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1935

DVD

主演:罗纳德 考尔曼 (Ronald Colman),伊丽莎白 埃兰 (Elizabeth Allan)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3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双城记1935 剧照 NO.1双城记1935 剧照 NO.2双城记1935 剧照 NO.3双城记1935 剧照 NO.4双城记1935 剧照 NO.5双城记1935 剧照 NO.6双城记1935 剧照 NO.13双城记1935 剧照 NO.14双城记1935 剧照 NO.15双城记1935 剧照 NO.16双城记1935 剧照 NO.17双城记1935 剧照 NO.18双城记1935 剧照 NO.19双城记193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双城记193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来自英国伦敦的律师西德尼(罗纳德·考尔曼 Ronald Colman 饰)爱上了名为露西(伊丽莎白·艾兰 Elizabeth Allan 饰)的美丽女子,然而露西早已经有了心上人,没过多久,她便和法国贵族青年查尔斯(唐纳德·伍兹 Donald Woods 饰)结为夫妻。西德尼将对露西的感情深深埋藏在心底,由衷的祝福了这对新人。  革命爆发,法国国内局势一片混乱,革命牵连到了查尔斯,查尔斯遭到了囚禁,并且被判处了死刑。悲痛之中,走投无路的露西找到了西德尼,向他寻求帮助,看着眼前心碎的爱人,西德尼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救出查尔斯,哪怕这份代价就是牺牲自己的生命。小鬼当家6寻凶记2009美国最可恨的女人未解之谜第三季野人之雨林诀铜牌巨星卡夫卡七周意大利最爱的女孩来者何人2019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原声版)光棍之家缅因姐妹开心汉堡店摆动2022紫日我还是觉得不妥没用的谎言文豪野犬 汪!轻音少女第一季大梦西游3女儿国奇遇记完美陌生人时间能配送吗聂小倩之乾坤金印死者田园祭小飞侠幻梦启航成为简·奥斯汀我男朋友的罗曼史开封奇谈日在校园披露追光者挚爱(粤语)白夜复仇第一季X医生:外科医生大门未知子 第6季初来乍到 第四季雷神3:诸神黄昏(原声版)娱乐百分百明星Dejavu拉链2015初来乍到 第五季一枝光棍走天涯(粤语)

 长篇影评

 1 ) 历史与爱

“这是最好的年月,这是最坏的年月,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人们将拥有一切,人们将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双城记》太震撼了。

贵族对底层人民长年累月的压迫和剥削堆积到最后,必将成为杀死其自身的一把匕首,一把由平民所持、所行凶的利刃。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运酒的马车驶过贫民区,因道路颠簸而不慎打翻了一只酒桶,顿时无数衣衫褴褛的贫民像看见金子一样蜂拥而至,他们欢呼着“酒啊,那是酒!”跪在地上,用手捧起混杂着路上泥土、污垢、脏水的酒,满脸幸福的大口大口喝着,仿佛久旱的人们遇见甘霖,满是贪婪和满足。过路的人看到这疯狂的一幕,发出质问“人们怎么能忍受这种贫穷呢?”同伴回答他“忍受?瞧,他们生活在巴士底的阴影下,他们必须忍受”。这个短短几十秒的镜头,短短两句的对白,将底层人民所受的苦难和贫瘠的生存状况揭露的淋漓尽致。我们仿佛能透过屏幕,看见十八世纪的法国,平民在贵族阶级的残酷压榨下悲惨乞生、在时代的夹缝里艰难挣扎的生活图景。

当艾弗蒙伯爵的马车在狭窄拥挤的贫民区道路上横冲直撞,使一个瘦弱孩童惨死于车轮之下,艾弗蒙伯爵不仅毫无愧疚之心,甚至面不改色、理直气壮地说出“总是有人挡着路,这样会对我的马造成什么伤害”。在贵族的眼中,这些贱民的性命甚至不如他们的马重要。此刻我们离那个黑暗的年月多么近,近到可以看见道德沦丧,命如草芥,残暴肆虐,哀鸿遍野。满目凄惶。

