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南飞

HD中字

主演: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阿列克谢·巴塔洛夫,瓦西里·梅尔库里耶夫,亚历山大·施沃林,Svetlana Kharitonova,Konstantin Kadochnikov,瓦连京·祖布科夫,安东宁娜·波格丹诺娃,鲍里斯·科科夫金,Ekaterina Kupriyanova,Valentina Ananyina,彼得·梅尔库里耶夫,丹尼尔·涅特列宾,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娃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5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雁南飞 剧照 NO.1雁南飞 剧照 NO.2雁南飞 剧照 NO.3雁南飞 剧照 NO.4雁南飞 剧照 NO.5雁南飞 剧照 NO.6雁南飞 剧照 NO.13雁南飞 剧照 NO.14雁南飞 剧照 NO.15雁南飞 剧照 NO.16雁南飞 剧照 NO.17雁南飞 剧照 NO.18雁南飞 剧照 NO.19雁南飞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雁南飞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部电影讲述身处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一对热恋中男女青年的悲情爱情故事。薇罗尼卡(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 Tatyana Samojlova饰)和鲍里斯(阿勒克塞·巴塔洛夫 Aleksey Batalov饰)本是沉浸在甜蜜热恋中的幸福情侣,可随着战争的爆发,这一切的美好即将 破灭。鲍里斯参军,薇罗尼卡的父母在敌机的轰炸中双亡,悲痛欲绝的她只能寄宿在鲍里斯父亲的家中。鲍里斯的表弟趁机占有了她,薇罗尼卡受到众人指责。双重打击下的薇罗尼卡本想一死了之,可心中仍苦苦等待着鲍里斯的归来。当得知鲍里斯牺牲的消息后,薇罗尼卡彻底绝望了。战争结束,当所有人都在庆祝胜利的时候,薇罗尼卡也双手捧着鲜花来到广场上。这时,一行大雁在空中飞过,就像当初的美好时光一样。  本片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世界影坛,以其绝美的光影对比,绝佳的镜头运用,一举荣获1958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和摄影大奖。停车更好第一季我是房东麻木国语社交网络追爱记破毒行动望夫成龙空中浩劫第二十一季Z-108弃城二麻租媳妇致命螳螂相棒シリーズ X DAY鬼债从普拉达到纳达阿克巴大帝第二个老公链·爱密战爆笑快餐店爱情赏味期海豹突击队 第二季超人集中营学校风云 學校風雲江湖之社团风暴绝世武神第4季·动态漫重任在肩第四季杀手之吻至激杀人犯名侦探柯南:世纪末的魔术师世界尽头布鲁娜·路易丝:破旧立新芸芸众生怪侠欧阳德特别有种:致命行动凝视猎物动态侦测隐藏杀手杀之恋狼嚎穷妈妈富妈妈前世今生妹妹恋人

 长篇影评

 1 ) FIFF14丨DAY7《雁南飞》:南飞的雁群带不走我对战争的全部怨恨

第14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雁南飞》,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战时佳人们痛苦无奈的评价了!

Prometheus:

炸裂的摄影、长镜头、蒙太奇。

米米:

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以镜头为诗。

盆满钵满赵+:

薇罗尼卡几次穿梭在人群中的特写太好了。

我们敏熙:

太美了,既指画面也指故事,有瑕疵,但瑕不掩瑜。

赵小毯:

写给爱情的绚烂诗篇。摄影美如画,真正的壁纸电影。故事太感人了。

蝠蝠:

“爱是一种无害的精神疾病。”真正的天才之击,观毕之后,久久无言,通体震撼。

松野空松:

比起那段被常常夸的蒙太奇叠化,我很喜欢女主和列车奔跑的镜头,追逐,逃亡,赴死。

果树:

在前苏联的电影里,战争似乎总是与浪漫与诗意相关联。哪怕其间有残酷的死亡,都仿佛是让爱情更迷人的助力而已。

给艾德林的诗:

米哈依尔诗的起始,具有开源的现代性,而即便更有意义的本文,也并不比创作方法的特质性修辞能体现更多人的故事。

coco:

故事讲述的极富诗意美,战争下的爱情映照无常的人生。雁南飞,雁南飞,仿似反讽直击无言的悲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悲苦与隐忍共存的苏联民族,他们选择这样生活,爱情破碎而又毁灭,深邃而动人。

Her Majesty:

无产阶级电影:每一个角色都要流过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汗,都要有劳动人民红扑扑的脸蛋,都要有能够承受住大悲大喜的乐观主义胸怀。苏联电影就像苏联诗歌一样,用那个年代最前卫的技法讲述最无产阶级的故事。在电影手法上那几个广角镜头、运动镜头和蒙太奇都值得一看再看。

SONGMJ23:

非常重要的战后作品,浪漫与残酷、喜悦与悲伤、希望与绝望的对比无所不在,而这些尖锐文本存在的意义似乎就是为了被引向一种诗意的平衡。全片或许只有几处技巧上的高潮可以察觉到这种导向,但每个高潮的余音都在隐秘地改变着叙事节奏,连时间跨度都被巧妙掩盖掉,只留下一个由女主的思绪、大雁和天空构成的永恒时空,为每个经历了战争的灵魂提供归宿。

