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1949

DVD

主演:约瑟夫·科顿,阿莉达·瓦利,奥逊·威尔斯,特瑞沃·霍华德,伯纳德·李,保罗·赫尔比格尔,厄恩斯特·多伊奇,Siegfried Breuer,Erich Ponto,维尔弗雷德·海德-怀特,Hedwig Bleibtreu,Harold Ayer,保罗·伯奇,Martin Boddey,罗伯特·布朗,保罗·卡彭特,Reed De Rouen,西奥多·戈特利布,Paul Hardtmuth,Charles Irwin,莉莉·卡恩,格佛雷·肯,马丁·米勒,埃里克·普罗曼,卡罗尔·里德,Annie Rosar,K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4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第三人1949 剧照 NO.1第三人1949 剧照 NO.2第三人1949 剧照 NO.3第三人1949 剧照 NO.4第三人1949 剧照 NO.5第三人1949 剧照 NO.6第三人1949 剧照 NO.13第三人1949 剧照 NO.14第三人1949 剧照 NO.15第三人1949 剧照 NO.16第三人1949 剧照 NO.17第三人1949 剧照 NO.18第三人1949 剧照 NO.19第三人194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第三人194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二战后,美国作家马丁(约瑟夫•科顿 Joseph Cotten 饰)应好友哈里(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饰)邀请到维也纳工作,岂料刚到达目的地就传来了哈里车祸身亡的消息。哈里葬礼上,马丁遇到了当地军官卡洛维,卡洛维很不客气的请他马上离开维也纳。马丁没有理会,决心留下调查出好友死亡的真相。  马丁找到哈里的女友斯科姆特小姐(阿莉达•瓦莉 Alida Valli 饰)一起调查事件的真相。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内幕越加扑朔迷离,首先是他们的房东遇害,接着马丁自己发现被人跟踪,而且他查出哈里死的时候还有个第三人在场。于是,一切关键就在于找出这个神秘的第三人。骨头镇奇谭顶楼第三季狂暴2009血寡妇空中浩劫第十七季一切都会好的追杀横路靖六黑镜第六季威利的游乐园龙门相顶级大厨:甜蜜世界 第一季魅影特工队最后突击危险吸引地狱小丑青叶家的食光不许动嫌疑犯1991乘风天际行者私生活欢乐课程OVA三脚猫部队甜木兰 第一季被封百万年:我的弟子全部成神第1季 ·动态漫骨骼的奥秘完美琴仇绝命孤帆时尚女郎之女人江湖吉野理发之家干掉圣诞老人318号公路XX+XY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翻转人生第一季好汉两个半 第十一季韫色过浓(速看版)后街女孩芒洛医生 第一季奇妙小镇要过好日子王和我伦敦陷落(国语版)

 长篇影评

 1 ) 异常拉胯的英国影史第一(ง •̀_•́)ง

好吧,这是一部曾被评为英国影史第一的黑白电影,豆瓣上的影评也是多多赞誉有加。今晚看过之后,抛开比较出彩的摄影和某些隐喻不谈,总觉得这部电影其实非常拉胯,人物心理刻画矛盾浅薄和动机不足是致命伤:比如身为已经极度穷困潦倒而只能远道而来投靠老朋友的小说家男主马丁斯为啥总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像盛气凌人的纨绔贵族;而身为权威而又与他毫无瓜葛的少校警察为啥多是表现出对男主放肆行为不应该有的客气、忍让甚至是关怀;男主马丁斯,不但不像极度穷困潦倒之人,反而表现出了像硬汉侦探般的好奇心和毅力,他与老朋友哈里也是九年未见,从剧情看也谈不上多深的了解和感情,他对事件真相的敏锐和追寻与他自身的处境极不相符;此外,反派哈里叫男主远道而来的动机和考虑也是语焉不详,费尽心机制造了死亡假象却又反复“找机会”自我暴露,最终作死,真不知是为了个啥……而女主的存在对剧情完全就是可有可无,最后,她没有选择与男主在一起的最后结局也真不知道是想表达个啥ԅ(¯﹃¯ԅ)

