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收藏家1967

HD

主演:帕特里克·波查,哈蒂·波丽托弗,Daniel Pommereulle,Alain Jouffroy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女收藏家1967 剧照 NO.1女收藏家1967 剧照 NO.2女收藏家1967 剧照 NO.3女收藏家1967 剧照 NO.4女收藏家1967 剧照 NO.5女收藏家1967 剧照 NO.6女收藏家1967 剧照 NO.13女收藏家1967 剧照 NO.14女收藏家1967 剧照 NO.15女收藏家1967 剧照 NO.16女收藏家1967 剧照 NO.17女收藏家1967 剧照 NO.18女收藏家1967 剧照 NO.19女收藏家196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女收藏家196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艺术品收藏家艾德琳(帕特里克·波查 Patrick Bauchau 饰)来到朋友丹尼尔(Daniel Pommereulle 饰)的海边别墅度假,在这里,他遇见了漂亮的女孩海蒂(哈蒂·波丽托弗 Haydée Politoff 饰)。丹尼尔告诉艾德琳,海蒂是个生活作风颇为开放的女孩,有许多个风格迥异的男友,艾德琳和朋友在背后戏称她为“收集男人的女人”。艾德琳崇尚健康、自然、克制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他自然瞧不起海蒂的放浪形骸,但同时,他发现自己又总是不经意的注意着海蒂,这个女孩的一举一动能够轻易的牵动他的情绪,并且,海蒂似乎对自己也心怀好感。没想到,海蒂选择的居然是自己的好友丹尼尔,这让艾德琳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离开别墅回归到自己的生活,却仍然和海蒂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在法国这个热情浪漫的城市里,一对男女对待感情兜兜转转遮遮掩掩,艾德琳是否会成为海蒂的下一个“收藏品”呢?尖刀美人计雪耻女孩猎杀本·拉登幻觉全民追女神列宁在一九一八非常浪漫极限乔丹消失的妻子大漠疑案——巴彦淖尔白垩纪恐龙王国帝王计划:怪兽遗产第一季纸月亮暖暖的幸福揭秘:巨石阵之魂爸爸好奇怪苹果2005蜂鸟特攻文成公主吉娃娃火红年华万鳄巨兽成为你乳牙2019不朽者比佛利山超级警探2爱的奇迹2023持续可能的恋爱?~父亲与女儿的结婚进行曲~极速蜗牛吸血夜惊魂蓝色巨人2023悉尼豪宅第一季赤胆豪情纽约两日情北伐诗人单亲贵族爱情来时杜十娘武林外传2006控制泽塔性吸引力巡回检察组追鹰日记英语鲁德拉玛德维女王

 长篇影评

 1 ) 宛如丝帛


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出了新的D9版本,碟套的封面做是很清雅。让我想念起丢失的那套《四季》——色彩也很好看。虽然有一个D5盒装,又买了张《收藏男人的女人》,以前的译名是《女收藏家》。
  
  演女收藏家海蒂的这个女演员我真是喜欢极了。男孩子样短发,脸型严肃,眼睛又明亮又丰富,嘴唇性感,身材没得说。——片子一开头侯麦对她来了几个局部特写,直接得让我想到那种末流MV,不管什么歌都是几个泳装美女走来走去的:))。回头去查了一下,发现这个女演员就叫海蒂,还是电影的编剧之一。她是这个电影的灵魂(忽又觉此词不切,还不如“她就是这个电影的道成肉身”?)。
  
  电影的情节无足可谈,正如电影中的男人无足可谈一样。不过公正地说,亚丁和丹尼尔都还挺可爱的,虽然一个脾气太躁,一个实在罗索,但都是艺术家呀,都会打扮自己,穿旧旧的结毛球的蓝毛衣,还有大红花浴袍,还开一架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只有骨头架子的敞篷车,总而言之,他们不讨厌,还挺好玩。小海蒂身边的男人来来往往,开车接去的是一个,开车送回来的是另一个,让同是借住在乡间别墅里的两个男人又愤慨又失落,又要保持道德的高标,又要体现品味的高雅,在到底要不要“沦”为海蒂的收藏品中痛苦挣扎。
  
