来
无时不在
                            
       ——聂鲁达
 
    诗人是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终极代表,因为只有诗歌才能诠释着一个民族的形象、血液与灵魂,记录这片土地深邃的历史和丰厚的精神。所以,普希金是俄罗斯的太阳,马尔克斯成为哥伦比亚的代名词。大英帝国只能日不落半个世纪,莎士比亚却至今照亮着地球的光辉。当然诗人写诗的方式有多种,除了文字,建筑、绘画、电影都是诗歌的载体。梵高使人遐想阿姆斯特丹,高迪让人向往加泰罗尼亚,小津安二郎吸引人去北镰仓。

    对于美洲大陆一隅的小国智利,绝大多数时候只是世界地图上细小狭长的一个图标。然而因为大诗人聂鲁达,智利这个国家获得了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名声和赞誉。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那场举世闻名的摩托之旅就有一站是在智利。格瓦拉当时形容自己是到了聂鲁达的国家,可见在聂鲁达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二十年,他的诗意就让他成了自己国家的形象代表。等到聂鲁达享誉世界之后,他的影响更是延伸到了不同的领域,尤其是对文学创作的后辈起到了启迪导师的作用。

    聂鲁达去世十周年之际,智利文学界发起了一场纪念他的特殊活动,很多作家为聂鲁达创作了一部作品。其中一部长篇小说《邮差》尤其引人瞩目,描写聂鲁达在黑岛上与当地邮差结下深厚友情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题非常俗套,情节也比较简单,全书总共不过100余页。作者却用精妙幽默的语言为友情与爱情披上了诗意的外套,书中完美的把聂鲁达的诗句和人物故事进行了无缝对接。既完成了自己致敬聂鲁达的初衷,同时使得作品本身也成为一部优秀的小说。
    
    故事中的邮差小伙是十七岁的青春少年,他不想像祖辈一样从事打渔行业,幸运的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一份给聂鲁达送信的工作。小邮差和其他同龄男孩具备相同的内心特点:羞涩、迷茫与胆怯,却对外界的一切尤其是异性充满好奇与渴望。虽然每天都有接触大诗人的机会,小邮差却不敢轻易的打扰聂鲁达,等了很久他才鼓起勇气向诗人索要签名。那是在上班的一个多月后,邮差用自己的第一份工资买了聂鲁达的《元素的颂歌》,不仅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签名,更是大胆提出要向诗人学习作诗,而他在这之前甚至不敢直视诗人和他的妻子跳舞。

    在一个诗意的国度,诗人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的职业,巴勃罗•聂鲁达最初开始写诗比邮差的年纪还小,创作享誉世界的《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也不过才二十岁。他父亲也像其他父亲一样认为诗歌不如法律和医学有实用价值。聂鲁达之所以为聂鲁达,就是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执着的坚持诗意的生活,乃至抛弃父亲的姓氏选择与19世纪捷克诗人扬•聂鲁达同宗。

    也许是在诗人的熏陶渐染下,邮差不经意间就学会了诗歌的比喻性质。海天一色的小岛沙滩上,诗人和邮差并肩而坐遥望着大海。聂鲁达朗诵朗诵着自己的作品,声音随着荡漾的海浪波动起伏,邮差产生了晕眩的感觉,随口说出“我像一只小船在您的词语中颠簸”让大诗人惊叹不已。 聂鲁达告诉邮差,比喻都是偶然而得,也就是说诗歌都是灵感而来的偶然,还有如诗歌一样美好的爱情当然也只能在不知不觉的偶然中邂逅。邮差从诗人家里回来后鬼使神差的来到了一个小酒吧,就在狭小空间的那一瞬间,里面玩桌上足球的姑娘深深击中了小邮差懵懂的内心深处。

