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封印

HD中字

主演: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本特·埃切罗特,尼尔斯·波普,马克斯·冯·叙多夫,毕比·安德松,英加·吉尔,毛德·汉松,因加·朗格里,古内尔·林德布洛姆,贝蒂尔·安德贝里,安德斯·埃克,奥克·弗里德尔,古纳尔·奥尔松,埃里克·斯特兰德马克,Siv Aleros,斯滕·阿登斯坦,哈里·阿斯克隆德,本克特-奥克·本特松,凯瑟琳·贝里,莱娜·贝格曼,托尔·博龙,古德龙·布罗斯特,本特·伊尔贝里,拉尔斯·格兰贝里,贡勒格·哈格贝里,托尔·伊塞达尔,乌尔夫·约翰松,乌诺·拉松,伦纳特·利亚,拉尔斯·林德,戈东·勒韦纳德勒,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5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第七封印 剧照 NO.1第七封印 剧照 NO.2第七封印 剧照 NO.3第七封印 剧照 NO.4第七封印 剧照 NO.5第七封印 剧照 NO.6第七封印 剧照 NO.13第七封印 剧照 NO.14第七封印 剧照 NO.15第七封印 剧照 NO.16第七封印 剧照 NO.17第七封印 剧照 NO.18第七封印 剧照 NO.19第七封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第七封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海滩边,巨浪滔天,英武的骑士布洛克(马克斯•冯•西多 Max von Sydow 饰)与黑衣死神(本特•埃切罗特 Bengt Ekerot 饰)摆下了一盘生死棋局。在下棋的过程中,骑士在回顾自己的人生,所见所闻暗合圣经的图景。十四世纪十字军东征后期,欧洲大陆瘟疫蔓延,民不聊生。布洛克曾遇到过马戏团的一对夫妻,丈夫笃信神明,无比虔诚,妻子则更加现实,唯命是从。他们的相濡以沫让幸福唾手可得。骑士在树林中邂逅了铁匠夫妇。铁匠非常粗鲁,他的妻子很是风骚,他们在树林里对着路人演出双簧,仿佛一对可笑的傀儡。最后,在经历过集体膜拜的祭奠仪式后,武士和他的朋友们再次遇到了死神,曾经的无助与恐惧,愤怒与怀疑,都化作了人生的诘问……  本片获第10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碰撞搜查线边缘追缉假面骑士Snipe我的野蛮女掌门洪水露西尔与戴斯卡农艾克斯奥特曼剧场版 来了!我们的奥特曼一不小心爱上你南茜的情史肉蒲军团TFBOYS十年之约演唱会白昼的恶魔少年收容所吸血鬼的印记断背山抓住外国佬名侦探柯南:水平线上的阴谋妈妈的宝贝巴士站1956天使行动摩女塑成记高更:爱在他乡超人:红色之子无名的恋歌异世界四重奏 第二季拳拳到肉理查德·林克莱特:筑梦而生单身撩妹记2新九品芝麻官流感花甲警官代号杰罗尼莫特殊身份宠爱空拳赤手行尸走肉 第三季马普尔小姐探案 第五季超级飓风猎魂师海德、哲基尔与我贩毒五壮士仲夏幻想曲

 长篇影评

 1 ) 《第七封印》:探寻上帝存在与人类生存的意义

    写这篇影评有2个原因,第一之前看过很多网上的影评,但觉得自己还有些话想补充的;第二,最近看了几本电影理论的书,想借此做个记录。

    很长一段时间前看的《第七封印》,现在全是凭印象写下这段影评,而且第一次写影评,不到之处还请指正。

    这是一部笼罩在死亡、瘟疫、恐惧、饥饿阴影中,基调阴沉的电影。理想主义者Block,怀疑主义者Jons,快乐的Jof一家,伪善的僧人,粗鲁的铁匠和他水性杨花的妻子,上刑架的女孩,恐惧的人群,宗教与信仰,上帝与追寻,死亡与恐惧,影片中出现了很多主题,让人一下子拿不准这电影到底在讲什么。我想有一层肯定很多人都看出来了,那就是赞颂Jof一家对生活的热爱,单纯地信仰上帝。

    那么《第七封印》到底是在讲什么或者说思考些什么。我们先从影片开头出现的字幕谈起。“他擦去他们眼中的泪水:死亡不再,恐惧、尖叫与痛苦不再,因为古老的世界已经离去。”用做封印的第七枚印章被毁。此处是参照了圣让的《启示录》,于是影片也蕴含着《启示录》的意味之中。(《启示录》展现了:爱情,源自上帝,战胜死神的折磨。)影片可以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骑士Block的旅程,另一条则是Jof一家的旅程。其实这是代表着两种方式,骑士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虔诚信徒,他对抗死神,追问上帝,企求获得知识。Jof则歌唱生活与爱情,把生活中的困难转化为诗歌。他也信仰上帝,但仅是单纯地信仰上帝,每天感受着平和、天真的快乐。Block饱受烦恼和怀疑的折磨,最终没有战胜死神。Jof一家在Block的帮助下重新踏上光明的旅程。