平民对贵族的恨意无可厚非,然而过度的激进和盲目的敌视会化为罪恶的火焰,使被灼烧的人们堕落成魔鬼。仇恨会蒙蔽人的双眼,使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使真相成为虚设,法律沦为笑柄,公正趋于荒诞。

革命过后,当平民举起火把,要处死每一个与贵族有所牵连的人们,当曾经的受害者拿起凶器,向着无辜的人张牙舞爪,犯下罪恶,变为行凶者,那些他们口中呼喊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无疑已失去了意义,人间也已沦为地狱。人性的丑恶昭然若揭。平民陪审团随心所欲、不经论断便向每一个无辜的人定下“有罪”的宣判,闹哄哄的旁听群众见风使舵、人云亦云,这样草菅人命的判决无疑使整个法庭显得像个巨大的笑话。迪法吉夫人对孩童也不放过的狠毒使人感到悚然,“妻子必须追随丈夫,孩子必须追随丈夫”,这样扭曲的连坐思想却是她复仇的借口,亦是无数平民发泄仇恨、罪及无辜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以暴制暴终究会引来更大的混乱与暴力。在动荡的历史中如何找到立足之地,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如何保持清醒理智的自我,是每一个你和我都应深刻思考的问题。

“这是我所做过的最好的事,这是我能够得到的最好的安息,我虽死犹生。”

爱情会升华灵魂,给予人向死而生的勇气。行刑前,22号的姑娘问卡顿:“你真的不怕?其他人只是装着不怕,但是你,几乎像是在迎接着它。”卡顿神色淡然,目光深邃:“或许在死亡中我能得到一些在活着时从未得到的东西。”

得到什么呢?卡顿先生。露西的爱?露西的敬意?露西的感激?露西的忏悔?

可是你从来所求甚少,至死也一无所有。

我始终难以释怀卡顿对露西深沉的爱和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我无法理解何以爱情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使人在明知没有结果和回报的前提下,仍甘愿放弃一切,包括生命,只求所爱之人在没有自己的世界里,甚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获得幸福。或许人的感情向来费解,它是独立于理智之外,无法用科学和逻辑去解释的东西。而我虽然无法接受,却也为之打动。这种坚贞不渝、为爱奉献的情感无疑可以跨越任何藩篱,直达人内心最柔软之处,给人带去最纯粹真挚的感动和共鸣。也许是因为我们或多或少的知道,那样不计回报的付出,我们无法做到;那样深沉炽烈的爱,我们无法拥有。于是我们歌颂它的伟大,膜拜它的无私,为之感慨系之、癫狂饮泣。

一生所作所为,此刻最壮最美;生平所知所晓,成仁最善最义。

 2 ) 矛盾的时代造就矛盾的人

狄更斯想通过小说传达出一种反战的情绪,一种追求和平的渴望,从而深挖人们灵魂深处的善良。在集体狂热的背景下,理性的善更为重要。 达内尔被判决的场景中,无论是医生的讲述,还是医生手稿被暴露之后引发的反转,我们都可以看到情绪的主宰力量多么强大,演讲的煽动性又是如何改变了事件的走向。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演讲,还是销售话术,以至于我们经常提到的传销,为何那么容易就被牵制人?因为演讲内容抓住了我们内心迫切的渴望,而正是欲望的激发,让人的情感与演讲者产生共鸣,但得到了情感的安慰的同时,也意味着丧失了情感的主导权,很快,群众就会陷入集体无意识之中,理性的缺失,让善恶不由自主。

 3 ) 双城记

相比于看爱情故事,我更看中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路易十六时期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法国贵族们穷奢极欲,过度压榨人民,官逼民反后攻占巴士底狱,狄更斯对于在这一阶段的事件基本持同情、理解的态度,但自此以后,不论是否欺压过人民,凡是跟贵族有任何牵连的人,甚至对革命持消极态度的人都一律被送上断头台后,这场革命其实已经偏离了原本要追求的目的。当仇恨不可控制被地渲染、放大,原本被欺凌的受害者们反过来成为加害者,疯狂地将积累的仇恨宣泄在他们所认为的“敌人”身上,“自由、平等、博爱”这类原本革命要追求的伟大理想荡然无存,人民甚至并不真正理解他们的意思。所谓历史的进步无非是权力的天平向另一端倾斜,纯粹的民意只是多数人的暴政,没有理智,没有公正,没有真理。这样的革命在暴力和流血之后注定不会维持太久。但狄更斯依旧称之为“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虽然因为种种原因革命以失败告终,但毕竟在悄然改变着什么,并且即使在这缺乏理性、混乱的时代,依旧有伟大的爱情,伟大的友情,为爱献身的人们,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一如小说中身为贵族但反对剥削的充满正义感的查尔斯,以及愿意为所爱的人以及她的幸福献出生命的卡顿。

