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尾狗

HD

主演:达斯汀·霍夫曼,罗伯特·德尼罗,安妮·海切,丹尼斯·利瑞,威利·纳尔逊,安德列·马丁,克斯汀·邓斯特,威廉姆·H·梅西,约翰·迈克尔·辛吉斯,苏西·帕尔克森,伍迪·哈里森,Michael Belson,苏珊·克莱尔,Jason Cottle,大卫·科恩查内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摇尾狗 剧照 NO.1摇尾狗 剧照 NO.2摇尾狗 剧照 NO.3摇尾狗 剧照 NO.4摇尾狗 剧照 NO.5摇尾狗 剧照 NO.6摇尾狗 剧照 NO.13摇尾狗 剧照 NO.14摇尾狗 剧照 NO.15摇尾狗 剧照 NO.16摇尾狗 剧照 NO.17摇尾狗 剧照 NO.18摇尾狗 剧照 NO.19摇尾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摇尾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美国华盛顿特区,新一轮总统大选前两周。一桩耸人听闻的总统骚扰未成年少女的性丑闻事件,就在这切要关头被披露曝光,闹得沸沸扬扬。加上新闻媒体的大肆炒作,总统谋求连任的机会简直微乎其微。为了平息这场风波,总统紧急召见了老谋深算的政治顾问康拉德·布里恩博士(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饰)。善于操纵公众舆论导向的布里恩,在紧要关头很快献出一条“妙计”。为了转移公众对性骚扰事件的注意力,布里恩凭空捏造出一场子虚乌有的爱国战争“阿尔巴尼亚战争”。为了让这场虚构出来的战争真实可信,布里恩专程拜访了大名鼎鼎的好莱坞著名制片人斯坦利·莫斯(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饰)。在他们“天衣无缝”的导演之下,公众果然信以为真,倍加关注。然而,这场所谓的爱国战争不久便破绽百出,不攻自破。  本片改编自Larry Beinhart的小说《American Hero》。影片赢得1998年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并荣获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7次提名。达斯汀·霍夫曼更凭借此片荣获1998年第70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死神傻了(国语版)分裂 第一季爱在明天我爱上的人是奇葩第一季丑闻 第三季现金对决真相在耳中生死归途警视厅零系:生活安全科万能咨询室 第二季83你喜欢希区柯克吗?24小时 第三季日瓦戈医生生人勿近之邪花夜玫瑰黑暗深处狂野嘻哈梦孽海情深三代同层今日宜加油盗梦空间铁路员工违命2017开始辩论天之恩赐滑出彩虹三德和尚与舂米六活死人黎明2004危情营救很高兴认识你稀有出口:圣诞传说植物图鉴偶然暴富再战江湖苏格兰女王玛丽神烦警探第五季爱你的人小丑之夜锡杯霸道学姐爱渣男克兰弗德 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大众传媒的社会作用。

老师有让分析这部电影,于是写了一点,若不专业,敬请见谅~

一、单纯强调“舆论导向”是不可取的,大众传媒具有“安全阀”作用,通过释放情绪和社会话语的多元化表达,来缓解矛盾,维护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社会的稳定。

当今时代,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给予了人们较之以往而言,很大的言论自由。已经沉默成为了习惯的中国民众,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表现得些许错愕,错愕之后就是雀跃的狂欢。这种狂欢隐隐造成一种不受掌控的局面,于是政府会要求各媒体要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作用。在魔弹论理论体系中,群众对于媒介力量存在的畏惧心理,本身就是大众传媒的信仰体系的一部分。放在中国环境下来说,历史曾有的几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正好能够说明并确认中国人民对于媒介有着一种巨大恐惧,因此对于当下总是处在一种情绪暴动状态中的网民来说,产生媒介怀疑论并是不一种偶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单纯强调“舆论导向”是不可取,因为受众往往带有逆反的心理去理解信息,从而混淆真相。

在《摇尾狗》中,修补小组想要分散社会大众的注意力,首先做的是散布B-3轰炸机和阿尔巴尼亚局势的谣言,然后再以官方的正式身份矢口否认。大众媒体出于习惯性的揣测,自然会紧追不舍,于是修补小组在看似尴尬的局面下成功铸造了他们想要的舆论环境。

