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车站

HD中字

主演: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马里利娅·佩拉,文尼西斯·狄·奥利维拉,奥顿·巴斯托斯,Soia Lira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9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中央车站 剧照 NO.1中央车站 剧照 NO.2中央车站 剧照 NO.3中央车站 剧照 NO.4中央车站 剧照 NO.5中央车站 剧照 NO.6中央车站 剧照 NO.13中央车站 剧照 NO.14中央车站 剧照 NO.15中央车站 剧照 NO.16中央车站 剧照 NO.17中央车站 剧照 NO.18中央车站 剧照 NO.19中央车站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中央车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朵拉(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Fernanda Montenegro饰)在这里帮人写信。但她会把看不顺眼的信统统撕掉不寄,甚至公开读信里的内容取乐。朵拉生活拮据,年纪不小却还未嫁,或许在她内心,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根本就不值得信赖。  小男孩约书亚(文尼西斯•狄•奥利维拉Vinícius de Oliveira 饰)的出现令她开始了一段重新认识人生的旅程——约书亚很想见到远方素未谋面的父亲,不断写信给他。男孩母亲意外的车祸让朵拉决定陪伴约书亚前往东北部寻找父亲。在约书亚眼中,即使父亲很陌生,却总是骄傲地谈起父亲。而朵拉,也同样有着一段和父亲的痛苦往事。在约书亚寻父的过程中,朵拉因为往事而冰冻的内心慢慢回暖。我的野蛮女友鬼马飞人 鬼馬飛人幸福家庭绝命女特务拾玉镯景雅的女儿圣诞婚礼轻轻摇晃默哀时刻Tropical-Rouge!光之美少女孤寒财主1988花样江湖遗迹第22条婚规追杀横路靖六别墅灾星囧村逃亡丑小鸭的天鹅湖有一天我看到你的心沧桑花楼街丝路印象刀尖上行走莫斯科陷落2(国语版)有块石头机动部队少女与战车偷桃贼终极胜利三分野你好世界纯爱不和谐音女王2011爱你只在这两天无限之住人动画版情海惊魂姐妹2再见青春黑衣人少女椿思维覆写七年之痒2010我要复仇 2016阿根廷,1985

 长篇影评

 1 ) 木匠的孩子们

耶稣是个木匠,《圣经》里如此记载。电影中未曾出现的父亲也叫这个名字,他的妻子叫安娜,他们有三个儿子,一个叫摩西,一个叫赛亚,还有个叫约书亚。
问题是,理论上所有的人都是耶稣的孩子。他们全部生活在贫穷的人间。这些人大多不识字,但也有识字的,识字的帮不识字的人写信,写给亲人,写给陌生人,写给上帝。同类的友善和敌意,世事的艰难和血腥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朵拉将约书亚送到了人贩子手中,又将之解救出来送到了哥哥们的家里。约书亚始终没有看到木匠父亲,耶稣只给孩子们留下一封信,在信中,他表达了对家人团聚的期盼和对孩子们的爱。事实上,他们此时已经团聚,三个熟睡中的孩子和挂在墙上的父母照片(一个已死,一个失踪)。朵拉看到了这一切,然后轻轻地带上门离开了。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它让我看到信仰的力量和上帝的慈爱。

 2 ) 中央车站

第一次看中央车站这部片子,大约在两年前,今天再次重温一遍。观看本片时,刚开始对朵拉这个角色极尽厌恶,但随着影片的展开,朵拉这个角色开始逐渐变得可爱起来,直至被其感动。
       假使没有约书亚的出现,我想朵拉依旧是个不值一提的撒谎的骗子。朵拉小时候的生活并不幸福,从约书亚的身上,朵拉找到了某些早已失去的东西,或许这也是她一直所刻意逃避的吧,在遇到合适的人后,自然的迸发出了。在寻找的路上,约书亚对朵拉从怀疑到依依不舍,其间触发的感情,虽不经意却很真实,流露出的是脉脉温情。
       寻找的结果,两人各得其所。对约书亚,找到的是真实的家;对朵拉,找到的则是丢失以久的亲情。当影片最后两个人各自拿着合影幸福的看时,不禁想到了小王子上面的一段话,“如果一个人爱上了一株花,这株花只长在亿万颗星之中的一个上面,那么观看群星就足以使人感到幸福”。虽然朵拉和约书亚可能不会再见,但他们会在底片上感受到彼此的幸福。中央车站,个人的自我寻找救赎之路。

