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墙1982

HD

主演:鲍勃·吉尔道夫,Christine Hargreaves,James Laurenson,埃莉诺·戴维,Kevin McKeon,鲍勃·霍斯金斯,David Bingham,珍妮·赖特,Alex McAvoy,Ellis Dale,James Hazeldine,Ray Mort,玛格里·梅森,Robert Bridges,迈克尔·英塞恩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8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迷墙1982 剧照 NO.1迷墙1982 剧照 NO.2迷墙1982 剧照 NO.3迷墙1982 剧照 NO.4迷墙1982 剧照 NO.5迷墙1982 剧照 NO.6迷墙1982 剧照 NO.13迷墙1982 剧照 NO.14迷墙1982 剧照 NO.15迷墙1982 剧照 NO.16迷墙1982 剧照 NO.17迷墙1982 剧照 NO.18迷墙1982 剧照 NO.19迷墙198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迷墙198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用迷幻的影像和摇滚乐讲述了一个非典型乐队主唱的成长史。儿时,平克(鲍勃•吉尔道夫 Bob Geldof  饰)的父亲在二战中身亡,母亲与家庭医生关系暧昧,这让他幼小心灵备受创伤。在学校,他对呆板的填鸭教育深恶痛绝,时刻准备着绝地反击。成年后,他在泡吧时结识了风骚的舞女,并与之发生了关系。然而,性欲的满足感并没有维持太久,他就厌倦了这种不靠谱的感情,特别是他对于女人的怀疑和嫉妒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当对方再度示好投怀送抱的时候,他便歇斯底里地爆发了,仿佛要把全世界都砸碎了才算安心。在此期间,他还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情绪和愤世嫉俗的观念,在物质丰富的生活中,他的精神生活极度匮乏,在工业化大行其道的环境里,他还固守着梦想的断壁残垣……丧失名字的女神草叶集天生宝一对白箱奇门遁甲1982(国语版)红蝎子之带泪梨花奥托,与僵尸同行蓝色项圈与狼共舞亲亲我少年的深渊警魂第三季卢斯2019凶案 纽约篇沉默法庭魔王勇者教室的那一间第一季与恐龙同行我的不和我做的费洛蒙男友女忍2011僵尸小屁孩神探飞机头3第六计魔晶猎人 第四季午后的演出澳门“食”光温馨家族我家大师兄是个反派猛龙特警之天罗地网(粤语版)无敌的降落伞要员5月天诺亚方舟兔子和公芝加哥2002生死连2015刀尖彷徨之日工作都市汽车旅馆大改造 第一季我能看到成功率第二季黑金1997二凤前传不期而遇

 长篇影评

 1 ) 永恒的悲咒 ──关于电影《迷墙》的感悟(转自时光网)

最近发现有不少人收藏了这篇影评,特此写文来说明一下。 首先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我标题标注是转自时光网,是2012年转过来的,但是不记得作者是谁了,所以没有写,对此表示抱歉,若有不妥,则删。当时我还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很喜欢看电影,这篇当时就是作为自己的笔记用的,本来我想直接删掉,但是又想到有人收藏了这篇文章,如果直接删掉,可能也给大家造成困扰,所以特此说明。最后我想说,我很喜欢平克佛洛依德,也很喜欢这部电影。

