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咬狗

HD中字

主演:伯努瓦·波尔沃德,Jacqueline Poelvoorde-Pappaert,Jenny Drye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法语年份:199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咬狗 剧照 NO.1人咬狗 剧照 NO.2人咬狗 剧照 NO.3人咬狗 剧照 NO.4人咬狗 剧照 NO.5人咬狗 剧照 NO.6人咬狗 剧照 NO.13人咬狗 剧照 NO.14人咬狗 剧照 NO.15人咬狗 剧照 NO.16人咬狗 剧照 NO.17人咬狗 剧照 NO.18人咬狗 剧照 NO.19人咬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咬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热爱吟诵诗歌且幽默健谈的杀手贝罗特(Benoît Poelvoorde 饰)自费请来一支摄制组为他拍摄纪录片。在镜头前,他毫无保留且毫无隐讳地展现每次行凶的全过程,并悉心讲解不同的杀人技巧。摄制组成员从最初的观众逐渐演变成贝罗特的帮凶,这一种疯狂之人仿佛失控的汽车,飞速向毁灭的终点驶去……  本片成本仅为15000美元,却成为比利时当年商业上最成功的影片,并且荣获1992年戛纳电影节SACD奖最佳影片和青年特别奖、1993年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1992年Sitges – Catalonian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Benoît Poelvoorde)和最佳影片奖、1992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Metro媒体奖。  本片导演Rémy Belvaux于2006年9月4日去世,享年40岁。犴达罕潜伏我要结婚(粤语)告别秋天天降神运你所见如我所见吗尊贵囚徒飞哥战队战北平新常态阵圆梦巨人(原声版)斯特莱克探案集第三季合十龙虎少年队2女她日落家园第五季虚空异界爱跃星空空之境界 第一章 俯瞰风景风中的女王第三季讨厌你的方法欢唱大篷车哭泣的男人2014速度与激情4(原声版)全世界最好的你键1959又快又贱又失控虎妈猫爸暗黑之岛黑道丧尸信长老师的年幼妻子崩溃人生第二季防弹兄弟:南非特别篇出差十五夜2:共助2:国际 特辑义胆雄心迷途撕名牌杀戮事件飞跃羚羊信长的忍者:伊势·金崎篇天崩地裂1997波尔达克第二季僵尸国度 第四季中国营长

 长篇影评

 1 ) 世界上主题最黑暗的电影

这部由比利时三名电影学院学生创作的电影也许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禁片,禁映这部电影的西方国家大概只有瑞典,但蕴含于这部电影中的颠覆力可能要比那些真正的禁片还要可怕……
我的朋友曾说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很长时间内没法看别的电影,同样的感觉也出现在了我身上。电影中传达的黑暗绝望的理念如同绞索一般——我不得不说这部黑白色调的伪记录片颠覆了这个世界的一切,甚至也颠覆了电影艺术本身……

1989年,布鲁塞尔INAS电影学校的学生莱米•贝瓦克斯(Rémy Belvaux)和安德烈•贝泽(André Bonzel)打算拍摄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后来他们的朋友贝诺特•波维德(Benoit Poelvoorde)也加入其中,成为编导之一,并最终主演了这部电影。由于资金的匮乏,《人咬狗》(Man Bites Dog)的拍摄构想被搁置了两年半的时间,三个年轻人最后通过布鲁塞尔法语区的募集及自己打工的积蓄凑够了所需经费,用六周的时间完成了影片的拍摄。为了节约开销,影片中的所有角色均由他们的亲朋好友出演。
几经周折,影片终于得以上演,这部成本仅为15000美元的独立影片创造了比利时影史上的一个奇迹,《人咬狗》的票房成绩仅排在美国好莱坞大片《致命武器3》之后,成为当年在商业上最为成功的比利时影片。由于另一部比利时影片《小英雄陶陶》(Toto the Hero)刚于一年前获得金棕榈大奖,《人咬狗》未能在戛纳染指桂冠,但在电影节期间却引起了极大轰动,慕名而来的观众络绎不绝,组织者甚至需要动用警力以维持影院秩序。