  侯麦的好处是不至于一说到道德就剑拔弩张,在这个电影里,也不只是情欲与道德的二元对立。好阳光,好海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想富贵不能淫也有点难。因此这里头的道德问题,还是一点价值观的对立,有一本书叫《在纵欲与虚无之上》,纵欲与虚无之间,也会窝里斗一个。侯麦带一点嘲讽来描绘虚无,这个东西他太拿手,闲闲点几笔就神韵全出,纵欲只是侧笔,青春得很,健康得很,其实没真正拍出像费里尼《甜蜜的生活》里那样刻骨的纵欲来。侯麦其实要家常一点,小资一点,不那么上流社会,也不那么底层,他的腔调归根到底是海蒂那个盈然一笑,就是漂亮。
  
  所以我老是很享乐主义地看侯麦,看镜头里的书(这个片子里有两本书有特写,可惜我都认不出来,打不定里头还有什么微言大义呢,555),的雕塑,的家俱,的房子,的衣服,的水果,的海,的树丛,的野花,的蓝格子野餐布……颜色多么怡然,光影多么醺然,叽里咕噜唠唠叨叨的法语多么丝帛然。
  
  但侯麦也有他的毛病:他能拍丝帛,但不能拍裂帛之声。海蒂砸花瓶那段,各人的动作也不对,神情也不对,多么别扭——强烈的戏剧冲突他不擅长,他擅长的是内心的微妙起伏与丰富侧面,接下来的一个洗水间的镜头,并排的两个镜子里两个海蒂,长睫翕合,虽然只是拍得巧,可也还是很美的。亚丁最后还是做了逃兵,虚无到最后,就是不负责任,就是把一个小姑娘扔在半道上,作为一个艺术家以及知识分子的虚无,就是还能找理由?自我辩解?利比多升华成艺术?这个地方,又搞笑,又有点可气,但终究也没啥可气的,面对虚无的最好办法是,铲除自身的怨怼,虚荣,让他去无为而无以为,自管自无为而无不为(这两天在看李零写的《老子天下第一》,现学现卖一个:))。
 

 2 ) 法国式风雅

一流的言情小说典范我认为应该当是巴尔扎克的《朗热公爵夫人》,因为真正的悲剧有两种,一种是从未得到,一种是得到。男男女女把恋爱当成是押满了自我价值和各种道德观念的沉重的游戏,彼此撕咬、戏谑不已,看似得到却又在那之后瞬间一文不值,看似遥不可及却又那么充满诱惑,这才是真正的恋爱。

此电影讲述的也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女人间的故事,不同的是女人毫无心机,一切只是随性而为,而男人则是各种矛盾挣扎,美丽外表下丑陋心灵令人无法忍受。

说到底,男人想要的只有那个女孩的肉体,只是作为度假时打发时间的一种手段,和阅读卢梭并没有区别。然而又觉得这种行为是一种悖德,是落入了女孩诱使其堕落的圈套当中:这种心理真的是相当的卢梭,一种充满罪恶感的生活,一种通过伪善,用自己的道德来粉饰人生。女孩子则过着很唐吉诃德的生活,始终在寻找一位真爱,因此反而显得纯真,反而能够占据上风,控制局面。所以男人最后终于屈服在了女孩的脚下,然而最后由于偶然,又恢复了那个伪善的自我。他终于无法忍受这种威胁,快快地离开了那位女性,像一只丧家之犬逃得远远的。

充满了隐喻,每个情节都妙趣横生,看得人颇为意会。

另没想到60年代的里维埃拉和现如今都没什么变化,看得很亲切。一定要说的话,现在的海水更干净了。不过当年我在海边看书的时候,是和泉式部的日记,充满了各种忧虑,然而却没有道德拘束的世界。这也许就是这个时代带来的,里维埃拉唯一新鲜的地方了。

 3 ) 宿命与三

先说点背景。
《女收藏家》是六个道德故事里面的一个作品。
对于道德故事,埃里克侯麦是这么解释的:“这不是探讨人们做什么,而是探讨他们做事情时脑子里想什么。与其说是行动的电影,毋宁说是思想的电影。”
既“道德故事”系列之后,便创作了“喜剧与谚语”系列,最后“四季故事”系列,三个系列。
新浪潮一派,受萨特影响深远,举例,萨特的书籍经常出现在新浪潮电影中,戈达尔的《精疲力尽》里,电影的最后一句话便是萨特一本书名《恶心》。
豆瓣上这个电影的影评,关于三角关系,关于法国式优雅,关于男人如何面对他们无法把握的女人,就当观后感看着玩吧。
关于三,更像是一个逻辑,三的逻辑。我的理解,如果说“大智若愚”是“智”的终点(3)的话,那么“愚”就是“智”的起点(1),从愚到大智若愚的改变就是“智”的过程(2),但是你发现,他们的起点(1)和终点(3)特质上是一样的,因为有了过程(2)才有本质的区别,这里的123就为三的逻辑。