•1• 超现实主义的影像,丰富的象征,深邃细腻的心理内涵,鲜明的质疑和批判精神──艾伦•帕克的音乐电影The Wall(迷墙)曾经在东西方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然而作为一部前卫风格的电影,电影史对它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似乎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肯定。中文将它翻译成《迷墙》是非常恰切的,因为它的确让很多观众感觉迷惘困惑。尤其对于不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特性的人们来说,它确实象是由无数怪诞之墙组合而成的一座意象迷宫。 或许是我太偏爱它了。我觉得无论怎么赞美这部作品都不过分。 《迷墙》是一部伟大的天才的杰作! 《迷墙》是悲诉二十世纪的一部史诗! 《迷墙》是质疑人性、现代文明制度的宏大哀歌! •2• 墙是什么? 墙是一种护卫,也是一种隔绝、疏离、冷漠、压抑的象征。 当我们需要墙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处于一种不安全的境况中,危险随时可能降临。 这种不安全感、这种对沟通的渴望、对陌生的猜疑、对异己的恐惧、对危险的担忧、对童真的追忆、对质朴坦诚的人际关系的向往,构成了《迷墙》的主要情感内容。 对于墙的复杂情感,或许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象德国人那样感受深切。 作为对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惩罚,战后的德国被分裂成东德和西德。一道长长的柏林墙,恰如东西方之间的那道看不见的铁幕,成为二十世纪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一个统一的国家被分裂成两部分,一个民族被迫生活在两种社会制度下,他们时时刻刻感受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困扰。柏林墙,也就是德国人的迷墙。 但柏林墙不仅对于德国人来说是一种耻辱和痛苦,对整个人类文明来说同样是一种耻辱和痛苦。 隔绝已经是一种悲哀了,而比这更可怕更可悲的是,那道墙不仅仅意味着隔绝,同时还意味着对立、意味着墙里和墙外时刻涌动着的敌意、猜忌、冲突。 柏林墙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墙,隔绝的墙,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耻辱标记。 当我们需要墙的时候,意味着悲剧已经开始上演。 因为墙把我们和别人分开。分开的原因是邻居或陌生人对我们来说都意味着一种危险。 最初,墙仅仅是出于一种自然功能的需要,就是遮风挡雨的房屋需要一种结构支撑,我们需要把寒风和雨雪挡在外面,需要把热量保留在我们周围,而且也需要把野兽挡在外面。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墙,更多地具有了一种社会功能。 墙,意味着一种私密性,也意味着一种私有观念和制度,意味着你拒绝别人或被别人拒绝。 理想的人类社会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惜,随着社会的发展,墙却越建越多、越建越高。 当我们不得不如此时,这个文明和社会就不是真正地文明、真正地健康、真正地美好。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的名剧《门关户闭》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台词:他人就是我的地狱! 这正是《迷墙》的痛苦和控诉! •3• 要理解《迷墙》,首先必须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战刚刚结束不久,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随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然后是以苏联为代表的华约和以英美为代表的北约间的冷战开始;然后是50年代的朝鲜战争;然后是60年代的越南战争;然后是冷战危机加剧,随时可能爆发核战争的阴霾笼罩在人类头上至少三十年之久!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西方的青春社会变成了“垮掉的一代”。 影片中,pink•Floyd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典型的“垮掉的一代”。 很多人不理解,惨烈的战争结束后,西方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革命时代,也就是所谓的电子时代,怎么好好的日子不过,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竟然自甘堕落,偏偏要当“垮掉的一代”? 因为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战争时期出生的。惨烈的战争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创伤! 