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的踪迹

HD

主演:于承惠,宋洋,赵圆圆,马君,徐鸥仪,马可,刘哲欣,姚未平,欧克勤,李桂生,薄冰,米娃·木拉提,肖勒娜依·艾尼,哈斯艳·叶尔肯,陈建兴,刘章印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201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倭寇的踪迹 剧照 NO.1倭寇的踪迹 剧照 NO.2倭寇的踪迹 剧照 NO.3倭寇的踪迹 剧照 NO.4倭寇的踪迹 剧照 NO.5倭寇的踪迹 剧照 NO.6倭寇的踪迹 剧照 NO.13倭寇的踪迹 剧照 NO.14倭寇的踪迹 剧照 NO.15倭寇的踪迹 剧照 NO.16倭寇的踪迹 剧照 NO.17倭寇的踪迹 剧照 NO.18倭寇的踪迹 剧照 NO.19倭寇的踪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倭寇的踪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万历年间,天下太平。早年倭寇横行,幸得戚继光和俞大猷两位将军平定,终于换得今日的内外祥和。此时武林由四大家族坐镇,任何人试图开宗立派须经四大门派同意方可。某天,城内刀光四起,两名手持倭刀的神秘之人令武林大乱阵脚。当年戚继光从倭刀的持法中悟出玄机,因此对倭刀进行改良,以彼之道还之彼身,令倭寇闻风丧胆。随着戚继光去世和天下安定,戚家倭刀渐渐失传,中原武林也斥之为邪道不予承认。这二人正是戚家军营的高手,他们挑战四大门派,只望为戚家倭刀正名。  而武林各派也干脆将他们当作倭寇予以围捕,连归隐山中多年的霜叶城第一高手裘冬月(于承惠 饰)也下山擒贼……日暮将暮爱的终结第一季控方证人2016境遇麻雀吸血鬼保姆 第一季肉食猎者第六季不会拿捏距离的阿波连同学犬心犬意少女日记2015雨中的树星恋你的微笑年轻气盛白雪坏公主寻侠英雄传之离家魔幻神功埃德加的诅咒跤王战寇记星际旅行8:第一类接触玩具熊的五夜惊魂RetaLand元宇宙虚拟跨年演唱会疯癫之翼暴风2023游戏男孩2非自愿测试199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天下第一壮士2奇妙声音之旅美国女人斯嘉丽小姐和公爵 第二季恐怖游湖黑金风暴大理寺日志第二季我的少年时代 2024中国命运的决战起飞2022传奇战士二人世界万古仙穹残花泪爱火