 3 ) 人与人的真情

小男孩约书亚的出现是朵拉新生活的开始,她开始审视探索人生新的旅程,电影小的立意中隐藏着很大的意义。我们可能因为一些不好的事而开始冰冻自己的内心,开始怀疑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鸵鸟心态。朵拉因为往事而冰冻内心,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根本就不值得信赖,但在与约书亚寻父的过程中,内心逐渐回暖,我觉得电影更告诉观众的是人要有信仰。

 4 ) 《中央车站》:深刻的爱的记忆,是生存的标记..

鲁泰发表于2008年09月23日 20:48 分类: 爱S光影 权限: 公开 “我现在和你们成了朋友,这一分手却往往是永远...”这是电影里卡车司机在离开前的一句话。卡车司机是朵拉与约书亚在旅程中结识的一位朋友,一起的时光不能用天来计算,在和朵拉短暂的交流中萌生了情愫,最后却因信念的不同悄然离去。 我想,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朋友,短暂的邂逅,却是一生的长久。 巴西电影《中央车站》被各地影评家赞为“世界上最好看的电影”之一。自首映于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后,便荣光裹身,先后荣获第四十八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女演员奖,第四十六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和第七十一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及女主角提名。评论家用这样的语言欣赏影片:“Central Station”is that film that speaks to your head while it touches your heart. 故事从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开始,形形色色的人迈步下车、涌散开去,喧闹与沉静 、欺骗与真诚 、无知与智慧,相互渗透。在朵拉的信纸上记录的是每一个朴素精彩的故事:真诚的老人原谅欺骗自己的朋友,年轻的小伙激情洋溢地表达爱意...约书亚和妈妈是为了找到父亲耶稣,过上全家团圆的日子。对约书亚,耶稣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神圣的。因此在朵拉说他的爸爸酗酒、打人的时候,约书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并一直坚持自己对父亲的崇拜和父亲对自己的喜爱,纯真倔强又心怀梦想。 每天工作完回到家,朵拉会约好友艾琳对白天的信件进行筛选,在主观地评论每一封后,冷漠地把自己认为不重要的塞在抽屉里或者当场撕掉。当这个秘密被带回家中的约书亚发现后,心虚的朵拉搪塞其词,告诉他明天就会寄出去的,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心中却另有谋划。 第二天,在兴奋享受用约书亚换回家的遥控电视时,面对艾琳的的怀疑和责问,朵拉情绪很低落,经过一夜的焦虑辗转,善良的天性终被唤醒,天一亮便找到了人贩子那里救回了约书亚,犹豫地踏上了陪约书亚寻父的大巴。 寻找的路程是艰难的,在下一个车站,以为摆脱约书亚的朵拉如释重负地转过脸时,无奈地发现约书亚近在身旁,而这还不是最要重的,关键的问题是约书亚装着旅费的背包也被远去的班车带走了,基本的生存没有了着落,生活像断了线的风筝。 但旅程总是可以继续的,在饥饿的饭店里,他们遇到了卡车司机凯撒,享受了两顿免费的小餐。而在两个老朋友关于小孩从小接受宗教洗礼的谈话中,有趣的一幕发生了:饥饿的困扰迫使约书亚趁着他们谈话的空悄悄地偷拿了一些吃的,朵拉知道后,对约书亚严肃批评,自己却借着送回去的理由进行整包的搜刮。这里让我想起了在影片开始,车站里抢劫的贫民被警察当场击毙,周围人们毫无惊诧的一幕。 银幕下的我们没理由不相信生活的细节就是这样真实。在电影中,有卡车司机的帮助,朵拉和约书亚可以解决眼前的困难,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弱者都可能得到帮助,我们生活的世界每天有多少故事在发生,而有多少是关于爱的? 