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2010

HD

主演:徐帆,张静初,李晨,陈道明,张子枫,张家骏,王子文,陈瑾,陆毅,张国强,杨立新,吕中,咏梅,刘莉莉,马秋子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1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2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3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4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5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6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13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14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15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16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17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18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19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唐山大地震2010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76年7月27日夜,唐山地区爆发7.8级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灾民无数。面对即将坍塌的危楼,丈夫方大强(张国强 饰)和妻子李元妮(徐帆 饰)都要去救被困的龙凤胎儿女方登(张子枫 饰)、方达(张家骏 饰)。危急时刻,方大强拦住了妻子,冲进去营救时不幸罹难。李元妮在震后发现,一双儿女被困在一块水泥板两端,若要营救,必然牺牲一方。情急之下,她做出了艰难选择——救弟弟。此事成为方登心中难以磨灭的隐痛。后来,她被军人王德清(陈道明 饰)夫妇收养。高考后,方登(张静初 饰)进入杭州医学院学习,并与研究生师兄杨志(陆毅 饰)产生了感情……方达被救却断了胳膊,李元妮以无私的母爱抚养他成人。成年后的方达(李晨 饰)去杭州闯荡,娶了媳妇小河(王子文 饰),并干出了一番事业。32年后,这家人的命运却因为5·12汶川地震再次发生了交叠……少林四小龙发达先生A2Z纳萨林小丑杀鬼同你有缘之阴尸路怪猫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第一季内战情迷芭塔雅恶搞之家第十五季再见,老婆大人山东味道 第三季吉娜谁都想成为意大利人珍妮·斯蕾特:怯场春困找到爱丽丝第一季第七层楼的诡异热血忠魂之独行侍卫消失文明的编年史保卫圣诞老人不明影像:绝对点击禁止风声鹤唳海棠春睡重返20岁买定离手我爱你我和我的儿女们王子学院之帅气牛仔东北兄弟之误闯江湖乐园2019日本活死人之夜2020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鱼不在水里可爱的你穷友记第一季愿我如星君如月诗人的爱旧梦不须记叔·叔2019女座头市偶像星愿第三季Part.2解放石家庄英雄祭

 长篇影评

 1 ) 所以,这就是生活

       今天去看《唐山大地震》的首映,总觉得有些不足的地方,但我不忍心打很低的分,毕竟探讨了一些有关乎人性的东西。
    我一直以为本片是纪录片,一场大地震什么都毁了,然后大家在回忆中诉说一些悲痛的过去催人泪下的什么什么。然而很意外,在用几件简单的事表达主角家庭情况后就干脆的地震了,具体是不是真的23秒我没数,特效也能看出些破绽,然而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部以特效和重现灾难为卖点的电影。
    方达和方登是双胞胎,两人压在同一块石板下的两头,撬了一头另一个就保不住了,妈妈迟迟不肯决定留哪个,大家不能等要救别人,于是为了保住孩子,妈妈决定留弟弟。
    故事至此才算开始,姐姐并没死,并被抗震救灾的一对解放军夫妻收养,对妈妈的决定耿耿于怀,她坚持对新父母说自己什么都不记得了,被妈妈带着的弟弟也失去了一只手臂,两个人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32年后汶川大地震两人都去支援时相认,当时首映式一位观众提出这点:一定要再经历一次灾难他们才能将过去的事进行一个了结吗?
    我看来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很多电影包括电视剧都是主角心里有无数巨大的恩怨,然后一直在那纠结并以此来做为影片进行下去的冲突,知道发生了某件不但不小但十分戏剧的事他就忽然悟出来了,之前的事一笔勾销,故事才算完,但是《唐山大地震》中主角经历就是一个解决冲突的过程,人人都活在自己的执着中,妈妈总是有那么多内疚,姐姐心中一直有个结,他们最后终于相认的结局不是因为又一场地震,而是陈道明扮演的养父那句话所透露出的实质:亲人,毕竟是亲人哪。
所以这个结局反倒成了必然。
    我一直觉得,《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现实又生活化的电影,影片中有笑有泪,我看到许多观众拿着纸抹眼泪,有的地方又让他们红着眼轻笑出来,所以地震是生活的一个磨难,心的地震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生活会有万种经历,生老病死,妻离子散,或是欢乐团圆,然而能面对这一切的,只有我们强大的心灵,对生活的容纳与亲历。
我推荐这部影片,它的感悟有很多种,需要大家细细体会,我的体会就是生活。
    还有最印象深刻且震撼的就是徐帆在电影中曾愤怒的大喊:
你永远不知道活着多好。




————————————————————————
留言回复
2010-07-23 10:48:14 学号06 
   其实首映式上有人当冯小刚的面提出来了植入广告的问题的,冯小刚也做了回应,他说如果不喝剑南春喝什么呢,难道拿空瓶子倒?
  其实我也觉得植入没什么,以前电影用的道具都有商标,大家没觉得不对,后来出了刻意植入的广告,有的情况十分严重,导致大家一见广告就很反感,所以才有这样的感想。现在的电影都商业化了,难免会有广告,这部电影大家把眼光放在内涵上就好了,没有必要纠结广告问题。
  我先也对电影广告也很敏感,后来又觉得就是有这些牌子反而把故事显得真实了,你有时觉得就挺像身边的生活的,要是拿着扒掉标签瓶子喝酒,把电视上的logo刻意刮掉不显得很2?毕竟人演员没拿着一个那酒对着镜头说:从悲痛中恢复过来,我只要剑南春……
  冯小刚还说,植入广告在电影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现在几乎没有不植入广告的情况了,由于市场上卖盗碟,网络传播情况严重,严重损害了制作的利益……如果哪天这种情况消失了,可能植入广告这种现象才会消失。
  我没写这个问题是觉得没必要,多研究一下市场就知道这不算什么了。大家还是把目光放到电影本身上去吧,同时这篇文章的怎样的回复我都不会删掉,个人观点不同,欢迎抒发。

 2 ) 好吧!我也是来砍小孩儿的!

