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的男人

HD中字

主演:迈克尔·斯图巴,理查德·坎德,弗雷德·迈拉麦德,Sari Lennick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严肃的男人 剧照 NO.1严肃的男人 剧照 NO.2严肃的男人 剧照 NO.3严肃的男人 剧照 NO.4严肃的男人 剧照 NO.5严肃的男人 剧照 NO.6严肃的男人 剧照 NO.13严肃的男人 剧照 NO.14严肃的男人 剧照 NO.15严肃的男人 剧照 NO.16严肃的男人 剧照 NO.17严肃的男人 剧照 NO.18严肃的男人 剧照 NO.19严肃的男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严肃的男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拉里·戈普尼克(迈克尔·斯图巴 Michael Stuhlbarg 饰)是美国明尼苏达州双城区某大学的物理教授,学校正决定是否颁发给他终身教授资格时,一位韩国学生向拉里抱怨考试评分不公,遭拒绝后则向拉里行贿。与此同时,拉里的妻子朱迪斯(莎瑞·莱尼克 Sari Lennick 饰)说她爱上了鳏夫塞·艾伯曼(弗雷德·迈拉麦德 Fred Melamed 饰),要求离婚。不仅如此,拉里的无业神经质哥哥亚瑟(理查德·坎德 Richard Kind 饰)越来越成为负担,儿子的犹太成人礼在即,女儿偷钱准备为鼻子做整容手术,而一封匿名信更是要将他的前程毁掉。焦头烂额的拉里求助于多位犹太牧师拉比,但信仰便能帮他走出困境吗?  本片获英国电影电视协会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及金球奖音乐剧和喜剧类最佳男主角提名(迈克尔·斯图巴)。订婚2019麦秋捉鬼记星期三2022他们克隆了蒂龙影迷神行太保戴宗之歃血为盟危机边缘 第五季波奇亚摩亚男孩第一季龙之谷:破晓奇兵XX蓝月亮快餐车粤语堕落第三季青云志第二季爱的监禁星际旅行:下一代 第七季独眼龙政宗斯巴达克斯1960三线人家河谷镇第五季真正的剃刀党第一季人形师曹操杀人蜂海岸复仇杀神无言有爱第二季白昼之雨搭便车战地神探 第八季风月场第二季凡人修仙传重制版怒火青春马莲花开风语伦德尔红粉舵爷2024年“四海同春”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黑暗天际潘多拉我的表演班同学辽视春晚倒计时2024

 长篇影评

 1 ) 《严肃的男人》:没有被严肃地对待!

我们常被告知应该严肃地对待工作、学习、家庭和生活中一切重要的事情,不可游戏人生,不应消极度日!我们没有被告知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因为那几乎就像一条绝对的道德律令一样要求每个人遵守!Larry Gopnik就是这样一个严守律令的严肃男人,他任教于大学的物理系,和妻子和两个孩子住在郊区的一座漂亮的房子里,他的家庭所属的犹太社团为他提供着情感交流和精神勉励,他踏实、勤奋、一丝不苟,这样的男人理应幸福地生活一辈子。
        问题是,当他严肃地对待生活的时候,生活似乎没有严肃地对待他。突然之间,“所有我曾认为是这样的事都变成了另一幅模样”:一个韩国学生试图贿赂他以获取学分,学生的家长又以起诉相威胁;有人定期写匿名信给学校的任期聘用委员会来暗中诋毁他;一个唱片俱乐部不断打来电话要他支付他根本没有购买的唱片费用;家里,妻子突然提出离婚,为了嫁给“一个他最好的朋友”,孩子们不停地相互争吵,一户邻居强占草坪地皮,另一户的女主人则试图勾引他,寄居在他家的兄弟因涉嫌赌博而被警察盯上了!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大小事件,但是当这么多事件同时发生时,Larry 感到他生活的根基被动摇了。问题并不在于这些事情有多么难以应付,而在于他认为这些事情发生在他身上不合情理。他是一个严肃的男人,难道不应被严肃地对待?为什么这些事就像是上帝在把他当小丑耍呢?严肃生活的前提难道不应是这个世界本身也是合乎逻辑的:好人应有好报,认真、勤奋地生活的人应获得幸福?为什么自己原先确信无疑的事突然之间都变得不确定起来了?在课堂上,Larry为学生们讲解薛定谔的猫悖论和海森伯格不确定原理,用满满一黑板的公式和推理来证明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悖论中那只猫的死活和同一时间粒子的位置和能量。但对理论世界中不确定性的认识和对生活中不确定性的认识是两码事,Larry对后者的认识甚至还不如那个贿赂他的韩国学生:当他发现那个装着现金的信封,找来那个韩国学生训斥一番,并打算以贿赂教师的名义让学校处理这名学生时,那学生非常从容地回答“mere surmise, sir(仅仅是猜测,先生)”:是不是我留下这封信只有我知道,而你仅仅是猜测,所以你没有确定的证据让我负法律责任。
        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是确定的?或者说这个世界合不合理,有无逻辑可言?这是一个带点神学性质的问题,关系到世上的正义和人们的幸福。Larry的专业知识(物理学)无法解答,那么,宗教能否解答?
        焦头烂额的Larry求助于犹太教的拉比以寻求答案,电影中一共出现了三位拉比。第一位告诉他一切都只是眼光的问题,日复一日的生活消磨了人的感知能力,只要能换一种眼光看待事物,那么即便从每天所见的停车场都能发现新的东西。这是典型的教科书似的答案,滑稽的是,这位年轻的拉比似乎正是以这种“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答案的,所以他似乎沉浸在发现了新大陆的狂喜之中;第二位拉比的解答是一种典型的神秘主义,上帝有可能把启示印在了人的牙齿背面,但他为什么这么做我们仍旧不得而知,所以不确定的事就是不确定的事,我们的疑问要适可而止。Larry没有见到的第三位拉比是社区的精神领袖,他早已老态龙钟,每日沉浸于“思考”,他或许知道问题的答案,但从他的表现看,即便他曾经知道答案,健忘症也早已使他忘记了一切。科恩兄弟的电影没有“严肃”对待这三位拉比,与其说他们是先知、精神领袖,不如说是某种戏谑的卡通人物。
        或许是由于本片的犹太社区背景,国外很多影评人将电影中Larry的遭遇与旧约《约伯记》中约伯的遭遇相提并论。两个故事中的主角没有做错任何事,但厄运频频降临在他们头上,上帝赐予他们的一切现在又一件件地夺去。但我觉得两者的差异还是很大的。电影中的Larry与其说像约伯一样敬神,毋宁说只是恪守一种道德本分,他所寻求的解答也不是像约伯一样质问上帝,而是质问世界存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世界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这几乎是科恩兄弟所有电影中所贯穿的主题。事实上,现实世界中逻辑性和合理性远不是一码事。他们为人称道的处女作《血迷宫》中,所有人物的行动都有某种逻辑性,都是一定动机下的合乎理性的行为,但最后导致的结果却是荒诞的、恐怖的,毫无合理性可言,之后的《雪花膏离奇命案》、《谋杀绿脚趾》、《缺席的人》等作品延续了这一主题,尽管故事往往是从某件离奇事件开始,但人物接下来的行为总是按照某种逻辑进行,最后的结果几乎是将原先的离奇事件放大了十倍,变得大大地不合理,异常荒诞。科恩兄弟电影的一大魅力之一就在于这种逻辑与离奇的辩证法。
        遗憾的是,在《严肃的男人》中,这种魅力大大的减弱了。Larry遭遇了一连串的麻烦事,使他的生活信念发生了动摇。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事突然之间全部发生到了他的身上。一件离奇事件的发生,观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么多突发事件聚到一起,就让人莫名其妙了,最主要的是,观众无法感受到这些事件背后的神秘力量,在他们最好的那些电影中,这种神秘力量有可能是人身上贪婪的兽性、冥冥中宇宙潜在的规则,这些力量推动着事件的发展,突破了人的控制,最终导致世界的荒诞。而在《严肃的男人》中,这些事件的爆发显得像是这个男人的中年危机一样:他只是表面上成功,其实生活本来就是一团糟,只是突然有一天他意识到了这一点而已。同时,电影所设置的60年代美国郊区背景让人怀疑电影的主题是中产阶级生活批判,与《美国丽人》那样的三流电影联系起来,这是科恩兄弟的失败。
        如果说在科恩兄弟以往的电影中,表面的合乎逻辑和背后的荒诞离奇都隐藏在事件和人物的背后,那么在《严肃的男人》中,世界有无逻辑性,到底什么东西是确定的,这两个问题作为理念几乎被直接呈现了出来。电影的序幕中,关于确定与不确定的问题就被直接提了出来:你能确定这个帮助过你的人是你的朋友还是只是一个被恶灵占据的躯体?即便当你刺了他一刀,他仍旧哈哈大笑,消失在户外的风雪中,你能确定明天将在路上发现他的尸体或者某个夜晚他又将寻上门来吗?不能。电影中的所有人物,发生的所有事件都没有告诉你答案,但是,科恩兄弟直接把答案写在电影的开头和最后了。通过电影最后那场龙卷风,科恩兄弟仿佛在说,生活或许有着它自己的规律,但生活仍旧可能遭遇许多没有逻辑毫无道理的事,就像气象中会有龙卷风一样,那么人们(还有电影中的Larry)应该如何面对?科恩兄弟用电影开头的字幕,著名犹太教拉比rashi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以质朴之心坦然接受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receive with simplicity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