    在同名改编的电影中,意大利男演员精致准确的还原了书中所写的那种一见钟情的难以自拔和欲罢不能。每个经历过十七岁的少年都能体会那种美好又难受的感觉,男孩往往目光呆滞、行为木讷。反而是女孩能相对沉着的掩饰内心,或者说以一种抗拒的姿态作为手段吸引对方更进一步靠近。 法国诗人兰波有一句诗写到:“只要我们怀着火热的耐心,到黎明时分,我们定能进入那座壮丽的城池。”小说原名《火热的耐心》,恰如其分的概括了邮差的心力路程和行为挣扎。 苦闷的邮差为了获得姑娘的芳心向大名鼎鼎的聂鲁达求助,不知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或者是两人相熟之后交情加深的缘故,邮差居然人性的耍起了小脾气,拒绝领取诗人提供的小费。可能诗人在年轻的邮差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身影,也可能是拗不过一个痴情少年的固执,他并没有介意自己受到尴尬的无礼。堂堂大诗人帮一个小邮差撩妹的动人故事就此开始,诗人无偿提供了自己的诗歌作品,邮差却蛮横的宣称“诗歌不属于创作者,而属于使用者。”

       幸亏那是一个诗歌比房子和车子管用的年代,女孩的耳根子能被一句句美丽的诗歌所打动。“你的微笑犹如一只蝴蝶展现在你的面庞”“你沉默的时候叫我喜欢,因为你好像不在我身边”“你笑得像玫瑰花,似利箭的破碎声,谷粒般纷纷落下……”如果拒绝这些浓浓深情的诗句,是不是有些残忍呢? 只有自己身临其境爱情的美好之中,才能理解夏目簌石把“I love you”翻译成“今夜月色很好”是多么贴切,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多么的动人。穿越数十年的时光隧道和浩瀚太平洋的空间距离,彼时智利的丈母娘居然也是男女结婚之前最凶猛的拦路虎。不过略有差别的是,智利丈母娘能够发现女儿收到的情诗是抄袭自聂鲁达。这应该也能从侧面证明智利浓厚的诗歌氛围吧。母亲劝说女儿的话都是那么充满诗意:“孩子,河水把石头卷走,好听的话让姑娘怀孕。”

    千辛万苦过了丈母娘的关,邮差如愿以偿收获了爱情。可是给了他最大帮助的诗人却要远去巴黎当大使了,书中穿插了电影中没有的聂鲁达帮助共产党竞选的情节。就是在巴黎期间,聂鲁达以后的命运证明,政治在诗歌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诺贝尔奖的荣誉在伟大的诗歌面前其实也是微不足道,虽然哪怕如聂鲁达也在收到瑞典的来信时激动不已。小说与电影的结尾大相径庭,书中再现了聂鲁达在军事政变后所受迫害直至死亡,而在电影里死去的变成了邮差。不过有一点是相通的,诗人与邮差都是死于政治的残酷漩涡。 无论死的是谁,诗歌永远不朽,而政客与商贾早就灰飞烟灭。

    邮差为聂鲁达录下的声音:“第一,是海湾的海浪声,轻轻的;第二,海浪,大声的;第三,掠过悬崖的风声;第四,滑过灌木丛的风声;第五,爸爸忧愁的渔网声;第六,教堂的钟声;第七,岛上布满星星的天空,我从未感受到天空如此的美;第八,我儿子的心跳声。”以上一段,电影与文字结合的魅力让诗意更加丰满厚实。

    不必去追问邮差是否真实存在,我们愿意相信美好的存在,因为生活需要真实与虚构的诗意。同理,也无需在乎真实的黑岛不是岛只是圣地亚哥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小镇,电影拍摄地却是那不勒斯附近的地中海小岛。 小说作者在欧洲流亡十几年,为了创作专门跑到黑岛居住体验聂鲁达的经历。聂鲁达当初来到黑岛也是为了寻求诗歌的灵感,人们后来他的故居墙壁挂着惠特曼的画像。诗歌就是这样诗意美好的得到传承。 电影中邮差的扮演者为了出演本片推迟了心脏移植手术,因为他想带着自己的心出演本片,而在完成最后一个镜头12小时后,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4 ) 你带着我的梦闭上了眼睛

某一年曾有一个催人入梦的下午,微风轻拂,阳光压低树影,小粒的芒在课桌上方轻盈的漂浮着,大教室里那台老式的29寸电视里传来一阵流畅漂亮的旋律,像一只手风琴在山间小路上利落而明快的滑行……噢,这电影真美,我喜欢,那个时候正埋首在课桌上沉睡的我,恍恍惚惚的想着。