    影片中有一处画面很动人,夕阳下骑士品尝牛奶和野草莓,在Jof一家身边感受到了少有的幸福感。一方面让我们体会到了生活的美好,但另一方面也我们想到其实骑士原来的生活并不快乐,他不断追问、怀疑上帝,而未能得到答案。他其实是一个生活在精神困境中的人,无法在现实和他所渴望的和谐中找到平衡,无形之中为自己打造了镣铐。在这里伯格曼认为人的命运注定必须接受折磨,悲苦磨难是人生的本质,而真正的折磨并不是外在的体肤之痛,而是内在精神的磨炼,骑士也正是饱受这样的精神折磨。然而如何才能走出这样的精神困境呢?关于生命的问题,伯格曼曾经说过:“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幻想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我终于能够看出事物本然的面貌,再也没有“上帝,为什么?”或者“她,为什么?”这一类问题,一个人若不自杀,就该接受生命。自杀和接受,二者择其一。我现在选择的是接受。”现在我们不难得出影片正真的主题,实质是探寻上帝存在与否与人类生存意义的问题。Jof虽然不富裕受人欺侮,但他与生活嬉戏获得心灵的愉悦,在烦恼和孤独中追寻与祈祷,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影片的最后,随着“哑巴”一声“一切都结束了”,Jof看到Block一行人在远处与死神共舞。这不正在告诉我们:没有死亡,而只有对死亡的恐惧。

    我想起了伯格曼晚年说过:“当一个人功成立就之后,坐享天下的财富,拥有他所想要的任何东西,然后他会发现万事皆空。最重要的是,人必须努力去克服人性的限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今生今世注定受层层限制,并非外在的环境限制,而是我们自身内在的“禁忌”!伯格曼在这部影片中借宗教这一基础,大谈上帝的存在与人生的意义。梦幻般的情节,深刻的内涵,都透着生命的哲思,无疑是发人深省的作品。

 2 ) 伯格曼说这是他随便拍的一部小电影儿

看了一遍。马上又连着commentary再看第二遍,终于沉淀了一些思维下来。

北欧的夏天总是很短的,前后不过数个礼拜而已。因此拍摄一部夏天的电影,注定了时间是短暂的。伯格曼对于《第七封印》的成功表示颇为惊讶,他说,这不过是他在那个夏天与朋友们随便拍的一部电影而已。仅仅15万美元的小成本,居然就这么成了电影历史上的巨作。

我能够理解在基督教盛行的西方国度,这部电影跟观众带来的震撼性与关联性。就像Dan Brown的《达芬奇密码》一样,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相当明白浅显的事实,就广大的基督教徒们却是革命性的新说——我对《第七封印》的感觉,也或多或少如此。当然,《达芬奇密码》与《第七封印》是不可比的。(从娱乐意义上《达芬奇密码》这本书要好看的多。哈哈)

你对死亡是什么态度?若干年后记者问伯格曼。“对我而言,死亡就是从一种有形的生命,转向绝对的空无。绝对的空无,因为如此,我活得很有安全感。”

空无。侍卫在电影里面也喃喃的念着这个词。死亡过后,你会看见什么?天使,恶魔,天堂,地狱,还是什么都没有?空无,没有,Ingenting,看了伯格曼的《假面》和《第七封印》后居然学会了这么一个瑞典语。从小到大,我本来就认为死亡就意味着什么都不再有。所以,《第七封印》里面对死亡的这个争议,对我来说,好像没什么新意。

《第七封印》出自于《圣经》最后的Revelation,狠狠嘲讽了十字军甚至基督教会的愚昧,虚伪,残忍,和毫无意义。我想伯格曼之所以在他的众多电影里面破坏基督教会的形象,与他童年时期遭受的教会严管有关。不过不管如何,我一直认为基督教会(不是基督教本身)本来就是一个洗脑的政治工具。所以again,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新意。

我想在某种程度上我实在与伯格曼在《第七封印》里面表现出的希望,失望,与绝望太为相像,所以才会觉得没有新意。我们对于生命的态度都是复杂的:我与骑士一样,在理想主义中孜孜不倦的与死神作战,热情的渴望与支持着生命/理想的延续;我与侍卫一样,对这个社会与人生总是保持着怀疑,批判与嘲讽的眼光,然而在面临死亡的最后却乐观与积极的喊出“我至少感受过活着的胜利感”,“我接受死亡,但是绝不顺从妥协”;与伯格曼的眼光一样,我同样认为由约瑟夫一家代表的简单与单纯是人世上最大的光明与圣洁(在英文字幕里面他们的名字翻译为约瑟夫和玛丽,这两个名字本来就极富宗教意义。草地上玛丽款待大家的牛奶与草莓就象征着圣水和圣餐。骑士捧起牛奶的那个姿势如同手捧圣水,在那一刻我已经彻底明白虽然他的身份比戏子高贵许多,却事实上是戏子/单纯美好生命的保护者/圣经里面经常用骑士指代);我甚至与那个一直不说话的无名女子一样,我们对整个生命充满绝望,我们向迎接新生一样的渴望死亡。当电影的最后展现了一个巨似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用餐画面以后,无名女子在整部电影里面终于说了第一句,也是最后一句话:“一切都结束了”。那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的临终语。

影片在约瑟夫口中的圣经原文中结束。山上走向死亡的一行人的人物错位给观众和影评界留下无休止的迷惑与猜测。其实我非常不喜欢晦涩,非常不喜欢故作玄虚以显示自己多么高明的那些电影和附庸看不懂的东西以显示自己多么牛逼的那些观众们。不过伯格曼的晦涩是很有实质的,至少我跟着commentary看了电影后确实能够体会他每一个镜头的丰富深意。希望大家向他学习。

 3 ) 甘小二:伯格曼给我们的精神创伤

当地时间7月30日,89岁的瑞典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和95岁的意大利电影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相继去世。两位真正的,伟大的现代电影大师的离去立刻成为全球性的新闻事件。

在全世界的电影人都从这两位不可替代的标志性人物那里,获取启发与精神激励的时候,他们对于中国的影响何在?