欧.尹:

八月中秋雁南飞,一声吼叫一声悲。大雁倒有归来日,死去亡魂不回归。薇若妮卡穿过人潮去见未婚夫最后一面,仿若一艘裹挟于风暴间的孤舟,对生命的航向永远失去了把握。影片讲的无非是战争下的悲情怨侣,剧本本身与内涵殊不足道。但导演神乎其技的运镜足令本片名垂影史,战士倒下的主观视角叠影,风暴洗礼下的示爱与妥协,个体在人潮间的逆行,精彩,精彩。

子夜无人:

影像上旺盛的激情与生命力,完全拔高一部痴男怨女式战争爱情片的艺术维度。对素材叠加的运用堪称完美,女主角沦陷于男主角表弟时的钢琴声、碎玻璃、疾风骤雨,男主角战场上突然奔袭进入脑海的婚纱、祝福与现实的死亡森林、轰炸碎片一起放肆,一个人追逐火车头变形的身影、铁轨摩擦风的声音、夹杂其中砸过来的谩骂和不可拥抱的希望幻象。而在所有酣畅淋漓过后,还能来到最可歌可泣的尾声,是她手捧花束穿过人潮涌动的庆典,独自向葬礼逆行。

Pincent:

同样将其理解为一部经典的“装置电影”,因其环境空间的设计、人与摄影机在其中与空间的互动非常出色:如开场诗意、浪漫但伴随着战争前奏氛围的大景深空荡街道、恋人踱步的楼道、阶梯(马利克是否有借鉴)、烟雾缭绕的军工厂、雾气朦胧的火车道、以及头尾两场功能相当关键、标志战争进程的大型群众活动的环境,还有男二强暴那场戏的室内空间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各种精巧的长镜头配合的群像描绘和场面调度相当厉害,比如两次在密集人群中对穿梭的女主的跟拍,还有那些最后拉到天上的俯视镜头、战友中枪的主观镜头...炫技感并不比《我是古巴》弱,同时电影又是时常运用特写来关怀个体,描绘战争如何摧毁普通人的生活,光影设计与人物内心吻合。结尾那个曾经在集体中逆行的女人不得不加入集体洪流,想到当下,传蜡烛真的是为个体吗?

#FIFF14#DAY7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镜头语言非常抢镜,导演存在感十足!

《雁南飞》

非常前卫的镜头设计,超前的导演存在感很强,明显拉开同时期导演一段距离。

美丽的镜头运作可以拯救一部电影,时刻牢记。

新的人物新的场景要以很低姿态出现,对待戏剧成本要很吝啬。当观众看到新人物新场景且配上毫无头绪台词的一瞬间感觉是很不好的。

送别的人们唱歌长镜头:如果现实主义费钱费力不讨好,那就把形式主义进行到底。

不需要成本,只要灯光频闪、窗帘翻飞,惊雷轰炸声就可以营造一个极为躁狂错乱的世界!

一个女友嫁人的病号:故事里一定有一个跟主人公经历相同的人,他的结局与主人公截然相反,起到推动主人公做选择的作用。

“你已经受尽了苦难折磨,只有毫无同情心的人才会责难你。”

“如果你来莫斯科,就来看看我们。”一句话带过十分简洁,拍烂了的情节能省略就省略。

片中的黑暗与结尾的明亮欢快形成巨大反差,这种结尾也是极好的。

雁南飞--一个与主题无关的意象出现在最后也拉高了整个电影的层次。

影片突破了苏联二战影片的刻板框架,走上了一条诗意电影的道路。表面上看影片的故事并无特别的新意,但胜在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用那些优美的长镜头、旋转镜头,将画面的意境与故事的内涵完美重合在了一起。

 3 ) 脆弱的坚贞

战争时期的爱情总是最凄婉动人的,因为往往要面临更多的生离死别。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脑子里总响起朴树的歌声:“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鸽子换成了大雁,使人更感觉到悲凉的秋意和离别的况味。

想起《魂断蓝桥》,想起《英国病人》,想起《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誓山盟一次次在枪林弹雨中变得千疮百孔。韦罗妮卡没有像玛亚和马莲娜那样沦落风尘,这是她的幸运;但是她却没有等到爱人的归来,这是她的不幸。一切的幸运与不幸,总要承受着一段无望的等待,面临着一场无果的恋情。当然她没有守住忠贞,每个人都会深以为憾,但又有何人可以追究怨怼呢?我们可以责怪马克道德沦丧、罔顾情义,但他也同样有追求他自己幸福的权利。天地为炉,万物为铜,造化弄人的感觉,恐怕无人会比十六年后跳下断肠崖的杨过更能透彻地理解。只能说在战争面前,生存是最踏实迫切的需要,而爱情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天空依然阴霾鸽子依然飞翔,而无人能够见证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片中鲍里斯的父亲对他参军一事大发雷霆,是啊,谁会愿意让自己的亲生骨肉无端献出生命呢?忽然想到毛岸英,想到《高山下的花环》里那个将军的儿子,在他们的父亲实现了爱国主义理想、成就了大公无私精神的同时,又失去了什么呢?如果丧失了人性的力量,一味作着空洞的宣传说教,这样的故事再动人也不过是另一部《意志的胜利》。

