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毁灭

HD

主演:布鲁诺·冈茨,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科琳娜·哈弗奇,乌尔里希·马特斯,茱莉安·柯勒,海诺·费尔希,克里斯蒂安·贝克尔,马蒂亚斯·哈比希,托马斯·克莱舒曼,米歇尔·门德尔,安德烈·赫尼克,乌尔里希·诺登,比吉特·米尼希迈尔,罗夫·凯尼斯,尤斯图斯·冯·多赫纳尼,迪特尔·曼,克里斯蒂安·雷德尔,戈兹·奥托,托马斯·林平泽尔,托马斯·蒂梅,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Bettina Redlich,海因里希·施密德,安娜·塔巴赫,迪特里希·霍林德布穆尔,乌尔里克·克鲁比格尔,卡尔·克兰茨科夫斯基,Jürgen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语言:德语,俄语年份:200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1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2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3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4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5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6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13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14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15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16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17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18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19帝国的毁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帝国的毁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纪实性电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后12天,第三帝国最后的日子。  苏联红军已经攻入柏林,希特勒(布鲁诺·甘茨 Bruno Ganz 饰)和情妇爱娃(茱莉安·柯勒 Juliane Köhler 饰)也躲到了掩体下。爱娃知道自己是来陪希特勒一起共赴黄泉的,但她并 不后悔。即使在她向希特勒为妹夫求情遭拒绝后,她也和希特勒一起举办了最后一次的婚礼。  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戈倍尔(乌尔里希·马特斯 Ulrich Matthes 饰)决心全家一起陪着元首殉葬。他共有7个孩子,他和妻子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们在没有帝国的天空生长,在希特勒和爱娃自杀后也一同自杀。令人不胜感慨。  历史的真实通过镜头一幕幕重现。欢乐合唱团第六季血战1944谁动了我的运气我就爱失狂性、谋杀、摄影机离开拉斯维加斯只有神知道的世界第2季我的野蛮格格平安夜小阴谋大爱情新上海滩邪恶力量 第九季马桶上的甜蜜生活黑子的篮球第41.5Q:能再来一遍吗飞狗巴迪2:金牌接球员战争中的总统们 第一季寻找前世之旅浴火凤凰追凶Brick空中之城分手后第二季少年透明人浴火牡丹琼·狄迪恩:中心难再维系黑色第16号房料理往事:江户时代的老菜谱年轻一代第二季誓约2012奇志人之岛愤怒的小孩比尔·拉塞尔:传奇中锋2武间道倾世小狂医纳粹邪教在智利第一季不需要爱情机械之声的传奇第一季成长别烦恼临终学校无地自容

 长篇影评

 1 ) 有的没的(这不是影评而是拿电影与考据来的事实对比)

