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有你

HD国语

主演:李世平,本·法伊弗,尤凤音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国语年份:201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路有你 剧照 NO.1一路有你 剧照 NO.2一路有你 剧照 NO.3一路有你 剧照 NO.4一路有你 剧照 NO.5一路有你 剧照 NO.6一路有你 剧照 NO.13一路有你 剧照 NO.14一路有你 剧照 NO.15一路有你 剧照 NO.16一路有你 剧照 NO.17一路有你 剧照 NO.18一路有你 剧照 NO.19一路有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路有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个性保守的全叔寂寞地过著一个人的退休生活,他唯一的寄望是爱女美蓉学成归国,在金马崙安家立业,但女儿却带回洋人女婿班杰明。班杰明轻浮的外表令全叔对他十分反感,大力反对将女儿终身幸福交给他,但也无法动摇爱女的决心。全叔只好开出唯一的条件,希望两人举办一场华人婚礼,而女婿班杰明必须跟著全叔去亲送喜帖。一张地图,一台重型机车,一切转折就从这趟派喜帖公路之旅开始。  Astro本地图创立的「全民电影」计画的新作《一路有你》,是一部表现无价亲情和共通人性的清新小品,并将马来西亚的金马崙、槟城、柔佛等地的美丽山水尽收其中。资深演员李世平、前选美小姊尤凤音和澳藉演员班菲佛的演出组合激发出截然不同的火花;台湾录音大师杜笃之的亲自操刀,更令本片更有著无懈可击的声音表现。导演青元继《大日子》《天天好天》等两部卖座的温馨喜剧后,已建立起个人的风格,成为大马华语电影的中流砥柱。新片《一路有你》要到2014农曆年才在大马上映,桃园的放映为全球首映。鬼宅的秘密黑霹雳第二季棉花白了无惧之爱顺流逆流铿锵玫瑰:走近女子澳式足球联盟女鬼桥2:怨鬼楼请讲普通话第一季驼道郑号锡的音乐世界钟声2024红色史前狂鲨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盗走班克斯斗牛中华小子海瑞传奇卡彭2020双妹屠龙何去何从如果那时候接吻的话冰山下的守望者无良公会塔可美食纪第一季被称作海贼的男人圣诞巴迪十日拍拖手册2003木偶惊魂2023麻衣传奇血统杀人魔天堂岛之外:2023圣诞特别集血色玫瑰2之女子别动队碧血剑1981钢铁少女我这一辈子2002ALIFE~深爱的你~泰山归来:险战丛林国语绅士的启示联盟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巴黎美甲店神奇燕尾服国语汉娜的法律

 长篇影评

 1 ) 一部充满爱的马拉西亚作品

《一路有你》:印象中我的第一部马来西亚电影,穿着短袖过新年的画面怪怪的,但是新年传统的味道更胜于中国。中国传统习俗很多很繁琐,但通通都是源自爱,满满的祝福“保庇”着每一个人,温暖着每一个人。这是一部有爱的电影,浓得化不开的亲情,相伴一生的友情,还有甘愿为对方妥协的爱情。美美的风景也会让人蠢蠢欲动想要马上来一趟马拉西亚的旅行,沙巴啊,滨城啊,周桥啊,怎么我感觉你们在召唤我呢?!五星温情小清新作品,推荐![强]

 2 ) 马来华人依旧保留那份纯真

很温馨的小品电影,情节简单,但很温情。

电影通过东西文明差异,两代人观念差异展开了剧情,经历了一次长旅,最终矛盾解开,父亲不在那么固执,女儿开始慢慢理解父亲,洋女婿开始喜欢华人文化,大团圆结局。

里面很多场景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华人结婚邀请老同学,邻里间八卦,舞龙,拜神…这些是习以为常的。但与我们不同的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马来华人依旧保留那份纯真,传统文化体中的父慈子孝,同学友爱,邻里互助始终贯穿整个影片,看完心里暖暖的。同样是农村题材,乡村爱情每天都是以谢广坤和刘能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展开。

