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餐2015

HD

主演:陈永忠,谢理循,余世学,郭月,赵达清,罗飞扬,曾帅,秦光黔,刘林艳,杨卓华,杨江船,欧孟军,吴得水,宋大成,廖冬凯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路边野餐2015 剧照 NO.1路边野餐2015 剧照 NO.2路边野餐2015 剧照 NO.3路边野餐2015 剧照 NO.4路边野餐2015 剧照 NO.5路边野餐2015 剧照 NO.6路边野餐2015 剧照 NO.13路边野餐2015 剧照 NO.14路边野餐2015 剧照 NO.15路边野餐2015 剧照 NO.16路边野餐2015 剧照 NO.17路边野餐2015 剧照 NO.18路边野餐2015 剧照 NO.19路边野餐201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路边野餐201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贵州黔东南神秘潮湿的亚热带乡土,大雾弥漫的凯里县城诊所里,两个医生心事重重活得像幽灵。陈升为了母亲的遗愿,踏上火车寻找弟弟抛弃的孩子;而另一位孤独的老女人托他带一张照片、一件衬衫、一盒磁带给病重的旧情人。去镇远县城的路上,陈升(陈永忠 饰)来到一个叫荡麦的地方,那里的时间不是线性的 ,人们的生活相互补充和消解。他似乎经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新思索了自己的生活。  最终,陈升到了镇远,只是用望远镜远远地看了孩子。把老女人的信物给了她旧情人的儿子。一个人再次踏上火车。分不清这个世界是我的记忆,还是我是这世界的一个浮想……四分钟记录夜归人之1号嫌疑犯空中浩劫第五季无需害怕 Fear我的冤家是条狗暗夜警探9号秘事第三季将军号英雄儿女午夜慢车快乐星球第一部爱情恩情史崔特先生的故事深圳合租记超酷吉姆·亨森:理想之人新郎不是我一世牵挂妈妈,要和我单独去旅行吗?最后一个男孩命案想好再结婚去他妈的世界第一季13号诊室Show Time! 唱歌的大姐姐也想做第二季漫漫翘家路烧饼皇后金婚2007超市特工第一季正义的天秤第二季天使爱圣诞脱单好难转轮手枪如果我留下后事霍元甲2006魔镜:致命的前任玉熙的电影强袭魔女 501部队出发!剧场版双面赘婿穿普拉达的女王松尾铃木与女优的30分钟2地平线系列:关于未来你需要了解的十件事

 长篇影评

 1 ) 不负责解读,路边野餐其实和致命ID很像

先说结论

【全片只有4个人】

全片不算龙套,其实只有4个人,分别是陈升、陈升妻子、陈升父亲、陈升儿子。

因为:

1.陈升、老歪、疯子、酒鬼(两个酒鬼,一个是广播里提到的肇事的酒鬼,一个是乐队开车那个酒鬼)、林爱人是一个人,就是陈升自己。

2.老医生、洗头妹是一个人,是陈升的妻子。

3.花和尚、陈升父、老歪父是一个人,就是陈升父亲,不存在同母异父。

4.大小卫卫、酒鬼撞死的那人也就是老医生的儿子是一个人,也就是陈升的儿子。

【故事还原】


陈升入狱前是浪子、混混,也就是老歪的模样。他嗜酒、打台球,混黑社会,在舞厅里认识了后来的妻子。陈升和妻子之间生了一个孩子,叫卫卫,卫卫喜欢表,一家三口住在瀑布、火车旁的烂房子里,生活非常艰苦。

陈升的父亲心疼孙子,把卫卫接到镇远住了一段时间。孩子快开学了,陈升去接儿子回凯里。回家途中,他嗜酒成性,在后来乐队表演的那个村子买了两斤酒。结果,陈升酒驾出事,自己没事,但卫卫重伤。

最终,卫卫抢救无效去世。爷爷想起孙子生前喜欢表,开了个钟表店。母亲受刺激,觉得医生无用,于是自己开了间诊所。

至于陈升,受不了自己亲手杀死儿子的痛苦,疯了,继续每天酗酒,喜欢在身上绑红布条,会时不时跑进破车里,“冲冲冲,我要开走了。”

疯了的陈升极度讨厌曾经的自己,于是内心里,老歪出现了,他把这个分裂的人格认为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兄弟。

陈升心魔继续作祟,混社会的日子没有远去,他把父亲当成了大哥“花和尚”。

花和尚的儿子混社会死了,他不心疼,因为他早料到这一步,而且那个所谓死去的儿子,其实是陈升的人格或说灵魂。但陈升不干,要替大哥报仇,于是,把一个打牌的大姐当成凶手,杀了她,又逢严打,不放过精神病人,而这,才是陈升入狱的真正原因。

入狱后,陈升曾短暂的清醒,开始读书、写诗,还学了一首儿歌《小茉莉》,打算回家唱给妻子听。

可是出狱后,陈升的妻子却和他“协议离婚”了,注意,是“协议离婚”。这意味着,妻子仍然心疼丈夫,准许他继续和自己经营诊所。

夫妻两人共同经营,但各住各的,只不过陈升没钱,连冰箱都买不起,于是会把买的鸡和鱼冰在妻子也就是想象中的老医生家中,自己只吃一半。另一半呢?当然是留给老医生吃了。

看着曾经的丈夫如此痛苦,疯狂,但似乎又改掉了从前吊儿郎当的习气,老医生决定帮他找回自己,告诉他事实真像。于是,她拿出了带血的蜡染、磁带,还有一件衣服,让陈升交给自己那久久不曾谋面的“情人”。

最终,陈升去往镇远,一条通向死亡的路,也是一条重回新生的路。

【几个细节】

1.磁带只在三个人间传递,老医生、洗头妹、陈升。

2.乐队开车的司机,大家都叫他“师傅”,但字幕打的是“酒鬼”。

3.小卫卫坐游乐场的车在数数字,大卫卫被欺负时也在数数字。

4.最后一幕,火车窗外时间倒流。

5.花和尚因为梦见儿子老托梦说喜欢表,于是开了钟表店。老医生说,“我们不也是这样吗?”