有时候,电影就像我们的老师,它用温柔的光线、沉默的表情,用泪水和欢笑来感染人们尊重一些关于爱的教育。 卡车司机离开后,短暂的无奈让朵拉拥窗而泣。失落过后,用手表换到了去往目的地的车票,大篷车行驶在对“灯神之母”的呼唤声中,沿途的风景越来越陌生,两人却变得越来越亲近。约书亚想给心目中的爸爸一个好印象,“精心”梳理一番后找到了信上的住址。打开栅门,欢快的音乐响起,导演用一个渐远的长镜头展现了约书亚对家的渴望,火热的眼睛奔跑在空旷的大路上。 然而,家在何方?无助的失落再一次侵袭约书亚。长久的期盼一下子落了空,接踵于希望而来的是难以承担的绝望,寻找之路还很漫长。被饥饿和无助充斥着,面对朵拉的数落,约书亚愤懑离去,两个无助的灵魂追逐在黑暗的灯火中,在最绚烂的绽放里,朵拉晕倒了。 清晨的阳光洒在安静的石板,朵拉躺在约书亚的腿上,这一刻是绝无仅有的温馨,相信这就是爱了。 上帝给了我们大脑和双手,让我们思考和劳作。聪明的眼睛发现了生活的气息,在约书亚的叫卖声中,朵拉开始写信赚钱。写信的时候她微笑着注视,对满怀希望的寄信者不再是毫不客气的冷漠,而是用心去传达他们的感激和向往。 发现爱,在寻找父亲的旅程中。观众在体会着他们的寻找、失落和悲欢的时候,也变成了剧中人,完成一次与自我的对话。 再一次辗转,他们来到了“世界的尽头”,在最后一刻遇见了约书亚同父异母的哥哥以赛亚和摩西,他们诚实劳动、相信亲情,过着安定的生活。当一封尘封已久的信拆开,一个伟岸的耶稣形象在朵拉的朗读声中走近人们身旁,他们的父亲对生活有计划、对亲情有向往、相信爱情,也许酗酒只是为了排除无法联系到安娜的苦闷,他是一个好人。 耶稣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能进天国..”。影片中不时有这样的呼应,在旅途中引导约书亚祭挂母亲遗留的手绢,最后完满地把并不打算寄出的信放在最好的位置,犹豫的善性海阔天明,朵拉在爱的召引下完成了心灵的找寻。 在寻爱的过程中,“信”和“车”也理所当然幻化成故事的主角,在广袤的南美大地上温暖传达这一段爱的信息。人们上车下车,就像生命中的相识和擦肩,在车上成为友好的旅伴,分享彼此的生活。而这些寄托着希望的信更是如同在风中飘扬的手绢,是生命中无法忘却的泛黄记忆。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展现巴西的过程。在天高地远的国土上,人们过着各式各样的生活,有时悲哀地沉默,有时快乐地罗嗦。在一种宗教的朝拜气氛里,整个国家都在寻找着,在这寻找的过程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心与心的隔膜也逐渐消散。本片导演Walter Salles,素以探讨“放逐与寻找自我认同”的主题而著称。这部片子的海报上这样写着:“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女人要寻找她的归依,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家园...”。电影中折射出的正是这种人性的回归与探索之旅。耶稣、约书亚、摩西、以赛亚这些圣经里的名字,多次出现的圣母画像,祭拜灯神的神秘宗教仪式,无时不在传达给我们光明的信息。而耶稣这个名字在戏里有了更多的含义,代表着一种对真理和信仰的追求。 因为,人们自来到这个世界就不断寻找着,虽然寻找的路程漫长艰辛,但仍然相信美好存在着,就像约书亚坚定地相信耶稣会回来一样。 写到这里,我再一次打开朵拉在回家的路上写信给约书亚的温暖记忆,《Central Do Brasil》缓缓响起:“约书亚,我很久没有写信了,现在我正在写信给你,你说得对,你爸爸会回来的,他跟你说的一样好。记得以前跟我爸坐火车,他会让我一个女孩子一路大鸣汽笛,当你开着大卡车上路,别忘了第一个让你开车的是我。你跟哥哥们住比较好,你值得拥有的我无法给你,如果你想回忆我就看我们的合照,我这么说是怕有一天你会忘记我...我好想我爸爸,好想一切的一切...” 人在旅程,爱在旅程。 电影里这一段我最喜欢的配乐-《Central Do Brasil》,在公路上,每一段旅程开始的时候,和着巴西特有的地理风貌,在昏暗的夜晚、凋敝的村庄、灰黄的沙漠、远山上很低的白云中缓缓流淌,温暖中饱含哀伤。在静静的黎明、约书亚与朵拉微笑着淌着泪的脸上,终于完整地撞击在每一个观众的心灵,轻快的钢琴独奏和着大提琴浑厚的弦音交错揉合出电影里温暖的悲悯。此刻,苦痛的生活也将熨烫出温柔的眷顾。

