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错

HD中字

主演:比尔·伯恩斯坦,马丁·兰道,克莱尔·布鲁姆,斯蒂芬妮罗斯哈伯尔,格雷格·埃德尔曼,George J. Manos,安杰丽卡·休斯顿,伍迪·艾伦,Jenny Nichols,乔安娜·格里森,阿伦·阿尔达,萨姆·沃特森,Zina Jasper,多洛雷斯萨顿,Joel Fogel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罪与错 剧照 NO.1罪与错 剧照 NO.2罪与错 剧照 NO.3罪与错 剧照 NO.4罪与错 剧照 NO.5罪与错 剧照 NO.6罪与错 剧照 NO.13罪与错 剧照 NO.14罪与错 剧照 NO.15罪与错 剧照 NO.16罪与错 剧照 NO.17罪与错 剧照 NO.18罪与错 剧照 NO.19罪与错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罪与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朱达(马丁·兰道 Martin Landau 饰)是一名事业有成的眼科医生,他不仅在学术界取得了稳固的地位,更热心的投入到了慈善事业中去。在外人眼中,朱达和妻子米利亚姆(克莱尔·布鲁姆 Claire Bloom 饰)无疑是一对模范夫妻,两人的婚姻长久而稳定,可是实际上, 这么多年来,朱达一直和一个名叫多罗瑞斯(安杰丽卡·休斯顿 Anjelica Huston 饰)的女子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令朱达头痛的是,多罗瑞斯已经无法再忍受自己秘密情人的身份了,咄咄逼人的她甚至向朱达发出了威胁,要让他们的关系公布于世。  除了朱达,克里夫(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也遇到了自己的难题,他那讨人厌的大舅哥莱斯特(阿伦·阿尔达 Alan Alda 饰)想要拍摄一部自传性质的纪录片,克里夫被迫成为了纪录片的导演。在忍受莱斯特恼人个性的同时,克里夫遇见了自己的真命天女哈莉(米亚·法罗 Mia Farrow 饰)。糜骨之壤乌鸦男孩地狱2小飞侠(国语版)我爱你莫里斯血宝藏第二季宫锁珠帘总裁请放过我极品前任地球大冲撞恋恋红尘酸酸甜甜碟中谍4天地雄心粤语喜剧中心布鲁斯·威利斯吐槽大会主厨大人爱上我菊次郎的夏天我的盖世英雄第二季优雅之邦马克·皮斯的经历无名女孩2016我不是女巫百年的遗产双轨人生封神训练营直拍版柑橘味香气面孔1968激荡的青春与爱情最佳拍档快乐的噪音大唐嘻游记屋顶上的吉列尔莫1945黎明之战逆流而上海岸大街上的猫咪侦探不遗余力出其不意绝色保镖之洪门天赐黑之契约者第一季ABC News 特别专访:卡戴珊家族冒名之肤换夫计划蓬莱龙棺之徐福宝藏废柴联盟 第二季家宴 第四季炎炎夏日爱慕2019

 长篇影评

 1 ) 1他们上东区主要玩情感游戏,从未玩过电脑游戏,由此引发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

罪与罚(下)——
1
爱与性之类人生核心问题,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

艾伦电影《罪与错》(Crimes and Misdemeanors,1989)中有一句台词,“我的感情生活就是糟糕,记得上一次进入女性身体还是去参观自由女神像的时候。”(My love life is terrible. The last time I was inside a woman was when I visited the Statue of Liberty.)


类似“马里兰州诉帕特里克·马理”案中帕特里克·马理和金娜的非洲裔、拉丁裔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基本难觅踪迹,除了偶尔出现过的几位爵士音乐家以外。艾伦电影中的主要角色清一色为白人,大都出自WASP(盎格鲁—撒克逊族裔的白人新教徒)和犹太人群体。
从职业来说,中上及更高收入的专业人士和艺术家占据着重要比例,其职业成就和财务状况跟帕特、金娜有些差异。他们不会住在低价公寓,一般都有条件选择纽约中央公园周边,尤其是上东区(Uppper East Side)。出入大都会艺术馆、古根海姆博物馆、俄罗斯茶室、Argosy书店以外,工作之余他们从未玩过电脑游戏,他们主要玩情感游戏,由此引发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