先来看看老魏(魏德林),他当上柏林城防司令跟电影里拍摄的一样,本来因为对敌怯懦的传闻要被希特勒处刑,而老魏的自我辩解让希特勒大为赏识,赏了他做柏林城防司令。电影里没提到他已经是第四任城防司令了,柏林战役中柏林城防分八个防区,由柏林城防司令统帅指挥,老魏当上新任司令是4月24日,柏林战役进行到第四天,等于说希特勒一天换一任城防司令。列下第一到三任城防司令名单:赫尔姆斯•雷曼、恩斯特•凯瑟,埃里希•贝恩范格。第三任比较有趣,这位本是中校,被希特勒心血来潮提升为将官委任为城防司令,其实他后面还有出场,虽然电影里同样没拍出来。 蒙克负责的Z区(既政府区)不在八个防区之内,政府区是独立的,而Z区司令也不在柏林城防司令指挥之下,只向希特勒负责。按1SS战史的描写,蒙克跟老魏相处、协调的不错,电影里老魏说战况蒙克便配合着展开地图的情形还是比较靠谱的。希特勒任命蒙克做Z区司令这一段电影中没拍摄,否则会很呕|||||||||(这个神经病要蒙克想法子撑到5月5日,他想跟拿破仑死在同一天,) 电影里看到蒙克给申克打电话那段曾有点奇怪,这俩人的语气好像是老熟人似的,这边接电话的说“申克”,那边就回到“蒙克”,底下就BLABLA布置任务。扒拉资料时终于扒拉到,确实,这俩确实老早就认识,早在战争开始时他们便认识了,当时两人都是警卫旗队的上尉,一起经历波兰战役、比利时战役和法国战役(随后蒙克就在南斯拉夫失去一只脚,退到后方呆了三年多)。蒙克的观点是申克虽然是内科医生,但在给伤员包扎绷带、注射止痛药物上能有所帮助,结果申克做了哈瑟教授的手术助手,协助哈瑟连天加夜作手术是事实,他们在七天里做了大约三百七十次手术,其中大部分伤员都死了,剩下的所谓轻伤也都是锯掉胳膊或者腿,由于物资匮乏,到最后都是从死人身上扯下绷带给还没死的人包扎,申克战后从苏联回西德还是以医生为业,自己开诊所,看到网络上有说他被禁止行医,至少六十年代《新闻周刊》柏林分部主编奥唐纳采访申克时,申克还是在行医的。 菲格莱因,道具师大概是弄错了,菲格莱因只拿到银质近战勋饰,电影里佩戴的却是金质。审判菲格莱因那段电影没拍摄出来(幸好没拍摄出来,菲格莱因当着众人面前掏出生殖器小便那一幕……实在是重口味一般人接受不来),四位将军做法官,青年团全国领袖和一位上校做观察员,按军队手册组成军事法庭判处菲格莱因死刑。行刑之前希特勒把菲格莱因从中将降级为二兵(可见希特勒有多怒了|||||||) 六个天使般的孩子 采访过众多地堡生还者的奥唐纳写下这么一段话:“在我采访过的地堡幸存者中,没有其他任何话题会引起如此的缄默,即使最铁石心肠的人,都为了六个孩子的命运低头叹息。” 玛格达亲手毒死六个孩子的一幕,电影里拍摄出来了,电影没拍摄出来的是父母之外的那些人为了拯救孩子的努力——汉娜•莱彻曾提议以飞机把孩子们带出柏林;蒙克也计划过拨出坦克将孩子们送往戈培尔妹妹玛丽娅•基米奇(Kimmich是夫姓)那儿,随她逃亡到西方;甚至爱娃的女佣莉斯尔•奥斯特塔格都想要强行带走孩子一起突围,然而这些试图全被父母抵制了。一直在想,以莱彻、蒙克的计划,六个孩子不会落到苏联人手中(莉斯尔的就不好说了),就算落进敌人手中也是落进英美军队手里。戈培尔夫妇恐惧的是什么?是孩子接受了盟国思想教育而恨父母?还是觉得没有纳粹的世界孩子没有了生存价值?无论他们恐惧的是什么,他们的做法都是彻头彻尾的自私,为子女作出死的选择,但孩子们自己的意愿呢?最让我心里发颤的不是玛格达冷静毒杀孩子们的那一幕,而是海尔加挣扎着不愿喝下安眠药的一幕,早慧的她已经清楚母亲将对自己干什么,她想活下去 却不知戈培尔站在门外听着这个自己最喜爱的女儿无助地喊着“爸爸”时,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 电影里鲍曼就是个背景,实际上这位纳粹党全国领袖可是没少在希特勒死后倒腾,先是要亲自跟苏联人谈判要人冒死去修电话线,然后自认是头号人物,非要老魏跟蒙克听命于自己,甚至废除蒙克的军令,如果不是戈培尔出来打圆场,大概会起冲突吧。突围时蒙克把他分在第一突围队,他不愿意,因为第一突围队就是实验突围路线安全性的小白鼠,鲍曼选择了第三突围队。 蒙克向戈培尔公开抱怨让老人上战场,原话是:“不负责任,他们甚至连合适的武器都没有,被俄国人想打兔子那样打死”,电影里经过修改,不知道是不是怕‘兔子’这样的形容词会引起某些人士的敏感神经。 希特勒自杀前召蒙克晋见一幕也经过修改,蒙克是4月30日早上不到六点前往元首地堡,快七点才告退,不是象电影里那样说了几句就走,而是详细报告了战况又听了希特勒N多关于他跟拿破仑如何如何领先时代不被同时代的人理解之类的废话= =。而且也不是部下告知元首见他,而是接到元首地堡里的电话通信员米施的电话,蒙克的反应很有趣,第一反应就是元首现在是否正常。最后那段时光里希特勒情绪波动极大,经常有人莫名其妙被处罚,比如提交突围计划而被撤职关押的11SS师长齐格勒——当然,齐格勒的事电影里没拍。以前的资料有说齐格勒是被老魏撤职,但是综合当时诺德兰师所在的位置和齐格勒被撤职的时间(当时诺德兰已经后撤到Z区,不在老魏辖区之内;且齐格勒是在领受橡叶饰后作简报时被撤职),我采信去年出版的1SS士兵们一书的说法,齐格勒是被希特勒撤职。 突围那部分电影拍得有些混乱,主要是感觉时间弄太乱了,电影里先放出老魏播出投降令然后是地堡里的人突围。事实上突围是在5月1日到2日夜间,而老魏是在5月2日早上投降。戈培尔夫妻的死亡时间也有些奇怪,青年团全国领袖阿克斯曼在战后所著的回忆录中写明他5月1日晚上八点半在元首地堡前厅遇见蒙克,蒙克告诉他自己被戈培尔夫妇的死耽搁了(本来蒙克是要在七点左右给集合的Z区指挥官们做突围指示,这段电影里同样没提)。按事实来拍的话,戈培尔夫妇应死在克莱布斯和布格多夫之前——这两位将军跟突围队成员一一握手,在最后一支突围队离开后自尽。而电影中却处理成两位将军自杀之后。 突围之前荣格和克里斯汀与士兵们一起去地下军火库拿装备这段很赞,按荣格的回忆录,她们确实是去了军火库,因为蒙克非要女人也全副武装,所以她们也配了枪,不过不到危急时刻不能开枪。因为他们的目的是逃离,不是作战。很喜欢一个细节,就是蒙克手里拿着一顶头盔对部下说要把元首遗嘱送到新总统邓尼茨处,当时蒙克确实是只带了一顶头盔和一把枪,身体力行了轻装突围的指令。就是奇怪后来在啤酒厂防空洞里,他怎么又戴上软檐帽了,至少到现在没见到他随身带了其他帽子的记载(正因为是轻装突围,所以后来被T-34截断去路只好拐回头——他们突围队没带火箭筒,只带了几颗手榴弹,对付坦克完全不行。不过电影也没拍他们被T-34逼回原路的那一段+_+ ) 突围队成员上也有点奇怪,从现有资料所看,蒙克带领的第一突围队里有四名女性,除了荣格、克里斯汀、曼奇阿莉外,还有鲍曼的秘书艾尔斯•克鲁格;大使哈维尔也非半路遇见,而是一开始就在队中,此外队里还有海军联络官福斯,但是电影里没看到队中有海军制服,不排除福斯穿了其他衣服,毕竟海军制服太显眼了,也不方便实际行动………… 从帝国总理府跑向凯瑟霍夫地铁站台时,有几个老人在切割动物尸体,全不顾枪声阵阵,这一幕完全是按照荣格的回忆录复原的,饥饿战胜了死亡的恐惧。 曼奇阿莉的掉队,不是电影中拍摄的那样,是不愿再走坐在哈维尔河边等死。而是她说要去找些平民的衣服,其后便再没人见过她。 突围队走的路远比电影中描述出来的多,其中一些场景可能是导演为了‘和谐’起见刻意不拍。否则会刺痛一些‘正义阵线’人士的神经吧 蒙克突围队起初是二十来人,夜里突围掉队了几乎一半,而电影里5月2日天亮后蒙克身后已经拖出一条长龙,虽然电影里没交代原因,但确实符合史实,蒙克突围队在5月2日天亮后继续突围(之前在斯德丁车站附近休息,电影里有拍摄。),一路上不断有从逃脱的德国士兵加入,等到达维丁区的波诺尔街区时已经拉起一条一百五十到二百人的长龙(波诺尔区就是电影中平民站在路边,带着奇异笑容看着突围队经过的那条路) 电影中蒙克带着荣格等人来到一处广场,随即便让女人离开。这段也是经过加工。历史上当时他们走到胡姆波尔德海因,即是三号高射炮塔所在地。广场里确实有各色德军士兵,甚至有二十辆装备重型野战炮的虎式坦克。电影这段里有一个镜头背景处看以看到坦克。当然二十辆老虎拍出来是为难剧组了,不过导演不忘表现出来已经很非常好了。广场上呆的大部分士兵都是贝恩范格的人,本来贝恩范格跟其他突围来此的高级军官一起研究突围,然而有人从无线电里接受到老魏的投降令,士兵们便纷纷毁掉武器准备投降。电影则处理成苏军包围上来,德国士兵投降。 事实上在胡姆波尔德海因时荣格她们没有离开突围队,而是跟着蒙克走到舒尔特海斯啤酒厂。到傍晚时蒙克发现没有任何路径能继续突围,苏军已经包围啤酒厂,便让女人离开。好玩的是不想再走的不是克里斯汀,而是荣格。荣格日后回忆道: “此时俄国人包围啤酒厂,呼喊里面的人都出来招降。蒙克在写最后一份报告,我们其余的人坐在一旁抽烟。突然,蒙克抬起头来看着我们几个女子说道‘现在你们必须帮助我。我们穿着军服,无法从这里逃离。但女人应该可以,找条路去邓尼茨那儿,把这份报告交给他。’我不想再走了,但是克里斯汀夫人和另外两个人催促我走,她们摇晃着我直到我点头为止。” 她们摘掉头盔扔了手枪脱下军装夹克,几位德国空军军士是柏林本地人熟识道路,自愿护送她们走。电影中的孩子牵着荣格离开那一幕是导演艺术化处理过的结果。四位女性有的运气好,有的运气不好,落到苏联人手中的,就不用多说了,好运气的落到盟军手里,运气更好的回了故乡,而后被盟军找去审讯,展开一段罗曼蒂克恋情……感叹下:克鲁格的经历简直就是言情小说啊~~!她爱上了审讯自己的英国上尉詹姆斯,詹姆斯对她也有意,两人在1947年12月23日结为夫妇,克鲁格与丈夫一起在英国生活,她的丈夫后来做了剑桥大学的教授。 电影中跟哈维尔一起自杀的那位年轻的SS军官,一直怀疑他就是蒙克的副官斯蒂尔。历史上斯蒂尔就是跟哈维尔一起举枪自尽(电影连哈维尔先咬毒药胶囊而后开枪这点都拍到了,很赞) 电影演员表里也出现斯蒂尔与其饰演者的名字了,综合来看,只能是他。但是历史上的斯蒂尔不是未婚,而是已婚,且有一子一女,蒙克和申克都劝说过斯蒂尔不要轻生,可他决心已定,他的遗言是“一旦在元首的旗帜上宣誓,就再没什么东西属于自己。” 很多年后申克回忆起斯蒂尔时还很感慨,虽然过了很久,但不知何故,他一直都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忠诚感远远大于他宣誓效忠的高官(大意),申克可能借指那些在末期各自打小算盘的人吧,相对斯蒂尔就单纯多了。 跑题:斯蒂尔死后,京舍就做了蒙克副官,联系之前他推荐蒙克做Z区防御司令…………我要YY