从电影的第一幕,《人咬狗》就将侮辱你的神经并扼住你的喉咙。当我们看到一个中年男人,这部电影的主人公贝罗特在列车上用绳子勒死一位女乘客时,我们亦会奇怪地发现,有一组摄制人员正跟踪拍摄着他杀人的全过程。随后我们将看到贝罗特一边处理着尸体,一边对着摄像机镜头侃侃而谈,他将向我们介绍他处理尸体的经验,怎样能让尸体沉入水中后再也不会浮出水面——我们将得知在尸体上附上一定比例的重物,尸体就可以永沉水底直至腐烂,这其中男人、女人、儿童、老人乃至于侏儒尸体与附着重物之间的重物比例各不相同。你需要这样的“生活”经验?
依据正常逻辑,观众会本能地在随后寻找这名女乘客是谁,贝罗特为什么要杀死她以及对剧情有何推动等等。可实际上,关于这名女乘客的一切并没有再出现在影片中,她仅仅只是作为杀手贝罗特曾经杀死的无数牺牲品中的一个而存在。因为随着电影推进,我们将发现身材瘦弱的贝罗特是一个连环杀手,他大量的,毫无感觉地,甚至有些玩笑般地突发奇想地杀人并碎尸,而由三个年轻的电影工作者组成的摄制组将跟随着他忠实下记录下一切。
整个电影中,我们都会听到贝罗特的喋喋不休,通过那些谈话,我们会发现这个家伙除了是一个冷血杀手之外,还是一个精通美学理论的业余艺术家,水平不低的钢琴师,通晓各类哲学流派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很有见地的社会学家,此外还是对动物生殖行为很有研究的生物学家和抒情诗作者。

我们还会发现,他拥有两个情人,一位是足有60岁的老女人,另一位则是一个20几岁的女孩儿。其中后者是一位长笛乐手,她从小就是贝罗特音乐演出时的搭档,这之后贝罗特放弃了音乐事业成了杀手,并用他杀人而获得的收入充当着女孩儿的情人兼艺术供养人的双重身份。
那三位电影工作者最初只是忠实的记录者,他们冷静地摄制着贝罗特接二连三地杀人,见亲友,会情人,并静静倾听着贝罗特关于哲学思想、城市规划、杀人艺术等方面内容的夸夸其谈。而他们第一次从拍摄者成为被拍摄者的身份转换是在贝罗特杀死一位黑人之后,这时摄制组成员之一出现在镜头前,充当了运尸者的角色。至此,这部伪记录片陷入了完全失控的局面——如果说此前他们是贝罗特杀人事件的冷静观察和记录者,那么到现在他们成了杀人者的从犯,而这也让观看这部伪记录片的观众们开始不知所措。

因为影片一开始就伪装成记录片的样子,而观众自然而然地会跑去占据了摄影师的位置,视角与摄影机认同,并从这一视角观察着那些血腥暴力事件。可当观众发现摄影师也跑到镜头面前,与贝罗特一同喝酒聊天、强奸抢劫、杀人运尸时,观众便会完全失去自我定位。
我们知道,通常影片对待观众有三种态度,一种是将观众缝合进影片叙事织体当中的积极态度,一种是观众无法与银幕上任何一个人认同的中立的态度,还有一种是观众被间离出影片规定情境的消极的态度。这三种态度都是非常尊重观众的态度。而《人咬狗》是一部并不尊重观众的影片,它对观众是别有用心的,它将观众渐渐引入一种彻底的认知错乱的谵妄之中,使观众对人性基础、艺术原则、道德理性等全部失去判断。
而随着影片的继续深入,观众会发现自己的身份将被置换成帮凶——观众起初以为自己是不介入的摄影机,当看到后来发现根本没有这样一个位置,于是观众不得不走到杀手身边沦为帮凶。
在打死一家三口的那场戏中,贝罗特残忍地拧断了男主人的脖子,观众被强迫倾听了拧断脖子的咔嚓声,这是一次骇人的倾听——观众突然发现自己即将变成施暴者,此时影片的道德原则和快乐原则同时发生作用:道德原则使观众本能地与弱者认同,而快乐原则则让观众在潜意识中享受强者的权利。当以瑞米为首的影片摄制组成员逐渐由唯唯诺诺的帮凶转变为同杀手一起轮奸妇女,并烂醉在地上的同伙时,他们恣意欺骗并意淫了观众(抑或观众此时在潜意识里已经变成贝罗特的同伙?)。

