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的滋味

HD中字

主演:赫玛永·厄沙迪,阿卜杜拉曼·巴赫里,阿夫欣·呼罗希德·巴赫蒂亚里,沙珐·阿里·莫拉迪,米尔·霍森·努里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其它年份:199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1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2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3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4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5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6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13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14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15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16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17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18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19樱桃的滋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樱桃的滋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巴迪(Homayoun Ershadi 饰)驾驶着自己的汽车,在遍布工地的郊外漫无目的的行驶,他搭载了一名入伍不久的新兵,和他讲述当年从军的经历,而后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出钱要新兵掩埋自己自杀后的尸体,新兵惊慌失措,跑掉了。巴迪继续寻找埋尸人,可工地上的流浪汉、神学院的学生,全部拒绝了他的请求。一位在博物馆工作的老人巴格里(Abdolrahman Bagheri 饰)登上了巴迪的车,巴格里曾经自杀,但最终为樱桃的甜美滋味所挽留,巴格里为了治疗儿子的病,应承下了巴迪的请托。巴迪在博物馆外踯躅,心中似乎产生了动摇……  本片获1997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98年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消失的情人节 日本版2023国剧盛典荒原 第二季远古启示录萌犬奇缘一晚一顿小烧烤 第二季黑道之家第一季寂静之海山路十八湾食罪者反叛的鲁路修亡国的阿基德第2章:翼龙折翅热血雷锋侠之激情营救X档案 第五季三少爷的剑[1977]通灵之六世古宅卡萨变弯记他们/她们灭绝2018(原声版)马大帅Ⅱ恋如雨止寻人记II粤语女人之名死于明日通灵之战 第十四季寻龙之发丘天棺女人就是女人2019恶夜将临报童传奇1992俄罗斯方块不可思议的杰西卡·詹姆斯唐尼的梦想之车美好事物冰封之地雾水总统欢迎光临哈特曼一家卧底第二季2020暴走威龙1996又见阿郎失忆症2015鬼精灵5:跳街舞冬雪总理的丈夫绝对佳人青之驱魔师岛根启明结社篇

 长篇影评

 1 ) 私人的灾难【译】

作者:A. S. Hamrah (CC)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樱桃的滋味》让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国际影坛声名鹊起,因为它成为了第一部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的伊朗电影。(这部影片与今村昌平的《鳗鱼》在戛纳电影节上分享了这一奖项。)在观看《樱桃的滋味》之前,你最好不要阅读任何与之相关的东西。它应该被看作是一部冰冷的作品,在影片里,主人公巴迪(赫玛永·厄沙迪饰)试图让他人掩埋自己自杀后的尸体,而他试图投身的土地也同样冰冷。

《樱桃的滋味》试图利用电影这种媒介,弄清楚生命是否有价值。这是一个看似肤浅的难题,因为很多影片都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确实值得活下去。它们会向我们展现一场婚礼、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份好的工作、一位中奖的角色。我们希望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它们纵容了我们的这种愿望。但是,基亚罗斯塔米不会做这种事情。《樱桃的滋味》剔除了那些必备的情节和背景故事,这会让一部电影陷入困境。它显得周而复始、蜿蜒而曲折,这部99分钟的简洁之作,只有在回首往事时才会变得明晰起来。它是一部试图隐藏的影片,甚至是一部试图让观众感到挫败的作品。它的结尾并没有将故事整洁地收束在一起,它做了一些其他的事情。

2016年夏天,基亚罗斯塔米在巴黎的一家医院意外逝世,享年76岁。对于世界各地的影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打击。我们花了好些时间才恢复过来。2019年,美国举办了阿巴斯的回顾展,对他的职业生涯进行了亟需的总结。他的电影之路始于1970年的《面包与小巷》,他为德黑兰国营的儿童与青年智力发展研究所拍摄了一系列影片,这是其中的第一部。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电影诗人,致力于书写平凡的、日常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总会描绘友谊,他会探索其中的困难性、脆弱性与不确定性。在《家庭作业》(1989)中,这一点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在一开始的时候,它是一部纪录片,聚焦于那些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的男孩。接着,他进行了一系列访谈,学生们独自面对他的摄影机,讨论自己与父母之间令人担忧的关系。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位名叫马基德的男孩在基亚罗斯塔米面前手足无措、难以表达。他心烦意乱地表示,自己无法在朋友莫莱的陪同下接受采访。导演记录了这位男孩的精神崩溃,而莫莱也让他镇静了下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马基德的痛苦不仅仅是一个男孩的焦虑,它反映了某种更大的问题。《家庭作业》中的那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始终被自己的父母与老师忽略。这些成人只会立即惩罚他们,并不想将他们培养成与自己平等的人类。

