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HD

主演:斯拉沃热·齐泽克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2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3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4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5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6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3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4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5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6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7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8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9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笔记

一、什么是意识形态

An ideology is a set of beliefs and values attributed to a person or group of persons, especially as held for reasons that are not purely epistemic.

意识形态是人在与社会建立联系时无意识形成、接受的价值和信条,它如同提线一般在不知不觉中奴役着我们。

二、意识形态的目的

to have a cake, and to eat it.

三、pre-ideological element(前意识形态要素---诱导/被意识形态利用)

唤起性欲的癖好、集体中的团结观念、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念、慈善公益等等(环保意识,对公正的渴望),“神”的旨意(Big Other)

四、意识形态如何形成

1. 个体的幻想:幻想能够填补生活中缺失的一致性(即自洽的功能) 通过自我满足达到自我束缚

2. 当局的洗脑:人们有种种恐惧,但不知其原因,于是当局将其投射(简化)到某个具体的形象上去,例如纳粹将社会变革引发的社会问题归咎于外来的犹太人;当真相过于强烈,政治家为群众营造出虚假繁荣的景象。

3. 融入集体的代价:对于维系集体而必然存在的“潜规则”,只能接受它。

4. 对“神”的渴望:纪录我们的痛苦,供我们坦诚,接受我们的真相

三、意识形态如何作用于我们

经典的意识形态: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仍然这样做。

反讽的意识形态:我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但仍然这样做。

四、意识形态的瓦解

1. 暴力:指向自我的屠戮

2. 复归前意识形态要素:战车乐队解构法西斯手势

3. 瓦解其神圣性(承诺)

4. 持有高于社会现实的理想,而非以消费主义为本质的旧理想

就像一开始提到的,被意识形态控制的我们与提线木偶并无二异。不能观察到提线的人是“幸运的”,而看到提线的人必将坠入怀疑的深渊,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在《非平面》中有这样一个观点:盲目剪断提线的人只会跌倒在地,更好的做法是摸清提线,然后攀着它们向上爬去。

 2 ) 悬置他者

-

Ⅰ对歇斯底里有新的认知。

主体性中存在着(一种以体验自我的方式)一种最低限度的歇斯底里,这种歇斯底里是质疑我们社会象征身份的方式,是针对决定我身份的权威所发起的疑问。歇斯底里某种程度是一种极富生产性的状况,所有新的创造都来自歇斯底里的质问。

Ⅱ“人民”永远不是简单的实际存在的个人,不是实际存在的群体。它是一种想象的、理想化的参考依据。我们需要的是destroy这个是leader得以合法化的参考依据。

Ⅲ“真实的惰性”(Inertia of the Real)

每个有效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符号或症状的一个维度是僵化的快感(意义之外沉默的存在)。在痛苦中过度的快感(然而灾难并没有意义,要取消受难的合法性)。

Ⅳ幻想的深渊。

有点他人即地狱的意思。

幻想对于场景的建构并非基于我拥有了我欲望的对象,而是一个我自己被他者所欲望的虚构场景。

有一点蛮有意思,受害人以一种变态的方式享受或参与了Ta 的受害/情景/遭遇,Ta不想被救赎、拒绝被拯救。

Ⅴ“主体的匮乏”(subjective destitution )

需要彻底地走出象征认同的领域,取消或悬置象征性威权(大他者)的整个控制域。

 3 ) 欧洲是一场伟大的进军(误)

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

1. Enjoyment vs. Pleasure

Enjoyment is precisely enjoyment in disturbed pleasure, even enjoyment in pain.

2. The obscene contract that belongs to Catholic church as an institution (not such to Christianity): enjoyment “allowed” by the Big Other.

Commodity and obliged enjoyment in the post-modern society.

3. The true fear of desire is that “I no longer desire” (to be fulfilled). The ultimate melancholic experience is the experience of loss of desire itself.

Dialectics of Commodity.

4. Fantasies are the central stuff our ideologies are made of. In a scene of fantasy that we construct, I don’t get what i desire but I become desired by others.

5. It is palpably clear that how this violence that Breivik not only theorized about but also enacted is a reaction to the impenetrability and confusion of global capital.