关键的问题在于,看过这个戏之后,你会忘了真正的“唐山大地震”。忘了官方数字下的24万人的罹难。忘了有关地震是否曾经被预测的种种是是非非。忘了我们曾经不顾一切的拒绝任何来自国外的援助。忘了这事儿发生在1976年。电影虽名为“唐山大地震”,但实际上唐山和大地震这两个背景都被严重虚化,剩下的只是一个孤零零的家庭——一开始他们家的房子塌了,然后他们家妻离子散,后来他们家又破镜重圆。他们甚至连邻居都没有。。。。我们说一场大地震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骨肉亲人的死去,而是你发现你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居然能够瞬间崩塌。由此这种深切的不安会伴随终生。黑泽明在回顾关东大地震时,将之形容为一个人间的地狱。所以你看他拍《梦》的时候会表现一个极端残酷的末日场景,那个场景当中没有谁会是主角——怎么能还有谁是主角呢?李元妮是谁呀?趴在那儿衣不遮体、撕肝裂肺的那个吗?你放眼一看,我操!一百万人都那样!你怎么还能对准了一个人在那儿猛拍呢?就是因为她是你的电影的主角?

这个电影预告片里最后打出一行字幕:亲人永远是亲人。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不是亲人就永远不是亲人?好吧,那我们是谁呢?跟你们家那些事儿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家也死了人,死的还比你们家多得多,却只能在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情节剧中充当背景,做那个可以被人随意摆弄随意丢弃的活道具。那我为什么还要在这儿陪你一起玩?就因为你给了我一百元,或者我给了你一百元吗?那对不起了,我只能说,多这一百元我不会富,少这一百元我也不会穷,咱们还是拜拜吧。

我们没有办法按照一个商业片的标准来衡量这样一个电影。第一,这压根儿不是一个商业片的路子,有谁会这么搞吗?震五分钟,然后拖拖拉拉再腻歪两个小时?第二,这样的题材你搞成一个纯商业片你还真好意思?你们自己对此是毫无责任感,反过来却还要对观众进行道德绑架。这算什么?便宜都让你们占了,我们这些当背景的、做道具的、成了分母的人连不哭都不行了?或者说,我们连“被哭泣”之后腻歪一下都不行了?就被算成是“砍小孩儿”的?那我倒要问问,你们算什么?砍了小孩以后血淋淋拉出来讨钱的?

冯小刚身上的戾气很重。他极不耐烦,他觉得自己特会拍电影,却不得不跟一群一点都不会拍电影的人搅合在一起。真无聊。他幻想了人民群众对他的衷心拥戴,他觉得自己跟那些人冥冥之中存在一个完美的沟通渠道。嗯。。也许这一切只能由那具如今仍躺在广场上做栩栩如生状的尸体来解释了。他当年在城楼上挥手,面对人山人海,胸中气象万千的同时,也不免会有些疲劳。一个声音在他心里说,唉!他们懂什么。。。。

在电影里,我们也看到了对这个人的膜拜。却不是在唐山,而是在部队大院里面。冯小刚说,这是王中军的主意:因为他对那个时候场面的印象太深刻了!王中军是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他当然参与到了那场举国匍匐的哀悼之中。可是他是否知道,在那一天的唐山,距离大地震发生将近三个月之后,在腐尸瓦砾之中,一直被迫处于坚强状态的人们终于迎来了一个可以纵情痛哭的时刻。他妈的!泪飞顿作倾盆雨!

可惜,冯导不去拍,却要拍王总的感受。。。哦,对了,亲人啊!你们知道谁是冯导的亲人了吧!

另一个细节:筹备剧本的时候,冯小刚找到刘震云,请他写大地震的剧本。刘震云说没时间。又找到刘恒,刘恒说现在憋着写地震的人挺多,咱们就别凑这热闹了。

牛逼啊!原来这“二刘”也是能“砍小孩儿”的主儿。

我们不易理解的情况之一是,既然前面有了《手机》和《集结号》这样优秀的作品,为何到了《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水准会如此之一落千丈?冯小刚对于王朔刘震云刘恒这些作家的依赖可见一斑。没了这些给他掌舵,他这艘船就指不定开哪儿去了。

然后,我们就看到一个连“平行叙事”都不过关的剧本。同胞姐弟俩,三条叙事线,十年一轮回,都不知道怎么搭着写。张静初怎么就长大了?怎么就怀孕了?怎么就出国了?怎么就嫁了一个大自己十多岁的老外了?李晨为什么不考大学?干嘛非得离家出走?为什么娶那样一个媳妇儿?蹬三轮就能蹬成了大老板?徐帆。。。。为谁守身如玉呢?都够立一块贞节牌坊了。一辈子不搬家。。。。哪儿还有家嗯?80年代初的时候一半唐山人还住地震棚呢。原来的地方改成了百货大楼,那你最好就到百货大楼当售货员去,顺便还能多来一些植入广告。母女重逢干嘛非给女儿跪下?女儿没死啊!应该高兴啊!一辈子的罪这还不了?她活着呢!乐疯了呀!要是我恨不得高兴地把房子烧了。腻腻歪歪磨磨唧唧,大家知道为什么有“那山 那人 那狗”这样不着调的话了吗?