群众有话想说,需要自己的意见被传达,被重视。大众传媒具有的“安全阀”作用,正是通过释放情绪和社会话语的多元化表达,来缓解社会矛盾。当舒曼的故事把人们的情感挑动到一个制高点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修补小组趁着夜色到街头,把各种旧鞋挂到树上,并带动小男孩去告诉大家。实际上这就是在为情绪表达找寻一种出口,人们释放情绪有两种情况,一是归于平静,二是释放出的情绪得到了回应,情绪发出者找到彼此形成了一个共鸣的团体,于是这种情绪会被放大。最后如他们所想的,扔旧鞋不但扩大了社会大众对于舒曼的关后注,并且极大刺激了他们的保护欲。人们以为他们是在为被忽略的弱者说话,是在维护美国梦,是在坚持美国公民的责任,世界以为这是美国人民的呼喊,是社会矛盾的缓冲,这个范围极广的,影响力巨大的电影秀,让他们丝毫不能察觉其实这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骗局。

二、大众媒介中的社会地位赋予,实际上是一种干涉左右群众观念及行为的手段。

    20世纪20-40年代的魔弹论说,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而1997年拍摄的《摇尾狗》实际上就是对早先魔弹论的一种夸大性阐述。舒曼这个“美国英雄”式人物源起于“鞋子”这一概念,修补小组根据音韵规律找到了舒曼这个名字,这个“英雄”先有了一个易于大众接受的朴素名字,才有了一个真正的身份。群众以为的,深受感动的,为之呼唤的战争英雄,与真相里那个神经错落,试图侵犯妇女而被猎枪打死的囚徒一对比,让大众传播的魔弹论再一次给予了观众巨大的恐惧感。在这样一个强权可以改变一切环境的世界里面,我们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我想这是导演刻意夸大而试图得到的效果,目的就是让我们不要被媒介左右而不自知。反观舒曼形象竖立的整个过程,从对他英雄式人物的定位,到old shoe的流行,到大众媒体中的有意扩散,修补小组用一个带有美国梦色彩的情感外壳包裹住了一切假象而成功让人们照单全收。

 2 ) 其实我只想说:我勒个擦!!!!

After watching the film wag the dog the first idea that came to my mind is: How can people be fooled that easily?! But after a while a came to an astonishing conclusion which even shocked me, that is: people like being lied to and they only doubt about things they can’t accept.But somehow once they find out they have been lied to they got angry because they feel embarrassed.As they need a weapon or excuse to defence themselves,our protagonist---ethic come on stage.

I think the reason why a song with the lyrics” Just gonna stand there and watch me burn But that's alright because I like the way it hurts Just gonna stand there and hear me cry But that's alright because I love the way you lie”.Can indicate part of what I said is right.. Some may say that is words people only say to the one they truly love. But I think that’s exactly the only reason they don’t use anger to hide their embarrassment.

Just like plumber, people think of ethic only when they are feeling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It seems to me that ethic is just a so subjective word that people can use it in what every ways they want to.The only judge is their own persuasive skills.

Of course we can have certain rules. But who make these rules? ---People.And how people do things?----Acording to their aim. So from my point of view, you can never judge wether a person’s behavior is right or wrong base on the so-called ethic.

People do things to achieve their goals.And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always are more than one way.But one thing is inevitable that is, what ever you behave some people will get hurt.And I think the less hurt people get the more right your behavior is.Yes,there are a lot of cases that showing this thought is unfair or totally wrong.But every theory is controversial because again,there is no certain rules.

As for professional,if we could put all the ethics things aside,I think the president’s PR apartment is a really good one.They are aware of the close connect between show business and briliant enough to go to find help from the top Hollywood producer.And if thinking from an open point of view we can find out actually they have matched at least part of every articles in IABC code of ethics for professional communicators.
People tend to turn to experts when they have a problem in a certain area.Thus I’d like to suppose that “professional” is use your knowledge to solve problems in the field your are in.And the more problems you can solve the more professional you are.

Let’s see what problem the president’s PR is facing : To ensure the president can be elected despite of there is a scandal.And here is a definition of PR : the practice of manag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 organization and its publics.Public relations provides an organization or individual exposure to their audiences using topics of public interest and news items that provide a third-party endorsement and do not direct payment.It is concerned with relational, which can in principle be private, but also with public consequence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election and the definition of PR I think they really have done a wonderful job.