 长篇影评

 1 ) 从此江湖有这一派——《倭寇的踪迹》

看《倭迹》是种蛮奇妙的体验,好像回到了武侠电影的某个年代,历史的车轮并未沿着我们熟悉的轨迹前进,而是微微偏了个角度,驶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尽管还没走出多远,尽管走得磕磕绊绊,可是这新路向已经足够让人兴奋。
这片子放到港台武侠脉络中,应该是接近七十年代初的风格。那时的武打还没杂耍化,镜头语言还比较有味道。看得出,徐浩峰奉胡金铨为心中楷模并不是说说便算,这片子的明代服装和布景写实考究,对细节风貌的重视让人想起胡金铨特有的古朴厚重,而写意之处,则以开头残荷的镜头最为突出,同样是富有禅意的构思。
残荷一段同时还体现了更重要的一个相似点,那就是对武戏的处理。与胡金铨一样,它往往被放在画面外表现,即或正面表现交手,也是干脆利落的几个镜头剪接在一起,观众的眼神还没找对地方,胜负已分。
也正因为如此,最后宋洋与于承惠的交手才让人分外期待。虽然因为配合的问题,两人的身法一个略显沉滞而一个貌似虚浮,然而高手对决的那种紧张氛围营造得可圈可点,每一个动作都很有味道。记忆所及,这样的武打场面以前似乎还没人拍出来过。胡金铨式的对峙,锣鼓点是活的,人物的动作则太死,后来的杂耍式武打,动作是活了,可打得已经完全不似实战。如果说前面的打戏还让人对“硬派武侠”有些摸不透玄机的话,这场戏才算是真正打出了徐浩峰自己的风格,说是开宗立派亦不为过。
这片子放到大陆武侠电影的脉络中,应该是接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风格。那时候强调的是动作演员本身要有功夫底子,连女角都能摔能打,不用替身,但是镜头语言就相当粗枝大叶,往往是很漂亮的动作,拍出来的效果也不过尔尔。这片子的动作很多是由专业演员完成的,动作班子成员大多都有实战经验,据说动作有时快得镜头都抓不住,又因为追求实战风格,于是就变成了很多动作场面在外行眼中形同儿戏的尴尬局面。虽然与八十年代时隔二十余年,武戏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可是怎么把本来很强的演员和很好的意图用符合电影的方法在银幕上营造出奇观来,这个矛盾却是同样悬而未决。据说徐导在下一部戏中做出了很大改进,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说《倭迹》回到某个年代只是比附,事实上它与上述所有年代的作品都不一样,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另辟蹊径的作品。中国的武打片在港台影人手里从世界最差拍到世界最好,走到今天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窠臼。银幕上不是刘师傅开创的南拳传统,就是戏班学员们开创的杂耍式的所谓“北派”传统,顶多是加上点时兴的三流电脑特技。而《倭迹》拍的虽然是号称南拳的祖师爷之一戚继光的嫡传弟子的故事,表现的却是地道的北派武术,着重弓马实战。武林之剑最终接纳了兵法之剑的情节,极富象征性地表明了千百年来中华技击之道的活水源头,正在于对军阵实战经验的不断吸纳与丰富。
与原著相比,影片的线索更为集中。武将的后院妻妾被移给了大侠裘冬月,同时删去了他与村姑燕好的内容,裘的形象因此层次丰满了很多。影片的结局也有不同,原先的悲凉落幕被代之以打过四门、开宗立派的圆满收场,徐导要在影坛自创一派的雄心可见一斑。
看徐浩峰的小说就能知道,他是个很爱谈玄论理的人,同时又充满了荒诞的恶趣味,这两者在电影中都有充分的反映。吉普赛女郎们的线索处处是恶搞,或许是蓄意活跃一下大道理所营造的严肃气氛,又或许是遏制不住的自我解嘲,“很有文化”的影院里不时爆发出“很没文化”的哄笑。修道之人眼中的世界,也许便是荒谬与大道并存吧。可是与他的书中一样,这种荒谬要如何与整部作品的气场融为一体,或许是徐导未来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与此相伴的更大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武侠片传统中“复仇”、“夺宝”等反映小市民愿望的桥段与对他们而言相对隔膜的武学之争调和起来,形成新的剧情模式,如何从那些“走错了路”却成就斐然的武侠片中汲取丰富的养分,这些都有待探索。
同样有些生涩的还有一些细节,例如这么有文化的电影,却让时人直呼“戚继光”而不尊一声“戚少保”或者“戚南塘”,直呼“俞大猷”而非“俞虚江”。还不如匪气十足的《让子弹飞》里的“松坡将军”,显得更尊重观众智商一些。还有烧油祭鞭一段,冒的是白烟而非青烟。
当然,这都是枝节问题。
大节在于,这片子把武侠片所营造的那个虚幻的世界重新落在了实处,把历来虚写的“武”字浓墨重彩地勾画了出来,真正拍出了武者眼中的世界。中国的武侠片曾经不止一次地与真实的历史擦肩而过,《倭迹》开辟出的新路向,或许眼前看来还很稚拙,但意义却不可估量。因为它郑重宣告,从此武侠片又有了新的一派,它就来自那个传说中的世界,而且最终必将刷新整个武侠片的面貌。

 2 ) 再记细节:6.28新补充

严重剧透,慎入。

另外一篇
《光谈主题:有脸面有文化的武学高手出入境检查以及其它》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23153/

“不是给她们饭了吗?”
“知恩图报,她们这是在报答咱们那。”

裘下山后在田间练武一段,实为发泄情欲,镜头最后落在裘低头。

戚的贴身侍卫(宋洋饰演)和裘夫人在门内用绳子测试光影角度,侍卫拉线时线扯到了裘夫人的身体身上,音乐帮衬着勾了一下,线拉扯过夫人的身体,个人感觉相当淫乱。

按捺不住起身跳舞的那武士演的有味(下次能让他做个配角不?)

武士们押着3个波西米亚女人入牢时,受“这种做法太没文化了吧”的鼓动转身抓阄,“三长两短,谁也别埋怨,这是老天的意思”……“老天的意思”……徐导幽默了。

“三个五个,怎么会这样,咱们怎么就忘了数数人数!现在只剩下我一个,这种搭配应该不算是文化不高吧!”