这种暴力反映了一种对全球资本的不可渗透性和混乱的反应。

视频评论:“和意识形态决裂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对自我的深入审视和评判,是对自我的一种精神的暴力。”

6. Nazism introduced a imagined common enemy (Jews).

In reality, multiplicity of fears confuse you, and you replace this multiplicity of fears with one clear pseudo-figure — Jaws, Jews, Single mothers that need constant and large governmental financial support (as in John Major’s ideological campaign, embodied in his conservative narrative)

7. Liberate the elements associated with Nazism (to enjoy them) in order to undermine Nazism from within.

8. The ultimate form of consumerism: to counteract the guilt of the consumers by “telling them we contribute our earnings to environment, poverty, social issues, etc.”

9. Instability and crisis is what pushes capitalism forward (permanent extended self-production). Waste.

10. A comparison between:

- 1968, the communist dream of Czechoslovakia (Prague’s Spring) vs. Soviet Union.

- Romance between Rose and Jack vs. The Iceberg that destroyed Titanic

The latter saved the former, not destroyed it.

11. The truth behind Titanic and similar stories: “Rich people tried to revitalize themselves by ruthlessly appropriating the vitality of the poor people”

12. The politician tells the public “the noble fable” (Plato) even though he knows the truth.

13. Part13,联想到,疫情期间,战时话语下的威权的无限制的扩大。“the divine will in an atheist government”.

14. Bureaucracy and Enjoyment. It is the performance of its very purposelessness that generates an intense enjoyment ready to reproduce itself forever.

15. To realize freedom, is not changing your reality to fit to your dreams, but to change the way you dream.

16. 历史必然性是一个悖论 (or谬论),未来是由人类的意志决定的。

17. The true revolution should redeem the failed past revolutions. Ghosts that are roaming around from the previous revolutions will finally find freedom.

结语:所有的坚冰都无法摧毁真正的思想

 4 ) 完全不知所云

变态意识形态者指南

零度空间:

Ideology:不是让我们去服从义务、约束自己而是去享乐

音乐之声:

享受和快感的区别

可口可乐:

欢乐颂:

西区故事:

我非常清楚我正在干什么坏事,但是我依然会继续干下去

出租车司机:

Fantasy 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弥补了模糊性之后的解释。去解救一位“受害者”,但是”受害者“本身并不像被解救

大白鲨:

一个外来者、外来威胁,简单代表了所有威胁的来源,用来解释林林种种具体恐惧的产生。Nazi的极端意识形态

星巴克咖啡

消费主义,故事来了:我们会将咖啡的部分价格捐献给种植咖啡的农民、帮助儿童健康,因此你买下的是一份责任和贡献,这让你心安理得。

泰坦尼克

第二人生:

映像

如果这就是齐泽克的叙述的话,不得不说太糟糕。

当然,

还是有两点好处,收获了不少好电影的名字和任意观看的顺序。

还有一星给一点方向性的启发,比如享乐和快感、追求享受、外来者、fantasy,虽然听不懂

齐泽克试着站在电影的情境中去身临其境地探讨所处的意识形态困局,叙述彷佛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二。

但就如我上面所列的笔记,大部分的内容都没法总结,片段一过连观点都无法凝结。就像意淫一样说了一堆语句字词,加上”可说性“、”良质“、”延展性可探讨“,统称为对意识形态的思考。对,这我都无法称之为批判,因为毫无证明,甚至让你无法理解。星巴克咖啡是讲述了故事,然后你也可以套上消费主义的概念,精准扶贫的故事甚至让你心安理得,但是这又怎么了呢?假如星巴克的价格恰到好处,不赚取价值观的钱,且确实做了CSR,然后呢?况且,就算星巴克确实叙事了故事,请注意这里是叙述了而不是刻意编撰了个故事,人们也相信了,于是星巴克通过制造价值观念来赚钱,但是好事确实做了,我们只能骂它更花式地利用人们的责任心来赚钱,不是吗?除此之外,并没有骗人。大白鲨象征着外来的侵入者,使得人们的具体恐惧转化到了它的身上,于是这条大白鲨就是意识形态,某些人利用外来者侵入这点刻意转移矛盾?是这样吗?所以这怎么发生的?就如Jo Jo Rabit中,乔乔和约克的想象我可以理解,但是大人们是怎么快速转换思想的,这实在令人费解。这个过程难道没人发现破绽吗?这么完美的计划是如何被人发明的?那怎么传播的呢?好像没人刻意去教授,又彷佛全世界的统治者都习得?一切都这么悄然?他们是如何思考的?