从那以后又过了许多日子,记挂着《邮差》这个名字,就像记挂着一个美好的梦,它和那个下午和谐的气息毫无间隙的融合在了一起,是从未亲眼目睹又清晰在心间生长的欢喜与信念,Louis Bacalov的配乐纯朴而优美,就像是一块黑森林蛋糕那样扑鼻的意大利味道,征服了一个在睡梦中的懒散学生。

在我的影视经典鉴赏课上,在那些艰涩与沉闷的影像之中穿梭,在阳光反射强烈的屏幕上仔细辨认着细节,在努力练习眼球耐力的几小时沉默中,到底有多少愉快的体验?我曾固执的不放弃每次观影机会,以求取得电影真经,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从电影里截取不同的需要,获得不同层面的理解,现在渐渐懂得,世界上原是少有错过这件事,在那个年轻的年岁,即使囤积住所有的故事,你所能够用来消化的,也只有二十年成长经验那么多。

所以,我是那么自然而然的爱上了《邮差》,那么自然而然的默默爱了很久之后,才真正去观看了这部电影,在明快的主题配乐声里,一边微笑着,一边不知不觉任泪水滑落,这份感触,没有多一点,也没有少一点,既不惨烈到心痛难安,也不是为了附和它众多的荣耀而给与矫情的捧场。《邮差》的美,有如朱自清那篇《背影》,每一个动词,每一个陈述句,都没有多余的煽情,它并不是一种有预谋的制造感动,它简单朴素,把手段淡化到无形,却勾引了我们最敏感的精神触觉,因为血肉之躯,有多少可以利用的弱点,就有多少祈求指引的渴望。 我们需要信仰,来弥补一切的不幸与不足。从产生自肉体的缺陷或者病痛,到命运中的坎坷与失去,所有不完美的圆,都将经由强大的精神补给来获得圆满。一个缺乏淡水的意大利小岛上,渔民们辛苦又贫穷的生活着,因日晒和海风而备受折磨的年轻人的脸跟土地一样粗糙,冷酷的政府和党派总是对纯朴的民众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生命中也有闪亮的瞬间,导演Michael Radford用温和的、微笑着的语气处理了整个电影的基调,尽管在政治取向上有着明显的左倾,却仍与“揭露”、“鞭策”、“控诉”这些恼怒又盲目的词汇绝缘。我们始终记住的,还是马里奥骑着他的自行车在山路上飞快奔驰,带着急切而兴奋的心情往来于邮局和聂鲁达的住处,他就像中国八十年代诞生的那批文学青年一样,用着懵懂初生的理想主义光芒,催促着自己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邮差》给我们一个极好的时代投射联想,越是苦难的时光,越需要梦想来支撑现实,越是苍白沉寂的表象,越有暗涌的热烈思潮。如果一切唾手可得,谁还懂什么叫珍贵,钱也是,爱也是,书本也是,音乐也是。用精神的饱满来弥补物质上的苦难,这个道理印证在很多个时代,马里奥跟着聂鲁达学习写诗的那种快乐,跟今天我们在KTV唱上一晚的快乐相比,都是快乐,只不过前一种更似经过提炼的纯质大麻,而后一种却是飘浮在小肥羊火锅汤里的罂粟壳罢了。频繁的刺激会导致感觉迟钝,泛滥的选择让很多人不再会选择,不过批判这个新世纪就如同在宋祖德的博客上跟帖咒骂一样理直气壮而且没有任何难度,所以我的意思其实是在说,为什么《邮差》这样大动人心,那是因为这个新世纪已经绝种的某种情怀,因为宠辱不惊的影像态度——你永远不会忘记在无产阶级革命游行中间那场混乱的冲突,马里奥为上台朗诵准备的诗稿像一片落叶被人们夺命的脚步碾碎,这个时候那醉人又明快的电影主题音乐该死的响了起来,带着无法抑制的心灵颤栗,眼泪比想象中更快的清洗了脸上的油腻,你发现自己竟然不知不觉达到了精神高潮……马里奥失去了可以聆听海浪仰望星空的生命,阿特里切失去了她的丈夫,儿子失去了爸爸,聂鲁达失去了一个真挚的朋友,命运会让人失去很多的东西,但是它从来不能夺走幸福。 为什么这个电影的坦然显得一点都不做作,像我这样对当今文化充满了敌意和警惕性的人,都可以暂时放松神经,它用一种友好又平等的方式进入我们,马里奥用诗歌获得阿特里切的爱,岛上那些目不识丁的文盲渔民们对诗人聂鲁达怀着崇高的敬仰,这些东西让文学重拾了它该有的尊严,虽然像《西西里岛美丽传说》那样刻画无知民众的人性残酷面也很凌厉,但因感动流眼泪总比因悲惨流眼泪好受一些。我想,这个电影依然遵循了我的奇货可居道理,当陈凯歌在纪念嘎纳六十周年的三分钟短片里都能用起了高考作文里倡导的首尾呼应,令情节散发着利欲熏心的谄媚味儿,我就基本上明白了,为何总是会对十三年前的一部《邮差》念念不忘。它用刮痧般的风格教你学会如何治愈伤痛,和Maximilian Hecker那种熏香按摩般的迷魂音乐一样,其实都是殊途同归的愈疗系能量。