到了九十年代,阿巴斯影片中的人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他反复地交叠一系列的问题,让它们在电影与叙事中变成模棱两可的议题。在《特写》(1990)中,他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侯赛因·萨布赞饰演了一位冒名顶替者。他以新的方式呈现了一种对于人际关系的渴望。阿巴斯通过关注萨布赞,呈现了一种在此前的影片里未曾表现过的东西:电影与现实在割裂之前,会像镜像一样融合在一起。阿巴斯呈现了这段确切的时间,即便它显得转瞬即逝。

基亚罗斯塔米去世之后,莫森·玛克玛尔巴夫为BBC总结了他的生活与职业生涯。有时候,莫森·玛克玛尔巴夫也被看作是伊朗新浪潮的一部分,他在《特写》中饰演了一位电影导演,萨布赞正是因为模仿他而被捕的。「在他的影片里,你可以看到友谊让你走出孤独的方式。」1987年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开启了阿巴斯的乡村三部曲,这部影片的片名提出了一个基亚罗斯塔米式的问题。三部曲的后两部影片《生生长流》(1992)和《橄榄树下的情人》(1994)上映的时候,伊朗正处于1990年曼吉勒-鲁德巴尔大地震的余波之中。这些影片将基亚罗斯塔米导向了《樱桃的滋味》,在这部影片里,他呈现了生活的不稳定性,但他并没有审视自然灾害的背景。在《樱桃的滋味》里,所谓的灾难是私人的、主观的事物。他从未告知我们灾难的实质,或许这就是生活本身的特质。

巴迪不断地询问那些陌生人,他想知道他们是不是自己的朋友,或者说自己是不是他们的朋友。因为他想找到一个能帮他自杀的人,他们需要确认自己已经成功自杀,然后他们还得埋葬他的尸体,以防他自杀失败。在阐释阿巴斯的影片方面,乔纳森·罗森鲍姆是一位伟大的影评人,他指出,这位导演的电影——通常由非职业演员主演,融合了虚构电影与纪录片的特质——有一个常见的主题:「大城市的主人公与某种外来者之间紧张的互动关系」,这部影片的情况也是如此。

作为「世界公民」的巴迪开着车在德黑兰的郊区漫游,他向一名士兵、一位神学院学生和一位标本制作师寻求帮助。他与每个角色都进行了漫长的互动,将罗森鲍姆所说的「张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巴迪与那些男人们交流的时候,他想要的是永久地结束一段人际关系,而不是去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他希望他们帮他实施一项行为,他们需要保密、内疚,当然还要违反伊斯兰法律。在《樱桃的滋味》中,每个角色都变得不安而危险,因为巴迪试图用金钱来哄骗他们,他们无法像帮助陌生人那样,开启某种短暂的亲密关系。

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巴迪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在一部探讨自杀者的作品中,这通常是必不可少的——基亚罗斯塔米颠覆、削弱了他此前作品中的友谊议题。巴迪解释道,「我只是在寻求帮助」,他也坚持不说出原因,因为「就算你知道也无济于事」,他已经将自己与其他人隔绝开来。

「你无法体认我的感受,」巴迪唯一的解释同样在挑战着电影的本质。如果人们无法感受他人的经历,那么观看就变得没有意义了。赫玛永·厄沙迪克制地、含蓄地表演着巴迪的犹豫和痛苦。同样地,某些行为与随意的话语,无意中也透露了他生存的意愿。他让修路工帮忙,将自己的路虎从山坡上的凹槽中拉出来,他本可以从那里纵身一跃。他也拒绝了煎蛋卷,因为「鸡蛋对我的身体不好」。

观看某些电影可以让你面对现实。在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里,松散的故事、冥思性的风格,以及情节的相对匮乏,让我们暂时地脱离某些事物的控制。即便我们可能会走向令人情绪崩溃的结局。阿巴斯仿佛将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一旦我们意识到,其实是基亚罗斯塔米本人坐在越野车上,是演员在拍摄过程那种对他作出回应,那种回到世界的感觉只会变得更强烈。有一次,巴迪开车经过了一些男孩,他们在垃圾场一辆锈迹斑斑的巨型汽车里玩耍——他们的行为反映了阿巴斯与厄沙迪一同制作这部电影的场景。

他有着突出的鼻梁、深陷的下巴、茂密的胡茬、紧闭的深色嘴唇,这一切对应着他开车时严厉的、直视前方的眼睛。厄沙迪的侧脸是某种将电影凝聚在一起的形象。事实上,有一天基亚罗斯塔米看见这个人在开车,于是他拦住了这位特赫拉尼的摄影师,问他是否愿意出演一部电影。自那以后,厄沙迪还出演了其他影片,但因为他是在《樱桃的滋味》中首次出演的,所以他的存在将永远伴随着巴迪那永恒的动机之谜。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究竟为什么巴迪想要去死。由此,观众可以将各种各样的东西投射到角色和演员身上。