 4 ) 暴力需束之以理智

唯物史观指出,当阶级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时候,必然引发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对旧的剥削阶级的革命,而革命只能通过暴力的途径完成,所谓“武装才能夺取政权”。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一系列的起义、内战,粉碎了僧侣、贵族的封建统治和他们多次反扑以至复辟,才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全面统治。暴力是革命的必要手段,但在狄更斯的这部小说中,无时无刻不在传达以仁慈为核心的圣诞精神,他要人们“勿以暴抗恶”,用宽恕仁爱的精神来对待敌对的阶级。

不能否认的是,不通过暴力,旧的剥削阶级不可能自己让出自己的权力,旧中国资产阶级企图通过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但得到的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在《双城记》里,作者通过多个人物的对比,时刻不在传达仁爱的观点,对起来的革积蓄命力量感到恐惧。没有革命,被剥削阶级不可能咸鱼翻身;而仇恨上身,只会使人沦为野兽,得伐石太太就是复仇女神的化身,最后被自己的手枪击毙。所以,在承认暴力必然性的前提下,束之以理智,才是最合理的方式。

仁爱是一道曙光,给暴力的阶级对抗中带来了一丝慰藉。马奈特被贵族陷害,在狱中写下了控诉书,出狱后又为了女儿路茜的幸福,不计前嫌,在法庭中极力为查尔斯伸冤,而这一转变与女儿用爱的力量感化他分不开。同样,查尔斯在法国革命爆发以前,同情佃农的不幸遭遇,主动放弃贵族财产和乘号,去伦敦谋生;查尔斯还相信管家的话,为了让管家出狱,自己被关入了监狱。仁爱精神,在马奈特和得伐石、查尔斯和他哥的对比中,凸显地淋漓尽致。

人本性里都有种叫自私的东西,只是有些人比较明显,有些人隐藏地比较深。贵族阶级总是为自己谋利益,竭尽全力压榨穷人,推行自己的暴力统治,嫉妒心在整个阶级横流。狄更斯想要打破这一定律,塑造了卡尔登这样一个代表他理想的角色。在他身上展现出了最真挚的爱,爱是一种无条件付出,不求索取,不求人知,只求默默守护,甚至为了所爱之人献出生命,狄更斯给了他最高尚的笔调进行描绘,寄托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失去了仁爱,就如同洪水猛兽,狄更斯反对法国贫民用暴力推翻封建阶级,谴责失去理性的暴力,愤怒的陪审团根本不顾客观现实,将旧贵族一票否定,冤判了多少无辜人士。得伐石失去妹妹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仇恨使她失去理智,想把厄弗里蒙一家斩草除根,连马奈特和路茜也不放过,展现了一个凶狠丧失良性的恶妇形象,通过她,能很好地读出狄更斯“勿以暴抗恶”的主张。

民粹主义的革命,是过于偏激绝对的,是不理性的,长此以往会失去人心的。阶级斗争,应该从实际出发,在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同时,运用各种斗争形式:和平的与武装的、公开的与秘密的、合法的与非法的等等,并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把各种形式结合起来,才能既革命又得民心,立于不败之地。狄更斯的《双城记》,表达了对失去仁爱与理智的革命方式的不满和对仁爱的追求。

 5 ) 双城记

影片讲述的是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伦敦的年轻律师席尼·卡顿,爱上了巴黎女子露丝·曼纳。但露西.曼纳却嫁给了法国贵族查尔斯·达雷。席尼·卡顿为了成全所爱之人的幸福,竟然以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方式来挽救查尔斯·达雷的性命。