伍迪·艾伦的电影《罪与错》(Crimes and Misdemeanors, 1989)提供了观照犯罪与惩处的宗教及伦理视角。
杰出的眼科医生朱达一次旅行中认识了空嫂德洛丽丝,在不影响原有家庭的情况下两人比翼齐飞长达2年才出现问题。问题并不奇特,德洛丽丝要求对方放弃旧家庭、建立新家庭,但朱达无法满足愿望。很快,德洛丽丝进入逼宫状态,手段包括直接给原配写信(那个时候还没有微信)、一次次深夜到对方家门口要求约会等。朱达一再劝慰仍无济于事,德洛丽丝对通过财务手段解决纠纷的提议也毫无兴趣。她进而威胁朱达,要将他从事慈善事业时出现的挪用公款事宜公诸于众。朱达得出结论,“她已经无法跟随理性(She doesn’t listen to reason)。”

怎么办?艾伦给身处美国中上阶层的白领朱达安排了一个状况明显不同的兄弟杰克,杰克建议一次性彻底解决问题。与其说杰克象朱达的兄弟,还不如说象他的隐身,与高尚、体面相对的另一半。
朱达非常犹豫,他和德洛丽丝有过在夕阳中的沙滩上跑步之类的美好经历,也有过关于舒伯特和舒曼音乐格调如何不同的讨论,只是当她的想法超越现实可能性以后,可爱的程度才逐渐下降,一路跌落至水平线以下,变成可恨。
其实直到了断前的最后关头,德洛丽丝给朱达准备的生日礼物都还是舒伯特的黑胶唱片。相比之下,朱达妻子送了个跑步机。关心健康固然重要,只是其中包含着无休止的重复与单调。从朱达 的案例看,妻子与情人的区别仍然显现出人世间的一种常态:两者无法互相取代。

朱达问杰克,同时也是在问自己,“她不是只虫子,我们不能够就这么一脚踩上去。”但怜悯无法战胜恐惧,经由杰克安排,德洛丽丝只能彻底停止各种方式的骚扰。
她遭到谋杀的一组镜头没有台词,舒伯特的《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5号》作为背景铺在音轨上。事后朱达去案发现场即德洛丽丝的公寓收拾自己过去两年留在那里的物件,电影给了遗体一个特写,不是朱达希望她闭上的嘴巴,而是眼睛。眼睛是《罪与错》电影中最重要的象征物。朱达专攻眼科,他与德洛丽丝感情炙热的时候曾有过关于眼睛的对话。
德洛丽丝:“妈妈说过,我应该找个医生,因为我眼睛不太好,而你是个眼科医生!”
朱达:“啊哈。”
德洛丽丝:“眼睛是灵魂的窗口,你同意不同意这个说法?”
朱达:“嗯,我认为眼睛真是窗口,但不敢说我看到了灵魂。”
德洛丽丝:“妈妈告诉过我,我有灵魂。即使我不在人世了,灵魂还会在。如果你能看进眼睛深处,灵魂就在那里。”
德洛丽丝躺在公寓的地板上,朱达看着她的眼睛。她已经无需为人世间的烦恼所困,但双眼并未合上,朱达应该看不到其中灵魂的存在。他告诉弟弟杰克,“我看到她躺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盯着天花板。你仔细看进去,只有漆黑一团(black void)。”


罪与罚(下)——
1
爱与性之类人生核心问题,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
2
医生与牧师价值观反差之大直逼凤姐和江姐,
一系列质疑——由此造成无奈、无力、无所适从

伍迪·艾伦电影中道德完美的人物基本处于缺席状态,本牧师或许是最接近的一位,他对理解、忏悔、宽容的论述流畅自如,伍迪·艾伦最后却安排他失明。
艾伦这样解释,“有人会认为本比其他人对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他对世界的理解其实更少,所以才让他失明。我觉得他的信仰是盲目的,如果要管用,其实需要你合上双眼,看不到现实。”(Woody Allen on Woody Allen, 2005年出版)


2017-03-13 05:20阅读:111

 2 ) 几点随感

观后感,非影评。

1.中国的思维惯式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西方思维则是存在与本质谁先谁后,存在主义所秉持的是存在先于本质,所谓“性本如何”根本就是伪命题。就像片中男主的亲戚说, Do you not find human impulses basically decent? May姑姑回答,there's basically nothing. 你就是先存在, 一片空白,你的选择才确定你的本质,你并不是一出生就有“美德” ,也不是像基督教思想一直灌输给人类的那样一生下来就是罪人。但又是什么决定了“选择”呢?似乎又回到“本质”上来了,不过外界因素,或者命运,它们的作用也被考量了进来。

