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德小姐

HD

主演:西尔莎·罗南,劳里·梅特卡夫,崔西·莱茨,卢卡斯·赫奇斯,蒂莫西·柴勒梅德,比妮·费尔德斯坦,罗伊丝·史密斯,斯蒂芬·亨德森,奥德娅·拉什,乔丹·罗德里格斯,凯瑟琳·纽顿,约翰·卡尔纳,杰克·麦克道曼,劳拉·马兰洛,安迪·巴克利,丹尼尔·祖瓦图,克里森·克拉克,丹妮尔·麦克唐纳,鲍勃·斯蒂芬森,路易莎·李,伦敦·托尔,本·康尼斯伯格,维克托·沃尔夫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伯德小姐 剧照 NO.1伯德小姐 剧照 NO.2伯德小姐 剧照 NO.3伯德小姐 剧照 NO.4伯德小姐 剧照 NO.5伯德小姐 剧照 NO.6伯德小姐 剧照 NO.13伯德小姐 剧照 NO.14伯德小姐 剧照 NO.15伯德小姐 剧照 NO.16伯德小姐 剧照 NO.17伯德小姐 剧照 NO.18伯德小姐 剧照 NO.19伯德小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伯德小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女孩克里斯汀(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饰)跟随着家人来到了位于加州的一间教会学校开始了她的高中生涯,虽然心中有百般的不愿意,但克里斯汀尚且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反抗家人和生活的安排。在学校里,克里斯汀最好的朋友是朱丽(比妮·费尔德斯坦 Beanie Feldstein 饰),三观相近的两人无话不谈。  克里斯汀参加了舞台剧比赛,并因此结识了名为丹尼(卢卡斯·赫奇斯 Lucas Hedges 饰)的男孩,相互吸引的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然而,这段感情最终以分手告终。为了和校园交际花珍娜(奥德娅·拉什 Odeya Rush 饰)套近乎,克里斯汀不惜撒谎,遗憾的是,谎言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友谊。当克里斯汀身陷同凯尔(提莫西·查拉梅 Timothée Chalamet 饰)的感情纠葛之中时,她的家庭也在经历着艰难时期。外星萝莉甜蜜18岁飞鱼服先见之明第二季机械之声的传奇第二季叔叔D4救援队羽生结弦冰上物语2023 礼物一番街奇迹扭曲的青春拥抱故乡老千临床爱情教学情人节夺命情仇单车少年微微一笑很倾城卓瓦桑姆时尚CEO的破格人生第一季芙蓉女惊喜·爱心暖春怪侠回到明天我是奋青惠灵顿灵异档案第二季猫妖山的传说航班蛇患(普通话版)天堂凹拿破仑1927德云社烧饼曹鹤阳相声专场深圳站花样男子第二季鬼手传奇之寒食帖金钱窒爱碧蓝航线 微速前进醉侠行惊天动地2009东京奏鸣曲浴火凤凰球场少年街头绝味第一季超级无敌追女仔超市麻辣烫群星之间真实的哥哥

 长篇影评

 1 ) 遭遇撕扯,不过是因为你正奋力跃入生活

(文/杨时旸)

《伯德小姐》意外泄露了一些有趣的况味,那就是,青春期与原生家庭的冲突方式是普世的。年轻人与父母一辈的裂隙、争吵、代沟,无论文化差异如何,都会在一个特定时段以一种相差无几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一点或许可以让很多中国观众释然,我们自己青春期中的那些遗憾,不满甚至愤怒都显得不那么孤独。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简单的青春片跨越文化打动了我们的原因。我们目击旁人,重逢并解释了自己。

标准的青春片都有着明晰的隐性主题——对抗与和解,而《伯德小姐》没有任何炫技,也不做任何卖弄地、教科书般地展现了这个主题。

《伯德小姐》写的是一个女孩长大的一瞬,以及其中所有的惶惑,不安,挣扎与希冀。伯德小姐是克里斯汀为自己取的名字,她坚持用这个怪异的称谓取代父母为她的命名,以表现一种从根源意义上的反叛,这个青春期的女孩敏感、自我,即将升入大学的当口,陷入爱恋,为未来烦恼,和母亲争吵,恰巧遇到父亲失业,她不得不开始处理突然降临的所有纷乱。

这个故事的模式和原型都让我们感到亲切,一个看似满不在乎实则心事重重的女孩,一边表演不羁一边不知所措,遇到爱人又受到伤害,和闺蜜撕扯又复合,对家庭依赖却也不免虚荣,有一个沉默的父亲,以及强势又实际的母亲,被生活俘获,终日站在她所有梦想的反面……

《伯德小姐》首先不遗余力地描述了那种对抗,克里斯汀似乎对全世界不满,敌对与恶意危机四伏,自己是烈火,但全世界都泼来冷水。这是一种标准的青春期臆想,一切都被呈现得真切又细腻。她想奔赴的是大都市,母亲却想让她留在那座小城不远处,出于所有实际的考量,学费、能力、成绩,在母亲眼里,她是个普通的女孩,在她自己心里,自己怎么可以与平庸的父母相提并论。“远走高飞”是青春期理想中最简洁的元密码,逃离出生地,逃离原生家庭,逃离因为熟悉而感到的桎梏,唾手可得和与生俱来的一切看起来都无聊又可疑,自己努力的终点就是破坏和逃亡。这故事中的那些争吵的细节,那些隐隐的心事,熟悉又亲切,母亲生气的时候问她,“你知道把你养大需要多少钱吗?”克里斯汀愤怒地翻出纸笔递到母亲眼前,“你给我一个数字,我以后赚了钱,给你一张支票,就再也不和你说话。”“我觉得你根本赚不到那些钱。”纸笔就被摔在地上,一旁是无奈又沉默的父亲。这景象和这对话,有多少人会会心一笑?一个在生活中已经疲惫不堪的母亲,一个正准备奋力跃入生活的女儿,那些事后后悔的气话,那些火上浇油的举动,在所有青春期的争吵中都一次次重复上演,不曾停歇。仔细看看,那些争吵——无论琐碎的还是激烈的,似乎都突如其来,缺乏指向且目的不明,那背后的是一种莫名的愤怒,从这个意义上说,青春中的“对抗”更多的是指向自我,指向内部的,只不过,处于其中的人都无法理解这一切,最终演变成了一种指向他人,指向外部的冲突,换句话讲,那些争吵不过都是自己和自己撕扯的变形与外展,是我们拔节生长中的左冲右突。