“不必了,我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你是一个塔塔,在我们的风俗里,女人为男人冒了险,这个男人就是她的塔塔。”

裘夫人护卫从裘冬月身边走过前,裘把裘夫人的帽子甩到了外面。这个细节蛮精的。

“靠近儿,靠近儿”

“活了这么大,也让你尝尝高手的味道”

“高手的事,很难懂”
(个人感觉这句话念的还不够有味,不够冷啊)

“老爷,家里进倭寇的,快去看看吧。”
“进就进了吧。”

裘夫人和男侍拥抱,久滞的镜头后接裘的全景,胡须露在外面,最后画面落于裘的双枪。

最后一场打擂,四大门的三门主进门,第一个动作是三人一起合力关门。

6月24日北京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大银幕观看后记录:

裘冬月受伤后,被郄老门下抬着经过一片竹子和一面墙,他说:“家,不回”。这个地方就是裘夫人曾经驻足抬头的地方。裘夫人的侍者曾经问裘夫人“怎么了?”裘夫人很淡的笑了一下“没事儿”。

裘夫人很帅气的在宋洋(不知道角色名字,用演员名字代称)面前划了一刀,宋洋的左侧领口留下了 一处刀痕,裘夫人问:你叫什么名字。宋洋说:你打倒几个,我就见你几面。在宋洋回到船里之后,郄老来迎战,回切到宋洋时,他正在用脸庞抚摸领口的刀痕,很淡很轻的一个动作,意味深长。最后他和吉普赛女人骑马离开,刀痕依然存在,即便他换装,也没有换了那间有刀口的衣服。他对裘夫人的思念,如果不注意这两个细节,根本从电影中看不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硬派武侠中的儿女情长。



 3 ) 非常新颖的写实风格武侠电影

非常新颖的写实风格武侠电影。

没有飞檐走壁,也没有钢丝威亚,更没有各式各样的华美特效。

开头和结尾如同儿童打架般的决斗比武,极具嘲讽和荒诞,但又透露出一丝丝顶级武林高手过招的味道,令人眼前一亮。

开头古朴的农村里,裘大侠上山归隐,被以为是上山打猎,非常滑稽幽默。还有徒弟们在水牢里的文化论和动了邪念,更是可爱,令人忍俊不禁。

男主角更是难得一见的帅比。

也许每一个男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吧

 4 ) 武术方面OK,作为一部电影实在烂到惨不忍睹

不剧透,咱就这么说吧。导演已经文艺得人话都不会说了。整个故事设定就很莫名,人物酷到连屁都懒得放一个,全都使出吃屎的尽头玩命表演,做作到让人忍不住笑场。平时不说话吧,一说到考据的东西就都滔滔不绝了,倭刀出处啊、戚家军啊啥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有那一帮新疆大妞也够胡扯的。

这片子要非说有啥亮点,第一是画面很漂亮,第二是关于武术的表现方式比较写实。没有满天飞和轰轰轰了,也不搞什么拳拳到肉。真实比武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主要都是在互相试探反应速度和攻击距离,一旦正经动手,一招就分出来胜负了。泰拳什么的可能麻烦一点,但是我练剑道的,对战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