6.老医生说,自己曾经的情人曾经拿电筒给她暖手。陈升让洗头妹关了灯,自己打开电筒,握住了她的手。

7.最开始电视里的老歌(忘了是什么),《伤心太平洋》、《突然的自我》、《公路之歌》在同一个时间层出现,就意味着时空穿梭。

8.陈升在洋洋的裁缝店门前穿上花红的衣服,也就是老医生让他带给情人的那件,之后,才有他和洗头妹的那一幕。

9.野人其实是陈升的心魔,他不愿面对自己撞死儿子的真相,于是编造出了野人出没。

 2 ) 策马入山林

       陈升骑着摩托车,沿着贵州黔东南神秘潮湿的亚热带的蜿蜒山路前行,身后留下记忆的黑洞,洞的边缘正散发着燥热的湿气。毕赣的《路边野餐》中的这个长镜头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侯孝贤的《南国,再见南国》,高哥固守帮派旧情谊俨然不顾世道变幻人心失散,徒留虚名与落寞的青春也不正是陈升本人的人生写照?侯孝贤的南国和毕赣的南国从一开始就交汇在一起,从此再没分开过。

       在电影中毕赣毫不隐藏地展现着他的台湾新浪潮情节,乡土的气味和与时代变化格格不入的主人公。主人公叫陈升,老医生联系不可能之爱的物件是李泰祥的专辑,多次出现的帮派剧情,更别说这些剧情的展开在一个破旧的台球厅里,机车文化和任贤齐、伍佰的配乐,绿皮火车从山谷驶出的镜头像极了《恋恋风尘》。“弃武从文”的高哥、《恋恋风尘》中车站的钟都在《路边野餐》中通过简单的变形穿越时空成为了另一个故事。贵州的凯里县城无非承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却又悬置于这片土地之上。

       潮湿的空气弥漫,被雨水冲刷变得异常光滑的石阶,屋檐不停滴落的雨滴,昏暗灯光映照下的黑色雨伞,这些“潮湿的记忆”统领了影片的前半部分,凯里部分展现陈升当下的生活,在同父异母的哥哥、老医生之外,他似乎没有别的朋友,将所有的情感寄托在侄子卫卫身上,只为了母亲临终的遗愿。在影片前部分那些琐碎细节之中我们能发现之后剧情走向的关键片段。被野人袭击出车祸的白色汽车、和侄子在游乐园坐火车看见一个像野人的流浪汉还有那个缠着鞭炮的疯子,这三者其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象征链条。野人是过往的痛苦回忆,他困扰着无法和过去告别的人们,火车旅途是对往事的一次寻觅,在追忆往事的时候必定会遇到野人,鞭炮和最后陈升梦境中年轻人告诉他对付野人的方式异曲同工。在这些精确设置的意象背后凯里县城的那些破败的废品收购站、小公园、商铺都印证着我心中对最美中国的想象,它们足以弥补意象堆砌的沉重感。

       从凯里到镇远的路途中,陈升经过了一个虚构的梦中之地--荡麦,40分钟的长镜头是一个遥远而深邃的梦,隧道是时空变换的工具,其中藏匿着解开谜团的密码,那些苗人的壁画。陈升顺理成章地开始追寻这些壁画的意义,他走过山川、穿越时间的封锁,从现在的素色衬衣换回了年轻时的花衬衣,遇见了年轻时的爱人,唱起了那首之前永远没有机会唱出来的歌。这个长镜头是影片最长的梦境,形成一个封闭的圆圈,在起点出发,在终点相遇,两个“我”的对话,渡河犹如一种仪式般,梦境最后结束在河边,但陈升却找不到去往现实此岸世界的船。和陈升的记忆相伴而行的是老医生的记忆,与陈升相比,老医生却能从容面对曾经的痛苦的往事,那得不到的爱情,文革的历史只留在只言片语之中,手电筒取暖在之后长镜头的梦境中出现,寄托着陈升对美好纯洁爱情的向往,在寻找老医生情人的过程中,寻找的客体也与主体一起合二为一了。

       时间是《路边野餐》最重要的主题,因为它串联起了每个人物的喜怒哀乐,似如《去年在马里昂巴徳》般的迷宫意象,毕赣用“诗歌”解构了时间的线性属性,创造出一种追根溯源的魔力来。在雷奈那里,过去的找回从记忆走到回忆,从静态去往动态,因为记忆停留在时间之中,回忆流动于时间之外,记忆等待被找回,回忆则是找回记忆的唯一方法。在影片开头《金刚经》中对“心”的隐喻,到电影中出现的诗歌“心里的蜘蛛模仿人类张灯结彩,当我的光曝在你身上 ,重逢就是一间暗室。”心之所想外化于时间,却不得不又进入记忆的黑洞,可悲之处在于人只能真正存在于当下的时与空之中,生命有限,时间无限,生命停止,时间继续流动,陈升在某个瞬间终于让时间倒流,就像影片的另一个灵感,佩索阿的《惶然录》,佩索阿努力停留住时间,他得以转变多重身份,贵族、贫民、科学家和信仰之人,战胜时间,终获永恒。始终觉得时钟的意象在影片中过于泛滥,卫卫不停地画手表无疑是种对倒转时间的尝试,而失落在梦中的纽扣最终掉落在现实的表盘之中,痛苦的记忆被找到也最终被封存,这是被望远镜带去的过去,在通往记忆的旅途中,遇到了一个卖香蕉的人。

       也许争论《路边野餐》像哪位电影大师的作品是观众看完最直接的讨论冲动。从细节和场景气质它很像侯孝贤,梦的加入有阿彼查邦的影子,长镜头中的时空转换更是安哲的拿手好戏,而寻找的主题又非常塔可夫斯基,甚至对公路跟拍的痴迷又是阿巴斯的典型风格。这也说明毕赣的这部电影还没有完全确立自己的作者风格。影评人把《路边野餐》和贾樟柯的《小武》相比,他们一个在诗意一个在写实层面诉说了中国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生活图景,《小武》中对阶层表现有戏谑与批判的意味,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对人物记忆图景所搭建的废墟意象更是中国电影难得的天才创作。毕赣的贵州似乎无法包裹住人物,正如影片中所说,很多人是当初呆着镣铐送过来的,因此背手也成为了不祥之举。贵州更像是漂泊者的一块异域之地,诗歌是在自我消隐瞬间迸发的恍然呓语,家是虚构的象征,是墓碑,是只停留在语言中的词语,用诗歌重塑自我,避免被现实吞噬。苗笛作为救赎象征也颇有意思,现代性的消解本身就具有时间倒流的意义,走入森林如同潜意识的一次探秘,很容易将荡麦与塔可夫斯基《潜行者》中的“区”联系起来,但“区”中人们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荡麦,陈升则意外地重新收获了自我。靠一场梦来终结故事,是今敏、汤浅政明的创作模式,毕赣也说汤浅政明是只能仰望的人物,今敏则是自己努力靠近的人物,不难看出汤浅政明梦境之中复杂的场面调度影响了毕赣,今敏在梦中连接不同时空,汤浅政明则在梦中通过现在、过去、未来多重时间维度构筑象征和隐喻的激情,在他们这里,梦境就是历史本身,以梦为马,策马入林,我们得以遇见曾经的自己。

