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魂女郎

HD中字

主演:薇诺娜·瑞德,安吉丽娜·朱莉,克里·杜瓦尔,布莱特妮·墨菲,伊丽莎白·莫斯,杰瑞德·莱托,杰弗里·塔伯,瓦妮莎·雷德格雷夫,乌比·戈德堡,安吉拉·贝蒂斯,吉利安·阿美娜特,克莉丝汀·梅尔斯,乔安娜·科恩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移魂女郎 剧照 NO.1移魂女郎 剧照 NO.2移魂女郎 剧照 NO.3移魂女郎 剧照 NO.4移魂女郎 剧照 NO.5移魂女郎 剧照 NO.6移魂女郎 剧照 NO.13移魂女郎 剧照 NO.14移魂女郎 剧照 NO.15移魂女郎 剧照 NO.16移魂女郎 剧照 NO.17移魂女郎 剧照 NO.18移魂女郎 剧照 NO.19移魂女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移魂女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苏珊娜凯森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苏珊娜(薇诺娜·瑞德 Winona Ryder饰)本是正值花季的普通少女,却被诊断为“边缘精神错乱症”而送进了精神病院。虽然苏珊娜深陷现实世界的精神压力中饱受折磨,但在精神病院苏珊娜结识到了一群看似乖戾却不同寻常的新朋友。具有反社会人格的莉莎(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饰),带领患有说谎癖的乔治娜(克丽·杜瓦尔 Clea DuVall饰),对火深怀恐惧的珀丽(伊丽莎白·莫斯 Elisabeth Moss饰),不能当着他人面进食的戴西(布莱特妮·墨菲 Brittany Murphy饰)等其他女孩,做出了很多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这令医院管理人员头痛不已。苏珊娜逐渐融入了女孩们的“秘密活动”中。这一次次离经叛道的疯狂冒险,使她踏上了一场寻找自我的精神之旅。  安吉丽娜·朱莉因本片荣获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2000)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不及格:永无止境的留堂双女情歌主仆历险记杜德治愈力第一季电玩先锋第二季帕西法尔1978应召女郎的秘密日记第二季黑蜥蜴祝您好运(粤语版)风中的女王第三季我们是大人老虎2024科洛弗悖论沉默的证人李师师面引子太空堡垒卡拉狄加前传:卡布里卡流水落花粤语版家庭经济学第三季网红猎人赏金猎人2016夏日奇遇英伦琵琶一路惊惶玛丽莲黄巾骑兵队塔罗兴风作浪2峠最后的武士书道女孩!我们的甲子园刑警与检察官,有时是法官。格雷斯 第二季失魂落魄2002镇魔道霹雳游侠2008夜校星际之门SG-1第九季擅长捉弄人的高木同学我的老婆失忆了第一季绿箭侠 第四季所有美好的东西2010猎野人迷离劫

 长篇影评

 1 ) the end of the world

一.伪装成雏菊

   

      看完了这部电影,那段The end of the world仿佛还在上空不停地徘徊不去。分明是绝望到窒息的歌词和感情,却被一个查到的名为Skeeter Davis的年轻歌手用她甜美的嗓音唱出来,1963年的歌,当年**榜上的排行第一。

眼前浮现出那个温馨的,四处用蕾丝花边和花瓣组成的房间,这样的房间在白天应该是阳光充足的,貌似单纯可爱的Daisy梳着甜甜的发型,在她的房间里抱着毛茸茸的玩具走来走去,听着甜甜的音乐,一切都展现出她与世隔绝,如白纸般的生活。The end of the world就是从一个喇叭花样的金色留声机里一遍又一遍地流淌,蔓延,逐渐充斥了整个房间,于是整个房间就有了一种末日的味道,然而房里的一切却装饰得单纯而生气勃勃,末日的味道就变了,变成了诡异。

留着一头棕色短发的Susanna疯狂了一天,靠在沙发上沉沉地睡了过去,第二天醒来已经阳光高照。

 

why does the sun go on shining?

why does the bird goes to shore?

Don’t they know it’s the end of the world?

Because you don’t love me any more.