2. 如果因为害怕上帝的惩罚而遵守其规则,这便不是自发、真正的道德了。伦理道德准则本质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杀人是罪,那么杀人未遂且无人知道呢?仅仅有杀人的念头而未付诸行动呢?一个人每天会产生多少罪恶的想法呢?影片的编剧伍迪艾伦本人如果从未有杀人的设想,怎么写得出来杀人犯的心理活动?艺术家可能为了表现罪恶而去体验罪恶,变成罪人,也可能在艺术作品中纾解自己罪恶的心事,将其隔离在现实生活、行为领域之外。

3.伍迪艾伦饰演的男主不就是俄狄浦斯吗——他总是自视甚高,谁都瞧不上,觉着自己周边的人尤其是Lester俗不可耐 ,最后经过四个月后被女神“背叛”这一“突转—发现”,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loser,心情跌到低谷。最后俄狄浦斯是自戳双目了,好了,正好又回到贯穿全片的灵魂——眼睛——上帝符号系统来了(误

4.当人们在谈论上帝时,根本谈论的不是同一个事物。语言是思想的边界,上帝已经变成一个语义多到眼花缭乱而因此一文不值的词了。再者,你对上帝有超验的信念,但试问如果你不是在犹太教/基督教浓厚的氛围中长大,你的词语库中从来没出现过上帝这个词,你还会信上帝吗? 如果即便如此你仍对某个最高价值持超验式的信仰,那个价值凭什么叫做上帝,不叫别的名字?

5.对罪与错的两种典型和极端态度:一种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错,换言之,自认为什么都知道,所以认为有权肆意犯罪乃至杀人,毫不自责,就像《鼠疫》中有段话所阐释的那样,又或者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的理念,又或《白痴》中提到的一个垂涎同伴的一块表的农民——他先向上帝祈祷一番,之后像宰牲口一样将其杀害,就为了得到那块表,又或者片中医生的弟弟以及落网的连环杀手。另一种是忏悔不止,自我折磨,乃至变成圣愚,又或是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强者,在软弱的时刻被罪责啮噬,被宗教趁虚而入,被驯化为羔羊一般的庸人,例如帕斯卡。大多数人不会完全不受良心谴责,但也不会被自责折磨到精神崩溃 ,无论如何,一如片中所说的,时间能把悲剧变成喜剧。

6.回想片中发生的一切,对资产阶级道德秩序的倚重是令片中片男主走上犯罪道路的第一步——一个德高望重的眼科医生,一个奋斗半辈子终于成为高级资产阶级的中年男人,是断然不可被一桩出轨丑闻毁于一旦名誉扫地的。 资产阶级道德秩序的作用本应是防止犯罪,然而在现实中却屡屡引发更大的罪。 就像尼采在《论道德的统治》这篇中所说的,“为了使道德获得统治地位,人们必须彻底放弃道德的行为。”“没有伪装他们就永远也达不到他们所说的完美。为了那个需要牺牲品的目标,就必须抛弃道德与真理。”“一位伟大的道德论者必然是杰出的戏子。如果有一天他的伪装突然变成了自然(他的理想就是将他的存在与行动巧妙地区分开来),那就十分危险了。他必须戴着一个美丽的面具来行动。这个华美的外表就是他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他的神圣的理想!事实上众人皆说道德论者是以上帝本人为榜样的。上帝是迄今为止最大的、行动上的非道德论者,尽管如此他却懂得保持他的模样——善良的上帝……"