小说家妮可·克劳斯认识到了这一点。2018年,她在《纽约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看见厄沙迪》的小说,克劳斯笔下的叙述者观看了《樱桃的滋味》,后来还在京都的一个禅宗庭院里看到了现实中厄沙迪。同样地,在沃克·珀西的小说《观影者》中,主人公也突然在新奥尔良的街道上看到了威廉·霍尔登。克劳斯写道,「从他的脸庞上,我们了解到了(巴迪)内心深处的一切,当然还有厄沙迪内心深处的一切。我们对他的生活其实知之甚少。整个世界似乎都向厄沙迪弯下了腰。」

「世界需要他,与之相比,他似乎不是那么需要这个世界,」她继续说道,「他的面庞影响了我。或者更确切地说,这部影片凭借自己的同情心和完全不和谐的结局(我不会剧透的),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叙述者确实在后来透露了影片的结局,她指出,一位朋友(也是《樱桃的滋味》的爱好者)一天晚上随意地浏览着电视,但却突然看到了厄沙迪的脸。她跳过了这个频道,然后试图回到这段影像,但不知何故,她再也找不到播放它的频道了。厄沙迪失踪了。

一个女人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厄沙迪,另一个女儿只是在视频中看到了他。在克劳斯的故事中,这两次相遇是连续的,它复刻了影片的设计:巴迪追求的「真实生活」与电影结尾的视频片段。虽然他们与厄沙迪的相遇是短暂的,但叙述者和她的朋友颠倒了凝视的强度。她们将自己的感觉与想法投射到了他的身上,她们之所以如此迷恋他,或许因为在影片之中,巴迪与女性的关系始终是一个谜。

在影片进展到三分之二的时候,粗鲁的博物馆标本制作师(阿卜杜拉曼·巴赫里饰)询问巴迪是否愿意放弃樱桃的滋味,此时,我们在长镜头中看到了影片里的女性:屋顶上有一对母女,她们将衣服从晾衣绳上取下来。不久之后,在达拉巴德自然历史博物馆之外,一名年轻女子递给巴迪一台相机,要求他为她和男友拍摄一张照片。这位男友在影片的开始时,还威胁要打巴迪的脸,因为巴迪给他钱的时候,他以为巴迪是在求欢。

• • •

1998年,当《樱桃的滋味》在美国上映的时候,罗杰·伊伯特给这部电影打了一星。他指责影片的早期阶段显得有些淫荡,巴迪的意图故意显得晦涩不明。在他看来,他只是坐在自己的汽车上,向人行道上的每个人寻求帮助。伊伯特认为这部影片是「一架没有生命的无人机」,他还将它与乌尔莱克·奥汀格那部1992年的影片进行比较:「如果那些冗长、缓慢的电影能够让我沉浸其中,那么我对它们还是有足够的耐心的。我深情地回忆起了八个小时的纪录片《蒙古生活》,这部纪录片聚焦于住在蒙古包里的蒙古游牧民族。」最后,他宣布《樱桃的滋味》不值得一看。

伊伯特还指出,这部影片的结局「是一种令人厌烦的间离策略,它试图提醒我们自己在看电影。」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当巴迪躺在自己的坟墓里时,我们看到了阴云笼罩的满月——这或许是电影里最好的月亮影像,这也是巴迪先生永远不会看到的终曲。当镜头转向巴迪之后,他抬头凝视着一场正在聚集的暴风雨。基亚罗斯塔米采用了淡出手法,在视频片段的长镜头中,士兵们朝着山上行进。接着,他切到了剧组在电影里工作的场景——包括吸烟的厄沙迪,他还给阿巴斯递了一支烟。然后,我们听到了路易斯·阿姆斯特朗1928年录制的《圣詹姆斯医院》,我们在电影的其他地方都没有听到过这首歌。在影片的配乐里,不存在有争议的音乐。在视频片段之后,我们看到了电影的颗粒感与明媚的晴日,我们看到了电影的演员和剧组轻松友好的氛围,这与巴迪的灵魂黑夜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结局——如此出乎意料,哪部电影曾用过这样的结局——乍看之下好像是个错误。

对于这种叙事断裂,阿巴斯并没有提供明确的解释。他同时包含了许多事情:一场哀伤的寂静,一场对于生命之幸福的沉思,一段逃离电影张力的旅程,一种拒绝多愁善感的、重生的时刻,一次走出影院的邀请。它也是在预言,电影院可能会被数字媒体取代,它将在35毫米胶片「死亡」后出现。最重要的是,这也意味着某种纪念,它强化了电影的模糊性,巴迪最终的命运一直悬而未决。如果在这部九十九分钟的电影过后,我们和巴迪先生都不知道生命是否有意义,那就随它去吧。