 3 ) 恭喜,你及格了

你也许烦了,最近每个人都在聊《路边野餐》。不仅聊,而且变着法儿夸,一副生怕自己没看懂的样子。 你也许厌了,每个微信公众号都在说毕赣。不仅说,而且变着法儿八卦,连他的副导演、摄影都跟着出名了。 你真觉得这片儿好吗?我听说,大多数看完电影后观众其实没啥问题的。我看过一个提前场次,《金刚经》和《路边野餐》连放。放完后掌声淅淅沥沥,导演上台跟观众互动,没几个人举手。最犀利的问题来自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导演,我以后会超过你的。」导演说:「很期待那一天。」 观众统统陷入了失语的状态。好多人都担心「如果我问出一个傻问题,会不会被看作傻逼?」乐意去看文艺电影提前放映场次的观众,多多少少是憋了一股文艺理想的青年,问不出问题事小,没看懂、丢了面子事大。前不久有个不要命的人当众询问戴锦华:看不懂塔可夫斯基怎么办?被戴锦华一句话呛了回去: 「看不懂就回去惭愧、回去学习,有什么脸在这里喊看不懂!」 我猜塔可夫斯基本人也说不出这样嚣张的宣言。 《路边野餐》的成功值得嘉奖,不在于它得了多少奖,而是因为它是一部有开创意义的影片。它的出现,证明了中国可以容纳小众的作者电影。换句话说,不仅看好莱坞大片的人有钱了,那些看新浪潮和塔可夫斯基的年轻人也有钱了。 感谢时代,也感谢盗版商的多年培育。我们看了那么多塔可夫斯基,看了那么多安哲罗普洛斯,也看了那么多阿彼察邦和侯孝贤,终于出了一位模仿得还算及格的学生。尽管这位学生技术上很粗糙,表达上略显杂乱。蹒跚学步,但没关系,至少是起步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感谢观众,当这样一部电影来临,有如此多的观众宽容地接纳了它。观众赞美它的优点,容纳它的缺点。 还需要感谢这片广袤的土地。在微博,在朋友圈,你可以读到一个又一个中国。但那更丰富的内陆和更为庞杂的小地方,还有无穷无尽的故事和景观。《路边野餐》的最大看点就是毕赣的凯里。毕赣双手劈开世界,打开了属于他的地理。视觉上,凯里、镇远、荡麦,盘山公路、隧道、台球厅,劣质粗糙的镜头底下,是导演本乡本土的柔情爱抚。声音上,听起来像是一门外语的凯里话,观众必须借助字幕才能理解其含义,配合精心钩沉的老派台湾流行乐,建构出这一套独特的视听奇观。 就像2006年横空出世的《疯狂的石头》,所有人都知道宁浩在模仿盖•里奇,但所有人都在疯狂地赞美他、期待他。以此上溯到电影尚不主流的八十年代,我们在文学上不断爆炸出地理大发现,发现了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米兰昆德拉」。我们因为「和世界接轨」而狂喜,因为我们终于「赶上了」而狂欢。坦白说,这种高兴是源自落后文明的不自信,就好像长年考58分的学生,终于考及格了。 《路边野餐》当然有很多问题,但没关系,宽容是给先行者的特权。2016年,孱弱而强大的中国电影终于拼齐了最后一块拼图,这真是它最好的时光。

 4 ) 《路边野餐》诗歌文本探讨

本文原为白岩诗社观影会讲稿,经过些许修改。 下文均是从诗歌文本出发对影片的解读,并不涉及运镜,场面调度等电影手法分析。

引言

距离《地球最后的夜晚》(后简称《地球》)上映也有几天,看着豆瓣评分的持续降低和友邻评分的逐渐升高实在有趣。这可能也是毕赣这个名字被讨论得最广泛的一次,爆米花观众的谩骂和站队的文青们(没有贬义,我也是其中一员)可能要占大多数。而在讨论的过程中,《地球》总不可避免地和《路边野餐》(后简称《野餐》)放在一起比较。如果实在要说的话,在我看来,技术上肯定是《地球》要好,毕竟资金摆在那里,艺术性上可能大体持平(如果不考虑《地球》过度宣传带来的折损)。《地球》、《野餐》以及毕赣的其他作品,“诗”是一个始终贯穿于其中的逻辑。当然《地球》可能是考虑到面向的对象群体,只在结尾“咒语”处直接引用了一段不怎么出色的诗。

诗文本探讨

所以啰嗦了这么多,开始讲《野餐》。 我第一次听到毕赣这个名字,就是由于《野餐》这部电影。当时根本不知道毕赣是何许人也,观影体验非常纯粹。除了那个有点炫技成分的长镜头以外,令我惊喜的是电影中对诗歌的运用。初看略有些生硬,仔细想想却很有味道。这一点很难不让人想到老塔,特别是《潜行者》。老塔的电影中,其父亲阿尔谢尼经常会以画外音的形式朗读自己的诗作。但可能是由于翻译的藩篱,为了理解阿尔谢尼的诗,我必须从影像本身以及其背景入手。但《野餐》则不然,它提供了从诗直接抵达画面的途径。需要再次重申的是,后文均是从诗歌文本出发对影片的解读,并不涉及运镜,场面调度等电影手法。这其实也是写这篇影片的初衷,因为在豆瓣的一千多条影评中,似乎还没有“诗文本”这个出发点。 毕赣坦言自己不是个诗人(我也不认为他是),但他有诗的气质和逻辑。他说自己喜欢的诗人有巴列霍、佩索阿、痖弦。事实上《野餐》原名是《惶然录》,这是佩索阿的一部随笔集的名字(也译作《不安之书》)。《野餐》里共有八首诗,下面按照时间顺序逐一罗列:

背着手 在亚热带的酒馆 门前吹风 晚了就坐下 看柔和的闪电 背着城市 亚热带季风的河岸 淹没还不醉的桥 不醉的建筑 用静默解酒 明天 阴 摄氏三到十二度 修雨刷片 带伞 在戒酒的意识里 徒然下车 走路到天晴 照旧打开 身体的衣柜 水分子穿越纤维