 5 ) 救赎枯萎的心

Walter的影片惯于以“放逐与找寻自我认同”为主题,《中央车站》正是藉著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角色、背景关系在完成这个题旨的同时又进一步升华到对民族感的找寻和认同。
朵拉就是在这个车站以代人写信谋生的。她的一张桌子隔开了两个世界:一边是车站中一张张冷漠的脸(这在影片全景的扫描和特写中都可以看到),一边是口述信件时丰富的表情;一边是朵拉飞快地、同时也是冷冰冰的记录,一边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在面对朵拉时,人们把她作为了自己亲人的化身,是唯一可以倾吐和表达真实感情的人,可不幸的是,朵拉却是一个忘却了也不相信“爱”的人,她不能体会也不相信亲人间真挚的感情,于是她选择了自己对人群的裁判方式:以玩赏的态度来对待一份份真诚的述说,并扮演了“上帝”般审判者的角色,以自己的感觉来臆断写信者,从而作出撕毁或留置的“判决”,她实际上是粉碎了许多美好的希望、价值和感情,而她也只能被夹在汹涌的人流里,在拥挤的车厢内,独自紧紧地扯住属于自己的那个吊环。
约书亚的出现使整个事情出现了转机。他不仅是本身的纯真的孩童,而且也是这个社会美好传统的化身,他虽然在“现代化”的潮流中显得弱小和无助,但他终究代表着人们心灵深处善良的本质。按照约书亚的描绘,他那个当木匠的父亲所代表的无疑就是巴西这个国家的传统形象,虽然这也许只算是一个从未见过面的被他叫做父亲的男人,但他还是报定了希望和执著,认为“父亲”就是“爱”,这种寻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突破了它自身的能指,而深入到更为深刻的“寻根”主题的所指上来了。
约书亚是第一个说出了朵拉未寄信秘密的人,朵拉自我的世界的窥破也是冷淡的成人世界被撕开的开始,那个麻木而凝固的如陀螺般的平衡第一次被击中了。于是,朵拉本能地试图用一种经验来保持镇定――事实上,在影片的前半部,这种“孩子用纯真打动忘却,老人用沧桑保持坚定”的对峙是尤为明显和常见的;双方都在尝试说服另一方,不断的交锋中有微妙的拒绝和接受,改变是缓慢却真实的。当约书亚的母亲死后,他“命令”朵拉替他写信,寻找最后能指望上的爱,这时的朵拉已经开始无法保持冷静了:她粗暴的赶走约书亚,骂他讨厌,要他滚开,实则是触动了她自己的回忆,并先验地认定了约书亚所冀求的爱根本不能找到,朵拉是把自己伤心绝望的下意识发泄在了小男孩身上了。
影片在这里着意安排了一个突发的谋杀:偷窃了一点东西的少年在围观下被公然打死在铁轨上――对人命的任意荼毒和冷漠,这已经是无爱的极端和尽头。也许是这一事件触动了朵拉的良知,她带约书亚回家了,而导演紧接着又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情节,她把小男孩卖了,然后又把他救了出来――正像爱琳所指责的,朵拉,什么事情都要有个限度,有些事情不能过分;自私和作恶,绝对是原则上的壁垒分明。朵拉在达到了她良知的极限后,开始了一种反思(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的行动。