 

……

一切都随着光明而真相大白,整栋楼都被世界末日的甜美嗓音修饰,变形,撕裂,摧毁。Susanna寻因而上,花朵般的房间里晃荡着一个认识的身影,先割破手腕,任鲜血流淌,而后踩上凳子,吊死在房内。胆小而敏感的声音不再,只剩下一具无畏无求的尸体。

“光照在黑暗中,黑暗却不接受光。”圣经上的这句话我有些明白了daisy的生活确实是与生俱来的与世隔绝,一张纸而已,不过不是白纸,而是黑纸。黑色。我想起电视剧战神中的绮罗在见识了桐岛这种杀了人还理直气壮的人之后,说过,她画零的时候常常觉得困难,因为零身上的色彩太多,可是,画起桐岛来就简单得多了,因为她只需要把整张画布涂黑就行了。这种黑暗太浓烈,甚至从没有人教过她怎样去接受光。当光照在黑暗中,不懂得接受,便只有强光被刺死。

Daisy这个女孩,她没有杀过人,也许甚至从来没想过杀人,也不存在任何的恨意和愤懑可言。她看起来胆小、敏感,不敢和别人一起用餐,整天只抱着个玩具,她维持着表面上的天真,活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是成立的,因为她身处的这个世界和我们所在的是同一个空间,因为心不一样,所以眼里的世界竟成了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从普通人里看出的普通的生活规则,在他们眼里又依照同样的事件形成了另一套规则。在这样的世界里,Daisy努力维持的面孔一直以为可以欺骗别人,最后时间一长,也欺骗了她自己,她相貌甜美,貌似天真,相比于Lisa她们住在精神病院里,她却可以早早地出来。所以这个人活下去的支撑点,实际上都只不过是自己的骄傲而已。

疯狂的Lisa虽然对这一切一清二楚,却毫不留情地撕破了Daisy的假面舞曲,她把这个女孩的骄傲踩到了脚底下,“人人都知道他上了你,可是没人知道,你也乐在其中。”原来却欺骗不了别人,变质,腐烂,发出臭味,所有人都在鄙视,规则、道德、舆论,一切都不在她的掌控之中。这时她再也找不到任何活下去的必要,怀着一份隐秘的爱,除非一死,无以示人了。

对于她的爱,我一直觉得十分疑惑。我或许有些不同的感情除非她自己,是别人所难以理解的。假设,Daisy如果已经三四十岁了,假设她活着的世界不是那个单纯的小房间,她活在另一个喧闹而复杂的世界,她是不是可以不用这么一死?以青春期的骄傲和羞耻心为理由,因为绝望和隐秘而丧命。那么如果风尘和丧失常人观念而活着,且不论希望,这样的活着,和死了又有什么分别呢?

 

 

二.沉浸

 

剪着一头短发,灵动秀气的Susanna,我惊讶地发现她居然是那个《剪刀手爱德华》中留着金色长发,在冰雪中舞蹈的美丽姑娘。薇诺娜赖德真是天生丽质,自小又受到艺术的熏陶,进入好莱坞又成为电影大师们争相青睐的演员,21岁的时候读到了这么一本书,从此留意了,正是她的加盟直接促成了这部电影的开始。电影中女主角虽然最终走出了困扰,开始了新的生活,现实生活中的她却成了个梁上君子,“你有没有尝试过,在包里明明有钱的时候,却试图去偷一件东西。”分不清现在和过去,分不清内心和现实,控制不住混乱的欲望。缺少和渴求着情感,却又挑剔地接受或抗拒。

Borderline personnality,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盛行率1~2%左右,女性约较多的酒精为男性之二倍,患者是家族史中有较多的酒精、药物、重抑郁症的病史。始于成人早期之前,是在各种环境背景下表现的一种广泛模式,对人际关系、自体形象、情感表现极为不稳定,且非常容易冲动。我看了详细的介绍后,犯了疑心,很怀疑自己是不是有这么一种症状,然而之前的焦虑、焦虑亦是疑心。“那只是你或我,把自我放大了。”我同意Susanna的独白,所有的怪异,也许是别人,也许是自己,扣上一个严肃而深奥的字眼,便从此如获特权一般,沉湎其中,不能自拔,所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和痛苦,因为迷惑不解,便可拿此特令出来,然后听之任之。

在青少年作为一群特殊的人真好,既然自己有悖于常人,那么各种疯狂的行为都不足为奇了,我们思维清晰,眼睛清澈,但是我们却可以不再理会痛苦,压制理智,可以半夜躺在走道上玩乐,可以偷偷跑到地下室去发疯。于是Georgina说谎成癖,可以永远活在自己编造的绿野仙踪里,Polly小时候自焚毁容,用和Daisy一样甜美怯怯的嗓音,用善良和单纯当做面罩以面对世界。

作为一个活着的人,需要不停地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才能让别人注意到你,不断地疯狂,不断地破坏,即使在人人都特立独行的精神病院里也非要不停地闹腾,这样活着真是很累。通过野性地破坏而获取到了别人的关注,不管这种关注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色彩,都是对破坏的纵容。于是Lisa从这种关注中尝到了甜头,继续变本加厉,变成了一个反社会人格者。撕毁了她内心里这样悲哀的秘密,她也会泪流满面。想起了桐岛最后歇斯底里的哭和发泄,零说了这么一句话,原来你也会歇斯底里啊,这样才让我觉得你比较像个人了。