我们可以借用让-吕克·戈达尔《周末》中的字幕卡,认定《樱桃的滋味》的前三分之二是「废品堆上的电影」。巴迪驾车穿过一片干旱的、半工业化的荒地,这与芭芭拉·沃登那部《旺达》中的荒地非常相似。他开着一辆苍白的汽车,在苍白的景观中穿梭,令人想起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那部《过客》中的杰克·尼科尔森。《樱桃的滋味》在伊朗电影中的地位,等同于罗伯托·罗西里尼那部《德意志零年》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中的地位:这是一部瓦砾中的电影,聚焦于绝望与自杀的议题。在影片里,巴迪与一家水泥厂的一名阿富汗保安讨论着阿里伊玛目坟墓的位置。他们指出,它的真实位置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说法。如果巴迪真的死在了他自己挖的洞里,如果他付钱雇佣的人真的在他身上盖了「二十铲土」,那么不会有人知道他最终的去向。我们不止一次看到巴迪的路虎车消失在群山之后,银幕上留下了一幅无人的风景。

在《樱桃的滋味》中,某些东西抵制了上述的一些情节剧的、暴力的元素。结尾也给出了某种定论——「让你的人在树边休息。拍摄已经结束了。」这是这部影片的最后一句话,但除此之外,它并没有提供一个确切的结局。它让主人公回到了电影之外的生活之中。故事发生于一个未指明的节日,这或许是伊朗秋季的某个烈士节日。也许《樱桃的滋味》拍摄于不同的季节,但它似乎身处某个偶尔变成春天的秋天——在那些风景之中,为数不多的树木与植物似乎既在褪色,又在变绿。正是影片中藏匿的、关于春天的承诺,让一切都存活了下来。

 2 ) 樱桃的自慰

1

女朋友问我,你在看什么片子啊?

我回答说,樱桃的滋味。

她很奇怪,说:樱桃怎么还能自慰啊?

我真是笑的噗嗤了出来,我说,人家是滋味,不是我们的自慰。

女朋友又问:那樱桃的滋味是什么样子的呢?他要表达什么呀?

我想了半天,好像确实回答不出来。

这片子自从我1999年上大学的时候就看过,如今过了20年的2019年,我还是不知道他想说什么。

真好比是自慰啊。

2

一辆开着路虎豪车的男人,想要找人把他给埋了。

但至于自己要自杀的理由,整个片子也没有透露。在一开始和库尔德人的兵哥哥,谈到了自己曾经当兵的生涯是最快乐的,当时喊号子的样子现在还记得。

在影片临了的时候,我们看到他有一个不错的公寓。他开着车子在满是沙土山的德黑兰开车的时候,很多人都问他要不要招工,因为他看上去就像大老板。

然而他对自己的生命十分漠然,好像人们的生活和他本人没什么关系。

于是我们知道

,一个人为什么要活?为什么要死?完全是一个谜。

3

这个人是个很操心的命。

死的时候都那么不干脆。非要在自己服用过量安眠药、躺在山上挖好的土坑里时,找一个人付他20万元的雇佣金,让他第2天来看看自己死了没有。

故事就这么简单。

前面说的库尔德人没答应,阿富汗的神学学生也没有答应,直到找到了一个快退休的老头,他在动物园里的解剖室工作。老头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治病,答应了他的要求。在车上苦苦劝。

而我们的主人公巴迪突然想起了什么,还跑到动物园找到了老头,让他第2天一定要带两块石头在他身上砸一下,看看死了没有,害怕自己万一还活着。

他就是这么不放心。

4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兄弟教派,都反对人的自杀。其实中国的儒家讲究尽命,也是反对自杀的。

自杀便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

而巴迪不知道遇上什么事情,可能“自己的情绪伤害了家人”,对于人世没有一丝留恋,感到绝望。

但是,他的坑挖在了樱桃树旁边。

突然想起了老头说的,在万念俱灰的时候,吃到一粒桑葚,又是第2颗,又是第3颗,突然觉得周边的生命也都可喜起来,觉得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可能。

想起我采访过的老革命,他经历过抗日战争和内战,还有自卫反击战,他说能捡一条命回来,你不知道有多幸运,他看过那么多战友的离去,但心里面保存了那一丝希望。我们看到他时,看到他拄着拐杖散步时,就是看见那一缕阳光,一片绿叶,一片云朵,都是那么的满足,露出喜悦的笑容。

我想到了花道大战这部电影当中,一个小女孩快要想自杀的时候,突然听到了莲花噗的一声张开的声音,于是产生了生的希望。

人在找不到自己生命的理由时,被自然的事物所鼓舞。

生命与生命之间是可以相互鼓荡的,即使是在山连山岭连岭的伊朗这样的国家,看不到大片的水。

突然想到了西班牙电影《天地悠悠》,也是要自杀,也是在黄土一样的山堆里。还有我们如何接受凡高的自杀,还有路易·马勒的《鬼火》。

但是都不如阿巴斯反映的那样扎实

,生命的真实感!

5

全片用类似真实电影的长镜头,就在阿巴斯后来的《10》这部电影当中也出现,让我们对这一个神秘的生命事件来进行反思。

我们在苦苦追寻着什么?

人为什么会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

我想阿巴斯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它的开放性,把电影归零。

这既是我们聊以自慰的方式,也是此片安慰绝望人类的方式。

6

劝君自杀之前,想一想樱桃,想一想自慰。

 3 ) 开路虎揽胜,你为何还要自杀?

