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贞德蒙难记

HD中字

主演:玛利亚·法奥康涅蒂,安托南·阿尔托,安德烈·贝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2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1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2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3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4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5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6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13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14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15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16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17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18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19圣女贞德蒙难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圣女贞德蒙难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聚焦法国民族女英雄圣女贞德(玛利亚·法奥康涅蒂 Maria Falconetti饰)生命的最后时刻,再现了她被出卖落入勃艮第叛军手中后,在英格兰监狱和法庭上,从受审到处死的全过程。被英格兰当局严密控制的天主教会,指控贞德为异端和女巫。法庭上,法官更伪造证据,以信仰问题不断对她施以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面对惨无人道的酷刑与子虚乌有的诬陷,贞德正气凛然、坚贞不屈。最后,贞德被押赴鲁昂市广场,被绑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  由一代电影大师卡尔·西奥多·德莱叶执导拍摄的影片《圣女贞德蒙难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佳影片之一。影片以极具震撼力的艺术表现手法,再现了这段受到天主教会和英国占领军折磨的民族英雄短暂生命中的最后时刻。英雄气质非常人贩:电视剧版第二季警官之血玉女添丁无名故事极速杀机2018男追女第二季捷克斯洛伐克60年代新浪潮电影二十五面体她和我的父亲雷神3:诸神黄昏(国语版)王保长新篇Ⅱ死去生来友谊万岁爱,来的刚好女人的天空犯罪女王天桥骄子 第十六季大明宫异梦卡拉OK美女上错身 第一季古畑任三郎 公平的杀人者凯尔特人富江5最终章:禁断的果实荷尔蒙第三季热恋中的女人曼克春蚕织梦24小时 第七季发展受阻第四季天降好运实习期生活秀僵尸大时代我的男男男男朋友失控围城加美拉2雷基欧袭来末日之地大海之外打破沉默的内文卡:公职人员性骚扰案媳妇的全盛时代白教堂血案第一季最美逆行者夏威夷冲浪女孩

 长篇影评

 1 ) 重观德莱叶《圣女贞德蒙难记 Passion de Jeanne d'Arc, La》

重新观看时,注意的是里面诸多的细节处理。对于每一个关键场景,镜头的切换和静止都是精心处理的。
逼供时飞速转动的钉轮。
视角的变换和构图。人物的脸部特写,高超的演技。

当然,里面还有超现实主义诗人Antonin Artaud。

阿尔托(1896~1948)
  Artaud,Antonin

  法国戏剧理论家、演员、诗人。法国反戏剧理论的创始人。1896年9月4日生于马赛,卒于1948年3月4日。

  1920年赴巴黎。
  1926年和人合办阿尔费雷德·雅里剧院,上演他的独幕剧《燃烧的腹部或疯狂的母亲》。
  1931年写出《论巴厘戏剧》、《导演和形而上学》等文章。
  1932年发表“残酷戏剧”宣言,提出借助戏剧粉碎所有现存舞台形式的主张。
  他在1938年出版的戏剧论文集《戏剧及其两重性》中追求的是总体创造的戏剧。
  曾自导自演《钦契一家》。

  1937年以后,他患精神分裂症直至病故。

法国戏剧理论家,演员,诗人。法国反戏剧理论的创始人。1896 年9月4日生于马赛,卒于1948 年3月4日。1920 年赴巴黎。1926年和人合办阿尔费雷德·雅里剧院,上演他的独幕剧《燃烧的腹部或疯狂的母亲》。1931年写出《论巴厘戏剧》、《导演和形而上学》等文章。1932年发表“残酷戏剧”宣言,提出借助戏剧粉碎所有现存舞台形式的主张。他在1938年出版的戏剧论文集《戏剧及其两重性》中追求的是总体创造的戏剧。曾自导自演《钦契一家》。1937年以后,他患精神分裂症直至病故。



迷 醉


银白色火盆,木炭凹陷
连同它内在力量的音乐
木炭被镂空,被释放,树皮
忙于献出它的世界。

对自我的苦苦追寻
穿透正超越自身
啊!让冰块的柴堆
同想念它的精神会合。

深不可测的古老追逐
在欢乐中向外渗漏
感觉灵敏的肉欲,迷醉
在真正的歌唱的水晶中。

呵墨水的音乐,音乐
葬身地下的煤的音乐
温柔,沉甸甸,解救我们
用它秘密的磷。


(树才译)





这棵树和它的颤栗
召唤的黑森林,
喊叫的黑森林,
吃着夜的暗色的心脏。

醋和牛奶,天空,大海,
苍穹的厚重质量,
一切都促成这场震动,
它居住在阴影沉甸甸的心中。

一颗心破裂,一颗坚硬的
星分成两半,在天上喷射,
澄澈的天空在融化
应答着太阳响亮的召唤,
它们发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声音,
如同夜和树在风的腹腔发出的声音。


(树才译)





飞机从阴沟里经过,
雨上升至月亮;
大街上一扇窗
向我们披露一位裸体女人。

在鼓起的床单的羊皮袋里
整个夜在呼吸,
诗人感到他的头发
往上窜,越长越多。

天花板迟钝的脸
凝视那些躺倒的躯体
在天空和人行道之间,
生命是一顿深奥的饭菜。

诗人,那令你劳作的
同月亮无关;
雨是新鲜的,
肚子挺不错。

看吧就像玻璃杯上升
在大地的所有吧台;
生活是空的,
脑袋在远处。

不远处一位诗人在想。
我们不需要月亮,
脑袋是大的,
世界是满的。

每一个房间里
世界在颤抖,
生命分娩某种东西
它朝着天花板上升。

纸牌使空气浮动
在玻璃杯四周;
葡萄酒的烟,诗的烟
和夜里烟斗的烟。

在每一个颤抖着的房间
那天花板的斜角里
胡乱拼凑的梦
那海上的烟聚到一起。

因为这里生活有问题
思想的肚子也一样;
酒瓶碰撞那些
空中集会的头颅。

文字从梦中滋生
像一朵花,或一只玻璃杯
装满形式和烟。

玻璃杯和肚子在碰撞;
生活是明亮的
在变成玻璃的头颅里。

诗人们热烈的聚会
在绿呢毯四周,
虚空在旋转。

生活穿过
浓发丛丛的诗人的思想。

大路上只有一扇窗;
纸牌敲响,
窗内那位发情的女人
故意敞露她的肚皮。


(树才译)