法国大革命前夕群众对于贵族的怨恨已经达到顶峰,即使心中有恨也只能埋在心底。lucie的父亲因揭发侯爵的罪行被关在巴士底监狱18年,而lucie却爱上仇人的侄子,父亲是个很有大爱的人,为了女儿的爱情选择隐瞒真相并祝福他们。

法国大革命提现了贵族的无耻和群众的愚昧,贵族奢侈生活草芥人命,熄灭蜡烛用小盖子而不是吹灭他们,可以看出精致的生活;群众为了打击贵族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跟贵族有一点关系的人都送上断头台。Lucie是个充满阳光的人,因为她的乐观让每日酗酒的Carton重新振作;男二Carton是作者的理想人物,为了正义、革命,爱情,不惜牺牲自己。

热衷看断头戏的citizens还在强调citizen rights,无辜的贵族走上断头台短短的journey却很平静,”It i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that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 is a far, far better rest tha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

 6 ) 西德尼·卡顿

1859年9月11日,查理斯·狄更斯伏在伦敦塔维斯托克寓所的书桌上为一部新书写下了初版序。他写道:“我的一个希望是增添一点大家都乐于接受的形象的东西,来加深大家对那个恐怖年代的了解。”
1935年圣诞,米高梅制作完成电影版并在全美公映。那时候米高梅正处辉煌时期。
1937年,第十届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奖(Best Picture)及最佳剪辑奖(Best Film Editing)但并未获奖,那年获奖是分别是《左拉传》(The Life of Emile Zola)和《挑源艳迹》(Lost Horizon)。
2007年12月,有人在IMDB(互联网电影数据库)上记下卡顿最后的台词:“It'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s a far, far better res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

这就是著名的《双城记》,狄更斯晚期的作品,写完《双城记》十一年后狄更斯因中风永远睡在了他的书桌上。

阅读原著的时候,我看了几个月才把前半本看完,最后在寒假的两天里一口气读完了后半本。狄更斯终究是英伦风里重描写的作家,冗长是他的致命伤,但亦是这样繁复充满想象力的描写成就了他。读原著的时候,我便深深被胡狼,西德尼·卡顿吸引,第二部中,[胡狼]也是整本《双城记》我最为偏爱的一章。

是的,没有比胡狼,这种常随狮子等大动物之后,吃其残余猎物,并相传在狮子捕猎时前来相助的狼形食肉动物更能准确地来形容西德尼·卡顿的了。
斯特里弗律师是卡顿的狮子,这个狮子空有庞大的身躯,却足够将胡狼卡顿给很好地遮掩住。卡顿懒散随意地挥霍着自己的才华,甚至于难以置信地将胡狼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而他看上去却毫不在意。
我曾一度认为卡顿会是之后雅克的首领(假设狄更斯不那么遵从史实),或者这场双城记里某个高智商的犯罪学的实践者,一直到最后“吉罗亭女士”重重地从高处摔下来,我摸着书后面薄薄的几页,知道是不会再有转机了。

卡顿是这样的,轻易的,死去的。
胡狼若是卡顿的生存方式,那不与狮子世界相宜的胡狼般的性格仿佛也就是卡顿的全部。

这样一个不寻常的人物,包含了作者太多明显的偏爱,感觉回到Jim.White的调子,一个行为古怪的绅士,却疏离了自己的才华和爱人,看着这个世界落下一地鸡毛,不过也就无奈罢笑笑罢。

“吉罗亭女士”重重摔下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向死而生”。我记得最早知道这个词是在劳伦斯的一篇散文里,后来我才知道海德格尔。就如同劳伦斯那样消极地看待工业化,把那些多余的乐观抛给50年后的读者一样,卡顿寻求着死,把多余的一切抛给了天堂那样的飘渺。
我们谁也不可以简单地就将“向死而生”归咎于消极或者积极,卡顿的死也不是某种爱情的牺牲。