徐帆的表演好吗?我怎么看不出来?好的表演百看不厌,可我不知道谁会愿意看她撕肝裂肺的哭三遍以上。我一遍都受不了,这种表演完全是生理性的。影后级别?算了吧,别吹牛逼了。徐帆这台收音机,频率特窄,只能收俩台——一个j交通台一个文艺台。你就来回拧吧,都挺正经八百的,可听来听去就剩下一个字:“假”!

哦,说了这么多,我自己才明白,原来我们就是因为这些才被认为是“砍小孩儿”的。

好吧,我就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地震》前面三十分钟,地震场面大概在十分钟左右,震后方登被陈道明夫妇收养直至毛逝世约十五分钟。前面大约只有五分钟左右来交待徐帆一家人的关系。我记得的只有吹了吹电风扇,吃了个西红柿。这真的不够啊!就算亲人永远是亲人,可是电影里头观众需要把这几个人在内心里面缝合到一起。更深层次上,观众还需要将自身投射的银幕上,使得自己也成为那个家庭中的一员。五分钟怎么够?所以说,李元妮一家的家庭关系完全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所以后面几十年的亲情苦戏,只能靠硬煽了。
  
  地震场面不到十分钟,除去震前的天空紫光闪现等等环节,真正的地震场面大概只有四分多钟,我并非要多看一些房倒屋塌的镜头,可关键在于,之后人们内心中的地震该如何表现。比如张静初,在有限的空间之内,如何来表现她内心中那片始终扫不尽的瓦砾?这个电影真的不适合用顺序时间的方式来表现。陈国富曾建议,大量使用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却被冯小刚回绝。也是,冯小刚的电影从来都是按照时间线老老实实从头到尾。还是那句话,频率窄。
  
  对这个电影我曾经给予厚望。或者说,对冯小刚我曾经寄予厚望。因为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人再像他那样认认真真讲故事了。大家可以看看贾樟柯在搞什么,用九十分钟的电影玩儿几个观念,没时间去拍纪录片就请明星来演伪纪录片。他的想法很好,观念也犀利到位,可是没有耐心了,觉得没必要再讲一个足够复杂的故事了。冯小刚一直还好,《手机》、《集结号》、《非诚勿扰》都很好,很舒服。尤其是《集结号》,坟前的那场戏很厉害。我觉得一个人可以这样在一个商业片里这么用力,这么掏心窝子。他用这种态度去一部接一部的做吧,一定都会是很好的作品。
  
  《大地震》,冯小刚也是竭尽全力,可惜没有任何一场戏能够承载他的力气。他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包工头,他能够把几位作家的作品尽可能贴切的表现。他几乎是一个没有多少独立见解的人,他所能够接受的东西也很少很单调——频率同样窄。而且,随着事业的进一步成功,他越发相信自己的选择。那些他认为不值得关心的东西,一概不再关心。

    说到剧本,我刚看了报道需要澄清一下,原作剧本中有很多方登方达姐弟俩在分别成长的过程中心灵感应的戏。两条线索互相照应。所以我说剧本连基本的平行蒙太奇都不合格是不准确的。不过,这些互相照应的戏在成片当中均被删除,所以才造成了两个孩子不挨边,各自成长的线索七零八落的事实状况,这一点身为导演的冯小刚要负全部责任。
  
  我们的可悲之处是,我们甚至只有一个冯小刚。
  
  我们不得不对这样一个人寄予厚望。当他让我们失望之后,就无法转移自己的情绪。所以只能按着他死骂。
  
  
  
  不过说句公道话,抛开大地震不谈,冯导真的已经很不错了!

    我喜欢商业片,但商业片一定要努力做的很纯正才对得起观众。

    几个月之前,我看到大地震的剧情梗概就跟老杜讲,这片子过五亿没问题。那个判断是基于《集结号》和《非诚勿扰》。现在我仍然相信它很可能要取得五亿以上的票房,但对于我而言,这事儿已经变味了,我只是想,如果冯导遂愿,他就不单是在透支自己的信用了。更重要的是,他可能就此完全失去了,通过电影来找到自己人生定位的机会——他最终会变得不爱电影了,而只爱电影给他带来的那些实际的东西。
  
  其实我也不想对冯导的电影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怪只能怪我们能够寄予希望的导演实在太少。某几位,直接可以被划入“戏曲片导演”的范围了,戏还都不怎么雅。
  
  他们的这篇也许真的该翻过去了。
  
  李鸿章说好,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儿。
  
  干完了就退休吧。再拖下去,也翻不出什么花样来了。何苦,累得一脸花。









 3 ) 母女结,双生蔓——这明明是一部心理剧



全部剧透。





















我想大家都知道了,这不是一部灾难片,就算和唐山有点关系,也看着像宣传新唐山的广告片,因为这样的家庭伦理剧可以放在任何一个灾难或者非灾难的场景里,唐山大地震与构成这样的悲剧没有必要关系,所以冯导做的一件不厚道的事情就是篡改了小说的原名——《余震》,只有英文名字还比较老实,叫“After Shock”。

但这仍然是一部摆在国产片里水准不错的片子,情节很抓人,情绪很起伏,徐帆和道明叔叔的演技也很好,张静初和陆毅还是那样滴偶像派。不过和小说相比,我觉得电影拍得有点仓促,很多情节展开得不够饱满,年代和地点的转换也比较生硬,看上去更像是一部三四十集家庭伦理剧的梗概。

当然,原著小说就写得有点像小说提纲,许多语言和情节像压缩饼干。作者据说是旅美温州人,但能有这样一个故事的构思也算捷才,如果她能改出一个电视剧剧本应该更好。


说一说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这对母女之间存在一种双生藤蔓型心结,即彼此给对方折磨都是虚妄的,这种情绪持续了三十二年,就算最后是大团圆,这么长的时间仍然是一种悲剧,比大地震悲剧得多。