如果说,对抗被饱满地呈现,那么《伯德小姐》的成功还在于呈现这种撕扯的同时,一直埋藏的希冀的隐线,她一直努力申请理想中的大学,离开这个小城,这不是单纯的为了叛逆而做出的逃离,而是一种梦想的牵引,虽然她并不知道梦想成真之后到底如何,但毕竟奔赴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被母亲揉皱的信,却被父亲捡起放进了女儿远行的行囊,通过那通无人接听的电话答录机,这段和解有效地避免了煽情的对白,而变成了一次独语。没有被及时拿起的听筒,因为赌气而未能成行的送站,两次“错过”成为了长大一瞬的证据,母女之间不再有机会也不再有必要针锋相对,独立,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分离和失去彼此,这或许是成长的第一步。而长大的伯德小姐也终于开始决定用回克里斯汀这个被父母赋予的名字。



 2 ) 从布鲁克林到萨克拉门托

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电影《伯德小姐》的口碑爆裂到什么程度?在烂番茄网站上连取169连鲜,它已经成为历史上连续新鲜数最多的电影。《伯德小姐》到底有多优秀我不敢说,但两刷本片,我两次是肿着眼睛出的影厅。

似曾相识的构图,似曾相识的站位,从布鲁克林到萨克拉门托,西尔莎·罗南饰演的不再是初来乍到孤独无依的移民少女,而变成了个性鲜明渴望独立的加州小妞。这部电影讲述了女主角Christine “Lady Bird”从高中三年级升到大学期间经历的种种,几乎涵盖了亲情、友情、爱情和自我认知的变化。

新人导演格蕾塔·格韦格在这部讲述少女成长的电影中倾注了太多的情绪,你或许不曾有过河鸟小姐相同的经历,但其中的感情对于所有人是共通的,无论你的成长环境与鸟小姐有多么天差地别,你总会不自觉地在影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最打动人的并不是主人公的故事,而是主人公的故事能勾起你那么多过往的回忆,那些最美好的一去不回的年轻时光。所以说,这部电影带给你的感动是特别私人化的。我试过了,但是我没有办法完全摒弃自己的情绪去客观评价这部电影。接下来想说的,有很多我自己的故事。还是那句话,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相同的经历,但打开心扉去感受,你一定会找到些许似曾相识的情绪。

Christine与母亲之间的爱与冲突让我产生了许多共鸣 。其中最打动我的是Christine挑选毕业礼服时与母亲在更衣室门口的对话。

母亲对Christine的礼服提出挑剔意见,不满地指出Christine应该少吃一些。

“妈妈,我有时只是希望你能喜欢我。”
“亲爱的,我当然爱你。”
“不,我是问你,你喜欢我吗?”
妈妈叹气,“我只是希望你能够成为最好的那个你”
“可如果这就是最好的我呢?”

第一次看到这个段落,我已经忍不住泪如雨下。每一句对话都像针尖一般刺进我的心里,这是一段在我和我的母亲之间早就该发生,却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的对话。

或许在中国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相比于如此直接的交流,更多的是一种隐忍的理解。是的,我可以理解,但我没办法当作耳旁风全盘接受。在她无数次地嫌弃我这嫌弃我那的时候,我知道她是想让我变得更好,可是我多么想向她问出这个问题:“如果这就是最好的我呢?”

其实我有时也常想,我们都说家是心灵的港湾,可年轻的我们是否也曾那么急迫地想要驶离这座港湾,去广阔的海洋之中劈波斩浪呢?生于长于萨克拉门托的鸟小姐,即使面临着父亲的失业、母亲的极力反对等等诸多的压力,在选择大学时还是坚决地渴望着去到远在东海岸的纽约,而不是仅离家车程一个小时的州内大学。向往新鲜向往独立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中必经的一条路。就像如今身在海外的我,经历了那么多挫折我怀疑过很多、后悔过很多,但惟独不曾后悔的就是远离家乡,远到不能再远。在我真正成家立业承担起家庭责任之前,我想要在我这余下的年轻岁月里,拥有一段只有自己掌控的人生,不受束缚,不受牵连,自由肆意。鸟小姐是在和母亲的冷战中离开了家乡,她没有看到含着泪水狂奔回航站楼的母亲,却在父亲塞进她行李箱里的母亲未曾完成的信中读懂了全部深爱。她在给母亲的电话留言中说到:“妈妈,你还记得你第一次驾车行驶在萨克拉门托的街道上时的感受吗?我只是想说:谢谢。”在看过《我和我母亲的一切》后我曾经说过,情愿或者不情愿,每一个女孩都是她母亲生命的翻版,有太多印记和影响会伴随一生。看过《伯德小姐》之后,感触依然。

我们常说,谁年轻时没爱上过几个渣男呢?因为年轻时的爱情,总是简单而冲动。Danny和Kyle,一个似阳光般明媚清澈,一个似夜晚般神秘诱人。鸟小姐的两段爱情,都似乎在以一种颇为荒唐的方式结束。在毕业晚会的当晚,她终于放弃了对Kyle的最后一丝期望,回到了她一度冷落的最好的闺蜜家。闺蜜是什么?就像影片开始时,闺蜜就是那个和你并列躺在地板上一边吃薯片,一边八卦讲笑话的人。她会陪你一起犯蠢,真心实意地赞美你、祝福你,时刻陪在你身边而不求回报。有过矛盾有过争吵,而在你最需要她的时候,她永远是那个会毫不犹豫把你揽进怀抱的人。毕业晚会的合照,没有遇到一个优秀的男伴又怎样,和闺蜜一起,鸟小姐依旧绽放出最快乐的笑容。

