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

全37集

主演:陈晓,李沁,张嘉倪,王天辰,唐曾,林永健,郭晓婷,刘威,李羽桐,刘奕铁,刘润南,赵峥,李光复,何赛飞,周野芒,黄梅莹,岳红,张天阳,郭凯敏,樊登,练练,涂凌,李宝安,赵千紫,红花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剧照

人生之路 剧照 NO.1人生之路 剧照 NO.2人生之路 剧照 NO.3人生之路 剧照 NO.4人生之路 剧照 NO.5人生之路 剧照 NO.6人生之路 剧照 NO.13人生之路 剧照 NO.14人生之路 剧照 NO.15人生之路 剧照 NO.16人生之路 剧照 NO.17人生之路 剧照 NO.18人生之路 剧照 NO.19人生之路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现实中的清涧,还是路遥笔下的《人生》吗?

1965年,爷爷从机关下放边疆修公路,1980年代,爸爸和姑姑先后凭个人努力考回河南考到武汉,从此改变命运。我爸和马栓很像,学习不行,靠绘画从83年考到87年才被湖美录取,我爸和高加林也有点像,85年他被河南一所大学录取了,但他想去更大的城市,违抗爷爷的意思放弃名额。86年他被北京一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到家里时,父子矛盾激化他离家出走了,痛失良机。87年爷爷瞒着我爸跪求当地招B办,白白浪费了五年青春,他认为只剩当B能救儿子。我爸看着向来骄傲、暴躁的爷爷为自己低头,再次离家考学,这次,他终于如愿以偿。

爸妈和姑姑当年都是《人生》小说、电影的忠实粉丝,这次听说改编电视剧,过去翻墙进电影厂偷看拷贝的高中生,美滋滋的充会员,仪式感很强的补上了电影票。那个场景,我刷微博的时候发现有个女儿跟我很像:虽然不知道发生过什么,可是回头看到父母激动唏嘘甚至落泪的样子,突然也难过起来,想要陪他们一起追剧。

爸爸也提出了诸如二八大杠不现实的细节问题,但《人生之路》中的场景和氛围依然在他的回忆里栩栩如生,他挺着急想知道高加林后面如何续写,所以让我上豆瓣看看。遗憾的是,我看到大多是对细节的口诛笔伐、站在原著制高点要求一比一翻拍或者纠结演员黑白胖瘦,却很少有人愿意像当年的爸妈分析《人生》一样,去探讨《人生之路》中的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

为了考证《人生之路》到底能否还原路遥《人生》中的真实环境,我找出讨论组@人生逆旅整理的片花制作特辑看了看。这才知道剧是实景拍摄,主创为了向路遥先生致敬,保留小说《人生》中原汁原味的黄土地灵魂,带着全组几百人在路遥老家清涧县耗时将近一年置景筹备。剧中刘巧珍家开的粉店,用的是清涧特产淀粉粉条,自古以来就是清涧县家家户户的主要农副产品,用绿豆红薯高粱马铃薯加工而成,都是非常真实的陕北特色。

四十年过去,黄土高原的实景已经无法完全还原书中描绘的苍凉荒芜;而80年代的小镇,也没有选择棚拍,而是花大力气从无到有建造了一个“宽州县”。演员和制作团队在拍摄时遇到了疫情隔离、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成本拉满实地造景,还坚持在原著描写的地方拍摄。谁又能指摘现实生活中的清涧县,不是路遥先生笔下的家乡呢?

每个人的原生环境不同,哪怕都经历过八十年代,也各有各的生活细节和喜怒哀乐。有人骑摩托,有人推着破烂的二八大杠,有的只能坐“11路公共汽车”,想读书的被迫当文盲,端着铁饭碗的没几年说不定就下海做生意了——道具、造型在尽可能贴近80年代中期的同时,更多在塑造高家村、宽州县几个家庭和主人公的人物背景。

被诟病的口音方面,我觉得豆友们的解读蛮到位的。老一辈没有想过走出去,终生在土地里刨挖,操着地道方言;巧珍向往文化,但读书有限,她为了贴近加林,努力说着陕北普通话;而黄亚萍是从大上海空降黄土高坡的理想之花,又是学校播音员,高加林一心想去大上海发展,向往现代化、高度文明的城市环境,有一口字腔正圆的标准普通话。

这部剧我会和爸爸妈妈一起追下去的,因为爸爸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也间接改变了我的人生。十年前,和爸爸一样选择艺术专业的我,考上了1986年他错失的那所北京高校。人生之路,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不断续写,通向注定会实现的梦想。

 2 ) 当你把沉重的人生变成春风得意的狂飙

开场就扯淡,毫无年代感,淡化历史的沉重和命运的沉重,农民这么幸福还奋斗个蛋。

口音非常差劲,你当你是北京知青吗?