影片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有两个镜头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鲍里斯中弹倒地的一刹那,他的所有美好愿望都在眼前一闪而过,瞬间破碎;一个是韦罗妮卡和马克在房中感受到的空袭炮火,惊天动地,震耳欲聋,任何坚贞的信念在这一刻都会变得脆弱无比。生也好,死也罢,无需任何血腥的镜头、杀戮的场面,这样濒临绝望的人性已足以使我们无言以对。

只是最后那名将军的煽情演讲未免落了俗套,太轻易地使维罗尼卡破涕为笑,太直接地把私人的情感上升为了博爱。在我想象中,朴树歌声里那个默默等待在白桦林、执著地认为“他只是迷失在远方”的姑娘,恐怕要更为动人一些。

 4 ) 摄影逻辑笔记(下次拍片子记得翻出来看)

1. 一场一镜。

最省时,调度上可雕花,费导演和摄影师,后期和戛纳最爱。

2.“楼梯”元素贯穿全片的运用。

配乐与含义

3.女主失贞长镜头。

不会用光的导演和摄影师都会被枪毙

二人从窗前退到门口:脸部特写——

女主逃跑后被拉回:低角度足部镜头——

三扇门划分事件并渐次加强动作程度。

注意钢琴与炮火声,还有窗外火光的声画设计。

4.男主死亡蒙太奇。(蒙太奇艺术确实还得是苏联)

枪响表情变(不需要给观众看伤口)——

男主身体后仰趋势+太阳拉远的主观镜头(不需要给倒下的完整动作)——

男主绕树旋转+树林旋转的主观镜头+男主绕楼梯旋转回到家中——

新人从家门口出来——

新娘的头纱与男主脚边的水波叠化(现实和幻觉的交错)——

婚礼现场从头至尾持续不断的呼救声。

5.几组对比镜头。

和平年代的男女主
战争时期的强奸犯
谈话开场
谈话结束
仰拍(昂扬)男女主
俯拍(压抑)强奸犯
空袭前(留家的父母)
空袭后(归家的女儿)

6.一些景深镜头和摄影之神。

极为立体的演员站位
“当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时候”

 5 ) 雁南飞视听语言分析

我从来不认为存在“纯艺术”。谈论电影就必须谈论其所处时代的政治与历史,因此无论分析电影的种种,都应该从时代的背景写起。

在1953,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去世,苏联的持续高压政策告一段落,1956年,赫鲁晓夫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而他在上台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揭示斯大林时期的种种暴行,在今天看来,这大概就是苏联最终崩溃的萌芽,因为苏联社会主义的内部已经开始撕裂,在世界左翼阵营产生了一场地震。但政治上的危机,反而促成了艺术的革新与发展,苏联电影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新导演与新美学。在后来的电影理论研究里,把这个阶段的电影称为“解冻时期电影。”

纳粹在二战中对苏联进行了以意识形态毁灭与种族灭绝为目的战争,惨烈程度在人类史上无出其二,两千万苏联人死于东线战场,而这种惨烈的战争记忆,成为苏联人民代代相传的民族记忆,被此后的苏联电影人以各种手法不断地讲述。在战后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电影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史诗感、英雄观等带有强烈政治宣传意味的手法被创作出来,而到了解冻时期,苏联的第二代电影呈现出一种与此前不同的人道主义与抒情美学,《雁南飞》便首当其冲,它散文诗式的视听语言,不仅影响了塔科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也成为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一个榜样。

《雁南飞》的剧情非常老套,但讲故事的手法在当时非常新颖,正如某位我记不得名字的作家所说:莎士比亚之后一切的故事都是老套的,没有新故事,但有新嘴唇。

以下,我将择取十个镜头,来讨论卡拉托佐夫在机位与角度等摄影元素上有意识的建构。

首先,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画面内一男一女正在嬉戏,随后两人向远处欢乐的走去,而镜头上升,以微微俯拍的角度凝视着两人离去的背影。这个单独的镜头段落中,机位高度与演员肩处基本齐平升至空中,角度始终微俯,这样的拍摄方法往往被用于表现史诗片的恢弘气势,而这个镜头中却只有一对普通的恋人,这样反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导演着力于个人关怀的一种表现。这样做,将人物饱满的内心呈现出来,虽然只是一对普通的恋人,但感情在人物心中却是恢弘且丰满的,最后半空中的俯拍,也暗示人在时代面前的渺小,是整部影片中战争对个体不可阻挡的影响的表达。

次之,在著名的洒水车段落中,采用了位于更高的半空中的大角度的俯拍镜头,在洒水车经过后,鲍里斯躲进了一个高大建筑的阴影中,而维罗妮卡则在爆裂的阳光下。这一段落中,卡拉托佐夫有意识的用机位和角度在配合光影,造成我们视觉上的“阴阳两隔”,给鲍里斯的“无谓之死”笼上宿命之纱。