母亲保子弃女的选择,在我看来没有错。因为非此即彼,总要放
弃一个,放弃谁都是错,于是保住谁都是对。

小姑娘很聪明伶俐,也更厉害些,从她那么利落地帮弟弟抢回冰棒就看得出。所以按照她那么聪明,她应该能够明白母亲的苦心,就算当时不能明白,长大后总能想明白:当时那种情境,如果救她而不救弟弟,难道就不是错误么?恐怕小姑娘从母亲把西红柿先给了弟弟就开始了自我暗示:她开始一厢情愿地认为母亲极大地偏爱弟弟,并且
在日后的三十二年里不断以刻意回避、加深厌恶来灌溉这株自我暗示的情绪之苗,把它养成了一棵写着“抛弃”“背叛”、“冷漠”等不良暗示的参天之树。

母亲从来就没有抛弃过小姑娘,在后来的三十二年里她把小姑娘照片和亡夫并排安置,不改嫁、不搬家、像苦行一般“不许自己过得花红柳绿”。对小姑娘的思念和愧疚是刺入她背上的一把梨花针,痛苦难捱。但是小姑娘却始终觉得自己是被母亲抛弃的,于是小小年纪的她就颇有心机地装失忆,和家境宽裕的养父母过了十年。十年后远游求学,在我看来是一种刻意的回避,她要彻底忘记关于唐山并远离唐山。小姑娘啊,她不知道,其实她才是真正抛弃和背叛家人的那个人,所以母亲听说小姑娘远嫁加拿大后,叹了一口气,“原来她躲我躲得这么远”。

并不是说小姑娘不痛苦,她的痛苦和她的母亲等量,她拿自己的死亡折磨母亲,母亲拿她自以为的背弃折磨她,最后大团圆到来时,彼此才发现彼此折磨的桥段,竟然都是虚幻——她从未死去过,她的母亲也从未抛弃过她。这时的喜剧其实比悲剧更悲凉,毕竟中间隔了三十二年,人生还剩下多少时间?

小姑娘的痛苦和母亲的痛苦,有一种参差对照的效果。两者都是真实的痛苦,却用了不同的救赎方式:小姑娘急于在这个世界上抓住一个陌生的、血亲之外的人,努力和他发生各种关系,以期建立一种新的家人关系,比如她早早地和男友发生性关系(夫妻关系之基础),并且在怀孕后执拗地不肯堕胎(母女关系之基础),我相信她说的那句“你懂得什么是牺牲么?”潜台词其实是“我是被抛弃的,所以我再也不能抛弃我的孩子”。曾经看过一篇心理学的文章,说的是家庭破碎或者被遗弃的少女,做单亲妈妈或者早早失身于男人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她们柔弱无依,她们渴望重新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虽然她们大部分中的花朵很傻很天真,最后不过是让她们的孩子重蹈她们的悲剧覆辙。小姑娘的命倒还好,虽然被孩子父亲抛弃,但毕竟她有一个又帅又腔调又有两杠四星(正师级,大概是大校之类)的养父,后来又嫁了一个虽老犹帅、又有花园洋房的外国律师。小姑娘过得太折腾了,但在我看来有点作,她带着孩子时完全可以回到养父的羽翼下躲避风雨,她的颠沛流离在我看来是在消耗,她的内心始终有无法安生的力量,那是地震后始终没有释放掉的力量,只有消耗掉,她才能安宁。

母亲的痛苦的救赎,就是纯悲剧了。婆婆劝她改嫁,她不愿意;牛师傅是个实诚好人,看上她,她也不嫁。小说里写母亲在地震前是这条街上遭人嫉妒的一朵花,徐帆虽芳华老去,但也的确演出了小城少妇风韵犹存者不可一世的那点腔调。诚如小弟弟告诉姐姐的话,母亲心里早就塌了,崩为齑粉,在含辛茹苦到含饴弄孙的三十二年里,虽然母亲没有小姑娘那样的颠沛和挣扎,反而很安稳,但这种安稳更悲凉,因为她还是如花少妇时,这种安稳的守寡就降临了始终没有驱散过,如同天黑前的薄暮持续了三十二年。

因为有唐山地震的开始,所以汶川地震成了转折里必然的一环。这可不是应景,这大概是老天赐予的“现场重现”,给予小姑娘(已然是熟女)一次心理治疗的机会。只有在重现惨剧的现场上,小姑娘得以旁观者目睹一个母亲的艰难选择,她才能部分原谅母亲——诚如我在开头所说,地震时母亲的选择只是小姑娘自我心理暗示的催化剂之一。但有了原谅的契机,才可以有进一步原谅的可能——于是母女相见了,张静初的脸上还是淡淡的,直到她看到自己的墓碑里母亲准备的书,她才明白母亲从未背弃过她,而她,却用三十二年来隐匿生还消息的方法,给了母亲如此巨大的精神枷锁。

然后,从张静初抽泣的表情看得出,这位小姑娘的内心又经历了一次大地震。之前她活在被抛弃的憎恨里,虽然痛苦,但不会比知道真相后的内疚更痛苦。恨一个人,是一把刀戳在心里,而且被伤害的人总可以抬起头来说“我恨你”;但对一个人的内疚,却是绵里藏针,必须低下头去说,“我对不起你”。

我觉得母亲的结局是喜剧,然而小姑娘是过不好这辈子了。因为她太纠结,而且固执。或许冯导安排了一条暗线:小姑娘有个学心理学而且眼睛明亮没有创伤的女儿,或许她,可以用她的知识治愈好她的母亲,这将又是一个精彩的母女结的故事。