————————————————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
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

 2 ) 三个导师:隐秘的答案

        《严肃的男人》,说实话,当片尾CAST出来的时候,我还茫然一片,什么嘛,就这么莫名其妙地结束了。一个奇怪的引子之后,就是一个中年犹太男子压力重重,麻烦不断的生活,俨然就如同其他关于中年危机电影的描述,像《天气预报员》之类的。然后呢?。。。就结束了,这也是《严肃男》和其他这类片子最大的不同。

    事实上,这是部与众不同的电影。世界上绝大部分电影都是完整的,也就是说,有开始有过程有高潮有结局,然而这是部犹如直接从生活中截取的片段,没有开始没有过程没有高潮没有结局。如果把那些完整的电影比作一个问题解答的过程,提出问题,依照理性,分析之,归纳,得出结论,而这部电影就是困惑,困惑,困惑,困惑,继续困惑。

    所以说,不爱看的人估计撑不到看完,也的确没什么损失,因为看完了也就那样了,而有些人就会去想破脑袋去寻思,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个人见解,这是部科恩兄弟借助犹太教来探讨人不可避免地遇到的人生困惑。而这种困惑就来自这样的矛盾,即确定的理性的清晰的有段落的原则与不确定的情绪化的暧昧的永无止境的现实状况的冲突。事实上,这部片子中三个导师,正是人们对待这种困惑的三种回答。故事实际上有些宗教寓言式的味道,一开始你甚至会以为又是个约伯或者浮士德的故事。三个导师,按照顺序也一个比一个年长,也一个比一个有智慧(这个是我自己觉得,其实不尽然),三种哲学观点。

    第一个年轻的导师显然是个充满激情的开导者,求助于坚定的宗教信仰力量试图让眼前这个困惑的男人不再困惑,但显然这些陈词滥调的道理不能解答男人的困惑。

    第二个年长的导师,他意识到了宗教的教义和现实有着重大的差别和冲突,他已经非常接收这个差别和冲突是不可逾越的观念,但为了避免消解自己的信仰,又能让自己和别人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于是他放弃了自由思考(事实上,主人公正是一个受自由思考所带来消解之苦的男人),就是众所周知,“这有什么好想的。”“想不出来,就别想那些没意义的”倾向,舒舒服服的退回了心理的舒适区域,如同那个导师举得那个例子一样。但我们的主人公也没有满意,依然扮演这不知满足勇于探索的偷火种者和受难的约伯(虽然这个形象被科恩兄弟夺去了神性)

    第三个最年老的导师(看上去有点老得随时都会翘辫子的那种)的回答,显然是科恩兄弟最想表达他们意思的答案。很有趣,真的很有趣,以至于到了这里一切都变得如同犹太教的上帝般隐秘起来。语言和道理,都无法让我好好表述,因为这个回答是不可提炼的,但我还是只能像个三岁孩子一样试图说些什么。首先主人公,这个受难者这个求索者,他渴求他能够给他答案,给他解脱,给他救赎,让他复归于内心的平和。但是,导师拒绝了(注意,这是答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为了使这部电影不至于彻底陷入隐秘的思想花园内,兄弟俩安排了男人的儿子与导师的见面。这个导师留下的两句话,就是电影所提出的所回答的,他先问

“当真理被发现是谎言,

  当所有希望消逝不在,

  怎么办?”

可直接视作自言自语,或者说是对这个即将成为MAN的男孩的一种预言,随着成长,狰狞的现实将其从使其感到安全的规范,原则,信仰等等的保护下一点点拖出的时候,这句预言是注定要发生的,

“怎么办?”

无聊的几句之后,导师从抽屉里拿出了孩子寻觅了好久的收音机,孩子这个时候无疑是满足的,他只对这个东西有反映,象征着一种欲望的满足,一次受难的结束,完全还没意思到知性上的痛苦。于是,导师对他说

“做一个好孩子。”

这就是那句会被发现其实是谎言的真理。

“做一个严肃的男人。”

同理。

    主人公最后的坚持在动笔改了那个亚洲学生的成绩后宣告瓦解,这个男人终究是个普通的男人。他不是在圣经故事中出现,他出现在了科恩兄弟的寓言故事里。好不容易,一系列的灾难似乎过去了,现实(或者说上帝)却不打算放过这个男人。电话铃响了,新的更大的麻烦又来了。事实上,影片结尾和开头是呼应的。开始的时候,儿子上课,父亲体检,两者并行,如同一个起点,最后兜兜转转,似乎又一起回到了起点,最后儿子终于可以还钱了,但龙卷风降临了,老子最终摆脱了危机,但又要回到刚开始体检的地方,继续他的麻烦,同样并行发展。一种象征是不言而喻的。但科恩兄弟是不是想通过生活中无止尽轮回的痛苦加上知性上无止尽的困惑来宣誓人生的荒诞性和悲剧性呢?