But in contrast let’s see whether the “top” Hollywood producer is really professional.
The problem he is facing: Creating a event attractive enough to distract people’s attention to the oresident’s scandal.
The definition of Showbiz: The word applies to all aspects of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from the business side (including managers, agents, producers and distributors) to the creative element (including artists, performers, writers, musicians and technicians). It applies to every aspect of entertainment including cinema, television, radio, theater and music.
I think before he decided that he wants the credit for the production he is professional.Because getting himself the credit is not a problem included in this task.Actually I think there is a song which can explain Showbiz better then its definition here is the lyrics:
” The opening when your heart beats like a drum
The closing when the customers won't come
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
Like no business I know
Everything about it is appealing
Everything the traffic will allow
No where could you have that happy feeling
When you aren't stealing that extra bow
There's no people like show people
They smile when they are low
Yesterday they told you you would not go far
That night you opened and there you are
Next day on your dressing room they've hung a star
Let's go on with the show
The cowboys, the wrestlers, the tumblers, the clowns
The roustabouts that move the show at dawn
The music, the spotlights, the people, the towns
Your baggage with the labels pasted on
The sawdust and the horses and the smell
The towel you've taken from the last hotel
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
If you tell me it's so
Traveling through the country is so thrilling
Standing out in front on opening nights
Smiling as you watch the benches filling
And see your billing up there in lights
There's no people like show people
They smile when they are low
Even with a turkey that you know will fold
You may be stranded out in the cold
Still you wouldn't trade it for a sack o' gold
Let's go on with the show Let's go on with the show!
The show! The show!”
What the Hollywood producer is wrong is he have forgot the words” No where could you have that happy feeling When you aren't stealing that extra bow ” He is in Showbiz but he have forgot its definition. So he is not a professional but a victim of his own egotism.

I think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Could it happen in reality?” is “yes”. The Hollywood producer in this film said” Look at it. The whole thing is a fucking fraud, and yet it's 100 percent real!” And Is it true?how the fuck do we know? Nobody knows so a film can be either something people make up or the truth.People are being deceived and information is withheld.But still what matters most is people like being lied to.

And what really matters is “who” is trying to create a better reputation instead of “what” he have done. Everyone have their own duty PR department,showbiz president etc.It is the president that people put expectation on. So PR department can never let the public down.So I think if you are aware what is your duty and what you gonna do is legal and really can solve a problem, it is allowed.

第二次写英文的影评居然是交作业,哎,岁月无常世事难料啊~

 3 ) 舆论是掌握在懂得操纵舆论的人手上的

这是一部看起来轻松幽默的影片,这是一部幽默中又带着些许的政治讽刺的影片。
       影片讲的其实就是总统的特别顾问们鼓捣的一系列猫腻事件。该影片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美国政治生活中政客、媒体与好莱坞之间相互利用的丑恶关系,与此同时还对白宫进行了戏剧化的巧妙讽刺。
影片的名字《wagthedog》,尾摇狗。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影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名字呢?影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为什么狗摇尾巴?因为狗比尾巴聪明。如果尾巴更加聪明,他就可以摇狗。
其实,总统就好像是作为纳税人的公民养的一只是狗,而他所依靠的自己背后的公关团队就是自己的尾巴。
       聪明的总统撰稿人在关键的时刻握住了舆论的刀柄,操纵了大众的传播,仅仅与好莱坞制片人制作了一部短短的影片,就扭转了总统的败局。可以说,总统的公关团体为自己在公众面前的作为编写“符号”,如果说是总统的感召力使这群精英聚在一起从而使“符号”成为可能,那么正是他们的智慧使完美的“符号”为总统遮风挡雨。
      舆论是掌握在懂得操纵舆论的人手上的。越是大众的传播,真相就越不重要,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符合自己理解能力的解释。传播学的影子理论这样说: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事实的影子,这个影子和其产生的物体到底有多大相似,取决于光线。光线掌握在谁手里,舆论就掌握在谁手里。这个理论精辟的揭示了受众、舆论信息、传播者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本部影片中,真正在舆论海洋的掌舵手是总统撰稿人。在他看来,不管它是无风起浪还是有风起浪,索性就弄个更大的浪来淹没它。就这样总统的丑闻浪潮被战争及其他的大浪所吞没。

 4 ) 你真的知道真相吗?