当个新鲜看吧,别太认真就得了。

 5 ) 科学武侠,改变武侠

一部入围今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中国影片,让很多人开始关注起徐浩峰这个人来。在此之前,我便听说过这位神人的种种传说,比如说他从楼上跳下来毫发无伤(但不知道是几楼),也读过他写的那本《逝去的武林》,是他散见于报端的关于武林历史研究的专栏合集。后来又在采访王岳伦的时候,听他谈起过这位美院附中时的同学,说徐浩峰高中那会就整天神神叨叨,喜欢钻研些《金刚经》之类的“偏门”,更坦言是徐浩峰考上了电影学院才促使自己最后说什么也要去美国学一学电影这个东西。总而言之,是个传奇。
这次来威尼斯之前,其实便已在北影厂看了《倭寇的踪迹》,而徐浩峰本人的形象与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总以为钻研武术者,都当是虎背熊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但这个传说中轻功了得的神人却显得异常的儒雅,不知道的人根本不会在他和武术之间产生任何的联想。所以说,徐浩峰其人让我们普通的读者和观众对武林人士生产生了另外一种全新的认识,而电影《倭寇的踪迹》亦是如此。
电影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主要讲明朝两个戚家军余部为了将戚继光在实战中创立的刀法流传下来,挑战四大门、开宗立派的故事。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其实并非武侠片而只能算作是武打技击片,因为“侠义”的精神在这部电影当中是缺失的。但如果你将它归入到武侠片的范畴里来,你又会发现,这竟是一部无法归类的电影,在你以往的观影经验里,张彻、胡金铨、楚原、张鑫炎、徐克,哪怕是内地的何平都不曾拍过类似的电影。
世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巧合。就在今年的7月,陈可辛雄心勃勃的打出“科学武侠,改变武侠”的口号,最后却让自己的影片沦为笑柄。而2个月之后,相比之下名不见经传的徐浩峰就用没有一个明星出演的小成本电影完成了投资过亿的《武侠》未能完成的使命。
《倭寇的踪迹》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发生,科学是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在以往的武侠片当中,虽然也曾经出现过对一门功夫或者兵器煞有介事的做解释的片段,但看到诸如《新龙门客栈》里巡航导弹般会转弯、能追踪的飞箭,或者在天上飞来飞去每次都能刚好落在你头上的血滴子,谁都知道,再多的解释也是徒劳。而徐浩峰则不同,他将自己多年来对武术历史的钻研都毫无保留的放进了电影里。如影、如响(根据影子和声音来判断出手的时间),只是如此简单的一个方法,竟让四大门数十名高手对一个根本不懂武功的弱女子无可奈何。至此,“科学”才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我们追求科学的武功,不就是为了能够以弱胜强?不过,对“科学”本身不厌其烦的阐释还是拖累了电影的叙事,导致影片最后流于说教,比如那个俞大猷发明的鸳鸯阵,各司其职,一看即明,又何须多述。
“赛先生”不必多说,但“改变”却必须多谈。徐浩峰作为新导演,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他贵在“改变”。《倭寇的踪迹》摒弃了武侠片一贯的复仇、行侠、为国为民的套路,而是通过开宗立派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来探讨人类欲望的本源。击败所有对手当然是贯穿全片的线索式欲望,此外,师弟对师兄盟主之位的觊觎也是欲望,护卫首领抓倭寇立功、将一身纸铠甲换成铁铠甲的心愿更是欲望。不过,影片的点睛之笔其实还在几个小人物的身上。那几个武功不济的小啰喽奉命把几个维族歌女关进水牢,并在牢中起了奸淫的心思。为首的那一句“我们不是坏人,只是起了邪念”,也点出了徐浩峰对武林及武林人士的看法和认识。无论在电影里还是真实的武林中,都并无一个角色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坏人,哪怕是和护卫通奸的小妾也有她合适的理由。
对“邪念”也就是“欲望”的解读,是徐浩峰关注的对象。在他写的小说《道士下山》中,开篇便说药铺的店主因失恋一时失意上了翠华山,而瓜果蔬菜的清淡非但没能消除他的欲念,反而加深了体内的虚火。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倭寇的踪迹》里那位武学宗师的身上,他因妾的通奸而舍弃家业,愤而上山,却又因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复仇欲望下山归来。他最终设下了让通奸双方两败俱伤的毒计,并在欲念的臆想里将自己仇恨的两人杀死,但在现实中,最后一刻的出手相救让他完成了对心中邪念的彻底绝杀。
邪念人人都有,练武和修道都不能将邪念去除。正如《道士下山》中那个岳王庙里的老者所说的,想要消除邪念,先要改变生活。所以在电影的最后,“倭寇”带着维族的女人牧马天山去了,而徐浩峰也同他一样,虽然最后未必胜得了正统的一代宗师,但至少已经用《倭寇的踪迹》这部电影在武侠片的“武林”里完成了“开宗立派”的目的。

 6 ) 要还原武术还是要武侠影片?——观《倭寇的踪迹》

要还原武术还是要武侠影片?——观《倭寇的踪迹》
侯磊

《倭寇的踪迹》——一部由作家徐皓峰导演的古装武侠片上映了。这部影片的定位包括了历史、武术、电影三个因素,很不幸我也是历史、武术、电影这三项的爱好者,电影就更该看了。而就在影院中耳边传来的夹杂着轻微嘘声的笑声,我试图猜一猜这部电影不大被接受的缘由了。

没见过徐皓峰,但在很久以前就读过他记录的一本《逝去的武林》,是一位形意拳老拳师的口述史,同时也读过点武术史料。所以我觉得,读一些徐皓峰的书,了解一些他对于武侠的理解更能看懂这部影片。假设徐皓峰不懂电影和文学,我也能说,他是懂得武术的。懂电影和文学的人很多,懂武术的确实不多了,才显得更加珍贵。也是这部影片的价值之一。