     不知道啊。。。

    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就像我之前说过的那样,这部片子不完整,比起理性地解答更像一种启示。我个人认为虽然这部片子依然非常科恩兄弟,充满着消解的力量,但我们不要忘了,消解也不一定就是消极的。在我看来,第三个导师正是片子之所以不完整而且充满暧昧的原因,他智慧得如同先知,但按照我这分析,似乎他的信仰瓦解的最严重,但是(注意了)也许他是最接近神的人。不加怀疑的狂信恰恰不是信仰而是背叛,而怀疑之后去自由思考,信仰又会随之消解,这种两难才是对信仰真正的考验。信仰的道路上没有安宁的落脚之地,永远匍匐在荆棘之路上,这种绝望却透着希望。所以第三导师拒绝了那个男人,因为那个男人是来寻求安宁的,导师知道自己给不了男人安宁。这听上去似乎很令人绝望(永恒轮回这个命题似乎就是消极思想的母亲)

   或许这个隐秘的问题的答案就是其本身。信仰是I WANT TO BELIEVE,而非I BELIEVE,因为真言与谎言,入道与成魔的距离是如此暧昧不清。

     总之,是部好片子。

 3 ) 当你处在一个偶然性事件组成的风暴中心

要做的就是,TAKE IT EASY。别焦虑,时间解决一切。
你的儿子将自己学会吃圣餐,学会理解,自己耿耿于怀的事情,别的当事人已不关注。
妄图了解真实的步伐,使人陷入主观的情绪陷阱。
这是科恩兄弟用来说道理的片子,说的是一点感悟。所以,强调人物的状态,基本以生活事件组成,无明显戏剧冲突,无相对紧密的因果关系链组成的情节。细节有点无趣,主题有点机巧和概念化,情绪平淡幽微。比如儿子和父亲两代信徒的对比,儿子在成人礼之后,就得面对令他困惑的龙卷风。而父亲终于在成绩单上,写上了C,又纠结地加了个减号,认可了一个不合格的学生。
我能理解到,道德感、宗教感、过去经验里的知识,已拥有的,将失去的,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这一切成为令人紧张的来源。严肃认真的男人,是每个处于生活旋涡中的成年人,内心的一个缩影。
写下这段废话的原因是,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她很焦虑,因为在她看来,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马上就要失去,而她自己是个一贯认真负责和靠谱的人,她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要遭受这么不靠谱的报应。
我能想到的,就是问她:为什么要那么靠谱呢?谁又要求你这么靠谱了呢?
我还想告诉她,负责任是一件多么无趣的事。你不停地将自己塑造成圣人,别人心目中,早把你当了魔鬼。
当背叛圣人和魔鬼,当背叛自我以达到忘我。顺从之道,予人心安。

 4 ) 犹太神秘主义和薛定谔猫

如果给科恩兄弟的电影分个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一是体现作者气质的风格化作品,比如《巴顿·芬克》(Barton Fink)、《米勒的十字路口》(Miller's Crossing)、《缺席的人》(The Man Who Wasn't There)等等,另一类则是《影子大亨》(The Hudsucker Proxy)、《真情假爱》(Intolerable Cruelty)等迎合大众口味的商业作品,其它的如《逃狱三王》(O Brother, Where Art Thou?)、《师奶杀手》(The Ladykillers)都可以算是介于两者之间。09年他们的最新作品《严肃的男人》(A Serious Man),以其风格化的视听语言和他们贯有的主题完全可以被归类到第一类中去,而且纵观科恩兄弟近几年的创作,他们似乎在经历了21世纪初的低谷后,又回到了90年代的高峰期,佳作频出,至今依然是美国独立电影的旗帜性人物。
 
 
新片《严肃的男人》讲述了犹太人大学教授Larry的日常生活。科恩兄弟的电影中真的不乏犹太人的形象,可能和他们自身是犹太人有关吧。最有趣的就是《谋杀绿脚趾》(The Big Lebowski)中那个大胖子犹太人Watt,絮絮叨叨,非常的冷幽默。但这次的犹太人明显不是Watt那样一个小镇上的无业游民,而是美国的中产阶级——科恩兄弟对他们的挖苦也不是第一次了。而这次是犹太教中产阶级,那当然是要借用一些犹太教的东西来为影片张目了。
 
 
犹太人的民族宗教犹太教自法国大革命以后,获得了与欧洲主流基督教的观念上的平等地位,犹太人也自此以后获得了某种“平等身份”,然后走出闭塞也意味着要溶入主流,于是数千年中不曾动摇的犹太教在19世纪开始分裂。后面的事情似乎每个宗教都经历过,犹太教也分裂成保守派和改革派等等宗派。其中的正统派中有一个分支叫做哈希德派,这一派是犹太教中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一派(似乎大多数宗教中都有这种派别),它起源于18世纪东欧的犹太社区,这一派的修行方式是卡巴拉(Kabbalah),其经典是《光明篇》(The Zohar)等书,主张强调人的感性而非理性,也主张通过祈祷、歌舞等方式直接与上帝灵交。卡巴拉目前在欧洲的影响力比较大,下面是它的英文网址:http://www.kabbalah.info/engkab
 
 
在影片故事开始之前,有一段有趣的短片,用的是4:3的经典大银幕比例,讲的是波兰的一对犹太夫妇,在争论一个丈夫白天遇到的人到底是不是鬼魂,最后那个人出现了,妻子不信邪,用冰戳戳了他,于是他流着血离开了,他究竟是不是鬼魂最后夫妻还是没有定论。这个小故事的发生地就是哈西德派的发源地东欧,而且夫妇的言谈之中也提到了《光明篇》。于此我们是可以略窥全片的主旨的。暂且按下不表。
 
 
影片中的大学物理教授家庭显然是一个貌似虔诚而实质比较开放的犹太教家庭,这可以从影片中的一些情节中看出来,比如妻子外遇、儿子吸大麻等等。一家之主Larry似乎对他遇到的什么事情都无所适从,而且深究起来,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他根本就完全“不知道”。如他完全不知道妻子偷情,不知道儿子吸大麻、买唱片,不知道女儿整容,不知道弟弟的那本笔记本写的是什么,不知道谁给教授评审委员会写小报告。这是一种很暧昧模糊的状态,也很不正常,看上去Larry整个人与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都不相干。影片中唯一他有把握的事情似乎就是他的课堂,有两场戏是课堂上的,一场是他在讲解“薛定谔猫”,另一场是他在梦中讲解“测不准原理”。
 
 
量子力学的这两条经典定理,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的,就是微观粒子的测量问题。在微观中,对一个粒子的测量就会干涉粒子本身,但是不测量就又无法观察它,于是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就无法被同时测准,于是就有了玻尔的“波粒二象性”假设。物理学家们把这种物质在微观尺度上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状态并存的奇特状况,叫做有效的相干叠加态。但是薛定谔的“薛定谔猫”实验,是想知道宏观世界是否也遵从适用于微观尺度的量子叠加原理。实验是这样的: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盒子里。镭的半衰期是固定的,但是什么时候发生衰变却存在几率,如果镭某一个时刻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猫”。(在电影中,Larry也在黑板上画了这个实验图)这种“又死又活”的状态由薛定谔给出的一个波函数可以解出,而一旦打开盒子,这个波函数就会发生坍缩(物理学上称为Collapse),猫呈现在观察者面前的只会是“生”或“死”的状态之一。
 
 
这样说来,“薛定谔猫”也是一个观测问题,只要我们不去观察事物,事物就会呈现出其原本的叠加态,一旦我们介入观测,叠加态消失,波函数就会坍缩,事物由于我们的观测而变得不是它们本身了。影片中的主人公,除了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对身边的事物几乎一无所知,可以这样说,他周围的事物对于他来说,是处于一种叠加态。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影片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是不是、有没有”了。比如,他到底有没有受贿?那封匿名信是不是韩国小子写的?他弟弟有没有鸡奸?他又到底是不是一个严肃的男人?以及影片开头,波兰夫妇谈论的那个人到底是不是鬼魂?这些,都是未被观测的“薛定谔猫”。
 