 2 ) 尼禄法令——希特勒最后的疯狂呓语

本文授权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编辑并发表。本来这篇要写日志,但日志草稿有别的东西,想给一本关于第三帝国末路的书写个读书笔记,但也似乎没办法写,就把相关内容写在这里吧

导语

人性之深渊不可凝视,在这样的深渊中,毁灭欲是一个绕不开的人性之恶。暴力,打砸抢这类的行为背后都可以看到毁灭欲的影子。当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有毁灭欲时,造成的灾难可能就更大一些。古罗马的皇帝尼禄因为一些不可名状的原因把罗马城点了,从此遗臭万年。不过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相对应的破坏力也不很发达,就算是有人想毁灭世界,也顶多毁了一家一城而已,比如崇祯皇帝上吊之前砍了自己的几个公主,诸如此类的,也就这样了。

那么,到了技术发达的20世纪,如果有人的毁灭欲爆棚,会怎么样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纳粹党真的有一个毁灭德国的计划,被称为“尼禄法令”。提出这个计划的人是希特勒,但这样玉石俱焚同归于尽的疯狂念头根本无法得到执行,再加上纳粹败亡的过于迅速,这样的“尼禄法令”也就根本没有实施,只是沦为了历史上的疯人疯语。

1945年3月20日,希特勒检阅在劳班立下战功的希特勒青年团员,这是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如果我们失败了,要拉上整个世界给我们陪葬”

关于希特勒的心理,相关的各种研究和不靠谱的说法满天飞,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希特勒不止一次地说,“如果战争失败了,那么整个世界都要为我们殉葬”。时间到了1945年,纳粹德国的战败已经确凿无疑了,希特勒这个时候开始很严肃地考虑“毁灭世界”这样的事情。当然,那个时候的纳粹毁灭不了世界,能毁灭的也就只有盟军苏军的战俘,全德国的军队和民众,当然还有他们自己。

1945年元旦,纳粹德国试图在“底板行动”中用空袭扭转战局,但未能如愿。元旦当天的挫败预示着这一年的流年不利。关于底板行动,本公众号2018年元旦发过文章《底板行动:二战德国空军的绝唱(附尼伯龙根工厂新年贺词)》

所以在1945年初,希特勒开始有计划地毁掉他能毁掉的一切了。2月,宣传部长戈培尔鼓动希特勒废除《日内瓦公约》,在戈培尔看来,德国之所以沦为现在的田地,都是因为士兵作战不勇敢。如果士兵们知道他们在沦为战俘后将得不到任何的保护(战俘受《日内瓦公约》的保护),他们就会更勇敢地与敌人战斗。不过,戈培尔疯了,元首身边的将军和一众纳粹高官还没完全疯掉,在这些人的全力劝说下,戈培尔和元首最终没有走向“自绝于世界”的道路。

在戈培尔和希特勒看来,德军的投降是因为“对战俘太好了”