黑太阳的仪式


而下面,就像在苦涩的斜坡下,
心灵的残酷的绝望,
六个十字架的圈儿打开,
再往下,
就像嵌入大地母亲,
从垂涎的母亲那不洁的拥抱中
挣脱。

黑煤大地
是唯一的潮湿地点
在这岩石的裂缝中。

仪式就是新太阳从七个点经过
在向土地的孔迸射之前。

有六个男人,
每人代表一颗太阳,
而第七个男人
是那颗非常生硬的
太阳
穿着黑衣披着红肉。

不过,这第七个男人
是一匹马,
一匹被一个男人牵着的马。

但却是这匹马
而非男人
才是太阳。

在一面鼓和一支又长又怪异的
喇叭的
撕裂声中,
六个男人
睡了,
贴着地面滚过,
像向日葵一样渐次迸射,
不是太阳
而是旋转的地面
几支水仙,
而每一次迸射
呼应着越来越低的锣
又从鼓中
返回
直到突然看见最后一颗太阳
以令人晕眩的速度
飞跑而来,
第一个男人,
黑马和一个
裸体男人,
一丝不挂
并且童贞
在他身上。

蹦跳之后,它们沿着曲折的环形路前行
而那匹流血的马疯了
不停地腾跃
在岩石顶部
直到六个男人
彻底
围住
六个十字架。

不过,仪式的主要意思恰恰是
摧毁十字架。

旋转完毕
他们从土里
拔出十字架
而裸体男人
在马背上
竖起
一根巨大的马蹄铁
它已在他的伤口里浸泡过。


(树才译)


向木乃伊乞灵


这些骨头和皮肤的鼻孔
从那里,绝对的黑暗
开始,和这嘴唇的图形
你闭合它如同拉上窗帘

和你滑入梦幻的这金
生命把你从骨头剥离,
和这虚假目光的花朵
在那里你同光相遇

木乃伊,这些纺锤的手
为了替你翻转内脏,
通过这些手,可怕的幽灵
获得了一只鸟的面孔

死亡装饰的这一切
像一个侥幸的仪式,
这幽灵们的闲聊,和这金
你的黑内脏在金子里游泳

我是在那里同你相遇,
在那条血管的烧焦的道路,
而你的金如同我的疼
这最糟也最可信的见证


(树才译)


声音玻璃


声音玻璃里星体旋转,
杯中煮着头,
充满粗鄙的天空
吞吃星体的赤裸。

一种激烈而怪异的奶
在苍穹深处挤动;
一只蜗牛爬高并打扰
云朵们的安静。

极乐和狂想,整个天空
扔给我们一团
诲淫的翅膀湍急粗野的
旋风,像一朵云。


(树才译)


街 道


性的街道热热闹闹
沿着那些不道德的面孔,
罪行吱吱叫的咖啡馆
把大路连根拔起。

性的手灼烧裤兜
而肚皮在下面沸腾;
一切思想彼此碰撞,
而脑袋不如窟窿。


(树才译)


无休止的爱


这水的三角形,它渴
这不见字迹的道路
夫人,还有你桅杆的标记
在这溺死我的海上。

你头发的消息
你嘴唇的枪击
这暴风雨卷走我
在你眼晴的尾涡。

最终,这阴影,在岸上
生命休战,还有风,
还有我经过的途中
这群人可怕的踏步声。

当我抬眼看你
仿佛世界在颤抖,
而爱的火焰就像
你丈夫的抚摸。


(树才译)


被捆绑的木乃伊


摸索门,这尸体上
翻转的死眼珠,
这剥了皮的尸体
被你肉身的可怕寂静漂洗。

金子升起,掷向你
肉身的激烈的寂静
和你仍然携带的树
和前进着的这死人。

——瞧,就像纺缍
在猩红心脏的纤维中旋转,
这颗心脏里,天空炸裂
当金子把你没入骨头——

是深处坚硬的景色

在你行进时呈现出来
而永恒甩下你
因为你过不了桥。

(树才 译)