 2 ) 曼尼·法伯论《第三人》:衰颓的诗意【译】

作者:Manny Farber (The Nation)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在电影史上有许多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但其中最令人绝望的,或许是美国那批不切实际的知识分子——在他们成长的年代,他们受到了去文学化的、自然主义的熏陶,汤姆·米克斯、范朋克和像《人民公敌》这样影片对他们产生了影响,同样重要的还有更具革命性的格里菲斯、马克·森内特和基顿——持续性地怂恿、鼓励着欧洲导演,让他们继承自己的那种即将烧尽的感性情怀,以及美学上的亦步亦趋。卡罗尔·里德的《第三人》就可以看作是其中的一部「进口」作品,人们总是把这部影片中的炫技之举,与强大的控制力和活力等因素牵扯到一起。这部影片对空间的运用十分复杂、先锋;它的表演风格结合了风格化、扭曲性、朴素性和情绪性等多种特征;它的主题元素十分随意,彼此之间似乎不存在什么关联。上述的这些元素,共同扩充、深化了影片的表现力,呈现了一个被损毁的城市,以及一位亲切的、非道德的恶棍(奥逊·威尔斯饰)。不过,这部影片里也包含了许多常见的外国电影元素(华丽的运动镜头、沉闷的构图,导演还自觉地引入了气球小贩、搬运工、肚皮舞者、流浪汉等角色),导演过度地使用了这些元素,以至于这部影片成为了某种怪奇之作。它使用了一些令人烦闷的、象征性的影像,我们会看到一扇门,它以一种扰人的节奏摆动着,仿佛它拥有自己的意志。倾斜的摄影机会给你一种奇特的观感,让你觉得自己仿佛是以胎儿般的视角看完了一部电影。影片中令人极为不安的构图,像是采用了维亚尔式的、不均匀的风格,于是银幕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图案、纹理和笨重的形状,当一道阴影爬过某个角色的身体时,那道阴影可能要比画面中的人物更重要一些。

《第三人》的这种阴郁但亲切的情绪,主要来自于格雷厄姆·格林的剧本。这部作品再一次证明,这位作家是个对电影一窍不通的伪内行,他剽窃了早期希区柯克作品中的一切——除了天赋之外。格林仰赖于希区柯克已经用腻的那种制造张力的手法,他在对待每一个事件的时候,都怀着同一种令人讨厌的、虚无主义的态度,所以整部剧本中爬满了恼人的虫子。一位恍惚的、诚实的美国人(约瑟夫·科顿饰)发现了威尔斯死亡的事实,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时刻,格林还是在使用他的那种老把戏,呈现了一个城市里的那些孤独的流浪者,他们被那些模糊的、邪恶的力量所驱散。格林的这种著名的底层社会学,总是暗示着一个群体的傲慢与无知。他将科顿塑造成一个低俗的作家,以此赢得那些知识分子的笑声。他让那些受过的教育的人,以他们独有的方式嘲笑这个角色;而那些未受教育的人,就更可以对他肆意指点了。这部作品对科顿曾参演过的西部片的指涉——无论是针对它们的标题还是形式——已经足以证明,它的幕后创作者根本就没有看过那些影片。格林的故事中充满了一系列稀奇古怪、对白过多的场景,无论是在这些场景之内还是之间,都不存在任何的连贯性,整个故事就像是一列没有轮子却装满货物的火车。