影片在贝罗特的家人收到一只死老鼠时引入了一种危机。贝罗特终于被复仇者打死。此时观众震惊作为伪装的记录片,杀手死后将如何拍摄下去,观众的视角立刻回到了摄影机背后,随着导演瑞米被杀,摄影机被缓缓放到地上,摄影师在最后一刻试图逃跑并奔进画面,但他同样未能逃脱被杀的命运。至此这部影片的观众彻底丧失了认同对象——观众亦被影片杀死?因为全部创作者都在其艺术创作过程中被杀戮的电影作品同样也不需要观众。
影片以物的结束即胶片转完为终结,再一次重申了影像至高无上的地位。

影片中一段情节值得玩味,就在录音师被打死的同时,影片的摄制者开始唠叨“我们的影片的经费快不够了”,原来影片的拍摄是在杀手的支持下进行的,其经费恰恰来自于杀人所得的赃款,所以影像不得不堕落为暴力的帮凶——为了完成他们自己的艺术创作。
而这部伪记录片中的主人公以及创作人员的全部死去,也使得这部伪记录片成为了一部主题最为黑暗的电影。
如前所述,贝罗特的年轻情人的艺术事业同样需要贝罗特来资助,两人合作演奏的那段优美明亮的抒情乐曲贯穿着这部电影的始终,构成巨大的反讽的效果……

•为什么人们把大街上的砖都涂成红色?红色是血色,是印第安人,是暴力的色彩。” ——贝罗特的这段独白让我们了解到在这个暴力世界里,杀手很可能是最清醒的一个。

•暴力与影片之间的那种天然的亲密关系便被揭发了出来。恋暴力癖天生是属于电影的,就正如窥视癖天生是属于观众的一样。正是由于观众内心潜在的虐待和自虐情结,银幕上的暴力才成为极受欢迎的观赏性奇观。如果说《出租汽车司机》、《大佬》、《低俗小说》、《精神病患者》中的暴力场面令我们触目惊心的话,那事实是,人类社会中自始至终都不缺乏暴力的事实。只不过由于道德的约束人们无法对此表现出喋喋不休的兴趣,而电影为了自身的生存便只好先观众的堕落而堕落。维文•索布切克说过:暴力就是“我们道德痉挛的意义和内涵”,这种理性在今天的银幕上已是稀罕物,其出现的频率恰好证明它的不存在。(网友评论)

•当进入到后资本主义时代的人们已经熟悉了由吴宇森带来的浪漫英雄式的唯美派暴力,到昆汀•塔伦帝诺、北野武等创造的血腥残酷的动作型暴力,《人咬狗》的那种夹杂着偶然和无意义的暴力,使人们体会到一种黑色幽默,一种暴力电影作品本身的态度。暴力肯定是影视作品兜售自身的上好元素。但影片表现暴力时究竟应当是以一种虚幻的方式,还是一种诚恳的方式,究竟是意在激起观众的模仿欲望,还是降低观众对暴力本身的新鲜神秘感,《人咬狗》或许是不自觉地做出了这样的探索。年轻的电影制作者们的观点是:电影不仅在内容上具有表现暴力过程的优势,并且影像本身也是一种欺骗和玩弄观众的暴力手段,我们要做的就是认识到这一点,并利用这一点创造有趣并发人深思的电影。(Dangel评论)

•《人咬狗》制片人安德烈明确指出本片的目的就在于:它能叫人大笑,而笑后又能叫人反思自己为什么看到这么残忍的内容依然大笑。

•看完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好像喝了一大桶泔水!大家能了解我的感受吧?很阴郁、反胃并引发浑身的不自在。太多的不说了,有机会的话,建议对凶杀怀有难以抑制的兴趣又有足够心理承受能力的朋友可以找来看一下。本片不失为一部很好的多媒体谋杀教材。当然,一般的女性朋友们建议要在有男性家长(当然这不大现实),或其他较坚强的男性在场分担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观赏!(金色顽鱼:“一部令我不安的欧洲电影——《人咬狗》评介”)