开始正题。

一、宿命
电影开始就出现序曲,前12分钟里,介绍了三个人。
第一位,海蒂,沙滩边上的比基尼少女,漫无目的,茫然,自由,情欲。
第二位,丹尼尔,他的同事这样形容他,像剃刀一样,剃刀就是语言,特定的黄色。
第三位,艾德里安,电影里他们先讨论了美丑的问题,然后艾德里安和女朋友离开,女朋友交代要去伦敦五个星期。艾德里安在对话中,有一句话是这么形容自己的”找严肃的人,做认真的事“,接着和女朋友讨论去不去去伦敦。然后他开始在房屋内闲逛,对人像感兴趣,一个在大厅的半裸女人像,他又去房间寻找,找到一个全裸女人像,当他正在观察的时候,身后响起了呻吟声,艾德里安关门走出了房间。序曲结束。
电影到这里,故事就结束了,后面出现的所有情节在序曲里都有所对照,丹尼尔的恶语伤人,海蒂和其他人又去了度假别墅,回复她在序曲里出现的状态,艾德里安开车离开海蒂,想要完成一次度假,最后订票去了伦敦,和他在序曲段落里走出呻吟的房间关上门的段落一模一样。
你站在起点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终点的样子,但是你必须经历一样过程才能到达本质上的终点。宿命。

二、循环
萨特在存在先于本质里这么说道,人的“存在”,是一个从过去推向未来的,实现新的可能的过程。就是在个人生活中,一切过去的情况都可以在未来改变的。
侯麦对此有新的解释,他花了70多分钟来说明,你之所以是你现在这个样子,是你日后的改变促使的。
艾德里安和丹尼尔来到了朋友的别墅,要改变想要开始自己的度假时光,却出现了海蒂,由于海蒂对于他的吸引,艾德里安度假计划失败了,无法享受真正的独处和自由,在过去的十年里他从未无所事事,一直在“找严肃的人,做认真的事”,显然海蒂不是严肃的人,也不做认真的事。电影的旁白是由艾德里安叙述的,当他获得大把自由的时光之“东风”的时候,并没有按照他的预期达到一个“慵懒的最新高度”,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不断的试图操控海蒂,操控丹尼尔,操控节奏,旁白说“实际上,这几天来我们三个过的特别开心。”“这几天来,我们过的非常融洽。”想要海蒂来主动附庸与他。当他在结尾的时候离开的海蒂,却仍然无法真正的度假,他的终点和起点是又他不断循环三的逻辑导致的,过程作用于这个时间的终点,又作用于下个事件的起点,当他飞去伦敦的时候,这些选择成就了艾德里安就是艾德里安。
电影中丹尼尔用“剃刀的语言”攻击了海蒂之后,她和艾德里安说“我什么也不想,也许我没必要想什么东西,但是我非常清楚的知道我想的是什么。”海蒂相对于丹尼尔和艾德里安来说,是足够自由的,但是她被人际所困惑,无论怎么做,她都在沙滩上独自一人面带困惑。
海蒂的魅力源于她的自由和天真,她几乎不拒绝任何男人,而这也是她屡屡独身一身的原因。她也循环在起点过程终点的道路上。
我们的三位主角,困在三个循环上。
孤独——相守——孤独
限制——自由——限制
虚无——存在——虚无

萨特又说了:
人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
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

三、收藏
海蒂到底收藏了什么呢?我认为是一种可能性。
最开始出现的男人,丹尼尔,古董商,艾德里安,和结尾出现带她去度假别墅的人,这些人成为相守的可能性。
她在这些可能性里寻找一个最终陪她一起出现在海滩上的人,她否定掉之前所有的人,不确定是否想念丹尼尔,不承认她带男人回来过。
也许,在新的循环里,在电影的90分钟之外,她仍然是序曲里出现的样子,同样的过程,但是随机出现了另一个人,就两个人一起到达终点。