不过,里德成功地处理了这部疲惫的剧本的后半部分,在一个三维世界中创造出了一种动人的经验——在这个电影世界里,生活是忧伤的,仅仅由于惯性而运转着,时刻准备着被街边的清洁工扫尽。在里德早期的电影(《星星下凡》、《银行假日》)中,他用一种迟缓、温暖、客观的方式来呈现肮脏的家庭生活。他指导演员的那种家长式的方法,与他对非自由空间的运用是相互结合的。这赋予了他的演员一种极为散漫的姿态,他们就像是一堆难以处理的螺栓和螺帽,镶嵌在拱状的布景之中。这部影片有着一个很美的结局——威尔斯的女友瓦莉刚刚参加完他的葬礼,走在霍贝玛大道上,路上满是光秃秃的行道树——它在一个冷冰冰的场景中,在阴郁而孤寂的状态中,提取出了人性的尊严。导演在几何结构中强调了人物的地位,让她几乎机械地穿过整个空间,最终来到了摄影机附近。里德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玩具士兵式」的对话方法,他处理并置关系与人物活动的方式,就像钟表中的齿轮那样精确。每个人物都被隔离出来,他们都与彼此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接着,影像会进一步强调这种隔离感,它会让人物以不同的方式移动、不断地做出重复的动作,或是转身背对观众、走向他们自己的那个失落的世界。不过,这部影片几乎是古典化的,它那种衰颓的质感,来源于无尽的远景镜头,这些镜头以诗意的方式,捕捉到了一种氛围,勾勒了某种场域。我们瞥见那些疲惫的、泪流满面的人们梳理着自己的头发。而里德呈现影像的方式,也与他的演员们一样温柔。你仿佛伸出一根手指,就可以直接穿过一个角色的身体,体认他体内的世界。当一个人穿上毛衣或戴上帽子时,这些衣物可以为他提供温暖,但这个人本身其实也可以提供同样的温暖。

里德始终是一个温柔的导演,而他的技法在夜景戏中得到了更为完美的诠释。他热爱那些闪着金属般光泽的鹅卵石,那些可以在八十步外照亮一张脸庞的灯具,以及在每个转角处的神秘微光,他可以利用这些光芒,将城市化作他的布景,即使是约翰·福特也无法如此完美地呈现这种城市之美。大体上来说,只有当某个场景看起来像当铺那样琳琅满目的时候,里德才会认为它传达了某种艺术性的东西。里德的场景被泰迪熊、老照片和药片所填满。如果一个角色处于全景画面之中,只有当他位于巴洛克式砖石建筑的塔尖时,他才会成为这个画面中的重要元素。正如我们应该利用拱桥的支柱,来处理的鸟的形态;利用桌腿的结构,来呈现鼠的形态。和大多数当代的艺术电影创作者一样,里德信仰着这种阶梯般宏伟的层次感。

里德这部紧张的、犹豫不决的影片,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统一体,其实要归功于影片的配乐——它是由齐特琴的弦音构成的。这种乐器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是一场三重奏,它如同暴雨般的缝纫针,冲击着观众们的意识。在角色们的周围,充斥着这种极具侵略性的音符,它们围绕着这些角色,指责他们怠惰的态度和不连贯的活动,它还将某种统一性和运动性赋予了这个故事,填补了它的缺陷。

(本文首发于1950年。)

 3 ) 对哈里恨不起来啊_(:з」∠)_

这几天一直在找一些电影看,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片子。1949年,可想而知是黑白片。我不是第一次看黑白片,只是以前看的都是类似憨豆先生这类的喜剧,电影是完全没尝试过。冲着英国电影史No.1的由头,并且土豆十分良心的是104分钟完整版超清,我点进去看了。

侦探小说迷从标题应该就能看穿这部电影的类别。_(:з」∠)_

这部电影的情节我直接复制了:

二战后,美国作家马丁(约瑟夫•科顿 Joseph Cotten 饰)应好友哈里(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饰)邀请到维也纳工作,岂料刚到达目的地就传来了哈里车祸身亡的消息。哈里葬礼上,马丁遇到了当地军官卡洛维,卡洛维很不客气的请他马上离开维也纳。马丁没有理会,决心留下调查出好友死亡的真相。
马丁找到哈里的女友斯科姆特小姐(阿莉达•瓦莉 Alida Valli 饰)一起调查事件的真相。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内幕越加扑朔迷离,首先是他们的房东遇害,接着马丁自己发现被人跟踪,而且他查出哈里死的时候还有个第三人在场。于是,一切关键就在于找出这个神秘的第三人。

好,在这里刹住,再往下说就要剧透了。先说一下:在字幕中,马丁是译作马丁斯的。

这部电影出名之处在于摄影与剪辑。情节不赘述,直接说画面。

马丁斯一来到维也纳,就碰上了好友哈里的葬礼。这段开头很有意思,因为结尾重现了类似的画面——这算是一种首尾呼应,独具匠心。第一次葬礼,哈里是假死,第二次,则是真死。