 2 ) 人咬狗

彭胖的《买凶拍人》的创意不知是否来源于此。主角表面上看是个杀手,其实他还是音乐家、建筑师、物理学家、画家、诗人、哲学家。。。。。。每次杀人他的这些个才艺都会展现出来。黑人那段很搞----"太无耻了,他们竟然请个黑人晚上来看大门,以为这样我就会看不见他了吗?"“当年我杀两个阿拉伯人,把他们朝麦加的方向埋的”“等下雷米,这下可以看看黑人那玩意儿是否真的那么大了,快脱下他的裤子瞧瞧。”

 3 ) 一部好玩的电影

《人咬狗》是一部更偏向记录片的剧情片, 据说是学生毕业的作品。
电影解除了道德审判的外衣,通过介入杀手男主角本诺特生活日常,跟踪了他不断杀人的过程。整个纪录片镜头语言不算冷峻,荒诞的情节却很多,体现在主角与背后的摄制人员不断有互动中,摄制队成为剧情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摄制组的成员几度走出镜头内外,帮助本诺特处理尸体,清理现场,甚至成为本诺特杀人的帮凶。在其中一场枪战戏中,音效师帕特里克被乱枪打死,本诺特则聪明地通过摄影师的变焦镜头来寻找敌手;又再一次枪战中,摄制组的弗朗哥也死了,利米又站出来表达对死去的同事的哀悼;导演偶尔也会对本诺特进行访谈,而本诺特谈起同性恋的时候,还会问是否介意他谈起这个话题。

摄制组不断地在镜头里外穿梭,完成了演员,摄影,音效,导演的角色的身份重构之旅。在紧张与舒缓节奏推进中,穿插其中的诗歌缓解了观众紧张的情绪。

男主角本诺特把杀人跟作诗结合起来,他多次即兴作诗,他念到,“鸽子,穿着灰色的斗篷,飞翔在地狱般的城市天空,转眼之间就消失不见,你的高雅让我敬畏。” 有一次,在餐桌上本诺特又再次诗兴大发,影片中出现了一些诗意的片段:大海,沙鸥,浪潮,滩涂……然而,诗还没念完,他就开始翻滚着呕吐,显得十分荒诞。

镜头里的本诺特与家人和爱人相处的氛围总是愉悦的,背景音乐听起来也特别欢快。在本诺特的家人眼里,本诺特还是个孩子,他们的眼神交流中还是充满了爱意的,女友在片中也出现了。一个可以在社会意义上跟本诺特配合起来玩音乐艺术的女人,他心爱的瓦莱丽,年轻的时候两人就认识了。

影片不仅有电影身份的重构,还有暴力与诗意之前的变幻,弱化的叙事情节,随意切换的场景,微晃的镜头,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正是诗意的记录片所要抓住的。作为观众,你会不断猜想这些情节的安排是否经过精心策划的,如果说最后一个镜头里面导演和摄影师以及男主角都被杀,摄影机倒地宣布影片结束,那么谁是拍摄最后这些镜头的人?影片在它自己手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却给观众留下了思考。

 4 ) 找你找成狗了

你因一些肾上腺素催生的偶发性的诗,念出了本就存实的诗,它们,而瞳孔放大,涣散地感动着,为寻着到它们。穿梭于不同场景,哪一刻你意识到,那才是自己寄存人间的真正影子,我属于此,我必在此存实而终。我写了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希望你会毫不吝惜你的口水吐在我念诵的嘴里。找你找成狗了,恶心。 有一处,高谈论阔的用餐席间,他陡然站起来,感到一种晕眩,也终于是与观众共振地犯恶心了,天旋地转,脑门发凉,虚汗连连,腿骨打颤,好像三伏天里的要命中暑。 “在海边的王国,沿着清澈的海湾,涌起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飞鱼像海鸥一样飞翔,水藻填满你的心灵,红色的鲑鱼,从天堂跃下,水母,紫菜,冬天的海苔,谁也不能阻止我喊你的名字,大海,大海,大海,我的残忍的母亲,说,你能不能看到...(呕吐)”。 因为你表面上的美意与善良,作为乙方的我就要匍匐赞美、心怀感激地承接,是吗,生活。 “你们没觉得恶心吗?” 恶心。恶心来着的,从头至尾。 你恶心到了吗?真好,我是早就恶心着了。来,一起用呕吐输出被生活生产的不堪与秽物——代表它的它与代表我的它。 瞧见我的白眼了吗?对你的苛刻与轻蔑,却不值一提,只是难免的生理反应它总是要翻一轮白眼呕一桶料的,恶心完了我们再好好相处,甜心,宝贝,我们的生活。 祝我有个好胃口,虽然你知道我必不会。