甘小二是目前中国最具宗教关怀,也最受伯格曼直接影响的导演,而章明的作品则是大陆最有安东尼奥尼式风格与精神的电影。不约而同,他们对两位故去大师的思考都集中在其“精神性”。

促使他们产生如此认识的,除了大师的电影本身,更有源自社会剧变之下中国人苍白精神世界的直接刺激。而警醒这一点,将是我们对大师最好的纪念。

——宁二

2000年,我和几个朋友在广州成立了第七封印电影作业坊。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联想到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第七封印》(1956)。

曾有人问我,使用第七封印作为自己的创作小组的名字,是否在向伯格曼致敬。我是如此喜爱伯格曼,但致敬却不是以这样的方式。《第七封印》也不是我最喜爱的伯格曼电影,更负盛名的《野草莓》(1957)也不是。我最喜欢的是《冬日之光》(1961)和《狼的时刻》(1966)。把创作团队命名为“第七封印”,是因为我们要拍摄七部剧情片,全部有着明确的宗教元素,记录当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构成一个七封印系列。我个人把它看作是自己生命受审判的过程,毕竟,生命比艺术重要。

第七封印的渊源,出自《圣经·新约·启示录》,《启示录》是使徒约翰写给亚细亚七个教会的书信,约于公元95年自拔摩岛寄出。约翰时代的书,都是写在卷上,一页页的蒲草纸或羊皮卷,可以长达10公尺,卷起来,再以黏土或蜡封好,盖上印章,显示内容的重要。约翰书信中描述了他看到的书卷,用七个印封住,显示书卷的内容非常重要,记录了神为这世界准备的一切,“唯有羔羊(基督)配开书卷”。

每印的打开,都出现了奇异的现象。“第七封印”是羊皮卷上七个印封中的第七个,“羔羊揭开第七印的时候,天上寂静约有二刻……天使拿着香炉,盛满了坛上的火,倒在地上,随有雷轰、大声、闪电、地震。”看到这里,就不难理解柯波拉《现代启示录》(1979)的片头了,森林、河流在不安的寂静之后,那个威力巨大、可以把世界炸回石器时代的炸弹从天而降,使得人间深陷战火煎熬。七封印的揭开,是末日审判的开始,

因此,很难把《现代启示录》看成是一部越战电影,或者是反越战电影,事实上它充满了审判的意味,影片毋宁说是煎熬中的人类灵魂的苦难诉说,其原著小说叫《阴暗的心灵》,也可以肯定我们的理解。这个审判假如不是来自于人的,至少也是来自于人的自省的,而基督徒认为,自省的力量来自于神;审判,是神的事情。

同样,《第七封印》当然不能仅被理解为伯格曼对于十字军东征的激烈抨击,即是说,影片的叙事时空对于理解影片永远不像对于构成影片那样重要。骑士安东尼俄斯·布洛克从圣地耶路撒冷征战归来途中,遇到了一个黑衣人,“我是死神”。骑士和死神席地而坐,在海边下棋的影史著名一幕,灵感来自里斯本教堂壁画《圣安东尼的诱惑》,修士的鼻祖圣徒安东尼与一个面目模糊的形象博弈,恐怕不能说是修士面对外界的试探和诱惑,那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自己内心的欲望,是他的人格里面的自我与本我的内在斗争。我觉得,这也是伯格曼电影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第七封印》事关生死,事关信仰,神圣庄严,无懈可击,它却还不能算是伯格曼的巅峰之作。骑士与死神下棋的意象内涵要简单得多,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与死神搏斗,延缓死期,但仅仅是延缓。不过影片的核心要义超越了庸俗的死亡问题,死亡在里面不过是个代表有限的条件,骑士利用这宝贵的时间来思考生的意义和对永生的期盼,因为后者是神的应许。但是,“至高无上的主”的审判终将到来,骑士和一些人被严厉的主带走,跳着死亡舞蹈,从黎明前出发,走向永恒黑暗之地。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据说东北人能说会道,是因为冬天冰雪封门,大家无处可去,只好在家里炕上唠嗑。这很难解释,为什么在伯格曼所在的更北的北欧,人们却喜欢坐在墓地里读书和沉思。

我在学校有门课《电影大师研究》,几年以来一直在讲伯格曼,我也在写《伯格曼精读》,已接近完成。我深受伯格曼的影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记录自己和身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探讨我们的精神世界。

2005年,回家乡河南拍摄我的“第二封印”《举自尘土》。导演阐述里,我写道:“这是一部平静的叙事长片。像中国的怒江,江面如镜,内里石沙翻滚。与此相反,影片拍摄的,是肉体的战栗,和灵魂的平安。”