戈先生曾盛赞阿巴斯: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如果电影真的有生命,那可能的确没人比阿巴斯更懂得生命的意义。

记得两年前看那会儿正处浮躁和矫情的人生阶段,觉得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么?当你思考多了些,经历多了些,这时反而开始觉得,就是道理太简单了,才变得这么难以表达,难以理解。日新又一日,一切皆改变。之前给了四星,现在是五星,这是一部需要用时间熬出的鲜汤,一壶用经历窖出的佳酿。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品尝,会品出不同的滋味。建议每隔三四年,重温一下本片。

嗯,豆瓣藏龙卧虎,关于宗教之上关乎自杀的讨论、生命的意义已经谈的够多了,就不瞎凑合了。我只是觉得本片的重点是借探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讨论这颗能令人起死回生的樱桃,到底是什么?就像片中所言,这也只是观察的角度问题。


1.开路虎揽胜,你为何还要自杀?

一辆揽胜在贫瘠不堪、沙石横飞的盘山公路上绕行,对比着实鲜明,在这样几乎民不聊生的土地上,开着价值几百万人名币、路虎系列最拽的揽胜,还心系黄泉,令人匪夷所思。本以为巴迪想死,是因为穷得只剩下钱,无法忍受空虚的生活。后来才被告知,是因为自己郁闷、悲伤,而且自己的悲伤也伤害到了别人,巴迪认为这是罪,是胜过自杀的重罪。片子没有详述这“罪”的内容,只是轻描淡写,因为它看起来如此荒诞可笑;同时却又发人省思:如果自杀是为了别人的幸福,这,还算荒诞吗?

不仅荒诞,而且虚伪。这里的巴迪先生,我们是不能将之作为正常人看待的,至少从心理上而言。有自杀倾向的人,一定是体验到了难以忍受的绝望,而一个绝望人心中的爱已经冰洁为冷漠,只是其不愿承认。他其实早已丧失爱的能力,却要不停让别人认为是别人不懂他的爱,是上帝没有看到他的爱而让他受苦。我一直坚信一个人最在意的东西,就是其从未拥有过而为此自卑的东西。巴迪看到别人冷漠,不帮助他,为他们的冷漠感到忿忿不平、不可思议,其实是他自己内心冷漠,却不曾知晓,也从未承认。他觉得他还是在爱着别人,爱着这个世界,直到决定自杀,还找了个近乎无私的理由:我死了,最主要解脱的不是我,而是那些被我伤害的人。

这种内心问题的外化,片中多出得以印证,比如巴迪对第一个人说:自尊心不要这么强!其实是他自己自尊心很强,一个寻死的人,看似怯弱,实际是抱着自己不与世妥协的尊严而去的。巴迪不停的说,我能给你们钱,我是在帮你们,但事实上最需要帮助的是他自己,不管是帮他填土埋葬,还是帮他走出困境。但是我们也能看到,随着巴迪遇见的人越来越多,发现人们以他难以理解的方式在享受着这个世界时,他也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漠。


2.这颗起死回生的樱桃,到底是什么?

自杀源自内心的冲突,巴迪却对此视而不见,怪罪于这个世界的错。而让他觉得生命无意义的,其实是其观察世界的角度。阿巴斯用滤光镜将画面呈现为毫无生机的土黄色,但是绿绿的樱桃树依旧醒目,而在巴迪的眼中,樱桃树是其通向死亡的祭坛,而非勃勃生机的象征。在接受最后一个老头的点拨之后,先前巴迪眼中预示着不祥之兆的乌鸦,却在樱桃树下嬉戏,这时它们又成了巴迪体验生命狂喜的窗口。此时阿巴斯也将画面处理的更为明朗、宽敞,多以开放式构图呈现,怕也是出此用意,甚至最后干脆出现“戏中戏”,还原真实画面,这种夸张的处理,是想突出重生之后生命本真而狂喜的一刻?还是暗示生命应该像拍电影、玩游戏一样绚丽多彩?

好在这些巴迪最后都体会到了。而这颗让巴迪起死回生的樱桃,可以理解为全新的观察视角,但更重要的是其从未得到的全新体验。我想到了小窗童鞋推荐给我看的影片《金氏漂流记》,男猪脚因为发现自己生前从未品尝过炸酱面而产生了生的动力。我们总以为自己体验了太多、经历了太多,活得有些腻烦,但是却发现自己连大自然的曼妙都没细细品味过。在这条生命旅程上,我们错过了太多沿途的风景。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他的讲演中,都要以一段大自然的柔美描述开场,令人心动。当我尝试着放下内心的纷争,不带任何经验、过去、偏见、观念、理想而只是去观察周遭生活的一瞬间,那种从未体验过的生命的狂喜,就如同巴迪静静欣赏城市喧嚣之上的夕阳一般,令人神往。