城里二八大杠都是宝贝,到农村直接成了狂飙党的玩具。

更别说穿帮的农村柏油路、处处绿意盎然的黄土高坡(?),以及县城墙上的空调外挂机……毫无真实感可言。

整部剧充满了不尊重历史、不尊重苦难,娱乐化倾向严重,把路遥拍成了偶像剧,离原著的内在的精神之核差了十万八千里,烂片。

 3 ) 改的一塌糊涂,以后魔改剧都会用“取材”二字做透明衣呗!

编剧把小说改得一塌糊涂,随意删减和添加。你要是没这二两刷子就不要自找骂名啊!

几个“年轻”演员都飘在天上下不来。方言说的不伦不类。拍这种地方味道浓郁的戏难道不应该先做一定时间的生活体验么?

路遥的小说改编别碰,真的,会被骂死的。是死透了那种。

有人用此剧秉承了路遥的高加林难题的内核云云作为袒护的借口,我只想笑。尊重那个时代本就有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把高加林难题作为命题放入剧中(如果它真的有这个内核),才是应该被讨论的点所在。如果众多看似琐碎的东西都远远偏离于那个时代,高加林难题还能根植于土壤之中而不是漂浮在天上?编剧 “取材” 二字用的好啊,给自己留了面子。我估计以后改编剧都会这么用词,因为可以逃过魔改的名头而作魔改之实。

本来是一分,多出的那一分只是因为路遥,和剧无关。

加一段对话,要是还看不懂,那就不懂吧,我又不欠你们的

 4 ) 《人生之路》会成为小说影视化成功的典范之一

我预感正在央视和爱奇艺热播的《人生之路》一定会是小说影视化成功的典范之一! 《人生之路》是在路遥先生成名作《人生》的部分取材基础上诚意满满的二次创作,播出的前几集就十足令人惊艳!有深度有高度,又极具故事性和现实性,无论是剧情还是人物塑造都非常真实生动饱满极具可看性。 尤其是前几集,剧中增加高考顶替这一灵魂式设计可以说既绝又妙,既补足原著才子落榜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打开了新的叙事空间,更为高加林的成长之路给出了一个平行的参照系,通过强烈的人生对比,让主人公高加林的命运跌宕给予观众的冲击性更强,烈度更大,思考更深入。通过“被迫高考落榜”,以及高加林视角和观众视角的真相差,令观众很快代入高加林的梦想才华、心气品格后,对挥之不去的痛苦、重整旗鼓的振作产生强烈认同,对高加林精神层面的坚韧与脆弱更加感同身受,也更深刻地体悟命运的无常。 导演的叙事功力、画面的把控力,全员的演技在线,尤其是主演陈晓对主人公高加林角色真实生动、极优秀的表现力,年轻戏骨与老戏骨们红花绿叶相得益彰的化学效应,让这部剧既厚重又透着一股清新,既现实又给人向上和希望。 非常看好这部年代大剧《人生之路》! @陈晓

 5 ) 寒门出贵子,到底有多难?

最近和我妈有了新的共同话题——剧集《人生之路》。

她出生于农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参加高考,后来跟同村的父亲结婚,父亲爱好文学……《人生之路》中展现的就是他们的青春,他们的人生。

所以有些细节就使她颇有共鸣,比如陈晓、李沁的黝黑皮肤,“在农村长大,一定从小就要下地干活了,不晒黑根本不可能。”

比如高考前大家被学校组织集体秉烛夜读,“那时农村没有电,夜里看书只能点蜡烛。在教室自习很热,于是老师就会安排同学们一起到户外自习,而且还可以借一点天光。”

再比如预考,“我的很多同学都是被拦在了预考,那时预考不过你根本连上高考考场的资格都没有。”