本片讲述了在美国总统大选11天前,现任总统被爆出了一桩绯闻,与一名未成年女性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一时间,舆论纷纷。而这时,我们的主角登场了,他是一位专门替总统解决麻烦的人,他解决麻烦的办法是创造一个新麻烦,然后解决掉那个创造出的新麻烦,自然而然,那个旧麻烦就被人遗忘掉了。 他决定发动一场战争,当然是假的战争 海湾战争甚至都是他一手导演的,那些镜头那些照片都是由电脑合成的。可是人们不会在意,他们只记住了几个炸弹,几张照片 他立即联系了一位好莱坞制片人,让他上演一出好戏。 他们首先对阿尔及利亚发动了战争,当然是以莫须有的罪名。然后导演了一出在战争中失去一切的女孩被拯救的故事,女孩之后来到美国,感谢他们的发动的战争,并且受到总统接见。 这成功转移了舆论的注意力,但是战争结束地太快了,还有八天才到竞选日。为此他们还有继续想办法 得了,再拍一部拯救大兵瑞恩,当所有人都被这个故事感动后,总统把他成功带回来了,支持率一路高升 但是没想到那个大兵是个囚犯,并且在运输过程中死了,可是英雄最好的归宿不就是这样吗? 在这个过程中,制片人表现出了绝对的能力,解决了无数困难后,他想要荣誉,可是这些事都是见不得光的,于是乎,他成了被抛弃的那一个。 (我是张麻子这个事得替我永远保密 永远保密 枪响) 其实电影名跟剧情关系不大,甚至跟主旨关系也不大,制片人只是过河拆桥的那个桥,摇尾狗那条尾巴而已。 谈谈关于真相,关于舆论,关于信息的一些东西吧 虽然我不太信有什么阴谋论,什么假球啦,什么假赛啦,什么世界是由什么共济会什么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的啦。 但是我相信,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都是被筛选过的,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些人想让我们看到的。 甚至现在更高级一点,信息爆炸,让你不会去关注那些真正有用的信息,当然,那些信息也被筛选过。 我在想,那些人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不给我们真实,在这部电影中,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总统连任,为了选民的选票。 他们做的那些事都是为了煽动选民的情绪,去给总统投票。 煽动大众的情绪是为了什么呢?为了麻木群众?群众一直都是麻木的。但是可能也是他们行动的结果。 为了稳定?麻木群众就是为了稳定吧,为了让民众向他们想象地那样去做,去买房,去消费,去工作……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相信我获取到信息的真实性,但是有些东西是一直都不会变的吧,比如剥削与被剥削。 Anyway,但是这些都不重要,管他呢?谁又在乎事情的真相呢?没有人,就像楚门的世界楚门最后的演出谢幕了,观众也不过哀叹一声,下一秒就观看别的节目了。世界缺了谁都会正常转动的,寻羊冒险记最后那个羊死了,他可是在地下操控一切的人呢?可是到了舞舞舞,世界照样运转,而且并没有什么改变。 想起电影中一句台词:这肯定是真的呀,因为电视上播出了。 我总记得我在哪听过,是一本书里还是另外一部电影里。 我倒是很喜欢那个制片人,天塌下来也不怕的态度。 最后,这部电影很好看,喜欢。

 5 ) 媒体的重要作用 ——《摇尾狗》影评

       传播的构成要素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反馈、传播效果。
       
       在《摇尾狗》中,老谋深算的布里恩、总统助理爱姆斯和大名鼎鼎的好莱坞制片人斯坦利莫斯(包括其团队)是传播者,其中,布里恩惯于操纵政治、新闻和政治理论,由于总统在大选十一天前被绯闻缠身,这很可能使总统的连任计划失败,他便想出一条对策:制造一场世界性的危机,转移公众对性骚扰事件的注意力。而这场世界性的危机就是阿尔巴尼亚战争,即传播内容。传播的媒介在电影中主要表现出的是电视,我认为里面也隐含着报纸、广播、互联网等传播媒介。还有,此次制造的阿尔巴尼亚战争的目的是让美国民众“中途不要换马”,让总统连任,所以受众是美国大选的选民们。在传播学的定义中,反馈指受众接受传播内容后将其接受状况和意见通过某种渠道反映给传播者,从而导致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互换和保持传播的持续性。在《摇尾狗》中,反馈是通过民意调查(可能包括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网络调查等等)。传播的最后一个构成要素是传播效果。影片在接近尾声时告诉我们,总统连任,布里恩及其团队大获全胜,说明布里恩的传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即有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有人说,如果狗比尾巴聪明,那么就是狗摇尾巴,倘若尾巴比狗聪明,那么就是尾巴摇狗了。的确,《摇尾狗》中谁操纵着大众传媒,谁引导着舆论,谁就是最后的胜者。大众传媒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视听,也左右着大众的思想。以更大的浪去覆盖绯闻这个小浪,是布里恩的计谋,虚无的阿尔巴尼亚战争被无数媒体竞相报导,这个更大的浪吸引了民众的视线,而得益者是欺骗民众的政客们。
   