爱情,可能是打破宿命论最有力的方式,因为“我爱你”中,爱,是我的宿命;你,是我的梦想。

 4 ) 弱不禁风的道德

有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在近代,无论东西方,年轻女性要什么社会都会迁就

侯麦挑选的女主角就恰到好处,按照传统审美观海蒂不算漂亮,也不优雅,却更能达到电影需要的前置:年轻就能PK掉所有的理性认知,理性在动物性面前岌岌可危

剧中两个男主角就是这种形态的牺牲品:一方面他们压制不了渴望得到年轻女性肉体的本能,另一方面又会陷入深深的失落感:社会推崇的他们自认为自身必须肩负的崇高的道德使命感,和社会默认的年轻女性自带光环的特权地位对他们的价值观的打击

他们以为按照社会对价值的刻画,他们理当是受瞩目受尊敬受吸引的special one。结果发现他们不被重视

在与商人的较劲中阿德里安感觉到了成功,更深刻了他的卢梭强于铜臭的错觉;在随后而至的漫不经心的冷落遭遇后才意识到,层次落差不会带来感情的另眼相看,漫不经心的感情付出也只能得到漫不经心的感情回报

魅力缺失的认知可能是对人的存在感的最致命的打击。

《马德里1987》说的也是同样一个现实。跟《女收藏家》相比电影的现代感更强而古典美感含蓄感不足。Maria Valverde过于惊艳所以印象深刻

有这么一句话,男人都有两个嗜好:劝良家妇女下海,劝风尘女子从良

因为跟成就感征服感所带来的存在感有关。可以理解成这是忽略道德观念的纯粹的隐藏的个人欲望

潜意识中 男性的存在感永远高于道德感,永远以beings代替being。几千年的男性文化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5 ) 两性之间权力的游戏

影片开始那两段人物对话很有哲理很吸引人,探讨了思想、外貌和两性之间对于魅力的看法,很深刻,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是影片里三个主角性格的简介式的前序,这两段对话可以说是整个影片的思想引子,这些话题本身也是令人思考的。

镜头前的两个人在探讨哲学,将插满刀片的油漆罐比喻为思想,“我是想让别人受伤的,不是你,你那么聪明,为什么会被划伤?”这反映了男性的自负和傲慢,我存在,故我是刀片,不要怪我伤害了你,是你自己不够小心。

“我愿意被划伤”,我思想,故我受伤是我的选择。

第二段对话是一男两女在讨论何为魅力,男主角用一种发现的口气称:“气质其实是比外貌更重要的东西”,另一位女性称不喜欢长得丑的人,人应该为自己的长相负责。男主角高大英俊,是女生喜欢的类型,他对魅力的解读,证明他对自己的自信。

“我说的帅不是静态的,包括言谈和行为举止”,的确,一个人长得好不好看,是不是有魅力,绝不仅仅取决于他长得好不好看,而在于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一个人的言行构成了自己的形象和气质。

可是,这些和影片里的情节有什么关系呢?是对两位男性的介绍,通过他们的谈话说明了他们是何种人,他们是具有伤害性的,具有某种优越感的人。

一个号称用思想的刀片去伤害别人的哲学男和一个声称不想被女人干扰的艺术男,遇到一个天天换男朋友的,被他们戏称为女收藏家的女孩,结果反被对方伤害了自尊,被揭穿了其实很渴望被女人干扰的事实。

人和人之间,是一种不知不觉间进行的权力的游戏,两性之间也是如此。

两位主角代表了一般常见的自视甚高的男性,对于女主角的随便,表现出来的毫无道德感,他们似乎是不屑一顾的,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女孩。对于女孩的随便,他们奚落,挖苦,但女孩的行为成了他俩关注的焦点。

他俩越是声称不会和女孩有瓜葛,越是被吸引的多。对于这种被人称为坏女孩的人,人们的关注越多。

影片里的女主角是一个有着一头短发,长相可爱乖巧的女孩,看不出居然是个被男生称作“收藏家”的放荡随便的人,很多时候,那些被污蔑的女性,名誉受损的女性,被称作荡妇的女人,实际上,你会发现那些声名不太好的人往往都是很有魅力的,很讨人喜欢的,与传闻中相去甚远的,你会对实际与传闻的差异感到奇怪,似乎在这些人身上有着美好的一面,却被极尽诋毁,这种诋毁与这些人的魅力本身形成了一种讽刺,成了一种变相的赞美。

影片里的女孩很美,但究竟有多少魅力,那是她不断的吸引了一堆狂蜂浪蝶来体现的,并没有看出女孩本身有什么特别。两位男性对她大加鞭挞,反而显出了自己的缺失和渴望,因为女孩并没有对他们有什么兴趣,激发了他们的不服气,我们这么有才华有思想,你居然可以不喜欢我?你不是很随便的人吗?