阴郁的诗人


阴郁的诗人,一只少女的乳房
纠缠着你,
恼火的诗人,生活沸腾
城市焚烧,
天空在雨中消失,
你的羽笔抓挠生命的心脏。

森林,森林,眼睛眨动
在众多的松子上;
风暴的头发,诗人们
骑上马,骑上狗。

眼睛狂怒,舌头转动
天空涌进鼻孔
像一种蓝色的有营养的奶;
我悬挂在你们的嘴上
女人,浓烈的醋的心。



残酷美学在电影中的表现
——从法国纪录片《禽兽之血》说起……
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去年春天,我在整理2006法国纪录电影展参展影片《禽兽之血》的文字资料的过程中,第一次知道了“残酷美学”这个说法。本片描写了巴黎郊区几家大型屠宰场的工作状况。每天都有大量的禽兽被运到这里接受屠宰,这些动物像被挟持的人质一样嚎叫着,然而它们的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屠夫们若无其事地吹着口哨哼着小曲向它们举起锋利的屠刀……。为了得到理想的影像效果,本片导演乔治·弗朗叙选择在初冬的11月份拍摄,拍到了寒冷空气中刚刚被屠杀的动物身上散发的热气,使影片的真实场景产生了梦呓甚至梦魇的感觉。后来,弗朗叙在拍摄故事片(尤其是1959年拍摄《没有面孔的眼睛》)时延续了这种风格。此外,他在本片后期制作时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说风格,一种是解说屠宰车间外部场景的轻柔女声,另一种是解说屠宰车间内部场景的冰冷男声,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强化了影片的荒诞与奇幻风格。
         虽然这部影片没有能够在那次回顾展期间放映,但是它引起了我对电影中的残酷美学的思考。引起我对问题进行思考的原因还有,近年来我在一些高校讲授纪录片简史课程,每当我放映有些影片时有些学生在观看有些场面时吓得闭上了眼睛……。这些影片包括阿兰·雷乃的纪录片《夜与雾》(影片中的许多场面如用推土机将赤裸裸的尸体推进坑里掩埋的场面令人毛骨悚然),路易斯·布努艾尔的纪录片《无粮的土地》(影片中成千上万只蜜蜂将一头驴活活地蛰死的场面令人不寒而栗)以及他的故事片《一条安达鲁狗》(影片中一名男人用刀子割一个女人的眼球的场面实在惨不忍睹)。美国电影理论家简奈特·斯罗尼沃斯基在评论《禽兽之血》的文章《这是一部可怕的电影》中还提到了美国导演斯坦·布莱克海吉(Stan Brakhage)的纪录片《亲眼所见》(The Act of Seeing with One's Own Eyes,1971,这部在有声电影时代拍摄的无声片记录了尸体解剖过程),以及加拿大导演安娜·克莱尔·布瓦里耶的故事片《Mourir à tue-tête》(1979,中文可直译为《拼命地死》)。
         残酷美学这个说法源自法国戏剧家、演员、诗人、画家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1896—1948)。阿尔托出生于马赛的一个船业世家,五岁时因患脑膜炎而险些丧命,此后经常剧烈头痛、面部抽筋,不得不依靠药物甚至鸦片止痛。他在读完初中后就开始接受精神治疗,并且从此经常进出医院和疗养院接受各种治疗。他所承受的肉体上的煎熬和痛苦,可能是进入他的精神世界的钥匙。阿尔托读初中时就开始写诗、办杂志,对绘画、戏剧也有兴趣。在心理医师的建议之下,他于1920年来到巴黎,追随过当时最重要的戏剧工作者,如吕涅·波、杜蓝、毕多耶夫。同时,他还参加过电影创作活动,从1924年至1935年共演过24部各类电影,曾与当时最重要的电影导演如阿贝尔·冈斯、克劳德—奥当·拉哈、卡尔·德莱叶等合作拍摄了一些影片。他自己也做过许多拍片计划,但是都末成功。
         1924年,阿尔托在曾经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但不久就被驱逐。他与超现实主义的教主布列东进行过激烈的笔战。他对理性的批判、对中产美学的挑战、对原始艺术的追求与超现实主义是一致的,但超现实主义的追求是人文的、美学的,而阿尔托则关注对生命本质的的追求。这是他一生中参与过的唯一的文学运动。1926年,他创立“贾利剧场”(Theater Alfred Jarry),从此开始戏剧事业。阿尔弗莱德·贾利是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甚至荒谬剧的先驱,善于以挑衅的粗暴的言语、辛辣的黑色幽默感作为对抗社会的武器,他的戏剧没有逻辑连贯。阿尔托以贾利的名字命名自己的剧场,目的是以扎利为精神导师。从1926年至1929年,该剧场只演出过四出戏,而且总共只演出了八场。贾利剧场上演过一出名为《喷血》的剧目,描写的是一个妓女将上帝的手腕咬得血流遍地。
         从1931年至1936年,阿尔托写作了一系列戏剧理论文章,其中的13篇于1938年结集出版,名为《戏剧及其复像》(Le Théatre et son double,中文又译《戏剧及其重影》、《戏剧及其双重性》等,有些译本干脆将书名译作《残酷戏剧》,而将“戏剧及其复像”用作副标题)。阿尔托认为,戏剧的有力量影响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戏剧应表现两种感情、两种生活和两种精神力量之间的冲突;要用欧洲中世纪发生在黑死病那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及其毁灭性的全部冲击力,向观众猛扑过去,在它袭击的人群中引起剧变,肉体上、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剧变。这种戏剧要求最赤裸裸地暴露人们隐藏的罪恶,这不是过去的现实主义戏剧所能做到的。人类社会本来是充满罪恶的,必须让观众了解到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生活实际。他还认为,彻底地暴露人类的罪恶,对人类可以起到净化作用,这不是什么坏事,而是有益于人类的事情。
         为了实践自己的戏剧理论,阿尔托于1935年创建了“残酷剧场”,并在这个剧场上演了自编、自导、自演了戏剧作品《钱起》(Les Cenci)。本剧改编自英国诗人雪莱的悲剧《钱起》和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意大利遗事》,这些作品均取材于16世纪末发生在意大利的一桩真实事件:1599年,罪恶滔天的伯爵弗兰切斯科·钱起杀害儿子,蹂躏妻子,侮辱女儿贝阿特丽丝。但是,他的金钱掩盖了他的一切罪行,正义无法得到伸张。因此,他的女儿贝阿特丽丝不得不雇佣刺客将他杀掉。然而,教皇法庭非但不追究钱起的罪恶,反而对谋杀者进行严酷的审讯并处以极刑……。阿尔托认为,这类题材的剧本可以用来“打破亚里士多德强调戏剧表现伦理道德力量的传统,解除戏剧的中间力量,把戏剧和残酷行为联系起来”(参见廖可兑《西欧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第3版,第513页)。