《尼禄法令》

《尼禄法令》的核心内容是彻底地破坏德国的工业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电力,水管系统等。猛一看,这似乎就是焦土政策的延续。德军在1943年逐步从苏联撤退时就在实行这样的焦土政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资源被敌人所用,减缓苏联红军追击的速度。这样的焦土政策在军事上是有意义的,所以也就得到了德军的执行。

1943年冬,德军用这种“枕木破坏车”来系统地破坏乌克兰地区的铁路,相关内容请参阅本公众号《铁流: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铁路运输小考证》

到了1944年8月,盟军兵临巴黎城下。希特勒决心炸毁巴黎,“让盟军只能得到巴黎的废墟”。德军城防司令肖尔蒂茨将军接到了命令,在巴黎的各大历史建筑和纪念碑上安放炸药。摧毁历史文物在军事上毫无意义,这纯粹只是希特勒“我不好过,别人也别想好过”的毁灭欲发作而已。最终,肖尔蒂茨将军决定留下巴黎,向盟军投降。因为这个举动,他被纳粹德国缺席判处死刑,但也被称为“巴黎的守护者”而在战后的法国声名远扬。事实上,肖尔蒂茨在东线作战时执行焦土政策相当无情和彻底,“巴黎的守护者”并非对所有的地方都一视同仁。

签署投降书的巴黎城防司令肖尔蒂茨将军

从毁灭东线的村庄到毁灭巴黎,变化的不仅是焦土政策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变化。基于务实的冷酷让位于单纯的毁灭欲,这也就是“毁灭巴黎”的命令不能被彻底执行的原因。如果硬要说“毁灭巴黎”有一丝理性成分在,那就是这里过去不是德国人繁衍生息的地方,摧毁这里对德国人而言,并没什么物质上的损失。 但是到了1945年3月,希特勒签署的《尼禄法令》是根本不想给德国人留活路了。关于这一点,希特勒在一些私人谈话中流露过他为什么如此憎恶德国人,希特勒说:“如果战争失败,德意志民族也将灭亡。没有必要为这个民族维持最原始的生存基础,恰恰相反,最好我们亲自动手把这些基础毁灭掉,因为这个民族将被证明是最软弱的民族。” 也是在1945年3月,希特勒同参谋总长古德里安将军的争吵中,还恶狠狠地说:“我这一生都在为德国人民而苦苦奋斗”。那么,希特勒到底爱不爱德国人呢?他自己当然不可能给口头答案,但在历史中,他用尼禄法令回答了这个问题。 1945年3月18日,纳粹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抵达元首地堡,参加夜间战局研讨会。他带来了一篇3天前就写好的备忘录,准备呈送希特勒,备忘录上写着这样的内容—— “预计在6到8周内,德国经济将无可避免地总崩溃。到了那时,战争也就结束了......人民在这场战争中已经履行了义务,并且在远比以往任何一场战争都要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任务”,施佩尔写道,“我们有义务将所有能够保障人民在遥远将来重建德国的条件留给人民。”

纳粹德国军备部长施佩尔(图右)在1942年的一张照片

希特勒看完这个备忘录之后一言不发,随后就签署了前文中提到的《尼禄法令》。这样的命令被立即下达到了国防军指挥部,又从那里被传达给前线和后方所有能联系上的指挥官。在当时,极少数狂热的纳粹分子试图认真地执行这样的命令,但绝大多数官员都对这条命令视若无睹。如果关系到生存的基础设施都要没有了,他们自己的生存就要受到严重的威胁。毕竟,绝大多数德国人,包括绝大多数曾经忠于元首的人,并不想为希特勒殉葬。

施佩尔的努力

施佩尔在得知《尼禄法令》的内容之后,认定了这将“给德国人民判死刑”,于是施佩尔尽自己一切所能派助手往返于柏林和前线,告诉当地官员一些工厂和基础设施对德军的调动和战斗至关重要,不要摧毁。到了3月27日晚间,施佩尔接到了觐见希特勒的命令,他遭到了希特勒的质问,后者怀疑施佩尔的忠诚,并威胁他“如果不执行尼禄法令,将以叛国罪论处”。施佩尔面对希特勒咄咄逼人的盘问,首先说自己绝对忠于元首,而且自己决不相信战争已经失败了,仅仅是这样的表态就已经让希特勒感动到不行了。于是施佩尔趁热打铁,要求希特勒将尼禄法令的监督权授予自己,希特勒也答应了。 于是,施佩尔用这样的权利在德国境内奔走呼号,全力地阻止尼禄法令实施。当时,德军B集团军群被包围在鲁尔工业区,这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了。施佩尔要求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在战斗时远离工厂。施佩尔重新起草了一份破坏命令,争取使工业设施处于瘫痪状态而不是全面破坏。不仅如此,他在1945年4月发表的演说中,禁止继续进行破坏,并号召武装部队枪毙所有违背这项命令的人。有了这些强制措施,德国的工业设施和基本生活设施终于得以保全。

视察时在门口坐下休息的纳粹军备部长施佩尔

在做所有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施佩尔愈发觉得希特勒不可理喻的疯狂会随时爆发,届时一切将不可收拾。于是他萌发了刺杀希特勒的念头。当时希特勒已经住进了柏林的元首地堡,施佩尔的计划是从地堡的通风口向里灌毒气或者投放挥发性毒药,杀死地堡内包括希特勒在内的所有人。但是,希特勒在经历了720谋杀案之后变得风声鹤唳,对任何可能的危险都谨小慎微。地堡的通风口远离地面,这种情况下,刺杀希特勒的想法也就落空了。

元首地堡,那个带尖顶的建筑侧面就是地堡的通风口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施佩尔并不需要多大的努力就可以阻止希特勒的尼禄法案。如前所述,稍有理智的德国人并不想要追随元首去瓦尔哈拉,保证战后的最基本生活条件这件事情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自然的事情。除此之外,1945年3到4月间,盟军和苏军进攻迅速,纳粹德国很快土崩瓦解。就算是有人想要破坏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有足够的时间。