 5 ) 其所谓暴力美学

这片子听说很久很久,去年才终于看了,还是够震撼的,尽管因为类似的片子看过一些,程度有些减弱,现在想想这些类似的片子都可以从这里寻出根源。
这个片子出彩的地方就是所谓暴力美学吧,与其相比,昆廷的那些还是温情一些,港片就是主旋律了
别看片中的杀手杀人很随意,这部电影的构思可一点也不随意,就是说完全蓄意的强迫观众,你能感到它的层层推进,开始还是些毛毛雨,抢劫啊什么,发展到摄制人员一同轮奸,我们觉得有点严重了,再后来是饭桌上把他那个好朋友崩掉(还溅到身边那位一身血,啧啧),我们和片子里那些人一样无语了,直到他情人以那样的状态自杀,于是吟诵着美好的诗句,一切消失了,这是我们觉得真是回味无穷啊,呵呵。
其实我倒不觉得对心理是太大的挑战,或许因为它还够幽默,或许因为看了不少日本电影,日本人的黑色可不幽默。在这方面,日本电影是极品,欧陆次之,其他像老美之类还是保守得很。
btw,很想知道这几个年轻人后来拍了啥?

 6 ) 《人咬狗》:暴力經典中的經典,與處女作作者的隕落(转载)

翻遍豆瓣的影评,也没找到一个中意的,在网上搜到一篇,还凑合,不过是繁体字,好文共赏,转到这里,希望作者莫怪。

网址:http://bbs.thu.edu.tw/cgi-bin/bbscon?board=Movies&file=M.1153903203.A&num=1

發信人: [email protected] ( ), 信區: Movies
標 題: 《人咬狗》:暴力經典中的經典,與處女作作者的隕落
發信站: KKCITY (Wed Jul 26 16:22:59 2006)
轉信站: dadusan!ccnews.thu!news.cis.nctu!news.NHCUE!netnews.chu!Leo.mi.chu!zoon
出 處: bbs.kkcity.com.tw


http://blog.xuite.net/tzaralin/weltschmerz/7424485



【Tzara影評】《人咬狗》:暴力經典中的經典,與處女作作者的隕落

  我曾身為電影作者,也曾當過學生,我了解那種亟欲創作而鼓譟激
動的肉體,也明白那種狂熱地想與世界對罵的腦垂體,對社會怨恨不滿
,對革命幻想期待,對擊碎道德牆垣興致勃勃,對驚世駭俗的舞弄樂此
不疲,這些都是作為學生的特權,也是初試啼聲的作者最常見的習慣動
作。

  「暴力、禁忌」,往往是創作者最感興趣的主題,亦是最容易表達
其自身政治思想,哲學體系的跳板。我見過許多人的處女作偏愛圍繞這
些具強大衝擊力、認知震撼的禁忌主題,表現出作者反社會、反智、虛
無、抗拒的態度,然而絕大多數選擇這種禁忌主題的處女作,多半帶有
投機取巧、裝腔作勢的造作姿態,非常容易就被觀眾看穿。

  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有許多作者的處女作是「驚世駭俗」、「一鳴
驚人」的經典,這包括一旦有人問起我看過最影像暴力、最無法忍受的
電影為何時,我通常會毫不考慮的回答到日本導演熊切和嘉/《鬼畜大
宴會》(1997)。這部描寫日本戰後左派團體失去理性、失序、無政府狀
態下的的自相殘殺,是極為血腥、寫實之作,竟然為導演其大學畢業之
作!憑記憶所及,熊切和嘉當年在台北電影節與觀眾對話中曾談到:「
從一連串的瘋狂殺戮,到毀壞日本國旗後自刎等極端行為,不過是想要
嘗試打破禁忌而已。」

  相同以「暴力、禁忌」的話題打響名號,英國年輕導演Thomas Clay
的處女作-羅伯超High(2005)成功入圍坎城影展,「順利」靠其具爭議
性的暴力血腥虐殺畫面造成兩極評價,博得影迷注意。不過,在我看來
這部作品不過只是「假虛無」的形式之作。