而关于成长,总是那么容易打动人。在鸟小姐离家去上大学前,她重新粉刷了自己的房间。那四面粉红色的墙壁之上,有着多少色彩斑斓的涂鸦,就有着多少她曾经历过的喜怒哀乐。连同那两个曾走进她心中的男孩子的名字,所有的快乐,所有的愤怒,所有的荒唐,都被雪白的油漆覆盖,是时候挥别过去,开始一段新的精彩的人生了,鸟小姐,长大了。

高中时的她执拗地一次又一次地纠正着老师同学们,“请叫我Lady Bird,这是我给自己起的名字。”就像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的,追求个性、关于身份认同的挣扎。而来到纽约的鸟小姐,在陌生人问她的名字时,微笑着平静地回答:Christine。在那一刻我笑了,我特别能理解这个转变。我的小时候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就总是很热衷于给自己取英文名,老师取的自己取的,有个英文名称呼自己就觉得特别洋气。而如今真正到了海外,我却在一次次别人问起姓名时报出自己的本名。我有一个从我出生起就伴随着我的名字,我不需要一个新的外来的英文名。从名字到其他一切,优点或者缺点,终于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那一刻,才是真的成长了。我记得在参加廖一梅的一次座谈中,她曾提到过,每一个人一定会经历一段无比痛苦的挣扎,最终做到与生命握手言和。与生命握手言和,或许所谓的成长,便是不断接受自己,一步步走向这个终极的目标。

一场莫名其妙的宿醉之后,影片落下帷幕,Christine的大学生活才刚刚拉开走向前奏。她还会遇到新的感情,经历新的快乐与愤怒,所有的过往都是财富。我们也是,生活不断继续,成长不断继续,感动也会不断继续。

 3 )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Lady Bird

《伯德小姐》一个关于亲情、爱情、友情,还有寻找的故事。


第一次见罗尔莎·罗南时,那年她只有13岁,在凯拉·奈特利、詹姆斯·麦卡沃伊等一众知名演员中饰演一位《赎罪》的女孩。

白皙的肌肤,衬着阳光闪烁着点缀着星空的眼眸,楚楚动人,把一个猜疑、善妒、爱幻想的女孩演绎地惟妙惟肖。

《赎罪》让全世界记住了这个会演戏、眼睛会说话的爱尔兰小女孩罗尔莎·罗南。

之后虽未过多关注,但她的作品基本每部都会在看,《可爱的骨头》、《宿主》、《布达佩斯大饭店》等等,无论他人如何评价,难忘的依旧是那双背后藏着秘密的眼睛。

到了《布鲁克林》,记得当时是在飞往英国的飞机上看到,因为长途跋涉很疲惫,本来想看点不用动脑的动作片打发时间。翻看目录时看到罗尔莎·罗南的名字,不禁回忆起那时那个小女孩的眼神,于是静下心看完了《布鲁克林》。

这一次,眼神已不再是她最大的杀手锏,故事虽没有多么精彩,但罗南的表演却令我记住了这个角色,这个憧憬着布鲁克林生活的外乡人,想过像其他女孩一样依靠男性,在爱情上也有过犹豫,认真、努力的少女。

如果说《赎罪》时,罗南可以以年龄优势完美匹配角色特性的话,那么在《布鲁克林》里她则在用自己的表演打破偏见征服所有观众。

她已不再是曾经那个成天幻想犯了大错忏悔的女孩了。


这次到了《伯德小姐》,彼时她本人已22岁,扮演一位高三学生。

与母亲争执、自命不凡、向往自由,Lady Bird身上好像囊括了青春期少男少女们所有的特质。她可以因与母亲一言不合不顾危险跳车,也可以在墙上用马克笔写上自己心仪男孩的名字。

看完的第一感觉,Lady Brid就像是王小波小说里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与全世界为敌,爬墙上树完全没有作为一头猪的任何觉悟。

Lady Bird就是这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染着另类的发色,在人生的单行道上逆流而上。

越往下看这种感觉就越强烈,很奇怪,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自命不凡的时候,想要突破重围,改变现状,然而我们与Lady Bird最大的区别则在于她有这个勇气,她要用全身的力气拼命抖掉身上所有的标签,自己赋予自己一个全新的生命——Lady Bird。

换一种解读,作为Lady Bird,她可以做许多自己作为Christine无法做的事情,比如和母亲吵架、谈恋爱、偷成绩单、破处,如果把Lady Bird比作一种动物,那么她一定是一只浑身长着刺戴着狐狸面具的刺猬,贪婪、自私、任性,却又脆弱、善良、可爱。

一方面她从不愿知晓母亲用意与她从早到晚争吵,一方面她为了爱情抛弃友情“跪舔”bitch,情绪躁动、自信毒舌,这难道不是每个人年轻时都曾经历的过程吗?

影片最后,Lady Bird宿醉后从医院病床上起身,从凌乱的妆容中渐渐露出真是的面庞,她没有拭去脸上的污渍,而是保留着来到教堂。

电影里无数次把镜头放在教堂,她上的学校是教会高中,或许她并不相信上帝,但最后在教堂,当她听着圣歌,脑海里回想的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上帝,而是她的家, 萨克拉门托的树木河流 ,是她的母亲,还有她小巧温馨的家。

全片看下来,我一直觉得Lady Bird最像的就是她母亲,个性强硬、刀子嘴豆腐心,两个人毒舌起来的冲击波绝对可以殃及无辜。

就像影片结尾,导演把Lady Bird学车时的画面与母亲开车时的画面重叠,你可以自己赋予自己名字,那是你的代号无所谓,但你这个人,却是由你的家人、环境所赋予,你永远也无法改变。