在这里,约书亚对于爱的希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了她,终于,朵拉在对爱的多年怀疑后开始鼓起勇气探索是否会有爱的真实存在,探索人世的厌弃和宽容谁更重要。过去她忘记了一些东西:在人里她忘记的是温情,或者还有几个不幸的爱情故事;在神里她忘记的是她的主所要求她的――爱这个世界。约书亚找父亲,她也在寻找她所遗忘的。
在车上,朵拉婉转的向约书亚叙述着那个成人世界里的虚伪和假象,告诉他何谓已婚男人,就是在家阴沉沉,出门就耍宝。还有那个公车和计程车的比喻,公车有方向有目的,计程车没有,会迷路。公车是男人家里的妻子,而计程车是外面的女人。但是最后先离开父亲的却是母亲,朵拉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这些淡淡的描述容易被忽略,但全是朵拉在向外展露出她曲折隐秘的心理,让我们看这个世界里,忘记了如何爱的人群是怎样将她慢慢包围,最终融合的结局。
当人性的温情重新回到朵拉的身上后,导演特意安排她重新操起了旧业,让她重新找回了过去的感觉,只是这一次,她把握生活的姿势已经彻底不同。当约书亚想学着她过去那样,撕掉别人的信时,她用一个微笑和手势制止了――当变化发生时,虽然很慢,但是无处不在的进行着,导演是要一滴一滴的给我们看。
最终,约书亚找到了亲人,朵拉也寻回了“亲情”的感觉,他们共同完成了这次打通人类心灵的旅程。当最后朵拉悄悄抹上口红,穿着小男孩为她买的新衣离去,睡梦中的男孩爬起来呼唤她的名字;当最后朵拉改变了选择忘却的“我有时也不太记得我爸爸的脸,也许没有照片,就不用去记,就可以遗忘。”而是有了永恒的挂怀“如果你想念我,就看看我们的合照,我这么说,是怕有一天你忘了我。”;当最后朵拉在车上以“我已经很久没有写信了”为开头写下属于她自己的信,男孩在车站伫立;他们同时拿出了照片,泪在脸上却不是最初的悲伤,而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感激和祝福,因为他们有了被牵挂的默契和曾被关怀的记忆。
有一张《中央车站》的海报是这样介绍这部影片的:“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女人要寻找她的归依,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家园。”前两者在表层情节上就可以找到,而后者就要结合巴西的社会现实了。正像本片导演所说:随着工业化造成的人口的流动,近30年来没有一个国家像巴西这样经受了这么多痛苦的改变。特别是90年代以来,失败的经济计划使80多万青年背井离乡,由此引起的社会动荡和人们心理的失衡可想而知。这一失衡的社会带给人们的感受是痛苦的。人们渴望在现实和传统中去寻找一个支点。影片就试图给出一个答案:只有挖掘出藏在内心深处的“善”与“美”,让这个社会充满这人情和人性,才能重建起美好的精神家园,从而唤起国人对巴西的信心和希望。影片中不时出现的圣迹也一直在提醒人们:巴西是一个为上帝所许诺的圣地,它是一定可以复兴的!