  若要再談及讓我印象深刻且極為推崇的暴力主題處女作,不免要談
到Guy Ritchie/《兩根槍管》(1998)與Wes Craven /《殺人不分左
右》(1972),不過這樣深談下去,恐怕得另外撰寫一篇文章!別忘了
本文是關於《人咬狗》這部暴力經典地下電影的影評,之所以先長篇大
論舉出上述的片單與導演,無非是《人咬狗》亦是1992年以導演Thomas
 Clay為首的三位比利時電影學院學生的處女作,其內容、題材、表現
形式,不僅僅具驚世駭俗的爆炸震撼,造成入圍坎城影展後一票難求、
影迷爭先搶看的盛況。

  《人咬狗》不單單以其一連串失序、失控、無動機殺人的虐殺場面
來嚇唬觀眾,刺激感官,令人血脈噴張或坐立難安,這些殺戮行為尚不
足成為其暴力經典的因素。這部電影與眾不同與成功的關鍵來自於「真
實」:一種假的真實,被創造的真實,使觀眾看起來簡直像真的真實!

  《人咬狗》恍如《大衛‧霍茲曼日記/David Holzman's Diary》(
1967)、《沒有騙人/No Lies...》(1974)、到後來的《厄夜叢林》(
1999)般,以呼應真實電影概念的仿記錄片手法,創造出假以亂真的真
實情境:黑白片、粗糙毛邊感的劣質底片、手持攝影的晃動感、長拍鏡
頭所建立出真實空間/時間感、第一人稱/第三人稱交替的訪談對話…
等。自第一秒片中主角Ben的現身,到影片最後一秒攝影師被槍殺,遺
落的攝影機持續拍攝,直到底片殆盡全片結束為止,在觀眾不知情的狀
況下看來彷彿就是真實案例的紀錄片。以結果上來談,本片的「擬真」
是成功的,它造成全片緊張張力所在,讓暴力赤裸裸的呈現,比起一般
電影的誇示手法來得直接、坦率,更具衝擊力與破壞性,給予觀眾的震
撼和瞠目結舌是更為激烈的。

  紀錄片的真實感意味著身歷其境,也隱喻著觀眾的旁觀或主觀介入
的距離。《人咬狗》主觀的跟拍鏡頭使觀眾參予並成為Ben瘋狂殺戮的
共犯。當Ben對著鏡頭說話,觀眾瞬間成為了掌鏡人、紀錄者;當Ben冷
酷無情地以各種異端手法殺人,觀眾成了在場的目擊者;當Ben與親人
進行和樂融融地互動,觀眾成為其赤子之心的見證人;隨著紀錄錄像,
觀眾竟也逐漸變成Ben的摯友,Ben的同路人,Ben的夥伴…我認為這是
《人咬狗》最特別之處:觀眾不再是受害者、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成為
整個犯罪行為的參予者!

  當觀眾對於頻繁的殺人行為不再感到可佈作噁,而是漸漸麻痺無謂
,甚至開始樂在其中。在這層道德、人性認知上的演變,可以論及到何
以觀眾需要「暴力、禁忌」電影?或許被壓抑的「獸性」、「原始部落
性格」使然,還是人們或多或少都有「虐待」、「被虐」的傾向?過去
我們觀看暴力電影,觀看電視台播放的社會犯罪檔案,在好奇心作祟與
視覺感官刺激下必定夾雜著難以言說的愉悅快感;旁觀他人之苦痛,自
虐般地接受不堪入目的影像暴力,當中,觀眾與影片必定有某種共謀,
某種默契關係,這是不言而喻的部分。《人咬狗》即是這樣的產物,甚
至比其他的暴力電影更為暴力,它直接激發觀眾的虐待狂與背虐狂病態
心理。

  不僅形式上的大膽讓這部處女作顯得如此與眾不同,在極端偏激的
殺人行為背後,縱使一切看起來如此虛無、憤怒、無政府,當中仍夾雜
著許多作者的政治、社會、宗教、存在觀點,其論調口氣極具攻擊性、
鼓動力、破壞性。至於,表達這些作者觀點的人就是本片的男主角Ben
,這角色無疑是本片的魅力所在、本片的視覺焦點。Ben滔滔不絕、侃
侃而談其思考體系,與批判評論時,其誇張、激烈、投入的臉部表情與
活潑的手部動作,表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偏執狂形象。另一方面,Ben
如HANNIBAL般在其行為動機背後有著美的信仰存在:他本身談論詩、知
曉樂理、懂得建築美感,某方面表現出具有品味、要求完美的性格,但
相對的自以為神、自視為真理,這似乎隱喻著知識份子、藝術家的極端
性、狂傲、偏激的一面。