 3 ) 有种强烈的感觉,这部电影里的一些故事是伍迪艾伦亲自经历过的

      看过伍迪艾伦的电影可能有10部多了,随便说两句。
      这部电影有两个故事,一个是伍迪艾伦自己出演的一个有些想法但没获得现实成功的电影制作人遇到喜欢的女导演之后的心动,一个事业有成的中老年男性在受到相处了2年的情人威胁后的内心纠葛和选择(备注:两个故事是交叉叙述的,不是先后叙述的)。
       先说第二个吧,对于“善有善报”或者“内心受谴责”之类的话题似乎这部电影之后伍迪艾伦触及得并不多,直到“赛末点”,但客观来说,十几年之后的“赛末点”就是这部电影里第二个故事的延展和放大,只是它刻画得更加“细致”和更能让人有欲望,如在“赛末点”里人物心里变化的描写,相识和出轨的过程,斯嘉丽.约翰逊的性格与美貌,地道的英音,伦敦的种种街景等等。因此,看完更加“细致”的赛末点再来看这部电影的我,对于第二个故事并没有太多更深的印象,只是觉得伍迪艾伦真的很有才华,只是2013的“赛末点”估计他更愿意“讨好”观众吧。
       关于第一个故事,伍迪艾伦在里面是个彻彻底底的loser。他有才华,有想法,给他一些条件应该可以成事,但片中的他却一事无成,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觉得他太不现实,他也知道这点,因此其实对那顿婚姻留恋并不多。他生活中最大的“寄托”就是那位女导演,一个还算可以理解和懂他的人,只是最后那个人也用最残忍的一种方式伤害了他(跟他几乎是最讨厌却不得不因为现实“低下头”给他拍片子的那个男的以情侣的形象出现在他面前。而在这之前,那位女导演告诉伍迪艾伦自己现在还没准备好,事业还在上升期,不想思考个人感情的问题,并且要被邀请去伦敦拍几部片子,伍迪艾伦才“不得不”放弃她的)。第一个故事里,细节太多(第二个故事里也有细节,只是看了“赛末点”再回来看这部,细节也都不细了,额...),随便举几个表现出那个女导演是伍迪艾伦生活最大的寄托:1. 他说他sister悲惨的遭遇,妻子直接说我明早有事,我先睡了;2. 他放下手上的事跟那位女导演看很老的音乐剧;3. 担心那位名人对女导演“图谋不轨”;4. 深夜打电话给女导演确认她没事却被告知凌晨12点的时候,名人还在女导演家而深感不安;5. 直言爱那位女导演,想和她结婚,在跟现任妻子这事上没有任何犹豫。也因为这些,影片末段当女导演和名人以情侣的身份出现在伍迪艾伦妻子家庭的聚会上时,伍迪艾伦才可以“惊”到那样的程度,不止因为上述说的那些细节,也因为当时那位女导演可是一起和他奚落过那位名人的。伍迪艾伦彻彻底底傻在那的那个镜头足足给了1分多钟(这对任何电影而言,都是奢侈的,更何况伍迪艾伦的片子一般也就95分钟左右),坦白说,我看得时候觉得,觉得特别心疼——我觉得伍迪艾伦“被彻彻底底地打败了”,用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方式“发现自己是彻彻底底的loser“. 然后之后的几分钟,值得影片结束前,伍迪艾伦的状态彻底没了,只是一个人坐在那里,不知道想些什么,甚至不知道怎么跟别人说起。看的时候,我总觉得那些镜头和那些细节或者留白什么的应该真实地发生在伍迪艾伦身上过,不然不可能拍出那么“痛彻心扉”的感觉。里面对伍迪艾伦的“伤害”真的太深了,包括影片后来那位名人和他妻子插科打诨反过来讽刺伍迪艾伦,他妻子不但不反驳还“极为认可”... 备注:伍迪艾伦最穷的时候,确实是每天在酒吧和人分享舞台表演舞台喜剧支撑生活的。

     片中很多话语不只是黑色幽默或者自嘲,更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性,这是和一些其他伍迪艾伦电影不同的地方。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一些话吧,无论出自谁的口,挺深刻和哲理的。考虑到这部片子的编剧和导演都是伍迪艾伦,因此那些话语可能都是他相对这个世界说的吧。最后说一句,这部电影里伍迪艾伦的话少了不少(相对于他出演了的其它的电影),因为这部电影里的伍迪艾伦是对自己最不自信的。

 4 ) 2。艾伦电影道德完美的人物基本缺席,医生与牧师价值观反差之大直逼凤姐和江姐

罪与罚(下)——
2
医生与牧师价值观反差之大————直逼凤姐和江姐,
上帝只是自己负担不起的奢侈品,一系列质疑和由此造成无奈、无力、无所适从。
x

朱达的病人中包括犹太牧师本。作为宗教精神和伦理的阐释者,本接受朱达治疗的同时,经常向对方提供咨询,两人的对话有如以伦理道德为主题的严肃讨论。

伍迪·艾伦安排了三场这样的讨论,本和朱达的价值观反差之大直逼凤姐和江姐。

朱达眼中的世界呈空洞状态,毫无价值可言;本认为如果没有道德架构,世界则无法立足。他认可上帝的存在,坚信宽恕的力量。如果无法摆脱德洛丽丝,本牧师建议朱达应该考虑将真相告知妻子米利亚姆,成熟的爱或许能够带来宽容,但朱达看不到这种可能性。很快本牧师就意识到两人已经将关于出轨的讨论深化到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