首先说明一个问题,即中国传统武术能不能打?到底是怎样打?这个问题网上对骂已久。我认为:武术不但能打,而且非常能打,可要命的就是基本上失传了。因为武术的练法、演法、打法都不一样。即所学套路、对外表演、和实际动手完全是三回事。会一会二,不一定会三会四。所以练了那么多年能劈叉和折跟头的武术,伸手就被人打趴下,那是很正常的。而武术的真正打法,和现代搏击基本几乎一模一样!比如古代的太极拳,完全是一种快速、凶狠、阴险的拳法。说白了就是对方正着打我,我侧着打他,下手的地方都是腿窝、肋扇等怕打之处。伸手就能把你打趴下,(上脚?那就直接空中飞人。)所以说太极拳拳师之间比武,也是打拳踢腿,根本没有什么“一个西瓜分成两半,一半给你一半给他”的那种云手。而如此实用的拳法,最终逃不过变成“简易二十四式”,成为公园里老头老太健身操的命运。

还能够提供证据的,不是古往今来的文字作品,而是要金庸写武侠小说的缘起——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吴氏太极拳代表人物吴公仪和白鹤门掌门陈克夫在澳门立擂台比武的掌故。那场比武留有录像,他们所采用的对打方式,完全不是什么“高手之间的过招”,你一个白鹤亮翅,我一个野马分鬃,而完全是现代搏击的拳脚相加。——其实古人比武也是这样,这时候什么门派、套路都没用,即便是旁观者也不会去欣赏他们的招式:一两个回合即见分晓。这么快结束打斗有两个原因,一来行家伸手就知道高下,没必要再打了;再有就是一伸手就有人顿时丧命,不会打上很久。

说了这么多古人是如何动手的,再看《倭寇的踪迹》多少有些眉目了。普通的武侠电影拍的是武术的表演,而徐皓峰拍的是武术的对打,其中武打的片段多是如此。招数一晃即过,人们还没看清就有人倒下,还没有大肆流血的场面,使人觉得导演根本不会拍武侠。其实徐导不是拍武侠片,而是借着电影去除对中国古代武术的妖魔化,企图还原一下古人的真实武功。这个想法确实很好,只不过他忽略了一点:真实的武术在大众眼中是“不好看”的,观众们要的是好看的电影,而不是技击。好看的是表演,不是打人。即便李小龙也是如此。有些身份人是不能兼有的,比如职业武士和职业演员只能占其一样。同理,要看真的武打,还是要好看的武打,这也只能占一样。即徐皓峰占了要拍真的武打,而部分观众不买账的原因。

由此说来,武术实战失传的原因,不是来自外国人的手枪,而是中国人要看表演,不失传才怪!不过作为武术爱好者,还是建议看看这部影片吧,毕竟想看那种人在天上飞着发波的武侠片,看谁的都行。而这种影片,除了去世的张彻,也就徐皓峰可以看看了。

 短评

这片实在是与众不同,就像很严肃的扯淡。野心非常大,与大家习惯的武侠片完全不同,以至于它注定很多人喜欢不来。有些地方真是很好,包括导演之前小说里传达的一些东西,有些也确实很怪,好人动邪念,塔塔什么的。片子虽然没立起来,不过兴许对将来的武侠片有些启发。总感觉有点邪典的味道,哈哈

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应该是四星半,前半段有点生硬,后面渐入佳境,给我极大地观影快感,而且长了不少武林知识,所以五星奉上给徐老师,和其之前的作品一脉相承的幽默感,荒诞感和反讽,故意的出戏也许有点硬,但习惯之后也不失趣味,剧本写得很好,戏剧结构扎实,一头一尾的决斗相互呼应,形式上有古典电影感,赞!

4分钟前
  • 高峰秀秀子
  • 推荐

有风格的武侠片,但并不令人生厌,个别段子还很讨喜。台词还很王家卫,原来就是《一代宗师》的编剧之一啊。

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某人的武器居然叫太师鞭,“这条太湿鞭一直跟着我,从二十二岁一直用到五十三岁”…摄影还不错,严肃的笑点很多,全场爆笑多次

8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真心喜欢,很好看。武打场景对习惯主流武侠片的观众是个巨大挑战,会觉得非常无聊甚至傻逼——除非对武术略有了解。看到在逝去的武林、武艺丛谈还有一些拳法书里提到的要诀比如脚部发力,还有还原度极高的倭刀等冷兵器还是很爽的。电影很难讨好一般观众,真正习武的可能又会挑出很多毛病,希望能多卖吧