1945年4月20日,施佩尔作为纳粹的高官出席了希特勒最后的一个生日聚会,两天后,希特勒决定留守柏林直到自杀。4月24日,施佩尔来到柏林同希特勒做最后的告别。在同希特勒的谈话中,施佩尔坦言自己并没有遵照尼禄法令毁灭德国,而希特勒也没有处死他。到了这个时候,谈论“毁灭德国”远不如“元首必须留在柏林”或者“施泰纳去了哪里”重要了。

电影《帝国的毁灭》当中的希特勒(前)和施佩尔(后)

1945年5月向盟军投降时的施佩尔(左),希特勒的继承人、新任德国元首邓尼茨海军元帅(中),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大将(右)。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7天后,德军无条件投降。希特勒那个在濒临灭亡时提出的尼禄法令,就这样化作了历史的云烟。有些历史著作说,纳粹德国的历史对人类是一个警示,它告诉后人,人类曾经那么残忍。 但是人类的可悲之处在于,人性的深渊一直都在。所谓太阳之下无新事,诸如纳粹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在后世反复的上演,有些甚至比《尼禄法令》还要丧心病狂。看起来,人类不但曾经那么残忍,大约还将一直残忍下去吧。

比如网上一些“野生国师”所发的这种疯狂言论,实在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完)

 3 ) 驳Berliner同志的《希特勒的罪行与过错》

目前关于二战的翻案文章,基本都围绕两点,一种是二战是欧洲反犹主义的最终爆发,另一种是二战是一战后列强压迫德国的结果。前者演化为犹太复国主义阴谋论,在黑犹太人的同时也黑了西方文明,后者则把二战变为另一场狗咬狗的利益之争。

这两种观点看似有理,其实大谬不然。比较要命的是,Berliner同志的大作《希特勒的罪行与过错》就是说的这两种观点,而且应者甚众。看此情景,我只好跟着说两句。

先说说犹太人问题。

犹太人遭到迫害的传闻最早在42年就有流传,在1945年以后才逐渐为西方民众所知,而真正广为人知,已经是冷战高潮了。事实上到50年代大多数人对纳粹罪行仍然没有概念,而二战中的人们在讨论邪恶德国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到犹太人的问题。对于当时的盟国来说,反犹纯粹是希特勒假公济私干的一件事,美英为此叫好的政治家不在少数,说盟国会因为德国反犹而反德,完全是笑话。

把二战简化为反犹主义和犹太人利益集团之间的战争,这种观点是冷战,具体说是中东战争的一个副产品。这种理论的起源和目的其实不重要,关键是,它完全不符合二战历史。对于二战中的盟国民众来说,德国威胁的是所有人类的生命,也只有面对这种危及,苏联和美英才有联手的可能。

如果有一个国家,用2年时间占领了整个欧洲,无论是与它毫无利害关系的小国还是世界顶级强国,都毫无还手之力。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被他打得奄奄一息。半年时间占领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的一半,剩下的一半也唾手可得。它的盟友占领了北非,整个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世界第二强国完全被逐出太平洋。那么,这个国家到底是邪恶还是正义,其实根本就无关紧要。

二战后的美苏仅仅因为有世界第一的军事力量就成为全世界惧怕的对象,那么有这种力量而且毫不犹豫地使用它实现自己目标的德国,必然成为全地球所有国家的敌人。至于纳粹的理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纯洁的雅利安地球到底是不是天堂,我想没人会在乎。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正义与邪恶,也不是领土争端经济利益,甚至意识形态也无关紧要。真正的问题只有一个——生或死。

1943年,美国向英国抱怨,苏联人对盟国的援助丝毫不表示感谢,丘吉尔说了这样一句话,“在一个人被凶手扼住脖子,奄奄一息的时候,你还要求他对待别人礼节周到,是毫无道理的。”

所有质疑反法西斯战争乃至抗日战争正当性的朋友,这句话就是对你们的回答。



然后再说说“协约国欺人太甚”这种观点。

如果客观评价德国在一战中起到的作用,那么任何不能让德国亡国的处理方式,都是对公正这一概念的极大讽刺。德国在一战的所作所为,只比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帝国更为丧心病狂。

与犹太问题不同,德国投降条件过于严苛的问题并非后人的捏造,而是确实存在,早在一战当中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但是这不是一个正义性的问题,仅仅是单纯的政治考虑。当时对德处理意见有两派,一种是比较体面的和平,一种是彻底毁灭德国,前者是美国主张的,后者则是欧洲其他国家的意见。结合立场问题,两种意见的根源也就很清楚了。

对于美国来说,参加一战是个标准的赔本买卖,战后他只想赶快拍屁股走人,因此任何甩包袱的烂摊子都是他乐于见到的。对于英国来说,过去的欧洲均势政策已经被证明是个绝大的错误,但是劳合乔治考虑到英法一战中的各种不愉快,仍然需要一个能够压制法国的完整。主张坚决消灭德国的,不用说就是法国了,两次被敌人打到巴黎城下,大半国土沦陷4年,克里孟梭建议的肢解德国,已经算得上最仁慈的做法了。其他被侵略国家的意见自不必说,实际上,即使是德国的同盟奥匈帝国,对德国的怨恨也不亚于法国。俄国的意见虽然与法国相同,但是因为革命问题,它的主张只会起到反作用。

于是,最后对德处理意见就是一个折衷各方诉求的结果,必须强调的是,由于整个欧洲都背上了美元债务,美国在和谈中的影响远远超过它的贡献。如果让欧洲人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对德惩罚绝不可能仅只于此。如同曼京说的,如果投降协议不是在柏林签订,那么惩罚将很快降临到整个欧洲头上。

由于历史教育的偏差,一战史对中国人来说几乎是个空白,很多人遵循着毛时代的解释,将其归结为帝国主义国家间黑吃黑的战争,于是一战似乎变成了一场不分黑白的乱斗。在很多人口中,一战爆发的原因似乎就只是“帝国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卢沟桥之前,中日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又能少到哪里去呢?这些矛盾是谁引起的?是谁一直在扩大矛盾?