再之,片中第一次家庭聚餐出现在送别鲍里斯,摄影机选择了齐肩机位的平拍,并使用了平光,在视觉上会有平衡、静谧之感,暗示家庭秩序此时还保持一种和谐。

再之,第二次家庭聚会出现在表弟决定和维罗妮卡结婚,摄影机变成了低机位大角度的仰拍镜头,配合类似于德国表现主义的光影,使这次晚餐看起来十分不和谐,有一种摇摇欲坠的姿态,父亲表情严肃,被有意被拍摄的比其他人更大,而光源位于表弟和维罗妮卡的上方,将两人照亮,这样以来,刻意突出了父亲-表弟和维罗妮卡三人,进而爆发直接的矛盾冲突。,

再之,鲍里斯无意义的死亡这一镜头段落,后来成为了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经典举例,抒情蒙太奇取代了杂耍蒙太奇,《雁南飞》也是苏联电影新诗意表达的先驱。在这一段落中,采用了及其夸张的摄影机三百六十度摇拍,九十度的直接仰拍天空与白桦林,高速的旋转造成一种强烈的头晕目眩,这一过程被卡拉托佐夫诗意的进行延长,又转接到具有同样旋转结构的楼梯上,用摄影机重现了鲍里斯回光返照般的意识流动。是幸福与毁灭、生存与死亡、正义与邪恶等极端对立的元素在连续电影空间中的整合。

再之,在维罗妮卡受要去自杀的段落中,采用了低机位的大角度仰拍,人物和摄影机一起向前高速运动,在视觉上造成了作为前景的栅栏向后移动的假象,是一种“世界的倒退”,而极端的大仰角拍摄人物,与灵活多变的跟拍机位、高速剪接的镜头,创造出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表现出维罗妮卡世界的坍缩。

再次,维罗妮卡送别鲍里斯的段落中,选择了摇臂跟拍摄影,摄影机机位齐肩,角度平拍,跟随维罗妮卡穿过汹涌的人群,这里将摄影机拟做送别队伍中的一双眼睛,紧紧地追随维罗妮卡,却有被不同的人挡住视线,而这正像是维罗妮卡寻求爱人而不得的焦躁处境,在这个长镜头中,摄影机以人的视点来回穿梭,展现战争之初的士兵与亲人的被迫分离,为影片提供了饱满的情感。

再次,片中共出现两次维罗妮卡打电话询问有没有自己的信的场景,第一次是鲍里斯刚走,而第二次则是与表弟结婚以后,卡拉托佐夫在拍摄这个影片中相同事件时,使用了相同的中景,却设置了不同的机位与角度;第一次打电话时,摄影机齐肩平拍,第二次打电话时,则是高机位俯拍,显然,在第二次打电话时维罗妮卡已经陷入一种绝望之中,用俯拍更可以表现她已陷入一种对爱人已死的可怕假设和自我道德责问的困境。

再次,片尾维罗妮卡车站寻人段落,摄影机再次以齐肩平拍的方式穿越火车内外,与上述镜头相同,是一种模拟人群的视点,与送别的镜头段落形成互文,但却与送别场景有截然相反的情感,用相同摄影手法表现不同的情感,可以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

最后,片尾维罗妮卡得知爱人已死、天上又正有大雁飞过的段落中,摄影机选择了半空机位的俯拍镜头,镜头跟随维罗妮卡伫立在人群之中,而后不断上升且俯拍角度越来越大,最终随着维罗妮卡消失在人群中而渐隐为黑色结束全片。这个镜头饱含人道主义精神,带有一种救赎般的宗教视点,与开头的上升俯拍镜头形成互文,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过,是一种对于战争的自反。

到此,对于影片摄影的机位角度分析已经结束,这部在今天看来平淡无奇的影片,却是二战后最早对战争进行人道主义反思的先驱之一,这也正是解冻时期电影的一个重要特点:“痛斥战争,直面人性”。

 6 ) 黑白时空

前苏联导演卡拉托佐夫的作品《雁南飞》拍摄于1957年。黑白故事片,片长一小时三十五分,其情节用叙事学勾勒简单来说可分为三个段落:
① X与Y(男女一号)相恋,Z单恋女一号Y却被其拒;
② X的意外离场给Z提供了机会,Z强迫了Y,Y迫于无奈与Z结合却得不到幸福;
③ Y仍然在等待X的回归,而X有可能回来,有可能永远不会回来。
这个模式的叙事在文学、戏剧、电影史上均屡次出现或以变体的形式出现。无论《奥德修斯》,还是《魂断蓝桥》,“等待”是这一类作品最重要的母题。如果X回来了,那便是夏衍《上海屋檐下》的匡复(这个名字便意味着他一定会回来);如果没有回,则是本片中的苏联红军鲍里斯。
从故事情节上看起来这部电影中规中矩,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仍逃不出既在的抽象母题。它最值得肯定的一个方面却是其对于镜头,对于影像、光线与行进的控制。