平静,不仅是叙事上的,也是电影声音上的。罗伯特·布莱松说,“有声电影发明了静。”我要摒除那些不是必要的声音,不会像贾樟柯那样,几乎是无休止地热爱和饕餮广播、电视、录像厅、卡拉OK、拖拉机、工厂、群杂等一切合理的声音资源。

我告诉录音师,这个片子,所有的信息都是配角说出来的,主人公一句词儿都没有!声场是电影气氛最重要的东西,而我希望这个声场足够单纯、干净。第一天的拍摄是女主角骑车、回家、洗脸。我们都很开心,虽然精力主要花费在控制街道、工厂等等的噪音和杂音上面。但是,接下来的拍摄就有麻烦了。

两个欧洲熟人,见面后没有说话,甚至彼此没有看一眼,就这么待着,我们也觉得很正常。一个中国人,遇到自己的一个熟人,熟人在和她说话,她却不说话;或者,两人见面了,沉默不语……这说明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信息交待完全可以不依赖主人公的台词,但中国的主人公们却不能不说话。因为,我们中国人不是那样的。这一点本是常识,我却好像刚刚知道。沉默绝不是深入精神世界的通道,伯格曼电影里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哑巴。我只是找不到其他的通道,我能拍摄出那种想象中很内在、很深藏、很宗教感的电影吗?

这个听来愚蠢至极的问题,深深困扰着我。其实,这也是中国电影正在遇到的问题。中国电影是怎样关心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我们的精神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的肉体和灵魂之间,就是在属物质的、有条件世界,和属精神的、属灵世界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我个人觉得,能够成功探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中国电影导演,首当其冲是章明。他的《巫山云雨》(1994),三峡工程作为影片的社会后景,构成一个巨大的关于行将失去精神家园的隐喻。另一个是贾樟柯,如果说,《站台》(2000)是“漂流的中国青春”,《三峡好人》(2006)就是“漂流的中国人”,而漂流,正是贾樟柯抓住的这个巨变中的国家其国人的精神状态。

这仍然不能令我感到满足,因为这些影片是如此着重人和他人、人和世界的关系。为什么伯格曼就不会令我有这种不满足感?


人与人及人与神

我的师兄,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杜庆春副教授说:世界上最好的导演,都在拍人与人的关系。

关于这个说法我想过很久,当初我自己的说法是“人际关系”。中国人说,“人心隔肚皮”。多么简单明了的对人际关系的名状。人,生而就是彼此分离的肉体,这或许是造物主为我们设计的“正确的”人际肉体间关系。独立存在的肉体成就了我们与生俱来的孤独本能。这种孤独不可克服,这里我姑且称之为“基础孤独”。

不论上帝造人的记载在《圣经》中多么接近神话性质,在修辞的意义上它意味着创世纪的第一关系是人与神的关系,它们就是我们人的关系的总和。而人类所有的活动,在精神世界的范畴内都可以被认为是在试图对抗和克服孤独的种种努力。

人物几乎没有语言,没有流畅、深刻的交流,互相生活在羞涩、冷漠与隐忍的人际关系里面。这是蔡明亮电影描述的孤独。他甚至为大家安排了一种哪怕是暂时性的解决方案:性解决。比如《你那边几点?》,在累积了一整部片子的令人不可忍受的孤独后,女孩在巴黎与来自香港的女游客同床共枕,母亲在父亲生前睡过的床上自慰,而小康则在街上召妓发泄。蔡明亮清晰地为我们提出了现代人的孤独问题,却同样清晰地提出了解决方式。我觉得,这种解决方式把肉体与灵魂混为一谈了;至少,蔡明亮也流露出一丝对于这混淆与苟且的无奈和妥协。

伯格曼的孤独不是这样的。伯格曼电影里的人物都可以彼此敞开自己的心灵,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有很好的交流,但人物仍然是孤独的。这一点在《狼的时刻》中表达得清晰强烈,影片的故事不期接近于20多年后众所周知的顾城生命中最后一段光阴。

2007年,再次遇到杜庆春。这次他肯定了我强调的人与神的关系,他说:人与神的关系,要在人与人的关系里才能得到呈现。这是一个不错的表述,却不能掩饰中国电影中普遍存在的人与神的关系的缺席现实。

问题不在于影片是否涉及信仰,是否有宗教元素,而在于对人与神的关系完全缺席的全然不觉。这个神,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可以是耶和华,可以是真主,也可以是一个未被人格化的绝对之物,比如天地宇宙。佛教虽然认为佛陀只是觉悟者,并不是神,但不妨碍去拉萨朝圣的信徒给予我们灵魂的震颤与惊愕,不妨碍人与神的关系的在场。

伯格曼的父亲是新教路德派的牧师,瑞典皇家教士,因此,他精神生命中第一个遇到的人是犹太人耶稣。我的情况是,在遇到犹太人耶稣之前,先遇到了犹太人马克思。耶稣基督,基督的意思是救世主,有了他,才有了脱胎于信仰旧约《圣经》的犹太教的基督教;而马克思作为犹太人,到达我这里的时候,他的犹太教背景却完全蒸发了,我听到的赞美诗是《国际歌》。