这些人不知道威廉二世在一战前和一战中的所作所为,不知道他在投降谈判中带着仅剩的德军去全国各地镇压人民起义,不知道德国发明的无限制潜艇战,不知道施里芬计划对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侵略,不知道德国甚至在投降时还强烈要求留下占领的比利时领土。

如果这些都可以不考虑,那么抗日战争也不过是一场中日之间的黑帮乱斗,满洲国独立是因为中国政府对东北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治,七七事变是中国驻军与中国军阀间的擦枪走火,淞沪会战真的就是惩膺暴支,南京大屠杀是“例外事件”。既然如此,还有什么不能洗白的?东京审判中被判死刑的日本领导人,包括东条英机在内,哪个不比德皇威廉二世更无辜?如果世界上可以有这么多如果,我相信很多朋友现在一定快乐地生活在大东亚共荣圈,然后开心地围剿中国游击队。

 4 ) 《帝国的毁灭》人物图鉴

虽则《帝国的毁灭》完美复原了人物形象和造型,使熟悉二战史的人可一望而知。但对于我等二战小白,大量的人物在其中,辨不清姓名身份。特整理图鉴,以兹备查。(资料来源是百度百科)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爱娃·布劳恩(Eva Braun)

阿道夫·希特勒的妻子

特劳德·琼格(Traudl Junge)

希特勒的秘书

盖尔达·克里斯蒂安(Gerda Christian)

希特勒的秘书

保罗·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

纳粹德国时期的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擅长讲演,被称为“宣传的天才”、“纳粹喉舌”,以铁腕捍卫希特勒政权和维持第三帝国的体制,被认为是“创造希特勒的人”。

赫尔曼·威廉·戈林(Hermann Göring)

德国空军总司令、“盖世太保”首长、“四年计划”负责人、国会议长、冲锋队总指挥、经济部长、普鲁士邦总理等跨及党政军三部门的诸多重要职务,并曾被希特勒指定为接班人。

海因里希·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

历任纳粹党卫队队长、党卫队帝国长官、纳粹德国秘密警察(音译为盖世太保)首脑、警察总监、内政部长等要职,先后兼任德国预备集团军司令、上莱茵集团军群司令和维斯杜拉集团军群司令。他是对欧洲600万犹太人、同性恋者、共产党人和20万至50万罗姆人的大屠杀以及德国对苏联的东方总计划的倡导者和鼓动者。德国《明镜》周刊中对希姆莱的评价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刽子手”。

赫尔曼·费格莱因(Hermann Fegelein)

党卫军骑兵部队的首任指挥官,1944年任希姆莱的联络官

马丁·鲍曼(Martin Bormann)

纳粹“二号战犯”,纳粹党秘书长、希特勒私人秘书,他掌握着纳粹党的钱袋子,人称“元首的影子”。

威廉·布格道夫(Wilhelm Burgdorf)

希特勒的第一副官

汉斯·克莱勃斯(Hans Krebs)

陆军参谋总长

威廉·凯特尔(Wilhelm Keitel)

德军最高统帅部总长,元帅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Alfred Jodl)

陆军大将,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威廉·凯特尔的副手

海因茨·林格(Heinz Linge)

希特勒的侍从、管家

奥托·京舍(Otto Günsche)

希特勒的私人副官

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Robert Ritter von Greim)

纳粹德国空军元帅,也是纳粹德国最后一位空军总司令

阿尔伯特·斯佩尔(Albert Speer)

德国建筑师,纳粹德国装备部长以及帝国经济领导人

路德维希·魏德林(Helmuth Otto Ludwig Weidling)

第56装甲军军长,柏林城防司令

威廉·蒙克(Wilhelm Mohnke)

纳粹德国的党卫队旅队长兼武装党卫军少将

沃尔特·赫威尔(Walter Hewel)

外交官

恩斯特·京特·申克(Prof. Ernst-Günther Schenck)

党卫军旗队长、党卫军和国防军营养顾问

卡尔·科勒(Karl Koller)

德国空军上将,空军参谋长

汉斯·弗里茨舍(H. Fritzsche)

戈培尔宣传部的官员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 ( Vasily Ivanovich Chuikov )

苏军总参谋长

 5 ) 年轻不是不悔的借口——第三帝国《覆灭》直感

年轻不是不悔的借口——第三帝国《覆灭》直感


“直感”的意思是,直觉的感受,充不得评论之数。打开电脑敲打以下文字的时候,我应该是破天荒地没有连接网路,并且故意切断互联性的交换,不查任一资料,放任必然出现的错与误,“感”而已。

接近凌晨时分,从衡山影院出走,两个半小时的德国影片《覆灭》(DOWNFALL),钱包里还有一张《覆灭》前拐到永华买的周六《第九日》的票——同样都是二战,都是德国。在这个纪实性的群像电影中,不知道感和想之间,哪端更出离印象。

希特勒的手

对于希特勒的印象,一直停留在2个影像文本里,其一是卓别林的《大独裁者》,那里面希特勒最夺目的身体器官是他的脚,卓别林将标志性大头皮鞋里的双脚压缩进希特勒标致的高统皮靴中,调戏着气鼓鼓的地球,戏噱而绵长;其二是《王中王》,此地最夺目的希特勒身体器官是他的小胡子,在闪电的一惊一咋里,希特勒和他的姐姐交相辉映,极尽讥讽之能事。

《覆灭》里,希特勒虽然算不得最夺目的角色(窃以为戈倍尔更抢眼,下节再表),但是他的手无疑被刻意放大了,许是帕金森症,许是为了放大“希魔”垂死前歇斯底里的神经质,无论“手” 摆放何处,指点地图、拨弄盘中的素食、戳着下属勃然破口大骂、轻抚爱娃的脸……尤其是背于身后多次得到迫近的特写镜头时,都痉挛一般地筛然抖动。

我想起,那个因为希特勒以致悲凄幻灭按捺不住拉着妻子一起自杀的人,他的一个小说中,曾写到一双比脸孔更曝光内心的,手。

爱娃的烟

最后一次从地下掩体来到地面放风透气时,她对希特勒的女秘书和厨娘说,抽一根吧,点燃,深吸一口,视线聚集在废墟瓦砾堆中幸存青铜少女雕像上,阳光很明媚,好像还有些风,四月底的柏林,天气应该不错。时间仿佛停滞,却不过几秒而已,空袭便响起,一颗颗炸弹凌空而来。

那根长长的香烟落在泥土里,爱娃的脚踏上去,用力地踩转一下。

她是来和他一起死的,她知道。她的妹夫是希姆莱与希特勒之间的联络官,希姆莱瞒着希特勒偷偷和盟军谈和暴露,希特勒派人抓到她的妹夫要处极刑。她之前接到过妹夫劝她离开的电话,她冲到希特勒面前,请他宽恕妹夫,妹妹要生孩子了,大厦倾覆中,“此时你这样做还有什么意义呢?”他用颤抖的手轻轻抹去她的眼泪,他的眼睛红了,他大声拒绝将军们疏散柏林市民的要求时没有红,他大声咒骂士兵将领应该拼命的时候没有红,他说他们命该如此,

但,他拒绝了她的要求。


“根据种族通婚条例,元首你是纯正雅利安人么?”