两次葬礼,同样的画面,不一样的心境。

我真心属于反应慢的类型,电影看了十几分钟才发现基本每个镜头都是固定,然后进行拼接……_(:з」∠)_当然还是有几个镜头进行了左右的移动、转动,以及由远及近的推进,不过幅度都不大,那时候技术水平就这样嘛。

说说让我惊艳的几个镜头与场景。

第一是哈里的出场。哈里出场前,有一个马丁斯得知猫与哈里最为亲近的铺垫——在看到这放在现在被称为“flag”的场景,我就知道哈里肯定是活着了。_(:з」∠)_从这里开始,悬疑性大大降低。接下来的重点,则是表现人物了。

哈里的出场是这样的:夜晚无人的街道,马丁斯得知有人跟踪,在桥上吵嚷,猫踱着步,镜头中出现了一双黑皮鞋。猫对着黑皮鞋又蹭又咬。紧接着,镜头跳到上面,黑皮鞋正上方的窗户因为马丁斯的喧嚣打开,女主人用德语抱怨,窗户中射出来的光打到了阴影中所站之人的侧脸——艾玛,哈里的脸真是抢戏。

第二是追逐戏。维也纳的夜晚,人的身影映在墙上,紧跟着影子追逐,却把人跟丢了。为什么?因为换人了。在黑白的背景下,影子看似没有变化,人却进行了交换,这个画面特别有意思。

印象很深的场景有三个。

一,哈里与马丁斯在摩天轮上的会面。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哈里是信任马丁斯的——这在之后他邀请马丁斯加入他也能看出。哈里从事黑市交易——他将盘尼西林(也就是青霉素)从军方医院偷出,稀释后卖给妇女儿童病人,幸运的孩子疯了,不幸的孩子死了。在马丁斯眼里,这种行为是极其不道德的。然而,哈里却打开摩天轮的门,指着地面上小若蝼蚁的人影,与他进行了一番非常耐人寻味的对话:

马丁斯:你有没有见过你的受害者?
哈里:你知道,我对于这种事永远不会觉得不舒服的。受害者?别那么夸张。
马丁斯:告诉我。
哈里:如果那些小点儿永远停止移动,你真的会觉得遗憾吗?如果每停下一个点儿,我给你20000英镑。老兄,你真的会不要这笔钱吗?还是你会计算一下多少个点儿是你负担得起的?
……

哈里用这段话证明了人为利往。然而接下来的对话却很有意思。哈里坦白说出马丁斯是他唯一的弱点,然而却没用身上的枪除掉他。

哈里:在维也纳,没有谁我可以信任了,我们一直一起做事。你决定好了之后,给我个信儿。我可以和你在任何时间地点见面。当我们见面时,老兄,我只想见你,而不是警察。

这句话为后面被捕埋下伏笔。明知可能是陷阱,哈里仍去咖啡厅与马丁斯会面——而马丁斯密保了警察,出卖了他。

咖啡厅得知被出卖那一幕,是我中意的另一副场景。

哈里逃到了下水道。

在这里,我不得不感叹维也纳的下水道真是四通八达,宏伟壮丽,牛逼哄哄。下水道的追逐紧张而刺激。最终哈里似乎无路可逃时,进到了马丁斯所在的一个孔洞。

然而接下来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哈里开枪打死了士兵,自己也身中枪伤。他的手攀上出口的铁丝网,背后是他最信任的好友马丁斯。

哈里死了。

电影并没有拍这个镜头,只有干巴巴的枪声在下水道回荡。

哈里看似是个反面角色,然而却无法让人恨得起来。反倒是看似正义的马丁斯,我却没办法喜欢。

结尾韵味十足——

霍利·马丁斯要回美国了。哈里的葬礼结束后,他在路边等待款款走来的哈里的情人斯科威特小姐。然而,她只是慢慢走进了镜头,然后又走了出去。

她来,他等,她离开。

不带一丝留恋。

PS:结尾卡罗威警官的那身呢子外套真是萌萌哒!