疯狂并不是心灰意冷,或者咽下了一个黑暗的秘密。那只是你或我,把自我放大了。如果你曾经喜欢说谎;如果你曾经希望自己永远是个孩子。

这就是为什么,Lisa理直气壮地指着受害的夫人和她女儿说,

给你个建议,别拿手指着疯子。

 

 

三.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我怎么知道贪生不是迷惑呢?我又怎么知道厌恶死亡不是像从小流落他乡而不知返回家园的人一样呢?丽姬本来是艾地封疆守土官员的女儿,晋国当初得到她的时候,她哭得泪水湿透了衣襟;等她到了晋国进入王宫,与晋王同睡一张床,同吃山珍海味,这才后悔自己当初不该哭泣。我怎么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懊悔当初的贪生呢?”

 “梦里饮酒的人,早晨醒来却哭泣起来;睡梦中哭泣的人,早晨醒来却欢乐地围猎。当人在做梦时,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有时睡梦中还会占卜所作之梦的凶吉,醒来后才知道是在做梦。”

 “变化的声音是相待的,如果要使它们不相待,就要用自然的分际来调和他。我的言论散漫流行,随物变化,而悠然一生。”

  一晃就是几年,每每困惑不已,不知孰真孰假,在曲曲折折的情节里分不清楚是梦境还是真实。人都会沉浸在梦中悲喜无常,时而牵衣顿足,拦道大哭,时而虎兕相逢,水逝云飞。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人是什么,无从知晓,人在无穷无尽的循环和梦境的悲欢中体现着独一无二的特性,总希望能在经久不息的人群或是人群的灵魂中区分开来,一如特丽莎努力地希望通过书,通过贝多芬的音乐,将自己和别的女人在托马斯面前区分开来,最后她反而做梦梦见所有的女人赤身裸体的站在托马斯面前,唱着一样的歌,一圈一圈地走,什么区别也不存在了,灵魂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已经泯灭,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过去和现在,梦境和现实,历史和未来,时间和空间,看得太清楚了,Susanna反而不能分清楚了。人生如梦,梦醒十分,人生如一场骗局。暑假上课的时候,老师本来讲星座讲得十分起劲,不知道怎么,聊着聊着讲到了抑郁症,她随即放了几张幻灯片,有林肯的,戴高乐的,川端康成的,海明威的,一张张已沦为黑白照片的面孔上都有着深凹下去的眼睛,显示着不堪折磨的人生。随即放出了哥哥的图片,四月一日跳楼自杀的人,认定自己的一生只是一个黑色幽默么?

那张脸只能用Good-looking来形容,不辨雌雄,和他演得程蝶衣一样,细致的眉眼,柔弱的肩,风流的人品和饱受蹂躏的身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虞姬遇上了假霸王,痴缠半世,也不过命定的结局。

   人是什么,一个高水平的演员一定比这常人有着更深的困惑,因为迷恋和契合而误打误撞地走进了别人的人生,心甘情愿地向着别人的命运前进。当一名演员,最大的幸运和不幸就是和戏重叠在一起,既创造了自己的辉煌,也从此落入了别人的深渊。

 他,演得观众如痴如醉,演得自己如痴如醉,观众的眼泪是为了自己而流,而戏子的眼泪却不知道是为自己而流,抑或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而流,最后终生难忘。一曲戏罢,虞姬把剑往项上一横,缓缓闭上眼,倒在霸王的怀里,在最灿烂的时刻死去。在蝶衣以为这是一种幸福,灿烂完成了一生的使命,然后完美谢幕。如此而不可得,虞姬也成了一个奢望。他是不是比虞姬抱恨更多?

    再看到梵高的那幅自画像,看着看着,眼睛湿润了,这幅自画像真是人生真实的悲哀,面容已渐渐老去,再也没有了丝毫的憧憬。割掉的耳朵,脸上皱纹横布,丑陋,阴郁,贫穷,孤独。画家将自己一生一笔一画地画在布上,风霜和苦难慢慢地耗尽了他的原本难以遏制喷涌的才华,他眼看着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没有逃过眼睛,真实,灰暗。于是画像的眼睛上除了痛苦又流露出悲悯之情,也许是在可怜自己,自己站在自己的面前。

  以精神之崇高面对肉体之萎靡。

    

 

    醒了也不过如此。

    你站在什么面前,看到的又是什么?