  說實在,我們仍不得而知Ben具體殺人動機為何?然而,我也不認
為觀眾需要清楚了解,畢竟這種虛無、瘋狂、無政府、混亂、失序下的
行為表徵,如此非理性、非邏輯似乎已成為現世性的面貌之一。

  呼應文章開頭,作為處女作的《人咬狗》絕對是部暴力經典,不僅
僅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意識型態的表達上,它衝擊著觀眾的思維,不
時引領我們的反思。當年,這群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憤怒青年,藉著如此
異端情境的影片表達其對外在世界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我在片中察
覺到這群作者對於電影至高無上的熱愛:當Ben一夥人發現另一群拍攝
殺人影片的團隊時,它以睥睨惡絕的態度摔壞其電視用攝錄機;Ben沉
醉在其祖父的老超八底片電影放映;以及片中不少關於拍攝電影的堅持
態度等,都表現出這群當初年輕的作者們對電影的使命感。

  可惜的是,多少創作者在一鳴驚人的處女作後殞落,《人咬狗》的
三位導演亦是如此,在本片之後就沒有更為突出、驚人的作品出現,令
人唏噓。無論如何,比起許多裝腔作勢的處女作而言,《人咬狗》絕對
是部永恆經典,因為虐待與受虐乃是眾人的集體病態。


本片是個人長久以來極為崇拜的一部作品,它與Darren Aronofsky的
《Pi》(1998)一樣,曾召喚著我內心浮潛的黑暗性格,也影響我許多創
作思維上的驟變。我認為,《人咬狗》並不適合每一個觀眾去觀看(曾
有人因為本片而成了連環殺人魔),但對於許多具有偏執性格的創作者
來說,本片的黑暗面與虛無,肯定是許多人會嗑上癮的禁藥。

 短评

伪杀人狂纪录片,吓死心脏病老太,各种杀人片段,剧组人被暴力传染轮奸家庭主妇并灭门,狂躁话唠又多愁善感的杀人狂,不禁让人想到《此房是我造》与本片的关系。最后杀手在吟诗中被爆头,摄制组被全歼,这样一个疯狂作恶的电影团队在被消灭时竟然如此叫人不舍,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4分钟前
  • 7级残废
  • 推荐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4023316.html

6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放在十多年后的现在来看,也是颠覆性的牛逼电影啊。所有的暴力与残杀就好像一个人的平凡工作一样平静自然。追杀的途中还会吟两句诗,看一看鸟。甚至当小孩拼命挣扎逃跑的时候,我居然还会感觉把小孩弄死是理所当然的。这个杀人犯就像我们所有的常人一样为人和善,有脾气,但是不变态。正因为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让人不得不感慨万千。这部片子也颠覆性的使用了实时拍摄的方式(那段摄像机和采音隔离的搭配让我觉得非常绝),并且是在一种介于客观与不客观的间中角度莫名其妙的徘徊。三个电影学院的学生能够用一万五的成本拍出这么一个经典牛逼的电影

11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副题:关于杀人这件小事。伪纪录片。即兴诗,钢琴,枪,摄影机。沉尸所用的重物,成人要体重的三倍,小孩四倍,侏儒两倍,年迈的体质疏松之故要五倍,这样才不会浮起来。爱情会留下硫磺的味道。

14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如特典中访谈所言,如果说本片关乎暴力,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可以和《买凶拍人》对比来了,及摄影机与杀人问题。