女孩对于两位男室友的轻蔑和贬低的回应是,“世界上又不是只有你们两个男人”,你们不喜欢我,我不会找喜欢自己的人玩吗?

我觉得这倒是女孩对待不喜欢自己的人的正确态度,你可以不喜欢我,我也不会喜欢你,我找自己喜欢也喜欢我的人并没有惹到别人。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女孩的行为只是她自己的,是男主角自己的焦虑和渴望不断投射到女孩身上,形成了控制和反控制,征服和反征服的关系,女孩用花花公子的姿态对待两个男生,让他们无法平静。

两性关系的权力角逐在于你是不是在乎,谁在乎谁输。女孩以无所谓的姿态对待两位自以为优越的男性,让两位嘲笑她的男性也成为她收藏的其中一个。

花心,滥交往往在男性身上被视作有魅力,有本事的象征,而在女生身上发生,则被认为是荡妇,他们既鄙视,又好奇,甚至被吸引,“她居然可以这么有魅力”,不禁想试试自己的魅力,是不是可以征服这样的玩家,成为“胜利者”,即对方为自己迷住,成为唯一。

对于忠实崇拜他们的女孩,男生是鄙视的,可是对于把他们毫不放眼里的女性,他们是愤怒的。他们觉得自己有权力指责女孩的放纵和没有羞耻,却没有意识到,女孩并不是他们的私有物品,她是属于自己的,她的行为和他们无关,是他们的潜意识里的占有欲和私欲在产生作用。

女孩的微笑俏皮又带着嘲讽,让男主角的自信崩溃了。

在这场两性的权力角逐中,男主角投降告终。对于无法把握的,把自己当做其中一个收藏品的人,要求对方把自己当做唯一是不可能的。

这让我想到了歌剧《卡门》里的女主角,游戏人间,最终死于痴情的崇拜者之手,在这场感情游戏里,强求唯一的结果就是毁灭对方,并且被嫉妒和占有欲毁灭,要么象男主角一样,选择离开,因为对于那些比起自己更强大,更自由的人而言,自己不过是他(她)们探索世界里的一个,不会是唯一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6 ) 《女收藏家》:男人如何面对他们无法把握的女人


  这里有朋友表示看不懂《女收藏家》,我自以为看懂了,所以来这里谈谈。
  
  女收藏家,收藏什么东西呢?收藏男人。即她不断地换一个一个男人,所以不是男人玩她,而是她玩男人。
  
  那么这部电影的女主角,是不是这样一位蓄意玩弄男性的女人呢?我认为不是。但似乎男人们对女性的要求是她们要有爱情,而爱情就是专一的、对一个男人的感情。而这个女主角是有点迷糊的,在感情上比较随性,可以不带情感的变换一个一个的男人,这直接挑战了男人的自尊。但在她自身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与男人的相处正是她人生的一部分,她可能奇怪于男人对女人感情惟一性的要求。
  
  在一开始,两个知识分子男人,轻视这位随意献身的女郎,他们以为自己能拒绝成为她的收藏品。但同时,他们又不得不承认在这位女郎的轻慢中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就是那种无法收服的魅力。
  
  于是数学家先出手了,但没有征服这位女郎,得到了她的肉体,而无法得到她的心。作为挫败的结果,他痛骂女主角后就逃离了。
  
  而作为收藏家的男主角,以为女主角真正中意的是他,他觉得她在不断引诱他。但他并不猴急,他希望这个女郎主动。他不想成为她的又一个收藏品,他要成为她的惟一,在她的生活中打上重重的印记,为此他一直克制着自己,并对女主角表现得很不在乎。
  
  男主角通过拒绝成为女郎的收藏品的方式来强调他的自尊、强调他的精神追求,强调他不是一个凡俗的男人。女人似乎应该为这样一个男人动情。
  
  他借故把女主角留在那个商人家,既想表明自己的不在乎,似乎又隐隐希望这个女郎能公开表达对他的依恋拒绝单独留下。但女郎没有拒绝,使得男主角很失望,在他假装在外面办完事回到商人处时,他急于知道女郎与商人的关系,她是不是又献身了。
  