    ……

 2 ) 《飞越疯人院》和《移魂女郎》

两天连着先后看了《飞越疯人院》和《移魂女郎》,很巧都是psycho题材,一部男性一部女性,我觉得讲的一部是自由一部是自我。后者的名气虽说没有前者大,看完我个人的评分也是5⭐/4⭐,但是疯人院是已然上升到社会学模型的放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发人深省的作品,不自由毋宁死,不用多说什么,看了就懂就会共鸣就会震撼。girls,interrupted却更强调其中每一个个体和自我,前者在激烈鞭笞常人社会中每一双存在误解的有色眼睛,后者却从psycho们的角度表达对自身的理解和对外界的质疑。论主题没有高低,论手法却有优劣。

单独说说看girls这部的一星差在哪,看到后面爆发矛盾的时候就突然变得很别扭,还在想难道是讲精分的片子,两个主角是第二人格在彼此撕裂么?不然这剧情等下什么走向?私以为这部应该是以“非主流人士”打破歧视获得尊重为主旨的深刻片子,不料却见女主最后被磨平了棱角,被“驯化”、得到“康复”,区别于其他的psycho成为了回归主流的榜样。这迷之自以为是的设定实在让人略感不适,看完才知道导演和原作的立场的确就是有偏差,导演作为正常人不管是有意无意,的确还是以所谓主流的优越感扼杀了原作的自我,边缘化了角色的人格,还要以救世主的姿态去给予救赎,我想这并不是原作的初心,原作想表达的实际是we are not psycho,即便冷暖自知苦甜自尝,只要我说我正常外人也是实在没什么好多管的,没有judge才是真正的平等,于是导演这一分寸感就有失妥当。

再说说演员,以前最早知道薇诺娜女神是德普的前女友,也是太美了,虽然这部是帅气,再搭配二十出头嚣张跋扈的安吉丽娜朱莉,CP感十足养眼了。leto老公戏份不多也算是多补了他一部片了。最后疯人院里的瑞秋护士真是尼玛给我近年来观影留下了最大的演员阴影……

 3 ) 不要贴标签

       边缘性人格障碍,本片女主被诊断出来的心理问题。

       四年前,我第一次陷入情绪极度奔溃。那时候起,我就开始研究心理学。人格障碍,是属于永不可能改正的一种定了型的人格。我对比分析量表,曾经觉得自己就属于边缘性人格障碍。因它的不可治愈性质,我曾感到很无力。如今,2012年1月份,8月份,以及2013年1月至今,我又一次陷入了奔溃的困境。

       从小到大,家人都说我是坏孩子 说我无可救药 都说我这种人以后会怎样怎样怎样。我的家人爱我,只是他们根本不会表达爱罢了。在他们的好意但是恶毒的咒骂中,我也养成了自卑的 自我厌恶的心理。在我情绪低落和状态糟糕的时候,负面黑暗的能量就很容易吞噬我。

       女主在本片最后说:

  Crazy isn't being broken...
  ... or swallowing a dark secret.
      
  lt's you or me...
  ...amplified.    
      
  lf you ever told a lie...
  ...and enjoyed it.  
      
  lf you ever wished you
  could be a child forever.


      这是本片给我启发最大的地方。

      我真的无药可救?当然不是。
      除了和家人相处 永远有问题外,我和其他人 和朋友们相处都很融洽。虽然我不是很会社交 虽然我不太会讲话 虽然我朋友不多。但是,交到的都是很知心的好朋友。
      我黑暗吗? 当然也不是。
      虽然我很容易把事情往最坏处想,很容易灰心丧气,很容易考虑到最可怕最阴暗的可能性。 可是,我却总是愿意相信 最善意的可能,最光明的一面。
      为了抵御内心从小到大的无助感,我养成了正向思考的习惯。
      
      世事永远有两面,敏感的我容易感知痛苦,另一面就是也很容易感知善意与快乐。 越是容易沉沦,那么走出去后的收获就会更大。 越是了解抑郁黑暗,那么就越容易心怀怜悯。
   
      不要自我贴标签,这是一种偷懒的想法。
      抑郁啊 焦虑啊 双向情感障碍啊 边缘性人格障碍啊。。。这些术语,不要随便往自己身上贴。 否则会自我认同,自我暗示,从而一步步真的变成那样子了。

      我最大的问题,就是逃避。面临困难,对自己的没有信心,从而选择躲起来 躲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沉沦。可是,时间啊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随着年岁渐长,累计的问题越来越多,多到要把我压死了。