 6 ) 活死人的黎明

两年前的夏天,我和朋友到马来西亚的云顶去玩,有一次,我们在赌场外的大厅等人,大门里出来了一个女人,年龄大概有五十多岁,一副皮包骨头的身架却穿了一身妖艳的红,她手里夹着烟,旁若无人的从我们的面前走过,样子老且丑陋,脸上的状容极浓,但浑身却有着说不出的吸引力,仿佛从一部电影中走出来的一个故事。使得我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的背影,直到她消失在走廊的尽头。后来,我们在旁边的面店又遇到她,这次却是同一个同样老且丑的男人在一起。她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一个劲的抽着烟,那男人也是一幅老浪荡子的模样。我是个爱写小说又爱电影的人,于是对这个女人充满了好奇。很想知道这样一个女人背后的故事是什么,而我的朋友也注意到她,于是就对我说,“看那边那个女人,一定是个老妓女。

  两年以后,我在《中央车站》的候车大厅里第一眼看到朵拉的时候,她坐在一张桌子后面替人写信,鼻梁上架着一付眼镜,装模作样的让自己显出一幅善良的样子来,以骗取路人的信任,好利用他人的希望,为自己换来一点活命的钱。她的顾客都是目不识丁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对她眼中偶尔滑过的一丝狡诈丝毫没有洞察,幸福洋溢的在她面前诉说着自己的各种向往,然而我却被她的眼神震了一下,我读过故事的简介,知道这是一个关于一个老女人和小男孩的故事,但是我没有想到这个老女人还是个骗子,样子老且丑陋。我立刻想起了云顶上的那个女人,于是就想,这个女人一定也当过妓女,她坐在那里,带着她的过去,而这个电影,讲述的却是她的未来。

  然后男孩约书亚也出现了,没有许多电影中孩子们一贯拥有的那种澄澈和温柔的大眼睛和讨人喜欢的纯真笑容,却有着令人不舒服的早熟与怀疑的眼神,以及在下层成长起来的孩子特有的察言观色的能力。她情不自禁的看了他好几眼,他也看她,他的眼睛在说,“我讨厌你。”而她的眼睛则在说,“我也是”这就是这部电影中一老一小两个主人公的第一次相遇,老人并不慈祥,孩子也并不可爱,在熙熙攘攘的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四周的空气干燥闷热,各种堕落,腐烂与挣扎混和在勃勃生机之中,在南美洲明亮得照得透墙壁的阳光里,灿烂得象一场梦。

  即便是这样,他们还是被命运安排着走到了一起,一个故事的开始,即使是没有善的原因,还可以因为恶。约书亚母亲在车祸中的突然死亡,并不能够成为他可以赖上朵拉的理由,她只是帮他妈妈写了一封信而已,不至于为了这么一点点联系就背负起这么大一个责任,更何况,她本来也是想骗他妈妈的钱,就像骗其它人的钱一样。令人吃惊的是,她比人们想像得还要恶一些,她甚至把他卖给了倒卖人体器官的人贩子,然后用得到的钱买了台电视机。但是她又没有她自己想像的那样恶,到头来实在熬不过良心,又去把孩子救了出来。

  一来二去的这么一折腾,两个人也只好一起上路了,她不送他也是无处可去,他不相信她也是无人可相信。他们一起去一个名字长得仿佛是在世界尽头的一个地方。据说那里是约书亚的家,有父亲还有兄长。两个互相厌恶的人最终坐在了一起,大巴在潮湿炎热的夏夜中穿行,无人期待黎明的到来。