于是我看了一堆五星好评,美言如潮的影评和这部影片一样让人看不懂,果真是粉丝

 5 ) 笔记: 齐泽克电影指南之意识形态

1. 《极度空间》1988(They Live)

带上具有“意识形态批评”功能的眼镜,看到了民主之中的独裁,社会无形秩序支撑个人表面自由,人类受“异形”控制。>>>意识形态是我们自发与社会建立的关系,知晓真相的痛苦让你放弃获得自由,因为生活在谎言中不需要经历痛苦。Freedom hurts.

2. 《音乐之声》1965(The sound of music)

精神分析的基本观点是如何区别享乐enjoyment和单纯快感simple pleasures。“Climb every mountain”>>>“假装去放弃,因而你可以拥有全部”,这也是意识形态运作的关键。

大部分心理学案例表明罪恶感不是源自过多的快感,而源于无法(充分)享受快感。

3.《Different Dances》2000(可口可乐广告)

后现代社会的商品本质属性:享乐主义(你有责任要消费要享乐)与欲望膨胀(欲望永远不可被完全满足)。

The more you drink(consume), the more thirsty(desire) you get.

>>>Desire is for desire itself. The desire to continue to desire. 因此过剩(excess)永远伴随。

引出关于“剩余”的另一案例:健达缤纷蛋。

反形而上学(透过外在看本质)的教诲:We aimed at a higher goal precisely in order to be able to enjoy the surface. The surplus(过剩) enables the enjoyment of the surface, which makes it a perfect commodity(商品).

4. 贝九《欢乐颂》的普遍适用性

政治运动:德国纳粹用于公共庆典活动;苏联作为共产主义赞歌;中国文革期间被认为是先进资产阶级音乐;南罗得西亚作为国歌,认为是对民族独立解放的宣扬;东西德期间的奥运会播放贝九代替两方国歌;1992年定为欧盟盟歌……>>> An empty container open to all possible meanings, however this frame is never as neutral as it appears. >>>

5.《发条橙》1971 (Clockwork Orange)

Alex最爱贝多芬,而贝九的各乐章在影片中被巧妙运用。“第一乐章,贝清楚认定其属于意识形态。而第二乐章描绘的是官方意识形态未能束缚和驯服的部分。贝在纯粹音乐作品里实践着意识形态批判。”

6. 《西区故事》1961 (west side story)>>伦敦骚乱 2011

the contradiction of ideology function between classical(经典式: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仍去做) and cynical(犬儒式:我明白其中的道理,但还在做)

消费主义与暴力

7.《出租车司机》1976 (taxi driver)

它将暴力行为的爆发导向了它极端自杀性的维度。幻想的惯常模式是建构自己被他者所欲望的虚构场景,但实际情况是“受害者”拒绝被拯救。因此自杀式暴力是对混沌现实的血腥干预。>>>美国军事上的“人道主义干预”

8.《大白鲨》1975 (jaws)

鲨鱼象征着众多恐惧的单一集合,因而消灭单一目标解决了面对多重恐惧的困惑。 >>>法西斯主义

一种解释社会恶化的保守意识形态叙事:并非是社会发展的固有矛盾,而是外来侵略者造成的结果。在意识形态的系统里,需要一些虚假而具体的形象去固定想象。

9. 《歌厅》1972(cabaret)

《明天属于我》>>>德国战车《航行》 对纳粹军国主义元素的解放与玩弄。

10.星巴克咖啡

在坚决追求资本扩张和生态意识之间,企业社会责任包含在消费主义里。

本雅明:we experience history not when we are engaged in events, only when we see the waste of culture being halfly taken by nature, and at that point we can get what history means.