解释问题的方式加上生命狂喜的体验,让巴迪重生,冰释了其内心的冷漠,让他找到了爱这个世界的方式。他意识到一个人如果如此热爱生活,能习惯于整日面对土石堆和铲土机的生活;一个人如果如此热爱生活,只是捡破烂也能笑容满面。他也最终意识到,有更多的人在受着比他更沉重的苦痛,而他们自己却全然不知,乐天安命。他的生命其实不属于他自己,每个人的生命都交织着其他人的生命,也包括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只有跟随这些体验,才能洞察自己。

从现在开始,好好品尝生命中每一颗樱桃的滋味。

 4 ) 樱桃的滋味

      高中抑或是初中课文学过一篇古文,叫《项脊轩志》,里面最后结尾写到——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枇杷树是活着的生命,妻子却已经死了,枇杷树长大了,亭亭如盖,生命丰盛丰满,但是妻子已经化为尘土,腐朽腐烂不堪。归有光这一句写得蕴藉,再悲痛的心情也淡淡的写出,颇有明清笔记小品的风范。
    电影《樱桃的滋味》也大概是这样一种隐喻,主人公从一开始就因为莫名(或者莫须有)的缘故寻求一个在他自杀之后可以帮他铲几把土埋葬他的人,他给出的报酬是一大笔钱,故事的线索如此,由此展开他与不同的人之间的冗长的对话,最后主人公还是选择了死亡,他自己选择的墓地在一株樱桃树下......
    最后寻找到的埋葬他的人——博物馆大叔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一次他也想自杀,然后在一株樱桃树的树枝上上吊,但是他在上吊失败之后,吃了一个樱桃,那个樱桃的滋味是那么的美,于是他再吃了一个......再吃了一个......终于他不忍死去,顿生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樱桃的滋味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是生命的愉悦,樱桃的滋味还包括日出日落,绿水青山,这些大自然的美是生命的魅力,是反抗虚空和绝望的勇气,但是最后博物馆的大叔还是接受了主人公的委托,因为大叔急需要一笔钱,生计所迫,由此可见生活的荒诞之处了,大叔一边畅谈生命的审美,生命的意义,一边又不得不为生计所迫去接受这一份工作,去铲几捧土,埋葬一个死去的生命。
    电影从头到尾没有介绍主人公为何自杀,在我看来,这便是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死需要理由么?无非是绝望,我们往往需要一个理由来使得自己完成仪式化的举动,哲学家塞内加在上断头台之时,对友人劝解说——
    ”君何必为部分人生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这不仅仅是悲观主义人生的论调。自杀的原因是莫须有的,因为生活的苦难不在于悲剧,而在于荒诞。倘若一个人觉察到了生活的荒诞,这便是无法劝解的了,博物馆大叔不断的给主人公讲诉如何去通过审美反抗生命之绝望,这隐隐约约似乎打动了主人公,他表现出来了对于生命的眷恋,但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死亡。
    我会这样去想象,在一株樱桃树下,一个人死去,他的四肢化为土地的肥料,这颗矮小的樱桃树愈来愈丰盛丰满,过往的人摘来吃罢,都会觉得这是多么的甜美。
    是啊,生命是多么的美好,但是这美好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拥有可以想象自杀的可能性。

 5 ) 死亡

关于RATIONALITY有一种定义,就是你的方法符合你的目的。所以当目的被决定,方法就产生了。死亡的一种方法就是请人做,还有一种就是自己来。所以这个人决定夜里服用过量安眠药,躺在自己挖好的洞穴里,请人在天亮的时候看看,如果没死,就拉出来,如果死了,就埋了。所以这一种,是综合请人和自己来的另一个方法。
阿巴斯用两个小时来探讨一个问题,不是为什么要死,而是为什么不死。士兵因为恐惧杀人而逃跑,学生因为固执信仰而拒绝,老人同意了,却说樱桃的滋味真美啊。一个人深夜来到樱桃树下准备上吊,绑绳子的时候尝了一颗樱桃,樱桃的滋味真美啊。一颗,又一颗,天亮了,他带着一捧樱桃回家了。为什么不死,因为有时候方法会改变目的。
这个人使用的综合方法,部分地改变了他的目的,他对老人说,天亮的时候,请使劲摇我的肩膀,用石头砸我,确定我不是睡着了。然后夜里,他躺进洞里,看见闪电划过天空。


以上文字说明,死亡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冲动和行动之间,隔着很远。理性在终极面前,丧失功能。生命,让人疲倦,也让人觉得美。

我将在今夜的雨中睡去,第二天,有人用石头把我砸醒了,或者,有人用樱桃把我美醒了。完美的死亡,是侥幸未死。

(此评论还有一半是关于《北京乐与路》的)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13396/edit