我经常在比较电影与文学的不同。从前的观点认为电影相对文学有太大的优势:常常自己脑子里出现的美好形象转化为文字便失去了力度与美感,而单薄的文字经过色彩与音效的包裹则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经过一段时间的比对之后慢慢发现,电影画面的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禁锢着受众的想象力,而文学则如天马行空不会受到任何物质上的限制——财力、人力、演员、布景、特技……通通不为必要,无论是名家签赠的精装书还是普通的印刷本(错字连篇排版恶心翻译极烂者除外),文字在引导读者想象上起到的功用却是相同的。这种不确定性无形中给了文学极大的施展空间,而电影如何利用自身的音画优势反转想象贫瘠的劣势则成为一个日渐严重的问题。
因此我们看到在电影的发展史上一些简单的,以直接叙事为基本的老影片被视为浅薄,而愈来愈多的所谓后现代主义影片开始变得难以看懂。(《去年在马里昂巴》,至今想起仍然头大不已)他们所做的无非是在打破常理的逻辑,古老的教诲告诉电影的制作者们如果墙上有一把枪那么在影片里它一定要射出子弹来,这种福尔摩斯似的逻辑看上去环环相扣,爆料之处惊险有加却又都在所想;而现代的电影却往往会打破这一表在逻辑,镜头所强调的事物并不一定是情结推动的必须却更多地用以来反应角色的情绪以及心理状态——也许枪本身并不会被用到,但它可以预示他的拥有者最终将犯下冲动的错误。含而不露则是他们的另一种手段,依托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白象样的群山》、《老人与海》),影片对语言和情结进行剪辑与节减。剪辑这种拼接方式本来就是在打破一种潜在的逻辑,而现代电影的普遍观点是絮絮叨叨力叙事件的详细始末并非必要反有蛇足之嫌。
为了与纸版文学的宏大叙事比拼,电影应当由繁冗的特技场面(这只对看静态效果的观众有效——个人观点,相对于书本的浩大电影画面几乎是静止的,1秒24格的胶片能有人那光驰电掣的思维快么?)回归到更为根本的东西上来。那就是镜头细节的捕捉。如何从最简单的事件里抽象出宏大,如何在一个半小时的画面述说里描绘出荷马史诗般的壮阔,这是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应当思考的问题。(扯远了……)
具体来看镜头。在这方面,《雁南飞》这部电影运用得非常灵活,给了人们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很难想象里面那些拥有了前卫意识的镜头竟出自1957年社会主义体制下的苏联艺术家之手。黑白色调的单一在这里没有成为一种劣势反而使一些镜头光暗分明,更具质感;唯一遗憾的是我看的配音版虽然老艺术家们很敬业很专注,但由于语境和速度的拿捏不当,仍有不少失神之处。(“大雁排成人字……有灰的,有白的,鼻子(彼此?)长长的”这是什么意思?)
① 开头 洒水车 俯瞰(后均用此种“时轴”、“事物/件”、“镜头方式”的方法表示场景)
这个镜头出现在鲍里斯与小松鼠薇洛妮卡沉浸于甜蜜爱河中的时候,出现在他们谈及其后反复提起的他们共同热爱的诗歌之后。镜头让观众从高处向下俯瞰,极具张力。在上帝的视角一切都是可以预知的。洒水车开过来,我们的主角却毫无知觉,这让我们揪心——处于恋爱中的人却往往不能发觉危险处境的存在。或者应当这么说:现实总是突如其来地造访,而我们却并不总能微笑面对。
② 11min 马尔克 桥上俯瞰
因为分身乏术,鲍里斯让堂弟马尔克代替自己去赴薇洛妮卡的约会。背叛者一出场就让人知道他是背叛者,(不是指薇洛妮卡)马尔克借机对薇罗尼卡表达爱意,他把手搭在她的手上,而她厌恶地将它重新放到他的胸前。这时的背景音乐是钢琴(马尔克是钢琴演奏者),接下来又是一个俯瞰! 薇洛妮卡离开,马尔克若有所思的靠在墙上,看着她越走越远。镜头一反常规的拉高,使前者的动与后者的静反差得以凸现,黑白色调的对比生动而清晰地表现出二者之间微妙的关系——拒斥与远离——而这种琴声与色调作为一种预见在后半段的故事中又得到了强烈的呼应。(见③)
③ 40min 轰炸&强暴 闪光