Lady Bird就仿佛长在了罗尔莎·罗南身上,每一次皱眉、微笑,哪怕是放声咆哮,都是理所当然,都是Lady Bird应有所为。

喜欢甜茶

印象里很少见罗南大吼大叫,而这次在《伯德小姐》里的角色却与之前截然相反,不再暗藏内心、隐忍坚韧,反倒像个大厨自己把控生活的火候,在大荧幕上自由烹调。

很难得,也看到了罗南的成长。

友情或许并非是一杯平淡无奇的白开水,加点调料就可以敷衍了事;爱情或许就是一盘自欺欺人的棋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亲情或许无法比喻,但是它给予你温度、赋予你姓名,哪怕你已粉饰一切,那个地方那间房间依旧包容着你所有的秘密。


这部《伯德小姐》作为导演格蕾塔·葛韦格成长型自传处女作, 电影并非神作,不过电影的完成度,以及导演所想要表达的内核来看,真实的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

当时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会想起另一部佐藤健、有村架纯主演的日本电影《何者》,同样都是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抉择,也许是和过去say goodbye,也许是与家人分开,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面对迷茫。

不同的是《何者》里展现的是人性背后不为人知的苟且与阴暗面,而《伯德小姐》中更多的则是在表现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叛逆与青春式燥热。

谁的青春不迷茫?又有谁没有个sb的过去呢?

当我们褪去华服,面对镜子,如初生般赤裸相对,没有了外界的指指点点,没有了自己贴在自己脸上的金子,没有了看似生命的骄傲、自尊时,抱紧自己,用臂弯感受最初的心跳,外面的世界再怎么寒冷,愿当你摸着自己时能够感受最初的温度。

一部电影,一种味道。

谢谢~

个人公众号,分享一部电影,一点小感悟

 4 ) 一场毫无意义的挣扎

一直都不喜欢看coming of age的影片,那费劲生长的感觉我可不想再体验一次,越真实越不想看。有多少人会真的想要再次回到自己尴尬的青春期呢? lady bird这样的女孩子让很多人可以对号入座,叛逆又脆弱,忧伤又莽撞,骄傲又敏感,愤怒又怯懦,无法拆解的矛盾体,在难熬的青春期里为难自己,刁难着身边所有的人。 她拒绝承认自己的平庸,以为用一个标新立异的名字就能确立自己特立独行的风格和魅力。 她不是好学生,于是用假装不在乎和更糟糕的成绩来对抗老师的古板和无聊。 她虚荣嫌贫爱富,从不肯让父母的破车开进学校附近,还在大街上挑了一幢豪宅冒充自己的家。 她性格极端,在学校里自以为是的卖弄尖酸刻薄,有事没事跟妈大吵大闹。吵到高潮竟然可以不顾危险打开车门玩卧轨。 她渴望爱,每次都主动付出不管不顾,第一次主动出击却发现对方是gay,第二次主动出击却被骗炮。 她向往更丰富的社交生活,跟更酷更帅的人在一起。不惜放弃真正的友谊而去追求另一个自己完全无法融入的圈子。 她虽然各方面都平庸到底但却厌恶平庸渴望卓越不凡,她看不清也不愿接受现实中自己,一心为自己打造自己梦想的个人形象,她嫌弃自己平凡的家庭嫌弃自己乏味的家乡,渴望去纽约过轰轰烈烈的生命,但她心里是没谱的,她对自己的人生充满恐惧,她挑衅的问她的妈妈:如果现在这样就是我最好的样子了呢?一身的刺儿,但终究是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女孩儿,夸张的伪装着自己的脆弱与困惑。 这部片子好到顶了天的评价也不过是自然真实感人而已了。但那不是电影应该追求的更高的方向,谁讲述不出自己一段令人动情的往事呢。大家都曾年轻过,其实,观众所有的好评也并非真正给予影片,而是给予自己。 其实影片决定要讲述这样一个人物的故事本也无功无过,只是影片的结尾非常糟糕,叛逆女孩终于去了纽约,读了妈妈的一封信,喝醉了一夜酒,进了一家教堂,就洗心革面与全世界和解了。虚假!庸俗!叛徒!导演让lady bird的一路挣扎就这样童话般的结束了,叛逆公主最终如愿以偿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和自己的过去和身边人握手言欢。导演就这样让主人公自信而快乐的开始了崭新而美好的人生。生命就是这样自然演进的,从前的那些痛楚似乎也没什么。为什么不在这最后一幕之前结束影片?我更希望看到一个永不觉醒的少年,而不是殊途同归的泯然众人。这样的结尾只能让她的青春成为一场自以为是矫揉造作的表演,这样的青春有什么值得言说的价值。 青春就是用来混不吝的犯蠢的和浪费的,疙疙瘩瘩,一路拧巴, 探索究竟,不惜众叛亲离。叛逆,请叛逆到底,拒绝一切和解和妥协。用可能最别扭但也许最有效的方式澄清自己的困惑,克服恐惧。导演在最后却制造出一个廉价的美好结局,一个被生命招安的少女,将所有值得期待的生命惊奇毁于最后一刻。这样一部平庸之作居然得到奥斯卡的提名,好莱坞真的开始全方位的堕落。

 5 ) 成长里那些必然的抗争

作为一部成长型(coming of age)青春片,Lady Bird的剧情熟悉而琐碎。全片围绕高中生女主想要离开加州小城去纽约上学的主线展开,中间穿插了成长路上亲情友情爱情的起起落落。社团、男友、失恋、初尝禁果、报考大学、还有最老套的和最好的朋友决裂又和好,都是看过太多遍的情节。但Lady Bird之所以让人耳目一新,是因为它抓住了青春的精髓,即抗争与出走。

女主与母亲的斗争是贯穿电影的核心。影片开始于母女俩在车里的争吵,结束于女儿在电话留言里对母亲的示弱和解。就人物性格而言,母女俩既相像又相对。首先她们都多愁善感。 电影一开始就是两人在车里听故事录音,听完后各自抹泪。其次她们说话都不太过脑子,得理不饶人,刻薄起来令人乍舌。一方面两人在吵架时对对方说话不留余地,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女主对自己的朋友、学校里爱戴的修女、甚至毫无关系的老师都出口伤人。这一点可以理解为家庭相处模式对人待人处事方式的影响。但女主的哥哥与父亲又显然是性格温顺的人。我更倾向于相信女主的毒舌一部分是受母亲影响,更多是出于她莽撞不计后果的性格。