敬畏与精神创伤

1961年,伯格曼通过《冬日之光》,以一个基督教信仰内部的质疑艰难地结束了对于宗教的痛苦思考,“手术终于完成了”,即不再向一个具体的神降服;但“仍然相信人类肩负某种神圣使命的想法”,即他的信仰品质从宗教变为宗教感,一种泛神性的敬畏。假如没有这个敬畏,5年后《狼的时刻》中画家约翰的恐惧和颤栗,他和妻子、情人以及其他人的关系,那种连爱都不能战胜的孤独,就不会具有如此动人心魄的力量。

《狼的时刻》总共出场的角色有十多个,然而它讲述的是两个人的事情,准确地说,是一个女人在讲自己的爱人。女主人公艾玛告诉我们著名画家约翰最后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是生活表象层面的,而是人物内心精神生活层面的。从艺术本体的角度看,我认为这一成就超越了《野草莓》中伊撒克教授在童年时空与当下时空辗转流连的电影史上经典情景;而是赤裸的灵魂,沿着同一条历时性的时间轴线的索引,在两种不同质的生活层面之间穿梭往来的意识流。

关于电影影像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在电影史上,有三个阶段的比喻:影子、镜子和窗子。既然摄影机已经可以完成对物质现实的复原和拯救,艺术家能够做的,便是在银幕上勾勒人的精神世界。伯格曼电影对精神生命的捕捉,何止宛如倒影,何止犹在镜中,更乃直现窗前。

不管对号入座是一种多么被蔑视的观影水准,我一直要求自己做这样的观众:能够在电影中看到自己,不仅看到自己的影子,自己的虚像,还有那就在窗外的我自己。看到伯格曼和我一样地软弱、恐惧和孤独,而这恰恰令我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这就是所谓艺术对人的关怀。

不知道这是否可以被称为熏陶,或至少是熏陶之一种,正如阿多诺所谓“艺术就是要给人造成精神创伤”,它创伤了我的精神,正是熏陶那真正动人的所指。而娱乐真的不同,娱乐我就是取悦我,它可以对精神进行按摩和放松,却绝不能使精神得到成长,使灵魂得到雕凿。已经有不少人批评过这娱乐至死的时代了,我也曾经悲观地认为时代已经不需要伯格曼这样的大师了,但现在全世界有这么多人在悼念他,就可以知道他的作品是如此深刻和广泛地对我们构成了精神创伤。

对于伯格曼之死,我没有感到任何哀伤。艺术家从来不是依靠肉身活着的,而是依靠他们的艺术作品获得生命的延续。电影心理学家关于“电影不是写在胶片上,也不是写在银幕上,而是写在观众的想象里”的阐述,指出电影本身最终只能被归为一种精神消费品。作为这样一种消费品,作者流露其间的精神力量的成色和价值,甚至要高于他的作品中所记录、描述和分析的精神现实。正是在这一点上,伯格曼才是不朽的大师,他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楷模。

(甘小二,生于1970年,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电影导演,作品《山清水秀》、《举自尘土》)




















 

















 4 ) 艺术史角度下的第七封印

其实也不是什么长评,只是因为短评放不下了......

因法罗岛电影节二刷

在宗教的外壳之下隐藏的是对电影,或者广义的艺术创作者的高度自反。我不同意第七封印文本压过图像的论点,两者必然是相辅相成。

影片开始骑士能认出死神的相貌是因为死神的长相和那些“壁画”“书”的描述相同,此时已经肯定了艺术在某个层面上可以和“Beyond-Human”(超人)的精神所吻合,也就肯定了文本和图像之间的互译关系(ekphrasis)

小丑角色的演员在树下看见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圣像,但是他们在舞台上也尝尝耍一些魔术师的把戏(使得球悬空,后半段的刀子把戏使得人死而复生),这样的安排使得“扮演”或者“演出”和最高尚的“神迹”和“显灵”在外在表现上对等,观众即可以按照故事所表现的认为神迹实际并不存在(骑士:我不需要信仰,而是知识),也可以反向认为电影或其他饱含剧场化的和视觉效果的艺术的地位和神迹类似。

许多镜头中有死亡相关的形象不起眼地隐匿在背景中,即便是骑士食用野草莓喝牛奶所找到一些生活的充实感时,骷颅头面具也时常挂在树后,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常用的Memento Mori(死亡象征)相类似。

影片鲜少使用完全正面的特写镜头,唯有在驱赶疾病恶魔的列队中用这类镜头给予骑士,和最后面对死神的赎罪,其实饶有趣味,这类正面特写在宗教画中往往只可以被耶稣所使用,其中微妙值得细品。

许多例山羊羔羊之类的简单隐喻已经不值得我额外赘述。文本含义完全被解读则需要论文体量了。

 5 ) 第七封印---生活态度的选择

    昨天,从BT 上下了这部影片,虽然是黑白片,但挺清晰的.
     
     1 理想主义者
     布洛克是理想主义,当理想幻灭时,理性的要寻找人生的意义,我以前应该是理想主义,或者大多数人刚开始都是理想主义,但随着人生的经历,人们开始变化.
     2 犬儒主义者--玩世不恭
  布洛克的随从雄士,是玩世不恭的犬儒主义。其实他还是个不错的朋友,有些正义感,过的也挺快活,现实中这些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心肠也挺好,还不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雄士偶而会显出侠义心肠,但是未必是因著什么深沈的道德理由。犬儒、玩世不恭的迎接所有的命运荒谬。
  
  
  3 伪善投机者
      以神学院毕业的博士拉发为代表。在世纪末死亡浩劫中,失去理想的拉发,以前是教士,现在是善用机会欺骗图利的伪善者,正在村庄四处打劫,剥除死人身上的首饰好拿去卖。拉发完全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没有道德、没有诚实,但是他却以其伪善搧动有理想的人去追逐一场欺骗,使他们历经沧桑理想幻灭回来。这种人在当今很多人是成功者,也后投机未成的失败的.
  