薇洛妮卡父母的过世使得她只能寄居在鲍里斯家里,鲍里斯的父母全天在医院忙得脱不开身,便将她交给马尔克照顾。马尔克抱怨战争使得他不能为薇洛妮卡在柴科夫斯基剧场演奏钢琴,他再度向其示爱并再次被拒绝,因此将心中的不快发泄在雨点般的琴声中。这时候空袭开始了,城市开始振颤,琴声被轰鸣掩盖,窗外白光闪闪,薇洛妮卡吓得扑入马尔克怀中。轰炸使得马尔克这个偷安懦弱的人变得邪恶,尽管薇洛妮卡拼命地甩他耳光,可是他的眼神在明明暗暗的闪光中如同着了魔道一般,黑与白的交替使得一张张脸孔面目可憎。面对马尔克的步步逼近,薇洛妮卡最终只能垂下了无力的双手,眼里露出绝望的神色。在这个片段里闪光的效果充分将人物内心的欲望与信念展示了出来,尽管最终画面在薇洛妮卡的眼神中黯淡,可接下来的情节却是不言而喻的。
④ 50min 中弹 旋转
这是本片最为著名的镜头之一,大概也是国内导演们最为熟悉的镜头。这个场景是在鲍里斯死前,由一组旋转的主观镜头组成。鲍里斯在白桦林中中弹,仰天倒地。在这一瞬间他眼中的天空、树枝连同他脑海中那些美好的记忆瞬间(比如他和维罗尼卡在螺旋形楼梯上追逐嬉戏的场景)一起旋转起来。过去、现在以及想象中的未来——叠化在一起,形成时空上的错觉,表现了鲍里斯对于生命和爱情的留恋。这个著名的镜头后来成为被国产影片借鉴最多的运用之一。
⑤ 70min 奔跑 平行跟踪
这也是与上者相并列的经典镜头。薇洛妮卡在迷狂状态下跑向列车,她冲进茫茫大雪,越走越快,最后飞速跑了起来。镜头则平行地跟踪着她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快,镜头的长度渐渐缩短。在摄影机和人物之间毫不避讳的出现了黑树枝,栅栏、围墙在镜头前飞速的掠过。景别从中景、近景到大特写;镜头在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之间切换,鞋子、泥泞的公路、破碎的天空、前伸的双手、快速闪过参差的树枝、仰视角度压驰过来的轰鸣列车依次出现。摄影机与女主人公完全的融合,逐渐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摄像机的运动拍摄节奏与速度的变换,构图与超常运动的视觉效果,充分体现了薇罗妮卡企图结束自己屈辱的生命的内在情绪;景别急速变化,逐渐的深入内心;蒙太奇的剪辑随着人物的内心情绪由缓到急,形成一种节奏的冲击,树枝等主观视角画面的切入产生隐喻蒙太奇。这些都使得这个段落成为了影片声画语言特点的代表。那种音画中体现出来的紧张感、呼吸感和晕眩感强迫观众和薇洛妮卡一起经历了死前灵魂挣扎的失控状态。
放在那个时代,这组运动镜头和蒙太奇式的剪辑变化之生动是令人吃惊的。它已具备了前卫的特征,带有着强烈的试验色彩和创作者瞬间灵感的痕迹。然而在一念之间,一个孩子、一个险些丧生轮下的也叫做鲍里斯的孩子改变了薇洛妮卡的命运。他所诱发的母性使得薇洛妮卡完成了由死忘与重生的转变,镜头缓慢柔和起来,薇洛妮卡开始思考电影的母题——关于等待和时间。
⑥ 一组跟随镜头的比较
a.28min 车站送行——鲍里斯
b.30min 车站送行——薇洛妮卡
c.89min 迎接凯旋——薇洛妮卡
这三个镜头均为一组跟随——前导镜头,a镜头中鲍里斯走得很慢,心怀期待希望能够见到薇罗尼卡最后一面;而b镜头薇洛妮卡则急切地害怕与他错过。广角镜头拍摄跟随她下车,她走得很急,从人群中穿过。当薇洛妮卡转身向远处跑去时,摄影机缓缓升起,画面中出现众多的群众、坦克。薇罗妮卡抛给鲍里斯的饼干掉在地上被众人踩碎,这便是她的希望终会破灭的隐喻。c镜头里与前二者别离的悲伤不同充满了胜利的鲜花与喜悦,薇洛妮卡仍然是匆匆的穿过人群,手捧鲜花寻觅着自己等待已久的爱人却终于确切的得到鲍里斯阵亡的消息。她哭了,在一片喜悦的海洋里镜头引导着她在人群中走过成为这个节日里不和谐的一流。“我们深深体会到,那些今天没有迎接到亲人的人,心里是多么悲痛。我们今后要尽一切力量,使未婚妻永远不再失去自己的未婚夫,母亲不再为自己的孩子担惊受怕。”切斯潘的话语使她重新振作了起来,她擦去眼泪,开始把鲜花分给周围的每一名英雄。大雁南飞,她的爱人没有回来,然而希望还在,她仍然在等待。