后灾难电影的救赎价值 “真实的惰性”(inertia of the real)

11.《泰坦尼克号》1997(Titanic)

通过短暂自然灾难,爱情在理想层面得到永恒救赎。然后通过灾难和爱情两个元素,掩盖了真正意识形态上的信息:上层阶级试图通过无情占有下层人民的生命力来获得新生。

12.《全金属外壳》1987(full Metal jecket)>>>《如果》 1968(if…)

不成文(淫秽)规则对融入社群并获得群体认同至关重要。

13. 《黑暗骑士》2008(the dark knight)

用谎言维持秩序。柏拉图”高尚的寓言“ >>> 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以民主之意、宗教之意为所欲为。

14. 《金发女郎的爱情》1965 (the loves of a blonde)

“大他者”(the big other)的两个矛盾侧面:事物的秘密秩序和表象的秩序载体。个体的建构需要虚构“大他者”作为铭记接纳真实想法的中介。>>>雅克·拉康“大他者并不存在,人生而孤独。”

15.《妙想天开》1985(brazil)

卡夫卡:“对于一个现代、世俗的无宗教信仰者而言,(国家)官僚机构是唯一残存的与神圣维度的联系。”官僚机构不可穿透的全知全能就是神圣的快感。

16. 《基督最后的诱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歇斯底里(hysteria)的根本是针对决定自我身份的权威说发起的疑问:why am l what you're telling me that I am ? 基督教的独特特征在于将这种歇斯底里的质问移置于上帝(作为主体)身上。 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差异即焦虑与爱之间的差异。犹太教坚守焦虑 “che voglio”: what do you(god) want from me,对高深莫测的神(他者)保持恐惧。基督教用一种臆想的爱解决冲突。

17. 《脱胎换骨》1966(seconds)

梦想的正误:正确的梦想应指向一个超越现存社会以外的维度;而错误的是一种理想化消费主义的反映社会的镜像。

18. 《扎布里斯基角》1970(zabriskie point)

六十年代嬉皮士革命(make love not war)

迈向自由不单是改造现实去配合梦想,而是改变你梦想的方式。

本雅明:“每一次真正的革命,它不仅仅朝向未来,而且也会救赎过往失败革命中那些幽魂,在新的自由中找到归宿。”

有趣的彩蛋:" I may be freezing to death, but you'll never get rid of me. All the ice in the world can not kill a true idea. (Fight ! )"

 6 ) 最不像样的电影明星编排的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理论瘾君子齐泽克又来了,由他编剧兼“演出”的《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是电影研究、精神分析和哲学一次令人开怀又简单易懂的混合,这部纪录片在2012年入选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伦敦电影节时,被《好莱坞电影报道》形容为“极尽幽默、精彩绝伦”。片中齐泽克援引27部电影和形形色色大众文化产品,戏仿地穿梭在评述的影片场景里,滔滔不绝地进行与庞大繁复理论相连的分析,那大碴子味的斯洛文尼亚英语、舞动不止的神经质手势和招牌强制重复擦鼻揉眼清喉动作,你会哈哈哈哈怎么有这样的电影,并由衷地认同《纽约时报》对这位大哲的戏谑——真是全世界最不像样的电影明星啊!
    为什么叫变态者,是来自齐泽克对电影的观点“电影确实是种变态艺术。你所欲的它不会给你满足,它只告诉你如何去欲望。”齐泽克对电影的诠释是精神分析式的,被解读的电影通过这位评论怪杰再活了一遍,整个纪录片可被视作呈现社会议题的征候,对电影、社会接受的分析,同时成为一种社会批判与介入的路径,可以发现这些人物形象变态人格的出现与发展无一不是社会文化下的一种症候,并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当中有着各自的特征,比如病人向心理分析师求助,他们的罪恶感不是源自沉溺于过多的快感,这种快感违背了责任感或道德感等,而恰恰相反,他们感到罪恶是因为他们不能充分享受快感,因为他们无法去享受。后现代社会,享乐变成了一种奇怪而变态的责任。
    纵观整个纪录片,齐泽克将意识形态作了三种形式的指南,第一种是作为观念的复合体,如表现为信念、信仰的意识形态。比如《音乐之声》里女主是个活泼的修女,被女院长送到男主家照顾孩子,她爱上了男主为此感到不安,回到修道院女院长给的回应是唱了“回去吧,引诱那个男人,踏上这条路,不要背叛你的欲望”这首歌,是对于欲望的呈现及肯定,在这里齐泽克阐释了信仰意识形态运作的方式:信仰的吸引力在哪?聪明的布道者真正提供你的是什么?并不是对性快感的禁止,它是其极端的反面,是隐秘淫秽的许可,你被神圣的“大他者”(the Other)所掩护,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享受它,这种契约并不仅仅是表面信息告诉你放弃、受苦诸如此类,背后隐藏的真正信息是“假装去放弃,因而你可以拥有全部”。
    第二种是客观形式的意识形态,即意识形态的物质性。齐泽克用极权主义运作方式解释了此类意识形态。以斯大林主义为例,他不是把自己放在为所欲为主人位置,而是一个完美仆人的位置,斯大林的“大他者”——通往共产主义的必然历史进程。共产主义者把自己当成单纯的一个工具,去实现一个历史的必然性。对于各类清洗镇压,斯大林主义者的借口,我只是代表“大他者”行事,这不是我的过错,像列宁也塑造成“我喜欢猫喜欢小孩”的形象,这都是领袖图腾一部分,即是暗示他下令屠杀,只是履行义务,作为历史前进的职能工具等。这也是原教旨主义的运作方式。
    第三种是自发的意识形态,也即拉康-齐泽克所谓的意识形态。齐泽克以《极度空间》为例,男主得到一个太阳镜,有类似意识形态批评功能,戴上它看钱,钱变成了一张写着“this is your God”的纸;戴上它看到所有政治宣传、广告和海报底下的真正信息,基本上看到的要么是“服从”要么是“不要有思想”,于是人们暴戾拒绝戴上这个能看到真实的眼镜。根据常识,我们以为意识形态是一些模糊或迷惑我们直观视角的东西,是扭曲我们视角的眼镜,《极度空间》证明这一看法恰恰是幻觉,意识形态不是单单地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它是我们自发地与社会所建立的关系,我们如何理解事物的意义等,某种程度我们在享受它。我们非常清楚正自发生活在谎言之中,恐惧戴上意识形态批判的眼镜,因为眼镜将会让人看到真相,真相是痛苦的,粉碎很多幻想。这就阐释了意识形态幻象对现实的建构与缝合,以及对主体的欲望和快感的操纵和控制。齐泽克相信这种意识形态批判的价值——批评理论试图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以便我们最终能够渴望把世界变得更好。