16分钟前
  • 江湖遠人
  • 推荐

大家都觉得很有创意,都觉得很牛逼,但是效仿的作品却寥若晨星。

2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导演死的早也算是积德行善造福电影界了

24分钟前
  • kitty62888
  • 很差

nouvelle vague的影子,加上lars von trier的一点精神,john cassavetes的一些料。不过如果是在电影院里应该会有点累。另外就是benoit其实在演他自己而已,他在现实中也差不多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一直还是“疯疯”的。想了解的人可以看一下今年他在戛纳grand bain的采访。电影是文化性的,有些时候外国人看到一个从来没有看过的东西,容易拜神。中国人是只要是美国媒体拜的欧洲神,基本上也会拜拜。这种片子对我没有任何吸引力,我没有看到所谓创新,也没有看到多么与众不同,从风格上我宁愿去看pierre perrault的La bête lumineuse,从真正人性暴力的角度我更愿意重看maurice pialat。 过誉的一部电影,一段段,破碎的,断裂的。好吧

27分钟前
  • 安獭獭
  • 较差

伪纪录的手法反而让我一直入不了戏= =

29分钟前
  • 阿德
  • 还行

客观到主观的转换渐变突兀自然又奇妙。

33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a smell of anger and a bit like the clockwise orange, but it is a little overdo to me

38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既没有大笑也没有反思。我认同“暴力存在于本能”的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看到暴力的行为不会反感,更不用提“落入导演的陷阱,觉得自己变成同伙”了。我不明白怎么多人喜欢拿它和昆汀比,在我看来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这片避开了道德问题,而在昆汀那里完全不用考虑道德,因为他白纸黑字告诉你“我就是假的,我就是血浆,我就是让你爽”。我还是更喜欢昆汀的态度。加一句,我实在是讨厌伪纪录片。

39分钟前
  • 小黄豹
  • 还行

8/10。道德混乱电影的开山力作,影响了《天生杀人狂》《当你熟睡》。摄影师时而让剧中人物正面接受采访、时而照亮黑暗和画面变焦来搜寻目标,观众心理主动站在杀手,游戏式的跳切、同期录音、胶片倒放形成风格化的断片效果,配着勒死的老者、癫痫的女性、枕头闷死的小孩、无来由的枪战,只管杀个痛快!

44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已经不喜欢看这种没有意义的暴力血腥片,没必要这样锻炼自己的承受能力。

48分钟前
  • 老周2046
  • 还行

三星半,想象力爆棚的局部写实,在一个命题里详尽的表现人物,这一点很棒。整部电影非常流畅,并且不工于技巧,一方面是成本所限的拍摄方式,一方面的创作上打破了一种起承转合的思路,一个杀人,一段拍摄,看起来拍的是杀人,实际上拍的是隐藏的摄像机,如此一样,眼睛就很好的被固定在观看主角的身上了,不体验他,但要看着他。男主角的表演保持了很好的兴奋感,电影的成功离不开他控制节奏,基本上摄影机就是跟着他胡来,他需要高度紧张,不一定知道自己要怎么演,但是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作用,创作的理性大于内容上的感性。

52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论旁观者的被卷入。觉悟吧,世界上本没有纯粹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旁观即行动。

54分钟前
  • 全都是风
  • 推荐

Film_Noir

55分钟前
  • Vini_Kazma
  • 还行

杀人犯的日常与狂欢。和睦的家庭,健谈的性格,这与大多影视剧描述的变态杀手并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对于杀人他从没有丝毫犹豫和不忍,更谈不上良心和忏悔,所以我们找不到原因,这就是天生杀人狂吧。而导演和摄影作为帮凶又是什么原因?邪恶崇拜?人性中隐匿的恶借此得以释放?结尾三人的瞬间爆头为何让人感觉怅怅然?是复仇?是另外一个杀人取乐的恶魔?作为观众的我们是面对杀戮连呼过瘾还是为每位死者心生怜悯?

58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暴力在冷笑话的[人咬狗]里毫无来由,这是因为它并不着眼于暴力本身,而是媒体上对暴力的展现。电影内部的摄影机逐渐失去了距离和客观性,成为了暴力的帮凶。但摄影机背后的真正观众与这部摄影机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没有被回答。麻木的我一直在期待男主角拿枪射杀镜头后的摄影组,这才是一场好戏。

1小时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我没有办法装逼地去评论这部电影用了怎样的手法有多大的艺术价值cult气质有多彪悍,看过这部影片,瞬间会变得无法再相信任何美好。尽管没有太多暴力血腥的镜头,可是心里已经完全被黑暗所侵占。完全欣赏无力。千万慎重,好奇会害死猫,也会让你坠入地狱。

1小时前
  • 鲸落51.7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