       布里恩是典型的传播者,他是此次事件的领导人,操纵着媒体和政要发言人,其符合传播者的心理特征自我感觉亢奋,他把自我的意志灌输给受众,强迫受众接受自己单向传播的信息。而且在阿尔巴尼亚战争的传播中,他对民众有轻视和控制心理。
   
      “不要中途换马”是传播者利用受众的怀旧心理来引导他们的思想。同样,民众们也具备普通受众们的心理,从众的心理、盲从的心理、好奇的心理、求新的心理和逆反的心理。
   
     《摇尾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的现实。总统的桃色新闻让我们想起了克林顿和莱温斯基,阿尔巴尼亚战争类似于伊拉克战争,媒体的作用如此之大,在影片中很好的展现出来。如今,书籍、杂志、报纸、广播、互联网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各种各样的新闻是真正的事实、是事实的冰山一角还是虚无缥缈的泡沫?答案无从而知。而作为受众的我们需要冷静的面对这些新闻,多方求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正确的传播视觉。
   
   

 6 ) 辛辣又讽刺,这部23年前的口碑好片,最适合今天看

今天是美国大选日。

在此之前,包括“美队”克里斯·埃文斯Lady gaga等名人,都曾花式呼吁美国民众进行投票。

作为局外人,我们旁观两位总统候选人的政治角逐进入终局,前段时间的辩论交锋、轮流出牌还历历在目。

在这时,一部辛辣犀利、黑色幽默的美国政治片,显得格外应景——

摇尾狗

Wag the dog

导演: 巴瑞·莱文森

编剧: 希拉里·亨金 / 大卫·马梅 / Larry Beinhart

主演: 达斯汀·霍夫曼 / 罗伯特·德尼罗 / 安·海切 / 丹尼斯·利瑞 / 威利·纳尔逊

上映日期: 1997-12-17(美国)

片长: 97分钟

影片改编自Larry Beinhart的小说《American Hero》,一举赢得1998年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并荣获1998年第70届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7次提名

其中,达斯汀·霍夫曼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片中的政治隐喻极尽夸张,却很难否认,它与今天的现实仍有某种巧妙的重合——

狗为什么要摇尾巴?
因为狗比它的尾巴聪明。
如果尾巴比狗更聪明,
尾巴就要摇狗了。

美国华盛顿特区,新一轮总统大选前两周。

谋求连任的原总统陷入一桩耸人听闻的骚扰未成年少女的事件。

偏偏在这切要关头,丑闻被女方披露曝光。

媒体一旦大肆炒作,必定闹得沸沸扬扬,总统成功连任的机会转瞬间急转直下。

为了平息这场风波,当时身在中国访问的总统紧急召来了老谋深算的政治顾问——康拉德·布瑞恩(罗伯特·德尼罗 饰)

善于操纵公众舆论导向的布里恩,在紧要关头很快献出一条“妙计”。

为了转移公众对性骚扰事件的注意力,布瑞恩凭空捏造出一场子虚乌有的爱国战争——阿尔巴尼亚战争

可行吗?

布瑞恩让总统助理威妮弗里德·艾姆斯(安·海切饰)向媒体放出风声,否认美国正在部署B3轰炸机,果然引得记者们咬了钩。

随后,为了让这场虚构出来的战争真实可信,布瑞恩又专程拜访了大名鼎鼎的好莱坞著名制片人斯坦利·莫斯(达斯汀·霍夫曼 饰)

布瑞恩说,人们记住的只是战争的标语、图像、录影,而不是战争本身。

满身都是汽油的赤裸女孩
代表胜利的V型手势
5个陆战成员在折钵山树立国旗
人们记得50年前的这幅画,却忘了战争本身
海湾战争,智能炸弹从烟囱里掉下来
一段关于炸弹的录像 莫斯先生
这就是美国人民所相信的战争