 短评

很有趣,但很多问题点到为止,有一种没吃饱的感觉。

6分钟前
  • 无能狂怒人
  • 推荐

“变态者”首先体现为观看方式的非常态。正面直视或闭目无视恰恰都落入了意识形态的圈套,因为二者都在无意间肯定了意识形态的意向性地位(尽管其角度存在着正与反的不同);唯有凭借“斜目侧视”,所谓的“自然之处”才会显露出蹊跷,合法性与悖论性并肩而行的轨迹才得以被揭开。至于齐泽克在本片中带来的一大关键启示,则是:尽管意识形态通常被界定为遮罩、屏障、阻碍、幻象等一系列负面对象,但问题恰恰在于我们正是意识到了意识形态才顺从于它(而不是相反:我们没有意识到意识形态才顺从于它),如果人们意愿于意识形态的包裹,那么似乎任何迫使前者“离开洞穴”的行动也都缺乏合法性了。可否逼迫一个“意识形态躺平者”站起来——这即是齐泽克指出的当代(激进)左翼行动的巨大困境。换言之,不是无力想象另一个世界,而是不愿想象另一个世界。

7分钟前
  • Mockingbird
  • 力荐

入教保平安(x

11分钟前
  • Robo Captain
  • 力荐

谁取的中文名??多会误导大众…意识形态的变态指南更好理解。不知道的人会以为着重点在变态但其实别人在'ideology'。个人认为Ideology这一部比Cinema内容更有趣。以电影为例子,从政治和哲学的层面去解剖一些社会学的东西,真是有趣极了!

14分钟前
  • 几根佩毛
  • 力荐

“电影是终极的变态艺术”,果然如此,拉康衣钵传人齐泽克用学术理论结构剖析各大名片场景,希区柯克大卫林奇卓别林塔可夫斯基引用最多;谈论了那么多梦境、欲望、永生和死亡,涉及那么多弗洛伊德,难道不该引入布努埃尔伯格曼费里尼波兰斯基吗?