希特勒要在离开世界前与厮守15年的爱娃结婚了,炮火纷飞中,一个应该是牧师一样的证婚人被带到地下掩体。“根据种族通婚条例,元首你是纯正雅利安人么?……根据种族通婚条例,爱娃你是纯正雅利安人么?……根据条例元首我可以看你的身份证么?” “他是元首!”警卫官终于按捺不住发作了,牧师“哦”了一下,放弃查验,继续发问,“元首你愿意娶爱娃布劳恩为妻么……”

想起《U531》中最结棍的一句台词,“德国人造的东西,真TMD结实!”


戈倍尔的脸·戈倍尔夫人的小药丸

希特勒周围的人中,最抢眼的无疑是戈倍尔,虽然他在影片中出现好像没有希姆莱早,但是一现身就被我一眼认出——当然,因为我之前在电视上看过他的照片,我第一反应竟然不是他的名言“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脱口而出的是“他把自己的孩子们都毒死,然后和妻子一起自杀了”——这是我书上看过的简单一句话,我不知道,这个孩子“们”竟然如此之“们”,这个过程竟然,竟然如此……

这个演员简直太像戈倍尔了,五官是隼和狼的融和,刀削一般的高颧深目,而特别是在希特勒周围的军绿色中,他的糟黄色文官制服尤其醒目。

那鹰一样的眼睛居然流泪了,他像希特勒一样让柏林市民和士兵为他们的疯狂殉葬的时候他的脸依然酷毙了,像沙漠一样酷毙了。戈倍尔让希特勒的秘书为他记录遗嘱,秘书说,她正在打元首的遗嘱,他猛地收了泪,“那我一会再来。” 戈倍尔不仅将妻子孩子全部弄到地下,还唯一一次违背元首领袖的命令,元首让他带着家人离开——他执意为元首殉葬,带领全家。

戈倍尔夫人领着天使一样的一群孩子,真的是一群,6个,其实他们一共是7个,刚好一串完整的音符——还有一个是戈倍尔夫人书写遗嘱的阅读对象,一身戎装地放置在相框里。孩子们跟着妈妈,小鸟一般地齐声说:“我们来看希特勒伯伯和爱娃阿姨。”银铃一般地为希特勒伯伯和爱娃阿姨齐声合唱,妈妈是他们的指挥。

“孩子们不能活在没有国家社会主义的世界里……孩子们不能活在没有国家社会主义的世界里。”这是妈妈一再强调的要把他们都带走的理由。妈妈监督着医生用锥形瓶配制好深度安眠的药水。“孩子们,这是妈妈跟你们说过的药,有点苦,谁先来……海达你最听话,你先来……”最小的女儿先喝了,苦得瘪了下嘴,最后一个最大的女儿哭了,“妈妈我不要喝……”妈妈只好用灌。

孩子们都睡着了,妈妈蹑手蹑脚地进来,掏出一盒小药丸,逐一放到孩子嘴里,用手将上下牙挤压合拢,干脆的“咔”一声,孩子微微抽动一下,头就歪过去了,妈妈将被子给她/他从头盖上——每个孩子都是一样步骤,简洁而干脆。6个都完成后,她走出房间,颓然蹲在地上,她的丈夫,在几步外看到她。

轮到他们了,戈倍尔戴好手套,整理好衣服,和妻子走到地上,他先朝她开枪,然后朝自己开枪。两声枪响刚落,几个士兵有了之前对付希特勒和爱娃尸体的经验,毫不拖沓老练地从过来浇上汽油,点火。


彼得的自行车

彼得只有12岁,元首就接见了他,给他授勋,因为他用火箭筒击中了2辆苏军坦克。这应该是他第一次见到元首真人,或许他会想,这个佝偻着背哆嗦着手有气没力的垂垂老人,真是我们狂热追随的元首么?

彼得的爸爸之前曾经试图将他从街道上劝回家,爸爸也劝说其他和彼得一样未成年的“战士”,还有刚成年的战士,未果。等彼得在炮火和死亡的游荡和游击中逐渐回复一个12岁孩子的真实恐惧时,他冲回父母的怀中。

可是,即使在苏军的距离都可以目测的时候,依然有百姓构成的所谓战场执法队将怀疑对象迅速吊死打死。即使在希特勒已经自杀,柏林防御司令刚宣布停止抵抗的时候,彼得看到战场执法队从家里走出,父母都倒在血泊中。

于是,在苏军包围住一群德军士兵的时候,一个女人从包围中悄悄溜走的时候,他有力地牵住她的手,穿行在胜利者的眼神里,用12岁孩子的物理外表掩护她离开。

彼得突然有个发现,河里漂着一辆自行车,他捞起来,他们对视着笑了。她骑着车,载着他离开,他们在静谧的乡间路上行进,一起离开,离开……


特鲁德尔小姐·上尉医生

前面说到这个电影的纪实性,虽然隐约记得资料上说这个电影的视角和发轫都来自真实的希特勒的女秘书特鲁德尔小姐,好像她的姓是荣格,和著名心理学家一个姓——片子她的正式称呼是“荣格夫人”。但是我觉得应该还有一个视角,原谅我没有记住这个似乎是影片中唯一有点清醒旁观者样子的知识分子模样的年轻医生的名字,只记住他的军阶是上尉。这两条线索,前者的角度应该是从地下掩体由内而外,因为她一直都呆在希特勒身边,对于外面的战事并无切身体验;后者则是由外而内,他原来是负责食品药物运输的,后来到地下,并偶然见证了希特勒的死亡。