我也曾用力的研究过文化投机这回事,我知道同性恋电影比较容易在电影节和电影杂志上有出头之日,也知道如果一时打不到暴力和情色的擦边球那就弄个土到掉渣的题材,起码不能叫座也叫好,但是让撰稿人真心奉献文字的,只有那些真正被需要的作品。 “第一,是海湾的海浪声,轻轻的;第二,海浪,大声的;第三,掠过悬崖的风声;第四,滑过灌木丛的风声;第五,爸爸忧愁的渔网声;第六,教堂的钟声;第七,岛上布满星星的天空,我从未感受到天空如此的美;第八,我儿子的心跳声。”

仅在这部电影拍摄完毕的12小时后,饰演马里奥的意大利演员Massimo Troisi就因心脏病发作,英年早逝。马里奥留给聂鲁达的是以上这段话,Massimo Troisi留给观众的是一部《邮差》,我想,那都足够让你长久的凝视远方,回想你在这个世界上丢失和忽略的一切。

 5 ) 《我在这里爱你》 聂鲁达

我在这里爱你
在黑暗的松林里,风解缚了自己
月亮像磷光,在漂浮的水面上发光
白昼,日复一日,彼此追逐

雪以舞动的身姿迎风飘扬
一只银色的海鸥从西边滑落
有时是一艘船,高高的群星

哦,船的黑色十字架
孤单的
有时我在清晨苏醒,我的灵魂甚至还是湿的
远远的,海洋鸣响并发出回声
这是一个港口
我在这里爱你

我在这里爱你,而地平线陡然地隐藏你
在这些冰冷的事物中,我仍然爱你
有时我的吻借这些沉重的船只而行
穿越海洋永不停息

我想我已被人忘却,犹如这些破锚一般
黄昏时分停泊
这些码头显得格外凄凉
我对这种饥寒潦倒的生活已经厌烦
我喜欢我没有的东西,你是那么地遥远
我的厌倦与那缓慢的暮色在争辩
但是黑夜来临,它开始为我歌唱
月亮转动起它那梦一般的圆轮

借助你的眼睛望着我,那些最大的星星
因为我爱你,风中的松树
愿意歌颂你的名字,借助它们那钢丝针叶

 6 ) 给beatrice的情诗

看了电影邮差,没想到是讲聂鲁达的。 他的诗熟悉的也就只是那句“当华美的叶片落尽 ,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意大利的海还真是蓝得醉人啊,小渔村也很有味道,音乐也很动听,女孩子也很美,所以是好看的电影。

那个美丽的女孩叫Beatrice Russo.这可不是一般的美女的名字。电影里的聂鲁达听到这个名字的第一个反应是说了声“Dante".

"Dante Alighieri.He fell for a certain Beatrice,Beatrice have inspired boundless love."