         阿尔托倡导的“残酷美学”在当时引起的反响十分有限,《钱起》是“残酷剧场”的唯一戏剧作品,仅演出17场就结束了。1936年,他前往去墨西哥,希望在那里找到真正的原始文化。1937年,他在回到巴黎不久又前往爱尔兰寻根,期间曾经与警察发生冲突,被遣返法国后进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在此后的9年时间中,他辗转于精神病院与疗养院之间。二战期间精神病院的条件极差,他经常处在饥饿的边缘,电疗等各种折磨使他牙齿落尽,形容枯槁。1946年,他在出院后重新开始戏剧创作。1948年2月他在写给一位友人的信中说:“我构想中的一种血的剧场(un théatre de sang)。每一次演出,都要让演出的人和看演出的人都从肉身有所收获。我们不是演戏,我们是行动(On ne joue pas,on agit)。剧场其实是万物创造之源。”1948年3月4日,安托南·阿尔托死于癌症(参见刘俐《阿尔托和他的“残酷剧场”》)。
         美国学者苏珊·桑塔格评论阿尔托及其重要影响时曾经指出:“整个20世纪的现代戏剧,就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阿尔托之前与阿尔托之后。”在20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戏剧艺术家当中,没有谁比阿尔托对后世影响更大,20世纪对西方戏剧最有影响的四位戏剧家是:阿尔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谢克纳(参见李江、于闽梅《世界戏剧史话》,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阿尔托的戏剧理论自二战末期开始逐渐产生影响,二战结束之后尤其是1960年代以后影响逐渐扩大,甚至被西方国家的先锋派奉若圣经。阿尔托理论的早期继承者包括法国戏剧导演让—路易·巴劳尔,1960年代以后深受阿尔托理论影响的戏剧家包括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美国导演查尔斯·莫罗维茨,后者在布鲁克和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几位朋友帮助下成立了“残酷剧院”,这个名字直接来自阿尔托。
         阿尔托的残酷美学不仅影响了戏剧界,而且影响了电影界。1948年,也就是阿尔托去世的那一年,法国电影导演乔治·弗朗叙拍摄完成了纪录片《禽兽之血》,此片也许可以看作阿尔托的理论在电影中的直观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也许是由于人们在战争中经历了太多的残酷),这种理论的影响逐渐开始扩大。弗朗叙的残酷观点可以通过他讲述的下面这个故事得到印证:“一天,我遇到人类学博物馆的老放映员。他对我说:‘弗朗叙先生,我们有19年没有见面了。您还记得那部曾经让20个人疲惫不堪地躺在地板上的关于外科手术的电影吗?’19年后,他依然记得那部电影!他对令人疲惫不堪的电影司空见惯。他所说的那部电影是梯埃里·德·马戴尔博士(Dr. Thierry de Marte)拍摄的《为治疗布拉维杰克逊式癫痫危机而施行的穿颅手术》(Trépannation pour crise d'épilepsie bravais jacksonienne)。那是一部非常恐怖的电影,20个人被搞得精疲力竭,我从未见过如此猛烈的事情。那是一部非常恐怖的电影,也是一部优美和诗意的电影,因为它如此写实。”
         残酷美学在电影中的表现比在戏剧中的表现更为直接,因为电影比戏剧更逼真,至少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要求如此。同样是电影,纪录片比故事片更为直接,因为纪录片比故事片更少虚构成分。比如,同样是反映二战期间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影片,斯匹尔伯格的故事片《辛德勒名单》或波兰斯基的《钢琴师》可以进行虚构,观众也可以认为其中的某些场面是虚构的(但这些虚构场面是有事实依据的),然而阿兰·雷乃的纪录片《夜与雾》以及其他表现同类题材的纪录片,却是在事件发生现场拍摄的实实在在的影像(无论他翻录的历史影像还是他拍摄的现实影像),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现实本身。至于上面提到的《亲眼所见》和《为治疗布拉维杰克逊式癫痫危机而施行的穿颅手术》这类在事件发生现场拍摄的纪录片,更是较少虚构成分。此外,在电影研究领域,暴力美学与暴力美学这个概念紧密相关。
         中外电影史上有许多体现残酷美学特征的影片,尽管影片创作者在创作这些影片时是不自觉的,尽管早期的电影史还没有出现残酷美学这个概念。在许多电影中都可以看到残酷影像,比如恐怖片、灾难片、强盗片、惊悚片、警匪片、侦探片、悬疑片、心理片、战争片等,各种各样的残酷影像成为许多国家电影审查机构审查的重要内容,也成为观众和评论家争论的焦点。阿尔托出演影片《圣女贞德受难》的经历对于形成他的残酷美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曾经在《戏剧及其复像》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最该诅咒的事,就是一味沉溺于形式,而不能像那些被活活烧死的殉道者,在焱焱柴堆中发出求救的信号。”这部影片(以及后来罗贝尔·布莱松和吕克·贝松拍摄的同一题材的影片)中圣女贞德在焱焱柴堆中牺牲的情形,不禁令人想起我国红色经典影片《红色娘子军》中洪长青在熊熊烈火中就义的场面。
         残酷美学源自残酷生活。前文已叙,阿尔托自身的经历使他饱尝生活的残酷。残酷美学的意义何在?或许在于更好地揭示生活的真相,促使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至少可以平衡人们(尤其是生长在优越环境下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过分美好的期盼,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培养人们应对生活灾难(尤其是突如其来的灾难)的能力。古往今来,多少文学艺术家赞美过美丽的大自然,美好的人世间。然而,自然界不仅有和风细雨、阳光灿烂,也有狂风暴雨、山崩地裂;人世间不仅有仁慈关爱、亲情友情,而且有罪大恶极、冷酷无情。简言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东方先知老子就曾经指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参见《道德经·第五章》)对于残酷美学的深入探讨,还将涉及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等问题,以及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2 ) 四十五度角的对峙