刺耳的空袭警报、轰炸机的恐怖嘶鸣、惊慌奔跑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冷枪、无处不在的间谍、亲友们的死亡……。虽然你可能是生活在后方,但是,当这些事情如影随形地发生在你身边时,当天空中不断有炸弹倾斜下来时,前方和后方已经没有了实质性的分别。而这些残酷的现实,对稚嫩的儿童心灵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供给的匮乏、亲情的缺失、死亡的威胁、生活的动荡不安,这些对少年儿童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成年人的影响,甚至可能是终生的,可能让他们形成一种心理模式,也就是精神分析学派所强调的“神经症的情结”。一旦形成这样的情结,就好象心灵上压着一座冰山,生活将会变为寒冷的岁月…… 影片中的摇滚歌星平克,就始终被战争造成的心灵创伤所困扰。 所以,影片的第一首歌,从叙述战争开始── “那是凄凉的1944年的黎明时刻,深秋的寒意,带来了撤退的命令。在敌军坦克的包围之下,指挥官必须不计牺牲地保住桥梁!……” 战争是人类文明的梦魇。 我们辛苦地进化,勤奋地学习知识,拚命地发展科技,可是我们却无法消除战争!一旦战争爆发,所有的科技手段和成果都被动员起来投入战争中,结果好象是人类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能够更多更快地相互屠杀! 文明能够让我们消除战争吗? 事实是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总是最先被用于军备竞赛中! 那么,文明的意义是什么呢?! 谁也不知道新的更具毁灭性的世界大战(核战争)何时爆发,谁也不知道冷战(东西方之间的仇恨、猜忌和冲突)何时结束,谁也不知道人类文明将向哪个方向发展与转变。 人类为什么相互屠杀?! 人类能否停止相互屠杀?! 哲人的回答似乎毫无意义,因为最伟大的哲思也阻止不了军备竞赛和人类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每个人都害怕被别人杀死,所以每个人都拚命磨刀霍霍。 “妈妈,他们会送我上前线吗?妈妈,我会死吗?” 少年平克的忧惧,其实也是整个人类的忧惧。 繁荣的表象可能会掩盖很多东西,可能让我们遗忘很多东西,但是,一旦战争的幽灵显现,文明的脆弱和可疑立刻就凸现出来。 遗憾的是,战争的幽灵始终在这个星球上四处飘荡! 而在平克们的青年时代,战争的威胁更为直接和紧迫! •4• 艾伦•帕克的才华,并不仅仅体现在对战争的关注上。他对这个问题有更为细腻的更富有创造力的表现,并且极其富有心理学的深度。 首先,他从少年平克的角度,表现了战争的后遗症。 如果艾伦•帕克仅仅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惨烈场面、表现了炮火中城市化为废墟、表现了阵地上血肉横飞的画面,那么我们至少在这里还看不出他堪称大师的才华。因为这些都是常规内容,是直接的浮表的,谁表现战争恐怕都不能没有这些内容。 艾伦•帕克从少年平克渴望父爱的角度来写。 男孩子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至青春期的发展过程中,有个很重要的心理发育特征,那就是他需要一个“父亲”的榜样作为自己男性成长的参照。此时他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位称职的父亲的在场。但是小平克的父亲早已战死沙场。当他来到旋转木马前,看见别的孩子有父亲陪伴、能被父亲抱上木马快乐游戏时,他的孤独感缺憾感油然而生。他请求那个男人把他抱上去,他又希望牵着那个男人的手一起走。但是他被拒绝了,而且显然是被那个男人不耐烦地拒绝了:“找你妈妈去!” 没有人关心小平克的心理感受和需求。 小平克此时最需要的是一位慈祥的充满权威力量的父亲。 接下来的镜头是荡秋千。别的孩子都有父亲推着,秋千荡得很高,他们快乐地嬉笑着。小平克自己坐上秋千,但是身后没人推他。他试图自己荡起来,结果是徒劳的。小平克落寞而忧伤地望向那些快乐的小朋友──这一时刻,这样的场景会深深地印在他的心底。对一个幼稚的少年来说,这样的场景具有某种仪式的意义:小朋友们都有父亲,而他没有。这种缺憾会让他心生自卑;小朋友们组成了快乐的游戏阵容,而他被“排斥”在外,他成了快乐阵容的异己者。不能融进同龄人的阵容,对少儿的心理发育通常都具有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这常常是问题少年的问题根源。 但是,显然没有人在乎他的问题。 其实小平克的问题早就有了:当他还躺在婴儿车中时,他的母亲躺在草坪的靠椅上昏昏睡去。通常,母亲都会把婴儿车放在身旁,但是画面中的婴儿车和母亲的靠椅距离却相当远。这个空间距离很容易被观众忽略,因为婴儿车和母亲出现在同一画面中,而灿烂的阳光和翠绿的草坪更不会让人们联想到危险。但是接下来的镜头意味深长:一只洁白的鸽子在草坪上悠闲地梳理着羽毛,而一只阴险的黑猫悄悄靠近了鸽子。幸运的是这只鸽子是个成年的鸽子,它及时发现了危险的逼近,腾然飞起。不了解心理学的观众通常对这一组镜头都会产生困惑:鸽子、黑猫和婴儿有什么关系吗?这些镜头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这些镜头想要表达的就是危险随时随地存在! 对鸽子来说,猫就是一种危险。 对鸽子来说,灿烂的阳光和翠绿的草坪并不意味着安全的天堂。 