 3 ) 一段温情脉脉的旅程,马来西亚全民电影

因为马航的阴影笼罩,身边朋友纷纷在说马来西亚是个不靠谱的国家,可在我眼里,那分明是个阳光明媚,蓝天白云,民风淳朴的地方,差不多占了全马三分之一的华人,更是让人感到温暖。一直被大马各地的中华传统保留如此之好所震惊,也被和我们长着一样脸孔,说着相同或不同语言的华人同胞所感动,他们身上,有着我们认为的传统品质:彬彬有礼,真诚可信,热心互助。马来西亚,和香港新加坡不同,更多人情味,宛如老电影中传统中国的好时光。

前两周被吉隆坡的朋友带去看电影,也是第一次进大马的影院。进了放映厅才知道,原来是部马来西亚本土电影,这部电影本是今年的贺岁片,可是直到3月我看的时候,还是场场爆满。

一开始就是满眼青翠的茶园梯田,偏僻的山区小道上跑着小摩托,上面是说笑着的年轻人,米字旗图案的头盔,金发碧眼的男生载着黑色长发的女生。原来是华裔女生带英国女婿回家过年,结果遇上古板顽固的老丈人,却不知多年未见的父女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心结。
于是尝试沟通、冲突、妥协,白人女婿就此用小摩托带着老顽固华人岳父踏上了环马的递喜帖之路,一路上各种状况频出。洋女婿和老丈人虽然语言不通,同行的过程中各种鸡同鸭讲却也不耽误互相加深了解。而送帖子的过程中也就此勾勒出马来西亚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这生活了几代华裔的土地上中华传统的传承和变化。

很多搞笑的桥段,全场观众差不多从头到尾持续爆出笑声,比如洋女婿Benji被赶到挂满长辈遗像的小房间独住,他崩溃的睡不着,冲照片大喊“你们不要盯着我看!”。比如Benji被岳父打扮成和沙发撞衫的衬衣,被孩子们称做沙发怪客。比如坐在轮椅上的大叔很严肃的对磕磕巴巴尝试对他讲中文的Benji说“Hey,remember?I can speak English,OK? ”
也有很多温情的泪点,关于亲情,关于理解,关于乡愁。在小女孩想家时在车窗玻璃上画下记忆中的家的那一瞬间,在场的很多马华都泪湿了眼眶。可是看到窗玻璃上那南洋风味十足的房子,我却突然感触,大马华人虽然同根,其实我们乡愁的味道却大不一样。我们的乡愁也许是长满白桦林的寒冷北地,是黄沙漫天的西北高坡,是梧桐萧索夏蝉长鸣的内陆平原,他们的乡愁却是椰林树影的海滩,是满山碧绿的茶园,是南洋炽热阳光下的老屋,是长年光脚乱跑的漫长日子。

马来华人在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扎根,在本地相容相生并尽力保留自己的文化是他们几代以来一直都在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马来中国文化既继承了传统的精髓,又融入了当地的特色,也灵活的收纳了一些其他的形式,最后演化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独特华族文化。这部电影则反映了也许每天都在发生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中不断包容演变的现状。大马青年一代到海外读书非常普遍,而受了西方文化熏陶之后再回到大马,难免和传统的华族家庭有了鸿沟。为了加强这种文化差异的冲突性,电影将情景设定在金马伦这样相对更保守的北部高原地区。
电影当然最后是大团圆的结局,因为不断的加深了解,也因着深沉的爱,所以一切得到谅解和解决。华人传统的家庭幸福观战胜了西方的独立个人主义,对家庭的责任压倒了纯粹自我的世界,所以这部片子,更像是对是传统价值观的阐述。很明显看出华人的幸福观依旧是:父慈子孝,妻贤女顺,儿孙满堂,老有所依,病有所探。当然影片中也有关于友情的颂扬,而对于一个充满童心的梦想执着追求则成为本片的高潮及最大泪点。