卡顿就像是一个一直走向死亡的人。而这一点他是自知的。
清楚自身的弱点,更是清楚那些弱点即便可以被认识也只会猖狂地自我补充而非更替的这一结局。我们可以做的,只有收敛内心,使自我的弱点看上去不那么脆弱,使那些弱点成为只是自知的存在。
卡顿过分接近了这样的倾向。这让他看上去不说话却似乎拥有一种绝望气息,嘴角充满自嘲和对人世的或轻蔑或恐惧。那是另一个哈姆雷特,一个1948年的哈姆雷特和他的奥菲利亚,只是卡顿的悲剧缺少了哈姆雷特那样具体的原由。或许也正是如此,卡顿不会伤害他的奥菲利亚。

他是那样的,缓慢而迂回地接近死亡,好像一旦被他人发现了,自己就会被拉了回去,远离了死亡。这样,他是不愿的。
在遇到露西的时候,卡顿第一次望向了与自己的人生相反的方向,但是却并未停下脚步,只是怀抱着对自己脚步声的疑虑和对身后美景的惋惜而将自己的行走沉了下来。直至露西嫁给了他人,卡尔也终于重新回过头来,盯着自己的前方,然后低下头,决定完成自己的离开。

苏童在评《天枰星座》的时候说,这样的不适应者,从他出生起他就向人群稀疏的地方走,与人群背向而行,最终他会通过某种毁灭寻找新生,通过某种倾斜达到平衡。
现在看来却更像在说卡顿。而享受人群,如波德莱尔所说,那是另一种艺术了。


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如果露西嫁给的是卡顿,而非那个露西父亲仇敌的侄子,结局是否会好一点。
而现在我欢喜着露西没有嫁给卡顿。我虽然偏爱卡顿,也正因为如此,不能把幸福太轻易地给他。我的徒劳只是延长卡顿的毁灭,我的徒劳只是自私地否决了卡顿的人生。
卡顿的爱情看上去是那样的无声无息。然而无声无息下的卡顿,内心有的却是天翻地覆般的心境的变化,这场爱情,加剧了卡顿的绝望和否定,也某种意义上给了卡顿一些更温柔的东西。这些在吉罗亭落下来的时候都糅杂在了一起,卡顿的绝望,卡顿的温柔,卡顿的人性,卡顿的真实,最后卡顿在心里默念:“It'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s a far, far better res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
影片里将最后的镜头递向了天空和云,我望着黑白片里天空模糊的灰度,想象着那会是一个湛蓝湛蓝的穹宇。
[胡狼]最后的一句话:“他深知自己的症结所在,却听天由命,任凭自己年复一年地虚度光阴,消耗殆尽。”
“虚度光阴”是常世的道德所强要求人们背负的价值观,不是胡狼的生存之道。所以也难怪,卡顿可以选择隐匿消退自我的存在感,却不能选择露西那样的人生。

写到最后,我发现自己一直在刻意回避着时代。只能说,对于雅克,对于那个雅克露西亚般的妻子,他们都是沉没在时代里的。
卡顿也是,只是卡顿最后的湮没,有一瞬抽出了历史中某个真空的地方。
那是完全的,只属于卡顿的时空。

 短评

一个暴君死了,总会有新的暴君诞生。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人类却从没吸取教训(我承认爱和饶恕很难,但这世界的确存在这稀罕的东西)

5分钟前
  • ChrisChris
  • 力荐

拍得有点儿浅。但是演员都特别不错!只是,我这么脸盲的人都能看出两人太不像。如果放在现代拍,会用一人分饰两角的形式吧?男一的神情很像费翔,自带贵族气。狄更斯的故事是一个注定男二会抢尽风头的设置。原来法国大革命是这么一场株连九族的阶级大清洗革命。女性角色很有特色。想看1958年版

9分钟前
  • 桃子
  • 还行

哪怕这份代价就是牺牲自己的生命

11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I hold a sanctuary in the hearts of those I care for. 看了俩中译版本,果然取了sanctuary“圣堂”的意思,未免太自我颂扬,很有鲜红的革命精神,但完全不符合Carton的人物性格。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神圣的烈士,而是一直在寻找堕落前的自我,所以作“庇护所”解更合理,是在他爱的人的心中得以延续生命、获得救赎。

15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再次验证了农民革命的局限性 大一时买了原版小说 很惭愧一直没读完。。。电影补完一下....