因此,总统竞选、战争宣传,“这就是演艺界的事情”

金钱傍身的莫斯恰好不满制片人工作缺少声誉、不受重视,立即兴冲冲地投入了战争剧本的“创作”。

他将剧本第一幕,设定在加拿大与美国的边境:

阿尔巴尼亚的恐怖分子在加拿大放置了一个手提箱式炸弹,并企图将其带入美国。

布瑞恩与莫斯强强联手,借助来自白宫的大笔资金,开始着手制作一盘名为《饱受战争蹂躏的阿尔巴尼亚》的影带。

他们请来本土演员饰演战争下的的阿尔巴尼亚难民,精心设计惹人眼球、容易煽情的画面:

在先进数字摄影技术的加持下,摄影棚里抱着薯片缩头缩脑的女演员,一键变成了抱着猫咪跑出恐怖分子轰炸废墟、无辜而脆弱的阿尔巴尼亚少女。

还安排总统的班机在雨中降落,聘请小演员说着阿尔巴尼亚语、拿着“第一捆稻穗”向总统道谢,赚取观众的泪水。

在他们“天衣无缝”的导演之下,公众果然信以为真,倍加关注。

另一位总统竞选者、参议员尼尔等人对总统性侵丑闻的质疑,在阿尔巴尼亚的舆论浪潮下,竟没有激起任何水花。

同时,配合影带的爱国歌曲也在紧锣密鼓的制作中,众星云集,歌颂民主、自由和美国梦

然而,这场无中生有的战争,当然不可能骗过所有人。

当各大媒体纷纷炒作这场危机、阿尔巴尼亚政府艰难申辩时,中央情报局调查员查尔斯·扬(威廉姆·H·梅西 饰)几经周折,终于查出阿尔巴尼亚并未发生战争,也没有所谓的“恐怖分子”。

于是,中情局出面干涉了布里恩的行动,并在电视节目中公开宣布“阿尔巴尼亚战争”已经结束。

投票日日趋临近,在布瑞恩的压力下,莫斯又突发奇想编造出另一场闹剧:

宣称一名勇敢的美国士兵在前线遭到恐怖分子俘虏,滞留阿尔巴尼亚。

他们为这名士兵起名“舒曼”,绰号“旧鞋”为利益相关者的鞋子生意铺路。

莫斯为总统撰写了极尽煽情的草稿,别出心裁地设计舒曼被俘的照片,衣服上的破洞以摩斯电码形式传递出一条信息——

“勇气,妈妈”。

舒曼很快被新闻界吹捧成传奇英雄,现总统的选民支持率也逆风翻盘,在阿尔巴尼亚危机和英雄舒曼的“助力”之下,一路飙升到86%。

为了让舒曼在大选前日再度吸引公众的关注,布瑞恩和莫斯决定演出一场“英雄回国”的戏码。

没想到,白宫为此挑选的“英雄舒曼”,竟然是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犯人。

更糟的是,载着“英雄”的直升机在飞往华盛顿的途中不幸失事,那名因强奸修女而入狱的罪犯也在落地之后,对当地女孩再动邪念。

砰砰两声过后,这位国家“英雄”宣告死于女孩的壮汉父亲枪下。

眼看英雄回乡的戏码山穷水尽,莫斯却又灵机一动,顺水推舟,导演了一幕隆重的葬礼。

看到美国国旗盖在“舒曼”的棺木上,被面容肃穆、气度威严的美国兵士们拥簇着献礼和悼念,莫斯因这异乎寻常的“创作”备感兴奋慨叹道:

这完全是一个骗局却又100%的真实这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因为它是这么的真实

但就在这时,莫斯却听到电视机里传来了大选评论人们的对话:

总统在今天选举中的成功 89%的支持率并不是由于某些如今已在掌控下的事情有些人说 是竞选宣传帮他取胜广告,广告,广告,广告,广告……总统只是个商品

原来,他最伟大的“作品”永远无法公开于世,人们反倒要将总统连任的成功归功于他最鄙视的、“电影学院的白痴”搞出来的竞选广告!