这是一部马来西亚自己的电影,也被称为全民电影,因为电影中大部分的人物,就真的是普通人的客串。马来华人会觉得片子很真实,而外国人则可把这电影当做马来西亚的文化旅游片。里面出现了大马各地的风光:槟城的古巷、姓周桥的水上屋,沙巴的蓝天碧海、白色沙滩,马六甲的活泼热闹、吉隆坡的现代繁华。还有各种保留完好的传统风俗比如迎神拜神,鞭汽车,十分新鲜有趣。

有意思的是电影人物对白是各种语言的杂烩,男主角的英语,女主角的华语掺英文,老一辈马华的各种普通话、广东话、福建话,小孩子怪腔怪调的马来中文发音。而字幕则是中文加马来文的。而观众则和电影中的人物一样,也许只精通其中的一两种语言,因此,散场后会听到有观众互相用英文问“你听懂了吗?”。

 4 ) 一路有你

个性保守的全叔寂寞地过著一个人的退休生活,他唯一的寄望是爱女美蓉学成归国,在金马崙安家立业,但女儿却带回洋人女婿班杰明。班杰明轻浮的外表令全叔对他十分反感,大力反对将女儿终身幸福交给他,但也无法动摇爱女的决心。全叔只好开出唯一的条件,希望两人举办一场华人婚礼,而女婿班杰明必须跟著全叔去亲送喜帖。一张地图,一台重型机车,一切转折就从这趟派喜帖公路之旅开始。
Astro本地图创立的「全民电影」计画的新作《一路有你》,是一部表现无价亲情和共通人性的清新小品,并将马来西亚的金马崙、槟城、柔佛等地的美丽山水尽收其中。资深演员李世平、前选美小姊尤凤音和澳藉演员班菲佛的演出组合激发出截然不同的火花;台湾录音大师杜笃之的亲自操刀,更令本片更有著无懈可击的声音表现。导演青元继《大日子》《天天好天》等两部卖座的温馨喜剧后,已建立起个人的风格,成为大马华语电影的中流砥柱。新片《一路有你》要到2014农曆年才在大马上映,桃园的放映为全球首映。

 5 ) 转载【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尴尬、悲壮的存在!】看完想哭!

【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尴尬、悲壮的存在!】看完想哭!(转载)

在校内发了第一篇过后,真没想到校内影响力那么大,能传得那么广。于是,我突然有一个想法,想有意识地运用校内的这种影响力,让大家更好地认识马来西亚华人这个群体。当然,以下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只代表我个人的立场。我的朋友,请帮忙转载,当帮我一个忙;大马同胞,也请帮忙转载;不认识的朋友,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稍有可取之处,也请帮忙转载~谢谢大家啊!


       第一、尴尬的存在


  场景1

  当我刚到中国时,人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你的汉语怎么说得那么好啊?”紧接着“来到中国多说年了?”、“难道是从小学汉语吗?”



  场景2

  当时我和中文系的辩论队一起看01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马来亚大学的三辩提到“日本军在南京大屠杀凌虐我中华妇女”,有位同学问我“你们也提中华妇女吗?”



  从我到中国以来,以上的情况遇上了无数遍,于是我很早就想写一篇文章来告诉大家: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这个题目很大,我只能从我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来写这篇文章。



  缘起

  先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历史背景来做开场白。1840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动乱的时期。一方面,好些中国人想往外逃窜;另一方面,西方列强想捉苦力到东南亚地区为他们服务。于是,大量的中国人(尤其是福建、广东一带)就散布到东南亚各个地区,其中就包括了马来西亚。



  尴尬的存在

  当人家问我“你的汉语怎么说得那么好啊?”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时,我还真觉得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的问题。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因为我祖先是中国人”,但是有人又会问:“那么为什么好多印尼人就不会说汉语了呢?”问题的复杂之处就在这里。