多愁善感和说话刻薄似乎也侧面反映了母女俩的优点。其一,她们内心都很温柔。母亲作为一个护士,在女儿学校的神父(也是老师)来看病时流露出的怜悯与关怀,以及女儿对出柜的前男友的原谅和安慰,都体现了她们其实是刀子嘴豆腐心。 而优点之二,是强硬的性格所带来的顽强精神。父亲失去工作后,母亲一人努力支撑起家庭。虽然她常以经济压力为由试图控制女儿的行为,却从未停止对家庭的默默付出。而女儿为了遥远的文理大学梦,申请学费补助和奖学金,央求父亲帮忙,打暑期工攒钱,始终没有放弃梦想。

既然如此相像,母女俩为何水火不容,几乎从头吵到尾呢?影片给出了很多答案。最主要的矛盾便是女儿的大学选择。收入微薄的母亲希望女儿能就读离家不远的加州公立大学,节省学费。女儿则对缺乏文化气息的加州小城充满鄙夷,向往提倡博雅教育但学费昂贵的东北部私立学校。除此之外,影片还展现了各种青春期常见的小矛盾,譬如晚上回家时间、早上谁做鸡蛋、睡前衣服怎么叠……加上母女俩强势的性格,争吵一触即发。但我以为,这些具体矛盾并不足以构成母女俩旷日持久的斗争。斗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青春期里对抗争与出走的必然需求。并非所有打架的母女都和影片中的母女性格处境相似,但青春期时的我们好像不论性别家境都没少和父母打架。Lady Bird的重心不在于阶级,而在于成长的必经历程。正因如此,影片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使我一个生活轨道迥异的人感到影片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成长意味着接受自我。此处的自我,不单指严格意义上的自我个体,还包含了众多与生俱来的因素。姓名,家庭,家乡,甚至如片中女主的中学教育,都是无法选择的。许多coming of age影片都讲述了接受自身特征或自我的某个方面的故事。Moonlight的男主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和出身,包括肤色、毒品文化、和吸毒的母亲。Carol中Therese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以及遵从内心选择带来的责任。An Education的女主角则是接受了实现梦想所必须付出的努力。本片的女主在成长过程中,既要正视自己演不了女主角、数学不好、考不上耶鲁一类的事实,又要学会接受自己来自小城,上天主教高中,家境相对贫寒这样的事实。某种程度来讲,接受前者比后者要容易得多,因为人总是更容易原谅自身的不足。而因不满后者所产生的抗争,能让人把视线从自身的缺陷上转移,在与家庭出身不断的斗争中获得充实感与满足感。

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女主都在拒绝接受自我。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她改掉了父母给的名字(given name),给自己起了一个加引号的,不伦不类的名字“Lady Bird”。“Lady Bird”可以直译为飞鸟小姐——人在想要出逃时似乎都想变成鸟类远走高飞,获得新生。《阿甘正传》里的珍妮就拉着阿甘在稻田里祈求老天把自己变成一只小鸟,好飞向远方,逃脱施暴的父亲。本片中除了改名之外,女主还拒绝让父亲把车开进学校,以掩盖自家的贫穷,并且靠撒谎获得富家女孩的友情。女主与母亲的矛盾,集中体现了她与第二类事实的抗争。 母亲的身体是人的孕育之所。母语、母校等词由此而来。女主对家乡的不满,在学校的叛逆,都借其与母亲的争吵来体现;她的性格如上文所说,也恰恰是受母亲影响最深。女主与母亲的斗争,故而涵盖了她对家乡与出身的抗争。但这种抗争,因其结果的不可变,是无效和幼稚的。通过口头上拒绝家庭出身所获得的胜利也往往是暂时和虚幻的,盖茨比便是最好的例子。但不可否认的是,抗争为青春带来了蓬勃的生命力。女主的可爱之处在于她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和她的不断试错。她的抗争顽固而天真,她在尝试过程中受到的伤害和她给别人造成的伤害同样真切。在与母亲针锋相对的坚硬外壳下,她也因母亲的刻薄而感到愤怒受伤。

女主渴望着母亲的认同。这种渴望在影片后半段愈发明显,直至她试探地问母亲:万一我最好的样子就是现在这样,怎么办?其实她从未怀疑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自己的爱。正如修女教师所言,爱与关注有什么区别呢?只有关心一个人,才会事无巨细地关注她的一举一动,才会因为担心和异见而剑拔弩张。女主与母亲在小事上的不断摩擦,她对朋友不断地抱怨母亲,其实正反映了彼此无微不至的关注与在意。她真正无法释怀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处处挑剔,因为她害怕母亲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这种担心是关于爱最真实的难题——我爱你,也知道你爱我,但我能否喜欢你,你能否也喜欢我?影片里的成长,不仅要求少女接受母亲,也要求强势的母亲接受女儿才能完整。有一个细节是起初没有拿到驾照的女主通过路考,为末尾回忆在家乡驾车的段落埋下伏笔。驾照象征着家乡对她成长的肯定,如同高中毕业得到的结业证书。有了这番肯定,她才能开车领略小城的风景,与母亲,与家乡,达成真正的和解。

抗争为出走提供了源动力,出走成功便意味着抗争的消解和随之而来的迷茫。当女主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纽约,也就失去了长久以来离开小城的人生目标。大学生活初体验之后,镜头里的她身边突然空旷起来——大城市的自由天空,竟是源自无人注意。接受了姓名,接受了家庭,接受了故乡,人生才刚刚开始。毕竟,与自身不足的抗争才是贯穿终生的独角戏,艰难又孤独,没有观众也没有掌声。

 6 ) 导演,你是不是把我的日记改编成电影了?