  当他从商人对他的攻击中,体会到商人没有得手,他自然有些得意,于是他似乎爱上了这个女郎,她并不是没有心的,而他似乎打动了她的心。
  
  在他们急急回家成就好事的路上,女主角遇到了她的男性朋友们,这时男主角意识到他根本无法把握这个女人,他最后选择了逃离,没有等女郎回到车上,就一人开车走了。
  
  电影的最后他打给女友电话,要到女友身边去。他体会到女友是他可以把握的、安全的,而这个女郎,他无法把握,令他迷恋又绝望。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男人即使是肉欲动物,也并不是一定会乐于脱衣上床的。对男人来说,当女人并不注重她们的肉体时,征服心灵要比占有肉体有意义得多。
  
  这部电影也告诉我们,当男人遇到他们无法把握的女人时,这些女人往往特别有魅力,征服她们也特别有乐趣,但男人们从内心又恐惧那些他们无法把握的女人。他们经常会选择逃离。
 

 短评

侯麦第一部真正的长片,成功之处不在于其主题探讨有多么深刻,而在于这种通过严肃、哲思性的旁白与对话来建构人物性格与关系的手法为电影表达所带来的一种几乎是全新的表达可能。Almendros的自然主义摄影在极度紧缺的经费之下达成了最大的效果。Haydée那种懒洋洋的attractiveness真是要命。。。

10分钟前
  • Rilkelee
  • 推荐

女主好可怜哦 只想安安静静当一个婊子 却被两个自恋又伪善的作逼男主轮番羞辱 一个日完批满嘴仁义道德 一个满嘴仁义道德其实只想日批

14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候麦说:宗教不是道德戒律,而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套用到这一部的话,专一的道德观似乎也可以成立。但你如果以“专一”的观念束缚自己的同时,又希望能有“放任”所得到的艳遇。这恐怕就会成为一种道德困境。

17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收藏男人犹如收藏宋朝古董,有大象雕花还是一样摔得稀碎。他们聊着不能接受丑陋的人,迷恋鼻子和嘴唇中间的部位,全都是荷尔蒙作祟。男人本来只想规律作息,按时起床,每日游泳,却责怪被浪荡的女孩引诱。男人本来只是想让路,结果把女孩丢下,启动引擎就停不下来。有太多借口,都敌不过心底里的丑陋。

20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2019侯麦回顾展。对于男权视角下「荡妇羞辱」的犀利抨击。也是在「六个道德故事」中男性视角(自白)最道貌岸然的,「序言」中借女性之口阐述「外貌协会」(男权价值灌输)与人际关系的深刻影响,而最后女性也只有用「放荡」来反衬男性的虚伪。

21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这一次导演直接讽刺了雄性动物的自以为是,连片名都是嘲讽。海蒂从来无意收藏男人,反倒是男人都无法招架他,所以摆出一副姿态并试图荡妇羞耻来表明自己的雄性地位。男主这种读了太多哲学的伪君子,给自己设置了道德困境,并企图拖人入套,可惜了,海蒂这种女孩就是连真正的宋朝瓷器都不在乎,何况一个糙男人呢。这个演员一看就是侯麦喜欢的那种,大眼睛,有点小男孩气,对谁都是狡黠一笑,然后从指缝溜走。

25分钟前
  • 美伢老师
  • 还行

简直是鲍德里亚博士论文“论收藏”那一章的电影版。这里的“收藏家”是这样一类人:他没有办法把他人看作真正的主体,只能把他们作为物来收藏。当然,他具有一定的鉴赏力,知道什么值得收藏。但也仅限于收藏。他没有办法和他的收藏真正一起生活,一起经历生命里的种种变化。因此他想要独处,但又没法真的享受独处,而是在焦虑中寻找下一个藏品。收藏家显得和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他们更喜欢另一个时代。但既然另一个时代的意义也不过是一些死的物品,他们也没法对当代做什么有力的批判。这类人自视甚高,又喜欢自怨自艾。

26分钟前
  • Blue on Pink
  • 力荐

3.5. 侯麦片子里的男人都是自以为是的幼稚系生物。2020.12.6 男主每次叫Haydée的名字,都是一次幼稚的企图。书里读到Mijanou Bardot 是BB的妹妹,还读到芙芙看完片子给侯麦写信。真美好。

31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我要在这个假期过有规律的生活。”“这捉迷藏的游戏跟我所珍惜的孤独感实在相差甚远,介入了戏剧化和不确定的因素,迫使我对她越来越关注。”“我最不想要的就是平静和孤独,我被完全自由的情感所征服,现在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了。”“然而当我回到那空荡的房间,我又感到焦虑,无法入眠。”