那么,对婴儿车中的这个稚嫩的小生命来说,危险又是什么呢? 饥饿的老鼠是不是一种危险?藏在草丛中的蛇是不是一种危险? 就算没有这些危险,母亲抚爱呵护的缺失就是最大的危险! 当他在婴儿车中大声啼哭时,艾伦•帕克让我们看到的是母亲酣睡如故。 现代心理学对婴儿心理的研究有一个相当重要的进展,那就是确信婴儿其实具有相当丰富的心理活动,他们的啼哭和发声都有一定的信息含义:尿湿了不舒服,渴了,饿了,冷了,热了,听不见母亲的声音,感受不到母亲的抚爱,……当他们用啼哭传达出这些信息时,他们同时也在期待一种及时的回馈反应。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婴幼儿得不到父母充分的抚爱,他们就可能罹患一种所谓的“皮肤饥渴症”。这对他们的心理发育,通常具有长久的重大的负面影响。 就在婴儿的啼哭声中,那只洁白的鸽子在导演娴熟的技法中,变为动画中的鸽子,而它接着就在阴霾密布的天空中化为鲜血淋漓的碎片! 这是成年平克的内心幻觉。 这种幻觉不仅来源于现实的威胁,也来源于平克的内心深处。 显然,并不是那个时代的平克同龄人都有这样的恐惧感,个体心理的异常不但有共性原因,个人经验的原因往往更为重要。对婴幼儿来说,爱的缺乏就是威胁的存在。甚至这对成人世界来说也同样如此。成人之间的暴力冲突,往往是对威胁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根源也是爱的缺乏。 从终极意义上说,战争的根源就是爱的缺乏。 耶稣基督说:你们要彼此相爱! 如果人们真能彼此相爱,战争当然也就不会爆发了。 正是在这个终极意义上,艾伦•帕克将看似并无关联的婴儿和战争做了对比表达,引导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哲理思考。 这和艾伦•帕克在《鸟人》等作品中对战争问题的探讨是一脉相承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迷墙》对战争根源的思考,比《鸟人》或其它同期同题作品更为深刻。 影片中的巨大黑鹰是一种含义深远的象征,它并不仅仅代表一般的暴力。如果你见过美国的国徽,或者是纳粹帝国的国徽,你也许立刻就能明白,狰狞的黑鹰是一种国家图腾的象征。 当一个国家或民族,以鹰或老虎等猛禽猛兽作为国家图腾或部落图腾时,则其向外界所传达的信息其实就是:这个猛禽猛兽是我们的守护神,也是我们崇拜的偶像。我们将从它那里获得战斗的力量,我们将象它那样撕裂对手! 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暴力信息! 这种图腾作为一种原始意象,其实就是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暴力种子。 国家的存在本身,就是民族或民族集团之间暴力冲突的妥协结果。而且,国家存在的本身,不但意味着暴力的历史,也意味着暴力对峙的现状,还预示着暴力冲突的未来。 所以王尔德说:爱国主义就是一种罪恶。 艾伦•帕克显然担心一般观众看不懂这一点,所以他接着让那只巨大的狰狞的黑鹰幻化为无数的飞机(请记住:飞机大规模服务于人类,就是应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对地轰炸和空战),飞机接着幻化为漫天的十字架,接着是一面醒目的米字旗(英国国旗,很多基督教国家也用十字架作为国旗的徽标,而十字架不仅象征神圣的宗教,它还是暴力和死亡的象征),然后是米字旗崩解成一个鲜红的十字架,十字架上鲜血滴淌! 国家和战争的关系昭然若揭! 对于敏感的喜好哲思的心灵来说,战争把我们导入荒诞的悖论之中:耶稣基督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教诲我们要彼此相爱,现代文明也倡扬平等博爱,可是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暴力冲突却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共同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和民族,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彼此残酷屠杀! 如果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平等博爱的现代文明理念是一种虚幻吗? 如果耶稣的教诲没错,现代文明的理念没错,那么战争意味着什么? 谁能给我们一个可信的答案?! 至少,没有人给影片中的平克一个可信的答案。 于是,平克就在早期的心理创伤和现实的生存威胁中,痛苦地沉沦…… •5• 《迷墙》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性爱:接吻,男女床上裸戏,那两朵相互试探、挑逗、交合、吞噬的花朵,群体乱交…… 在这部影片中,艾伦•帕克对性与爱的表现显示了大师级的才华:直白与隐晦、粗鄙与细腻、狂乱与冷漠、渴望与怀疑,被他用娴熟的几乎不着痕迹的对比手法呈现出来。 通常,美国电影(尤其是性解放运动后之后)对性爱的表现都很直白、肤浅甚至弱智──郎才女貌的爱情改变了一切,或者,巨大的冲突在男女主人公上床之后霍然而解。甚至在经典影片中,比如《一夜风流》也是如此。格里尔在他的名著《性与命运》中说:“性器官是任何文化的基础部分。”