   4 .混噩度日者
      混噩度日的人,则是只要还活著,就吃吃喝喝、为琐事劳烦,边传说著种种与黑死病有关的消息,从不多想远一点。这种混噩,柏格曼透过铁匠普洛、铁匠的妻子、和戏子史卡的三角闹剧表现出来。 混噩之人也没什么特别的,迟早会与死神相遇。
  
   现实中,大部分是这种人, 每天只是过着,但你也不能说他不好,
  
   5 受苦者与承担罪责者▲
   这世界是不公平的,有些人是受苦这,就像中国的农民.
   
     6 承担罪责者
        现实中这些人也很多,因为群体是愚蠢的,当社会有些舆论导向时,有些人就成了承担罪责者,比如:当前医疗改革中的医药工业,和医药代表,包括可怜的一声成了老板姓看不起病的众矢之的,而真正的灾难制造者:医药监管改革部门,却大言不惭地说:我们不要争论医改是不是成功??? 一定要严管医疗腐败.可笑,公务员工资低,但官僚腐败是正常的,医生每月那么少工资,收个红包就不正常了?
     就像教士凶狠的喊着,就是她带来了灾难!!! 哈哈
  
 
  7 日子天天都无比的好 积极心态享受人生的人
  一对夫妇约夫、米亚和他们的孩子。这对夫妇从头到尾贯穿整场电影,在他们身上,柏格曼放了最多的与布洛克的对比,他们也是最让布洛克感动、并让布洛克决定营救他们脱离死神的人物,
一、日子天天都无比的好约夫、米亚和所有人一样,活在弥漫死亡气息的世纪末中,但是约夫、米亚和一般人、或当时的教会界面对的态度很不一样。
  
   约夫米亚就充分享受了生命的欢愉。
    
   「你看起来很不快乐。」米亚说。
  
   「对。」「你疲倦了吗?」
     「是的。」「我....觉得自己很无趣。」
      米亚说:「我懂了!」
      布洛克怀疑:「你真的懂吗?」
      是的,我很明白,我也常问自己,为什么人都爱折磨自己,你说是吗?」
      而后,约夫回来,布洛克看著他们夫妇间孩子气的亲匿对话,温馨、欢快、充满爱意的互相抚慰,约夫把头靠在米亚肩上,叹了口气。
   米亚说:「这样真好!」布洛克答:「只是暂时这么好。」米亚提出她不同的生命观照:「几乎永远这么好。今天跟明天一样好。夏天当然比冬天好,因为夏天不怕冻,可是最好的是春天。」约夫于是去拿琴,想唱首他自创的关于春天的歌。原来约夫也爱作歌谱词,只是都以歌颂生命为主,不像雄士,充满讥讽嘲弄玩世不恭。雄士原本兴致盎然想对比彼此的创作,被武士一瞪,便说:「我现在好像不宜唱我的歌,会让人难受。」
     当约夫谈唱时,布洛克说:「信仰真是一种刑罚,就像你爱一个人,而那个人总躲在暗处,任你怎么叫唤,他就是不出来。」米亚完全听不懂:「我不懂你的意思。」布洛克:「我跟你夫妇坐在一起时,所说的一切好像都毫无意义而虚幻,顷刻间,一切都变得毫不重要。」布洛克像分享爱筵一般,小心的捧起碗,喝了几口牛奶,然后说:「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刻,这份宁静、这份霞光、这碗草莓和牛奶....我会珍惜这份记忆。这些就是足够的启示了!这些就足够了!」
       布洛克从这对单纯的夫妇中间,看到不可言喻的生命的喜悦,对生命的珍爱与信赖。那是他在死亡虚无中,看到的启示。这个复杂的人,竟然从最简单孩子般的人身上,看到他寻找呐喊呼唤寻找已久的启示!

   我发现自己的生活态度越来越像约夫,知道理想实现也不过如此,自己理想可能对于别人来说毫无意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影响也微不足道,但人生是真实的,在追求自己目标过程中,享受生活的整个过程,发现生活的乐趣, 例如在豆瓣发帖子,本质毫无意义,但自己开心就好了.......
  
  
  
  
  

 6 ) FIFF14丨DAY5《第七封印》:告诉我,生命和死亡的终极奥秘在哪里?

第14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第七封印》,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芸芸众生们何处而去的评价了!

给艾德林的诗:

上帝已死的可能性证据之一。

飞檐:

人类文明开始出现乱象,上帝权威受到挑战,人面对死神的战斗。

我们敏熙:

在神魔横行,疾病肆虐的大陆上,追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信仰不如爱。

coco:

上帝缺位,对命运的诘问也难逃人间苦难的洗礼,死神的阴影挥之不去,与骑士博弈。

Her Majesty:

中国影迷不学宗教学就别想着看懂宗教电影,甚至不看都行。57真是舞台剧电影大年。

盆满钵满赵+:

瘟疫横行,伪善者当道,人们不知死期将至、彼此迫害,天真的人依旧念着颂歌随欲而安,活像一个符合当下的末日预言。

松野空松:

不知道是不是被大多数人说难懂,所以观看的时候被自己下套了,感觉是一个在灾难面前如何把握当下,快乐生活的方式……所以更深层是什么呢?