      自杀 求死?其实根本就是不敢活,好好活着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在沉沦的状态中,其实是很习惯的。即使知道这是要死的节奏,但是要离开这种温软糜烂舒适的状态,却真的很难。就像是吸毒者很难戒毒一样。


       girl,interrupted. 被中断了的女孩。

      我认识的女孩子们,大都优质着,她们一帆风顺的走在自己的成长路上。 对比她们,我已经停滞了很一阵子了。特别在二十出头的年纪,这个机会成本很大的时候。

      对自己要求很高,我总是会觉得自己太失败了 朋友们都走在了很前面,于是就会自暴自弃。 我讨厌看不起自己,完美主义就是问题所在。我对优秀女孩子们的喜爱,和对自己的厌恶,都是自我投射。大概是从小被辱骂惯了,导致我的价值观就是,优秀的 美好的 才值得被爱,糟糕的就不配被爱。
      其实我知道,这是狭隘偏执的。 一切关系 可能都可以用投射和认同来解释。 无论客观真实情况如何,对待同一个我,如果我尊重自己 喜欢自己 满意自己,那么别人也会那么看待我;如果我讨厌自己 觉得自己不配被人爱,那么别人也会认同我。所以,别人冷酷亦或是温柔待我,根源都在自己身上。 自己放低自己,那就怪不得别人看低你了。

     不过,我深信一切的发生都是有意义的。每一次的失落沮丧痛苦,都是上天安排你 给你重生的机会。没有死亡又何来重新开始呢?

      痛苦让我成了九流哲学家。这样其实也不错啊,毕竟困难越早经历 越刻骨越痛苦, 才能长记性,才能抵抗未来漫漫人生路上不可知的意外。
     
      只要活着,耐心的慢慢的爬出井,不要盯着身下的无边的深邃的黑暗那会让人晕眩,而是要看着井口的温暖光明,那么 一定会走出来,走出黑暗的时刻。

 4 ) the end of the world

  如果可以选择,我愿呆在所谓的精神病院。

  在那里,我不用在意任何人的眼光,肆无忌惮的疯癫。
  在那里,我可以如lisa般,深吸一口烟然后吐在旁人的脸上,看它逐渐扭曲,窃窃的笑。
  在那里,我想要呆坐着看外面的世界,没有人打扰,没有人在意,即使一年四季都只有我一个人。
  在那里,看我爱的书,听我的歌,时不时浪费笔水写点垃圾,自娱自乐。
  在那里,恐惧和快乐随时报到,高兴就笑,放肆的笑,难过就哭,使劲的哭,害怕就喊,疯狂的喊。
  在那里,按时喝药,按时睡觉,按时吃饭,作息时间清楚分明。
  在那里,没有朋友之说,也就没有多余的无聊情感。
  在那里,我不需要担负什么责任,不需要那么多的要求,没有欲望,没有痛苦。
  在那里,我才会是我。

  可是,susanna在精神病院里是少有的正常人,在外面的世界却又是个精神病患者,如此格格不入的身份,到底哪里才是归宿?还是,这个世界本就没有归宿。
  围栏外的世界每秒都在发疯,吞噬着每个所谓的正常人,围栏内的世界却安静的异常寂寞。
  maybe the answer lies in the end of the world......

  
  Why does the sun go on shining
  Why does the sea rush to shore
  Don't they know it's the end of the world
  'Cause you don't love me any more

  Why do the birds go on singing
  Why do the stars glow above
  Don't they know it's the end of the world
  It ended when I lost your love

  I wake up in the morning and I wonder
  Why everything's the same as it was
  I can't understand, no, I can't understand
  How life goes on the way it does

  Why does my heart go on beating
  Why do these eyes of mine cry
  Don't they know it's the end of the world
  It ended when you said goodbye

  Why does my heart go on beating
  Why do these eyes of mine cry
  Don't they know it's the end of the world
  It ended when you said goodbye
  

 5 ) 断点之后,请努力拐向有光的一边。

       在讲这部电影之前,得先了解一个精神病术语,或者说一种病——边缘性人格障碍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 根据最新版的《DSM-IV-TR》的定义,BPD放在Axis II。 BPD疾患的主要征状如下:

  1、疯狂努力以避免真实或想像中的被放弃。

  2、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特征为变换在过度理想化及否定其价值两极端之间。

  3、认同障碍:自体形象(self image )或自体感受(sense of self)持续明显不稳定。

  4、至少两方面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的冲动行为。

  5、一再自杀的行为、姿态、威胁,或自伤行为。

  6、由于心情过度易于反应,情感表现不稳定。

  7、长期感到空虚。

  8、不合宜且强烈的愤怒,或对愤怒难以控制。

    9、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性症状。
(以上资料来至百度)