第三场讨论发生时,德洛丽丝的存在已经失去意义。
朱达告诉本牧师,问题自行获得解决,她一度不愿意跟随理性但最终还是跟随了理性。本很高兴,他承认,有时候最好的解决方案其实就是运气。

从电影开始到结束,对神保持疑虑的朱达毫发无损,神意的阐释者本牧师的视力下降趋势却无法逆转。
伍迪·艾伦电影中道德完美的人物基本处于缺席状态,本牧师或许是最接近的一位,他对理解、忏悔、宽容的论述流畅自如,伍迪·艾伦最后却安排他失明。
在2005年出版的一本书中,艾伦这样解释,“有人会认为本比其他人对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他对世界的理解其实更少,所以才让他失明。我觉得他的信仰是盲目的,如果要管用,其实需要你合上双眼,看不到现实。”(Woody Allen on Woody Allen, 2005年出版)

很少有杀人犯会心理强健到假定法网处处疏漏的程度。
处于罪责难逃的压力下,朱达经历了警探盘问的折磨,产生过半夜有人打电话的幻觉,他还回想起一场关于上帝与真相的讨论。犹太人每年的逾越节晚餐都是大家庭聚集到一起,重要性如同中国人的年夜饭。朱达将自己放到旁观者的位置,他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参与到众多亲戚展开的讨论中。

大家的观点存在明显分歧。朱达的姑姑梅怀疑上帝的存在,她无法理解当希特勒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的时候,全知全能、怜爱仁慈的上帝为什么没有干预?她相信,悲剧发生过程中,每一个还活着的犹太人都会用最虔诚的方式祈祷,但没有听到回应。梅姑归纳说,Might Makes Right,强权即公理,上天青睐强势者,最后拯救犹太人还得靠打败纳粹的美国大兵。
亲戚A:“你在说什么,梅,这个世界上难道就没有道德结构?你要挑战世界上所有的道德结构?”
梅姑:“什么道德结构?你就教学生这么些废话?”
亲戚:“你不相信人类的性本善?”
梅姑:“人类的本性就是虚无。”

父亲:“我妹妹怀疑一切,要不回俄国去?”
亲戚B:“我赞同梅的说法,其实胡言乱语很多。”
父亲:“你怎么能这么说?每年逾越节晚餐你都没有错过,每次你都用希伯来语祈祷。”
亲戚B:“我就是走走程序而已,就跟其他仪式一样,出于习惯。”

亲戚A:“你到底在说什么,梅?世界这么大,难道就没有道德准则存在?”
梅姑:“只有对那些渴望道德准则的人来说,道德准则才会存在,没有什么准则真的会写上石头流传开来。”

朱达一家应该是早几代从俄罗斯移民来的犹太人。按照《圣经》的叙事,《十戒》刻到了石头上成为“摩西律法石版”(Tablets of the Law)才得以流芳百世。

亲戚C显然分享梅的观点,她说,“信仰有如天赋,就跟你有音乐或者绘画才能一样。他有信仰,尽管你可以调遣逻辑手段证伪,但他仍然坚持信仰。”
父亲质疑,“难道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必须符合逻辑?”

以旁观者身份站在一边的朱达提问,脸色中透着忧心忡忡,“如果一个人犯了罪怎么办?如果杀了人呢?”
父亲:“他总会以某种方式受到惩罚。”
亲戚B表现出疑虑:“如果他被抓住…”
父亲说,“If he's not, that which originates from a black deed will blossom in a foul manner.”

台词原文的含义让我琢磨了一会,然后才意识到文雅的词句传递的还是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道理,所以我译成“即使没有被抓住,劣迹终究也会酿出恶果。”
亲戚B不以为然,“你或许过于仪仗《圣经》了。”
朱达父亲拒绝接受梅姑的观点,“不不不,不管《旧约》还是莎士比亚戏剧,凶杀终究会水落石出。”他坚持说,“如果需要在上帝和真相之间做出选择,我永远选择上帝。”

朱达父亲认为上帝关照着人世间,惩恶扬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种观点在朱达看来固然高尚但过于纯真,他认为上帝只是自己负担不起的奢侈品。
朱达的世界观跟梅姑更接近:面对现实,搁置幻想,历史只是由胜利者负责书写、整理、阐释。父亲善良但无法经受逻辑的检测,梅姑智性但接近犬儒与虚无。