蝠蝠:

神迹显露的那一天也是魔鬼现身的日子。真理,真理从来都不在光明之处,和死神谈判才能获得真理,把上帝当信仰只会陷入自我填充的满足感中去,人类的历史周而复始,一直如此。

子夜无人:

仍然有疏离和隔膜感,类似于《小丑之夜》,像是翻开故纸堆看到的“别人的过去的故事”,和《假面》《呼喊与细语》《豺狼时刻》《冬日之光》包括《野草莓》这几部比起来,多少缺失了一层更私人化的移情力量,而这又正是我看任何电影最强大的动力。死神与骑士的棋局对弈,并没有去高高在上地指点江山藐视苍生,而是把作为生命个体的尊严还给了他们自己。暴风雨的天空下,他们手拉手站成一排跳舞;远处牵着马车目送的人,最后在微笑着。

米米:

混沌的人间,荒唐的世界,“死神”他来了。 理想主义的骑士和“无知”的死神开始了对话。从丧失了信念的毁灭,到对生的继续探索,这是一个矛盾和痛苦的过程。 而看似看破一切的随从,则选择了“玩世不恭的冷漠”,有时也会发自内心的“狭义”,却摆脱了“道德”的束缚。他选择了随遇而安的“逃避”。 不难看出伯格曼对其他角色的隐喻,但是这种“赤裸裸”的解刨真的太痛苦了。 “真相会伤害到我吗?” “你自己会。” 信仰真是一种刑罚,就像你爱一个人,而那个人总躲在暗处,任你怎么叫唤,他就是不出来。于是有了“单纯的:约瑟夫,米亚,米克尔”一家,那随手可得的“信仰”。

欧.尹:

骑士诘问上帝的沉默,以黑白棋局抗拒死神以求索;随从奉行着正邪的准则,行走坊间见证却死亡降临时人性本恶。小丑台上,流浪艺人;教堂顶下,堕落神父;悲悯孤女,铁匠夫妇,火刑架上将灵魂献给撒旦的“女巫”。一行人终跳着庄严的死神舞步,走向黑暗的国度,拥抱死神,死神与上帝、魔鬼三位一体,这是生而为人对死的最终思考。影片可供解读的内容太多,短评如何写皆是挂一漏万。最喜欢中段小丑剧戛然而止,大队的人群行进来,自我鞭笞、匍匐呼号,而伯格曼的摄像机冷酷地记录着这卑微图景。影片的最后,唯有纯真的一家人逃过了审判日。中世纪与黑死病,此刻看来,竟如此应景。

Pincent:

大全景、阴沉气氛的开场里,骑士就如尸体一般躺在海滩,开启寻找意义、寻找回答的“归家公路片”,人们总是在现世虚无中不能停止追问,而神迹又无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典型的伯格曼式主题/谜题。骑士在基督像下忏悔、追问那场戏的拍摄机位角度和光的设置非常有趣,半明半暗,骑士被信仰所囚禁、折磨,死神总是在摇镜长镜头中默默出现,铁栏杆造成黑白色调强烈对比,正如黑白的棋子、棋盘,在片中有不少类似的视觉呈现。除了舞台剧的场面调度特征,以及线条清晰、古典绘画一般的视觉(高级的年代感),最后归家打开圣经朗读第七封印的场景有各种宗教圣象画一般的镜头,接受审判,接受死亡收割,接受和解慰藉,见证尘世神性,对应圣母一家的马戏团篷车一家最后微笑,黑云之下,面部有光。《哈姆雷特》里说,没有人从死亡中归来。

#FIFF14#DAY5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短评

编排特别精彩,甚至可以当做中世纪公路片来看:见天地、见万物;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8/10。以黑暗的气质艺术化了存在主义追问,骑士目睹了文明的浩劫,沙滩的岩石边横卧着腐烂尸首,他怀着对上帝的忠诚却对着伪装成神父的死神告解(十字军东征、烧死女巫都以上帝的名义替死神做事),上帝的存在变得虚无,与死神博弈的双手是自我存在的唯一确定。伯格曼抨击了盲从上帝的愚昧,地狱般的忏悔仪式打断了约夫夫妇美好的歌唱表演,愚民面对十字架上的耶稣像和披着死神黑色长袍布道的修士,鞭打身体、嚎啕大哭、请求上帝饶命,逃避死亡的虚假忏悔就如假死的马戏演员,演员用弹簧刀的特技哄骗了抡起板斧捉奸的铁匠,但哄骗不了死神锯断他的生命之树。约夫一家代表基督的爱,酒馆里被迫舞蹈的约夫本已身心受辱,却和妻子用满怀爱意的野草莓款待骑士,令怀疑里迷失的骑士从内心深处感受家庭的温暖,结尾新生的约夫一家和死神牵引之舞成为经典画面。

1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我始终认为,对于这类片子,只看剧本或者读一本哲学书更好。

11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因此死,并非死神,第七封印里身穿连帽黑袍跟骑士下棋的死神。而是俯面朝着我的,生。