亚热带、柔和的闪电

第一首诗出现在9分45秒,起到的作用有点类似于开启主题和奠定整体基调。两处“亚热带”交待地理方位(“凯里是黔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还带有点回忆的黏腻感。随后出现的Disco球是毕赣常用的电影意象,其反光跳跃着,是为“柔和的闪电”。几个“不醉”和“解酒”,将人的回忆赋予到自然意象上,表达的仍然是对于往事的沉湎。此时画面中出现一本古旧的、标题为“路边野餐”的诗集,影片中的作者是陈升。现实中该书是毕赣写的,仅在台湾少量出版,现在已经买不到了。接下来连续用了几句日常性的描述,表现出“日常的诗意”,画面中出现了狗。狗是老塔电影中的一个意向,在本片中也多次被使用,不知道算不算一种致敬。尾句“照旧打开/身体的衣柜/水分子穿越纤维”甚是精彩,开放式的联想起到很好的开篇作用。如果身体是衣柜,那里面陈放的是什么呢?是衣服(回忆),往事?从感觉上说,表现出一种由内向外的困反感和梦境感。

没有了音乐就退化耳朵 没有了戒律就灭掉烛火 像回到 误解照相术的年代 你摄取我的灵魂 没有了剃刀就封锁语言 没有了心脏却活了九年

梦中母亲的鞋

第二首诗出现在25分钟处,此时陈升做了一个梦。“没有音乐”显然是指他失去妻子这件事,从后面我们可以知道音乐对于他们有很重要的联结作用。“没有戒律”和结尾处两句不妨看做是对陈升失去妻子后的生活的描述,一种没有根基的惶然感。而“误解照相术的年代/你摄取我的灵魂”比较隐晦,浅层可以理解成对妻子或母亲的追忆,过度解读甚至可以联想到遗像(照相术摄取灵魂)等。

山 是山的影子 狗 懒得进化 夏天 人的酶很固执 灵魂的酶像荷花

灵魂的酶像荷花

第三首诗出现在37分钟处,是表现两个冲突的片段。“山/是山的影子”看似废话,其实一方面挺符合凯里重峦叠嶂的自然地理环境,另一方面也有种让人走不出去的感觉。事实上,陈升的根本问题可能就在于他“走不出去”。“人的酶很固执/灵魂的酶像荷花”很明显暗示了后面的争吵,“荷花”还和暴力对比了一下,有种奇妙的错位美感。

许多夜晚重叠 悄然形成黑暗 玫瑰吸收光芒 大地按捺清香 为了寻找你 我搬进鸟的眼睛 经常盯着路过的风

出狱

第四首出现在48分钟处,此时陈升坐在去往镇远的火车上,并穿插了他刚出狱时候的片段。“夜晚重叠”可能是表现一种反复感。毕竟会有这种“夜晚重叠”感受,可能是因为他每天晚上都想的是同样的事情。“玫瑰吸收光芒/大地按捺清香”可能指在狱中的生活抹去他的棱角,也可能指出狱后的生活让他没有活着的实感。结尾三句显然是对已故妻子张夕的怀念,让人唏嘘不已。

命运布光的手 为我支起了四十二架风车 源源不断的自然 宇宙来自于平衡 附近的星球来自于回声 沼泽来自于地面的失眠 褶皱来自于海 冰来自于酒 通往岁月楼层的应急灯 通往我写诗的石缝 一定有人离开了会回来 腾空的竹篮装满爱 一定有某种破碎像泥土 某个谷底像手一样摊开

源源不断的自然

第五首出现在58分钟处,此时时间已经是非线性的状态(当然第一次观影看不出来)。陈升坐在长大后的卫卫的车上,去找吹芦笙的苗人。“源源不断的自然”像是在表现坐在车上,两旁景物向后退去的画面。接着连续好几个“来自”探讨了起源的问题,本质上也是对时间的探讨。“一定有人离开了会回来/腾空的竹篮装满爱”暗示了后面和妻子,卫卫的重逢。“某种破碎像泥土”也许是指时间的碎片化,而“在谷底摊开”则指荡麦,即承载碎片化时间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荡麦这个地方并不真实存在,不知道和片尾出现的“荡麦影业”有没有关系。

今天的太阳 像瘫痪的卡车 沉重地运走 整个下午 白醋 春梦 野柚子 把回忆揣进手掌的血管里 手电的光透过掌背 仿佛看见跌入云端的海豚

再次出现的Disco球

再次出现的鞋

再次出现的狗

这首诗出现在1小时37分钟处,此时陈升经历了一段梦一般的旅程,正在逐步返回现实世界。“今天的太阳/像瘫痪的卡车”可以理解为时间的瘫痪(太阳本身和时间关系密切),也可理解为一种大梦初醒的疲惫感。“白醋 春梦 野柚子”让人不明所以,但对于毕赣本身应该是有特殊意义的。比如“野柚子”就在《地球》中有了不少提点,个人感觉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代表。“手电的光透过掌背/仿佛看见跌入云端的海豚”可能仅是对电影画面的重复描绘罢了。

所有的转折隐藏在密集的鸟群中 天空与海洋都无法察觉 怀着美梦却可以看见 摸索颠倒的一瞬间 所有的怀念隐藏在相似的日子里 心里的蜘蛛模仿人类张灯结彩 携带乐器的游民也无法表达 这对望的方式 接近古人 接近星空

我搬进鸟的眼睛

第七首出现在1小时43分钟处,此时故事接近尾声。“密集的鸟群”似乎在呼应第四首诗,此时电影画面里陈升在用望远镜观察着放学的儿童。“颠倒”、“美梦”似乎都可以看成是对故事情节的总结。而“接近古人/接近星空”似乎在表述一种隽永的,不随时间而改变的东西,是生命吗?是爱情吗?还是牵挂和怀念?结尾出现初生的牛犊和葬礼的对比画面,似乎有所暗示。

初生的牛犊和葬礼的对比

冬天是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当我的光曝在你身上 重逢就是一间暗室

时钟意象

最后这首诗是我最喜欢的一首之一,我也不知道如何解读比较好。它暗含了一种开放性,所以不妨就放着让大家自己解读吧。

结语

尽管我只看过毕赣的几部影片(《南方》、《老虎》找不到资源所以还没看),但却莫名坚信他的才华和前景。诗其实是一种比影像更开放的媒介,它提供的信息要少很多,也有更多的可解读性。上面也仅仅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大家随便看看即可。“正确性”肯定不是诗歌解读的最终目的,我想只要能体会到美感即可。别的不说,起码毕赣在融合诗和电影这两种艺术上的努力和成果,我是佩服的。

【附一】毕赣作品年表:

2008,《南方》

2010,《老虎》

2012,《金刚经》

2016,《路边野餐》、《秘密金鱼》

2018,《地球最后的夜晚》

【附二】毕赣其他作品中出现的诗作:

《金刚经》诗歌文本

荡麦的公路被熄火延长 The roads of Dangmai is prolonged because of the flameout of the car

风经过汽车后备箱 The wind sweeps around the trunk

人们在木楼里行歌坐月 Some people is watching moon and singing song in a wood house

机器伴随着机器的光 The machine is polishing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分辨出痛苦不同于汽油 I have spent a long time differing the pain from the gas

它可以沉入河流底部 The gas could wind to river floor

但我希望痛苦能够挥发 While I wish the pain to be unleashed

花香无法加重花香潜入水底 The fragrance which can’t increase its weight can’t float down to the bottom of water

记忆却覆盖记忆飘在了身体的表面 The memory which has renewed itself is drifting within the body

人类代替人类掌管家园 Men replacing men control the world

地狱颠覆地狱成为天堂 Hell subverting hell becomes the heaven

忍耐,被困在花心和尚的胸口 The trapped monk is enduring

执着盘腿的上方 He is persisting and sitting cross legged

投下蜿蜒数千公里的眩晕感 The sense of dizziness hit him overwelmingly

焦虑,女人的胡须长满山坡 It is because of anxiety that the beard of women has covered the hillside

蜡染鲜花,捂住流水的微笑 The batik of flowers have eclipsed the smile of water

声音当作圈养的白兔关进竹笼 The murmuring of water has ended as the rabbit has been locked in the bamboo cages

痛苦,举着鲜艳的误会赶赴行程 The pain of life has sped up with the cover of the bright misunderstanding

同路人畏惧蛇摆动的尾巴 The fellow travelers are scared of dazzling viper

冷血的体温将它融化 He has been wrapped up by the cold blood

虚脱,水井与月光的交欢 The intercourse between the well and the moon has been exhausted man

又是孤傲的败军撤退水蒸气 The arrogance of the defeated army has vapored the air

野外的时钟修炼成了摆渡人 The wild clock has been ticking all the time

混乱,观看结果的树子和夏夜 The trees with fruits and the Midsummer night have witnessed the chaos

降落了许多故事无法挑选 The destiny can’t be changed and should be accepted by man

深色的梦飞过或者没来 The dream in the midnight has passed away or it has never strolled around

死亡,黑暗犹如掉落的速度 Dying, the darkness was like falling speed

阅读周围斑斓的石头 It touched the colorful stones and merged itself

娴熟的盛满毒酒 The darkness was full of the poisonous wine

消失,凭着比鸟儿更轻巧的骨骼 With the lighter skeleton than that of bird

追赶一条痉挛的公路 It dispersed along with the winded road

生活在平静的河水里 When you live with the tranquil river

就像农夫安心醉于回家的马路 It is like the farmer went home with the peaceful mood

吊在树上的鞋是路人的捉弄 The passerby plays the trick of hanging shoes on the trees

白天放生哀鸣的动物 The animals are wailing in the day

夜晚将星空收入囊中 Stars are twinkling in the darkness

温顺的心脏经常被琐事击中 The trivial always hovers over the peaceful mind

有时生活在草丛里 When you live with the grasses

听见魂魄之间的对话 You can hear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souls

巧妙地避开人们敞开的胸怀 It can avoid the typical mind of people

如同站在汽车门口 Just as standing beside the car

看它四个轮子匀和的转动 Looking at its four wheels smoothly running

生活在遥远的山上 When you live in the distance mountain

和相处的几户人家修建鱼塘 You can work with the neighbors to build fish ponds

将回光转移到梦境里的酒杯 The glass could bring you to the dream

随着蝴蝶的频率起飞 With the fly of butterflies

生活在天空的一次停顿 Life has stopped his step in the sky

世界依靠衰老维持平凡 The world keeps its routine with the birth and death

目睹了一切的律动 When you see the running of the world

经历了游荡的人群 When you taste the life

我走在其中 You could find that you are one of the common

以沉重的呼吸配合步调 You are walking with the heavy breathing

《秘密金鱼》诗歌文本

雨给梦冲凉

没关的窗户

研究风

我呀

在写信

寄给羊水

信里提到

宇宙称呼它为灰

我们叫地球

还提到

风车不能骑

但是石头可以打水漂

你呀

到时别忘了

用小小的哭声

款待我

 5 ) 无法苟同的尴尬

现在这个年代的影评人大概是到了一种尴尬的境遇。
要么对一部电影大夸特夸,获得一个“你开心,我也开心”的“好”结局。要么剑走偏锋,一个不小心就过度诠释。可没事,过度诠释才能体现文艺青年“忧伤”与“悯人”的情怀,过度诠释也就是市场。

如何评价一个年轻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呢?
这个命题放佛更适合放到知乎上去作答。
大概人人都有种既然你是第一次,那么作品里有些瑕疵总归是可以被忽略或者不提。
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处女作,总是未开声,就引得各式各样评论标准折弯了腰。

去年的少女哪吒,好评下面几乎都是关于情怀与情怀,极少有人从电影的本身,从影像本身去分析。当然,如果从电影的本身去分析,那部电影几乎可以说是一部不那么合格的作品。但是,有情怀呀,你怪谁呀。

独立电影导演,如果想要卖弄情怀,大致可以写写字,拂拂琴,在家喂喂鸟就好了。电影不是关于卖弄情怀,而是关于用影像去创作,亦不是将几个镜头凑在一起了事。它终究是关于如何给观众一部“完整“的作品。

说回到路边野餐这部作品上。这部作品并没有预想中那样的完成度,这仿佛也是所有年轻导演的通病。它更像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将自己那么几年拍的短片,那些被各式各样文艺片导演影响的短片作品的一次拼合。于是,整部电影的”完整性“几乎是惨不忍睹。

电影里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处理只是流于表面,干硬地将各式各样小镇里的人,贴在一起。当观众在期待,人和人之间更深层的情感关系与互动时,发现电影里这些演员们几乎是脸谱般的存在。
当然,如果硬要通过冠上一个“梦境”来解释人物之间关系处理上的尴尬的话,那也是无可奈何。

(是呀,这时,影评人一定会被反问,”您行,您上呀。“)

而好多朋友口传中的四十分钟的长镜头。镜头机位的时常晃动与边缘扭曲,让观者每个十几秒,半分钟就要出戏一次。以及,这么一个长镜头,在机器经费有限,无法给出“妙”与“美”的体验的时候,硬塞进去40分钟的长度在电影之中。除了让整部电影更显得支离破碎与重心偏离之外,并没有利于整体电影风格的走向。并且,让导演的野心暴露无疑。