对于我们这些在大学扩招之后参加高考的人来说,可能对《人生之路》开场那种为高考紧张到压抑崩溃、孤注一掷的氛围还是很陌生。

但剧中那个年代,农村学生高考就是很艰难。菜妈妈说,因为他们那时农村教育本就落后,“成绩稍好点的同学,也许初中毕业为了保险起见考了中专,这样能早点出来挣钱贴补家用。”剩下念到高中的学生参加全国统一的高考,“一个村能出一个大学生就要敲锣打鼓了。”

但,在剧中那个年代,高考又确实是改变很多农村人人生之路的关键节点,甚至,是唯一节点。

我妈念书念到高中毕业,后来进了工厂做会计。而很多和她一样的阿姨婶娘们可能小学毕业便不读书了、或者根本就没机会上学,于是只能在家务农。而我一个姑婆高考考上了大学,之后留在学校教书,退休的时候已经是副教授……

我当然不是说务农不好,农民非常值得尊敬。只是作为农村出来的我深知,务农真的太辛苦太辛苦了。现在一些综艺把农村生活、农民生活形容得仿佛世外桃源,其实农民们日日汗滴禾下土,面朝黄土背朝天,就这样还要靠天吃饭,可能一场自然灾害来了,一年的收成就会化为乌有……《人生之路》就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残酷现实,高加林不愿像父辈一样一辈子都困在田地里,农活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而人生却已经就这样一眼望到了头。

正是如此,当他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后(被高双星顶替了),他才会那般绝望,那般令人唏嘘,尽管他暂时还不知道“被顶替”的秘密。

哪怕是前面和他关系那么好的高双星,在得知真相后还是踌躇了,挣扎一番还是决定以高加林的身份去上大学……因为他知道,这一去便是两人恩怨深似海了,但留在农村,也是双脚陷入泥地前路深似海。

《人生之路》这里的双线拍摄特别棒,客观而残酷地展现了高加林和高双星不同的生活。

高考“落榜”的高加林去了农村小学教书,学校破败不堪,而“考上”大学的高双星进入到环境优美的大学校园里;农村小学老师文化程度也不高,很多课都没法上,大学里高双星开始接触沈从文、《浮士德》、朦胧诗;农村小学没有篮球架,没有乒乓球桌,高双星开始在图书馆看书,进入到“英语角”;农村孩子上学交不起学费,只能用家里的玉米、土豆、鸡来抵,高双星和同学下馆子吃饭一顿就吃了几十元……

而当你想到高双星的这一切原本都应该是高加林的,高加林本不必陷在继续的苦难中,而应该好好求学再上层楼,你会更加难过和心疼他。

不过好在,高加林也并没有放弃自己,在农村小学依然认真履行自己教师的职责。为孩子们想办法筹措经费改善教学环境;亲自上门劝不让孩子来上学的家长,甚至上门教学;写出了关于农村孩子上学难的报告文学……用自己的方法再一次试图改变自己,改变农村孩子们的人生之路。

我和我妈一起看别的电视剧可能说说笑笑也就没了,但看《人生之路》,有时候看完一集之后会不面陷入讨论,陷入沉思。

比如对于“寒门出贵子”这个问题。以前我总天真地以为,只要靠自身努力,寒门就可以出贵子。但《人生之路》告诉我们现实残酷,时代局限,很多时候不是你足够努力就可以。因为你可能会遇上家里就是没钱甚至连学都给你上不起,遇上三年预考就是不过,遇上那一年高考数学特别难,遇上别人眼红不惜犯罪铤而走险都要偷走你的人生,遇上好不容易收拾了身心决定重头再来但母亲却又受伤住院了……命运可能在每一个路口给寒门学子以打击,而且因为寒门,所以在别人可能轻轻的一掌,在你,就足以结束一生。

这是寒门的悲剧,是高加林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在我看来,《人生之路》要讲的不仅仅是个人奋斗,还将视角聚焦于一个时代的农村青年。

在那个时代,有人想要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比如高加林,一次次被命运打击但也不气馁,还是可以再站起来继续往前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有人被剥夺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比如巧珍,但她明白知识的可贵,知道善良的可贵,用自己的美好照亮了别人。当然,也有人面对诱惑无法抗拒,走上歪路……