14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如果《野草莓》是孤寂老人晚年生活里对过往人生的回溯,那《第七封印》则是血气方刚年纪里对生命的探求和死亡的反抗。不曾想,伯格曼的电影竟是奇幻的,《野草莓》里梦境与现实的融合,《第七封印》里死神的忽隐忽现;而两个片子开片的台词对接下来的故事有很重要的启迪作用;只是我并没很享受的观感。

1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伯格曼强就强在兼顾了故事、影像和哲理的统一。另外有一段特别像元杂剧《老庄周一枕蝴蝶梦》以及后来《大劈棺》之类的故事,我就知道元杂剧和明传奇绝对是个大宝库。

22分钟前
  • 江上
  • 力荐

灵魂的庄严之舞

23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真的没看懂

24分钟前
  • 犀牛
  • 还行

经历过战争,遇见更先进的拜占庭文明,还目睹这瘟疫带来的死亡,骑士迷惘人生,怀疑上帝,他的信仰遭受到挫折,向死神寻求验证,这也注定他最终死亡的命运。信仰是单纯的事也是快乐的事,有了信仰,人才活得快乐,才能获得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瑞典影史十五佳NO.09

2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2018年6月重温#“跳着庄严的死神舞蹈,去往那个黑暗的国度”隐喻度极高,各角色分别指代各阶层,在瘟疫弥漫、人性丧失的黑暗中世纪,无一幸免难逃死神(上帝)之手,唯有代表纯真、良善的演员一家走入澄澈的光明,这点在以后作品中也时有体现;集伯格曼风格之大成,人类终极拷问,恐惧吞噬灵魂。

2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第一部伯格曼。看了半小时我就决定放弃思考和猜疑,像对待商业爆米花一样藏起脑袋去对待它的镜头艺术,结果仍不见其亮处,所以不仅没碰着它的“好”,退一步也没觉得“好看”。倘若有日缘分成熟走过一遍《圣经》,我还会回来见你的。

30分钟前
  • Ocap
  • 还行

哎,这才是电影艺术啊。

32分钟前
  • 江绪林
  • 力荐

看过一遍,并不大明白。等我把圣经看完再对付你。

34分钟前
  • 2013
  • 力荐

伯格曼代表作,与[野草莓]同年上映。影片通过十字军东征归来的骑士Block在黑死病肆虐的欧洲乡村的见闻,展示了不同人面对死亡时不同的态度与行为,对信仰与理性、生命的意义与上帝的存在性作了探讨与质疑。高反差影调与奇诡诙谐的情节使本片兼具娱乐性与哲理性。与死神对弈和死亡之舞很经典。(9.0/10)

3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当骑士在草坪上看着周遭的暮色黄昏、享受草莓与牛奶之味,觉得信仰似乎无关紧要了,这也是我对存在主义的注脚:英雄和神圣与我无关,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做一个人。最后死神轮舞与走向新生并行,为这永恒的诘问留有余地。奇异美感近黑塞诗句:“我们的生涯也要像七月之夜,背着幻梦,把它的轮舞跳完。”

40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伯格曼最有名的作品,大约也是最容易理解和最容易被认同的作品。”对观福音书“时期重要作品,影剧传统,跟[假面]之后伟大的形式实验简直差好远。怎么看都是民俗传奇剧。Gunnar Björnstrand扮演的仆人好萌。

4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the silence, the twilight, the bowl of strawberries, the bowl of milk. Your faces in the evening light. Mikael asleep, Jof with his lyre. I shall try to remember our talk. I shall carry this memory carefully in my hands as if it were a bowl brimful of fresh milk.

48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推荐

对于这类出自殿堂级名导且彪炳电影史册同时又相对晦涩难懂还比较闷的电影,在交流与审视时可能需要调整一下心态。一方面要认识到既然被影史如此推崇势必有它优秀且独道的地方,切勿因为不符合自己的口味或者暂时无法理解就直接轻易地否定,并草率地认为别人也肯定看不懂,提起也只是为了装逼。另一方面也不用过于迷信权威,多数经典电影其实反映的只是少数影评人、策展人或电影学者的品位,只是他们掌握了话语权,从而获得了定义电影优劣的资格,进而影响了普罗大众。回到这部电影本身,首先因为宗教语言年代的三重隔阂,造成了当下的我们在理解层面的巨大鸿沟,但透过细致的观赏也应能大致体会到导演通过这群人表达的对于死亡、爱情、宗教等命题的观察与思考,其中针对上帝是否存在的诘问充满力道,深得我意。进行高级的哲学性思考总归是宝贵的。

52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8.7/10 最后一次下棋,骑士故意弄翻棋子,死神后来摆的和先前的不一样,你们说是穿帮镜头,我看是死神在作弊。///补充下,其实就是穿帮,因为早在弄翻棋子前,两个正反打镜头里的棋子排布就已经不一样了,所以一开始就是穿帮……当年还觉得自己挺独具慧眼,惭愧惭愧。

53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力荐

我祈祷,只有死神倾听。我告解,只有死神赴约。我有智慧,与死神博弈总能胜出,但为什么?上帝总向我隐藏?他总是躲在半真半假的承诺和无法实现的奇迹背后?我输了,最终我只能身不由己的跳着死亡之舞,在黑暗中渐渐远去。留下那些从来不问问题的人,在温暖和光明中享受上帝造物的甜美。

54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