16分钟前
  • 少年阿尔弗雷德
  • 力荐

黑白很震撼啊~每个人都会演戏,那些表情入木三分。只可惜,达奈怎么可以比卡顿帅这么多啊……太不公平了~

20分钟前
  • CCPP
  • 力荐

Tell me. How is Shi?

24分钟前
  • 合疾||白痴
  • 力荐

早年的表演程式,比如少女内心震撼必定是屈膝侧面头微仰双目含悲珠泪盈盈哦天哪哦天哪的往后倒

26分钟前
  • karenwy
  • 还行

看Dickens名著改编的电影应该版本也蛮多。。拍的还蛮好。。虽然对演员不甚了解。。结局感人啊真是伟大的行为为爱献身。。

31分钟前
  • vivien
  • 推荐

这是一部很老的电视,看的时候依然很感人,爱是永恒的

36分钟前
  • 呼吸
  • 力荐

卡顿这个人物是狄更斯一个更高精神境界的理想化身,如果说早期的狄更斯对劳苦大众充满了同情和怜悯那么在后期狄更斯的这种看法却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这种矛盾让他诉求于另一层面的精神寄托,以至于双城记这部小说处处都充满了宗教的味道,而卡顿更是完成了对自己灵魂的救赎,化身成了上帝般的人物。。。

37分钟前
  • 秦诺诺
  • 推荐

黑白记忆。高中英文课本上的范文,当时某本辅导书认为作者和这部小说思想上有问题,可我觉得是辅导书有问题。狄更斯小说里最喜欢这个了。

42分钟前
  • 咖喱娜
  • 力荐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场面多么壮观,伟大的法国大革命,伟大的人民群众汇聚而成的浪潮!可惜屠龙的少年最终变成了恶龙,无论哪个阶级的人,只要站上统治位都要预防权力的膨胀。法庭上被煽动的陪审团,让我想到文革时期的我国。时刻要警惕狂热,警惕多数人的暴政,也要警惕落后的连坐制度。也请对生命多一些敬畏之心吧,侯爵的马车撞死穷人的小孩叫我痛心,那个断头台的玩具叫我毛骨悚然。我不理解卡顿的献身,我永远接受不了这种一命换一命的桥段,更何况我最喜欢的人就是卡顿。他时而放浪形骸,时而深情款款。对巴塞的那个wink,狡黠可爱。自述往年的圣诞节总是从一个酒馆走到另一个酒馆,狗狗眼里流露出的忧伤,让人心疼。我为卡顿感到不值,但值不值也不是我说了算的。“这是我所做过的最好的事,这是我能得到的最好的安息。”

44分钟前
  • 肖鹤云(已自首
  • 推荐

我最喜欢的狄更斯小说之一

48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Classic story told in the good old way. 剧情紧凑。那个时候的片子配乐总是那么纯熟自然。一颗星给Ronald Colman,他的眼神戏太强大了,犹记得他的《鸳梦重温》。革命后的暴民着实可怕。

50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8/10。盗墓/医生受女儿结婚的打击精神失常等,将无关主线的细枝末节删减让结构紧凑冲突强烈,侯爵虐待百姓的内容缩简为马车撵死小孩、城堡上与侄子争执两个内在张力的动作场面,酗酒成性的西德尼圣诞夜巧遇医生女儿的新增戏份与他献身相呼应,占领巴士底狱那段传遍街道/不断加粗的WHY字体很有感染力。

55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2012.08.03 It'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s a far, far better res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哭惨了!!!

56分钟前
  • 幽猫
  • 推荐

孩提时代看过的狄更斯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应该是双城记的最早的版本。

5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小时候买名著附赠同名电影光碟,那个时候看的,虽然年代久远了,但是故事还是一直记着,革命很多时候带着盲目性的,就像我国的文革一样,批判的很深入,喜欢狄更斯的笔触。

1小时前
  • 涙のムコウ
  • 力荐

如果你爱狄更斯,爱他笔下的卡顿

1小时前
  • 多动症大人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