一部关于年轻人的野心的电影,我们只能称赞年轻导演的”敢“,却无法真心地认同,这是一部多么优秀的电影。

 6 ) 为什么我认为《路边野餐》是一部五星神作

前天二刷《路边野餐》,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让我写下如此长篇大论。因为时间仓促,个人记忆也存在偏差,本文在小处的逻辑和语言处理上不甚讲究,重在表达观点。提醒:有剧透。

这篇文章将用和标题一样直白的语言尝试表达我这三个方面问题的看法:
1、《路边野餐》的普鲁斯特感。
2、《路边野餐》究竟如何叙事(所谓结构),到底叙了个什么事。兼谈《路边野餐》与《潜行者》的关联(异域表达)。
3、《路边野餐》中大量采用导演本人诗作的效果。
 

《路边野餐》的普鲁斯特感
 
首先关于本片叙事,有些人责怪在40分钟长镜头之前剪辑过于碎片化和混乱,导致无法使人理解——也让人产生片中有大量无意义镜头存在的观感。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没有适应影片新颖的剪辑风格,无法抓住不同镜头之间的情感联系(也许是潜意识)所造成的。普遍的剪辑往往把不同镜头通过理性的逻辑的关系或平面化的情感联系组合起来。逻辑是没有时空可言的,而本片的一大亮点就在于通过人物记忆中不同时空存在的并置,把人物隐秘的情感纽带展现出来,人的记忆乃至这种记忆对人在现时的行动所产生的结构性影响也在屏幕上得到释放。这种剪辑让我想起塔可夫斯基的《镜子》。片中较为突出的举三个地方:

1、陈升在带着卫卫走出家门的刹那,出现了暗红色调为主的镜头(一闪而过),画面上似乎有一个女人,之前卫卫家挂着的银色球灯在地上打滚,类似的镜头在之后又多次出现,女人穿着红色长裙,似乎在练习跳舞,观众无法猜测这个女人、这个球和陈升究竟存在什么关系。这组分散的镜头一直贯穿到40分钟长镜头之后,最后一个是长镜头中出现的理发店女人坐着,身上被暗红色灯光打着,似乎因为陈升离去而有些失落。到这里,有了之前的交代,其实我们已经很清楚陈升和女人的情感联系。

2、陈升在台球室找卫卫的爸爸老歪,向他要卫卫。两个人各站台球桌的一边,情形其实十分紧急,按常理是要起冲突了。这个时候却“莫名其妙”地接了另一个镜头,陈升带着一个陌生人走进了一个房间,看摆设风格似乎也是台球室,但时间却已不知不觉跳换了很多年。这个镜头里发生的是陈升多年前“还在社会上混”的时候,找老大的杀亲仇敌,要求对方给个交代。这之后情节又跳回到原有的时间,回到陈升和老歪的冲突中来。我看这段时完全被击中。陈升为什么要卫卫?他对卫卫有什么情感?他为什么不希望卫卫跟着老歪?这时候想想中间那个回忆性的镜头,就不得不为陈升动容了。我个人觉得这段是天才手笔。

3、一双绣花的蓝鞋子在水中飘,这个镜头在电影里应该出现了两次。这里说的是第一次,陈升入睡,镜头是逐渐推近到他的耳朵特写,再次拉开时,陈升是在船上,身边绿水青山,镜头一移,人不见了,扑通一声,以为是陈升跳水,再一看,是那双鞋。这里有什么隐喻?见仁见智。这里重点不说这个,我要说的是这一段其实是陈升的梦境。他再醒来时是坐在沙发上。我举的这个例子貌似和前边两个不太一样,但实质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不要把这些看似莫名插入的镜头看成是纯粹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物回忆、记忆或梦境。了解普鲁斯特的人会明白,人的隐秘内心是我们所不知的另一个世界。人的记忆不断在重洗,它们不断给自己翻案或定新的罪名,这些变化有些甚至为我们自身所不知,却影响我们在当下的思想行动。你说这些记忆是真实发生的吗?我们明明知道现实只有一个,但记忆却可以重来,真实有很多种,只要你相信。陈升要卫卫是单纯地出于人道主义(这种抽象的东西)或牵连的一点亲情?影片不是没有交代,答案要从陈升自己身上找。这个时候来个全景式回顾?或者穿插的回忆片段?毕赣不这么干。第一,他有展现人物心理空间的剪辑;第二,他用了长达40分钟的长镜头(其实仍然是心理空间)。
 
《路边野餐》的40分钟长镜头,兼对结构的讨论
 
《路边野餐》的故事再简单不过。卫卫的爸爸老歪不务正业,对卫卫不加照顾。老歪同母异父的兄弟陈升却对卫卫很关心,听闻老歪把卫卫卖了,遂去要孩子。陈升愿意把母亲留给自己的房子让给老歪,而自己抚养卫卫。之后,他踏上了接回卫卫的路途,在荡麦他目睹了一个叫卫卫的青年为追求心爱的女孩洋洋,决定让时光“倒流”,而陈升自己遇到了和亡妻十分相似的理发店女人。可最终陈升暂时没有接回卫卫。

若要直言,里边的冲突和情感脉络也很明了。此片迷人之处就在于它如何把这些简单的情感延宕开去,变得厚和深,有韵味,有美感。用我至爱的一句话说,就是做到了“无法自破的含蓄”。

从结构来看,《路边野餐》可以分为三部分,长镜头前后两部分和长镜头本身。很显而易见,只有长镜头中发生的一切美好无暇,卫卫和洋洋有情有义,陈升给“亡妻”唱小茉莉。完全可以看做是对之前现实缺憾的补偿。这里也显然透露出陈升对卫卫的希望。陈升童年孤独成长,青年在社会上“混”,后来爱人离开,坐牢刑满释放后前妻亡故。嗯,这里我不想走心理分析这条路了。。观众自行体会。我想说的是,长镜头里这两对关系之间是有关照的,而这两对关系又和前后两部分有紧密联系,不是凭空而来。