 4 ) 第三个人之外

外出十几天,好像还没回过味来。

每天行走的旅程,漫长、悠悠又疲惫。生命总是奔突的如此遥远。2007年11月2日下午,在机场的等待中,你拿出一本由《外国电影》出版的外国电影剧本专集。收录有《好心与王冠》、《不屈的头颅》和《第三个人》三部电影剧本。之所以你带回这本书,只因你对它有一份浓浓的缅怀之情。那是1979年,老爸不知从哪找来这本书,他随便翻过后,就成了你的挚爱。其实,在旅行中,你是很少看书的,也许是因为嘈杂与走神,你最多也只是看看诗。所以,你很佩服那些能在火车上或飞机上还能专注阅读的人。

2003年秋,在火车上,遇到你所景仰的作家夫妇,在十几个小时的旅行中,他们那种专注阅读的神情,令人难忘。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每每旅行中,你还会带上喜欢的诗集,在候车室随意看看。那种没有任何精神负担的阅读,的确很轻松。而这十几年的旅行中,你更多的是用眼神阅读人来人往的人流,或许那更能吸引你的眼球。

时间再回到2007年11月2日的下午候机室。你破天荒的翻起了这本好久都未再翻的旧书。此时,身边来了两个外国女孩,放下旅行包,一看就知道她们是那种职业旅行者。坐在你身边的女孩,从包里拿出厚厚的一本大16K的书,另外一个女孩子却不停的跟她说着话。起初以为是法国女孩子,仔细一听,却像是意大利语,虽然你不懂,好在你看原版影碟多,大致能分得清欧洲几大国的语言。那个看书的女孩子不时放下书聊天,一看封面,装帧得朴素又雅致。上面浅蓝色的底色,衬出几行大小不一看似随意却是精心布局的“意大利文”,没有我们当下花里胡哨的所谓“豪华图饰与精美包装”。你忍不住地用手势想了解一下,这是谁著的书。她笑着翻开书的扉页,其中的中国长城、兵马俑与故宫图片,即可看出这是一本意大利版介绍中国自然及风土人情的书。奇怪的是如若是中国出版的这类书,封面一定是几张景点的图片,不会让它闲着仅仅是留下几行文字。她看到你翻起这本发黄的旧书,也笑着指指。你翻开书扉页的几张三部电影剧本的黑白配照。

当女孩子看到《第三个人》剧情中安娜侧坐着那张剧照时,她眼前突的一亮,“叽里哇拉”的跟女友说着什么。可惜你不懂。你指着剧照打着手势,问她们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她们点点头。你说“卡罗尔·里德(英国导演),她们“呵”的点头。你说“罗马、佛罗伦萨、热那亚……”几个意大利城市,想知道她们从哪来,她们说“米兰”。说起意大利就想起你喜欢的几个电影大师的名字“德西卡、费里尼、安东尼奥尼、马可·贝洛奇奥……”,她们还是“耶耶……”,不知她们有没有听懂你所说的这几个人名。但你知道她们是从米兰来的,知道她们喜欢电影。

大厅女广播员的声音响了,她们背着旅行袋笑着跟你打招呼就走了。你想,这个星球上总是有很多喜欢看电影的人,不论她们从哪来,也不论她们要到哪去。一想起她们看到那张《第三个人》的剧照,两人讨论个不停的样子,就感到很有意思。你一直喜欢格雷厄姆·格林所著的《第三个人》。其中的叙事之简明、人物之含蓄、情节之悬念,堪称电影剧本中的经典。这部电影,曾荣获194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1950年奥斯卡最佳黑白摄影金像奖。

她们走了。你终究还是没能安心的看这部书,就静静坐在那里,看着各式各样的人。你想,有时,那种晃动的或不经意走过的身影,或会更让你记住。游离的生命体,毕竟比一本发黄的书更有味道。因为,刹那间走过的,就不会再来。而书,你可随时捡来一读,不必当下非看不可。