美国人对这句格言做了最简单浅白的理解──性是戏剧冲突的根源,性器官也是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也难怪,美国从来就没有产生过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唯一昭彰于世的哲学家还是一个倡扬实用主义的二流哲学家。 但是在这部影片中,艾伦•帕克对性爱的表现所达到的深度,远非一般美国导演可与之相提并论。 首先,艾伦•帕克忠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盛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性解放运动。所以你会在影片中看见狂放的摩登女郎,她们滥饮狂舞,毫无顾忌地当众脱光了衣服,当众做爱。性解放运动的文化学根源是美国人肤浅地曲解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疾患通常是压抑欲望造成的,他那句关于梦的格言风行世界:“梦是压抑的欲望的满足。”但是,弗洛伊德说压抑欲望会产生心理疾患,他并没有说满足欲望就可以治愈心理疾患。要解决心理疾患,需要一个相当复杂和漫长的治疗过程。然而这不符合美国人的性格。美国人崇奉实用主义哲学。他们对弗洛伊德的学说进行了简单的推论:既然心理疾患是压抑欲望造成的,那么满足欲望不就可以治愈这种心理疾患吗?于是他们打着精神分析学说的旗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狂放的性解放运动。一时间人们在各种场合公开谈论性爱,毫无羞耻与节制地公开表达性的欲望,直到创造出最具有美国特色的“天体运动”(很多男女在公开场合群交乱交)。 可惜,美国人解放了性,却并没有真正解放自己的心灵,更没有因此而解决困扰他们的社会问题。 相反,性解放给美国人带来了新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 因为对欲望的即时即兴满足,既不是幸福感的必要条件,也不是解放心灵、解决社会问题的充分有效途径。 因为当性欲可以即时即兴满足时,性就真的成了一个纯粹的生理问题,充其量是一个短暂的肤浅的快乐而已。性解放是想以简单的生理手段解决复杂的心理问题,结果是它以短暂的肤浅的快乐遮蔽了真正的心理问题。 因为两性关系真正的长远的深刻的价值是心灵关系。 当这种心灵关系缺失或脆弱时,性爱之后你所面临的就是无边的空虚。 而空虚是对心灵最深重的惩罚! 所以,影片中的平克和妻子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当平克因为心理问题而陷入痛苦之中时(他对外部世界的冷漠根源于内心的痛苦),他漂亮的妻子袅袅婷婷而来。她显然不知道他心灵的痛苦,或者根本不理解他为什么痛苦,甚至对他的冷漠视若无睹。她来到他的床前,直接开始脱衣服、摘乳罩。她的动作表达了一种直接而浅白的信息:我要和你做爱,我需要性的满足。 在平克的心目中,也就是在艾伦•帕克的性文化辞典中,女性=欲壑难填=恐怖。他富有创意地用两只花朵来表达这种意念:花朵是植物的性器官,分为雄蕊和雌蕊。当平克的妻子开始脱衣服时,两只动画的花朵开始了试探、调情和交合。严格来说,用这样的画面来表现性交已经不是象征了,因为它表达得实在是过于直白。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组动画镜头又是一个象征,因为作者用它们表达了一种对女性的恐惧、深深的恐惧── 交合之后,雌花吞噬了雄花。 但是,这种恐惧和自然界中雌螳螂 、雌蜘蛛在交合过程中吃掉雄性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在人类的性交过程中,女性并不会吃掉男性。 但是,如果你对人类的性文化历史有较为丰富的了解,那么你就会知道,这种恐惧的历史是多么漫长、程度又是多么深刻! 西方中世纪对女巫的疯狂迫害,不仅是一种愚昧的宗教狂热所致,更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和个体生命体验在内。 对性解放时代的美国男性来说,情况更为严重。 因为女性开始“无耻地”要求性的满足。 男人很容易得到性的满足,但女人不是。 要女人得到性的满足,男人需要坚挺足够长的时间。 而这是大多数男人办不到的。 在过去,女人不敢公然要求性欲的满足,这受到所谓文明的严厉限制。 但是,在性解放时代、女权主义高涨的时代,要求得到性的满足是女人天赋的权力。上世纪60-80年代,美国出版过很多“性爱指导手册”,其中有一条就是“要让女人获得性高潮,男人至少要坚挺10分钟以上”。可是至少半数的美国男人很难坚挺10分钟以上,这当然让大丈夫们不免沮丧。当时出现过这样搞笑的情景:美国男女做爱时盯着时钟,男人挺不到10分钟,那是男人的失败;10分钟之内女人达不到性高潮,那是女人的失败。美国人把性爱数字化,确实够先进的了--------只不过这种先进其实恰恰是一种超级弱智。 问题在于上帝。上帝先造了男人,他当时显然没有考虑到满足女性性欲的问题。 坚挺的时间不但困扰着男人,男人还有不应期。 因此,当女人对性欲没有满足而表现失望时,这对男人无疑是一种相当严重的心理刺激──男人无法避免自卑。 当男人和解放了的女人在床上交战时,很少有男人不败下阵来。 而这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生理问题。 大多数男人在性高潮之后都会感觉疲倦,这往往会被很多男人理解成自身生命力的部分消失或暂时消失。而当身旁的女人意犹未足时,男人的紧张感和无能感不言而喻。 男人需要一种文化解释来使自己获得解脱。