谈到导演如何做这40分钟,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大神塔可夫斯基了。毕赣也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潜行者》对他的影响。两个电影在一些场景上的相似(瀑布、滴水、狗等)在我看来倒不是主要的。做到对观众完全敞开,或者说给观众设计一个猜谜口袋(营建异域),在让他们获取新信息的过程中反复推翻自己之前建立起来的判断,制造出不确定感,我看这才是毕赣受到的最大影响。在《潜行者》中,塔可夫斯基营建的异域叫做“区”,带有科幻色彩,据说进入就可以实现人的一个愿望。但这个“区”被官方封锁,偷渡进去需要找职业的“潜行者”。电影就是叙述了“潜行者”带着一个科学家和一个作家进入而后又返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非常复调地,三个人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而“区”究竟是否真实存在也在争辩中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观众最大的疑惑暂时不是他们想实现什么愿望,而是“区”到底存不存在,是一个谎言,一个骗局,还是真的超自然力量,人类尚无法掌控。再说《路边野餐》,这就一清二楚了。影片同样营造了一个异域,荡麦,那里有野人,有亚热带景观,有吹芦笙的苗人。观众同样在为类似的问题苦恼:这个地方是不是真实的?这里发生的一切究竟是梦,还是现实?不断提供的细节在反复颠覆你的认知。青年人在出现的第一个镜头就在给自己的手腕画表,直到最后他说自己叫卫卫。那么他是未来长大的卫卫吗?这个卫卫是陈升把自己的希冀投射到梦里的产物吗?还有,理发店女人真的是“亡妻”吗?或者说,妻子还活着?如果是,长大的卫卫和陈升的妻子也不能存在于同一时空。此外,洋洋听到的火车声也和卫卫对陈升的说法有矛盾。这样看这个长镜头是梦。另外一些迹象却又在表明真实性,比如陈升背上拔火罐留下的疤痕,之后他给卫卫在钟表上留下的几粒扣子。包括坐在青年卫卫的车上,卫卫说自己叫卫卫,而陈升的反应是,这就像是个梦,这些都让人觉得也许陈升经历了现实,不过是遇到了很多巧合。更像巧合的是,长镜头以前,“酒鬼”是一个疯子,幻想自己有辆车,在里边自由驾驶。而在长镜头中,真的有一个司机就叫“酒鬼”,而且精神正常。到最后影片也没给个答案。

当然,在营造异域上,两者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在进入“区”前,三人经历了漫长的轨道行驶,期间影片给的一直是三人的脸部特写,他们在四处张望,感到好奇。这对观众却是一大挑战,近乎煎熬:三个不停摆动的头和低沉而有节律的车轮轧过铁轨声,重复而单调近乎宗教仪式的镜头让人昏昏欲睡。我一直怀疑塔可夫斯基是故意的。当三人抵达区,整个电影的色调从暗沉的铜版画质感转到彩色,眼前是一片青翠。观众眼前为之一亮,立马醒了。《路边野餐》采取的则是长镜头,通过连贯来建立可能的梦境,我觉得是因地制宜,非常恰当。当然,这个长镜头内部的拍法其实也非常讲究。有一个很独特的摄影机移位,陈升被卫卫载着下坡,镜头没有跟着在后面拍,而是方向一转,离开大路,取狭窄的捷径小道穿过,在大路拐弯的另一边和摩托车会合,镜头里再次出现人物。没有比这更能让观众意识到摄影机存在的了——当然长镜头开始就出现了摇晃,似乎也达到了这种效果,如果不是提前了解到这是资金短缺造成的技术障碍所导致的,我会以为这也是导演主观意图的产物。这种有意的暴露其实需要和我们日常的做梦经验联系起来看。我以为这种调度绝不是为了单纯的炫技而存在的。事实上,我们在做梦时常常会忘掉“我”的存在,我们会拥有一个第一视角,但这个视角可以不是现实世界中的我。这使得梦的世界更加丰富了,我们可以看到更多人物和他们在发生的事。其实这非常像一位电影导演所做的。他就像一个上帝,创造了新的世界。而通过这个豁口,导演似乎在告诉你,你所看到的是被营造出来的,所以这可能是个梦。更直接的感受是,我们在镜头里走丢了人物,我们看到的是空荡荡的画面,而且我们在运动,但也不是没有目的,可又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还有什么比这更具有一个梦的感觉呢?

两个影片的另一点不同在于,《路边野餐》的梦境营造使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同时出现成为可能,而《潜行者》没这个必要。但《路边野餐》的这个做法使我想起塔可夫斯基的另一部影片《飞向太空》,也叫《索拉里斯》。这同样是一部营建异域的电影。在索拉里斯星上空,宇航员发现这是一颗有记忆的星球,人类的记忆和隐藏的渴望会作为信息朝索拉里斯发射,而后它就能复制出个体记忆中可能的产物。比如影片的主人公就一次又一次地和自己的亡妻相遇了,尽管他一次又一次地将她抛开。但客观地讲,我认为在表达的同一个方向上,《路边野餐》借助贵州的亚热带风土,显得比《索拉里斯》更为自然。实际上塔可夫斯基也曾在采访中表达过自己对在《索拉里斯》中建立人造真实场景的懊恼。
 
《路边野餐》中的毕赣诗作
 
将毕赣的诗作剥离出电影文本,它们依然使我感到震惊。我以为这是我阅读过的中国当代诗歌中少有的独具美感的作品。当然,毕赣本人也谦虚地说了,他的诗不见得有多好,但绝对是最适合他的电影的。这里我也只能谈谈个人感觉。
 
背着手/在亚热带的酒馆/门前吹风/晚了就坐下/看柔和的闪电/背着城市/亚热带季风的河岸/淹没还不醉的桥/不醉的建筑/用静默解酒/明天,阴/摄氏三至十二度/修雨刷片,带伞/在戒酒的意识里/徒然下车/走路到天晴/照旧打开/身体的衣服/水分子穿越纤维
 
像这首,开头对应的画面似乎(不大确定)是在陈升的房间里,然后是走廊,他在看这座城市。最后三句,陈升走在绿色植物包围的下坡山路上,走路姿势极其可爱,衬衫半敞开着,露出里边的白色底衣。显然是直接的对应。整体看是展现亚热带的环境和陈升的精神状态。
 
许多夜晚重叠/悄然形成黑暗/玫瑰吸收光芒/大地按捺清香/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经常盯着路过的风
 
这首,开始于陈升独自坐在空旷的火车车厢上,在去荡麦的路上。不久之后,陈升蹲在一个矿湖边,盯着风景。这里对应的也许是陈升一个重要的主题,对亡妻的思念——开车接他的那位朋友在车上透露了信息:陈升的妻子生前应该是在荡麦。
 
山/是山的影子/狗/懒得进化/夏天/人的酶很固执/灵魂的酶像荷花
 
这首本身比较费解。灵魂、酶、荷花,究竟什么关系?一直对应的是雨水滴落在一张红色的桌面上,桌上还打翻着一只杯子。这个场景包含在陈升的一个心理空间里,就是他对自己去找大哥的仇敌算账的记忆。这之后不久有一个镜头,陈升的影子透过一座印有荷花图案的玻璃屏风透过来,这是在诊所。我猜测这首诗对陈升的性格进行了一个形容。