这部电影于1958年曾荣获过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堪称前苏联五十年代“情绪电影”之代表。戛纳是比较重视技术的,这一点表明了业界对于本片运用镜头表达情绪的肯定。虽然诞生于苏联这片红色的土地,又涉及到战争的题材,然而战争仅仅作为影片的背景,它的政治敏感性被轻轻滑过,终于融入了西方评论界的视野。至于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是揭示战争带给人的悲剧性命运?是歌颂苏联二战保卫者及其亲人的伟大和苏联人民的高尚情操?或者是仅仅视作一部关于爱情、关于等待的影片。我想我是说不清楚的,毕竟,我仍然不敢谈爱情。

 短评

你的生命已成灰烬,我的爱情万古长青

7分钟前
  • 鬼腳七
  • 力荐

镜头运用的巧妙连外行都为之赞叹,虽然57年表演风格无法要求过高,但我还是无法从中获得太多感动

12分钟前
  • kobie
  • 还行

一个冷知识:在这部96分钟的经典爱情电影里,薇罗尼卡一共抽了马克27个耳光。

13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虽说是时代的悲歌,但三个人都挺贱的,这个看似忠贞的男人根本不把爱情放在眼里,一口说爱一口打着爱国的旗号不和爱人商量就上了战场;这个女人一边说爱你一边做了婊子,另一个男人更不用说了,贱到还不赶快去死。

17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CC#《雁南飞》和《士兵之歌》、《伊万的童年》等影片均产自1956年苏联解冻时期: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领袖崇拜”之后的新浪潮(Soviet New Wave)运动。将影像复原至个人层面上的生活,例如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入侵苏联後,一对恋人的悲剧。恋爱和战争的情况恰恰相反,因为这场分离是激烈的、有层次的、令人心碎的。观众能看到本片由摄影表现出的创作才能,首尾天空中的大雁寓意,还有手持运镜、记忆叠合、推轨长镜头、罗钦科式的倾斜等来增强这种叙事效果。在习惯性记忆的强光下,往昔的图像渐渐变得愈来愈淡,正是这种提前的遗忘所带来的内心挣扎,维罗妮卡的苦难便成了一种自愿的(以及认同正在战斗的男人)牺牲,从而扭转了战时女性在家里所承受的苦难的主题。

20分钟前
  • 还行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N,一会儿排成个B~~朴树是看完《雁南飞》写下的《白桦林》吧~

22分钟前
  • 丁一
  • 力荐

正如灵活自如的运镜所暗示的,《雁南飞》告别了革命,却是通过一个苏维埃式战争影片的框架下进入了“后革命”语境,个人(心理)叙事“不合时宜”地取代了国家,群体叙事,又如同安东尼奥尼以及其他欧洲现代主义,空间的迷宫作为情感的主观评论而存在,而“二战”又对于刚刚过去的斯大林时代实现了某种对位。关键性的两(三)幕:鲍里斯的倒下与维罗妮卡的新婚在一场转镜头下并置,以及维罗妮卡的两次逆行,构成了卡拉托佐夫影像中含蓄的文学质感。另一方面,以拉康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则《雁南飞》构成了某种幽灵学,鲍里斯没有死,至少在维罗妮卡的象征界中,她在不停地延宕着那个决定性的时刻。在战争结束后的车站,她分发着鲜花,如同将鲍里斯的尸体分送至世界各地,一个不再拥有灵魂的身体,以及空洞的情感替代物。

26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卡拉托佐夫的诗电影代表作,1958戛纳金棕榈。1.大量高难度与高速的运动长镜头,摄影机仿佛长出了翅膀,灵动活跃,生意盎然:送别与迎接战士时,摄影机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追随着维罗妮卡;鲍里斯飞快奔上一座座楼梯。2.两组或慢或快的蒙太奇:鲍里斯中弹牺牲时的主观镜头(旋转的白桦林)+奔上楼梯+婚礼庆典与白纱新娘的叠影;维罗妮卡狂奔时多种机位的高速跟拍镜头组接(侧拍-掠过的栏杆,仰拍-头顶极速闪过的树枝,俯拍-疾速的鞋)+跳轨自杀的想象画面。3.影片的主要剪辑逻辑:由内向外、由小景别到大景别、由部分到整体,运动长镜亦如此,这种非常规的场景展现次序强化了悬念及揭示效果。4.贯穿全片(收尾镜头亦然)的“上升”动作成为一种隐喻性母题——小我到世界,个人到群体。5.空寂街道上对两人的俯瞰;轰炸时屋内的明灭闪烁与失贞。(9.0/10)

3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幾處處理得非常棒的鏡頭:1.空襲之夜,維羅妮卡與馬爾克的情欲暗湧,黑色光影下的炮火閃爍,飛舞的紗簾,破碎的玻璃,臉部特寫,低機位,打光;2.鮑裏斯之死,旋轉,推拉,疊印,白色的婚紗如水般暈散,死亡與愛情的絕望背離;3.維羅妮卡的尋死,快節奏的跟拍和剪輯,火車的濃煙,汽笛拉出的緊迫感。

35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旋转的天空战士倒下,旋转的楼梯爱情甜蜜,闪回的叠印大雁南飞。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今日去原为春来归,盼归莫把心揉碎,且等春来归。

39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大雁排成人字,飞向明日世界的自由,却忘记了归途。战争与爱情,织就了身体与心灵,相互找寻的旅程。那些静止的面孔凝结了语言无法描绘的动态诗情,永远无法忘记那个男人经历了怎样的心碎与诀别。在与死亡的较量中,爱情再次赢得了永恒,这是美丽又残酷的终极浪漫。