在法国作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的《茫茫黑夜漫游》中有这样一句话:“小人物从来或几乎从来不问为什么受苦受难,他们相互之间的仇视就够他们操心的了。”所以在此我也不得不提醒大家:我们看《人生之路》不要只把仇恨聚焦于高双星,聚焦于高明楼,而是应该看到人性的弱点,看到时代的局限,更看到在那个时代里所有人的苦难。

 6 ) 说是命运无常,其实是人生之常

我母亲年轻时是个文艺青年,喜欢抄写泰戈尔的诗。有一次,我在家中翻找旧物,从一个破箱子里看到了她年轻时的手稿——我震惊于其娟秀的字体和笔迹中散发的认真劲头,同时又联想到了她的个人命运。

有句话是,时也,命也,看电视剧的过程里,母亲在我旁边不断提到往日旧事。她说,那个年代,很多人认为进厂是最好的选择,她在电大毕业后,进入了工厂,成为了一名技术人员。她曾经看不上那些读了中专就出来工作的同学。谁知道,后来工厂改制,她下岗了,而那些中专后进入不错的部门的人都混得如鱼得水。

人无法预知自己要面对怎么样的未来,在谈起命运的刁难和个人的选择时,谁不会唏嘘几分呢?

余光中在散文《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说过:“说是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

高加林的命运并非他一个人的命运,尽管电视剧里看起来戏剧冲突明显,让人觉得他真的很惨,但现实生活中,可能有许多比他更惨的人。饶使真的考入高等学府又如何?或许也不一定就能坦途一片。

乡下的大伯,以极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城中最好的大学。当年,临行前,他没有一双完整的鞋子,他的哥哥想办法给他买了一双布鞋,他穿着这双布鞋走了几天几夜才来到城市中(那个年代交通极为不便,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走到武汉的时候,大伯的鞋子已经完全坏了,他在学校里认认真真念了四年书,然后回到距离家比较近的县城,成为了一名工程师。按理说,他的前途应该一片光明,但因为性格木讷,不善言辞,又不小心得罪了小人,多年来没有升职,也没有发财,仅仅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了大半辈子。

一次同学聚会,大伯见到了当年的师友们,他这才发现其中许多人身居高位,而另一部分人则成了不错的商人,还有一些出了国,而他自己呢,尽管学习成绩不错,技术不错,但在各种外部原因的叠成作用下,混得很一般。

时也,命也,无常才最平常

故事的开篇,名为高加林的年轻人骑着车穿梭在黄土高原上,曲曲折折的山路像是一曲颂歌,让我们感叹到在那里生活的年轻人的不易。

从小在大城市生活的我其实在二十岁之前根本没有生活上的落差感,而第一次意识到人与人的生活有别,是去了北京。那里有更高的楼房,更漂亮的建筑,更高档的商场,还有我前二十年未曾见过的各种新鲜玩意儿,我瞬间意识到自己的“小县城”感。

或许有人会对高加林产生一种厌弃感。前几集里,他读书读得太功利,太不文雅,少了士大夫身上的那种含蓄和优雅。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可不是屈原那样的贵族能臣,他只是穷山沟里的青年,不奋力读书,等待他的只能是接过父辈的铁锹,继续工作在田间地头。

这便是人性的真实与灰度所在。当下都市青年以精神中产自居,其本质真就那么自由?所谓的精神追求,其基底还是趋利避害,毕竟谁不想过上梦寐以求的日子,谁不想实现自己心底的梦想。

即使是高双星,其实也不真的那么令人讨厌,他身上有着时代的局限性。

当看到高双星在大城市求学的经历时,我也忆起了很多往事,那种来自偏远地区,来自小地方的拙感非常令人感同身受,我几乎在一瞬间就觉得他不那么讨厌了,虽然这个角色在剧中冒名顶替高加林求学,但命运施加在他身上的一切却也不是那么轻松的——英语不好,几乎说的是哑巴英语,即使听懂了,口音也稀奇古怪。囊中羞涩,买不起单。

高加林被冒名顶替后,进入了一所学校,成为了一名老师,这一段倒是剧中让我格外感动的片段。这些生活在山区小地方的家长因为交不起学费,所以只能拿土特产去抵。高加林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没有气馁,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扬起笑脸,自我打气。