  每一个朵拉都曾有过自己怒放的青春,尽管她现在可能只是个抱着酒瓶把自己灌得烂醉如泥的女人。她清晨醒过来,讲起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希望的人那已经死去了的灵魂。她早已习惯于不给自己留一点念想,彻底扼杀掉这叫做希望的东西,甚至是替别人写的信,也从来不曾真正的寄出过,不肯为那些自己不相信的东西浪费一分钱。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它的人。即便是遥远如巴西那样一个对于我们来说,有着如梦般明亮阳光的国度,人和人的希望与失望依然是如此相似。一个孩子,自然还有着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去相信和去追求的勇气,但是像朵拉这样的一个女人,我们一路跟随着她走下来,却让人再也无法埋怨她的冷漠和无情。没有人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她的过去,她也不再提起,只讲到她的父亲和母亲,她是否曾经被男人抛弃?当然,对于一个小男孩来说,她也只能讲讲这个。但是我们知道,在我们认识她的时候,她就已经是死了。骗人,偷东西,卖孩子……一切对她来说,为了生存而自私的挣扎是那么自然而然,腐烂深入到她的心灵,扎根,发芽,吞噬着她的良知,绝望和痛苦从不挂在一个久已不知幸福和希望为何物的人嘴边。只有一次例外,她遇到了一个心地善良的男人,就不顾一切的扑了上去,那架势简直就像是苍蝇见了血一样,谈不上什么爱情,只是一个行将溺死的人,突然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完全顾不上自己年老色衰的脸面,让人看了只有无言。她站在在加油站的洗手间的镜子前,第一次擦上了口红,厕所里斑驳的油漆墙面,和肮脏的镜子里她那满脸的沧桑,外面的阳光依然灿烂,她那副溺水者张牙的劲头却真是吓坏了男人。他逃得飞快。在日后的日子里,这男人也许会和人的说起他曾如何及时醒悟逃过这一劫,没有被一个已经僵死了的女人拖下水的故事。幸亏他有卡车。

  关于人类希望的故事,也就无非如此了吧。在希望和失望这个过程中反反复复得挣扎,也许就是每个人这一生都躲不开的一个过程。这让我想起了《牯岭街少年里》的小四,那个曾经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信念的少年。他几乎就是朵拉的前身,他的父亲曾经对他说,只要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希望的,于是他相信了。但那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希望破灭的故事,当小四最后终于掏出手中的刀刺入小明的身体的时候,他是恨她为什么这样早早得就放弃。在他看来,这样活着,不如一个死人。然而,无数个小明和小四还是会活下来的,他们有的人,注定会成为里约热内卢车站里的朵拉,约书亚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起点,他幼小的心灵还不足以感受得到这人世间得痛苦和迷惑,小四才是这个起点,而朵拉则是他的未来,一个活死人。在这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大概就是那些我们听过无数次的故事。

  约书亚最后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家,在一片簇新的民居中,一幢刷着漂亮的兰色油漆的房子鲜艳得仿佛是一个童话。他的父亲是爱着他的妈妈的,而他的哥哥们是忠厚老实的木匠而不是酒鬼,这是朵拉所没有想到的。她以为终点就是终点,但原来她的旅程并没有结束。这不是她第一次重新唤起对人生的希望,但是最令她彻悟的一次。

  在起点失去希望,在终点将其找回,朵拉的旅程,在夜里开始,在黎明结束,这也许是导演用心良苦的一个暗示。人的这一生,是不是真的只有在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之后,才可能寻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在人生旅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才会真正明白,什么叫做希望。要经历过灵魂上无数的生死轮回,才能真正看到黎明。那些在风中飘逝的答案啊,我的朋友,你可曾还在守望?

  终于,她寄出了那些信。她在用一辈子学会了怀疑之后,学会了相信。

 短评

可能电影外的故事更打动我。小男主和“何以为家”一样,都是通过电影改变了人生。善良让他在车站乞讨时也只说真话,善良让他在试镜本片时叫上了所有的鞋童。他的善良,无需考核。

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美而有趣的人的故事,鲜活、诚恳、现实感强烈,同时具备朴素而自然的精神升华。

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什么时代我们总是还需要这样的导演和这样的电影,因为他们告诉我们不管眼前多么漆黑一片前面总有什么值得期待

10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父位的缺失、以及有被最后父亲与母亲的信件相会的那幕感动到——2016里约奥运开幕式多首配乐出自于此,以及吉祥物Vinícius也与本片男孩扮演者同名。

11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很推荐这片,演员好,讲述得好.