  从迁居到马来西亚,我们的先贤就特别重视中文的教育,通过私塾、宗祠等单位教授三字经、四书五经等教材,后来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改革。这个时期,我们的祖先基本上还是以中国人自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华侨、抗日战争时期全体华侨出钱出力、著名的华侨陈嘉庚创办厦大、集美大学。。。。。。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后来,随着居住马来西亚日久,我们的命运渐渐在这片土地上生了根。从马来西亚(大马)方面来看,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大马的政治,与马来族、印度族联手争取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独立。从中国方面来看,周恩来总理提出:华侨应在其居住地生根发芽。但是,不变的是: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母语教育。

  在印尼,由于当地华侨没有组成统一的阵线,于是他们不能拥有中文名字、不能庆祝农历新年;在中国人普遍认为完好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总理主动地消灭了中文教育,关闭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为教学媒介的南洋大学,全体人民学习英文,于是目前多数新加坡人的母语是英语。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中文的“经济”价值日益提高,许多东南亚国家才掀起了“汉语热”。唯一的例外是马来西亚,因为我们的先贤从头到尾就没有以“经济”作为考量,而是从“民族文化”出发。

  那么,难道马来西亚就没有遭遇当地政府的阻挠吗?有!而且很大!马来西亚教育终极的目标是:以马来语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换言之,华语、淡米尔语的中小学迟早都得消灭。60年代,大马政府规定:只有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才能获得政府的津贴,于是许多中文中学纷纷改制,变为政府中学。这时,我们的先贤,以林连玉先生为代表,明确地提出:学习母语是每个民族的天赋人权,即使不要一分钱的津贴,我们也要办独立中学!

  于是,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保留了下来,华小以及民办的独立中学、学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育的体系,甚至创立了“全马来西亚独立中学统一考试”,受全球各高校承认(除了马来西亚的大学),我们基本上就是以这张文凭为基础考进北大的。在这个过程中,多少先贤抛头颅、洒热血,林连玉先生被褫夺公民权、好多人被大马政府关押、无数的民众以自己的血汗钱支持独立中学。



  但是,来到中国,没有人知道这一切。不止中国,我相信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这一切,不知道被我们称为“族魂”的林连玉,不知道马来西亚的华人用血、汗和泪水来争取母语教育的权利。于是,中国的同学反过来问我们:“为什么你们会说汉语?”时,我真觉得这是巨大的讽刺。



  尤其,当中国同学问起我:“为什么你们也说‘中华妇女’?”时------尽管不理智------我还是立时火了:“为什么日军侵袭时,马来西亚的华人要出钱出力?为什么同一年发生缅甸风灾和四川大地震时,我们华人对后者的捐款额要远远大于前者,我们难道就没有资格称自己为‘中华民族’吗?”



  当我来到北大的图书馆文学图书时,看着满目的“美国文学”、“印度文学”。。。。。。当我看到“新加坡文学”,而没看到“马来西亚文学”时,我更感到十分凄凉,以至于讽刺。我们浴血抗战,创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有完整的“马华文学”,而这一切在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是得不到承认的。反倒是曾经废除过南大的新加坡,由于其更为强大的国势,反而被认为是在海外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国家。



  “尴尬”之处就在于此:努力地捍卫中华文化,不为马来西亚政府承认,亦不为世人所知,里外不是人。这就是马来西亚华人第一种存在:尴尬的存在。

      第二、独立的存在

      独立的存在,另一个说法是孤立的存在。“马来西亚华人”这个词儿意味着:我们是马来西亚人,但不是马来人(中国朋友最大的误会~囧);我们是华人,但不是中国人。于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和文化产生了,独立于世界之林。



  我们跟其他马来西亚人(例如马来人、印度人)的差别很明显,黄皮肤在一片黑色的人海之中额外显眼,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相处得十分融洽-------马来人其实真的是很好相处的,什么种族冲突全是政府搞出来的-------整个群体都受到马来族极大的影响,这就铸成了我们好多的共同点,而与他们的这些共同点恰恰就是我们和中国人的相异之处。