 6 ) 这樱桃吃的太麻烦了

话说阿巴斯这部有名的嘎纳金棕榈大奖得主《樱桃的滋味》,这部十年前拍摄的电影在我电脑里躺了三年。当年与今村昌平的《鳗鱼》同获金棕榈,《鳗鱼》是我喜欢的,《樱桃的滋味》是我不喜欢的。不知道是我的口味越来越挑剔,还是仅仅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我热爱生命哪怕随波逐流,所以我从几乎从没有想到过自杀的嘛。这种想法,很容易把阿巴斯这部深刻的探讨自杀与生命的电影消解掉。

阿巴斯的长镜头我很激赏,不会让人闷,以前看《橄榄树下的情人》、《随风而逝》时都是饶有趣味的。看本片亦是有趣的,然而却谈不上喜欢。本片更像一个古老的阿拉伯故事,我们可以这样来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安拉打盹的时候,人类就开始彼此征伐,伊拉克王国和伊朗王国在交战,阿富汗王国在内战,伊朗王国有一位王子,他不想做战士,也不关心宗教,富贵的生活让他无比厌倦,于是有天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他驾驶着最好的马车上路寻找能够让他没有遗憾而死去的人。

上午,他遇到一个年轻的战士,战士说,现在两伊交战正酣,有那么多勇士在战场上倒下,你却想自杀简直是疯了;中午,他遇到一位中年的阿富汗穆斯林,穆斯林说,真主只是在打盹,等他醒来,世界就会变好,你也就不再厌倦凡间的生活了;下午,他遇到一位年老的教师,教师什么也说,只是给他吃了一种皇宫里没有的,叫做桑椹的美味水果,还教他认识了一种皇宫里没有的,叫做鹌鹑的最普通的鸟儿。王子觉得这个世界很神奇,晚上,他就驾驶着马车回去了。

从此,王子再也不想自杀的事情了,并在继承王位后成了一个贤明的君主。

我想我小时候没少看这类的民间故事,哲学性的自杀纯粹是一个现代问题。而我们从小阅读的民间故事早就以一种古典教导陶冶着我们,尤其是中国人。所以,这部电影虽然征服了嘎纳的众多评委,但在我看来不过就是童年时案头上那本《世界寓言故事》(阿拉伯卷)。

如果一直能像小时候那样就好了,有那么多的梦想、幻觉、神话可供相信。总有人说武侠是成人的童话,要我说,可能还是电影。某人不是讥讽过我么,“你的人生就是一千张盗版碟堆起来的人生。”

 短评

全程都在注意边上的姑娘被冻得搓手搓脚,最后一咬牙把外套给了人家,才开始专注地看电影。。。资料馆的空调实在太坑。

7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08年和妈妈一起看的片子,看完觉得心里很宁静,开着DVD机睡着了,老爸过来关的~

11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阿巴斯确实很碎碎念,给我留下台词不够深刻的印象。。当然了,片子虽然慢,但不闷(这几天确实看了很多这样的片子,睡眠细胞大概是这几天不在状态?)。“清晨我带着自杀的念头出门,晚上我带着桑葚回家”人的奇妙在于想法的彻底改变或许连一瞬间都不需要。

1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十年之后资料馆再看,居然哭了。此片的主题是如此宏大,满满都是对生命的爱。星空灿烂,晚霞绚丽,泉水清冽,樱桃甜美,就连隐隐雷声、沥沥雨声,都是生之可念,还有什么理由去死?我想内心越丰富的人越不会轻易寻死吧,因为有太多有趣而美好的东西值得留恋,诸如对真理的追求,对美的体验,比如电影。

13分钟前
  • 微分流形
  • 推荐

电影基调还是很明亮的,个人觉得还可以再晦涩一些,再多留一点白,不要让标本师老头把道理讲得那么明了。

1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文艺电影的教科书,美、漫长、气若游丝。淡疼的男纸,必死的决心,惜命的结局。

17分钟前
  • 57
  • 推荐

1997年戛纳金棕榈奖。1.私以为配不上金棕榈,待看[鳗鱼]和[意外的春天]后再论;2.车内浅景深与远景长镜头搭配,声画分离,平实至简;3.说教味太浓,这点严重不喜;4.真正要自杀的人,怎么可能被这点稀松平常的廉价乐观主义鸡汤所劝服?主角从头至尾不似决死之人;5.泥土的暧昧黄色笼罩全片。(7.0/10)

2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实在看不出来什么好,阿巴斯第5部这届的金棕榈大失水准,不论是阿巴斯的樱桃,还是今村昌平的鳗鱼,都是平庸之作。因此与其说颁给单独这两部电影,不如说颁给这两位导演之前的成就,加成。结尾出现阿巴斯拍戏的场景,阿巴斯电影一直以来的母题,就是致力于模糊电影真实虚构的界限