 
我们回到犹太教神秘主义。爱因斯坦虽然对量子力学贡献多多,但他反感量子力学,他希望的是找到确定的方法来解释宇宙,他说“上帝不掷骰子。”但是谁有能力知道上帝爱干嘛呢?神秘主义的出现本身,就是与偶然性相对应的。这些偶然性,使得我们的日常经验变得虚弱无力,不得不把他们的出现归功于上帝的意志,而要去寻找这些事件的答案,却是徒劳的,因为人格怎可理解神格呢。影片中的小拉比(拉比是犹太教中的传承知识者)劝说Larry换个眼光看世界,大拉比却劝说他把诸事抛诸脑后。显然大拉比法力更高,他知道事物的复杂性和偶然性,与其详细地探究每一只“薛定谔猫”,不如任其发展,因为我们的探究只会让事物遮蔽其本来面目。影片最后一场戏,龙卷风来临,山雨欲来的态势,他的儿子也将要处于这样的“风暴”之中了,而他自己,到底有没有生病,我们还是“不知道”。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觉得科恩兄弟只是在借力打力。关于人的选择困境的主题,在他以前的影片已经屡屡出现,这次以犹太教神秘主义和薛定谔猫的面目出现,大概是增加了观看的乐趣和难度罢。

 5 ) 《严肃的男人》:做一只淡定的猫

生活,应该是严肃的,还是扯淡的?这是个问题——对大学物理教授拉里·戈普尼克来说,这更是个严肃的问题。在科恩兄弟的导筒下,戈普尼克是个生活很严肃的男人:他严肃的对待工作,严肃的对待家人,严肃的对待邻里,严肃的对待自己的犹太信仰;换句话说,戈普尼克是个严肃的老师、严肃的丈夫、严肃的父亲、严肃的邻居、以及严肃——以前或许有点游离,但后来显然死心塌地——的犹太教徒。

科恩兄弟在片头加了八分钟的古装寓言小故事,一个雪夜不请自来的老者,妻子果断的给他胸口插了一刀,老者踉跄而去,但他究竟是魔鬼还是正常人,夫妻俩争论不休也没有结果。这与戈普尼克在讲台上不遗余力的描述的“薛定谔的猫”理论形成了巧妙的呼应。在量子力学中,“薛定谔的猫”形象的隐喻了微观粒子的随机状态,当然在这样高深的学术范畴中,那只猫是死是活与普通百姓无干,但若把这种随机性引申到日常生活和伦理道德的领域里,混沌之神难免使得一切都扯淡起来——观众们当然想知道,那个雪夜老者究竟是不是魔鬼?
康德说,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居然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而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不二法门便是因果逻辑,哲学家们会把这玩意总结成“logos”之类的东西,但是,事物之间的变化真的有因果联系么?量子力学已经彻底颠覆了这种朴素的认识观,上帝开始掷骰子了,这个世界不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运行的,而是充满了匪夷所思的不确定性。

戈普尼克的分裂就在于他可以用满黑板的数学运算来证明事物的不确定性(梦中的这一场景让人忍俊不禁),而他在生活中却无法接受秩序的紊乱:为什么自己这么优秀,老婆竟会爱上隔壁的老鳏夫?为什么自己要给老婆和鳏夫腾地方,搬出家里住到汽车旅馆?为什么鳏夫好好的又出车祸死了?为什么鳏夫死了自己还要给他(自己妻子的未婚夫?)操办葬礼?为什么有人写匿名信诬陷自己?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几乎任何宗教都包含着朴素的善恶有报道理,所以戈普尼克多少有些置疑上帝(这一神义论的经典诘难藉由他哥哥亚瑟之口说出)。他要去找拉比(犹太牧师)告解,但是,高深莫测的拉比们要么不见他,要么就是讲一个连他们自己也解释不了的故事——就像我们费尽心思理解片头的寓言小故事一样,戈普尼克听了以后便更加抓狂。
很哲学的主题,却被科恩兄弟阐述得妙趣横生,笑点迭出、酣畅淋漓,如果要形容这种喜剧技法的话,必须得套用那套炒股软件的名字——大智慧。
可怜的戈普尼克,他不知道,在生活中,他也是那只薛定谔的猫,一切都不遵循逻辑。

一切都不确定,来自韩国的朴同学究竟想不想贿赂他,账单究竟是不是朴爸爸付的,戈普尼克统统不知道,但是,思忖再三之后他还是改动了朴同学的不及格成绩。
于是,乌云压城,龙卷风将至,医生打来电话告诉他:要跟他严肃的谈一谈他的X光体检结果。
影片结束了。未来究竟怎样,还是像那只薛定谔的猫。
猫是死是活,其实只有猫知道。
不过在我看来,所谓“严肃的男人”,也许指的不是戈普尼克自己,而是他的儿子丹尼。当他在吸完大麻的状态下也出色的完成自己的犹太成人礼后,他见到了那位父亲一直想见而无缘的犹太老拉比马沙克。马沙克把丹尼上课被缴的随身听还给了他,此时丹尼冀望着马沙克能说出一番深奥的人生道理来,但老拉比只是淡淡的复述了几句歌词——正是丹尼上课偷听的Jefferson Airplane乐队的那首《Somebody To Love》。
这个道理,正像科恩兄弟在片头引用的那句犹太名言:“以质朴之心坦然的接受一切”。
我们都是薛定谔的猫,区别仅仅在于,你能否做一只淡定的。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0年3月3日)

以上是给报纸写的稿,很短,感觉很多问题没写清楚,所以我再补个长的尾巴。首先声明:以下的影片解读纯属我个人的感受和分析,我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对科恩兄弟的创作原意做出明晰的判断(其实这本身就是个伪问题),还是那句话,电影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是导演,而是每个观者自己。
在进入正文之前,先抄一首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普希金
 
看完电影《严肃的男人》或这篇影评的朋友,相信一定会对这首诗更有感触。
为了使论述显得有层次感,乱分几点吧:
 
1.叙事
主要从结构上讲讲吧,《严肃的男人》的叙事结构不复杂,但是用得相当精妙。

A.插叙
插叙其实很难用,搞得不好会搅乱整个叙事结构,但科恩哥俩给我们做出了良好的示范。片中的插叙主要有三大类:片头小序幕;片中第二个犹太拉比讲的故事;以及主人公戈普尼克多次出现的梦境。
先讲片头那个,故事的具体涵义第4点再论,从结构上讲,这个片头序曲起到了提点全片的作用,这让我想起了塔科夫斯基的《镜子》和《安德烈·鲁布廖夫》,前者用了一个催眠师治疗口吃患者的小序幕;后者则用了一个俄国中世纪农民发明热气球上天旅行的小序幕,言简意赅,微言大义。与老塔比较,科恩哥俩用的序幕在时空背景上更加跳跃——老塔的两个序幕都是与影片主题内容时空相同的,但科恩哥俩直接从1960年代穿越到中世纪,地点也从美国窜到了欧洲,但由于犹太背景的同一,使得序幕与正文的连接也不那么突兀了(有趣的是,老塔的所有电影几乎都有序幕式的结构:如《索拉里斯》中一开始的地球场景,《牺牲》中一开始亚历山大长达八分钟的絮絮叨叨)。
第二个拉比讲的故事在结构上的作用与片头序幕相同,不再赘述。
戈普尼克的梦境则直白的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大多是他的噩梦,表达了他对于现状的不满和欲望的释放——这就是弗洛伊德理论的简单照搬。梦境这东西,用不好会让全片支离破碎,但科恩哥俩在结构安排上很好,戈普尼克一俟遭受打击,便会通过做梦来释放,然后继续过他的“严肃”生活,现实张,梦境驰,一张一弛,节奏便被稳定了下来。
此外,还得谈谈字幕,在除序幕外的影片主体,科恩哥俩加了三次字幕,指明了戈普尼克面见三个拉比寻求告解的过程,也可以由此将影片划分为三个段落,不过从整体叙事上来看,去掉这些字幕于字幕毫无影响,应当说,字幕就相当于着重号,其强调功能大于结构划分功能。
       