此外,最后一幕:唐山的地震纪念碑和王菲殿下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响起时,我才滴下第一滴眼泪。这一幕太美了,蓝天白云之下、碧水方碑之边,一个曾经阖家丧生的人面容平静地看着方碑上的名字,说过几天再来看你们,然后骑车离开。一切山崩地裂、撕心裂肺的惨剧,终于得这样宁静温柔的方式纪念——他终于可以活在正常的情绪里,安宁地生活,疮疤有了安慰,这才是正常人性的归属。

毕竟,哪怕受过伤害的人,不能走出来却总活在自己想象的伤害里,其实都有点“自作孽”的意思。宽恕与和解,才是人间正道。

 4 ) 《唐山大地震》的类型化叙事缺憾

(什么样的时代生产什么样的电影。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能提供给我们的产品。别抱怨别愤慨别内疚,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你可以选择看或不看,但别道德绑架也别被绑架。)



作为一部“中国特色”的大片,《唐山大地震》其实并不是一部很多人想象中的“灾难类型片”。虽然在影片开场借助外国特效团队再现的唐山大地震场景。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特效水平到目前为止的最高体现,但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仍然不在于对灾难场面的展示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颂扬。如同《唐山大地震》的英文片名《余震》一样,这部电影其实讲述的是那些幸存下来的普通人,如何在地震之后的漫长时光里,重新找回丢失的家庭亲情。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山大地震》如果一定要按照类型片分类的话,它更应该算做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

但无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灾难片还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它都不是一部适合全家观影的影片。由于影片故事所涉及到的极端环境下的惨烈人性选择,以及微妙复杂的两性情感关系,加上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场景再现,我个人建议未成年观众不要观看本片。

但对于大多数成年观众来说,《唐山大地震》则可能是一部能够打开他们情感闸口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保持了冯小刚导演一贯的叙事风格和水准,对于那些期待看到一部艺术精品的观众来说,他们很有可能会失望。整部电影除了开场大量借助外国特效团队才得以实现的地震灾难场面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技巧都没有超过《手机》和《集结号》这两部电影。

作为一部从小说改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虽然具有一个气势很大的片名,但它的故事却仍然没有完成类型化叙事的突破。原著小说《余震》以姐姐的故事为主线,完成了一个跨度三十年的故事;而电影《唐山大地震》则将故事主线分散为三条,分别是母亲、姐姐和弟弟,而且母亲的故事线索明显是支撑起整个电影故事的主线。这个电影故事的切入点和改编思路,很技巧地回避了这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的激荡变革,而是将故事的重点放在一个普通家庭的情感变迁上。

作为一部有唐山市政府参与投资的大制作影片,这种改编思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自然是一种最为安全的叙事策略。整个故事的重心从姐姐转到母亲,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这部电影的市场切入点的改变。如果《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仍然以原著中姐姐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的曲折人生经历为主线,整部电影的故事格局就会落入到相对私人化的个人情感体验范畴,势必无法容纳各个投资方在叙事和资金方面的要求,无法成为一部“中国式大片”。而现在电影将故事重心放在母亲身上后,整个故事就从相对私人化的情感表述,转变为更加通俗的家庭伦理故事。从当下中国观众对于这种故事的接受度来说,虽然整个故事仍然停留在电视情感剧的层面,但无疑增加了观众对这个故事的认可程度,扩大了观影人群的基数。

作为一部目的明确的商业影片,《唐山大地震》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唐山大地震事件本身,或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而是运用了大量通俗剧手法,渲染和强化了一个唐山大地震背景下的奇情故事。整个电影故事的三条人物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平行铺开(但同时又非常技巧地错开了所有过去三十年中的重要标志性年份),三个主要人物几乎毫无变化地跳跃完成了三十年人生历程,浓缩了几乎所有人生苦情场面。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在观看《唐山大地震》的过程中,只要观众愿意在影院的黑暗中开闸泄洪,那么流泪这种生理反应几乎是不被个人主观意愿所控制的。换句话说,只要观众还是一个具有正常情感模式的人,只要观众不去故意违抗自然的生理反应,那么在看到《唐山大地震》中的诸多悲情段落时,流泪几乎是一种必然的观影反应。

这种配合商业策略的电影手法就其本身而言并无对错之分,现在的观众需要一部能够让自己释放各种压抑情绪的催泪电影,市场就自然会提供。但是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快速消费品,《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又要面对另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巨大灾难和无法痊愈的心灵伤痛,都曾经真实地发生过,而且现在还在诸多普通人的心中悄然延续着。

《唐山大地震》等于是被迫遭遇了这样一个几乎是永恒的电影话题:如何完美地平衡一部电影的商业和艺术元素。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来看,它明显是无法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使命的。这部电影中出现的元妮一家人,固然悲惨的身世令观众不得不哭,但如果我们将视野上升到民族集体回忆或者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来看这部电影的话,我们就会疑惑地发现,这部电影中元妮一家人几乎完全是和真实社会隔绝开的,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中甚至连元妮家的邻居都没有出现过。

虽然从叙事策略来看,这种几乎是架空的故事手法无论从审查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都相对安全,但从艺术角度来说,这一点就成为这部名叫《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的巨大缺憾了。片中和真实历史有密切相关的事件寥寥无几,除了直接构成叙事基础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外,就只剩下1976年毛主席逝世这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了。但是在《唐山大地震》中,这个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变成了一个和影片故事以及人物命运毫无关联的一个奇观性的视觉展示,从电影角度来说几乎是令人费解的: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却没有和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产生任何联系,那么在电影中对此事件的展示,其目的又是为何呢?