在还没有看这部电影之前,它的口碑就如雷贯耳。

截止1月3日,《伯德小姐》烂番茄新鲜度99%,213个影评人给出了“鲜”,只有1个人给了“烂”。

著名影评网站MTC也给出了94的高分,2017年度第4。

女主演西尔莎·罗南曾在《赎罪》《可爱的骨头》《布达佩斯大饭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这次也将是奥斯卡影后的有力竞争者。

《伯德小姐》是一部剧情片,也是一部青春片,讲述女主角克里斯汀从高中生步入大学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作为女性电影,导演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拒绝一切套路,打动观众全靠两个字:真实。

许多年前,我们会给自己取一些非主流的昵称,什么“我心飞翔”“水晶之恋”“往事随风”“一抹阳光”“缘分天空”之类的。

克里斯汀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她自称伯德小姐(Lady Bird),这不就是当年随处可见的网名“我心飞翔”吗?

长大以后,她重拾“克里斯汀”的名字,但“伯德小姐”已经成为她人生中无法磨灭的痕迹。

渴望飞翔的人永远不甘于爬行。

伯德就像她给自己取的名字那样,仰望星空,对美好未来充满向往。

她不愿像普通人那样就读加州的公立大学,她想横跨整个美国去东海岸读私立大学。

她的想法自然遭到了妈妈的反对,理由之一是学费很贵。

好在还有爸爸是支持她的,他们表面上不动声色,但背地里爸爸一直在帮她申请奖学金。

父母当然是爱孩子的,但是妈妈通常是严厉的爱,苛刻的爱;爸爸是慈祥的爱,宽容的爱。

鼓励让人充满希望,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批评让人再三反省,时刻做好最坏的打算。

只有鼓励就成了溺爱,只有批评就成了虐待,鼓励和批评的结合才能给孩子塑造一个健康阳光的心。

伯德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总是矛盾的,时而亲密如手足,时而争吵如敌人。

买杂志要说你,不好好走路要说你,不好好叠衣服也要说你。

上一秒还在谈论大学,下一秒就发飙。

上一秒一起听磁带,下一秒就吵得不可开交,气得伯德直接跳车。

尤其是妈妈说的“你知道养大你要花多少钱吗”,像是触到了伯德的逆鳞,突破了她的底线,拿出纸笔就说:“养大我到底要花多少钱,我会长大然后赚很多钱,把我欠你的用一张支票还干净,这样我就再也不用跟你说话!”

这样的剧情太真实了,很容易让观众感同身受。我们何尝没有做过这样的事呢?

从妈妈的角度考虑,她从来就不是非要与你为敌,也并非反对你做自己喜欢的事。她当然是为了你好,只是想让你像普通人那样步履平稳地前进,少走些弯路,少吃点亏。

从女儿的角度考虑,小时候要听父母的话,好好上学;毕业了要听父母的话,好好工作;工作了要听父母的话,早点结婚……那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

面对未来,我希望能自己做出选择。即便它是错的,我也能收获血与泪的教训。毕竟长辈说得再多也没用,有些道理我们必须亲身经历一番才会明白。

思想有正反,观点无对错。妈妈和女儿都没有错,她们都有自己的考虑。

也正是因为没有对错,亲子之间的争吵才会发生在每个家庭,几乎每对亲子都说过类似的话。重点不在对错,在于这一幕的似曾相似,直戳内心。

伯德的这段吵架戏像重锤般敲打在每个观众的心上,仿佛电影诉说的是自己的故事。

她们在试衣服时的对话同样是让人感慨万千。

伯德:为什么你不能说我看起来不错?

妈妈:我以为你不在乎我怎么想的。

伯德:我还是想要你夸我。

妈妈:抱歉,我说的是实话。你想让我撒谎?

伯德:不,我只是希望你喜欢我。

妈妈:我当然爱你。我希望你可以努力成为那个最好的你。

伯德: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这番对话让无数观众共鸣:这演的不就是我吗?

我对你说“我好胖”的时候,想听的不是“以后少吃点”,而是“你明明那么瘦”;

我对你说“我好难看”的时候,想听的不是“重要的是心灵美”,而是“你明明那么好看”。

我对你说“我在公司/学校表现得好差”的时候,想听的不是“下次努力吧”,而是“你是最棒的”。

胖不胖、好不好看、表现怎么样,我自己心里没数吗?我心中早就有了答案,根本不需要你说实话,我说出来只是想让你夸我而已。

除此之外,伯德的感情经历也非常贴近生活。

伯德和丹尼的爱情浪漫又暧昧,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那种小心翼翼的举止充满情趣。

他们仿佛是捧着一颗鸡蛋一般,对其中孕育的希望心驰神往,同时又谨小慎微,担心自己打碎了这脆弱的精灵。

他们一起跳舞,他们躺在草地上看星星,瞬间让人回想起初恋的感觉。

尤其是伯德在尝试初吻后蹦蹦跳跳传达的愉快心情,简直甜到掉牙,让人少女心爆棚。

那一刻,她不是像一个少女,她就是一个少女。

伯德和《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里的少女很像,对有趣的事物十分热衷,随心所欲地往想去的方向,心情如棉花糖一般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很快,她就认识了第二个男孩凯尔,并且奉献了初夜。

事实证明,丹尼是个天真单纯的好男孩,凯尔则是为了骗她初夜撒谎说自己是处男、事后还不承认说过这句话的渣男。

由于丹尼是同性恋,伯德只能无奈选择放弃;而凯尔道貌岸然的表象下却隐藏着一颗虚伪的心。

我们何尝没有这样的经历呢?

因为Ta是同性恋、Ta要出国了、Ta的家长不同意……有多多少少困难阻挡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得不错过好男孩/好女孩,才有了后面被渣男/渣女欺骗的经历?