 B.单人多线
《严肃的人》全片以戈普尼克为核心,所有的人物及故事线索均围绕戈普尼克展开,戈普尼克成为叙事结构的基点,由他的生活时间为线索,将一个个故事铺展开,自然符合大多数观众的观影习惯。所以,全片插叙虽多,但不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戈普尼克居功至伟。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人都是为戈普尼克配戏的,但有个人却有相对的独立性:戈普尼克的小儿子丹尼。别人的心路历程都是片段式的,出现在剧中都是为了给戈普尼克制造戏剧矛盾,唯有丹尼本人也有一条相对完整的生命路径展现,也有自己的成长和心路历程的转圜,而片中围绕着丹尼,也安排有一些辅助人物专门给他配戏,所以丹尼也可以看作是一条复线。当然,相对于老爸来说,丹尼还是居于次要地位。
再拉开来说,还有一条隐微难见的次次要线索,就是戈普尼克的哥哥亚瑟,此人主要以戈普尼克的家庭负担的戏剧形象于片中出现,但是他个人的经历也可以被简单勾勒出来,相对于他人,亚瑟略具独立性。非要说是三条线索,也能说通,但有些牵强。
有意思的是,三个人都是一家人,而且是——男人,个中深意将在第3点中忽悠。
 
2.喜剧
我看《严肃的男人》笑翻了,笑点N多,而且出其不意,但都印象深刻。什么叫幽默?卓别林是,科恩哥俩也是。而且科恩们很黑色,嘲讽中带着诡异,独步影坛,无人可及。
片中的幽默许多都是通过细节展现的,整体叙事波澜不惊,但稍一放松科恩哥俩便有惊喜奉送:戈普尼克正被律师搅得焦头烂额,便进来了个肥胖老迈的家伙,还拿着厚厚一叠卷宗,这位肯德基爷爷造型的老头突然站起来目瞪戈普尼克,老戈骇然,正当观众伴着老戈不明就里时,老头轰然倒地,心脏病发,死了——这个场景据说是科恩哥俩当年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构思的;还有丹尼借来(借钱买?)的随身听被老师收缴,出借的小胖子总想找机会揍丹尼一顿,但每当丹尼路过小胖子家,总是撒腿就跑,小胖子气喘吁吁却总也赶不上;另有戈普尼克开车时见到意图让他改成绩的韩裔朴同学,戈普尼克难得的伸中指发泄,马上就追了前车的尾;还有老婆与隔壁的鳏夫塞·埃伯曼正在筹划结婚,埃伯曼却因车祸突然离世(与戈普尼克追尾平行剪辑),罹难后的埃伯曼在老戈家办起了头七(Shiva),警察上门查问,老戈话到嘴边又咽下了——难道说:“我正在给我妻子的未婚夫办头七?”;最后老拉比马沙克背起了摇滚歌词,更让人忍俊不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几乎所有的桥段都包含着喜剧性,这是《严肃的男人》最大的美学特点。
细节也包括台词,例如丹尼的校车上有个同学,一口一个Fucker,She is fucker,He is Fucker,Both都是Fucker,喜感十足;还有戈普尼克的邻居父子俩,当老戈与他争论篱笆的界限时,这位猎人父亲拽了吧唧的一句Measure(去量!),与他的纳粹造型十分匹配——丫越野车顶上的死鹿也很拉风。
细节还包括造型,戈普尼克的女儿萨拉就很突出,不合体的黑框眼镜,有些歪斜的身姿,把个不招人待见的傻妞衬托了出来;还有邻居爷俩一水的短发纳粹造型,以及萨姆斯基夫人总是迷离的大麻眼,以及戈普尼克同事的老书呆子行头,无一不贴合人物的身份。
话说回来,《严肃的男人》全片都是笑中带泪的,很辛酸,戈普尼克是个好好先生,本应跟雷蒙德一样人人都爱的,但是几乎混到了妻离子散的境地,岂不令人唏嘘?
这就要说到第3点了。

  
3.男权
《严肃的男人》是个不很严肃的翻译,片名也可以就译成《严肃的人》,不过Man一词在英语中本身就既可以指男人也可以泛泛的指人类、人。科恩哥俩也许无意识的就利用到了该语词在英语中本身就有的男权含义,事实上,通观全片,《严肃的男人》的确是关于男人的故事。
戈普尼克的妻子朱迪斯除了与老鳏夫勾搭成奸,没有别的作用,这就是个坏媳妇的形象。女儿萨拉更是无甚戏分,突出戈普尼克的家庭重担而已。萨姆斯基夫人则是个勾引人的尤物——戈普尼克的情欲指向,再加上几个可有可无的老年女秘书形象,《严肃的男人》里就没个像样的女人。
戈普尼克不消提,前面说过,丹尼的故事其实也不可忽视。当老爸陷入一个个不可名状的 莫名困境时,丹尼却绝境逢生,成功的完成了自己的Bar Mitzvah(犹太成人礼),而且随身听失而复得,丹尼最大的困境消除,俨然成了候补纯爷们——所谓一个Serious的Young Man。
亚瑟很酷,这是个雨人式的家伙,当临界弱智的他已届中年还得靠戈普尼克照料时,委实可怜。不过看着他的笔记本,戈普尼克却惊愕于他可能具有的数学天才。事实上,片中当戈普尼克被逐出家门,栖身于汽车旅馆时,老哥俩夜不能寐,亚瑟一番痛哭后,戈普尼克在废弃的游泳池里抱着他,高大佝偻的亚瑟哭得像个孩子——是不是科恩哥俩的真实经历改编?
大反派塞·埃伯曼也是爷们,他死后阴魂不散,成了戈普尼克的心魔(他生前的表现也很酷,抱着戈普尼克,要赶他出自己家门时还人五人六的握住老戈的手,一副政治委员谈心的架势)。在梦境中,埃伯曼抓着戈普尼克的领口往黑板上撞,高呼:我操了你的老婆!——这话几乎是所有异性恋男人的命门。看来,朱迪斯在埃伯曼和戈普尼克间,无非是个男性争夺的标的物而已。对男人来说,敌人也是男人。埃伯曼处处以“A Serious Man”自居,这个目标简直成了悬在戈普尼克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围绕着片名,我们可以看到:戈普尼克想成为A Serious Man,埃伯曼已经是A Serious Man,丹尼似乎即将是A Serious Man,亚瑟则不理解为什么他的Hashem(犹太上帝)不让他成为A Serious Man——所以,这是个爷们戏,解决的就是男人如何“严肃”,如何成为纯爷们的问题。
科恩哥俩几乎只拍男人戏,拿奥斯卡的《老无所依》也一样。熟悉什么题材就拍什么,这无可厚非。
正因为此,我们也可以把本片看作反映戈普尼克的中年危机,以及丹尼成长的烦恼的故事——纯爷们的。基于此,本片也可以被解读为是中产家庭危机的描摹,戈普尼克的家庭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而他所居住的区也是典型的中产社区(整个社区不见有色人种出现,是否传说中的Restricted Community?)。
 