4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毫无疑问的五星,影史经典中的经典。卡拉托佐夫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没一个镜头使用惯常机位,每一个调度都是无可比拟的天才手笔,整部电影从里到外散发着一种“我最牛逼”的狂狷之气,每一个情节点清晰透明,想表达的东西一目了然,看它就好比接催泪弹,哪怕充斥意识形态的宣教,想不哭也没有可能。

4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好厉害的镜头语言,尤其是薇罗尼卡失贞和鲍里斯牺牲时的蒙太奇手法隔了六十年看仍觉牛逼,堪称伟大。两场运动长镜头对应也让我印象极深,一场是在即将奔赴前线时鲍里斯穿梭于悲痛拥吻的人群中寻找薇罗尼卡,另一场是在士兵凯旋时薇罗尼卡得知鲍里斯的死讯时痛哭着穿过激动拥吻的人群。

49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4.5;借景喻情、寄情喻人之典范。如有神性的镜头运动和调度能力令人叹为观止,运镜技术满分,构图异常精心精美,无比熨帖剧情推进。开场长堤漫步的欣喜,绕螺旋式楼梯而上的一日三秋,爆炸夜踏过碎裂(暗指心碎)玻璃渣叠印至泥足深陷的战场,白桦林仰视的晕眩蒙太奇转场至幻想中幸福的婚礼,夜雾中绝望奔向火车的快速运动镜头,特写中脸部阴影覆盖的思绪万千,片尾人群中镜头转向依旧高飞的雁群---每一个绝妙处理几乎都能泽被后世,均完美印证着情感起伏。

5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虽然大家一直在夸调度,我同样也很惊叹于炮弹轰炸与情感纠纷结合的表现手法,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意识到女主角始终是失语的?尽管镜头几乎都对着她,但观众无从知道她是谁,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存在仿佛从头只是为了承载这段“被定义为”男性主宰的战争记忆,她的“忠贞”象征着所谓“意识形态”的坚定不移。当奶奶安慰她人生需要往前看的时候,她回答说不需要这样的未来——她的存在只是作为历史的容器。于是当结尾她选择将手中的鲜花分送出去时,她并不是“重生”了,而是将她具身化的一部分剥离了,她并没有死在她站在天桥上意图掉轨自杀,而是死在了当人们意识到历史结束后重新书写的时候。

57分钟前
  • Entzauberung
  • 较差

这刁钻的镜头,这娴熟的调度,这着魔的光影,这感性的抒情方式,蹦来蹦去的纯情浪漫,晃来晃去的冷酷残忍,一绝,应该是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电影美学之一,应该是影响了国产战争片《小花》《今夜星光灿烂》……

5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2020丝绸之路电影节# 放映画幅有问题,画面上下分别都被裁切了一块,导致人物中景基本卡额头,以及下面的两行英文字幕只能看见第一行。恰好操作字幕机的集美有点凌乱,不是快了就是慢了,然后英文字幕也不全,看得我非常鸡飞狗跳。导演是奥逊威尔斯的粉丝吧,各种大仰拍大俯拍和复杂群戏长镜头调度。视听处理的技术含量还是非常高的,手段也很丰富。很好的主旋律电影。

1小时前
  • Unbeliever
  • 还行

小松鼠、“我爱你”“涅特(左右抽耳光)”、仰面跌倒前的白桦林旋转楼梯交叠视像、送行接站穿过流泪拥抱的人群。战争与贞操之译名很说明剧情的问题所在。

1小时前
  • 水仙操
  • 还行

卡拉托佐夫上天入地的运动长镜头呀,虽然在我是古巴里面已经膜拜过,这部没那么炫技也照样瞠目得很。女主在人群里穿行,摄影机一直跟着她跑,但还是没能在送别时见到爱人最后一面,盒子打碎了,饼干碎屑散落一地。苏修时期的典型悲剧爱情,回归“人”的故事了,那么被欧洲影界推崇也有这方面原因吧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1956年赫鲁晓夫执政,国内禁播,全面批评斯大林模式,苏联电影界也展开新的浪潮。解冻年代,可以看出来对诗意蒙太奇延续。非英雄化神话倾向对忠诚守候的变奏。男主意外中弹死亡(而不是传统战争片的死得其所)场景,天旋地转360度旋转镜头,高速摄影机升格拍摄,旋转楼梯上婚礼的与主观视角眼中的旋转森林形成诗意蒙太奇剪辑,表现这个梦想与毁灭,生命与死亡交织时刻。镜头语言的高度丰富,大量的仰角拍摄,景深镜头,多次火车送别穿越人群的运动镜头和长镜头,战争环境,轰炸声画外声音的使用,夜晚室内黑暗影调的呈现,不表现战争场景却通过声音和光影表现出人们内心的恐惧和复杂心理。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并没有以英雄牺牲作为价值体现来强加,表现出理解同情与慰藉,拥有浪漫现实特点。同时也影响了第四代导演从第三代导演风格的转变。金棕榈

1小时前
  • same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