于是我想起了一句诗——“世界以痛吻我,我将报之以歌”。总的来说,高加林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有闪光点,但也有许多让人觉得有瑕疵的地方,但人无完人,正是他时不时展现出的挣扎与矛盾心理,才让人剧的这部剧更贴近于真实生活,更有现实意义。

一直很羡慕做老师的人,三尺讲堂,却能存放一生的情怀。在最初做老师的那段时光里,想必是高加林最幸福的一段生活,因为简单、纯粹、充满了希望。

陈晓在采访中也提到,他自己最喜欢的就是做民办教师的这段戏,仿佛在一个建立起来的世外桃源中实践着人生理想。

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李沁饰演的刘巧珍让我想到很多朴素、简单的女孩,她对爱情的追求和高加林对生活的追求何尝不是一样的呢?即使得不到,也偏要追。

现代的年轻人比过去更聪明,因为网络发达,所以知道利用各种方式避灾避难,但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心仪之物的自由,所以巧珍身上的“傻气”或许不应该被完全解读为毫无意义。

母亲常说,他们那个年代的人要“单纯”许多,其实所谓的单纯是因为信息闭塞,但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人反而会更依着本心行事。

人有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对于“求不得”三个字,这部剧展示得最好,许许多多的悲剧就是因为疯狂的去追求,而又凄惨的跌落。

有时候我们是爱一个人吗?还是说这个人背后所代表的生活呢?巧珍喜欢高加林,是因为高身上的人文气质和精神世界,尽管那个世界她并不真的了解,但她的幻想中那是一个与自身所处环境截然不同的地方。

人们都说,巧珍的爱像金子一般珍贵,这份爱中包含着初始的懵懂与天真,所以看起来是那么的清新感人。但我们进一步想,若是巧珍和高加林真的生活在一起,光靠巧珍单方面的爱慕是无法维持这段婚姻的。

高加林为什么会对黄亚萍产生兴趣?或许也是因为黄亚萍代表了他想象中的生活——城市、艺术,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困于贫穷的生活多年,高加林一直想冲破屏障,来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施展拳脚,而黄亚萍正代表了那个他一直触摸不到的“高处”。

这不是红玫瑰与白玫瑰之争,这更像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两边可能都是死路。

我觉得这部剧放在当下也没有完全脱离时代,因为所谓的外部大环境和人生之路的选择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我已经三十多岁了,回望,或者说复盘自己过去的人生时,也曾不断的懊悔自己选错了路,比如应该去大厂的那几年却在广告公司浪费时间,比如应该利用北京的资源和平台好好赚钱,而自己却踏入了错误的行业……

如果人生全是美满,又怎么能叫人生呢?在高加林所处的那个世界里,没有逆袭,没有爽文,他时而被命运捉弄,时而又被眷顾。在起起伏伏之中,我们这些屏幕外的观众也终于跟随着剧中人物一起,仔细品味了人生中的诸多无常。我想,或许这世上如人所愿的事本就极少,面对无常的命运,常怀希望,便能宠辱不惊。

 短评

单从角色来看李沁演的挺好的,而且有很多小细节都是经过用心设计的,赞一个。

4分钟前
  • 为什么会这样呢
  • 推荐

李沁把刘巧珍演活了,眼神揣摩的很到位

7分钟前
  • ssica li🐈
  • 推荐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所有的文学作品其实讲的都是同一件事:‘人生太难了’”。剧中,被玩弄被错待的,在生活里碰得头破血流;偷走他人人生的,双脚被荆棘磨烂;把自我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注定会被辜负。也许到最后,剧中过得最幸福的人是脚踏实地认清现实的马栓,以及内心自洽的黄亚萍。

9分钟前
  • 枨不戒
  • 推荐

黄土地教育疼痛文学。。这种剧 看多了就累了。。

10分钟前
  • ChaosLio
  • 还行

李沁在这部剧里的演技确实不错,可圈可点,每一集都有高光

15分钟前
  • 谢辞呀
  • 推荐

陈晓真的很好的演绎出了高加林身上的自尊,自卑,脆弱,勇敢,朴实,虚荣,坚毅,浮躁等各种情绪,而且陈晓的演技完全能够把高加林的自尊和自卑,脆弱和勇敢这种复杂的情绪表达出来~看他的剧总能被他惊艳到!