4.反目的论-决定论的世界观
《严肃的男人》为什么是独立电影?就是因为剧情有些许晦涩,这种晦涩感几乎全部来自片中对反目的论-决定论的世界观的展现及其向犹太教信仰的延伸。

A.薛定谔的猫①
这是个重要的隐喻,戈普尼克在大学讲坛上教授这个,可他只在数学-物理学的领域里能接受它。这东西涉及量子力学,我用数学看不明白也讲不清楚,科普的理解,就是事情随机了,上帝掷骰子了,用在片中的含义跟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和ERP佯谬应该是一回事——当然这都是现代物理学的概念,科恩哥俩也不是专业人士,影片的使用也是对生活世界的比喻。
牛顿的经典物理体系是周严的,决定论意义上的,宇宙按部就班,用数学公式可以推算出一切。也就是说,在牛顿的数理体系里,偶然性没有存身之地——你不知道是因为数据没有采集到,实验条件不够,或者你的数学不够好。但是薛定谔那只可怜的猫却告诉我们,你搜集到了数据,实验条件成熟,数学公式也够用,但是,亲爱的,猫总是陷于一种死/活的混合状态,喵了个咪的,猫死不死取决于你有没有观测——Fuck!这是个随机事件!
量子力学把经典物理学建立起来的严丝合缝的宇宙体系轰得七零八落,物理学家们掌握了规律,可终极规律却是:没有规律(随机规律从逻辑上来讲等同于没有规律)。我这种文科生还好点,横竖不懂,不少物理大牛可受不了这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版后,几位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物理学家相继自杀,就是因为他们骨子里受不了这个——数学失败了,宇宙和人生的意义也就被彻底架空了。
=随机性在《严肃的男人》里随处可见,一切都处于似是而非的混沌状态。从戈普尼克的角度来看,他无法理解自己身边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便是和戈普尼克一样搞不清真实状况——是不是朴同学向戈普尼克行贿?谁写了匿名信诬陷戈普尼克?亚瑟是白痴还是天才?他是不是犯下了赌博和鸡奸罪?谁又在唱片俱乐部消费了巨额账单?最后为什么会龙卷风来袭?戈普尼克的X光结果到底是什么?一切都是问号——而这样一来,片头的序幕故事就不难理解了:老者是人是魔,其实不可揣测,一切都处于随机混沌中。
不过话说回来,随机性也有其可爱之处,在我看来,剧情片与纪录片的区分标准,就在于随机性的大小;而文艺作品中的所谓永恒主题,其魅力之源也在于,它是随机的——紫霞对至尊宝的那份随机爱情,不就百转千回亘古流芳么?
生活中的戈普尼克就像那只薛定谔的猫,莫衷一是,似是而非。那只猫若局限在量子力学领域,与百姓无干,可一旦引申到日常生活里,戈普尼克的麻烦就大了。戈普尼克拒斥偶然性,他习惯于按部就班的中产生活,相信善恶有报与司法正义(片名中“严肃”一词的含义也可以从这方面理解,如果把Serious翻译成“认真”,实际上意味着戈普尼克循规蹈矩,不能接受混沌与随机)。再者,戈普尼克是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于是乎,下面的情形就出现了——

B.犹太教背景下的神义论辩难②
也许是由于自己的犹太出身,科恩哥俩一直在片中拿犹太教说事。当戈普尼克遭遇困境时,他开始向拉比们寻求答案。这便出现了犹太教背景下的神义论辩难——所谓神义论,乃是莱布尼茨造Theodicy一词肇始,神义论问题来源于为上帝与恶的关系做辩护:上帝若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为什么还有恶?
恶落实在戈普尼克那里,便是他所遭遇的困境——自己笃信Hashem,还一门心思的向Hashem的代言人求助,可Hashem为什么让自己过得如此的狼狈不堪?戈普尼克没有直言,这一辩难由他的哥哥亚瑟在废弃游泳池里的哭泣直接发出。亚瑟痛哭流涕的质问苍天(Hashem),为什么对自己如此不公——这便是普通人的神义论问题。对一个一神教的信徒来说,世间的恶从何而来?恶的存在不是与上帝的神格相悖么?
把神义论从基督教背景中拉出,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就已经发出了神义论的辩难,不过柏拉图自有源自古希腊宇宙论的解决方案(说句题外话,怀特海那句“整个西方哲学史都是在给柏拉图下注脚”真没说错,现代西方哲学的所有问题古希腊那帮富贵闲人们全都忽悠过了):从柏拉图的“德木格”造世神开始,普洛提诺的“流溢说”集大成,恶本身并没有独立的位格,而被解释为善的缺乏及为宇宙的整全所不可或缺。基督教勃兴后,圣奥古斯丁承继希腊先贤,又提出了人的自由意志是恶的来源的神义论说法(暨所谓“审美的神义论”,虽然在逻辑上并不能贯彻到底,但亦成为后世保守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之一)。

然而邓斯·司各特用偶在的非审美神义论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方案,按照这一说法,偶在性取代了目的论-决定论的神学基石,一切都是偶然的,就连上帝造世也是偶然的,上帝可以造也可以不造,可以造成这样也可以造成那样(这倒与“薛定谔的猫”理念相通了),由是,上帝与其造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偶然的——所以,上帝是隐匿的,上帝的意旨凡人不可揣测(后世的汉娜·阿伦特进一步总结为“恶是自由的代价”,其与邓斯思想的承继一目了然,汉娜也称邓斯为“世界上第一位自由主义思想家”)。
这样一来,第二个拉比所讲述的犹太牙医在Goy(非犹太人)患者牙齿里发现希伯莱文字的事件便不难理解了,套用天主教神学家司各特的观点:Hashem的意旨凡人是无法揣测的,Hashem万能,Hashem的造物完全出自Hashem的绝对意志。所以,没有答案,作为Hashem的信徒,你只能满心欢喜的尊奉他。由此说来,亚瑟的控诉也被化解了,Hashem给你什么不给你什么,皆由全知、全能、全善的Hashem神断,蝼蚁凡人岂有自知?
通俗的说,作为信徒,你这个渺小、卑微的人格在Hashem永恒而充满无限荣光的神格下只是偶在、随机的,神恩不可感,神威不可测。于是,科恩兄弟在片头引用犹太教著名拉比Rashi的话:“Receive With Simplicity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便不难理解了——Hashem要怎么样,你就怎么样,休想质问Hashem。对Hashem的造物来说,Hashem隐匿了。由此来说,第二位拉比的态度其实是完全符合非审美的神义论理念的——不解释才是真正的敬神,才是尊奉Hashem,戈普尼克一个劲的想听解释,其实是把他的数学脾气引入了宗教信仰中。