13分钟前
  • 小約
  • 力荐

一个不太好的人做好事,心里的挣扎反而更感人。。。

14分钟前
  • Jean
  • 推荐

底层狡黠小人物有缺陷的良心与从冷漠到互相靠近的剧情远比圣母题材更打动人。同为公路寻亲片,此片比《菊次郎》多了浓郁的天主教圣方济各色彩,从约书亚,以赛亚,摩西一门三兄弟的名字上可见一斑,永久缺失之父更直名耶稣。女一号长得着实像我某七大姑。另有最萌的小正太。

15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我懷念一切。」

17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如果早有人欣赏她涂口红的样子,赞美她穿蓝色衣裳的样子,也许她的人生真的就不一样了。想想这女的远比这男孩可怜,无边的冷淡、从小缺少父爱和周遭的不信任充满其人生,庆幸的是,这一路来发现,“耶稣”就在身边。8.3

19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感性的对这片无法拒绝,对比从里约开始一路上巴西都是那么的糟,到最后唤起的又都是那么的美好,不停地希望失望,这种反差的悬念一直留到了最后。祈祷中的人性之光,圣经里的名字用得好,感化下上帝的子民温暖自救。金熊奖影片银熊奖影后,配乐经典,小男孩有些像马德里金童托雷斯和劳尔的合体。资料馆

23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有一种最原始、真挚的情感慢慢浮现。最后孩子追着她的汽车一路跑,然后她一直难以抑制的哭泣,我也难以抑制的落泪。。。

2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何处是我灵魂的家?在人生的中央车站,那些人们,爱你、怨你、恨你、念你,终究陪你走过一段路程,不要忘记他们,记得想念他们。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舒缓渐进的剧情击碎人心。

30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力荐

皱纹,肥胖的身躯,冷漠和伪装出和善的狡诈粗鄙的老女人。小孩子的早熟,瞳孔里尽是惹人厌的怀疑。回想起童年的时光时你一定会喜欢那个时候的你,连泪流满面也不惹人疼惜。这个世界充斥着腐败和狐疑的气味。无人可信无人可依赖,恶与恶之间就如此散开。但任何黑暗中都依然会有人性的闪光点将你推向温柔

32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力荐

心冷是因为曾经受到过伤害,心暖是因为正在被感动。

33分钟前
  • 炫3D
  • 推荐

在车站做了半辈子昧着良心的事,朵拉在遇到约书亚后,让自己走完了一程心灵的轮回。

37分钟前
  • Mr.Charm
  • 推荐

以为这种电影必然一眼看到头,也以为再大的情绪波浪,亦多少有所免疫,但原来还是有几度出乎意料,被风干的口红,被尘封的信笺,还有最后一刻被击溃的防线。总以为见够了糟糕的事情,却总有更糟糕的疾苦兴味盎然地等待下一次沮丧,总以为生离死别就是最戳的死穴,没想到笑着落泪的开阔通达,也可以灿烂得心头泣血。两个人演得真是好生动情,人与人之间的救赎,太珍稀了。不过当曾当过老师的朵拉把约书亚骂到跑掉,还是挺难过,今天跟一个初中同学聊起中小学老师说过的许多尖酸刻薄话,还有那些势利态度,都很感叹这些对敏感的小孩来说真不失为劫难,真庆幸,我们都幸存了。师德与为人父母之道,同样极其珍稀。四星半。#资料馆#

40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不要让值得记住的人成为那些匆匆而去的过客

45分钟前
  • 天亮天黑
  • 推荐

我想导演想追寻的并不是主人公小男孩未曾谋面的父亲,也不是老女人消逝的对生活的激情。在那个困顿迷茫的年代,中央车站,是整个巴西的缩影吧,我想影片想唤起的应该是国家的振兴。

48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把你送回家,让你找到爸爸,可我的爸爸不爱我,我只有偷偷哭泣。

51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No.1。很讨喜的公路类型片,简单的千里寻父记,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完美勾勒出巴西社会的面面观,爆棚的化学反应和充满力量的表演将情感传达直击人心,让人感同身受,平缓的节奏反而让情绪在舒缓有力的配乐及故事中缓慢发酵,最终让人泪流满面。★★★★☆

54分钟前
  • yihan1010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