莫斯感到荒谬、愤怒,他决定告诉美国人民真相。

为此,布瑞恩严厉警告他闭紧嘴巴。

但多年担任制片人工作、受够当“无名英雄”的莫斯并没有接受,宁愿不计后果也要争得自己应得的荣誉。

布瑞恩目送莫斯离开,若有所思。

飘扬的美国国旗倒映在布瑞恩面前的窗玻璃上,为这位幕后操纵者的脸孔染上底色。

总统团队不会允许泄密的可能性存在。

几天后,莫斯心脏病发作身亡的消息从好莱坞传出,死得莫名其妙。

他在大选之前所做的一切,也依照“计划”成为了永远沉默的秘密

然而,即便莫斯已死,他生前打造的那场 “阿尔巴尼亚危机“仍在不停地制造着新闻。

有一群自称是“阿尔巴尼亚联合军”的人 宣称对不久前发生的爆炸事件负责爆炸事件发生在阿尔巴尼亚卡罗总统为对此作出评论但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威廉·斯考特将军 表示我们必将派出战斗机和军队 去完成他们的任务

只是不知道,这次兴起的是新的一轮政治作秀;

还是当初莫须有的反恐行动催生出了真正的恐怖主义,让一切无法回头。

按照故事中赋予的意涵,片名“摇尾狗”(Wag the Dog)更准确的翻译,其实应当是“尾摇狗”

当总统大选成为选举故事的宏伟秀场,布瑞恩与莫斯精心炮制骗局,用口号、画面、意象和音乐将选情一手扭转。

隐藏在舆论海洋之下的掌舵手,只需让一浪被更大的一浪淹没,便能摇摆国民。

传播学理论曾化用过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认为我们就像山洞里背对光源、面朝洞壁的囚徒,看到的不过是事实的影子。

影子和其产生的物体到底有多大相似,取决于光线,于是越是大众的传播,真相就越不重要——

因为,光线掌握在谁手里,舆论就掌握在谁手里。

警惕,勿让“尾巴”轻易摇动了“狗”。

*本文作者:温C

 短评

这片子几乎把所有出现的元素都讽刺了个遍,包括纳什维尔的乡村音乐(当然这个奥特曼已经黑过了!),不得不服。好莱坞和媒体业,其实怎么黑都不过分的,因为再匪夷所思的剧情,回头想想可能真的是那么回事的。。。难得一部不错的美帝非屎尿屁政治喜剧!

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兼具电影艺术自反性与好莱坞商业模式的电影,故事叙述方式依据好莱坞固有的脉络,一波三折、行云流水,运镜多变、机位多改,但未超出好莱坞的连贯性系统,明星制(达斯汀·霍夫曼、罗伯特·德尼罗),制片厂制(新线出品,华纳发行),类型片(悬疑架构,双雄合作经典模式),这三板斧,斧斧挥的漂亮,招招砍的致命。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电影本身对于电影自身的指涉和对政治的揶揄讽刺,后者撕破了美式民主的表衣,显示了操纵下民意的随波逐流,以及美国人自身对于家国的认识状况。前者则描写了电影人呼风唤雨,涂抹现实的能力,且最为精彩的是,将制片人带到了荧幕之前。而在前后两者的联系上,电影贡献了最为精彩的好莱坞媒介论述——第三次技术革命下媒介对于大众的操纵与蒙骗,也揭示了那些处于黑幕下的故事,以及刻意呈现给我们的“真相”。

11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They don't shut down our picture!""Fuck my life!Fuck my life! I want the credit!"

13分钟前
  • (⊙v⊙)
  • 推荐

为了掩盖总统的性丑闻,公关团队不惜联合好莱坞制片人发起了一场莫须有的对外战争。对于政治和媒体地讽刺值拉满。难以想象如果是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国家,该如何面对此等嘲讽。无巧不成书,本片上映的同一年,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丑闻曝光。电影变成了事实的寓言。上帝的筛子透过屏幕掷中了他们。德尼罗和霍夫曼两大老戏骨都有喜剧基因,看他们在讽刺喜剧中飙戏别有一番风味。

15分钟前
  • 十一月的雨
  • 推荐

黑色的政治片,说不定PB也曾受其启发。

20分钟前
  • 铁皮骑士
  • 推荐

一部NB的吐槽喜剧,既吐槽政治又吐槽电影(movie)和传媒,德尼罗鲨鱼般的笑容真是精湛。当然“总统不可见”,同时又道出了“战争不过是一场秀”这种波德里亚式的表达。当然这个故事的前提是尚没有Twitter这种东西(即使有也好不到哪儿去)。此片堪比《S1M0NE》。

2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天啊这剧本太妙了。“Produce a War”媒体的阴暗,政客的伪善,公众的盲从,艺术工作者的无奈,面面俱到。全片没给总统一个正脸镜头,因为总统不过是团队过度包装的傀儡。“狗为什么摇尾巴?因为狗比尾巴聪明。如果要是尾巴比狗聪明,就是尾巴摇狗了。”故事看似夸张,天朝不少有。2848

25分钟前
  • 阿茶
  • 推荐

Election campaign equals show business. Propaganda feeds patriotism. Public opinion can be easily manipulated.