2007、11、4

 5 ) 第三人

《第三人》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黑色电影,也是一部经典片了,集中了大量可以引发冲突和制造情节的元素,凶杀、政治、悬念、爱情、友情、道德、忠诚、背叛、人性… 《第三人》是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是卡罗尔·里德导演的电影,最后停留在我们记忆里的,是演员奥森·威尔斯,虽然出镜时间不长,但给人记忆最深刻。 据说,影片拍摄中,编剧格林和导演里德因为最后一幕起了争执。格林想要一个幸福圆满的结局,哈里和Anna重修于好,而导演里德和制片人觉得基于哈里的种种作为,Anna不应该再理睬他。再电影放映后,格林写道,“导演里德和我之间为数不多的几次重大争执中,有一次是关于结局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第三人》被奉为一部经典黑白片,是因为在那个预算紧张又没有太多特效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运用很多拍摄手段来完成。比如片中多次运用了“阴影”,用来暗喻潜伏的黑暗或邪恶;还有“拱门”,代表重生,抛开旧的,进入新的;以及“窗户”,对“阴影”的披露。 拍摄用了深焦、斜角镜头、三人/多人镜头…让画面更丰富,烘托更深刻的氛围和情绪。这不单单是一部电影,应该说是一部艺术品。

昨天在电影学院的放映厅看的,一次不同的观影体验。

 6 ) 一部英国电影,两个美国人

看了特别版后面的花絮,发现ORSON WELLES居然背负着票房毒药的恶名。JOSEPH COTTEN是制片人塞尔兹尼克的人选,ORSONWELLES则是导演CAROL REED非请不可的 -- 结果是导演和制片人彼此妥协,促成了COTTEN和WELLES的重聚。虽然WELLES再剧中的戏份不多~但是他的角色让然堪称经典,比COTTEN所饰演的主角更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哪个有关摩天轮那段场景。

虽然这一部英国片,但是制片人,两个男主角,加上女主角都不是英国人。JOSEPH COTTEN和ORSON WELLES是美国人,女主角VALLY则出身于意大利统治下的克罗地亚。只有扮演警官的演员是英国人。

 短评

在维也纳也坐过那个摩天轮,嘻嘻。

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BJIFF 资料馆。满场不合时宜发出“哈哈哈哈哈”杠铃般大笑的大哥,你要火了你造吗

8分钟前
  • Feixiang
  • 推荐

小时候我爸爸一直跟我提这片,后来才知道是第三个人。奥逊威尔斯出场真是牛逼,配乐也牛逼,最后下水道戏也牛逼。

1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据说奥森威尔斯出演时间也就十来分钟。因为下水道太臭了,他才懒的去。结尾那个隧道里的站立的背影,是助导演的。结尾伸手去打开井盖的特写是导演出演的。但奇怪的是,很多人都会认为奥森威尔斯才是真正的电影主角,如同题名。

14分钟前
  • 荒也
  • 还行

推荐104分钟的版本。这算哪门子黑色电影,明明是个文艺片嘛!

19分钟前
  • 陆秋槎
  • 力荐

CanalStudio4K修复版,遗失在维也纳废墟中的光阴,在黑夜的映衬下重返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年代。美国来客充满失落和疑惑的欧洲之行,在友情与正义的博弈下变成了战后分裂城市的巨大隐喻。唯不常间断的配乐,隐隐传达着某种积极轻快的氛围。各种影史经典段落不必细数,结尾一幕如烙印在心头。

23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重看#奥胖实力抢镜,虽然出场戏份并不多,但戏眼全在他身上,包括那些倾斜+仰视的镜头,也渗透了其个人风格,只能说他的全能天才魅力的确无可抵挡。地面上的残垣断壁、地下暗道如迷宫,正是战后龙蛇混杂的环境,四国割据/瓜分的状态——正是绝佳黑色电影的背景;表现主义遗风浓郁——影子投射于墙的惶惶,螺旋楼梯的无穷无尽,夜雾中依稀涌现的人影,街上响起的急促脚步声,隐匿在阴影里的脸部。这一切不仅仅是一桩谋杀案,更折射美苏对立+互相与欧洲的关系,三流小说家的美国身份设置和场景放在维也纳都显得意味深长。故意提问“怎么看乔伊斯”是格雷厄姆·格林有意为之。夜戏/下水道追逐戏太棒;哈里惊闻四方声音与霍利在街上看到无数眼睛偷窥呼应。