传说是这样的:但丁( Dante Alighieri, 1265-1321)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9岁时第一次遇到8岁的Beatrice,对她一见钟情! Beatrice 18岁嫁给了一个银行家, 但丁见过她几次,但每次都只有目光的交流。 但丁后来娶了别人。 Beatrice23岁去世时,但丁悲痛欲绝…… 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说过话的女子竟会爱得这么强烈,这么持久…… 他在拉丁文学、哲学和宗教中寻求解脱,
还是排解不了对Beatrice的怀念, 于是写下了《新生》(La Vita Nuova)—— 31首风格清新的情诗, 从此Beatrice成为他心目中象征纯洁爱情的天使,缪斯的化身。 后来但丁在政治上也不得志,被流放, 他以自己的流亡经历和对Beatrice不灭的爱写下《神曲》—— 而且在《神曲》中让她成为一位仙女,藉著她的力量才能由炼狱进入天堂。

至于情诗,现在的人是连字都懒得写的了。好不容易有些爱写诗的,可能还一不小心就写成“梨花体”,倒还不如就抄点现成的经典情诗好了。

  
 


I Like For You to be Still
   by Pablo Neruda

I like for you to be still: it is as though you were absent,
and you hear me from far away and my voice does not touch you.
It seems as though your eyes had flown away
and it seems that a kiss had sealed your mouth.

As all things are filled with my soul
you emerge from the things, filled with my soul.
You are like my soul, a butterfly of dream,
and you are like the word Melancholy.

I like for you to be still, and you seem far away.
It sounds as though you were lamenting, a butterfly cooing like a dove.
And you hear me from far away, and my voice does not reach you:
Let me come to be still in your silence.

And let me talk to you with your silence
that is bright as a lamp, simple as a ring.
You are like the night, with its stillness and constellations.
Your silence is that of a star, as remote and candid.

I like for you to be still: it is as though you were absent,
distant and full of sorrow as though you had died.
One word then, one smile, is enough.
And I am happy, happy that it's not true.

 

 

我喜欢你是静静的:
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你从远处聆听我,
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好像你的目光已经游离而去
如同一个吻,封缄了你的嘴
如同我积满一切的灵魂
而你从一切中出现,
充盈了我的灵魂
你像我的灵魂,
像一只梦想的蝴蝶
你如同“忧郁”这个词

我喜欢你是静静的:
好像你已远去
你听起来像在悲叹,
一只如鸽般细语的蝴蝶
你从远处聆听我,
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让我在你的静谧中安静无声
并且让我籍着你的沉默与你说话
你的沉默亮若明灯,
简单如环
你如黑夜,
拥有寂静与群星
你像我的灵魂,
像一只梦想的蝴蝶

我喜欢你是静静的:
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远隔千里,满怀哀恸,
仿佛你已不在人世
彼时,一个字,一个微笑,就已足够
而我会感到幸福,
因那不是真的而感到幸福

 

 短评

4.5星。到底什么是暗喻 诗人说是用一件事来类比另一件事 比如天空在流泪 那是下雨 笑像蝴蝶一样绽放 那是迷恋 我和你如同干瘪的海绵吸收海量的水分 那是师徒 我和你犹如星星一样互相照耀 那是爱情 身心像海浪一样起伏无常 那是人生 把所有情感像渔网一样撒向大海 那是诗 没有诗 一切都显得无关紧要 有了诗 一切都显得无关紧要 这一句不是暗喻 PS:我踏马也搞不懂什么是暗喻,可能每一句都不是,管他呢。

3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她的笑容像蝴蝶飞,她的乳房像两团燃烧的火——偷诗、求爱、得逞。

5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爱情、共产主义和身份,都用诗歌做了很好的联结,诗是最有力有效的语言,既能在影像中加具各种力量与情感,又能做衔接一切区别的桥梁,这个故事无论怎么拍都成立,在于它透露出了诗歌以及供人去感受的本质。

10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意大利式的幽默与哀愁,即使是在暴乱的结尾也缀合着舒缓的音乐。这是一部能用"纯洁"形容的作品,即使嫌恶诗歌的自己也会在此寻找到情感的美妙,领略镜头的精致,是继《黄金三镖客》之后最让我喜欢的意大利电影。唯一的遗憾是,这位面容英俊而口音淳朴的男主角在拍摄结束的第十二小时因心脏病逝世。

15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在《天堂电影院》送胶片给托托的老头在半片中变成接受别人录音带礼物的诗人,奇妙的身份转换。另外片中的邮差扮演者拍摄完毕后随即去世,也许连正片都没看上,可惜。