 2 ) 绝对的经典,绝对值得一看

音乐和电影的结合堪称完美

认识pink floyd 认识pink的音乐

认识到电影和音乐原来可以如此表现!

只能用两个字来表达——震撼!

绝对值得拥有,值得反复看!

 3 ) The Wall

狂风过后
喉咙里还有尘土的味道
臣伏在音乐的脚下
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被The Wall所征服

战争 专制 抗争 放弃
一切都变得粗暴且疯狂
没有希望
只剩下对存在的嘲笑

真的不明白
这个肮脏的世界上
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如此争斗
我们声嘶力竭
可终究还是末路

无论如何
我们也只不过是墙上的一块砖

 4 ) 走(hu)近(shuo)科(ba)学(dao):为什么在One of My Turns中Pink会发飙?

因为Pink和水爷一样是个贝斯手,而dirty girl指着一把贝斯问这是不是一把吉他。贝斯手本来就没有什么人权(雾),结果自己心爱的贝斯还被喊错名字,这能不气吗?所以后来Pink精神崩溃把吉他砸了,而贝斯没有惨遭毒手。

详细说明如图:

图一 女孩认错

图二 Pink忍怒

图三 彻底崩溃!

所以说,请大家善待身边的贝斯手,多一个精神正常的贝斯手,世界上就多一个完整的摇滚乐队。

 5 ) 《迷墙》

      电影《迷墙》由英国敏感派导演亚伦.派克根据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The wall》改编的,它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用意识流和超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制作,却给人巨大的震撼和心灵最深处的警醒。

  电影讲述了一个叫平克的男孩,在他幼年时,二次大战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他在母亲的过分呵护下长大,始终于着意气消沉的生活,最终开始吸毒,陷入疯狂状态。整部电影没有出现一句对白,更毫无任何贯穿全面的情节线索可言,影片只是不断的切换画面,在一个一个镜头中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者意图传输的精神意识。影片展示了人类三个永恒的主题:生与死,爱与恨,战争与和平,给人一种悲剧的苍凉之感。

  电影有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少年时代的心理历程,纪时性的讲述了年轻时的平克失去父亲的孤苦生活及学校生活的苦闷。第二部分,爱情的历程,记述了平克与他的妻子从相识到结婚的场面,中间穿插着年幼时的种种场景,最后他与妻子成了陌生人,他极度痛苦。第三部分,仍然是爱情的延续,不过这时的他“只需要一个下贱的女人”来满足和安慰,因为他被爱情伤害了,因为爱情成为了生活的全部。第四部分,疯狂中的人间,平克完全陷入绝望的境地,他靠吸毒来麻醉自己,精神处于分裂的状态;影片用戏剧化的手法荒诞的表演将一切呈现,使悲剧变的可笑,使滑稽变的让人深思。第五部分,毁灭中重建希望,主要通过动画的制作将人性贬低到了极点,象征着隔绝死亡的墙也倒了,新的世界等待着人们去创造!

  在我看来,“迷墙”有两层含义:一是象征着人个体所处于的迷惘,困顿的状态;外部世界的繁华让人眼花缭乱,物质的富足令人沉醉,还有战争种种的痛苦,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却没有答案。二是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就像片中反复唱的一句歌词,“我们都是墙上的一块砖”。

 

  《迷墙》完全用意识流的叙述内容和剪辑手法,以一个年轻人的主观心理来表现欧洲人的“心理真实”,以及“现实真实”,即它表现的不是人的外部生活环境,而是内心世界,完全靠直觉去捕捉一瞬间的印象和幻觉。它打破时间的界限,使过去、现在、将来,在心理上进行新的组合,蒙太奇手法得到了最成功的运用。

  整部影片以平克的回忆联想幻觉等意识的流动来组织叙述,没有时间概念,没有真实与非真实的区分,没有完整的故事流程。同时这部影片还有众多形式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影片中有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郁金香花吞食人的镜头多次出现,隐喻物质丰富的和平时期物欲横流。还有,如在平克小的时候父亲死了,而公园里的其他孩子都有父母带着,一个小孩在滑滑梯父亲将他抱下,牵着他的手走了,都是纪实手法的运用。影片还大量采用了荒诞的戏剧表现手法。如学生都被驯服成机器人,整个学校都是面具,排着队被送进绞肉机;再如平克与妻子的婚约就像一纸契约,像陌生人一样心理上完全隔离。片中还多处用了动画的表现,如一只象征和平的鸽子变成老鹰,似乎要榨取一切,拥有一切;他的妻子,一个理想的完美女人,变成了一个性欲的郁金香花等等。

  影片的另一大特色是使用了许多冲击力和表现力极强的特写镜头。如影片开头一个划火柴的特写,然后到一个大全景。一个手臂的特写镜头,上面的汗毛都清晰可见,推移到一只夹烟头的手,整个荧幕充满了死灰般的绝望;然后镜头又推到了一只眼睛,仿佛能够洞悉人类的一切。这是部意识流的影片主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写镜头的运用就强化了这些情绪,胜过多组长镜头的运用和长篇的叙述。

  《迷墙》是平克.弗洛伊德所作的音乐,由逼人心魄的音乐和光怪陆离的声光效果组合而成,迷幻色彩浓厚,叙事手法前卫大胆、超越传统,传达了欧洲人经过二战后的痛楚情绪,音乐始终充满着沉郁,压抑,绝望,阴郁的情绪,让人窒息;比画面语言更具有穿透力,极大的渲染了人物的情绪。画面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部影片独具魅力,两条平行运行的线强烈深刻的剖析了意识的各个层面与思维的各类形式,体现了人物的复杂情感,让人震撼不已。

  影片将平克的孤独比喻成一堵墙,在墙的世界里平克完全的将自己封闭,他沉迷于自己的空间里冲不出精神的枷锁,他孤独绝望对人生没有希望。他在墙的世界里疗伤却要承受更多墙外给予他的伤害。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满是是伤痕。这墙其实并非平克仅有,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给自己建造的墙。墙是在他们人生历程的每一个阶段形成的,这种精神上的构成将他们封闭起来,变得麻木极端,并随他们的人生成长日益增长,到最后变得决裂。《迷墙》便是向我们展示了墙的形成全过程。它以内心的沉思为主,以“墙”比喻人性的枷锁,在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后,不再沉沦,不再逃避,勇敢地打破“墙”的枷锁走向新的天地,这或许才是影片真正的意义所在。影片为我们建构了太多的问题,却没有告诉我们一个答案,需要我们去思考,抑或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

  这样经典的影片出现在欧洲,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危机,反映求进的欧洲人对命运前途的反思与探索。