没想到在默片时代居然导演会选择庭战场面来展现圣女贞德的光辉,对比一下吕克贝松就可以知道,这样的挑战是何其艰险了。本来需要大量的对话场景,只能由字幕来代替,人物的脸成为银幕上面积最大的地方,开始的时候真有些不耐烦,因为贞德不但总是以华丽的四十五度角仰视(与之相对的是英国教士的四十五度角俯视),还歪着脖子,就像波提切利的维纳斯一样,难道是中风了?不过接着看下去,感觉慢慢平复,这位法国历史上的女英雄没有如我国宣传片一样的被罩在万丈金光中,也没有举手握拳大喊口号,更没有交党费的絮叨,她哭泣、她恐惧、她屈服……然而她最终选择了光荣!

 3 ) 圣洁的灵魂

德莱叶的默片《圣女贞德受难记》(1927年),其震撼力被誉为“电影史上探索人类灵魂密度最大的一部影片”。

其心理刻画、群像表情以及长镜头与蒙太奇的精妙运用,都突显了德莱叶作为一个电影大师掌控电影的均衡能力。虽然那年他才38岁。但已在片场参与编写、剪辑和执导影片的他已积累了十几年的经验,并形成了他独特的拍片思维,这决定了他终其一生与商业片绝缘的艺术思想。无疑他是百年影史以来最为拒绝商业片并从未妥协的导演。这深深影响了布莱松和安哲罗普洛斯这些后来者。

美国著名学者大卫·波德维尔说过“德莱叶的轮廓是清晰的:一个与艺术签了终身卖身契的人。作为导演的他,在完成《圣女贞德受难记》一片后,坚决只拍他想拍的电影,不惜付出多年不得资助无法拍片的代价。拒绝委曲求全,他的电影尤其是后期作品是直抒胸臆的自我表达,完整,纯粹。”其实,从1918年他第一次执导长片《审判长》开始,他就一直秉持着独立表达的电影理想。

这一理想,终在《圣女贞德受难记》一片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达。他说过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先锋派,他只想表达人类灵魂的真实。说易行难,这毕竟不是纸张堆砌的文字。这需要画面感一一呈现。因而,德莱叶始终抱着电影是一个独立艺术的概念,且拥抱传统,这与法国印象派和美国格里菲斯同属一个阵营,这也同样让布莱松等后来者受益,这是作者电影的源头。只是让八十多年后的人们惊叹,一个从不标榜先锋的人,却拍出了最现代的艺术电影。无疑德莱叶是向内的。注重挖掘灵魂的他,与贞德一样,灵魂同样的圣洁。

该片的空间是扭曲和变形的。它打破了影片所常用的叙事结构。镜头在乎的似乎只有人物的脸和上半身。德莱叶最关注人脸的变化。他说这方寸之地值得我们永远琢磨。人类的表情从未如此通透、清晰和挤压过。或者这样说,该片最明显的突破是沉静如一的阐释贞德的心理活动和细微变化。这种与叙事同步进行的秒杀和停顿,是一般人所无法驾驭的,也是商业片所不允许的。而这种张驰有度的节奏,恰能悄无声息地绵绵入心,并带来无可比拟地强力震撼效果。通观全片,犹如一首激昂、起伏、静寂和高潮迭起的交响乐诗。其配乐所起的烘托作用,与全片旨意不谋而合,所传达出的弦外之音,令人不绝于耳。

影片开头特别注明贞德确有其人其事,她的个人遭遇记录在有关历史资料中(1431年法国抗英失败后的里昂)。在狭小的空间的里,贞德一出场就是睁着大大的眼睛,那是极为澄澈又有点局促的眼神,而她男式超短发式与衣着,以及所显示出的沉静表情,则突出了她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性格。镜头转向周遭的教会成员、法官和士兵的各色人。他们的不屑、自大和傲慢,在特写镜头中一一交叉呈现,恰与贞德表情相观照。这是非常有趣的对比。其张力显而易见。

贞德面对审问,异常的温文和有气度。她说人们都叫我贞德,而在我的家乡,从小我叫珍妮特,我现在好像19岁(她轻捻下手指)。她含着眼泪说教义是母亲教我的,我的信仰是上帝,我是上帝的女儿,而我的信念来自于法兰西。这几句活化出她在过去、现在和梦想中的人生及思想状态。她微笑地说等胜利的那一天,我自会还回女儿身。而我相信英国人必会撤出法兰西,除了那些死在法兰西的英国人。

她说出来何等轻微,话锋却何其犀利。这是沉静于内心的强大和无畏。教会的人嘲笑她、士兵污辱她、法官轻视她,都丝毫动摇不了她的信念。教会使出诡诈,假借国王写信于她,以套出她的真实想法,她差点上当,但没有妥协。她说我是孤独的,与上帝同在,即或你们分离我的灵魂和肉体,我也不会招认任何东西。

其中一个教徒勇敢地站出来说“可耻!贞德是圣女。”说出她是圣女居然是一位教会的同情者。他说你们才是魔鬼,你们全都是。可贵的是,她从没发过怒,更没有歇斯底里过,这与我们所常见到的那种大义凛然的英雄完全是两种概念。她是温和之光。她总是散发着温暖人性的光芒。就连这些审问她和企图用酷刑让她就犯的人,都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他们奈何不了这女子。似乎剩下来的招术只有圣礼。当把她带到里昂广场,火刑柱已准备好。教会老者说在实施火刑之前,让我们再试一次拯救这失落的灵魂。

这时的她面对成堆的木柴和晃动的刽子手,还有外围的普通民众,她的惶恐显而易见。年轻的教徒总是用同情的目光和恳求的语气,让她免于火刑的唯一办法就是在招供书上签名。法官上来拉着她的手让她在纸上签,不容她细想,竟然落下了名。这让所有审问过她的人都松了一口气,他们以为自己胜利了,贞德害怕了。当判决她免于死刑而需终生服刑时,当人群都要散开时,她醒目过来,且慢,她请求还是给她以死刑,因为她是上帝的女儿。她说只因为我刚才惧怕火,想保全性命,我才说了谎。

所有人都转回来。法官和教会的人发怒了:“再没什么可说的,我们去准备圣礼,那你所说的伟大胜利是什么?”她平静说就是受苦受难直到死去。

年轻的教徒无奈的摇头,仍同情地说“勇敢点,贞德,你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已经来临。”她嘴角只轻微地嚅动了一下。这时一群纷飞的鸽子诗意地栖息在刑柱和十字架上,这反差的和平,仍抹不去群众的愤怒和悲伤。他们狂呼着“圣女贞德”。婴儿吮吸母乳瞬间停下,遂即再吮。

火燃尽了她的身体,但她的圣洁的思想已然留下。如同片尾所说的“熊熊大火将庇护着贞德的灵魂,升上天国!贞德的精神将与法兰西的精神同在!法兰西人民将永远称颂她!”