  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口头表达。首先是口音,我朋友总说:“看你的时候一点都不像外国人,但你一说话我们就马上知道了。”在辩论赛场上时,我的一口马来腔更是显得极为突兀。所谓马来西亚口音,大概就是广东腔+福建腔,翘舌少、轻声较少(个人认为)、没有儿化、语调趋平。其次是词汇,以中文词汇为主体,再加上各种方言、马来语、英语的词汇,各种语气词“啦”、“咯”、“哄”层出不穷。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百度打“马来西亚VS中国”,马上就能找到许多具体的例子。



  但是,我以为:更深层的差距不在嘴巴,而在脑子里。有一次,中文系的徐艺峰师兄领着我们留学生辩论队讨论一个辩题,他最感叹的就是:“如果是跟中国学生讨论,第三个衡量标准一定是‘何者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看看中国同学的课就知道,什么思修、毛概、邓小平思想、军事理论,这些似乎都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很远。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家就决定了我们意识形态上的不同。



  撇开这个问题不谈,即使同样都继承了中华文化,两地的继承也是有所不同的。在这里,大部分的人都信仰“无神论”。但是,我们那里好多人都还信仰观十八罗汉、观音娘娘、关公、济公、齐天大圣等,不一而足。不止大量的神庙,我们还保留了大量的宗祠、会馆,并且还在华人社区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由于我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算有一定的了解,以上这些还不足以让我惊讶,真正让我吃惊的是中国风气的开放。校内校外,情侣相拥亲吻的情况无所不在,这还真不是我想象中的中国。当然,我们那里也有很开放的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普遍上要比中国人保守得多(嗯~至少跟我的家乡相比)。



  此外,许多大马华人一致公认的是:中国学生真的很多“学术牛人”,大体上比我们那儿的人要勤劳的多。中国人多竞争大,我所认识的每位同学一个个都是从高考的腥风血雨中杀出来的英雄豪杰,他们那股永不言倦的冲劲着实让我们折服。相较而言,马来西亚人则比较慵懒,更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自己的人生。因此,我们玩起来比较放浪形骸,比较不顾形象,大声吵、大声笑、大声闹。



  既不是马来人,也不是中国人,我们仿佛就是另一种程度上的混血儿,所以或许我们有点孤单。但是,这或许就是我们独特的优势:既传承了悠久的中华文化,又成长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舆论环境,想法更自由、更多元。所以,即使我们这个群体在世界上似乎很孤立,但如果让我有机会选择,我仍然愿意出生在马来西亚,当马来西亚的华人。



       第三、悲壮的存在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句俗语在马来西亚人身上得到绝佳的体现。在过去,马来人、华人、印度人曾经联手争取了国家的独立;但是,随着马来人逐渐独掌大权(再注:对马来人的抨击仅限政治人物),华人、印度人的地位也日渐衰弱。首先,马来语成了唯一的官方语言。再来,马来西亚教育的最终目标定为:“使马来语成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



  但是,最大的转折点是六、七十年代的“五·一三事件”。由于华人比较刻苦耐劳,比其他的民族来得富有,无形中造成了民族间的矛盾。出于权力斗争的目的,政治人物鼓动马来人屠杀华人。于是,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借此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顺势上台,颁布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法令。在经济上,每家公司都至少要雇用30%的土著(其实就是马来人和其他极少部分的少数民族);在教育上,大学也实施固打制,要保留一定的份额给土著。此外,对中文教育的打压更是变本加厉,影响力最大的就是改制事件,即不以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政府中学都领不到政府一分钱的津贴。



  打压归打压,但是马来西亚华人依然在暴风雨中茁壮成长。如第一篇所述,我们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各领域人才辈出。大家熟知的梁静茹、曹格、光亮皆是马来西亚华人;大家现在人手一支的U盘是马来西亚的潘建忠发明的;在华语辩论界上,马来西亚以其犀利的辩风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今,马来西亚的十大首富中也大部分是华人。



  但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可悲的现实。大马华人自己创办的独立中学培养了无数英才那又怎样?全世界大部分高等学府都承认我们的统考文凭时,唯有马来西亚政府不承认!马来亚大学在辩坛创出赫赫威名那又怎样?在政府控制下的马来亚大学还曾经试图禁止马大的辩手参赛!梁静茹、潘建忠等辈就更加可悲了,许多人都以为他们是台湾人!潘建忠自己就说过:“如果我留在马来西亚,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成就。”因为在马来西亚,华人发展的空间有限,报国无门又无法自我实现,不出国发展还能怎样?