25分钟前
  • 江寒园
  • 较差

我曾经站在樱桃树下吃吐过。

2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6/10。巴迪与他人交谈时总是铺垫很久,才道明找人埋尸的真意,少年兵对巴迪的生活询问带有强烈的戒备心,屡次提出要回军营,长镜头细腻地捕捉到巴迪回想在军队喊口号的时光,眼眶湿润,在少年兵下车奔逃后俯拍余晖下喊口号的军队,表现军队是他心心念想的归属。采石场是一个具有巨大精神危机的隐喻空间,巴迪长久停留在这些大机器中,随后搭载的神学院学生从人道主义出发,批评自杀念头,可以解读出现代性工具的异化难以用宗教藉慰。老人的故事教导巴迪不要被暂时的挫折蒙蔽,结尾巴迪躺在樱桃树下挖好的墓穴,仰望明月当空的静谧,最终露出平静的笑容,虽然没有说明巴迪自杀与否,但场景由荒原转向绿意盎然处休整的军队和摄制组,暗示生命与希望。车内空间成为了一个辩论场,但由于辩论的部分琐碎繁杂、像听过太多遍的浅显道理,让观众很难跟着做思辨。

31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说实话,作为被商业片惯坏了的我,对于那些“看看我是个艺术家我的影像多么富有艺术气息”的电影,总是带有本能的警惕与排斥感,比如说《枝寒雀静》或者是老塔这一类抽离生活的长镜头。但我从来没有对阿巴斯有过任何的排斥,他镜头的注视是如此的深情,如此的温暖,他的艺术表达完美地隐藏在了现实主义的影像之后,隐藏在了质朴的故事与同样质朴的人物中。汽车在想要了结一切的地方一圈又一圈地徘徊,载上了一个又一个乘客,剧本抽离了痛苦的原因,画面抽象出了挣扎,最终在黑暗里,面对生与死。太牛逼了。有意思的是,从心理学角度,老人的那番话对重度抑郁症患者是没有用处的,只会对大部分观众起作用,所以电影实际上是通过一个极端的心理困境阐述面向大众的哲学命题,而不是心理学研究。

34分钟前
  • 逆光剪影
  • 力荐

后来发现,阿巴斯的电影重在后调。

35分钟前
  • 账号弃用
  • 推荐

很严肃地讲,这其实是一部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男主角是S,他想找个M,并且这个M要甘愿让他做S,在相继遇见了一个处男、一个性冷淡和一个比他更强势的抖S之后,他忽然觉得其实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M。所以说,无所谓生死,到底是要心力交瘁掌控自己的人生,还是一身轻松被现实推着走,这才是真正的dilemma。

3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当电影只是作为讲述道理的工具,它便失去了滋味~~

39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假如你真的能看懂,你一定会爱不释手。

4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生生长流》是开车在路上寻找地震后幸存的人。《樱桃滋味》是开车在路上寻求埋葬自己的人。简单到只有一个人一辆车和一条条的山路。它们最后都没有答案,是活着还是死去。

43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通篇苍茫的土黄色环境和促狭的车内场景营造了一种逼仄沉闷的效果,因而竟使得最后的暮色、月色如此开阔明亮、余味悠长,不仅仅是在色调和空间的先后对比犹如《呼喊与细语》,就连对于斡旋于死亡与生存之间的虚假的希望(在此即具象化为樱桃的滋味)所产生的疑惑也与之相似(“泥土把所有的美好事物都赐予了我们”“所有的美好事物也都要归于尘土”),自杀真乃唯一的哲学问题,这是劝慰向死者要为樱桃之味而活吗?我觉得不是,车内那段被诟病为说教的台词并非在灌输鸡汤,而是先验地放置了一套作为人类大多数的乐观主义者(可能是用以麻痹自己)的说辞,然而结局的悬置状态说明阿巴斯也并未给出自己的答案。

47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2021-9-4重看;完全不觉最后一段说教了,时间真的能改变一个人,只觉余意无穷——当人生中大大小小的事反复冲刷着无常无语的生活,最终选择生或死,或是否可能真的有「樱桃的滋味」之一瞬产生通透顿悟,已然不重要;我们缺少的,希冀的,恰是一记击中心坎的重量。满目黄色光线迷蒙压抑,暗合生命秋季的丰实与萧瑟并存;曲折山路是迄今已走的路,路上所遇或如流星过客,或在你生命中刻下印痕,冥冥中启示你的人亦如樱桃之味,可遇不可求。环境部分暗示心境,尾声黑暗中一缕光线下的树木好美,喜欢博物馆外一段——天色澄澈温柔,天光明媚,一切似乎还有希望,回望那烟火人间也是生机蓬勃;重要的谈话或动作都发生在中远景里,还原现实主义本质;行驶在蜿蜒路上的对话如画外音,台词之外留白;几个人不同反应拍得真棒,开放结尾想象无穷。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真心是好片。车窗=银幕边框,人物之眼=摄影机镜头,又是循环结构,又是装置艺术。结尾真心翻得太好了。mk2DVD里收了傅东老师的介绍和三段评论,以及阿巴斯访谈。

51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每一个人,孤立在大地上,裸露在阳光下,瞬息间即黑夜——夸西莫多

5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