2013、8、7立秋

选自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影评集《看不见的电影》

 4 ) 至高至聖神的女兒 ―《聖女貞德蒙難記》

        看了十多部黑白電影, 強烈的光影對比、濃厚的導演風格令我神往、佩服, 讚嘆; 觀影年份最早要追溯到黑澤明1948年的《酩酊天使》, 以為這個記錄會維持一段頗長光景,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 不如把時間推前20年, 即1928年, 幾經波折才能重見天日的默片《聖女貞德蒙難記》是我第一套觀賞的黑白無聲電影。

       1928年12月6日, 大火燒毀了原版栲貝, 只餘下殘存部份, Dreyer為了不讓嘔心瀝血的作品負諸流水, 於是重拍, 和舊版本對比之下, 新拍版本大至還原了原版面貌。不幸的是上天和導演再次開了一個玩笑, 另一次發生於1929年的大火燒毀了第二個導演認可版本, 眼看栲貝越來越小, 偉大的傑作從此湮沒人間之時, 50年後的1981年, 挪威奧斯陸(Oslo)Kikemark Sykehus精神診所打掃的工人, 在衣櫃內意外地發現了有丹麥審查員在原封紙上蓋上印章及蓋上1928年份証明的原版栲貝, 可能是當地醫院的工作人員用投影機播放給病人觀看, 後來束之高閣, 無人問津。
        
       天可憐見, 影片在兩次火災下仍然能夠重生, 可能是上天想還聖女貞德一個清白, 實在是教徒及電影愛好者之福。

       英國的宗教裁判所內, 被英國人俘虜的法國籍男裝打扮, 以上帝之名欲驅逐英軍撤出法國國境的女子貞德, 押到法庭審判, 她孤立無助, 宗教團體的迫害讓她心碎, 法官想迫使貞德簽署一份認罪協議書, 盡快了結此案。

        電影沒有拍攝貞德的神蹟, 被主感召, 以及帶兵出戰的場面, 只是集中在審訊認為貞德犯上雙重罪名: 異端者及女巫的過程。電影採用了大特寫鏡頭抓緊眾法官、神職人員、士兵, 貞德的面孔, 真實無訛的電影語言比對主在地上行義事的聖女, 以及俗世加上神聖冠冕的教會高層, 令觀眾信服上帝指派女兒的純潔無罪, 立在中心點, 成為高等法宮針對及圍剿對象的貞德四目環顧, 無懼的圓大眼珠直視眾人, 憐憫的眼淚好像貞潔的聖水, 洗滌自身的罪孽, 以及哀嘆愚昧的牧師、法官和嘲笑玩弄她的士兵; 她反覆自問既是上帝指派的女兒, 為什麼使命未遂, 卻要神在地上建立的教會受到神的子民審判? 流出眼眶的淚水是無言的申辨、責問。

       法官、神職人員眼神交流, 咬耳商討如何入罪, 特寫下的面容猙獰可怖; 無所適從、 陷阱處處有關神的啟示及神與子女關係的質問, 就算是飽讀詩書, 熟悉宗教神學的知識份子也不容易在合乎神的心意, 以及滿足提問者的前題下面面俱圓解答, 何況是目不識丁, 簽下名字時要旁人握著手腕協助的貞德?

        聖女以超越神學範疇的領域逐 一解答陰謀詭詐的難題, 直唬得教士額頭冒汗、目光遊離; 神聖的儀表及灑上聖水的法袍給貞德上帝的答案蹂躪得一蹶不振。上帝與貞德同在, 地上的十字架影子是女兒掛上笑容, 放鬆緊張無助情緒, 暫時忘記宗教審判的神蹟, 可是魔鬼附身的神之使徒踐踏消滅了救贖的十字架, 導演匠心獨韻的象徵手法及印象主義, 彰顯了神愛兒女, 魔鬼無處不在的意圖。

        貞德於1456年因為母親懇求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下成功翻案, 並由教宗本篤15世於1920年5月16日封為聖人。

Patrick Chan寫於2006年10月2日

 5 ) 圣女贞德

一秒不落的看完了,虽然故事情节基本没有,但是导演镜头角度以及演员情绪是细微的演技还是很吸引人的。

宗教一旦被利用,就会成为屠杀异己的工具,讽刺又悖论,真正的上帝追随者却要受难,但是她是真理的,她坚信自己是上帝的女儿,她要为真理而殉难。

最后一刻,咄咄逼人的法官都沉默箴言了,应该是感动被贞德的精神,无惧死亡,追求上帝真理,信仰自己上帝女儿。

大量人物面部特写和近景,背景的留白,都把视觉关注引导到人物的表情,通过表情的细微变化,不同人物的表情反应来对比反差凸显加强情感; 镜头之间的组织有时靠大量的人物视线和反应,凸显贞德和审判她的双方的矛盾; 丰富的倾斜构图和仰俯视角,带来不稳定的情绪状态和造成权力带来的压迫感,仰给审判方和观者的距离感疏离感营造情感厌恶,俯给贞德和观者距离拉近亲切激发怜悯同情; 画面构成的简洁但寓意层次丰富,如利用窗影的十字架等符号化表达。