      如果这些症状中达到5条以上,那么似乎可以恭喜你中标了。

      但这些症状又都具有瞬发性和不稳定性,患者没有极端疯癫的表现和明显的攻击性,在大部分时间里仍然能保持理智,正常的工作能力、思考能力等,是个正常人。正因为 BPD患者不是纯粹的精神病人,实际上很多时候他们都是正常人,因此BPD一直都被看做是治疗难度非常大隐蔽性非常强的精神顽疾之一。BPD患者也被看做是社会和自我的潜在威胁者。

        一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有点迷惘,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在正常人看来是虚构的和偏激的,精神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欺骗,不能适应与现实和社会,因此创造出一个自我的世界固执地沉溺其中。再加上导演一再通过音乐、叙述等方式强调时代背景,所以,最初,我以为这又是一部影射时代社会病的作品,我以为接下来要大张旗鼓谈论病因和展现如同《飞越疯人院》中那种枯燥、单调和可怕的疗养院生活,讲述人如何被扼杀的问题。——可完全非也。电影接下来的走向表明导演是个正常人,实际上这完全可以看做是一部主流的探讨心理治疗的严肃影片,影片里没有冷漠变态的主治医生和护工,没有集迫害虐待妄想于一身的疯狂病患,只有一群介于正常和偶尔有非正常行为的姑娘,专业的心理医师和慈母一样的看护,甚至女主角的父母,也没有被描述为多金矫情的中产阶级无聊人士,而只是为女儿不同寻常行为担心的普通人父母。并且,站在医者的角度,影片思考的最多的怎样让这一群人好起来,从新回归社会,过平静的生活。最后虎头蛇尾的潦草结束,表达了导演对于此类病患治愈的乐观信心,恢复正常的女孩重新找到了生活和自我,走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可以预想,十年或者二十年后,她将成为像她母亲那样优雅得体,适应社会安于生活的健康中年妇女,从而真正摆脱BPD的阴影。这便是影片的意愿?——是我没读懂导演?还是这个命题实在太高深和隐晦?也或许,这也一种温和的、符合社会主流的、悲悯与救赎?

      1967年的美国,17岁女孩苏珊在高中毕业典礼上沉沉入睡,她不关心自己的前途,讨厌父母安排的社交活动,独来独往,抽烟酗酒,甚至给自己灌下一大瓶阿士匹灵差点要了自己的小命。她是学校里有名的怪胎,但她美丽纤细,因此那些因为外表而勾引她的男性没有一个能真正给她引导和抚慰,她也对此茫然和无所谓。她假想过自杀,她内心充满悲伤和孤独,转化为冷漠乖戾的外壳,于是她被父母送到了高档疗养院去休养一番。疗养院条件很好,并没有《飞越疯人院》里那种病患被当做非人看待的任何情节。在展示病患的症状和治疗手段时,导演也采用相对温情的态度和方式,总的来说,这似乎只是一群稍微有点怪癖的姑娘。她们半夜一起玩耍,偷溜到地下室打保龄球,到主治医师的办公室看自己的病例。她们和护士玩藏药的小把戏,她们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小小社交圈。苏珊在这里奇迹般地找到了友谊和慰藉,以至于男友来接她私奔她也放弃了这个绝好的离开的机会。在以自己的方式(当然,这种方式被看做是非正常的严重扰乱治疗的)帮助了病友波利后,苏珊和疗养院的冲突达到了顶点。接着在顶撞了主治医师“你的治疗到了瓶颈”,和用恶毒的语言攻击了一直善待她的黑人女护工之后,苏珊和病友丽莎(反社会病患者)逃出了疗养院,奔向她们心中的理想之地——弗罗里达新竣工的迪斯尼乐园,她们决定一个扮白雪公主一个扮灰姑娘。她们似乎在疯癫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了。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彻底“唤醒”和改变了苏珊。身无分文的两人到了前病友黛西的家过夜。丽莎刻薄尖锐地说出了黛西和生父之间难堪而病态的关系。黛西第二天早上在《the end of world》的音乐中割腕上吊自杀,走上了不归路。苏珊看着黛西的尸体被吓呆了,而丽莎不以为然,从黛西的口袋里掏到些钱并招呼苏珊快走。这一块似乎是在展现精神病人自以为清醒可实际上却在做伤害他人的糊涂事,潜在的威胁者变成了推波助澜使一个生命走向非正常结束的帮凶?可苏珊似乎一下子发现了BPD的可怕性,她没有选择继续逃亡,而是乖乖回到疗养院,开始积极接受和配合治疗。

     治疗效果越来越明显,也可以说是越来越正常的苏珊开始缓和与这个世界的对立关系,她开始向正常人靠拢,与主治医师亲切的谈心,与黑人护工温暖的拥抱。。。可她同时也越来越远离那个最初给他友情的“疯姑娘圈”。最后当她的日记被丽莎高声朗读——日记里面充满了对病友的各种不怀好意的猜测和描述,我本以为她要再度崩溃,结果确实苏珊义正辞严痛斥了丽莎,说她是一个早已经死了,只能靠在疗养院里的非正常生活来提醒自己活着的可怜虫。丽莎彻底崩溃了。 这个桥段我不甚明白导演的意图,如果说丽莎对黛西之死的漠然触动了苏珊,让她意识到了精神病的可怕,可苏珊这一番看似很正常很合理的话又给丽莎造成怎样的伤害?