今天的太阳像瘫痪的卡车/沉重的运走整个下午/白醋春梦 野柚子/把回忆塞进手掌的血管里/手电的光透过掌背/仿佛看见跌入云端的海豚
 
这首忘记了对应镜头有什么。。但最后三句和电影的互文关系十分明显。这里和理发店里陈升与女人的对话有直接关联。“回忆”二字也道出了这个反复的主题:对妻子的思念。
 
到此打住,本来可以说的更多,但用文字来说明诗作和电影其它部分的联系,达意的程度非常有限。只有坐在电影院里对着大屏幕自己观看,才会有切身感受。那种感受比在这儿残忍地支离地分析好得多。这里也只是提供一种可能的解读方式。补充一点,电影中诗歌和其它部分的互文很多时候是“不及时的”,也就是说有些诗歌文本会让你回想之前出现的镜头,从而产生新的理解,有些镜头则让你回想到之前出现的诗歌,这种互为伏笔也是极妙的处理。
 
最后我想说的是观影态度。我热爱两种电影,一种是杨德昌,杨德昌的立在于理,侯孝贤说过类似的话,杨德昌的电影其实像写论文,并不是现实,想想有道理。杨德昌之宏大带给人的冲击在于他的条分缕析和面面俱到,是由论点和论据组成的,拆开看是无数个小批判、小道理。另一种是塔可夫斯基,靠非理性的那些东西,比如信仰、精神力量、情感记忆,往往像诗。我想毕赣是属于后一种。诗追求的是自洽美,读诗不是受教,而是恢复自己的信任和高贵。当然,二者共同之处在于导演足够坦诚。面对这些导演,观众只有信任,才能与之平等交流。如果一开始就持批判眼光,难免会错过导演的美意。

 短评

大致如下几点:1、可以用很少的钱,拍出很有趣的电影。在中国同样可以。2、来自导演人生、观影和写诗的二手经验,唤醒了观众的一手经验。3、人们经常说有些电影可以不用看懂,只需去体验,但是,你很容易产生本能抗拒。4、电影要讲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告别》,“原来的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

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诗电影,游离于过去与现在、时间与空间之中。美学有独到之处,乡土气息拍的很不一样。许多意向表达非常好,对空间、音乐的选择都独具匠心,技术逊于剧本,越往后越扎实。尤赞40分钟长镜头的想法,只是技术上太糙,有点用力过猛。

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中国版阿彼察邦,《电影手册》年度十佳之类的很有戏。

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然而像四五线城市都不排片的,感觉自己是方圆十里内唯一的文艺青年……

9分钟前
  • 223
  • 力荐

苏联的老塔,希腊的安哲,中国的毕赣,我认为是可以相提并论的。至于第二个贾樟柯这种言论,简直是对这部电影的侮辱。

13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长镜头技术不到位竟然被粉丝吹捧成导演的艺术手法,这届粉丝不行(▭-▭)✧

16分钟前
  • pixy
  • 还行

时间,回忆,梦境,毕赣的电影非常私人,并不十分亲和观众,甚至有些粗糙。却因为其中迸发出的灵性与不完美,让人对其未来充满期待,一个很有潜力的年轻导演。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果然大家都拼了命地想逃离农村和小城镇,却又情不自禁地憧憬着、怀恋着诗化的乡村和小镇啊。

22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其实,天朝的主流观众还停留在“以剧情为主”的观影审美层面,只要我看不懂,那就是烂片。但欧美—特别是欧洲—的观众,很早之前就已经转向了对“电影语言”的审美。毕竟,故事早已经被前人写完,像王朔说的—“全是改编西游记”。毕赣的电影湿漉漉的,脏乱,闷热,但一点也不差。

24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看到豆瓣影评里分析说,长镜头其实用的是野人视角,他们总是跟着人……这个电影真是开启了观众们想象力的引擎……

26分钟前
  • 悦然
  • 推荐

今天在南特第一次看大银幕,之前觉得技术上非常接受不了瑕疵反倒变得不是很明显。我还是那句评价,毕赣厉害之处是一出手就给出了一个完整影像世界,他对电影美学的自觉即使放到全部华语导演里都是极其出众。

31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现实部分拍得像梦境,开始做梦了又转回现实风。那个长镜头是真厉害,如过山车一般上天入地,结束后感觉通体舒畅。看完甚至令人拒绝考虑任何技术的瑕疵,更何况那些画面的凹凸不平简直就像自带特效一样神奇...

3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离开的人一定还会再回来” 那些长镜头,那些诗意的梦。片尾曲《告别》大赞:“请不要畏惧此刻的沉默…各自曲折,让原来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

3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我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浑然天成的片名,不落俗套的海报,方言念白的诗句,怀旧而感伤的歌曲,几段在路上的镜头, 这一点点已经足够动人。这样的电影,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感受。正如某位诗人所言:一首诗在被真正读懂之前就已经在感染着读者。

37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差点意思 被抬高了 玩的太虚 好词只能说诗意了

42分钟前
  • 还行

【重看2018.12.31】拍出了我最期望看到的贵州,诗梦断章迷雾攀附,野性神秘和隐瞒的情感。但毕赣的美学在前半部分的几个极度精巧镜头中已有完整体现,45分钟长镜反而带来视听的强势感(加上斯坦尼康技术方面的问题)造成断层,起和落的时机都不够好。

45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3 到了最后才有了些电影该有的样子,没有用处的镜头太多了,倒不是因为不知所云,而是跟电影的整体格调的形成完全没有关系。在揽阿彼察邦的瓷器活上还是太嫩,在表侯孝贤的情怀上还是缺气数,四十分钟的长镜头有很明显的技术瑕疵,但却颇有点意思。

48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原来挖掘机是这样下坡的呀。小茉莉真好听。

50分钟前
  • 某S
  • 推荐

先短评,后长评:我就一句公道话——普罗大众的灭顶灾难、电影迷的沉思与惊喜、学院派影评人的狂欢。

51分钟前
  • 新大町
  • 推荐

大陆终于出了一位阿彼察邦式的导演,仿佛是《南国再见》与《祝福》的合体,尤其是片头出现的那一瞬。作为长片处女作,导演自己的美学风格极其完整,短片里诗的念白、民谣与流行乐、父亲与手表这些独特元素也得以延续。那些人生的遗憾与时间的流逝,都交错在这段如梦似幻的旅程中了。

54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