  于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成长是成长了,可是那跟政府什么毛关系都没有。因为我们政府很慷慨,在全世界都在争夺人才时,我们政府眼看马来西亚出现人才外流的滚滚洪流仍然可以视而不见!在马来西亚大力提倡向外吸纳人才时,去看看,有多少马来西亚的人才在新加坡工作!有一次,我们国家的首相到新加坡访问,探访一间医院时,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人用马来语跟他致敬!这是何等的讽刺!



  我原本把第三篇命名为“令人骄傲的存在”,可是后来改成了“悲壮”。的确,我们有很傲人的成就。可是,在我们有心报效祖国时,却只能被不公平的政策拒之国门。马来西亚那么一块宝地,没有天灾、资源丰富、文化多样,又居于世界要冲,如果真的有英明的政府,摇身变为世界强国绝非难事!反观新加坡,没有什么自然资源,又是弹丸之地,可是,现在我们只有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成了新加坡的腹地,眼看着从马来西亚分离出去的新加坡一天比一天强大!这种感觉真的很复杂,真的很难以言喻!



  谓之“悲壮”,我想应该甚为贴切。


       后记



  可能很多人很意外,我从小时候开始就自认为自己是个中国人。从小读的书就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影响我一生最大的一套书大概就是一套三十本的中国历史漫画图集。在我小小脑海中,出现的总是滚滚的黄土和快马飞驰的勇将。长大了一点,看过《中国人史纲》、《中国寓言》,偶尔会翻翻《唐诗三百首》。



  那时,我真的自认为我是中国人,我的文化之根和这里的人是联系在一起的。



  于是,我的梦想就是回归中国。英文我认为不重要,因为我要去中国,从没认真学;马文我更是碰都不碰,甚至常以考不好马来文自嘲。可以说,我很偏执。我只有认为有必要的东西我才会认真去学。到了高二,我的国际视野才宽广到足以让我理解英文的重要性,我从那时开始才急起直追,算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绝没到“好”的程度。但是,马来文,我始终不愿意去学习,在统考中马文拿了惨兮兮的“B6”还常拿去说嘴。



  去年9月,我来到了中国,就读于中国最好的大学,学习着自己最想念的中文系,一切看起来都像梦想成真。但是,来到了这里,我才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我是马来西亚人。我才第一次感觉到:我有可能是爱国的。在祖国成长的每一部分,不管是口音、思维等,都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即使我可能算是马来西亚里最中国的一小撮人,即使我跟很多中国同学相处得不错,但是我仍然能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不同之处。不管怎么样,在中国,只要是外国人,就真的只是外国人。



  那么我到底该何去何从?这是我一整个学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迷茫中,在摸索中,我才会写出上面的三篇文章,试图找到马来西亚华人的定位,试图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后决定自己以后要到哪里发展。我个人认为,不管是留在中国还是去到西方,就注定了只能收到单方面的信息,很难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此外,留在中国,或许就只能是成为一个尴尬、孤立的个体。去到西方国家,那更是彻底地孤立,存活在一堆思维截然不同的陌生人之中,甚至还可能面临他们的排斥。



  可能,我仍然会回去马来西亚,即使我们目前仍然要活在打压之中,即使要存活在一个难以实现自我的空间。但是,我或许可以用手中的一票继续给国阵施加那千万分之一的压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一个开心的人。即使薪水不高,即使物质生活不丰裕,即使很难真正地实现自我,但是只要能在自己最熟悉的家乡、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幸福或许就那么简单不是吗?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天涯论坛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5152926-1.shtml
网易教育论坛 (来源:人人网)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个怎么样的存在?:http://edu.163.com/14/0331/08/9OLDRP5800294III.html
百度贴吧》马来西亚吧:http://tieba.baidu.com/p/1076671089