罪与罚(下)——
1
爱与性之类人生核心问题,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
2
医生与牧师价值观反差之大直逼凤姐和江姐,
上帝只是自己负担不起的奢侈品,一系列质疑——由此造成无奈、无力、无所适从


2017-03-13 05:20x

 5 ) 浅析

这是一部典型的伍迪式喜剧。最近看了很多伍迪的电影,可以算得上是第二个高峰了,而这一部是所有这些里面最好的一部。

首先来说说(我把电影分为三个部分,一个为马丁兰道的故事,一个为伍迪的故事,一个为派对上的故事)第一个故事:马丁兰道饰演的医生是一个博学、有钱的上层社会的人。和妻子结婚25年,早没了激情,于是两年前搞起来外遇。马丁承诺会离开妻子,但最后又反悔,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出过承诺,而真爱难寻,眼看他要离开自己,女方怎么也不愿放手,并且以马丁挪用公款的事来威胁他。这使得马丁进退两难。一是不想离开自己舒适且温馨的生活,二是面对抉择的懦弱。马丁分别找到好友本和弟弟杰克,前者说世界上是有一个道德体系的、有温度的,而马丁的态度正好相反,他认为世界是无意义的、冷酷的。这里为后面的情节做了一个伏笔。马丁以前帮过杰克很多次,虽说两者是亲兄弟,但命运却完全不同,马丁是成功的人、上层社会的人,而杰克则是个“令父亲失望的人”。杰克懂得马丁的暗示:除掉这个女人。但马丁心里却怎么也下不了决定。马丁的家庭是一个宗教家庭,但其实也并非全部家庭成员,也许是受家里的一些唯物主义者的影响,马丁从来都不信上帝,但却对童年拉比的一句话深深牢记:“上帝的眼睛在注视着你”。女友的逼迫越来越紧,她威胁他带她私奔,并不断往他家里打电话。最终,马丁崩溃了。杰克找人,马丁付钱,女人被干掉,事情十分顺畅。但从听到结局的第一秒,他便开始后悔了。这也成了他无法跨越的心坎。

第二部分:伍迪的故事。伍迪是一个失败的纪录片导演。和妻子关系不合,妹妹的老公早亡,于是他和侄女很亲密,经常带她去看电影,与她分享有趣的事情。伍迪的妻子有一个弟弟,叫莱斯特,与伍迪相反,是一个成功的电视人,拿过好几个艾美。但伍迪对此不屑一顾,他根本看不起莱斯特,认为他的作品不值一文。并且时时与他针锋相对。看着伍迪好几年没工作,妻子便让莱斯特安排一下,莱斯特想拍一部展现个人魅力风纪录片,便让伍迪接手。伍迪一开始是反对的,但在钱的面子上,他妥协了。但给他拍了一坨粪。在片场,伍迪认识了联合制片米亚法罗,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欣赏伍迪才华的人。与此同时伍迪正在拍摄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由李维教授口述,法罗看完之后认为很有意思,并鼓励伍迪继续下去。伍迪渐渐地对她产生了好感。但谁料到莱斯特也对法罗有意思,伍迪十分着急,不想让莱斯特把法罗抢到手,便处处为法罗担心。法罗对此十分模糊。在被莱斯特解雇后,李维也跳楼死了,可以说,伍迪的人生是一团糟。法罗过来关心他,而他吻了法罗,就像我上面说的,法罗很模糊,不知道怎么办。此时,她就要启程去伦敦,要花三四个月(怎么感觉这便是曼哈顿的后续呢),伍迪同意等她。

第三个故事:伍迪和妻子和解了,感情也几乎耗尽。为了配合妻子,他来了一个派对。是本女儿的婚礼。(本好像是伍迪妻子的弟弟还是什么)马丁也来了。伍迪在派对上遇到了法罗,但此时他早已拥入莱斯特的怀抱。他们在伦敦偶遇(鬼信),他俘获了她的芳心。此时,伍迪为影史上留下了一个无比悲伤的特写,看得我鸡皮疙瘩掉一地。伍迪抑郁了,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喝闷酒。从另一个伍迪妻子与莱斯特的镜头中可以得知,伍迪的妻子已经有别的男人了。此时马丁也进了房间,与伍迪开始交谈起来。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两人的结局。马丁后来一直被谋杀所困扰,甚至有自首的冲动,但他发现这毫无意义,因为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他是罪犯,与其自责,不如继续从前的生活。马丁把这个故事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告诉了伍迪,因为伍迪与他刚好谈到了谋杀。最后一组镜头里,马丁笑着迎接妻子,而伍迪坐在阴影中思考。最后影片用了李维的一段话来结束,是关于人生与价值的,这里就不灌鸡汤了。