如果我们放弃对《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艺术层面上的要求,仅从文化消费产品的角度来看《唐山大地震》,我们就能很明确地看出,它所有的叙事技巧都服务于一个明确目的: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情感消费诉求,通俗点说就是要满足观众进电影院看到一场真实灾难的再现并为之洒下同情泪水的欲望。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特别是它的故事基础是一场发生在34年前的真实事件,如何处理大多数观众在进行文化消费的同时必然产生的内疚或愤慨心理,则是《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营销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微妙平衡。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民族的集体伤痛回忆,用何种历史观和态度来看待这场至今仍在悄然延续的集体伤痛,则会是观众能否和这部电影取得相互谅解的关键。而能够营造出一个适合全民参与的情感宣泄氛围,或许会是这部电影完成市场使命的关键所在。


 5 ) 《唐山大地震》:一脸“爷”相

1、
  
    六月份提前看了《唐山大地震》的媒体特别场次,当天放映时出了个小插曲,二十分钟左右的时候,银幕上的画面忽然全倒过来了。当时正演到76年伟大领袖去世的镜头,一开始大家还以为这是导演的大胆艺术手法,都没敢出声,几分钟后发现画面还是倒的,才渐渐有人嘟囔:“妈的是胶片放反了吧……”
    暂停半个小时后,放映重新开始,这却让我想起件事儿来,来自新影联老总高军的一次访问。1997年,冯小刚倾其所有做最后一搏,拍了《甲方乙方》,可就在给全国影院老总放映的那天,现场出了事故,银幕上“葛优张嘴,却没有声,画面与声音严重脱节。当时冯小刚正在吃韭菜陷饺子,顿时急得涕泪横流,把韭菜都吐出来了。”
    时间总爱跟人开些小玩笑,这些小玩笑总能给人带来些许感慨。13年后,《唐山大地震》的提前场事故冯小刚不在,但我们假设那天冯小刚在的话,会怎样?他可能会火冒三丈,当即大发雷霆,吓得工作人员个个肝儿颤;他也可能会气定神闲地坐在那,回头跟媒体们逗逗闷子……
    总之,他肯定不会急得“涕泪交流”。13年,冯小刚苦媳妇熬成婆,苦孙子熬成爷。

 

2、
 
    《唐山大地震》处处都在展示着它的“爷”相——爷拍的是《唐山大地震》,这题材你其它人碰一下试试?你敢吗?你行吗?;爷不但拍了,还要涨票价,还要买5亿票房,你不满?爷吐口唾沫就是钉,绝对不惯你们包;爷就让你们看这片子哭,你们谁敢不哭?有没有没人性!禽兽不如……
    在中国的导演里,没有谁敢这么理直气壮地让观众俯首称爷,张艺谋不会,他没这个必要,也没这个能力;陈凯歌是真不敢,几年下来,他已经失去了这个胆量和勇气。只有“特独孤求败”的冯小刚,面对他的飞扬跋扈的宣言,大部分听者表示无奈,小部分表示气愤,于是大部分和小部分商量一下……还是等进电影院看完电影再说吧。
    看完之后出来,大部分表示无奈,小部分表示气愤。

 

3、

 

    无奈,是因为这片子你真没法去骂它;气愤,是因为这片子你不忍心去骂它。
    冯小刚太聪明了,他知道面对集体记忆与亲情,中国人从来都无法怒目相向。他的战术就是让你没机会发泄——就像片中那个粗鲁植入的著名保险公司广告,那句广告刚说出口,直接来一场地震,根本不给你笑场或咒骂的机会。
    而对于集体记忆和亲情戏的准确拿捏,又恰恰是冯小刚的看家本领。1997年之前,冯小刚曾经拍过四部电影(《永失我爱》、《一地鸡毛》、《情殇》、以及《冤家父子》),这些电影让冯小刚掌握了日后贺岁片创作过程里屡试不爽的命脉,既以早期王朔文学作品奠定的情感基调,看似混不吝的痞子风范,内里包裹着直击人心的温暖。这也是冯小刚作品一直以来的内核。《唐山大地震》里,从一个家庭的角度切入,来讲述那场震惊世界的旷世灾难,这也是好莱坞商业大片的不二法则。而编年体的叙述方式,更让电影具备了宏大叙事的“中国往事”意味。
    集体共鸣从来都是电影转化成市场效应的捷径,冯小刚在这方面从来就没失手过。《甲方乙方》拍摄于1997年,在那个特殊年份,该片的“好梦一日游”主题,就像一个突然出现的成人童话,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未来的好奇,以及对过去的怀念;1998年的《不见不散》,将故事搬到了美国,对海外留学存在和面临的问题,以及在美华人的生活进行了描述,对当时的国人来说,这恰恰是一种好奇心的满足;1999年,《没完没了》最后葛优对姐姐的那段独白,将实际末国人的纠结情绪系数化解;2000年的《一声叹息》,将目光对准了现代都市中年人的家庭危机,甚至引发一场不小的社会道德批判;2001年的《大腕》,恰逢中国入世初年,市场化以及商业营销等词汇沸沸扬扬的年代,拍片对产品营销和广告植入等商场热点话题的尖刻抨击可谓一针见血;2004年,《天下无贼》,正值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愿景的提出年份,影片主题与之刚好契合,片中的一些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2006年,古装动作大片浪潮热吹,《夜宴》作为冯小刚创作生涯唯一一次投机行为应运而生;2007年,零明星的《集结号》狂收2.7亿票房,凭借的是对战争和军人的另类审视;2008年,《非诚勿扰》瞄准了大龄“剩男剩女”这个当下最为热门的社会话题,同时把电影里的城市招牌做到了极致。
    《唐山大地震》同样如此,片中出现的场景和事件时刻在挑逗观众记忆的神经。尤其是对于76年震前以及震后部分,冯小刚将自己的记忆还原成一个金黄色,散发着淡淡旧相片气味的童话般的梦境,电风扇、奶油冰棍儿、清脆的自行车铃铛……寥寥数笔,喧闹、繁忙、温暖、美好的影像跃然于观者心田。之后,他又把自己的军人情结尽情地展示了一把,红砖军区大院儿里的草绿色,以及漂亮的女兵,是他们那一代北京顽主们记忆深处永远挥之不去的情节,处理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这一点不服不行。