当然,这些神义论思想都是基督教背景下的,上帝与造物间的联系是偶在、隐匿的,于是基督教神学的重心从三位一体的上帝向第二位的耶稣基督转移,世称“十字架神学”。也正因为此,耶稣在十字架事件中的临终呼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马可福音》15:34)也就可以理解了。在审美的神义论的思辨体系中,上帝冷漠的高高在上;而在非审美的神义论思辨体系中,神的全能使造物成为偶在,神也通过十字架事件血淋淋的再次惊醒世人:人保有自由的秘密在于承纳和担负其造物的偶在性——也就是说,信徒也不过是上帝荣耀下一只偶在的“薛定谔的猫”,而承纳和担负这一偶在性就在于你得“做一只淡定的”。
十字架神学亦成功的应对了来自“抗议的无神论”的危机,事实上,亚瑟的游泳池哭诉也可以看作是一次“抗议的无神论”的表述,其实“抗议的无神论”和审美的神义论(暨“哲学有神论”)遵循的正是同一理路:试图把造物当作一面镜子,从中反窥上帝的身影——这当然遭到了非审美的神义论的迎头痛击。

放在犹太教背景中,戈普尼克的遭遇还可以被类比为现世的约伯,为避免麻烦,旧约里的记载我就不予置评。有论者将《旧约》中记载的约伯性格变化的过程归纳为“厌”、“疑”、“怨”、“斥”和“抗辩”五个阶段③,但戈普尼克最多到了“怨”和“斥”的阶段,从未发出过约伯式的抗辩。片中的抗辩乃是由亚瑟发出,直接看亚瑟抗辩的内容,与约伯一样都有置疑上帝不公之意,不过亚瑟并未经历从曾经拥有到莫名失去的过程,再加之他醉心于宇宙随机率的计算中,其心态和境遇自然与约伯不可相提并论。而且检视片中的抗辩应当将戈普尼克和亚瑟的境遇联系起来看才有意义(亦暨戈普尼克的抗辩藉亚瑟之口说了出来),所以此一抗辩更多的类似于经典的神义论抗辩表达,而非简单的约伯式抗辩(当然从哲学基础上看,约伯式抗辩也可以看作是神义论抗辩的一种具体表达方式)。
基督教解决非审美的神义论所带来的神学困境的方法是向十字架神学倾斜,那犹太教神学是怎么解决约伯问题的?这很有趣。要从宗教背景仔细的解读《严肃的男人》,必须涉及犹太教与基督教的比较研究,这超出我的知识水平。不过十字架事件显然是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分水岭,不承认福音书的犹太教徒如何能接受一位与自己仅仅有着偶在、隐匿联系的Hashem?不承认启示录的犹太教徒是否具有又如何接受Eschatology(末世论)的思想?
科恩哥俩在片尾给了戈普尼克与约伯截然不同的结局,耶和华后来又赐福给约伯N多的大型家畜和儿女(《约伯记》42),但戈普尼克刚刚改动了朴同学的成绩,就接到了体检医生的电话,他的X光片福祸未卜(Hashem惩罚了他?),然后窗外黑云压城,龙卷风降至。丹尼和同学们看着远方正在升腾的风暴,一种Eschatology的感觉油然而生,莫非这是科恩哥俩对于最终审判的隐喻?这可是违背犹太教义的吧?

总之,整部《严肃的男人》的戏剧矛盾以“薛定谔的猫”为核心喻体,继而发展为针对犹太教的信仰危机。按照片中的剧情走向下去,似乎尊奉福音书是唯一的出路,不过这却是对犹太信仰的背叛——所以,我很想知道美国的主流犹太社群对于此片的态度。

5.科恩流
从《血迷宫》到《严肃的男人》,科恩哥俩的风格已经炉火纯青。如果是,《金钱帝国》和《老妇杀手》这样的作品还有些向商业妥协的话,那《严肃的男人》这样的作品,则完全是属于科恩哥俩个人的。
科恩哥俩在此片中也没有启用大牌明星,演员大都是电视剧演员出身,其中扮演第一位代理拉比的西蒙·赫尔伯格最令中国观众印象深刻,因为这哥们在《生活大爆炸》的表演中令人过目不忘——值得注意的是,赫尔伯格在TBBT中扮演的亦是一位犹太工程师(他总是强调自己在MIT拿了学位)。
影片的影像风格很平实,家长里短的场景伴以家长里短的光影设计和镜头切换,粗看与家庭题材电视剧无异,但是科恩哥俩剪辑上非常巧妙,幽默且多喻——例如戈普尼克追尾那段戏,与埃伯曼驾车平行剪辑,老戈撞车前切了一个埃伯曼转弯的镜头,然后“砰”的一声虽然来自老戈追尾的声画对位,但显然亦埋下了埃伯曼出车祸的伏笔。而别的镜头用的都十分平实,没有炫技,最多用下主观镜头。梦境、吸大麻后的眩晕也都是常用的影像语言。

科恩哥俩的个人风格在《严肃的男人》中已经炉火纯青,借用围棋的说法,可以把《严肃的男人》看作是“科恩流”的代表作。
必须指出的是,《严肃的男人》的主题其实是科恩哥俩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的,特别是弟弟伊桑·科恩,他在普林斯顿曾拿过一个哲学学位,他的毕业论文题目则是Two Views of Wittgenstein's Later Philosophy(《关于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两种观点》)。老维何许人?20世纪首屈一指的大哲,值得注意的是,老维在一生中最后的时光都在思考关于确定性的问题,他最后的思考亦结集成《论确实性》一书出版④,这种对确定性的怀疑当然成为维氏后期哲学思想的重要线索,伊桑·科恩念大学时就纠结在其间,这回总算跟哥哥一起藉电影为工具来了个思考的总爆发——犹太教的背景则完全来自哥俩的出身。
再补充一句,维特根斯坦也是个犹太人,却笃信天主教(虽然他的信仰方式迥异于普通教徒)。
照这样看来,事情愈发清楚了——戈普尼克迟早得改宗。
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一个严肃的人。
 
①本段主要参考: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②本段主要参考: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上海三联&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
③参阅:周平《约伯性格对罪与罚理念转换的意义》,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④此书亦有中译本:维特根斯坦《论确实性》,张金言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

 6 ) 后来呢?第二个拉比的故事

通过中文字幕整理而成,为了使得阅读顺畅,略有增删。杂感附后。








——————————————

——你认识李·苏世曼吗?

——苏世曼医生?我想我……是的,我知道他。

——他有没有告诉你一个关于异教徒牙齿的故事?

——没有,嗯,什么异教徒?

——是这样的,有一天李在工作,你知道,他在医院负责牙齿矫正手术。当时他正在给病人做塑料牙模,用于牙桥矫正。模具成型后,李正在做制作牙套前的检查时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似乎有东西被刻在病人下门牙的内侧——那是一排希伯来字母——Hey vav shin yud ayin nun yud Ho-she-ay-ni,意思是“帮助我,拯救我”。是的——在一个异教徒的嘴巴里。于是他打电话把那个异教徒叫回来,假托说,需要再次测量牙齿,偷偷用镜子照了照——没错,那几个字母就在那里,Ho-she-ay-ni,“救救我”。真麻烦——苏世曼回到家里,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苏世曼医生开始研究其他病人的模具,可是不论是异教徒也好,犹太人也好,都没有刻字。他往自己的嘴里看:没有;他往老婆的嘴里看:也没有。苏世曼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或许他不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贤人,也不是玛莎可拉比,但他对《光明篇》和《神通法》还是略知一二的。他明白,每个希伯来字母都对应着一个数字,于是他找到了:8-4-5-4-4-7-3,七个数字——也许是电话号码?也许。

他拨了这个号码:“你好,你认识一个非犹太教人,克劳斯,拉塞尔·克劳斯吗?”