 6 ) 《迷墙》中的反女权主义思想

“我们是不幸的公民,居住在缺乏人类情感,如此疏离如此漠视个人需要的世界上,以致于我们对情欲关系赋予无比的价值,冀望从情欲关系中寻获现代生活所找不到的一切。 ”
                           Morton Hunt,《外遇》作者Morton Hunt
摩顿.亨特书中的话是对理解《迷墙》无疑是有启迪作用的。
《迷墙》的导演艾伦.派克显然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在影片的动画中运用了种种意象如伊甸园的遮羞叶,迷墙中突然出现的毒蛇等来表达对七八十年代兴起的女权主义的不满。
西方男性文化传统中有两个基本的女性原型:一个是夏娃,一个是圣母。人类的女性始祖夏娃受到蛇的蛊惑之后,吃下上帝不许人吃的果子,又让人类的男性始祖亚当也吃下这智慧之果,使得人类最终被逐出伊甸园,并且世代背负原罪。这个故事中,女性是惹事生非的灾星。她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她自身容易受到撒旦的蛊惑,容易走上邪恶之路;二是她对男性富有影响力,能够使得无辜的男人走入歧途。
影片中的动画FLASH正是表现了夏娃的这两个基本特征。在PINK打完电话沮丧地倒在地上后,影片插入了这么一段动画: 两朵充满情欲鲜花互相吸引,慢慢靠近,其中的一朵慢慢收拢,而另一朵慢慢张开,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男性与女性的生殖器,随后也就是男女整个交合过程的演示,不过导演在此作了明显的夸张,象征女性生殖器的花似乎受到了撒旦的蛊惑,突然间膨胀,吞噬了象征男性生殖器的花。这一场景明显是对女性的妖魔化,把女性在情欲上的地位从客体升为主体。也许有人会对这段场景感到莫名,其实纵观全片,《迷墙》中的女性角色都充满恶的特质,PINK母亲对其几近病态的溺爱、老师妻子硬逼丈夫吞下难以下咽的饭菜、PINK妻子对他的不忠、还有片末动画中蛇变成女人等等其实都是夏娃的分身,是把夏娃身上各种恶性的再放大。
就一个普通男性来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性就应该是她的母亲和妻子。对影片中的PINK尤其如此,他从小失去父亲,母亲是他唯一的依靠。但是当我们听到:“妈妈会使你所有噩梦成真,妈妈会让你感受到她所有的恐惧,妈妈会让你躲在她的翅膀底下……妈妈会帮你挑所有的女朋友,妈妈不会让任何人伤害你,妈妈不会让任何人弄脏你”我们还能相信这仅仅是母爱吗?PINK已经成为了客体,成为了欲望的牺牲品和附属品。电影中在播放《母亲》这首歌时,还插入了几段PINK婚姻生活的段落,暗示了母亲的话如同诅咒,给他们的夫妻生活也打下烙印。而随着影片的进程,我们也终于看到PINK被他的妻子背弃!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当最后妄图从情欲中探寻生活意义的希望也毁灭时,PINK也彻底毁灭了。就像片末动画中的赤身男子,他赤裸裸地从母亲体内诞生到这个世界上,最终又是赤裸裸地被女性吞噬,陷入无穷无尽的黑暗中!
从根本上来说,夏娃这一个女性形象的设置,表达的是男性对人性自身某些破坏性因素的恐惧,同时也表达了男性把这种令人恐惧的破坏性力量归罪于女性的思路。这一种恐惧心理和归罪思路源远流长,形成了西方文学史中一系列个性强悍、凶狠狂暴、贪婪淫荡的女性形象。这类女性又被一些学者称为男性文本中的“妖妇”型女性。“妖妇”型女性的出现在《迷墙》中的出现,也不仅仅是对传统文本的延续,而是有其时代特点的,60年代性解放运动席卷西方,带动了女权主义的兴起,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达到了宣扬女性主体性顶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解放”未必是个好字眼;它可以是性压抑旧枷锁的解开,亦可以是欲望消费新枷锁的套上。“主体性”不必然是更大的真理;它可以是被压迫个体的人格重建,亦可以是独我主义的代名词。艾伦.派克在这个时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无疑是泼了那些自以为是的女权主义的冷水。
最后,我想引用未来主义的宣言作为文章的结束语:
“对未来主义者来说,轻视女性是意味着轻视令人神魂颠倒的女人……轻视堕落的色情狂,轻视拈花惹草的风流浪子作风,轻视被理解为陷于浪漫情绪和淫邪欲念的罗网之中的那种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会阻碍男人的前进会扼制他和纠缠他,妨碍他成为‘顶天立地的男人’。”

 短评

Pink Floyd The Wall,大型魔幻秀MV。集权主义人肉工厂,花的交媾,恶魔母亲,肉肠、锤子、蠕虫,对纳粹主义的讽刺,颇具孤独逼格的中二宣扬,歇斯底里地,仿佛只有砸了全世界才能终止。关于墙的概念,古今中外皆然,一直在打破在向外翻。8.4