 

4、

 

    《唐山大地震》注定赚得盆满钵满,老总们会很开心,上面也会很高兴。但这也注定它不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说它“功利”、“投机”、“贩卖灾难”……这样的声音一定会出现,冯导再不高兴也没用,因为你这片子确实给人提供这些非议的机会。“任何类似电影都有这样的非议?”请参照《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再简单一点说,这片子缺乏反思。当然在这个国度,这也确实不是一个导演所能控制的。
    关于影片的内容,有几句话说。
    之前冯小刚面对“这片子叙事有问题”时显得有点不爽。《唐山大地震》我看了两遍,第二遍感觉要比第一遍好,但还是觉得问题存在。主要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比如86年方登有了孩子,辍学当家教抚养她长大,这其中只用了一次打碎东西来表现她的不易,实在太不够了,等她带着孩子回到情绪复杂的父亲面前,情感酝酿得实在不足,而外国丈夫的出现更是突然。对于这个问题,本人在采访张静初时她也曾表示:“这也是我在配音时有点伤心的地方,就是圣诞节回家,因为她必须去做家教嘛,回家发现孩子不见了,就像疯了一样,后来因此认识了她那个外国丈夫。这中间还是有她作为一个母亲的心情,现在在戏里面可能就没有太多展现。”想象如果有了这一部分,就会好很多。
    方达和小河有了孩子,过年时方达非要把孩子留给母亲李元妮。小河伤心得要死,最终还是把孩子给李元妮留下了,最后一个镜头是小河泪水涟涟地亲了儿子一下。看得我有点郁闷。我觉得这段最后应该在小两口出门时,李元妮追过去把孩子送给小河,因为当初她的儿子,方达就是这么得来的啊!(奶奶来接孩子那段,也是我认为整部影片里最棒的部分)这人怎么这么不长记性呢……这确实是一个感性的问题,不过我认为如果像我说的这样处理,会比原来那种处理好。
    用汶川大地震来作为转折点,冯小刚说这是他和编剧的想法,这个点没问题,但处理的方式很有问题——无论音乐,画面感,还是镜头调度,都与之前和之后的部分割裂开来,整个感觉就不搭,如一友人所言:“就像八一厂拍的。”
    穿帮问题。第一个是方达和哥们在车站打台球时用的一毛和五毛钱纸币,看的时候就觉得不对,回来查了一下,第四套纸币是1987年4月27日开始发行的,但当时是86年,用得应该是第三套纸币,而且那纸币也太新了,像刚从银行里取出来的似得;另一个应该也是86年,方达在杭州蹬三轮拉陈道明,流光铮亮的马路上,赫然冲过去一辆大众出租车,以及一辆别克商务车。一部如此分量作品里出现这样的错误,实在不应该。
    结局。一个老者,面向地震纪念碑说了句“过几天再来看你”,就骑着自行车走了,虽然有王菲的《心经》映衬,但对于这样一个大片来说,还是分量不够。我在想,导演为什么不找一些地震亲历者,做一个纪实性的采访,放在最后和字幕的一起出现呢?这个方案除了能对影片起到提升作用,对于后人来说,这些资料也是一笔文献财富。
    还有一点题外话。在《余震》原著小说里,继父对方登是有骚扰甚至猥亵行为的。电影里导演或多或少留了一点尾巴,比如继母对继父说的那句“不着调”,方登最后远离父母也和这个问题有直接关系。有些看过片子朋友认为冯小刚要是想表现,就痛快拍出来;不想表现的话,就应该把这些内容都去掉不剩,否则现在看着不伦不类。不过我觉得这倒没问题,如今的内容也符合人之常情。至于“痛快拍出来”——除非冯小刚想得奖想疯了。
   
5、
   
    不过说到底,冯小刚这次一定又成功了,有了《唐山大地震》,有了5亿票房,事业从此可能会打开一个新局面,这个局面即便无法和奥运后的张艺谋相提并论,也足以让影响力扩大到他以往一直难以企及的一块死角。
    他一定清楚得很,做“爷”的滋味,比做“国师”舒服多了。

 6 ) 人民爱喝葡萄汁

冯小刚在自己的书里写道,当年许多人骂他商业,鲜有透过表象去看本质的,结果姜文一语道破,说你不能满足做鲜榨葡萄汁,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从葡萄到美酒,这是一道怎样的制作工序,冯小刚似乎到现在也没整明白。虽然过去有段时间了,姜文觉得对不起金主要开拍商业大片,冯小刚确实成为了内地商业第一人,但是这段说法依然适用于当下。

用的葡萄个大皮薄,那葡萄汁怎么可能不好喝?甜美、解渴,舌头上的味蕾也有回味的空间余地,可它再好喝,充其量也只是葡萄汁啊。我写过批评《唐山大地震》的文字,但从来没有说过这是一部不能看的电影。毕竟这一阶段,围绕暑期档和《唐山大地震》前后的片子逐一看过,它的确不算太差,甚至可能还是较好。然而以去年为例,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又创新高,可是一到评选年度最佳时,就发现不同片子各有缺陷,真的很难去避免批评声音。问题正好出在这里,我站在电影上,而许多人所争论的已经不是一部电影了——反而要划分阵营,非左即右。