 6 ) 贞德,贞德



看德莱叶的《圣女贞德》。
不吃。不喝。不如厕。不变换姿势。
堵。一直堵到贞德最后一次领圣餐。眼泪无声无息滚滚而落。滚滚而落。

德莱叶真的是大师。在表达人性的丑态上。
持续的面部大特写。那么坚硬。那么残酷。那么丑陋。。

贞德的表演,我不喜欢。
太多的眼泪。太夸张的软弱。还有那双巨大的眼睛。过于苍老。
她最美的时候,是在诵读主祷文,和领圣餐的时候。
脸上圣洁的光辉。天使一样。

结尾过于拖沓。火烧的痛苦表达过于现实,贞德被沦落成为法兰西女英雄。
还有那些小丑穿插其间的镜头,讽喻得太明显,反而多余。

我更喜欢布列松《圣女贞德的审判》的结尾。
烈火,十字架,烧焦的火刑柱,鸽子。
以他一贯的节制,简洁到只用这几个元素,戛然而止。
任凭观影者内心的情感,在静默的黑暗里,汹涌激荡。

在布列松那里,贞德被还原成上帝的女儿。一个殉道者。一个坚守真理的基督徒。

是的。我更喜欢布列松影像里的贞德。
我知道那更接近真实的贞德。或者说,那就是真实的基督徒贞德。
柔弱。羞怯。平静。坚忍。
她的软弱,恐惧,瞬间爆发的哭泣,布列松只用两三个镜头就完全交代。
他真是节制的典范。56分钟的电影,只用三两个镜头,就铺垫了贞德后来的软弱认罪。
但是通篇都在指向她最后的结局。她必然会选择上帝。选择真理。选择烈火。

布列松的《圣女贞德的审判》,所有的对白,都是来自于当时的庭审记录。
为此我爱这位样貌非我心仪的导演。
因为那样一份未经导演篡改的庭审记录,使我可以知道,贞德的确是上帝所差遣的。
她不是为了一个国家,她是为遵行上帝的旨意。
贞德的受难,和耶稣基督的受难,多么一致。

贞德。
圣女。

为此我也知道,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颠覆了真相。
他的电影很过瘾。不过他却成了一个说谎者。
达斯汀霍夫曼出演的黑衣人,以洞穿人心的智者形象出现。却是说谎者。
或者,那黑衣人,就是吕克贝松本人吧。。

琼芳登的圣女贞德,我就连看的欲望都没有。
对可口可乐就是有偏见。

因,布列松和德莱叶,足矣。
足矣。




 
关于贞德:http://baike.baidu.com/view/8434.htm

1.根据宗教裁判的答辩,贞德在1425年她十六岁时的一日,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米迦勒、圣玛嘉烈和圣凯瑟琳,听到“声音”,而得到“神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并带领王储至兰斯进行加冕典礼。

2.“她持续领导着军队进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胜利,扭转了整场战争的局面。”

3.审判纪录证明贞德有着卓越才智。纪录中最著名的一段质问是:“你是否觉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而贞德回答:“如果没有的话,希望上帝能赐与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给予我。”

这个问题是一个学术上的陷阱。当时教会的教条是没有人可以肯定他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她做出肯定答覆,那她就证明了自己是异端邪说。而如果她的答复是否定的,那她就承认了自己是有罪的。公证人Boisguillaume后来证实了当时法庭在听到了贞德的回复后,“那些质问她的人全都目瞪口呆”,并且只得暂停了那天的审问。

4.1431年5月,贞德被判处火刑。5月20日—5月30日,贞德每天都会被捆绑在囚车之上,游街示众,受尽了屈辱。

死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卢昂进行,目击者描述了死刑的那一幕。游街示众之后,贞德被押赴刑场,捆绑在火刑柱上,她手握着十字架不断地祈祷着,并向旁边的牧师请求让她握著一个小十字架。最后火被点燃,几分钟后,一切都结束了。英国人将烧焦的木炭拨开,暴露出焦黑的尸体,以向人群证明她的确死了,接着又燃烧了尸体一次,以避免她的骨灰被人收集。圣女贞德就义之时,年仅二十岁。

英国人将剩余的灰烬都扔进了塞纳河。负责点火的刽子手后来形容他当时:“……非常害怕烧死了一位圣女而会被打入地狱。”。。

5.法庭在1456年7月7日正式宣布了贞德的清白。





 短评

面孔!镜头诚实而专注地聚焦于那些令人震惊的面孔,极简风格的场景设计让演员的面部表情成为了画面中的全部内容,无声时代的技术限制反而强化了影片所带来的视觉冲击,简单、直接而纯粹。从这点来看,《圣女贞德蒙难记》也许是电影自诞生以来最具表现力的影片,而且是一次难以复刻的成功,来自不同国家的演职人员带来了复杂多样的民族风格,将德国表现主义、苏联蒙太奇和法国印象派运动的成果共冶一炉,恰到好处的“碰撞”让《圣女贞德蒙难记》发展出高度融合的国际风格,足以代表二十年代欧洲电影的最高水平。

4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看哭了,也总算理解卡丽娜为何会在《随心所欲》中跟着圣女贞德一起流泪。最后的行刑戏壮美又给人希望,贞德燃于熊熊火焰里,她的勇敢和忠诚化成烟感染了民众,他们揭竿而起... 真是一部伟大的电影,96分钟难以喘息的体验,如果想认识什么是伟大的表演,这部无声的电影就是最有力的声音。修复版极美

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以大量人物肖像镜头构筑的穿插叙事无疑是此片最具实验性的大胆超越,严谨讲究的构图和镜头感直接影响了后世电影表演与风格主义。

10分钟前
  • щит-82
  • 推荐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最后一部默片,实验性十足。影片几乎完全由人物的脸部特写与少量近景镜头组成,无定位镜头,直击人心。贞德与审判者的特写镜头分别采用俯拍与仰拍,更突出了力量强弱对比。女主角瑞内·法尔康奈蒂由导演在街道喜剧中发掘,这是她唯一的荧幕角色,也是震撼影史的一次表演。(8.8/10)| 20221211 大光明影院4K修复版重温,虽然开头稍让人眼皮打架但之后便渐入佳境,完全沉浸在灵肉挣扎与信仰之力中,感受你我或许终难以企及的崇高。