2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四国势力的对立,地上地下的对立,甚至意识流和通俗的对立。无处不在的对立导致单一与匮乏:拥有百年和平就没有文艺复兴,试图睥睨众生须泯灭博爱人性,扶稳道德天平却痛逝今昔深情。正像电影配乐里齐特琴激越无奈的单一,又如最终长镜那不平衡构图所营造的匮乏,这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困境【10】

32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波齐亚统治意大利三十年,荒淫无道,但他们有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文艺复兴。而那些享受了五百多年民主自由的人们得到了些什么?报时的小鸟?虽然是流氓逻辑,但掷地有声。PS:第三人不是第三者,抓住第三人的最终变成了第三者!

37分钟前
  • 花二刀
  • 还行

个人以为这部经典电影的问题可能在于,导演让居于反咖的威尔斯太有魅力,无论出场亮相那一刻,还是“瑞士钟表”的华丽台词,结果观众不自觉地移情于哈里,也就必然削弱了对马丁大义灭友之正义与暗恋女主之美好的心理期待,但叙事上偏偏又只能以约瑟夫科顿为主线核心而占据大量镜头时间,观众始终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情绪状态,他们既不能去同情卖假药坑害儿童的肮脏哈利,又没法很喜欢三流通俗小说作家的正义马丁,最后一幕的长镜头也只能构思奇佳却情绪滞后,既谈不上伤感,俩人本来也不是观众期待的天作之和;又不能说解气,因为马丁在道义上确实没做错什么……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978309294/

38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饰演马丁斯的约瑟夫·哥顿表现很出色。由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开始,再运用倒叙、蒙太奇的手法,夸大意外曲折给人们造成心理变化,而最终引出绝不平凡、让人惊讶的结局。

42分钟前
  • 会笑的昨天
  • 推荐

废墟上的摩天轮,隐于地下的污水迷宫,二战后断壁残垣的维也纳成为光和影的舞台,构图真是太绝了。初看以为是悬疑片,再看又觉得是爱情片,最后发现是政治片:夹在美苏之间的老欧洲便是那第三人。

4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故事本身并无多大吸引力,男主角也不讨喜,但胜在场面调度从容,后期剪辑利落(下水道戏),就连黑白摄影也极富层次,尤其是我男神的出场,从台词暗示到局部展示,最后灯一闪,打在脸上45°角邪魅一笑,惊艳全场,威尔斯戏份不多但演绎张弛有度无愧于全能天才。

51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3.5。在下水道大戏的最后,我还可笑地猜想着他又一次不死,结果就那么优雅地在落花飘叶中结束了,讽刺死我这坨被传统悬疑片惯坏的心。气氛不见得有多好,下水道的人影全无惊心步声全片最佳。寄情于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反派,随着一个曾经徘徊的女人果断离去,了无感想,太渺茫了。

52分钟前
  • Ocap
  • 还行

和资料馆的朋友们分享一下那个笑声。笑声来自我右边两个位置的一位外国友人。好奇的我问了和他一起来看电影的中国学生他是谁。原文转述:“他吗?他是北航。。。哦不。。。北理工的一个老师。”(非常朴实的改口,笑,每个人笑点都不同,大家彼此包容。倾斜的正反打镜头体现了人物心理的局促不安,真棒

56分钟前
  • 湖光酱
  • 力荐

Welles出场设计牛死了。只有我觉得Welles长得像M么?

59分钟前
  • 狮子真好吃啊
  • 推荐

一开始就猜出了第三人是谁……又歌颂了一下西方的下水道。

1小时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这部电影最好地证明了光和影就是上帝的魔术啊,配乐挺带感的(有点略多)。奥森威尔斯的出场真是,啧啧。二战后的维也纳各种辖区的背景非常有意思。另外,看看人家的下水道!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三十年的文艺复兴与五百年的报时鸟

1小时前
  • 小老鼠
  • 推荐

哈哈Orson Welles的角色真有趣演的也好,从一个幽灵变成一只老鼠,不过只是为了在那样没有出路的年代生存下去。充分利用光影和构图的摄影很有看头,但实在觉得滑稽配乐多的有点烦。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