所以《唐山大地震》的好与坏就是个认知差异,如果你把影片放在《渴望》或《妈妈再爱我一次》这样的集合里,它是好样的。救女儿还是救儿子、为死去的人活着、心里死守那个倒塌的家,电影里的人物情感完全遵循中国人的礼教传统,打动你很容易。可是如果你把影片放在《泰坦尼克号》或《2012》的大片集合里,那《唐山大地震》分明就是一部讲述人伦亲情的家庭剧,三五分钟过后,哪有宣传里的“大片”影子。

冯小刚完全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自我满足,言必称感动,他可以接受山呼海啸的赞美还有白花花的票房,那么这点批评声音算得了什么。而在朋友看来,冯小刚在讲故事和镜头感上技巧贫乏,《唐山大地震》已经是他的最佳水平了。你在这部电影的大半程时间里看不到景深变化、画外音空间、蒙太奇剪辑等艺术加工,于是80年代的杭州与今天无异,新唐山形象生硬插入,汶川相遇煞是狗血。所有的情节发展完全依靠不断的对话,没能体现出人物应有的内心转变——这还不说那些植入广告造成的严重失真。

中国人容易有敬畏心理,害怕威权,绝对服从。暂且不说是有意还是无意,《唐山大地震》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国难不可辱,辅以血缘亲情,若有批评声音也弱了三分,底气不足。更何况对数字爱好者来说,这个世界的任何东西都跟数字挂钩,好比房价油价,所以票房成了印证电影价值的唯一标准。《唐山大地震》有票房,那么它就肯定是好的。每次一听到这样的说法,我真想建议他们去大街上走走,看山寨机里放的畅销金曲是不是《爱情买卖》排第一。更何况了,广电总局局长曾说过,票房就是政治,你所看到的东西复杂了去。

如果你想喝一杯葡萄汁,那么《唐山大地震》够格了。如果你想喝陈年佳酿的葡萄酒,那么冯小刚的土法制作尚未能解决问题。【羊城晚报】

 短评

首先我并不认为冯导是利用地震来炒作挣钱,总有些特殊的时候需要用艺术的手段让那些未经历过的人们记住那一天。相反,我认为这种题材与内容还是很值得一看,不只是地震,更多的是血浓与水的亲情。其次演员的演技都是可圈可点的,很投入很动情,有些桥段我甚至也会心酸心痛得差一点哭出来。~

3分钟前
  • Uncle Mario
  • 推荐

这不是有人性没人性的问题,是真的不好看。

4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帆姐,你迎来了人生最精彩的一个角色。

6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力荐

唐山大地震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救姐姐还是救弟弟,对一个母亲还说太残忍了。

11分钟前
  • 遇见彩虹🌈
  • 推荐

一个母亲真的很难抉择,哪个都是心头肉,但是一个女孩也真的不容易,最后温情的和好,可是却错过了最珍贵的时光,遗憾,悲凉,也有些许温暖。

14分钟前
  • 花落 思量错
  • 推荐

是有感人的点,但达不到预期,浪费了好题材。

16分钟前
  • ᥫ᭡້໌
  • 还行

陈道明每次出场我都像一个花痴一样发出赞叹...

19分钟前
  • Autorun
  • 推荐

强震23秒,余震32年。——憋开政治和商业,个人感觉电影还不错,自《妈妈在爱我一次》之后很少见观众挥泪影院有如此壮观场面的。那句话很好“活下去才是开始……”

2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为什么不把原著里养父性侵犯那段演了啊 陈道明好符合那个角色。。。

25分钟前
  • 鲍小斯
  • 还行

什么样的时代生产什么样的电影。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能提供给我们的产品。别抱怨别愤慨别内疚,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你可以选择看或不看,但别道德绑架也别被绑架。

27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小的不用跑 大的你也跑不了

32分钟前
  • 昵称被占不开心
  • 还行

浪费好题材

35分钟前
  • fhskfdhlaksa
  • 还行

这电影如果叫《唐山一家人》或《天崩地裂一家亲》,可能大家接受起来心态会平和得多。其实我感到最可惜的是,以后再也不会有一部电影叫《唐山大地震》了。

38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很多人说冯小刚举着地震旗号卖亲情,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值得去看,因为处于这个嘈杂的社会里,人们已经很难平静下来思考亲情的伟大以及珍爱生命的意义,给这部片子两个小时,坐在电影院里认认真真看完,很多东西值得去想一想

40分钟前
  • 上发条的长头发
  • 推荐

5分钟的灾难片+130分钟的家庭苦情肥皂电视剧。哭点又多又明显,但就是挤不出半滴眼泪。

41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毛尖老师说《唐》:它挟持了一个民族最大的伤口

45分钟前
  • 成知默
  • 还行

  真是好片子,本来就是看了豆瓣影评差点打算不去看呢。结果根本不像影评里说的根本就没有刻意煽情,都是很合情合理的台词剧情,就象是你的父母你的亲人一样会做的事说的话。但是这才是最感人的。感谢导演能这么细腻的发掘出来,拍出这样的好片。   地震虽然不是好事,但是关联的是亲情。

47分钟前
  • 已经注销
  • 力荐

首先是无法理解那些给予电影一星两星评价的人。当然,各人有各人喜好,不过,看了不少评价觉得实在是装逼装过头了……影片时间跨越很大,在这点上冯导做的不好,让人觉得有流水账之嫌。但就故事而言,我并不觉得是在打国难牌而刻意煽情,很多东西都是实实在在能够打动人心的。★★★★☆

50分钟前
  • Q。
  • 推荐

天灾地祸无法避免,受到的伤害也是惨痛的,我们能做的只有预防和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54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推荐

把前十分钟拍成短片就行了,用特效再现了地震,震撼完了观众立马黑幕,上演职员名单。后面的也太八点档了,掉价了!

57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