不遇到几个渣男/渣女,是不完整的人生。

同样的,不错过几个好男孩/好女孩,也是不完整的人生。

伯德被欺骗了身体,但幸运的是她的人生完整了。在跌得起跟头的时候摔倒,以后才不会站不稳。

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讲一万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眼泪教你做人,后悔帮你成长,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师。人生该走的弯路,其实一米都少不了。

发生之前,伯德感到无比好奇,真正发生之后,又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喜欢隔衣擦火”。

无独有偶,伯德好不容易去了纽约读大学,又开始怀念家乡和亲人。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小时候想快快长大,等真正长大了,才发现小时候是最快乐的。

高考的时候想考得越远越好,当你真正来到外地,还是觉得哪里都不如家里好。

不管你去了北上广,还是去了东京伦敦曼哈顿,你跑得越远就越想回来。

与家乡的距离仿佛是块大石头,它把你的安全感、你引以为豪的坚强压得粉碎,压得你喘不过气,让你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她如愿以偿去了纽约,但并没有就此过上想要的生活。

她曾经不让别人叫自己“克里斯汀”,如今又想重新叫回“克里斯汀”;她曾经想永远不和妈妈说话,如今又想和妈妈留言。

成长就是一个怪圈,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又想极力挽回。

就像妈妈在机场口口声声说不送女儿,结果她开着车离开,又开着车回来。

她绕了一大圈,没变的是机场还是那个机场,门还是那个门;变了的是女儿已经身在千里之外,以及自己止不住的泪水。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看到这里你就会发现,《伯德小姐》能有99%的烂番茄新鲜度,靠的就是它无可比拟的、教科书级别的真实。

感觉导演是偷看了我的日记,然后改编成的电影。

不久前,我被《寻梦环游记》感动得无以言表,很快又找到了另一部让我感同身受的电影。

我想把当时观看《寻梦环游记》的感想再说一遍:

《伯德小姐》给我的感触很深,让我感觉自己就是电影里的主角。

观看《伯德小姐》的时候,想必很多人都会从伯德小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不一定有伯德相同的经历,但一定有相似的青春。

伯德想要去纽约上大学,如果把它换成想唱歌、想画画、想打球……这就成了我们的故事。

对我而言,曾经我想要学电影。

像伯德一样,我想学电影的想法遭到母亲反对,她说男生就该学理工科。

我尝试过“听话”,最后发现“听话”是行不通的。

但当我真正听了母亲的话,走进大学、就读电气工程专业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电气工程一点兴趣都没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我得出结论:既然我决定了毕业也不会从事电气工程相关的工作,那么我读完四年电气工程就是浪费四年时间。而且我学工科也不能转到艺术类专业,除非复读一年再重新参加高考,但我好不容易从高三解脱,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回去了。

2013年12月,上大学的第4个月,我把我的想法告诉父母,他们一致同意我退学了。

尽管经过了父母的同意,但我退学的决定仍然使我未来几年都是在指责和质疑中度过的。在人们心中,我是一个败家仔。

之后的几年我频繁更换工作,做了各种各样的事,旅行、摄影、创业……但却发现自己离电影的梦想越来越远。

后来,我想通了,爱好电影不一定就要去拍电影。

2016年11月开始,我坚持在豆瓣写影评,每周都是在周四晚上去电影院看零点场的首映,回家写一个通宵影评,然后在早上发表。

写影评没有收入,网友的打赏也没几块钱,但我相信自己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出路。也许我没有实力,但我勤奋,我相信勤能补拙。

在家写作的经历并不顺畅,亲戚没少说过闲话,他们认为我一天到晚呆在家里不去上班。

朋友同事也没少冷嘲热讽,说我当年退学是丢西瓜捡芝麻,是不孝顺,是要气死父母。

甚至,母亲也说我以前不专心学习,就知道看电影,如今一事无成。她打心底就觉得看电影、写影评是没有前途的,是不务正业的做法。

她经常翻我的旧账,说我上高中的时候不好好上学,就把心思用来看电影了,结果高考惨遭滑铁卢,考上大学还退学了,现在又不好好工作……

2017年春节的时候,她还催我去找工作,她的意思是不管是做什么都比呆在家里强。

李安闲赋在家六年,靠妻子养活,最终一鸣惊人。但我毕竟不是李安,我只是一个无业游民。

有那么一阵子,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废人。

和《伯德小姐》相比,现实往往比电影更加残酷。

迫于生计,我在写影评之余还要去兼职。由于最高学历只有高中,我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只能去送外卖。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日积月累,坚持写作,终于有了收获。

2017年5月,在家坚持了7个月无收入的写作之后,一个主编在豆瓣上发现了我,然后向我抛出了橄榄枝。

当初差点让我哭出来的经历,我终于能够当成笑话讲出来了。

在得知有公司录用我的时候,母亲对我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也不催我找工作了,也不嫌弃我呆在家里,就让我安心看电影、写影评。她突然发现,原来看电影真的可以带来收入,还可以成为一番事业。

而我曾经犯的“错误”,每次吵架她都要提起的“黑历史”——当初我不好好学习,整天看电影的习惯,现在反倒成了我的优点,为我成为影评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竟我如果没有大量的阅片量,就不可能成为影评人。

我开始体谅母亲的苦衷:她并不是非要与我为敌,也并不是冥顽不灵。想要获得她的支持,我首先需要付出时间和汗水证明自己不是三分热度,让她看到我坚持到底、绝不言弃的决心!

我至今也没有实现去艺校学习电影的愿望,但我以其它形式从事了电影行业。

如今,我终于可以做喜欢的事,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电影和写影评。

眼看我能够通过看电影赚钱了,家人也逐渐开始理解我、支持我。我不仅可以通过爱好养活自己,每个月还可以寄钱给父母,何乐而不为呢?