1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4.29 为梦想负责,为过去负责,为所有心头的惦念负责。进入矛盾,驾驭荒谬。解决方案是,首先 “改变你梦想的 **方式**”,摧毁符号,瓦解意识形态,调换视角,以 Pervert 的、个人的、孤单的、痛苦的、超越的、无需许诺的方式。精神病似的归属感。个人技术。

19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昨天刚看完TK的manifesto啊我简直...百味陈杂。【Zizek话没说到底。讲了What讲了Why避重就轻不谈How。有时候看他话到嘴边radical leftist都出来了还是把重点咽回去...也有点心酸的。【最精彩的分析其实还是耶稣那个。驳斥无神论容易,把新约挖掘出新内涵倒是真的厉害。简直难以自持。嘤。【彩蛋萌一脸

20分钟前
  • HHG🥱
  • 力荐

怎么听都是老调

22分钟前
  • 离净语
  • 力荐

这个太酷了。

25分钟前
  • _Esperanza__
  • 力荐

很好看,需要字幕,否则齐泽克的口音我真跟不上。

28分钟前
  • fateface
  • 推荐

也许是字幕好,感觉思路比上一部清晰很多。

29分钟前
  • Hushnore
  • 力荐

闪耀国际学术界的话唠明星逼斯拉沃热·齐泽克再度上阵,通过对电影与后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消费社会的整体解构进行潜意识反向式的洗脑,影片涉及意识控制,人类奴性本源,趋众态势,反陨落,原教旨,阴谋论等庞杂繁复的深度话题。信息量巨大,叨逼叨,用口水淹没口水,多好的教科书。

34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还行

享受了半天大渣子味儿英语,说得意思还比较清楚,尽管内容并不新鲜,无非是“大他者“并不存在,每个人都需要警惕。

38分钟前
  • Villegas
  • 推荐

大受教。不打五星,对不起齐老师的小猥琐和小可爱。

39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比上一部还好看!齐泽克讲话真是通俗易懂,虽然术语一套一套,但逻辑很清楚,并且讲什么话题都是这样,太厉害了。口音再难懂也不是问题啊(可是他怎么老这样,我怀疑口音有故意成分!)。就是以后再也没法直视泰坦尼克号和音乐之声了。。。

4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戏仿《铁达尼号》简直笑死。以《极度空间》的“意识形态批评眼镜”开篇,经由《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搜索者》《出租车司机》等,最终以本雅明作结(感受到了齐老师对本雅明的热爱),齐泽克真正要做的与其说是“意识形态批评”教导不如说是左翼一个世纪以来都无法修通的忧郁——“如果被拯救者并不需要拯救,那怎么办?”(其原型问题是资本主义出现危机之际无产阶级为何选择的是法西斯主义而非马克思主义)。对我来说,尾声处所谓“我们要对我们的梦想负责,必须区分两种梦想(激进革命理想与消费主义欲望)”依然是无力的,在这样的年代,真正有号召力的也许正是“我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但我仍然在做”的犬儒姿态。

45分钟前
  • Octopus
  • 推荐

ideology idiotology 傻傻分不清~ 老爺子說話的樣子太可愛

46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推荐

齐泽克献身出演经典名片,挖掘隐藏在影像背后的精神政治面貌,比《变态者观影指南》更有逻辑调理,将电影延伸至精神学社会学哲学,齐泽克的阐释超出了一般电影的解读方向。相对于从电影本体论出发的解读,从“他者”的介入的也不妨为一种有趣的尝试,更何况,电影早已不在纯粹。

48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倒置因果来理解事件,牛逼了。齐泽克其实已经讲得比较白了,只是由于视线不断在字幕与影像之间切换导致思维经常中断,看得很累(毕竟你没法像看故事片字幕那样一目十行)。影片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话是:向自由迈出的第一步,不是单纯的改造现实去配合你的梦想,而是改变你梦想的方式,这是痛苦的,因为所有的满足感都来自于我们的梦。

51分钟前
  • 太阳的倒影
  • 力荐

1、齐泽克的讲演实际是在不断与弗洛伊德、马克思、拉康他们对话——意识形态≠虚假意识(与马克思的不同);性也是意识形态的建构内容(与弗洛伊德的不同)。弗洛伊德将一切归结于“性”,而齐泽克归于“性意识”,包含后结构主义的思想,认为甚至是“性”也是意识形态的建构内容,是对弗洛伊德的一种超越。2、希区柯克,悬崖坠落主题;巨物(Object)3、《大开眼界》里妮可基德曼讲一次关于海军的性幻想,这个情节在村上一部小说里也出现过,具体想不起来4、所有现代电影最后都是关于拍摄一部电影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在现实中,如果你们寻找比现实更现实的东西,就看电影故事片。

56分钟前
  • 江寒园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