 6 ) 有爱的路上充满温暖

当洋女婿和华人老丈人之间,就像大多数异域文化结合一样,总是充满了各种冲突。我想当爱情变成亲情,之间的一切的都能够尊重接受和包容,包括彼此的缺点,彼此的家人。
无论是阿牛和女儿芙蓉,还是班杰和芙蓉,还是阿牛和小学老同学之间。
当班杰换车给岳父阿牛缓解腰疼时,当阿牛不愿意见班长最后一面而决定要做班长未完成的心愿热气球时,当班杰为孩子准备好不同年龄的鞋子时,当传统的阿牛让穿着婚礼旗袍的女儿别系那么紧说身体要紧时,都是一种暖暖的爱在心里。

 短评

马来西亚温情小清新 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篇目 导演会来 希望大家捧场

7分钟前
  • Claire
  • 推荐

整部片子洋溢着父与女的亲情,老一辈人集体的情感记忆,亚洲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但浓浓的情感洋溢着整部片子。因为电影本身的叙事性不强,导致会有一些结构上松散的感觉,但是我们看到了马来西亚的地域风情,带有飞屋环游记式的飞行让我们会有欣喜,最后的照片好像大萌子和爸爸

9分钟前
  • 花开有声
  • 推荐

有点可爱

11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华人传统程度:南洋>闽越>内地。怎么办到普通话、粤语or闽南语、马来语、英语混杂着说的。

12分钟前
  • 九日空
  • 推荐

虽然国语、广东话、英文乱来,但一手温情牌打得不错,洋女婿也越看越喜欢,还有小正太你的翻译碉堡了!!

16分钟前
  • ZIACOWOO
  • 推荐

电影真的可以拓宽一个人的认识啊。

19分钟前
  • 竹傲风
  • 推荐

女主fan人的表情好欠。

20分钟前
  • CAY
  • 还行

平平淡淡,淡淡的,慢慢的用心去看的电影。配乐很好听

23分钟前
  • 倚雨听风
  • 推荐

成了公路片。又成了“高兴”。最后还是回归本真。这些人还念根。

25分钟前
  • LoVe
  • 还行

清新又励志

26分钟前
  • 毛里求斯
  • 还行

第一次看马来西亚电影,第一次意识到华语电影的版图应该包括大马。温情以及华人世界的传统人情贯穿电影内外——专业团队制作,却是“全民电影”的“大家一起来出力”,这个事实,比电影里面的温情更动人。

27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highest earning malaysian "art" film? really sappy, bad acting, bad dialogue, too pretty (though i enjoyed the prettiness), and the female lead doesn't look or sound malaysian?

28分钟前
  • 弯弯
  • 还行

马来西亚华人的日常

32分钟前
  • lcsun
  • 还行

真好的华人文化影片...那个年代的感觉

36分钟前
  • 影君子
  • 推荐

看电影了没

37分钟前
  • Sofie
  • 还行

7.5。简洁清新的小成本制作风总有意外之喜。电影有时候就是简简单单讲好一个有普适情感的小故事,带点个性,就好,一如每一个普通人。

38分钟前
  • 溪 上
  • 推荐

没有落脚那些老套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俗套 而是更多引入一个洋人来讲父辈的老朋友的故事。 挺舒服的。

41分钟前
  • ReMinD
  • 推荐

从某种层面而言,马来西亚的某些华人社区,比中国更中国。走在马六甲或槟城的街道,那些小店小铺,手工的糕点,写着繁体字的招牌门脸,好像从晚清一直开到今天。。。传统和现代,这些也都是说不清了,就这样糊里糊涂过着吧。。。#2018227#

42分钟前
  • luer..一串字母
  • 推荐

节奏把握的真好,小温馨~

47分钟前
  • All Blues
  • 推荐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感人的在这平淡日常中透出的点点温情,父女之间的隔阂与和解,岳丈女婿之间的冰释前嫌,老同学间半个世纪的友情,都在一点点的积累着整部电影的情感厚度

52分钟前
  • scofieldd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