——“你是谁?”

——“你是哪里?”

——“ 布卢明顿的红猫头鹰杂货店。”

——“ 非常感谢。”

于是苏世曼去了那里。那里确实是一个红猫头鹰杂货店。苏世曼回了家,他还是想不通:他一定要找到答案,要不然就没法再睡着了。于是他来见拉比(也就是我,纳赫),
他走进来,就坐在你现在坐着的位子上。他问:

——“这一切是什么意思呢,拉比?这是上帝发出的信号吗?‘救救我’。我苏世曼,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帮助这个异教徒?但做些什么?牙齿上又没有说。或者,也许我应该帮助人们实现更合乎道德的生活?《神通法》里有答案吗?《光明篇》呢?或者,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告诉我,拉比,这样一个信号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么……你怎么跟他说的?

——这,有关系吗?

——这难道不是你想要跟我说的吗?

——好吧。我当时对他说,“牙齿,我们搞不懂;上帝的信号,我们也搞不懂;而帮助别人呢?不是坏事。”

——不,不,那几个字到底是谁弄的呢?是给苏世曼看的吗?或者给发现的人?或者,只是...给,给...

——我们不可能什么都知道

——你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跟我说这个故事?后来呢?苏世曼后来怎么样了?

——还能有什么呢?没什么事,他照常工作呗。有一阵子,他检查每个人的牙齿,看是不是有新的信息,但再也没有发现。很快,他发现,自己不再检查了,生活就恢复正常了,这些问题不再令他苦恼。也许就像牙疼一样,有时候感到一阵疼,然后就消失了……

——我不想这一切消失!我想要一个答案!

——当然,我们都想要一个答案。但上帝不欠我们答案,拉里,上帝不欠我们任何东西,是我们欠上帝的。

——如果他不给我们答案,那为什么要让我们感受到这些问题?

——他没有告诉我为什么。

——那个异教徒后来怎么样了?

——异教徒?谁在乎呢?




——————————




这一段可以算是电影中另一个比较重大的“和主轴脱节”的地方,由一个犹太教导师说出的一个犹太牙医的故事。第一个“脱节”便是影片开头,风雪中的奇遇,那可以认为是关于认识世界的隐喻,对于同一个现象(同一个人),丈夫与妻子基于自己的了解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和处理——那么问题就是:谁是对的?那个老人是活人还是鬼魂?导演让他重新步入了风雪之中,和主角拉里后来在课堂上教授不确定性原理时的“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一语遥相呼应。当世界和自己了解的知识(别忘了它们也来自于同一个世界)相冲突时,哪一个才是真的?

回到上文,这个虎头蛇尾的故事,是想说什么?如果后来那个异教徒“被拯救”了,那么可以看作一个宗教中常见的“神迹”;如果牙医发现了希伯来文是某种细菌腐蚀的结果,那么这是《走近科学》;……但是牙医不再追究这事了,异教徒不知所终了,故事好像也只能这么结束了——一个不能算结束的结束,无怪拉里一肚子不满地追问:后来呢?后来呢?

他得不到这个故事的“结局”,因为它本来就没有结局。正如他苦苦寻求的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答案:“如果他不给我们答案,那为什么要让我们感受到这些问题?”

生活不是算术题,写满一块黑板算不出结果可以再写一块,直至得到一个正确的赏心悦目的等式;生活也不是小说,写完一段后可以打上一个句点,插入一个分页符;你可以对着无奈的生活提出一百个问题,但却得不到半个答案。算术题中,“无解”也是一种解答,而生活中的“无解”根本不能让人心安。

为什么她会背叛我?为什么他不肯离婚?为什么身边的人都不理解我?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去信仰?为什么每次排到我的时候巧克力味儿的雪糕都卖光了?

没有答案。

对于狗血飘零的人生,首先要勇敢地承认“我们不可能什么都知道”,然后以“Who Cares”的心情去滑翔。觉得自己生活中存在太多问题?想想是谁提出了那些问题。

 短评

一如既往的人生黑色喜剧,想要看懂这片,起码应该先了解一下薛定谔的猫理论,这样就能明白大半了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神奇的逻辑~

13分钟前
  • 小蓝
  • 力荐

科恩兄弟这次把心里话明说了

14分钟前
  • 必胜
  • 力荐

科恩兄弟也老了……

15分钟前
  • Noel
  • 还行

只有一个香艳的镜头而已。。。

17分钟前
  • 甘露
  • 还行

重看,开始喜欢了,虽然还是闷,但是整体编排和局部设计都太有趣——更准确的说是蔫坏——了。

2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我们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得到。”生活总是带着各种不确定——或许有不少人喜爱这样的题材,但抱歉,刻意复杂化又如此隐晦的表达,这并不是我的茶。★★☆

21分钟前
  • Q。
  • 还行

样样都无所谓,样样都致命;一切都很重要,一切都不重要;一个将死不死的男人。谁关心。

26分钟前
  • Small.D
  • 力荐

还能第二遍。人人不过都是那只薛定谔的猫。

28分钟前
  • 旺仔小馒头
  • 推荐

巴頓芬克?

29分钟前
  • 移动应用
  • 推荐

简直就是 @薛定谔 的菜。

31分钟前
  • 舒克格勃
  • 还行

黑 真黑

36分钟前
  • 小程同学
  • 力荐

给1☆的人 怎么想的?

39分钟前
  • 星崎 妙
  • 力荐

B的加强版,他们哥俩基本化腐朽为神奇了

41分钟前
  • 话事人
  • 推荐

的确是部严肃的影片。父亲和儿子就像平行里的两个时间阶段的男人及所遇到的问题,引用片中第2个教士的话“不要去管结果”“结果谁在乎呢”,影片的结尾同样如此:父亲接到医院的检查结果,儿子面对袭来的龙卷风,观众在想弄明白结果的时候戛然而止。《生活大爆炸》的犹太哥们居然也参演了。

4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科恩兄弟这部现代版的《约伯记》有着十分私人的感觉,它的存在主义体现在一个现代个体对于形而上力量的追问。上帝的行迹无法揣摩,而拉比的阐释则一个比一个神秘。严肃和数学一样理性的生活方式再也不可能,但科恩的邪恶讽刺在于,他们让上帝的愤怒最终真的降临在世界和主人公身上。电影里有着一个微妙的美国主题,在60年代的美国,罪孽意味着金钱上的债务关系,而债总是要还的,这一点主人公儿子这一条平行剧情线讲得清清楚楚。最终世界末日降临在翻卷着星条旗的小镇上——美国人大概真是欠钱太多了吧。

4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诚实的说,没看懂啊

51分钟前
  • 信手涂鸦
  • 还行

Receive with simplicity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

5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水平有限欣赏不了

58分钟前
  • What2ver
  • 较差

科恩用一部电影的篇幅告诉我们一个浅白的道理:when you are serious,you lose。

59分钟前
  • 劳永逸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