32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男人想占有女人,但当占有了这个私生活开放的女人的同时又成了女人的收藏品。是占有欲的满足还是道德轻曼的沦陷,男主人公一直在斗争着,开放的女人很下贱,被她迷住的男人也如此,最后男人终于一鼓作气成功摆脱了欲望的纠缠,静下来的一切让人很难忍受,人生就是满足与不满足间的此消彼长

36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重看#3.5;“男人只会变老,不会成熟。”嗅到爱情降临的危险气息,他只能用愤怒的回击、绝望的迂回、徒劳的逃避以求挣扎,以作说服,颅内自导了一出自作多情的感情大戏。站在道德高地妄图以自身局限的道德观洗礼对方,最终完败。较多说理。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侯麦展#侯麦电影里的男人,嘴上道德要讲,手里便宜也要占。

41分钟前
  • 艾晨
  • 推荐

“六个道德故事”之四:藏品侯麦将他的极简风格推到极致,音乐的缺席让观众得以聆听到男主人公内心独白背后的声音,侯麦只保留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自我沉湎的男主人公过于自信和矜持——像那个被刀片包围的油漆罐,最后连成为“藏品”的资格都没有。

43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令人留恋的原因不在于结局,而是那个与不同的人相遇的过程,那么自自然然地就能坐下来交谈,海边,树荫下,草地上,客厅里…… 贝蒂最迷人的吸引力在于她的漫不经心,漫不经心地交往。她的漫不经心成了她的诱惑。 她想要爱,但不会刻意追求预设对象。她让自己像流水一样,经过那些在她身边出现的人。

47分钟前
  • 时以星
  • 力荐

Bravo!漫不经心却又极其推心置腹的结尾堪称是侯麦作品的缩影,典范。无关乎理性和感性却是恋爱游戏的胜利。对(追求异性时的)男青年纤细入微的心里透视,侯麦可谓无出其右。多以两男一女,或者两女一男的不安定结构,电影技术(音,色,声)决不喧宾夺主,剧情的层次递进过程中产生的心里反应最是魅力

52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adrien真是典型的侯麦男主角,想了半天,最后也没怎样,只好去找自己女友。haydee反而坦荡。这三个男人衬托一个女人。哟。unmitigated happiness bores me.

57分钟前
  • 苗儿
  • 推荐

7/10。侯麦的男性都是书读太多,行为思考方式都具有哲学家一般的优越感,宁愿磨嘴皮也不决定到底上不上床;女性胜在对情感游戏了如指掌,当男主在海滩扶摸她时用力推开了,然后跑向男二号的怀抱激发男主的占有欲。散文化电影通常只是带领观众走进某类人的生活状态,如果没有自身相似的体验便感到烦闷。

5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侯麦首部彩色片&首部剧情长片。1.没想到侯麦最早的代表作色彩调配就如此和谐美丽,每一帧皆可入画,温暖而怡人,本片也是金牌摄影指导Néstor Almendros掌镜的首部长片,不少场景都拍摄于一天中的“魔幻时刻”,残阳余晖下的柔美自然光让人无法不沉浸其中。2.探讨三角关系、生活开放的“女收藏家”和口是心非假装道德的男人们,却毫无激烈的戏剧冲突或狗血的情节,唯有看似云淡风轻的一场场对话暗自撩人心扉,侯麦的影片大抵是恬静闲适的,一如影片中不需要工作还大谈懒散好处(追求虚无与不做事,“不工作要有很大的勇气”)的男主角,还有永远的暖阳、海滩、乡间别墅与换不完的美丽服装。3.对美丑与爱情的探讨挺有意思,只看脸的颜控vs.更重内涵的人。4.打碎的宋朝瓷器与盥洗室中的多重镜像。5.读书:卢梭,堂吉诃德,论德国浪漫派。(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被刀片包围的油漆罐-----被自己的想法包围无法把握它。道德的伪善?

1小时前
  • Eco
  • 力荐

男主的欲擒故纵透着知识分子的狡黠与伪善,但跟行事如风的女主相比他其实就是个孩子,他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诸如嫉妒,嘲讽,推搪,甚至讽刺女主为收藏家不过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欲望,殊不知他已沦为女主收藏的廉价艺术品,随时都可弃之。

1小时前
  • 超cute侠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