7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非歌迷的影迷电影,纯粹喜欢这个导演。

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SIFF#;重看;All in all it was all just bricks in the wall.作为摇滚史上最伟大的概念专辑之一,足以留名青史,增加叙事性的影像化,剪辑眼花缭乱,插入动画更增强意识流效果;涵盖主题极广,具有时代意义。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战争、压迫、呐喊。一个摇滚乐手的混沌成长史。冰冷的大地,空洞的城市,用汽车电视机堆砌的迷墙,花朵化成铁丝网,孩子变成了暴徒。此刻,让我们拿起吉他砸毁时光。天空掠过的战机慢慢变成了十字架的模样,插曲与画面契合得无与伦比,这不就是一个BIGMV么,当然不是。这是乐队宣传片。

13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Pink Floyd乐队的超长mv,小学3年纪的一个深夜在中央电视台看到的

18分钟前
  • 张天师
  • 力荐

直接导致我做了许多相关的梦。

21分钟前
  • shu
  • 力荐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垒进大厦不骄傲,砌入厕所不悲观。人肉火腿,花的交配

22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一部后现代主义的超长MV。-13.08.10 → 17.06.19:初次观影是因为《迷墙》乃豆瓣电影TOP 250之一,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平克·弗洛伊德」,如今已成为他们歌迷。上影节重温的小感想:对动画部分的印象远超真人部分,So,是我当年还比较单纯没能看懂动画里的性隐喻?还是时间过了好几年而记不太清呢?……

2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世界是迷墙,我们是板砖,周围是一个个大大的工厂,我们是一个个产品被慢慢驯服。如果你打破这道迷墙,会发现外面是一个美丽新世界。PS:关于学校教育那一片段,所有孩子整齐踏步出来后成课桌前带着面具的无脸人,十分写实。对整部电影而言,就是一个搭配着批判和生活哲学的超长MV

30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历史上最伟大的mtv

34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力荐

超长的mv...

37分钟前
  • Ex
  • 力荐

经典意识流式MV。1.严重妖魔化女性嫌疑,如恶魔母亲与胎化儿子、女巫形象等滥套。2.花朵交媾、吞噬与变形,想及乔治亚·欧姬芙的画作及[天生杀人狂]双蛇之舞。3.浸泡在血水泳池中的臆想。4.铁轨子弹,面具,工厂绞肉机,腐烂的皮囊,现代化商品之墙。5.铁锤游行与纳粹式集会,砸家具。(8.8/10)

3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9.25帕克声称羡慕库布里克拍片时的充分自由。这哥们不自由都造成这样了,自由之后绝对就疯了。将反映人生的歌曲改成如此叛逆的剧本,只能说,这B装得实在与众不同。

40分钟前
  • 小A
  • 力荐

扭曲的牛比!我不想再看第二遍~里面的音乐一响起来我就想把我自己杀掉。

44分钟前
  • 露娜peace
  • 力荐

长达95分钟的MTV,剪辑很有特点,部分场景有点重口味。片是好片,但罗水人品很烂。(另外本片是装逼犯必提的作品之一)

48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要是我知道这只是一支超长版的录影带,打死我也不看,干嘛要看这种压抑装逼故作深沉假装内涵的东西啊。不过也好,现在连他们的歌都不想找来听了。

51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看的时候还很小,里面大部分场景画面都成了我当时的梦魇。我钟爱Floyd的吉他声,但这种混乱迷离的精神状态化作影像很恶心。一个孩子在电视上看到跟自己一般大的孩子们被搅成肉馅,你真觉得他长大后会离“反战”和“自由”更近?拼死拼活发泄自己的厌倦,这个世界怎么会好。

54分钟前
  • 麥爾斯
  • 还行

音乐、画面都很棒!这部电影分开来看,每一节都是很出色的mv,意义深刻。但作为整部电影来看,形式虽然很棒,但多主题无法完美结合,导致结构脱节。还是那句话,一部电影是无法将每一主题都能深刻地表现出来的,而这也是电影的残缺美。

58分钟前
  • Comel
  • 推荐

战后精神废墟;童年阴影欲返母体;上帝死了寄托丢失;工业化教育体制育人如同工厂制造机器,压抑带来反抗;华丽欲望与赤裸暴力,阴道成为他的恐惧;法西斯重生的想象,狂热人群又成傀儡机器……皆如墙般摧毁。动画很有意境,真人剧情部分也带有魔幻超现实色彩。音乐很大气。理解那年代,而那云烟已过。

59分钟前
  • 若汐
  • 推荐

公映35周年。今天来看,太多画面有了指向。只要是个人就都有意识,只要是部电影也都能意识流,但只有少数意识流具备干扰意识的魅力。

1小时前
  • Ocap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