我可以把道德体系比作一扇半开的门。每一个都有两种选择:门内、门外,却完全没有一半一半这种选项。如影片所说,你怎样选择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站在门内,意味着你站在世界一边,而后者意味着与世界为敌。

影片中罪与错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我可以大胆地说影片里没有人有错,他们只是做了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但区别是,马丁是有罪的,伍迪和其他人则没有。马丁是罪人,却没有得到惩罚,因为没人知晓,他自然把自己排除在道德体系之外。而伍迪没有罪,他追求爱,追求成功,却无形中承担了所有的痛苦,因为他把自己置身于道德体系之中。这便有力地证明了上帝并不存在。而我们所谓的公正,其实也是相对的,只是对于在门内的人们的公正。我一直都不愿服从于任何一种思想,除非是自己真正想要,我想成为公正的受益者,也想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但这是矛盾的,两者之间永远无法妥协。那怎么办呢?也许忘记一切束缚,做自己想要做的人,才是自己最应该关心的事。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被关在门内的,甚至连门的存在都不知道。(感谢这些好公民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社会)我也许无法找到门,但我能摸索到一扇窗,我坚信。即使被关在门内,也要时不时望向窗外。

 6 ) 潜意识的奴隶

剧中有意思的一点是马丁兰道的潜意识叫来了他弟弟,他嘴上说着不希望他弟弟除掉自己的情人,但从他叫来他弟弟的那一刻,这个想法就无时无刻不被他的潜意识怂恿与酝酿着。说白了,人都是潜意识的奴隶。
      这一段中本我和自我进行了极强的对抗,一人便完成了很不错的戏剧冲突。更有趣的是接下来的一段黑白片,同本片一样,画右的人一直是作为画左的人的潜意识出现的,看似是别人在说服自己,其实最终是自己说服了自己。(刚才室友梦呓了,他用山东话说:“NMGB.")

 短评

Don't listen to what your teachers tell you, just see what they look like and that's how you'll know what life is really gonna be like. 噗~开头伍迪艾伦带着侄女看的片子居然是carole的mr.&.mrs. smith....可以和赛末点对着看。

3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最后的聚会,罪的人与错的人终于坐在一起对话,整部戏都活了,“如果你想要皆大欢喜,就去看好莱坞电影,我们说的是现实世界”。伍迪·艾伦刻薄得令人五体投地。

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电影的故事情节有两条主线平行交织而成

7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较明显的犹太背景,以表象相对轻松实则沉重的诗意方式处理关于死亡的哲学问题,浓重的伯格曼影子。不要低估伍迪的赤子之心(他自称“较满意的作品”)。最后一段说教真是太好了,我们就是所做选择的总和,不是所有的罪都会被惩罚,不是所有的错都会被发现,生活仍然在无望继续;上帝和真理究竟谁更重要,没有给出的答案,延续在以后作品中。

1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按电影类别分的话,这是一部喜剧。尽管里面有谋杀,但是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艾伦式的喜剧基调。

16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伍迪艾伦和伯格曼的对话(大约也是他“伯格曼时期”巅峰作品了),两个部分交叉进行。伯格曼部分是伯格曼化的黑色电影,拍得极为精彩,主题上也走到伯格曼常问的“上帝在不在”;伍迪艾伦部分则自反了喜剧的构成。本片后来发展出[赛末点]。

1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伍迪·艾伦早期电影的配乐很出彩,多线叙事也算常见,不过这部中“罪”与“错”两条线在最后汇合却是没想到的。看多了伍迪·艾伦,故事走向大同小异,不过前期电影的表达方式要好得多,后来的《卡珊德拉之梦》就太温吞了。P.S.医生回望童年那一段在致敬伯格曼的《野草莓》。

22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8/10。影片把圣经中罪与罚的意识贯穿于角色心理,杀人者最终要遭受良心上的谴责,观众所希望犯罪行为都受到应有的制裁,但现实并非如此,这种良心谴责随着时间流逝淡化成个人心中隐藏的肮脏秘密。第一段话题严肃而不有趣,拍摄下投资人献媚女友、剪辑对照墨索里尼而被炒的伍迪艾伦自演的后段较为突出。

27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我最近一次在一个女人身体里,是在参观自由女神像的时候。。。