我感谢曾经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自己,我锲而不舍、忍辱负重也终于让自己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正如马可所说:

我们所有的文凭、证书、奖项,都不及选择怎样去活更能说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原谅我在影评中说这么多与《伯德小姐》无关的内容,毕竟这部电影太让我感同身受了。看着电影,我就想到了自己。

我现在过得很好,对于退学的选择我不后悔。但我多多少少感到遗憾,遗憾没能像同龄人那样体验4年大学时光,总感觉人生缺点什么,不够完整。但倘若真正读完4年大学,说不定又会觉得没什么特别的。仍然是躲不掉的“围城定律”。

伯德无疑是幸运的,她终于如愿以偿去了纽约。尽管思想家乡、思念亲人,至少得到了曾经想要的东西。宁愿做过了后悔,也不要错过了后悔。

和励志片有所不同,《伯德小姐》重点不在于梦想,在于生活、成长、经历、青春,显得更贴近现实、更接地气。因为你不一定有过追梦,但一定有过青春。

叛逆、倔强、马不停蹄追求想要的生活,是伯德小姐的故事,是我的故事,或许也是你们的故事。

 短评

一部电影集结了这么多我喜欢的新生代演员也不容易啊,罗南妹子几乎全程素颜!以颠簸的母女关系为轴心,转动整个青春期生活。很轻、很温柔、很女性,让人联想到Juno和Frances Ha。等等...这片的导演是...厉害!!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敌视现实,虚构远方;东张西望,一无所长。可以说是《弗兰西斯哈》的前传了,你以为好逸恶劳的文艺青年从哪里来的,十八线小镇的爱与封闭,青春期的探索和失败,涅槃一样走过一遭成长,终于坦然接受自己的名字。在所有人面前丢脸,然后独自在暗处发光。还有别的办法吗,“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了呢?”

9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西尔莎·罗南1994年4月出生,我1996年2月出生——刚好完美的姐弟恋年龄差是否已经揭示了我们终将步入婚姻殿堂??

11分钟前
  • Vincent Lan
  • 推荐

即将来临的奥斯卡评奖季的热门影片。很平常的青春成长故事,但却做得哪哪都是对的!准确,恰当,舒服。不给满分仅是因为题材、内容对我这个老年观众来说,引不起多大共鸣及热爱。

1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最喜欢的一幕是Christine离开萨克拉门托前把自己房间的墙壁涂白,好像这是一场告别童年和少女时期的仪式,真的长大了,要离开家了,抹掉了18岁前的所有荒唐事和回忆;然而,等到我们长大一点,才会发现,没有什么东西比青春更弥足珍贵。

14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很青春,很细腻,很真实,很感动,特别是母女关系的描写。非常自由的一部电影。尤其是,罗南妹子又美回来了。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所有小镇女孩的故事都是一样的,一样的。

2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实在是很喜欢,太喜欢罗南妹子了。Sacramento选的很妙,顺便表达下宗教观念和政治立场。总的来说,故事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传统青春片套路。人物都很讨喜,整个片子都很轻松幽默,但完全没点虚情假意。结尾煽情还是摸一把眼泪说了句娃儿你长大了…

25分钟前
  • 逢澶Ty
  • 力荐

去tahoe的路上路过sacramento,确实是平淡无奇的城市,比起三番,更别说纽约了。我跟她一样,不,有点心思的姑娘都和她一样,想去自由的地方,过自己定义的生活,但很快会发现,美好东西的背面总是有着碎屑与忧愁,世上没有完美的地方,而自己更是不完美。你爱上这张床,你走出这个地铁站,你还是你。

30分钟前
  • donger
  • 力荐

全片里最有温度,行事最正常、最睿智、总是以善意出发的那个人,是与抑郁症抗争了十几年的父亲。讽刺吧?母亲是通常意义上的“好人”,但做起母亲来,却糟糕又笨拙,有张特别mean的嘴。至于女儿,这位伯德小姐,完美注释了本身并无多少敏感才华,却爱怼天怼地,跟整个世界闹别扭的中二期“傻白mean”。

31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罗南妹子太棒。印象最深的是妈妈和女儿在试衣间的对话“我只是希望你成为最好的你”,“如果这就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33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个人心中近年来最好的同类型电影,罗南贡献了生涯最佳演技。剧本十分聪明,没有过度展开不该展开的故事,想要涉及的点都描写的恰到好处。在本来以为要结尾的地方,又多了一个十多分钟的故事,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多余,有的人可能会觉得画龙点睛,个人看来还算喜欢。#TIFF#

35分钟前
  • 小G好吃么
  • 力荐

轻快幽默,平淡真诚。罗南演了那么多“大”角色,回来演青春期少女能发挥的地方更多了,演得太棒了,搞笑却一点也不浮夸。非常有氛围的一部电影,再一次让我觉得我的青春简直普通的就像屎。

37分钟前
  • pat-paddy
  • 推荐

目前是烂番茄评分最高的电影,但没看出比其他青春片高出的那一大截在哪…间接证明烂番茄已烂

39分钟前
  • planetarium
  • 还行

内心波澜不惊,没有一丝触动。

4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如果Lady Bird出生在中国,可能就不叫Lady bird了,叫“我心飞翔”。

42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5.0/5.0 看完对着男朋友哭了一会儿

45分钟前
  • TakeItEasyTed
  • 力荐

气质上很像《弗兰西丝·哈》,本质上还是都市文艺小清新,只是将一个女性意识很强的人物放到了保守的小镇,女主角的叛逆青春很容易引人共鸣,这类片子里的角色往往都是胜在人物个性的真实。它讲的不是事件,更多的是人物在某个年龄段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对于亲情、爱情、友谊、性和故乡的认知。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可爱。简单明快,恰到好处。没把中二病真的拍成中二病,比较难得。涉及一点社会问题,处理方法潦草乐观,也很真实。“你从哪来?”“椒江。”“什么?”“杭州。”“哦,杭州是个好地方。”

49分钟前
  • 似零
  • 推荐

人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只有在纽约逼仄的楼宇间才想起Sacramento的阳光,只有听见陌生教堂的唱诗班歌声才怀念教会学校生活,只有离开了家才知道爱着爸妈。矫情不一定是无病呻吟,有时只是无能为力。

52分钟前
  • 线性代数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