    所以,结尾估计导演也觉得不太好圆。丽莎被捆在病床上,泪眼婆娑完全没有了之前的霸气,她只是喃喃自语“我没有死。”。苏珊的治疗圆满结束,终于可以离开疗养院回归正常生活。导演潦草地创造了一个温情脉脉的河蟹结尾,苏珊离开的时候和她的疯姑娘们和好如斯,每个姑娘都亲切地和她道别。黑人女护工也和她紧紧相拥。还是同一辆出租车来接苏珊,司机大叔已经由送她来的时候的嬉皮风变成了绅士风(一切都暗示着一种正轨式的人生重新开始了),苏珊一人在后座默默流泪,留下一段暧昧的独白:

     “他们宣布我恢复健康,把我送回人世。对我最后的诊断是:康复的边界人格患者。我到现在都还搞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我疯过吗?也许。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发疯并不是一时失常,或是咽下一个黑暗的秘密,而是你我人格鲜明化。若你曾说过谎,而且自得其乐(病友乔其娜),如果你曾经私心盼望永远能活在童年(病友波莉)——她们也许不完美,但她们是我的朋友。70年代时,多数人多已出院,过着自己的人生,有的还跟我见过面,有的却永远消失了。但是她们却日日夜夜活在我心中。”

        影片叫Interrupted girl。Interrupted意为中断的、阻碍的、间歇的。 在非健全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每个女孩(又有谁是在完美世界中成长起来的呢?),或许都要经历程度不同的Interrupted。导演怀着温和良善的意念试图展示这些Interrupted points,并且试图通过苏珊,来尝试着把这些成长中的断点连接起来,还给这样女孩在这个俗世中一个相对完整健康幸福的人生,和能适应的能力。——我宁愿这样来理解,同时导演对精神病患者的良善与真诚让我感动——他在帮这些女孩寻找断点之因和痊愈之路,他没有武断偏激地进行论断或批判,只是通过音乐、时事报道等方式展示着自己的一些可能性想法,是一种商榷的平等的口吻,当然电影中也没有任何妖魔化或极端化情节人物,所以,尖锐犀利的评论,不适合这部电影。

        而苏珊这样的女孩可能是你认识的每一个女孩也可能是你自己。比如我自己身上或多或少就有BPD的症状。我告诉自己,在没有彻底绝望之前,不管怎样,断点之后,请努力转向有光的一边。

 

 6 ) 非常有意思

该影片根据苏珊娜凯森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讲述女主角相似的人生经历,她曾一直被失眠所困扰,几近崩溃,并且也去看过心理医生的故事。1967年,19岁的Susanna Kaysen由于产生幻觉向医生求助,更严重的是她还和父母一位好朋友的丈夫有染。最后Susanna被诊断为患有“边缘人格错乱”,建议其住院修养一段时间。在Claymoore精神病院,Susanna结识了一群新朋友:患有说谎癖的Georgina,对火深怀恐惧的Polly,不能当着他人面进食的Daisy,最特别的是反社会人格的Lisa,她令医院管理人员头痛不已,对这群女孩影响甚大。在这样的环境下,Susanna是会康复呢,还是会象她的朋友一样变得更乖戾……

 短评

这世界本就一片狼藉我曾经疯狂过?或许吧。或许疯狂的是人生?发疯并不意味着崩溃,或是背负不为人知的秘密,而是你我将情绪扩大化了。如你曾经撒谎,并乐在其中。如你曾盼望永远做个孩童。

4分钟前
  • 红辣椒
  • 推荐

薇诺那我爱你。

8分钟前
  • lovit
  • 力荐

最爱薇诺娜,无人能及的中性美...!

9分钟前
  • Liv
  • 力荐

Lisa没有疯,是太真,是看透了这世界,是自身太脆弱,于是戴一副不在乎的面具,抵抗世间纷扰,她需要人来爱她。哪一个疯狂的人不是脆弱呢?哪一个疯狂的人不是需要爱呢?