上尉医生的反省和清醒比彼得的父亲幸运,他尽力的劝阻不要继续抵抗血拼的语言似乎有些奏效,而他也在战后几年被释放。

特鲁德尔小姐被招聘被希特勒钦点为秘书,陪伴见证了希特勒最后的时光,她曾经在爱娃表态时迅速接口表态愿与希特勒一起死,虽然此后自己都不知道当时为何脱口。在希特勒死后突围,被苏军包围时,因为女性身份,又得到12岁男孩彼得的帮助,逃脱。战后被甄别为年轻的追随者,被释放。

片末是2002年特鲁德尔小姐逝世前一段采访录像,她说自己多年以来都不愿意开口,直到不久前看到一个展览,一个被纳粹杀害的年轻女子的遭遇刺激了她,“年轻不是借口,应该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


属于此地的“60周年”即将到来,《覆灭》直感后,在纸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忏悔需要勇气,和能力;接受忏悔也需要勇气,和能力——真实的勇气和真正的能力。不忏悔和不接受忏悔,不知道是否只需要“勇气”。


附:50块一张的电影票,这个所谓“电影节”简直是发横财,但是我依然迂阔地拒绝了黄牛20块的拉票。


http://www.blogcn.com/User7/ecnumeng/blog/21745217.html

 6 ) 是魔,亦或是人?

《柏林苍穹下》是看过的,不过若非事先晓得,真不会认出眼下的希特勒就是布鲁诺·冈茨。他的演绎下的最后的希特勒,不是魔鬼,只是一个身体孱弱,丧失权威,歇斯底里到病态的“领袖”。却不止如此。通过女秘书荣格的一系列细节回忆,他实际上也是一个在女士面前礼貌有加,彬彬有礼的男子,是到最后一刻还认为自己一系列行径是拯救人类筛选人种的可怜的战败者,甚至由此“可怜”油生出一个年轻女人的同情,而与我们所"认识"的狂魔有了鲜明对比. 但是,导演也鲜明地揭示,年轻的秘书是十分受到年龄,女性特质和所看到的事情的局限的,她虽与纳粹共处,却并没能看到地上的人们是如何因为丧心病狂的消灭人种和无休止的非人道战争遭遇的人间惨剧。这一点通过容格老年回忆时的忏悔得到回归。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因为被指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备受争议。但看过影片,觉察到,对于受害者来说,把希特勒视作魔鬼并不能帮助人们更好的疗愈伤口,而从人性角度冷静分析一个“人”如何演变得与人道完全背道而驰,才是对人类来说更待棘手解决的态度。

 短评

带给我的震撼比任何一部同类都来要得深刻

6分钟前
  • 达立
  • 力荐

落幕的时候你必须站在舞台上,我庆幸我不知道一直信仰的东西突然倒塌了的感觉。全片两个半小时可是没有感觉丝毫拖沓冗长,直击心灵的点接连不断,真的很久很久没有过不暂停一口气看完这么长的片子了。真实、痛苦。

10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B】绝望下的人性百态,没什么剧情,拍的更像是纪录片,而且我觉得是不是有美化纳粹的嫌疑?总之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向来对政治军事题材不感冒。PS.在看完N个恶搞元首愤怒的视频后,已经无法直视那段发飙戏了= =

13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当年共我阅兵人,点检如今无一半。戈培尔:“我们从来没有强迫人民,是他们选择了我们。”

18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素材啊 拿根帮帮捅死他! 尼玛死渣渣斯大林 好棒好棒的我到河北省来!!

21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即使是从传记电影的角度去讲述,本片也显得过于漫长和沉闷..剪辑上下的功夫不够,但是演员们的演技都十分到位.希特勒的奥地利沙哑口音还原得很好,歇斯底里时候的声音连我这个老德国听起来都有些吃力.战争场面不能算壮观,只能说是逼真地还原了一些场景..疯狂和破败错落有序,为那些小细节给四星

26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罪孽者歇斯底里的信仰,没有任何煽情的渲染,可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赤裸裸沉痛与残酷的直感。

27分钟前
  • Ragdoll™
  • 力荐

六百人的资料馆大厅几乎座无虚席,所有人安静的看完这部沉重、冷静、真实、严肃、压抑、沉闷、悲痛、漫长、痛苦的希特勒最后12天。历史重现,战争无情,电影还原的细节以及演员的表演都值得深刻铭记

32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该片将希特勒还原成一个普通人,而不再让所谓的“魔鬼”充当人类良心的替罪羊。

35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除了元首全是渣渣 完全是因为鬼畜的二次元才看这片的

36分钟前
  • moer
  • 还行

他共有7个孩子,他和妻子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们在没有帝国的天空生长,在希特勒和爱娃自杀后也一同自杀。令人不胜感慨。历史的真实通过镜头一幕幕重现

3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我到河北省来

38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一部勇敢的片子。

40分钟前
  • TJ
  • 力荐

挺客观,偏冗长

44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推荐

自从有了元首的愤怒系列 我再也不能好好看这个了

46分钟前
  • |
  • 力荐

这是一部伟大、勇敢、详尽、不煽情的电影。演赫曼的Thomas Kretschmann是个很帅的德国军官专业户,在《钢琴师》《刺杀希特勒》里都看到他。

50分钟前
  • yuanhan
  • 力荐

渣渣,尼玛死!拿根帮帮捅死他!ps:男主很牛逼,一个瑞士人把元首的上奥地利加巴伐口音说的那么好。

52分钟前
  • Österarm
  • 力荐

元首最后的失意时刻,帝国毁灭的萧条前夕。Bruno Ganz演技精湛!从第三帝国的视角出发,竟对元首一丝同情。对元首的赤胆忠心,至死效忠,负隅顽抗,自杀殉葬,与丢兵弃将,谋求保命,违令背叛的对比引发触动和深思。纳粹德国虽注定失败,但其宣扬的思想和形式化符号及精神却成功根植到每个人的骨子里。

54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他们说我的萌点都是渣渣!!

57分钟前
  • 六壁坂
  • 力荐

absolutely fair and objective

58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