29分钟前
  • Alan Sum
  • 推荐

The war is a show. The President is a product. A producer can get his credit just when he dies.

31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歪打正着地预演了一遍克林顿的拉链门。达斯汀·霍夫曼扮演手眼通天的大制片人,中长发、热衷美黑、戴深色眼镜的细节都在贴近派拉蒙制作部总裁Robert Evans。拍《教父》时Evans曾强烈反对帕西诺出演,嫌帕西诺个子太矮,没有明星相。等他自己独立制作第一部电影,结果找来更矮的霍夫曼做男主角。Robert Evans做女装发家的哥哥Charles Evans,80年代曾玩票做电影,第一部片也找霍夫曼来演,就是《窈窕淑男》。

32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总统也差不多是个营销号...威利尼尔森超好笑,指挥群星录爱国歌曲特别损!最狠的是录好应景炒作歌做旧唱片塞进国会图书馆再假装偶然发掘出30年代民歌。霍夫曼的幽默表情比较假仙儿我反而没觉得很好笑

36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每次看到对这类反应民主阴暗面的电影的影评中,少不了什么“看看,中国的虽然不好,但美国的民主也很烂”这类言论我就忍不住想骂他们sab。能有这样的电影公映,就是民主优良的明证!那些以为民主是万能灵药的人请去面壁。国际歌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其实也就是在说,没有万能灵药。

39分钟前
  • 天草树虫
  • 还行

将惊人的批判力度以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尖锐的变为可接受的-但仍然尖刻,而娱乐也具有了某种深刻-但还是娱乐),美国电影最大的创造力也许就在于此。produce a war,make a hero,invent a history,极富创造力的三幕剧。霍夫曼与德尼罗真是璀璨生辉。

41分钟前
  • xīn
  • 力荐

「阴谋论」集大成者,甚至可以消解 / 嘲讽 一切政治活动,所有的国家制度下全体人员行为都因为某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而任何人都是可被牺牲的——不可见的总统本人以及必须维护的总统成为超越道德审判之上的「道德正确」,好莱坞在这种意淫和自我消解中既是「上帝」也是「走卒」,这也是娱乐至死时代的唯一答案。

45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哈哈哈哈哈,某人被黑粗翔了。年份刚刚好的同时天才般的编剧也预知了一年之后的事。

50分钟前
  • 宅拾叁
  • 推荐

The tail wags the dog. 港译:作大英雄,霍夫曼和德尼罗的表演延续两人惯性角色,一个絮叨神经质一个狡诈,画面平静、台词超棒。没有激动人心的大起大落,平铺直述里却蕴藏着强大的思想反讽。

55分钟前
  • 海鸥的天空
  • 推荐

好牛逼 咱们看着老美的选举眼馋 老美直接用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选举也是bullshit 这个世界神马才是真的 战争 英雄 什么都都能靠媒体里的两片嘴凭空制造 民众 只是一只狗任意摇着的尾巴罢了 其实我觉的那个old shoe有点像雷锋。。。

60分钟前
  • pabu
  • 力荐

太棒了~ 什么时候电检卡不掉这样的片 中国就真的算是开放了 真是比楚门的世界好看太多了

1小时前
  • 陶陶四
  • 力荐

双向吐槽:政治和好莱坞,这编剧得有多大怨念?最后回看片头那句"为什么狗要摇尾巴,因为狗比尾巴聪明,否则就是尾巴摇狗"看上去太黑了:幕僚都是为总统服务的狗,而总统充其量就是条尾巴。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此片让我想起了黄色新闻大王赫斯特的名言,你负责提供图片,而我负责制造战争。可悲又可笑的是,当我看到用摩丝码写的Courage,Mum,听到那煽情的乡村音乐时,我竟然感动了。。。

1小时前
  • MI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