1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德莱叶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本片原本毁于火难,几经周折,才珍贵发现一部珍贵胶片,在1986年进行了修复。整部片子的布光充满了艺术的完美性和造型的完美,如同古典派的肖像油画,鲜活反映了人物的个性。虽然默片不擅长表现对话,但大量人物面部特写加上蒙太奇无疑完美的展现了这场审判。

17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特写。只有充分懂得了库里肖夫效应,才能准确的解读本片,谈表演的,都是瞎扯蛋。

19分钟前
  • Vini_Kazma
  • 力荐

美学抓住了叙事,面孔抓住了信念,俯仰、纯色、倾斜,一切视觉设计只为凸显“信”的凝视,她既是宗教语境内的圣母/圣子,也启示后世的电影明星制,我们对容颜的沉迷,总是带着信仰的痕迹,只要一点点联想,你就能从她的垂泪或圆睁,连到安娜卡里娜,或斯嘉丽约翰逊。德莱叶从不拍超出人间的拟像,但仅仅人间的形状,已充满了重负与神恩,烈火、飞鸽、顶冠。罗杰伊伯特评价“他们的脸却因为畏惧她的勇气而扭曲了。” |20221211重看at大光明。特写轰炸,好比用圣像画的方式把面容雕刻在镜头里,白壁作为隐性的画布,让景深集中到脸上,没有拍光源,但瞳孔反射出窗,亦点亮眼神,是媒介造光环的新路,和教堂壁画类似,虚焦、推轨和蒙太奇的使用也是娱乐性的,为的是强化叙事,此版管风琴配乐同理,但太heavy,喧宾夺主。

21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推荐

当你有了强大的思想和无坚不摧的信仰,那么就是一个无所畏惧的怪物,即使是面对死亡,不是畏惧,而是欣然的接受。

2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2022德莱叶回顾展@大光明# 倾斜视角、平移运镜、留白构图、鸟瞰镜头、交叉剪辑……面部特写叙绘电影语言,演员表情把控力透纸背。1928年的黑白默片就有这等渲染力。

27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大量特写和大特写,用远景表现喜剧,用近景表现悲剧。每一种成熟的艺术都脱离不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无声时代作为电影艺术的奠基阶段是永远不能被忘记和忽视的 。

28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真的好,好到爆。这手法别说是1928年,就是2028年照样无人敢做,无人能及。女主表演完全难以超越,堪称伟大。看完之后真正理解什么是灵魂密度最大。再过一百年,德莱叶这部圣女贞德蒙难记仍然会是最独一无二而且最好看的电影。

3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在默片时代即将结束的时候,不仅是纪录片的发展跨越了国界,而且,由于欧洲的电影工作者们的高尚的进取精神,各种风格、流派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诸如:德国的场面调度、法国的摄影技巧和苏联的蒙太奇剪辑等等,一种国际性的电影文化为人们所认识,并逐渐地成长起来,本片即是这种国际化的集大成者。

36分钟前
  • 徐达多
  • 力荐

看完我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至今还要重看老电影?技术会让视听日臻完善,但电影绝不仅仅止步于视听这层的东西。

41分钟前
  • 南悠一
  • 力荐

@2022德莱叶作品展。贞德犯了什么罪?她穿男人衣服,不需要通过教会就能和上帝对话,英格兰教会认为她态度傲慢…人间是魔域,结尾变成炼狱。并非伟光正的贞德因轻信所谓的同盟而脆弱无助。et vous,是你,她也能审判,片尾的忏悔让“审判者”们惊讶沉默,甚至流泪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大量使用肖像式特写,相比众人而言贞德的脸是平静朴素的,静里的动,转动流动闪动等等,因此无限放大。默片时代的大句号。-伟大的胜利是什么?-我的殉难。-那你的自由呢?音乐和画面片刻停顿。-是死亡。希望不在殉难,而是群众面对她的受难,没有扭过头,他们直视,流泪,奋起呼号

44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信仰和荣誉感真是离我十万八千里的。通篇就在绞尽脑汁地想如何使用低劣的伎俩骗过教士逃出生天。审判神马,他明明就是要你死,你还就真死了,我擦。

49分钟前
  • 闻人林
  • 推荐

9.6;被破壞的空間。默片的「速率」在德萊葉這裡捨弃了默片敘事美學的要求,重新還原出時間的可被感知性

53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超前于默片美学的作品,超大特写的王者之作,平移运镜的运用以及极简主义的布景对后世的法国电影(主要为戈达尔、布列松的作品)影响巨大,但这一切没有法奥康涅蒂那张震撼的脸,可都行不通,我像《随心所欲》里面的卡里娜一样,彻底关掉配乐观赏本作,所有的情绪和矛盾都写在那张脸上,绝对伟大。

57分钟前
  • TWY
  • 推荐

伟大的作品!!!出自德莱叶之手,甚至,“伟大”这个词都不足以将它赞美完全。每一位演员的刻画都独一无二令人印象深刻,纯粹而深刻的演绎,编剧、演员、镜头,一切都是。这是只属于默片时代才会产生的伟大演绎!!!

60分钟前
  • Kyle
  • 力荐

大量特写确实有代入感和强大的感染力。贞德的行为动因在片中其实并不重要,德莱叶要突出的就是宗教感。贞德在信念和妥协之间反复权衡,内心交战不已。最终将自己变成了又一个基督。黑白特写构成了一种极度的单纯和力量。尽管这种叙事颇有点生硬,但后来再也没有这样拍的电影了。

1小时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推荐

【B】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大特写,歌剧配乐,投在贞德脸上的“圣光”,于是电影看起来就“神”了。但并不觉得在剧情上有太多可供解读的东西,默片的信息容量太小。 但女主角演的真的好屌啊!接近病态的绝望和疯狂看得人起鸡皮疙瘩,可惜毕生也就只演了这么一部电影

1小时前
  • 掉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