20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我不仅为聂鲁达的情诗折服,也为他和马里奥的友情感动。他们在离别时刻的拥抱,令我落泪。那是彼此共度的时间,那些时间令残酷也变得柔和。

24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大师不经意间进入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展示出一点点温柔,却改变了其命运的方向。整个氛围和感觉让人不知该哀伤还是欣喜,到底什么算是诗怎样又算作诗人呢?“诗歌不属于写它们的人,而属于需要它们的人”。

27分钟前
  • xīn
  • 力荐

感谢诗人与诗,赠与生命这些色彩与纯净。

31分钟前
  • shu
  • 力荐

“即使它讲的是海,这首诗是献给你的。你若没进入我的生命,我也永远不会写这首诗”

33分钟前
  • andhkwtllwx
  • 推荐

爱情→缪斯→诗歌→死亡。用真诚的情怀和诗意的暗喻重新解构生活。聂鲁达相关。又名:事先张扬的求爱事件。“你曾问我岛上最美的是什么,我为你录下海浪、风、父亲忧愁的渔网、教堂忧伤的钟声、星空和新生命的心跳。当你听到这些,会想起我。”

38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诗歌不属于写作的人,应该给那些最需要的人。

4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终于知道为什么有些人看电影总是会哭了,是因为他们心里有事儿~

43分钟前
  • L***
  • 力荐

有个很特别的译名:事先张扬的求爱事件。人生在世,唯有爱情与诗歌不可辜负。小岛邮差马里奥与大诗人聂鲁达相遇相知,逐渐领略到了诗歌妙处,并触发了天性中的诗性,最终收获爱情与信仰。诗圣聂鲁达因政治原因流亡意大利确有其事。由于以诗人为主角,所以全片的人、事、物无不与诗有关,甚至连思想境界也是诗意的。马里奥的诗性是与生俱来的,聂鲁达作为精神导师更像是一个挖掘者。诗歌不属于写它们的人,而属于需要它们的人。

47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故事其实挺克制的,但看得我泪奔了。不要随便教别人认识美,因为那个人可能真的会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美。

49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如果没有聂鲁达的闯入,马里奥也许永远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暗喻”,什么是“诗意”,也许一辈子不会写出一行诗句。但这并不代表诗歌没有意义,诗人写出来的固然是诗,但那些美好的人,美好的事和美好的地方,它们才是诗歌真正源自的地方,这些何尝不是优美动人的诗?诗歌不属于写它们的人,而属于需要它们的人。

53分钟前
  • tangerine
  • 推荐

去年南美洲讲学时参观过诗人聂鲁达的两个故居,印象深刻;今年讲课查资料又发现本片是IMDB网上80年代以来北美电影市场上最卖钱的非英语电影TOP100中的头10名,因此找出来重温一遍。 确实经典!

5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美的大门通向死亡,可是谁能说傻乐着过一生更好……

59分钟前
  • 奥蒂安斯
  • 推荐

用你给我的暗喻实践一生

1小时前
  • 鱼丸粗面
  • 力荐

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慢慢觉得自己年轻时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都没有深刻理解,或者说觉得现在可以深刻理解一些东西了。其实十几年前这部电影公映的时候我就去看过,还记得那张海报很吸引人,另外印象深刻的是男主角的脸型,他呆憨的笑容,悬崖边上的海,以及女主角的胸。那时对聂鲁达的诗一无所知,也分不出剧中对白哪些是意大利文,哪些是西班牙文。最要命的是我记忆里一直认为这个故事是个浪漫喜剧,直到今晚重新看一遍,才发现我的选择性记忆,让我生生忘掉了电影的最后三分之一

1小时前
  • dotann
  • 力荐

原来我不是唯一一个聂鲁达的脑残粉。为了抄好他的诗,嫌自己字太丑,去练字,再去找各种版本的翻译,有些不通的地方发邮件问了很多译者,他们总告诉我「聂鲁达曾说,诗的被过度阐释总是通向乏味」,在片子里听到这句就像他亲口告诉了我一遍,我只在夜晚读,读得到星辰的时候,也嗅得到大海。

1小时前
  • drunkenstai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