14分钟前
  • 恋天光
  • 推荐

我喜欢薇若娜,她纤细清纯美丽。片中朱丽强势,薇若娜纤弱,两人搭配非常协调,竟然有温馨的LES感觉。另:此片LETO同学也在……

18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三大主演,一个过气了,一个成仙了,一个归天了。

19分钟前
  • 小凯撒
  • 力荐

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片意识形态不正确,有点像《阿甘正传》。但其实也未必。60年代的年轻人都是疯子,他们(尤其是她们)需要规训从而重新进入象征界的秩序。与《飞越疯人院》最后男主角被切除脑子不同,女主角成功地接受了驯化,并且,到了70年代,大多数的疯子都出院成了正常人。没准这是种讽刺也未必

23分钟前
  • 刘康康
  • 还行

有点女性版《飞越疯人院》的感觉。安吉丽娜·朱莉凭借此前拿下奥斯卡、金球奖、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女配角。—— 创作背景:1967年,17岁的苏珊娜·凯森(Susanna Kaysen)因精神失控被送到精神病院达一年半之久,这段痛苦的心理历程后来被她写成了自传体小说《移魂女郎》,并于1993年出版。该小说出版后不久,薇诺娜·瑞德就读过这本小说,并深深地被其吸引。因为,薇诺娜·瑞德在19岁时深受失眠、焦虑的困扰,也到精神病院接受过治疗。同年,哥伦比亚公司买下了这部小说的拍摄权,薇诺娜·瑞德主动请缨要求出任女主角,并被获准以监制的身份制作该片,但选导演的工作并不顺利,一直到1999年,选中詹姆斯·曼高德执导该片,影片才顺利开拍。—— 先是<Que Sera Sera>,然后是<The End of the World>,两首让我惊喜的插曲。

2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这部片子给了我终生受益的启示

25分钟前
  • G
  • 力荐

用剃刀会痛,跳河又太潮湿,用盐酸会弄脏衣服,吃药会痉挛,枪不合法,上吊靠不住,瓦斯太臭,干脆还是偷生吧。

28分钟前
  • JulyChan
  • 还行

治愈系精神病院电影。60年代末的大时代背景被淡化了,从一个中产阶级富贵精神病的文艺女青年角度,还算诚恳地去描绘了一群社会边缘异类。但感觉治愈系总意味着某种妥协,好像按主旋律价值观看来,文艺的张力在于如何接受和生存于这个不正常的世界,反正太孬种了

33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薇诺娜令人震惊的美。

34分钟前
  • Judy
  • 力荐

不管看多少遍Noni总是这么美...

39分钟前
  • 凤头憨憨
  • 力荐

500年後再見薇諾娜瑞德,和朱莉在一部如此有意義探測瘋狂與真實的邊界,曾經看過一本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書,在看似瘋狂的背後,女主角在探尋自我,邊緣型人格也許並不是一種精神疾病,在朋友、自殺與治療中,矛盾地撕扯自我再小心翼翼拼湊起來,結合那個時代背景,若有似無地為垮掉的一代正聲。

44分钟前
  • Strelizeia
  • 推荐

Mad world, mad time. 薇诺娜好美,朱莉演技真是绝赞。后来导演又找DuVall演了致命ID,真的太适合演突发癫狂女了。深井冰文艺女青年看此片真是自打脸。

49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我以为剧情会朝着《飞越疯人院》的方向发展,最后突然来了一个“心灵成长和励志”式的结尾,但还是很不错的。薇诺娜·瑞德太美。

53分钟前
  • 远子
  • 推荐

充满恐惧与疯狂的瞬间,没有过去和未来

5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70 Angelina Jolie 尽显彪悍。影片故事性并不强,松散的叙事在缺少趣味时是很乏味的。Winona Ryder在疯人院中成长并找到了自我,其间的经历似乎还不足以强烈到让人顿悟。她的迷惘也好,边缘性人格也好,在影片中都只是幌子,她本人却以貌似最清醒的态度批判周围的一切。

1小时前
  • 飞刀员外
  • 还行

疯狂并不是因为曾经失败或咽下了什么黑暗的秘密,那只是自我被放大了。如果你从没有说谎并因此而快乐...如果你从没有希望自己永远是个孩子...

1小时前
  • 2013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被当作疯子的社会边缘人抱团取暖,有温馨也有冷酷无情。电影中途莫名放弃了玩得很好的插叙手法,略可惜。影片强烈的风格在中间、结尾等处又较遗憾地弱下来。安吉丽娜·朱莉不羁的神情、放纵的表演不仅吓跑了喵星人,也成功俘虏了观众的心。太难忘!获得小金人实至名归!

1小时前
  • 汪金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