28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由伍迪艾伦编剧和导演的美国存在主义喜剧电影,成功融合了情节剧、《杀人短片》式的哲学探讨和喜剧。裘德道德困境的轮廓——一个人是否能在知道犯下谋杀罪的情况下继续日常生活——唤起了对俄罗斯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1866)的核心观点,尽管他提出了一个与小说几乎相反的解决方案。艾伦会在他的电影《赛末点》、《卡珊德拉的梦》和《非理性的人》中重温这个主题。艾伦处理如此多不同音调和声音的连锁故事的能力,凸显了他戏剧家的天赋,一个悔过老人对童年餐桌场景的追忆则暗示了向伯格曼《野草莓》的致敬,其中过去与现在形成了平行切换的关系。关于失明、良心和自知之明的危险而巧妙的隐喻,使故事统摄到一种精美的框架中。

33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

演技派、深刻的题材都凑齐了,当然是一出好戏。

34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好像终于绕了回来,分合结构是《汉娜姐妹》的翻版,两个泾渭分明的故事,之一显然脱胎于《曼哈顿》,另一个后来演化为《赛末点》,把形式与内容的心得拿来重新整合,既像创新也像取巧,两个宗教主题的糅合说服力并不强或说不是重心所在,整体基调还是属于其个人的怀疑精神、调侃趣味和无奈气质。

37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观影手记# 2395《赛末点》差不多就是这部主题的再一次演绎,这两部对比,就是最好的无敌艾伦和次好的伍迪艾伦之间的差别,虽然《赛末点》的知名度要高得多。牧师代表“盲目”?我更觉得整个故事是命运弄人作恶不一定受惩罚好人未必得好报(善良拉比遭遇不幸;理想主义纪录片小导演对决春风得意电视节目制片人,事业爱情满盘皆输;婚外情,挪用公款,杀死情人的医生,倍受敬仰,事事顺遂),哲学家的不同解读,我不认可,但好像也无力反驳,这种“多义性”也还蛮有趣。和拉比间关于杀人的告解(对谈)都是幻象?逻辑上确实是,但有什么视听上的暗示吗?很喜欢安杰丽卡休斯顿,但她不适合这个小三角色,看着实在是个收放自如,玩弄男人于股掌的潇洒女人。“上一次我进去一个女人的身体,是去看自由女神像.”,哈哈哈。

38分钟前
  • 青山眉黛
  • 力荐

five-star director seven-star writer

41分钟前
  • 胖丁
  • 力荐

影片有些过于严肃

43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还行

Woody Allen大概在这个片子里面想讲一些关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边界,引用的哲学博士讲的话太学术太擦边,印象不深。倒是一直挺喜欢这个小老头的念叨,很有一些比较精辟的搞笑的话。

45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说教片,一部讲了《赛末点》《独家新闻》《无理之人》三部都没讲全的,片中许多互文挺完美的。同样是去伦敦,十年前《曼哈顿》结局里You gotta have a little faith in people的破灭——如果【伍迪艾伦有厌女症】假设成立(i don't give a shit),不难看出米亚法罗的离异成熟女性角色和海明威的清纯少女角色的惨烈对比;结尾婚礼上瞎了的Rabbi展现时间的流逝;医生的童年犹太家庭餐桌戏很妙;Alan Alda的第一个伍迪艾伦假想敌角色,和《曼哈顿悬疑谋杀案》里角色的相似之处让人有理由怀疑他只是being himself罢了,片中重复了三遍的名言【喜剧=悲剧+时间】不无道理,但最后医生和伍迪的一番对话暗示了【恐怖故事=未忏悔的罪恶=悲剧+时间=喜剧=生活本身】,嘻嘻;哲学教授角色就是机械降神叭,还好让他自杀了,投机取巧又不忘嘲讽的伍迪老头儿真可爱。

48分钟前
  • 艾斯跳跳
  • 力荐

克里夫被迫成为了纪录片的导演。在忍受莱斯特恼人个性的同时,克里夫遇见了自己的真命天女哈莉(米亚·法罗 Mia Farrow 饰)。

51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未免太严肃了,不过,如果今晚没有看这部而是跑去看HAFF那210分钟的闭幕片,估计才是真的要睡着。

52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相当喜欢的一部,算是伍迪艾伦80年代仿伯格曼后集大成之作,在技法上把严肃的讲故事与安妮霍尔式的自嘲讽刺结合的非常纯熟,招牌场景也层出不穷,总的来说是伍迪艾伦少数绝对不可错过的片子,力荐

56分钟前
  • Suito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