20分钟前
  • 力荐

前半段(到上海之前),我准备给这部剧五星,但后半段开始,越看越觉得剧情怎么如此拉胯,一查发现不是路遥原著里的内容,1. 在老奶奶家当佣人的剧情太过单薄,作为从未来过城里生活的人,不可能没有生活习惯差异导致的冲击和不和,这个很正常啊,为什么不写呢?2. 马拴和奶奶的死都太过突然,为了造悲剧而造悲剧,奶奶早上查出胰腺癌晚上就去世了,实在是突兀。3. 后半段编剧的逻辑就是:只要来了大上海啥都能干成:高加林事业有成,高双星步步高升,巧珍说贷款就贷,说开面馆就开,说承包食堂就承包,编剧这样“何不食肉糜”,剧情怎么可能打动人?4. 奶奶把洋房留给巧珍本来就很戏剧了,最后加个多余的打官司的环节后,又把房子捐了?捐了…?编剧是在逼着穷人去给社会行善吗?一点也不动人。5. 编剧对上海人的偏见太重。编剧能力太差

22分钟前
  • Lolitaʚɞ
  • 还行

不建议对这么经典的文学作品做明显的“改编”!编剧的文学功底没有作家好,想大刀阔斧改编还是对网文下手吧!

26分钟前
  • 菠萝羊角
  • 较差

小说里人生的苦难,变成了电视剧里的奋斗鸡汤,就像高考的一道命题作文,立意很高,但没什么价值。

28分钟前
  • 戒烟在2009
  • 还行

看到预告李沁为了和人物形象贴合,直接变身小黑妞,造型上的突破增强了角色的真实感,是印象中纯真质朴的农村姑娘没错了!

31分钟前
  • 鹿苑长春
  • 推荐

把文学名著变成普通励志剧,将人生的无奈改成自强不息、愈挫愈勇的主旋律励志传奇,肯定不对味儿了呀

34分钟前
  • 林木郎
  • 还行

为什么就必须按照原著拍呢?剧组已经声明,是部分取材,并不是拍原著,有什么问题吗?请问西游记是还原了原著吗?还是说金庸还原了哪朝的历史呢?虽然早在八几年就看过原著,但不妨剖析一下,原著党一般有两种心理,一种是表达自己早已看过原著,且先入为主,思维已定型,你们这些看剧的人不过拾人牙慧,还津津乐道,一副没见识的样子,他们最想说的是:你们不懂....你们知道什么....。另一种是以自己为世界中心,企图阻止别人修改原著,破坏自己心中先入为主的“神圣”,当然他知道自己没这个能力,所以打1星泄愤。

36分钟前
  • Sabre
  • 推荐

原著里的一些基本设定都做了修改 咱们亲爱的巧珍开起了拖拉机 而且主角们竟然没有一个说方言?《平凡的世界》里连晓霞都说的是方言,好!你说他们是在县城里上学的学生,也就罢了!可是巧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搞什么飞机呀!

41分钟前
  • 王天真
  • 较差

现在这样的剧很不好拍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好还原老一代的建筑,不过还算是做到了,很不错的场景还原

43分钟前
  • come!night
  • 力荐

真的非常庆幸我们生逢当下这个信息发达的世代,不用担心自己的身份被人顶用。

48分钟前
  • 恋江山爱美人
  • 推荐

为什么米粉和羊肉烩面会出现在同一个陕北高原?陕北高原怎么可能会有米粉??谁能告诉我??没办法打分,我觉得这是魔幻剧,平行于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的平行时空!!!

51分钟前
  • 夜礼服假面
  • 还行

李沁的演技好细节,刘巧珍的很多小表情都十分灵动,爱了爱了

52分钟前
  • momo
  • 推荐

美黑版李沁一时没认出来哈哈哈

56分钟前
  • 这个杀手
  • 推荐

李沁就像是被刻意做旧后丢进潘家园的假文物……

59分钟前
  • 夏日终年
  • 较差

巧珍真的是一个很有行动力的女孩,她好勇敢

1小时前
  • 葡萄乐桃桃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