12分钟前
  • JOJOORC/Z
  • 力荐

“我们不是坏人,只是动了邪念。”好个名门正派。最后的武术步法&心理对决挺喜欢的,真实基础上稍作夸张,开创了极好的新武打风格——既真实又有理想中的潇洒。张彻、古龙、徐皓峰之所以好看,是因为注重人物魅力和人物之间无处不在的引力,想看徐皓峰拍李寻欢。

16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抛却传统武侠电影浪漫化,超现实的美学技法,直接面对基本的武学要领,在写实之外还深得古典主义戏剧的神髓。而在剑戟片,极简范儿的混搭下,还是不动声色的冷幽默,硬喜感,一步步试探性的戳动你的恶趣味神经,严肃,正经但又荒诞,冷峻的画面质感与中近景的分镜使得影片更为风格化,故事也值得玩味

17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周六连看三部徐浩峰,开篇就被惊艳。这是一个真正吸引我的武侠世界,里面有也许专属中国人的、高级的义气(high culture),因此他的江湖不邪门,几乎没有暗招,而有稚气,愚钝的冷笑话。表演、镜头的雕琢皆服务于此,简洁而自觉。江湖与庙堂的关系亦颇有深意。目前最喜欢的一部。

22分钟前
  • 57
  • 推荐

生涩而充满新意。文化、武术、荒诞,徐导书中所有的元素基本上都齐了。比起小说,故事线更集中在裘冬月身上,人物性格更丰满。最后的决斗开武侠片未有之新局面,看样子真是要开宗立派了。武戏有待圆融,文戏还有很大提高的空间。

23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戏里戏外,开宗立派。

28分钟前
  • 白发生
  • 还行

“这是一个测试。”

32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倭寇的踪迹》真心不好看,对武的定义算新颖,但表现呆板,三流演员气场紊乱不入戏,整体看太“端”、太“浮”、太“作”;说到底还是没解决“型”与“格”的问题。有型,人物、故事、事件、逻辑才能立起来,以其气场、人格魅力、能量打动人;有格,才能自然渲染意境、韵味,营造可远可近的沟通语境。

3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较差

难能可贵的小成本,横店江南水乡三五个景,摄影美术服化简陋没办法,可惜的是剪辑配乐和导演的镜头语言都显得过于保守规矩模式化了,快准狠一招毙命的功夫转换成视觉语言时显得毫无趣味性和观赏性可言。想法很好,可惜观影过程比较吃力,不实验不娱乐两边不靠,舒心的是演员表演总算不抽风了。★★★

3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状况频出、个别表演脱线,不少剧情过于牵强。但仍是近年中国导演在武侠片,甚至类型片方面的大突破。你要喜欢金燕子在《侠女》中轻盈飘逸的双手剑,就定会喜欢戚家军脱剑膝前横的棍刀,会喜欢用火器代替狼筅的鸳鸯阵,导演完全不鸟好莱坞那一套和舞蹈化、杂技化的香港指风格,它日再造江湖,全仗此人。

40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青涩之作。为了叙述的流畅性放弃了原作里的一些设定和角色,少了原有的戏剧化和冲击力。少了荒唐桥段的改编让这部电影略显拖沓了。剧中还莫名加了一段崔冬悦的内心独白,歹势了。农家女长了张汤唯的脸,撩人。如影女很是让人唏嘘。如响女没有想象美--“你是一个塔塔。命运。”从警世变授艺,逊色了。

43分钟前
  • 木由
  • 推荐

特别多心有未足的梗后来延续到《师傅》里,譬如巷战,譬如胡姬。那时候故事讲法还青涩卡壳,但是仍然是因讲故事的人不俗,便有了不俗的讲法。这次胡姬是来败笔的,智商硬伤,是特意来扮诸多严肃情节里的木须龙吗?!

44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我喜欢这样的 :)

47分钟前
  • malingcat
  • 力荐

一句话概括:创新是复古,装蛋又装逼。最大的优点是终于不飞来飞去了,有还原武侠本来面目的倾向和努力,值得肯定。缺点是又想玩严肃,又想玩幽默,以为这就是冷幽默。

49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MOMA。我们不是坏人,只是起了邪念。

51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风格比较怪异的一部片子,拙朴、荒诞,古龙式一招定输赢的决斗、不时冒出的冷幽默都让人惊喜,却也参杂着水准参差不齐的表演。看得出徐浩峰想往传统的武侠片回归,只不过步子迈得有点大,观众跟不太上,或许正如片中的台词所说:“这是一个测试。”但生涩总比没有新意强,作为处女作,值得嘉许。

54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